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别201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 18:5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年度字词、十大流行语和十大新词
来源:三槐居刘成俭空间
一个字一个词看中国看世界
国内

  推荐理由:有涨就有控,有涨就需控。政府努力调控房价物价,百姓盼望政府能够控得好控得住。同时,还产生了一系列的“XX控”,用以指称对某事某物偏爱、着迷或是受制之人。2011年,“控”字广为流行,具有更为轻盈的意义空间和更为斑斓的语言景观。
伤不起  
  推荐理由:当下,一方面是经济增长、物质繁华,一方面是安全事故频发、社会不公、公权缺乏制约。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恩惠的同时,内心却越来越焦虑,对不尽如意的社会环境变得敏感而易受伤害。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人以弱者自居,“伤不起”也就遍地开花……>>

国际

  推荐理由:时至2011年,金融危机并没舍得走,它变身为债务危机接着闹腾。欧美的朋友以前很happy,今天挥霍明天的钱so easy!这回该知道错了吧,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过日子怎么能不量入为出呢?咱中国人的话有时候还是得听一听的: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欧债危机

  推荐理由:内部经济的低迷不振,评级机构的煽风点火,2011年,一个主权债务危机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先是“欧猪五国(PIIGE)”被难,继而向欧元区核心国家如法国扩散。但谁将是下一个倒掉的“多米诺骨牌”已不那么重要,唯有期待切实的解决方案能早日出台。否则受威胁的将不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流行语


    今年的流行词空前活跃与繁荣,大众在消费着衣食住行的同时也消费着语言。昨天,经过汉语专家反复评议、甄选,《咬文嚼字》公布了2011年十大流行语。今年选出的流行语不以网络流行为唯一依据,更注重语词在传统媒体上的影响力,一些类似于“河蟹”(和谐)、“童鞋”(同学)之类的即兴式谐音词没有收入。据悉,自2008年《咬文嚼字》开始发布流行语,国家语委监测机构就将该刊每年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作为重要的衡量数据。
    “亲”:从淘宝体到正式场合
    今年入选年度流行语第一位的是“亲”:“亲”是“亲爱的”的简称。几年前,“亲”曾在小范围中流传,随后进入淘宝网的交易平台:“亲,快来抢购哦”、“亲,包邮哦”。于是,“亲”伴随着淘宝体风行起来。跟“亲爱的”比,“亲”显得简洁,亲切感却有增无减。有意思的是,“亲”已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正式场合。譬如,南京理工大学今年招生时,录取通知书上赫然写着“亲,我们准备录取你啦”、“亲,别忘了前来报到”的字样;8月1日,外交部首次在招聘广告中用到“亲”:“亲,你大学毕业了没有”、“亲,你外语好吗”……
    “伤不起”:咆哮体助力流传
    “伤不起”最初在人人网上以文章标题的形式出现,如“这样的XXX你伤不起”,被称为“人人体”,影响并不大。2011年“伤不起”的迅速走红,和网络上一篇题为“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的帖子有关。这个帖子历数学习法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种种无奈,并且几乎每句话都以“啊”结尾,后面还有一个接一个的感叹号,人称“咆哮体”。随着该帖大热,“伤不起”成了热词,“XXX,你伤不起啊”也成了热门句式。
    “Hold住”:人红词更红
    今年8月9日,在宝岛台湾中天电视综合台的一档综艺节目中,女大学生谢依霖以夸张另类的造型、英汉混杂的台词、扭捏怪诞的举止引爆全场。她陈述了在一个时尚场合该如何处变不惊,提醒自己不能慌乱,要“Hold住”整个场面。7分钟的节目引起巨大的反响,于是“Hold住”迅即成为海峡两岸的流行语。而谢依霖也就此成名,人称“Hold住姐”。
    “我反正信了”:来自新闻事件
    今年发生在温州附近的特大动车追尾事故之后,当有媒体询问为何在抢救中把一辆车的车头掩埋于地下时,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答:现场有一个泥塘,影响施救工作,把车头埋于其中是为了便于抢救,“至于你信不信,(停顿)我反正信了”。此后,“我反正信了”广泛流传,其含义有三:第一,真信;第二,说反话,真不信;第三,无厘头的搞笑,指自己说的压根就是一个笑话,带有反讽之意。
    “坑爹”和“卖萌”:来自方言和动漫
    “坑爹”原是詈语,即骂人的话。在北方某些方言中,“坑”有欺骗、欺诈的意思,“爹”指父亲。“坑爹”的字面义便是“欺骗老子”,连老子都敢骗,胆子也忒大了。“坑爹”表达的是一种愤慨。但在流传中,“坑爹”还常用于责备、批评或讽刺、挖苦。与之相对的,是从日本动漫爱好者中流传过来的“卖萌”,“萌”形容非常喜好的事物,特别是动漫中的美少女。“萌”进入汉语以后,有了可爱、性感、讨人喜欢的新义项。“卖萌”的“卖”,是显摆、展露的意思。“卖萌”的意思指的是装可爱、扮嫩、撒娇。
    “吐槽”:主要有两种用法
    “吐槽”来源于日语,先在我国台湾地区运用,后引申指给人难堪、抬扛、掀老底、拆台,多用于嘲笑、讥讽、抱怨,甚至谩骂。当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揭人家老底——批评别人;二是揭自己老底——表述心声。
    “气场”:大佬们的影响力
    “气场”本指环绕在人体周围的能量场,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整体状态,包括健康、心理及修为等。美国心灵励志大师皮克·菲尔著有一本谈比尔·盖茨、奥巴马等世界名人超凡魅力的书,该书引进中国后书名也被译成了“气场”。“气场”指由气质、学识、修养等综合表现形成的超凡魅力。具有强大“气场”的人必定富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本年度的新闻人物报道,流行拿“气场”说事。
    “悲催”和“忐忑”:年度表情
    “悲催”和“忐忑”作为最后两个流行语挤入年度“十大”。“悲催”的出处其实是《孔雀东南飞》——“阿母大悲催”,形容失意、伤心、难过、哀痛等。现在作为流行语是由短语“悲惨得催人泪下”缩略而成。从短语的字面上看,似乎“悲”的程度很高,其实不完全如此,常常带有或多或少的调侃或宣泄的意味。活跃在网络上,有三种写法,即悲催、悲摧、悲衰(“衰”读作cu)。当下流行的写法渐趋一致,都写作“悲催”。
    而“忐忑”则来自龚琳娜唱红的一首歌。这首歌没有明确的意思,全是让人听不明白的“咳咿呀咿呦……”,但在演唱者眉飞色舞、幽默搞怪的夸张表演下,《忐忑》被人们戏称为“神曲”,从年过花甲的老太太到年仅几岁的小弟弟都竞相模仿着歌唱,连大牌歌星王菲也不例外。于是,“忐忑”这个词火了起来,用法也在流传中进一步丰富。它原本是形容词,逐渐演变出动词(如“忐忑了整整一天”)、名词(如“结束忐忑”)的用法来。有人说,这是“神曲”画在地球人脸上的年度表情。(记者 陈熙涵)

201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发布
   2011年12月14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商务印书馆在商务印书馆召开新闻发布会,联合发布“201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等代表发布方对新词语进行了解读。
  新词语是语言变化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201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真实记录了2011年度中国出现的新事物、新概念,反映了这一年中百姓心理、观念上发生的悄然变化。
               “201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榜单及解读
伤不起 起云剂 虎妈 政务微博 北京精神 走转改 微电影 加名税 淘宝体 云电视
【伤不起】
在“炫富”“拼爹”流行的今天,普通人只能以弱者自居,“伤不起”也就遍地开了花。“XXX,你伤不起!”这诸多咆哮似的语言中既承载了全民娱乐时代中个人近乎无厘头的情绪化表达,更展示了国人那由于种种不如意而变得日益敏感的情绪和脆弱的神经。“伤不起”既是当事人伤痕赤裸的展示,也是对社会公平、公正的呼唤。
【起云剂】
“起云剂”本是一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可当所有人大喊“起云剂来了,饮料还能喝么?”时,其当之无愧地成为2011年度最“冤”词语。究其原因,国人惯有的“宁错杀不放过”心态,加之部分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合力造就了“起云剂=塑化剂”的冤案。看来,在这个食品安全谈虎色变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食品行业的自律,政府相关政策标准的出台,还需要媒体和大众科学而理性的态度。
【虎妈】
先有“虎妈”,后有“狼爸”,猛然视之,一股戾气扑面而来。然而虎狼之法所培养出的子女却得到当今社会法则所认可的成功,成为社会丛林中真正的“虎”与“狼”,使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问题:在这个竞争之弦逼近临界的今天,究竟要“慈母”,还是要“虎妈”?我们为之努力了多年的素质教育是否要重新回归到“棍棒教育”?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需要每个父母去思索,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思考。
【政务微博】
    政府机构微博,官员个人微博都可以看作是政务微博。面对日渐兴起的新潮流,人们欣喜地看到这种零距离的互动形式给政务公开和创新社会管理带来的活力。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政务微博有的“温馨亲和”,有的“脾气火爆”,还有的有点“雷人”,这参差不齐的表现说明,政府官员用微博作窗口,与群众的交流沟通也许并不全像传说中的“零门槛”。而且,我们还要关心的是,无论交流互动的形式多么亲切无间,行动远比形式更重要。人们期待着,“政务微博”能够真正为人民织一条暖暖的“围脖”。
【北京精神】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也是展示城市形象、引领城市发展的一面旗帜。历时一年多,经近三百万人投票选出的中国第一个城市精神——北京精神,用“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四个词概括了北京深刻厚重的民族情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同时又体现出其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和容载万物的人文精神。
【走转改】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我国新闻媒体在改革开放历经浮华后,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理念的一种回归,是以实际行动证明:“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俯下身弯下腰才能与百姓心贴心,“短、新、实”才能为新闻报道添魅力。“走转改”显然理应成为媒体的自觉,而且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希望它不会在某一天变成“走走、转转、改改”的形式主义。
【微电影】
    “微电影”,作为当下微时代和大片时代的博弈的产物,其相对传统电影和电视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三“微”特征:微时长,微制作周期,微投资规模。它的低门槛、广普性与参与互动性适合了新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使得电影文化进入了人人皆可参与的“草根秀”时代。
【加名税】
    “加名税”本是一项按照法律需正常缴纳的契税,却被人们调侃为“妻税”,成为全国人民热议的话题,最终推动财政部、国税总局联合发布通知,决定免予征收。“加名税”短短三个字的背后是当下社会脆弱的爱情婚姻观、畸形的高房价以及日渐突出的税感焦虑。三者合力之下“加名税”成为年度媒体十大新词语也就是一种理所当然了。
【淘宝体】
当大学录取短信、外交部招聘,甚至警方通缉令中出现“亲!包邮哦!”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各种网络新文体中,“淘宝体”已然跳脱出网络购物领域的局限,成为一种全民表达。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当人们战战兢兢地生活在人际关系脆弱和诚信缺乏的社会冰层上时,“淘宝体”特有的那种“亲切又腻歪”的语言魅力和情感深度给了我们冰层之上的一点温暖。
【云电视】
“云计算”“云应用”“云服务”,“云”越来越火,如今,电视也驾“云”而降。可说起“云”的概念,却总让人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云。“云电视”作为“云技术”的最新产物,到底与智能电视、3D电视有何关联和区别?是电视产业一次集体跟风似的概念炒作,还是电视技术真正的革新?这既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更需要的是政府与相关行业出台标准和规范。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 18:58:51 | 只看该作者
2011年十大语文差错
(附2006—2010年十大语文差错)


资料图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21日公布了2011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这十大语文差错分别是:

社会影响最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捍祖国强盛”错写成“撼祖国强盛”(见图),舆论哗然。语文专家指出,“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故宫“撼”事,令人遗憾。

最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光复”一词频繁现诸媒体报章。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把“光復”误写为“光複”。其实,“復”表示还原、恢复;而“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重复。

出现在媒体上的重大知识差错是:2011年也是建党九十周年,但一些媒体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代表工农联盟。

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泄露/泄漏。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但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经常将“泄漏”错写成“泄露”。语文专家指出,“泄露”的对象一般是机密信息。而“泄漏”则使用较广,凡是液体、气体等的漏出,应当使用“泄漏”。语文新高考博客

最容易误用的称谓是:村长。媒体在报道当下农村新闻时,经常把“村主任”误称为“村长”。相声小品中也常说“别把村长不当干部”。这是语言运用中的滞后现象。
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其主要领导称“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

工程建设中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不少媒体将事故原因归结为大桥在施工中“过分强行合拢”。事实上,“合拢”应作“合龙”。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做“合龙”。

最容易读错的金属元素名称是:“铊”。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中毒”。语言专家指出,“铊”是一个冷僻字,也是多音字。读tuó时,同秤砣的“砣”;读tā时,则表示一种元素名称。

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如“摄氏15度”“摄氏20度”。准确的说法应是:“15摄氏度”“20摄氏度”。摄氏度是法定计量单位,不能随意拆开。

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

街头商店用字中常见的差错是:“家具”误为“家俱”。据新华社

附2006—2010年十大语文差错:
2010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编辑部
20101220日)
一、世博报道中经常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园区中各国展馆千姿百态,“美轮美奂”便成了媒体描写这些展馆的常用词语,但常常错写成“美仑美奂”或“美伦美奂”。这一成语形容的是建筑物的高大美观,其中的“轮”含义为“高大”,写成“仑”或“伦”,都是别字。
二、世博报道中经常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上海世博会沿黄浦江布局,“黄浦江”因此成为世博报道中的高频词语,但因为“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往往错成了“黄埔江”。“黄浦江”相传和战国春申君黄歇有关,故名“黄歇浦”,简称“黄浦”,“浦”义为水滨或水流交汇处。“黄埔”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因历史上成立过黄埔军校而闻名。语文新高考博客
三、统计数量时经常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截止下午5点,入园参观人数已超过30万。”其中“截止”应为“截至”。“截止”的意思是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如“活动已于昨日截止”;而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四、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这位小将在广州亚运会上的成绩离世界纪录只有1秒,令人侧目。”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之类的词语。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它和“瞩目”完全是两回事。
五、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广州亚运会报道中曾有这样的句子:“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宁波选手广州亚运囊括10金。”其中的“囊括”明显用词不当。“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六、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晝”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書”(书)或“畫”(画)。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这都是因为认错了繁体字“晝”。语文新高考博客
七、书名或栏目名称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精”本指经拣选的好米,“粹”则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精”“粹”都是名词,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八、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无时无刻。“上海世博会如火如荼,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里把“无时无刻”与“都”搭配使用是错误的。“无时无刻”是无一时无一刻的意思,其含义与“每时每刻”不同,用法也与后者不同。“每时每刻”常与“都”搭配,而“无时无刻”则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
九、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错是:以阿拉伯数字“0”代替汉字数字“〇”。比如将“二〇一〇年”误写为“二00年”。表示数的空位,有多种写法:阿拉伯数字写为“0”;汉字的大写数字写为“零”,小写数字写为“〇”。用电脑键盘输入“〇”,要比“0”复杂,不少人就用“0”去代替“〇”,结果把阿拉伯数字混入了汉字的数字系统。
十、引用古诗时容易发生误解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常有人用这两句诗描写梨花盛开的景色,也有人认为它们写的是冬天的景色,央视“青歌赛”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理解。其实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们是千古咏雪名句,并非实写梨花,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亦非冬景。
2009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杂志社
20091220日)
一、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指祖先世代居住的国家,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语文新高考博客
二、经常误用的量词是:位。如:“三位罪犯落入法网”“我是一位歌手”。作为量词,“位”是含有敬重意味的,不应用于“罪犯”等不应受到敬重的人,也不应用于自称。
三、媒体中容易用错的成语是:首当其冲。如:“他首当其冲坚持上一线工作”“大地让人首当其冲想到的是母亲”。这类说法不仅出现在广播电视中,也出现在报刊图书里。所谓“首当其冲”,义为首先受到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首先”。
四、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丑年”错成“己醜年”。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醜”,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醜年”。其实“己丑年”里的“丑”本有其字,它是地支的第二位,和繁体字“醜陋”的“醜”无关。
五、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居住。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它们和“故里”不是一回事。
六、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人名错误是:“貂蝉”错成“貂婵”。如:“貂婵是所谓的四大美女之一”。《三国演义》中貂蝉出现在汉代,当时人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婵”可以形容女子姿态美好,但人名“貂蝉”是不能写成“貂婵”的。
七、菜单上经常出现的菜名错误是:“宫保鸡丁”错成“宫爆鸡丁”。不少人误以为此菜出自宫廷,其烹饪方式是爆炒,因而得名“宫爆”。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据说,丁宝桢的家厨擅长花生炒鸡丁,后来这道菜由丁府传到民间,因此得名“宫保鸡丁”。
八、网络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帖”和“贴”。网上的“发帖子”“读帖子”经常误为“发贴子”“读贴子”。帖,音tiě,核心含义是写有文字的纸片,是名词。贴,音tiē,核心含义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是动词。网上的“帖子”,虽非纸质,但其以简短的文字记录、传递信息的特点,与传统的“帖子”相同,是不能写成“贴子”的。
九、时政文章中经常出现的用词错误是:“兴亡周期律”错成“兴亡周期率”。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同毛泽东的交谈中,他说到中国历史上不少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没有跳出“兴亡周期律”的支配。“兴亡周期律”这一概念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直至今天。但长期以来,媒体宣传中都将“兴亡周期律”误为“兴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不是两个数值的比率。
十、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媒体在引用这段话时,常说成是唐代名臣魏征所言。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他的意思是善于进谏的魏征去世,使自己少了一面镜子。
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编辑部
一、电视中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此处应该读lè,往往误读成yuè。不仅谈话节目中嘉宾读错,主持人也容易读错,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也有主持人读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yuè乎”。
二、社会热词容易读错的是:三聚氰胺2008年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使三聚氰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氰胺”应读qíng’àn,但不少人误读为qīng’ān。尤其是“氰”字,多年来人们一直把“氰化钾”“氰化钠”的“氰”读成qīng,已经成为一个习惯性误读。
三、高考作文中的高频别字是:“震撼”误为“震憾”。2008年高考,不少考生写汶川大地震时,用到“震撼”一词,但往往误为“震憾”。“撼”为手旁,义为以手摇物;“憾”为心旁,义为心有缺失:两者形近而义殊。语文新高考博客
四、旅游景点说明牌的常见别字是:“故里”误为“故裏”。大凡景点都会重点介绍当地名人,告诉游客某地是某人“故里”。有人误以为“里”的繁体字是“裏”,结果在用繁体字书写的说明牌中,“故里”往往误为“故裏”。其实“里”字本有其字,和“裏外”的“裏”不相干。
五、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狙击/阻击。如:“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长三角狙击赤潮”。两处“狙击”应为“阻击”。“狙击”和“阻击”同为军事术语,但含义不同:“狙击”是进攻性的偷袭,“阻击”是防御性的阵地战。
六、社会机构称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营利/盈利。媒体新闻中,经常把“非营利机构”误为“非盈利机构”。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两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七、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期间。如:“期间,我曾三上北京”“期间,我参加了一次考试”。两处“期间”应为“其间”。“期间”前面必须有修饰语,指明具体的某段时间,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这个词是不能单独放在句首做状语的。
八、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成语是:望其项背。“只能望其项背”这类错误用法,不仅出现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也出现在某些知名作家的笔下。所谓“望其项背”,义为能看见别人颈项和背脊,这说明距离不大;要强调距离悬殊,应采用否定式,说成“不能望其项背”“难以望其项背”,或者反问式,如“怎能望其项背”。语文新高考博客
九、财经新闻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存款准备金率。在不少报道中,往往将“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混为一谈。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客户提现和资金清算,按照规定必须将吸收到的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缴存到中央银行。前者是指提取准备金的比率,后者是指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十、《红楼梦》研究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索隐派。近年来“红学”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兴趣,出版了一批关于《红楼梦》的图书,但在谈到“红学”流派时,索隐派一再被误为“索引派”。“索隐”是指钩沉索隐,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实,和供检索用的“索引”是两回事。
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杂志社(20071220日)
一、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二、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是:无间道。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三、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是:戴上紧箍咒。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在《西游记》小说中,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便要收紧。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语文新高考博客
四、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州/洲。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五、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是:娈童。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在这类新闻中,“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义为美好的样子。“娈童”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六、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权力/权利。如:“业主的合法权力应该得到保障”,“政府干涉经济生活的权利应该受到限制”。在这两个例子中,“权力”应为“权利”,“权利”应为“权力”。“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七、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唇枪舌战。如:“法庭上一番唇枪舌战,谁也没说服谁。”汉语词汇中有“唇枪舌剑”,义为唇如枪,舌如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也有“舌战”一词,《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舌战”指口头交锋。“唇枪舌战”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语文新高考博客
八、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如:“碳烧咖啡”“碳烤月饼”“碳烤牛排”,等等。“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它可以使食物带有独特的芳香;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九、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是:吋。如:“52吋液晶电视”。“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1977年国家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吋”字是其中之一。在涉及计量单位时,首先要考虑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因故做不到这一点时,必须保证用字规范。
十、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是:“海上升明月”。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往往把“生明月”误为“升明月”。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杂志社
说明
社会语文环境需要保护和净化,《咬文嚼字》就是一座语文生活的监测站,时刻关注社会语文状况。在重点追踪、专家审读和来稿统计的基础上,《咬文嚼字》于2007116日向社会公布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语文新高考博客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就象树一样挺立着。”“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二、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丙戍年。如:“千姿百态的狗,成了丙戍年贺卡的主角。”“丙戍”应为“丙戌”。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戍,音shù,义为防守,和地支无关。
三、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如:“神州六号是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是“神州”。“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四、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如:“即来之,则安之。”“即来之”应为“既来之”。“即”,音jí,有未然义;既,音jì,有已然义。两字音近而义殊。
五、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六、常用文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启示/启事。如:“招聘启示”“征稿启示”。“启示”应为“启事”。“启事”义为公开说明某事,是一种公告性的文体;“启示”义为启发提示,和文体无关。语文新高考博客
七、商品名称中常见的错误是:哈蜜瓜。如:“哈蜜瓜是甜瓜的一个变种。”“哈蜜”应为“哈密”。哈密瓜因新疆地名哈密而得名。
八、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信封上误用括号。如:“王伟(先生)收”“王伟先生(收)”。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信封上的称谓和“收”字并非注释。
九、容易张冠李戴的引文是:“食色,性也。”如:“孔子说‘食色,性也’,至今仍被奉为至理。”“它使我们想到了孟子的名言:‘食色,性也。’”“食色,性也”一语出自《孟子·告子上》,它既不是孔子说的,也不是孟子说的,而是另一位思想家告子说的。
十、文史知识常见的错误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如:“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是野蛮人的行径。”圆明园是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肆意践踏中国主权,其时圆明园已是废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5 04:05 , Processed in 0.1455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