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州首设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考务中心

[复制链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21:51:14 | 只看该作者
     (三)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第三个问题,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同时它也有广泛的接缘性,各方面的人才在这里都有用武之地,这个问题涉及到在座的各位,有中文系的很多人,也有外语系,甚至还有其他专业的人,大家可能要提出这个问题来。

  刚才讲我们这个学科是很专业的,有独特的内容,那么它是不是很窄?其他专业的知识在这个学科里面有没有用?下面谈一谈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研究什么,需要哪方面的人才?

  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它有广泛的接缘性,跟许多学科都有联系,各方面的人才我们都需要,你们在这里都有用武之地。

  学科的发展是两条线,一方面是越来越合并,另外一方面则是分得越来越细,两条线同时发展。所谓合并,是有很多交叉、综合的特点。另外一方面又分得非常细,学科专门化。我们学科也是这样两条线同时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也体现了这一点。

  刚才讲了,我们这个学科主要是独特地研究怎么样使外国人更快更好的掌握汉语,这是我们学科研究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的涉及面非常广。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理论基础,首先是语言学。我们教汉语,必须要研究汉语语言学本身,要有具体的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义等等,这些都要研究,因为我们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还有语言学的理论,普通语言学,这些要研究,语言学的理论指导你的语言观,指导着你的语言教学,所以理论语言学或者普通语言学我们也需要研究,这是很大的一部分。

  我们的研究还有我们的特色,跟中文系的研究不完全相同,我们要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学,有我们的特色。

  第二,我们和心理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大家知道,学习是一个心理活动,我们要研究学生怎么学会语言、怎么学习、怎么习得。研究习得规律以后,才知道我们的教学规律是什么。所以我们要研究心理学,特别要研究语言习得,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三,我们跟教育学关系密切,一般的教育理论、教育学规律我们都要研究。

  这是三大支柱,其实还不止这三大支柱,文化学也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因为语言要反映文化内容,更重要的是语言本身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因素。语言的应用规则都是文化规范,要掌握语言必须要掌握语言规则、社会规范、文化规范,这些都是跟语言学紧密结合的。所以文化学方面要研究,包括跨文化交际、跨文化学习。文化学是很重要的。

  语言是在社会中应用的,社会学的一些规律也要研究。甚至还有一些横断学科,数学、系统论,这些理论都跟我们有密切的关系,包括哲学指导思想,也都跟我们的学科有关系。凡是在研究当中,任何一门相关学科对外汉语教学都很重要。

  学科基础作为理论基础,学科本身又必须要研究几个方面:首先,我们从第二语言的角度研究汉语言学,因为我们教给学生的规则是从第二语言的角度来总结的,有人用一个词叫“对外汉语”,我们中文系研究的是我们母语的研究,这个词有争议,有的专家不同意这个提法,我个人意见是用用也可以,因为我们的专业就叫做“对外汉语专业”,这是国家已经定下来的事,现在问题是我们怎么解决它。对外汉语是从第二语言的角度研究汉语,汉语只有一个,没有对内汉语、对外汉语,但是研究汉语的语言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因此有话语语言学、词汇语言学等等。从第二语言的角度来研究,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学,有人叫做对外汉语,或汉语语言学。我觉得也有存在的合理性,有它的道理。

  第二,我们要研究汉语的习得。刚才说过语言习得作为总的理论基础,具体汉语的习得,由我们来研究。世界各国许多第二语言学专家都在研究语言习得的问题,汉语的习得规律要由我们自己来研究,它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包括怎么教汉语,包括教学的理论、方法、原则等等一大系列的问题。再把它具体化,课程设置、教程编写、教学管理等都是我们应用性的研究,具体这些都是要紧密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

  我们涉及到很多很多学科,我们学科的体系就是建立在这样交叉、综合的基础之上的。我们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你说你是研究语言学的,不用说,我们非常需要。你是研究文化的,我们也需要。有人说我是研究理工、研究电脑的,我们非常需要,现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需要大量这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所以理工科的在我们这里也有用武之地,各方面的人才都有用武之地。可是有一条,你来了以后,如果继续原来的学科研究,倒也可以,对整个学科的发展也有作用,但是,最好把你学的知识用到我们学科里面,为我们学科建设服务。比如,你是学电脑的,我们这里有很广阔的天地,多媒体的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等这些东西才刚刚起步,未开垦的处女地有很大一块,有你的用武之地,最好把你的知识用在这里,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你是学习文化的,专门研究哲学史、思想史,那也可以,但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是和跟汉语运用有关系的文化因素、文化规则、语言规则、社会规则等等,如果你能把你的文化知识用在这方面,实际上也是行为文化这方面,我们就特别需要,因为这是跟语言教学紧密相关。其他知识方面的文化也需要,因为我们给外国学生开设各方面的课程,包括中国历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等等,甚至中国经济,中国地理,我们都要开设。因此,你的研究最好稍微转一转,不要纯是对中国人的研究,你的对象是外国学生,怎么给他讲解这方面的知识,这也很意义。

  我们的学科涉及到这么多领域,有这么广泛的接缘性,各方面的人才我们都需要,问题在于你怎么到我们的学科来,用你的知识建设我们的学科,为我们的学科服务。陆俭明先生的观点非常尖锐,他的意思是,一些别的学科来的人,博士也好,导师也好,他们到了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以后还继续他原来的研究,没有把他的研究融入到我们的研究领域来。陆先生觉得这个现象不好,他觉得你既然来了,就要用你的知识为我们的知识服务,来建设我们的学科。我觉得从大多数人来讲,应该这样做,而且在这方面,你的研究是有特色的,跟你原来的专业是不一样的。你的原专业有多少人研究啊?汉语语言学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了,研究的题目太多了,现在有的研究生找一个论文题目还是很困难的,中文系的好有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有些人在接触了对外汉语教学之后,发现有这么多的问题没有研究,于是他们的研究就像打开了一扇门,不仅是学生如此,教授、老师、学者、专家们都这样,许多语言学专家参与我们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然后发现通过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语言学的研究,把现代汉语的研究打开了。比如我们经常举例说“了”的问题,在我们母语的研究里面从来没有作为主角,一般的著作里面,语法学家的研究只有两三句,中国语言学没有更多的关于“了”的问题的研究。可是到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发现“了”是一个老大难。吕叔湘先生就曾经讲,谁能把“了”研究好了就可以做一篇博士论文,后来大家纷纷来抢夺这个,到现在也没有很多的成果。怎么教给学生掌握“了”的规律?现在我们还说不清楚,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他的语言学家们也发现,很多语法问题、词汇问题,到了对外汉语教学领域里面才突然发现有这么多新的问题要研究,原来觉得找不到题目,现在一下子找到这么多题目。所以陆俭明先生讲,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学研究的试金石,也是你研究的来源。要找题目,到对外汉语教学领域里面找。中国人想不到的问题外国人提出来了,中国人不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要研究。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法体系也好,词汇语系也好,都有一套新的规律需要我们研究,这是广阔的天地,会大有作为,我们也特别希望语言学家们或者是语言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们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做出贡献,教学第一线在等着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我们的领域不是很狭窄,我们的特点非常明显,即我们研究的核心是对外汉语教学,这是别的学科不研究的,是我们的特点。为了完成这样的研究任务,我们研究的面非常广泛,涉及到很多学科,各个学科的人到我们这儿来,可以说是广阔天地,大有用武之地,是这样的情况。

36#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21:50:44 | 只看该作者
大体上发展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五十年中,从1950年到1978年,是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的发展时期。从1978年开始,是我们这个学科作为一个学科建设的新的阶段,一直到现在。这里面包括一些史实,比如国家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和它的办公室,就是在1987年成立的。同年成立的世界汉语教学协会是我们的学术组织,今年刚刚开了第八届学术讨论会,三年举行一次。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教学学会是1983年建立的,这是我们的学术组织。其他的,还有我们的学术刊物,《世界汉语教学》,北语的《语言教学与研究》,也是我们学科的学术刊物。还有我们的专门出版社,像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等等,华语教学出版社等等,跟一些其他出版社承担出版方面的任务。这表明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逐渐正建立起来。

  二,对外汉语教学是独立的学科,具有不可替代性。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老一代的语言学家们都有论述,它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学科,现在很多语言学家以及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系的学者也都发表这样的观点,陆俭明先生在2004年《世界汉语教学》第一期发表过一篇文章,强调要增强学科意识,增强学科观念,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他说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要大踏步的发展。强调了这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国外的一些学者专家们也有这样的观点,比如刚才提到的现在在台湾师范大学的邓守信教授,他本人是一个语言学家,他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有三个不是”,第一,不是母语教学的附庸;第二,不是区域学(area study)的附庸,比如对中国来讲是汉语学,对俄罗斯是俄罗斯学,或者是法国学、美国学这种区域学研究的一种附庸。为什么这样提?在国内不太明显,在西方,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汉语教学都附在汉学研究的下面,对汉学研究的重视远远超过对汉语教学的重视。根据这样的情况,邓教授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不是区域学的附庸,不是汉学的附庸,它是独立的。第三个,大家听了以后会感到吃惊,因为邓守信先生是很有名的语言学家,在美国很有名气。他提出什么呢?他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不是语言学的附庸。他强调对外汉语教学一定要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又比如像法国的白洛桑(音)先生,他是我国国家友谊奖的获得者,也是世界汉语学会的副会长。不久前他曾经发表这样一个讲话,讲话中认为在法国,对外法语教学也将发展为一门独立于民族语言文学之外的独立学科,如果对外汉语教学如果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就会落后于其他的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法语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了独立于语言学之外的独立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也必须要发展为这样的学科,要不然在学科当中就会落后。

  在这方面,国内外的专家们都强调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学科,邓守信先生特别强调我们要增强学科意识。这说明专家们都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为什么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有不可替代性,它有独特的学科内容。我们说一门学科是不是独立的学科?主要看你研究的东西是不是别人不研究的,如果你研究的东西别人也研究,那你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你有没有研究的对象最重要。另外还有其他条件,你有没有学科的基地、培养人才的系统、你的科研成果,这些都有关,最根本的是这个学科有独特性才是一个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是不是有独特性?一开始我提到,对外汉语教学跟中文系有什么关系?显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东西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让不懂得汉语的人在最短的时间懂得汉语,这是我们教学的内容。这个教学内容好象在中文系不存在,我本人也是中文系毕业的,我们知道中文系有各种各样的课程,语言学就包括:词汇学、修辞学、古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等,文学也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一直到外国文学、民间文学。所以,每一个学科都是无穷无尽的天地,而我们要研究的是怎么教外国人汉语、怎么让外国人掌握汉语的语言,显然中文系和这个是两回事,不承担这样的任务。外语系跟我们对外汉语教学有共同的一点,都是第二语言教学。一个是教中国人学外语,一个是教外国人学汉语,从教学法、教学理论、语言习得的研究都有共同之处,但是教的东西不一样,汉语有汉语的特点,外语有外语的特点,。这里有一个小小的统计,在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当中有68%是有关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课程,中文系不可能这样。这个专业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当中有82%是关于语言习得、语言教学方面的论文,中文系也不可能。这两个数字说明,对外汉语教学跟中文系是两回事。

  作为一个核心的力量,作为一个基地,或者我们用一个词叫做“国家队”,是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还要有专门的学科来研究的。一门学科要有独特的内涵才成为一个学科,从刚才的分析看到,对外汉语教学推给中文系不合适,跟它研究的文学完全是两码事,推到外语系也不合适。因为它本身有独特的内涵,必须建立独立的学科。学科有独特的内涵,有不可替代性,别的学科可以办这样的教学事业,但是我们学科有专门的理论研究,这是我们特殊的,必须要自己承担。

  为什么我们和中文系不一样呢?我们也教汉语,也涉及到中国的文化。但是我们这个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的关键的词一个是“汉语”,一个是“教学”,我们学科研究的核心是什么?是汉语教学,这是跟中文系不一样的,跟语言学也不一样,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的主要任务是把语言搞清楚,把规律找出来,他们的研究任务就完成了,我们不行,我们还要进一步让学生学会。陆俭明先生有一段话,对外汉语教学汉语的指导思想本体是怎么让外国人更快更好地掌握好汉语。这说明我们跟中文系的任务不一样,我们是要让外国人学会汉语,他入学时可能一句话都不会讲,四个声调都发不好,我们就要研究怎么样让他们又快又好的掌握汉语,这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最根本的还是要研究教学。如果我们只研究汉语,那是语言学家的事,全国三百多个中文系都在研究这样的事,而我们必须要研究他们不做的,那就是怎么把语言的规律找好,让第一语言为非汉语学生尽快掌握,这是我们要研究的。我们的学科跟他们不一样,就是因为有这么一条,这是我们的特色,我们独特的内涵是研究怎么把学生教好,这是我们学科研究的核心。

  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比如说我们学科的本体是什么?语言学的本体是研究语言,历史学的本体是研究历史,化学的本体是研究化学,我们呢?我们的研究是怎么把汉语教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本质的东西跟别的学科不一样。我们研究的东西是怎么把汉语尽快地教给一个不懂汉语的人,让他很快的学会,这个东西别的学科都不研究,只有我们研究,这就是我们的独特的核心和特点。

  因此,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我们,这一任务必须要由我们自己来做,所以陆俭明先生讲,“对外汉语教学是个独立的学科”。邓守信先生也讲,这是个独立学科。大家都这么提,原因就在这里。我们有独特的任务、独特的内涵,只能我们自己来做,不能推给别人,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独立的、而且是强有力的学科来指导现在这个范围越来越大、规模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复杂的事业,这样我们才能够有理论来指导这个学科,让它科学地发展。

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要科学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必须有一个专门、独立的学科。

3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21:50:22 | 只看该作者
(二)怎么样发展我们学科?



  下面谈第二个问题。怎么样发展我们学科?要发展我们的事业。现在都强调科学发展观,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专门的独立学科作为坚实的基础和后盾。

  刚才讲了形势对我们的要求,对我们作为汉语母语国的要求需要有一个专门的学科,而且是领先的、强有力的学科来指导我们的事业,才能科学地发展。

  一,简单介绍一下学科的历史及学科发展的过程。

  外汉语教学事业已经五十多年,半个多世纪,但是学科发展刚刚二十多年。我们说这个事业有五十多年,是从五十年代算起的。我们把这五十多年分成两个大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时期,从五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末,这是事业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对外汉语教学项目就启动了,非常快、非常早。当时,周总理亲自指示,我们在当时的清华大学,建立了一个“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当时跟我们建交的国家主要是东欧国家,他们要给我们互派留学生,要学汉语,周恩来总理指示要建立这样的机构,于是设在清华。为什么设在清华呢?当时的清华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学,有很强的文科,后来变化了,大学院系调整,把理工科、文科分开了。刚建国的时候,许多大学综合性的,清华大学的文科也是非常有名的。

  1951年开始有外国留学生来上课,51年的冬天,年初,天气很冷,听说外国留学生穿着我们的绿军大衣在上课。到1952年他们又转到北大,因为出现了院系调整,文科归文科,理科归理科,当时清华主要是工科方面,所以把留学生转到北大。到1960年又挪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这可说是“三迁”。首先是在清华,然后在北大,最后在北外,一直到1962年才在北外校园的一角建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这就是北语的前身,到1964年改称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学院的成立也是总理亲自指示的。到1964年,我们真正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学校——北京语言学院,从1950年到现在,北京语言学院也是国内唯一一所以从事对外国人进行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为主的学校。一直到1966年,这些年都是对外汉语教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到1965年,当时大批越南学生到中国来,单单靠一个北语承受不了几千名学生,所以又发展了二十二所大学,从东北一直到广州,包括北语在内23所大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1965年,从一所大学扩展到二十三所。正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1966年文化大革命来临了,整个教育体系停顿,对外汉语教学也是不可避免地停顿下来,最后连北语都解散,当时我们也都到了劳改农场去改造了。

  这是非常黑暗的时期,到1972年才过去。72年开始,北语复校,其他学校也陆陆续续的恢复了对外汉语教学。

  1972年以后一直到七十年代末,首先是恢复,因为文革造成元气大伤,人才也流失了,一些东西也都烧了,教材都烧了。所以首先是恢复,恢复也是很艰苦的,北语从北外西院搬到五道口的矿院,即现在的北京语言大学。

  现在有多少学校在从事这个教学呢?大概有三四百所高等学校。从五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具体讲,1978年,是第一个阶段,这是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阶段,而这个事业经过了文革的波折。为什么定在1978年?两个原因:第一,1978年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大转变的一年,是我们的改革开放路线提出的一年,改革开放对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保证,没有改革开放,对外汉语教学不可能这么快速地发展。另外一方面,也是很恰巧,从1978年开始提到建立学科的问题。当时在北京市语言学会的北京地区语言学规划的会议上提到,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是一个学科,当时由北语的吕必松先生提出来。在会上提出以后,得到语言学家们的坚决支持,他们认为是对的,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这里面有历史的原因。像吕叔湘先生等人,他们都最早从事对外汉语教学,都有亲身参加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经历,有亲身的体会,所以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学科。朱德熙先生也是多次说这是一门学科。在当时“小儿科”的议论比较流行的时候,他们这些大师们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的说法。

  从1978年以后,或者说从八十年代开始,我们开始了学科的建立,对外汉语教学步入第二阶段,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在这以前是实验阶段,为什么是实验呢?有一定的原因。因为当时我们还没有一个专业,当时在北京语言学院,教的学生一般都是外国留学生,他们到中国来学习,不懂汉语怎么办?我们便进行汉语的培训,比如理工科的学生学一年,文科或者中医的学两年,还要学古汉语。学完以后,两年也好、一年也好,不算学历,只是为了语言的预备教育,然后入系学习。当时没有自己的专业,所以学科问题也提不上。

  到了七十年代开始,北语在1975年最早建立了汉语言专业,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四年制本科专业,留学生通过四年学习,如果学位论文答辩通过了,不仅大学毕业,而且拿到学士学位,从1975年开始北语使用的本科的学历教育。到1986年,开始有了硕士的学历,外国学生可以拿到拿我们学科硕士的学历。到了1998年又有了博士点学位的设立。现在我们不仅仅有大量的短期非学历教育,还已经有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的学历教育,所以这是一个学科的标志。

  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了很多科研成果,使我们的学科逐渐发展起来。首先,我们建立了学科的理论框架,一会儿给大家介绍。

  还有科研成果,当时出版了很多论文,发表了一些专著,我们也完成一批学科的课题研究,比如当时汉语词汇的频率统计。当时北语有一个很重要的语言教学研究机构叫做语言教学研究所,当时搞了词频的统计,当时不仅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在整个语言学界,这个成果也是有影响的。在北京,还搞了北京话口语调查,恐怕在国内很少有这样的调查,研究人员专门到牛街,找真正的老北京人,找到真正的老北京的北京话是什么,把它录下来,抢救下来,当时录下来的人现在很多都去世了。这是很宝贵的资料。这一时期还编了很多教材。所以说从1978年开始,在学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有了一批重大的成果。在这个基础上,八十年代建立了我们自己的学科。

  到九十年代,是学科深化的时期,许多学校的硕士、博士点,都是九十年代建立的。深化很重要的一个体现是我们学术的研究开始语言习得的研究,待会儿会给大家介绍。不仅研究教学,还要研究语言的习得,学科理论,这说明教学的体系在逐步建立。

  特别是九十年代,我们举行了几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一个是刚才高海洋博士提到的1994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研究我们学科的性质、定位。详细的争论我就不谈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这方面的参考书。

  1992年开过一次语言学习理论座谈会,也是国内很少有的专门研究语言学习理论的座谈会,这次会上提出语言习得的研究,中间语的研究等等。

  在1997年和2000年年初,连续举行两次语言教育问题座谈会,考虑到对外汉语教学、我们的母语教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这些都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而又各不相同。语言教育在二十一世纪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所以中国要建立一个语言教育学。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21:49:59 | 只看该作者
 三、中国作为汉语的母语国,要担负起世界汉语教学的基地、中心和学科带头人的重任。

  中国作为汉语的母语国,要成为世界汉语教学的基地,要担负起作为基地、中心,而且是一个学科带头人的重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全世界的推广跟发展需要世界各地从事汉语教学的工作者共同努力。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有汉语教学,每个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的汉语教学工作者、汉语老师,我们要在全世界推广汉语,加快汉语的传播,就必须要全世界从事这项工作的汉语教学工作者共同努力,不能单靠我们一个国家。但是,确确实实,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在这方面也有着特殊的使命,这是因为刚才讲的,中国是汉语的故乡,是汉语的母语国。为了帮助各国人民学习我们的母语,理应担当起世界汉语教学的学科基地、学科的中心和学科带头人的使命和任务,就像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世界英语教学的带头人,俄罗斯是世界俄语教学的基地,法国是世界法语的教学中心一样,这是很自然的,我们都是这些语言的母语国,有这样的责任。

  我常常这样想,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基础差、底子薄,目前还不可能在各个领域都攀上世界的第一高峰,我们的载人航天飞船名列世界第三位,已经是震惊世界的大成就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非常了不起。但是,有一个领域说什么也不能够屈居人后,只能争第一,不能当老二,那就是对外汉语教学这块领域。

  设想一下,如果世界上最有名的汉语水平考试不是中国的HSK,而是别的国家举办的,比如美国或者日本的;如果世界上最流行的汉语教材不是中国编辑出版的,而是美国的汉语教材,那个时候,每个中国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滋味?别的事情我们不可能事事争第一,但是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是汉语的故乡,如果汉语教学的考试、教材,不能当世界第一,而是让给别的国家,让给美国人、日本人,所有中国人的脸上确实无光,太丢人了。这个领域绝对不能当老二,只能当老大。在这一块地方,我们一定要争一争,一定要保持我们作为世界汉语教学的基地、中心,要成为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大家可能要问,我们现在是不是当了中心,当了学科带头人,当了老大呢?应该说,我们的学科发展二十多年来,这个事业是有五十年的历史,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才二十多年。应该说,我们这一段时间发展、进步非常迅速,在很多方面确实已经担负起我们应该担负的责任。比如大家说的HSK,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比我们更权威的汉语水平考试,而且我们现在可以说是遥遥领先,在汉语水平方面是遥遥领先的。当然HSK还有很多问题,还要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改革。但到目前为止,可以这样讲,HSK在全世界已有上百个考点,发展规模已经很快,很强。

  教学也是这样。刚才讲,我们国家的英语教材不会跟美国、英国争第一,他们是母语国。但是汉语教材一定要争第一,在八九十年代,我们中国大陆编的汉语教材在世界上是流行最广泛的教材,这方面也有一些统计数字。比如,美国的教授有一些统计,在89年就曾经作过一个统计,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汪清源教授,他发现在美国当时排第一的教材是刚才高海洋提到的《实用汉语课本》,排第二的是《基础汉语课本》,都是中国编的教材。

  到了九十年代,美国的汉语教学界的权威邓守信教授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向三百所美国的大学作过问卷调查,这3三百所的数字还是比较大的。他发现,75%的大学用过《实用汉语课本》。德国的一位中文老师也作过一个调查,他统计有77%的德国大学用过《实用汉语课本》。加拿大基本上每个大学都用。可以说,我们的教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在世界上占一个主要地位。当然不一定说这套教材编得非常好,但是说明确实人们愿意选择它,我们还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当然,现在竞争非常激烈,各国都在编教材,所以现在我们在教材编写这方面需要加强,比如国外也编了新的教材出来,有的取代了我们的教材,他们有更新的教材,更适合他们国情的教材出现,它们可能就会取代我们的教材,使得我们所占的份额会下降。怎么办?我们一定要赶上,我们要继续编写更新的教材,这不仅是一个竞争的问题,这是一个履行我们的国际义务,也是为了共同发展世界汉语教学的事情。所以,中国必须担当起世界汉语教学基地、中心、带头人的作用。

  其他还有一些方面也需要大大加强。比如,汉语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模式、教学法的研究方面,现在还不能算是非常先进的,国外有一些学校非常有名,形成了汉语教学方面的名牌学校,我们现在非常突出的汉语教学方面的名牌大学还不是非常明显,所以这方面我们还需要大大的加强。要作这样一个基地、中心、带头人,必须在很多方面加强对学科本身的研究,要加强理论的研究,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真正保持或者说巩固我们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的地位。

  在教学理论的研究方面,大家知道,在座的可能也有很多外语老师或同学,第二语言的教学方面,英语一直处在领先地位,我们很多是借鉴他们、引进他们的一些东西,我们还没有走在前面,所以我们学科界的任务非常艰巨。

    刚才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世界的事业,这里面我谈了三个小问题。
3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21:49:38 | 只看该作者
(一)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也是世界的事业






  一  首先谈谈这个事业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社会生活信息化的时代,因此,语言已经不仅仅是我们传统上讲的普通的交际工具而已,在今天这个21世纪新的时代里,掌握一门第二语言,可以说是21世纪合格公民的一个基本要求。掌握多种语言,特别是国际强势语言,对个人来说,是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得以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国家而言,是国际交往和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对民族来说,是这个民族进步和繁荣的一个根本保证。可以这样说,语言教育的重要性现在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我想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很高,但是你的科技人员是不是掌握了第二语言?特别是掌握了国际强势语言?能够最快地获得最新的科技的信息、情报,能不能随时进行科学技术的交流活动?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你慢一拍,或者不能很好地利用第二语言这样一个工具,在竞争方面就要落后。

  因此,欧洲很多国家,比如瑞典、丹麦,他们要求全民掌握双语。德国、卢森堡要求大学生掌握两门外语。冰岛要求大学生掌握四至五门外语,这些欧洲国家对第二语言的要求都非常高。这就说明语言教育,特别是第二语言教育对国家的发展有着很特殊的作用。

  对民族的进步繁荣来说,语言教育的重要性也是日益明显。如果你有机会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走一走,就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学习双语的热情和要求现在是空前高涨,少数民族为了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特点,应该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但同时,为了掌握科学技术,为了能够使得自己的民族赶上时代的发展,在中国就必须要学习汉语。汉语如果掌握不好,就会成为这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一个很大障碍。所以,现在很多少数民族非常迫切地要求掌握汉语,因为大量的信息资料在中国必须通过汉语来获得。

  刚才我讲了第二语言对个人、国家、民族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一个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来说,语言教育是扩大国家影响,提升国际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点大家也都知道,世界上一些大国都在大力推广自己的母语,英国、美国不用说了,大家都看到了。法国总统亲自抓对外法语教学。德国到处有歌德学院,西班牙有塞万提斯学院,俄罗斯有俄语中心,他们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自己的语言,因为它和国家的影响、地位都有很大关系,随着今天中国国际实力的增长,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很自然地,我们也必须要推广我们的汉语。

  二,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语言教育中有第一语言教育,第二语言教育,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对外汉语教学既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也是当前世界的事业。

  刚才讲了,世界各个大国都在推广自己的母语,中国的汉语世界第一大语种,目前世界上说汉语的人最多,汉语也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载体,而且现在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所以,我们当然应该非常重视汉语的推广,我们应该帮助别的国家的人民学习汉语。在八十年代,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在文件中正式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大家都知道,现在国务院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有249个专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到另外一个专业有这样的提法。而且,为了领导这样一个 “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在八十年代中期,国家就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当时是由7个部的部长和北京语言学院院长组成,现在是11个部的部长参加,牵头的是教育部。我们也没听说过249个专业中有哪个专业有一个有部长参加的领导小组来领导这个学科,这说明,我们国家从八十年代开始对对外汉语教学就非常重视,把它列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专门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当然这11个部长不能整天搞对外汉语教学,还有自己的事情,所以有一个常设的办公机构叫做“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办)”,负责全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和与国外方面的联系。也就是说,八十年代开始,我们国家就特别重视这个事业、这个学科。

  今天,由于国际形势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由于中国的和平崛起,神五神六载人飞船的升空,汉语的国际地位也跟着在提升。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推动世界性的汉语教学事业,世界各地要求学习汉语这样一个热潮也在不断涌现,大家从报刊、网上都知道这些例子。比如像美国,美国有2000多所中小学要开汉语课。如果每个学校需要一个汉语教师的话,美国一下子就要这么多人从事这项工作。

  在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大家知道,由于历史的原因,中断了几十年的汉语教学,现在恢复了,而且他们发现他们特别缺汉语人才,甚至特别缺老师,连教书的老师都没有。所以他们需要大量的培养教师,需要培养汉语人才。像泰国政府提出,将来他们的中学都要学汉语,它是我们的近邻,所以他们要学习汉语。至于在我们周边的韩国、日本,大家都知道,那是汉语非常热的地方。

  有的海外评论家认为,汉语正在逐步的上升为新的世界的国际强势语言。当然,现在第一强势语言是英语,汉语正在逐渐的往这个地位上升。因此,今天的汉语教学已经不仅仅再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也是世界性的事业,受到世界人们的重视。现在一方面世界人民要求学习汉语,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力的增长,我们国家加大了帮助别国人民学习汉语的力度。大家都知道,我们派志愿者,过去只有外国的志愿者到中国来教他们的母语,现在我们要派志愿者到世界各地区帮助他们学习汉语。我们要在全世界建立100所孔子学院,有歌德学院、有塞万提斯学院,将来也要有中国的孔子学院,还有国家汉办做的“汉语桥工程”也是轰轰烈烈。最近,中央的领导同志又强调要加快汉语走向世界。因此,我们今天不仅仅要看到来中国学习的八万多外国人,更要看到在海外学习汉语的几千万外国人,包括我们的华裔,所以现在的重点要转向国际的汉语教学,而不止是对外汉语教学,所以这又牵扯到我们学科的名称问题,从83年开始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词,大概用了20多年了,但是这个词本来就有一定的毛病,因为它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意思是你是中国人,所以只能在国内的范围里面讲对外汉语教学。外国人也从事这个工作的,就不能说了,比如说:日本人教日本人汉语就不能叫对外汉语教学,美国人教美国人汉语也不能叫对外汉语教学。这个词有点泛化,很多外国人也用这个词,他们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其实是不恰当的。以前我们就觉得这个名词不是太合适,是从中国人的角度看待这个事,如果世界各国的汉语专家在一起开会,就不能说对外汉语教学,说汉语教学就可以了。现在看来,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现在已经不是我们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来谈这个学科,这个名称的毛病更显得突出一些,应该说是国际的汉语教学,当然我们的名称有特定的历史特征,所以现在还在这么讲。

  但是我们在工作方面,现在在国内就不能等着这八万人到我们这里来学汉语,这是很小的规模。更大的,我们要走出去,要到国外去办学,要派志愿者,我们的重点应该在海外。主要的学习汉语的战场应该在国外,那是几千万人,这个数字和国内的不好相比。当然国内的汉语教学也必须要搞好,让外国人觉得到中国学习汉语效率很高,这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走向外国。

  我们不仅要把重点放在走出去,要放在海外,而且要动用社会力量,不能只是几个高等学校来办这个事情,要动员社会的力量来办这个事,因为这是几千万人的事情,是遍布全世界的事业,不是几个高等学校就能办好的。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汉语在世界上的传播工作。这也是我们中国作为汉语的母语国,汉语的故乡,应该尽的国际义务,我们应该帮助人家学习汉语,谁叫你是汉语的故乡呢?你有这样的责任帮助别的国家来学习汉语。可以这样说,对外汉语教学正在面临着一个大发展的前景和机遇,而这个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以往五十多年来从来没有过的。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现在根据形势的发展,又是一个世界的事业,是国际的事业。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21:49:14 | 只看该作者
《对外汉语教学是什么样的学科——在新的形势下对学科性质、特点的再认识》


                         讲座人:刘珣教授





  刘珣: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很高兴有机会和对外汉语感兴趣的朋友们谈谈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一些问题。“名家讲堂”,我不敢当,今天我是以从事这个工作40多年的一位老从业人员的身份和大家聊聊天,一说大讲堂就讲不好了,我只是和大家聊聊天。



  今天我谈的题目是《对外汉语教学是什么样的学科——在新的形势下对学科性质、特点的再认识》。



  随着世界一些地区出现了汉语学习的热潮,在国内也出现了汉语教学的热潮,不但是遍布全国的三四百个高等学校以及越来越多中小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而且现在很多公司、机构、私人都在争相办学。对外汉语教师的专职跟兼职队伍也在不断扩大,现在参加汉语教学能力考试的人一年比一年多,简直有爆满的情况,各大学报考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是迅速增加。这里面不仅有传统的中文系或外语系毕业的,而且有很多甚至理工科毕业的也来报考。这一切使人们更希望了解对外汉语教学这一现在十分红火的事业,这个仅仅才有20多年历史的一个年轻的专业、年轻的学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过去,在60年代的时候,就有人认为,对外汉教学是个小儿科,为什么,你不就是教“你好、我好,大家好”叫“BPMF”的小儿科吗?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小儿科率先要求从业者要有资格证书,现在叫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证考试。也就是说,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考试的范围也比较广,还有很多人一次一次地不能通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对外汉语教学,顾名思义是教外国人汉语,但是又不等于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它和汉语言文学究竟有什么关系?对外汉语教学总是和外国人打交道,但是又不是外语教师,它和外语教师是什么关系?总之,这样一个专业和学科是怎么样的,根据我这么多年的教学研究的体会,下面我想谈谈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是对母语不是汉语的人进行汉语教学,或者说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也就是现在公认的这个学科的性质,从学科性质来讲,包括对母语不是汉语的人进行教学,都是属于我们这个学科的范围。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21:41:48 | 只看该作者
洪新业:緬甸華文教育過去與現在

(一)緬甸華僑華社會的形成與發展簡況

1840年英帝國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打開了清朝的封閉自守大門;华人被賣「猪仔」出国當苦エ就随之出現。清朝嚴禁民眾出海的命令隨之破滅。

1885年英帝國對緬甸發動的第三次戰爭獲得勝利後,控制了全緬甸。英帝國為了對緬甸的長期殖民統治和便以掠奪緬甸資源財富。大舉修築公路、鐵路,開採礦山;把仰光小漁村擴建為都會,大興土木。這個時期,英國統治者正需要大批亷價勞工和有技術的土木工程人員來開發。英政府就招募了大批中國勞工來緬甸開礦山、修建公路、鐵路、土木工程等苦工。

據「諸史籍」記載,「鴉片戰爭」爆發前夕,海外華僑只有100萬,多數是在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當時從海路到緬甸南端「丹那沙林」、「丹老」、「土瓦」、「毛淡棉」;之後又到「勃生」、「勃固」、「仰光」等地。1872年下緬甸華僑只有一萬多人。1891年,全緬甸華僑已有三萬七千人。1931年緬甸人口普查統計,共有華僑193594人。其中滇(雲南)籍67691人,閩籍50038人,粵籍33990人,其他省籍41875人。據英國的統計,1911—1921年,華人年平均增加2700人,1921—1931年年平均增加4500人,1931—1941年年平均增加10600人,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入侵東南亞前夕,緬甸華僑已超過30萬人(其中丹老、土瓦、毛淡棉華僑已有2萬多人)。

1942年日軍入侵緬甸,大批華僑紛紛逃難,有數萬華僑回國。在撤離途中,日軍尾追、飛機攔頭轟炸,不少人被炸死;有的因水土不合而感染瘟疫逝世;也有的是遭土匪搶掠殺害。大半逃難華僑棄屍途中,回到祖回僅二萬來人。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大多數避難回國華僑先後又回來緬甸。

原中國派往印度、緬甸協同聯軍抗日的十萬遠征軍,在與日本作戰中傷亡慘重,不少人流落在緬甸各地,成了新移民。

1946---1949年中國觧放戰爭激烈,在幾大戰役中,中國共產黨取得了絕對的勝利,蔣介石逃亡臺灣,國民黨殘兵敗將和三軍、五軍從雲南逃亡緬甸東北部山區盤踞(這部隊後期有部份回國,有部份經緬甸到泰國,後也逃到了臺灣),有不少官兵長期留在緬甸山區,進行武裝走私、販賣毒品,他們在掙紮中生存了下來。他們在其基地的某軍營中有一副春聯寫道:「一年一年又一年,年年難過年年過」。這就是他們艱難、苦悶、對前途毫無希望的寫照。

在中國觧放戰爭中,還有不少國民黨殘餘勢力及各式各樣的官民,因「害怕共產黨」而流入緬甸境內居住和生活,成了新移民。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中國文化大革命前(1945—1966年),據一般僑界的估計,華僑華人總數已超過四十萬至五十萬人(準確數字無從考核)。

1954年中國政府為了海外華僑能在僑居國的長期生存,並促進同僑居國的友好發展,特向當地政府提出了觧決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積極引導華僑加入當地國籍。之後,緬甸華僑中有不少人也意識到本身的實際情況和利益,申請加入緬甸國籍,成了緬籍華人。

1967年中國文化大革命開始和緬甸反華排華的出現,緬甸國內各民族武裝的割據(當時緬甸國內有多個派別武裝,其中有緬共、克欽族、傣族、克倫族等),內戰加激。直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緬甸境內各民族和地區武裝與緬甸政府達成了和觧,武裝衝突基本結束。

從上述各不同時期的歷史因素,華人陸續移民緬甸的趨勢從未停止過。1967至2005年,根據當地華人估計:緬甸華僑、華人已超過一百萬;甚至有的估計有二百萬人;以較保守的說法,至少也有八十萬人之多。這些新移民多數聚居緬北。

53(二)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緬甸華文教育概況

緬甸華僑人數不斷增加,華人社會逐漸形成。當華人社群發展到一定規模時,首先考慮到的是讓子女學習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華文教育。

移民到緬甸的華人,多數來自農村,他們目不識丁,與內地親友的聯繫溝通甚感困難,同時為了在僑居地的生活、工作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他們的民族感和愛國心的湧現,便組織籌辦了華文教育。當時他們雖熱沒有在僑居地作長期生存和發展的考慮,只是以求「賺錢」,將來能早日“風光〞回國。

1、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前,緬甸華僑的多數廟宇、宗族社團、公會等團體中已辦有「私塾」或「學堂」;個別富裕華商也自辦「私塾」,讓子女學習〔三字經〕、〔千字文〕一類的教材。此外,有的「学堂」還有学習緬語或英語(當時緬甸是英国殖民地,英語是生活、エ作和提高自已身价的需要)這就是當時华侨舉辦的华文教育特色。

2、1904年由福建富商開始在仰光創辦正規學校---“中華義校”。當時只有60多個學生。1907年由福建富商林振宗創辦了“挽華中西學校〞,培養了不少英文人才;是年林振宗任董事長、張永福為校長,創辦了“福建女子學校”,1931年改為“福建女子師範學校”。可見當時緬甸華文師資的缺乏。只有靠培養師資,才能發展華文教育;1916年由粵僑創辦了“培正學校”、“求真學校”、“越秀學校”、“醒亞學校”於1921年與“育德學校”合併;1921年2月籌辦了仰光九文台“緬甸華僑中學”,被稱為緬甸華僑的最高學府。

1934年緬甸當局調查,全緬甸華校有65間(實際超過此數字)。1941年國民政府駐仰光總領事館調查華校的報告中說:全緬甸華校填表上報的僅有152間學校。但這數字距實際上之校數相差甚遠。在黄綽卿く戰前的华侨学校>一文中說:全緬华校已达300多間。其中仰光市就有華僑學校23間;勃固市有9間;勃生市有3間;望瀨有2間;曼德禮有3間;渺咯有4間;興實塔有3間;茂禮有3間;土瓦有2間;毛淡棉有2間;臘戍有2間;卑謬有2間;直塘有3間;其他緬甸各大小城鎮都有華僑學校。當時在校學生有二萬來人。

緬甸華文學校是由校董會掌管。學校校舍多半是設在當地的社團、或部份廟宇內,有部份是租賃,有相當部份是董事會籌建。校董會設有正副董事長、財政、會計、文牘、稽核、交際等部門。校長有的是聘任,有的是校董會選派某校董兼任。學校經費由董事會籌募;有的向學生收些學費、雜費來補貼。師資有部份向國內聘任,但多數是就地取材,或當地培養。初期各校教材是各自為政,后來才由當時“华侨教育会緬甸分会”统一規定采用由教育部審定,由商务印書館出版之く復兴教科書>及中华書局出版的く新中华教科書>。學制上是與內地教育相銜接,無考慮讓華僑子女在當地長期發展,因此開展緬文學習得不到學校、家長、社會上的重視,甚至還受到學校和家長的排斥,學生來校上課期間,禁止講緬語,如被老師聽到要受到罰款等的處罰。

1942年日軍入侵緬甸,所有華僑學校全面無限期停課,華僑紛紛逃難,住在仰光或城鎮的中下層華僑,他們無足夠經濟條件,只得逃到緬甸偏僻地區,暫時避難。而經濟條件較好者就設法逃難回國。1945年日寇投降,倖存的逃難者紛紛回到原居地

(三) 戰後緬甸華文教育概況

1945年5月4日仰光光復。不到一個月時問,於6日1日仰光華僑公學在百尺路的建德堂內開課了。可見仰光華僑對子女學習華文的重視。到1948年的三年左右的時間內,各地大多數戰前華僑學校都恢復上課了,不少地方還創辦了新的華校。仰光於1948年5月還新創辦了「南洋中學」。此後仰光郊區---「甘白」是華人菜農聚居地,也刨辦了「新華學校」;另一郊區的「丁眼遵」和「包兔」也創辦了華僑學校等27間華僑學校。

1948年全緬甸華僑學校的分佈狀況如下:

1、 仰光市的華僑學校;

緬甸華僑中學、緬甸南洋中學、福建師範女子學校、中國女子中學、中正中學、華夏中學、中華中學,華英學校、民眾小學、育新小學、育德小學、育德女校、國民小學、華僑小學、崇德初級中學、挽華中西學校、大眾小學、勃生堂新民小學、甘馬育華僑小學、頂淡汶華僑小學、下淡汶華僑小學、九文台華僑小學、新文乃華僑小學、甘白新華學校、包兔華僑小學、丁眼遵華僑學校等27間。

2、 仰光至曼德禮線:

「勃固」有中華小學、華僑小學、中山小學;「丹那篦」啟明小學;「敏瀨」傳華小學;「峰都寺」中華小學;「岱籲」中華小學;「彬直查」輝南小學、「良禮篦」興華小學;「馬鬥」培育學校;「帕道」華南小學;「瑞琴」培育小學;「彬直洛」普東小學;「叫直牙」進化小學;「秉戾貢」普育小學;「傑柳軍」時敏小學;「彪關」共同小學;「西仔枝」育華小學;「東籲」中華小學;「戾畏」興華小學;「戾礁世」益華小學;「彬文那」華僑小學;「達貢」啟智小學;「岑尾申」國華小學;「瓦城」華並小學共25間

3、「勃固」至「宋割」支線:

「裏降」啟明學校;「旺劉」植源小學;「溪淵」華僑學校;「宋割」中華小學「叫坦」中華小學共6間。

4、 「彬文那」至「皎皎勃東」支線:

「東敦枝」東文小學;「南飽」南華小學;「皎勃東」東華小學,共3間

5、 「大市」至「敏建」支線:

「勿奈」中華小學;「敏建」華僑小學共2間。

6、 「大市」至「東枝」支線:

「高佬」育僑小學;「東枝」中華小學;「炳弄」中華小學「景棟」華僑學校共4間。

7、 緬北(曼德禮以北)至中緬邊界:

「眉苗」華校小學;「皎脈」華僑小學;「昔模」育文小學;「臘戍」華南小學、和中華小學;「新維」華夏小學;「貴概」華德小學;「南渡」華夏小學;「波敦」華夏小學;「南坎」華夏小學;「密支那」華夏小學和育成小學;「八莫」華夏小學、和強華夏小學;「孟拱」華僑小學、振華小學、耀湘小學;「果領」崇智小學;「英都」國光小學;「南卯」育才小學;「抹穀」復興小學;「瑞保」國光小學;「傑沙」華夏小學;「只濟」育智小學;「瑞沽」華夏小學;「抹允」華僑小學;「蠻麻」光華小學共27間。

8、 「勃固」至「毛淡棉」線:

「烏關」世華小學;「吉桃」育材小學;「吉告」培民小學;「直塘」中興小學、中華小學;「榜關」國民小學;「毛淡棉」培直小學、培原小學,共8間。

9、 「毛淡棉」至「丹老」線:

「武洞」培華小學;「告滑力」啟明小學;「土瓦」中山小學「甘保」同明小學;「勃洛」華僑小學;「勃洛」振華小學「丹老」華僑小學共7間。

10、「仰光」至「卑謬」線(緬西):

「永盛」華僑小學;「毛邊」中華用夏小學;「恩愛昌」中華小學;「岱枝」華僑小學;「禮集」中山小學;「奧降」和華小學;「雅彪禮」中僑小學;「宋砌」文華小學;「沙耶瓦利」中華小學;「永瀨」中華小學;「禮勃坦」光華小學;「敏臘」華育小學;「荷西光」覺華小學;「澳報」華育小學;「繞彬華僑小學;「只光」南文小學;「那直粦」覺後小學;「榜地」民生小學;「瑞洞」國民小學;「卑謬」中興小學共22間。

11、「卑謬」至「望瀨」線:

「亞籣」振育小學;「實例」育華小學;「苗宇」振華小學;「勿外」南華小學;「仁安羌」仁安小學;「格具」育華小學;「稍埠」光華小學;「新彪遵」維新小學;「望瀨」光華小學共9間。

12、「禮勃坦」至「勃生」線:

「興實塔」敏正小學、銘新小學;「垃帽」立華小人「力辦」華僑小學;「錫溪」培智小學;「亞塘」體育小學;「宮漂」啟蒙小學;「雅使羌」養元小學;「直甲」新民小學幹杞鬥平民小學;「班定光」中華小學;「雅武都」溪南小學;「勃生」華僑中學、光亞小學共14間。

13、「興實塔」至「漳景」線:

「脈實利」光啟民小學;「苗旺」華育小學共2間。

14、「仰光」到「興實塔」線:

「端低」華僑小學;馬力道」啟智小學;「毛籲篦」中華小學;「板庭梧」啟育小學;「戾仔蚋」篤育小;「宮黨」同明小學;「畏鬥」培華小學;「拱光」明德小學;「良黨」知本小學;「恭直爾」養華小學;「民枝友」三民小學;「亞飄」俊德小學;「日侖」中華小學;「東枝」崇實小學共16間。

15、「端低」至「毛淡棉遵」線:

「滾仰光」光華小學;「禮低」強華小學、中華小學;「吉叻」華僑小學;「豎榜」斉德小學;「敏甲光」新民小學;「茂禮」啟民小學;「七馬」華僑小學;「設使」育民小學;「吉比」崇華小學「毛淡棉遵」公民小學共11間。

16、「毛籲篦」到「勃生」線:

「瑞東茂」中興小學;「渺中華小學;「第一都」崇華小學;「幹瀨」培智小學;「敏叻只」集群小學;「沙岡」公民小學;「英脈」覺華小學;「瓦溪碼」公育小學;「恭文倪」篤育小學、育群小學共11間。

17、「恭文倪」到「納不打」線:

「亞戾叫」培英小學;「甘白」培元小學;「崎降」新亞小學;「富汝」培智小學;「五仰光」華民小學;「卑突禮」培華小學;「納不打」華僑小學共7間。

1947年緬甸獨立時,全緬華僑學校辦完登記的有195間,尚未統計在內的有幾十間,估計總共有200多間。教職員工七百多人。全緬華僑學生近二萬人。從華僑學校全的分佈情況來看,凡有華僑、華人聚居、生活、工作的地方,就有華文學校的開辦,可見當時華文教育是相當的普及。

緬甸華僑華人興辦華文教育,既沒有中國政府的撥款支持,又沒有得到當地政府的資助,完全是依靠各地華僑華人的團結和他們的民族愛國精神,出錢出力把華文學校辦了起來。這種精神難能可貴,值得敬佩!(四) 緬甸華文教育的黃金時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宣告誕生之後,原民國政府派駐緬甸的使領館官員也宣佈起義,把當時在緬的國家財產移交給新中國。在緬甸華僑中的國民黨勢力也開始崩潰,華僑也分裂成兩大派系。公開支持新中國的愛國華僑被稱為左派;繼續維護國民黨和臺灣利益的為右派。由於左、右兩派的政治主張和意識形態上是完全對立的,這就發展到對各個領域、各類社團領導權的相互爭奪上;對華僑學校領導權的爭奪是最激烈的。仰光有不少的華僑學校公開宣佈熱愛新中國,站到了愛國陣線一邊。當然也有部份學校的校董會仍然被國民黨勢力所把持,或雙方勢力相當,相互爭奪之中。例如“仰光中正中學”董事長曾順續先生,欲將學校帶到愛國陣營一邊時,就遭到了殺害。這事件引起了緬甸華僑對國民黨骯髒、卑鄙殺人手段的憤慨和譴責,右派勢力迅速沒落;愛國勢力迅速發展壯大。在短短的幾年間,仰光的愛國學校就發展到27間(以加入緬華教師聯合會為准)。其中有數所學校是新創辦的。例如仰光郊區“甘白新華學校”就是在爭奪「煙岱光華學校」的領導權時,愛國僑領羅滿水被毆傷,隨後才籌建“甘白新華學校”的。

從1949至1965的十多年間,全緬愛國學校就發展到200多所。但親台的右派勢力是不會輕易放棄僑教基地,他們提出:「沒有僑教,就沒有僑務」,可見僑校存在的重要性。所以到私立學校被緬甸政府收歸國有時,親台華校還有近百所。但是各地親台華校學生人數卻大大減小,愛國學校學生人數迅速增加,往往是當地親台學校學生人數的數倍。總而言之,華校被政府宣佈收歸國有之前,總共有華校300多所。愛國教師,加入「緬甸華僑教師聯合會」的有一千多人。全緬愛國學校在校的中學生約700多人;在校小學生及幼稚園學生約為二萬三千多人,合計有三萬多人。如加上親台學校八千來人;中間派的華英學校(以英文為主),後期學生發展到三千多人;「挽華中西學校」(以英文為主),有近千人。所有華僑華人學校學生總共是超過四萬人。這個階段是戰後華校華文教育最興旺的黃金時期。

戰後華僑學校學制一般是採用:幼稚園二年;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高中畢業後,可以與內地或臺灣大學接軌。如華僑學生程度較差,可先在大學預備班補習和進修。

各校學生學習教材,早期無法統一 ,愛國學校多是採用國內教材為主,加有一門英文課(一星期6—7節課);緬文課數很少。各校教師是以漢語(普通話)授課為主。

1955年,國務院僑辦對華文教育提出了「面向當地」的方針,逐步糾正「面向祖國」的不切合實際的做法。1956至1958的三年中,在教聯會的領導下,各華僑學校已逐步增加了緬文課程。1959年“華僑中學”與“南洋中學”就開辦了以緬文課程為主的「外文班」。它只保留中國語文課和少量的中國史地課程,其他全部是採用緬甸學制,直接與緬甸大學接軌。經過兩三年的努力,凡「華中」與「南中」高中畢業生,就直接報考緬甸大學,大學錄取率高達80%以上(緬甸最好學校的學生錄取率僅有8%而已),使得緬甸政府和緬甸學校感到驚奇。

周恩來總理1960年訪緬甸時,在招待華僑會上與一位華僑教師談話中,詢問了當時僑校緬文課的教學情況時指出:“緬文課程最少要占整個課程的一半以上”。周總理是從華僑長遠利益和長期生存的需要提出來的。這更引起了各校對學制和教材的改革。

1965年,緬甸教育部發佈指令,對全緬甸所有的私立學校收歸國有,全緬甸數百所華僑學校被沒收了。大批華僑教師失業了,當時「教聯會」為了能讓教師長期生存,號召全緬甸各地華僑教師學習謀生技能,由教聯會牽頭,開辦了各種短期技能學習班,請華僑中的名師前來講授。教師們依據個自實際情況,參加

了木工班、理髮班、製作麵包糕點班、裁縫制衣班等的技能學習班。老師們在華人學生就讀緬甸學校的課前或課後進行中文補習活動(政府規定每一個補習班不能超過19人)。教師們只能一家進,一家出的展開補習活動。當然這種中文補習活動,因受各種客觀因素的限制,很難長期堅持下去,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中文補習者聊聊無幾的了。

1967年7月由於中國文革的開始,那股極左思潮和路線的影響下,愛國華僑為了佩戴毛主席像章,展開了與當地政府的說理鬥爭。加上當時緬甸國內的種種原因,爆發了大規模的反華排華浪潮,大批華僑紛紛離開緬甸,遷移世界各地謀生。移民到臺灣的約十萬人,為數最多;遷移澳門的也有二萬多人;其次是國內、香港、美國和澳洲等地。緬甸華僑華人的總遷移數有十五萬至十八萬之多。緬甸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的三十至四十年間,下緬甸華人的中文補習活動基本上是處於休眠狀態。

(五)二十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

緬甸華文教育的復蘇與發展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仰光華僑華人利用某些廟宇或社團開辦了中文「佛經學習班」。随后以各种形式籌辦了「东方語言与商业中心」,有近300学生,教職員工20人;「福星学苑」,学生600來人,教職員工20多人;「婦協幼兒園」,学生200來人;「九龙堂天后华文学校」,学生400來人;「舜帝廟华文学校」,学生300來人,教職員工10人;「正友商业語言中心」,学生600多人;「江公会华文補習班」,学生100多人;「永定会館補習班」,学生數十人;「甘马育現音庙华文补習班」,学生200來人;「甘马育建德堂分社华文补習班」,学生100多人;「甘马育福同仁华文补習班」。補習班的學習時間是在緬甸學校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學習教材無法統一,華文補習班的學生流動性大,師資也不足,教師年齢偏高,多數學習環境不理想。

緬甸東北部的華人一直堅持華文教育。規模不斷擴大。「臘戌」以北地區,辦有完全中學五所,學生都在一千多人。「臘戍」、「貴概」、「南渡」、「木姐」、「棒」、「南坎」、「果敢」等地區的華校大小有50所以上。「摩谷」及周圍地區的華人學校有「慶華」、「愛華」、「果文」、「果敢」、「華人」、「中華」、「華興」、「興華」、「寶場」、「東華」、「冰孔愛華」、「中興」等。「叫脈」周邊學校有:「崇華中學」、「天同中學」、「華文佛經中學」、「克因小學」、「拱猛小學」、「地亮小學」、「瑞西底小學」、「棒合小學等」。「叫脈」有華校學生超過千人的有兩所。「曼德禮孔教學校」有三所、學生共有七千多人,辦有完全高中。規模最大的華文學校是「明德」,它有11所分校,學生共有八千五百人左右,教師近200人。南珊邦的华文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东枝兴华中学」,学生有1500人,教職員ヱ46人;「东枝东华学校」,学生近千人,教職員工33人;「景棟华文学校」,学生1250人,教師35人;「大其万华文学校」,学生1060人,教師27人;「丙弄孟穩学校」,学生940人;「东枝果文学校」,学生507人,教師18人;其他有「荣民达学校」、「妙地果敢学校」、「通普学校」、「东宜明德」、「海格強华学校」、「瑞良瑞华学校」、「和棒华文学校」、「南站明华学校」、「南站民华学校」、「萊卡华文学校」、「班盈振华学校」,這些学校学生在100至250人之間。整個南珊邦的學校共17所,學生共近8000人,教師250人。

南部(「曼德禮」以南)各城鎮的華文教育處於停頓和半停頓的狀態。「仰光」一帶華人因過去受到的衝擊比較大,華僑華人顧慮重重,不敢放手大搞。客觀上,緬甸南部地區華人缺乏對漢語、漢文的使用環境,用場不多,必要性不強,而且華人被自然同化的程度高,目前有不少華僑子女不懂漢語,甚至連家鄉語(白話)都聽不懂的了。這種客觀環境下的孩子們對學習華文華語的欲望不高;年輕一代的家長由於他們失去學習華文的機會,對華文牽無所知,更不會要求子女去學好華文。

在緬北、緬東(南珊邦)一帶居住、生活的華僑華人靠近雲南邊界,與雲南邊民的交往密切,商貿頻繁,漢語和中文的使用上成為必需;緬北「果敢縣」的民眾是漢人,它是緬甸國家中的少數民族成員之一。漢語、漢文,當地人稱為「果語」、「果文」是緬甸政府承認的合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之一。「果敢」人口有十多万,散居在北部地區,他們都有学習华文的渴求;中国民眾到緬甸的新移民,因語言和生活習慣相似,都先在緬甸北部山區或小镇居住、生活、ヱ作,他們的子女必然会對华文学習感到兴趣。在這客觀環境下,「果文」(華文)學校成為少數民族學校,緬北地區社團領導相對比較放心,放手興辦華文教育,所以復蘇快,而且迅速得到發展。

緬北華文教育的發展與其學生的出路很有關係。他們採用臺灣出版的繁體教材,並與臺灣學制相銜接。在台灣畢业后,多數留在台灣ヱ作或部份出国,返回緬甸的不多。緬甸經濟落後,華人並不富裕,子女出國留學不是件容易的經濟負擔。臺灣當局為了爭奪緬甸華僑華人,每年對緬甸華人子女錄取300名大學生,其中提供250名完全免費名額。到台灣就讀留学生,在业余還可找兼職ヱ作,弥補費用。而我們國家「暨大」和「華大」,每年也招收緬甸華人大學生,數量上就比不上臺灣之多。在每年資助或提供完全免費的名額多少却不清楚了,在這方面的透明度很不夠;大学畢业后,在內地不易找到ヱ作;回緬甸后的實际用場更難,他們的出路比不上到台灣学習的学生。

當前緬甸華文教育存在的間題

1、華文學校合法性問題

“緬甸教育由國家承辦,不允許私人辦學,任何補習班不得超過19人”。此法令從未取消過。目前中緬友好關係處於較好時期,崛起的中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對世界各國影響巨大,美國有識之士都認識到二十一世紀是東方的世紀,中國在世界的作用將是全方位的,懂得華語華文人才,對一個國家是重要的;也是提高個人的價值的所在。對此,我相信緬甸當局也意識到這個現實,何況中緬邊界有二千多公理,中緬人民共飲一江水,「胞波」情誼深,中緬兩國的全面交往必將更為密切。各地軍官也與各地僑領友好相處,也認識到華文將來在世界上是佔有重要的地位,華文人才的培育,對國家是很有好處的。在未調整國家教育政策情況下,默許華文學校與華文補習班的開辦。但華文學校的開辦仍然還得不到合法的法律保證。這問題是下緬甸華人最大的顧慮,對發展華文教育障礙極大。

2、學生的出路間題

緬甸華人子女就讀中國大學畢業後,他們所修的專業,回緬甸後是否有發揮之處?從學生和家長的願望是希望回國後能有所用場,起碼能使家庭經濟得到改善?但是否可達到?對一個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經濟不發達的國家能起到什麼作用?他們對於前途感到擔憂和無奈。

我大膽設想,我們澳門正需要大批高質素人材,澳門各行業尚缺欠勞工職位近萬。澳门大学在這方面是否可招收部份緬甸华人大学生,他們畢业后就可留下ヱ作。他們有了出路,家庭經濟也可得到幫助。而我們又可得到人材的使用,對澳門經濟的持續發展是有很大的好處。緬甸華生的經濟條件差,要完全擔負學習生活費用,實有困難。為此,是否可提供一批全免費名額;或一批減半費用的名額等等。這地是替祖国做好部份华侨ヱ作。

對「华大」、「暨大」提供較多免費或减半費用名額,照顧經济困難約緬甸留学生的学習机會。這希望能有較大的透明度。

至於緬華師資缺乏問題、華文教材的編寫問題,我完全同意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范宏偉先生對緬甸華文教育一文中所提的各种从实际出发的好建議。

http://mhhzhh.blog.163.com/blog/static/5216009620080308101703/
30#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21:36:35 | 只看该作者
美国中文教育逆流而上 “中国之行”影响学子


  “不管你相信与否,当你们找工作的时候,你们不仅仅跟纳什维尔或者亚特兰大的年轻人竞争,你们要跟来自北京和孟买的年轻人的竞争”。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五月在孟菲斯市布克华盛顿中学毕业典礼上致辞时讲的一段话。为了迎接这样的竞争和挑战,开设中文课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美国中小学的共识。据美国教育部应用语言学中心最新调查,在美国中学减少开支取消外语教学的同时,中文课逆流而上,从东西海岸开到了美国中西部。据纽约时报报道,目前开设中文课的初高中已经从10年前的300多所增加到了1600多所。另据美国大学理事会统计,在大学预修课(AP)考试中,中文正在成为继西班牙语和法语后的第三大语种。用应用语言学中学主任南希.罗德斯的话学,“中文教育正在真正改变着美国外语教育的前景。”同时也影响着每个学中文的美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美国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蒙格麦瑞贝尔高中(Montgomery Bell Academy, MBA)的三年级中文课的教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中文课正在进行,今天的主题是中国旅游推介会。学生们按照老师的要求,首先选一个中国城市,然后介绍那个城市的旅游景点,旅行线路,交通方式、地方小吃和旅馆。有的学生选了北京,有的学生钟情上海,孔德努(Andrew Karpos)选的城市是孔子的故乡曲阜。他的演示图文并茂,既有曲阜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又有孔家菜的独特菜式 和阙里宾舍的由来,他用丰富的语言和图片把大家带到了那个遥远又熟悉的城市。孔德努对曲阜的热爱源于他今年暑假的中国之行。

  做为蒙格麦瑞贝尔高中选拔出的威尔逊(Wilson)语言奖学金的获得者之一,孔德努和其他五位学生一起到中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游学旅行。中国之旅不仅仅把他们从美国乡村音乐之都纳什维尔(Nashville)带到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使他们人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更重要的是中国开始成为他们另一个家,他们经常会说,“我想家了”,而他们所说的家就是中国,就是他们中国寄宿家庭的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们。 2011年之夏的中国之行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还不得而知,但是一个确定无疑的变化是,中文和中国文化不再仅仅是课堂里的对话和练习,而是长城脚下砍价和吃带头的烤鸭、是孔子墓前读论语,是西安古城墙上骑自行车,是苗寨鱼塘里捉鱼,是中国妈妈包的素饺子,是中国小妹妹每天敲门叫大哥哥起床。中国并不遥远,中国的文化也不再神秘。中国孩子们和他们有着一样的梦想和渴望。

  蒙格麦瑞贝尔高中(MBA)是一所具有145年历史的男子学校。它坐落于美国东南部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中心大道上。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学风严谨的学校,MBA的办学宗旨体现了对人格、学业和强健体魄的综合培养。MBA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对现代科学和古典人文哲学的并重。作为语言课的要求,学生在完成了必修的拉丁语课程后,可以选择继续学习高级拉丁语和古希腊文学,也可以选择现代语言课,包括中文,德文,法文和西班牙文。课外活动注重培养领导技能和团队精神。MBA为学生们提供了各种设施和场地,学生可以在校园进行训练和比赛,包括足球、橄榄球、网球、射击、田径、游泳、摔跤等等。丰富多彩的俱乐部和社团为学生们发展特长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辩论社、摄影俱乐部、歌舞剧团和乐团等等。只要你有爱好,你有兴趣,你就会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舞台。

  MBA还十分注重开阔学生视野和阅历。目前MBA与英国、德国、南非、新西兰、中国、澳大利亚、希腊等国家的学校有着长期的校级关系,每年都有学生到其他国家的兄弟学校学习语言和了解当地文化。2011 夏天,威尔逊语言奖学金再次为26名MBA的学生提供慷慨的经济资助前往中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学习语言和领略文化。

  由于他们在中文课的突出表现,6名MBA学生与其他美国中学生组成了体验国际生活(EIL)2011中国之队。他们是John Mark Bellet (白骄汗), Rett Hooper(胡瑞途), Eric Walsh(吴恩灿), John Mellow(马照恒), Hayden Deakins (董辉义) 和Andrew Karpos(孔德努)。像所有到过中国的外国人一样,他们的中国之行自然少不参观爬长城和兵马俑这样著名的景点,不过真正的新奇和发现却往往发生在意想不到的小地方,影响和改变着他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看法。

  带头的鸭子和变脸的洋快餐

  当周围全是听上去耳熟却不知所云的汉语的时候,他们意识到他们是在地球的另一边。在参观了壮观的奥运村、鸟巢和水立方之后,他们满怀激动地来到全聚德烤鸭店准备品尝举世闻名的北京烤鸭,没想到第一次的文化冲突便发生在这里。当鸭子端上来时,他们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问,这带头的鸭子可如何下口呢?原来,吃炸鸡块长大的美国孩子们虽然见过鸡却没有吃过带头的鸡,他们吃的是炸的鸡块和鸡翅,就算感恩节吃火鸡,也是去了头的。看着有鼻子有眼、完完整整躺在他们面前的鸭子,还真是不知如何下手。但是在进行了激烈地思想斗争后,他们决定要想知道鸭子的味道就只有亲口尝一尝,把鸭肉卷在小饼里,吃起来确实不错,没想到北京烤鸭给他们上了第一课。

  从没见过的鸭子成了问题,吃惯了的肯德基应该不会有任何问题了吧。没想到又一次的文化冲突就在这意想不到的洋快餐店里发生了。肯德基的汉堡比起他们在美国吃过的个头小,味道好,用他们的话说,“好吃极了”,连可乐都比美国的好喝,不过当他们想再给可乐续杯是,才被告知,可乐是不能喝完了再加的,而热茶却是可以再加的。要想喝可乐只有在花钱买了。没想到在从小到大吃惯了的洋快餐也遇到了新问题。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老百姓强大的饮食习惯改变着洋快餐巨头的菜单和经营策略。

  卧铺火车和检票员

  告别了现代而喧嚣的北京,他们乘火车前往古都洛阳。这也是他们生平第一次坐那么长时间的火车。在闷热狭小的火车车厢,来自美国的中学生与中国乘客同吃同眠,那种体验又有些尴尬又有些新鲜。夜深了,白骄汗想着反正自己也睡不着,就学了一把雷锋,把卧铺让给了一位老年妇女。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睡到半夜,老太太被检票员发现给赶来出去。白骄汗就不明白了,为什么我的卧铺我不能做主?为什么检票员有权利把老太太赶出去?我的卧铺票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列车员?小小的卧铺车厢拉近了乘客与乘客的距离,也引发了诸多的问题。看来吃是大问题,行也不简单。

  自己捉鱼自己吃

  深入贵州凯里的苗家山寨给他们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苗寨很小,远离尘嚣,许多的第一次就在这里发生。第一次见到稻田,第一次吹芦笙,第一次伴着虫鸣入睡,第一次吃到自己亲手捉的鱼。在村头的鱼塘里,马照恒跳了进去用鱼篓捉鱼,还真捉到了两条鱼。他把鱼给了寄宿家庭的哥哥,中午吃饭的时候,哥哥告诉他,他吃的鱼就是他自己亲手捉的。看着有头有尾的鱼,想着自己把它们从鱼塘带到了餐桌,马照恒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难过。在美国,钓鱼是业余爱好,钓来的鱼一般是不会上自家餐桌的。不过,自己捉的鱼吃起来还是真新鲜。那一晚,整个山寨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饭,马照恒从没见过这么丰盛的晚饭,盘子一个接一个,米饭盛在木桶里。晚饭后他们来到稻田边,看着夕阳落下山去,又看着月亮从群山后慢慢升起,看着银河在天空移动,看着流星从夜空划过,星星越来越多越来越亮。在这遥远的中国山寨,这群美国男孩子开始了漫无边际的畅谈,学校、朋友、中国、美国、现在、将来……。苗寨之行是他们中国之行感受最深的行程,让他们对自己,对人生,对中国,对美国都有了不同的看法。到今天孔德努还想着他的中国小妹妹范琼艳每天敲门叫他起床。他用中文给他遥远的苗家家人写了一封信。在信里,他送给小妹妹他在美国的家人的全家福照片。他不知道这封信要走多长时间才能到那个小小的山寨,但是他知道当小妹妹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她的全家,真个山寨会多么高兴。

  他们的记忆中还有孔子墓前读论语,泰山脚下打篮球,西安古城墙上骑自行车,北京夜市探奇食小吃,让他们最难忘的是他们的中国寄宿家庭。他们在一起生活的每一点每一滴都深深地留在他们的记忆里。中国之行虽然结束了,他们回到了纳什维尔,回到了他们的学校,但是他们每时每刻都想着中国谈着中国。他们常常会说,“我想家了,我想回中国。”(作者美国田纳西 张莹)

http://www.chinanews.com/hwjy/2011/12-27/3562252.shtml
29#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21:35:23 | 只看该作者
荷兰华社中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国在荷兰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快速提升,中文作为一种实用外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荷兰教育部副部长布鲁诺•布鲁因斯数年前应邀出席在荷兰交通枢纽中心城市乌特勒兹(Utrecht城市功能相当于中国武汉市)的乌特勒兹中文学校举办的建校25周年大型庆祝活动典礼上就承诺,“荷兰政府将为该国中文教育的开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据中国驻荷兰大使馆领事部介绍,荷兰是欧洲开展中文教育最好的国家之一,荷兰全国现有近40华人创办的中文学校,学生数千人,包括不少本土荷兰人。历时七年多的荷兰“中文教材发展计划”终于完成,并经过逾一年的点面结合试行,一套适合当地环境的中文课本,从2000年开始陆续在全荷兰各省、市、地区的华文学校推广应用。在此计划推动下,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为旅荷侨界赞助支持还编辑出版了《学说普通话》、《中国历史文化故事》、《中国地理旅游》系列教材。于2006年仲夏在荷兰召开的中国侨联(欧洲)中文教育研讨会对于荷兰中文教育卓有成效的创新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学办班遍布各地

  “荷兰中文学校的历史可追溯到1930年”,多年从事中文教育、荷兰中文教材设计人之一暨现行荷兰中学汉语课程工作者陈瑞华女士向来访者介绍,“当时第一所中文学校(那时称中文班)设于鹿特丹(ROTTERDAM)长顿斯特莱的唐人区。而后因诸原因停办。”

  到70年代末80年代后期,移民荷兰的华人逾7万人,而他们的后代也开始在这里成长受教育,亦因子女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日渐疏离,故开办中文学校便成了此时此地华侨当务之急,因势利导发展至今,全荷兰中文学校已有40间。”其分布主要在四大城市: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2间,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5间(含丹华文化教育中心),交通枢纽中心乌特勒支(UTRECHT)2间,国家机构所在地海牙(新荷京DENHAAG)3间,其它北、西、东部各省会都有设中文学校,甚至南端靠比利时的边关马斯特列赫特市(MAASTRICHT欧盟“马城条约”签署地)也有中文学校和普通小学附设中文班。

  这些学校组织结构形式约分三大类:⑴附属于一些社团(侨会)之下,如旅荷华侨总会属下就有14所之多。⑵有独立基金会、协会,如丹华教育中心、丹华奖学基金(以鹿特丹区中文学校为主)。⑶由个人创办(无校董会,身兼数职)。大部分学校都利用星期六的课余时间上课,学时由两至三个半小时不等。同时,他们利用华文报刊如著名的《华侨通讯》、《华侨新天地》等和建立自己的计算机网页,宣传办学方针、教学业务、招生广告、发表学生习作范文、校外活动通知等,开辟教学园地,组织教务网络,并统筹定期分批开展暑期返国观光旅游夏令营,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际教学有机地结合。

  而教学经费,除了一些中文学校能够获得地方政府津贴外,大多数靠学费及华侨人士(含校董成员)捐助支持,而不少教师更是义务性质,收取象征式的车马费。至于教材则选用中国大陆、香港或台湾的课本。由于经费不足,对于一些辅助教材,譬如字(词)典参考书、教具器械等,很多学校只能逐小添置,同时教室校园租金逐年上涨,更是令人长期头痛的问题。一个代表荷兰华人社团侨界与政府对话的组织——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下称荷华联会),曾多次向荷兰教育部反映中文学校的困境,希望能得到政府的关注。

  创建荷华第一校

  “1979年,当时旅荷华人联谊会会长梁鸿基先生和其他热心侨领筹划在阿姆斯特丹建立了第一所中文学校”,曾毕业于师范大学中文系尔后十多年如一日地担任该校校长的蔡树坚先生深有感触地说,“起初只有二、三个识字班20~30人,而今20多年后,本校已有幼儿园,小学部(1~6年级)、中学部(初一至初三)共18个班,19位教师(校长也兼任),近500多人,成为一所颇具有规模,海外知名、全荷兰最大的中文学校。”该校教学内容低年级有语文基础知识(默书、解词),高年级为中国文化概要(书法、唐诗词作文),认识中国、普通话等。今年学生已是第16届毕业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1992年拥有全荷兰30多个侨团的鹿特丹华商会成立了被誉为荷华社会“希望工程”——“丹华奖学基金会”,并由此产生了“丹华文化教育中心”,该中心在荷兰、比利时、德国发行量最大的荷兰出版大4开26版的月报《华侨新天地》辟有半版“桃李园”,报导鹿特丹区中文教育动态,创办了欧洲第一个推动华文教育的专刊。2005年11月2日至2006年11月13日以来,该中心教师、学生和家长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中文》专栏发表了13篇文章,其中为编辑“刘老师”对该中心教学评估活动予以高的评价和鼓励:“丹华文化教育中心举办的评估活动,在校内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极大地鼓励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钻研,形成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互动,我相信,这次活动的积极影响将是长远的。”与此同时,荷兰侨社知识界人士对该中心也予以大力支持:全荷乃至西欧唯一中文粤语的荷兰国家播公司(NPS)的“荷华传真”电台节目主持人,华南改革开放初期,“雅马哈鱼档”电影文作家,原任广州师范大学讲师黄锦鸿先生担任了该校的教师;《星岛日报》欧洲版记者、“荷比卢华人写作协会”(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常务理事赵安玉女士担任了该中心的顾问。

  1986年,荷兰莱顿(LEIDEN)国立大学汉学院、现代中国资料研究中心的西欧著名汉学家博士彭轲(FRANLEPIELCE荷文名字)教授受国家政府委托任命而担纲,带领该大学汉学研究院及该中心研究人员,在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旅荷华侨总会、中华互助会等荷兰华侨社团的大力协助下,以“荷兰华侨现状和发展”为专题,对已有一百年历史的荷华情态进行全面调查。

  经过近三年的资料搜集、论证、编纂,该中心终于在八十年代末向荷兰政府提交了一份有广度暨深度、长达三万多字的报告书——《华人在荷兰的地位》为荷兰政府修订改进华侨政策提供有力依据。该报告中强调,旅荷华侨事业兴起,中文教育系整个精神支柱,办学育人为华侨立足发展资本。从而引起荷兰政府高度重视。

  以香港教材为蓝本

  1992年2月。荷兰教育部国务秘书与荷华联会代表会面,他表示中文学校可自行向地方政府寻求帮助,以解决财政上的困难。至于教育部反而认为编写一套适合荷兰环境的中文课本更为重要。因此他要求荷华联会作出一份《中文教材调查报告》,然后政府会根据该报告来考虑提供津贴。于是该联合会委托荷京阿姆斯特丹的教育咨询辅导中心(简称ABC)进行此项调查统筹工作,并由J•POELL先生及侨领蔡树坚先生负责调访、收集资料及作出《中文教材调查报告》。

  于同年3月份呈交教育部,经审批该报告后,教育部于同年4月正式以书面通知荷华联会,答复政府将拨出经费作为编写及发展中文教材之用,其条件有四:⑴必须由一个或以上的专业机构共同合作去执行此计划。⑵要有步骤去进行工作,并须呈交一份预算,作为发展教材的活动经费。⑶要订立一个目标,并以该目标去发展教材(注:例如某年级需要识认多少个中文字,这就是一个目标)。⑷对中国不同的方言(普通话及粤语)、汉字的应用(繁体字与简体字),要作一定程度的关注。

  为了符合教育部所提出的第一个条件,荷华联会再次将中文教材发展计划委托荷京教育咨询辅导中心ABC去执行,并聘有专职人员负责统筹及编写的工作。同时荷华联会更成立一个中文母语教育小组。由联会高级顾问陶枝祥先生、联会副主席陈华锺先生、温国钊先生、赵丽娟小姐、邱玲珍女士为代表,负责督导及提供意见,以保障计划能顺利推行。

  此项计划于1992年10月正式启动。由于政府要求中文母语教育能促进华人子女融入当地社会,故此编写工作参照荷兰小学的教育制度及课程纲要,同时亦以香港教育司署所订定的小学常用字词表作为蓝本。课本的编排则以每周上课两小时为基础,分为八个班级(幼低、幼高和小学一至六年级),待学生完成八个班级的中文课程时,可预期学到1700个中文字(词)。

  到了1999年11月15日,在荷京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全荷中文母语教育工作会议上宣布:中文母语教材《中国语文》编写完毕。全荷各地数十名中文教育工作者代表及中文教材发展计划全体职员,荷华联会主席毕传有先生、荷兰政府有关人士出席了这次会议。

  会上由该计划执行机构ABC经理GERARDMEULENBERG先生、政策组主席陈华锺先生及ABC的CARLAGIJSE女士分别致词,阐述了中文母语教育的重要。大会并将首套《中国语文》教材赠送给对中文教材发展计划给予支持和推动的前教育部副大臣瓦拉禾先生。他为此而感到荣幸,并表示将继续支持中文母语教育的推动工作。(荷兰张卓辉)

来源: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cn/zgqj/news/2009/12-16/2022033.shtml
28#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21:33:05 | 只看该作者
张胜林:华文教学的学科性质、定位与学科特性初探



摘要本文从梳理华文教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论证华文教学的学科性质是属于特殊的(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应定位于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大学科范畴内,它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并进而从认知活动、人文背景、特殊需求等方面对华文教学的学科特殊性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华文教学; 海外华人;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01)03005205

一、 华文教学的概念问题

    每一门新兴学科,在酝酿产生之初,总会出现名词术语的混乱问题,即学科基本概念的混乱无序现象,而当这一学科正式形成之际,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清理名词术语,改变名词术语使用的随意性。华文教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同样面临这一问题。人们讨论同一个问题时,往往使用不同的名词术语,有时同一名词,使用中表达的却是不同的概念。因此,如何规范华文教学领域的名词术语,已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在讨论华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时,常常出现而意义又不甚明确的重要名词概念有以下几个:华文、华语、华侨教育、华文教学、华语教学。

我们先从“华文教育”这一名词说起。华侨教育本是华侨在侨居地所办的教育。大约在18世纪末,东南亚地区即出现了早期的华侨教育〔1〕(125)。

华文教育是指在海外由华人兴办的以汉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教育,也包括以学习汉语为主要目的的中华语言文化教育。中国国内也存在华文教育。需要指出的是,华文教育原本就是为华侨华人接受教育或学习汉语而存在的,故至今它的对象基本上仍是海外华人。

华文教学是指以海外华人学生为对象的(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活动。它主要是在新生代的华人即生长于海外、已不会汉语的华人中间进行的。华语教学与华文教学在这里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表述方式,其意义是相同的,正如华文和华语两个词并无区别一样。

华文和华语,都是华人对汉语的称呼。“华”是中华的省称,历来与“夷”对举〔1〕( 123)。不论华文还是华语,作为语言学方面的名词,都是近年来才出现的。华文相对于西文、外文;华语相对于西语、外语,它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由于华文一词的意义与华文教学的学科性质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在此必须对这一概念的具体 含义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华文一词,最早的频繁出现是在晚清维新派的著作中,特别是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一书,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反复将“华文”与“西文”或“中文”与“西文”并列对比,如谓“夫华文之点画结构,视西学之切音虽难,而华文之字法句法,视西文之部分类别,且可以先后倒置以达其意度波澜者则易。”“西文本难也而易学如彼,华文本易也而难学如此”〔2〕(2)“助字者,华文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2〕(413)等等。当时,华文是一个相对于西文的概念,指的是汉语。随着华文在海内外的广泛运用,其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并逐渐由一个泛称,发展成具有专指性的名词。华文,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新名词,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具体而言,它包含以下两层含义:(1) 华文是海外华人对祖籍国语言的一种称呼。它既区别于中国国内所称的汉语,即以汉语为母语的称呼,也不同于面向一般外国人的所谓对外汉语。由于海外华人对自己祖籍国的语言文化普遍存在认同意识,因此当他们称呼汉语时,若使用与一般外国人同样的叫法,则无法揭示概念的全部、准确的含义,所以他们称汉语为华文,更贴近实质。这一概念既反映了族裔归属意识,又表现了它不同于母语的性质。在中国本土,习惯称母语为“中文”、“汉语”,而教授给外国人的汉语,则习惯称“对外汉语”,一般外国人也沿用“中文”、“汉语”的称呼。这种称呼方式的不同,实际上了概念意义的差别,即华文与中文、汉语以及对外汉语实际上是 不同意义的概念。(2) “华文”一词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使用“华文”一词的海外华人是一个既不同于本土中国人,又不同于一般外国人的特殊群体。因为他们长期侨居他国,自然地以居住国语言为母语或第一语言,但因为海外华人特有的同族聚居传统,致使唐人街遍布世界各地,并形成相对隔离于当地社会的华族社群,中华语言文化对华人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因而多数海外华人,即使已移居海外数代,仍然保持着华人的族裔特征和语言文化特征,并有意识地把这种族裔归属意识和对中华语言文化的认同心代相传下去。这一现象,我们只要看看各地的华人社区或华人家庭内部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使用汉语(很多华社是使用他们的祖居地的方言的)的事实,即可明了。这样,族属意识——文化特征——语言活动,就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构成了华文的特定含义。

由此看来,华文作为一个学科概念,在实质上与中文、汉语及对外汉语的概念含义存在很大差异,它是一个具有自身的内涵与外延的独立概念。

二、 华文教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

由于华文教学与华文教育在学科关系上存在着内在联系,换言之,华文教学是包含于广义的华文教育之中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华文教学和华文教育的比较中来把握华文教学的学科性质与定位。

华文教育是一个以海外华人学生为教育对象的特殊学科。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华文教育本身又包含了几个不同的部分。首先,以地域来划分,可分为海外华文教育与国内华文教育两部分。前者指立足于海外、当地华人社会开展的华文教育;后者指国内组织的针对华人华侨学生的华文教育。这两部分各不相属,因办学环境和办学目的不同而差别明显。其次,以性质来区分,华文教育可分为文化素质教育与汉语语言教学两个板块。文化素质教育是指用汉语进行的知识系统的教育,设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之类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海外华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知识系统的建立,在学科性质上应归于普通学制教育。这一情形往往出现于华人数量众多且高度集中的国家和地区。在那里,华人较好保存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并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实际,有所发展,使华文成为当地多元文化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与其他文化并存。此一类型,在东南亚诸国中以马来西亚较为突出。另外,中国本土也开展这类学制教育,过去习惯上纳入华侨教育的范畴。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海外华人身份与观念的改变,国内国外的华文教育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华文教育模式和学科性质已与以前大不相同,传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主导地位已让位于汉语语言教学。由于很多在海外土生土长的华裔对汉语十分陌生,以这一群体为对象的华文教育在内容上就转变为汉语语言教学,比较而言,汉语的语言技能教育越来越重要,并在传统的华文教育学科框架为中,衍生出一门新的学科——华文教学。

华文教学是指面向海外华人学生的、以汉语为目的语的第二语言教学活动。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应属于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大学科范畴,但由于它是专门针对华裔学生的第二语言活动,自然不同于针对纯粹外国人的对外汉语教学。多数海外华人虽以居住国语言为第一语言,但华文对他们来说又并不完全是第二语言,很多人在感情上也从未把华文作为外语,而是视为祖籍国的语言,认为它与自己有着根与脉的联系。因此,在这类语言教学活动中,华文大大超越了一般交际层面的意义,而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它的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有一定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文化寻根意识,这在其它的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是决不会有的现象。由此看来,华文教学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民族语言教学活动,也即针对华人学生进行的本民族语言教学。过去有人把它描述为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教学活动,这种表述实际上模糊了它的性质,使它成了一种无所归属的四不象。

在中国本土,华文教学习惯上是依附于对外汉语教学而存在的,这在学科性质归类上并没有错,问题是只注重了学科的普遍性,而忽视了特殊性;又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也是一门年轻学科,正在发展之中,所以在建设学科理论之际,尚无暇顾及华文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之间的内部差异,换言之,华文教学被混同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并弱化不见了,而没有依据客观实际建立起有关华文教学的学科理论。这一疏漏显然与四千万海外华人的存在以及他们的需求不相适应。在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体系内,无视华文教学的独特性,将其与其它的对外汉语教学等同处理的做法,今天看来,显然是学科建设的一大缺憾。因此,顺应形势,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大学科体系内构建相对独立的华文教学的子学科,并在学科建设中充分考虑海外华人的特殊人文背景以及他们的特殊需求,研究他们的认知心理和学习规律,建立起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综上所述,华文教学是脱胎于传统的华文教育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华文教学的性质属于特殊的(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在学科定位上,它应归属于对外汉语教学,又因为它的学科性质具有某些自身的特点,所以华文教学实际上应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

三、 华文教学的学科特性

华文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具有某些自身的学科特性。首先,从认知活动的角度来考察,华文是一个特殊的认知对象。具体而言,华文对华裔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具有交际功能的语言,更是文化,是一种他们已有所认知或认同了的价值系统。这一文化内涵远远超越了交际层面,而扩展为一种价值观和一部延续的民族历史。而且,华文并不是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相互包容和渗透,换言之,华文是指包含有强烈中华文化意识的汉语,在语言实践中,其交际功能与文化功能具有特定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华文的交际功能的实现表现为语言技能的熟练掌握与运用,而其潜在的文化功能则是帮助华裔学生不断确认自己的文化归属意识,至少是族群的文化归属意识;在文化内涵上,它与一般外语学习活动中所指的交际文化及背景知识是极不相同的,也不是它的简单扩大化。一句话,华文是华裔学生的祖籍国语言,其潜在的文化功能是全方位的、能量巨大的。

其次,华文教学是针对华裔学生所开展的以汉语为目的语的第二语言教学活动,其认知主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是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华人族属意识和中华文化遗存的海外华人,他们既不同于中国本土的学生,又与纯粹的外国人相去甚远。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心理及接受方式与纯粹的外国人差异明显。他们的华人血统决定了其思维方式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华人的特征,比如具象思维、整体思维等特性,这为他们接受汉语和汉字提供了先天的有利条件。当然这并不是一条可以应验于所有个体的准则,因为部分华人已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其思维方式更多地具有当地民族的特性,但即便如此,经过数千年积淀形成的华人民族思维特征,仍会有一定程度的残留,因此,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是可以唤醒的。正因如此,华裔学生较少出现因思维逻辑问题而导致的语言理解困惑。一般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倘遇到语言思维逻辑问题,必须选经过一个理性认识的过程,然后再决定认可接受,而华裔学生在思维上往往不需要这一中间环节,可以比较自然地接受。从思维的角度来看,他们对汉语更容易接受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华裔学一的人文背景也较特殊。华文教学虽然也是跨文化的第二语言教学活动,但如前所述,华裔学生都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华文化有过接触与感受,有些甚至掌握了某种汉语方言,这种文化上的准备与积累,使得他们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很少出现文化震荡与排斥反应,而少数孩子因家庭强迫灌输或受居住环境影响,也会产生厌学华文的逆反心理,这与此处所论的文化排斥反应完全不是一码事。正因为这样,可以说华文教学面对的不是对汉语文化一无所知的学生,而是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这一点,使华文教学在起点上就与其它的对外汉语教学存在显著差异,后者所面对的是纯粹的外国学生,他们在学习汉语的初始阶段所遇到的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文化模式,自然会由于汉语文化与其母语文化的巨大反差而产生剧烈的心理反应,这一文化震荡对其今后的学习过程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而这种现象在华裔学生身上基本上不会出现。因为他们对汉语文化多多少少都曾有些感受,甚至有过类似的语言经验,如会说方言,这种经验或感受会帮助他们很自然地跨进汉语学习的门槛,而不需要为跨越文化差距去作出额外的努力。这种认知主体人文背景的特殊性,必然给华文教学带来极大影响,从而使它在内部机制上体现自身的独特性。

此外,华文教学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它是为满足华裔学生的特殊需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其它的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所能满足的,不过是实现汉语的交际功能,并给予学生相关的汉语言文化知识,而华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是,除了满足学生掌握汉语的交际功能这一基本需求外,还要考虑学生的文化导根需求和发展事业的需求。文化寻根需求是一种深层的人生意识,每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在身处纷纷攘攘的社会人群之中时,都会产生:’我从哪里来,向哪里去”这样的疑问和思考。文化寻根意识正是由这一深层的人生意识引发出来的具体人生问题。海外移民群体往往会把这一问题具体化到家庭和个人的历史探源,他们特殊的身份,使之不仅生活于现实中,同时也生活于历史中,因此,他们的历史意识往往特别强烈,而华人在这一点上就更为突出。中华民族历来有着强烈的故土意识,他们敬奉祖宗,重视姓氏出身,目的不仅是为自己的存在找到依据,更重要的是找到归属感。当他们移居海外,甚至早已落地生根以后,仍无法丢弃这一传统。当华裔学生学习汉语时,这种导根意识几乎是不由自主地延伸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无法满足于仅仅去认识交际层面的汉语,他们需要的还有文化——一种深层的价值体系。寻根不仅仅是某个具体的人寻找自己的出身来源问题,更是他们身为华人,在精神上确认文化归属的问题。

此外,华裔学生的事业需求也是华文教学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
华人在某些地区的分布是高度集中的,如东南亚地区。这样,他们就出现了一些特别的需求,比如经商、做华文教师等等,他们学习华文是为了拓展华人在海外的生存空间,可以说这是一种事关华族生存发展的严肃事业。当然也不可否认,这种需求有一些也来自家长和社区,而不一定体现了学生本人的意愿,但这一需求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确实是华文教学所必须面对的,它也体现了华文教学的特殊性。

由以上诸方面可以看出,华文教学的确在众多问题上与其它的对外汉语教学不同,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学科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研究它的独特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华文教学的学科理论,从而使它真正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学科分支。

本文在理清华文教学的几个基本学科概念的基础上,对华文教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定位以及学科特性作了一些初步探讨。有关华文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定位问题的论证,或许只是一家之见,而对华文教学学科特性的分析也难免挂一漏万,好在此文的目的仅为抛砖,故不揣浅陋,然后欲求证于大方之家。

注释: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中华书局,1988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o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as Explored

from Discipline Attribute, Positioning and Discipline Peculiarity
ZHENG Shenglin


Abstract: Proceeding from carding basic concept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o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the author demon strates that it belongs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t should be in the category of teachi ng Chinese to foreigners. Moreover, the author inquires into its discipline pecu liarity from the angles of cognitive activity,humanistic background and special demand.

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overseas Chinese; teaching Chin ese to foreigners

(原载《华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二○○一年第三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03:04 , Processed in 0.1005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