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2011-9-19 21:54:56
|
只看该作者
论坛岁月:舞在“网”中央(上)
我曾经有一段沉醉论坛的时光。这段日子,是我沉静优雅地思考语文的黄金时间,也是我结识天南海北朋友的美丽岁月。——题记
邂逅“人教”
在不经意的一瞬间
你闯入我眼帘
心潮澎湃不能自止
但我知道
你将是我
今生注目的焦点
——《邂逅》
偶然在网络上读到一首小诗,确似我触网之初的心情。
我常常感叹,人生是一种“遇见”,有些“遇见”终将成为一生最深刻的记忆。2004年5月1日,对我来说,是个很特别的日子——我有了一个新名字——“温岭祖庆”(这是我在“人教论坛”的注册网名)。于是,在另一个崭新的世界,我开始了一段鲜活的生命历程,开始了与“人教论坛”的“恋爱”岁月。
“恋爱”初期总是“热情似火”的。接触论坛的第一个月,我像千万个刚坠入爱河的小伙子一样,和“恋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每每进入论坛,我便激动不已,如饥似渴地翻帖读帖。记不清是哪天了,主题帖子《课堂实录大荟萃》进入我的视线。于是,点击,进入,我欣喜地发现,帖中有和我一起上过课的孙双金、薛法根等老师的精彩实录!顿时,一种“他乡遇故人”的喜悦油然而生。未及多想,我把刚刚在杭州“西湖之春”上的《詹天佑》课堂实录粘了上去,让它和薛法根等大师的课在一起,沾点光吧。两天后,我收到了注册以来的第一条网络短信:
“尊敬的张祖庆老师,您的《詹天佑》一课,上得很有特色,我准备转到教育在线,您同意吗?”——“观棋不语”。
我虽然不认识“观棋不语”,但想到自己的课被人关注,总是一件好事。于是,我怀着对一节好课将在网络这个“新世界”里不胫而走的无限期待,爽快地答应了。
“声名狼藉”的日子
我期待中的“如潮好评”迟迟没有出现,等来的是却是“声名狼藉”。
《詹天佑》一课在网上遭“围攻”,是我所始料未及的。好友蒋军晶告诉我,“教育在线”的一些评论,值得你好好关注与思索。于是,我闯进以前从未涉足的“教育在线”,找到相关帖子。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帖子里各种截然不同的声音纷至沓来,褒少贬多,语气尖锐!更有极端者,甚至用上了“吐”、“狂吐”、“删”等词语。
曾经以为自己的课堂应该是有特色的,是有创意的,是有激情的。而现在,面对这些尖刻的评论,我真的有些怀疑自己了。我甚至有把课堂录像复制了寄给所有评论者,让他们自己好好看看的冲动!
后来“人教论坛”版主“论语”把“教育在线”的争议转发至人教,以《颇受争议“詹天佑”》为主题,发了个新帖。这下引起了更多网友的关注和争议,同样是贬多褒少。曾经心爱的《詹天佑》,遭到如此尖锐的批评(其实当时我一直以为别人在误读我的课),我再也坐不住了,于是“揭竿而起”,写了一篇比较长的回应文章。现摘录其中的片段,剖析我当时的心路历程。
我也来说几句
——《詹天佑》是怎样诞生的?
《詹天佑》这篇课文是老得不能再老了,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也听过不下10节。这些课无论怎样千变万化,它都离不开抓“杰出”和“爱国”两个词语。“从什么地方看出詹天佑的爱国?哪些地方看出他的杰出?”几乎是每个老师的套路。这样教学的结果是,把詹天佑的人物形象抽象化了,詹天佑的艰苦卓绝,詹天佑的超群智慧,詹天佑的以身作则,都被条分缕析挤到一边了!只留下可怜的“杰出、爱国”两个孤立的词语。因此我在设计时,一直在寻找既能让学生充分领会詹天佑的伟大,又有别于这种过于理性分析的教学思路。
记不得是哪一天了,中央电视台直播了“200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我受之启发,决定在上《詹天佑》一文的时候以“评选20世纪感动中国人物”作为阅读的话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探究、演示,走进詹天佑的内心世界,然后让学生为詹天佑写颁奖词。
第二天,我带着初步的设想,带着创作的冲动,带着饱满的激情,自信地走上了讲台。出乎意料地,学生情绪非常高涨,课堂效果挺不错!后来在老师们的建议下,我把当时我国修筑铁路的情况,詹天佑11岁留学外国,詹天佑带领工程人员修筑铁路的经过,以及铁路竣工的简况浓缩在3分钟左右的录象中,作为背景资料,安排在导入新课之后(绝非像某些网友说的没有一点课外信息)。下面我就选取其中几个教学片段,就有些网友的质疑,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具体内容略)!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文章的解读是多元的,一课书的教学历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非仁者,也非智者,只是把自己真实的声音展示出来。我知道,我这篇东西的诞生,将会带来更多的不同声音。声音越多,越说明我们论坛的健康。就让这节《詹天佑》成为语文教学路上的一只麻雀,供大家解剖,引发大家更多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这就够了。
——《詹天佑》执教者 张祖庆
现在读来,这番回应之词,字里行间始终流露着辩解的意味。网友“我爱语文”和“米奇”曾告诫我,争议是正常的,有争议,说明这堂课有价值。后来,我单独发了一帖《关于<詹天佑>——我与人教论坛的网络情缘》,希望借这个帖子进一步阐述我的想法。跟贴中,有一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深思(作者朱煜先生,曾对我的《詹天佑》一课有过尖锐的批评)。
张老师:
您好!
……
“观棋不语”将您的课堂实录放到教育在线上,我想主要是因为《教师之友》在四月初举办了一次活动,会上一位老师(著名的网友看云)也上了这篇课文,她想让大家对两种教法进行有益的比较讨论。您对“教师之友”论坛的情况大概不了解。就像“观棋不语”所言,那里的意见经常是很尖锐的,甚至还会骂人。所以被批评者会感到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但是有一点儿是肯定的,就是那里的绝大多数批评者都对教育事业抱着满腔激情。我看到您的文章中例举了三个评语例子,其中第三个是出自于我的跟贴。我的这个“删”字不是建议版主删去您的帖子,而是表示删去了我的发言。那个发言主要是询问实录的作者,后来知道了,就删去了。再说第二个,只要仔细看原来的帖子就可发现那不是针对您说的,常到教师之友论坛的老师彼此大都成了朋友,说话自然随便一些。说上面的一番话,主要是想让您对一些情况有些了解。或许您会想,批评讨论可以,但不应该骂人嘛。骂人当然是不文明的,但是要让网络语言变得规范起来还得靠长时间的努力。您刚上网,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吃惊,这很正常。我的意见是真的不必放在心上。您说自己的课堂实录引起了一场风波,我觉得这不是风波,而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讨论。它说明关注语文教学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好事。您的成绩有目共睹,您的声誉更不会因为讨论而受到影响。相反您和讨论者都会因为讨论和成长进步,您说是吗?我对您的实录的意见已经如实地写在另一个帖子里,而且始终认为在那几个地方您的指导有大失误,希望您能看到。稍候还会上传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想法,到时请您指教。我比较早地看到您的帖子,一直关注着这个话题,一直希望将这个话题挖掘得更深一些,因为我看到了话题背后的东西。网友贝壳的泪已经在做有益的探索了。
让我们携起手来,抛开无用的喧嚣,收集智慧的火花,一起前行如何?
顺颂教安 朱煜 2004年6月6日
朱煜的留言,深深地触动着我。他的话,让我浮躁的心逐渐变得澄明。是啊,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认识不到一己之局限,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自己,且以为自己总是正确的。叔本华说“人常常自我陶醉,正如一只狗认为狗最好,牛认为牛最好。”如果一个人老认为自己真理在握,那么他和牛以及狗又有什么区别呢?想至此,我便决心不再“做牛做狗”,迅速调整心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各种声音。我把“教育在线”和“人教论坛”对《詹天佑》一课的评论逐一下载下来,并认真阅读、思考。网友“贝壳的泪”在深入地研读了“教育在线”和“人教论坛”两个关于《詹天佑》的主题帖子后,将“看云”的课、“玫瑰”(窦桂梅)的设想,以及我的课做了深入浅出的对比,以《只抽三四鞭——我看<詹天佑>》为主题,从多个层面对这个课进行了剖析,有理有据,有破有立,让我深受启发。2005年10月,我在北京所上的第二个版本《詹天佑》的几个亮点,就脱胎于此帖以及网友们的建议。
回首这段“声名狼藉的日子”,蓦然发现,它对我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网络浩瀚如海,我误打误撞地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昔日藏掖着已变质为“虚荣”的自尊,被这巨浪击得粉碎,我得以重新认识自己,感谢这滔天“巨浪”!何况,网络世界出乎意料地有着“虚拟的真实”。无数最为可贵的真实声音在“虚拟”背后迸发,于是,有了那一片狼藉,也有了“狼藉”之后弥足珍贵的一片澄明。我的视界和胸襟也就得以豁然开朗。
这段“声名狼藉的日子”,将永远镌刻在我记忆深处。
我与论坛的“多角恋爱”
之后,便是我和论坛“多角恋爱”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詹天佑》争论逐渐淡下去了,我渐渐喜欢上了“人教论坛”浓郁的学术氛围,开始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论坛发出了我的“处女帖”。帖子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回应,我的写作更是处于“井喷”状态。很快,我在“教海拾贝”开辟了随笔专栏《沉淀平凡的岁月》,耕种起了属于自己的小小园地。那时,我深深地爱上了“人教论坛”。
有阵子,论坛甚是热闹,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们纷纷就某个话题展开争论,气氛非常热烈。我也渐渐地从旁观者变成热衷参与者,以至于后来犯了辩瘾,隔三岔五地和人辩上几句。我曾连续发了三个话题,挑起了纷飞的“战火”,一时间唇枪舌战,剑气森森。“不辩不相识”,在和彭州冰雁、严文、论语、笨鸭子网友等的辩论中,我收获颇丰。尤其是关于《登山》一课与王晓春老师的辩论,更是过瘾。王老师治学严谨,思维清晰,剖析犀利,和他过招,调用我所有的积淀,还显得左支右绌,穷于应付(与王老师“过招”三个回合,留下了近万字,详见本书第三部分)。
后来,看到版主论语在网络上写“自传”,看得心里痒痒,遂东施效颦,对自己的教书生涯做了比较全面的盘点,写了一个类似“自传”的文字。现在读来,里边不乏自我吹嘘的成份,不少地方很是幼稚、拙劣。但借写“自传”,让我得以比较冷静地回望所走过的路。我常常想,一个人如果常回头看看,那么,也许他会走得更加自信、从容。
写完“自传”不久,我便“见异思迁”、“移情别恋”,“教育在线论坛”成了我的“新宠”(当然,我是“喜新但不厌旧”,“人教论坛”仍让我深深迷恋)。我在“教育在线论坛”注册的日子是2004年6月5日。一日,巧遇“水易”老师在教育在线所写的日记,我被她的才情和毅力所折服。像水易老师一样,坚持边行走边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成为我当时最朴实的想法。于是,我以“万壑松”为名,在“随笔园地”开辟了专栏《沉淀平凡人生——万壑松随笔》。李白诗云: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我希望自己像植根于悬崖上的青松那样坚强、伟岸,更希望我的人生能有“如听万壑松”般的恢弘与壮丽。
在主题帖子中发了7、8篇小文,也得到一些回应。其中一位叫“沁心荷”的网友,还写了首诗赠我:
读万壑松
立足悬崖峭壁间,
万沟千壑只等闲。
狂风苦雨何所惧,
青松傲骨笑开颜。
这些温暖而隽永的跟帖,常常带给我莫名的感动。可感动归感动,因这里以中学老师居多,且学科综合,我的不少文字难以引起大家的共鸣,不久,我便偃旗息鼓,转战“教育在线论坛”之“小学教育论坛”,开辟了新的主题帖子“不是芦苇,无风也思索”。这个帖子,我坚持了近两年半之久,发了近80万文字,它和“人教论坛”《崭新每一天——祖庆教学耕耘录》一道,原生态地记录了我温岭调至杭州教育生涯的点点滴滴。它们,承载着一段特殊的语文人生,因此,我尤为珍惜。
如果把“人教论坛”比作我的“初恋”,她是江南小家碧玉,那么“教育在线”就是我的第二个“恋人”,她是北国大家闺秀。
06年上半年,我又有了网上“后花园”——教育人博客之“松涛夜话”。从此,“教育在线”、“人教论坛”以及教育人博客“松涛夜话”一直与我进行着“多角恋爱”,对它们中的每一个,我都“情深意重”。我常开玩笑地对朋友说,正是这些魅力无限的论坛,让我变得如此“博爱”。
因这“博爱”,04年5月至07年5月这三年,我在网络上异常活跃:发了不少帖子,参与了不少“论战”,颇赢得了一些人气。
回想起来,网络写作其实不是为了获得人气,最主要的是它开放互动、及时便捷、兼容并蓄的交流特质,使得我们一旦爱上,就欲罢不能,只愿思索不止、笔耕不辍。在这个开放的网络大平台上,我立足于每天的教育、学习生活,真实地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和所见所闻;在网络写作的过程中,我在体验生活,也在反思自己、超越自我。网络写作,满足个人言说的生命欲求,更为重要的,写作带动了阅读,也带动了思考与实践。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才气!
2007年,我有幸成为“人教论坛”首期网刊“人物”专栏的主角。不少网友在“我眼中的祖庆”一帖中,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和赞誉。以下摘录一些朋友对我的评价,权当作是对我的鞭策吧。
祖庆,一条执著而勤奋的汉子。——落地麦(刘发建)
祖庆最善于“登山”,挥一挥手告别"詹天佑",在春天里吟唱“荠菜”,一番侠骨柔情叫多少美眉泪沾衣袖。断喝一声“开天辟地”,又是另一番景致。呵呵,祖庆的行走,永远是“亚马逊河的历险”。 ——民一(周益民)
祖庆的课堂大气而细腻,开放而精致,让听课者有种美好的感受。祖庆的课堂重视设计,同时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把语文学习渗透到课堂的每个细节之中。
——阿远(李怀源)
我见到的祖庆最深沉的一次是他谈到了对他人生有着重大影响的王崧舟老师。他说:“我永远感谢王校长,没有他的指导和提携就没有现在的我。”他说这番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莹莹的泪光,让我也不自禁地肃然起敬。——溪桥(王文丽)
祖庆一身侠骨又有一副柔肠;祖庆很感性又很理性;祖庆很自信但反思的力度又很惊人;祖庆很忙,但有时候似乎又很闲。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多时间在网上"掀风作浪"呢?呵,猜不透他。唯一可以确认的是他也爱语文。——我爱语文(蒋军晶)
感谢网络,感谢生命中与我“相遇”直至“相恋”的论坛。因为它们成就了我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论坛,让我“一网情深”;论坛,让我深深沉醉。因为论坛,我的行走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与写作齐头并进,激情和智慧相荡相击,因此,我语文生命的征程中始终喷发着饱满的激情,始终绵延着一条由网络铺设至现实的光灿语文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