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妨让学生写写课文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1 16:2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妨让学生写写课文随笔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写作的天地相当宽广,不妨让学生写写课文随笔。所谓“课文随笔”是依附于课文而生成的随笔。这种随笔可长可短,可片断可全篇,自由度极大。学生只要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都可以入围。

课文随笔,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侧重于课文思想内容的随笔,我们习惯性称之为“课文情感随笔”;一类是侧重于课文写法与语言特色的随笔,我们习惯性称之为“课文语感随笔”。

一、“课文情感随笔”重在对课文思想的把握、情感的理解。“课文情感随笔”中的情感可依托于课文中的某一意象、某一人物、某一场景或画面、某一情节或事件等,也可依托于全篇课文。这里的情感,不是课文作者情感的简单图释,而是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一种解读与思考。下面我们以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一单元中的几篇情感随笔来作些说明:

她,祥林嫂

她,有着自己的希望,希望却在“祝福”中消尽;她有东方女性的优点,然而兽心的社会却肢解了她的梦想,剩下撕心裂肺的“我真傻”。

她,依然在阳光下,却一次又一次碰触着黑暗。她,年轻的祥林嫂,曾经用生命去抗争。可是到死,仍处于层层包裹的毒茧之中,那个毒茧束缚着她,侵蚀着她。

这,不是性格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一个沉重的社会悲剧。

【说明】这篇情感随笔是就祥林嫂而写的,形象地表达了习作者对祥林嫂的理解与同情,还触及祥林嫂这一形象的的悲剧性意义。

就人物写情感随笔,关键要注意:一写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与把握;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态度;三不要写成人物小传,重在通过“速描”与“评析”,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无形的牢房

几堵坚固石头砌起的墙,墙上缭绕着那令人哆嗦的电网,墙内再用几根白亮得让人发冷的铁栅条,隔起了一间间的小房……

那是有形的牢房,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底蕴下,来囚禁那些对“社会利益有危害”的人,来束缚人们自由的有形的牢房。

然而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展现的却是无形的牢房。是在睛朗的日子里穿雨鞋,带雨衣,穿棉衣,把削铅笔的小刀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统治下的牢房。

人们早已习惯,麻木于统治者强加的无形牢房。因为他们总是信奉于统治者的绚丽的笔迹构筑的谎言。

然而“别里科夫”终究死了,这是一种宣告,宣告腐朽反动的思想终会死去,新生进步的思想必将引导时代。

【说明】这篇情感随笔,主要就环境(“无形的牢房”,将之与“有形牢)进行描述与评析,指出别里科夫的死,“是一种宣告,宣告腐朽反动的思想终会死去,新生进步的思想必将引导时代”。这一点睛之笔,道出了打破套子的思想意义。

边城,美的世界,爱的世界

沈从文以他盛年饱满的才情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幅画面:青山、绿水、白塔,还有一位十五六岁的明慧温柔的女孩……

这是美,是永远追求的原始的野性的美。那颤悠悠的缆绳,那摇晃晃的渡船……

这是“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爱。那厚道的祖父、无助的翠翠;那豪爽的天保,忧郁的傩送;那流淌的河水、无语的山风……

这是圣水。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仅仅存留在“记忆河”里的圣水,舀取一瓢,闭目静心,承受这愈显珍贵、纯朴健康的人性的洗礼!

这是一首歌谣,隐伏着悲痛的爱的歌谣,已唱了七十多年的歌谣;呤着它,那种神秘、温润的东西常常会充溢着人们的眼睛……

于是赞者呐喊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是“田园诗的杰作”。

【说明】这篇情感随笔,用极具诗意的笔触,抒写了习作者对边城世界的感受。立足全篇,具体全面,极富才情。

美丽的荷花淀

这里没有战争的硝烟,也没有战争的残酷。这里是美丽的荷花淀,美得不沾一点人间火气,美得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战争本该具有的破坏与残酷痕迹,竟被一支妙笔描绘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痕迹。战争没有在人们内心深处留下创伤,也没有阴影。

孙梨用他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战争厌恶、对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赞美。

【说明】这篇情感随笔,立足于诗体小说的表达内容,分析其写作用意。简炼而自然。

二、“课文语感随笔”,侧重于记录学生学习课文语言的心得的一种随笔。下面我们来看看一篇《忽然与自然——读〈药〉随笔》:

“忽然”是个常用词,我们们作文经常要用它,但怎样用得自然,用得恰当,这却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读《药》的第一段,我略有所悟: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在这里,鲁迅先生用了“忽然”一词,从叙述动作来看,华老栓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灯盏,即便没有“忽然”这个词,意思也是清通的。但假如真的去掉“忽然”,那华老栓这人,就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了。因为这里用“忽然”,是为了准确地表现出华老栓当时的精神状态。

我们知道,“忽然”一词表示的意思是动作迅速而出乎意料。一般入睡的人,不会“忽然”坐起来,除非有了特殊的情况才会这样。华小栓得了了致命的痨病,华老栓不能不为爱子担忧。如今有了“得救”的希望,兴奋自然是难以抑制的。但这将要去取的救命之“药”——人血馒头又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心情紧张可想而知。而这药是否一定能治好小栓的病,前途未卜。这种种担忧、兴奋、紧张、疑虑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华老栓怎么能安睡呢?而且人血馒头不易得到,还要“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华老栓又怎能误点错过?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睡着的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是极其自然的事,如不“忽然”坐起,那倒是反常的现象。在这里用“忽然”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可我们用“忽然”却常常不考虑是否大有必要,是否合情合理,突然地用上“忽然”,那自然是不会让人感到自然,也不一定就那么恰当了。

这篇语感随笔是习作者读鲁迅的《药》,觉得开篇 “忽然”一词用得极自然,极恰当,于是写下了心得体会,写得很具体,也写得很集中。

语感随笔是针对语言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和形象感方面所获得的体会与感受。写语感随笔,可从词句入手,再到段最后到篇章,切口小些,要容易写得实在具体些。写语感随笔要结合语言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进行分析,要写出自己的感悟,要具体而集中,同时也还是要讲究章法。

总之,无论是课文情感随笔,还是课文语感随笔,都是由“读”到“写”、读写结合的产物。由于是随笔,不仅形式、内容、篇幅都有较大的自由度,加之所花时间不多,而且极有语文学习价值,所以课文随笔,实是高中生练笔的好形式,值得倡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0 20:48 , Processed in 0.0869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