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63|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云梦睡虎地秦简艺术研究中心--简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7 10:2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云梦睡虎地秦简艺术研究中心--简介



‘云梦睡虎地秦简艺术研究中心’是以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为研究对象,以云梦睡虎地秦简书法艺术特征及在书法史/美学史等方面的历史地位为研究角度,依托湖北职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整合相关研究人员共同进行学术研究工作的学术研究机构。

     云梦睡虎地秦简自出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从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和语言文字等方面进行过大量的研究,而从书法艺术和书法史/美学史的角度的研究尚不充分。

    本‘中心’倾力于从书法艺术和书法史/美学史的角度研究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弘扬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和提升云梦睡虎地秦简研究水平作出贡献。

    本‘中心’网络交流平台---《教师之友网》--中心在线。

http://xnjyw.5d6d.com/forum-160-1.html
46#
发表于 2011-11-13 11:12: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5#
发表于 2011-11-13 11:11: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4#
发表于 2011-11-13 11:11: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3#
 楼主| 发表于 2011-7-11 08:29:56 | 只看该作者
云梦睡虎地秦简艺术研究中心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

7月6日,云梦睡虎地秦简艺术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在湖北职院图书馆四楼校友会办公室隆重举行。参加此次大会的有孝感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彭方、孝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徐怀德、云梦县博物馆副馆长张宏奎、湖北职院副院长张勇、科研处处长孔新、云梦睡虎地秦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谷栋、副主任管季超等18人,活动由湖北职院艺术及传媒学院院长毛颖善主持。
此次揭牌仪式上,秦简艺术研究中心秘书长梁遗鹏宣读研究中心章程,副主任谢勇宣读组织机构名单,湖北职院副院长张勇、云梦县博物馆张宏奎先生为研究中心揭牌,并由副院长张勇同志给特聘顾问、特聘研究员颁发聘书。
然后,研究中心主任陈谷栋作了主题发言,他说:云梦睡虎地秦简自1975年出土,震惊世界。当时各界专家进行过研究,涉及到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和语言文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特别是日本工藤氏所领导的睡虎地秦简研究会、台湾地区睡虎地秦简研究等一些专家学者对睡虎地秦简研究作出了贡献。本课题研究成员作为睡虎地本地人更应该对本土文化率先垂范作出贡献,推广孝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推动湖北省文化建设,其意义重大。对秦简书从艺术角度及美学价值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其意义不仅对书法创作的继承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对丰富整个美学的发展将具有极其深刻的促进意义。我们有信心在云梦睡虎地秦简艺术研究上有新的突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出一份力量。
研究中心副主任管季超先生谈研究中心今后的工作安排,概括为四点:1、收集资料,吸取养料;2、观摩实物,理解释文;3、做好选题,要有创新;4、团结一心,争创佳绩。
云梦县博物馆副馆长张宏奎先生对研究中心工作作出了指导性意见,他说:湖北职院成立秦简研究中心,我馆非常欣慰,秦简出土三十六年研究成果丰厚,但我们孝感当地研究远远不够,现在领导重视,高瞻远瞩,具有重大意义。此次研究的方向与以往不同,研究方向主要是书法、美术、美学领域。云梦除简牍文化之外,漆木器也有悠久的历史,希望广大专家学者也能作深入的研究。
最后,孝感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彭方、孝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徐怀德作为特聘顾问也对秦简艺术研究中心作出宝贵的建议,要求我们确定研究方向,为打造本土文化和地方品牌贡献力量。
42#
发表于 2011-7-6 19:31:56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com/thread-34740-1-1.html

云梦睡虎地秦简艺术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
41#
发表于 2011-7-2 08:44:55 | 只看该作者
古文字学对古代史的研究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大家知道,从晚清到民初曾兴起有进步意义的疑古思潮。这种思潮改变了人们的古史观,但其副作用导致了对古代历史文化认识的空白。在填补这一空白、重建古史的过程中,甲骨文的发现和青铜器铭文(金文)的研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甲骨文中找到了完整的商王世系,充分证实了《史记·殷本纪》基本上是真实可信的,这就把空白了的古史重新上延了若干世纪。现在,对古代历史文化的一切研究,都不能脱离古文字学提供的素材。

有一种观点认为古文字学的研究只有利于古代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的探索,对思想文化方面没有很大作用,这个看法是不妥当的。多年以前已有学者探讨甲骨、金文中反映的意识形态。近些年所发现战国至汉初的大批简册、帛书,更为古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开拓了前所未有的眼界。其中包括了很多久已佚失的古籍,如道家黄老学派的著作,阴阳五行家的作品,过去都是没有机会看到的。由于这些材料的重现,文化史、思想史不少章节,看来是不得不重写了。

古文字学与语言学的联系,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语言学近年已有较大进展,语言学的一些普遍原理,特别是关于古代语言文字研究的成果,都可移用于古文字学。这里应该说明的是,一般讲的文字学,并不等于这里说的古文字学,因为中国的文字学的范围要贯通古今,因而其内涵比古文字学广泛得多。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开宗明义即对此有所阐述,我们觉得是很精当的。古文字学所研究的,限于古文字文物材料,而古文字学的成果又然会融合到整个古代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去。

古文献和考古文物,是两个不相同的范围畴。我国传世的古代文献典籍数量很多,历代学者所作注释笺疏更是汗牛充栋。文献学的丰富积累,是研究新发现古文字材料的凭借。我在别的文章里也提到过,前辈知名的古文字学家,无不对文献有深湛的研究。即以孙诒让为例,凡读过他的《周礼正义》的人,对他能写出《名原》、《契文举例》、《古籀拾遗》、《古籀余论》等名著就不难理解了。

文献可以证古文字,古文字也可以证文献。于省吾先生提倡“新证”之学,著有《双剑誃尚书新证》等书,即以甲骨、金文去证经籍。陈直先生著《史记新证》、《汉书新证》,也是以秦汉文字材料去证史书。我们以为,以古文字与同时期的文献彼此补充印证,能收左右逢源之效,对古文字学和文献的发展都极有裨益。比如,以西周金文与《尚书·周书》各篇对比研究,以秦简与《墨子》城守各篇和《商君书》对比研究,都取得过较好的成绩。

正因为古文字学与几种学科有密切联系,所以学古文字学的人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和训练,才能应付裕如。
40#
发表于 2011-7-2 08:44:08 | 只看该作者
古文字学与相邻学科  

--------------------------------------------------------------------------------


-


古文字学与考古学的联系是最明显的。所有古文字材料,不管是甲骨也好,青铜器也好,其他也好,都是从地下发掘获得的,同时也都是考古材料。对于上面有文字的古器物,同样适用考古学的方法去整理和研究。在判断古文字材料的性质和年代等问题上,考古学的层位学、类型学等方法是很有力的手段。例如从40年代国内外学者热烈讨论的“文武丁卜辞”的时代问题,其解决很大程度是依靠了出土坑位和地层的分析。

古人研究古文字,已经注意到了器物的出土地点。现在我们更有必要将古文字材料与所自出的遗址或墓葬结合在一起来考察,充分考虑伴出的器物等方面。对一件有文字的器物,不仅要释读文字,还要就器物本身作出研究。只有这样,对古文字内容的理解才能深入和全面。

反过来说,古文字学对于考古学也是极为重要的。一处遗址或墓葬,如果发现了文字材料,每每能说明许多关键性的问题。解放初在洛阳以西发现遗址,出有带汉河南县地名的陶文,从而确证了河南县城的位置,由此又论证了周围的东周城址是周的王城。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一定意义来说,古文字学是考古学的一部分,两者的关系是彼此不可分割的。
39#
发表于 2011-7-2 08:42:0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 从"绝学"到"显学"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对于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古文字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历史上,释读古文字可以追溯到汉代,宋代以后已经成为一种学问,但一直被视作从属于经学的“小学”。到了近代,古文字学逐渐独立,但仍只有少数学者从事研究,因而有“绝学”之称。只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学科才得到空前发展,研究队伍逐步扩大,成为介于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文字学之间的一个学术领域。目前,古文字学已有四个学科分支,即甲骨学、青铜器(金文)研究、战国文字研究及简帛学。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对探索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基础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古文字学的发展过去之所以受到限制,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大都属于珍贵文物,流散秘藏于众多藏家,学者不易接触。甚至著录有关材料的书籍也多是价格昂贵,不是一般读者所能问津的。例如,罗振玉所编的甲骨书《殷虚书契》前、后、续编和《殷虚书契菁华》,金文书《三代吉金文存》,在图书馆里均列为善本。

为了克服成为学科发展障碍的这种材料困难,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的上世纪50年代,就有古文字学专家提出建议,由新成立的国家科研机构组织编纂甲骨文、金文的著录汇编。由于殷墟甲骨有十几万片,商周金文数也过万,因而辑集编录的工作十分繁重困难,虽有许多学者全力以赴,还是经历多年才告完成。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共13册,于1983年出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殷周金文集成》共18册,在1994年完成出版。

《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这两部大书,加上后来编著的《甲骨文合集补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等补充性的著录,以及种种新出土材料,为全面整理甲骨文、金文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材料汇集的基础上,古文字学者还编纂了许多工具性书籍。如在甲骨文方面,有于省吾、姚孝遂等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和《甲骨文字诂林》,饶宗颐、沈建华的《甲骨文通检》,沈建华、曹锦炎的《甲骨文字形表》与《甲骨文校释总集》等;在金文方面,有容庚的《金文编(第四版)》,严志斌的《四版金文编校补》等。

上世纪50年代,陈梦家著有《殷墟卜辞综述》,胡厚宣著有《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和《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1999年,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王宇信、杨升南主编了《甲骨学一百年》,宋镇豪主编了《百年甲骨学论著目》。这些著述,反映了这个学科分支的具体进展。至于青铜器和金文,则还没有类似的书籍,想了解有关情况,可以翻阅孙稚雏的《青铜器论文索引》和张懋镕等的《青铜器论文索引(1983—2001)》、《青铜器论文索引(2002—2006)》。

与考古学密切结合

古文字学进步显著,与中国考古学工作的开展是密切相关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建设的全面展开,田野考古事业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于是古文字文物不断涌现。这些古文字文物许多是前所未见的,迫切需要释读,这就促进了古文字学的发展,也使古文字研究从以传世流散材料为主转变为以有科学记录的考古出土材料为主。更为重要的是,考古学的科学研究方法被引入了古文字学。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古文字文物本来就是一种古代文化遗存,与其他种类遗存一样可以适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如层位学、类型学的分析以及分域、分期的整理等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古文字文物时同样有用武之地。

以甲骨学为例。自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发掘,到1937年抗战爆发,一共进行了15次,其间出土了大量甲骨文。但由于战争,这些宝贵材料直到1948年、1949年才正式发表(仍未完全),随即引起殷墟甲骨分期的热烈讨论,即所谓“文武丁卜辞”的问题。到1973年殷墟小屯南地发掘,找到了有关的地层证据,这个问题才开始有了共识。而1976年殷墟妇好墓的发现,又导致甲骨分期“历组卜辞”的争论以及甲骨分期两系说的产生,在甲骨学上有很大的影响。

实际上,由于新的考古发现,今天的甲骨学范围业已扩大。上世纪50年代至今,先后在山西、陕西、北京、河北、河南若干地点发现了西周的甲骨文,尤以陕西岐山、扶风的周原遗址、周公庙遗址所出为多。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出土了早于殷墟的字骨;2003年,在济南大辛庄出土了与殷墟同时的卜辞。因此,甲骨学研究涉及的已经不限于殷墟,而且不止于商代了。

考古学的方法影响古文字学在青铜器和金文方面表现更加明显,这是因为青铜器本身乃是出土古器物的重要门类。经过众多学者长时间的努力,中原地区(广义的)青铜器的分期序列可以说大致清楚了,这对金文研究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不少论著,例如刘启益的《西周纪年》等等,都把青铜器分期同金文分期结合起来,有许多创见。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也以王世民等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为基础,参以历法研究,编制了“西周金文历谱”。其他地区的分期研究也正在进行中。这一类工作,有利于更准确地通过金文研究当时的历史。

学科新分支建立

与甲骨学、青铜器研究不同,简帛学和战国文字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兴起的学科分支。

简帛,即古代用以书写的简牍、帛书。1901年,有外国学者在新疆尼雅一带发现了简牍,开启了这方面研究。后来又有过一系列发现,如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获得的居延汉简,内容十分丰富。但当时所得的简牍,时代大都属于汉晋,其文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古文字。只是由于古文字学者兼顾这方面的研究,从而成为这一学科的组成部分。

以先秦古文字写成的简帛,其发现较晚。1942年,长沙子弹库一座战国楚墓遭到盗掘,出土一批盛放在竹笥里的帛书,引起学者的关注,可惜后来流散到美国。1951年至1954年,在长沙考古发掘中,于五里牌等地的楚墓中发现了竹简,使现代人首次亲见战国简册的原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简帛的发现连续不断,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如1972年的临沂银雀山汉简,1973年的长沙马王堆帛书,1974年新的居延汉简,1975年的云梦睡虎地秦简,1983年的江陵张家山汉简,1992年的敦煌悬泉置汉简,1993年的荆门郭店楚简,1994年上海博物馆入藏的楚简,1996年长沙走马楼的三国吴简,2002年的龙山里耶秦简等。对这些新发现的简帛,有众多学者进行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于简帛的内容有书籍与文书之分,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彼此不同,近年来简帛学又有进一步细化的趋势,恐怕不久就会成为两个分支了。

战国文字研究成为专门的学科分支,比简帛学更迟一些。与殷商文字主要是甲骨文、西周春秋文字主要是金文不一样,战国文字散见于金文、陶文、玺印、货币、简帛、石刻等项,很难做综合考察。早在上世纪20年代,王国维曾将这一时期的文字区分为东土(六国)和西土(秦),特别指出六国文字“上与殷周古文,中与秦文,下与小篆不合”,乃是当时的“通行文字”,但他未能做具体研究。后来,唐兰有编著《六国文字研究》的计划,也没有实现。因为研究的欠缺,1933年寿县李三孤堆楚墓发现的大量金文,以及上面提到过的1942年长沙子弹库出土的帛书,都在很长时间不能正确释读。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才有论著将各种战国文字材料集中起来,依《说文》“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之说,划分为三晋、燕、齐、楚、秦五系,给这个学科分支的建立开拓了道路。

战国文字研究在改革开放以后进步非常快。在历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的会议上,这个分支的论文越来越多。1989年何琳仪的《战国文字通论》(2003年有订补本)和2001年汤余惠主编的《战国文字编》的出版,可以作为这个学科分支成熟的标志。

(人民日报)
38#
发表于 2011-7-2 08:39:58 | 只看该作者
研究古文字学的六条戒律
三十年代,唐兰先生在北京大学讲授古文字学,针对当时个别人的不良学风,为古文字研究设了六条戒律:

(一)戒硬充内行:凡学有专门.有一等人专喜玩票式的来干一下,学不到三两个月,就自谓全知全能,便可著书立说.又有一种人,自己喜欢涉猎,一无专长,但最不佩服专家,常想用十天半月东翻西拣的工夫做一两篇论文来压倒一切的专家.这种做学问,决不会有所成就.
(二)戒废弃根本:
研究古文字必须有种种基础知识,并且还要不断的研究,尤其要紧的是文字学和古器物铭学.有些人除了认识若干文字,记诵一些前人的陈说外,便束书不观,这是不会有进步的.
(三)戒任意猜测:
有些人没有认清文字的笔画,有些人没有根据精确的材料,有些人不讲求方法,有些人不顾历史,他们先有了主观的见解,随便找些材料来附会,这种研究一定要失败的.
4戒苟且浮躁:
有些人拿住问题,就要明白.因为不能完全明白,就不惜穿凿附会.因为穿凿得似乎可通,就自觉新奇可喜.因新奇可喜,就照样去解决别的问题.久而久之,就构成一个系统.外面望去,虽似七宝楼台,实在却是空中楼阁.最初,有些假设,连自己也不敢相信,后来却成了系统,就居之不疑.这种研究是愈学愈糊涂.
5戒偏守固执
有些人从一个问题的讨论,牵涉到别的问题,因而发生一些见解,这种见解本不一定可靠,但他们却守住了不再容纳别说.有些人死守住前人成说,有些人回护自己旧说的短处.这种成见,可以阻止学问的进步.
6戒驳杂纠缠
有些人用一种方法,不能彻底,有时精密,有时疏阔,这是驳杂.有些人缺乏系统知识,常常无处入手,研究一个问题时,常兼备各种说法,连自己也不明了,这是纠缠.这种虽是较小的毛病,也应该力求摆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6 07:25 , Processed in 0.13005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