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材 要不要拍诺奖“马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8 19:0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材 要不要拍诺奖“马屁”

文章作者:郭文婧 来源:北京日报 2012-10-17

    新闻回顾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语文出版社称,目前该社已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不要低估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读。
  语文作为母语教科书,其承担的使命是多重的,既有工具性的“读写听说能力”培养,也有人文性的“灵魂塑造”,所以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总是超乎寻常的热烈。
  如果说莫言的作品确实有“经典”之处,也符合教学的需要,过去选目有所遗漏,增选进去,未尝不可;但如果仅仅是因为“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要顺势选择,就大可不必。诺贝尔奖是一个重要奖项,但也只代表评委看法,并不能就此认定莫言的作品就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莫言的作品选入语文教材,学生会读;不放入语文教材,也会有很多学生去追着读。因此,莫言作品是否进教材,都会成为学生们知道的文学常识。
  但,语文教材有其承载的特殊使命,无论什么文章,一旦选进语文教材,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独立存在的作品,而是整个教材系统中一个有机组成。语文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凭借,发挥着工具性的功能;语文教材也发挥着人文性的熏陶育人功能。在这个意义上,相比于谁的作品、谁的哪篇作品该不该入选语文教材的争议,争议背后的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更让人忧虑,因为它影响着育人的导向和育人的效率。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新教学论思想家杰罗姆·布鲁纳曾经说过:“按照理想,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教材不是语言教材,语文教材的选文究竟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我国至今并没有明确,在工具性方面我们还有适合教与学的科学认识;在形式方面,我们也有语言性、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的共识;但在价值性方面,我们除了有个“意识形态”的大体原则外,却没有细化的评判标准,这恰恰是当下语文教材建设的当务之急。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母语性、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语文教材既是语言教材,也是人文教程、历史教程、思维教程、实践教程。文以载道,道亦载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不仅仅是例子”,只要我们明确了语文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也就省去了对“语文教学随意性”的担忧,用哪一个版本的教材,学哪几篇文章,就不会再是问题。那个时候,莫言作品该不该入选语文教材,也就不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了。郭文婧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22:51:11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22:50:23 | 只看该作者
避免课堂解读扼杀“想象力”
被高中教材“接纳”后的莫言作品,是否会失去原有的“魔幻”色彩,成为又一个“标准答案”的牺牲品?
对此,曹文轩认为家长们多虑了,现在的中学语文没有那么“死板”。自2001年我国启动第八次课程改革开始,语文教材在不断地调整,打破了以往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垄断教材编写出版的“一纲一本”模式,出现了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多种版本,开放了很多。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家新认为,与教材入选相比,课堂上解读的单一性、刻板性依旧值得注意,“我自己的一首诗歌就被选入现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不过有一次听到课堂上对我作品‘中心思想’的拔高解读,听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一篇作品是否该入选教材讨论的背后,是人们长期以来对语文教材“焦虑症”的表现。其实,如今很多人已经认识到“标准答案”的害处,过去的刻板教学方式已经有所松动了,并不是“铁板一块”的解读。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学的老师认识到这个问题,语文教学正逐渐向着真正有启发性的教学模式靠拢。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22:49:52 | 只看该作者
中学生如何理解“魔幻现实主义”?
“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象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象金色的羊毛。……”这是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红萝卜第一次出现时的描述。
据介绍,教材编写者一开始曾考虑《红高粱》节选,但《透明的红萝卜》篇幅比较短,可以全篇选入,能让学生有比较完整的理解。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充满苦难但不失童趣的乐观“黑孩”的形象,作为心灵象征的“红萝卜”如神来之笔。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表后,被看作是莫言的成名之作。
听说是这篇作品入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表示“这篇小说完全适合中学生阅读”。他对莫言的作品很熟悉,并认为莫言有一些文字适合给学生看,尤其适合高中生阅读。
“这篇《透明的红萝卜》不难理解,不能小看现在的学生。如今有的孩子在网上接触的东西很多,有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其实有了新的想象力的模式,阅读莫言充满丰富的‘想象力’作品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应该是有启发的。”
曹文轩认为,莫言的作品此前没有被选入与他作品的篇幅、风格不无关系。莫言的小说风格多样、充满神奇的、荒诞的、狂欢的个性,但其中有一些作品描写怪异或阴暗,有的并不一定适合给小孩子看。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22:49:20 | 只看该作者
莫言文章拟入"教材"事件调查:"红萝卜"可给中学生吃吗?2012年10月18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万一 赵琬微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拟入“教材”事件调查
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专电(记者万一、赵琬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莫言的作品就有望入选高中语文“教材”?这一消息经几家教育出版社证实后,引发社会议论,焦点集中在语文教材编写到底该不该“跟风”、普通中学生是否读得懂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等方面。
跟诺奖“凑热闹”是巧合也是必然
面对“莫言获奖不久,作品即入选教材”的议论,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张夏放表示,这次入选是一个“巧合”,并非是大家认为的“盲目追捧”。但作者获得诺奖,的确是“敲定”《透明的红萝卜》这一作品入选教材读本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透明的红萝卜》并非入选语文出版社的课本,而是该社编写的高中语文选修读本《中外短篇小说选读》。作为语文教材的配套读本,这套丛书是根据教改后的语文选修课新大纲编写的,已经出版了《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等6册。作为16位作家之一,莫言的作品早已出现在短篇小说的备选目录上。
“这本书正编写到一半,传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中国籍本土作家的第一个诺奖,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肯定。”张夏放说,这本正在编写的《中外短篇小说选读》计划收录40篇作品,其中中外作品各20篇。在中国作品中,除了中学生熟悉的鲁迅、沈从文、老舍等作家的经典作品外,余华、苏童、马原、残雪等当代作家的作品也在候选之列。
“因为是读本并非教材,本身就有‘开卷有益’的意味。我们把诺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巨翅老人》都选入教材了,为何不能选本国获奖作品?”张夏放说。
在不少语文教材编写者眼中,现在入选莫言作品正当其时,起码在年轻读者对阅读莫言作品最有兴趣之际,可以调动更多人喜爱读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9 07:16 , Processed in 0.09281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