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新作文教学:“课文作文”写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 14:2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创新作文教学:“课文作文”写作

胡明道
  






写作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能力是每一个中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全世界都把读、写、算作为人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探讨作文教学的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写作的过程应是极富创造性的过程,是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叙述,创造性地表现世界、表现社会、表现自己,创造性地表述真善美的过程。写作也应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写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审视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因此,有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一项报告中所指出的:“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可见,在写作中,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必须在创新的目标下同步发展,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
    正是基于对作文内涵的如此解读,我坚持倡导自由作文,尤其是课外练笔、日记、周记、自由札记等。我认为,自由创新是“作文”作为一种独立“精神创造”活动与生俱来的天性!在与学生共同写作的过程中,我千方百计地帮他们找源头活水,总结方法,“课文作文”就是其中的一种。
    什么是“课文作文”呢?“课文作文”是学习者以阅读教材文本为依据,以文中信息为触发点,进行联想、想象、推理、整合、重组、改装、评点后,写出既与原文有关,但又不同于原文的新片段或新篇章的一种练笔途径。类型有:扩展写、补白写、续接写、换向写、缩微写、改式写、赏评写等。“课文作文”因其对想象能力的凸显、对未知情境的推想、营构能力的独特要求而具有创造魅力,因为,“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其实,想象也并不神奇,它是人们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推理、联想、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在“课文作文”中,想象是指将文中 “未出场”的人、事、物、景及某些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熔铸到一个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或典型环境中去的思维活动。其次,由于它还沟通了读与写,提供了可利用的材料,以及对体裁、篇幅的可选择性,因而倍受学生欢迎。

    这节展示课只是一个例子,在策划及现场生成中,我注重目标从学生的困惑中来,设计了既有内涵,又有乐趣的学习活动。尤其注重过程指导:(1)点拨中的指导。在题卡上我以“提示”进行了点拨,如:①可根据文中对平桥村的地理位置、简要概况,想象出一幅“平桥晨曦图”。注意,图中一定要有颜色、声音、人的活动啊。②想想,钓虾前我们干了什么,怎么干的,钓虾中会发生什么故事吗?注意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③不要简单重复课文中的话,要设计得有波有折,可添加小舅、小姨之类的人,让找船、钓虾、吃饭等活动曲折推进。④不要只停留在写母亲着急的神态上,要想象出可能发生在家中几个人之间的故事。⑤六一公公是来干什么的?在他讲述前因后果中,会不会引起误会?注意要对不同人物的不同表情、不同心态进行描写。⑥要着重描写“我”看见罗汉豆时的心理变化过程,要注意不要简单重复原文。(2)对话中的指导(含采访、赞赏、评价),让方法的形成、情感的提升过程融入其中。(3)归纳中的指导(含选题及写法的归纳)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4:26:46 | 只看该作者
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听胡明道老师的作文课有感

http://210.45.192.225/bbs/viewthread.php?tid=543

10月27号上午,在师大附中听了一节胡明道老师的作文示范课,我获益匪浅。胡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那天清晨,我早早起床,为的就是去师大附中听武汉六中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的课。走在路上,心中窃喜。一直就想好听听别的老师上的作文课,这次参加国培,安师大文学院的张树文主任为我们请来了这样一位顶尖人物,送来一节作文示范课。真是太幸运了!

来到附中的多媒体教室,大家都静静地等待着。只见一位年过六旬的女教室,身着一枣红色上衣,一斜条纹的深咖啡色的长裙,戴着一条雪白镂空花边的丝巾。看上去是那样的雍容大气和充满活力。她就是胡明道老师。我着实吃了一惊,原本还以为是一位男教师呢!(哎呀,我确实如井底之蛙!)她戴着一副眼镜,头发微卷着。她微笑着,是那样的亲切,又是那么的温暖。让你如沐春雨,如拂春风。

胡老师给附中初一学生上的作文课是《巧借材料,快乐作文》。

课前,胡老师和学生聊着天呢,看似不经意,而这一切的不经意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胡老师问:你们是哪里的学生啊?(她会不知道吗?)

生:是师大附中的

师:瞧!你们说得多亲切啊,不说是安师大附中,只说是师大附中。你们介绍了自己,那我也来介绍自己。老师记得一句诗---“烟花三月下扬州”,谁能为我补出上一句?老师忘了。(故意示弱)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

师:太好了。老师就是来自黄鹤楼的所在省湖北。我们已经彼此介绍了自己,那就是朋友了。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平时在写作文时遇到的烦恼吗?

生:没材料可写……

师:俗话说的好啊“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材料可写,那就是“无米”。“无米”怎么办?那我们就来“借”……

就这样,胡老师用谈话的方式引入到这节课的内容教学——《巧借材料,快乐作文》。今天我们来借借漫画。大屏幕上展示三张漫画(买笑脸、身体力行和记一次家务活动)。让学生们先选一幅认真观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段话。然后让每一小组选出两位同学来,一个读小组成员的成果,一个在黑板上写出为本小组申报的奖项。

在每一小组代表读后,胡老师就会以记者的身份采访这两位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申报这样的奖项?通过这样的追问,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写作,也知道了写作时要注意的事项。胡老师的这种教法真的是“润物细无声”啊!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就这样的潜滋暗长了。

课堂上最精彩的部分就在这个互动上。不得一一描述。现总结如下(也是我听这堂作文课的心得):

一、巧设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活动化。

胡老师巧妙的设计了申报奖项这样的活动。新颖活泼。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们的热情与激情。一组刚讲完另一小组就要抢着讲,争先恐后的,个个都想上台展示一番,那小手啊举得老高。(由于时间关系,只喊了四组)。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四个小组申报的奖项分别是:最佳观察奖;最佳描写奖;最佳设计奖;最佳议论奖。

二、巧教方法。“润物无声”式的教法。

在活动学习中,胡老师通过采访的形式,将写作方法的指导渗透在对学生的写作片段赏析和点评里。

如:在对第一组的点评中,胡老师问:为什么要列举许多玩具的名称呢?只写有“许多玩具”好不好?教会了同学们——写作要具体。

在对第二组的点评中,老师抓住了学生对画中“小男孩”的描写。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想象写出人物的心理(心理描写)。在写人物外貌时还要注意一定的顺序。

在第三组中,又教大家如何把文章写得生动和精彩。结合学生的用词——小男孩“眼巴巴”的看着。同时又补充了对人物的描写有时还需用到神态描写。

在第四组的呈现中,胡老师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议论”这一表达方式。

三、巧于归纳。适时进行小结。

在就第一幅漫画作文后,胡老师进行了写作指导的小结,把学生们对写作方法的掌握提高到一个理论认识的高度。

PPT展示:

巧借漫画作文时——

细找画面人、物、景;

巧编故事描言行;

透过画面议生活;

思维表达共长进。

由此,水到渠成般让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作文,如何“巧借材料,快乐作文”。接着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再让学生们试着写后面的两幅漫画。最后总结:巧借漫画、诗词、课文、影视来进行改写、扩写、续写和评写。

时间过得好快,下课了学生们还不舍得离开,意犹未尽。老师们也是。接着便是如雷般的掌声!

这真是一堂精彩的作文课。一堂快乐的作文课。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示范课。

后记:胡老师上课,雍容大度,挥洒自如,展示了一位语文大家的气度和风范。整堂课上得自然,实在,生动,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处处闪耀着人性化的光辉,体现了新课改的“生本精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6 07:21 , Processed in 0.11154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