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云杉:小学教师窦桂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2 16:0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云杉:小学教师窦桂梅
(转自教育参考)
    一、舞台与生活
    初识窦桂梅,是她的公开课,《秋天的怀念》。
    成年的儿子,坐在轮椅上,坏脾气,摔东西,砸玻璃。年老的母亲,癌症晚期,仍然每天操持家务,照顾儿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病情。
    秋天到了,北海的菊花开了,母亲也许预感到了什么,小心地、甚至羞涩地提出她的愿望:推着儿子去看看菊花。在母与子之间,这样的愿望有如奢望。
    儿子勉强同意后,欣喜的母亲,忙着收拾、准备。一不小心说漏了嘴,“走”、“跑”(自从儿子行动有障碍后,这些词在他们家是禁忌),儿子勃然大怒,母亲躲在门外,偷偷地流泪,小心地张望儿子……
    窦老师领着同学们仔细分析每一个动词,不同的动词后的深情,而这样的深情表现出来的就是母亲的“小心地”:小心地做每一件事,小心地侍奉儿子。很多时候,最深的母爱呈现出来的就是朴素、甚至有些怯弱的“小心地”。
    母亲离开后,儿子在无数个秋天,在各种色彩的菊花中,怀念着母亲。
    这个曾经脆弱任性的年轻人,在母亲的爱中,理解了“好好儿活”。
    孩子们用不同的声音朗诵着文章的词句与段落,从“娘俩要好好儿活”,到“我俩要好好儿活”,再落实到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下课时,老师与同学承诺,回家后对着父母与亲人,认真地说一句“我们一起好好儿活”。
    台下的很多人泪流满面……

    这是一堂语文课,不仅有词、句、结构、篇章,更有生活的苦与甜,生命的坚韧与柔弱,如同一根柔软的琴弦,小心地划过心灵深处,低声又固执地鸣唱,让你不能不面对。这样的课,与其说是道德情感的体验,毋宁说是心灵的洗礼。这一堂课对于这些孩子的一生,他们一定会记住一些东西,一定会更敏感一些,内心也一定会更温暖一些。
    窦桂梅说,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往简单里说,也就是教给孩子三件事:写一手好字,有一副好口才,写一篇漂亮文章。往复杂处说,一个孩子碰到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是一生的福气,甚至是几世修来的福气:大量的阅读,方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方能有丰富的情感、细腻敏锐的感受与体验、柔软而坚强的心灵,也包括养成一生读书的习惯。这就意味着他们将有思考和表达的习惯,有体察与感受世界的立场,并且努力构建超拔于日常生活之上的意义世界。
    所有的这些,都意味着在活泼、稚嫩的身体之外,另一个精神生命的生长与成熟。
    窦桂梅的语文课就是“小心地”呵护、培育着孩子们精神的成长。她的课堂,吸引我的不是课堂教学的种种娴熟技艺,甚至也不是她所倡导的主题教学,而是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同时又是一个易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富有激情的学习者的姿态,陪伴、引领年幼的学习者。她的课堂忠实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不再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而是立基于所身处的历史文化、社会人生,所谓“课堂小世界,世界大课堂”。
    站在讲台上的窦桂梅,神采奕奕,她能营造一个磁场,如同头上有一轮光环,让人不容拒绝地被吸引。她的声音,抑扬顿挫,柔美情深,富有感染力。之前,我和她通过多次电话,电话里的声音,干涩、简单,甚至潦草。台上台下,恍若两人。这个已近中年的女人,把她的精、气、神全放在课堂。她告诉我,每天傍晚回家,累得什么都做不了,先睡一觉,十点以后再开始工作。
    窦桂梅说,站在学生面前,我就是语文。她所着意带领孩子们走入的是一个美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美,美在丰富,丰富来自对不同人心人生的阅读。美在超越,超越于犄角旮旯的现实世界外,洞开了有厚度的精神世界。美在心灵可以放飞,梦想可以驰骋,而这样的自由无拘束,正来自师与生共同建构的心灵世界,也来自阅读所带来的丰厚的人类文化。
    她是一个没有生活只有舞台的人,或者说,她是一个时时处处都将生活化为语文大舞台的人。她的身上,有一份痴气,戏里戏外分辨不清。或许她从来没有意识到戏与舞台,她只是本色地展现自己:“我就是语文!”
    在追究“师范”的词义时,常解释为“学高为师,身正是范”,这个“师”与“范”常像套子被罩在教师身上。有舞台,就有角色,有角色,就有面具。而窦桂梅在浑然不觉中化解了面具,她将师范——外在的规范与价值内化,又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她的一言一行,就是师范。她就是教师。
    多年前看《霸王别姬》。张国荣的虞姬也是这样戏里戏外不分,张丰毅演的霸王,在舞台之外还有生活,照常结婚过日子,人鬼之间出入自如。霸王的理性、节制,正映衬虞姬的痴傻、纵情、纯粹。虞姬让人心疼得不能面对。
    窦桂梅六年间与她的班级共同成长。听落雪,对灯谜时,她是欢喜的;沐荷香,诗词接龙时,她是洒脱的;煮酒论诗,看着所耕种的小嫩芽,噼噼噗噗往上直蹿时,她是豪迈的。豪迈的背后是纵情任性,纵情任性的背后是忘我。而忘我在这里,早已不是惯常解释中的“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而是教师的自我实现。究竟是教师培育着孩子,还是年轻的心灵滋养着教师?“赋予”与“获取”在这里,是多么不贴切的计算!
    窦桂梅,这个潦草于生活的人,在她的三尺舞台,在孩子们中间,精致且幸福地生活。
   (二)蚂蚁与蝴蝶

    有一种质疑,窦桂梅个案对于普通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究竟有多少意义?她有特殊的禀赋,有特殊的魅力,有特殊的机缘,也有特殊的成就,而所有的这些特殊都是不可复制和推广的。我也曾认同这个观点。

刘小枫透过莱辛的《恩斯特与法尔克》解读古典教育时,谈到蚂蚁与蝴蝶。大多数人都是地上的蚂蚁,只有少数人是天上的蝴蝶。大多数人是民众,少数人是精英。蚂蚁有蚂蚁的生活,蝴蝶有蝴蝶的世界。蝴蝶可谓高蹈于芸芸众生之上,轻盈,从容。

    以窦桂梅所取得的成就与荣誉来看,她可谓小学教师中的少数人。她是怎么从蚂蚁中超拔出来的?她是怎么变成蝴蝶的呢?她在既不是蚂蚁又不是蝴蝶时,经历了什么?她有没有既没有修炼为蝴蝶又不被蚂蚁所认可接纳的尴尬呢?或者她生来就是一只蝴蝶?

    窦桂梅的自我介绍来得脆蹦爽快:生在吉林省一个地道的山村里,从小“俊美、能干、聪明,牙还好”。我们在挑选牛、马、骡子这类吃草动物时,“牙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还年轻、貌美的女人把“牙好”作为自己的突出优点来强调时,着实有几分幽默。仔细想来,在农业社会中,“牙还好”是重要的生命资本,牙好就能吃,能吃就是福啊!能吃甜,能吃苦,能吃亏,能享福。人生的各种滋味、生命的各种境遇,没有硬朗的身体,没有同样硬朗的精神,如何承受得了。这个“牙好”背后是硬朗得有些强悍的精神。

    喜欢琢磨字的窦桂梅这么解释“命运”:“命”是在“人”字底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都不得不接受“命”,敬畏“命”。生在一个什么样的人家,遇到什么样的父母这是命;分到什么样的学校,教什么样的课也是命;碰到什么样的学生还是命。命是不得不尊重的,所谓敬畏天命。但人还有“运”,运是天上的云,飘来荡去,下面还要加上“走”,人在知命的同时还要努力地走。

    山里农户家出落了这么个伶俐俊美的小姑娘,爹妈能想到的远景也就是嫁给大队书记的儿子。至于能有独立的职业,能在专业上有所成就,远不是小山村的意义世界中的东西。窦桂梅15岁考入吉林师范学校,毕业时清楚地意识到不能再回到山里去了。成绩优秀、却没有任何社会资本的她,只能抓住每一个机会,表现自己,创造条件。先留在师范学校做教务干事,机遇来了,再“有准备”地转到吉林实验一小——当地一所名校。缺什么老师教什么,在学校繁琐细碎的每一个环节中乐呵呵地“跑龙套”。她并不是没心,两年后,一个老师病了,她抓住机会,当上梦寐以求的“语文老师”。

    她怎么才能从同辈人中脱颖而出呢?她请领导听课、评课,领导忙呵,领导也是有弱点的普通人。主动找领导,精心地准备,认真地改进,这个勤奋、用心的年轻人,能不给人留下好印象吗?

    一般老师都不愿意上公开课,不自信、怕麻烦,窦桂梅主动争取上公开课,让大家一起对你评头论足。批评你是你的福气啊,在各种批评中,人才可能有长进。一直到今天,窦桂梅在她的示范课后,在网络空间,还是心意诚恳地接受来自不同人、不同角度的批评,并且心存感激。

    这可能是每一个年轻教师都有的经历,也都可能把握或创造的机会。但如果认为窦桂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的展现时,就错了。更多的时候,她是沉静的,甚至是寂寞的。读书明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讲台上的灵动,正是灯下的沉静。今天,她可谓上下左右关系杂,一天到晚事务重,但仍然在读书,读书是一个教师的内功,读书是一个教师的本分。

    如果说,窦桂梅身上还有什么独特之处,或许是精神的硬朗。这个硬朗的精神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一股“疯劲”。

    清华附小的新校舍,灰的基调镶嵌白色,典雅、朴素、简洁,但很现代,内敛沉厚。设计师说:只有这样的内敛才能压得住孩子的活泼、热情与张扬。对照之下,小学校园中流行的鲜艳色彩、夸张造型,在营造孩子的幻想与童真世界时,显得做作与虚假。也就是在这个沉静如同旧时书院的校舍中,窦桂梅的窗前,却有挺拔高大的白杨树,清华园里,不,北京西部最常见的白扬树。春夏,叶蓬蓬勃勃张开、飘舞;秋冬,落了叶的枝干显露出树的风骨,枝枝向上;根深,接纳地气,又顶天,昂扬。傍晚,孩子们回家了,安静的校园中只有她和窗前的树,树在陪伴她阅读、写作,树能听见她花开的声音。树与她,叶展,花开,同样的精神热烈者,有默会的交流,有心心的契合,他们在共同感受成长的疼痛与畅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5 03:30 , Processed in 0.08540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