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陡岗镇小教师读书小组行动计划----管季超只[!!]使用《教师之友网》发布信息!

[复制链接]
124#
发表于 2011-5-15 19:17:36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的心中有阳光
山东威海市塔山小学 刘颖

近期读了吴菲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收获很多,其中有几篇文章对我的触动很大。“教师的心中有阳光”,作为老师,尤其作为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老师的情绪是非常影响学生的,假如老师总是板着脸,面目没有任何表情,时间长了,学生也会自然而然接受到了负面的影响,肯定心里都有种压抑已久的苦闷。即使是生活中的不如意,生活中的小失意,都不应该左右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干净的毫无污染的天使们,他们需要成长,他们需要阳光他们需要的是开心与微笑。
只有心中充满阳光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笑,善良的学生。因为教师,要教育孩子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心与心的相互浸润。正因为如此,当老师要面对“天使”,心中要有充满阳光。
想想我这2个月的在教学时,学生的不听话,学生的回答不能使我满意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的带着些负面的的情绪上课,虽然同学们很安静,很听话,但是现在想来,我多么得愧疚于我的天使,其实他们都是孩子,都是可爱的聪明的孩子,难道我非得把他们教育成一个模式的?这样长久下来孩子总会是厌烦老师,厌烦你的课程。老师的心中要有阳光,因为阳光的照射很让人舒服,阴云密布总是烦扰着人的心头。人们总是喜欢看到雨后的晴空,因为那时的阳光总是让人感觉暖暖的,心里是亮亮的。
怎样让自己的心中充满阳光?我想,更多的是老师的职责,老师的言传身教,老师的为人师表,老师的师德。要怀有一颗爱心从事自己的事业,只有怀有爱心了,你才会爱你的学生,你的心中才会宽容他们,你的心中才会充满阳光,感受职业幸福 。这些都会促进学生的心灵健康的发展。
只有阳光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阳光的学生。生命的真谛在于价值,教育的真谛在于阳光与幸福,“为了看着阳光,我来到这世上”如果每位教师都带这样暖暖的心意,用阳光的心态让每位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我想他的人生也会一直阳光普照,生命因此而精彩。
123#
发表于 2011-5-15 19:17:04 | 只看该作者
多让孩子说说话
——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有感
山东省威海市塔山小学 夏雪琴

一直以“与孩子心灵对话”为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时常骄傲自己打开了学生的心门,可最近常常为新教的班级学生上课不愿意发言而苦恼。读着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让我茅塞顿开,特别是“多让孩子说说话”一文,结合现状分析了孩子语言表达的重要性,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孩子不愿意发言的原因,促使我对自己的教学、对我们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刻地反思,寻找孩子上课不愿意发言的原因。
“有没有把说话时间列给学生的习惯?”
是啊,回顾自己的课教学设计,那精心备好的课,将教学的三维目标用心落实。可细细回想在备课时,预设了多少时间让孩子们充分发言?所有的环节加起来,去掉读书时间,给孩子说话的时间也不足10分钟。惭愧啊,长此以往,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怎么不会严重萎缩呢?
“有没有创造让每个学生说话的机会?”
“每一个学生”啊,自己不仅没有做到,还相去甚远。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时举手的有二十几个孩子,自己也只能叫两三个孩子说说,发言也是点到为止,不允许拖拉。自认为后面还有更多的孩子们特别需要知道的知识和方法。长此以往孩子们的发言积极性怎么会高呢?课堂,成为教师和个别孩子对话的舞台,孩子们的小手怎么不会越举越少呢?
“是否有意或无意的挫伤过他们说话的积极性?”
在实行“激励性评价”的今天,自己是特别注意了及时肯定激励学生。可细细琢磨,在孩子发言内容不对时,时常自以为是地认为他没有专心听讲,就不置可否地让他坐下了,接着叫其他学生发言。在学生吞吞吐吐、结结巴巴时,自己曾干脆地说“请你想好了再说,别耽误大家的时间。”。在学生发表不同观点时,自己没有耐心听完,就武断地认为他的想法与本课讨论的问题相去甚远,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调控功能,“及时刹车”,用“等下课咱俩再谈” 硬生生地让他把没有说完的话憋了回去。下课时,又匆匆而去,早就忘了与他谈谈。……就是这些细节真的挫伤了孩子的说话积极性。
感谢吴非老师,是他的句句质问,问醒了我,让我找到了自己现在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生本课堂”,让我找到了打开学生心门,继续追求“与孩子心灵对话”的课堂的良药。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努力给每一个学生更多的说话机会和说话时间,课上、课下“多和孩子说说话”,让我的孩子在我的努力下,口语表达能力会得到不断提高。
喜欢学生的我和吴非老师的“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还有很大的差距。就让我从“多和孩子说说话”做起,做孩子们的知心人,做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因为我们的工作,是面对那一双双睁大了的眼睛。”……
122#
发表于 2011-5-15 19:16:11 | 只看该作者
威海市塔山小学 田苗苗:
最早接触到吴非老师的著作是那本《不跪着教书》,这个很有骨气,很有个性的名字逼迫着我尽快的要阅读里面的所有,那种急迫,那种期待,那种探知,主宰了我的整个阅读情绪,读后果然释然了很多,升华了很多。再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还是风格依旧,没有高深的观点,有的只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有的只是家常式的推心置腹;没有高高在上的拒人千里,有的只是思想行走的力量。
读吴非老师的文字,不单单是对各种教育怪象拨开云雾见晴天的豁朗,更是一种深彻的做人的历练,那份纯洁,那份执着,那份真爱,那份亲和,是现在很多教育书籍所缺乏的。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果对于教育的理解已经渐渐趋于程式化,模糊化的同时,吴老师朋友聊天式的小例子,一句句充满温情的话语,如七月盛开的栀子花,清凉而温柔地开放在我的心中。《珍视我们的专业》一文中,吴非老师用了恰当而贴切的比喻,来说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读后真是拍手叫绝。是呀,老师就像一盏明灯,开关就在我们的手中,这灯的亮度在于我们自身的修炼,这灯的长久在于持续的充电。进德修业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更是教师的职业操守,更为鲜明的体现在自觉地追求上。迫于课业负担的我们,迫于百般杂事的我们,迫于压力学习的我们,慢慢的远离了自觉地学习,慢慢的积累了许多的牢骚,慢慢的把我们的专业变成了职业,我们似乎麻木了教育的本意,我们似乎冰冷了爱的力量,我们似乎成为了一个生活在别人影子里的人。教师是需要我们仰视的一门职业,这份敬重与自尊来自于我们自身的自觉和自进。可能,在你日复一日不断重复劳动的同时,你已经把教师的幸福和诗意消磨殆尽;可能,在你一日又一日*****与喜欢钟,教师就会被你演绎得更加幸福和享受。职业的幸福,专业的深度,地盘的主人就是我们自己。
爱自己吧,教师需要智慧;
爱自己吧,专业需要珍视;
爱自己吧,幸福需要创造!
121#
发表于 2011-5-15 19:1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归教育的本真
——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有感
山东威海市塔山小学 王艳芳

  知道吴非老师,是从他写的《不跪着教书》开始的,后来在《人民教育》等教育报刊上都读过很多篇吴老师的随笔,很是震撼!这次我们塔小尖毛草读书社根据《中国教师报》第三季读书沙龙推荐,共读《致青年教师》一书。这是吴非老师因为眼疾告别讲台的作品,真实、坦诚,充满了对教育的热爱和眷恋。
  一个个跳动在教育一线的鲜活事例,面对这些似曾相识的事情,青年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应该如何教育,应该抱有一颗怎样的心,吴非老师讲得入情入理,真实可信,非常贴近我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读着我竟有和吴老师促膝交谈般地亲切。
  《致青年教师》我反复读了两遍,吴老师在书中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太多的文章给了我太多的启示,但我感受到最大的收获就是一个字——真。
  待人处世要真,真情待学生。从开篇《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做个有胸襟的教师》等文中,吴老师以一个老教育者的身份教导我们要把自己的爱,自己的悲伤和失望,甚至自己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因为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对待同事的公开课,把心态摆正,抱着学习的态度,而不是吹毛求疵,评课时找出一大堆课上的不足,好显示自己的高超。读着《我是来欣赏同行的》,我看了脸红,“榨出我皮袍下的小”,因为现在评课,好像都需要挖空心思来挑出别人课中的毛病才可以,才算是你认真对待了。其实要像吴老师说的那样,我们是来欣赏的,来学会为别人鼓掌。
  在课堂上要说学生听得懂的话,教学上要用深入显出的语言来学生沟通、对话,不要故作高深;要敢说真话,要勇于承认《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读到这里,我为吴老师的真再次鼓掌!因为他直接颠覆了有的教育专家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吴老师认为那是对老师的苛求。老师也是人,不是神,有些学生确实不是教师在学校就能教好的,需要家庭、社会一起努力!吴老师就用一个案例坦言他就失败过,没有教育好一些如家长很会“潜规则”类型的学生;读着《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一文,我热泪盈眶,为吴老师对学生真挚的情感所打动。   书中很多故事都是吴老师用面对一个青年教师的问吻来写,字里行间满是真诚和热情。
  做学问要真,要捍卫常识。吴老师在自序里就大声呐喊“这些年教育界最重要的任务,可能是捍卫常识。”在《珍视我们的专业》一文中他还引用一个教授的话“目前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是语文教师自己不读书。”不爱自己的专业,不好好做真学问;他认为学生说的“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是应试教育模式下最令人担忧的大问题。这周,同事去听省音乐优质课归来谈感受,省教研员讲评时指出老师上课一定要启发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朱熹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呀;读《不能让学生认为我们不认真》一文,吴老师告诫我们“我宁可让学生认为我水平差,也不愿意他们认为我不认真。”
  读到最后一篇《让我们回到童年》一文,我更是受益匪浅,吴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告诉我们“孩子们本当有正常的童年,最好不要惊醒他们的梦想。做过梦的孩子是幸福的,珍惜梦想的孩子也会永远幸福。”我们教师要从心理上俯下身子,站在和孩子视线一样的高度,倾听孩子的话语。和孩子一起分享童书就是很好的途径。吴非老师多次在讲座中推荐英国作家山姆的经典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我马上网购一本,课间小憩时和孩子们共享,他们纯真的话语令我欣喜感动。
  回归教育的本真,做真学问,这是吴老师一生所追求的。这种求真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在吴非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高山仰止,吴非老师是我心中的一座高山,尽管我不能像他一样成为一代师表,但能从他身上感受到他为人为学为师,真情实意、丹心一片……
120#
发表于 2011-5-15 19:14:51 | 只看该作者
尖毛草第一期共读书目——《致青年教师》
本期推荐图书为:《致青年教师》(吴非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2010年3月,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眼病,吴非提前半年从南师大附中退休。这本书是吴非告别讲台之作。
本书是吴非30年教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在书中,吴非与青年教师促膝谈心,关于教学、如何对待学生、如何提高专业修养、如何遵守常识……涉及教师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 字里行间满是作者对教育的热爱、对讲台的眷恋,对教师职业和民族未来深层的思考与期盼。真实、坦诚,令人对教育生发敬畏之情,对教师职业生发自豪之感,重新燃起教学的勇气。
本书适合于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者阅读,也可作为教师培训读本。
作者简介
吴非,本名王栋生,1950年生于南京。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
1988年以来写作杂文、随笔,1996年以来三次获得“林放杂文奖”。
著有《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用人术》《污浊也爱唱纯洁》等。
119#
发表于 2011-5-15 19:14:20 | 只看该作者
祝贺“尖毛草”读书社成立
威海市读书沙龙 负责人 王肖杰

塔山小学“尖毛草读书社”10月8日正式成立了,特表示祝贺。
为什么叫“尖毛草”这样一个怪异的名字?尖毛草是非洲草原上的一种植物,它的生长过程十分怪异,在最初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多高,但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它的根却深深在扎入地下,最长竟达28米!到了雨季,尖毛草得到雨水滋养,会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疯长,很快成为“草地之王”。
耐心地积累,得到机会便蓬勃而起,用“尖毛草”给读书社命名实在是太恰当不过了。读书就是一个扎根的过程。根扎的越深,将来的发展越好,厚积厚发,薄积薄发,不积不发。另一方面,这个读书社的主要成员是小学教师,用“尖毛草”比喻也特别合适。小学教育,不就是尖毛草扎根吗?塔山小学以“真爱”为教育核心,教师的工作就是给孩子的心灵播撒爱的种子。要给孩子播种,播者的种子从哪里来?从读书中来!
尖毛草读书社的活动方式与读书沙龙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他们同时读一本书。这种方式在学校这样相对封闭、成员专业差不多的条件下是可以搞起来的,也可以办出自己的特色。
威海又一家读书组织成立非常值得祝贺。这里也祝愿尖毛草读书社根扎得更深,将来的发展更好。
威海新闻网友评论链接: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万卷始通神。尖毛草读书社好,但得有领导的积极参与与支持,那样读书的根系会深扎大地。
愿老师们犹如尖毛草一样,汲取大地的营养,成为“草地之王”;愿兰舟的读书社成为打造名师的快艇,带领学生驶向美好的未来。
恭喜王老师的读书社即将开张!相信书社一定能在学校之间、书友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和纽带,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智慧和专业技能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希望王老师的尖毛草读书社渐渐能成为塔山小学一张响亮的名片,带动着更多的老师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谢谢王老师,我也将效法着你的启事,让我的老师们也开一个读书社:)中华龙
希望这样的读书社能像雨后春笋一样在我们威海大地蓬勃开展起来。东风第一枝
祝贺兰舟姐姐成功创办尖毛草读书社,希望读书社成为孩子们读书的摇篮。一帘幽梦
热烈祝贺我们教师队伍中又一个优秀组织诞生,祝尖毛草蓬勃发展!小桔灯
118#
发表于 2011-5-15 19:13:36 | 只看该作者
《威海日报》教育视线的报道
威海市塔山小学成立尖毛草读书社
2011年10月8日下午,威海市塔山小学第一个民间读书社——“尖毛草”读书社宣告成立。
尖毛草读书社在塔山小学真爱教育的熏染下,在全校师生浓郁的读书氛围的基础上建立的社团,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威海市委党校办公室主任、“1+1”读书沙龙的创办者王肖杰主任和威海晚报校园专刊的张文霓主编也特意赶来祝贺。
成立仪式上,社长王艳芳老师为大家阐释了“尖毛草”读书社名字的由来,并解读了读书社章程,倡导老师们做一株“厚积薄发”的“尖毛草”,将根扎进书里,汲取智慧、积聚力量,以此提升生命的质量;周玲校长致辞表达对读书社发展的殷切期盼,希望大家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提高境界,做懂爱、会爱的教师;王主任与张主编也畅谈了自己读书的切身体验,无论是积极读书的益处还是坚持读书的方法都给老师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引领他们以书为伴,快乐生活。
此次活动在学校之间、书友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和纽带,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智慧和专业技能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刘洁玉)
117#
发表于 2011-5-15 19:13:00 | 只看该作者
山东威海市塔山小学尖毛草读书社专帖   


“尖毛草读书社”成立启事
亲爱的老师们,首先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个小故事:
非洲草原上的尖毛草,是非洲大地上生长最高的毛草之一,有“草地之王”的美称,但是它的生长过程十分怪异。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人们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长,那段时间,草原上的任何一种野草,长得都要比它旺盛,没有人能看出尖毛草会是今后的“草地之王”!
  但在半年后,在雨水到来之际,尖毛草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向上疯长,三五天的时间,它便会长到一米六至两米的高度。
  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尖毛草其实一直在生长,但它不是在长身体,而是在长根部。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尖毛草的根部长得超过了28米,无声无息地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一棵草,竟然有28米以上的根茎,这是多么罕见的现象。
一株普通的小草不比花香,没有树高,却将自己的根部深深扎进大地深处,当蓄积了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后,尖毛草便会一发而不可收,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一下子“疯长”成了草地之王。
这个世界上,奇花异草很多,但我们敬畏尖毛草,敬畏这种至高的心灵海拔。
老师们,您一定从这个故事里得到了启示——我们一起办个“尖毛草”读书社吧!愿我们做株尖毛草,默默地积淀知识,广博地吸纳教育理论的精华,在塔小真爱教育的阳光雨露下,演绎一株尖毛草的传奇。
来吧,让我们一起成为书社的一分子,为塔小书香校园再添一缕芬芳!
愿意参加的老师,请马上到副校长室报名。欲报从速。
尖毛草读书社社长 王艳芳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12:47:24 | 只看该作者
北师大教授谈读书择书智慧 今天我们读什么?

作者:于晓芸 来源:光明日报 2011-4-22


编者的话 4月23日,又一个“世界读书日”在春光中走来。智慧人生,离不开书的滋养,而在一切趋于快节奏的今天,一边是各类书籍的海量增长,一边却是人们读书时间的一再缩减。怎样在茫茫书海中找到值得捧读的书?一位经常向学生荐书的爱书人这样告诉您——

  读什么?

    读经典是个稳妥的选择。我们离不开“吃米饭、喝白水”

    问: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个好友。但是,今天的我们不怕“无书可读”,却面临着信息膨胀所带来的“选择恐惧症”。比如,图书市场上有各种名目的推荐书单、畅销排行,其中哪些书有读头,哪些书是噱头,普通读者一时很难辨别。我们最该选择怎样的书?

    张柠:“推荐书单”、“畅销排行”里的书目,我们不能说绝对不好,但也不能确认它们绝对好;我们可以说它无毒,但不能保证它有营养。如果你问我应该吃什么,我就建议你吃米饭,喝白水;同样的,面对庞杂的阅读选择,如果你时间有限,我就建议你读经过无数读者和长久时间检验的、有保障的书籍,也就是通常所谓的经典。布鲁姆在《西方正典》里为我们开列了数十部西方经典作家的作品,而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更是深刻解释了这种选择的必要性。

    但阅读的效果因人而异,我们不能保证所有人读经典作品都能获得一样多的收获,因此才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读经典至少可以保证你不会感到白白浪费了时间、白白消耗了生命,而现在市场上的许多畅销书却常常不能保证这一点。

    当然,“读经典”只是一个稳妥的建议,具体择书最终还是靠自己。择书是个技术活儿,你所选定的书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你的阅读水平和欣赏水平。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也是从提高自己的择书水准开始的。这种水准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漫长的关注、反复的比较。尤其是外国文学作品,不同版本、译者、出版社,差别很大,一定要选名社、名翻译家的版本。比如,王道乾翻译的杜拉斯、耿济之翻译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等。这些专家在你没有阅读原著的能力时,是可信可靠的。此外,还要多关注相关信息,咨询真正有鉴赏力的专业人士。

    问:图书排行榜上的宠儿往往不是您所提到的“经典”,这就造成了“经典”无人问津,而大多数畅销书都只能火一阵子,难以成为“长销书”。畅销书值得读吗?

    张柠:对畅销书不能“一棍子打死”。面对畅销书和大众阅读,传统文学评论常常粗暴地给它一个价值评判,说这是黄金或是垃圾。在评价大众阅读时,我们应该放下针对专业学习的判断标准,给予其一定的宽容。

    通俗地说,读书与其他消费行为的共同特征在于“缺什么补什么”的心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战争的缺席导致人们对英雄好汉的崇拜心理无所依傍,文艺创作继续沿袭战时思维,“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八十年代之后,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社会思潮下,文学创作十分活跃。而今天,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反而造成了情感隔阂、内心空虚,因此,《山楂树之恋》出来了。它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时代症候,缺纯情,补纯情。事实上,“山楂树”所描绘的那个时代也许并没有那么清纯,但是,人们却愿意相信这种简单。

    还有一种原则叫“多什么删什么”,也就是创作手法上“做减法”。删减的重点就是那些特别复杂的叙事技巧和语言游戏。去掉了它们,文学反而可以更加自由地奔向思想与价值核心。畅销小说、网络小说之所以受到大众追捧,一个原因就是它们通俗易懂,没有那些晦涩的、属于“精英”的外壳。

    怎么读?

    把生命体验倾注进去,才能抵达文学作品的核心

    问: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畅销书在某段时间内已成为我们交往、交流的途径,为了加入一个话题、融入一个圈子,我们必须去读这本畅销书。不过,这似乎有些急功近利了。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读书?

    张柠:快餐式读书能够满足我们短时间内汲取较大知识量的需要。但是,单有快餐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带着感情去读书。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心灵救赎的仪式。书外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熟知的世俗世界;书里还有一个世界,那是一个陌生的空间,它有自己的一套历史悠长的静止的逻辑。急功近利地读书,带着这个世界朝九晚五的逻辑是进不了另一个世界的。

    问:书海无涯,很多读者喜爱读书,但在体验阅读的快感之外,似乎总觉得不能吃透书中精华。有没有什么捷径,让我们成为一个和书真正“亲近”的人?

    张柠:文学和阅读的效果实在不是能够被很快辨认、识别出来的,它甚至不是显性的。读一本好书,我们很难讲它会带给你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果。读书的效果和读书的过程一样,是一种沉淀。它带给你的是一种思维的建立、心灵的成长和审美的陶冶,它作用于人心,潜移默化。

    同时,文学艺术还有唤醒记忆的功效。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可以穿透时空的阻隔和地域的界限,在每个时代、每个地点都产生相似的共鸣效果。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怯懦、纠结,其实都是基本的人性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这些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而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你却不得不直面它。在这里,莎士比亚唤醒了我们的记忆。文学作品的阅读史,实际上是每个人对它理解的历史。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只有真诚地把个人的感受和生命体验倾注进去,你才能抵达文学作品的核心。

    影视“抢夺”市场

    影视也在“反哺”文学。阅读的艰辛是一种幸福

    问:在大众传媒大兴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读者变成了电视、电影的观者。怎么把两者结合起来?

    张柠:对于长期生活在忙碌和高压之下的现代人来说,用图像和声音说话的影视媒介是舒缓压力、放松身心的最好选择。相比之下,花费很久的时间去捧读一本厚厚的小说,则更像是十八、十九世纪人们乐于去做的事。

    新媒体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强烈冲击着写在纸上的传统文学,另一方面,却也实现着对传统文学的“反哺”。影视媒体所面对的是空前庞大的受众群体,它所传播的“文学”信息,使广大受众产生了重新发现和解读文学的愿望。电视版《红楼梦》的上映使得传统小说《红楼梦》重新吸引大众;“百家讲坛”促使人们再次关注《论语》、国学、中国历史等等,虽然这种关注的角度和深度都有待探讨,但是,这种普及的意义不容忽视。

    问:虽然这样,但传统文学的边缘化已经成了不可避免的现实。面对急速发展的影视媒介,传统文学还有“突围”的可能吗?

    张柠:确实有人认为文学面临着灭顶之灾。比如,美国的著名评论家希利斯·米勒早就预言,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文学死了”,国内也有小说家提出“小说已死”的断言。他们所言的这种“死亡”,其实是针对传统文学传播媒介,即纸质书籍面临的尴尬境地而言的。

    但是,读曹雪芹的《红楼梦》原著和看电视《红楼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电影、电视给你的常常是破碎的、片段的、跳跃式的、蒙太奇一般的零散图像,读书却是一个完整而漫长的思维过程,阅读的艰辛是一种不可取代的幸福。读《红楼梦》,我们不仅是看一个家族败落、儿女情长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接受其中的历史信息,并且训练一种逻辑性思维。这种历史逻辑思维,既是读书所培养的,也是读书所必需的,这使得书籍阅读是有门槛的,有挑战性的,而这种门槛却恰恰是观看影视作品所不需要的。我们应该强调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当别人问你有没有读过《战争与和平》的时候,不要回答看过电影。电影和原著怎么能等同呢?通讯员(于晓芸)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08:15:45 | 只看该作者
信息时代如何读书:莫远离“深阅读”

文章作者:师力斌 来源:人民日报



  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的身体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


  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当然,一味艰深不免乏味,但是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


  我相信,如果沉迷于新潮时尚、“触手可及”的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这个社会能够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但是很难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当然,这里并非要提倡复古读经,也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去做名人大家,而只是为时下偏颇式的阅读状况担忧,为人们对这样的阅读习惯习焉不察而担忧。阅读可以是休闲、娱乐,但不应止于休闲、娱乐,尤其是对于整个国民而言。


  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资本论》写了40年,这些作品呼唤代代后人不断重读,温故知新。它们的厚重与丰富,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这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领域。曾有人在网上搞所谓的世界经典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成几十个字的故事梗概,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简直可以算得上心浮气躁的典型例子。


  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如果有一天,国人全都沉迷于摩尔庄园、偷菜游戏、手机短信和QQ聊天,那么这还是不是我们?(师力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5 03:09 , Processed in 0.12921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