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16|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省乡镇书法篆刻展征稿启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 20:4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湖北省乡镇书法篆刻展征稿启事



    新农村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既包含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设。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广大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提高全民素质,展现当代我省乡村书法篆刻艺术状况,促进全省书法艺术繁荣发展,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决定2010年“首届湖北书法艺术节”期间举办“湖北省乡镇书法篆刻展。”

一、举办展览宗旨  坚持正确的艺术导向;推动群众性书法活动深入开展;坚持继承传统,鼓励创新,多各风格;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发现书法人才,提升农村和基层单位文化生活质量。

二、主办单位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
三、征稿范围  凡生活在湖北省县、乡、镇年满意18周岁的书法作者,均可投稿参加。

四、投稿要求
(1)、书写内容:健康向上的古今诗词、联、赋、格言等。提倡书写自作的诗词及歌颂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内容。
(2)作品规格:书体不限,作品尺寸不超过6尺宣纸,竖式书写(不收横式、册页及多屏条作品)。篆刻作品4-8方(附2方边款),自行题签,设计粘贴在34cm×68cm的竖式印屏上。草书、篆书、篆刻作品须在A4纸上另附释文。
(3)投递要求:所有作品勿装裱。请用铅笔在作品背面右下角用工整字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并注明是否湖北省书协会员。信封上请写明“省乡镇展作品”。请寄挂号信,以免丢失。
(4)、每件作品须从邮局汇参评费10元,多投搞者按件数汇邮参评费(勿在信封中夹寄现金)。没收到参评费的作品,不在评选范围之内。
(5)、投稿作品数量每人不超过2件,应一次性投递,姓名必须一致。
(6)、全省各市(州、林区)、县(市、区)书协,应高度重视此次展览活动,积极动员并组织当地书法作者参与。集体组织报送的稿件,免初评;请做好作品登记表,连同作品一起报(寄)送本会。(孝感地区可以县(市、区)级书协为单位集体报送
(7)、征稿从即日起至2010年9月30日止(以当地邮戳为准)。
(8)、限于人力,本次征稿落选作品不退稿(投稿者视同同意此条款)。

四、展览规模及展览时间  展出作品300件,入选作品100件。本次展览将于2010年11月左右在武汉展出。

五、作品评审  10月由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组成本次展览评委会,对来稿作品进行评选。

六、入展作者待遇  本会向入展作者颁发证书;非本会会员的作者,具备加入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条件。

七、投稿地址  武汉市武昌东湖翠柳街 1 号 湖北省书法家
协会 邮编 430077。联系人:葛昌永、吴长庆。联系电话:027-68880702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
                                            2010年8月16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7#
发表于 2010-9-26 20:06:33 | 只看该作者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18:14:57 | 只看该作者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20:49:2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语感的一则读书笔记

□李海林

【文章标题】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
【刊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作者及背景】作者刘大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该文是“新世纪上海地区汉语言文字教学研究”项目成果之一。作者的相关研究还有:《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能力与分析能力》,载《中国语文及人文素质教育》(香港教育学院,2001年12月),《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载《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9期。
【全文二级标题目录】
1、语言:意识心理与无意识心理
1.1从意识1到意识2
1.2语言的镜象作用
2、无意识在人的意识活动整体中
2.1小岛之外的大海:直觉意识、下意识与潜意识
2.2无意识的性质
3、语感
3.1语言运用的两个层次与语言意识
3.2语感:语言的无意识
4、语感的表现:语言能力与语言学习
4.1语言运用能力与语感
4.2语言学习与语感
5、结语
【第一节概要】
1.思路及结论
本节根据意识是否以意识自身为对象把意识分为无意识与反思意识。无意识即意识不在意识域中,不以意识为对象的意识。反思意识即以意识为对象的意识。人的意识何以可能以自身为对象呢?奥秘在语言。语言是意识的镜象。人通过语言将意识作为意识的对象。人在语言中看到了意识,于是可以把意识作为意识的对象。当然,语言映射意识的时候可能有变形,于是以语言为中介的反思意识与无意识可能不相等。
2.关键词
——意识的透明性:意识直接指向意识对象,而没有觉悟到意识自身,这种意识状态称为“意识的透明性”。在这种状态下,意识与被意识之物等同,意识主体与意识对象不分。
——无意识:意识本身在意识域之外的意识,该文作者称之为“意识1”。这种意识是“体验的”。
——反思意识:通过语言为中介,将人的意识本身纳入意识域的意识,该文作者称之为“意识2”。这种意识是“反思的”。
——语言的镜象作用:指语言对人的意识1的映射。语言是人的意识1的产物,人的语言将人的意识1集中凝结在一种物化形态,这种物化形态的语言成为人的意识的对象。换一句话说:语言是人的意识的对象化,人通过语言看到了人自己的意识。
3.主要价值及相关讨论
这一节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关于意识对象的论述。从而成功地区别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意识。虽然这种区分并非新创,但它的论述起到了引入“语言在意识中的作用”这样一个问题。
这一节存在的问题是在使用“意识”“意识1”“意识2”这三个概念时有不清楚的地方。尤其是“意识”与“意识2”常常混用。另外,语言是怎样成为语言的镜象的,一笔带过,语焉不详,其实这正是语言的奥秘之所在。
这一节谈到,语言并非原封不动地将意识1转移到意义中来,语言在映射意识1的同时还用自己的结构特征改造着它,那么这里有个问题,语言怎么能够改造意识1的呢?语言的结构特征来自何处呢?语言的结构不是意识的结构特征的表征吗?
【第二节概要】
1.思路及结论
这一节集中讨论无意识心理。根据意识对无意识的觉察程度,可以将无意识分为三个层次:直觉意识、下意识、潜意识。直觉意识是人知道并意会到的意识,下意识是人知道但没有意会到的意识,潜意识是人不知道的意识。它们共同的地方是没有被人的意识反思,所以它们都属于无意识。这里,作者实际上建立一个人的意识层次模型:根据它们是否被人意识到,分为反思意识与无意识。其中无意识根据它们被人觉察的程度,又分为直觉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无意识心理活动大大大于意识活动,即反思活动。而且无意识是反思意识发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无意识,也就没有反思意识。
2.关键词
——直觉意识。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识内容。它的特征是觉察到了但没有能表达出来。
——下意识。主要体现在身体的反应上。它的特征是本能的反应,但人的意识没有觉察到。
——潜意识。人无法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它是心理的最底层,也是人的意识的核心。
3.主要价值及相关讨论
这一节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无意识的特征和意义。尤其是对无意识的层次划分,让我们对无意识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强调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重要意义和作用,尤其强调了无意识“还是我们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方式”,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语文学习可以通过“无意识学习”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第三节概要】
1、思路及结论
语用过程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意义,一是语言形式。对语言意义就是反思意识的存在形式,因此它是属于反思意识范畴内的。但是对语言形式的关注,则既可能属于反思意识,也可能属于无意识。当它属于反思意识时,可以称之为语识,即语言知识。当它属于无意识时,则可以称之为语感。因此,语感,可以直接称之为语言无意识。最好的状态,就是通过语言形式的无意识状态达于意识状态的语言意义。因为在语言形式上分配的意识成份越少,人分配在语言意义上的意识成份就越多,就越是有效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2、关键词
——语言意识。对语言形式本身的自觉关注。包括语言反思意识和语言无意识。
——语识。即对语言反思意识。也就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关于语言形式的知识。可简称语言知识。
3、主要价值及相关讨论
这一节在前面关于意识问题的讨论基础上延伸到语感问题的讨论。这里最价值的地方,是将语用过程涉及到的两个方面语言意义和语言形式与反思意识和无意识联系起来一并考虑。从而得出结论:对语言意义的关注肯定是反思意识,而对语言形式的关注则可以是反思意识,也可以是无意识。从而为语感找到一个恰当的定位,也为语感的具体内涵找到一个恰当的表达。从研究方法上看,这是从语感之外、或者说是从一个比语感更大的范畴内来看待语感。因此它对语感的定位是更为恰当,更为深刻的。
但是,这一节在一个问题上有点不明确。它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语言意识。它与前面作者谈到的“反思意识”和“无意识”是什么关系呢?作者的表述是:“在意识1和意识之外产生了一种新的意识——语言意识”,从这种表述来看,语言意识与意识1、意识2是并列的第三种意识。如果这样来看的话,显然是不恰当的。另外,它认为语言意义与语言形式是语言运用过程的两个“层次”,似乎表意不明,按照文章中所写到的,应该是指“两个方面”。
【第四节概要】
1、思路及结论
语感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语用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潜意识语感,语用过程是以人们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而这种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是以潜意识形式存在的。二是下意识语感,在语用过程中,存在一个言意互转(即文章中所谓“语言过程”)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下意识完成的。人们在下意识中就完成了言意互转。三是直觉意识的语感,在语用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即对语言效果的评价。这个过程,是以直觉意识的形式完成的。语感通过这么三个层次,或者说通过这么三个途径,发挥了它在语用过程中的作用。语感在语用过程中起着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它在语言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呢?语言学习有两种状态,一是自然状态,一是课堂状态。这两种状态下,学习者的身份、心理,学习过程和方法都是不一样的。但它们的目的都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自然状态下的学习,可以称之为通过语感培养语感。课堂状态下的语言学习既可以通过语感来培养语感,也可通过语识学习来培养语感。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
2、关键词
——语感类型。根据语感过程中意识的觉察程度,将语感分成三个类型,一是潜意识语感,一是下意识语感,一是直觉意识语感。这种分类是新颖的。
——语言学习状态。根据语言学习者的身份将语言学习分成自然状态和非自然状态。前者语言学习者的身份是语言使用者,他并不是作为一个学习者来学习语言的,而是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人在使用语言生活。后者是作为语言学习者来学习语言的。
——语感方法。与语识方法相对。指通过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感的方法。语识方法则是指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3、主要价值及相关讨论
这一节是文章最重要的内容。首先,作者指明了语用过程中有三个要素在发挥作用,一是语言知识,一是语言过程,一是语言效果。然后指明,这三个要素,语感都介入其中。在语用过程中起作用的语言知识是潜意识语感。在语用过程中保证语言过程顺利完成的是下意识语感。在语用过程中对语言效果作出评价的是直觉意识语感。这种论述既新颖又中肯。相对于过去笼统地强调语感在语用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这实际上是一种突破,至少是具体化了,证实了。最后,指明了语感培养的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语感培养语感,一是通过语识培养语感。这种明确的指认给人以深刻启发。
但这一节存在这么两个问题:一是几个重要概念没有加以明确表述,比方说:“语感的表现”到底指的是什么,不清楚。比方说:这一节所讲到的语言知识似乎与前面讲到的语言知识不是一回事,前面讲到的语言知识似乎就是指语识,即对语言的反思意识,但这里似乎又在说语言知识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语感状态的语言知识,一种是语识状态的语言知识。二是有些问题没有充分论述,比方文章实际上指认,语用过程有三个要素发挥作用,一是语言知识,一是语言过程,一是语言效果,这很有启发,但没有展开论述,更没有加以论证,从而导致有些讨论有些费解。还有,关于如何通过语感培养语感和通过语识培养语感,语焉不详。
【全文内容概要】
所谓意识,根据它是否被它自己意识到,分为意识1和意识2。意识1就是没有被意识自己意识到的意识,意识2就是被意识自己意识到的意识。前者称之为“无意识”,根据它被什么觉察到的程度,可以分为直觉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后者称之为“反思意识”,它与思维、理性是同义词。
那么,意识怎么会被自己意识到的呢?因为语言。语言把意识对象化了,语言是意识的产物和化身,人们从语言身上看到了意识,于是意识就可以意识到自己了。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语言是意识1的镜象。
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意识的认识,一种是反思意识的认识。前者称之为语感,后者称之为“语识”。在这个意义上,语感可以直接称之为“语言的无意识”。它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直觉意识的语感,一是下意识的语感,一是潜意识的语感。这三个层次的语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都发挥着作用。
语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而培养学生的语感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是通过语识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两条途径都有自己特有方法,找到并发展出这些方法,是语言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项研究的价值及我的疑惑】
语感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是最近二十多年语文教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人们就一些基本问题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语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至于到底有多重要,人们尚有争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语感是语文教学的轴心,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一种观点是,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目的。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则尚未有成熟的意见,基本上还停留在“加强言语实践”的层次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语感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但是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语感这个概念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是在教学方法层次,不涉及教学目的范畴。
刘大为的这项研究,首先肯定了语感对语文教学的意义,认为“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它的理论贡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从心智哲学的角度对语感的科学内涵作了别开生面的探讨。二,对语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作用作了具体的科学阐明。三,对语识在语感教学中的作用作了明确的规定。
刘大为的这项研究,有一个关键的理论环节模糊不清。刘指出:意识分为无意识和反思意识,而反思意识之所以是反思意识,是因为“语言”的参与,换一句话说,“语言”在这里是作为意识的“工具”出现的。意识指向某个客观对象,比如A,这个过程中,没有语言的参与,则属于“无意识”,有语言的参与,则属于“反思意识”。
然后刘又指出:所谓“语感”,就是关于“语言”的“无意识”,在这里,“语言”是作为意识的“对象”出现的,也就是那个“A”。把刘的这两个命题连起来,就是:当“语言”参与到对“语言”的意识过程中,这就不是语感,而是语识,而“语言”没有参与到对“语言”的意识过程,则属于“语感”。于是刘关于语感的定义,就同时包括了作为工具的语言和作为对象的语言,那么,这两个意义上的“语言”,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刘大为没有说明,从文章来看,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在他考虑的范围之内,换一句话来说,他似乎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用语言来认识(理解)语言的时候,就是语识,不用语言来认识(理解)语言的时候,就是语感。这样来解释语识和语感的时候,是不是有些费脑筋。
我认为,这是刘大为这篇文章最大的理论迷惑,也是我读了这篇精彩的论述之后最大的理论迷惑。
14#
发表于 2010-9-2 13:58:08 | 只看该作者
让管老师牵挂了!这段时间新帖不多!还请见谅!我定让彭正军老师阅网!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09:29:38 | 只看该作者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1:00:57 | 只看该作者
对农村书法教育现状的思考


  当今社会,教育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战略内容,“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应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艺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有机部分,无疑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为了把教育落实到实处,国家先后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然而,仍有相当多的人对书法教育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许多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社会群体对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不能很好的落实,特别是农村区的书法教育,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空白,谈农村书法教育无不令人心痛。农村书法教育受着方方面面的制约,而就笔者近几年对农村书法教育的观察分析认为,其令人忧虑的现状至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农村书法教育在思想上的认识不清。从某种程度上讲,连书法课的教学时间也并不是所有学校能够保证,书法课就像一个无人领养的孩子,有时交给语文课,有时交给美术课。当前的教育体制,仍然把应试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关键。学校师生及社会群体,包括上级领导最关心,谈论得最多的也都是某某学校上重点线多少,某某学生文化课排名是前几。凡此种种,俯拾皆是,连美术课都保证不了的学校,就更谈不上设置书法课的教学计划。然而像书法、美术、音乐这样的课,一到了关键时刻,时间紧张的时候,就纷纷让位于“正课”“正事”,如考试,毕业复习,紧急班务安排等等,甚至还有的干脆将艺术课的时间用作其它课的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其实就很难系统地接受书法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更谈不上去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素质能力。
  第二,书法教材的混乱。现在市面上我们基本上订不了能专门作为教材的书法课本,这应该是整个书法基础教育的思想定位所致,尽管正规的书法专业已经形成,而且其规模十分可观,但这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这就使得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严重脱节。可想而知,学生没有良好的基础书法教育,又怎能奢望它有一个高的专业教育起点。中国是书法的原创国,到目前为止,每年仍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这门古老的艺术。而我们的学生呢,大学毕业连几个字都写不清楚的大有人在,问其何故,竟笑曰今之电脑信息时代,书法之事,不传久已。不信,你可以从你的周围展开调查。试想一个国家要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连自己的母语都写不清楚,又有何颜面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书法教育必须从小抓起,抓好书法基础教育,就首先要从考核书法教材的开发做起,舍此而谈其它,非务实之举也。
  第三,农村书法教师资源匮乏也是目前农村书法教育滞后的又一本质原因。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业务素质低下,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村书法教育的发展。对于农村地区而言,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书法、美术、音乐教师,即使有,许多地方也因学校或个人的原因转而担任了其它“主科”的教学,尤其是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学校,而就是有也多以美术,音乐教师为主,美术教师不一定人人都懂得书法教育教学,于是有些学校的领导就寄希望于语文老师,而将书法教学贬为练小字,写规范字等等。如果实在要将书法转借于美术或语文,我认为还是教给美术要合适些,毕竟,他们都属于视觉艺术,有着很多相似性,而对于那些半路出家的书法教师而言,对书法基本知识的缺乏和对训练程序教学展开的认识不清,无疑又影响他们对书法教学的认识,久而久之,连一点教学的兴趣和勇气都缺失了,那么就更不用谈要求他们有专业科研意识了。
  近几年来笔者在认识与意识上,对书法教学尤其是基础书法教育的复兴十分关注,十分热切,故针对农村书法教育现状,斗胆提出以下的几点建议,以期能为书法教育在农村学校的复兴起到引玉之用。
  其一,要加强书法教育学科知识方面的学习,提高对书法教育,尤其是对书法基础教育的认识。发展农村书法教育,要想确立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学校书法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书法教育与美术教育都是学校实施美育,渗透德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它在提高人的素质修养,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书法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有益于加强德育的渗透。通过书法艺术的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无限追求,加强学生的书写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切实地确立书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其二,要开发适合书法教育原理的基础教材,这是书法教育落实的根本基础。没有教材就没有一种强而有利的规范,而现代教育是讲求规范,要有体系意识的一门科学,要全面开展书法教育就必须在确立地位的同时选定编制好一套优秀的教材。
  其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大学书法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支援建设。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才能保证师资基础,保证书法的艺术本位,诚如上面所讲,书法师资的匮乏是制约农村书法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加快农村书法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书法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制,进一步提高书法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
  总而言之,搞好农村书法教育,它不仅仅只是学校的事业,更是全民事业。它不仅需要广大人民群众,领导教师的支持和扶植,它更需要一批热衷于书法教育事业的有志之士,有识之士,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这个赋予书法艺术血液与生命的民族,才有底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武汉市黄陂区天河中学 胡俊玲)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1:00:00 | 只看该作者
黄陂导游词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黄陂武湖农场进行参观。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一次的擦肩而过,相逢就是缘分,能和大家相逢在美丽的江城,我也感到非常的荣幸。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赵巧丽,完璧归赵的赵、心灵手巧的巧、美丽大方的丽,在我右手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吴师傅,有着多年的驾驶经验,大家可以放心乘坐。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为大家提供导游讲解服务,希望在我们的配合下,能度过一次愉快的圆满的武湖之旅。今天和我们一同去的还有我们的老师,在待会的参观活动中大家有什么困难可以告诉我,我一定竭尽全力为大家排忧解难!在介绍武湖农场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黄陂!
    黄陂是个古地名。现在,以黄陂作地名的除湖北黄陂外,江西就有两个黄陂镇:抚州市宜黄县黄陂镇和宁都县黄陂镇,还有广东兴宁县黄陂镇。叫黄陂河黄陂村的也不少。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湖北武汉的黄陂。
    黄陂在春秋属黄国之地,楚成王灭黄归楚。秦统一后分楚为四郡,黄陂属南郡。北周大象元年改镇为南司州,并置黄陂县。自汉魏以来,黄陂为镇为州为县几经变置。清雍正七年改属汉阳府。民国初年,废府改道,属汉阳道。抗日战争时期,黄陂县政府一度迁至县东的仙台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陂县属孝感专员公署。1959年随专区并入武汉市。1961年,恢复原区治。1983年10月,划归武汉市管辖。1998年9月15日,国务院同意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大家知道黄鹤楼是因仙得名。那么,为什么黄陂会叫黄陂,而不是黑皮、白皮之类的呢?我所了解的有三个原因。
    一是“黄”字是一个象形字,是一种用作佩戴的玉器。现存的甲骨文的黄字上面是佩钩,中间是璜,下边是两条垂。到小篆的黄字便成了现在的“黄”,后来便假借象形字的黄作为黄色的黄,并用“皇”的读音。二是在姓氏说上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的说法。黄氏这个姓是以国名为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颛顼帝的孙子陆终,有六个儿子,次子南陆公受封于黄,建立黄国之后,就以国为姓。三是楚成王灭黄归楚,秦统一中国后,分楚为四郡,黄陂属南郡,汉属西陵。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拒吴侵轶,黄祖并筑城镇遏制,名黄城镇。
    《黄陂县志》里称,黄陂县与南司州治所都在城关北三里,北宋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诗云“五年一梦南司州”、词曰“闻道司州古县”均指此处。古时,先民多依水建城,城北三里处为滠水河套之地,东南两面濒临滠水,滠水那时也在这里汇入武湖,地平而位高,是设治理想之所。如今这里有个村湾仍以“朝门口”为名,印证了附近有过建城史。1982年,这里北邻的1平方公里地方就发掘13座南北朝时期砖室墓,也印证了城关北三里曾有过繁荣昌盛之经济文化。今城关北三里称为黄陂新城区,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政府也驻此地。
    了解了黄陂由来后,来一起看看黄陂的景点。
    根据程颢诗“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中的前川二字而定名。旧时黄陂有八景,其一“傍花随柳”就是根据这一典故而来;其二“西寺晓钟”,现名西寺大道东端的西寺遗址,就是西寺大道据此典籍而定名;其三“板桥仙迹”,现穿越小板桥遗址的板桥大道就是据此道典籍而定名;其四“理趣林”,现穿越这一典故遗址的理林大道就是据此而定名;其五“木兰山和木兰湖”,故移置山湖名定名木兰大街,此街九五年扩建;其六“大南门”:现大南街因此街穿古城大南门遗址而定名;其七“铁锁龙潭”,现龙潭街即移潭名而定名;其八“石阳”,即黄陂县东南部三国时的县名“石阳”,现定名为石阳街。
    了解了这些历史之后了,我们来简短的说说黄陂人。这里有个俗语“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为什么会这样讲了。是因为以前黄陂的百姓带的帽子有尖尖的角,孝感人的帽子则是在帽檐上佼边,而汉川人的帽子就是又有尖脚又佼边。这才是“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的真实注解。了解了黄陂人,还有一个人是不得不说的。从清嘉庆4年至道光18年,39年间黄陂出了文武三榜眼。黄陂黎家河(今大悟)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位人物,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我给大家三点提示,大家一定能异口同声的告诉我他是谁。一他在1916年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二他的原籍是江西豫章(今南昌),世居湖北黄陂,三民国政坛多以名人的里望代称,所以他又被称为黎黄陂。现在武汉汉口的黎黄陂路也是由此得名。对了,他就是黎元洪。
    黄陂历代优秀人物辈出,最早应推战国时“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除传说中的花木兰和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出生于黄陂外,北宋曾三次为相的贤臣吕蒙正也值得一提。世传吕蒙正穷困潦倒的故事很多。传说被父亲赶出官邸的吕蒙正曾流落黄陂,北有椅子山他寄住的破窑,东有他在今前川大道与东门巷相交处 “木桥落瓜”的落瓜桥,西有他闻钟赶斋的西寺(又称木兰古寺)。相传,吕蒙正常去西寺赶斋,每闻钟声吕蒙正即往膳堂就餐。木兰寺住持厌其久来,遂与寺僧密约,先开饭后敲钟,待吕蒙正照例闻钟进膳时,膳堂只剩残羹,吕羞愧不己,只得拂袖而去。京剧及楚剧、川剧、黄梅戏等地方剧种都有描述吕蒙正故事的剧目,但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王文娟的代表剧目《彩楼记》将吕蒙正苦居寒窑、中彩成亲、木兰寺赶斋、状元及第的故事演绎更全面,且明确赶斋之处就在木兰寺。太平兴国二年,吕蒙正进京考中进士第一(状元),传说,在古县署前兴建城门楼式鼓楼,就是沾光吕蒙正发祥于黄陂,朝廷特许黄陂享受了吕蒙正中状元的待遇。
    众所周知,程颢、程颐籍贯河南洛阳,但湖北黄陂却有许多二程遗迹,如双凤亭、鲁台山、流矢湖、二程祠、花柳前川、理趣林等等。在黄陂县城东鲁台山是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所建。传说程母梦双凤投怀而相继生下他们兄弟二人,因此,亭名双凤。二程十五、六岁时,受学于理学。二程从“双凤投怀”、幼年启蒙、习文练武,到从政、执教、治学、传道,再现了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还有那脍炙人口的“鲁台望道”、“孔颜乐处”、“如坐春风”、“程门立雪”等千古佳话都是说的武汉黄陂的程颢、程颐。
    黄陂一直以木兰故里自居,木兰传说在黄陂更是源远流长。2006年,“木兰传说”成为武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底又成为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黄陂,《木兰传说》从汉代至今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历经原生期、次生期、定型期、衍进期、弘扬期五大发展阶段,凝练为一种以“家国情怀”为精神内核的文化传统。在黄陂,关于“木兰传说”的传承方式非常丰富:有善书艺人的《木兰从军》,有雕塑艺人的《木兰戎装立像》,更有木兰山将军庙,木兰金秋庙会等活动。2007年11月经过修改完善后的“木兰传说”从200余个民间文学类项目中脱颖而出,一路过关斩将,先是68名评审专家的一致推荐。最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10位专家委员全票通过。
    我们在中学时就学过古代民歌《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传唱至今,使人们对“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充满了敬仰。
    木兰出生在一个普通军人的家庭,从小就喜欢读兵书习武术。木兰的父亲是一位老军人。当时北方边境烽烟四起,皇帝下令征兵北伐。按照当时的征兵制度,木兰的父亲也要从军。但木兰的父亲年岁已大,并且染病在身,根本就不能参军上战场杀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独生女的木兰毅然挑起了代父从军的重担,脱下女儿装,换上了戎装,由一个妩媚如花的女郎,一变而成为严阵以待的军中壮士。战争一直持续了十二年,由于木兰作战勇猛,武艺、兵法样样精通,在军中屡立战功,脱颖而出的她渐渐从一名普通士兵跃居为一名将军。战争结束后,大军终于凯旋而归。皇帝论功行赏,封木兰为尚书郎。但是,木兰却不愿做官,心中始终惦念着家中的父母,她向皇帝请辞返回了故乡。木兰从军十二年,终于又回到家中,脱下战袍,穿起了女装。当她再次出门见一同回来的军中伙伴时,大家都惊呆了。同行了十二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女郎!于是,木兰从军的故事就一传十、十传百,在民间流传开来。
    虽然木兰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正史中却没有关于她的记载。我们最早见到的记载木兰从军故事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其中描写的“木兰”究竟是文学杜撰,还是历史上确有其人呢?对于在历史上有无木兰这个人的问题,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木兰”的名字最早见于民歌《木兰辞》,正史无记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文学形象,并非真有其人;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真人真事的不计其数,史载木兰曾被封为“孝烈将军”,因此推断木兰确有其人。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证实确实有其人。
    那么我们今天的行程就是去武湖农场参观,位于武汉两环(外环、中环)、两港(阳逻深水港、天河空港)、两桥(阳逻大桥、天兴洲)大桥之间,区域面积71.76平方公里,人口3.4万,是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湖北省重点建设的中心镇、湖北省“文明乡镇”、武汉市“一主三化”(以民营经济为主,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示范建设试点、武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创建区。武湖拥有:连接汉口和阳逻经济开发区“黄金走廊”的美称。“都市郊外服装城”的美称。全国最大的家居物流基地。华中地区最大的种苗生产基地。华中地区最大的奶牛胚胎繁育基地。华中地区最大的农业主题公园。讲了这么多大家也听累了下面了,我们一起来做几个小游戏。
1、导游说
2、绕口令
3、厨房用具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0:57:59 | 只看该作者
2009年全国美术教育论文评选获奖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2009年全国音乐、美术教育论文评选“活动共收到美术教育参评论文3千多篇,经组委会组织专家评选,共评出获奖论文588篇,其中一等奖25篇,二等奖141篇,三等奖422篇。
一等奖
中小学组
瞿剑宛 / 上海市南汇教师进修学院
徐敏 /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
陈芳 / 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
戴建江 /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朝晖小学
姚惠敏 /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
王开宇 / 山西省太原市九一小学
吕月琴 / 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
余琳 /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东关小学
邓英姿 / 上海市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
吴联相 /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云龙中学
张静 / 四川省内江市实验小学
李彬 / 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
邵俊杰 / 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
方欣 / 天津市红桥教育中心
孙飒 /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文新小学
冯国健 / 浙江省平湖市林埭中心小学
曹笠 /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方放 / 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
施红卫 / 浙江省衢州市白云学校
祝昌中 /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潘彬 /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尚义小学
郭德岭 / 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高师组
高旭清 / 喀什师范学院艺术系
辛欣 /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施燕华 /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赵晶晶 /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二等奖
中小学组
北京市
刘宏 /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
吴宁 / 北京市西城区银河小学
李雪梅 /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梁庆 / 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
巩继伟 / 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小学
孙萌 /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
吴学敏 / 北京市第二中学
纪凤琴 /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第四小学

上海市
马卫红 / 上海市枫泾中学
曹志正 / 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沈瑞芝 / 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杜志君 /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育才学校
彭学军 / 上海市洋泾中学
程远 / 上海市李惠利中学
张玉林 / 上海市进才中学
赵培红 / 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
胡菲 / 上海市闸北区实验中学
董文良 / 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
张梅凤 / 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 上海市嘉定区城实验学校
吴怡萍 / 上海市长宁区玉屏南路小学
徐苏彬 / 上海市古北路小学
周方耘 / 上海市愚园路第一小学
朱红萍 / 上海市崇明县西门小学
桑春波 / 上海市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翁晓川 / 上海市黄浦区董家渡路第二小学
王新 / 上海市嘉定区马陆育才联合中学
李秀英 / 上海市吴淞中学
许令令 /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

天津市
张媛 / 天津市实验小学
王志民 / 天津开发区国际学校
田艳 / 天津市美术中学
陈伟 /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八小学
韩静茹 / 天津师范附属小学
邓金城 / 天津市第二南开中学
陈洪娜 / 天津市大港区教师进修学校
刁宇雄 /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六中学
刘丹 / 天津市蓟县康各庄中学
王金泽 / 天津市津南区教学研究室
魏瑞江 / 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学教研室

重庆市
黄建新 / 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
黄仁静 / 重庆市江北区玉带山小学
王世平 /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

山西省
梁盛萍、孙海生 / 山西省平定师范附属小学
陈妤 /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
杨红云 / 太原市九一小学
常丽丽 / 太原市尖草坪区教研室

吉林省
赵大千 / 白山市八道江区第二实验小学
王淑文 / 长春市北安小学

黑龙江省
杨秀巍 /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
耿丽丽 /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王婷婷 /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宝泉岭分局二九农场中学

江苏省
张云峰 / 常熟市实验小学
陈燕 / 常熟市元和小学
顾小燕 / 苏州市新康小学校
贾方 / 无锡市连元街小学
孙蔚枫 / 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
骆厚军 / 射阳外国语学校
蒋春燕 / 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
苏晓萍 / 无锡市育红小学
娄小明 / 苏州市吴江盛泽实验小学
尚佳 / 南京市汉江路小学
韦仁俊 / 金坛市职业教育中心

安徽省
黄思法 / 亳州市丹华小学

山东省
唐玲英 / 潍坊市第四中学

浙江省
余知辛 / 杭州高级中学
傅水平 / 浙江省嘉善县教育局教研室
朱敬东 / 平湖市教师进修学校
危芳 /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丁莉芳 / 杭州市西湖区省府路小学
葛建民 / 杭州市西湖第一实验学校
季晓林 / 杭州市留下小学
应爱娜 / 杭州市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沈洁 /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
李勤 / 杭州市学军小学
张引江 / 杭州市周浦小学
应爱娜 / 杭州市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宋筱华 / 富阳市富春第五小学
吴湘云 / 富阳市永兴学校初中部
于晓燕 / 富阳市实验小学
刘建平 / 杭州市萧山区教学研究室
徐仁达 / 平湖市广陈中学
黄丽珍 / 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
李启云 / 金华市金师附小教育集团
李国芳 / 杭州市萧山区朝晖小学;杜丽芳 / 杭州市萧山区劲松小学
陈萍 / 杭州市闻涛小学
赵菁 / 杭州市学军小学
张丽双 / 杭州市行知小学
徐虹敏 / 建德市明珠小学
沈元璋 / 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教研室
姚玉明 / 杭州市西湖区育才第一实验学校
袁琴 / 杭州市萧山区党山镇中心小学

福建省
石爱琴、陈晓玲 / 福州台江实验幼儿园
郑宝珍 /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姜珊 / 厦门市滨北小学
林敬敏 / 建瓯市第一小学
陈永基 / 泉州市永春华侨中学
李艺明 / 永安市第一中学
傅闰冰 / 厦门英才学校中学部
吴钦 / 永安市实验小学

湖南省
张佳 / 长沙市稻田中学
周青 / 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邓宏 / 湘潭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省
王景 / 武汉市黄陂区天河中学
广东省
陈勇 /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中心
黄得平 / 东莞市大朗镇第一中学
杨钰嵘 / 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
陈少媚 / 佛山市禅城区同济小学
冼清华 / 东莞市石碣中心小学
黄云玲 / 广州市铁一中学
温可斌 / 广州市第21中学
夏学成 /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邹官民 / 东莞市常平镇中心小学

贵州省
杨菲 / 贵阳市云岩区双语实验小学

四川省
康林 / 攀枝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文海英 / 广安市岳池县东街小学校
辜敏 /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云南省
杨崇惠 / 云南省昆钢幼教中心
胡静 / 保山市幼儿园
陈娅妮 昆明市第十三幼儿园

甘肃省
李娟莲 / 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耀冉、尤伟晓 / 兰州市城关区团结新村小学

宁夏
范颖华 / 石嘴山市第八中学
陈振新 / 宁夏永宁县望远中学

青海省
张宝海 / 西宁市行知小学
雷榕 / 西宁市城北区朝阳学校
汪宜宾 / 青海省民和县第三中学
董寒卉 / 青海油田教育管理中心第三小学

新疆
鲁粲、王燕 / 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
刘丽 / 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中学
金小蕊 / 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赵静 / 新疆呼图壁县廿里店镇中心小学

高师组
周春梅 /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王磊 /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徐丹旭 /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武君 /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覃小芳 / 广西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徐美容 /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徐秋子 /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郑大奇 /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郝亚丽 / 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毛毅静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楼馨煜 /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三等奖
中小学组
北京市
李艳燕
邹红
王英
刘金华、张跃东
田冬秀、田冬梅
韩进水、张德秀

王海燕

钟智慧、程永起
刘海辉
杨宏


郭建强

李海川
王立华

上海市
陈悦
苏艺、严晓敏
司旭红
杨一宾
程璐

顾萍萍
朱平
陆颖
张静
马黎明

天津市
杨春燕
任淑媛

舒小琳

张琛
高德霞
储信耕
李萍
董静
王悦
元绍文
李震
贾婀娜
杨坤
邢纪庆
李兆军
田树仁
杨国珍
曹阳
傅强
崔月华

李树军
刘旭东
王玉岩
李雅梅
宋永

吕晓薇
刘红梅
滕壁舟

张英明、王春苓
齐思学
张淑艳
白香玲
张璐
关雪岩
刘翠云、王利民

重庆市
刘前艳
黄渝
陈俊

伯友贵 邵振强
文妮

曾余菊
王维祥
张世新
童进

内蒙古
乔静
山西省
何丽华
王永红

河北省
陈跃丽

高志超

刘涛
何胜华
薛磊

张永红
杜茜
王玉玺
刘建青 王剑
张天翼
耿学娜
康娜

董艳、张玲君
代立平
祝风会
张婷辉

河南省
王莹莹
徐静
吕延红

辽宁省
杨勇
魏静虹
王虹
刘姗

吉林省
赵巍巍
姜敏

姜艳英

武帅

郭新芙
马文刚
侯秀英
淳于慧颖
王洪侠
赵盛男
张天明

黑龙江省
刘莉莉
王丽箭

王帆

邱娜

关微、马泰田
刘钦霞
多永俊、多奇勇

江苏省
管唯言
徐守卫
毛洪伟
薛莲、许红燕
滕士平
徐田玲
黄小玉
朱翰墨
沈浩
薛佳
张小

王晓蕾
靳智玲
程玉飞
赵佳
白洁
王琦
华雪芬
陆蓓艺
黄红娟
常新华
干代珍
苏媛媛
秦永芳
钱惠
钱品花
朱高峰
徐富华
祝宏玮

安徽省
王璐
谢璐
徐文静
曹南海
许莉
张丽丽
张贤媛
张卫东
王春影
臧文禄
徐慧
杨春兰
周会

山东省
杨健
李鑫
郭艳冰
赵学军

浙江省
沈传胜
陈勇
顾成开
张曦
刘海
沈晓飞
许剑春
邓萍
余琳玲
陈海峰
陈永建
邹黎明、林晓洁
冯迎慧
林长枫
朱立峰
聂光辉
鲁惠玲
张华
蔡江新
吕晓群
徐叶林
林亥珍
李方
冯国健、王老虎
吴佳燕
李巍
谢微
郑蕾
蒋连群
陆华军
张隐
李国芳
余佳友
姚露芳
陈小红
吴航飞
宋洁妍
董云
冯鑫根
王亚军
林国富
林维山
陈焕雄
廖澄宇
蔡颖
周莹
李晓清
郑雅敏
袁亚
姜潇航
李娅
赵德立
阮一雯
杨育云
李娟
张文浩
张志霞
孙飒
许小英
宁珠红
叶彬
蔡永环
朱宏
邬幼娜
童兆平
吴玉祥
羊敏
胡文秀
黄韫
俞晖
邵雪芳
孔晓莺
田树
马丹
徐芸

江西省
易欢
徐振康
李丹
罗莺
章璋
张辉
曹艳
杨婉萍
姜浯月
贺江山
李芳

福建省
邓清娥
张芸芸
李晓
李萍
陈军
王荣
程光龙
尤祥阳
叶扶兄
李娟
陈四梅
金丽芳
邱炳勇
吴健儿
周彦臻
翁丽芬
戴仲达
谢燕
沈红蕾
关豁然
陈兆虹
陈雪梅
杨锦清
郭建源
林雪香
宗跃风
陈志彬

湖南省
钟平
陈尊焕
周静宜
刘晓军
李畅鸣
吴艳萍
郭晓芳
颜湘萍
胡卫军
王斌
陈适
苑伟红
黄金妮
吴慧远
李菁莎
奉丹
杨一平

湖北省
郭艳丽
何惠珍
皮奇志
赵松、王海荣
刘海蓉
李应龙

广东省
吴丽红
陆锦辉
周丫
刘伟灵
李伯镇
马莎
陈清
吴清华
左芳
刘磊
谭嘉铖
曾文英
朱燕
刘素梅
何建茹
吴锦宏
林芝
佘纲毅
黄福生
蔡萍
高永胜
翁宏国
赖建泉、张明照
汤仲伟
冯春桃
图门
关锐琴
单琼
魏星
黄良
林子明
邱风
区颖

广西省
何晖
贵州省
张亚宾
黄华娜
孔洁 李泉

四川省
鲁继烈
李玉霞
黄勇
文小萍
胡琳、杨焱莹
罗琼
黄晓锐
陈庆
梁富华于展鹏
林松
杨书虎
罗先玖

云南省
温文汇
毕瑞萍
罗泽坤
段静敏
杨桂杰
龙光绳
车立琨
马黎
梅合弄
杨梅
朱晓媛
叶紫
邢红艳
秦燕
张绍菊
王怡雪
周云东
刘增婷
王丽红
杨星梅
马福仙
张翠丽
汪亚萍
李建英
杨华

陕西省
马晖
李红云
吴琼

甘肃省
金常铨
王怀慧
尤伟晓

宁夏
李军
崔波、刘志骋
朱春香
王学立
贺娟娟
刘淑莲
唐静
魏庆

青海省
司秀萍
张义芳
刘祖发
蒲英莲
金海成
赵琳
陈淑莲
史青芬
马娟
孙延华
何萍
李兰英

新疆
刘莹
吴亚荣
张建华
刘美华
陈云云
段双燕
马宏英
廖芸婷
王玉莲
朱新慧
王彦华
田玉
钱亚丽
吕涛
李东
殷敏

高师组
段宇辉
管宇
姜美
李娟
张海彬、张海琳
张民琰
吴世宁
袁媛
张昕
杨翼
吴昊一
肖亚平
李丽珠
邹义勐
朱传斌
李敏
张先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0:56:50 | 只看该作者
天河中学首届背诵擂台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迎接第26 个世界读书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在校园内营造更浓郁的读书风气,促进学生对经典诗词美文的积累,推动语感课题学生活动的深入开展,特在七八年级举办此次背诵擂台赛。
二、主办单位:
天河中学语文组、“语感”课题组
三、活动步骤;
1 、准备阶段(4 月中旬):
各班组织学生利用朝读时间(或课外时间)背诵本教材“诗词诵读”及语感读本。

2 、初赛阶段(4 月下旬):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初赛,每班决出优胜学生4 名(男女生各两名)准备参加决赛。(初赛形式可比照决赛)

3 、决赛阶段(5 月上旬):
第一回合:看谁记得快

比赛方法:主持人用多媒体出示精彩片段若干,让参赛选手从中选择一个片段背诵,在规定的时间内背诵的越多分越高,分四轮进行。
内容范围:中考满分作文精彩片段。
第二回合;看谁对得快
比赛方法:一方派一名选手念一句诗词的上句(或下句),让对方一名选手对下句(或上句),对四句为一轮,分四轮进行,在规定时间内若对不上即为失败。内容范围:本年级上下册诗词和语感读本。
第三回合:看谁背得多
比赛方法:主持人让双方各派一名选手进行背诵抽签,根据抽签上的诗文题目现场背诵,以背的内容又准又多为胜。
内容范围:本年级上下册诗词、必背的课文和语感读本。
四、比赛地点:多媒体教室
五、奖项设置:各年级评出一个背诵优胜集体奖,“记忆大师”若干名。集体奖发奖状,“记忆大师”发证书,并有丰厚奖品。
六、活动要求
1 、要以本次擂台赛为契机,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读诗、背诗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切忌把比赛活动办成极少数学生的表演赛。
2 、要充分发挥成绩优秀者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乐于背诵。
3 、要求学生对诗词既要有量的积累,又要有质的提升。学生不仅要会背,还要能理解,会应用。

天河中学语文组、“语感”课题组2010 年4 月13 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4 11:57 , Processed in 0.238803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