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2008:我的网络教研学习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    时间: 2009-1-12 13:06
标题: 2008:我的网络教研学习笔记
2008:我的网络教研学习笔记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attach]16752[/attach]
    2008年,擦身而过,却注定会在我的个人生活史上留下一些值得纪念的印迹。当2009年的钟声在子夜敲响的一刻,拍拍身上的尘埃,开始为新的一年整理心情。
    2008年3月10日,我个人创办的专业性、学术性公益网站《教师之友网》开通了,并静静地慢慢地成长为一家有独特品格、鲜明个性的专业网站。
    在短短不到300天的时间里,网站数次改版,栏目几经调整,目前稳定在40个子栏;经过全体网管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主题帖总数逼近20000个;总流量数十万人次;同时在线人数最高达到184人;每天24小时均有热心网友浏览本站内容。
    网站的开通与建设过程,也成为促进我本职工作的一种很好的激励力量,在不到300天时间里,我重新录入和新撰的各类原创新稿(文章)有近百篇,数十万字。为了“写”得精彩,我必须努力“做”得实在,“做”得尽可能好些。
    虽然我们的网站是非官办的个人学术网站,虽然我家中至今也没有配电脑,办公室的电脑在6月份出现故障,无法使用,虽然我们的网站较之综合性的可以放纵地自由“版聊”的官办“活跃”网站“人气”要少得多,但我仍然把学习与钻研网管知识、收集与研究网络文化、网络教研相关资讯作为2008年在岗研修的一个自定课题,研读过与之有关的数本专著和数百篇文章。
    现将这方面的学习情况向我所服务的小学语文教师、中小学艺术课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朋友们作一个汇报:

    一、计算机使用常识类
    ①专著: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李晓燕主编,华师大出版社2006年1月版
    ——《计算机科学导论》,张月红主编,华师大出版社2006年8月版
    ——《电脑上网无忧手册》,黄勇、邵飞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怎样用互联网?》晟业传媒编著,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②散页文章:
    ——一专袋,约百篇。系十余年来从各种报刊上搜集而来。(篇目名略。)
    ③《中小学电脑报》社寄赠的小学版、中学版、教研版约50期
    该报08年年中改名为《信息教研周刊》之后,我又收到该刊编辑寄赠的约10期新刊,并接到该刊明确的邀请,将利用《教师之友网》这个网络平台,与该刊进行“网刊互动”,应约筹备推出反映我市网络教研状况的专版稿件。
    报社编辑朋友的要求是:由我在本地约请热心网络教研的各科优秀一线教师,就某些专题进行座谈,然后报社整版刊发座谈记录稿。(此事拟在09年2月底进行)

    二、教育Blog研究类
    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月刊的2005年第7期(这一期是教育Blog研究专号)。
    ②散页文章。
    例如:
    ——黎音亮《教育博客:让教师成为自己的主人》,载《教师博览》2007年第4期。
    ——《博客教研,在思维碰撞事成长》,载《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9日第六版。
    ——《在不同与相同中寻找教育规律》,载《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24第三版。
    ——《教育Blog: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器》,载《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23日十一版。
    ——《以博客促进学习者学习“三化”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李晔、邹霞,载《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11期。
    ——《博客将死?》,载《电脑报》2008年11月3日A7版。
    ●值得说明一下的是:我的“触网”是2007年5月的事,从安徽周继中先生在《中国硬笔书道网》为我开出第一个网上《管季超工作室》始,先后又有江苏南通陈利军先生在《中国硬笔书法在线》,山东孙文刚先生在《硬笔书法家》网,梁桂东先生在《硬笔书法江湖》网为我开出了网上《管季超工作室》。不过那时我仅仅会开机、关机,还不会发帖。所有稿件都是通过传统手写方式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由这些网站的站长们代我上传的。
    2008年2月,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广播电台编辑刘舜小友的帮助下,我在“中国教育人博客”网开出了名为《管季超工作室》的个人博客。3月,又得到武汉书法家刘志华贤弟的技术支持,创办了《教师之友网》个人网站。
    2008年3月之前,我的业余学习方式只有“捧书而读”这一种形式,网站开通之后,我专门设置了《E海观潮》栏目,通过网络来了解网络,了解网络学术交流。我的学习过程有许多完成于网络。
    一个好的网络学习者,基本的条件是要学会自主选择。因为网络是一个充满自主选择的空间且要求学习者会进行自主选择。这是网络学习的特点。
    于是我采用了这样的学习策略:
    ——将网络明确定位为“服务于本职工作的个人公益学术网站”→依据本职工作需要与所服务的对象的用网需要设置栏目→通过栏目建设和网管实践深化对网络教研、网络文化的认识。
这样的策略已被近300天的实践证明是高效的、既益人又惠己的。在公益服务他人的同时,拓展新知,我想这种工作是无需任何人来加以“肯定”,我也会坚持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教研及个人网站站务实务类:
    2008年3月份以前,我已开始留心收存所能见到的此类相关资讯,《教师之友网》创办之后,更有意识地搜求此类资料并作细心的研读。
    例如:
    ——钟伟《教育的数字化生存》,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26日B版。
    ——王相东《网上教育资源的建设与教育网站的发展》,载《人民教育》2000年11期。
    ——肖金芳、谭金波《目前国内基础教育学科网站资源的调查分析》,载《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二期。
    ——邢西深《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载《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年第1期。
    ——尹明福《我国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载《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年第二期。
    ——胡建球、汪文华《“网络教研室”助力校本教研》,载《中国教师报》2008年6月11月B1版。等等,共约百余篇收集到之后,又经过筛选保存的相关学术文章。
    09年春节前,我室将为每位教研员更换笔记本电脑。我想,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一定会在理论和实务操作两方面有新的进步,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网管”,进一步提高义务服务一线教师的能力。

    四、网络文化类
    ①专著:
    ——孟繁华著《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季超按:这是一本系统论述大众文化的理论专著,其中有章节也涉及到对网络文化的评述。
    ——马季著《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7月版。
    ——欧阳友权主编《网络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季超按:2008年初,这两本具有“拓荒”意义的网络文学“史”书的出现,表明所谓“网络”不仅已经“时代”了,而且已成为专业研究者也不得不认真对待的史实。
    我的朋友、民间思想家潘顺华先生专门为我推荐了这样的两本“新鲜出炉”的书,拓宽了我对网络文化的认识视野。
    ——《云之南硬笔书艺》
    这是08年年初“云之南”组委会朋友寄赠的一本民间硬笔书法组织的内部出版物。
    ●季超按:“云之南”硬笔书艺组织的成员散布于云南省各地、社会角色与经济状况乃至书艺水平都有差异,但借助网络这种新的交流工具(交流渠道),这帮青年朋友凝聚到了一起,举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在彼此的激励与启发中丰富了各自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书艺水平。
    我将此书当作同道间“网络交流”的一个极好的“样本”来看待。并由此获得信心:教育界人士的网际学术交流,如果“水土好”,舆论导向和外部环境适宜,同样也可以取得类似的效果。
    说一句“题外话”:这一本民间出版物的编辑水平是相当高的,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社会学、书法学及网络文化的学术意义需要另有认真的研究文章予以阐发。我想我能胜任这件工作,也曾想到过去做,以回馈敬我爱我但并未谋面的异地朋友。只是我太忙、太累了。
    ②散页文章。
    从1996年我留存《中国青年报》“教育导刊”的一篇论及网络文化的文章开始,10余年来我收集到的此类文章有近300篇,用专袋存放。
    [在校对上传这篇学习笔记时,我又收集到《人民日报》2009年1月6日第五版的两篇文章,《七部门联手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通报首批黑名单》、《1月5日,因涉嫌传播低俗内容,19家知名网站被通报/网络低俗之风不可长》]。
    ●说一点“题外话”:刚参加教育工作时,我的知识蕴积量充其量只接近于现在一个普通高中生的水准,除了在古文阅读(还有“写”)的能力上超出同龄人之外,几无所长。但我在二十六、七年的教育工作生涯中,始终不放弃结合本职工作需要刻苦自学,始终相信“敬业的第一特征,是努力学习”。
    在原东门中学教学一线工作时,我用近十年的时间基本配齐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配备的语、修、逻、文等各类工具书和其它参考书,每年用于订阅专业报刊的花费总在一个多月的工资。1993年至1996年间,又投入不少精力去研究如何写教育类应用公文,如何写教育新闻。(对“教育新闻”写作问题的关注兴趣至今仍存)。1997年至2003年间,我在学做美术、音乐教研员工作的同时,应请担任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月刊特约栏目责编,又投入许多时间与财力去研究儿童美术教育,搜求相关各类出版物。最近四、五年,为了让兼任的“幼教教研员”工作尽可能靠近“内行/专业”水准,我曾一次性自费购买了600余元的学前教育专著,又从市、区四所公办园借看了数百册幼教杂志,收集复印了数百篇学前教育的典型论文。对中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研究一直是我个人业务自修的重要内容,也是称得上“专业特长”的一个领域,所收存的此类公开及内部出版物和个案研究实物资料非常丰富,不断提升着在习作教学领域给予一线教师专业化支持的能力。
    我不讳言自己在待人接物中常常会犯的“燥急”、“犯颜抗上”、“不善事上”等等“缺点”,也不讳言自己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还有许多明显的缺陷,但毫不怀疑自己对教育工作有一种近乎溶于血液之中的挚爱,毫不怀疑自己终将以辛勤的付出获得同道的认同,在今后并不太长的时间里,可以做出稍稍有益于教育事业发展、更具学术意义的成绩来。
    最近几天,我正在读华师大出版社副社长严定友先生惠赠的华大学人研究书系中的一本,刘筱红著《张舜徽与清代学术史研究》一书,获得许多学理上的启发和精神上的激励。
    “张先生终身保持学者的独立身份,不依附权威,不屈从权威,学术不迎合时好,文章不阿谀奉承”。(此书P13)“他唯视读书为生命,对升沉荣辱,委之自然,不降身,不辱志,不与时俯仰,不追求荣利,这份坚守思想、学术和人格独立的傲骨,使他始终未能进入主流,而处于社会的边缘”。(此书P14)“乃至‘文革’十年,他所受辱更多,除经常接受大会小会批斗外,还被迫迁居以澡堂临时改建的简陋住房,全家挤在狭小,阴暗、潮湿的室内,但只要稍得宽余,他仍争分夺秒,含英咀华,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教师之友网》运行到200天以后,武汉市黄陂区天河中学优秀的青年美术教师、一位挚爱教育事业的“80后”王景小友加盟了网站版主团队。他在短短月余时间里,即上传了几十万字的原创稿件(均为已刊发于报刊的认真之作)。
    我想,随着网站的进一步发展,还会有更多真爱教育,真有识见的优秀青年朋友加盟进来。
    在新年到来之际,抄录古哲旬子的一段话赠与君子之交王景,也赠与即将汇聚到《教师之友网》的同道: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已;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已;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已。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已,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五、《教师之友网》网管得失的初步总结
    ①孝南区中小学分布范围广,我本人又同时担任小学语文教研兼音乐、美术、幼教教研工作,头绪也多,工作联络与资讯传输很不方便,很需要借助网络信息传输速度快,经济高效,可以互动等优势,提高服务一线教师的工作效能。
    我们的网站在注册时域名定为“XN”(“效能”二字拼音首字母),也就是取这种意思。
    ②农村偏远学校教师,特别是成长中的青年教师,需要我们年长者、我们教研员帮他们筛选精要合用的相关理论文章和教学参考资料,网站正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也需要通过推动网络教研(虚拟教研)来推动更具学术内涵的校本教研、校际教研、域本教研(实体教研)。
    ③将网站定位于只专注教学教研,将栏目设置严格限定在小语、艺术、幼教这几个与我目前分工承担的本职工作相对应的“点”上,实践证明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再改版时,也只会作“微调”,绝对不会扩充非上述三大内容之外的栏目。
    ④《教师之友网》自创站之日起,实现严格的删帖制度,存帖求精,禁止言不及义的闲话“版聊”,严禁低俗的内容上传的网管风格,将始终坚持,坚定不移。
    我们的办站目的,是公益服务于教育界同仁、是引导一线教师、服务本职工作,必须继续坚持“杨荣弃耻,文明办网”的宗旨,才能创造“资源共享/平等对话/合作研究/贴心服务”的文明友善的网络交流氛围。
    ⑤目前网站发展也遇到一些困难。
    一是来自本区一线教师的原创类稿件数量太少。
    前不久与某乡镇一个青年教师朋友交流,他讲的一番话让我“惊”出一身汗来。
    他告诉我,有些学校为了“应付”教研室某些“活动”,常常一次就花去打印费近千元。因为催得急,不少老师东抄西凑,甚至整篇下载,然后装订成“精美”的集子,作为“成果”展示,或以其中的“论文”获得了教研系统所发的“奖证”。当我对这种“实况”表示不太相信时,他反问我“如果这些所谓获奖论文真正出于原创的话,那怎么未见向外投稿,上传《槐坛·学苑》版或您办的《教师之友网》呢?全部都已录入了电脑,不会增加成本啊?各校都有信息技术课教师,也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啊?”我闻言只能默然,不知如何回应。
    他还告诉我,基层许多学校领导和老师习惯于“应命式”、“迎检式”的工作方式。他说,除非要搞“检查”,要“打分”,要发“红头文件”,才会大会小会讲,加班加点“擂”,并千方百计让“上层”知晓。他告诉我:“管老师,您的教育理想主义色彩太浓。谁会为了仅仅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但并无实惠实利的事儿去多操心呢?是教育现状把许多人教‘聪明’了,教‘乖顺’了,同时也教世俗了,教得只有应付,缺少理想与激情了。”
    这位年龄小我十多岁的青年朋友“劝导”我说:如其在工作上投放许多根本得不到承认的冤枉工夫,不如多揣磨一下上司的喜好,做些得实利的事。闻言,我也只能默然。
    二是部分版主似乎尚未完全领会本站的发展战略,或者在“核心价值观”上存在差异,网管工作时断时辍;
    三是我区中小学校本教研(实体教研)的水平不高,一线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过关,尚未形成借助网络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良好风气,导致知网而不会用,知网而弃之不用。
    许多教师业余时间热心于用“网名”借助网络来进行并无学术涵量和职业特点、文化品位的“版聊”。我们并不否认这种“版聊”也有情感交流、舒缓工作压力等方面的积极意义,不过这与“网络教研”无论如何还是有差别的,怎能混为一谈。
    孝南区的网络教研的春天还没有到来!
    《教师之友网》要做的努力还很多很多!!
    我个人会坚持去做我认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一线教师朋友的事,不计利害得失,择善固执。
    挥手作别2008,几丝留恋,几许温暖。感谢曾给予我们关注和具体支持的远朋近友,知音赏者。
    驻足眺望2009,几星兴奋,几粒期待。期待我们的付出与努力得到方方面面人士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朋友更深的理解与认同,更热烈的回响与呼应。
    既然梦想已经开始,我们当然会努力使其成为真实可感的美好图景。既然网络教研的点点星光已经在冬日里萌动,一定会伴着春风绽放光明。
    全国各地的坛友们:
    2009年,管季超会一直陪伴您,一起走过!

2008年12月30日(前半)

2009年1月11日(后半及校改)

作者: 神舟8号    时间: 2009-1-12 17:58
从管老师所读这些书目来看,可见管老师真是博览群书了啊,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已读书为荣了,管老师能做到这样,真是我辈学习的榜样啊!
作者: 遥看天河    时间: 2009-1-12 20:04
读管老师的文章总有一丝的感动和振奋,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感谢管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提携、支持与鼓励,我还做得很不够,还要在新的一年继续努力,也希望管老师能时刻督促和指导!并提前祝你春节快乐!
作者: 管季超.    时间: 2009-1-28 09:07
[教师之友网]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缺少像王景/李学高。。。这样的负责任的版主;
二,跟帖/评帖尚未形成氛围,[论坛]互动交流/即时交流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网管团队一直未形成‘学习型’组织,可惜。
三,坛友原创稿太少,自身特色未充分显现;[目前只有王景/管季超/李学高/寒梅等数人有一定数量原创稿。尤以王景帖多质高,堪赞。另有安徽巢湖‘七塘圩人’和贵州遵义杨秀茂等外地坛友主动上传了少量原创稿];
四,[专栏]作者有的太忙,无暇顾及本小站,如北京刘捷博士;有的不熟网络操作,如川美范功先生。[专栏]之去存,颇伤我脑筋。去之,伤感情;存之,与坛友几无交流,形同虚设。
五,我本人网管技术等方面有欠缺,许多好创意无法立刻实现。
六,本站是公益服务的专业网站[只赔钱,并无商业利益]但各地网友不挂[网名]阅网,对我们的劳动不够尊重,是否应设置阅网[门限]。       唯一可以非常自豪地肯定的是;我们一直在成长,始终坚持[删帖必严/存帖必精/公益服务/文明办网]的初衷,是一个文明/健康/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益于教育事业的好网站。
作者: 管季超.    时间: 2009-1-30 10:39
大众文化不应只是娱乐
“快餐化”成为时尚 “无厘头”广受追捧

    核心观点:当下,“快餐化”的出版和阅读盛行,“无厘头文化”广受追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社会对大众文化的界定出现了偏差。如今,一提文化,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娱乐。
就像一提电影,大家感觉就是“大片”一样。某种程度上,大众文化已等同于娱乐化。
        第四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近日揭晓,10种图书获奖。有人质疑获奖作品太“阳春白雪”,都没怎么读过,也读不懂。对此,我不敢苟同。作为评委之一,我认为此次获奖的图书虽然是由专家写就的,但是内容都通俗易懂,是大家应该读,而且绝对可以读懂的。
    比如说,《牛奶可乐经济学——最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讲述的全是生活中的小智慧,将身边的大事小事,用经济学原理一一破解。还有《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讲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之道,这个命题,难道说只与学术有关?
    随着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逐渐构成城市里大众的主体,说这些人读不懂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通俗读本,显然不对。而且,他们理应成为“深阅读”的主体。可为何在国外属于通俗读物的,而在国内却被视为“学术读物”,进而被束之高阁呢?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不是出版社高估了读者的智商,而是社会对“大众文化”的界定出现了偏差。如今,一提文化,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娱乐。就像一提电影,大家感觉就是所谓的“大片”一样。某种程度上,大众文化已等同于娱乐化。
    这首先表现在“快餐化”的出版和阅读成为时尚。许多出版物,要么弄些扎眼的大图片,文字寥寥,没什么信息量;要么就是讲些离奇的故事,但除了故事本身,什么思想都没有传递。
    大众文化娱乐化,还表现在“无厘头文化”的广受追捧。比如说手机短信,俏皮轻快,娱乐至上,但大多数的只不过是小聪明而已,只有意思而没有任何意义,造成了一种“文化泡沫”。
    还不仅限于此。我在大学里教写作,发现凡女孩子,无论是诗歌、散文、书评、影评、日记,几乎都是一个主题——情爱。凡男孩子,除了偶然看到几篇庄重之作,差不多都好像流水线上、复印机上出来的一样,行文都是“周星驰”式的。我说可以换一种行文的方法,但无论如何号召,都成效甚微。
    更有意思的是,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中国的大众文化,不经意间就变得这样了——娇滴滴、嗲兮兮、甜丝丝、轻飘飘、黏糊糊的一团。电视里、电台里,所谓“男孩”和“女孩”们装嗲卖乖的语言,大面积地填塞于我们的视听空间,13亿中国人仿佛一下子都倒退到看童话剧的年龄了……林林总总,我将之命名为“文化疟疾”。它首先在大众文化中蔓延,进而侵蚀一切文化领域。这个“疟疾”高举娱乐的大旗,演绎出一幕又一幕浅薄充文化、恶俗当浪漫、大人装小孩的怪诞风景。
    大众文化并非不可以娱乐,但不能只会娱乐。如何在娱乐的过程中提升文化,提高素养,这是一个必须深思的问题。 (梁晓声 作家)

作者: 花溅泪    时间: 2009-1-30 23:06
希望越来越多的教研员能像管老师那样,在广大一线教师面前树立爱学习的好榜样!不负"教研员"这个神圣称号!
作者: 管季超.    时间: 2009-4-13 16:36
标题: [教师之友网]是所有爱教育者的公共学术交流平台。。。

作者: 管季超.    时间: 2009-5-11 09:36
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孝南教研〔2009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小学语文、中小学艺术网络教研评优活动的通知

各学区、各区直中小学: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教研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
    网络教研能为不同地域的教师建立起开放、平等、交互、及时的研究平台,能有效实现优质教研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推进教研工作的深层发展。
    为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更多交流研讨、获得学术评价的机会,我室拟依托《教师之友网》学术网站,尝试开展小学语文、中小学艺术网络教研评优活动。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开展此项活动的依据:
    ①湖北省教学研究室2009226所发《关于组织网络教研活动的通知》精神
    ②孝南区教学研究室2009年《工作要点》文本中关于“网络教研”的相关表述。
    二、活动时间:
       200941200991
    三、参与对象:
    按照“严把学术质量关/自愿参与/零费用公益服务”的原则,凡我区小语教师、中小学艺术课教师中具备基本的上网操作能力,热心网上学术研讨并以实名发表具一定学术水平的主题帖、学术评议性跟帖者,均视为此次活动的参与对象。
    四、评优内容/参与形式:
    ①由我区教师网友自主上传个人课堂教学实录、原创的真实教学案例至《教师之友网》“语文教育”/“艺术教育”两个版区的《课堂教学》子栏,以主题帖形式实名发表,欢迎各校参与研讨的教师以实名发表学术性的跟帖评议;
    ②由我区教师网友自主上传原创教育叙事文稿至《教师之友网》中《教育叙事》子栏,以主题帖形式实名发表,欢迎各校参与研讨的教师以实名发表学术性的跟帖评议。
    五、重要提示:
    ①《教师之友网》是我室管季超同志2008310创办的专注于教研业务问题的专业性公益学术网站,与一般面向社会大众的开放性论坛相比,有更为严格的网管要求(删帖甚严,存帖求精),参评主题帖必须实名上传;严禁偏离学术研讨范围的闲聊,严禁发表非学术性言论。
    ②为便于活动结束时统计各学区、各区直学校小语教师、中小学艺术课教师的参与情况,建议按照统一的格式注册发帖(即“校名+实名”),建议在主题帖后附言:“此文参加孝南区小语(或‘艺术课’)网络教研评优活动”。
    六、评审工作
    为了鼓励我区小语教师、中小学艺术课教师积极尝试网络学术交流方式,尊重一线教师学术劳动的成果,在活动结束之后,将从经审读存帖的主题帖中,按不少于1/2比例评定区级奖(如整体水平较高,可适当提高评奖比例)。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纳入评优范围:
    ①抄袭、拼凑的文稿(一经发现,即作删帖处理,并作业务工作个人信誉记录)。
    ②不按照本次评优活动要求以实名注册者(其文稿视为一般性网上业务交流)。
    评审工作分网上初评公示和行文正式公布两个环节,确保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和应有的学术标准,欢迎广大教师网友监督评审过程。
    本次“网络教研评优活动”约请《语文报》小学版主编吴殿魁、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孝感教育》编辑部主任肖显军担任学术顾问。
    “网络教研评优活动”评委由我室主要领导(2人)、相关学科教研员(1人)、部分学区教研员(3人)、区直中小学优秀原创帖作者代表(1-3人)组成,以网上公开透明的方式操作。
     七、《教师之友网》域名:xnjyw.5d6d.com(前不加www)。
    《教师之友网》系《孝南区政府网》(电子政务平台)和孝感市教育局《孝感教育科研网》的联盟网站。创站一年来,总页面流量超过60万人次,是高速成长的优质的公益性学术网站
    请各学区、各区直中小学积极宣传,认真组织小语教师、中小学艺术课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教研平台,创造具有我区地域特色的网络教研新经验,提升我区教学研究工作的学术水平。


                                                            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二○○九年三月三十一日

主题词:网络教研 评优 通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  稿:鲁双清     审  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 管季超.    时间: 2009-5-11 09:37
区教研室小语/艺术课教研员管季超附言此文件纸质文本已放入我室值班室文件柜中,请各单位来人时取走.
作者: 管季超.    时间: 2009-5-11 09:38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3-27 10:12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
作者:胡泳

[教师之友网]创站者 管季超

胡泳
先生致敬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
  作者:胡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中国普通公民发出声音,抵制信息垄断,互联网可能成为唯一出口
  内容简介
  本书触及了网络政治学中的一个重大话题——网络空间中的私域与公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信息时代的开端,公与私的含义和边界都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游移。本书主要探讨,经由新的共有媒体的作用,传统的公私两分如何在社会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产生消长和易位。
  作者把各种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的媒体系统称为“共有媒体”。本书把共有媒体作为一种多层面现象加以研究,它涵盖了新闻和舆论、政治话语和叙事、社会交往和个人心理等多个领域。共有媒体可能和已经对政治及新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这种媒体中,个人如何进行自主的信息发布和知识生产?作为公众之声,共有媒体的力量和弱点何在?能否形成充满活力的公共话语?共有媒体超越传统媒体的界限,具备社区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不同面相,对这些面相该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框定?最重要的问题是,在经由数字网络而塑造的新的传播空间里,谁治理,以什么条件,谁受益?
  共有媒体中表达和讨论的特点,一方面促进了个人的自我表现,从而让个人得以尽可能充分地发展自己独特的内在生活,另一方面又把对私人生活的侵入变成日常现象,使自我实现成为一种赝品,更像是从俗从众,而非真正的个人主义;一方面鼓励了公共生活的多元化,促成了各种议题与公众的组合,另一方面各种异议又很难导致共识,网络讨论存在责任缺失、“回声室效应”以及“丛林法则”盛行等沟通障碍。
  本书指出,公域与私域不能看作结构性的东西,而必须视之为一种流和一种过程。在网络时代,我们既要追求生机勃勃的公共生活,又要保证私人领域的一定的自主性。在中国这样的公共领域并不发达的国家,互联网可能成为普通公民抵制信息垄断和发出声音的惟一出口。为此,对这种最具参与性的传播媒介的限制,应该明显低于对传统媒体的限制。共有媒体也许不能一夜之间改变中国政治,但是却能够促进独立于国家的社会力量的发展。

  作者简介

  胡泳,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访问学者,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2005年被搜狐评入“10年影响中国互联网的100人”。发表论文数十篇,著作包括《网络为王》《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另类空间》等,译作包括《数字化生存》《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等,其中《网络为王》是国内首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专著,《数字化生存》是中国迈入网络时代之际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指出,公域与私域不能看作结构性的东西,而必须视之为一种流和一种过程。在网络时代,我们既要追求生机勃勃的公共生活,又要保证私人领域的一定的自主性。在中国这样的公共领域并不发达的国家,互联网可能成为普通公民抵制信息垄断和发出声音的唯一出口。为此,对这种最具参与性的传播媒介的限制,应该明显低于对传统媒体的限制。共有媒体也许不能一夜之间改变中国政治,但是却能够促进独立于国家的社会力量的发展。

  推荐语
  作者对中国网络数字信息传播的特殊发展路径及其对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特殊影响方式所作的分析,显示出作者观察中国社会变革的独特视角和对中国社会未来命运的高度关注。
  高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作者提出了共有媒体的概念,认为这种集制作者与消费者于一体的全新传播工具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对于推进中国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尤其是促进并不发达的公共领域的成长,可能具有唯一的重要性。当初互联网发轫之时,西方不少学者和技术专家就作了相关预言,但是基于中国的特殊政治与媒介环境,在互联网利弊互见十多年之后,作者持论的理性色彩浓重而鲜明。
  展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作者强调数字技术是被植入预先确定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中的,在技术的动态趋势和保持现状的惯性作用之间存在很大的互动力量,两者是相互作用的。论文据此提出自己的建议,认为对共有媒体的限制,应该明显低于对传统媒体的限制。论文的论点和论证都具有相当强的张力,既具有灵感式的亮点,又具有极强的思辨力量。
  陈昌凤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通过共有媒体这一中介,作者为我们理解公域和私域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考虑到高科技发展的迅猛速度和共有媒体的扩张潜力,我们有理由认为,对公域和私域的这一新观察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景跃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历史上的哲人怎样划分公私领域?如何对待公共领域?作者用了大量力气研究历史上的公私理论,从古代到当代,从黑格尔到葛兰西、哈贝马斯、阿伦特……各自的态度和理论都得到了清楚的梳理。这份梳理具有新意,在政治思想的研究中,如此清晰严密的探究还较少。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目录

  导论
  第一节研究的缘起
  一、现实背景
  二、研究问题的界定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信息社会理论
  二、网络政治学
  三、新媒体理论
  第三节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本书基本框架
  第一章公私之辨
  第一节古代社会与自由主义的不同视野
  第二节阿伦特:公共空间与人类行动
  第三节市民社会:从黑格尔到葛兰西
  第四节哈贝马斯的理想情境
  第五节重思公与私
  第二章共有媒体
  第一节电控空间
  一、场所的变幻不居
  二、在场和缺场
  第二节共有媒体
  一、互联网的媒体特性
  二、共有媒体
  第三节共有媒体的种类
  一、电子邮件列表(electronicmailinglist)
  二、讨论组(discussionsgroup)
  三、聊天(chat)
  四、博客(weblog)
  五、播客(podcasting)
  六、维基系统(TheWikiModel)
  七、社会性软件(socialsoftware)与虚拟社区(virtualcommunity)
  八、协同出版(collaborativepublishing)
  九、XML联合(XMLsyndication)
  十、对等传播(P2P,Peer-to-Peer)
  十一、视频分享(videosharing)
  十二、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
  第四节共有媒体同大众媒体的关系
  一、新闻组织
  二、新闻记者
  三、新闻产品
  四、新闻受众
  第三章共有媒体中的个人表达
  第一节网上的自我
  一、网上的自我发现之旅
  二、认同的多重性
  三、人格与网上的行为差异
  四、真实的自我?
  第二节裸露的人群
  一、比特城里的陌生人
  二、自恋的文化
  三、获取看客的注意力
  四、迷失在人群中
  第三节信息时代的隐私
  一、从敞视、单视到全视
  二、三种隐私权
  三、隐私的概念
  第四节重建隐私
  一、没有秘密的社会
  二、生活在暗影中
  第四章共有媒体中的公共领域是否可能
  第一节公共领域理论对新媒体的适用性
  一、会场的衰落
  二、从原子公共领域到比特公共领域
  第二节网络讨论的参与者
  一、统计学肖像
  二、发言者和潜水者
  第三节网络讨论的代表性
  一、网络讨论者能否代表公众
  二、网络讨论的话题是否符合公众兴趣
  第四节网络讨论的品质
  一、匿名
  二、责任感
  三、平等性
  四、男性主导的文化
  五、话语方式
  第五章共有媒体对公私边界的重构
  第一节两个平行的过程
  一、公共空间的私人化
  二、私人空间的公共化
  第二节共有媒体的个人性与公共性
  一、博客的双重特性
  二、公私混杂的网络环境
  三、矛盾的组合
  第三节生产者与消费者合
  一、产消合一者
  二、内容经济学
  三、参与式新闻
  四、观众进场了
  第四节实现公共领域的理想
  一、营造社区归属感
  二、灵活决定匿名政策
  三、保持平等
  四、鼓励慎议
  五、培育良好的公共话语
  第六章中国语境下的网络公共领域
  第一节公私领域与中国社会
  一、近现代中国私域与公域的分化
  二、“伟大让位于魅力”
  三、建设中国的公共领域
  第二节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背景
  第三节网络“舆论场”的兴起
  第四节博客在中国
  第五节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管制
  第六节互联网改变中国?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3-27 10:16
从敞视、单视到全视转载


窗口:获取光,还是让注视穿透?

  十八和十九世纪之交,英国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杰里米·边沁为了改造那些违法的个人,设计了一种新型监狱,他称作“敞视监狱”(Panopticon)。这个建筑的中心是高耸的望塔,周围环形地布置着单人牢房,这样一种设置使中间塔内的监视者得以监督众多犯人。这些犯人被切断了同其邻人的横向联系,而且,因为犯人从来看不到监视者,只是感受到监视者存在的可能性,一个持续的、无所不在的监管效果就产生了。没有一个囚犯能够确信他或她是否在被观看,他们因为恐惧这些可能的侦察而只好警惕自己的行为。敞视监狱使一个新的、从根本上更为有效的权力实施成为可能。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把敞视监狱的目的描述为“在犯人身上造成一种有意识的和永久性的可见状态,以保证权力的自动运行”。福柯预测说,这种无所不在、无法辨别的监视会成为现代的一大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敞视监狱不仅仅浓缩了《规训与惩罚》的论断,而且还可看做是对社会控制的现代形式的总结分析。

  敞视监狱里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注视”(gaze),它设置了一种单向注视,其结果是生产了在内心自我监管的主体。福柯特别提到了窗口和背后照明灯光的作用,它们导致了犯人的那种自我监督的奇特义务。窗口划定了“一间牢房的能见度,犯人发现他自己困在‘希腊哲学家的玻璃房子中’”。而对注视者来说,他的注视需要窗口和光线。

  人作为直立动物,首先是一种用眼睛直视前方的动物,他们的行动往往跟随他们的所见。人类的知识出于注视,窗口也许比镜子更构成人类的社会象征(自我的一个特殊性质就是映像性)。窗口,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是“墙上或建筑物某一面上的开口,用于承光或承热,能够提供一种外部的或内部的视域”。问题随之而来:一个窗口对于一座建筑物而言,到底属于内还是属于外?

  建筑师柯布西耶曾转述过奥地利建筑学家阿道夫·罗斯的话:“一个有教养的人不往窗外看;他的窗户上是覆了霜的玻璃;窗口的存在只是为了获取光,而不是让注视穿透。”

  获取光,还是让注视穿透?当一个窗口投进了太多的光,会发生什么?所有的安宁和保护感会被毫不留情的强光所摧毁吗?窗口可以撕裂、扯开人身上的保护层,用一种暴力阻碍人的视线或表现。只有适度的光,才便于人们找到舒适和保护,获得立脚处以便向外视看。
  从比喻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囚犯——自我知识和封闭内在的俘虏,宁静而安详,视外部而不见;然而,如果有刺眼的光穿窗而入,私人的那层保护性外壳发生碎裂,稳定的个体会开始迷失方向地乱撞。人类需要窗口,但这种窗口是有限定的。
  摄影被称作“光的词语”,它开启了一扇窗口,此后的电影和电视都逃脱不了窗口的隐喻。无独有偶,今天统治我们的电脑软件被叫做“视窗”(Windows operating system),而对电子游戏的玩家来说,他们通过窗口把分散化了的自我投放到不同的世界中。窗口让现代人越来越困惑。

  如果说,对于现代媒介技术,我们无法摆脱窗口隐喻的话,视线的方向却始终是个悬而未决的事情。在电视刚刚出现的年代,托马斯·哈钦森在《电视在此:通向世界的窗口》中,含混不清地论述说:“电视实际上是一扇观望外部世界的窗口……电视意味着世界在你家中,在世界上所有人的家中。”
  这扇窗口属于内还是属于外?哈钦森两边都说到了。通过电视可以观望外部世界;也可以敞开家门,让外部的世界进入,改变家庭的内部空间——电视这扇新的窗户成为光的载体。这种功能的分裂使得内外模糊一团,电视同时包含了世界,也被家所包含,而一个单独的家可以被整合进入世界的家庭系统。

  在《消失的地域》一书中,约书亚·梅洛维茨观察说,电子媒体可以把“信息和体验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因为当人们看到和听到经电子传播而散发的内容时,常常是在同样的时间内获得同样的意象,他们会感到自己被输送到一个同样的空间内。也正是为此,与“敞视监狱”相比,传播和信息技术形成了权力和控制的同样的撒播,但不再受边沁的砖石原型的限制。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家托马斯·麦谢森认为福柯忽略了大众媒体这种前现代过渡到现代的新的权力技术,他因而提出了“单视监狱”的概念(Synopticon),即同福柯设想的少数观看多数(the few watch the many)的模式不同,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构成了多数观看少数(the many watch the few)的模式。虽然观看者彼此距离遥远,但观看的动作本身把全世界的观众带进同一个电子空间,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被观看者,大多数人都是观众,而被观看的少数人成了多数人景仰与效仿的榜样。
  杰弗里·罗森进一步发挥了两个人的概念,提出“全视监狱”(Omnipticon),即多数观看多数(the many watch the many),毫无疑问这构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权力技术。生活在全视监狱之中,我们从来不知道在任意时间内我们看到谁,谁在观看我们,个人不得不担心自己在公开和私下场合表现的一致性。
  网络时代的个人,无论是公开,还是私下,无论是网上,还是线下,都不能再对自己的言行粗心大意或是轻佻妄动。香港巴士阿叔吵架,希拉里唱国歌跑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女生Tammy手机自拍做爱录像被传到网上,北京海淀艺校辱师视频引起千夫所指,都证明了今天的技术使得任何人——或许是自私的、不负责任的和怀有恶意的人——拥有不花任何代价在全球范围内侵犯隐私的能力。他们所需的只是一部电脑和一根网线,而很多博客服务是完全免费的。网络时代的个人,就如同The Police所唱的那首歌一样:
  你的每一次呼吸
  你的每一个动作
  你打破的每一种关系,你迈出的每一步
  我都在注视你
  
  每一天
  你说的每一句话
  你玩的每一个游戏,你停留的每一个夜晚
  我都在注视你
  无疑,光是有其黑暗面的,窗口是必须加以仔细限定的,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是:如何面对“全视监狱”,捍卫我们的隐私——这是一个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陌生人仔细检查的对象的世界。
  隐私的概念
  隐私,像大多数抽象概念一样,对不同的人可能有着不同的意义。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包含了两层含义的有关隐私的基本定义:隐私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对一种不受他人打扰、侵犯、为难的私人空间的欲求,也是一种控制自己的个人信息的披露时间和方式的责任和努力。
  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没有关于隐私权的专门立法,但对隐私权的法律规定还是有的。在一九八六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历次司法解释中均将隐私权归属为名誉权的范畴,侵害公民隐私权案件均以名誉侵权审理。许多国家对隐私权更为重视,在宪法中都明确指出了隐私权。不过,“隐私”一词在美国宪法中却没有出现过一次。最接近的说法出现在《权利法案》的第四修正案中,它规定“人民有保护其身体、住所、文件与财产之权,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
  美国最高法院把第四修正案解释为保护一个人“对隐私的合理期待”;但这样的解释留下了太多的空间。而且,必须注意到的是,美国宪法仅仅保护公民不受国家行为的侵犯。第四修正案没有提到如果个人、企业或媒体侵犯了隐私应当如何处理。为了规范这类行为,政府必须通过明文法规,否则,公民就只好在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普通法判例中寻求追索。
  一八九○年,塞缪尔·沃伦和路易斯·布兰代斯在一篇雄辩的论文中要求,可以就隐私权(right to privacy)提出民事赔偿,这样,为自身的隐私权遭受侵犯而起诉他人才算有了内在的理据。他们的基本论点是,一个日益狂乱和技术化的社会的巨大压力,个人只有在其存有一种可执行的“独处权”(right to be left alone)时才能够承受。这一术语成了隐私判例的核心。

作为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布兰代斯后来有机会在对Olmstead v. United States(一九二八年)发表异议的时候推动自己的看法,布兰代斯指出:“我们的宪法缔造者……寻求保护美国人的信仰、思想、情绪和感觉。他们授予了我们面对政府的独处权——它是人类权利中涵盖面最广的、也是最为文明人所珍视的权利。”他的影响逐渐得到扩大。例如,在著名的Katz v. United States一案中,私人谈话被列入第四修正案的保护范围中;一九九二年,在里程碑式的Doe v. City of New York一案中,最高法院的法官们一致宣布承认两种隐私权。一种是个人免受不正当的外部干扰做出有关自身的根本性决定(例如堕胎)的权利,此种隐私权即是建立在布兰代斯大法官的“独处权”概念基础上的。第二种隐私权则与个人避免披露私人信息时的权力、权威和义务相关。
  此后,法律人士将“决策性的隐私”(decisional privacy,在美国最高法院的Griswold and Roe v. Wade判案中得到确认)与“信息性的隐私”(informational privacy)区分开来。后者如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教授阿兰·威斯汀所描述的,是“个人、群体或组织的这样一种主张:他们自行决定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到什么程度,把有关自己的信息透露给他人”。
  然而,随着网络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上网寻找商品、娱乐和社会联系,对信息的控制感似乎正在消失,隐私由此渐渐不再是一种坚定的保证,充其量也只是一种不确定的允诺。随着思考和写作日益被搬到网上,我们生活中可以被监视和搜索的部分大大扩充了。电子邮件,即便表面上被删除了,也还会留有永久的记录,被雇主或起诉人在将来的任何一刻翻出老底来。在网上,我们访问的每一个网站,我们浏览的每一家网店,我们翻阅的每一本网刊,以及我们翻阅的时间有多长,都留下了可以被追溯的电子印迹,我们的品味、喜好和私密想法都以一种充满细节的方式显示出来。
  在信息时代,常见的说法是,隐私的被侵蚀是一种必然的发展。其实这个说法大可推敲。隐私的丧失并非不可避免,就像它的重建也远非定能实现一样。我们不乏能力重建我们失去的私人空间,关键是,我们有这样的意愿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隐私是怎样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浮现出来的。
  “老大哥”和“小弟弟”
  开始于十八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的生活条件。它把成千上万的人带到都市中的工厂和办公室里工作,靠种地糊口的农民变成了工资劳动者,延展家庭也被打碎成核心家庭。
  这种流动性更强、彼此也更为隔绝的生活创造了新的需求。工业世界和中产阶级的成长破坏了过去的严格的社会界限,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新机会,但它也带来了不安全感和紧张感,出于不同背景和奉行不同习俗的人被扔在了一起,必须找到共同生活的方法。个人和家庭要求划定私人空间,这种需要在隐私权的概念中得到了表达。
  隐私权需求也反映在文化和心理变化上。隐私权意味着一种自主的感觉,一种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生活空间的权利,一种把自己同所有其他人区别开来的权利。这种感觉促成了“内外之别”,即有些东西是内部的、个人的、私密的,另外一些东西则是公共的,隶属于外部世界。
  在这样的演进过程中,人们开始界定保护隐私权的新的社会惯例,政治哲学家如洛克强调个人权利和个人与政府交互中这种权利的至高无上性。在中世纪,权利是与社会地位捆绑在一起的。但是,十八世纪英国政治家威廉·皮特在议会演说中说:
  哪怕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中,也可以蔑视国王的所有力量。小屋可能弱不禁风,它的屋顶也许会晃动;风可能吹进来,暴风雨可能打进来,雨可能流进来,但是英格兰的国王不能进来;他的所有力量都不敢穿越这个破损了的房屋的门槛。
  隐私权,如同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一样,成为可以用来对抗政府的权利。从英格兰来到美国的拓殖者分享了这种理念。在美国革命前夕,约翰·亚当斯对一个陪审团说:“一个英国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法律在它周围建起了壁垒。”
  美国宪法通过以后,人们对在英国统治时期政府滥用职权的情形记忆犹新,要求对个人权利提供明文保证,由此产生了十条宪法修正案,即《权利法案》,一七九一年开始施行。第四修正案的语言实际上就是“你的家就是你的城堡”理念的重申。第五修正案规定,任何人“不得在刑事案中被迫自证其罪”。换言之,锁定在一个人头脑中的信息是私人的,不能被强迫吐露,并用做不利于这个人的证据。
  到十九世纪早期,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已经历历可见。对许多哲学家、艺术家和文学浪漫主义者来说,工业化和技术威胁到刚刚出现的自我,似乎要把自我转变成一部巨大而无情的机器中可以相互替代的零件。正如尼采所指出,人类挥霍地把所有的个体都用做加热他们庞大机器的燃料,“它把许多人变成一部机器,又把每个人变成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它制造平庸和单调”。
  如同工业化威胁到个性,新兴的科学也对自主的自我概念发起了挑战。牛顿和达尔文的学说令个体变得无关紧要。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是决定论者,认定人类行为都是由个人通常意识不到的力量所决定的。
  科学和技术提供了一些新能力,但它们也可能吞噬隐私。面对通信技术的发展,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名作《一九八四》似乎是人们有关技术摧毁自由和个性的恐惧的一个大总结。在奥威尔的小说中,一种崭新的技术——电视,可以实现边沁的远见。没有一位公民能够逃脱“老大哥”的监视,就连拥有一个同“老大哥”相脱离的自我的想法,都会被判定为“思想罪”。在“老大哥”的世界里,隐私是无法存在的,因为没有意识,就不可能有自我的感觉。
  但是,二十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的社会批评家开始认为,对个人的威胁不是来自一个单一的“老大哥”的集中性宣传,而是来自企业、学校和商业文化中要求一致性的压力。自我被一种同质化过程所侵蚀,如果说,隐私依赖于独特的认同,那么,这种独特性的丧失就动摇了隐私的根基。
  比奥威尔更早,另一位英国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一九三二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美丽新世界》的科幻小说,与奥威尔的预言不同,他认为人们将不是由于专制失去自由,而是由于享乐失去自由。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认为,不是奥威尔,而是赫胥黎的预言在今天成了现实: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大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换言之,通过拉尔夫·纳德尔所称的“和谐意识形态”(harmony ideology),通过乔姆斯基所称的“制造共识”(manufacturing consent),人们获得了一种表面化的个性(主要通过占有物和生活方式来界定)和一种拥有内在自我的幻觉。随着电子媒介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沉浸其中的社区的替代物,随着公与私的界限在媒体上和整个文化中都变得流动起来,我们急速前往的未来并不是一种每一步都会被无所不知的“老大哥”所监视和记录的场景,而是难以数计的“小弟弟”在不断地监视和干扰我们的日常生活。


生活在暗影中
  还有什么比网络更能显示出“小弟弟”们的威力呢?
  二○○六年中国互联网产生的一个新词是“网络暴民”,它主要和当年二月的“踩猫事件”和四月的“铜须事件”有关。在这两起事件中,网民采用“网络通缉令”的方法把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面目揭露出来,形成了巨大的威慑力。
  “踩猫事件”里,仅仅用了短短的五天时间,网民们便从偌大的地球上追查到“犯罪现场”的所在地——黑龙江上的一个小岛,从几十亿人口中排查出三个“嫌疑人”。这三个“嫌疑人”的隐私被暴露无遗——不只是姓名和年龄,其照片、工作部门、电话、手机、邮箱、QQ等,甚至身份证号码和车牌号,也被一并贴到网上。政府部门也被惊动而展开调查,不久之后,踩猫女子和摄像男子都失去了工作,并被迫发表一份公开道歉。《洛杉矶时报》的报道称,中国网民“跳入网络空间去扮演法官和陪审团的双重角色”。
  “铜须事件”的起因是,一个网名为“锋刃透骨寒”的丈夫在网上发帖,谴责妻子与网名叫“铜须”的大学生有一夜情,并公布了两人的网络聊天记录和铜须的QQ号。他的帖子激起了热烈的反应,攻击偷情主角的“哄客”队伍迅速由数百人发展到数万人。有网友很快调查了“铜须”的身份,将其求职简历、家庭电话、手机号、学校电话,以及事件女主人公“幽月儿”的照片都公布在了网上。“铜须”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几近崩溃。此后,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一个专用语“扒皮”,意思是将某一事件中当事人的姓名、家庭住址等等个人隐私全部找出并公之于众。
  同年十一月,女演员张钰的“性交易录像”及赵忠祥绯闻案中的女主角饶颖的“白描”性虐待日记几乎同时在网上曝光,立刻成为网上焦点。网上信息传播有没有底线,要不要底线?以上两个事件再一次向社会提出了这一问题。
  “网络追杀”和“性交易录像”实质涉及对于个人隐私等正当权利的侵害。张钰和饶颖如果希望展示自己的私生活,她们是有权利那样做的,但当她们展示别人的私生活的时候,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二○○六年中国的这几起网络事件,显示了对隐私的侵害所达到的惊人程度,以及对自我暴露的喜爱的偏执程度。
  披露、公开和曝光的热切可以说是当代大众文化最为普遍的状况之一。在这样的暴露文化中,外在压倒了内在,原义让位于比喻,直接战胜了含蓄,大众剥夺了个人,审美不敌实证,现实击败想象。就连在日常语言中,“公开”、“坦率”等等词汇听上去都比“谨慎”“隐秘”要更加动听。一切都应该暴露于天光之下,阴影是非正义、羞耻、恶习、虚假、变态、精神病和其他不可言说之物的自然居所。
  “铜须事件”中,一个贴了一条长长的帖子、义正词严地攻击“铜须”和他的一夜情的网民声称:“我们网友要做的,就是履行我们的社会义务,我们不能让我们的社会沦落到如此下作的地步。”记者问他,如果人们在网上诋毁他的私生活时,他会怎么想,这位网友回答说:“我相信中国的一句老话: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他看上去理直气壮:只有那些“鬼鬼祟祟”的人才会躲躲藏藏,而有德之人从来都是光明正大的。
  现代社会变成了如福柯所说的一个坦白的社会,大家迷恋于个人的暴露,同时习惯于日益增多的监视。
  随着时间的进展,人类灵魂的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敞开。医学的进步、社会科学的发达使得自我的越来越多的层面进入暴露状态,被加以对象化。诊疗心理健康的专业人士尤其鼓励个人毫无保留地说出他们内心的驱动力和冲突。人们开始变得喋喋不休,因为他们被教导说,只有放开自己才能确切地踏上满足自我的情感需要之路,才能达致正常。
  这样的文化忽略了在暗影之中,也有个人的情感、反思、内聚、创造性、自我认知、尊严、意义,以及其他埋藏在生活深处的东西。这些东西离开了超然、静谧和隐匿将不复存在。人们只有在从日常的社会性当中退居出来的时候——尽管这种退居往往是暂时的——才可能为人生的更为基本或更为深刻的部分创造条件。例如,人的尊严与群众心智往往是相悖的;个人创造或个人反思也必须远离尘嚣才能实现,在滚滚红尘之中难能听到内心真正的声音。过去的精神传统告诉我们,神圣的东西总是超越世俗和凡物的。神圣之心不能靠近众人,不能被众目所视,它的被庸俗化,恰恰是在其所有的遮盖物被一层层掀开,供观者一笑的时候开始的。
  在暴露要求的背后是社会对个人正常化的要求。如果说自我实现是当今人们的主要追求之一,它显现的也常常是一种赝品,更像是从俗从众,而非真正的个人主义。个人从人群中脱颖而出的姿态必须被人群所接受,他必须非常努力地检视自己,以免自己的与众不同变成了异常。
  一个监视和暴露的文化造就了大量的自我检视行为,可以说,自我检视就是公众审视的内在对应物。当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一过;然而,十分明显,当代文化中的过度自我检视已经到了神经质的地步。对暴露的预期迫使个人的检视不会趋向古希腊式的自省或是自我反思,而是在检查灵魂的不规则之处,情感和行为的反常的地方,以免引来看客的责难。
  这样的文化对外表和仿真物有一种青少年似的迷恋,牺牲了更为终极的东西,削平了我们生存的深度和意义。我们的心理生活有着深厚的根系,非在暗影中无以作为,对于灵魂的发展而言,单有清晰和单有晦暗都会产生偏差。维持披露与隐匿之间的张力,无论对个人幸福还是社会福祉都是必要的。这种张力的消失会直接导向社会的无聊化和廉价化,而这似乎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为此,必须维护公开与隐匿两者间的藩篱,否则,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必然遭受扭曲与摧残。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四年版,19.00元)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3-27 10:17
书摘——胡泳《从敞视、单视到全视》(节选)转载


    2006年中国互联网产生的一个新词是“网络暴民”,它主要和当年二月的“踩猫事件”和四月的“铜须事件”有关。在这两起事件中,网民采用“网络通缉令”的方法把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面目揭露出来,形成了巨大的威慑力。……     此后,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一个专用语“扒皮”,意思是将某一事件中当事人的姓名、家庭住址等等个人隐私全部找出并公之于众。
    同年十一月,女演员张钰的“性交易录像”及赵忠祥绯闻案中的女主角饶颖的“白描”性虐待日记几乎同时在网上曝光,立刻成为网上焦点。网上信息传播没有底线,要不要底线?以上两个事件再一次向社会提出了这一问题。
    “网络追杀”和“性交易录像”实质涉及对于个人隐私等正当权利的侵害。张钰和饶颖如果希望展示自己的私生活,她们是有权利那样做的,但当她们展示别人的私生活的时候,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2006年中国的这几起网络事件,显示了对隐私的侵害所达到的惊人程度,以及对自我暴露的喜爱的偏执程度。
    披露、公开和曝光的热切可以说是当代大众文化最为普遍的状况之一。在这样的暴露文化中,外在压倒了内在,原义让位于比喻,直接战胜了含蓄,大众剥夺了个人,审美不敌实证,现实击败想象。就连在日常语言中,“公开”、“坦率”等等词汇听上去都比“谨慎”“隐秘”要更加动听。一切都应该暴露于光天之下,阴影是非正义,羞耻、恶习、虚假、变态、精神病和其他不可言说之物的自然居所。……
    现代社会变成了如福柯所说的一个坦白的社会,大家迷恋于个人的暴露,同时习惯于日益增多的监视。……
    这样的文化忽略了在暗影之中,也有个人的情感、反思、内聚、创造性、自我认知、尊严、意义,以及其他埋藏在生活深处的东西。……神圣之心不能靠近众人,不能被众目所视,它的被庸俗化,恰恰是在其所有的遮盖物被一层层掀开,供观者一笑的时候开始的。
    在暴露要求的背后是社会对个人正常化的要求。如果说自我实现是当今人们的主要追求之一,它显现的也常常是一种赝品,更像是从俗从众,而非真正的个人主义。个人从人群中脱颖而出的姿态必须被人群所接受,他必须非常努力地检视自己,以免自己的与众不同变成了异常。
    一个监视和暴露的文化造就了大量的自我检视行为,可以说,自我检视就是公众审视的内在对应物。当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一过,然而,十分明显,当代文化中的过度自我检视已经到了神经质的地步。对暴露的预期迫使个人的检视不会趋向古希腊式的自省或是自我反思,而是在检查灵魂的不规则之处,情感和行为的反常的地方,以免引来看客的责难。
    这样的文化对外表和仿真物有一种青少年似的迷恋,牺牲了更为终极的东西,削平了我们生存的深度和意义。我们的心理生活有着深厚的根系,非在暗影中无以作为,对于灵魂的发展干而言,单有清晰和单有晦暗都会产生偏差。维持披露与隐匿之间的张力,无论对个人幸福还是社会福祉都是必要的。这种张力的消失会直接导向社会的无聊化和廉价化,而这似乎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为此,必须维护公开与隐匿两者之间的藩篱,否则,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必然遭受扭曲与摧残。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26 10:01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5-19 06:54
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需要更多思考


    学校网站为校园活动提供展示舞台,学校网站建立可以更好的传播校园文化,教师、学生及家长可通过学校网站的渠道了解学校活动动态;学校网站的建立可以更好的在网络中宣传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展现师生风采,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但是一些学校网站缺乏了一些内在的生命活力,越来越引起了广大群众、网民教师的关注和思考。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资源得不到共享,教师无兴趣关注。

    学校网站应该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学校通知、学校新闻、教育科研、德育天地、学习专题、备课资源和课件资源等等均可在第一时间实现上传共享。

    我有个教师网友,她告诉我,每天来学校第一件事情,每天上班先打开电脑浏览学校网站。这正在成为学校老师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查看学校是否有新通知、新的学校新闻、新的学习资源等等,以便及时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学点什么,别人在干什么,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学校将发生什么事等等。以期教师主动关心学校发展和最新动态,主动参与各类集体活动。她自己认为在这样的学校里当一名老师更轻松、更自豪、更幸福!

    当前,学校应该都把校内的资源都共享起来,无论大小事情,老师们就可以通过网站查询,知道自己想知道的内容,查询自己想得到的资源信息。

    其二,专题性学习交流栏目过于淡化。

    为了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学校教育要从记忆型教育转变为信息型教育,即培养学生从记忆信息转向应用信息和创新信息的信息素养。这正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所以,好多学校网站或教育信息网,专题性交流学习栏目应用过少
    专题性交流学习栏目有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通过专题性栏目(或网站)学习的方式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生听的单一课堂教学方式,变成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活动,教师将不再是学生面对的唯一信息源,教师上课时将教学主页的网址向学生公布,学生可以对教学主页进行访问,使课堂听讲与网上学互为补充,粤教版《科学》课本侧重于这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与之适应,我们积极探索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创造、展示自我、阅纳他人的人格及实践能力。如何达到课堂听讲与网上学互为补充呢?第一、进行网络搜集资源。学生在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时,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第二、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专题学习栏目(或网站),为学生建立一个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相整合、实现分层次的学习需求的学习场所,尊重学生个体,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给予学生他们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第三、进行网络合作探究。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在合作与分工中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履行责任的能力,鼓励和接纳学生自治权、主动性,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场”的效果。同时,合作学习培养了合作的动机、个人责任感和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解决了一个教师面对众多学生难以胜任的困境;第四、进行网络资源分享。教学中我们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在网络里,让学生外显自己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把自己的作业或作品展示出来,同时相互之间学习他人的长处和经验,培养学生赞赏他人、阅纳自我的健全人格,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第五、进行网络小结反思。每学完一课后,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设计出一些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需更进一步探究的知识点,在学校网站上交流、学习。合作学习经常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需要课与课之间的连续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都及时在网站上给予学生激励性、发展性的评价;第六、进行网络巩固运用。在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还要正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真正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去,培养学生独立、合作、坚韧、创新的健全人格。

    其三,学校网站需要一个团队,一种精神和一流服务意识。

    我曾看过学苑网友“教育观察”写过这么一个文章《浅谈中小学学校网站建设》(文章网址:http://xnjyw.5d6d.com/thread-8032-1-1.html),文章内容写得见底, 学校网站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除了起到宣传作用、教师办公和师生交流需要之外,还可把学校各部门组织起来,融为一体,团结教师,实现力量整合。目的就是要求建设一个好的学校网站,就得需要有一个责任感的管理团队,需要有团体精神和一流的服务意识,在家长和师生最为需要的时候,在学校网站上展现出来了。

    其四,学校网站需要更专业技术人员支持。

     如果没有专业技术支持,网站随时有可能面临网站内部编码中毒或木马病毒“侵犯”,一旦“侵入”了学校网站内部,你的网站就携带网页木马病毒了。当前学校,一般都有信息教师,都懂如何建设和管理校园网站,何不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进行技术支持呢? 当然不一定懂网页设计(网页编程),那么,就必须请求专业的技术公司来进行技术指导了,这样既保证学校网站在今后的工作中正常运行,又能取得网站的技术支持。

    当然,网络里也有我们值得学习的一些网站制作的小技巧:如分辨率的设置问题:尽管LCD大有流行之势(其分辨率是1024×768),但现在人们上网用的电脑大多分辨率是800×600,因而我们在制作时就不应再选用640×480的分辨率,以免使浏览者进入时画面会出现混乱。图片的大小问题:一个网站是靠文字与图画去支撑起来,而网页的传输速度又往往与图片文件的大小有关。在制作网页时尽量采用.gif或.jpg格式的图片,因为它们的文件较小,而应避免使用.bmp格式的图片,若只有.bmp格式的图片,可先用图片浏览器进行格式转换。而对于应用于整版的大画面,最好能预先用WEB图形处理工具Firework将画面切割成小块,将文件优化,这样将会大大增加传输的速度。

    其五,学校网站需要专人及时更新和维护。

    学校网站建设与管理,需要专人负责不断更新和维护,加强领导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高度来提高对学校网站的认识,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解决网站建设中的有关问题,把自己学校网站建设好、维护好、使用好。

    学校网站上数据的组织和发布,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事关教育教学服务水平和学校形象。为确保网站的管理和运行,对相关版块的责任部门应进行明确分工,各单位和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管重于建”的思想,切实做好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更新维护工作,确保信息的全面、准确、及时、实用、安全,要建立栏目信息维护责任制,保证信息的更新频次和使用效能。要制定健全的信息和网络安全制度,积极采用标准先进的安全技术,严格信息发布规章,保障信息和网络的安全。上网信息要根据学校信息上网原则,按照有关保密及安全程序,由各单位自主上载。

    总之,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值得我们有更多的思考……学校网站的建设能让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和家长、教师与学生的心贴得更近些!学校作为校园网络文明的倡导者,将继续为全面建设信息化、健康化、品牌化的优异社会、家校、教师、学生的网络环境而努力。

  

  


恍然若梦
2010-5-18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6-11 17:14
我们时代的知识生产作者:胡 泳
  京城报纸新锐《经济观察报》新近推出“书评增刊”,为此它举办了一个沙龙,讨论“我们时代的知识生产”。
  就媒体而言,这可能不是一个准确的题目,我在这里更愿意谈论的是“我们时代的内容生产”。
  “内容”现在成了媒体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词之一。这个统称式的词汇将创作的价值一般化,无论是“写作”的作家,还是“拍电影”的制作人,都是“内容提供者”。这个词尽管生硬,却是惟一能跨越各个学科领域、符合数字化时代要求的词。然而,内容必须具体地表达给受众。你不能想当然地假设你的产品能送达某个特定受众手中;你必须设法了解,驱使那位受众愿意购买某一内容的动机是什么。
  美国专栏作家斯图尔特·艾尔索普说:“仔细思考大型媒体,即经由合并而成的‘并购公司’如迪斯尼、维亚康姆、时代—华纳、新闻公司等的做法,必然会注意到一个基本原则:在任何一个创意行为中,一定要有人懂得如何打动顾客。”今天听上去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却堪称真理的一件事情是,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看,未来人类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粮食,不是水,不是石油,而是人们的注意力。我们已经窥见了注意力匮乏的端倪。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子产品,不断诱导消费者升级换代;报刊、电视、电影、文学争相用耸人听闻的故事争夺早已麻木的受众;音乐走向了影像,NBA变成了游戏。为什么在世界杯比赛期间冒出了那么多的“足球宝贝”?不过是传播者拼命要留住注意力而已。即便如此,布鲁斯·斯普林斯汀仍然在歌中唱道:“空有五十七个频道,却毫无内容。”注意力与获知和认知都不同,它能够创造行动的基础。我们可以觉察到许多东西,但不一定对所有东西都加以注意。注意力也不仅仅是时间管理的问题:我们可能在某件事上花费大量时间,但却没有花费多少注意力,反过来的情形也成立。
  注意力意味着头脑的投入,为此,必须了解每个人的注意力是如何分配的。不少人声称自己能够“一手画方,一手画圆”,但总的来讲,注意力是一种零和(zero-sum)现象。注意了一件事,另外的事就会失去你的注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注意力是很容易分散的,但也可在不被觉察的情况下受到引导。
  注意力有自身的经济规律:作为一种资源,它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如果你想得到某人的注意力,就必须用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去交换。注意力又是遵循收益递增定律的:你越有名,就越会获得更多的声誉。
  我们今天谈论知识或者内容,必须把人类的注意力作为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来看待。举一个例子:咨询顾问常常著书立说,并大都将其免费散发,或是在学术杂志上撰写文章,再由其公司重印。这种免费内容使咨询顾问可以在客户实地采纳他们的建议时收取更高的费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咨询业曾经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比免费提供内容走得更远。两位来自CSCIndex咨询公司的作者撰写了《市场领袖的纪律》一书,公司上层授意其咨询顾问和秘书们在书店里成批购买此书以便把它推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而它也果真榜上有名。尽管这一计谋被披露后产生了事与愿违的效果,但它清楚地表明,一伙以钻研价值为职业的咨询顾问认识到注意力可以当作市场工具加以运用!
  信息产业的知名观察家埃瑟·戴森指出,在注意力稀缺的网络时代,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内容经济学。知识财产价值的实现方式改变了。这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事实:拷贝的供给增加(生产和发行拷贝的费用越来越低廉)+稳定的需求(通过人们的空闲时间来衡量)=降价人们只有拥有空闲时间,才能产生对内容的需求。网络和新的媒体技术不会增加人们的空闲时间,虽然所有的高效工具推销者都宣称网络能做到这一点。传统上,我们都知道,内容的“消费”是损耗时间的,现在,我们还需计算个人用于“生产”内容的时间,它与可用于“消费”内容的时间彼此互相挤占。
  内容(及内容的创造)消费个人的注意力也就是说,个人的时间和注意力稀缺,内容的供给可能过剩。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内容的生产仍将昂贵(因为它占据人们的时间),但许多人将把宝贵的时间用于制作自己的节目。这种总体上的转移与发生在制衣业的情况刚好相反。衣服一度是由妇女们在家里制作的,工厂的出现为工厂主带来了规模经济并给工人提供了工资,服装很快成为一种批量生产的商品。
  而就内容而言,在家庭以外生产知识财产的规模经济正在消失,因而生产重新回到家中(或小企业中)进行。在大公司里制作内容通常比在家制作更为昂贵。有些个人出于喜好而自己制作,有些人是为了赚钱。不论他们出于何种动机,他们正用自己的成果与商业内容制作商争夺人们的时间——看看DV,看看flash,看看短信,看看网上论坛这些东西的兴起,你就会深切地明白这一点。
  对于年轻的一代,他们常见的媒体活动不光是买报、读书、看电视,还日益包括收藏碟片、打电脑游戏、在网上游荡、回复电子邮件等等。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试图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内容会越来越多。这种新经济学的结果是,人们通常为付出注意力而得到报酬,付酬的方式可能是隐晦的或明确的。他们可以免费看电视是因为他们不得不连带着看那些商业广告片;他们看的杂志和报纸由广告商暗中补助或免费提供。甚至连航空公司提供的小小的热毛巾都是由期盼获得注意的广告商们赞助的。
  这就是所谓的注意力经济,商业机构的最终兴趣是怎样把注意力变成钱。人们的注意力,而不是用来消费注意力的内容,将成为商业价值的源泉。将会冒出太多的内容,而没有足够多的人有时间消费所有这些内容。传统的“内容”公司——报纸、杂志、书籍出版商——将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因为他们不得不与那些非传统意义上的内容提供者争夺用户的时间。这些新的供应者包括拥有自己网页的商人,不看电视而互相传递电子邮件的孩子,希望吸引追随者而把音乐免费送上网的乐队等等。
  这种变迁的好处是,注意力对于人类来讲具有一种内在价值,它更像食品(而不像金钱,只是在交易或制造虚幻的自尊时才有用)。这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含义更广的问题:在一个几乎所有工作都由机器来从事的世界里,何种人类活动在商业上是有价值的?这一问题令人想起研究计算机文化的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的发现:很久以前,孩子们把自己与动物相比,并认为自己聪明而有理性;现在他们把自己与计算机相比,认为自己有活力、有感情、有创造性,还有自己的独立意志。
  儿童也好,成年人也好,与机器相比我们确实不同。我们不能被复制;我们可能主动采取行动并做出道德判断;我们制定目标,并拥有幽默感;我们能够识别模式并设计东西;我们能够激励同伴,向顾客做出保证,令他们满意;我们的注意力对他人来讲具有非凡的价值,在这一点上机器的“注意力”永远也无法望其项背,即使它能提供准确的个人化信息。
  由电子世界所产生的所有浮华和人工模拟最终都会使人们更加珍视他人的陪伴和注意力。这并不是说我们将会抛弃计算机,而是说,比起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我们将会赋予人类交往更高的价值,不论这种交往是面对面的,还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的。
  这将改变我们对一切事情的看法;它将使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尊重人,尊重个人的注意力、尊重服务,以及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些想法听起来全都妙不可言而且充满人情味,但随着注意力变成了经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能越来越商业化。
  而且,注意力被珍视以后,还可能导致一个很重大的改变:人们将从无聊中解放出来。如果你有过乘电梯的经历就会发现,尽管你可能只会在狭窄的电梯间度过短暂的瞬间,但就在这短暂的瞬间内,让你单独面对不相干的人,你会感到十分尴尬和无聊。设想一下,如果每个电梯间都装有电视会如何呢?你会把电视当作一个摆脱无聊的手段。新的各种各样的媒体就是遵循这样的逻辑入侵那些以往没有媒体干扰的环境空间——工作场所、学校,乃至一次宁静的乡间散步。通过便宜的无线技术,这些媒体正在征服世界最后的角落(短信已经覆盖了珠峰)。它们将以空前的力度对你进行信息轰炸。
  这些媒体统治人们生活的结果是,没人愿意集中思想解读任何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东西。简短就是美。五秒钟的妙言隽语。快速移动的图像。在频道与网址之间跳来跳去。即时性的满足。经常性的刺激。人们注意力的凝聚时间越来越短。媒体不得不靠极端的方法吸引人的注意力。使用这种方法的惟一问题是,下一次要想达到同样的效果,就必须更加极端。这就是我宁愿谈论“内容生产”而不是“知识生产”的原因。
  在这样一个局面中,内容提供者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比尔·盖茨曾经在《未来之路》中提及“传播冲突”的概念:传统上,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是以书本文件保存的,当顾客选择了一本书并为它付款时,作者所得的利益与花在木头纸浆以及传送信息等外在方面的资金相比只是大馅饼中的一小块。这就是传播冲突,它阻碍了多样性,并把作者的钱浪费在了别人身上。
  盖茨预测说,使信息传输变得极为廉价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将消除这种传播冲突,赋予作者更多的权利,因为顾客不用为信息的传送花费大量的冤枉钱。这并不表明信息将会免费,但传播信息的花费将会变得很少。例如,在《经济学家》杂志工作的编辑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开展私人服务——提供各种不同来源的附带文本和图像的新闻摘要。购买这种服务的人可能每天花几美分请专家做中间人搜集一天的新闻,再付给入选的每条新闻的出版者一点钱,就不必花六十美分去买报纸了。
  不过事情好像并没有那么简单。几年前,数字化货币曾经是一个热门话题,因为有识者设想,未来的数字化市场必然需要相应的电子硬通货:它像现金一样简单易用、具有流动性,同时又像信用卡号码一样容易携带、通行全球。所以,CyberCash、DigiCash、NetCash等公司应运而生,目的是造出一种能在网上像真钱一样令人用着安心、使着省心的数字化货币。数字化货币公司的兴起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电子商务将促使有关商品或服务的“小额交易”激增,比如花几角钱购买一篇报纸特稿,每天付几分钱看自己喜爱的卡通漫画,或是按小时计费租用软件。数字化货币的设计师们说,开发小额支付系统,有效地周转数量不大的钱,甚至小到以分来计算,可以使网络上各种类型的信息内容、商业资源及多媒体的买卖灵活地进行。这种小钱刚好可以支付在数据库中查询一条信息的费用(而不必使查询者不得不长期订阅一项昂贵的服务)。没有了积聚信息的需求,积聚信息的大公司也就失去了其用武之地。小型而分散的“兴趣团体”因为规模的缘故无法引起广告商的青睐,它们要么依赖机构环境、要么靠拉赞助,否则只好由充满理想主义的志愿者维持,而这些人很快就会因精疲力尽而退出战斗。只有当网上的金钱流动变得分散化以后,用这样的钱所做的事情才能分散化。千万个拥有小规模忠实受众的内容提供商将会因此受益。
  如果网上小规模交易市场存在的话,数字化货币的确有合理性。像原康柏公司的MilliCent和IBM公司的MiniPay等小额支付技术都声称能为消费者和商业机构在互联网上进行小规模的内容购买和销售提供新的、合理的办法,并使电子商务“民主化”:任何一位有思想或新闻要发布、且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有听众的人,都可以变成电子出版商。不需要持续不断地制作内容以吸引订户或广告商,只要向单独的受众收取数字化货币即可。一位名记者也许可以通过把新闻直接售给读者而发财:比方说,一篇新闻收两元钱,有两万五千人阅读,一天就可以收入五万元,这样的高额诱惑让哪位记者能够保持对报社或杂志社的忠诚度呢?难怪记者要为数字化货币欢呼。
  不过,可怜的记者们也许仍然得辛辛苦苦地“码字”。不幸的地方在于,小额交易市场不能违背心理学规律。个人消费者从不喜欢为信息付费,更痛恨那些收费测量计。按次计费的电视节目无人搭理,而大家都对网络接入服务的统一费率拥有高涨的热情。上面说过,杂志和报纸都依靠广告的补贴降低成本,在许多国家,电视完全依靠补贴过活。
  消费者不想浪费他们的钱财,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想减少风险。他们选择名牌进行消费,容易被一揽子交易吸引,因为那样就不会有隐藏的支出。如果家中有个十几岁的孩子,技术上比你高明,财务上又不为你负责,万一他使用了按分钟计费的服务,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风险呢?有时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怪事:即使按时付费更便宜,消费者仍然选择统一费率。
  一家电子商务咨询公司做过这样的试验:在一次会议上,主持人把一摞硬币交给每个参加者,要求他们每次进入大厅时都要把一分钱投入门口的钱匣中。很多人第一次就把所有的钱都放了进去,然后要求从此获得自由出入权。这一试验有趣地表明:如果可能涉及多次消费,没有多少人喜欢每次进行交易时都计算交易所需的花费。而康柏的MilliCent竟然愚蠢地宣称它就像“一个二十四小时、每周七天进行工作的测量计”。
  内容提供商同样不喜欢小额支付,因为它惩罚积极阅读内容的用户,同时让那些消极用户得以廉价地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是设计不同的收费办法,让积极的读者订阅内容,让偶尔浏览者单篇付费。这样可以扩大读者群。当然,与免费服务、从广告商那里收费相比,这种扩大读者群的办法还是有些相形见绌。
  然而,现实的情形是,许多出版商不能积聚足够的受众以吸引广告商,也无法感召忠实的订阅者。所以,尽管联网通信已进行多年,我们仍然难以勾勒出一个完全分散化的、可持续的经济模式的轮廓。这样的模式不依赖于积聚信息的频道、网关或门户,因为它们都具有把内容单一化的倾向。从长远来看,以网络为基础的经济面临的一项挑战,是如何破解信息积聚的问题。也许,它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网络不可能像传说中那样具有平等性。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7-5 11:57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6 11:05
个人网站包括:博客,个人论坛,个人主页等等 网络的大发展趋势就是向个人网站发展。个人网站是一个可以发布个人信息及相关内容。通俗理解个人网站:就是指网站内容是介绍自己的或是以自己的信息为中心的网站,不一定是自己做的网站,但强调的是以个人信息为中心。



  

  个人网站是指个人或团体因某种兴趣、拥有某种专业技术、提供某种服务或把自己的作品、商品展示销售而制作的具有独立空间域名的网站。
  个人网站=顶级域名+虚拟主机+网页
  网页: 需要自己运用各种网页软件制作.
  做好网页后上传到虚拟主机,再把域名绑定到虚拟主机上,你的个人网站就可以对外供别人浏览了.
  个人网站:所谓的个人网站,就是指网站内容是介绍自己的或是以自己的信息为中心的网站,不一定是自己做的网站,但强调的是以个人信息为中心。
  个人网站包括:博客,个人论坛,个人主页等等 网络的大发展趋势就是向个人网站发展
  
什么是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  静态网页,动态网页主要根据网页制作的语言来区分:
  静态网页使用语言: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
  动态网页使用语言:HTML+ASP 或 HTML+PHP 或 HTML+JSP 等。
  静态网页与动态的区别
  程序是否在服务器端运行,是重要标志。在服务器端运行的程序、网页、组件,属于动态网页,它们会随不同客户、不同时间,返回不同的网页,例如ASP、PHP、JSP、.net、CGI等。运行于客户端的程序、网页、插件、组件,属于静态网页,例如html页、Flash、JavaScript、VBScript等等,它们是永远不变的。
  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各有特点,网站采用动态网页还是静态网页主要取决于网站的功能需求和网站内容的多少,如果网站功能比较简单,内容更新量不是很大,采用纯静态网页的方式会更简单,反之一般要采用动态网页技术来实现。
  静态网页是网站建设的基础,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之间也并不矛盾,为了网站适应搜索引擎检索的需要,即使采用动态网站技术,也可以将网页内容转化为静态网页发布。
  动态网站也可以采用静动结合的原则,适合采用动态网页的地方用动态网页,如果必要使用静态网页,则可以考虑用静态网页的方法来实现,在同一个网站上,动态网页内容和静态网页内容同时存在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我们将动态网页的一般特点简要归纳如下:
  (1)动态网页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可以大大降低网站维护的工作量;
  (2)采用动态网页技术的网站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如用户注册、用户登录、在线调查、用户管理、订单管理等等;
  (3)动态网页实际上并不是独立存在于服务器上的网页文件,只有当用户请求时服务器才返回一个完整的网页;
  (4)动态网页中的“?”对搜索引擎检索存在一定的问题,搜索引擎一般不可能从一个网站的数据库中访问全部网页,或者出于技术方面的考虑,搜索蜘蛛不去抓取网址中“?”后面的内容,因此采用动态网页的网站在进行搜索引擎推广时需要做一定的技术处理才能适应搜索引擎的要求
  什么是静态网页?静态网页有哪些特点?
  在网站设计中,纯粹HTML格式的网页通常被称为“静态网页”,早期的网站一般都是由静态网页制作的。
  静态网页的网址形式通常为:
  也就是以.htm、.html、.shtml、.xml等为后后缀的。在HTML格式的网页上,也可以出现各种动态的效果,如.GIF格式的动画、FLASH、滚动字母等,这些“动态效果”只是视觉上的,与下面将要介绍的动态网页是不同的概念。
  我们将静态网页的特点简要归纳如下:
  (1)静态网页每个网页都有一个固定的URL,且网页URL以.htm、.html、.shtml等常见形式为后缀,而不含有“?”;
  (2)网页内容一经发布到网站服务器上,无论是否有用户访问,每个静态网页的内容都是保存在网站服务器上的,也就是说,静态网页是实实在在保存在服务器上的文件,每个网页都是一个独立的文件;
  (3)静态网页的内容相对稳定,因此容易被搜索引擎检索;
  (4)静态网页没有数据库的支持,在网站制作和维护方面工作量较大,因此当网站信息量很大时完全依靠静态网页制作方式比较困难;
  (5)静态网页的交互性交叉,在功能方面有较大的限制
  好像看懂了,第一看后缀名,第二看是否能与服务器发生交互行为
  静态网页是相对于动态网页而言,是指没有后台数据库、不含程序和不可交互的网页。你编的是什么它显示的就是什么、不会有任何改变。静态网页相对更新起来比较麻烦,适用于一般更新较少的展示型网站。 静态网页与动态的区别  程序是否在服务器端运行,是重要标志。在服务器端运行的程序、网页、组件,属于动态网页,它们会随不同客户、不同时间,返回不同的网页,例如ASP、PHP、JSP、.net、CGI等。运行于客户端的程序、网页、插件、组件,属于静态网页,例如html页、Flash、JavaScript、VBScript等等,它们是永远不变的。
  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各有特点,网站采用动态网页还是静态网页主要取决于网站的功能需求和网站内容的多少,如果网站功能比较简单,内容更新量不是很大,采用纯静态网页的方式会更简单,反之一般要采用动态网页技术来实现。
  静态网页是网站建设的基础,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之间也并不矛盾,为了网站适应搜索引擎检索的需要,即使采用动态网站技术,也可以将网页内容转化为静态网页发布。
  动态网站也可以采用静动结合的原则,适合采用动态网页的地方用动态网页,如果必要使用静态网页,则可以考虑用静态网页的方法来实现,在同一个网站上,动态网页内容和静态网页内容同时存在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我们将动态网页的一般特点简要归纳如下:
  (1)动态网页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可以大大降低网站维护的工作量;
  (2)采用动态网页技术的网站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如用户注册、用户登录、在线调查、用户管理、订单管理等等;
  (3)动态网页实际上并不是独立存在于服务器上的网页文件,只有当用户请求时服务器才返回一个完整的网页;
  (4)动态网页中的“?”对搜索引擎检索存在一定的问题,搜索引擎一般不可能从一个网站的数据库中访问全部网页,或者出于技术方面的考虑,搜索蜘蛛不去抓取网址中“?”后面的内容,因此采用动态网页的网站在进行搜索引擎推广时需要做一定的技术处理才能适应搜索引擎的要求
  另外,如果扩展名为.asp但却没有连数据库,完全是静态的页面,那也是静态网站,asp只是扩展名。

个人站长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草根站长一词被广为传播,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可以这样讲,网络的崛起得益于草根站长的力量,网络的发展更离不开草根的支持。由此可见草根中蕴藏的巨大能量。甚至可以断言,没有草根就无法成就今日繁荣的中国互联网。
  需要面对的现实是,草根网站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很多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具有共性。如果能够通过集中性的讨论帮助草根站长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困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清创业思路,使网站突破原有的局限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对于草根站长将会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6 11:34
教师个人网站 彰显着鲜明的教育特色

  在信息化浪潮涌来的时候,有一群人勇敢地迎了上去,虽然没有人动员,也没有任何酬劳,但他们仍义无返顾,这就是我们的教师。
  在教育网站世界中,有一朵奇葩一直顽强、灿烂地开放着,这就是教师个人网站。
  "史海泛舟"算得上是最早的教师个人网站了,自1997年底以"中学历史教师的个人主页"的形式推出后,立即在互联网上引起网民瞩目。1999年前后,教师个人网站数量剧增,蔚然形成了互联网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K12、网易、中国人等网站推出免费个人主页空间后,教师个人网站迅速红火起来,并以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形成了几大类别。
  第一类,以提供学科教学资源为主,包括教案、试题、练习、资料和一些重要的论文等,例如"新概念高中物理"网站、"开泉涤尘"数学试题网等。
  第二类,以主题教育为主要特色,一般由教研爱好者和一些专注学术的教师创建。主题小到一个学科内容,大到广泛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这些网站的针对性很强。
  第三类,以教师个人原创为特色,以个人教育成果为主要内容,围绕教师个人的所作所为、所想所写,通过网站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论文、课件、教研成果,实现个人原创教育资源的共享。
  第四类,以提供综合技术、通用资源为主,这类由信息技术教师创办的网站,有的提供课件制作的技术与素材资源,有的提供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培训、使用技巧等资源,有的提供常用的教育软件的下载等资源,如"Authorware爱好者"网站。
  第五类,是论坛等形式的交流平台类网站。随着论坛技术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通过论坛交流信息的方便性。于是很多教师根据网络互动的特点,设计开发了个人教育论坛网站。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类别的教师个人网站,包括因教师个人的爱好建立的如摄影、文学等与本人的教学关系不太大的网站,也包括利用其他网络功能建立的"博客"教育日志、教育资源共享空间等网站。
  这里彰显着鲜明的特色
  教师个人网站与其他网站相比,具有鲜明的教育特色,其教育性是最大的特点。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无论是技术还是资源,大都直接面对教育,为促进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起了促进作用。
  教师个人网站具有很强的"个性"。因为多数教师个人网站都是自愿、自觉、自主创建的,所以其网站风格的定位与个人的所教学科、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教师非常喜欢素质教育,因而网站上开放的、前沿的、有趣的教学内容就多一些;有的教师担负着毕业班的重担,所以试卷、解题技巧的内容就会更多一些;有的教师非常关注思想教育,于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就成为网站的主要内容。由于教师个人大都是非常有思想、有个性的人,所以其网站的"个性化"比起非教育界人士建立的网站来会更明显。
  教师个人网站无论与教育相关程度如何,大都内容健康、风格高尚,大多数敢于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单位等情况,在互联网上真诚交流。教师个人网站以信息健康、纯洁的特点和真实可靠的特点在网络上树立了新风尚。
  这是一片无法替代的天空
  网络教育是没有围墙的学校,是没有教室的课堂。教师个人网站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广泛地共享教育资源、教学思想和教育技术,而且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师个人网站提供了各类教育理论、教育资源、教育技术资源,提供了网上师生交流的平台,提供了网上教育的在线课堂,打破了学校与班级的界限,让更多的师生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
  教师个人网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大型教育网站"大而全,全而粗"的问题,以精、准、小、巧的定位起到了面向教育实际,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作用,并且由于教师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因而其发布的教育资源、教育方法等信息的价值更大。
  教师个人网站的建设还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通过建设网站,一方面教师可以全面、综合、深入地研究本学科,对教育资源、教学方法都会有更为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接触、学习、掌握更多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通过建设网站,提高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时代意识。
  这里期待着山花更烂漫
  教师个人网站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人水平,所以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第一,资源零散,不成体系,甚至因为低层次重复建设造成极大的浪费。如果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相关的标准或规范的认证,可能会极大地促进教师个人网站的协调发展。
  第二,资金与技术受到局限。随着网站空间逐渐收费利用,大部分教师个人网站因为是非赢利性的,不具有投入资金的条件,因此影响了更多的优秀教师个人网站的出现,甚至不少优秀网站因此而消失。还有,技术更新较快,而教师的时间有限,不能快速地跟上发展步伐,造成了发展滞后。虽然"校校通"工程的实施能缓解一些矛盾,但无法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大型教育网站能采取一定的联营方式为教师提供一些必要的空间和技术,相信会对教师个人网站的发展大有裨益。
  第三,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网站发展的关键是内容与服务,教育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信息时代的浪潮也正在冲击着从社会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教师个人网站建设正面对着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挑战。教师建设个人网站不单要掌握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还要提高综合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提高个人艺术修养等人文素质。
  虽然,教师个人网站仅仅是浩瀚的网络世界中的小小花朵,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教育部门不断地组织教师个人网站评比活动,通过商业网站与教师个人网站的广泛合作,经过广大教师的不断努力,教师个人网站会像满山遍野的鲜花一样烂漫。
  链接 教师个人网站搜索
  史海泛舟(http://www。laoluo。net/fist。html)
  "史海泛舟"算是比较早的教师个人网站,该网站于1997年年底以"中学历史教师的个人主页"的形式推出后,在互联网上引起很大的反响。
  教育文稿网http://www.eduwg.com
  教育文稿网网建于2008年2月,站长是一名参加工作多年了的中学数学教师。建站至今已收集课件近万个,教学文摘、杂文近万篇,教案数千多例,值得教师们一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6 11:39
教师个人网站,Internet上的教育先锋







  


  
    如果说互联网给人类生活带来一场革命,那么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社会都在期盼“教育”能在这场革命中脱胎换骨。私塾的学生是有限的,学校的围墙是有限的,互联网给了人们对教育“无限”的渴望。在E-learning全新教育理念的昭示下,一些熟悉互联网、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师率先行动起来,在互联网上建立他们的教学、交流平台,率先试验并体味着网络链接教育的美妙感觉。  
    一、 从一个到一千个——教师个人网站发展寻踪  

    我国的教师个人网站是与互联网整体范围意义上的“个人网站”同时登陆的,与一些“大型”综合教育网站相比,他们的建设几乎同时或者成为先导。有必要说明的是,教师个人网站与教师的个人教育网站是不同的概念。有的教师个人网站内容只是教师自己的爱好,如“网页制作”“音乐MP3”“动画精品”“游戏”“软件”等等,跟教育没有直接关系,这一类与互联网上其它社会人士的“个人网站”没什么分别。而教师的个人教育网站又不同,其选题范围在于教育,内容与他的职业——教师,与他的工作——教育息息相关,是网络与教育链接的一个个节点。如“史海泛舟”“新概念高中物理”“飞翔物理” “教育先锋”“袁老师课堂”“数学金豆”等教师个人网站,对于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和一些学生来讲,在互联网的宇宙中,他们是那么亲切,那么光亮闪闪。  



    据我所知,《史海泛舟》算得上是公布最早的教师个人网站,97年底以一块“中学历史教师的个人主页”招牌推出,在互联网上引起不少的注意。花匠(http://sq.k12.com.cn/~gardener)主页是一个中学物理教师在1998年9月建立的,到1999年,惟存教育(http://sq.k12.com.cn/~being)、高中数学教学(http://sq.k12.com.cn/~shuxue)、戈壁园丁(http://sq.k12.com.cn/~zhukehong)、LD语文热线(http://sq.k12.com.cn/~likegang)等一些教师个人网站相继建立,总的来说,1997—1999年初我国第一批教师个人网站登陆互联网,大概有10个左右,这一阶段教师个人网站只能说是 “小荷才露尖尖角” 。  

    与现实世界千千万万的教师与大教育背景相比,在互联网宽广绚丽的世界中,他们几个人显得“另类”与“孤独”。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批建设教师个人网站的并不是计算机教师,而是一些担任历史、地理、数学、物理、语文等学科教学的教师,他们都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爱好者,在学科教学中勤于思索钻研,是较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并努力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各科课程整合的先行者。  

    1999后半年,互联网在中国 “突飞猛进”,网络教育理想更是让芸芸师生充满向往。在这两年教师个人网站也渐成 “气候”。仅就K12教育网上的链接而言,4490个教育网站中30%是教师个人网站,而且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长。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计算机……中小学各个学科几乎全部涉及。虽然每个教师版主的出发点都是“教育”与“交流”,但不同的经验与擅长使每个网站都是“匠心独具”,都是绝对的“教师个性化教育平台”。  
-


    二、 资源个性化——教师个人网站的美丽 “瓶颈”  

    没有校园围墙,没有时空阻隔,高级教师与年轻教师、名校老师与普校学生之间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个人教育网站的教师版主们希望网络能让他们实现这一切。所谓“术业有专攻”,对于教师个人网站而言,学科是个性的第一要素。几乎每一个教师个人网站都有明确的学科定位,教师自己掌握的学科教学资源构成他们个人主页的主要内容。尽管每个教师的个人网站网页风格、栏目设置都各不相同,但每一个教师个人网站个性化最突出的都是他的“资源”,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五大板块:教学课件、教研论文、教案、学科相关资料、试题。  

    其中课件、教案、论文以版主原创、制作为主,是属于绝对“个性化资源”的一部分,最有借鉴和交流的价值。还有一部分是版主平时搜集所得,属于教学参考资料,跟教学联系紧密,也是教师们上网查询交流的重要内容。因为这一部分主要来源于他们自己的教学实践,是他们自己的教学积累与经验之谈。而且,教师个性化资源多还是少,常常就决定了这个教师个人网站的优劣。  

    从教师个人网站的内容模式看,他们每一个都选定一个教育研究方向或教学方向,向着纵深发展,对他们来讲最重要的不是广博,做得“好”首先要做得 “精”。这是他们的魅力。  

    然而,“个性化”往往会制造出“单薄狭隘”的陷阱。  

    教师个人网站的斑竹有如下特征:一线教师或教育科研机构研究者。因为他们日常的教学研究非常繁重,所以他们的网站工作都是“业余”的。这并不是说他们网站建设能力与技术水平比专业人士差,然而一个人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却是不小的困难与麻烦,并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教师个人网站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是内容有限、更新慢。有的教师在上传了几个课件、几篇论文、几篇试题之后便很少更新,点击其中的栏目频道,还常常“找不到该页”,有的栏目称为“库”,实际上只是斑竹与他的同事、朋友的几篇文章。除极少数教师个人网站,一个月更新两次已经算是多的了。如“孩子王”是一个体育教师的站点,但可惜除了首页只有一个页面,登着不知是谁的几张照,首页的更新日期写着“2000年09月07日,星期四”实在是让人失望, 给人一种白白浪费“孩子王”名称的感觉。就是因为这个好名字,在K12的访问量分析报告中显示,已经有65453人次登陆这个主页。2000年8月峰值是7827,以后便是每况愈下。  

    资源是互联网的生命,如果没有独特而深厚的资源作依托,一些教师个人网站便会只落得一个“中学物理”“语文教学”……的空名。  

    二是交流功能强而教育功能弱。因为受教师个人网站内容限制,访客老师多,学生少,因为对课件、论文、教案感兴趣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袁老师课堂”是一个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建的站点。但网站内容也只限收集一些语法、阅读、词汇、练习,本来倒是有一个“你问我答(FAQ)”的链接设置,但可惜又接不上。这样就断送了这个网站最有价值的东西。虽然许多教师也设立“疑难问答”等栏目,但实际登陆的学生很有限。  

    当然也有特殊的,如南通吴建国老师的《新概念高中物理》(http://haina.k12.net.cn),网站中“课件、专题论述、质疑、解题、真知灼见、走近科学家、广角”等每个栏目、每篇文章都详尽、具体而且有针对性、实用性,教师能与之交流,学生能得到启发。版主吴老师告诉我,网站初建前半年,他每周都更新一次,所以每个栏目都积累了一些内容。网站开通一年来,访问量达17043人次。即便这样,他还是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些全国各地共同教物理的老师。由此可见,教师们个人网站的定位主要在教师间互通有无的“交流”,但是个人掌握资料贫乏、个人知识有限这些问题又把教师的个人网站推入困窘之境。  

    除内容外,“物质条件”制约也是影响教师个人网站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Internet的发展,许多边远地区的教师们也开始跨入这个门槛,但相对他们每个月几百块钱的经济收入来说,很不容易。而且为了圆自己网络的遥遥之梦,很多教师用的是老掉牙的设备制作网站。互相交流时一个农村中学的教师版主说:“我们学校只有一台老掉牙的486。但我借债买了台机子供自己学习,现在我又想在网上传播知识,但是现在我的月工资只有384元,我很担心,我的《史鉴》(主页)将会夭折”。这个老师在坚持了几个月之后,只好忍痛割爱。互联网的冬天,许多大公司都熬不过去,老师们更是无奈。  

    三、优秀教师个人网站点评  

    向你介绍一些我去过的教师个人的优秀网站。  

    1、惟存教育http://being.k12.net.cn 版主Being喜欢《数字化生存》这本书。主页设计黑白分明,昭示着版主的美学情趣。像他的网站名称一样,内容“专题探索”“理性思考”“探究学习”“另类视野”等等都充满了哲学意味。他的栏目他的网站不是基于某一学科,而是专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性很强,但实际指导意义更强。因为他网站上的理论就是他的研究实践论文。现实中他在学校试验,与同行组织学生们进行网上研究式学习;网站的文章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记录,还有日常自己的学习思考。登录他的网站,就会充分感受惟存教育的理念: “行·知·行”。  

    惟存网站最有价值的是探讨网络教育原创论文和实际课例研究。同时,版主Being日常更新维护率很高,他在数字化生存中探索,并把每一份“新得”与大家共享。  

    2、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ruian.com/~yrw/,版主昵称老狼,实际他只是一个1997年参加工作的年轻中学语文教师,建站不久竟收集语文课件270个, 教学文摘1430篇,美文929篇,语文教案506篇,值得语文教师们一看。他号称自己的网站是“中国最优秀的个人语文网站,超大规模语文教案库、课件库 论文库”,可能有点夸张,但以一个老师的力量能收集到如此多的学科相关资源,也算是很可观了。站长公告中写着一条:“‘教学文摘’文章总数于2000年11月8日19时突破千篇大关,老狼热泪盈眶”。但是,一个教师个人网站,势单力薄,资源再多也做不过专业性的大网站。而且,如果网站只有Copy来的东西,含金量不会特别高。其实重要的还是版主自己原创文章,及用自己的教育思想整理材料。在老狼的精心维护下,他的网站人气越来越旺,已经结交了不少同行,并且创建了像K12教育网“网上投稿”似的平台,让网友们一起参加建设。他的学科论坛也有不少教师捧场,我猜每新加入的支持者,老狼都会很兴奋,因为这证明他的资源是有价值的。  

    3、飞翔物理(fxwl.yeah.net),版主热爱物理,就像热爱网络,他喜欢在网上冲浪,更希望物理知识能跟着网络一起飞翔。不知这位版主贵姓,但他肯定是一位CAI高手,因为他制作的课件不仅具有专业水准,而且还有信奉一套“课件理论”。他站上的资源就“量”而言不算多,但其 “一线性”和“实践性”却很有价值。  

    实际上,教师个人网站应该是实现网络教育自主化、自在化、个性化的典型,那种“课件+教案+论文+试题”的模式必须改进和完善。此外,由一些教师个人网站斑竹发起成立的“教育新世纪——教育网站联盟” http://a21ct.k12.net.cn/,这是一个教师个人网站的大家庭,一个快乐的大本营。把各个学科的教师个人教育网站“串联”起来,大家互相补充,集中一线教师资源的优势,也能弥补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的缺陷。  

    4、素材精品屋 这是一位教师建立的大型素材图片站,图片总量十六万多。包括:风光摄影、动画、漫画、卡通、线条、花边等。与其他教师网站不同的是他没有教案、题库、课件等,专一提供“素材”——课件素材。当然,对热衷CAI的老师们来讲,这可就是一个宝地。大多数教师进入此网站主要是为制作课件收集查找图片、动画资料。在K12教育网站浏览量排行榜上连续几个月高居第一位,截至发稿前,总访问数3466615人次 , 平均日访问量达7140,它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5、憩心林( http://here.k12.net.cn),它就好像喧闹城市中的一座茶室,清馨典雅,茶室的周围是碧绿的竹林,幽静深邃。林主经营这座“茶室”,每一来访的学生都是茶室的主人。这里有准备好的资源,设计好的问题,学生可以潜心学习。问题出现时,就会得到林主的指引,不会迷失方向。每个问题,都是引路的蜜蜂,带着学习者去发现知识。当语文教学遭遇网络,也许给学生海洋他们会被淹死,但我们可以给他们湖泊,现训练好他们游泳的能力。“憩心林”林主就提供这样一个网络中语文学习的环境。林主在探索,学生也在探索,网站记录下他们共同的研究成果。  

    与“憩心林”相似的教师个人网站还有“习客”(http://www.seekercn.com/),它也是教师与学生利用Internet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一起建设的。网络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真正的组织者,网站则是访问者进行网络学习的工具与网络学习的成果。随着参加学习的人数增加,网站内容也会把“雪球”越滚越大。这两个教师个人网站都在尝试“网络环境下互动学习”的课题,呈现了另一种教师个人网站模式。  

    最后,我要引用一位教授的“名言”,因为这句话在很多教师个人网站版主的口中传颂:“在今天日新月异发展着的信息技术中早已蕴含着我们需要去领悟的教育新理念,是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并激发我们的教育想象力,而不是教育理念提供了信息技术发挥的方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6 11:41
教师个人网站与教育信息的网络化

福州八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室
骆志煌

史海泛舟》版主
一、教育网站的现状分析二、中小学教师个人教育网站的特点
三、个人教育网站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
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进程
四、面临主要问题和期望

  知识经济呼唤信息社会,也给教育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已经被提到了教育“制高点”的地位上,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教育热点。
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作为信息传媒之一,以其强大的优势雄居世界,也同样为教育技术的研究开创了新的领域。近一年来,以教育为主题的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各种搜索结果中。笔者在两年前以一个中学历史教师的名义在Internet上发布了
名为《史海泛舟》的个人
Homepage(主页),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下,目前已初具规模,曾被“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K12)推荐为“优秀个人主页”,同时笔者也有幸作为福建省“曙光网站”中学历史的责任编辑参与了网站的部分建设过程,在网站的建构和维护的过程中感受颇深,诉诸拙笔,请专家和同行指正。




一、教育网站的现状分析

第三次全教会上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的建设,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随着政府上网工程的开展,社会观念的更新,教育网站也随之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出现在Internet之上,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冲浪”者提供了一个个各具丰采的资源港湾。近年出现的教育网站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站

这是政府上网工程的产物,在教育部率先上网建站的带动下,各省市教委、教育局的网站纷纷出现在Internet上。这类站点具有政策性强的特点,除介绍部门的结构和职能外,还提供与教育有关的政策法规、教育政报和时事要闻等,是教育工作者获得有关政策和科研导向资料的首选网站。

2.教育研究机构的网站
这类网站的政策性仅次于前者,主要以提供网上教育资源为主,其中对中小学教育影响最大的当属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办设的“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和“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K12)”;同时,教育部主办的中国教育科研网也已初具规模,连接了1000多所高校,成为高等院校教育科研的重要基础设施。这类网站特点是信息量大,内容较全面,以提供最新的教科研动态、技术论坛和教育教学资源为主,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最常光顾的网站,福建曙光教育网站即在此列。

3.信息产业的教育网站
企业开设的教育网站迅速出现并形成了99Internet上的一股热潮。由于受我国教育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完全靠国家的投入发展网络化教育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有意识地引进市场机制,培育教育信息产业;而对于企业来说,教育领域作为市场来源潜力是巨大的。这类网站主要以宣传企业形象、树立企业品牌、介绍与教育有关的软硬件产品为主,近期也开始尝试与一些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接触,试图开展一些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业务。《史海泛舟》初具规模后,就曾有过如上海易方教育网站和北京实达等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合作意向,虽然笔者出于职业考虑均予以谢绝,但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这类网站的发展方向。此类网站以其经营灵活、更新频繁迅速、资金充足等优势也成为推动教育信息网络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4.个人网站数量的剧增是99年中国Internet的一大蔚然景观,由于增长过快竟然发展到迫使几乎所有提供主页空间的大站纷纷高挂“免战牌”,其中教师的个人主页也占了一定的比例。两年前《史海泛舟》“甫现江湖”,笔者的一块“中学历史教师”的牌子颇为抢眼,到处受青睐,许多网站主动提供链接,并大多注以“中学教师的教育网站”的说明,使笔者颇有“以稀为贵”的感觉,但也由于缺乏同行交流而怅怅然失落许久。近一年来,教师主页的剧增使笔者交结了不少同行网友,对教育共同的认识和责任感使我们迅速成为网上“同志”,并于今年8月在K12上筑建了《教育新世纪》(21CT21世纪教师之意)教师网盟,日浏量十分可观,许多同行网友纷纷加盟。但由于时间关系,9月份开学后就没有更深入的发展了,只提供教师的教育主页链接,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教师个人教育网站导航链接的作用。

二、中小学教师个人教育网站的特点

教师的个人网站特点鲜明,笔者在组建21CT的过程中接触了几十个这类主页,并与版主们进行过一定的交流。总的来说,这类主页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健康、风格高尚 由于Internet具有“见其文不知其人”的特点,使个人网站的内容品质良莠不齐,有的网站甚至以成人化的内容为卖点吸引浏量,至于其它打“擦边球”或内容怪异的就更多了,只要不涉及政治反动或黄得厉害,一般的网管大多会听之任之的。以教师名义建立的网站自然不会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形成了一道相对与众不同的内容健康的风景线。这类网站大多正气浩然、观点鲜明,并绝大多数敢于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个人简历,以真诚来交识教育领域的同行网友。《史海泛舟》从一建站就公开了笔者真名和工作单位,在21CT联盟中也对其主页内容和版主个人身份的公开提出要求,作为考察是否接纳其加入教师网盟的必备条件之一,我们认为这是作为教育主页最起码的条件。
2.内容以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为主 由于教师的职业和专业特点,教师个人主页的内容绝大多数由所教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组成。学科知识大致包括专业知识、教研论文、教案、小课件和相关图片资料等。如《史海泛舟》就开设了古迹导游、访古游踪、历史名城、历史人物、历史博物馆、学史论文和时事溯源等栏目;教育学部分主要以教育法规、教育理论研究、教育资源等组成。《史海泛舟》在这方面设置了教育改革、教学资料、教育论坛、教师网盟、学习辅导和历史题库等栏目。此外,作为个人主页,个人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的差异同样也会反映到其主页栏目的设置上,这部分内容大多以电脑知识、艺术欣赏或师生交流等为主。
3.固然内容是决定一个网站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作为高科技产物的主页,其技术性和观赏性同样会对其效果产生相当的影响。心理学赤瑞特拉(Treicher)经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项加起来就占了94%,还有6%分别来自嗅觉、触觉和味觉。多媒体技术正是以其声像结合刺激人的视听系统,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一个优秀的主页也同样在色彩的合理搭配、文字的工整美观和布局构图的和谐等方面体现出作者的审美情趣,也可给浏览者以美的享受。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JavaFlash等技术大量运用于主页制作,也为个人主页增色不少。
从教师个人主页看,这一点上个体的差异十分巨大,这是由于制作者的审美情趣各异和对计算机应用的掌握水平不尽相同的原因造成的。有的主页色彩流畅,合理运用所掌握的计算机技术使主页画面动静相宜、链接结构层次分明,使访问者在浏览信息的同时得到美的感受。纵观Internet上的个人教育主页,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的为数不多,相当部分的主页在内容的选材方面花了大量的精力,但从整体效果来看则客观上明显地存在着差异。在笔者所交识的同行主页中,《教育先锋》、《楚天驿站》和《惟存教育》等尽管内容和风格迥异,但均属质表俱优的佳作。


三、个人教育网站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进程


个人教育网站的大量出现使Internet上教育的成分剧增,促进了我国的教育信息网络化,也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资源网络化的进程
“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网站)可包括文件法规、宏观决策信息、教育组织活动信息、教育与心理基础理论、各学科教学资料库、各类教育软件库、优秀教案、各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交流、专家论坛、教师论坛、网上观摩课和网上图书等。对学生提供的教学服务可包括:各科教师答疑、各科学习材料、复习指导、各校练习题、学生习作交流、学生心理辅导、学生论坛等……”(王相东《网络化教育:立即起飞》)
时下的许多大型教育网站均不可或缺地包含了上述内容,栏目齐全且资料丰富是个人网站所不可比拟的。但也正因其“大站”的地位决定了其必须“面面俱到”,反而因为各种因素难以在广度和深度上得以两全,这个问题即使是在K12上也体现得很明显,何况其他网站?而个人网站则以其“小”而“精”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空档,这些网站的版主绝大多数是工作在教学或科研一线的青年教师,网站的选材和提供的素材也绝大多数与教育教研密切相关,个人的实力和精力决定了他们只能在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教育教研中有所研究和拓展,但是就教学实际来说,其参考性和实效性却往往比教育大站更具有直接的优势。
由于个人网站尚处于“单兵作战”的游离状态,其资源较零散,难成体系,与大型网站不可相比。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教师的观念更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不少个人网站已开始向个体资源库互相“链接”、以共享资源的方向发展了。这类联系正在Internet上悄悄而不断地进行着,这也是半年前笔者与几位同行网友构建21CT的主要意图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教育网站会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推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资源网络化进程。
  2、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1989年开始,英国就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高等学校中实施一项称之为“计算机用于教学创新”(Computers in Teaching Initiative,简称CTI)的庞大项目,八年以后,已有24门学科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这种变革。目前这个工程的核心思想业已在中国的教育界引起了创新浪潮,而且从单机的应用发展到教育网络,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这首先要求提高教师的素质,信息社会的合格教师除了要掌握相当的基础科学的知识和教育技能外,还应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两个方面有所发展。毋庸质疑的是架筑个人教育网站的教师在这两方面均具备相当的素质,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仍处于转轨之中,这部分教师除了传统的教学技能外,其观念更新和电脑技术的掌握大多是个人的因素促成的,他们完全可以成为我国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学校的一支生力军,但由于诸多社会和教育本身的因素,这部分教师只占教师总数中微乎其微的比
例。因此,在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中普及电脑知识,推广网络技术,鼓励教师上网、用网,将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开拓教育新思路。如为迎接澳门回归,我在《史海泛舟》的“时事溯源”栏目中增加了有关澳门的历史地理气候人口等方面的知识,在制作过程中首先要扩大相关的知识面,搜集提炼素材,然后运用有关电脑技术制作网页上传。在这个过程中使我学到了不少关于澳门的史地知识,提高了对电脑和网络知识的认知水平,也倾注了我对祖国统一的一腔热情,使我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豪
感,这对于提高我的教师素质应该是会有所帮助的吧!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
21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创新意识的需要。

3、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师生交流
世界各国致力于发展教育信息网络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网络资源的传播和共享具有传统传媒所远不能比拟的优,这个优势也同样为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交流提供了便利,这类交流主要是指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多数发生在同类学科和岗位相近的教师之间,可以起到互通有无的资源共享和教育思想的相互交流上,而交流补充的本身又促进了教师的教育教研水平的提高。许多老师将自己自作的教学课件和教育论文发布于网站上,供同行使用和交流,听取有关的意和建议再行改进;而获得上述材料的老师同样可以从中吸取有价值的成分为己所用,并在交流中提高认识和应用水平,彼此双方均在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笔者在《史海泛舟》的“教育资源”中放置了自制的《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美苏争霸》和《三大战役》等小型课件供同行下载使用,得到不少的反馈意见,特别是得到《教育先锋》教育网站提供的地球图样以补充对地圆学说的展示。这些反馈和帮助均有助于我不断改进课件的质量,又能将更完善的资源共享于教育网络中。
师生间的交流主要包括学习交流和情感交流,由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学生家庭具备上网条件的数量日增,为这方面的交流提供了可能。不少学生已学会运用网络技术到浩瀚网海中去寻求有助于学习的资料,这也是信息产业向教育网站拓展的主要原因。作为政府行为的曙光网站上旗帜鲜明地宣称要“使师生越过学校围墙,跨越时空,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信息化的能力和观念……”,提供了大量与学生课程学习直接相关的辅助学习资源。教师的个人网站也大多开设此类栏目,《史海泛舟》所设的“学习辅导”和“历史题库”两栏目即属此类,也得到过学生E-mail和留言的正面反馈。同时,开设的“桃李芬芳”栏目属于情感交流的范畴,十年的高中教学经历使我的学生遍及全国,他们也同样可以借助信息手段在老师的网站上寻找当年身影,获得同窗好友的信息,这是《史海泛舟》最富人情味的栏目,不少教师的网站上也不同形式地开设了此类栏目。
四、面临主要问题和期望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上网费用高昂已成为制约信息网络化发展中的“瓶颈”,同样也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但相信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将得到逐步缓解,这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发展远程教育,提高教师上网用网建站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仍有以下两个问题殛待解决:

1.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与本文相关的素质主要指教师在教育信息网络化进程中的观念更新、基础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掌握程度。制作和维护网站除了要具有相当量的资料外,还必须具备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出信息等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涉及个人的审美情趣、艺术素养和文字处理能力等。笔者在制作《史海泛舟》的过程中,就面临着如何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抉取有效素材为我所用的问题,这方面涉及了历史学科的知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由于水平有限,在制作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古训,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的知识。

由于工作岗位的关系,目前相当多数的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经历太少,对教育信息网络化的了解和应用更少,更不用说独立制作和维护个人网站了,这是当前制约我国个人教育网站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但随着信息社会对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这两种素质的需求和新型人材观的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已逐步将“更新观念,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武装教师”作为工作重点来抓,为培养教师的用网建站能力营建了理想的社会环境,我们有理由乐观地期待这个问题的逐步解决。
2、缺乏整体规划、组织和指导
目前教师个人网站大多仅代表个人行为,在发展中呈现出一种无计划性的显著特征,其内容和形式也无一矩之规,质量上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出现科学性的错误。笔者在与同行网友的交流中均不同程度地发现了这一问题。因此希望能随着我国教育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在诸如“曙光工程”等政府行为的组织和推动下,组织一系列有利于教育网站良性发展的活动,为教师的用网建站营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使Internet上能够不断涌现出一个个内容健康、资源丰富的教育“绿洲”,我们也愿以个体的微薄之力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网络提供一些小小的资源链接。
附:本文涉及主要网站网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edu.cn
中国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edu.edu.cn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http://www.nrcce.com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www.k12.com.cn
福建曙光教育网站:http://www.chinaschool.org
史海泛舟:http://laoluo.126.com

教育先锋: [url]http://pjz1.topcool.net[/url]
教育新世纪(21CT): [url]http://www.k12.com.cn/s/21ct[/url]
楚天驿站: [url]http://personal.hb.cninfo.net/~ctyz[/url]
惟存教育:http://www.being.org.cn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6 21:2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823d301009owe.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823d301009owe.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823d301009owe.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823d301009owe.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6 21:21
http://www.shedong.com/wz/wz_768.html
http://www.shedong.com/wz/wz_768.html
http://www.shedong.com/wz/wz_768.html
http://www.shedong.com/wz/wz_768.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6 21:22
全国教育期刊杂志社网址投稿邮箱电话地址一览    中国德育 zgdy64900693@vip.163.com
中国教师 zgjs@vip.163.com  teachercncn@163.com
中华教育 yq@hktmc.com
中国教育  山东省烟台市 zgjy@vip.sina.com
中国教育--小学版zgjyxxb@hotmail.com  
中国教工 zgjg@acftu.org.com
中国教育报    北京文慧园北路10号(100088) 01062243770 edudaily@public2.bta.net.cn  
中国教师报--班级在线bjzx@vip.sohu.com  
中国教师报--对话duihua@vip.sohu.com.  
中国教师报--健康人生jkrs@vip.sohu.com  
中国教师报--杏坛春晓xtcx@vip.sohu.com  
中国教师报-创新课堂chuangxkt@vip.sohu.net  
中国教师报-教师论坛jslt@vip.sohu.com  
中国教师报-校长峰会xzfh@vip.sohu.com  
中国教师报-新观察xgch@vip.com.cn  
中国教师报-新课程xinkecheng@vip.sohu.com  
中国教师报-阅读yuedu@vip.sohu.com  
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jybjichujiaoyu@sina.com  
中国教育报--教师jybjiaoshi@sina.com  
中国教育报--心理gaoyy@edumail.com.cn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dszk903@sohu.com  
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jjhedit@sohu.com  
中国教育报-课程.教学jybjiaoxue@sina.com  
中国教育报-视点jybxwb@126.com  
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jybxzzk@sina.com            
中国教育报(读者) jybhdb@edumail.com.cn
中国教育报(基教) jybjiaoxu@sina.com
中国教育报   校园内外xinjiashang@sohu.com
中国教育报    长短录zbscdl@edumail.com.cn
中国教育报 edudaily@public2.bta.net.cn       zgjy@vip.sina.com
                      教师论坛 gaoying@chinateacher.com.cn   jslt@vip.sohu.com           
                    创新课堂chuangxkt@vip.sohu.net新观察kangli@vip.sohu.net   xgch@vip.sohu.com
                     阅读 xiechengj@vip.sohu.net  yuedu@vip.sohu.com杏坛 xtcx@vip.sohu.com
中国基础教育(特约)zilixy@126.com    jybjichujiaoyu@sina.com  
中国基础教育jchjy@jshhw.com     fxxb@jshhw.com
中国校外教育 北京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3号中国儿童中心 100035 xiaowaijy@sina.com
中国音乐教育 zgyyjy@sohu.com
中国学校体育   杂志社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 csepm@vip.sina.com   
中国家庭教育 jjzn@nenu.edu.cn
中国特殊教育    杂志社征稿北京北三环中路46号cjse@cosn.net100088
《中国远程教育》电子邮件投稿,不收版面费,有稿费。zzs@crtvu.edu.cn
《中国电化教育》电子邮件投稿,不收版面费,有稿费。cet@hedu.net
《中国教育学刊》 zjyx@chinajournal.net.cn《中国教育学刊》cetnet@osn.com.cn
中国教育创新    zgjycx@vip.sina.com
中国教师报论坛 jslt@vip.sohu.com
中国教师报课堂 cxkt@vip.sohu.net
中国教师报阅读 yuedu@vip.sohu.com
《中国教学与研究》广州市白云大道北新兴白云花园邮局李欣欣http://www.chinaeducn.com/
中国教师报新课程 xinkecheng@vip.sohu.com
中国教师报新观察xgch@vip.sohu.com    limao@chinateacher.com.cn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不收版面费,可能有有100元稿费。cete1987@vip.163.com
中国教师报班级在线 bjzx@vip.sohu.com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xylt@ywtd.com.cn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1 CFZYJ@sina.com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 CFZYJ2000@yahoo.com.cn
人民教育rengp@edumail.com.cn  bihwkj@public.bta.ntt.cn  wlb@edumail.com.cn cepa@edumail.com.cn
人民教育----教改新干线、评价与考试laipg@edumail.com.cn   
人民教育----理论lif@edumail.com.cn  
人民教育--教学平台(赖配根)laipg@edumail.com.cn  
人民教育--教研视窗(刘然)liur@edumail.com.cn  
人民教育--走进新课程(余慧娟)yuhj@edumail.com.cn  
人民教育-管理、现代校长(白宏太)baiht@edumail.com.cn  
人民教育-生活(胡久红)hujh@edumail.com.cn  
人民教育-班主任baiht@edumail.com.cn
人民教育-育人技巧教师随笔chengsh@edumail.com.cn
人民教师 zselu@126.com
《北京教育》 bjjybjb@public.bta.net.cn
《北京教育》2 beijingedu@gmail.com北京教育(付江泓)fujianghong@163.com  
《上海教育》上海市长宁路491弄36号 200050   sh_education@sina.com
《上海教育科研》 Shanghai-edu@eastday.com    shanghai-edu@vip.163.com
《天津教育》天津市 022-27618439  tjjy@tjemh.com.cn
《湖南教育》长沙市蔡锷北路485号 http://www.hnjy.com.cn/  chenmh@hnjy.com.cn
      100个怎么办 xuwang198104@hnjy.com.cn
      班主任、生活、故事 xuyunli006@sina.com
      课改、教与思 shenjc66@hnjy.com.cn
                        校长峰会      jiangfeng2000@163.com
                        话题、课堂连接      liangchu1022@hnjy.com.cn   
《湖南教育》 maxinzhong999@163.com
《湖南教育》 huangyhedc@163.net
《湖南教育黄耀红》杂志社最新征稿启事huangyhedc@163.net
《湖北教育》 hbjyjx@163.com
《湖北教育》2 hbjy.21001@163.net
河南教育 hnjy@shuren100.com
《山西教育》  sxjyjx@sxjybks.com  
                 教学随笔 jygl_123@163.com     sxjj@chinajournal.net.cn
                  校长讲坛,学校管理    潘丽萍      plp728@126.com  
                  班级管理、班主任    张  未     zw6938@163.com
                  课改前沿、教学一得、教育叙事       张金英      zhjy420@163.com,
                  教育随笔   就教育各种问题写的随想  李红云      xh822@163.com            jygl_123@163.com
江西教育jxjy@jxjyqk.com  jxjybjb@163.net
江西教育--教海泛舟(英语、自然、劳教)、媒体链接yedongqing819@163.com  
江西教育--绿色通道、读书时间、信息专递、新视野jxjyzwp@126.com  
江西教育--杏坛沙龙、教海泛舟、备课竞技场、检测示例(小语)xuhuilin12@tom.com  
江西教育-本刊视点、心香一瓣、杏坛春雨、苦味茶、师路心语ncjianping@126.com  
江西教育-教海泛舟、杏坛沙龙、备课竞技场、检测示例(小语)xuhuilin12@tom.com  
江西教育-教研视点、域外来风、mdesc@126.com  
江西教育-课改点击、教苑钩沉jxjyljn@126.com  
江西教育-兴校方略、育人艺术、理论前沿hupeide126@126.com  
江西教育-直面新课程、在线交流、备课竞技场(小数)wuyin1199@163.com  
江西教育科研YANG@chinajournal.net.cn  
云南教育 校长峰会 jiangfeng2000@163.com  
云南教育(基础教育)课改看台教学纵横、校园、师路心语、教育随笔ynedujournal1@mail.ynedu.net.cn  
云南教育(视界)关注、校长峰会、管理方略ynedujournal3@mail.ynedu.net.cn  
云南教育(继续教育)教学新论、新教材透析、教学案例ynedujournal2@mail.ynedu.net.cn  
河北教育hbjybjb@sina.com  
河北教育--管理文档mifengming@yahoo.com.cn,0311-87834673(h)  
河北教育-管理:教研园地zxf12-173@sohu.com  
河北教育-管理:短评jyntwb@sohu.com  
河北教育-管理热点透视、班主任手记dongzhiwei2003@163.com  
河北教育-教学:教材与教法zhang7055746@sina.com  
河北教育-教学研究教学疑难问答xp7055746@sina.com  
河北教育-教学:教育杂谈、心香一瓣song7083246@sina.com  
河北教育-教学:信息网络、校园琴韵、英语视野wxx7055746@sina.com  
河南教育hnjy@shuren100.com   
河南教育(1)tianyu826@sina.com
河南教育(2)yajuan366@eyou.com  
河南教育--2liubo76@vip.sohu.com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 阮晓玲         jsjyruan@163.com     sheguojun@vip.sina.com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观点参考 叶编辑   p_ye2@hotmail.com  
《江苏教育研究》南京市中山北路259号 210003 jsjyyj@publicl.ptt.js.cn   
《山东教育》(小学刊)    sdjyxx@beelink.com   
青岛教研 wangal@qdedu.net
青岛教育 jybjb@qdedu.net
《安徽教育》  anhi@chinajournal.net.cn
《广东教育》 g.d.edu@163.net      edu@gdjy.cn  
《广东教育》(教研)a83566130@gdjy.cn 班队 mengzipan@gdjy.cn家教) chenkb503@gdjy.cn
《福建教育》  xiaojiao@fjedu.com.cn          《福建教育》 chenxq@fep.com.cn      
陕西教育  shaanxijiaoyu@yahoo.com.cn   家教 sxjyjj@yahoo.com.cn
《四川教育》   scjy607@126.com    xyqhz@tom.com   scjyxyq@163.com    scjy200@sina.com
《四川教育》 -热点    scjyhcx@126.com
《四川教育》-教师     scjywjq@sian.com
《四川教育》-新生代    scjyyxg@sina.com
《四川教育》-范立耘编辑    windyun@163.com
四川教育导报 whoiszhanghua@yahoo.com.cn
《海宁教育》 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314000) hainingjy@sina.com
《贵州教育》 sxjj@chinajournal.net.cn
《浙江教育科学》杂志社310012 杭州市文三路140号 0571-88062927 yangqun@zjedusri.com     
黑龍江教育(小學版) 》    hljjy-2@163.com
《黑龙江教育》 hljems@mail.hl.cn
《黑龙江教育》2 hljjy@sina.com
《黑龙江教育》3 HJZ@0451.com
黑河教育fsx1971@163.com  
《辽宁教育》 lnjybjh@online.ln.cn
《吉林教育》 长春市西长春大街1165号  E-mail:education-jilin@yahoo.com.cn
宁夏教育     nxjyqk@163.com    NXJY@263.net
宁夏教育科研 nxjyky@163.com
《内蒙古教育(汉)》 nmgjy@263.net     nmgjy331@sohu.com
生活教育shjy6@163.com  
《嘉兴科研》《新课程实验》  嘉兴栅堰路教育局教研室(314401)  jxjy38@mail.jxptt.zj.cn
《海宁日报》[成长]  周瑞月 hnrb@zjnews.com.cn
华章-教育案例china_jyal@126.com  
常州晚报教育 vczyw@czedu.gov.cn
江南时报教育版 jnsbjyb@yahoo.com.cn    xdxzgc@163.com
《澳门教育》 澳门水坑尾街78号中建商业大厦七楼 333611 adedm@macan.ctm.net
小学教学设计 xxjx@chinajournal.net.cn     sxjx@chinajournal.net.cn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sjsx@sxjybks.com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sjyy@sxjybks.com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sjyw@sxjybks.com  
《小学教学设计》2 sxjbkzbs@public.by.sx.cn
《小学教学参考》 gxxjc@126.com    gxxjc@163.com (语文):yuwen6868@163.com
《小学教学参考》(语\综) gxxjc@21cn.com
《小学教学参考》(数)  itmag@163.com
《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330008 江西省南昌市沿江北路40号 xxjxyj@sohu.com
小学青年教师---语文xqyuwen@126.com  
小学青年教师--数学xqshuxue@126.com  
《小学青年教师》  teacher@shuren100.com        综合性 xudajuan7980@163.com
                           作文qly5360@126.com (口语交际)xxyw@chinajournal.net.cn(课改) zzwyf@sohu.com
小学语文教师xxywjs@sohu.com  xxjxyj@sohu.com
小学语文教学ywjx@sxjybks.com  
小学语文教学xylt@ywtd.com.cn  
《小学语文教学》 sxjbkzbs@public.ty.sx.cn
《小学语文教学》2 XXYW@chinajournal.net.cn
小学语文研究xxywyj@163.com
小学语文论坛 liaoqiaoyan@126.com  
小语论坛xylt@ywtd.com.cn  
《小学数学教师》杂志社200031 上海永福路123号 xxyujs@sohu.com
《小学数学教学》 xxsxjx@vip.163.com
《小学数学教育》  沈阳市皇姑区宁山中路29号(110031)  XXSXJY@263.net   xxsxjx@vip.163.com
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综合)zonghe@xmcu.com  jyck06@gmail.com
小学德育 xiaoxuedeyu@163.net  
小学德育 -实践xxdyshiye@126.com
小学德育-热点 deyuqianyan@tom.com
小学德育-教学    jiaoxue2006@126.com
小学德育-随笔    xxdywenyuan@126.com
《小学科技》上海冠生园路393号(200235) xxkj@sste.com
小学生拼音报(教学) jiaoxueban@126.com
中小学校长 xuebao@naea.edu.cn
《中小学管理》北京西城区德外什坊街 100011 zhxxgl@zhxxgl.sina.net      zhxxgl@263.net.cn
《中小学教育》 qinghuo812@sina.com   
《中小学电教》电子邮件投稿,不收版面费,没有稿费。zxxdj@yahoo.com.
《中小学电教》长春市湖园路1号130022 0431-5383297 zxxdj@mail.jledu.jl.cn
《中小学电教》杂志社征稿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西路edu@acmead.com.cn100081
《中小学教材教学》杂志社100009 北京海滩后街55号010-64050355 malx@pep.com.cn
《中小学教学研究》沈阳市zhw@synu.edu.cn   dblsz@163.com   zhw@tr12.com.cn
《中小学教师培训》杂志社最新征稿启事jshpx@nenu.edu.cn长春市人民大街138号
中小学教育文摘qedu@qingdaonews.com  
《中小学音乐教育》310006 杭州市建德路九号 87029279 zxxyyjy@tom.com zxxyyjy@163.com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征稿北京市itedu@itedu.org.cn  itedu@itedu.org.cn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上投稿,不收版面费,稿费100多元。www.itedu.org.cn
中小学心理健康(1) wwq0501@vip.sina.com
中小学心理健康(2)zhangliu1949@163.com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kaimingxy@263.net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zxxtqsj@126.com
现代中小学教育(1) xsqks@nenu.edu.cn
现代中小学教育(2)zxxjy@nenu.edu.cn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桂林路l00号200234      64700700-2318 wgzhx@shtu.edu.cn  
《中外教坛(小学版)》 aaa@xfedu.com
教育时报 (课改) jysbl@163.com   xinlunban@126.com
                (新论)   fwkg@vip.sohu.com   edsp@263.net (读书) sbyl @s21cn.com
              (课堂) ketang371@126. com   chezhijun@vip.sohu.com(管理)guanli371@126.com  
教育时报·课改导刊jysbl@vip.sohu.com  读书周刊dszk903@sohu.com教育科学jjhedit@sohu.com  
教育时报·课改导刊-4版《管理》jysbl@163.com  
《教育时报》河南zhaoxin8888@163.com  
《教育导刊》 广东省广州市起义路215号jydk@chinajournal.net.cn
教育导刊jydk@163.com
《教育导刊》 jydk@c21cn.com  
教育导报 jydbmail@sina.com
《教育导报》jydb@swww.com.cn
教育周刊(政协报)yzhxmsh@21cn.com  
教育策划jych68@163.com  
教育随笔jysb_vip@126.com  
教育艺术jyys_bj@sohu.com  
《教育科学》杂志社116029 大连市黄河路850号 0411-84258254 jykx915@sohu.com
《教育探索》杂志社征稿 黑龙江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街19号 info@exploreedu.com 150080
《教育探索》     explore@mail.hrb.hl.cninfo.net  
《教育参考》杂志社征稿 上海市长宁路491弄 Jyck2002@hotmail.com 200050
教育参考   jyck06@gmail.com
《教育研究》杂志社征稿 北京市北三环路 jyyjzz@263.net
《教育文汇》jywenhui@263.net
教学文汇(江苏) zjllovefj@yahoo.com.cn
教育杂志 szjyzxb@yahoo.com.cn
《教育评论》JYPL@chinajournal.net.cn
《教育时报》jysb@shuren100.com
教育故事(1)lysyysf@163.com
教育故事(2) lyscxyxa@vip.sina.com
《教育与职业》杂志社征稿 北京市永外安乐林路甲69号 Zazhi1917@263.net 100075
《教育与经济》 杂志社征稿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 JYJI@chinajournal.net.cn 430079
《教育信息化》杂志社征稿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mis@moe.edu.cn100816
《教育信息报》 hexue68@mail.hz.zj.cn (何雪)   
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何雪 hexue@zjjyzx.com
《教育信息报》    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编辑部 袁军0571-8802555-3401 jyxxb@sohu.com
《教育现代化》jyxdh@263.net
教育文摘周报 jks.jywz@cnier.ac.cn
教育文摘周报-校长论坛jks.guodandan@cnier.ac.cn  
教育文摘周报-教师园地、成长特区jks.zhangcaixia@cnier.ac.cn  
教育在线周刊jiaoyuzaixian@126.com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200031 上海市常熟路157号4A-1 021-64374740 jyfz@263.net
《教育科学研究》电子邮件投稿,不收版面费,稿费200左右。esr1203@sina.com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征稿上海市沪太路520号 eduyj@yahoo.com.cn 200065
《教育信息技术》广州市江南大道中路233号 510245 gddjzz@21cn.com gddjzz@163.com
《教育技术研究》安徽电子邮件投稿,不收版面费,没有稿费。 etr@etr.com.cn
教育情报参考1 jks.qbck@cnier.ac.cn
教育情报参考 gcyzyb@sohu.com
教育科学论坛jiaokeluntan@vip.163.com   mm100@126.com
教育科学论坛(课改)chengdu1234@163.com   (课堂) jykxlt@yahoo.com zjkt100@163.com
教育实践与研究 jysjyyj@vip.163.com
教育与教师杂志edutec@vip.sina.com
教育报读书周刊 dszk903@sohu.com
《教育传播与技术》杂志社征稿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chong@sjtu.edu.cn200030
教师jybjiaoshi@sina.com心理gaoyy@edumail.com.cn  
《教师报》ctwnews@peoplemail.com.cn
《教师报》 dxzkxiaoxue@163.com
《教师报》2 jsbnews@126.com
《教师报》3 shengyinban@126.com
《教师报》4 xiaopengyou7170@yahoo.com.cn
《教师报》5 wangjicheng7191@sina.com
《教师报》6 jiaoyiy@126.com
教师报-教研、理论jy2122003@yahoo.com.cn 教师报-声音  spring8211@sina.com
              (教研)jiaoshibao@yahoo.com.cn  
教师报声音、生活冯丽编辑:fl0211@sohu.comspring8211@sina.com  
教师报 杏坛春晓wangjun@chinateacher.com.cn
教师报 对话 machaoh@chinateacher.com.cn
《教师之友》杂志社最新征稿启事jszy@mail.sc.cninfo.net
《教师之友》杂志社成都市红瓦寺街共和村8号  028-85258230  jiaokeluntan@vip.163.com
《教师博览》杂志社征稿 江西省 jsbl@jxjyqk.sina.net    jsblbjb@sohu.com
《教师博览》 (叶万军)ywj73615@sina.com   
[教师周刊] 何雪 hexue@zjjyzx.com
[教师园地][成长特区] 张彩霞 jks.zhangcaixia@cnier.ac.cn
教师新概念 jyyr@chinajournal.net.cn    jiaoshi@jiaoshuyuren.com
教师教育研究gdsz@chinajournal.net.cn  
《教师报新课程》杂志社最新征稿启事zhaijy@chinateacher.com.cn
《教学月刊》杂志社(小学版) 310012 杭州市 xiaoxueban@jxyk.com
《教学月刊》zhongxueban@jxyk.com
教学研究 jxyj@ysu.edu.cn
教学随笔jxsb_vip@126.com  
教学文汇(江苏)zjllovefj@yahoo.com.cn
教学与管理jxygl@sohu.com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核心)jxyglxxb@sohu.com  
《教学与研究》 jiaoyuyan@263.net
《教学与研究》2 bookedu@gmail.com
教学改革与实验(语文)yexuanbing@sohu.com
《教书育人》·普教版whyulin@xici.net    scb@jiaoshuyuren.com
                                    ·教师新概念\ 教师新概念编辑部 jiaoshi@jiaoshuyuren.com   
                                      ·学术理论\校长参考编辑部    xiaozhang@jiaoshuyuren.com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jyyr@chinajournal.net.cn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daxue@jiaoshuyuren.com
教书与育人 jyyr@chinajournal.net.cn
基础教育-武汉 ele-education@tom.com上海 jichujiaoyu001@163.com    awuxx@163.com
基础教育参考 edreview@moe.edu.cn
基础教育课程 kecheng@ncct.gov.cn
基础教育研究 jcjy@chinajournal.net.cn
基础教育课程 zhengyan625@126.com
基础教育发展研究 edueditor@163.com
基础教育改革论坛bjb@zcsz.com  
《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 bnjy@centuryedu.com    zxxjy@nenu.edu.cn
《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2 zhjcjy@126.com
《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3 jcjy@centuryedu.com
《新教育》 jlxh0301@yahoo.com.cn
新教育1  jks.jyfz@cnier.ac.cn
新教育2 zlshi362@hotmail.com
新风教育1 guhanxia2004@126.com
新风教育2 guhanxia2004@sohu.com
《继续教育》杂志社最新征稿启事jjxhx_bjb@sina.com课程改革教师论坛
《学前教育》   北京西城东绒线胡同40号(100031) 660l4656 preedu@public.bta.net.cn
环境教育   北京市海淀区普惠南里14号 100036 ee@cesp.com.cn
今日教育 jrjyjs@126.com
《现代教育报》xwb@modedu.com
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xeufeng19701@sina.com  
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家校版)ping1980221@163.com  
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声音版zhaoyingzgr@sohu.com  
现代教育报·校长周刊--谢凡:焦点、治校方略、环球·校长、多维互动xiefan95@sohu.com  
现代教育报·校长周刊--曾国华:一周论坛、本周校长、管理纵横、人文四houze21@shou.com  
现代教育报(1)   paul@vip.sohu.net
新教育探索 newjyts@hotmail.com
《新教育周刊》cew@peoplemail.com.cn
《文汇教育家》杂志社最新征稿启事wbl@wxjt.com.cn
21世纪教育 lingzitan@163.com
《现代教育技术》编辑部 北京清华大学电教中心010-62782405 xdjyjs@mail.tsinghua.edu.cn
现代教育技术   浙江 xdjyjs@zjedu.org
现代教育技术 xdjyjs@mail.tsinghua.edu.cn
《现代特殊教育》南京市草场门石头城9号 210013 xdtjjs@sina.com.cn
现代教育导报xdjydb@sohu.com  xdjydb@beelink.com   xsqks@nenu.edu.cn
现代教育导报--读书版dushuxd56@163.com,0531-82618440(h)   
现代教育导报(话题)xdedu@sohu.com
现代教育科学--校长参考xdjykx@sohu.com  
当代教育科学-刘延梅lym0531@sina.com  
当代教育科学-曾庆伟zqw8586@sina.com  
当代教育科学-张斌jinanzhangbin@eyou.com
《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tougao3@nettime.net.cn      106726140@163.com
《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征稿北京市朝阳区华威南路1306teacher@nettime.net.cn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社200092 上海市阜新路25号  021-65631403  http://www.shtvu.edu.cn/kfyj
《开放教育研究》电子邮件投稿,不收版面费,稿费200多元。kfyj@shtvu.edu.cn
《开放教育研究》 openedu@mail.online.sh.cn
《比较教育研究》杂志社征稿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 bjb@263.net.cn 100875
《学前教育研究》湖南省长沙市星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潇湘路19号 xqjyyj@public.cs.hn.cn 410100
《外国教育研究》 长春市人民大街138号东北师大院内0431-5681927   wgjyyj@china.com   
《素质教育博览》  福州市东水路76号新闻出版中心大厦0591-3631544 szjybl@pubb.fz.fj.cn
《远程教育杂志》浙江电子邮件投稿,不收版面费,没有稿费。zz@zjtvu.edu.cn
《电化教育研究》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内 730070 0931-7971823     aver@nwnu.edu.cn
精品教育导刊 nanguojushe@163.com
《现代远距离教育》杂志社征稿黑龙江省和兴路92号yyc@mail.hljrtvu.edu.cn150080
《素质教育大参考》sephzzjy@seph.sh.cn
《扬子晚报教育话题》杂志社最新征稿启事jyht@yangtse.com
《劳动技术教育杂志社》100101 北京市朝阳苟安慧北里安园甲9号 lynwjh@sohu.com 课改导刊--新论版fwkg@vip.sohu.com  
课改导刊-管理guanli371@126.com  
课改导刊-课堂ketang371@126.com,chezhijunmail@126.com  
课改导刊-新论、读书:从理论层面指导课改;jysbyanglei@21cn.com  
课改导刊:聚焦、对话jysbl@vip.sohu.com  
校长阅刊 xxxzyk@126.com
校长阅刊 chentiedong1999@sina.com
校长阅刊xiaozhangyuekan@126.com  
校长阅刊--李沫微:师资建设、教学研究、、limowei@126.com  
校长阅刊--李相梅:校长论坛、课改、教研、德育xml2000@126.com  
校长阅刊--李媛媛:教育随笔、治校之道、编读往来、心理、交流liyuanyuan1981@126.com  
校长阅刊--赵洪涛:热点透视、杏坛金声、zht1993@126.com  
校长参考xiaozhang@jiaoshuyuren.com  
校长参考--朱福昌:管理、校本培训、课改、成功之道、领导艺术fuchangzhu@163.com  
校长参考--自由谈、世纪风、观察、争鸣hyl8882004@21cn.com
中华校长 zhxz1708@126.com
现代校长 xdxzgc@163.com
[校长论坛] 郭丹丹 jks.guodandan@cnier.ac.cn
中小学校长 xuebao@naea.edu.cn
21世纪校长 zgts@263.net
现代校长高参xdxzgc@163.com  
现代校长与管理艺术xdxz8@126.com  
《语文报·教师版》(小学)xxjsb@ywtd.com.cn  
《学语文》xueyuwen@mail.wh.ah163.net
语文建设 yxbks@mail.east.net.cn
《语文建设》杂志社征稿 北京市朝内南小街51号 ywjs@chinajournal.net.cn 100010
《现代语文》xdyw-chinese@163.com
《语文世界》ywsj82-719@163.com
《语文学习》sephywxx@seph.sh.cn
《语文月刊》ywyk@scnu.edu.cn
《语文知识》ywzs@zzu.edu.cn
《语文周刊》高zbywg@371.net
《语文新圃》ywxp@sina.com
语文学习报(1) zhangdaiweihao@etang.com
语文学习报(2) cp@ecp.com.cn
新语文学习 xywxx_js@163.com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版)山西省太原市语文报社《小语论坛》 030024 xylt@ywtd.com.cn
《语文教学通讯》ywjxtx@263.net
《语文教学之友》ywjxzy@163.com
语文教学案例ywjxal@126.com18、语文学习报(小五)董编辑993636@163.com  
语文教学与研究 xb@blcn.edu.cn  
《语文教学与研究》hsywjy@263.net
新课程 shiygztx@xsj21.com  xinkechengZHK1234@sina.com  
课程研究 kcyj@263.net
课改杂志 kegai@cedu.cn
新课程研究bjb@xkcyj.com
课程与改革  jyslxs@czedu.gov.cn
新课程研究tg11000@sina.com  
课程教材教法mead@pep.com.cn
新课程教学案例 2005xkcjxal@163.com
《课程·教材·教法》  北京 maed@pep.com.cn 现代校长jybxzzk@sina.com
                                        课程.教学jybjiaoxue@sina.com视点jybxwb@126.com  
《班主任》北京北四环东路95号 100101 abc@banzhuren.com
《班主任之友》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武珞路9号 430060 bzr@hubce.edu.cn     bzrzy@263.net
家长(天津)jiazhang@tjemh.com.cn  
家教 sxjyjj@yahoo.com.cn
莫愁(家教版) yihe912@126.com
《家长报》whjzb@163.net
中华家教 zhjj1234zhjj@sina.com
《家教博览》jiajiao68@sohu.com
《家庭教育》jtjy@mail.hz.zj.cn
家长月刊 jiazhangyuekan@163.com  jcjy@chinajournal.net.cn
现代家教xdjjzzs@sina.com  
《家庭与家教》编辑部jtjj@21cn.com      jtjjzz@163.com  
《家庭教育导报》jtjydb@zjnews.com.cn
新德育xindeyu@vip.163.com
德育报(1) dyblw@126.com   
德育报(2)dybchengyu@263.net
德育报(3)dybyxy@126.com
德育与心育xinyu_deyu@126.com  
《辅导员》杂志社(上半月刊)100051 北京市前门东大街10号楼  fdylj@263.com 85212022
《辅导员下半月刊》杂志社最新征稿启事fdylove@sohu.com成长在线
成才导报-管理纵横   jybnb@yahoo.com.cn园丁沙龙 xiaodong770511@163.com
       成长  chzhtougao@yahoo.com.cn  (舒刊) shukan@vip.sina.com
成才导报(于国宁)    成长yuguoning@sina.com课改特区qinziyun491007@163.com
成才导报   成长反思 fansi@cedu.cn成长杂谈 zatan@cedu.cn
《成才之路》傅弘君编辑cczlbjb@163.com  
《新作文》xzw_new@yesnew.com
新作文 xxjx@xinzuowen.com
《作文与考试》zuowenkaoshi@hotmail.com
《作文教学通讯》 zwbs@public.nm.cninfo.net
作文周刊教师版 xxjsb.zwzk@163.com
《快乐作文与阅读》西安市kuaile.8@126.com  
师道 sd@gdjy.cn     师道  xt6688107@sohu.com(别样课堂)kuanghchch@tom.com
                  师道--龙建刚:改写人生、资教通鉴、智慧纵横、往事今说lonjingan@gdjy.cn
                  师道-田爱录:开卷视点、走近名师、新论视窗、名校巡礼\课程平台xttal@gdjy.cn
                  实验教学与仪器 syjx2004@263.net
                  思想理论教育sxlljy@vip.163.com
<<师道>>黄昌成民间声音、别样课堂、教材新探、边教边悟khchch@gdjy.cn  
师道-田爱录:开卷视点、走近名师、新论视窗、家事如风、课程平台xttal@gdjy.cn  
科技导报(1) lynn_july@sohu.com
科技导报(2) maxinzhong999@163.com
《发现》 baokuwz@163.net
《美文》少年版51meiwen@163.com
《考试》gmkaoshi@china.com
《科学课》武汉市洪山区桂元路67号 430079 zrjx@163.net
《学习报》语文yuwen@xuexibao.com
《新作文》xzw_new@yesnew.com
《杂文报》校园内外zawenbao@yahoo.com.cn
《学语文》xueyuwen@mail.wh.ah163.net
辅导员    半月刊fdylove@sohu.com
爱满天下 amtx@163.com
音体美报-校长论坛ytmty@126.com
青年教师 jilinedu@yahoo.com.cn  
文教资料 tzhxwh@vip.sina.com
《百科知识》bkzs259@sohu.com
《花季雨季》EQ200211@163.com
《科学大众》kxdz@263.net.cn
《课堂内外》youth@yesnew.com
《青春阅读》qcyd@eyou.com
《同学少年》txsn@tjemh.com.cn
《心理辅导》service@hbxlfd.com
《学生广角》xueshenggj@sina.com
《应用写作》cnyyxz@163.com
《现代语文》xdyw-chinese@163.com
《学生广角》xueshenggj@sina.com
《青春阅读》qcyd@eyou.com
《扬子晚报》   教育话题jyht@yangtse.com
消费导刊    xfdaokan@163.com
自学考试报zkbao5@126.com
《现代少年报》wang-sw@163.net
《中华读书报》gmdaily@public.bta.net.cn
四川张岱伟 maolong2004@tom.com
学校品牌管理xxppgl@263.net  
学校品牌管理---吴健editorwu@163.com  
少年儿童研究 chun6893@sina.com
商情.科学教育家chentiedong1999@sina.com
关心下一代周报ycweekly@jlonline.com  
《少年百科知识报》sbb@mail.sc.cninfo.net
《语言应用研究与教学》 yyyyzz126@126.com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电子邮件投稿不收版面费,没有稿费。XBBJB@gxou.com.cn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电子邮件投稿,不收版面费,稿费100多。xuebao@jstvu.edu.cn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6 21:23
http://name.knet.cn/cn.dll?pid=l_yodao&name=%BD%CC%CA%A6%D6%AE%D3%D1%CD%F8

http://name.knet.cn/cn.dll?pid=l_yodao&name=%BD%CC%CA%A6%D6%AE%D3%D1%CD%F8


http://name.knet.cn/cn.dll?pid=l_yodao&name=%BD%CC%CA%A6%D6%AE%D3%D1%CD%F8

http://name.knet.cn/cn.dll?pid=l_yodao&name=%BD%CC%CA%A6%D6%AE%D3%D1%CD%F8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6 22:40
网媒支持∶  
雅昌艺术网 http://artist.artron.net/ 当代艺术栏目重点推介艺术家20人之一  
卓克艺术网 http://artist.zhuokearts.com/ysmj.asp 艺术名家列表  
状态社区 http://www.ztsq.com/?action-category-catid-2 重点推介艺术家  
草场地艺术区 http://www.caochangdi.com/chsj/ 重点推介艺术家  
环球艺术网 http://www.hqysw.cn/default_index.asp 油画名家列表  
中国新视觉艺术网 http://www.artxsj.com/ 重点推介艺术家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http://www.arts365.com.cn/person.jsp 人物栏目  
中华古玩网 http://www.gucn.com/Info_Artist_More.asp?ClassId=8 当代艺术栏目重点推介艺术家之一  
中国艺术品收藏之家 http://www.cnart001.com/artist/ 当代艺术栏目重点推介艺术家20人之一  
世界艺术品网http://topic.artokok.com/shuimo/mainrw.asp?art_id=121605 中国当代水墨画风云人物  
中国当代艺术网 http://www.artc.net.cn/arts/default.asp 重点推介艺术家之一  
艺优网 http://arts.artyoo.cn/Default.html 艺术名家列表  
7080艺术网 http://www.7080art.com/artist.asp重点推介艺术家  
陈设艺术网 http://www.csysw.net/artists.asp 重点推介艺术家  
中国雕塑网 http://www.diaosu.cn/ 重点推介艺术家  
中国当代艺术联盟 http://www.8arting.com/ 重点推介艺术家  
中国艺术门户之雕塑空间 http://www.zhongsou.net/%D2%D5%CA%F5 重点推介艺术家  
艺术个案 http://www.art-gean.org/ 重点推介艺术家  
吴门阁艺术收藏网 http://www.wumenge.com.cn/conews.asp 重点推介艺术家  
百度百科 http://b.baidu.com/view/1574910.htm 重点推介艺术家  
辞典百科网 http://www.cd2.cn/Character/2008-05-07/27568.htm 重点推介艺术家  
中国百科网 http://wiki.chinabaike.com/index.php?doc-view-42634 重点推介艺术家  
互动百科 http://www.hudong.com/wiki/%E9%A9%AC%E4%B8%80%E9%B9%B0 重点推介艺术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7 23:32
http://user.qzone.qq.com/1309586706/infocenter

http://user.qzone.qq.com/1309586706/infocenter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8 11:55
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081225/ctdsb583252.html

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081225/ctdsb583252.html

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081225/ctdsb583252.html

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081225/ctdsb583252.html

武汉特色圈子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8 12:05
特色QQ群




“金华日报读者”QQ群招募
  阅读金华日报有想法或有建议的读者,愿意和记者探讨感兴趣话题的热心市民,想给报社提供新闻线索的各方网友,都可以加入“金华日报读者”QQ群(群号为41697473),加入时请注明“群趣版”。

  “金华物流与采购协会”QQ群招募
  Q友“今生有约”希望本栏目,向读者推荐“金华市物流与采购协会”QQ群,该群的群号为63621035。“今生有约”说:“这是一个关于物流的QQ群,讨论的内容主要有物流的发展、行业的创新以及发展的道路。我们希望这个群能成为物流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平台。”     

“金华市民生活圈”QQ群招募
  Q友“乐色”是金华市区人,目前在集美大学读大三。他创建了“金华市民生活圈”QQ群,群号为61323479,招募金华市民。“乐色”说:“这是一个很随意的QQ群,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民生问题,也可以交流购物或美食方面的心得。”
 
 “金华影视广告”QQ群招募
  网友“艺术MAN”在金华新闻网“新金华论坛”金华QQ群版块发布信息,为“金华影视广告”QQ群招募人员,群号为1082193。“艺术MAN”说:“希望影视广告的从业人员能加入群中,交流制作技术,特别是影视广告动画方面的技术。”
 
 “东阳人在金华”QQ群招募
  网友“kemay”在金华新闻网“新金华论坛”金华QQ群版块发布信息,为“东阳人在金华”QQ群招募人员,该群的群号为86567617。“kemay”说:“在金华的东阳人很多,希望大家能加入这个QQ群。我们会多组织活动,让广大老乡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金华幼儿园”QQ群招募
  网友“wjjxujing”在金华新闻网“新金华论坛”金华QQ群版块发布信息,为“金华幼儿园”QQ群招募人员,该群的群号为89233564。“wjjxujing”说:“这是一个新建的QQ群,现在人气还不是很旺。欢迎宝宝即将上幼儿园和已上幼儿园的父母加入,一起谈谈有关宝宝教育及其他相关问题。”

  “浙江服装信息联盟”QQ群招募
  网友“1305896868”在金华新闻网“新金华论坛”金华QQ群版块发布信息,为“浙江服装信息联盟”QQ群招募人员,该群的群号为42364141。“1305896868”说:“滞销的货物和要处理的服装都可以通过QQ群寻找买家;服装的款式、流行的颜色、做生意的经验以及管理的理念,也可以通过QQ群和大家一起分享。”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8 12:07
广州静心读书会(http://jingxindushuhui.bokee.com)是以社会精英不主,由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学习型公益组织.由胡一刀,燃烧的冰,阿谦于2008年1月1 日创办.读书会以分享讨论的方式,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回报社会,协助大家达到均衡式的成功人生."有缘者同学,同学者共读",我们欢迎大家加入广州静心读书会!
    现在新开个读书高级群,增设个特色群,以满足大家一般交流,深层次沟通和学习的需要.


一、新开QQ群:


1、广州静心读书会五群:74753735


二、特色QQ群:


1、安东尼.罗宾研讨会:26085312,专为购买过,读过,使用过安东尼.罗宾的作品和学习者开设.我们在这里一起复习,研讨,砥励,成长!!,非诚勿加,限有一定层次的人加入。

2、身心灵花园:21603649,专为关注身心灵健康成长的朋友开设,重塑阳光心灵,打造和谐人生。非诚勿加,限有一定层次的人加入。

    "同读书,共成长"相信人生的路上,我们一路同行,会有更多的阳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8 12:08
http://www.ls11.com/Article/lsjy/jxff/200708/14996.html

http://www.ls11.com/Article/lsjy/jxff/200708/14996.html

http://www.ls11.com/Article/lsjy/jxff/200708/14996.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8 12:11
教师QQ群为学校教育教学插上隐形的翅膀
2010-01-08  作者:刘雅伦 章焱平 李永民 侯志中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本网讯 记者刘雅伦 通讯员章焱平 李永民 侯志中报道 “教师QQ群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除了在教学上进行交流外,老师们还可以分享工作的喜悦和成就,倾诉相互的快乐和烦恼。”“有了QQ群的帮助,我现在上课越来越有信心了。”近日,衡东九中教师纷纷谈论着学校倡导建立的教师QQ群。
  说起学校建教师QQ群的初衷,该校校长谢正余说:“老师们上班时要备课、教学,下班后还要料理家务,真正在一起交心的时间并不多。我们建QQ群的是为了给老师们提供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让大家随心所欲地发发牢骚,释放情绪,缓解压力,增进了解,融洽感情。”
  伴随大家的密切关注,交谈内容的深入,教师之间资源、信息的共享,领导、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QQ群为学校领导收集民情、民意,实现教学传、帮、带,促使教育教学方法改进以及信息收集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使用价值和功能让学校领导也始料未及。谢校长认为:“这些谈笑风生间的真知灼见,为学校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也能将学校管理层的思想快捷、及时地与教职工形成互动。现在教师QQ群俨然成为老师们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更为学校领导提供了一条听民声、观民意、聚民智的绿色通道。”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8 19:32
全国各地拍客QQ群联系方式



北京市 77675840
天津市 89790207
上海市 89788277
重庆市 88861505
河北省 89790207
山西省 89781643
辽宁省 65110529
吉林省 65110529
黑龙江省 65110529
江苏省 89790936
浙江省 15400340
安徽省 89790207
福建省 89788980
江西省 69289264
山东省 89791405
河南省 89791439
湖北省 88862570
湖南省 88862570
广东省 88862040
海南省 77675840
四川省 88861505
贵州省 69289264
云南省 69289264
陕西省 89781643
甘肃省 65112929
青海省 65112929
西藏 69289264
广西 69289264
内蒙古 65112929
宁夏 65112929
新疆 65112929
香港 89788980
澳门 89788980
台湾 89788980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8 21:39
http://sixnighters.home.news.cn/video/videoView.do?userName=sixnighters&aid=117165

http://sixnighters.home.news.cn/video/videoView.do?userName=sixnighters&aid=117165

http://sixnighters.home.news.cn/video/videoView.do?userName=sixnighters&aid=117165

qq表情真人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8 23:04
http://www.world68.com/video.asp

http://www.world68.com/video.asp

http://www.world68.com/video.asp

http://www.world68.com/video.asp

网址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8 23:27
面对网络时代与科技创新时代的学术交流
摘要网络时代,学术交流的方法与手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学术交流的根本性问题并未变化。学术交流不是学术信息交换这样一个纯技术问题。学术交流的本质不在于学术信息的交换,而在于通过信息的交流从而产生“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产生“智力的碰撞”、产生“科学家的科学劳动要素与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学术交流对学术主体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产生“额外的”学术新思维。
在网络时代与科技创新时代,学术主体之间“相互作用”情况、学术主体双方认识的变化、学术主体双方认识变化中与学术交流作用属性有关的内容这三项指标是评判学术交流有效性的根本标准。

关键词 网络时代 科技创新 学术交流 思想相互作用

历史是时代的镜子。要认清我们当前的方位与座标、找准前进的方向就必需回顾历史。当我们要研究信息社会学术交流发生的变化时,就要回顾历史上学术交流已经回答、研究了什么问题。而回顾学术交流史,就不得不提到贝尔纳,贝尔纳不仅首先将学术交流提高到理论层面进行研究,而且其研究的结论与方法一直为后人所称赞、引用。他在书中所作的重大预见和分析,极其漂亮地经受住了历史考验,当代以至今后的学术交流研究者不可不考察、学习、借鉴。
一、贝尔纳对学术交流提出的课题
1939年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的问世,使贝尔纳成为“科学地分析科学”的第一人。虽然70年过去了,但这部名著至今活力四射。该书开创了科学学时代,开创了学术交流的理论研究,其重要意义为世人公认,以至人们在研究科学学问题、研究学术交流问题时不得不回顾《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由于这部巨著在以后的岁月中比刚问世时还“光彩夺目”,使它“已经变成一部基础文献”,一本奠基性著作。
学术交流在贝尔纳被称为科学家之间相互交流。贝尔纳非常重视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交流,自他开创科学交流研究以来一直坚持不懈。贝尔纳精辟地指出,“现代科学的最伟大的发现有一些有赖于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只有当吸收了不同中心的思想的工作者聚集一堂的时候,才会产生这样的发现。玻尔原子理论是我们一切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它所以能产生,就是因为玻尔在德国吸收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论,以后又到卢瑟福的实验室工作,并且在那里接触到原子核的理论。这种交流的价值是再大也不过了。我们确信这种交流还没有在科学发展中充分发挥它可以发挥的作用。一个实验室的科学家对另一个实验室的同道的访问,几乎每次都会带来一项新情报或者一个新观点。这是无论读多少书也办不到的。”这句学术交流的名句,其洞察之深刻、穿透之强劲,至今保持着活力。当回顾这句经典名言的时候,我们发现,现在我们对学术交流的认识并没有超过许多。
在学术交流研究中,贝尔纳一直关注科学文献的使用状况,关注学术交流中的学术情报如何才能为科研人员所用。贝尔纳关注的这一问题是学术交流核心问题之一。无论是学术交流的正式渠道还是非正式渠道,科研人员通过学术交流首先就是希望获取有用的学术信息。贝尔纳曾热切期望:“我们希望应当建立这样一种组织机构,在组织内部,所有有关的科学情报,都能到达每个科研人员手里,并且这种情报递送的数量和内容直接取决于它与研究课题的相关程度。进一步讲,情报不仅要急研究人员所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为研究人员所用”。贝尔纳这里提出的情报要急研究人员所需,为研究人员所用的希望,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圆满的答案。由于贝尔纳对科学情报传递有效性的期望值过高,他甚至曾经主张淘汰科学杂志,代之以科技论文能有效地直达科研人员手中的方法。但在以后的研究中,贝尔纳发现这种设想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他说:即使情报使用者对他要从情报机构所要的材料了如指掌,他也还是不可能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情报机构,即情报机构作何种体制改革,才会对他的研究工作帮助最大。
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出版25后,他指出,“科学的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人类为之奋斗的任何其它领域的进展。这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某些麻烦,---就是科学家之间的交流的问题。---当科学情报交流的混乱状况已经威胁到了科学的实际进程,并且由于缺乏关于前人已完成的研究情报,而重复去做同一发现的时候,这一问题才得到人们的认真对待。”贝尔纳在这里已经指出了科学迅速增长、科学情报剧增给学术交流带来的困难。 
贝尔纳研究的学术交流课题概括如下:如何发挥学术交流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如何加强学术交流中“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科学情报如何传递才能为每个科研人员所用?科学情报体制如何改革才会对科学研究工作帮助最大等。贝尔纳从科学研究的效率出发来研究科学交流问题,研究科学情报传递问题。他的这些研究完全是为了提高科研效率。他估计当时科学研究的效率大约在2%左右。为此,贝尔纳提出,“要想把科研效率略微提高一点点儿,就必须有一种全然不同的新学问来指导。这就是建立在科学学基础之上的科研战略学。”
贝尔纳对学术交流理论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切中要害的。虽然时代变化了,当年的科学研究效率一词已经被当前科技创新一词所代替,科学情报传递一词为学术交流有效性所代替,尽管词汇的内涵有所不同,但问题的实质并没有变化。对贝尔纳关注的如何加强学术交流中“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科学情报如何传递才能为每个科研人员所用等问题的回答,至今我们并没有走多远!所有上述学术交流理论问题我们尚在求索之中,并没有得到终极答案。
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对学术交流提供了崭新的科学方法与先进手段,但学术交流的根本性问题并未变化
网络时代,学术交流的方法与手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从网上获取学术信息并进行处理,已成为网络时代学术信息发布与传播的重要渠道之时,我们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对学术交流提供的崭新的科学方法与先进手段,不得不作一番考察。
的确,电子网络作为一种新型交流媒介尽管仍不够成熟,但已表现出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它的信息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它对信息的传播既迅速又准确,通过它发布和接收信息完全不受时空限制。更为重要的在于,电子网络潜在着对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种科学交流方式的兼容,它既可为借助科学图书、科技文献、科学报告等科学技术文献的正式交流提供手段,为保存科学成果提供一种世界性档案,又可作为私人联系和非正式讨论的更经济和更有效的替代途径;电子网络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促使学术交流由过去的封闭性,走向开放性,学术交流参与对象广泛化和社会化,学术信息来源社会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这很有利于学术的民主化进程。所有这些都是传统学术交流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电子网络提供信息的能力简直出人意料。据称,有一种计算机软件技术威力巨大,处理信息的能力超乎人们的想象!即所谓“信息推送技术”。该技术软件是1996年由Pointcast-Network公司推出,又称Push,Web广播等它与有关媒体合作,利用其信息推送软件,向Internet的广大用户主动地发布、推送各种新闻、财经、体育等信息。该软件根据用户事先向系统输入的信息请求(用户个人信息档案、个人信息主题、研究方向等),就能主动地在网上搜索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这些主题信息,经筛选、分类、排序,按每个用户特定要求,在适当的时候传送到用户指定的地点。推送技术服务突出的是信息的主动服务,即改人找信息信息找人,通过邮件、频道推送、预留网页等多种途径,送信息到人。
我并不认为这一技术对所有信息需求者都能够提供“主动服务”。这一软件可能对新闻、财经、体育等日常生活信息需求者有用,但对学术信息需求者--学者就不那么有效了。学术信息与科学成果一样是不可事先规划与预测的,而只能大体确定一个方向。事实上,那些有触类旁通作用的学术信息甚至事先连方向都无法确定。学者尚且无法事先知道那些学术信息有用,信息找人就更不可能发生了。我以为,正是因为学术信息不可能事先确定,许多学术信息事先连方向都无法确定,所以贝尔纳才否认了自己原先提出的将科技论文有效地直达科研人员手中的设想。他确信“用单篇分发的办法来解决科学情报交流问题,是不实际的。”无论如何,学术信息的编纂者和综合者是代替不了学者的学术创造工作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学术创造、思维创新是学术主体头脑内部思维的矛盾运动,而对思维运动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对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对学术创造、思维创新,计算机是无法编制程序的!
三、要重视的不仅是网络信息技术给学术主体提供了哪些科学方法与先进手段,更要重视的是这种技术变革对学术主体到底带来哪些变化,特别是对学术主体带来哪些学术思想的变化
 我们对网络信息技术对学术交流的促进作用采取肯定态度,因为它给学术主体提供了科学方法与先进手段。只有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才使学术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在理论上不受时空限制。但我们更应重视的是,这种技术变革对学术主体到底带来哪些变化?因为学术信息毕竟只是学术创新的“第一手材料”,再有用的学术信息也不能代替学术主体的思维运动与学术创新。学术信息不等于学术交流,只停留在学术信息上是不构成学术交流的。 
传统的科学交流理论研究者多是从交流手段和交流形式的视角来分析科学交流的特征,而不是从科学交流中学术主体认识变化的视角来认识科学交流的本质。以交流方式的变迁史作为学术交流史。只有贝尔纳等著名学者从“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等深层视角来分析研究科学交流问题。
不错,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给学术交流带来了巨大变化,其促进学术交流民主化、网络化的进程甚至难以预料,但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并没有带来学术交流的革命,甚至不能提高学术交流的有效性。如果学术交流仅仅是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流后我们各有两个思想这样简单,如果学术交流仅仅就是使科学信息、思想、观点得到沟通和交换,可能不用等到网络时代,问题就解决了。然而学术交流远非如此,学术交流不是学术信息交换这样一个纯技术问题。
学术交流的本质不在于学术信息的交换,而在于通过信息的交流从而产生“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产生“智力的碰撞”、产生“科学家的科学劳动要素与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学术交流对学术主体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产生“额外的”学术新思维的过程。换句话说,学术交流的本质在于“学术交流对学术思想的激发(激活、激励)、启迪作用”,从而“产生”新的学术思想、新的理论的过程。
如此就产生一个新问题,即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的区别何在?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的交界处在什么地方?从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都产生思想这点来看,有时很难将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截然分开,因为学者从外部交流及激发出来的思想与学者自身研究产生的思想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这两者都产生思想,然而,它们的表现形式与作用则各有侧重。前者的作用重在激励、启迪与纠错,后者的作用重在深化、升华与创新。前者是“科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机制”,(原苏联学者Λ.Η.米哈依洛夫语)后者是人们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与结果。前者是隐性的,后者是显性的。隐性者经常发生作用,但激发出的灵感火花容易被忽略;显性者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存在,其思维之花常常被载于史册。
四、对学术交流概念的再认识
上述讨论已经涉及到对学术交流概念的再认识问题了。时代发展了,我们对学术交流的认识也应该不断深化。
学术交流就是学术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思想的交换、同行的认可,传统对学术交流概念的认识大体如此。然而贝尔纳等著名学者眼中的学术交流重在“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智力的碰撞”、“科学家的科学劳动要素与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这两种认识是有很大差距的。前者重在学术信息本身,后者重在学术信息产生的思想相互作用。我认同后者,即学术交流的真谛不在学术信息的发布与交流,而在“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长期以来,贝尔纳的这一重要思想并没有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在网络时代与科技创新时代,我认为应当进一步弘扬贝尔纳等著名学者的这一思想并不断深化。
当前对信息概念的研究进展有利于对学术交流概念认识的深化。有研究信息定义与本质概念的学者提出,“信息本质概念在与事物之间相互作用”,“互作用的概念在使作用双方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人类社会中产生基于认识的知识信息并使认识发展变化”。(倪鹏云:《关于信息定义与本质概念讨论之我见》)
上述信息哲学概念,将信息的内涵扩展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认识发展变化上,这对我们认识学术交流概念很有启发。早在70年前,贝尔纳已经提出了学术交流的“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以后又有许多著名学者深化了贝尔纳的这一认识。400多年的学术交流史一再证明,贝尔纳关于“现代科学的最伟大的发现有一些有赖于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这种认识的正确性。正是由于学术交流的这种独特功能,学术交流这一“科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机制”一直受到科学共同体的重视,现代科学的最伟大的发现“才会产生”。
在这一思想认识基础之上,还可以进一步讨论学术交流概念,有如下几种表述:
将学术主体、学术客体、学术中介这三要素汇集在一起并使学术要素之间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活动称为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学术主体、学术客体、学术中介这三要素相互作用以共同促进学术思想有序化的一种客观量度。
学术交流是瞬间激发参与者思维创新的一种积极科学传播活动,是引导参与者走入学术激发态领域,使学术认知结构重新组织的一种科学发展的基本机制。这种机制具有很强的“即时产生学术灵感”与“瞬间迸出思想火花”的能力,通过这种机制使学术主体找到属于他的学术路径,使其学术潜能得以发挥,从而促进学术创新。
学术交流还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状况、发展模式、和科学组织管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和新维度。
由此还可以引出如下几点认识:
学术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只体现了学术交流外在的表现形式,学术交流的本质在于通过学术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引起学术主体认识上的变化。为此,我们不仅应当重视学术交流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应当重视学术要术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特别是学术主体认识上的变化,而不仅仅是学术信息本身。
我们对学术交流作用的关注不是在学术信息交换量的大小,或者说有多少学术信息可以交换,不是的!我们对学术交流作用的着眼点根本的在于学术交流中学术主体双方的相互作用上,在于学术主体双方认识的变化上,而且在这种认识变化中更注意与学术交流作用属性有关的内容上。
在上述学术交流概念中,关键点有两个:一是相互作用,“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的科学劳动要素与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无疑,学术交流概念应该体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参与学术交流的学术主体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相互作用”,一个学术主体对另一个学术主体发生作用和所发生的作用。“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同学科学者之间,也可以发生在跨学科学者之间;可以发生在青年学者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学术精英之间;可以发生在公开的学术会议上,也可以发生在私下的学者个人之间。但无论是那一种,学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少的。学术交流如果没有学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就失去了意义,比如,“垃圾”学术会议就是一种,它只过问信息,不过问是否产生相互作用。第二个关键点是产生基于认识的学术信息并使认识发展变化,即产生学术灵感与迸出思想火花,进而产生“额外的”学术新思维。这两个关键点是形成学术交流机制的根本所在。
五、面向科技创新时代的学术交流
现在让我们回到现实的学术交流中来。现在,我们重视学术交流的有效性是很正确的。科技创新时代学术交流的有效性通过什么来判别呢?上述学术交流概念为我们拓展了一个新的视角。除了学术交流中学术信息质与量等传统视角之外,我认为,新的评判标准可以考虑:在学术交流中,学术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学术主体双方认识的变化、学术主体双方认识变化中与学术交流作用属性有关的内容这样三项指标。这是学术交流能否产生价值的评判标准。当然,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可以讨论。
按照这种认识,在学术交流中,学术论文不是科学交流中的“硬通货”,而是能够从中提取出纯金的原始材料。再有用的学术信息也只是学术创新的“第一手材料”,它不能代替学术主体的思维运动。学术信息只有与学术研究者的创新思维发生直接联系时才有意义。换句话说,在学术交流中提供学术信息只完成了学术交流的第一步,它还不是学术交流的核心价值所在。学术交流的最高境界和本质特征是激发创新思维,学术交流根本的目的在于激发学术主体的思维创新。学术交流的落脚点在新学术思想上、在学术创新上。
面对网络时代与科技创新时代,以科学的学术交流理念为引领,以先进的学术交流概念为指导的中国科技社团,必将在激励创新思维、激励人才成长上做出新时代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⑴ D.普赖斯:《第十四章科学的科学》 载于M.戈德史密斯 A.L马凯主编《科学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236页
⑵ 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11月版第412页
⑶H.科布兰斯:《第六章 科学情报的交流》载于M.戈德史密斯 A.L马凯主编《科学的科学》 科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97页
⑷H.科布兰斯《第六章 科学情报的交流》载于M.戈德史密斯 A.L马凯主编《科学的科学》 科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105页
⑸j.d.贝尔纳:《第十五章二十五年之后》 载于M.戈德史密斯 A.L马凯主编《科学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256页
⑹j.d.贝尔纳:《第十五章二十五年之后》 载于M.戈德史密斯 A.L马凯主编《科学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255页
⑺H.科布兰斯《第六章 科学情报的交流》载于M.戈德史密斯 A.L马凯主编《科学的科学》 科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98页
⑻ 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11月版第412页
⑼ 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11月版第412页
⑽赵红州:《科学能力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129页
⑾赵红州:《科学计量学与学会工作》《学会》1988年第3期第7、8页
⑿高峡:《对学术交流作用的新解》《学会》2007年第一期第50页
(本文发表在《学会》月刊2009年第10期第38至42页)
本文引用地址: http://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709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8 23:36
网络时代:“客”来“客”往知多少



BLOG
是继E-MALLL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BLOG的全名是WEB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博客(BLOGGER)就是写BLOG的人。博客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1999年,第一个提供博客服务的网址WWW·BLOGGER·COM诞生。据资料介绍,现在全世界平均每5·6秒就会产生一个新博客,1·3亿中国网民中有3000万以上的博客。


        



  是英文“PODCASTING”的音译,是由“IPOD”和“BROADCASTING”组合而成,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它与POD播放器有关。网民可以借助一个名为“IPODDER”的软件和MP3播放器结合,将网上的广播节目下载到自己的播放器中随时收听,还可以自己制作声音节目上传。制作“PODCAST”的人,就称为“PODCASTER”。




           


WIKIWIKI
一词源于夏威夷语“WEEKEEWEEKEE”,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强调的是共建、共享、开放和平等。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探讨,让工作加快速度。
            





英文是WITKEYWIT是智慧、KEY是钥匙)。在网络时代,凭借自己的创造能力在互联网上帮助别人,获得报酬的人就是威客。威客是在网络上出卖自己无形资产的人,或者说是在网络上做知识买卖的人。在威客网上,个人和企业只需发布任务,公布任务期限和赏金,网上的威客们就会竞标来争取任务。
                     



   “闪”就是指FLASH,闪客就是指做FIASH的人。1999年,互联网界的“边城浪子”提出了“闪客”的概念,并创办了“闪客帝国”网站。几年时间,“闪客帝国”发展成为中国最大最权威的FLASH专业网站。闪客甚至一度成为热门职业。闪客用动画诠释自己的想法和人生,并带给观众一部又一部风格独特、充满个人特色的动画。
                        


黑客与骇客   黑客是HACKER的音译,源于动词HACK,其引申意义是指“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事”。在计算机领域,黑客是指精通网络、系统、外设以及软硬件技术的人。有些黑客逾越尺度,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做出有损他人权益的事情,这种人就被称为骇客。黑客与骇客存在本质的不同,骇客是指那些利用网络漏洞破坏网络的人,他们是以破坏为目的。





  是英文单词“GEEK”的音译。这个词在美国俚语中,意指智力超群、善于钻研,但不懂得与人交往的学者和知识分子。在PC革命初期,GEEK开始衍生为一般人对电脑黑客的贬称,他们具有极高的技术能力、对计算机与网络的痴迷有时会达到不正常状态,将自己生活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消耗在电脑和网络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8 23:47
http://www.newwinner.cn/2010cic/2010cic.htm

http://www.newwinner.cn/2010cic/2010cic.htm

http://www.newwinner.cn/2010cic/2010cic.htm

http://www.newwinner.cn/2010cic/2010cic.htm

http://www.newwinner.cn/2010cic/2010cic.htm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9 15:26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693366.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693366.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693366.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693366.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9 15:32
http://bbs.yingbishufa.com/redirect.php?tid=255897&goto=lastpost

http://bbs.yingbishufa.com/redirect.php?tid=255897&goto=lastpost

http://bbs.yingbishufa.com/redirect.php?tid=255897&goto=lastpost

http://bbs.yingbishufa.com/redirect.php?tid=255897&goto=lastpost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0 02:48
http://hd.sina.com.cn/weiboyear/kp.html?c=spr_web_sq_googles_weiborun_t300036

微博
http://t.163.com/session

http://t.163.com/session



http://t.people.com.cn/index.action

http://t.people.com.cn/index.action



http://www.webo.com.cn/


http://www.webo.com.cn/



http://www.follow5.com/


http://www.follow5.com/




http://wireless.people.com.cn/GB/164387/172195/index.html

http://wireless.people.com.cn/GB/164387/172195/index.html



胡锦涛人民网开“微博”了
截至昨晚20点,该微博已注册粉丝8000多人
发布日期: 2010-2-22  稿件来源:合肥在线-江淮晨报 作者:王曦辉
合肥手机报,“掌”握更精彩!安徽移动手机发送hfb到106586666订阅,月费3元。
    据大河报消息  2月21日,本月刚上线的“人民微博”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国家主席胡锦涛。该博主资料栏内容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主席‘开’微博了”,此则消息迅速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截至昨晚20点,该微博已注册粉丝8088人。
    记者昨日连线人民网获悉,“胡锦涛人民微博”中有一个红色的“人”字符号,这表示该微博的用户信息已经过人民网实名认证,其个人资料、姓名等信息真实。但是,该人士表示,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主席首次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广大网友进行现场交流,这也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通过网络的形式直接接受公众提问。“凡是到人民网强国论坛做客的特别嘉宾,都会有个账号,而这个账号与刚刚开通的‘人民微博’账号是互通,所以说,‘人民微博’出现胡主席的账号只能说明他的名字在强国论坛注册过。”该人士的说法也得到了人民网官方微博——“人民微博助手”的证实,“人民微博助手”期待广大博友互相转告这个消息。
    截至昨晚20时,该微博已有粉丝8088人。其中第一位是北京的“飞泉鸣琴”。这位已发博688条的用户如今粉丝也达到了234人。第二名是“周同学”,“周同学”同样是实名认证用户,其用户资料上说“人民微博小组成员”。该微博粉丝中,注明来源地的,不仅仅有全国各地的用户,还有一些来自海外。除了“人民微博”,这则消息也被其他网站的网友迅速转载。
    对于国家领导人“开”微博,很多网友表示强烈支持,网上“顶”声一片。网友亲切地称呼胡锦涛主席为“涛哥”。有网友直抒胸臆:“俺就是冲涛哥来滴!!!”也有网友期待:“坐等涛哥发微博。”
    但是,人民网采取的是论坛与微博账户互通的做法也引起一些网友的反对。一些网友认为,还不能从严格意义上说“国家主席开微博”了。
    对于网友出现的各种热议,网友“闷友网”的观点得到更多人认同。他表示: “不管如何,这是一个进步。至少能让百姓有机会和胡主席多沟通。”
    据悉,微博,即“微型博客”。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有人将其称为新一代传播媒体。写微博也被网友戏称为“织围脖”。和原有的博客相比,其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草根性更突出。国内微博热也从去年逐渐兴起。    王曦辉



“胡锦涛微博”引万余粉丝 网络问政成民主表达新方式2010年2月22日来源:东方网 作者:孙晓菲 选稿:吴月霞   东方网记者孙晓菲2月22日报道:昨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名字出现在“人民微博”上,一天之内吸引了14000多名粉丝围观,坐等主席发帖。“胡锦涛微博”成为今天网络热议话题之一。前年,胡主席曾通过网络与网友在线交流,倾听民意,如今又开通了微博,网友们因此猜测:胡主席或许会引领网络问政潮流,从而使中国的民主政治跨入一个新时代。
图片说明:[url=]截至22日下午2点50分,粉丝数已飙升至15648人[/url]

  
  万余名粉丝蜂拥围观
  
  在“胡锦涛微博”的主页,注册用户名字后带有“人”字符号,意味着该用户是通过人民网实名认证的。资料栏也显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更让人确信该微博的真实性。
  
  消息一传开,各路“什锦饭”蜂拥而来,注册围观。昨晚8点该微博已拥有注册粉丝8088人,而截至今天下午2点50分,粉丝数已飙升至15648人,几乎翻了一番。在人民网强国论坛,许多网友都在抱怨今天的人民微博“速度慢得像蜗牛”,大家纷纷猜测由于数量巨大的网友竞相登录,刚刚诞生的人民微博服务器已不堪重负。
  
  截至记者发稿时,“胡锦涛微博”上仍没有任何内容,但粉丝数依然在不断增加。在人民微博24小时热门转帖和评论中,有80%冲着“胡锦涛微博”而来,网友纷纷表示“就是来看主席的,偶像啊!”“蹲着等,不知道能不能等到……”
  
  领导人频频现身网络
  
  根据人民微博网友“钟芠”的说法,“人民微博和强国社区账号是互通的,所以人民微博有胡总账号只能说明他的名字在强国论坛注册过。”而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确实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当时他曾说自己“抽时间尽量上网”,还强调非常关注网友们提出的建议、意见,“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曾于2009年2月28日第一次做客公共网络平台,与网民“零距离”互动,“真心谈话”,吸引了全球网友近30万个提问,掀起了海内外一片关注热潮。
  
  除了国家领导人,各级官员亦不断加入“触网”行列。2008年11月6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作客东方网,不仅认真听取广大网友对上海坚持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还和大家展开了轻松、热烈的交流。同年5月,上海市长韩正也曾作客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在线解答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此外,重庆市、广东省等地方的各级官员也频频现身网络。
  


http://open.t.sina.com.cn/

http://open.t.sina.com.cn/



从胡锦涛主席开微博想到的[zt]
                    ――思考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中小学生即将开学的时候,胡锦涛主席开微博的消息会激起孩子和家长们怎样的联想?本人作为曾经的教师,也是母亲,又是关注教育改革和家教问题的网民,通过与周围不同年龄的一些人的交谈,有不吐不快之感,不禁想要说说自己的联想。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应该是“无纸化教育”。

看到近几天许多中小学生在拼命赶写寒假作业,不禁感慨万千。记得在上世纪50~80年代,中小学生的寒暑假作业,都是16开大的薄薄的一本,好像是每天写一页,其中有各科目的内容,还有谜语、填图、走迷宫等很有趣味的内容……

许多国家已经实现了无纸化教育,甚至学生上学已经不用背那沉重的书包了。而我们呢?学生还被没完没了的“纸上作业”所累,既不环保、浪费了大量纸张,又使学生成为“做题机器”,并令许多孩子患上“厌学综合症”。

如果今天我还做教师,我就让学生用写博客的方式来完成作业,在网上与教师交流。这样既实现了无纸化教育,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可以引导那些上网玩游戏成瘾的孩子有效地、科学地使用网络。

再说,做校长和教师的也应该有个科学的态度:学生学几门课程,每天的作业一共用多少时间完成?假期里应该有多少时间休息和学习等等,都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测算;如果留的是多的完不成的作业,明摆着就是逼着学生去弄虚作假,不互相抄袭?不上网求助?谁能正常完成呀?与其如此,不如实事求是!

教育应该是超前的,可目前的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是否已经大大落伍了?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应该有自我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知识,难道只有从教师嘴里讲出来才是知识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什么学生自己没有机会主宰自己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才是真正的现代学习。教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学生却常常比教师更有超前意识,也有很强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我清楚地记得,在二三十年前就有出国访问的学者和专家,多次介绍欧美中小学的教学方式:每节课程,教师只讲10分钟左右,其他时间都让学生发言和活动。去国外访问时,我也亲身体验过这样的课程……而如今我们的课堂是否还在“满堂灌”?学生有多少时间自学和发言?

其实,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和参与教学;也可以自己给自己“出难题”和“留作业”……如今,我们的教师工作时间长、太劳累,就是因为包办代替太多太多了。

我自己有亲身体会,我作为外行曾在师范学院的艺术系任教,那时不开心理课程,心理专业无法对口。艺术只是我业余爱好,其实,是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教育了我,甚至有时可以代替我,我只不过是“组织”教学的作用。

我在武警学院任教“犯罪心理学”课程时,也是来自第一线的学员传授给我许多实践经验,在我给学员上“辅导课”时,实际上是学员们在“辅导”我;他们用生动的实例和实战经验,帮助我诠释了理论知识,并给我许多启发,使我的课程能够结合他们的实践。

3.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学生与教师的个性。

教育应该如何改革,应该多多让学生说话,参加某些研讨会,经常感到很可笑也很可悲:教师、学者们自说自话,离题万里,却感觉良好;不如请学生来说说心里话,学习的主体不来说话,还谈什么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学生与教师的个性,不必担心一改革学生的中考、高考就会吃亏;其实,恰恰相反,科学的教育改革,可使学生与教师共享现代教育的成果,而不是永远被应试教育牵着鼻子走。中国的孩子绝对不会比别的国家的孩子创造力差,动手操作能力也决不逊色,关键是给他们机会和权利,使每个学生有充分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

4.父母们应该和孩子讨论:胡锦涛主席开微博了,这意味着什么?
  建议父母和教师们都应该认真与孩子讨论:胡锦涛主席开微博了,这意味着什么?我们该怎么办?耐心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0 03:04
http://t.people.com.cn/zhuyongxin

http://t.people.com.cn/zhuyongxin

朱永新微博

http://www.1363.cn/article/11148/708568

http://www.1363.cn/article/11148/708568
中山教师

教师不能手拿教育的旧船票


2010年03月05日
   下午到场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的解散式,降临办公室,打开电脑,看朱永新教授的博客,看了一篇题为《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朱永新的人民微博初体验》的文章,首要是先容朱永新利用微博,记载零散的思考,收集民间的意见,汲取各人的智慧。此中提到朱永新在人民微博发表的第三篇博文,内容如下:“坏西席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拿着一张教诲的旧船票,教了一年重复了一辈子;二是把学生作为人质,谋一己之私利;三是品德败坏,威逼学生从事不良行为。”后两种西席是名副真格的坏西席,而朱教员把第一种西席也列入坏西席之列,颇有些意外,但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
  教诲犹如一艘大船,登上这艘大船,需要船票,那就是要有专业的知识、教诲学、心理学知识,具备一个西席的资历。教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而非一劳永逸的事情。西席要守本,握好手中的船票,这类守本是永葆一颗关爱之心,遵循教诲规律,守住西席的职业特性——教书育人。但西席也要求变。不断更新富厚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变教诲方法以及技巧。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西席必须要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活水。这桶活水的取患上靠的是西席的终身学习,读书是最重要的学习形式。读书是在堆集,厚积才气薄发,是以,一名优秀的西席,应该把阅读当作生活的一部门,让阅读成为自己的心魄鸡汤,成为生命质量的天然追求。西席读书,是在备课,只有一生都在备课,才气把每节课顶好。知识富厚了,讲堂上才气引经据典,方法以及技巧便可信手拈来,应用自如。从这类意义来说,西席读书,不仅是追讨教诲思惟的营养,也是教诲智慧的源头。
  转变西席手拿旧船票的另一个途径是反思。美国教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说过:“20年的讲授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岁情的20次重复;错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不然就不成能有什么革新。”这句话充分表白了讲授反思在西席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我们时常说:讲堂讲授是遗憾的艺术。既然我们的讲堂不成能做到浑然一体,那么,遗憾也是一种资源,遗憾产生了,通过课后反思,寻觅遗憾的泉源,找到革新的方法,便就产生了讲授的智慧。
  你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养成了反思的习惯,你便能把讲授事情常做常新。这样,你就不再是一名家拿教诲旧船票的人,每天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一名立异型的优秀西席。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0 03:05
何为“微博”?能否取代“博客”?

    可能大家在2009年以前还没听说这个词“微博”,就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内“微博”异常的火爆,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微博,本文解决第一个问题:何为“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通过上面百科解释,大家就会找到它的特点:
1.微博所谓“微型博客(micro-bloging)”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
2.它是最近新兴起的一个web2.0表现,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类似博客的系统;
3.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成化和开放化;
4.你可以通过你的手机、IM软件(gtalk、MSN、QQ、skype)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你的微博客发布消息
5.微博客的另一个特点还在于这个“微”字,一般发布的消息只能是只言片语,像Twitter这样的微博客平台,每次只能发送140个字符。
  对于第二个问题:能否取代“博客”?
    这个也是很多人讨论的话题,虽然说微博登陆中国来势之迅猛,风声造的轰轰烈烈,各大网站也迅速投巨资抢占市场,可是从微博在中国出现至今,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了,各大网站运营的如何呢?网易,校内等网站虽然第一时间抢占了市场,可是效果却不佳,完全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深陷困顿之中,对于微博的取舍,他们还在徘徊中。虽然新浪的微博看似风风火火,可也是依靠其强大的传统博客与其传统博客的固定客户才能坚持到今天。这么看来微博似乎是依存于传统博客成长,而一旦失去传统博客的支持,失去传统博客这样的载体,微博将成为风雨飘摇中的麦秆,摇摇欲坠。自身的保存都难以保证哪来的取代传统博客?
      微博虽然更新信息的速度快,可是微博却只能依靠手机进行更新,更新的内容也被限制在一百四十个字之内,而手机更新就必定与电信运行商联系,这也就无形中增加了微博的成本,而微博字数的限制,也就使得微博内容的质量大大折扣,一百四十字的内容如何产生经典的文化?无非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心情,而这类心情又有何深刻的意义呢,能否对社会产生强大的促进作用呢?笔者持否定态度。也正是因为微博更新的速度极快,也使得对微博的管理变得无比的艰难,从而造成垃圾信息在微博中泛滥成灾,无法进行有效的制止。这些都是微博的微博的软肋,而这些问题未解决,谈何取代传统博客。
         笔者之所以说微博无法取代传统博客还有一重要的原因,微博只有一版块,就是发布心情。而与其说它是微型博客还不如说它是置顶的留言板。功能的单一虽然有其便捷的优势却也暴露出其性能单一的缺点。而传统博客则显然不同。传统博客不仅有微博发布信息与心情的版块,而且还有更多的版块与篇幅展示个人的思想。传统博客没有字数的限制,在传统博客中,长篇大论,文学点评,新闻时评等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架势。而支持图文与视频的传统博客则更进一步的将个人思想展示的淋漓尽致。但是微博却做不到,简单的心情,一百四十字的内容,再精辟也无法形成百家争鸣之势,更何况微博中发布的只是一些碎碎念之言。
        关于微博与传统博客的争论还在继续,在微博的强烈之风下,微博取代传统博客的呼声也越来越大。而传统博客的优点大家都明白,笔者觉得亲昵微博也只是大家好新鲜而已,当新鲜感退去,微博的路必定会艰难无比。在结束文章时笔者想说:微博与传统博客可以相互依存相互发展,而如若谈及取代,笔者真困惑,微博拿什么取代传统博客!
    写在最后,这也是本人放弃微博而最终选择博客的理由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0 03:08
目标受众准确 微博成猎头寻访人才重要通道

2010-04-23  来源:北京晚报
  昨天,一家猎头公司在微博上打出了招聘信息:百万年薪招聘百货集团运营总经理。这也是目前猎头公司通过微博这种方式进行招聘所开出的最高薪水。
  某猎头公司创始人景素奇在自己的微博中写下了这个招聘信息:“百万年薪聘知名大型百货连锁集团运营总经理:负责百货连锁集团全面运营管理;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这个招聘信息很快就有人转发。景素奇告诉记者,在微博上发招聘信息,不仅成本为零,而且效率很高。“微博是猎头公司寻访人才的一个重要通道,最大特点就是传播效率非常高。我是在3月3日开通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的,此后在微博上多次发布招聘信息,有些职位已经帮助客户寻访到合适的人才。”
  大公司也在尝试通过微博进行公开招聘,其中不乏阿里巴巴、华旗资讯、创新工厂等知名企业。4月20日12时45分,爱国者范为在一篇博文中称:“北京华旗资讯(爱国者)招聘超能王电池事业部总经理,产品经理。要求有创业精神,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微博招聘尝试,请大家帮忙转发一下。谢谢!”4月20日晚上8时35分,创新工厂公司创始人李开复转发了本公司的招聘博文:“我们创新工厂公司正在招聘用户体验设计师、界面工程师和视觉设计师,欢迎各位有志之士加入我们,成为我的同事”。
  企业为何这么喜欢用微博招聘呢?新浪公关部微博项目负责人纪芸向记者介绍,像李开复这样的名人,粉丝已经超过100万,想要创业的人一般都非常关注他。“他转发的招聘信息也必然会得到众多粉丝的关注、转发和评论,目标受众非常准确,而且几乎没有成本。”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0 03:13
民调:94.3%青年表示微博已改变自己的生活           专家提醒博友,阅读微博时会有风险,不能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      
    2010年8月11日,重庆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大二学生王凯在接受媒体采访。王凯家住舟曲县县城,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他一直用手机上网,通过微博发布现场的灾情,引起广泛关注。 CFP供图
  “微博让网友的心和我们舟曲紧紧地连在一起。”8月20日,重庆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大二学生王凯,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的生活完全被泥石流和微博改变了。当他8月8日发出第一条微博时,根本没想到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和鼓励。
  在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王凯以“Kayne”为名发的微博成了网友甚至媒体了解灾情的重要信息源。仅8月9日一天,他就发了100多条关于灾区情况的微博,在网上被迅速转发传播,部分图片被各大网站转载。有媒体说,“他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现在,王凯微博上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1万人。
  被微博影响和改变的不只是王凯,日常生活中上微博的人也越来越多。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8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6%的人不超过40岁),92.4%的人上过微博,其中45.3%的人“经常上”。94.3%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
    “微博的新闻不一定是最快的,但是我最想要的”   在中国外文局工作的丁洁,坦言自己一个月前开微博纯粹是“跟风”,但越上越觉得好玩实用。“我平时工作忙,没大段时间写东西,微博可以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触表达一下。和同事、朋友分享信息也很有乐趣。”
  最近,丁洁加了“有报天天读”、“三联生活周刊”等几个媒体的微博关注,基本不用再看网站新闻了。她觉得,微博的信息相对于一般媒体,有更强的指向性和可选择性,“它的新闻不一定是最快的,但是我最想要的。”
  人们上微博通常做什么?调查中,“了解最新资讯”成为首选(73.5%),排名第二的是“参与感兴趣的话题讨论”(66.6%),第三是“了解朋友动态并保持联系”(52.1%)。
  接下来的排序依次为:发布自己的近况、感想(50.0%);关注明星、名人(49.8%);关注各行业专家、拓展知识面(39.4%);提出问题、寻求建议(38.6%);消磨时间(37.1%);关注官方微博(30.6%);扩大交友圈(30.1%);关注客户等工作合作伙伴动态(22.7%)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0 03:13
北京地上行文化公司执行总编马中才,已经习惯了每天上微博看看其他公司出了哪些新书、怎么宣传、市场反响如何,“出版行业有自己的微博圈,参考借鉴起来很方便。”
  上个月,他兼职开了一家小吃店“螺蛳粉先生”,就在自己的微博上宣传推广,尽管只是某小区菜市场里的小门店,每天从各地专程来吃粉的年轻人络绎不绝,“微博的力量比发传单更环保有效,很多顾客还成了朋友,到了店里会先去‘微博留言墙’,看看哪些朋友又来过了。”
  调查显示,50.7%的人感觉微博已经成为营销的重要平台;73.7%的人认为微博上的信息广泛及时,成为了解新闻的重要选择。
  网络传播研究者闵大洪,在发给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文章中指出,微博这一新的“自媒体”手段,方便了人们随时随地使用,往往是现场新闻的“第一报”。比如,一名叫“洪水滔滔”的网友于6月30日晚发布消息,“明天开始,北京崇文、宣武两区成为历史,前者与东城合并,后者与西城合并。”7月1日下午此条信息才通过官方报道得到证实。有网友评论:“微博是内部消息的来源地。”同时,微博还可以对新闻事件的过程进行图文并茂的“现场直播”。
     87.3%的人会上微博对公共事件发表意见   在舟曲泥石流发生以前,王凯上微博多是为了娱乐消遣,“通过这次事件,我有了很大改观,很多人通过微博集结起来了,不少人捐款捐物找不到渠道还会留言给我。”
  “如果后续环节充分,一条微博可以做到核裂变式的广泛传播。”闵大洪在微博研究文章中说道,尽管微博具有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但“围观”现象并不少见,完全可以形成舆论。尽管微博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但同样具有动员和组织作用。
  他举例,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网友通过新浪微博发出“超级急”的信息,告知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北线货运站征集救灾物资,号召网友将灾区急需的物品送达。4月18日至21日,由社会热心人士联系的海航包机连续4天运输网友捐赠的赈灾物质,总量超过20吨。
  调查显示,87.3%的人会上微博了解大家对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的看法并发表意见;62.5%的人参与过微博上发起的寻人、祈福等公益行动。
    69.1%的人表示对微博信息一定要加以甄别   某外企职员陈松,觉得微博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每天上下班路上要花两个小时,就会用手机上微博。遇上什么事,拍个照片就随手发上去了,特方便。在微博上关注一些名人、明星、书籍等,也让我认识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新朋友。现在大家约吃饭K歌,都是在微博上留言,回应很快。”
  调查显示,94.3%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67.1%的人表示微博能即时交流,改变了交友、沟通的方式和习惯;64.9%的人认为上微博更容易形成特定的小圈子;60.8%的人表示微博能随时随地记录,改变了表述和思维的习惯。
  微博也有让陈松烦恼的时候。他“关注”了200多人,每天一上去更新特别多,蹦出来的东西很多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些网站推荐的话题会起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其实没什么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目前微博在信息的真实性上还有欠缺,“微博是草根媒体,没有把关人,谁都可以发布消息,难免真假难辨。所以,微博只能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此外,很多名人开微博的目的是为了营销自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微博信息海量,政府不太可能管控,网站的约束作用也不明显。他提醒广大博友,阅读微博时会有风险,还不能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
  “微博的可信度和网络的可信度是一样的。”马中才认为,不管渠道是什么,接收到的信息都要自己判断,“通过常识判断哪些是真实的,就不会太盲从。”
  调查显示,56.5%的人觉得微博上的信息“基本可信”,23.2%的人“不确定”,20.3%的人觉得“不太可信”。69.1%的人表示对于微博传播的信息,一定要加以甄别。
  闵大洪表示,要使微博信息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并对社会有益,归根结底要依赖传播节点上的人,依赖他们的媒介素养、道德水准和辨别力。(记者王聪聪)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0 03:17
姚晨

姚晨:一个时代对演员的要求,不是只会表演
“微博让大家看到一个演员最有血有肉的一面,会高兴也会崩溃,这是特别好的一件事。我为什么要害怕暴露最真实的自己呢?我不要做神,不要做圣女,被人供起来。我自己活得不累,别人和我在一起才会不累,看我的戏也会不累。我就是这样一个有缺陷的人,有完美的和不完美的东西。要真实、舒服、简单,用减法去生活。”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微博):你在新浪微博上关注度最高,这些“粉丝”和单纯的影迷有什么不同?
姚晨:在微博上有很多人并没有看过你的作品,有的是看你“粉丝”数第一,所以随手一加,有的是看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投缘。微博上“粉丝”更开放多元一些。
三联生活周刊:你在微博上发了很多图片,回帖评论也很多,都是自己在发图片写微博吗?
姚晨(微博):那当然,必须是自己写,也没法找人代写。有人说,姚晨微博有团队策划,还不止一个人,八个人。我想真是夸赞我,好像我一个人有八个人的智慧。
三联生活周刊:每天花多久时间在微博上?
姚晨():去年9月份刚开微博的时候,和它热恋,花时间多一些,天天抱着个手机发信息。到了晚上一两点还不睡,老公就很愤怒。拍戏的时候,导演说你这有情况,我说有什么情况啊。一般这种情况就是谈恋爱了,我说你错,现在有一种东西叫微博。
我后来还写了一条微博,现在如果抱着手机不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热恋了,另一种就是发微博。不同的是,发微博没有人再发回来,只有人叮叮当当发过去,没有叮叮当当发回来。
现在慢慢地趋于平静,有时间就多写,没时间就不写。
三联生活周刊:想过自己会成为“粉丝”数第一吗?
姚晨:没有。好多事情都是无意中成的,越是刻意为之,越是成不了,太偶然了。“粉丝”刚到第一位的时候,我突然间有点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写什么好。是不是该说些有用的东西啊,于是说一些并不那么由衷的话,讲一些自以为深刻的东西,多少有一些虚,有点端着的成分。那时候我就不喜欢自己写的东西了,讨厌自己,甚至讨厌微博,想要关掉,后来听说很多人都经历过“微博之累”。我停写了两三天,给自己放了个假,让自己安静下来,后来就好了。
有“粉丝”后来特别多变成了朋友。微博最大的好处是让交友变得方便、快捷,省去了出来喝茶吃饭寒暄的过程,直接在网上聊得不亦乐乎,再见面的时候就是很好的朋友了。
三联生活周刊:关注的都是什么人?
姚晨:坦白说大部分都是带V字认证的,不是势利眼儿,而是一种可信任。变成微博大广场之后,不安全感是随之而来。200多万人盯着你,心里毛毛的,一人一口吐沫就能把你淹死。大部分都是不认识的人,你无从考虑电脑后面的那张脸那个灵魂是什么样的。
三联生活周刊:评论或者私信都会回复吗?
姚晨:比较熟悉的朋友都会回复。私信是很有意思的东西,就两个人在一块儿聊天,没有第三方,又不用见面,避免了尴尬,说话的时候就比较大胆。
三联生活周刊:据说你看留言经常看很久,怎么对待那些负面评价?会发火吗?
姚晨:当然有,肯定有发火的时候。有个主编博友和我说,以前老觉得明星演员被骂是特正常的事情,被骂又反抗,不理解有什么可发火的。后来有了微博这个平台,他自己也被骂了才觉得真挺难受的。
三联生活周刊:生气的时候怎么处理?
姚晨:微博让人比较真性情,生气崩溃都能表现出来。我自己叮叮咣咣地在微博上反击一下,就心满意足地该干嘛就干嘛去了。
我看一教授,还V字认证了呢,说话怎么那么脏啊!我把微博当做自家门口儿,你不喜欢你可以不进来,嘿,进来一阵汪汪,还连带把我的“粉丝”骂了一通。然后我就毫不客气地说,你还教授呢,斗争了一下。
三联生活周刊:有把“粉丝”放到黑名单里去的吗?
姚晨:可多了。等哪天我心情好了,大赦天下。我看财神说,本王今天心情大好,大赦天下,放出所有黑名单,笑死我了。我的黑名单底线比较低,那些提毛病的批评的我不会加,但是上来胡乱谩骂的我就拖到黑名单了。纯发泄的我觉得应该找个公厕去。
后来,我的心理素质也在不断升级。一开始特生气,后来也就习惯了,啪啪一删就好。现在很长时间都没有加过黑名单了,没必要。上久了也知道他们究竟是什么心理,也不是特别冲着你来,就是一种发泄。
三联生活周刊:有“粉丝”提过什么好的建议吗?
姚晨:我有时候会在微博上发起一些活动,都是博友给提的。比如,“你加我一个关注,我代你捐一角钱”的活动,就是一个特别普通的博友鼓励我做的。最后捐了13万多元给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把发票也发上来了,告诉大家我确实捐了。
三联生活周刊:使用微博是不是一件颠覆女演员形象的事情,消解了那种对明星神秘感的想象?
姚晨:时代都进步了,观念要改一改。我们生活在一个很有趣的时代,不光对人,对好多东西的要求都是越来越全能。就连一烧饭的电饭煲都得是什么粥都能做,更别说人了。一个时代对演员的要求,不是只会表演,需要更加综合。
坦白说,演员的话语权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记者,没有人会想听一个演员对社会时事评头论足,后来我想清楚这也是社会分工的问题。于是我就想通过另外一种形式去帮人,比如拍一个好作品,除了养家糊口外,还可以做一些公益的事情。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选择使用微博?
姚晨:我不是一个在口头表达上特别强的人,但是我会写,有多少就写多少。小时候会写日记,还爱写各种长长短短的小说。
三联生活周刊:写博客和微博有什么不一样?
姚晨:博客有点正经危坐,噼里啪啦打字,写得少有点对不起观众的感觉,挺正式的。好多天才想到更新,但发生了很多事,写着就忘了,但微博可以随时随地记录,很便捷,我经常回过头来看从前写的,能帮助你回忆。
三联生活周刊:害怕在微博上暴露真实的自己吗?
姚晨:微博让大家看到一个演员最有血有肉的一面,会高兴也会崩溃,这是特别好的一件事。我为什么要害怕暴露最真实的自己呢?我不要做神,不要做圣女,被人供起来。我自己活得不累,别人和我在一起才会不累,看我的戏也会不累。我就是这样一个有缺陷的人,有完美的和不完美的东西。要真实、舒服、简单,用减法去生活。
三联生活周刊:会琢磨怎么写微博吗?
姚晨:会啊,大部分微博还是比较随性的,对有些敏感话题还是比较慎重。有时候一字之差就会让人浮想联翩、产生误会,遭到群情激奋的拍砖。我是在鼻青脸肿中茁壮成长起来的,被拍过无数次。微博教会了我分寸感,这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学的东西。尤其你是女人,更要有分寸。有顾忌不是坏事,无所顾忌会伤人,伤人也就伤己。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说“写微博也不能拯救世界”?
姚晨:人是特别渺小无力的,只能像鸟一样呱呱叫几声。要是哪天世界毁灭了,我们谁也做不了什么,这点我还是蛮悲观的,所以我愿意当下乐观地去生活。既然残酷的东西改变不了,不如看着前面的那点光,迎着光去生活。
三联生活周刊:对李小冉等明星拔刀相助的时候,是想用微博来说点正经事?
姚晨:还有子怡,她、小冉和我都是演员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坦白说,我跟她俩都是泛泛之交。她俩的事情本身我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但我想说,就算是杀人犯,人性里也有美好的一面。我看到的子怡是特别美好的一面,但事情发生后是墙倒众人推,我马上就联想到,如果自己身处这样的境地,肯定希望有人给我说话。小冉,是当时在飞机上遇见她了,我就把她跟我说的事情都写在了微博上。有人说我多管闲事,那我就是这样呗,就这么个人。
三联生活周刊:“墙倒众人推”的感觉,有没有让你觉得做演员很危险?
姚晨:演员本来就是一高危职业。在微博上能看见众生相,只要有个演员或艺人出事,马上就有人针对这个群体说,艺人们怎么怎么着。但这些都应该归因到个人头上去,怎么能把一个群体一棒子打死?大家都是大舞台上的小人物,演员是追光下的小人物,这个职业本身有很多很虚浮的东西。
三联生活周刊:会在微博上沉淀一些对生活的思考吗?
姚晨:微博毕竟是一个公众平台,众口难调。要说思考,肯定有,每个人都有思考的能力,但没必要写得太多。在微博上,经常发好多段子,关注的帖子,通过这些就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气质的人。知名度提高了,相对地在商业上也有一定的效应。很多人找我做付费性质的微博广告,但我没有接受。我很希望将来通过微博这个平台做一些公益的项目。比如一个企业出资10万元投放广告,我可以不收费去发,把这10万元给青海的孩子捐水井。既然有了微博这个平台,就要运用好。以前就参与一些公益活动,但能力不够。现在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做得也应该越来越多,尽力而为。微博最大魅力就是充满人情味。
三联生活周刊:微博上有没有什么惊喜?
姚晨:有个孩子眼睛里长了一个瘤,要做手术,我从别人的地方转发了之后,第二天经纪人就接到了中日友好医院的电话,愿意为这个女孩儿做手术。还有一次大家奋力转发寻人启事,最终把小孩儿找到了。本来是个玩儿的东西,真的做了有意义的事情,真想抱着微博亲一下。
我喜欢的两位偶像梁朝伟和王菲都开微博了,王菲是别人告诉我的,偷偷把她加了,我很得意。梁朝伟那天上来发微博聊天,我也跟着别的“粉丝”一起大呼小叫。
我经常转发一些好玩的帖子,如果一天一连转三个特别逗的帖子,表示我肯定特别开心,快乐是很简单的。看到一个签名档说得特别好:小时候,幸福是很简单的事儿,长大以后,简单是一件幸福的事儿。我现在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简单再简单。有这样的意识之后,简单就会渗透到生活的各个细节中!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0 03:18
新的网络工具

又一次新旧工具交替
从系统的角度,碎片化是一个极端去中心化的状态。大量凌乱的、无关联的碎片是没有意义的,但如果有一种有效工具,或者通过人类自身的进化,能够有效地处理碎片,在碎片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结,在碎片化之上浮现出新的、更有意义的层级,那么,碎片化也许就是人类新的进化的基础。
记者◎陈赛
苏格拉底表达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技术恐慌。在《斐德若篇》中,他指责书写的发明“制造了灵魂中的遗忘性”。一个人不再依靠自己的记忆力,而是相信外部书写的文字。这大概是人类心智第一次出现的裂缝,碎片化的进程开始了。
17世纪,罗伯特·伯顿在《忧郁的解剖》中就曾抱怨印刷术带来的信息过载:“我们被书本压迫着,眼睛因阅读而酸痛,手指因翻页而麻痹。”
1881年,传播速度成了恐慌的根源。美国神经病学家乔治·比尔德(George Beard)出版了《美国神经过敏》,谈到当时席卷美国的“神经质”流行病,他认为应该归罪于电报和大众报纸:“我们匆匆忙忙就建立一个系统,浮光掠影地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味求新猎奇。”
电话是第一个进入私人空间的远程交流工具。有了电话,个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更是不再由自己控制,时常要受到陌生人的打扰或支配。让当时的人们不安的是,电话似乎造成了一种时间上的警觉性和紧张感。无论在商业、爱情或者其他形式的社会交往中,我们都需要并且期待立刻的结果。
电视的罪名是用消极的快感毒害大众的心智,它带给人类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隔离的注意力。
可见,今天针对互联网的种种指责原来都不新鲜。
数千年来,人们不断发明新的工具感知世界,表达自我,并与外界交流。与此同时,工具也在改变我们的心智和生活方式。每一次新旧工具的交替之际,都会引发对于人类道德与心智的忧虑。
如果说这个时代与过去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大概是工具的无所不在,如影随形。办公室里的计算机,卧室里的黑莓,沙发上的iPad,客厅里的Xbox,咖啡馆的WiFi,人与外界的每一次交互,几乎都要借助于工具。作为代价,我们的时间、空间、知识、注意力、心智都被一点点切割成碎片——即时通信工具切割了时间;搜索引擎使知识碎片化了;社会化网站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碎片化了。
Boing Boing的主编科利·多克托罗曾经说过,一个典型的电子屏幕是一个“干扰技术的生态系统”。
在《少数派报告》里,汤姆·克鲁斯站在一排屏幕前,在无数信息流中捕捉自己要的信息,挥斥方遒,就像一个交响乐指挥家。但现实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是我们被信息牵着鼻子走。
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就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
如果信息有意识,一定惊讶于人类注意力或意志力的脆弱性,脆弱到一点点诱惑都难以抗拒。这很容易理解,互联网时代,信息呈指数级爆炸,但人脑却没有——人类大脑每秒钟只能处理110字节的信息,一生也不过1730亿个字节。
仔细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大小小的工具,你会发现,它们几乎都是冲着争夺人的注意力而设计的,对人的心智弱点了如指掌。其背后既有商业意志,也有技术本身的逻辑。
很早以前就有人说,信息想要免费。这是因为人都喜欢免费的东西,用“免费”换眼球,成了互联网文化的基本规则。Google、Facebook、Twitter都已经找到各自的方法,对我们的“注意力”进行商业化和资本化,他们从中受益最多。很显然,对他们来说,我们的眼球,而不是心智,是首要的兴趣。
我们的大脑最受不了新鲜的诱惑,当我们期待某种新东西,或者有意外发现时,都会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奖赏系统。所以,我们每次上网平均要打开8个窗口,平均每隔25秒钟要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Google的算法再强大,我们仍然怀疑会有更好的新信息躲在某个角落,只等自己的鼠标轻轻一点。
RSS订阅的本意是通过“聚合”简化我们的生活,按兴趣订阅,获得对信息的主动权。可惜人都是贪多嚼不烂的动物。我的Google Reader每天新增数千条信息,几天不读,就累积到数万条。如果再将朋友共享的订阅算上,就更加可怕。这些东西,不读则已,一旦开始阅读,就会有强迫症,非得全部读完不可——已经投入那么多时间,如果错过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岂不可惜?
“邮件控”们被一种“随机性奖赏”的心理机制挟制着。他们怀着一个赌鬼死守老虎机的心情,一天刷新邮箱数十次,因为在打开和阅读一封邮件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它是否重要。
我们的大脑没有耐心,所以Twitter才会如此流行,我们希望第一时间知道所有事情,速度越快越好,内容越短越好。越来越多类似于Twitter的即时协作软件被制造出来,比如最近大受追捧的Quora,你可以利用社交网站的人脉,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自己的问题找到答案。
有一些干扰看似难以拒绝,因为它们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附着了情感的信息,比如恋人的短信,MSN的问候,开心网上的老友留言。
黑莓让一个平庸的小职员感觉像CEO,这个世界缺了他就无法运转。你再看一个人玩新买的iPad,从他手指的动作,脸上的表情,你会觉得那绝对不是一个人与一本书的关系,甚至不是一个人与一个机器的关系,而是一个人与一个宠物的关系。
这些东西让你感觉活着,感觉自己很重要。你想要连接,连接,连接。到了极端,我们就连接过头了。
凯文·凯利——《连线》的前主编——今年刚写了一本新书,叫《机器想要什么?》。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技术的进化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与生命进化相同的趋势——走向普遍化、多样化、社群化、复杂化。也就是说,技术正在向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演化,有着自己的欲望和意志。
就目前而言,这还只是比喻意义上的。但是,当技术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自主性时,我们是应该问一下,它想往哪里走?它想要什么?
数字技术正在将人类编入一个巨大的电子网络,如果从外星人的视角看,网络中的个人未尝不像一个超级有机体里的细胞。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技术面前时常感到压抑,因为机器的需求有时候会凌驾于人的需求之上。
从个人层面而言,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生活越来越碎片化,但从一个更广阔的范围看,这样的碎片化为一些大型的社会行为创造了条件,比如维基百科、公民记者、网络慈善小组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0 03:18
于国富

于国富:占领新媒体的依然是精英
律师于国富是少见的能把微博和自己的职业挂钩的专业人士。他的微博既有对各种法律问题的看法,也有针对来信的疑难解答,也不乏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和对新鲜事物的敏锐观察。“我从2000年开始专门打知识产权类的官司,网络对我来说是专业。”他的手机是功能强大的智能商务机,每天上两三次微博,刷一下自己的页面。
“无论博客还是什么,刚一出现都被解释成草根的发言场所,其实和传统媒体一样,微博仍是精英文化。能够拥有大量‘粉丝’的,还是精英,要不就是被埋没的精英。”于国富说话很直接,“谁会关注一个普通人的无病呻吟呢?”
于国富在微博里关注的还是他感兴趣的人。“一大堆是律师、法官,我们和法官规定是有防火墙的,但是我们互相看微博,就能看到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案子以外,我的世界观方法论,对方也可以知道。而那些大名鼎鼎的法学家,平时硕士、博士都带不过来,可是我去他的微博很诚恳地提问题,就会得到回答,这就是对我专业最大的好处。”这种沟通随时随地又充满了乐趣,他说:“我飞机晚点两小时,是向一个航空公司的朋友发短信询问,还是向一群‘粉丝’发牢骚?我觉得时间已经耽误了,不需要什么有普遍价值的解释了,那么我发了微博,就会迅速得到很多有同样感受的人的回复,别人的感受是,飞机正点比中奖还难,我就决定不生气了。主观感受是来自对比的,我分享了这种感觉,就觉得这个沟通是有效的。”
除此之外,经常向他打听案情的媒体,网络公司的客户们,都是他微博的关注者。“律师这行和医生很像,别人凭什么信任你?就看你的名气和以前代理过的案例。我自己会把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我的客户也有微博,他们有什么烦心事,如果放在微博上,作为法律顾问我会第一时间去提供专业意见,工作以外的交流会加深我们关系。现在网络公司之间的官司越来越多,而我就可以做自己的发布会了。”
有很多人选择把微博和自己的工作、专业以及现实问题隔离开来,于国富却在尝试以微博解决问题。“我曾经在淘宝网上买东西,被一种叫‘呼死你’的系统骚扰,我自己下载了自动接听软件,保留了通话记录,这样我就可以取证了,把记录放在微博里。按照和这些不讲理的人打交道的逻辑,我一开始也担心这种有目的的手段会不会有问题,比如被更多敌人攻击。可是我在阳光下,对方在暗处,我只能选择相信公道依然存在,结果淘宝网的人居然主动打电话来联系我,并且给了那个商家处罚。”他说,这件事之后,遇到同类事件的网友很多来咨询,“我就告诉他们该怎么办,其实这些人以后不仅会成为我的铁杆‘粉丝’,甚至有可能变成潜在客户。有交流和没有交流的‘粉丝’,在忠诚度上相差太远,我每天刷新看到增加十来个‘粉丝’,都觉得很开心,像一个种地的农民点算收成一样”。
交流的平等是相对意义上的。“无论我过去用的MSN还是QQ,主要实现的还是一对一的交流。微博是个广播,很多人关注你,你也关注很多人。微博就形成了不对等,大家互相不是你关注我我就要关注你,而是有选择有放弃的。我只选择值得关注的人,并且及时淘汰。‘粉丝’和‘粉丝’也是不对等的,你有几万个‘粉丝’我就会特别看重你,因为你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听众,这个平台就很大,多少人看你,就等于多少人给你投了票,而那些被互相转载的一定是有用有意思的信息,说到底,这些信息大多来自精英。”
在信息产业里打了10年官司的于国富说:“说网络是虚拟世界早就过时了,网络就是现实。意见领袖就是看他的社会认知度。以前论坛里有著名网友,可还不是精英,因为你不知道你的社会认知度,微博却很明显,你知道多少人拥护多少人反对。以前的博客因为匿名评论,很多人不负责任地变着花样去骂人,因为被骂的在明处,一举一动都要倒霉,骂人的却毫无顾忌。现在微博好一些,可能刚开始,大家都用邮箱注册,而且都要被关注和关注,每个人都在意,自己在别人看来,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微博有两种页面设置,一种是自己做主角,永远自我中心的;另一种则是以别人的发言组成,你在评论别人,还有人在评论你的评论。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就是主人,要维护这个形象。”
于国富还在坚持使用博客。“博客在国外的意义在于订阅机制,就是说不管你是哪个网站的,只要我用一个阅读器,订阅就可以收看,可是咱们做成了各个网站之间争夺点击率和浏览量,真正订阅博客的人很少,这里面是没有广告什么事的。”他自己也是博客的订阅者,“咱们的订阅非常不起眼,博客大多沦为个人网站了。即使韩寒,也还是在博客上使用一个自我表达的功能,能形成体系的写博客的人,在中国有多少呢?”于国富自己的博客全部都是对案例的分析、对法律的思考,没有过多的个人抒发,顶多算是个“法学话痨”,不理会别人的反应,只单纯扮演好一个角色。“博客是追求理性的,想要干货的人也许还是会回到博客那千字文章中去。”他说。
他自己觉得微博短小的表达倾向于感性,于是也在微博中向别人寻求帮助。“我不懂的问题放在微博上立刻就会被转发,大家在微博上发言不再以独裁者的面貌出现了,抛砖引玉的心态更能适应这个气场。”每一种心态都可以被放在这个环境里,“充分地被围观”,“这给了有身份焦虑的草根一个平台,总可以用什么方式来博取注意吧。但这个风潮很快,一阵就过去了,基本上大家都是每天更换关注的对象,及时淘汰没关系,而那些你知道值得你付出时间去收听和交流点滴的人,肯定是这个社会上一些重要的声音”。于国富觉得任何媒体把关还是太严格,他认为重要的不一定能出现在传统媒体上,“但占据新媒体的人,还是占据传统媒体的那些”。
职业繁忙无法时刻上网,“可是总有闲暇时,或者需要分享的情感。所以每天都给自己留两三次上微博的时间,没什么好玩的就下去,可是你知道社会上好玩的事情、大家想分享的太多了,而我们所谓的专业实在太狭隘了。网上的发言,有点像我们没有的陪审团制度,越是与此事无关的,非核心信息掌握者,越能根据自己的良知来判断。一个事情不一定要听律师狡辩和法学家推理,当你照顾草根情结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么多人有真知灼见,而且短小精练地把事情说清楚了。在这种时候我怎么把握自己的判断呢?因为微博只有100多字,这种碎片化的东西注定无法形成决策,但是所有人都是会思考的,唯我独尊、滥杀无辜的现象就要少得多,每个人都在意自己的‘粉丝’,即使只有很少人关注自己,也还是会把自己的善意、良知最大化”。
于国富说玩微博虽然看似没有门槛,实际上要求手机至少有上网和拍照功能,而且只有100多字的发言空间,他说,“这样限制了发言内容,又增加了条件。想要通过这里来汲取小知识的人,在饭局、电话之外多了一个选择,而系统的现实的事务又不适合放在这里,因为‘粉丝’有三六九等,我只能拿最低安全标准放些对我无害的信息。微博现在刚出来,还处在一个矫枉过正的阶段,很多难以理解的现象还存在,不过也不用对它寄望过高,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新的工具,一开始的沉迷于碎片化信息的人,还是会慢慢回归正常。毕竟这里只是分享你和社会的小灵感,当我们厌倦它的时候,又会有新的工具诞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0 03:19
文怡:女吃主的透明生活
“我的所有同事,包括淘宝网店的员工,全都是我在微博和博客上认识的人。这事搁10年前,爸爸妈妈要是知道你去见网友,肯定觉得是件挺不可思议的事。”
文怡在微博中介绍自己是“中年已婚女吃主”,因为热爱美食,她当过美食杂志的编辑、电视台美食节目的主持人,现在开了一家美食生活馆,让人们来学做各种美食,同时还不断地出书,教人们如何做菜。
与老公在巴黎生活的两年间,文怡开始学做美食。2004年回国后,文怡变成了全职太太,没事时她开始在搜狐“美食厨房”的论坛上发帖,把自己做的食物用相机拍下来,附上做法。某日因为搜狐的服务器出了问题,她的心血全都不见了。那时刚兴起博客,朋友告诉她,博客就像网络硬盘,你放在上面就像做备份一样。于是文怡转战博客,发现“居然有人会来光顾,还会给你留言”。
“开始都是自己买菜、自己做、自己拍、自己写博客、自己修照片、自己上传。因为每道菜都要分解成几步,拍起来很费时间。”文怡精心地经营着自己的博客,获得了空前的点击量,到去年8月,点击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
新浪去年推出微博后,给文怡发出邀请。刚开始她把微博当成了另一种博客。“刚开微博,全都是把博客里的内容发一个链接,转发过来,这和博客就重复了,很快我就觉得没这个必要。”但用140个字讲清楚一道菜好像也不太可能,文怡的微博渐渐与博客脱离,“博客变得越来越正式,而微博记录的是瞬间的想法,都是点点滴滴的小事”。
文怡

KALLEN

现在,微博已经变成了文怡的生活记录本。“我的见闻,我的喜怒哀乐,微博上展现的是我纯粹的生活,几乎是完全透明的一天。”文怡去日本参加一个组织举办的食品安全活动,即使每天要花两三百块的手机上网费,她也乐此不疲地发微博。在日本的工厂参观生产线,她用手机给弯弯曲曲的线路拍照,在微博上发“我想的是,祖玛我能打到第六关”。去参加聚餐,一边拍美食,一边在微博里对比日本和自己美食馆中的菜色。参加无聊的会议,她找出手机里图片收藏夹里的趣味图片,配合着抱怨和无奈一齐发到微博上去。
微博同样还记录了她工作的另一面。“我也会把一些能用微博表达清楚的生活小常识、厨房小窍门发上去。”她会把类似与“如何漂亮地切芒果”这样用三言五语能说清楚的小窍门发在微博上,配上切好的芒果图片。她会发一张机器猫坐在马桶盖上低头看书的小图,配上文字,告诉“粉丝”们,冲马桶的时候要先盖上马桶盖,否则冲水时会有大量细菌散发到空气中,污染你的毛巾和牙刷。在她的美食生活馆里有专为小朋友开设的课堂,喜欢孩子的她会把孩子们的照片和趣事记下来,在微博上分享。
她的微博几乎都在陈述,“我会减少评论,因为我的视角有限,不能用不负责任的评论影响9万多人”。就像是看别人的微博一样,文怡喜欢看不同行业的人,他们一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希望展现自己很真实的生活状态,让别人喜欢上这种快乐的气氛”。
今年春节后,因为新浪宣传力度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人开始玩微博,文怡的微博“粉丝”数也开始以每天1000人的速度上涨,到现在已经有9万多人了。“其他即时通讯工具,没有网络,上不了网就用不了了,但微博有短信和彩信功能,只要你有手机就能使用。而且传统的聊天工具要不是一对一,要不是一对几个人,但微博上,你是一对9万。”文怡把微博当成了一个广播工具:“到了陌生的地方,原来下了飞机的第一件事是给爸爸、妈妈、老公打电话报平安,现在是拍一张当地的景色,发一个微博,‘我到了,你们放心’。同一时间大家都能收到,特方便的一件事。”文怡的爸爸、妈妈现在养成了天天看她微博的习惯。“工作忙了,有时一个星期才能回一次家,得用两个小时的时间陈述我这一星期发生的事。现在他们没事就刷我的微博,我有什么事都发在微博上。”
文怡已经发了6000多条微博,她戏称自己是“双枪老太婆”。为了更方便地使用微博,她随身都带两个手机:“为了发微博,我专门办了一个联通的3G业务,上网速度快,我专门用它来回复网友的留言。但是这手机拍照比不上我原来那手机,我原来那手机是专门用来街拍,在微博上发照片的。”
虽然分享的大多都是自己琐碎的生活点滴,但文怡却很少回复身边朋友在微博上发来的评论。“朋友的话,回不回都无所谓的,但那些向我询问的,与我聊天的陌生人,我都会去认真回复。”文怡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晚上睡前的最后一件事,都是拿着手机看微博的留言。“每一条都会看,我会把其中那些广告的留言删掉,给大家一个干净的地方聊天。我希望能让大家心里有温暖的感觉,觉得好玩,不会皱着眉头看我的微博。”
在网络上,文怡结交了朋友,也找到了工作的同事。“我的助理就是在微博上认识的。”文怡的助理在微博上名叫“快乐的周周”,有一次她的朋友转发了文怡的一条微博,周周当即觉得这人说话太逗了,于是开始关注文怡的博客和微博。“有一段时间,我老发现有个人抢我博客的沙发。如果有陌生人在我的微博上向我提问,比如某个菜怎么做,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这个人总会把我博客的一个链接回复给人家。”后来在救助被遗弃儿童的义工工作中,文怡与周周终于在现实中相识了,聪明能干的周周于是成了文怡的助理,负责文怡所有与工作相关的事情。“我的所有同事,包括淘宝网店的员工,全都是我在微博和博客上认识的人。这事搁10年前,爸爸、妈妈要是知道你去见网友,肯定觉得是件挺不可思议的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0 03:19
Kallen的社交规则
“从短信、飞信到微博,是我的社交进化史,我特鄙视和陌生人诉衷情,但无论地产商、投资客、明星还是大学者,只要认识我的,肯定觉得我和我的微博是一致的,因为我就是一个生活中的演员。”
Kallen是微博上的社交红人。看她的留言几乎就是一个名利场,和谁见面、谁做了什么有何感受,又都点到为止从不透露关键。这些被写进来的有知名企业家、演员、媒体人等各个圈子的人,互相关心关注之情溢于言表。“我从来不写不太熟的人,也不会见个明星就合影,然后放微博上。”Kallen说,那是很多想结交名人的微博的做法,“无论名人说什么都上去巴结一番”。Kallen说自己“我只巴结那些巴结我的人”。从微博上看,她游走于各个圈子,“我写谁之前都会和对方打个招呼。在这里我就是一个正正当当的有钱人,而微博是介于公文和情书之间的,我恰好需要这种表达”。
Kallen的表达很有意思,是少见的肉麻加有趣的混合体。很多人和她兄弟姐妹相称,微博写得火一样热情。她说:“没有微博之前我就是这个范儿,只不过微博公开了。”她的企业家朋友比如冯仑,一开始就不太能接受这种方式。“后来他们发现我就改不了,反正我没有包藏祸心,也没有说不该说的,他们也就被我带领了,自己也多少开始走这个路线。”她的职业是一家影视传媒公司的老板,合作的既有海岩、陈丹青、曾子墨这样的已成名人士,也有演艺明星。但是明星圈子对于她来说只不过是所有关系中的一环。“我的朋友圈更多在商界。我入行很晚,做经纪人不过3年的时间。”此前她曾在一家奢侈品公司工作6年,她说,“所以公关、媒体、投资这些圈子才是我熟悉的,演艺圈反而是我最晚接触的”。
即使现在,她还是觉得,“演艺圈的人就像一个铁皮桶,外人进不去,但是里面又很乱,缺乏专业性。经纪人不是保姆就是跟班,我想改变这种交往方式”。她想用“职业经理人”之类的词来称呼,“把很多白领们使用的、商务化专业化的交往方式介绍给这些明星们。中国不像日韩,没有明星产业、明星甚至名人,都是个体户,章子怡的事情就反映了这一点。一旦出现问题,连个专业团队出谋划策的都没有,更没有能把明星和政商等各种圈子结合起来的渠道和能力”。但她也有自己的规则,她代理合作的人,必须是“不靠我也能吃上饭,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心态平和。我能帮哪个明星平点事,比如谁负面报道了或者出了岔子。可演艺圈现在风险太大,我不喜欢那些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明星,太想挣钱大红大紫了,一旦栽了就全盘皆输”。她经常告诫“人脉比钱重要”,“名人也想塑造树立自己的形象,他要是愿意挣钱我能让他忙死,可面子上我会一点也让人看不出来。于是在他们之间,我就像个卖光盘的,聪明、灵活、嘴甜”。
“我觉得我特适合碎片化的时代,因为我就是一个一心多用的人,一定要把很多东西加在一起,很多人联系在一起,才觉得有趣。”这样的身份她觉得“掮客”这个称呼更直接。“经纪人是处理多重关系的人。商人需要明星去撑场面,得告诉他们应该请文化名人而不是小明星;明星需要投资和广告,告诉他们怎么做才能为自己铺好以后的道路,而不仅是一笔生意;政府需要商人和明星的双重支持,帮他们选择最合适的人;媒体不在乎明星却在乎企业,每个圈子都有必然的联系。可是懂得每个圈子的规则的人太少了,好在我初入社会就进了国外的奢侈品公司,给哪个电视剧投资,给哪个项目广告,我那时是个给人送钱的。”Kallen出身于军队高官家庭,不讳言自己有很多人脉靠的是家族关系。12岁就去新加坡留学,大学考了瑞士的SSE贵族学校,德语说得比英语好。2006年她从大公司出来,自己独立门户。“我就是靠商业推广起家的,那时海岩剧的推广我做了很多,他是我的贵人,让我赚到了钱。写文案,商业推广、植入式广告和赞助是我一开始最拿手的。”
充满了派对、名流的信息发布,从今年三四月份才开始使用微博的Kallen,迅速积累了几万名“粉丝”。“一开始有人把我归为脑残炫富女,因为助理把我的玛莎拉蒂的照片放上去了,当时我参加一个跑车之旅的活动,发点今天吃了什么之类的小消息。我觉得这也太装了,我又不是明星。以后我还是以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想法为主吧。”
Kallen觉得用这些甜言蜜语的小发言,随时关注、对朋友和认识的人表达感情并没什么问题。“请我吃饭、邀请我去聚会,我一定在微博上表示一下感谢。以前我是飞信的爱好者,经常和一堆朋友倾诉衷肠,动不动就群发自己突然有点小想法什么的,我就是一个乐于表达的人。人家回不回我并不重要。”她关注的人里,三成是熟人朋友,三成是业务往来的伙伴,剩下的就是完全不认识的人。“再好的关系,不联络也会疏远,我是那种一定要嘘寒问暖,把平时关系维持好的人,而且我愿意主动付出关心。”
她营造的环境是“一个场子,没有人砸,都是捧的”。Kallen说维持这一点着实不容易,“娱乐圈更像是江湖,传帮带的,关系、靠山这些更重要,你说你大公司待过、留过学还外语好,谁理你?你不是华谊、保利、太和,就没人带你玩。我自己做个小公司,再弄一堆没名没姓的人,我不成了马戏班班主了?我只能选择大家看起来是名流又需要这些圈子的人。他们也很挑剔,没见过世面也入不了眼,没人教我该怎么做”。她“强迫”自己的朋友和生意伙伴对自己的发言有反应,细致又自我的表述中,她是最亲密最可靠的人。“我要让每个人都觉得,我就鲜活地在你身边,你别装和我不熟。”她嘻嘻哈哈又闪过精明得意的眼神,“名人也需要被关心,何况我和他们都认识,我从来不去关心不认识的人,万一对方在国外、开会、吃饭,关心怎么传达?网上这种方式特别好。从短信、飞信到微博,是我的社交进化史,我特鄙视和陌生人诉衷情,但无论地产商、投资客、明星还是大学者,只要认识我的,肯定觉得我和我的微博是一致的,因为我就是一个生活中的演员。”
这种零碎的表达还有一个重要作用。“让别人知道我在做什么。王石也这样,很多要找他的人会先看他的微博,明星可能要装忙,普通人恨不能和什么事沾上边,不过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人,大多更在意自己关注的那几个圈子,和自己在其中的形象。”越来越多的名人开始适应聚会或餐会那样的场合。“微博就是这样,我肯定不做派对动物,满足于沾点名人的光,来占点便宜。我是任何场合都把自己当做主人的那种人,既然邀请我,我就会像主办方一样去维护和烘托这个场子,因为我知道大家都需要我依靠我,我做的是派对女王。”她的交际方式显然区别于“见人先说三分话”的中国式含蓄,“我从小受教育就是表达好意就行了,误会我小人无视我也没关系。随便骂人,给人扣帽子,还有做富二代状、做阔太状,这些方式已经不适应微博这个大环境了。姿态很低,志向很高的人,才容易在微博上受到大家的欢迎。我也不是靠一个人抬举的,真正私人化的交际很多也不方便放在网上。普通人的碎片当然没什么,但是精英的就不一样了,即使废话也有用处。虽然我也写很多废话,大家都知道我没骗人就行了。开微博之后有好多人认识我议论我,前几天参加一电视台节目,有人问我是谁,我说我捡过破烂,被你认出来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0 03:21
玩手机的儿童

独处是否终结?
这样一个文化去除了戈夫曼对“前台”、“后台”的区分,所有时刻都是“前台”,甚至于“你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表演”。内在的自我在丧失独处能力以后倾向于彻底消失,剩下的只有不同的外在的自我彼此来去反弹后虚无缥缈的回声。
连线迷狂
这是一个连肥胖症都能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进行传染的时代。能传染的,还有背痛、戒烟、自杀、性行为以及政治态度。如同反安慰剂效应,父母彼此交流后对过敏症的担忧加剧是导致孩子表现出过敏症状的诱因,而多进账1万美元还比不上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快乐更有可能让你更快乐——这是《连接:社交网络的惊人力量以及它们如何形塑我们的生活》(Connected:The Surprising Power of Our Social Networks and How They Shape Our Lives)一书得出的结论。两位作者中的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A. Christakis)是哈佛大学社会学、医学及健康政策教授,今年刚被评为《时代》杂志“百位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过去人们总是在讨论个人选择和社会控制之间的对立。”他宣布,“而我们的研究经验认为,我们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是问题的另一个关键。要明白我们是谁,首先得理解我们彼此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而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样一组数字大概最易于表现近10年来人们联结方式的变迁,以及技术在其中的深远触角:2000年,46%的美国成人日常使用互联网,5%的人有家庭宽带,50%的人拥有手机,没有人无线上网,没有人具有“技术支持的社交网络”。到了2010年,79%的美国成人使用互联网,家庭宽带的普及率达到64%,82%的人都有手机,无线上网的人的比例上升至59%,而每两人中就有一个在经营自己“技术支持的社交网络”。
一年半以前,根据Facebook的营运总监提供的数据,Facebook用户的主页上平均每人有120个朋友链接。现在,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了130,离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邓巴数字”已越来越近。通过研究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人类的组织历史,罗宾·邓巴提出一个假说,认为人类大脑中处理语言和意识的皮层的进化状况最多只能支持150个社交关系。2009年,他比较了有上千个Facebook朋友的人和只有上百个或更少Facebook朋友的人在Facebook上与这些朋友的联系状况,结论是,这两类人的实际社交联络数量和质量没有显著差别。
然而,尽管真正有意义的社交关系就那么些,人们仍然不停地在添加自己Facebook的朋友链接,心理学家称之为“友瘾”(Friend Addiction),或者干脆直接命名为“Facebook成瘾症”(Facebook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FAD)。2010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一项名为“24小时不上线”的最新研究中,200名大学本科生被要求在24小时内放弃使用所有的媒体设备,之后以书面形式报告自己的感受。结果,他们的文字陈述总共多达11万字以上,大约相当于一部400页的英文小说。研究者们发现,几乎无人抱怨无法看电视、看报纸或者听MP3,学生们写的最多的是他们对无法发短信、打电话、查看即时消息、发邮件以及上Facebook的深切沮丧。对他们来说,尽管只是24小时,但失去了这些联系哪怕一秒钟,似乎都意味着失去了朋友和家人。一个学生写道:“我感到全世界就剩下我一个人,我被我的生活放逐。这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纽约时报》上个月则刊登了另一个故事:一对父母禁不住女儿的苦苦哀求,在她11岁时就给她买了一个手机,而他们原先打算的年龄下限和安徒生笔下小美人鱼的家族传统一致,是15岁。文章中专家的妥协性建议是,尽量不要在孩子14岁之前给他们买手机,如果真要买,也最好买功能最简单的,既省钱又省心。
然而,现实的统计数字展现了另一股挡不住的潮流。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0年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5年前,美国45%的18岁以下青少年拥有手机,到2009年,这个比例已上升至75%,其中12岁年龄组拥有手机的比例从18%上升到58%。
在有手机的孩子们中,平均每人每天打5个电话,一半以上的人每天都要发50条以上的短信,1/3的人每天超过100条,每个月超过3000条。2009年6月,一个名叫TextPlus的iPhone免费应用程序发布,其功能是可以无上限地免费发短信,不仅可用于iPhone,还可用于本来没有电话功能的iTouch,短信传输费用由程序开发商直接支付给AT&T电话公司,条件是短信可附带广告。程序发布后,80万下载用户在不到两个月内发送了8000万条短信,平均每天160万条。程序开发商不得不承认,这笔电信费用实在不能与广告收益相抵。
伴随着手机即时消息在孩子们中的普及,2006年问世的“高频铃声”于去年在互联网上再度疯狂流行。尽管人耳的听力范围一般来说是20赫兹到2万赫兹,但对于25岁以上的成人来说,1.5万赫兹以上的声音就基本听不到,而孩子们则对高频声音更敏感。在那些课堂等禁止开机的场合,这种1.5万赫兹左右的“高频铃声”成为许多美国青少年收发短信的护身符,比震动模式还有效。
不仅在美国青少年中,就美国总人口而言,这也是一场已经持续近10年且还在不断蔓延的连线迷狂。早在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一位研究“技术压力”的专家菲利普·尼科尔森(Philip Nicholson)曾提过一个问题:假设你现在必须在切掉一根手指和余生放弃使用计算机两者之间做一个选择,你会选择什么?反复的随机调查表明,1/3的人宁愿放弃一根手指。“麦克卢汉曾说过技术是我们身体的延伸,现在我们知道了如果这一逻辑发展到极致之后会发生什么,放弃使用电脑等同于截肢。”戴维·申克(David Shenk),《信息烟尘》(Data Smog)一书的作者在接受采访中告诉本刊,“而未来的情况在我看来还会跟过去一样,无论是在好的方面还是在坏的方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0 03:21
连线的代价
“30年前,他抱着一台TRS-80家庭电脑,我在他的眼中看到了泪水。‘这台电脑对我来说意味着一切,’他说,‘是我寄托希望的地方。’我就这样开始了对他的访谈,心里想着我大概能从他那里学到点电脑发烧友如何使用他们的新设备的知识。然而,访谈结束时,我的问题改变了:个人电脑在什么地方提供了这样一种与人之间的深切联系?电脑到底有什么以至于它能够给人以希望?”谢里·特尔克(Sherry Turkle)那时还是刚在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系任教的一名教师,她有从哈佛大学获得的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的双博士学位,却仍然感到技术和人性之间的关系神秘莫测。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刚刚萌芽的时候,她第一个提问道:我们如何使用技术?外在的物质机器如何改变了我们的内在自我?
从1984年苹果的麦金托什电脑问世之前,直到Twitter风行,手机普遍上网,她在这个领域研究了30年。2006年,她将当下的连线迷狂命名为“在线文化”(Always-On/Always-On-You)——不仅人人一直在线,而且人人被要求、被预设为一直在线。“网络成瘾”这个词在她看来描述这个现象的力度是不够的,“这是一种受限于技术的使用价值的思考方式,而从更深刻层面看,自我其实已被技术重塑为一种新的状态”。2008年,她在《技术装置的内在历史》一书的序言中提出亲密民族志学(Intimate Ethnography)的概念,说:“人们从来都很难不按照某种说明书式的标准脚本去讨论技术,但实际上,真正对人们有影响的、人们心目中重要的那些事情往往与技术的原初意图没什么关系。”她认为,因此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技术在人性和自我中的内化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外界的感受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而自我对“在线文化”最重要的内化结果之一就是:我们逐渐丧失了独处的能力,她说:“手机给了我们随时随地进行联系的能力,于是我们越来越少有机会经历情绪控制的锻炼。以往是,我有了一种感受,我要打电话给我的朋友,而现在人们则倾向于变成,我想体验某种感受,我要打电话给我的朋友。我们需要先联系朋友,才能体会到我们的感情。我们越来越缺乏独处的环境来进行自省和自修,最后我们忘记了有关独处的一切。”
她说,对于青少年来说,独处的缺失可能会导致他们无法承袭千百年来人类一直以各种形式履行的、核心在于独立面对世界的成人礼传统:“11岁到14岁是一个孩子最有可能从父母那里获得一个手机的年龄,然而11岁到14岁对于一个都市少年来说,也是他头一次独自进行城市漫游的年龄。这种漫游意味着你只有你自己一个人,你要对自己负责,如果害怕了,你要独自去体验那些情绪,然后转变成学会自治和有责任概念的成人。青少年必须通过一段时间的完全被隔离来完成对自我身份的追寻。”
谢里·特尔克说她曾带她15岁的女儿去巴黎旅行,想让女儿体会她自己年轻时那种“因为与所来自处完全断绝了联系的一个未经稀释的巴黎印象”,结果她女儿却认为自己更乐于体验一个“连线巴黎”。“她给在波士顿的朋友不断发短信,有一天我们在旅馆里准备吃晚饭,她的一个朋友从波士顿打来电话邀请她第二天一起午饭,她简单地说,‘明天不行,但周五可以’。她的朋友完全没有意识到她在大西洋的另一端,无论是情绪上还是社会联系上,我女儿压根儿就没离开过波士顿。”谢里·特尔克回忆道。
而从另一方面看,父母也不愿意放弃能够方便实现的与子女的联系,数据显示有一半的父母习惯于通过手机随时监控孩子的方位,“现在,手机和联网技术使得所有代际的人全都坐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同一条船里往下游漂”。
孩子们贪享连线状态,成人们则更易于被过度连线状态困扰。在一种即时问答的交流模式和交流期待成型后,迎面而来的就是如何一直保持快速应答状态的挑战。“人们感到一种要不断刷新邮箱、接收信息更新的压力,许多人因此无法把工作和休闲分开,恨不得度假也要随身携带办公桌。”谢里·特尔克说,“快速回复、多任务处理甚至已经取得了文化价值上的地位,被看做有能力的表现。在效率原则的指引下,我们否认长时间专注于同一件事情的价值。15年前,倘若一个同事在与我面对面谈话时突然开始阅读一封私人信件,我会觉得受到了冒犯,而现在,如果一个电话打到他的手机,立刻接起来才符合行为规范。”
在这种语境下,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提出的“Google是否使我们变笨”的问题获得了意义。尽管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0年对895名各行业专家、学者的一次意见调查表明,81%的被调查者认为互联网增加了人类知识,使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求知机会,然而,宏观层面上的知识共享和增长并不能直接推论技术对个体的影响。尼古拉斯·卡尔所提出的个体层面上的种种疑难,如无法集中注意力,深度思考和分析能力萎缩等,仍然有待互联网研究者们的回应。而他本人为完成《浅薄》一书的写作所采取的解决方案则可谓釜底抽薪:控制电子邮件的进出,不用手机,关闭Facebook和Twitter账号,搁置博客。一段时间后,他终于感到了思维上的“集中与平静”。
“如果说厌倦是电视一代的普遍情绪,那么孤独就是网络一代的普遍情绪。”婴儿潮一代、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从自身经验出发,在《孤独的终结》一文中如此断言。一天看6小时电视使得“电视一代”无事可做时也无法体验惠特曼所说的“闲散”,而连线文化哺育出来的“网络一代”即使在写个人作业时也无法独处,一缺乏陪伴,他们就感到不安和悲哀。“我们失去了保持宁静、享受闲散的能力,而一天100条短信则让他们失去了保持独处、享受孤独的能力。事到如今,人们不再相信独处的心智。”他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0 03:21
全球村中的巴比塔
社会学家戴维·里斯曼(David Riesman)1950年就在《孤独的人群》一书中提出,美国文化中的自我概念正在经历从“内向性”向“他向性”的转向。然而,他没有预料到的是后来技术的发展将会把他者维度推向怎样的一个新高潮。在2011年即将出版的新书《一起孤独:技术以及亲密和孤独的再发明》(Alone Together:Technology and the Reinvention of Intimacy and Solitude)中,谢里·特尔克对400多名被调查者做了社会化媒体和手机使用习惯的访谈,结论是一个表演性文化正在形成,其中叙述性和分析性的自思越来越少见。这样一个文化去除了戈夫曼对“前台”、“后台”状态的区分,所有时刻都是“前台”,甚至于“你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表演”。内在的自我在丧失独处能力以后倾向于彻底消失,剩下的只有不同的外在的自我彼此来来去去反弹后虚无缥缈的回声。在一个新的层面上,谢里·特尔克给美国人重新贴上了“孤独的大众”的标签。
美国密歇根大学今年5月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今天的年轻人与80年代和90年代的年轻人相比更缺乏同情心。研究者分析了最近30年1.4万名大学本科生的调查数据,发现使用同一个统计量表测出来2000年以后学生们的同情心指标大幅下降,降幅达40%。在被问及如何解读这一数据时,研究的主导者萨拉·康拉特(Sara Konrath)回答本刊记者提问时说:“我们一开始是在总人口中发现了这个趋势,后来才进一步把样本集中在年轻人身上。
当前,一方面我们通过技术与更多的人接触,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却经历着同情下降,这看起来的确是一个悖论。问题在于,当我们对人际关系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时候,技术到底是帮助我们获得更紧密的联系,还是使我们的人际关系碎片化?Facebook、Skype以及其他工具的确可以用来达到前一个目的,但人们往往只是用来建立浅层关系,进行表面互动。”
“这种互联网对个体自我造成的悖论——一方面越来越广泛地联结,另一方面个体之间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孤立——到目前为止我还看不到什么改变的可能性。”戴维·申克告诉本刊记者,“我们享受了超级联结状态的种种好处,但是碎片化、压力、注意力涣散也将如影随形。”他说,13年前,他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当记者,那时他头一次在信息过量冲击的高压下提出了信息时代“碎片症”(Fragmentia)的概念:一种认知障碍,源于个体在不间断接触片断性信息和世界时感到自己被切断了与一种整体感之间的联系。他说:“如今,这种被隔离感还将继续下去,而且广告、搜索引擎等技术的发展还将继续迎合我们过去所做的选择。”
在戴维·申克看来,信息技术既把人们带进了麦克卢汉所说的全球村,同时也在村里修建了一座巴别塔。“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正被捆绑到一个巨大的电子基础设施上,可是这颗连线星球也正在这种整体性下变得越来越支离破碎。实际上,这本来就合情合理。就如同一个大型的鸡尾酒会碎裂成一连串的小型谈话——酒会的规模越大,小型谈话也就越多——所以当人们被抛入同一个虚拟村庄时,他们也照常行事。为了维持亲密交流,为了维护各自的复杂性,人们就在这个全球摩天大楼里分裂成了一簇簇的小团体。”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0 03:25
段子来说微博
1、世界杯时,记者采访喀麦隆队,问埃托奥:你每天都干什么?答曰:吃饭,睡觉,上微博;又去问亚历山大·宋,答曰:吃饭,睡觉,上微博;问来问去,问到韦伯,韦伯答曰:吃饭,睡觉。问:为啥不上微博?答:我就是(韦伯)微博!……
2、粉丝超过一百,你就是本内刊;超过一千,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一万,你就是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超过1亿,恭喜你,你是CCTV了。
3、一般新浪微博都是140个字吧,163的微博可以输入163个字,我也在寻思360安全卫士要是出个微博是不是得输入360个字?网友纷纷表示51.com和 56.com会压力很大。其实我一直在等2688网店和3721网络实名出微博。网友告诉我,其实,移动10086也在酝酿微博……
4、腾讯每条微博下面都有 #举报#,很赞很实用,我刚才建议再增加一个 #自首#,这样更ok。
5、微博帮派分类:笑话精选派,图文精选派,原文转帖派,复制粘贴派,只写不转派,只转不写派,媒体炒作派,品牌广告派,生活秀秀派,专挺偶像派,原创搞笑派,大胆抨击派,独具一格派,风格混搭派,自言自语派,胡言乱语派。
6、某领导对一女孩耍流氓,女孩强烈反抗,领导骂道:小妞,别闹了,我可是有背景的人!女孩一听,顿时笑了:大叔,别闹了,我可是有微博的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0 03:28
利用新浪微博进行网站推广[zt]
做网络推广几年了,天天在几个站长站潜水,文章天天看但基本没写过,总觉得说来说去就那么些东西。前段时间研究了下Twitter类网站,Twitte的运行方式更像是电子邮件或是网页——由不同的实体所管理的一个系统,通过共同的网络协议相互连接,并不适合我们做推

做网络推广几年了,天天在几个站长站潜水,文章天天看但基本没写过,总觉得说来说去就那么些东西。前段时间研究了下Twitter类网站,Twitte的运行方式更像是电子邮件或是网页——由不同的实体所管理的一个系统,通过共同的网络协议相互连接,并不适合我们做推广。所以在使用常用的推广手法之余,也一直在寻找新的方式。
但我是做手机商城类网站的运营工作,对流量倒是没什么要求,但是需要高质的潜在客户,给来访客户比较好的用户体验,行货品牌手机价格一般偏高,我们的客户定位也比较高,所以很多手法不能用,很多地方不好推广。
前几天就听说新浪新出了微博,找朋友要了个邀请码,顺手做了一些基本的推广,加了些关注,没想到每天搜索优优手机网的人直接翻倍,成功交易数也有所提升(因为目前使用微博的一般是互联网资深人士,经济能力较高)。好方法不藏私,和做站长的朋友们分享一下。
一、善用关注
在新浪围脖上,每次关注别人,别人都会收到消息,现在微博还算是新鲜东西,一般都会顺手加回好友的。有来有往,长久相交之道。
二、风借火势
这几天互联网界最火的是啥?“李开复离职”。李开复可是微博的忠实用户,9月4日老李发了N多篇短文,估计心情有点激动,我呢,就加了他的关注之后一直F5刷新,出来一篇评论一篇,老李是个好人,基本不删回复的,当然咱也不能瞎掰,也就表示下关注之情。很多朋友关注李开复,顺便加了我做关注,这样好友就多起来了。
三、言多必赚
微博有个好处,你说一句话,会出现在N个好友的页面里面,百度也给这些页面相当不错的收录频率,带上你的网址和产品,自然会有很多朋友来关注。具体写什么大家自己想,我是写“诺基亚5530XM限量版 优优手机网仅售2320 http://www.uushouji.com”。网址会被sina变成短地址,其实更方便我们推广。
四、多开话题
围脖有个功能是插入话题的,插入后可以发起一个讨论版一样的东西,如果话题插的好,会引起大量的讨论。
五、广送邀请
新浪微博目前尚未开放注册,你可以发邮件给好友,邀请他们开通新浪微博。
拥有30个粉丝才可以邀请好友。
结合微博推广第一条,可以说明,微博,朋友多是王道。
所以朋友们想要邀请码请把邮箱发给我。邮箱 xuehm@live.cn 。这个也是MSN号,欢迎做手机行业,网媒编辑,网站运营推广等业务的朋友加我。
六、制造精华
健康类,保健类的文字,在微博上被转载引用的几率高,利人利己可以多做。
七、同步博客
悄悄告诉大家。微博只需要博客地址就能同步别人博客的文章,没有帐号审核之类的。所以你注册很多个微博的话可以马上充实文章的。具体怎么用,大家自己想咯。
还有些微博营销的方法,还在脑子里盘旋,等沉淀成位置再和大家分享。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0 16:35
http://xkwq.e21.cn/

http://xkwq.e21.cn/

http://xkwq.e21.cn/

由此进入[中小学学科网站群]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3 00:05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论坛态度

(一)

   论坛,是我们所有槐荫人的网络家园、精神咖啡屋。她的兴盛与繁荣,自然离不开每一个ID(网名),以及每一个ID背后代表的鲜活的人。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论坛态度。论坛作为本土论坛,有她的网络意义上的普遍的虚无性。但正因为她的本土化,所以她还不是完全虚无的,而是有很多的现实化的东西,或者说她更像一个本土化的超大社区。
    基于此,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论坛态度呢?我的理解是:

(二)

1、态度之一:娱己悦己,随意随心
    我一直认为,上网络论坛首先是为了自娱性的好玩、宣泄,所以不能不认真,但也不能太较真;其次,是为了学习和交流,向别人学习,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关注自己也许并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同时与他人交流和探讨;最后一个目的,或者根本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上论坛纯粹就是一种生活习惯,时髦的说法是:   
    上论坛是一种生活态度。
   
2、态度之二:感谢论坛,尊重版友
    我不是一个太喜欢泡网上论坛和网络社区的人,论坛算是我很认真泡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当很多人喜欢到天涯、西祠、东湖社区转悠的时候,我敬而远之。一来因为时间并不是那么充裕,二来感觉那些知名社区距离我的生活太遥远。而当我偶然进入家乡的本土论坛-----槐荫时,从此驻足,并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网络之家。我就是这样成为这里的一员了。
    值得庆幸和感谢的是,我结识了很多值得我敬佩、尊重、学习,值得我交往的朋友。所以,我感谢论坛、感谢槐荫。
3、态度之三:真诚热心,求同存异
    热心,是一种网络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虽然我并不是一个很喜欢热闹的人,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话语并不是很多,但我喜欢通过看帖、回帖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作者(楼主)的关注和尊重,对相关事件和观点的看法。我想,对于任何一个发帖者来说,总是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回应(哪怕是不同或者相反的意见)。倘若无人喝彩甚至无人在意,那就犹如一个人在寂寞的荒原奔驰,孤寂而愁闷。所以,只要有时间,我还是对看过的帖子尽量回复,正如很多热心的版友常常关注我、积极回我的帖子一样。 我只想通过自己的灌水回帖,对所有的版友说:
    兄弟(姐们),我正关注你和你的帖子呢,请你继续!
  

(三)   

    网络虽然虚无,但网络背后所代表的现实生活并不虚无。论坛虽然只是一个虚拟社区,其实也是一个实在的“大家庭”。它的繁荣兴盛是靠大家的热心来支撑的,无论是公开的还是默默的。
      ID
虽然只是一个符号,但每一个ID代表的人不是符号,而是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个性之人。 我更愿意把这里每一个的ID当成自己周围的人,尽量表示理解和尊重。如果某些人无法令我尊重,那我就尽量远离和表示沉默。每个论坛人都有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是很微弱的声音、或者不和谐的声音),但我想这种声音应该“干净”而文明,应该豁达而理智,应该求同存异、尊重他人。
    因为我认为:每个人的网络论坛态度,其实也是一种另外意义上的生活态度。

楚王后裔,2008年新年 写于江城)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3 08:55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702611-page-18.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702611-page-18.html


因网得识的文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5 14:24
互联网改变了我的课堂



   许锡良



自从开通博客后,我上课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对我的课堂现在有了一个要求,就是要有能够上互联网的多媒体。好在现在的大学都具备了这个条件。



我每次上课必然先要打开自己的博客,自己的讲课常常只有一个简短的提纲,丰富的资料全是现场来自于网络博客。我可不愿意再让学生感觉自己大学毕业等于零,拿着辛苦抄写来的笔记,对照一下网络上的资料,有一种大呼上当的感觉。因此,讲课的时候再不也要求学生做笔记了。每有学生要做笔记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我的博客上全部有的,如果没有的,其他网络上也会有。上课,就是师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各自的证据都可以在网上及时找到。上课最重要的是大家提出问题,然后讨论问题,对这些问题与材料发表个人的看法,这个过程中,没有权威,只有对真理的追求,而且这个讨论是完全自由开放的。


一些人身临互联网时代,却无动于衷。大学讲课,如果教师讲的与书上的或者讲义早就准备好了的一样,那么还不如直接把这些文字发到互联网上。因为所有的文字材料与图片资料,都只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提问并且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文字本身是没有其他意义的。



因此,用这个办法,第一次把自己的阅读、思考、写作与讲课、讨论通过网络博客密切地联系起来了。上一堂课的思路,常常就可以写一篇文章。真正做到古人所说过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的课堂境界。从出现网络博客来看,一个大学教师已经可以通过博客把课堂、阅读、研究与写作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有时候,我们在课堂上讨论着某个问题,一节课下来,我的博客点击量已经增加了数千个。这个时候,我就会对同学们说,你们别看我在这里给你们上课,其实,通过博客,我也同时在与世界上许多地区的许多人在讨论着。现场在听我讲课,在与我讨论的只是你们,但是通过互联网跨越时空听我讲课,与我讨论的是成千上万。



通过互联网,不但改变了讲课的内容,同时也改变了讲课的方式。有了互联网意味着你要讲的,常常不是网上能够找到的。过去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对自己讲课的要求是: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的不讲,现在就讲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过的。在互联网时代你在课堂上所讲的与你要写的其实已经没有什么不同了。不可想象,现在的大学教师,站在讲台上,还拿着一本出版了二十年的发黄教材或者讲义照着念稿子,其课堂效果会怎样?也不可想象,在互联网时代,照着念稿子的课堂,还能够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知识。如果现在的大学教师还没有上过网,如果现在的大学教师还不知道博客是什么,还没有一个自己的电子邮箱,一定要用毛笔作为书写工具,以体现他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人文底蕴,这将是多么荒唐。



互联网时代,其实可以改变我们学校的功能,可以改变我们的课堂方式,甚至必须改变了。在这里传统的学校与课堂的时空观念被打破了。课堂内与课堂外不再是界限分明的两重天地。课堂上没有讨论完的,或者有不明白的,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继续讨论,继续探究。尤其在大学里,记问的学问,学生上网基本上自己都可以解决了。如果一个教师还是用记问的东西教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无法显示了。中国古人说过,记问之学不为师。但是千百年来,偏偏是无数的人靠记问之学成为师的。因为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就是要你有记问之学,现在的高考又是逼迫你有记问之学才能够胜出的。但是,互联网时代,记问之学真的是没有意义了,因为,需要记问的东西,网上基本上都可以找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你必须学会提问,学会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资料,并且学会辨别这些信息,好好利用这些资料。学会分析与判断,学会提出不同的见解并且能够证明它。最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创新。



互联网甚至也在改变着中小学的课堂,而且迫切要求改变。如果能够把学生好好引导到网络上来,学会学习,学习思考,学生也可以通过博客练习写作。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相关的资料,不再仅仅依赖教师的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写作,可以充分讨论,甚至也可以打破学科界限与年龄界限,以整个生命的姿态投入到对这个社会,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上来。课堂也由学校可自由延伸到课堂之外。我记得十年前,美国就在开发新课堂教学方式,它的名字叫WEBQUEST__也就是网络探究的课。教师与学生一起提出需要探讨的问题,然后师生一起围绕着问题去网络上寻找信息资料,为解决问题找到答案。在信息资料的海洋中学会筛选,学会查证,学会创造性地利用。现在十年过去了,情况发展得怎样还不是很清楚。总之,时代的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我经常与学生在网上探讨学术思想与人生问题。昨晚,我的学生在网上告诉我,我非常非常IN。我还没有明白这个意思。学生解释说,这是最新流行的网络语言,就是非常新潮,非常时髦的意思。学生对我把网络资料与博客大胆引进到课堂上来的做法非常感兴趣。因为有了这个网络之后,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就完全打破了常规的上课与下课的时空界限,也打破了教科书的讲解,让学生主动学习,尽快站到问题的前沿上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开设博客,让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还能够与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


我的这种课堂让许多基本上不上网,更不开设博客的老师感觉到了巨大的威胁。因为我有博客,也因为我经常阅读思考并且勤于写作,我对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而且有时只要上那么一次课,仅仅一次,就会永久性地粘合上。这种滚雪球式的教育影响效应,让许多传统型的教授深感不舒服,深感自己作为教师的师道尊严所受的威胁。他们把上互联网学习说成是“网瘾”,把用电脑说成是学生得近视的根源,把电脑的辐射说成是学生健康的杀手。这也是许多传统力量要联合起来绞杀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时代毕竟变了,世界潮流是不可改变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互联网确实可以改变课堂,也正在改变整个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还在改变着整个世界的交流方式。互联网是上帝送给中国人最好的礼物。



20091212日星期六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6 10:32
网络时代对教师职业的挑战                   __2007年11月28日下午在外语本四年级演讲
                            许锡良
   同学们:我叫许锡良,是教育系的教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个名字?(有学生表示听过),好。居然有人听说我的名字。网络时代,就是有这一点好,可以通过网络跨越时空去掌握知识与信息。同学们,你们一直读书读到现在,有没有反省过一个问题___你们读书是为什么?(有学生说,找工作,生活更好一点,掌握知识等)很好,你们的答案没有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其实我们几千年来的读书人一直就是以这种心态来读书的。大家没有听说这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剩下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由学生们补充完),好,说明大家还是蛮有点文化的。深圳大学外语学院有一个外语教授阮炜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为什么学外语的人“没文化”》(学生“啊”地一声,纷纷表示不服气,表示抗议,深感有被歧视的感觉。)。大家如果对这个结论有意见,不要怪我,我只是介绍各位外语系的同学去看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可是外语系水平最高的那种人写的,他是外语学院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又是著名教授。不论怎样,你们同行的话还是要认真参考参考的。今天,我给大家讲的一个题目就是“网络时代对教师职业的挑战”。
  在座的同学中没有还没有上过网的?如果有请举手。好,没有,都上过网。还有同学们中没有QQ的请举手。好,也没有。说明大家都进入了网络时代,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同学们,这个世界因为网络的到来而正在悄悄地变化之中。美国有一个学者,叫托马斯。弗里德曼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世界是平的》,描述了碾平世界的十种力量,其中就有网络,特别是出现搜索引擎、博客这些新的传播工具与学习工具。这实际上也对我们的生活、工作,特别是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对我们将来要担任的教师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还必须迫使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教育。我总有一个强烈的疑问,我们中国历史这么长,人口这么多,幅员这么广阔,为什么发明创造那么少?为什么我们历史中一直有那么多愚蠢而十分残忍的事情不断发生,而且一直到现在仍然无法控制住?愚昧与灾难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首先要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教育的内涵,探讨一下,我们历史上是怎样误解了教育这种人类特有的活动,我们是怎样错误理解了人的概念与内涵。总之一点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是不是把教育的意义弄错了?到了现在发出这样的质疑我觉得就显得特别必要。过去,这个问题还不是特别突出,但是,现在因为是不得不重新考虑的时时候了。我们过去数千年来,是怎样错误地理解了教育?我以为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是驯服。把教育当成驯服的工具。在驯服的概念里就有类似如孝道教育,如奴化教育,和规训教育。总之一条就是安分守己,规规矩矩,伏伏贴贴,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是从来没有过的。这种驯服教育一直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且越是成功的教育,似乎就越是驯服成功的教育。服从的也只是权威人格与依附人格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产生过自然法的概念,所以,才有孔子的“亲亲互隐”。也就是孔子把正义的概念定义为:父亲偷人家的羊,儿子替他隐瞒,儿子如果偷人家的羊,父亲替他隐瞒,这就是正义。大家看看,如果将之扩大到整个社会,整个社会岂不乱了套?驯服之下是不可能去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大家无论怎样读书,也只会想到找个好工作,虽然现在性质与古代有了一点差别,但是,本质上说仍然没有什么不同。读书目的在于引起思考,书其实只是我们思考的材料,如果不能进一步引发我们的思考,读书其实作用不大的。
  第二是背诵。以听话与驯服为目标的教育,自然不可能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不可能学会怀疑。那么,动脑筋这样的事情也就不在我们的教育考虑之内。孔子不是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吗?关键是这里的思,其实也只是忖度老师及上级的旨意的意思。并不是独立思考的意思。相反孔子的师生关系的亲疏恰恰是由听话服从的程度来决定的。颜回从来不怀疑孔子的话,只是一味地称赞孔子如何了得,如何伟大,孔子自然也对之恩爱有加,相反,像宰予、子路、樊梨这些人,因为不肯拍马,甚至有的还喜欢提出一些问题来,均被孔子骂得狗血喷头。听话,自然要记忆力好,这样才能够记住长辈或者权威的话,然后去执行。后来又发明了科举考试制度,把圣人的话当成至理,更是不可以有丝毫的怀疑与反思。任何胆敢这样做的人不但要完全被排除在体制之外,而且可能有掉头与牢狱之灾。这样的一种教育传统,一直流传到现在。我们现在的考试,基本上也是以记忆力以主,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教育仍然像我们这样强调记忆力,仍然有那么多的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记忆力在这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恐怕是绝无仅有的。过于强化一个人的记忆力,这有什么害处呢?就是意味着,作为一个人的生命的复杂性在这里被完全简化了。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有过关于人有七种智能的研究,说明人的生命中蕴含的智能是多元复杂的。一个人的生命要健康成长,必须尽量保持这种天生赋予的生命的复杂性,要敬畏人的生命。而敬畏人的生命,就是意味着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人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尤其是人的生命初始阶段,比如少年儿童阶段,生命还没有完全开化,这个时候就被大量的东西充斥头脑,然后看他们记住这些东西的速度与准确程度,并且以此为标准来判断这些孩子的能力,分出“好、中、差”来,并且以此把儿童分成不同等级。这是对生命的践踏。今天教师们要常常地怀疑这种单纯以记忆力与背诵效果来看待孩子的现象。不但要怀疑,而且要高度警惕这种现象。如果一个儿童在一种高压下,一直能够把各门功课考出很高的分数,甚至门功课考一百分,如果这样的行为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坚持到小学毕业,甚至坚持到初中毕业,这个孩子无论怎样,将来基本上不会有什么特别大的出息。为什么下这个结论?因为,孩子的生命里缺乏阳光,他们生命的丰富性被剥夺了。
    一个孩子如果要考上90分,这肯定是非常不容易的,我记得自己在小学时语文数学两门功课加在一起都难以达到60分。但是后来,看来,即使这样低的分数又有什么关系?想想当时分数不高,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保持了我的一份天生的想像力,保证了玩乐的时间,保持了仰望天空与脚踏大地的时间与空间。但是,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的小学教材越来越难,其难度不仅超过了几十年前我读小学时,而且已经远远超过美国、西欧、日本这些发达国家,要每个孩子都考上90分以上是何其困难的。但是,去年,福建一个叫呱呱的小学老师来广州,我问她教的语文课班上平均成绩怎样?她说他班上平均成绩是92分,我又问,这么高的成绩应该算是学校名列前茅吧?她的回答真的是太出乎我的预料了。她说,不是前几名,而是在学校的倒数第一名。前几名的成绩是平均95、96分。我说,这些孩子完蛋了。你想啊,一个孩子考90分还意味着在班上倒数第几,一门课到90分,保持已经十分不容易了,而在这个基础上每增加一分,都将要耗费孩子多少睡眠时间?将牺牲他们多少游乐时间?此外,还会有读课外闲书的时间吗?还会有自己兴趣爱好吗?还可能保持一份好奇之心吗?如果偶尔考个一百分,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如果门门功课100分,而且连续几年,每次都如此考下去,你的孩子再聪明,也会变成考试的机器。孩子好奇之心将会被反复要求记住的唯一标准答案摧毁。他们的童贞将会被分数后面的功利污损。孩子一旦对知识不感兴趣,而只对考试分数感兴趣,对考试完后排名感兴趣,对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提不出自己的问题,那么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没有了。可是爱因斯坦这个人类二十世纪最富有创造力与想像力的人却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许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一个孩子的父母或者老师如果曾经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这实际上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可是,现在学校对教师越来越严格了,许多学校都实行了对教师考核的末尾淘汰制度。呱呱老师说,如果你甘心只让孩子平均考90分,而且没有要求进一步上进的样子,那么下岗的就很可能是你了。没有可能让你那么从容对待那些学生的,你必须拼命把学生从别的老师那里争抢回来,否则吃亏的必然是自己。这后面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拼命地挤压着我们的教师,再通过教师与父母的手去拼命地挤压孩子们。中国孩子长大后如果仍然有一点创造力的话,只能说是这种高压政策下的漏网之鱼,是幸存在深山老林里的古树一样的珍贵了。我们一直以为自己通过教育在培养人才,有的还认为自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实孩子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的教师所做的工作如果没有扼杀,或者扼杀得少一点,就是非常了不起了。我们中华民族活了五千年,能够拿得出手的发明创造不过是“四大发明”。而且这“四大发明”也不是我们正规教育下的产物,而是一些旁门左道的产物。比如,火药的发明是道士炼仙丹时无意发现的,与“四书五经”无关,而且就是发明之后我们也没有能够在化学反应原理上说明它。至于用处,既没有用它来开山开矿,也没有用它制造什么枪炮,只是发明了鞭炮与烟花而已。直到我们被自己发明的火药制造成的洋炝洋炮打败,仍然没有醒悟过来。
 第三是刻苦。我们的教育对刻苦是特别强调的。每个做过中学学生的人,刻苦学习,已经是耳朵都听得快要起老茧了。如果背诵的东西是自己不能够理解的,而且也没有任何兴趣,这个时候,就自然必须用强力去要求自己。所以,在中国古老的教育词典里充满了类似于“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之类的刻苦学习榜样。这实在是对学习的最大误解。中国人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精神就是这样被搞掉的。学习要不要刻苦?当然要,但是我们不要忽视了,学习首先是一种快乐。学习是人的本能与生命形态的需要。人们思考探索,想追求真相,这是本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上天给了我们一个脑袋就是要用来思考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会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呢?就是因为,我们片面地开发与使用自己的记忆力,我们的智力活动形式过于单一,我们的生活世界与学习世界被弄得十分枯燥乏味,面目可憎,弄到最后,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考出好分数,兴趣完全被忽视了,探寻大自然的神奇的欲望被几个十分枯燥的分数弄得毫无光彩。我们中国人很少有思维的乐趣,很少有单纯探索自然的奥秘的乐趣。中国人的智力形式大多是功利性的。没有仰望天空的习惯。中国人智慧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他神机妙算,算的也只是别人的心思,他们心中有策,这个策也不过是计谋,是策略。我们未曾出现过像苏格拉底式的人物。没有出现过单纯以知识与思想作为自己追求的对象的人。所以,中国出得了诸葛亮这样的神化人物,却想像不出类似牛顿这样的人。牛顿终身不娶,康德也终身不娶,因为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思考的知识与思想之中了,他们终身探求他们所追求的问题。在这样人看来,没有什么事物比思考的乐趣更有乐趣,没有什么比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更为重要。法国有一个思想家叫帕斯卡尔,他说人就是会思想的芦苇,人除了会思想,他的价值甚至还不如一根苇草。但是,人因为有了思想,他的价值在宇宙中就是唯一的,再强大的宇宙力量都无法比人的这种思想力量相比。在西方从其文化源头就有思想的乐趣,有学习的乐趣的。但是,在我们这里却没有。我们只有道德章句,只有圣人教条,这些东西并不要求人们去审视,去反思,而只是要求我们去背诵。我们的智力被降低到了只有记忆功能。所以,古人读书,如果没有进学、中科举之类,也就是如果他所背诵的东西没有被皇帝所购买,那么他们即不能够帮助生活,也不能帮助生存。而且其智力常常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还要低下,因为他们什么谋生的能力都没有了。也不会创造新的知识。更不会创造新的工具。中国的教育自古特别讲刻苦,但是忽略了一个前提,人的生命是有差异的。人的天赋,遗传素质有天然的差异,应该承认这一点。但是人的生命并不能绝对地分出高低来。一个人的优劣是很难分清的。这个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必须以人为本,制定适合每个人的发展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环境来。但是,我们的教育始终是工具化的。分数的工具,政治斗争的工具,意识形态的工具,经济的工具等等。如果我现在要求全班同学们都穿我提供的一种型号的鞋子,脚长了的要锯短,短了的要在鞋子里塞上棉花,无论怎样必须穿这样一种型号的鞋子,大家会不会认为很霸道,很荒唐呢?肯定的。但是,如果这种的方法换成教育,换成考试,大家就是默认了,而且视之为理所当然了。这就是我们长期在一种教育习惯里而形成了集体无意识了,按照理所当然的习惯去接纳它。当大家都这样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形成了一股顽固的巨大的力量。个别人不想这样做恐怕也不行了。只有大家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我们才有可能不付代价地改变过来。教育变革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不变革,我们这个民族就会没有希望。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最主要源自于对人的理解不同,从而导致了对教育的理解不同,对教育理解不同,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同形态。西方人的活力强,发明创造多,而我们却相比要少得多。我们的教育出来的学生,越到后来生命活力越差,创造的冲动力越小,使人们不得不怀疑,这究竟是受过教育的人,还是受过摧残的人。因此,我们中国人首先要寻找到思维的乐趣,要重新理解知识,重新理解这个世界。
 第四关于知识。中国人对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恐怕也是耳熟能详了。这句话源自于英国哲学家培根。英语是“Knowledge is power.”我外语不好,不知道有没有说对。这个“power”可以翻译成“力量”,也可以翻译成“权力”。不同的翻译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很少讨论这样的问题,但是,关于知识的问题,可是西方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话题。如果翻译成“力量”,就包含有解释自然,及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意思,但是如果翻译成“权力”,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有点类似了,我们中国的教育一直就是在“权力”的基础上来认识知识的,而且我们传统的文化并没有知识的概念,我们只有道德章句,圣人训导,然后就背诵这些。我们传统的教育,一是缺乏逻辑理性。二是缺乏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我们也一直作了错误的理解,把宗教信仰与迷信混淆在一起。三是缺乏实验验证的方法与意识。四是缺乏追问与怀疑批判精神。当然,这与背诵教条式的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还与驯服的教育目的也是密切相关的。这些构成了我们的教育的先天不足。因此,中国人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甚至连一门像样的学科都没有产生过。我们现在一讲起科学,大多数人的意识还只是一门门的具体的科学,比如物理、化学、生物,你们会认为是科学,但是你们所学的外语是不是科学?(大家摇头表示不是科学)这就是我们认识科学的层次,不是个别人,而是普遍的认识,不是一时,而是一直如此。早在“五四”时我们就是这样认识科学的,到现在我们也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就是在这样的蒙昧中打转转,几十年,上百年过去,仍然无法走出这个蒙昧的圈子。知识是什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要把知识看成是死的,看成一成不变的,知识也不是用来背诵与储备的,而只是用来激发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如果一个人的知识没有激发我们进一步思考,那么这个知识即使完全背诵出来了,也完全理解了,其实这个知识仍然不是他的,只有被用过了,用于重新思考,特别是用于创造了,这个时候这个知识才是活的。所以,外国教育就不像我们这样完全以知识体系来编排知识的教学,而是引进问题,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去学习知识,是在解决问题时才运用到知识的,这种知识始终是与思考及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种知识也许在我们看来是不够扎实的,但是却是与生命融合在一起的,充满了思想智慧的。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思想智慧,转化为一个人的素质,这里就必须把知识活化,而活化的方法与方式只能够将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把知识作为怀疑的对象,作为进一步激发思考的材料,而不是像仓库里储备货物那样将知识储存在人的大脑中。知识不仅有量的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质。我们长期只重理,不重质,我们对量的重视也只是在记忆层面收来验证我们知识的掌握程度。
  如果说以上这些误区,在过去的时代还不是特别突出,挑战性还不是特别明显的话,现在进入知识经济,网络时代就大不相同了。作为记忆性的知识越来越不重要了。你们看,我在一个教室里,现在通过网络就可找到任何一个知识的解释,包括任何一个英语单词的读音与解释。另外我在教室里通过博客就可以把我正在讲的课现场传给全世界的人看。作为记忆性的知识已经不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了。学生如果会利用网络,他随时可以查到他所想要的知识要点。我手里的这个移动硬盘有好几十个G,当然还不算是大的,大的已经有一百多G了,这样一个巴掌大小的东西,如果不包括图片,只放文字材料的话,几乎可以把我们整个图书馆的文字材料都放进口袋里。如果我们仍然像过去一样把知识的教学当成重点,那么我们当教师的人立即就会感觉到自己的短处。因为,我们很可能还没有学生寻找得快。网络这个东西,越是年轻的人越是容易精通。那么我们再保持过去那样教育条件下对教师的定位恐怕是不行了。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任何优势。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何为?我以为教师重新定位就应该定位于教师是一个思考的典范,是一个具有人格精神魅力的人,特别是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一个新型的受过教育的人,首先是要懂得如何进用工具去寻找自己所要的知识与信息。知道什么知识信息是自己所需要的。还要知道在什么地方有这些知识信息,如何去寻找,然后还要知道寻找到这些知识信息后如何处理,如何利用,特别是如何来用于生活,用于研究,用于创造出新东西来。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是思考的榜样,学生从教师这里学习到的不仅有思维的内容,还有思维的方式与方法,思维的过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潜化的。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而且常常是隐性的东西对人的影响大,而且深入长久。我们大家都知道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上过的课有无数,具体的课的内容我们大多是忘记得差不多了,但是课对大家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可能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因此,如果一个教师从来没有享受到思维的乐趣与探索的乐趣,那么这个教师当得会相当痛苦的,而且他的痛苦同时也会带来学生的痛苦。痛苦的教师,只会带来痛苦的学生。只有享受过思维乐趣的老师,才会把这种思维的乐趣同时也带给他的学生。
 教师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人格魅力。教育是性格塑造性格,智慧碰撞智慧的事业。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常常表现在他的思想见识,他的见多识广,充满思想活力这些方面。总之是充满生命阳光的人。因此我不主张传统的对教师的定位,我们过去有太多的宣传教师典型的事迹。大多是非伤即死,总之是不太健康、生病、病死,甚至要动辄累倒在讲台上,才容易成为先进,才是师德高尚的表现。这大大地误导了教师形象。我现在劝告同学们,只有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精神,充满活力的大脑,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好感,才会得到学生的向师亲师尊师与爱师的待遇。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吸引学生,才能受到学生尊敬与爱戴。
 教师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他富有创造力,他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要有创造力,一个教师就必须要有怀疑精神与批判精神。这是我们教育体制下最为缺乏的东西。教师中有这种素质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创造力,常常是与他的想像力与批判精神分不开的。我们常常误解了教育,以为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相信一些什么。其实,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怀疑,学会批判,真正的相信也是要经过充分的怀疑的,没有经过怀疑与自己深入的分析批判,其实即使暂时相信,也将是假相信,所以,让学生充满怀疑精神是很有必要的。这个时候,老师必须要做出榜样来。他以自己的怀疑追问给学生作出示范。一个提不出自己的问题,看不到蕴藏的问题,缺乏批判精神与批判能力,他没有可能有所发现,也不可能会有所创造。我们要十分警惕那种只一味让学生相信,满足于让学生会写会背,会记的教育效果。特别是要防止我们的教育让学生在造假中茁壮成长。求真务实始终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如果你的教育是让学生学会了造假,学会了谎言连篇,那么你的教育越敬业,对学生的伤害就越大。这种教育将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现在中国的教育在这个问题上十分严重。将来同学们当了教师,如果能够逃避造假,恐怕是三生有幸了。虽然大气候如此,但是,我们仍然要极力去做一些事情。独立思考与富有爱心,同时能够有批判与创新精神。这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生命所在。这些东西永远是不能够用网络或者机器代替的。坚守住教师的这些方面,教师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教师的职业才不会在网络的浪潮中被人视为是可有可无的。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经常把眼睛向外看。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是如何看待教育,是如何进行教育的,看看美国这个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是如何进行教育的。要承认我们无论是社会,还是教育都是落后了。这种落后首先是教育的落后,教育落后并不仅仅是资金财物的投入不够的问题,而是在理解教育上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一方面教育缺乏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教育资源浪费十分严重,而且严重不平衡。这也是对教育的理解出现了问题。我们现在还有一百多万儿童流浪在全国各地的城市的街头,无人问津,这些孩子将与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对我们的社会会形成怎样的影响啊。这绝对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没有认真看待这个问题。我今年五月份去了一趟日本,我感觉日本能够发达是有原因的,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不但重视,而且他们理解的教育十分到位。同学们要记住日本人的教育理念,他们说,人类所有的财富中,只有人大脑里的财富是最宝贵的。而人大脑里的财富又只能靠良好的教育来挖掘。这也是日本非常重视教育并且能够很好把握教育的重要原因。日本人的聪明首先他们懂得怎样去学习,懂得谦虚地向一切比他们强大的国家与民族学习,不论这个国家与民族是否侵略过他们,是否给他们曾经造成过巨大的损害与侮辱。这种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非常可怕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国在各方面都比日本占尽了优势,但是我们仍然远远落后于日本的重要原因。
   我现在来问问同学们:你们现在回忆一下你们上小学的第一天到第三天,有什么印象?看看谁能够讲讲哪天有什么故事,有什么值得现在拿出来留念的东西?如果有现在就请给大家讲讲。(等一下,大家互相观看,始终没有人站起来。而且不少人在摇头,表示没有。)好,同学们,如果按照日本小学生的入学教育仪式,你们一定会终身难忘的。(我从我的博客上找到心怡女士的那篇《我在日本小学任职的经历》)同学们,如果你们的小学入学教育是按照日本人这样去做的,你们现在不但会有深刻的映象,而且还会至少有一样纪念品,就是一年级入学时的第一天同学们的合影。这个照片要留到现在,你们说是不是人生中很珍贵的纪念物啊?还有,你们会在小学入学第一天,报名时面向全校的师生亮相,自报姓名与年龄,介绍自己家人的情况,这是你一生中第一次要在那么大的场合讲话,公开亮相。这个过程会不会对你的人生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与极其深刻的印象?还有那些一生最好的习惯,都会在头三天,也就是日本小学教育中的“黄金三天”中就教给你,然后令你终身难忘,终生受益?这些东西可是我们所没有的。我与大家一样,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就是那样稀里糊涂地进了学校,连一点印象也没有,学校也没有教给我们起码的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没有良好的教育的中国,是不可能会有良好的国民素质的,而没有良好的国民素质,也就不可能会有民族的振兴与社会的和谐。只要打开眼界,虚心地把眼睛向外一看,我们就能够学习到不少东西。可是,许多时候,我们的双眼就是被一块红布蒙住了,我们每一个小学生一进学校的第一天就开口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能够理解“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含义吗?就是现在,同学们你们是大学四年级的同学了,你们理解了吗?说实在的,我这个四十出头的大学教师至今仍然对此困惑不已呢。这就是我们教育落后的根源之一啊。
 我们学院的毕业生将来大多是要当教师的,而且有许多会要到农村去当教师。无论你们将来当教师时遇到什么困难,也无论去的地方多么落后,你们都要争取把电脑搬进自己的宿舍,然后想办法把网线拉进自己的房间,据我所知,广东最落后的偏远山区的乡村,也已经可以上网了。你们一定要把网线拉进自己的房间,有了这根网络,你们周边的环境无论是多么落后,信息多么闭塞,你们都会有一个世界的前景展现在你们面前。你们可以通过网络不断地接受新知识与信息,不断地与时代的脚步保持一致。使自己永远具有新鲜活力的知识与信息,可以跨越时空去交朋识友,遇到自己的良师益友。把握发展自己的机会。否则,你们从广州走出去,在乡村混了三五年,又重新变成一个村姑,那就惨了。我今天给大家讲了网络时代教师职业所受的挑战,讲到最后,其实挑战更是机遇。网络时代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提供了无限的源头活水。同学们记住:你们属于网络时代,网络时代也属于你们。
 2007年11月30日根据回忆整理记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6 10:47
教师的幸福在网上
                           许锡良
   一年多不见康永久博士了,去年在北师大相遇,今天又在西安相遇。他一见我就笑着说:“教师的幸福在网上。我经常上网看你的博客,那是一种别致的幸福。”我们这次在西安陕西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召开教育与幸福的学术研讨会,有一个教师职业幸福的话题。
  说教师的幸福在网上,除了作为一种鼓励的话外,也确实有一定的真实的含义的。因为,大家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思想,探讨问题,使教师每天有那么一点点时间作一下心灵的静思。而且可以穿越时空,让思想穿梭来往,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改变了教师的生活,至少就现在来说改变了我的一点生活方式。这次在西安的会议上,不少教授、研究生都读过我的博客,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一说到我的名字,不少人就说,哦,知道啊,我在网上读过你的博客。也有一些没有读过的,听了以后说,回去一定要好好读一读了。这就是人们交流方式改变了。
  我对康永久博士说,你不能只看而不写啊。除了学术专业的学术论文之外,还应该学会写点感想与随笔性质的东西,即使不作为学术研究,作为生活情调的调味品,也是有意思的。他摇头说,不会写啊。感想与随笔性质的东西就是适合某一类人,我这种人写不出来。
  我总感觉写感想与随笔需要的是灵气,而学术研究更需要的是耐心与细致。需要思想灵气的地方并不多。有时思想观点用那么几句话就可以说得清,但是却要用几十万字的历史材料来证明。但是,随笔却不同,就那么一点点历史材料,你却要用那么多的思想灵光来打理,要将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体来直接感觉这个世界的冷暖。爱随笔的学者有思想家的倾向,而爱写学术论文的人却有学问家的倾向。当然二者兼而有之的人是最好的。
  这次在西安,我看到刘良华博士在他的《逃避自由》一书的扉页上写着:第一是有几份证据说几份话;第二是有几个思想观点,就去找几份证据。前者是得到认同的,后面看起来是很可耻,但是,第二种方法也不是毫无价值的。把别人的思想观点用括号括起来的办法,铁芳老师做得很好。
我觉得良华在研究时想到这几点很有启发意义。有几份证据就说几份话,后面蕴含了一种观点,即存在着一个完全客观的本质面目,我们不能完全弄清他们,但是,我们可以用谨慎的态度一点点搞清,所以要用有几份证据说几份话的方式来处理。这种方式常常被喻成治学严谨,不肯凭空说话。把想像与猜想几乎完全排除在研究领域之外。但是如果放开眼界来看,有时我们似乎很客观地在研究一个问题,实际上我们早就是用了自己的眼光,带着自己的思想偏见在搜寻材料,寻找有利于自己的证据,在茫茫世界,如果我有一个想法,又能够找到一些证据,而这些证据又是那样典型,那么富有说服力,那么这种研究也是有意义的。
  有材料然后说话,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但是有思想而找材料,而且只是一些零星的材料,这就是我们一般意义的随笔了。学术研究是站在材料后面说话,或者用材料说话的,研究者可以躲在一大堆文字材料后面,作幕后操纵,令人看不清作者的真实面目。但是随笔的撰写一定要作者自己以独特的生命个性站出来,说自己思考过的话,说自己发自内心的话。一个学者会写学术论文还不足以证明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还要会写随笔,他才是一个完整的学者,说明他在继承前人的知识的时候,还有自己生命的独特体验。
  网络写作应该是生命的独特体验,大量的索引与注释是会使人无法耐心细致地读下去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6 21:3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110/10/3323_8718729.s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110/10/3323_8718729.s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110/10/3323_8718729.s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7 19:18
怎样建立自己的独立博客(个人网站)?[zt]



可能会有朋友对建立独立博客(个人网站)感兴趣,趁热打铁,在这里我做一下简要介绍。
所谓独立博客,就是指不是依附于博客网站(如新浪博客)的博客。一个独立博客(一般来说)需要具备以下要素:1、独立的顶级域名;2、独立的空间;3、独立的系统程序。

独立博客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1)拥有独立域名具备个人身份象征,更重要的是,(2)在博客网站建立博客,表面上看这个博客是你的,实际上管理员拥有对你博客内容的生杀予夺大权,可以随心所欲地删除或者修改你的文章。更有甚者,像校内网这样无耻到极点的网站,甚至会占据你的著作权归它所有。即便上述情况都不存在,(3)你的博客隔三岔五来一群陌生人瞎胡搅也是一件烦人的事情,除非你喜欢闹。
1、独立的域名
注册一个国际顶级域名需要花费人民币约60元/年。.cn域名会更便宜,但我强烈不推荐使用没有任何权利保障的.cn域名。另外我也强烈不推荐在国内注册域名。推荐使用.com域名。
有了这个域名,你还可以(1)为它设置无数个二级域名,比如本博客的blog.panliang.com,(2)自由设置以该域名为后缀的电子邮箱地址,可谓物超所值,公布出来相当有派头,比如我的电邮地址:mail#panliang.com。
2、博客系统程序
有很多可以选择,其中最耀眼的是本博客采用的WordPress系统,功能、拓展性都很好,也很容易上手。由于全球粉丝众多,能方便地查到很多设置技巧、功能插件和漂亮模板(本博客模板是我自己设计的),各大网站(youtube、flickr等)也都提供用它的接口。作个人博客乃至个人网站都绰绰有余。
3、独立的空间
空间是需要依照你的博客程序类型而定的,上文推荐的wordpress系统需要的空间类型是php+mysql。一般来说,人民币120元/年足够了。
注:以上价格我都是往高了说的。精打细算的话甚至可以折价一半以上,我可以为你推荐销售商,但为了避免广告嫌疑,我不会发布在博客里。
可能有人顾虑,我在别处的博客已经发了几百篇日志,舍不得丢掉又没时间逐篇转移,怎么办?没关系,其实你可以方便地搜到将博客搬家到wordpress系统的方法。本博客先前的538篇日志转移过来,所花费的时间不到10分钟。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更新:我在乐城建了一个“独立博客建设”群组,自己写了一些教程,供独立博客建设爱好者参阅,以后也会不断更新。进入>>
使用wordpress建立独立博客的简单步骤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7 19:28
http://t.sina.com.cn/?c=spr_web_sq_googles_weibo_t101001

http://t.sina.com.cn/?c=spr_web_sq_googles_weibo_t101001

新浪微博官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7 22:05
500家媒体投稿信箱

                 

《杨子晚报》都市风情沈春宁dsfq@yangtse.com 针对都市中的一些现象评论

《江南晚报》文化点击丁晴nigutin@sina.com

《合肥晚报》娱乐视点曹军caoj66@ah163.com

《半岛都市报》娱乐声音龚程ejason@163.com

《银川晚报》民间论语刘瑛chyycwb@163.com

《兰州晚报》新闻时评张海龙fatzhl@163.com

《金陵晚报》新视角何刚xinshijiao2002@163.com

《山西晚报》文化批评陈丽芳blueclf@sina.com

《三湘都市报》论语王恒gxd000@21cn.com

《温州都市报》百姓观点王蓓wangbei998@hotmail.com

《齐鲁晚报》新闻时评燕惠qlwbywb@vip.sina.com

新文化报要闻部张彦梅ywb@xwhb.com

江南时报E-mail jnsbsmgc@sina.com

星传媒(另类娱乐评论)xcmzk@163.com

解放日报时评 jfdailyview@sohu.com

《齐鲁晚报》时评版 jl@qlwb.com.cnqlwbywb@vip.sina.com

《新文化报》时评 wangtao9@263.net
新闻晨报时评 ligongzhen@xwcb.sina.net
网易时评 eyes@corp.netease.com
北京青年报潘多拉pandora001@sina.com
成都日报詹洵 zhanxun@msn.com
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李方myear@yahoo.com.cn
工人日报《新闻评论》董迎春dyc107@vip.sina.com
法制日报《时评》殷蕾pinglun@legaldaily.com.cn
新闻周刊《读者来信》zhucuixia@chinanews.com.cn
南风窗《读者观点》windownfc@21cn.net
杂文报刘晶、李确zawenbao1@yahoo.com.cn
人民法院报《正义周刊》zyzkshb2@sina.com
大河报《声音》岳建国dhbmgy@371.net
周末《民智》肖林xiaolinnj@163.net
深圳商报《商报时评》sbsp@szed.com
中国经营报《评论》唐清建tangqingjian@vip.sina.com
南方都市报《时评》孟波shipingban1@vip.sina.com
文汇时评版fanb@wxjt.com.cn
新快报新快评论xkbpl@163.com
中国商报:杂文随笔,时评书话。w826@163.com
人民网《观点频道》:opinion@peopledaily.com.cn
新华网《观点》:comments@xinhuanet.com
大连《新商报》时评刘雪梅(13998610191):bai-shell@yeah.netxuemeivip@hotmail.com
江苏江南时报时评:jnsbsmgc@sina.com编辑张名青
快报时评王凡:ylkb2002@sina.com
大连晚报时评:dlwbflxw@163.com编辑张永广
半岛晨报时评:hqrd@sina.com编辑张金易
联谊报说吧副刊(讽刺性小品文尤喜):lizhuanghz@163.com
随笔版李晓娜:zawenbao4@yahoo.com.cn
北京俞悦:yuanlaiyu@sina.com
北京晨报:zaocha2001@sina.com
武汉晨报人文周刊夏宏xh55@yahoo.com.cn
《南方周末》百姓记事、茶坊nfzmxl@163.net
《南方都市报》时评shipingban1@vip.sina.com
shipingban2@vip.163.com
《京华时报》各地/声音gn@beijingtimes.com.cn
《华夏时报》百姓记事和百姓茶坊bidao@vip.sina.com
《检察日报》明镜周刊(谢庆立)xql@jcrb.com.cn
《金陵晚报》百姓坊/羊艳yangyan212@sina.com
《重庆晚报》市井//夜雨fkb@mail.cqwb.com.cn
中国青年报李方个人信箱:yayawu_2000@yahoo.com.cna
凤凰周刊短评涂艳tuyanwin@sina.com.cn
  新闻周刊短评:huangaihe@chinanews.com.cn
《杂文月刊》zw_yk@sina.com
成都晚报ldonglin@vip.sina.com
广州日报每日闲情mrxq@gzdaily.com
合肥晚报庐州夜话liaoqw@hotmail.com
黄金时代冯广博.酷评myf197@263.net
检察日报观点ljc@jcrb.com.cn
检察日报绿海zj2000@jcrb.com.cn
经济视点报.时评fangzifangzi@sina.com.cn
南方周末视点nfzmlyd@163.net
南风窗window@nfcmag.com
深圳特区报.周末观察zjchen@szszd.com.cn
文汇报.虚实谈pyd@wxjt.com.cn
中国电视报.民间文汇zhaohanguang@2911.net
中国审计报周末songyue3816@sina.com
中青报法治社会fzsh2000@vip.sina.com
中青报经济时评jjshcyd@263.net
南方周末众议柴子文:chaiziwen@vip.sina.com
南方周末观点:qzhd@vip.sina.com
《科技鑫报》:xufeng1971@vip.sina.com
《湖北青年报》时评版caoermo@163.com
每日商报lcxlang@mail.hz.zj.cn
郑州晚报dfjtchen@sohu.com
经济视点报fangzifangzi@sina.com
郑州日报zzwbwjz@sohu.com
合肥晚报review@mail.21dnn.com
新快报xkb1@163.com
大连晚报qlwbywp@sohu.com
青年导报(河南)china371@sohu.com
燕赵都市报sino-hu@sohu.com
法制日报.声音pinglun@legaldaily.com.cn
郑州晚报.每日时评dfjtchen@sohu.com
每日商报.时评lcxlang@mail.hz.zj.cn
江南时报.新闻评论jnsbsmgc@sina.com.cn
千龙新闻网.千龙时评review@mail.21dnn.com
合肥晚报.娱乐.立体声caoj66@ah163.com
新浪网.新浪观察guancha@staff.sina.com.cn
文汇.时评fanb@wxjt.com.cnwhywb@wxjt.com.cn
中国经济时报.时评xbing@cet.com.cn    检察日报.评论sym@jcrb.com.cn    羊城晚报.时评wbwyb@ycwb.com    周末.陈曦chenxige11@163.net    深圳商报.时评sbsp@szed.com    千龙新闻网.张国伟zgw@mail.21dnn.com    快报言论ylkb2002@vip.sina.com    成都商报:mjpl@megajoy.com    《南方都市报》    zhchappy@vip.163.com娱乐新闻.时评张超    羊城晚报 wbllb@ycwb.com观点新闻    jixu5@sohu.com新闻周刊.茶居声音纪旭    南方日报 zhaidr@mail.nanfangdaily.com.cn    观点.翟丹然(时评)    《四川日报》社会随笔:123TFSP@163.com    羊城晚报-时评wbwyb@ycwb.com冯树盛    椰岛时评作者投稿media@0898.net    网页:http://hi.people.com.cn/    云南日报评论部ynrb-plb@yndaily.com    杂文报-读者视角zawenbao3@yahoo.com.cn    杂文报-生活随笔zawenbao4@yahoo.com.cn相当于杂文报的文艺副刊    杂文报-时评zawenbao1@yahoo.com.cn刊发时评类杂文和杂文精品为主    杂文报-思想驿站zawenbao2@yahoo.com.cn主要刊发思想性强的文章    中华新闻报-传媒视野z974611@sina.com    《济南时报》天天时评sdslz@21cn.com孙立忠    《沈阳今报》观察版sly808@email.syd.com.cn    孙连宇电话:024—22690808    网页:http://bf3.syd.com.cn/gb/syjb/2003-05/13/node_664.htm    《周末》视点民智xiaolinnj@163.net    《周末》视点专栏chenxige11@163.net    半岛都市报.时风眉批focus1973@163.com    长江日报圆桌liuqoo@sina.com    长沙晚报杂文文艺评论lxm461028@263.net刘小莽    城市晚报.新闻时评chupeijun@263.net,zdzd@chinajili.com.cn初佩君    楚天都市报七日谈ccwhy2001@sina.com    大连晚报-时评dlwbflxw@163.com    都市女报.男腔女调163.jn@163.com海荣刊发来自多方面的小评论,带有女性特点的    法制日报-声音pinglun@legaldaily.com.cn    广西文学-讽刺小品fyb168@21cn.com    广州日报-每日闲情mrxq@gzdaily.com    广州日报评论zjpl@gzdaily.com职务:江粤军    杭州每日商报-时评lcxlang@mail.hz.zj.cn    合肥晚报-庐州夜话liaoqw@hotmail.com    合肥晚报-时评review@mail.21dnn.com    河南教育时报-今日谈jysb@shuren100.com    河南青年导报-时评china371@sohu.com    湖北青年报-时评版caoermo@163.com    济南时报国风版gen100@263.net郑连根杂文,时事评论,时事批评    检察日报-评论sym@jcrb.com.cn    江苏法制报纵横谈shjw@jslegal.com    江苏服务导报耳目.批评yuedushu0216@sina.com    解放日报时评jfdailyview@sohu.com上海市汉口路300号解放日报观点版    金陵晚报-新视角xinshijiao@163.com    经济视点报-经济时评fangzifangzi@sina.com.cn,fangzifangzi@hotmail.com    经济视点报-时评fangzifangzi@sina.com    兰州晚报新闻时评fatzhl@163.com    每日商报-时评lcxlang@mail.hz.zj.cn    南风窗-读者观点dzgd@nfcmag.com    千龙新闻网张国伟zgw@mail.21dnn.com    青年时报.时评S584@sohu.com邵双平主要刊发国内新闻的评论    人民法院报-正义周刊zyzkshb2@sina.com    三联生活周刊-生活圆桌miaowei@lifeweek.com.cn    深圳商报-时评sbsp@szed.com    深圳特区报-周末观察zjchen@szszd.com.cn    天府早报-时评enjoy1944@vip.sina.com    文汇报-虚实谈pyd@wxjt.com.cn    文汇时评fanb@wxjt.com.cn    文汇时评whywb@wxjt.com.cn    武汉晨报说吧lyh027@163.com    现代快报-现代时评ylkb2002@vip.sina.com    孝感晚报百姓茶房(新闻评论)xgwb888@163.com    新快报-新快评论xkbpl@163.com    新浪观察guancha@staff.sina.com.cn    新民晚报新民论坛陈向阳cxy@wxjt.com.cn以社会时事的小评论为主    燕赵都市报-时评sino-hu@sohu.com    扬子晚报议事广场ysgc@yangtse.com陈迪晨025---4529455


北京
人民日报
今日谈  jrt@peopledaily.com.cn
人民论坛 rmrb2b@peopledaily.com.cn
读者论坛   caibian3@peopledaily.com.cn

光明日报 光明论坛  pinglunbu@gmw.com.cn
新京报
时事评论部(1-7 shepingbj@vip.sina.comshepingbj@vip.163.com 
经济评论(2-5)  tianlu@vip.sohu.net
中国青年报 青年话题(2-5)  myear@yahoo.com.cn
中国经济导报 每周评论(6) zwj790703@263.net
中国经济时报 时评(124,头天下午3点截稿)   xbing@cet.com.cn  
中国经营报 新闻评论  hanxiaojing@cbnet.com.cn
中国商报 时评  wfy1234@sina.com
中国信息报 总编室  jrpl@sina.com
中国工商报 投稿信箱  cicn666@vip.sina.com
中国工商报 广东站   cicn-gdz@163.com
经济日报
产经透视  yangm@ced.com.cn 
科教周刊  lixn@ced.com.cn
导刊职场  xulij@ced.com.cn 
政府理财  suny@ced.com.cn
经济日报 农村版评论  songwu12345@vip.sina.com
中国工业报 经济评论  xw@cinn.cn
中国税务报 言论   lye7102@sina.com
基层组织建设、城乡视野、法制纵横、读者之声  yanjing1961@sina.com
农民工打工、生活等方面 农民工保护方面   kkllderen@suhu.com
企业纵横  farmer_gao0368@sina.com.cn
科技周刊   kejiaoweekly@sina.com
大众科技报新世界周刊(刊登评论)   dzkjb@public3.bta.net.cn
中国财经报
市县财经    panda101@sina.com
文化时评   huzhaoyan@163.net
中华工商时报 评论  gaocj@mail.cbt.com.cn
京华时报 评论版  pl@bjt.net.cn
工人日报 新闻评论 dyc107@vip.sina.com
法制日报 评论部 guandian@126.compunlun@legaldaily.com.cn
检察日报 评论 sym@jcrb.com.cn 
北京娱乐信报 新闻观点  xb-gw@vip.sohu.net
中国水利报 总编室  zbs@chinawater.com.cn

广东
南方都市报 时评(1-7)  shipingban1@vip.sina.com
深圳法制报 注明"时评"1-5)  szfzb@vip.sina.com
深圳商报 时评(1-5)  sbsp@szed.com
晶报 讲场(1-5)    hwli@szszd.com.cn
深圳特区报 热点话题(1)  ybshen@szszd.com.cn
信息时报 新闻评论(2-6)  rap@xxsb.com
新快报 新快评论 xkbpl@163.com
南方周末众议(4) chaiziwen@vip.sina.com
羊城晚报 (3 6)时评 wbsp@ycwb.com
镇江日报 文化视点  wzrwlp@lianluo.com
珠江晚报 新闻时评版  sxlan@163.com  
上海
上海青年报 青年视角(1-5)  dailyouth@163.net
解放日报 观点   jfdailyview@sohu.com
新民晚报  新民论坛   cxy@wxjt.com.cn

四川
华西都市报 华西时评  huaxishiping@sina.com
天府早报 时评(1-5)  enjoy1944@vip.sina.com
成都日报 评论(24 cdrbpl@yahoo.com.cn  
成都晚报 时评(4725上午截稿) cdwbpl001@sina.com
成都商报 岷江评论   eaarron@163.com,paotongshu@163.com
四川政协报 评论随感版 3)  mc11443@126.com 
重庆
重庆日报 时评(2 LLB@CQRB.CN
重庆晨报 今日时评(5)  taiyang@cqcb.com
重庆晚报 时评(6)  shaojiwa@163.com

辽宁
沈阳今报 观察版(1-5) syjbsly@vip.sohu.netpasser_sun_9@163.com
华商晨报 时评  xiaox221@sina.com
辽宁法制报 评说   cwj823@lnfzb.com


浙江
青年时报 时评(1-6)  s567@vip.sina.com
现代金报 时评版(1-6)  jinbao001@sohu.net,chinaeditor@vip.sina.com,chinae
ditor@126.com
钱江晚报 财富观点 245)  fangz999@zjnews.com.cn
宿迁日报 时评 pinglun@sina.com,llplb@peoplemail.com.cn

广西
南国早报 南国时评(1-5)  ngsp@ngzb.sina.net
当代生活报 生活时评(1-5)  shenghuoshiping@163.com

河南
大河报 今日观点 1-6)  dhbmgy@371.netdddd@800e.net
郑州晚报 时(1-6)  c-cy@vip.371.netdfjtchen@sohu.com 
河南日报 经济点评  qgf@800e.net
经济视点报 经济时评 fangzifangzi@sina.com.cn
教育时报 教育时评  sblkj1980@163.com
河南法制报 时评  hnfzbs@public2.zz.ha.cn

河北
燕赵都市报 时评部(1-6)   yzhcomments@vip.sina.com
保定日报 时评   wswsx00bo@sina.com
杂文报  zawenbao1@yahoo.com.cn
河北法制报   ztfk@hebfzb.com

江苏
江南时报 观点/今日谈(1-6)  jnsbsmgc@sina.com
现代快报 时评(1-6)  jnsbzy@hotmail.com
南京日报 谈今  njrbtj@126.com,hfm999@126.com
常州晚报 新闻评说(4)   wbxw2@cznews.net
江苏工人报 热点评说  f68f@vip.sina.com
扬子晚报 热点评说  ysgc@yangtse.com
江苏法制报 时评  rdzk@jslegal.com

吉林
城市晚报 时评版(1-5    ccliuwu@sohu.com
东亚经贸新闻 时评  guandianshichang@163.com

甘肃
西部商报 只发本地评论  quzhengzhou@tom.comxbsb@xbsb.com.cn

陕西
华商报 华商时评(1-5)  hssp02@vip.sina.com
三秦都市报 时评  sanqinshiping@sohu.com
西安晚报 今日评说(每日一篇800字)  zbs@xawb.com

山东
大众日报 观点版(1-5)  wxf@mail.dzdaily.com.cnwxf@dzwww.com
齐鲁晚报 时评版(1-5)  lhb@dzwww.comzhangjl@dzwww.com
(以上两报可以同时投稿)
鲁中晨报 新闻评论(4-7,头天1700截稿)  hdj5951@sina.com
青岛财经日报 财经类时评(1-5)   wangzhen_78828@sina.com 
威海晚报 每周观点(6 tangtiange@163.com 
山东联合日报 呐喊  lhrblhj@sina.com
山东法制报  fzbflb@sina.com

山西
山西晚报 关注 1-5)  wtc0495@sina.com

福建
海峡导报  时评版(1235 hxdbpl@sina.comhxdbpl@163.com
海峡都市报 时评版 (2-6)   xiux123@sina.comxiux123@126.com
泉州晚报 观点(4) news@qzwb.com
闽南日报  法制纵横  mnrb-zwb@mail.china.com 
闽西日报  评论  chio@china-window.com 
湖北
湖北日报 理论周刊   LLzk@cnhubei.com
孝感晚报 新闻评论 xgwb888@163.com

湖南
潇湘晨报(1-6)
湘江评论   xiangjiangpl@vip.sina.comxiangjiangpl@163.net
经济评论  waye@vip.sohu.net
三湘都市报 时评版(1—5)  cswuxh@163.com
东方新报 时评(1-5)  riwen4495@sina.com

安徽
现代农村报 注明"评论"   xdncb@163.com
合肥晚报 时评  wanghui1315@hotmail.com

江西
江西商报 注明"新闻时评"  jxsb@mail.jxgdw.com

海南
蛇口消息报 注明"时评"(不定期)  sknews@21cn.com
海南日报 时评(5)  tqshp@263.sina.net

云南
春城晚报 周末时评(截稿时间为每周四早上9点)  ya_li@yeah.net
都市时报 注明时评版weekend@public.km.yn.cnmaohaipeng2001@sina.com

杂志类
政策杂志   server@policy.net.cn
新民周刊 言论信箱   bdwl3801@yahoo.com.cn
新闻周刊 读者来信  reader@chinanews.com.cn
管理与财富 GLCF@163.net
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zgcjxx@163.com
中国改革 农村版 forestsong@126.com
了望新闻周刊 评论 liaowang@public.fhnet.cn.net 
公司杂志与企业相关的管理时评、营销时评  daisy@21co.com.cn
南风窗 时评  dzgdnfc@vip.sina.com
shepingbj@vip.sina.com
新京报
jingjipinglun@vip.sina.com
新京经济时评
信息时报 新闻评论(2-6)  rap@xxsb.com
南方都市报 时评版(1-7 shipingban1@vip.sina.com
华商报 华商时评(1-5 hssp02@vip.sina.com
dfpl@wxjt.com.cn     
东方早报偏财经、金融

cyq@xmrb.com         
厦门日报开辟<鹭江时评>专栏

llzhuo@szszd.com.cn   
《晶报》评论版

zhangjinling@qlwb.com.cn
齐鲁晚报时评编辑

xawbtjm@vip.sina.com   
新安时评

xinwb@peopledaily.com.cn
  市场报投诉曝光   

yaoshaoyi@263.net
   青岛《半岛都市报》姚绍毅 半岛时评

onewp@163.com
      安报

yzhcomments@vip.sina.com
  河北媒体燕赵都市报 评论 陈方 
武汉晨报   评论版(1-5 shuobaliuyao@126.com

重庆时报时评版cqsbspb@yahoo.com.cn

重庆商报评论来稿来信liudy110@yahoo.com.cn(周345
现代金报:jinbao001@sohu.net,chinaeditor@vip.sina.com

东方时评             pinglun@eastday.com

南国早报 南国时评(1-5   ngsp@ngzb.sina.net

陈向阳 cxy@wxjt.com.cn 新民晚报

jmry620@163.com
  东方今报 郑州
沈阳今报 观察版(1-5 syjbsly@vip.sohu.net,passer_sun_9@163.com

pinglun@legaldaily.com.cn,fzplb@yahoo.com.cn
法制日报 际占江 同时发送
江苏
南京日报 mysoldier@vip.sohu.net 周一-

江南时报 观点/今日谈(1-6   jnsbsmgc@sina.com

杨子晚报 热点评说xwpl@yangtse.com

宿迁日报 时评 pinglun@sina.com,llplb@peoplemail.com.cn

现代快报 时评(1-6)  wfwcbxyh@vip.sohu.net

常州晚报   新闻评说(4)   wbxw2@cznews.net,wl_cjy@163.com

江苏工人报 热点评说  f68f@vip.sina.com

江苏法制报 时评  rdzk@jslegal.com

镇江日报   文化视点   wzrwlp@lianluo.com

法制日报评论部编辑阮占江向各位问好!

  
嗨,大家好!我是法制日报评论部的编辑阮占江,首先感谢大家一直来对法制日报评论部工作的支持,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春节之后,法制日报评论部主办的声音观点声音透视版面都要扩版,周期由以前的一周一次改为一周三次,同时,每天三版的今日快评也将以来稿为主,一天一篇,欢迎大家积极来稿。

  
一般而言,我们希望来稿尽可能具有法治特色,尽可能在内容上、时效上和观点上都有一些可圈可点的东西。来稿字数最好在1500以下,好稿可以保留到2000左右。采用后稿费一般是1000100元,好稿能够达到300元。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些法律专业的人士成为我们的固定撰稿人,版面上准备开设一些较为灵活的个人专栏,有意者请尽快与我们联系。

  
投稿请同时给pinglun@legaldaily.com.cn fzplb@yahoo.com.cn两个信箱发送。我的办公室电话是647355885057。我们谢绝同是全国性媒体的一稿多投,过于明显和严重的,我们可能会部分扣发和不发稿费!

  
同时,为有效沟通读者、作者、编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日前已尝试开通主页:www.faping.com 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栏目:新闻&评论本部刊发稿件法制论坛线索&建议。希望大家经常去看看,多发帖子,多提建议,更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继续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人民日报 人民论坛   plb@peoplemail.com.cn

        
今日谈     jrt@peopledaily.com.cn

        
党建周刊   dj@peopledaily.com.cn

        
读者来信   caibian3@peopledaily.com.cn

        
经济周刊   jjzk@peopledaily.com.cn

        
企业经纬   gyzjjb@peopledaily.com.cn

        
财经纵横(金海观潮) cmzjjb@sina.com

        
法治论苑   fz1@peopledaily.com.cn

        
百家之言   fz3@peopledaily.com.cn               

        
科教周刊   kj@peopledaily.com.cn

        
教育论坛   jy@peopledaily.com.cn

        
环境漫笔   classpeoplemail.com.cn

        
议政与建言   YZYJY@peopledaily.com.cn

        
   sntdjjb@peopledaily.com.cn

        
民主与法制   fz1@peopledaily.com.cn

市场报   投诉曝光·市场与法   wensuwei0215@sina.com

        
商业评论(陶筠)   taoyun@people.com.cn

        
文化生活         lhubu@sina.com



国际在线   管窥天下   topics@chinabroadcast.cn

经济日报   农村版评论         cgw0817@sina.com

        
县域经济·四季论坛   lili@ced.com.cn

        
今日导刊话题       wanjm@ced.com.cn

        
质量杂谈(孟宪江)   mengxi@ced.com.cn

        
诚信专刊           wangsr@ced.com.cn

        
读者之声           dzzs@ced.com.cn

        
产经透视           yangm@ced.com.cn

        
财经证券           akeke@vip.sina.com

        
今日财经           jjrb365@sohu.com

        
科教周刊           lixn@ced.com.cn

        
导刊职场           xulij@ced.com.cn,lianghua@ced.com.cn

        
政府理财           suny@ced.com.cn

        
行业瞭望           wangrz@ced.com.cn



中国经营报 新闻评论   hanxiaojing@cbnet.com.cn

中国青年报 青年话题(135 myear@yahoo.com.cn

        
法治社会   fzsh2000@vip.sina.com

        
经济时评   jjshcyd@263.net

工人日报   新闻评论   dyc107@vip.sina.com   (刘文宁)      

      
  科教时评   grrbzxz@mail.china.com 

中国经济导报 每周评论 zwj790703@263.net

中国经济时报 开放论坛 chendong@cet.com.cn     

中国财经报

        
市县财经   panda101@sina.com

        
文化时评   huzhaoyan@163.net

北京娱乐信报 时评 xb-gw@vip.sohu.net

中国商报 评论 w826@163.com,wfy1234@sina.com

新京报

        
时事评论部(1-7   shepingbj@vip.sina.com,shepingbj@vip.163.com   

        
经济评论(2-5   tianlu@vip.sohu.net

京华时报   评论版 pl@bjt.net.cn,jhsbpl@sina.com

现代教育报 教育时评 bjcunfu@vip.sohu.net bjcunfu@163.com

法制日报   声音·观点   guandian@126.com,pinglun@legadaily.com.cn

        
今日快评   zongbianshi@legaldaily.com.cn

        
时空杂谈   tbbd@263.net

        
天平焦点   Lishuoqiu@263.net

        
评论部     punlun@legaldaily.com.cn

检察日报   评论   sym@jcrb.com.cn   

中国税务报 言论   lye7102@sina.com

经济观察报

        
来论   hongdu@eobserve.com.cn

        
闲谈   liutony@eobserve.com.cn

学习时报   观察思考   lanwenfei@yahoo.com

中国汽车报 新闻评论部   news.can@263.net

中国妇女报 天天观点 zgfnbs@163.com     

中国工商报 维权时评 cicncz@263.net

中国劳动保障报 言论 Ldbzb@clssn.163.com

中国文化报   时代言论 zhaochen5538@263.net

中国社会报   社会杂谈 mzhnews@263.net

中国信息报   评论 jrpl@sina.com

中国审计报   财经周刊·张弛 chiool@263.net

         
公共信箱:shenjibao@263.net.cn   头版王荣:wangrong08082@hotmail.com     

中华工商时报   观点评论 gcj1218@vip.sina.com, gaocj@mail.cbt.com.cn

         
   化 chenlm2@sohu.comhuangyangzi@vip.sina.com

民主与法制时报(2) fznews@public9.sta.net.cn      

         

广东

南方都市报 时评版(1-7 shipingban1@vip.sina.com

深圳法制报   时评(1-5 szfzb@vip.sina.com ,szfzb@vip.sina.com

深圳商报 时评(1-5)  sbsp@szed.com

晶报 讲场(1-5)    hwli@szszd.com.cn

深圳特区报 热点话题(1)  ybshen@szszd.com.cn

信息时报 新闻评论(2-6)  rap@xxsb.com

新快报 新快评论 xkbpl@163.com

南方周末众议(4) chaiziwen@vip.sina.com

羊城晚报 (3 6)时评 wbsp@ycwb.com

镇江日报 文化视点  wzrwlp@lianluo.com

珠江晚报 新闻时评版  sxlan@163.com  
上海

上海青年报 青年视角(1-5 qnbtgb@vip.sina.com

东方时评             pinglun@eastday.com

解放日报  观点   jfdailyview@sohu.com

新民晚报  新民论坛   cxy@wxjt.com.cn

文汇报   时评(范兵) fanb@wxjt.com.cn

四川

天府早报 时评(1-5   enjoy1944@vip.sina.com

成都商报 时评   eaarron@163.compaotongshu@163.com            

华西时评 华西时评(龚耕田) huaxishiping@sina.com 1-5 每天发一篇

成都日报 评论(247 cdrbpl@yahoo.com.cn  

成都晚报 时评(4725上午截稿) cdwbpl001@sina.com

四川政协报 评论随感版 3)  mc11443@126.com 
天津

今晚报 今晚谈   tiantong78@sohu.com

重庆

重庆日报 时评版(2 LLB@CQRB.CN

重庆晚报 时评(7) shaojiwa@163.com

重庆晨报 声音(7) taiyang@cqcb.com



辽宁

沈阳今报 观察版(1-5 syjbsly@vip.sohu.net,passer_sun_9@163.com

华商晨报 时评  xiaox221@sina.com

辽宁法制报 评说   cwj823@lnfzb.com

半岛晨报 1900截稿) dlbdcb@sina.com   

浙江

现代金报 时评版(1-6 jinbao001@sohu.net,chinaeditor@vip.sina.com

钱江晚报 经济评论 245 fangz999@zjnews.com.cn

      
 财富观点 245)  fangz999@zjnews.com.cn

时代周报 4)杂谈   interson@@163.com (周二中午12点截稿)

温州日报 求索时评(主编:陆剑于):ljy2993@sina.com   

温州都市报 百姓观点   wangbei998@hotmail.com

青年时报 时评(1-6 qnsbsp@vip.sina.com

名城早报 观点 songguiyou@163.com

都市快报 时评 dskbxuxunlei@vip.sina.comtonghuojinsuo@hotmail.com 徐迅雷
广西

南国早报 南国时评(1-5   ngsp@ngzb.sina.net

当代生活报生活 时评 shenghuoshiping@163.comzwyuanchuang@126.comshenghuoshiping@sina.com   (晚上8点截稿)         

柳州晚报   时评       Lshanshan.Lz@126.com

河南

大河报 今日观点     dhbjrgd@vip.sina.com,dddd@800e.net

      
娱乐评论     ltt9935@sina.com

经济视点报 经济时评 jjsd@800e.net

河南法制报 时评  hnfzbs@public2.zz.ha.cn

郑州晚报 时(1-6)  c-cy@vip.371.net,dfjtchen@sohu.com 

河南日报 经济点评  qgf@800e.net

教育时报 教育时评  sblkj1980@163.com

河北

燕赵都市报 时评部(1-6   yzhcomments@vip.sina.com

保定日报 时评   wswsx00bo@sina.com

杂文选刊        zwyuanchuang@126.com

杂文报         zawenbao2@yahoo.com.cn

河北法制报   ztfk@hebfzb.com



江苏

江南时报 观点/今日谈(1-6   jnsbsmgc@sina.com

杨子晚报 热点评说         rdps@yangtse.com, ysgc@yangtse.com

宿迁日报 时评 pinglun@sina.com,llplb@peoplemail.com.cn

现代快报 时评(1-6)  wfwcbxyh@vip.sohu.net

常州晚报   新闻评说(4)   wbxw2@cznews.net wl_cjy@163.com

江苏工人报 热点评说  f68f@vip.sina.com

江苏法制报 时评  rdzk@jslegal.com

镇江日报   文化视点   wzrwlp@lianluo.com

  
吉林

城市晚报 时评版 1-5)  yuzhizhang7848@sina.com, ccliuwu@sohu.com

东亚经贸新闻         guandianshichang@163.com

就业时报(舒澜)wuxieqing1@sina.comjysb@public.cc.jl.cn

陕西

华商报 华商时评(1-5 hssp02@vip.sina.com       www.huash.com

三秦都市报 杂文、时评(6 sanqinshiping@sohu.com

西安晚报 随笔言论(7 special@xawb.com,zbs@xawb.com

        
今日评说(每日一篇800字)  zbs@xawb.com



山东

大众日报 观点版(1-5   wxf@mail.dzdaily.com.cn

齐鲁晚报 时评版(1-5   lhb@dzwww.com,zhangjl@dzwww.com

(以上两报可以同时投稿)

威海晚报   每周观点(6 tangtiange@163.com

半岛都市报 半岛时评 1-7)(周6下午五时前截稿)   yaoshaoyi@263.net

鲁中晨报 新闻评论(4-7,头天1700截稿)  hdj5951@sina.com

青岛财经日报 财经类时评(1-5)   wangzhen_78828@sina.com 

山东联合日报 呐喊  lhrblhj@sina.com

山东法制报  fzbflb@sina.com

青岛晚报   观点   gww@qingdaonews.com

青岛早报   sgl@qingdaonews.com

山西

山西晚报 关注(1-5   wtc0495@sina.com   wtcyjj@sina.com (山西以外) 

三晋都市报   杂文、时评 suixian1981@126.com

福建

海峡导报   时评版(1 2 3 5 hxdbpl@sina.com

海峡都市报 时评版 (2-6)   xiux123@sina.com,xiux123@126.com

泉州晚报 观点(4) news@qzwb.com

闽南日报  法制纵横  mnrb-zwb@mail.china.com 

闽西日报  评论  chio@china-window.com 
湖北

湖北日报 理论周刊     lzc102795@sina.com,yxm13579@cnhubei.com

湖北日报 经济部·甘勇 gan@cnhubei.com

武汉晚报 声音(责编:汪洋)newlife0918@163.com



湖南

潇湘晨报(2-6)

  
湘江评论   xiangjiangpl@vip.sina.com,xiangjiangpl@163.net

  
经济评论   waye@vip.sohu.net

三湘都市报 时评版(1—5)  cswuxh@163.com

东方新报 时评(1-5)  riwen4495@sina.comriwen4495@sina.com   李敏
安徽

安徽日报评论理论部     sh1957@ahrb.com.cn

现代农村报 注明"评论"   xdncb@163.com

合肥晚报 时评        wanghui1315@hotmail.com

安庆日报(下午版)·叶卫东   ywd4230@163.com   

江西

江西商报 注明新闻时评”   jxsb@mail.jxgdw.com 不稳定

都市消费报   今视时评     news@mail.jxgdw.com

江南都市报   时评       jndsblry@sohu.com

海南

蛇口消息报 注明时评”(13)   sknews@21cn.com

海南日报   时评(5   tqshp@263.sina.net

内蒙古

北方新报 时评版   zzmsp2@163.com 容量满
新疆

兵团日报  评论   lyw63119@mail.xj.cninfo.net

甘肃

西部商报 只发本地评论  quzhengzhou@tom.com,xbsb@xbsb.com.cn

云南

都市时报 注明时评版”   weekend@public.km.yn.cnmaohaipeng2001@sina.com

春城晚报 周末时评(截稿时间为每周四早上9点)  ya_li@yeah.net

法制晚报   时评   haizhitian@ynet.com

--------------------------------------------------------------------------------

政策杂志   server@policy.net.cn

新民周刊 言论信箱   bdwl3801@yahoo.com.cn

新闻周刊 读者来信   reader@chinanews.com.cn

管理与财富 GLCF@163.net

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zgcjxx@163.com

中国改革 农村版 forestsong@126.com

了望新闻周刊 评论 liaowang@public.fhnet.cn.net 

公司杂志与企业相关的管理时评、营销时评  daisy@21co.com.cn  ( 编辑QQ1232817)

南风窗 时评  dzgdnfc@vip.sina.com

新市民   info@zhixin.com

杂文月刊  zw_yk@sina.com   

人民论坛 rmlt@peopledaily.com.cn

时代潮   kingzjs8@163.com

科技兴农杂志社   linhuaqiang@163.com 

工商之友 经济杂文   fcongzhongxiao@etang.com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7 23:00
博客,当代文学的新文体

孔庆东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当代文学诞生了一种崭新的文体——博客。这一重要的文学和文化现象迄今尚未引起文学研究界的重视,仍然处于一种“蛮荒”的草莽状态,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生命构造,使其自可不必借助批评的力量而发展壮大下去。
要确认博客是一种崭新的“文体”,恐怕一时许多人还会觉得陌生。受一般的“文学概论”影响,大多数人都把“文体”等同于“体裁”,对于当代中国读者来说,这种体裁又是经典的“四分法”,即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所以,必须回到文学史的长河脉络中去,才能辨清,从来就不存在某种一成不变的文体格局。正如人的性格倾向或者阶级属性一样,既有其基本的维度,又时时交叉变异。文学史本身,就是一部文体嬗变史和文体创新史。而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揭幕,往往就伴随着新文体的诞生。先秦到魏晋的诗、骚、赋,六朝到隋唐的“古文”与“近体”,无不如此。所谓三分法四分法,不过是一种阶段性的简易区分而已。打开鲁迅的“杂文”集,里面何止是“杂文”?他的小说集里有“散文”,有“戏剧”,散文集里有“戏剧”,有“诗歌”。鲁迅是真正无体不能的文体大师,正像茅盾所评价的那样:“鲁迅君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读《呐喊》)用鲁迅评价曹操的话说,则是“改造文章的祖师”。(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而博客作为一种打通雅俗的大众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两次文体创新浪潮可以辨认其前身。一次是宋元兴起的话本小说,一次是五四兴起的随感杂文。
话本小说兴起之时,无人以之为一种新文体,其地位比传统的“街谈巷议”的文言志怪小说还要低等。它不过是“说话人”口头表演艺术的“底本”,非但高雅文人不屑一顾,连普通知识分子也不愿问津。这颇有些类似今人喜欢听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等表演的评书,却未必喜欢阅读他们表演的评书的出版物。然而没有想到,话本自身竟然逐渐脱离“表演”,成为独立的文体,成为可以案头阅读的“文学作品”,成为波澜壮阔的大众文化读物。到了明朝,就是从这种“说话所本”的粗浅文字中,诞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流佳作。与此同时,中国进入了一个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大抵共时的市民文化空前繁荣的新时代。
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以《新青年》为代表的刊物纷纷开辟了“随感录”栏目,后来出现了《语丝》体的杂文。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文体被鲁迅等人硬是“抬进了文学的殿堂”。今天,文学史家已经不能否认,杂文是散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也正是从五四开始,中国进入了以“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为代表的现代大众文化时代。这种崭新的“杂文”文体,被鲁迅评价为“在不意中显了一种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我们应该注意到,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群体,正是每天在当时的“第一媒体”——大小报纸的副刊上,与各种生活社会现象搏斗在一起,纠缠在一起,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世纪之交,网络上出现了一种叫做“博客”的崭新写作方式。在人们对“网络文学”的期待和疑虑中,博客在诞生之初,并未处于“亮点”。人们所期待的“网络文学”,其实还是传统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网上创作”。这种创作,或者是整体写好了搬到网上,或者是直接在网上“连载”,其实不过是“书写工具”的变化。文人们那几年见面时经常互问:“你换笔了吗?”换笔的网上文学,并未真正体现“网络时代”的文学特性。而只有暗中生长的博客,像边缘化的小草,默默呼吸着新世纪的空气。
博客的英文为blog,全名是Web log,中文原意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而写Blog的人也可以被称为博客(Blogger),早期曾被称为“泊客”,含有“漂泊”之意。
博客这一名称最早是由Jorn Barger199712月提出的。到1998年才出现了第一份博客名单,1999年末数量剧增,2001年借助911事件大规模蔓延。发展到今天,博客(Blogger)这个概念已经演变为“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发表个人文章的人。”
到了2005年冬,以新浪网大规模建立“名人博客”为标志,中国博客作为一种新文体终于“浮出水面”。许多作家学者都开辟了个人博客,形成了一种“生机勃勃”的“博客大跃进”局面。
需要注意,并非所有的博客都是文学性的,不能把所有博客一律视为“当代文学”。能够成为当代文学新文体的是那些具有文学创作性的博客。
作为当代文学新文体的博客,显然应该成为新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晓明先生在《2006年文学关键词》一文中指出,与其说新世纪文学“是自然生成的,不如说它是被积极建构出来的。”(见《当代文坛》2007年第2期)诚哉斯言,我们如果将一切产生在21世纪的文学现象都纳入“新世纪文学”,则这一命名的必要性当然要遭受质疑。只有真正显示出中国历史进入21世纪的文化精神面貌的文学,才能无愧于这个称谓。与当代文学的其他文体相比,博客文体显示出了许多夺目的新特性。笔者由于较少上网,研究不够,此处只能简要提出六点。
第一,草根性。这一特点是张颐武先生所敏锐发现和大力强调的。虽然博客里有很多“名人”,但这些名人也是以“草根”姿态来写作的。无论是被称为80后作家代表的韩寒、郭敬明,还是成名已久的作家余华、郑渊洁,他们都必须回到生存的地平线上,才能被认同。博客特殊的发表方式,制约了“创作”的神圣性。许多名人的“粉丝”欣悦地感叹,可以如此近距离地跟偶像直接交流。而交流的结果,就是神秘感的淡化和草根性的认同。一些不是本人所写的“官方博客”,是不大受重视的。草根姿态,恰恰是现代知识分子实现“与民众相结合”的重要关键,过去鲁迅和毛泽东时代所一再呼唤的文艺大众化问题,在新的时代出现了新的解决方式。
第二,灵活性。博客写作可以使用传统的“体裁”,事实上也不可能完全另起炉灶,突破所有传统文体。孟繁华先生曾经鼓励过笔者的“跨文体”写作。但所谓“跨文体”仍然必须有既存的文体可跨。常见的是利用博客来写日记。但日记本身就具有“跨文体”性,因为日记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介绍、抒情,实际上是一种规定了写作出发原点——日期的“散文”。也有写诗歌的或者小说的。笔者很少主动去看别人的博客,只关注一些热点话题,调查不够,没有见到“戏剧博客”。大概剧本不适合于在博客上面写作吧。这个问题需要继续研究。因为没有规则约束,所以博客多数是兴之所致,自由抒发。将事先写好的“标准文章”或者专业论文贴到博客上,往往不受欢迎,原因就是读者发现其不够灵活。读者宁愿在其他媒体上看到那样的文字,而不愿意在博客上亦步亦趋地“上课”。
第三,互动性。博客一般都设置了评论和留言功能,所以跟读者的交流程度和频度都是空前的,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写作形成了干预。文革时期的“集体写作”在形式上未免简单机械,强行的外界干预有时候冲击了执笔者的创作积极性。而博客的写作干预则形成非常有趣的现象。例如有的作家学者关闭了评论功能,保持写作心态的相对纯净。有的则在评论浪潮中惴惴不安,四处解释。这是创作心理学研究的极好事例。由于博客的写作者与评论者分处于明暗两个空间,评论者可以无所顾忌,甚至任意谩骂,这就使得写作者必须时时认真考虑每一个字的社会影响。这样,貌似个人写作的博客,其实已经先在地“内置”了十分复杂的大众的情绪和理念。敢于反抗这一潜规则的博客,必然要遇到麻烦。2006年阿忆的博客由于在“公布北大教师工资单”和“刘胡兰牺牲细节”两次事件中坚持“单向不互动”立场,结果在难以调和的气氛下关闭了。
第四,通俗性。博客所面对的最直接的受众,来去如流水,层次多样,大部分是当代“打工教育机制”下培养出来的思维“程式化”的市民和学生,所以大多数没有到博客上阅读高深文字的诉求。受大众文化的“气场”影响,无论多么深刻的思想,在博客里都多多少少要简化一些。所以博客文体自然就浅易通俗。余秋雨先生本来以高雅的“文化散文”见长,但在其博客中,明显注意了语言的通俗性,甚至津津有味地讲述了父亲当年代他去开学术研讨会的趣闻。那是笔者第一次看余秋雨的文字而发出笑声。黎鸣先生以思考哲学课题见长,但其博客每每冠以通俗而醒目的设问句和判断句,如《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制度的智慧》,《孔夫子是中华民族的罪人》等。当然,这是跟作者自身的思想艺术水平比。整体看来,博客上不乏深刻的思想,锐利的批判,精妙的语言。特别是一些功底深厚的人文学者,在这方面显得游刃有余。但这改变不了博客文体的通俗主旋律。需要辨别的是,通俗不是低俗和庸俗,在表面上的“浅显易懂”之下,隐藏着多层次的文化褶皱。那恐怕要将来的文学史家去挖掘了。
第五,轰动性。博客发表在当今的“第一媒体”上,直接关乎人民生存,社会百态,加之媒体有意炒作,放大信息,所以几乎每天都会有一些博客造成轰动效应。王蒙先生80年代末曾经撰文《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以后,引起很多文学人士反思。那时我们认为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现在看来,文学又以另外的方式回到了喧嚣的场中。我们曾经赞美报告文学是“文学的轻骑兵”,曾经赞美诗歌是“文学的手榴弹”,曾经赞美杂文是文学的“匕首和投枪”。现在看来,博客可以称为当代文学的“便携式激光制导单兵导弹”,自由运载,随时发射,准确性高,爆炸力猛。当代文学的重量级事件必然要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博客中,甚至直接在博客中引爆。正如当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导弹技术一样,可以预言,当代文学的发展已经不可能完全剥离博客,迟早要将博客编制到自身的行伍中。
第六,批判性。博客不需要编辑、出版,不需要领导审查、批准,所以尽管也会受到一些限制,但与其他文体相比,显然会更加“口无遮拦”。这些批判一部分是与受众的心理诉求相呼应,表达了民声。另一部分也是作者被压抑的社会责任感的自然宣泄。用其他媒介难以发表的文字,在博客里大面积地可以自由面世。所以,博客里的语言艺术既有粗浅的一面,也有更加精彩绝伦的一面。以批判性文字而言,比传统的杂文更加做到了“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鲁迅《伪自由书·前记》)当然,博客里面鱼龙混杂,有批判就有“反批判”,也有“带着假面,从指挥刀下挺身而出的英雄”。(鲁迅《准风月谈·后记》)所以,博客又是当前文化领域各种思潮明暗交锋的一个大舞台。在这一方面,可以说它继承并光大了发轫于五四运动时期的杂文艺术。
以上匆匆总结的六点,肯定是不够全面的和较为肤浅的。博客的兴起,当然不能取代传统文体。我们仍然要大力呼唤优秀的小说、震撼的戏剧、感人的诗篇,相信博客的喧哗,并不能整体改变文坛的格局。笔者意在引起当代文学研究者的重视,这对于我们考虑新世纪文学的发展,或许会有一得。


本期博客思考题:
一、本文引子部分的“咬哪儿”是什么意思?根据其意思,这个词儿本来应该写成什么?
二、鲁迅的哪本集子里有“戏剧”?
三、近期涌现出的很多正人君子说,鲁迅没写过跟抗日有关的文章,反而整天责骂伟大的“抗日政府”,破坏祖国的抗日事业。请查查鲁迅全集,用事实教育教育这些只会喊口号、扣帽子的英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0 22:12
---  教育期刊 网址大全  --
 刊名--地 址---电 话---电 子 信 箱
《语文学习》,上海永福路123号64318820. 邮200031.
《语文教学之友》,廊坊师范学院(065000),0316-2119930,ywjxzy@163.com
《语文月刊》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510631)020-85213337 
《教师博览》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330046)0791-8518974jsblbjb@sohu.com
《教学月刊》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路140号(310012)0571-88213041xiaoxueban@jxyk.com
《教育导刊》,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熊少严  副主编:李柏宁、周善恒,国内刊号:CN44—1371/G4  ISSN????,地址:广州市广州起义路512号3楼
邮政编码:510030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来稿要求3500字以上,电脑打印。
邮寄:广州市起义路215号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导刊》杂志社,陈彩燕,编辑收;(020)83387302,
电子邮箱: jydk@chinajournal.net.cn,摘要要包括研究目的、主要方法、结果和结论。行文在100—300字内,JYDK@chinajournal.net.cn,jydk@21cn.com
《语文建设》北京朝内南小街51号(100010)010-65253380yxbks@mail.east.net.cn
《中学语文园地》,http://www.henu.edu.cn/yuwen/yuwen.htm,  zxywyd@xinhuanet.com
主管:河南大学  编辑出版:《中学语文园地》编辑部    主编:王建平  副主编:袁士迎,    刊号:ISSN1007-628X  CN41-1254/G4
(初中,每月1日出版;高中,每月15日出版)社址:开封市河南大学《中学语文园地》编辑部  邮编:475001  电话0378-2865240,2857947
《语文研究》山西省太原并州南路282号(030006)0351-7069457
《福建教育》福州市鼓屏路162号(350001)7872085.
《湖南教育》长沙市开福区彭家井11号(410008)(0731)4323907.
《云南教育》昆明市学府路61号(650223)(0871)5123741.
《贵州教育》贵州市浣纱路66号(550003)(0851)5950710.
《上海教育》上海长宁路491弄36号(200050)(021)62525555sh-education@sina.com
《青海教育》西宁市五四西路35号(810008)(0971)6310550 
《内蒙古教育》 (0471)4303350nmgjy@263.net
《河北教育》石家庄市石岗大街18号 (050061) hbeducation@163.net
《特区教育》深圳市人民北路深中街16号(518001)(0755)3279526.
《天津教育》天津市南开区雅安道9号(300113)(022)27618439tjjy@tiemh.com.cn
《陕西教育》西安市药王湖119号(710003)(029)7316448-8514 
《山西教育》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030009)(0351)3084241sxjj@chinajournal.net.cn
《黑龙江教育》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92-5号(150080)(0451)6664116hljems@mail.hl.cn
《安徽教育》合肥市屯溪市435号省人大8楼(0551)3669118anhi@chinajournal.net.cn
《江西教育》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330046)85186931jxjybjb@163.net
《辽宁教育》沈阳市皇姑区宁山中路29号(110031)(024)86853324injybjh@online.ln.cn
《宁夏教育》银川市新华东街19号(750004)(0951)6024676NXJY@263.net
《山东教育》济南市南圩门外街8号(250001)(0531)2618346 
《西藏教育》拉萨市江苏路29号(85000)(0891)6324985 
《新疆教育》乌鲁木齐胜利路169号(830001)(0991)2852134 
《澳门教育》澳门水坑尾街78号中建商业大厦七楼333611adedm@macan.ctm.net
《中国电化教育》北京复兴门内大街l60号312信箱(100031)66419047cet@hedu.net
《学前教育》北京西城东绒线胡同40号(100031)660l4656preedu@public.bta.net.cn
《教育研究》北京北三环中路46号(100031)620118jyyjzz@263.net
《中国远程教育》北京复兴门内大街l60号(100031)66413389zss@crtvu.edu.cn
《比较教育研究》北京新外大街19号北师大英东楼10087562208310 
《教育与职业》北京崇文区永外安乐林路甲69号l0007567262082 
《中国特殊教育》北京北三环中路46号 l0008862003358 
《教育展望》北京西城太平桥大街四号l0081066l22619  
《中国教育学刊》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l0081666097082 
《教育艺术》北京第804信箱10003768902477 
《中国校外教育》北京西城儿童少年活动中心 10003566l60150 
《学科核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l0087562207968 
《继续教育》北京6304信箱编辑部10220666366875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 l0081666096432  
《上海教育报》上海市长宁路491/36号20005062527164 
《外国教育资料》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 20006262549677 
《外国中小学教育》上海桂林路l00号20023464700700-2318 wgzhx@shtu.edu.cn
《开放教育杂志》上海阜新路25号 20009265020900-172 
《教育发展研究》上海市荣陵北路21号200032021-56534931 
《教育科学》大连沙河口区黄河路851号116029 
《外国教育研究》长春市人民大街138号东北师大院内1300240431-5681927 wgjyyj@china.com
《现代远距离教育》哈尔滨市和兴路92号   1500800451-6301414 
《教学与研究》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62521680jiaoyuyan@263.net
《教师博览》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0791)8518974jsblbjb@sohu.com
《教育信息报》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编辑部,袁军3100120571-8802555-3401jyxxb@sohu.com
《教育研究》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100088)62011873jyyjzz@263.net
《教育理论与与实践》太原解放路东头道巷九号   30009027-87683284 
《素质教育博览》福州市东水路76号新闻出版中心大厦3500010591-3631544szjybl@pubb.fz.fj.cn
《教育评论》福州市梦山巷27号   3500010591-3781440 
《湖北教育》武汉市武昌桂园路4号   430070027-87875361hbjy.21001@163.net
《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华中师大内   430070027-87673284 
《小学教学参考》南宁建政路广西教育学院   5300230771-5620819 
《甘肃教育》兰州滨河东路甘肃教育大厦   7300000931-8883786 
《电化教育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内   7300700931-7971823aver@nwnu.edu.cn
《基础教育研究》南宁市建政路37号   5300230771-5620819 
《中国教育报》北京文慧园北路10号(100088)01062243770 edudaily@public2.bta.net.cn
《教育时报》 郑州市顺河路11号   4500040371-6322295 
《教育导报》四川成都市陕西街26号   610012028-6112838 
《中国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山西临汾语文报社 邮编:041004 zgxylt@263.net
《小学生作文》天津市张自忠路189号室300020022-27302714 
《小学生优秀作文》沈阳市和平区北一马路108号编辑部  杨春清  110001 024-3863253 
《小学生作文辅导》长春市人民大街124号编辑部,刘玉林1300210431-5642217 
《文学少年》沈阳市大东区小北关街31号杂志社,郑晓凯110041024-8850029 
《作文大王》广西桂林市普陀路(541004)0773-5831541sdzzs@maibox.gxnu.edu.cn
《小学生天地》武汉市洪山区桂元路67号编辑部,胡振刚430079027-87884738
《小学生跟我学》广西桂林市王城广西师范大学杂志社编辑部  朱红蕾  5410010773-5831541sdzzs@maibox.gxnu.edu.cn
《百家作文指导》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中央大街编辑部  王庆祥  1637120459-6332633  
《小学生时代》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编辑部,卢孝良,3100120571-8063853luxiaol@mail.hz.zj.cn
《小学生作文向导》哈尔滨市南岗区宣庆小区8号楼编辑部 王少文 1500080451-2314645 
《课堂内外》小学版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11号小学版编辑部,吴显奎  610041023-63863577ktnw@163.net
《少年作文辅导》长沙市东风路附1号编辑部:张天明4100050731-4422059 
《小学生作文选刊》郑州市农业73号编辑部  牛雅杰4500020371-5721756-541 
《教育发展研究》(月刊),主办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高教学会.编辑出版单位:《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
地址:上海市茶陵北路21
邮编:
200032,
网址 :http://202.121.15.143:81, 特色:全国核心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上海教育科研》、《思想理论教育》等三本全国核心期刊的电子版,国内外各种教育文献以及重要教育文件等.
《教育探索》,黑龙江哈尔滨,核心、教育类,==http://www.exploreedu.com/,哈尔滨南岗区中兴街19号   150080,0451-6305279
....explore@mail.hrb.hl.cninfo.net
《开放教育研究》http://www.shtvu.edu.cn  双月刊----上海电视大学。E-M: kfyj@dragon.shtvu.edu.cn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http://itedu.k12.com.cn/,可通过http://www.itedu.org.cn网上投稿,也可用E-mail:itedu@itedu.org.cn。
《语文教学通讯》(核心)
http://www.ywtd.com.cn
E-Mail:txb@ywtd.com.cn
《语文报·教师版》主要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现面向广大中小学教师征稿。来稿要重指导和实用,千字以内,最长不超过1500字。一经采用即付稿酬。
编辑部电话:0351-4290648,投稿地址:山西太原市广场收投局12022号信箱
邮编:030012
电子信箱:gzjsb@ywtd.com.cn (高中)czjsb@ywtd.com.cn (初中)xxjsb@ywtd.com.cn
(小学)《语文报·故事版》2003年正式创刊,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编辑部电话:0351-4290948  投稿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广场收投局12022信箱《语文报·故事版》编辑部,电子信箱:gsb@ywtd.com.cn
《四结合通讯》杂志--http://www.sijiehe.com
《教育参考》主要栏目:“学界新论”“决策与思考”“关注课堂”“案例评析”“名校风采”。2003年将推出多期围绕教育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的专刊
<<教育参考>>(月刊)。本刊地址:上海市长宁路491弄36号<<教育参考>>编辑部
邮政编码:200050  电话:021-62525555*359  021-62254417(FAX)
E-mail:jyck2002@hotmial.com,此外,这里还有《教育时报》、《教育现代化》杂志的介绍。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http://202.121.15.145/具有如下三种核心期刊
1、《教育发展研究》[月刊] 原《上海高教研究》,1980年创刊   列入《ULRICH'S 国际期刊指南》,ISSN1008-3855   CN31-1537/G4 上海市高教学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地址: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邮编:200032   电话:(021) 64034824 (021) 64167677*410
E-mail: edu_develop@es.shec.edu.cn     
2、《上海教育科研》杂志是面向普教为主的综合性教育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主要栏目有:教育论坛、专题研讨、学术争鸣、录音整理、案例评析、教育调查、教育心理、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等。http://202.121.15.143:82/
3、《思想·理论·教育》。地址:上海市普陀区沪太路520号   邮编:200065  电话:(021) 56537074(编辑、发行部) (021) 56537224(主编室)
《辽宁教育研究》--www.clneri.com
刊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南大街85号《辽宁教育研究》编辑部,邮编:110031,电话:(024)86842873  86859859
本刊的主要栏目有:教育综论、改革探索、素质教育研究、社区教育研究、德育研究、教育管理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教学研究、书记校长论坛、青年教师论坛、名师名校长教育思想与办学经验研究、辽沈撷英、规划立项课题选登、规划天地、短论荟萃等。银行汇款:户名:《辽宁教育研究》编辑部  开户行:招商银行沈阳分行北陵支行  帐号:1680819610001  联系人:徐治忠 刘桂荣 邹凡      联系电话:(024)86842873 86859859
《远程教育杂志》浙江杭州市教工路42号(310012)T:0571-88822392,email:zz@zjtvu.edu.cn     http://www.distance-edu.net
教育信息化》(核心) 《教育信息化》杂志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创办、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面向教育系统、面向社会的国家级刊物。原名《管理信息系统》20023月更名为《教育信息化》。 栏目有:教育管理\行业动态\教育信息化论坛\网络建设校校通\教育网络资源建设   教育软件开发与应用\信息技术培训与教学\远程教育\教育与科研\教育设备使用与采购/实用资讯。网址: http://www.mis.com.cn/
联系电话 0086-10-66096696  66097234  主编信箱: [email=主编信箱:dongjing@moe.edu.cn]dongjing@moe.edu.cn[/email]
投稿Email: mis@moe.edu.cn《教育信息化》,edreview@moe.edu.cn《基础教育参考》,edinfo@moe.edu.cn《世界教育信息》
电化教育杂志集锦
北京电化教育》--《网络科技时代》--《上海电教》--《湖北电化教育》--《中国电化教育》--《江苏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内蒙古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江苏电教》--《电教世界》--《天津电教》--湖南电教》--信息技术教育》--《电化教育通讯》--《成都教育》--浙江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中小学电教

 
 
---  中学语文资源网址大全  ---
《语文天地》.《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等。http://www.ywtd.com.cn/
《四结合通讯》杂志--http://www.sijiehe.com
《教育参考》主要栏目:“学界新论”“决策与思考”“关注课堂”“案例评析”“名校风采”。    2003年将推出多期围绕教育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的专刊
<<教育参考>>(月刊)。本刊地址:上海市长宁路491弄36号<<教育参考>>编辑部
邮政编码:200050  电话:021-62525555*359  021-62254417(FAX)
E-mail:jyck2002@hotmial.com
此外,这里还有《教育时报》、《教育现代化》杂志的介绍。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http://202.121.15.145/具有如下三种核心期刊
1、《教育发展研究》[月刊] 原《上海高教研究》,1980年创刊   列入《ULRICH'S 国际期刊指南》
ISSN1008-3855   CN31-1537/G4 上海市高教学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地址: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邮编:200032   电话:(021) 64034824 (021) 64167677*410
E-mail: edu_develop@es.shec.edu.cn     http://202.121.15.143:81/
2、《上海教育科研》杂志是面向普教为主的综合性教育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刊物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展示上海和全国的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主要栏目有:教育论坛、专题研讨、学术争鸣、录音整理、案例评析、教育调查、教育心理、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等。http://202.121.15.143:82/
3、《思想·理论·教育》。地址:上海市普陀区沪太路520号   邮编:200065
电话:(021) 56537074(编辑、发行部) (021) 56537224(主编室)http://202.121.15.143:84/

《辽宁教育研究》--www.clneri.com
刊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南大街85号《辽宁教育研究》编辑部,邮编:110031
电话:(024)86842873  86859859
本刊的主要栏目有:教育综论、改革探索、素质教育研究、社区教育研究、德育研究、教育管理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教学研究、书记校长论坛、青年教师论坛、名师名校长教育思想与办学经验研究、辽沈撷英、规划立项课题选登、规划天地、短论荟萃等。
银行汇款:户名:《辽宁教育研究》编辑部  开户行:招商银行沈阳分行北陵支行  帐号:1680819610001
联 系 人:徐治忠 刘桂荣 邹凡      联系电话:(024)86842873 86859859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园地--http://jxw.ruiwen.com/


语文大学堂.-有学习方法、考试辅导、教参等。http://dywxt.vicp.net/

第二届全国“四结合”教学改革论文展示http://sijiehe.com/normal/lwzhanshi/yuwenindex_gzqz.htm
景山教育网.-好东西多得很...http://www.jsedu.net
教育教学网址大集.-各种教学资源网址,应有尽有http://netroom.hbu.edu.cn/personal/dhjyjx/xkfl.htm
语文教学素材网.-教学好帮手。材料、论文、文学名著...http://zm.ruiwen.com
作文教学网.-针对作文教学的宝库!http://zwjx.8u8.net/
校园网站.实惠多多!...http://www.dsxx.com
语文新天地.-有:语文教学、语文天地、有话自说.http://ywtd.3322.net/zishuozihua.htm
教科园地.http://www.fsjy.net/jiaokeyd/index_gzqz.htm
北京英才苑. http://www.ycy.com.cn
====================
懒汉山庄 - 这是语文老师偷懒的好地方。高考研究、全套教案、教学课件、配套练习、高中教材、教学素材、教学论文、文学作品、学生风采……
网悠之家 - 一个关于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的网站。有职高语文教案、试卷下载、教学课件、教学文摘。学生习作、美文欣赏等。免费提供众多原创作品。
高中语文个性教案网 - 高中语文个性教案,当前,网站上有关语文资料多如牛毛,内容的浅薄与操作的烦琐让往往广大老师无所适从。针此,本人愿意为语文教学做点事,搜取资料,修改整理成各册教案。本站将突出...
开心作文 - 作文原创作品 开心书架 开心论坛 开心作文 开心老师 开心课堂 开心范文 开心投稿 开心社区 开心姐姐 开心留言……
汉阳树 - 本站是一个以文会友的站点,主要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文学创作的天地,给大家提供一个情感交流的空间.有情感作品,网恋作品,感悟作品,诗情画意,情感诊所,梦吧等栏目,欢迎光临! 情...
魔术作文-写作文的好帮手 - “魔术作文”是一款能由电脑自动书写作文的中小学生作文写作软件,有了她,可以让你从此不再为写作文而烦恼,你只需轻轻点击几下鼠标就可以由电脑自动写出令你感到满意的优秀作文。软...
清华之家 -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网站,提供中学语文教学和学习辅导的个人网站。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大量的教案复习资料和试卷练习。
高中语文教学在线 - 高中语文教案、资料等。力求全面,准确,为高中语文老师提供一个网上备课的好地方。为中学语文教学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心灵驿站 - 沾化县富国中学初三年级语文教研组制作,内容包括“小荷初露”——部分学生的作文;Flash动画欣赏;精美壁纸等。
作文宝典系列软件 - 作文宝典系列软件官方网址.《作文宝典高考状元版2003》以共享软件的形式与您见面,该版本将继续 秉承名师优教的传统,充分掌握高考作文的特点及命题走向,从容应对,笑傲考场。...
初中语文教学网 - 包括教案下载、试卷下载、论文下载、语文论坛、作文指导和研究性学习等各类语文教学资源,是专门为初中教师和学生服务的非盈利性网站。
语文课堂 - 心声,作为高三语文老师,我亲眼目睹了一个高三学生的辛苦,也理解这些的确是她的...教学追求。我们的学科教育,可能不会对学生未来选择职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他们...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个人主页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个人主页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个人主页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个人主页『 点此申请 ...李明 新兴教育 学科教育: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
小学语文 - ...化学 中学语文 信息技术 中学数学 小学语文 英语 中学生物 中学地理 中学物理...:
「无人村落」 -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论文交流,在免费广场中提供较多的免费服务
里水中学语文教学网(里中语文) - 内设“体验新课标”、“教海拾贝”、“里中生活”等,并收集了一部分网上语文教学资源,是你教学上的好助手!
小学语文教学网 - 小学语文教学网,有文学天地  资源下载  网友论坛  本站留言  儿童文学  古典名著等栏目,提供课件下载、论文参考等内容。
语文网 - 由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中心主办,含中国青少年写作在线、语文网阅读杂志、语文论坛。是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的官方网站。
方真校园网 - 中学语文教育网站,专门收录初中教案、板书设计、作文教学专题论文,学生作文。希望本站能满足你学习、交互、查询资料的基本需求。
中学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教学的教案、论文、试题、课件、文史知识、汉语知识、教学指导、中高考信息及应试指南、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教材建设等!!
高中语文网 - 阅读、写作、教学、论文、课题,全方位为高中语文教师和高中学生服务,向报刊出版社推荐学生佳作。有汤老师的已公开发表的作文指导文章50余篇可供教师作文教学参考。
淙淙主页 - 高山流水淙淙!人海茫茫中谁会注意那淙淙的流水?白天拿锤子,夜晚操笔杆----这就是我.天下爱好文学的人多如繁星,若有那么一两个走进我的世界,我就心满意足了.朋友,近来聊聊...
中学语文学科参考 - 中学语文学科参考(中学语文学科试题集锦、课件制作,中学语文学科素材,中学各科参考素材等)
语文科 - 教育论文精选,试题精选,教案精选.语文科各单元各课教案,练习题,中段考试题,省统考试题.语文科论文库,免费使用,欢迎赐稿.
校园风铃 - 这是一个小学生作文交流网站,包括“四季之窗”、“情意浓浓”等7个版块,色彩明丽、清新,布局合理,内容也教丰富,是一个小学生、家长、教师值得一看的网站。
中小学生作文网 - 有以下栏目:范文.讲评.高考,中考,高中,初中,小学,论文,教学,作文本,素材,征文,文学,童诗赛区, 校园应用文,校园同步作文, 作文杂谈, 作文厨房, 新加坡白船长 ...
快乐语文 - 这是一个省级重点职业中学语文教师的个人网站。站长有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有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体验,担任学校校长室秘书。曾先后十余次受到市级以上的表彰,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
小学语文教育资源网 - 同步教学,教学资源,科普园地,教学研究,在线答疑,交流园地,个人专集,论坛,课外读物,杂文收录 ,试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补课让教育失去了什么 ,教材改革 只...
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师中心 .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杂文收录 .语文教案 试卷下载 语文论坛 ,网站光盘,锦衣夜话,网友来稿,教学手记,交流中心, 五湖四海·本站论坛·上传列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3 04:54
怎样获得外部链接zolseo发布于2009-8-26 http://www.zolseo.com/post/198.html
        首先要说明的一个原则是,获得外部链接的根本在于提供对用户有用的内容,只要你写出独特的有用的文章,别人就会自动链接向你。
       1、参与博客论坛等社区
       2、发表文章
       3、提供免费又有用的线上服务
       4、免费下载资源
       5、写博客
       6、提交分类目录
       7、想个人网站寻求链接
      8、买链接
       9、交换链接
        10、发新闻稿
         11、网摘和书签
        12、充分利用维基(WiKi)百科
        13、链接诱饵
     外部链接建设 www.zolseo.com
zolseo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3 04:54
快速让新站收录十大技巧
     1、选择关键词,这一步很重要,选择一个竞争不是很大的关键词。比如:中国在线SEO,百度找到相关网页约650,000篇  谷歌中有 约有 1,020,000 项符合 中国在线SEO 的查询结果.   网站排名前十名都没有在标题中出现中国在线SEO的字。因而我们选择这样的关键词。
     2、选择好关键词后,针对该关键词词优化,合理的布局,分化好的选好关键词的字眼 。 做到关键词出现的合理性。如:每天SEO,中国在线SEO,SEO的王道。
    3、良好的网站布局。良好的网站布局包含对于页面的友好。特别针对frame这样的标签,搜索引擎认为不是合理的布局。如果技术可以的话,对你的网站对好采用div+css这样的结构。
   4、适当的分配你选择的关键词。关键词出现的比率大概为5%-7%之间。
   5、有图片标题,flash站点的,请注明标签
   6、选择好服务器。查看你服务器是否有被搜索引擎罚,这致关你网站的全局。如果资金充裕的话请不要使用免费的空间。
   7、制作网站地图。 使用sitemap工具,可以很方便的做出你网站的地图。提交网站地图
   8、加入链接联盟。
   9、如果你有足够多的资料,把这些资源都加上你的连接。比如中国在线SEO就在 www.hunanjinma.com  www.hnzctj.com  这两个站都做了连接。
   10、向搜索引擎提交你的网站。提交网站后,并不一定马上收录你的站,这个时候,要时常的更新的网站信息。

<<<<以上为中国在线SEO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www.zolseo.com
湖南seo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3 04:55
网站优化的六个步骤 不少的SEO初学者当面对SEO时,还不知道怎么来入手,其实企业网站只要按照这六步踏踏实实的走就没有问题了。
SEO第一步:关键词分析。 选择好关键词在SEO中显得特别的重要,SEO关键词怎么来定 这都有一定的规律。
SEO第二步:网站架构分析 网站的架构包括,网站是用了那些标签,特别要提醒注意的一点是,不要使用frame标签。
SEO第三步:网站各页面的优化 做好站内页面的优化,如今在搜索引擎优化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站内连接及导航栏目的设计的合理能在搜索引擎中取得好的排名。
SEO第四步:链接战役 不少的SEO公司,甚至个人都拥有很多的站点。 公司的行为是靠站养站,个人只有去找人做友情链接。当然我们还可以去论坛发帖。顺便带上自己的AD签名。 目前我个人来说,我暂时管理者五个站。
SEO第五步:排名报告和分析 排名报告和分析也是弥补你前面几个工作中的不足,排名报告中我们是否选择的关键词难度太大,或是更本不实用,专业术语太高等等。 分析,我们通过工具去分析,网站内部结构是不是有问题,分析我们未曾发现的长尾关键词。
SEO第六步:网站流量分析 如果一个网站没有自己的流量统计系统,这个网站应该是很糟糕的。至少我们该通过这个分析了解我们到底有多少能访问我们的网站。访问了哪些页面,分析用户与我们沟通问题。 就写了这么多,感谢以前学过的东西。
作者:ZolSEO 本文可以转载,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中国在线seo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3 04:57
网站优化的精髓是什么?来源:网络资源


笔者自从2001年接触google,并了解了google的优化,多年来,一直关注着google等搜索引擎的优化发展方向。
   但发现目前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优化现在呈混乱,胶着之势。现在从搜索引擎输入:网站优化,青岛网站优化等关键词,发现200多万个网页相关。其中包括网站优化培训,网站优化研究等网站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一些刚接触互联网的新手,也看了一些文章后,觉得自己成了,网站优化的高手,对外承揽业务,收费做,网站优化seo,并声称办培训班,收学员。
   网站优化的精髓是什么?网站优化的要领是什么呢?
   一般的,网站优化SEOer都知道,网站优化关键点是网页的title,keywords,图片alt属性等,有的SEOer还大量堆砌关键词,最终也能换取一定的排名,但这决不是网站优化的全部!还有的小的网络公司,为了揽几个业务,对外称网站建设后送,网站优化!
   难道网站优化真的这么简单吗?网站优化的精髓是什么?
   网站优化其实是一个工程,是一个项目!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网站“根正苗红”才是网站优化的良好基础。
   一个网站的域名,空间,网页设计,都影响着网站的优化质量。如果选择免费域名,甚至现在一元钱的cn域名,都会对网站优化不利。同时,网站的服务器空间,如果不稳定,有时能打开,有时打不开,或同一个服务器上“邻居”网站不“规矩”,都会受到连累。网页设计时,要注意网站的导航、地图清晰条理,站点目录合理规划,这些都对网站优化起着影响作用。
   2,“内容为王”,网站优化核心是网页内容的优化。不妨先从搜索引擎的作用入手来分析,无论是google,百度,yahoo等搜索引擎,都向互联网访客提供目录查询、索引服务,搜索引擎查询结果的真实性,权威性,也影响着搜索引擎在网民中的地位与“形象”,没有一个搜索引擎愿意提供不适宜的内容给网民。所以,网站优化决不是简单地修改些网站代码,改一下标题,关键字等就能万事大吉的。内容为王这话应值得我们思考!只有翔实内容的网站才会被搜索引擎所钟爱。
   3,搜索引擎的优化要有良好的外部连接。如同一个论文,有新颖的观点,独到的发现,会被大量其它人员引用,每个引用就如同给这个论文投了一票,票越多,这个论文也就越优秀。同时,这个票的含金量,也决定着“票”的质量,投票人的“身份”就决定着“票”的质量!一群博士认可的论文,要比一群小学生认可的论文质量更高!网站优化的外部连接,就如同这样的“票”,引用、连接你网站之网站的水平与质量,将决定着网站得到“票”的质量。所以,争取良好外部连接才是网站优化的动力。争取好的pr值网站的连接,争取访问量大的网站连接,都是网站优化所必要的。
   4,网站内容不断更新。新闻具有时效性,现在的特大新闻,过一段时间就成了历史,被人员慢慢忘记,一个网站总没有新的内容,新鲜的观点,浏览的人就会减少,搜索引擎的蜘蛛也就来的少了,网站排名就会下滑,所以,网站优化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要日积月累,不断“添柴”的过程。
   总起来说,网站优化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积累的过程,如果你需要找SEOer对网站进行优化,就需要找能坚持为你网站“加油”的人。
   网站优化其实没有捷径,只有选择正确的路,并不断地向前走,才能达到良好的排名!选择正确的路,就是要知道网站优化的各个方面,懂得要领,要有新的,权威的内容;不断地走,就是要天天付出,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慢慢地你会找到网站优化的真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3 04:59
推荐的站长工具网站字体;


1、网站相关性检查
http://www.uptimebot.com/sql/one.php
注: 比大部分国内站长查询还要细致.
2、在线翻译
http://babelfish.altavista.com
注: 我一直用的翻译网站,语言种类全,速度不错.
http://www3.j-server.com/KODENSHA/contents/trial/index.htm
注: 中(简繁),英,日,韩四国语言互译,效果不错.
3、国外scripts站
http://www.hotscrip&#116;s.com
注: 国外著名脚本站,内容极其丰富.只要有耐心不难发现优秀程序.
4、WHOIS and Reverse IP
http://whois.webhosting.info
注: 很实用的一个网站,查询一个域名或IP下的所有站点.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Reverse IP/Domain Lookup
http://www.robtex.com
注: 很实用的一个网站,查询一个域名或IP下的所有站点.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Reverse IP/Domain Lookup
http://www.myipneighbors.com
注: 很实用的一个网站,查询一个域名或IP下的所有站点.
5、查看网站历史
http://www.archive.org/web/web.php
注: 可以说这个网站是看个每个站长长大的.
6、在线FTP上传
http://www.net2ftp.com
注: 国外著名的WEBFTP,突破IP被封锁的限制,上传速度飞快.
7、whois查询
http://www.whois.sc
注: 可以用关键字的形式查询.并且推荐类似域名,待出售域名.
8、DNS检测
http://www.checkdns.net/quickcheckdomainf.aspx
注: 能检测域名的DNS状态,邮件和服务器状态.
9、获知空间的IP
http://www.kloth.net/services/nslookup.php
注: 在域名未生效前,根据空间商提供的NS,检测域名所在服务器的IP.
10、域名工具综合
http://www.domaintools.com
注: 域名查询工具综合站点,N多的实用查询功能.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http://www.dnsstuff.com
注: 域名查询工具综合站点,N多的实用查询功能.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3 12:31
                                  网站何以长生不死:品牌战争
一、 导言
我问很多人,你的网站对比hao123、qq、youku何如。相信很多人的网站可以比他们做得还好,但很多人的网站为何访问量居低不高。一个商业网站要得以生存,必须有盈利(有财团支持自负亏损的不论),而在网络中这种盈利往往是通过广告联盟获得的!所以一个网站要赚钱就要有流量,流量是网站的核心力量。太多数网站90%的流量都是从百度、google自然搜索而来。
由于网络的低成本,上百元就可以快速建立一个电影、网址、淘宝导购网站,因此建网站并不难,重要的是推广。在这个建网站-SEO流量-投放广告-获取收入产业链中,站长往往是处于非常劣势的地位,被百度K站、空间出问题、广告联盟扣量等,因此站长是处于这个产业链的最底端。太多人个人网站都是个人维护,有的甚至一个维护数十个网站,但毕竟个人精力有限,网站有流量转化为收益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做网站在于精,不在于多!
我想问大家,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脑、电视、手机有没有品牌,我们需不需要品牌?如果这些产品没有品牌的话,那么这个行业可想而知会如何向前发展。同样,一个网站尽管你有日万ip流量,不代表你很成功,虽然你不错。我们需要的是长期的、稳定的收益,不用天天有电脑前维护网站,而每月查看银行收帐。
hao123 qq youku为什么会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已经人人皆知,形成了口碑、品牌化了。http://xnjyw.5d6d.com/bbs.php
下面笔者就仔细来谈谈网站品牌建设的一些要点:
二、 域名的选择和网站名称很重要
在我的身边一直没注意别人上网的细节,现在发现了,几乎90%的人不是记网址的。像新浪网、淘宝网、网易邮箱,很多人只记网站的中文名称,他们从来不记网址。
如果你天天努力推广,别人通过博客、论坛、别的网站点击进入你的网站只是偶然性的,要想用户二次访问的话很难,尽管他收藏了你的网站,因为用户的收藏夹网站太多或经常丢失。
像2008sh.com这个,他优化2010最新网络游戏排行榜 最好玩的网络游戏大全 免费网游这几个关键词、网站名称是蓝圣火游戏网!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
1.为建立网站品牌做铺垫
2.避免不能发网址的可以用网站名称代替:在宣传的时候可以说“你到百度搜索‘蓝圣火游戏网’”,哪里有最新好玩的游戏;
3.建立百度相关搜索,增加网站流量:当“蓝圣火游戏网”搜索量达到60以下,以后别人在百度搜索后,可能在相关搜索栏可以看到这个词!http://xnjyw.5d6d.com/bbs.php
三、 网站品牌的推广定位是口碑营销
看到很多人去论坛、贴吧、博客推广,很多人发一些信息总是留下网址,虽然这个有助于SEO,但过量可能会被百度、Google K掉!如果把网站品牌推广定位为口碑营销,以后我们去百度贴吧、百度知道可以直接留下网站名称,不用担心回贴被删问题!虽然这样做短时间内推广效果不是很好,但是网站暴光得多了,到百度搜索的就会多,这样比较容易形成网站品牌。
口碑营销的还有个方法是用软文、比如我们要推广一个交友网站,如果直接发贴“向大家推荐一个交友网站”相信这个贴可能很快被删,而且没有什么访问量。假如大家想一些情感故事、爱情故事,如《一个28岁剩女的的奇迹:我嫁到了亿万富翁》文章里面有讲述故事的同时,其中可以说这个28岁剩女是通过XXX交友网认识到的那个亿万富翁,然后网上聊天,熟了后来出来见面,培养好感情,最后走入幸福的天堂。这样一篇讲述的文章的话,相信很多女性论坛的人很多都会点击进去看。http://xnjyw.5d6d.com/bbs.php
四、 网站品牌建设缔结合作伙伴关系必不可少
很多时候,太多数站长都只是从百度拿流量,从百度宣传。真正的强人会想到其他人想不到的方法,例如和别的网站缔结合作伙伴关系、和知名论坛、知名博客、下载量高的软件进行合作。
(1)网站缔结合作伙伴关系:比较你有一个游戏网站,别人有一个娱乐网站,流量日万ip!你就可以和你商量说,你给我建立一个游戏频道,链接到我的网站,你就给他每月一千元,他肯定非常乐意。因此这个频道不占用他任何广告位,就可以每月多收入上千元了。
(2)知名论坛:中国网友在论坛、SNS社区是非常活跃的,比如你有一个化妆品商城,你可以找一个流量大的女性论坛,然后商量每月置顶一些软文(选购技巧、美容技巧、产品推荐)
(3)知名博客:同样我们可以和博客合作,每月投稿一些软文,这样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目标客户。
(4)下载量高的软件:像超级兔子、pps网络电视软件,里面就内置了很多广告,我们如果要推广一个购物网站,可以找一些娱乐的软件进行合作,推广我们的网站!http://xnjyw.5d6d.com/bbs.php
五、 威客和免费资源推广是建设网站品牌的有力武器
因为一个人的精力的有限的,很多时候我们想把一个网站做大、做强、由于个人能力、资源、财力等各方面的因素,我们却有心无力。我们上一下猪八戒威客网,现在有300万的威客用户,比如你想做一份网站SEO方案,做网站发贴推广,你可以交给威客做,而且成本极低!我们一个人,一天推广是有限的,尽管可以使用群发软件,但带来的副作用太多,因此选择威客做推广宣传也是非常明智的。
另一个武器是免费赠送一些资料,如我的是一个美容产品网店,我们可以自己收集一些美容技巧,然后制作成一本《美容宝典2010》,然后在各大论坛进行转载,这样电子书可能就会像病毒一样传播、当别人打开这本书,就可以进入你的网店,这样无疑会提高你网店的业绩。http://xnjyw.5d6d.com/bbs.php
六、 结论
网络企业或商业网站要学会选择好的域名和网站名称、好的口碑营销方案、网络合作和利用威客、免费资源推广等策略,这样就可以实现低成本营销,建立自己的网站品牌,从而提高网络企业的持久生命力。
笔者为广东新安学院电子商务08届学生刘如敏、本文的写作一是为了交学校安排的暑假论文,二是和大家分享交流!欢迎QQ:262830296 联系,或email:feryo@163.com
本文由网络游戏排行榜http://www.53netgame.com原创首发,http://xnjyw.5d6d.com/bbs.php欢迎转载,感谢各位网友及站长、网络工作者的支持!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3 12:34
大型网站建设策划八个步骤分析,传递品牌理念,吸引目标顾客更新时间:2010-07-01  来源:合肥网站建设
网站策划是指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归纳与总结,对网站设计、建设、推广和运营等各方面问题进行整体策划,并提供完善解决方案的过程。网站策划需要了解客户需求,客户评估、网站功能设计、网站结构规划、页面内容,系统硬件、软件配置方案等等内容。网站策划必须在建站前明确建设网站的目的,精准地对网站进行定位,确定网站的功能,指导网站的整个建设流程。
大型的网站建设策划有别于企业类的网站,如何建设大型网站呢?现在就大型网站建设我提以下建议:
第一步:网站面对的用户群是谁?这些用户群上网的特征是什么?这些用户都在网上习惯做些什么?
第二步:客户要求建设的这个网站是纯网上经营的还是线上线下结合经营的?网站的赢利模式是什么样的?如果是线上线下结合经营,那么网站与实际业务的接洽点和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步:目前,你将要建设的网站在行内或者相近的行业有没有做得比较好的网站?是不是你策划的这个网站的竞争对手?他们是怎样赚钱的?经过你的分析以后,这些网站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你将在网站策划方案中参考哪些网站的哪一些做法?请别忘记借鉴别人的东西也是一门艺术。
第四步:你要策划的网站项目需求清晰不?栏目是怎样设计的且具体有哪些栏目?有什么样的功能?表现形式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这样去设置?没有更好的方式了吗?请记住,网站建设前的策划的工作是相当复杂的,如果对项目不够清晰,后果就很严重了,轻拖延工期,重则项目没有办法进行下去。所以作为一名项目负责人,你必须清楚这些内容。
第五步:网站的后台将怎样去设置?前台会员界面和使用上都考虑了哪些具备使用人性化,简单化,大众化的特点?
第六步:你研究过竞争对手是怎样推广的吗?你在做网站策划的时候有没有考虑SEO的标准?日后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推广的网站?在现在,如果你的网站在建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按SEO的标准,搜索引擎的胃口,不考虑网络营销的去建设的网站,最终如同在互联网上又多了一个废品工程,请不要再浪费你的RMB了。
第七步:你的网站建设项目是由谁来策划?由谁来承建?他们的团队有多少经验?他们有ASP.NET或JSP开发的成功案例吗?现在大型的网站的都采用这些高新技术,以保证开发出来的网站的安全性和前瞻性,因为改版又将耗费你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团队,请找广州正佳科技,我们有大量的大型网站策划开发建设的丰富经验,并且以所开发出来的项目以SEO(搜索引擎优化)见长,国际鞋业网,国际皮具网,中国食补网,华南人才网等等就是我们一部分网站策划网站建设网络营销一条龙服务的项目。所以网站策划也好,网站建设也好,网络营销也好,找对团队才是真。
第八步:网站的后期维护,网络营销的团队安排表是什么样的?
  经过以上八步,好好回答这么多问题,你网站建设策划方案才算完成,如果还有些问题回答不了,请继续努力完整回答,整理答案就成方案了,请注意,如果自己不清楚怎样策划,可以找如广州正佳公司这样的专业公司为你做全程的一条龙服务。还有一个注意的问题,网站策划不是免费的,免费的就不会有含金量,通常网站策划方案比网站建设费用贵那是正常的。
大型网站策划制作--合肥久久专注于企业门户网站建设策划,是一家专业的合肥网站建设内容策划公司,成立至今已成功策划大型企业门户网站多个,主要包括鲜花行业网站策划、装饰行业网站策划、食品行业网站策划、餐饮行业网站策划、机械行业网站策划、电子行业网站策划、化工行业网站策划、服务行业网站策划等众多行业门户网站策划。
在技术层面,久久策划精于网站开发使用软件环境、硬件环境情况、美术设计、网站的交互性和用户友好界面设计、功能要求、内容挂接、数据库的功能等,并在网络营销、网站宣传推广、广告投放和搜索引擎优化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熟悉互联网经济,能有效把控网站建设的战略方向和赢利模式。
  大型网站策划是个系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庞大的行业信息来源和行业理论基础,即使是企业门户策划也必须至少了解行业技能,网站策划制作不仅仅是个体力活也是个脑力活,虽然在策划的过程中很辛苦但是久久网络一直觉的很有意义,策划门户网站项目的同时也在策划自己的生活,用策划的眼观去看世界待生活,会清晰一些清醒一点!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2:18
http://www.crn.net.cn/link/index.html

需要看看的一些网站


http://www.pqshow.com/index/wangye1.html

http://www.cco8.com/xxb0/index/wangye1.html




http://www.itnz.cn/viewthread.php?tid=20192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2:35
如何制作一个优秀的个人网站?

关键字:优秀 一个 制作 如何 网站 内容 推广 可以 选择 创意


要领一:确定网站主题,合理定位网站
做网站,首先必须要解决的就是网站内容问题,即确定网站的主题。美国《个人电脑》杂志(PC Magazine)评出了99年度排名前100位的全美知名网站的十类题材:
第1类:网上求职;第2类:网上聊天/即时信息/ICQ;第3类:网上社区/讨论/邮件列表;第4类:计算机技术;第5类:网页/网站开发;第6类:娱乐网站;第7类:旅行;第8类:参考/资讯;第9类:家庭/教育;第10类:生活/时尚。
对于内容主题的选择,要做到小而精,主题定位要小,内容要精。不要去试图制作一个包罗万象的站点,这往往会失去网站的特色,也会带来高强度的劳动,给网站的及时更新带来困难。记住:在互联网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要领二:选择好记且有意义的域名
域名选择就是网站在互联网上找到好听的名字。一个非产品推销的纯信息服务网站,其所有建设的价值,都凝结在其网站域名之上。失去这个域名,所有前期工作就将全部落空。
做个人网站的很多都依赖免费个人空间,其域名也是依赖免费域名指向,如网易的虚拟域名服务,其实这对个人网站的推广与发展很为不利,不光是它“适时”开启的窗口妨碍了浏览者的视线和好感,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个人网站,而且也妨碍了网页的传输速度。而且免费域名极不稳定,如果哪天服务商关闭了免费服务,你的成果也将付之东流。
要领三:掌握建网工具和建站基本技能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软件业的发展,所以用于制作Web页面的工具软件也越来越丰富。建站的工具和程序也越来越多,所以站长也越来越方便和容易。
个人站长现在建站一般可以选择CMS程序即可,一般可以选择:dedecms、phpcms、新云、动易、帝国等,都是比较流行的,这里推荐使用dedecms,数据库用的是mysql,比其它用access的负载要大,以后可以做得大起,建议初学者用asp的即可,如:新云、动易,主要这类程序简单,只需把源码上传到空间即可使用,也不用安装数据库程序。
要领四:确定网站界面和风格
构建一个网站就好比写一篇论文,首先要列出题纲,才能主题明确、层次清晰。网站建设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确定题材后立刻开始制作,没有进行合理规划。从而导致网站结构不清晰,目录庞杂混乱,板块编排混乱等。结果不但浏览者看得糊里糊涂,制作者自己在扩充和维护网站也相当困难。所以,我们在动手制作网页前,一定要考虑好栏目和板块的编排问题。
“风格”是抽象的,是指站点的整体形象给浏览者的综合感受。这个“整体形象”包括站点的CI(标志,色彩,字体,标语)、版面布局、浏览方式、交互性、文字、语气、内容价值等等诸多因素,网站可以是平易近人的、生动活泼的也可以是专业严肃的。不管是色彩、技术、文字、布局,还是交互方式,只要你能由此让浏览者明确分辨出这是你网站独有的,这就形成了网站的“风格”。
风格是有人性的,通过网站的色彩、技术、文字、布局、交互方式可以概括出一个站点的个性:是粗犷豪放的,还是清新秀丽的;是温文儒雅的,还是执著热情的;是活泼易变的,还是墨守成规的。
要领五:有创意的内容选择
好的内容选择需要有好的创意,作为网页设计制作者,最苦恼的就是没有好的内容创意。网络上的最多的创意即是来自于虚拟同现实的结合。创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宣传与推广网站,如果创意很好,却对网站发展毫无意义,那么,网站设计制作者也应当放弃这个创意。另外,主页内容是网站的根本之所在,如果内容空洞,即使页面制作地再怎样精美,仍然不会有多少用户。从根本上说,网站内容仍然左右着网站流量,内容为王(Content Is King)依然是个人网站成功的关键。
要领六:合理推广自己的网站
网站的营销推广在个人网站的运行中也占着重要的地位,在推广个人网站之前,请确保已经做好了以下内容:网站信息内容丰富、准确、及时;网站技术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网站的交互性能良好。一般来说,网站的推广有以下几种方式:
(1)搜索引擎注册与搜索目录登录技巧
(2)广告交换技巧
(3)目标电子邮件推广
做好以上工作,相信你只需要坚持专注,内容原创性强,坚持三五年,你也可以打造出一个优秀且被别人羡慕的网站。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2:41
http://www.7ta.cn/

http://www.7ta.cn/

免费个人网站

http://www.fcbu.com/article/page/05/69855.shtm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2:48
浅议教师个人网站的现状和发展

信息技术是一个划时代的技术革命,它正在对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当然也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起着深刻的影响,在这个遍地是黄金的互联网里,每一类型的网站都是富矿,教育类网站...




信息技术是一个划时代的技术革命,它正在对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当然也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起着深刻的影响,在这个遍地是黄金的互联网里,每一类型的网站都是富矿,教育类网站也不例外。随着政府上网工程的开展,社会观念的更新,教育网站也随之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出现在Internet之上,很多教师在自己最熟悉的土地上耕耘,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做出了个人网站。教师个人教学网站是新课程体系下网络教学的一种实践,是未来学习化社会的一块实验田。教师个人教学网站的存在意义,就是在探究新课改精神的进程中,发挥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和教研平台的合理性、探究性、自主性等特点,直接面向学生和其他教师,拓展服务对象在认识空间上的深度与广度,以达到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整合教学资源、重组教学结构的目的。

   一.教师个人网站的分类
  第一类,大型教育网站,他们的特点是"大而全,全而粗",以提供学科教学资源下载为主,内容大都包括课件、教案、试题、论文、教育资讯、网校、论坛、博客等,比如"小学教育网"http://www.xxjyw.com/、"中国教师资源下载网" http://www.kjdown.com/等。
  第二类,以主题教育为主要特色,一般由教研爱好者和一些专注学术的教师创建。通过网站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论文、课件、教研成果,与特定领域的人群进行很好的交流。如李艺老师的信息技术课程网http://www.ictedu.cn/ 我爱语文http://www.52yuwen.com等。
第三类,个人兴趣类网站,这部分内容大多以学科知识、电脑知识、师生交流等为主。包括因教师个人的爱好建立网站,也包括利用其他网络功能建立的"博客"教育日志。如三槐居语文网http://3hj.cn/   E路先锋http://lwlyj.51.net/等。

二.教师个人网站的特点
  1.教育性
教师个人网站具有鲜明的教育特色,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无论是技术还是资源,大都直接面对教育,为促进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起了促进作用。很多教师建个人网站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把个人网站做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资料的收藏夹。
2.纯洁性
教师个人网站大都内容健康、风格高尚,大多数敢于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个人简历等情况,在互联网上真诚交流。形成了一道相对与众不同的内容健康的风景线。
3.互动性
教师个人网站提供了各类教育理论、教育资源、教育技术资源,提供了网上师生交流的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师生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在建设素材库的同时,用注册制度和“虚拟收费点数制度”,下载本站原创册较有价值的资源(如视频)需扣除积点,上传资源审核后自动增加积点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学科教师下载资源的两难问题。
4.部分网站具备一定的赢利模式
部分网站为了更好的发展,采取一定的商业模式。网站的收入主要通过直接广告联盟分成、会员制直接收费和课件销售收入三种途径。根据大规模国内网络媒体调研结果显示2004年中国个人网站年收入超过100万的有50多家,收入在10万-100万之间的有300家上下,总计年收入约为3.3亿元人民币,个人网站已经成为中国网络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力量。但这其中教师个人网站所占的市场分额极少。
5.局限性
   教师个人网站大都缺乏整体规划、组织和指导,发展受到人力和财力的限制。大部分教师个人网站因为是非赢利性的,不具有投入资金的条件,因此影响了很多的优秀教师个人网站的出现。网站有不稳定性,那是因为很多网站用的是免费的空间或者放在学校的服务器上,空间的稳定性很难得到保证。比如K12的教师个人主页联盟排行版上很多网站都上不去。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2:51
教师个人网站,Internet上的教育先锋







  


  
    如果说互联网给人类生活带来一场革命,那么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社会都在期盼“教育”能在这场革命中脱胎换骨。私塾的学生是有限的,学校的围墙是有限的,互联网给了人们对教育“无限”的渴望。在E-learning全新教育理念的昭示下,一些熟悉互联网、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师率先行动起来,在互联网上建立他们的教学、交流平台,率先试验并体味着网络链接教育的美妙感觉。  
    一、 从一个到一千个——教师个人网站发展寻踪  

    我国的教师个人网站是与互联网整体范围意义上的“个人网站”同时登陆的,与一些“大型”综合教育网站相比,他们的建设几乎同时或者成为先导。有必要说明的是,教师个人网站与教师的个人教育网站是不同的概念。有的教师个人网站内容只是教师自己的爱好,如“网页制作”“音乐MP3”“动画精品”“游戏”“软件”等等,跟教育没有直接关系,这一类与互联网上其它社会人士的“个人网站”没什么分别。而教师的个人教育网站又不同,其选题范围在于教育,内容与他的职业——教师,与他的工作——教育息息相关,是网络与教育链接的一个个节点。如“史海泛舟”“新概念高中物理”“飞翔物理” “教育先锋”“袁老师课堂”“数学金豆”等教师个人网站,对于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和一些学生来讲,在互联网的宇宙中,他们是那么亲切,那么光亮闪闪。  



    据我所知,《史海泛舟》算得上是公布最早的教师个人网站,97年底以一块“中学历史教师的个人主页”招牌推出,在互联网上引起不少的注意。花匠(http://sq.k12.com.cn/~gardener)主页是一个中学物理教师在1998年9月建立的,到1999年,惟存教育(http://sq.k12.com.cn/~being)、高中数学教学(http://sq.k12.com.cn/~shuxue)、戈壁园丁(http://sq.k12.com.cn/~zhukehong)、LD语文热线(http://sq.k12.com.cn/~likegang)等一些教师个人网站相继建立,总的来说,1997—1999年初我国第一批教师个人网站登陆互联网,大概有10个左右,这一阶段教师个人网站只能说是 “小荷才露尖尖角” 。  

    与现实世界千千万万的教师与大教育背景相比,在互联网宽广绚丽的世界中,他们几个人显得“另类”与“孤独”。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批建设教师个人网站的并不是计算机教师,而是一些担任历史、地理、数学、物理、语文等学科教学的教师,他们都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爱好者,在学科教学中勤于思索钻研,是较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并努力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各科课程整合的先行者。  

    1999后半年,互联网在中国 “突飞猛进”,网络教育理想更是让芸芸师生充满向往。在这两年教师个人网站也渐成 “气候”。仅就K12教育网上的链接而言,4490个教育网站中30%是教师个人网站,而且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长。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计算机……中小学各个学科几乎全部涉及。虽然每个教师版主的出发点都是“教育”与“交流”,但不同的经验与擅长使每个网站都是“匠心独具”,都是绝对的“教师个性化教育平台”。  
-


    二、 资源个性化——教师个人网站的美丽 “瓶颈”  

    没有校园围墙,没有时空阻隔,高级教师与年轻教师、名校老师与普校学生之间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个人教育网站的教师版主们希望网络能让他们实现这一切。所谓“术业有专攻”,对于教师个人网站而言,学科是个性的第一要素。几乎每一个教师个人网站都有明确的学科定位,教师自己掌握的学科教学资源构成他们个人主页的主要内容。尽管每个教师的个人网站网页风格、栏目设置都各不相同,但每一个教师个人网站个性化最突出的都是他的“资源”,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五大板块:教学课件、教研论文、教案、学科相关资料、试题。  

    其中课件、教案、论文以版主原创、制作为主,是属于绝对“个性化资源”的一部分,最有借鉴和交流的价值。还有一部分是版主平时搜集所得,属于教学参考资料,跟教学联系紧密,也是教师们上网查询交流的重要内容。因为这一部分主要来源于他们自己的教学实践,是他们自己的教学积累与经验之谈。而且,教师个性化资源多还是少,常常就决定了这个教师个人网站的优劣。  

    从教师个人网站的内容模式看,他们每一个都选定一个教育研究方向或教学方向,向着纵深发展,对他们来讲最重要的不是广博,做得“好”首先要做得 “精”。这是他们的魅力。  

    然而,“个性化”往往会制造出“单薄狭隘”的陷阱。  

    教师个人网站的斑竹有如下特征:一线教师或教育科研机构研究者。因为他们日常的教学研究非常繁重,所以他们的网站工作都是“业余”的。这并不是说他们网站建设能力与技术水平比专业人士差,然而一个人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却是不小的困难与麻烦,并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教师个人网站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是内容有限、更新慢。有的教师在上传了几个课件、几篇论文、几篇试题之后便很少更新,点击其中的栏目频道,还常常“找不到该页”,有的栏目称为“库”,实际上只是斑竹与他的同事、朋友的几篇文章。除极少数教师个人网站,一个月更新两次已经算是多的了。如“孩子王”是一个体育教师的站点,但可惜除了首页只有一个页面,登着不知是谁的几张照,首页的更新日期写着“2000年09月07日,星期四”实在是让人失望, 给人一种白白浪费“孩子王”名称的感觉。就是因为这个好名字,在K12的访问量分析报告中显示,已经有65453人次登陆这个主页。2000年8月峰值是7827,以后便是每况愈下。  

    资源是互联网的生命,如果没有独特而深厚的资源作依托,一些教师个人网站便会只落得一个“中学物理”“语文教学”……的空名。  

    二是交流功能强而教育功能弱。因为受教师个人网站内容限制,访客老师多,学生少,因为对课件、论文、教案感兴趣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袁老师课堂”是一个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建的站点。但网站内容也只限收集一些语法、阅读、词汇、练习,本来倒是有一个“你问我答(FAQ)”的链接设置,但可惜又接不上。这样就断送了这个网站最有价值的东西。虽然许多教师也设立“疑难问答”等栏目,但实际登陆的学生很有限。  

    当然也有特殊的,如南通吴建国老师的《新概念高中物理》(http://haina.k12.net.cn),网站中“课件、专题论述、质疑、解题、真知灼见、走近科学家、广角”等每个栏目、每篇文章都详尽、具体而且有针对性、实用性,教师能与之交流,学生能得到启发。版主吴老师告诉我,网站初建前半年,他每周都更新一次,所以每个栏目都积累了一些内容。网站开通一年来,访问量达17043人次。即便这样,他还是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些全国各地共同教物理的老师。由此可见,教师们个人网站的定位主要在教师间互通有无的“交流”,但是个人掌握资料贫乏、个人知识有限这些问题又把教师的个人网站推入困窘之境。  

    除内容外,“物质条件”制约也是影响教师个人网站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Internet的发展,许多边远地区的教师们也开始跨入这个门槛,但相对他们每个月几百块钱的经济收入来说,很不容易。而且为了圆自己网络的遥遥之梦,很多教师用的是老掉牙的设备制作网站。互相交流时一个农村中学的教师版主说:“我们学校只有一台老掉牙的486。但我借债买了台机子供自己学习,现在我又想在网上传播知识,但是现在我的月工资只有384元,我很担心,我的《史鉴》(主页)将会夭折”。这个老师在坚持了几个月之后,只好忍痛割爱。互联网的冬天,许多大公司都熬不过去,老师们更是无奈。  

    三、优秀教师个人网站点评  

    向你介绍一些我去过的教师个人的优秀网站。  

    1、惟存教育http://being.k12.net.cn 版主Being喜欢《数字化生存》这本书。主页设计黑白分明,昭示着版主的美学情趣。像他的网站名称一样,内容“专题探索”“理性思考”“探究学习”“另类视野”等等都充满了哲学意味。他的栏目他的网站不是基于某一学科,而是专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性很强,但实际指导意义更强。因为他网站上的理论就是他的研究实践论文。现实中他在学校试验,与同行组织学生们进行网上研究式学习;网站的文章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记录,还有日常自己的学习思考。登录他的网站,就会充分感受惟存教育的理念: “行·知·行”。  

    惟存网站最有价值的是探讨网络教育原创论文和实际课例研究。同时,版主Being日常更新维护率很高,他在数字化生存中探索,并把每一份“新得”与大家共享。  

    2、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ruian.com/~yrw/,版主昵称老狼,实际他只是一个1997年参加工作的年轻中学语文教师,建站不久竟收集语文课件270个, 教学文摘1430篇,美文929篇,语文教案506篇,值得语文教师们一看。他号称自己的网站是“中国最优秀的个人语文网站,超大规模语文教案库、课件库 论文库”,可能有点夸张,但以一个老师的力量能收集到如此多的学科相关资源,也算是很可观了。站长公告中写着一条:“‘教学文摘’文章总数于2000年11月8日19时突破千篇大关,老狼热泪盈眶”。但是,一个教师个人网站,势单力薄,资源再多也做不过专业性的大网站。而且,如果网站只有Copy来的东西,含金量不会特别高。其实重要的还是版主自己原创文章,及用自己的教育思想整理材料。在老狼的精心维护下,他的网站人气越来越旺,已经结交了不少同行,并且创建了像K12教育网“网上投稿”似的平台,让网友们一起参加建设。他的学科论坛也有不少教师捧场,我猜每新加入的支持者,老狼都会很兴奋,因为这证明他的资源是有价值的。  

    3、飞翔物理(fxwl.yeah.net),版主热爱物理,就像热爱网络,他喜欢在网上冲浪,更希望物理知识能跟着网络一起飞翔。不知这位版主贵姓,但他肯定是一位CAI高手,因为他制作的课件不仅具有专业水准,而且还有信奉一套“课件理论”。他站上的资源就“量”而言不算多,但其 “一线性”和“实践性”却很有价值。  

    实际上,教师个人网站应该是实现网络教育自主化、自在化、个性化的典型,那种“课件+教案+论文+试题”的模式必须改进和完善。此外,由一些教师个人网站斑竹发起成立的“教育新世纪——教育网站联盟” http://a21ct.k12.net.cn/,这是一个教师个人网站的大家庭,一个快乐的大本营。把各个学科的教师个人教育网站“串联”起来,大家互相补充,集中一线教师资源的优势,也能弥补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的缺陷。  

    4、素材精品屋 这是一位教师建立的大型素材图片站,图片总量十六万多。包括:风光摄影、动画、漫画、卡通、线条、花边等。与其他教师网站不同的是他没有教案、题库、课件等,专一提供“素材”——课件素材。当然,对热衷CAI的老师们来讲,这可就是一个宝地。大多数教师进入此网站主要是为制作课件收集查找图片、动画资料。在K12教育网站浏览量排行榜上连续几个月高居第一位,截至发稿前,总访问数3466615人次 , 平均日访问量达7140,它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5、憩心林( http://here.k12.net.cn),它就好像喧闹城市中的一座茶室,清馨典雅,茶室的周围是碧绿的竹林,幽静深邃。林主经营这座“茶室”,每一来访的学生都是茶室的主人。这里有准备好的资源,设计好的问题,学生可以潜心学习。问题出现时,就会得到林主的指引,不会迷失方向。每个问题,都是引路的蜜蜂,带着学习者去发现知识。当语文教学遭遇网络,也许给学生海洋他们会被淹死,但我们可以给他们湖泊,现训练好他们游泳的能力。“憩心林”林主就提供这样一个网络中语文学习的环境。林主在探索,学生也在探索,网站记录下他们共同的研究成果。  

    与“憩心林”相似的教师个人网站还有“习客”(http://www.seekercn.com/),它也是教师与学生利用Internet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一起建设的。网络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真正的组织者,网站则是访问者进行网络学习的工具与网络学习的成果。随着参加学习的人数增加,网站内容也会把“雪球”越滚越大。这两个教师个人网站都在尝试“网络环境下互动学习”的课题,呈现了另一种教师个人网站模式。  

    最后,我要引用一位教授的“名言”,因为这句话在很多教师个人网站版主的口中传颂:“在今天日新月异发展着的信息技术中早已蕴含着我们需要去领悟的教育新理念,是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并激发我们的教育想象力,而不是教育理念提供了信息技术发挥的方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2:53
http://bbs.foosun.net/showtopic-1883.html

http://bbs.foosun.net/showtopic-1883.html

个人网站/互联网的先驱力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2:58
http://www.35wm.com/

http://www.35wm.com/

个人网站导航站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5 23:29
教育QQ:1211789516      

QQ群,欢迎加入:
1.中国教育网(版主)群
96118991
2.教育项目合作交流群
96119134
3.各地教育网站站长版主群
78043082
4.中国教育网代理合作群
91947397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9-18 02:50
个人站长几点网站优化推广心得

相关搜索: 网站优化, 心得, 站长, 推广, 申请

本帖最后由 164288 于 2010-9-15 15:39 编辑

这段时间总有些朋友让我帮忙做他们网站关键字排名,大部分都要求关键字做到百度第一页,而且部分要求一定要百度第一页第一位。说实话有些关键字要我做到第一页确实不难,但是对于新站要做到百度第一页第一位是不太容易的。当然也是有这个可能的,要看关键字的难易,同行竞争激烈与否。这里我要说的是不管是新站与老站,做关键字排名都要注意一下几点。

1、良好的心态是前提条件,不要总觉得努力了怎么还不排第一名。要知道你的方法是不是对的,而且你做的也许还不够。

2、站内优化与站外推广是要同时做的。不要觉得做排名做好站内优化就可以了,要知道关键字排名是针对搜索引擎的,而搜索引擎对你网站的权重衡量是多方面进行包括PR、收录、总排名、流量、结构、关键字、备案、服务器等等一系列的。

3、站内优化不只是做关键字设置,包括首页关键字设置、标题设置、描述设置、(页面内部出现的文本最好多包含些包含关键字,而且不光是首页各个页面的关键字也要设置)、内链的优化(网站内页文本中出现的关键字可以设链接到站内另一个页面)首页页面的结构不要过于复杂,而且容量不要太大。能加上流量统计代码比较好。另外网站导航、网站地图最好要有,便于搜索引擎的爬行。

4、站外推广不只是简单的外链的发布。而且要注意外链发布时关键字设置最好按目标关键字设置。发布外链的方式很多,博客论坛贴吧友情链接等等。除了外链推广还有软文推广、图片推广、视频教程推广、上传与网站宣传相关的文件到网络供下载。但是一定要注意发布资料(如软文、视频)的质量。

要提醒大家的是。做推广之前一定要先做好自己的网站,当然产品也是一样。不然雷声大雨点小。声势浩大的推广出去了结果让人看了大跌眼镜,这样只做给搜索引擎看而不注重用户体验的行为是本木倒置的。

只要大家多多的了解了优化的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站长工具、只要努力做好站内优化与站外推广,排名不是问题、流量不是问题。

帖子来源:http://www.164288.com/thread-319-1-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9-24 07:22
微博在中国的兴起正逢其时
2010年08月02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胡泳

  7月16日,搜狐掌门人张朝阳发了一条微博,说:“微博的突然火爆非一日之功,乃互联网互动产品十年积累之大成。论坛是集体的,去中心的;邮件是个人的,但却是点对点的,延时的;博客是以个人为中心兼顾集体的,但却是非即时的;短信是近乎即时的,但只是点对点的。PC互联网产品的左冲右突,演化和普及,手机作为信息工具的流行,十年的功底造就了这样一个以个人为中心兼顾群体关系的随时随地近乎即时的互联网互动产品,这是技术进步和用户行为演化从无数个可能性中选择出来的正果,不容易啊,请大家珍惜。”
  这段话初听上去像是一个产业专家对互联网产品历程的十年总结,然而话尾的“请大家珍惜”五个字听起来却意味深长。是不是有人并不认可这个“从无数个可能性中选择出来的正果”呢?联系到此前中国微博网站发生的一些状况,这个呼吁显然不是无的放矢。
  7月中旬,搜狐、网易微博都相继经历了闭关“维护”。用户最多的新浪微博虽已运营一年有余,在7月12日却忽然变成了“测试版”,甚至最“根正苗红”的人民网微博都打出“测试版”等标志。“测试”的结果,是有些微博服务取消了搜索功能,有些则对站外链接进行限制。最新的发展是,新注册的新浪和搜狐微博用户都必须提供真实的身份证和手机信息进行验证。微博实名制似乎呼之欲出了。
  今年,微博服务在中国获得爆炸式增长,其所实现的信息密度、传播频度以及网民联结度都远远超过此前任何一种网络应用,这可能是它在当下引起高度关注的原因。仅仅从最近的一些事件就可以看出影响力:玉树地震中,短短140字的网络信息,成为人们面对灾难时互通信息,寄寓情感,相互帮助的别样载体;一位跨国公司的前高管被一个微博作者指为假造博士学历,引发网民对克莱登式野鸡大学的查询和对精英诚信的考问;一家知名报纸的记者因报道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内幕而遭地方公安局全国通缉,数十万条有关该事件的微博被转发、评论,显现出中国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巨大参与感,最终公安局撤销通缉并道歉;南京“7·28”爆炸发生后,网友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开始“现场直播”……
  可以看到,如张朝阳所称赞的微博特性——— 个人性、即时性、互动性——— 在这些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关键是,以上特性并不为网民所独擅,也堪为政府和媒体使用,既可以作为采集民意的工具,也可以作为和民众沟通的良器。这方面业已出现了一些经典的案例。且不论今年两会中微博在网络问政中发挥的作用,以全国的公安系统而言,就发生了不少可圈可点的事情。比如6月3日广州警方微博直播枪击案,大胆利用新媒体公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提升了警方的声誉,也让网友对政府微博在突发事件及公共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产生更多期待。
  广东省公安厅及21个地级市公安局全部开通公安微博,这已然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在刚刚过去的7月,北京警方宣布成立公共关系部门,预备开办官方微博,听取民意。市公安局局长傅政华说得好:“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涉警舆论必然成为各类媒体的热点,因此警方与社会公众、媒体、弱势群体进行公开、及时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加强对社会公平、正义、公信度的宣传尤为重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公安局在回答记者“对于有些网民的尖锐批评,警方如何处理,是否会有所限制”的问题时,表现出了足够的胸怀,可以作为各类政府微博的镜鉴:“我们尊重网民的表达。对于普通公众关注式的批评意见和尖锐问题,我们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将直面市民质疑,并会积极联系网友,定期与各界意见领袖沟通,征得理解和支持。”
  这正是政府微博应有的心态。第一,认识到微博在中国的意义远远超出社交网站之外,而是兼具言论表达功能和政治传播功能,并可以进行社会动员;第二,微博是一个意见领袖群集地,尤其聚集了众多媒体从业人员,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国内其他论坛甚至传统媒体的引领者,取得这些意见领袖的理解和支持,对于政府的健康运行和获取公众信任善莫大焉;第三,微博上的声音是多元的,其中并不乏尖锐的批评,网友在此不是寻求修辞与喜讯,而更多的是理性和真相。
  综观一年来的发展,可以说,一种可观的微博政治在中国业已形成。微博是突发新闻的出色载体,言论表达的开放平台,参政议政的良好工具,也是政府阳光执政不可缺少的通道。当然,微博的经济意义也不容低估。更好地开展微博服务,有助于缩小中国在互联网技术、产品、影响力上同美国的差距,从而更充分地满足中国四亿网民的需求。
  所以,微博在中国的兴起正逢其时。既然各大微博都变成了测试版,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试运行——— 在这个过程中,允许试错,允许实验,允许用户发展自治秩序。可以肯定,张朝阳“请大家珍惜”的呼吁中,“大家”既包括实验者,也包括管理者,因为归根结底,互联网属于中国每一个人。(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9-24 07:24
网络语境下“意见领袖”在理论传播中的角色与作用发挥
2010年05月30日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第5期  作者:邱素琴

    摘要:“意见领袖”作为信息传递两级传播的重要角色,他们以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宽阔的视野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党的理论传播中,在网络舆情生成、发展历程中发挥着启动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意见领袖”;理论传播
  “意见领袖”是指在网络传播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是网络时代加强党的理论传播题中应有之义。
  一、“意见领袖”的特征
  “意见领袖”作为引领观点的“布道者”,大都是一些学历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人群,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平等性。在理论上人人都可以充当“意见领袖”,网络上没有等级差别,没有身份悬殊,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可以发表自己对现实社会中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意见领袖”突破了传统的级别界限和职业界限,与被影响者是平等关系,在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评论的同时,赋予他人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接纳度,在网络传播中更具有亲和力和向心力。
  (二)草根性。与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发表自己观点的公共空间,“意见领袖”产生的范围更广。据调研资料显示,担当“意见领袖”的大多是勤于笔耕、张贴文章多、点击率高、影响力较大的各网络的版主、学者、社会名流、大众明星以及网络写手等,而不是由组织任命或选举产生的,具有鲜明的草根性。传播学研究认为,社会接触越频繁者越可能成为“意见领袖”。
  (三)权威性。“意见领袖”作为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一般都颇具人格魅力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以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宽阔的视野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网络舆情生成、发展历程中发挥着启动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网络传播中,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左右网民的判断并最终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四)广泛性。“意见领袖”广泛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这一群体是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他们一方面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另一方面,作为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环节,广泛地获得信息,他们信源丰富,传播迅速,有广泛的网民基础。
  二、“意见领袖”在理论传播中的角色与定位
  (一)“意见领袖”的角色。“意见领袖”是非正式组织中的自然领袖,他往往是某个群体关系的轴心,是一种非正式领导者,是在团体中构成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并能左右多数人态度倾向的少数人。“意见领袖”改变了传统的党的理论单向传播、直接灌输的方式,在党的理论传播中,他们担当了宣传员、评论员、督察员的角色。作为宣传员,他们满腔热情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网民解读党的理论,把握核心内涵;作为评论员,每当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意见领袖”总是在第一时间迅速在网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网民展开讨论;作为督察员,他们会直言不讳地批评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及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尤其在一些热点问题和反腐监督上更是如此,通过网站以自己的观点、意见、乃至情绪直接影响网民。网民的回应一般采取发帖方式,或者被转载,辐射到其他网络。
  (二)“意见领袖”的定位。上世纪4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在“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影响选民投票”的研究中发现,许多人在选举中的态度往往会通过一些“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而改变初衷。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首先通过影响“意见领袖”,然后由其来影响更多人的。因此,“意见领袖”被传播学者定位于“某个群体关系的轴心”。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调查,1.8%的网民认为可以通过互联网就关注事件表达观点,他们相信互联网能够使人们对政府工作有更多的发言权。79.2%的被访网民认为可以更好地了解政治,同时有73%的网民希望通过网络使政府官员更多地了解群众的看法。这一情况表明,大多数网民还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不发表意见,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和“追随的大多数”。即使发言,也只是片言只语地附和一下,或者简单地表达赞成不赞成,很少系统地发表观点。只有“意见领袖”是最活跃的群体,在各种网站发表观点,聚焦热点,影响舆论的主题和倾向,左右网民的思想。
  三、发挥“意见领袖”在理论传播中作用的思考
  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网络成为最活跃的政治表达空间和政治参与空间,成为传播、解读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平台。发挥好“意见领袖”在党的理论传播中的作用,需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提高网络管理水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治国理政的新平台。网络媒体无论是信息量,还是观点数量,目前都已超过传统媒体,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为此,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一要改变思维方式,变传统的层级思维为平面思维,加强网络世界扁平化管理。二要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快速地把党的理论与网民关心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提供信息、观点和建议,引发理性思维,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在传播中发挥主导作用。三要增强网络意识,提高信息化素质。改变语言方式和交流习惯,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简洁的网络语言与网民交流,以普通身份与网民平等互动,争取网民的支持。
  (二)设置正确议题,占领舆论主导地位。理论传播决定舆论导向,坚持正确引导避免误导,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原则。为此,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要求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设置正确的议题,抢占舆论制高点,形成正面舆论的强势。一要与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信息有机结合。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同时也是广大网民接受理论教育,付诸实践的过程。二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有机结合。网民“最耐读”、最关心的理论传播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发展面临的形势、需要破解的难题等。三要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信息有机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四要与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信息有机结合。新技术、新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接受科学理论。
  (三)加强网站建设,搭建网络传播信息平台。网民在网络论坛中的真实面目和身份被各种符号所代替,具有隐匿性,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各种观念在网上集合、交汇、碰撞,夹杂着有害的、负面的杂音和噪音。“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长处,与网民身份接近,更容易交流。为此,要积极构建各类与党的理论传播相匹配的网络体系,包括设置宣传教育网站、网上虚拟课堂等传播平台,通过发表言论、披露信息,引导网络舆论,帮助“意见领袖”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配置好网站和论坛版主,充分发挥其作为中介人的特殊力量,激励他们积极进言,增强网民的向心力。
  (四)培养“意见领袖”,发挥传播主体的作用。广泛吸收各类虚拟社群“意见领袖”参与党的理论传播,把舆论引导渗透到各个网络节点之中。一是引导既有的“意见领袖”,增强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做好组织宣传的传声筒,解读、传达党的理论、路线、方针;二是鼓励各级领导、政府官员、管理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理论工作者等有影响的人做“意见领袖”,使其成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者,更好地发挥传播主体的作用;三是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鼓励他们积极进言,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四是发挥主流传媒的导向作用,发生重大公共事件时,主流传媒要及时发布信息,引导网络舆论,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早在2003年12月,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网络语境下,发挥“意见领袖”在党的理论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是加强党的理论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6-21.
  [2]孙立平.传统与变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党校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9-24 08:40
    把握网络文化的现代特性



进入信息时代,互动式的网络首次将人类沟通的书写、口语和视听模式整合到一个系统里,显著改变了人们交往与生活的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探讨网络文化的现代特性,有助于加深对网络文化发展规律性的认识,进而大力推进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高科技打造的“低碳文化”
网络文化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开辟了人类文化的新纪元,并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内容、创造与传播方式提出全方位的挑战。所谓网络文化,既包括完全在数字化、信息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完全依靠网络技术而得以产生、交流和传播的全新文化现象,也包括传统社会文化数字化上网后形成的新文化现象。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先后经历了口头文化、肢体表演文化、书写绘画文化、活字印刷文化、广播影视文化、网络文化等多种形态。其中,前三种为人类各个时期所共有;而活字印刷文化的基础是手工业技术,广播影视文化的基础是工业化技术,网络文化的基础是现代高科技,在不同时期地位有所变迁。
网络文化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而逐步形成起来的。到20世纪末,互联网日益国际化,入网用户迅速增加。网络不再只是传送信息的平台,而是进化成为呈现信息的窗口。进入21世纪,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光纤技术、激光技术、各种现代通讯技术以及相关软件的开发使用,互联网进一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计算机与通讯、传播媒介与信息服务实现了全方位的融合。今天,网络已不仅仅是某种令人震撼的技术成果,而是演变成为文化创造和交流的广阔舞台。
网络技术的关键优势在于信息数字化,各种文字、声音、图像都能以数字信号来存储和传输。数字化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保真度高、复制再生能力强。因此,数字化信息可以反复利用,多次传递。这些特点使网络文化的产生、交流、传播、存储具有大大降低能源消耗、保护自然环境的特点。与诸多传统文化形式相比,它确实可称得上是一种合乎时代潮流的“低碳文化”。
以纯电子期刊为例,它的写作、制图、审稿、编辑、出版、发行、阅览、检索、存储都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不仅快速、便捷、高效,而且节省了大量的纸张、油墨、人力、物力等消耗。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形式走电子化、数字化之路,追求文化样式的生态化、低碳化,也正成为时代大趋势。例如,美国的《读者文摘》上世纪70年代的销量曾高达1800万份,但在互联网越来越强大的搜索能力面前,2009年该杂志销量下降到550万份。在此背景下,出版公司被迫重组并决定创建“全球在线品牌”,建立《读者文摘》电子化资料库。网络文化的这一“低碳”特性,正引领着传统和现代文化品牌的转型发展。
重视互动参与的“公民文化”
互联网的产生,让人类的生存空间大为拓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通过信息非线性、跳越性和联想性等方式,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挣脱一些约束条件,向更大的信息和文化生活自由进发。由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的“网络空间”虚拟性,使得网络文化生活比传统文化生活更容易实现和培养现代公民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一些基本要求。具体来看,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文化更加尊重公民文化生活的个性自由。网络虚拟世界给人类的文化生活打开了前网络时代难以想像的展现个人文化生活个性和自由的舞台与空间。它开启了个体化的新闻与信息时代,并通过网络文化的创作、传播、享用日益呈现出个体性的特征。这种个性化趋势创造了新的文化空间,也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二、网络文化更加尊重公民文化生活的人格平等。在传统文化生活中,常常因为身份、地位、年龄、文化等因素,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网络文化生活从一开始就具有“全体网民一律平等”的民主特征。在网络交往中,一般没有现实生活中的严格等级差别,只要遵守基本的法律规范,人人都可享有平等的网络权利和义务。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到一个“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新天地。
三、网络文化更加尊重公民文化生活的互动角色,培育文化民主精神。在传统文化生活中,文化是神圣的,通常由圣人、统治者、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享用,广大民众大体只是受众。而在网络文化生活中,普通民众的地位大大提高,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既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又是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生产者。人们由被动者,成功转换为主动参与者与思想观念交流者。这一交互性特点,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禁忌、约束、压抑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激发了人们的思维创新性。
四、网络文化更加关注全民参与。随着技术进步和网络普及,上网费用降低,人人参与网络文化交流成为可能,网络文化已成为“大众文化”。目前,我国上网人数有3.84亿,越来越多人的文化消费正从“网外”转入“网内”。网络文化的大众性、公众参与性,正在对传统文化和传媒的社会地位形成挑战。
开放多元的“地球村文化”
与传统文化形态相比,网络文化是一种形式更为开放,内容更为多元,跨地域、跨民族的“地球村文化”。在互联网上,任何一个站点都可以在自身的基础上不断向外扩充,快捷、高速地获取与交流各种网络文化信息,从而实现“点点都是中心,又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状况。在网络一体化的推动下,全球网络文化的发展正在打破各种地域与文化阻隔。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文化“地球村”成为可能。
网络文化的这种开放性特征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可以使个人的文化活动获得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借助网络交流和传播,各种人类文化的有益成果得以分享;另一方面,也容易侵犯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并受到有害信息、垃圾邮件等的无端侵扰。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经济、技术强势,实际上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文化中的“强势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日益产生冲击。
当前,网络文化呈现出高度多样化状态,形式、内容精彩纷呈又鱼龙混杂。包容性、开放性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网络文化的优势。网络文化将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思想都呈现出来,正因如此,网络文化为多元文化并存提供了现实基础。当今世界,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共同进步的一面,同时又具有国家差异性和民族独特性的一面。在网络文化多元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日益尖锐。西方社会所宣扬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色情文化等,对我国青少年一代正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一特性,如何坚持弘扬我国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是新形势下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不过,应当看到,正是现代网络技术使得文化的全球传播和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网络文化扩大了文化的范围和视野,提升了文化的界域,已经或即将成为真正的全球文化或 “地球村文化”。在这一大趋势下,人们再也不能互相回避,也不能坚持闭关自守的孤立主义政策。不断增强的流动性,现代化的交通电信技术的发展,似乎在迅速打破不同文化间的时空关系。某些曾经显得遥远、与世隔绝的文化,一下子与我们的关系密切起来。地域性文化向全球性文化的拓展和演变,已成为人类文化变迁的规律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文化向全球化的发展,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迁和革命。当前,我们应充分重视网络条件下的文化全球化浪潮和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它对现存文化体系、文化形态和文化观念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冲击,充分把握网络文化对人类文明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出一条既有中国特色又与世界发展潮流融会一体的网络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副教授)
2010-09-20   来源: 解放日报(上海)   冯珍珍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9-24 08:44
微博正在改变中国青年的生活


目前只能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
“微博让网友的心和我们舟曲紧紧地连在一起。”8月20日,重庆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大二学生王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的生活完全被泥石流和微博改变了。当他8月8日发出第一条微博时,根本没想到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和鼓励。
在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王凯以“Kayne”为名发的微博成了网友甚至媒体了解灾情的重要信息源。仅8月9日一天,他就发了100多条关于灾区情况的微博,在网上被迅速转发传播,部分图片被各大网站转载。有媒体说:“他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现在,王凯微博上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1万人。
被微博影响和改变的不只是王凯,日常生活中上微博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通过清研咨询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8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6%的人不超过40岁),92.4%的人上微博。94.3%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
“微博的新闻不一定是最快的,但是我最想要的”
在中国外文局工作的丁洁,坦言自己一个月前开微博纯粹是“跟风”,但越上越觉得好玩实用。“我平时工作忙,没大段时间写东西,微博可以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触表达一下。和同事、朋友分享信息也很有乐趣。”
最近,丁洁加了“有报天天读”、“三联生活周刊”等几个媒体的微博关注,基本不用再看网站新闻了。她觉得,微博的信息相对于一般媒体,有更强的指向性和可选择性,“它的新闻不一定是最快的,但是我最想要的。”
人们上微博通常做什么?调查中,“了解最新资讯”成为首选(73.5%),排名第二的是“参与感兴趣的话题讨论”(66.6%),第三是“了解朋友动态并保持联系”(52.1%)。
接下来的排序依次为:发布自己的近况、感想(50.0%);关注明星、名人(49.8%);关注各行业专家、拓展知识面(39.4%);提出问题、寻求建议(38.6%);消磨时间(37.1%);关注官方微博(30.6%);扩大交友圈(30.1%);关注客户等工作合作伙伴动态(22.7%)等。
87.3%的人会上微博对公共事件发表意见
在舟曲泥石流发生以前,王凯上微博多是为了娱乐消遣,“通过这次事件,我有了很大改观,很多人通过微博集结起来了,不少人捐款捐物找不到渠道还会留言给我。”
“如果后续环节充分,一条微博可以做到核裂变式的广泛传播。”闵大洪在微博研究文章中说道,尽管微博具有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但“围观”现象并不少见,完全可以形成舆论。尽管微博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但同样具有动员和组织作用。
他举例,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网友通过新浪微博发出“超级急”的信息,告知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北线货运站征集救灾物资,号召网友将灾区急需的物品送达。4月18日至21日,由社会热心人士联系的海航包机连续4天运输网友捐赠的赈灾物质,总量超过20吨。
调查显示,87.3%的人会上微博了解大家对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的看法并发表意见;62.5%的人参与过微博上发起的寻人、祈福等公益行动。
69.1%的人表示对微博信息一定要加以甄别
某外企职员陈松,觉得微博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每天上下班路上要花两个小时,就会用手机上微博。遇上什么事,拍个照片就随手发上去了,特方便。在微博上关注一些名人、明星、书籍等,也让我认识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新朋友。”
调查显示,94.3%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67.1%的人表示微博能即时交流,改变了交友、沟通的方式和习惯;64.9%的人认为上微博更容易形成特定的小圈子;60.8%的人表示微博能随时随地记录,改变了表述和思维的习惯。
微博也有让陈松烦恼的时候。他“关注”了200多人,每天一上去更新特别多,蹦出来的东西很多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些网站推荐的话题会起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其实没什么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目前微博在信息的真实性上还有欠缺,“微博是草根媒体,没有把关人,谁都可以发布消息,难免真假难辨。所以,微博只能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此外,很多名人开微博的目的是为了营销自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微博信息海量,政府不太可能管控,网站的约束作用也不明显。他提醒广大博友,阅读微博时会有风险,还不能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
“微博的可信度和网络的可信度是一样的。”北京某文化公司执行总编马中才认为,不管渠道是什么,接收到的信息都要自己判断,“通过常识判断哪些是真实的,就不会太盲从。”
调查显示,56.5%的人觉得微博上的信息“基本可信”,23.2%的人“不确定”,20.3%的人觉得“不太可信”。69.1%的人表示对于微博传播的信息,一定要加以甄别。
闵大洪表示,要使微博信息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并对社会有益,归根结底要依赖传播节点上的人,依赖他们的媒介素养、道德水准和辨别力。(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链接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2010年8月31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王聪聪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9-24 08:47
      网络让我们变蠢?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好像某些东西正在摆弄你的大脑,你的思考方式与过去截然不同。尤其是在看书时,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就开始漂移,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
●如果你有这种情况,那就有可能是网络正在改变你的大脑神经回路,阻碍大脑进行深度的或创造性的思维。
●网络重塑大脑,真的会使我们变蠢吗?
你现在可以做到,就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查找到比亚历山大图书馆里存储的全部资料还要多的信息,亚历山大图书馆据说是古代世界知识的宝库,而这都要归功于你面前的这台计算机。
除了一道知识产权的篱笆外,人类的所有知识似乎都在这儿,数据的喧嚣每时每刻都在这里沸腾着。互联网代表着自印刷术发明甚至人类学会书写以来从未有过的一场知识革命,它给知识大众化的最终实现带来了美好的前景。
网络让人“分了心”
在大多数情况下,互联网的出现被视为是一件好事,但并非每个人都这么认为。几年前,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写下了一篇挑衅性的文章,题目就是:网络会让我们变愚蠢吗?
卡尔的论文现在已经扩展成了一本同样具有挑衅性的书,书名就叫《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书中说,互联网上不仅有色情污染,还有更险恶的东西,那就是互联网正在让我们停止思考。
卡尔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甘之如饴地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卡尔询问了一些朋友,发现他们也都有同感,有些人甚至还完全停止了阅读。他的一个医生朋友说:“我现在几乎失去了在网络和印刷物中阅读和理解长篇文章的能力。”卡尔的另一个朋友谈到了思维“断片”现象。“我再也没法儿读《战争与和平》,我已经不具备那种能力了。哪怕一个长于三到四段的帖子都让我吃不消,我只能略微浏览一下。”
卡尔预感,有一些讨厌的东西正在自己的头脑中发生,他怀疑,互联网是产生这种变化的罪魁祸首。
卡尔意识到,他需要一些证据来支持他的预感。于是,他与语言学家、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展开了交谈,并得出了令人不安的结论,是的,互联网(以及所有的电子分支——推特、短信等)正在我们的大脑中进行重新布线。
美国塔夫茨大学的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是研究阅读的权威专家,她说:“我们并非只被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影响。”
沃尔夫担心,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深度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我们在线阅读时,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心无旁骛、深度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
网络改变大脑神经回路
利用书籍和图书馆,你不得不做出知识的跨越才能到达研究的下一站,现在也许再也不用这样了,机器会帮你完成这一步。当我们把记忆“外包”给一台机器的同时,我们也“外包”了我们的智慧甚至是身份。
卡尔说,互联网的作用有点儿像毒品,它能使你得到即时的满足,而且还很容易得到,价钱也便宜。就像化学麻醉品一样,网络的“尖锐刺激”造成了意识和无意识思想的短路,阻碍了我们的大脑进行深度的或创造性的思维。
所有这些可能都是事实,但这也并不等于说,网络正在对我们的大脑进行重新布线。那我们怎么知道这是否只是简单的分心而已?因为,无论是听音乐还是看电影,只要电源一关,我们很快就能回过神来。
答案就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成人的大脑不是一成不变的。
人们通常认为我们的精神网络,那些头盖骨中约1000亿个神经元间形成的致密连接,在我们达到成年的某个时期就大致固定下来了。然而,脑研究者已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其大脑都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为卡尔论文观点的正确性提供了虽然间接但强有力的证据。
乔治梅森大学神经学家詹姆斯·奥尔兹说,果蝇就有对自己大脑进行重新编程的能力,从而改变了大脑的运行方式。即使是成年人的思维也是“很有弹性的”。神经细胞会定期断开旧连接,生成新连接。当我们变老时,大脑也确实会萎缩,但即便是一个百岁老人,其大脑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持续重塑。
这么说,到底有没有证据呢?退回到上世纪70年代,脑神经科学家迈克尔·莫增尼契就在猕猴身上进行过颇为惊人的实验。说它惊人,是因为这些猕猴都是具有智能、有情感的生物。
如果大脑是一个不变的实体,一旦你切断了猕猴手部的外周神经,允许它以随意的方式(和附近的其他神经互联)生长回来,那么大脑就会混淆。
莫增尼契将猕猴的一只手的感觉神经切断,过一阵子后再接回去。结果发现,刚开始时,触摸猕猴的拇指,其脑部与食指相关的区域反倒被“激发”了。但是,几个月后,莫增尼契惊奇地发现,大脑莫名其妙地实现了重新归类,找回了那根神经应对身体相应部分做出反应。大脑神经回路实际上已通过重新布线对损伤进行了弥补。
但在网上冲浪,肯定与切断神经不一样。2008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病学教授盖里·斯茅研究表明,互联网的使用,似乎正在真真切切地改变我们头脑中的神经回路。他让志愿者在网络上进行大量的搜索,然后对其大脑进行扫描,结果发现,网络“菜鸟”用户的大脑,在经历短短几天的使用后,就和“老手”用户的大脑相差无几,而且这种变化是永恒的。
网络使人类思维退化?
那么,互联网真的使我们变愚蠢了?卡尔以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作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但这并不等同于说会使我们变蠢。而且,电子技术也不是第一次被指责可能会造成人类思维的退化。
苏格拉底就曾对写作这种最古老的信息技术表示过担忧,他认为用阅读取代记忆可能最终会让我们变得不再聪明。类似的观点也曾在印刷媒体和打字机发明后提出过。事实上,每一项可使书面文字更易产生和更快传播的技术,都伴随着这样的恐惧,即这些技术会在某种程度上使我们的头脑退化。
然而,毫无疑问,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人类思维方式的伟大转变。新西兰心理学家詹姆斯·弗林记录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在过去50年里,大多数人的智商令人费解地提高了,人们非但离愚蠢越来越远,似乎还更聪明了。说它令人费解,是因为人类智力跨出的这一步,绝非基因改变或是饮食和教育水平提高所能解释的。
弗林认为,我们大脑中正在发生的,不是我们比我们的曾祖聪明,而仅能说我们与他们有所不同。
也就是说,要活在当下这个时代,你需要“科学”(即使你不是科学家)地思考,要能够将事物归类、操作机器、以线性的方式思考以及运用现代技术。这样的思维方式倾向于会在智商测试中得高分,因此,人们将此改善结果称为“弗林效应”。
网络重塑大脑是否等于变蠢?
互联网可能是一个征兆,也是一个原因。苏格拉底是对的,当口口相传的学习传统被书面文字取代时,我们确实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但书面文字又令我们接触到了一个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世界,我们所获得的要多于我们所失去的。
尼古拉斯·卡尔担心,网络的不同是,计算机变得更加“人化”,我们也将成为单纯的自动装置,通过电子邮件、推特等通信手段,我们可以同时进行36个会话,但不会真正关注其中的任何一个。
卡尔注意到的也许是这个信息瀑布的最坏结果,我们将很难集中精力,我们正在成为一群智力蜉蝣,或是焦躁的一知半解者。
我们是否会变得更愚蠢或更肤浅?卡尔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我们可能会终结书写,但获得的应该再一次比失去的更多。
据《科技日报》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时间:2010-08-12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9-24 08:48
网络改变了我们什么?



——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综述
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文明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网络传播形成一个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介系统,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自1994年4月我国加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网络在我国飞速发展。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3.38亿,普及率达25.5%,并保持持续稳步增长。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影响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传播方式给社会生活带来许多改变,但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学术界对此一直十分关注,围绕如何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控制网络传播的消极作用、积极引导网络传播等问题展开了多角度研究。
网络传播具有全新的特点和优势
对于什么是网络传播,学者们有不同的概括。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所谓网络传播,就是通过国际互联网这一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及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形式来传播信息。网络传播可以理解为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是一种兼具人际、组织传播内涵的新型大众传播。
网络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迅猛发展,主要是由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和特点决定的。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的地域范围以及表现形式等都远远超过以往的大众媒体,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按照学者们的归纳,网络传播主要有以下优势:
信息量大,速度快。网络以其超链接的方式将存储信息的容量无限放大,而传统媒体却要受版面、频道、时间等因素限制,无法任意扩大和丰富所发布的信息内容。在信息传播效率上,传统媒体所要发布的信息都必须经过采集、筛选、加工等多个环节才能够传递给受众,而网络传播将这个过程大大缩短,网络信息可以实现即时更新,大到国际、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均能在网上得到同步反映。
传播手法多样。网络传播不仅集传统媒体传播手段之大成,而且在传播过程中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实现以往各种传统传播手段的整合,满足了受众多方面需要。
传播过程多向互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线性传播,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可以任意互换角色,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不仅可以主动地获取或发布信息,而且可以实现无时空限制的交流沟通。
交流具有开放性。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就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交流。网络传播是完全开放的,全球共享、广泛参与是其鲜明特征。
传播主体广泛。传统信息发布主体是某个具体的电台、电视台或者报社、杂志社。而在互联网上,每个网民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同时,网络还具有传统媒体所没有的虚拟性,网络传播主体可以匿名,网民随意出入自由发言,发言机会均等。
网络传播具有双重效应
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学者们形成了普遍共识,即网络传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的科学传播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网络管理不善则容易导致不良信息泛滥,引发矛盾、涣散人心。因此,许多学者提出,既要正确认识网络传播的积极效应,又要清醒看到网络传播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
网络传播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利于经济社会活动。近年来,网络信息传递在商务、教育、医疗、金融、工农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向纵深发展,带动了生产、销售、运营、管理等诸多环节的融合,同时促进了网游、IT、媒体、出版业等相关产业的进步。与网络相结合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在公安、证券、交通等领域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利于民主法治建设。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办起政府网站,直接上网与网民交流,提高了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民主化、科学化。网络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非等级、非约束、非泄露身份的直接参政渠道。网络激发了民主参与热情,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发表对某些社会现象、公共政策乃至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意见,发挥了输入和反馈、监督和纠错等功能。
有利于消减社会矛盾。网络提供了言论宣泄缓冲区,有类似社会“减压阀”的意义。同时,网络的平等性缩短了人们的距离,增强了社会沟通,有助于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网络没有中心,没有领导机构。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中心,这增强了个体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另外,网络的自由、开放,使人们可以平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网络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有利于促进文化和知识传播。网络打破时空限制,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互相交流,千差万别的文化观念、风土人情、政治信仰以及价值观、伦理观、生活传统等发生空前的碰撞和融合。网络的全球开放性,既方便我们学习借鉴优秀的文明成果,又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
学者们指出,在看到网络传播对人类社会发展积极意义的同时,对网络传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应高度关注。这些负面效应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导致责任意识淡化。网络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权威、无中心。网络社会不存在对人们言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体系,人们在网上的言行往往会因此变得肆无忌惮,从而导致人们责任意识的淡化,助长无政府心态。
导致人际关系疏远。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力和渗透力造成人们对网络的极大依赖,长期生活在网络社会中的人们习惯于通过网络解决问题、获取信息、表达情感、进行活动,其结果是人与现实社会生活越来越疏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反而慢慢变淡,导致人际关系的内涵和交往模式发生扭曲。
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被消解。有学者提出,网络可能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巨大威胁。网络交流突破了种族、地域、民族、国家和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的制约。在交流过程中,不同社会意识之间相互批判、相互解构。这样,就容易导致现实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心地位在网络社会中被削弱、被消解,这一情形反过来又作用于现实社会,其结果是使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盛行,现实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与中心地位被削弱。
导致信息利用不平等。有学者指出,伴随着网络发展,信息鸿沟也随之出现。信息鸿沟是全球信息化进程中互联网普及与利用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割和贫富分化现象。它不仅存在于国家之间,也存在于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教育程度的阶层之间。目前,我国网民以青年为主,年轻人拥有信息资源优势,而在老年人中网民较少,这容易诱发代际冲突。从网民分布看,城镇居民占近3/4,远远高于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这就造成信息利用上地区间的不平等。
导致社会道德失范。网络传播在给人们带来新文明的同时,也为网络犯罪行为和道德失范行为提供了可能。这不仅表现在为传统犯罪行为和道德失范行为提供了更为快捷、便利的现代工具和场所,而且表现在为一些新的犯罪行为和道德失范行为提供了滋生土壤,如金融诈骗、敲诈勒索、黄毒病毒、谣言诽谤、侵犯知识产权和隐私权等。
通过监管实现网络传播良性发展
学者们普遍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的正面和负面效应都会扩大。因此,对网络传播加强监管十分必要。应通过监管,实现网络良性发展,发挥网络传播优势。针对我国目前网络发展现状,学者们对加强监管提出许多建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理论研究。学者们指出,网络的建设和管理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为此,应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研究,以更好地用先进的、丰富的、富有吸引力的文化来占领网络传播阵地,用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来规范网络传播秩序。
健全网络法规。学者们强调,应尽快明确国家网络管理机构,负责规划和协调全国网络传播管理工作,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明确监管流程和责任。
提高控制技术水平。学者们指出,保护网络安全带有高科技特征,因而加强技术研究、提高控制水平非常关键。应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品,力争在加解密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同时,应加大反病毒技术与信息监控过滤技术研究,进一步开发网民信用软件系统。如果有网民发布了不健康信息,应及时发现制止,并限制其网络活动自由。
组建行业协会。学者们认为,目前我国还缺乏互联网行业自律办法,行业自律不够健全。在时机成熟时,可以考虑组建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来制定正式的行业自律办法,对不遵守行业自律办法的网站进行行业内惩罚。
加强宣传教育。学者们指出,引导网络传播健康发展,对网民加强教育、增强其法律和道德意识十分重要。针对目前我国网络用户低龄化的特点,应让有关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教育走进课堂,成为大、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各大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应开设专栏,加强对网络传播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宣传,使网民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意识和自律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
2010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记者 何民捷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9-24 08:50
互联网使我们更聪明还是愚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享受到了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方便和快捷。例如:上网查资料、购物、听歌、看视频……然而,就在我们对互联网产生越来越深厚的情感和越来越强烈的依赖之时,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却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卡尔认为,互联网诞生至今,已经改变了人类的很多思维方式,但是这种改变并不单是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正相反,我们大脑集中精力的能力正在网络的加速发展中降低,而我们深度思考的频率也正在搜索引擎的完善中愈发地减少。
如果按卡尔所说,互联网时代,人们如果再不给自己一段“断网时光”,让大脑恢复集中精神的功能,重拾起思考的能力的话,我们的大脑很可能会慢慢地变成功能性“残废”。互联网到底使我们变得更聪明,还是更愚蠢,这似乎是个很难说清楚,却总会被拿上台面困扰我们的话题。
从“知识分子”到“知道分子”
搜索引擎的出现,让人类真正掌握了信息获取、过滤的权利,仿佛做起了信息的主人。我们不再用口口相传来传递信息,不再只通过书籍获取知识。无论什么问题,只要你在百度或者谷歌的搜索框中敲下几个关键词,不出1秒钟,你所需的答案就会跳出来许多页,供你选取和阅读。搜索引擎让知识不再是“奢侈品”,让人人都变成了“知道分子”。然而,功能强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也让人们变得不再习惯于思考了,有些原本可以通过集中精神努力回忆或者思考出来的事情,我们却更情愿在搜索栏里键入字母,点击回车,用更机械化的方式来恢复记忆。并且搜索引擎给出的答案不一定都是准确的,我们分辨正误的敏感度也在下降。
传统学者面对有用信息时,通常的反应是解读和消化信息;而现代人面对信息时是检索和寻找信息,因此卡尔说道:“我们丧失了大脑的深层次解读功能,现代人更像信息的图书管理员”。在卡尔看来,正是因为互联网信息的繁杂和人们日常搜索信息的频繁,让人们更难记住每天所摄入信息。因为当人每天读一本书时,信息内容形式的单一化让读者轻易记忆信息,而当网络上万千内容袭来时,大脑的记忆功能反而瘫痪了。特别是,面对海量文本、图片、视频、音乐以及网页链接、加上即时讯息、电子邮件、开心网、博客的更新,以及微博信息的干扰,我们的大脑已经逐渐习惯了跳读、浏览与扫描信息。阅读书籍和长篇论文的减少,使我们集中注意力、反省与思考的能力也下降了。
与此同时,搜索引擎也正在破坏人类的想象力。对任何话题的检索,网民们能想到的关键词往往相近甚至完全相同,这直接导致了检索同一关键词的结果也是唯一的。也就是说,我们获取的信息正在逐步地同质化。有人反驳:我们从小不也是用同一套教材教育出来的吗?凭什么说搜索引擎让我们同质化了?科学家们对此同样反问道,教材只在课堂上用,而百度和谷歌则可能伴随你一生,并且无处不在。
我们是信息的主人还是奴隶?
国外的Facebook,国内的开心网,人人网,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到朋友家里娱乐,却更喜欢到彼此的空间里“摘菜”。更多人喜欢上了在社交网站和微博上“晒”心情,贴靓照。而我们则更乐于通过这些照片和对方的状态更新,来了解他们的近况。社交网站的快速发展,似乎让我们在降低交际成本的同时扩大了我们的交际圈子。
然而,在英国,据“在线离婚”网站的报告显示,去年一段时间网站受理的离婚案件中,每5桩就有1桩提到某社交网站的名字。在美国,专门帮人打离婚官司的律师会特别地去一些SNS类网站收集有利于当事人或不利于对方的证据。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因为过分依赖网络所形成的虚拟世界,正逐渐脱离现实世界,患上“电脑自闭”,导致心理障碍。
这些还不是最可怕的后果。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我们在电脑前每度过1小时,用传统方式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就减少将近30分钟。随着控制人类交流的大脑神经回路的退化,我们的社交技巧将变得笨拙不堪,我们甚至经常会曲解甚至忽略微妙的非语言信息。科学家们现在开始担心起,如果大脑的社交能力进一步退化,在10年后的一个国际首脑会议上,一个被误解的表情或手势甚至可能会造成军事冲突。这是因为,大脑在过去传统的交谈中,人们是面对面的,双方都会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或把握对方一个微妙手势所包含的情感内涵。但是,现在成天只在键盘上与他人交往的人们,很可能正在丧失大脑这种察颜观色的能力。一旦我们经常曲解甚至忽略这些微妙的非语言信息,产生误解就是不可避免的必然。
再拿眼下异常火爆的微博来说。微博让人人都变成了一个电台,每位博主为了他们的粉丝,每天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十分便捷的“转发”功能、字数限制让信息轻盈且更易传播。然而,面对如此亲民又完美的媒体工具,英国的心理学家却说,上Twitter可能减弱人们的“工作记忆”。所谓“工作记忆”,包括存储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当人们要做计划和策略部署时可训练这种能力。而Twitter的信息太过简洁,人们根本不需要动脑子对其进行处理,所以人们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会缩短——这符合“脑残”的部分定义。抛开心理学家的“危言耸听”,资深互联网分析师陈佼,更直接的指出,“假如你长期泡在微博上,可能读到很多八卦、段子、趣图,却错过了主流信息。如果实在不巧,你‘粉’了几个话痨,则可能连八卦也错过了,只看到了一些没有价值的家长里短。 ”
如此看来,这些最新潮,被我们一直奉为解放了思想,发现了个性,拓展了思维的先进数字技术其实正在侵蚀我们的一些基本能力。我们非但没有在海量的信息中受益,反到被它们卷进了混乱的漩涡,无法游到真理的彼岸。
给大脑做做俯卧撑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说,只要坐在计算机前,你很容易就忘了自己要做什么,因为总会有比你手头的工作更刺激,或更有趣的事情冒出来。而注意力的持续分散会令我们的大脑处于高度紧张,与之相伴随的是一种“多任务处理”的强迫症,我们总想更快的,一次性的处理更多事情。我们把电脑放在跑步机上,我们会一边开车一边发短信,对现代人来说,在一个小时内只做一件事情,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因此,是需要我们严格管理和自我控制自己频繁的使用互联网的时候了。
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本身没有错,关键还是看我们如何应用它。如果你实在不可能脱离网络工作,那么试试更简单的方法来休息我们的大脑,比如冥想,再比如工作间隙打个盹,或者干脆小憩一会儿,给我们的脑神经一次刷新的机会。
2010年7月5日 来源:辽沈晚报  记者 陈妍妮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9-24 08:52
中国互联网状况



(2010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推进互联网发展与普及
二、促进互联网广泛应用
三、保障公民互联网言论自由
四、管理互联网的基本原则与实践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
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结束语
前言
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变革。
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加速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的不可替代作用,高度重视并积极促进互联网的发展与运用。中国政府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积极营造有利于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市场环境;通过完善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点信息网络工程、鼓励相关科技研发、大力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培育多元化信息通信服务市场主体等举措,不断推动中国互联网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
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
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关系国家经济繁荣和发展,关系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关系国家主权、尊严和人民根本利益。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是中国政府的基本互联网政策。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依法管理互联网,致力于营造健康和谐的互联网环境,构建更加可信、更加有用、更加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联网。
中国政府将不断完善互联网发展与管理政策,使其更加符合互联网发展与管理的内在规律及客观需要。在实践中,中国政府十分注重借鉴各国发展与管理互联网的有益经验,并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促进世界互联网的繁荣发展。
发表《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旨在介绍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基本情况,说明中国政府关于互联网的基本政策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基本观点,帮助公众和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与管理的真实状况。
一、推进互联网发展与普及
中国政府和人民以积极的姿态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科研人员和学者就在国外同行的帮助下,积极尝试利用互联网。在1992年、1993年国际互联网年会等场合,中国计算机界的专家学者曾多次提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要求,并得到国际同行们的理解与支持。1994年4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期间,中国代表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最终就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达成一致意见。1994年4月20日,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接入国际互联网的64K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中国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机遇。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划互联网发展,明确互联网阶段性发展重点,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1993年,中国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负责领导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建设。1997年,制定《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2002年,颁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专项规划》,确定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包括推行电子政务、振兴软件产业、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路子。2005年11月,制定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发展的重点,提出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围绕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推行电子政务;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信息化等。2006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商业化应用。2007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网络文化信息装备制造业。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发展战略。2010年1月,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及明确的政策引导下,中国互联网逐步走上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之路。
中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1997年至2009年,全国共完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3万亿元人民币,建成辐射全国的通信光缆网络,总长度达826.7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线路84万公里。到2009年底,中国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已达1.36亿个,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866,367Gbps,拥有7条登陆海缆、20条陆缆,总容量超过1,600Gb。中国99.3%的乡镇和91.5%的行政村接通了互联网,96.0%的乡镇接通了宽带。2009年1月,中国政府开始发放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目前3G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移动互联网正快速发展,互联网将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促进了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3.84亿,比1997年增长了618倍,年均增长3,195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境内网站达323万个,比1997年增长了2,152倍。中国拥有IPv4地址约2.3亿个,已成为世界第二大IPv4地址拥有国。中国使用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3.46亿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3亿人。中国网民上网方式已从最初以拨号上网为主,发展到以宽带和手机上网为主。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普及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研发。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下一代互联网的研发,实施“新一代高可信网络”等一系列科技重大项目。2001年,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地区试验网(NFCNET)在北京建成。2003年,“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进入下一代互联网的大规模研发和建设阶段,现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IPv6示范网络,试验网所用的中小容量IPv6路由器技术、真实IPv6源地址认证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过渡技术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提出的有关域名国际化、IPv6源地址认证、IPv4—IPv6过渡技术等技术方案,获得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的认可,成为互联网国际标准、协议的组成部分。
中国互联网发展、普及和应用存在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受经济发展、教育和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中国互联网呈现东部发展快、西部发展慢,城市普及率高、乡村普及率低的特点。截至2009年底,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0.0%,西部地区为21.5%;城市网民占网民总数的72.2%,农村网民占27.8%。弥合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中国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中国互联网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展起来的,它顺应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要求,推进了改革开放的进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互联网在中国将更加普及,人们对互联网应用水平的要求将会更高。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推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努力在未来5年使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45%,使更多人从互联网受益。
二、促进互联网广泛应用
互联网推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领域,互联网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产业边界日益交融,新型商务模式和服务经济加速兴起,衍生了新的业态。互联网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也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正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着深刻影响。
互联网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信息技术与产业,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过去16年,中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6.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不足1%增加到10%左右。互联网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利用互联网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带动了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的工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水平迅速提高。互联网发展与运用还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工业咨询、软件服务、外包服务等工业服务业蓬勃兴起。信息技术在加快自主创新和节能降耗,推动减排治污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型战略性产业。2008年,中国互联网产业规模达到6,500亿元人民币,其中互联网制造业销售规模接近5,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60,占全球互联网制造业销售总额的1/10;软件运营服务市场规模达198.4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了26%。
中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大型企业电子商务正在从网上信息发布、采购、销售等基础性应用向上下游企业间网上设计、制造、计划管理等全方位协同方向发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意识普遍提高,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数量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网上零售规模增长迅速,市场逐步规范。据调查,建立了电子商务系统的大型企业已超过50%,通过互联网寻找供应商的中小企业超过30%,通过互联网从事营销推广的中小企业达24%,中国网络购物用户已超过1亿人。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6万亿元人民币。电子商务专业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数字认证、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应用支撑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互联网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产业迅速崛起,大大增强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过去5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始终保持约30%的年均增长速度,2009年市场规模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258亿元人民币,同比2008年增长39.5%,居世界前列。中国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均呈快速发展态势。持续扩张的网络文化消费催生了一批新型产业,同时直接带动电信业务收入的增长。截至2010年3月,中国已有各种经营模式的上市互联网企业30多家,分别在美国、香港和中国内地上市。网络文化产业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网络化传播,实施了一系列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全国在线数据库总量达到30多万个,初步构建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信息资源库群,有效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互联网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全面启动“政府上网工程”。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建立政府门户网站4.5万多个,7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32个省级政府、333个地级市政府和80%以上的县级政府都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站,提供便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类在线服务。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有效提高了各级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务公开水平。200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中央政府要求各级政府建立相应制度,针对公众关注的问题,及时作出解答。各级政府正不断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类媒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向公众介绍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突发事件等的处置进展。互联网在满足公众知情要求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互联网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据抽样调查统计,2009年,中国约有2.3亿人经常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各类信息,约2.4亿人经常利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沟通交流,约4,600万人利用互联网学习和接受教育,约3,500万人利用互联网进行证券交易,约1,500万人通过互联网求职,约1,400万人通过互联网安排旅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丰富知识;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创业,实现自己的理想;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交流沟通,密切相互间的关系。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西南地区旱灾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中国网民充分利用互联网传递救灾信息,发起救助行动,表达同情关爱,充分展示了互联网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中国政府鼓励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便利人们工作生活的互联网应用,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的互联网应用格局,提高互联网整体发展和应用水平。中国政府将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类、教育类网站发展,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支持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倡导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以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信息消费需求。
三、保障公民互联网言论自由
互联网在中国新闻信息传播领域得到充分应用。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发展网络新闻传播事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新闻信息,同时依法保障公民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自从互联网进入中国,人们就充分运用互联网传播新闻信息。中国的通讯社、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利用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开展网络新闻传播,满足人们的新闻信息需求,已形成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广播网等一批综合新闻信息服务网站,不仅扩大了权威新闻信息传播的广度,而且为传统媒体自身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一批著名的商业网站也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据统计,80%以上的网民主要依靠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网络媒体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有效性,而且在报道重要新闻事件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充分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网络媒体直播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已成为惯例。
公民依法享有互联网上充分的言论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中国公民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受法律保护,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发表言论。网上交流活跃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特点,论坛帖文、博客文章数量之巨大,在世界各国都是难以想象的。中国的网站十分注重为网民提供发表言论的服务,约80%的网站提供电子公告服务。中国现有上百万个论坛,2.2亿个博客用户,据抽样统计,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互联网新应用新服务为人们表达意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博客、微博客、视频分享、社交网站等新兴网络服务在中国发展迅速,为中国公民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提供了更便捷的条件。网民踊跃参与网上信息传播、参与网上内容创造,大大丰富了互联网上信息内容。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监督作用。中国政府积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十分重视互联网的监督作用,对人们通过互联网反映的问题,要求各级政府及时调查解决,并向公众反馈处理结果。绝大多数政府网站都公布了电子邮箱、电话号码,以便于公众反映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近几年,一大批通过互联网反映出来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为便于公众举报贪污腐败等问题,中央纪检监察机构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开设了举报网站。中央纪委监察部举报网站、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站等开通后,为惩治和预防贪污腐败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抽样调查,超过60%的网民对政府发挥互联网的监督作用予以积极评价,认为这是中国社会民主与进步的体现。
高度重视互联网上反映的社情民意。互联网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架起了直接沟通的桥梁。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成为中国政府执政为民、改进工作的新渠道,互联网上的公众言论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领导人经常上网了解公众意愿,有时直接在网上与网民交流,讨论国家大事,回答网民的问题。各级政府出台重大政策前,通过互联网征求意见已成为普遍做法。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都通过互联网征求公众意见。近三年来,每年通过互联网征求到的建议多达几百万条,为完善政府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互联网为人们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直接渠道,为政府了解人民意愿,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维护公民依法享有的互联网上言论自由。
四、管理互联网的基本原则与实践
中国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和有效管理互联网,努力完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中国管理互联网的基本目标是,促进互联网的普遍、无障碍接入和持续健康发展,依法保障公民网上言论自由,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推动互联网积极有效应用,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民权益,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
中国依法管理互联网。1994年以来,中国颁布了一系列与互联网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款适用于互联网管理。中国坚持审慎立法、科学立法,为互联网发展预留空间。相关法律法规涉及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信息传播规范、信息安全保障等主要方面,对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政府管理部门及互联网用户等行为主体的责任与义务作出了规定。法律保障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同时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政府在互联网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法定职责,依法维护公民权益、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国家通信管理部门负责互联网行业管理,包括对中国境内互联网域名、IP地址等互联网基础资源的管理。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国家新闻、出版、教育、卫生等部门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从事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公安机关等国家执法部门负责互联网安全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
积极倡导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2001年5月,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这是全国性互联网行业组织,其宗旨是服务于互联网行业发展、网民和政府的决策。该协会先后制定并发布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抵制恶意软件自律公约》、《博客服务自律公约》、《反网络病毒自律公约》、《中国互联网行业版权自律宣言》等一系列自律规范,促进了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中国互联网协会为治理垃圾邮件作出了不懈努力,使中国的垃圾邮件占全球垃圾邮件的比例从2002年的23%下降到2009年的4.1%。为加强公众对互联网服务的监督,2004年以来,中国先后成立了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12390扫黄打非新闻出版版权联合举报中心等公众举报受理机构,并于2010年1月发布了《举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奖励办法》。中国政府将进一步支持互联网行业组织的工作,为行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服务,并依法保障公众举报网上违法信息和行为的正当权利。
主张合理运用技术手段遏制互联网上违法信息传播。根据互联网的特性,从有效管理互联网的实际需要出发,中国政府主张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发挥技术手段的防范作用,遏制违法信息对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未成年人的危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严禁传播含有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宣扬邪教以及淫秽色情、暴力、恐怖及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内容的信息。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等应建立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技术措施,阻止各类违法信息的传播。
主张加强互联网法制和道德教育。全社会的法制和道德素养关系互联网环境建设。中国政府支持开展互联网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鼓励各类媒体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积极推动把互联网法制和道德教育纳入中小学日常教学内容。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青年组织、妇女组织等在提高全民网络素养中的作用,鼓励相关组织开展有利于普及互联网知识和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公益活动。
确保未成年人上网安全。未成年人已成为中国网民的最大群体,截至2009年底,中国3.84亿网民中,未成年人约占1/3,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网络淫秽色情等违法和有害信息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依法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始终把保护未成年人放在维护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优先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禁止任何组织、个人制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赌博等毒害未成年人的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的网络工具,鼓励提供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中国政府将积极推进“母亲教育计划”,帮助家长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
积极保护数字知识产权。2000年以来,中国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制定了《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以及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的相关司法解释,为保护数字知识产权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国家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查处互联网侵权盗版行为。针对反复侵权、群体性侵权以及大规模假冒、盗版等行为,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一系列管理行动。中国将继续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努力实现保障公共利益和促进创新之间的平衡。
依法保护公民网上隐私。保护互联网上的个人隐私关系到人们对互联网的安全感和信心。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健全相关立法和互联网企业服务规范,不断完善公民网上个人隐私保护体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邮件或其他数据资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依据互联网行业自律规范,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有责任保护用户隐私,在提供服务时应公布相关隐私保护承诺,提供侵害隐私举报受理渠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个人隐私。
中国政府积极探索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互联网的途径和方法,已初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互联网管理模式。互联网管理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国政府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管理。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
维护互联网安全是互联网健康发展和有效运用的前提。当前,互联网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各国普遍关切的问题,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网络安全威胁。有效维护互联网安全是中国互联网管理的重要范畴,是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必然要求。中国政府认为,互联网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互联网属于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中国的互联网主权应受到尊重和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享有使用互联网权利和自由的同时,应当遵守中国法律法规、自觉维护互联网安全。
依法维护互联网安全。为维护互联网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作出了相关规定,以促进中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六条规定,“电信网络和信息的安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维护互联网信息的安全流动。互联网信息的自由流动与安全流动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应在保障互联网信息安全流动的前提下,实现互联网信息的自由流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维护互联网信息的安全流动,积极引导人们依法办网、文明上网、正确用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互联网等电信网络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上述法律法规是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互联网信息安全的基本法律依据,所有中国公民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必须遵守。
依法打击网络犯罪。近年来,中国的网络犯罪呈上升趋势,各种传统犯罪与网络犯罪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侵害他人财产的犯罪增长迅速,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入侵和攻击计算机与网络的犯罪日趋增多,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色情及从事赌博等犯罪活动仍然突出。据统计,1998年公安机关办理各类网络犯罪案件142起,2007年增长到2.9万起,2008年为3.5万起,2009年为4.8万起。为有效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中国法律规定,对利用互联网和针对互联网的犯罪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不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予以行政处罚。
反对任何形式的网络黑客攻击行为。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黑客攻击、网络病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严重威胁。中国是世界上黑客攻击的主要受害国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中国被境外控制的计算机IP地址达100多万个;被黑客篡改的网站达4.2万个;被“飞客”蠕虫网络病毒感染的计算机每月达1,800万台,约占全球感染主机数量的30%。中国法律禁止任何形式的网络黑客行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明确规定,对“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攻击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致使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遭受损害”等破坏网络安全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二百八十六条对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对提供专门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等违法行为的刑事处罚作出了具体规定。
各国国情和文化传统不同,对互联网安全的关切也有差异,应充分尊重各国对互联网安全的不同关切,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促发展,共同维护国际互联网安全。
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各国互联网彼此相联,同时又分属不同主权范围,这决定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中国主张,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互联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承担维护全球互联网安全的责任,促进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分享互联网发展的机遇和成果。
中国政府始终支持并积极开展互联网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派代表参加了历届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及与互联网相关的其他重要国际或区域性会议。中国高度重视在维护互联网安全方面的区域合作,2009年分别与东盟和上合组织成员国签订了《中国—东盟电信监管理事会关于网络安全问题的合作框架》和《上合组织成员国保障国际信息安全政府间合作协定》。在打击网络犯罪领域,中国公安机关参加了国际刑警组织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信息技术犯罪工作组(The Interpol Asia-South Pacific Working Party on IT Crime)、中美执法合作联合联络小组(JLG)等国际合作,并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香港等国家或地区举行双边或多边会谈,就打击网络犯罪进行磋商。2006年以来,中国公安机关共办理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关网络犯罪的协查函件500余件,涉及黑客攻击、儿童色情、网络诈骗等多种案件类型。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互联网领域的双边对话交流机制,2007年以来先后与美国、英国举办了“中美互联网论坛”和“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为学习借鉴其他国家互联网发展与管理的有益经验,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组织数十个代表团,访问了亚洲、欧洲、北美、南美、非洲等40多个国家,将相关国家的成功经验应用到中国互联网发展与管理的实践之中。
中国主张发挥联合国在国际互联网管理中的作用。中国支持建立一个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范围内经过民主程序产生的、权威的、公正的互联网国际管理机构。互联网基础资源关系到互联网的发展与安全。中国认为,各国都有参与国际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的平等权利,应在现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多边的、透明的国际互联网基础资源分配体系,合理分配互联网基础资源,促进全球互联网均衡发展。
各国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各国政府可建立双边交流机制,就互联网政策、互联网立法、互联网安全等问题交流观点、经验和做法,平等协商解决分歧。各国政府应支持互联网行业组织开展国际交流活动,鼓励互联网行业组织通过交流增进共识,共同解决互联网业界面临的问题。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科学和伦理问题,应鼓励各国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分享研究成果。面对日益突出的跨国网络犯罪问题,各国执法机构应加强共同防止和打击网络犯罪的侦查协作,建立多边或双边的合作机制。
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互联网发展机遇。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始终依法开放中国互联网市场,欢迎各国企业依据《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进入中国互联网市场,分享中国互联网发展机遇。中国恪守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应履行的普遍性义务和具体承诺义务,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在华合法权益,并积极为在华外资企业依法开展与互联网相关的经营业务提供良好的服务。
结束语
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得益于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促进互联网发展,鼓励运用新技术提供新服务,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中国互联网仍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中国政府将坚持依法管理互联网的基本原则,坚持立足本国国情,努力遵循互联网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以有效管理促进科学发展,为世界互联网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 人民日报 》 2010年06月09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6 12:31
提升网络传播的眼球价值
――从十大新闻网站首页版式设计说起
作者:谢振明
 
今年一月中旬 “中国网站排名”网(www.Chinarank.org.cn)显示了“新闻分类前十名”网站,腾讯新闻、新华网、新浪新闻、网易新闻、凤凰网、搜狐新闻、人民网、联合早报网、中国经济网、百度新闻等十家网站名列其中。相对国内外许多同类的中文网站,包括商业新闻网站与传统新闻媒体网站,表明这十家新闻网站已处于流量垄断地位。
如果说新闻内容成就了这些新闻网站的前十位的排行,那么其网页设计风格与视觉传达艺术,事实上也引领了汉语网民的阅读习惯,或者说契合了人们视觉运动规律,从而成为网民对其新闻网页合理布局的一种视觉“默认”选项。我们不能否认,这种视觉默认与人性化设计组成的“模板”,给了浏览者有一个流畅的视觉体验和新闻需求,符合新闻心理学规律,具有极强的黏着力,因而培养了网民访问浏览其新闻网页的忠诚度。
新闻网站强调信息的聚集能力,因此网站的首页设计十分重要,它涉及到页面的风格和信息展现的方式。当网站的制作和发布成为这个时代的热门技术之时,无论是为了工作还是因为兴趣,也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对网站设计的要求也是越来越讲究了。让我们来看看排行榜中的十家网站,在网页设计元素的安排,特别是在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的意象与新闻要素的传达上,是如何遵循规律来抓住 “眼球”体现人本理念的。这对我们中小新闻网站的建设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网页,应该是具有借鉴启发意义的。同时,以网络品牌文化的建设和培育为核心,在网络品牌战略的全面统筹规划之下,创造性地进行新闻网站品牌的CI形象设计和市场的传播推广工作也极具深远意义。
网页设计元素有许多,本文只对上述十家网站首页的第一帧出现的主要十个设计内容进行比对分析,并对其与新闻元素融合的共性与个性予以简述。
LOGO位置:网站的LOGO(标志)既是一种艺术的追求,也是新闻网站一种理念的表达。LOGO在网页中的放置,一般是以居左为主,新华网则别出心裁放在中间,是一种求变的姿态。从十家网站的LOGO看,百度是最有特色的,其一般会在节日或者特定的日子才会变换LOGO的,而在2007年11月7日,百度正式推出首页人物许三多,这位正在热播的连续剧《士兵突击》的主角,一位“傻根”式的士兵,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被融入了当月百度的LOGO中。百度每月选出最受亿万网民关注的百度首页人物,他们身上闪烁着的能为这个时代带来积极意义的人性的光辉,他们故事中的某些亮点恰恰契合了百度所倡导的人文关怀、追求卓越的价值观。从LOGO的变化中,突现新闻价值,让我们看到了百度在全球搜索引擎业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理念表达。
导航条:网站的一级主栏目导航菜单通常以通栏形式,横放于置顶位置,而搜狐新闻、联合早报网则垂直放于左边,少见放于右边的。其实位置的放置只是一种形式,实质没有变化,大家都遵从网站导航条“3次点击规则”。即在主页上,没有任何一条信息,需要点击次数超过3次的。对于大型网站,使用导航和工具条来改善操作。但是,对于小型网站许多设计者有些忽视了。所以我们要避免强迫用户使用向前和向后按钮,而应当让用户能够很快地找到他们所要的东西。上述网站在每一页同样的位置上都有相同的导航条,使浏览者能够从每一页上访问网站的任何部分,操作便捷。而且导航条是文字连接,这为搜索引擎搜索到其他的页面提供了方便,如果是图片连接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分栏数:从上述十家网站的版式分栏来看,以二、三分栏居多,四分栏少见。这是一种流行趋势,也是符合阅读习惯的。目前,网站设计考虑到广告宣传位置,在网页的两边空出一定的空间,使得有限的版面更加缩少,分栏过多过窄,不易阅读,而且稍长标题不能在同一排内完整显示,如果考虑换行则未免显得在相对空间内信息量缩水之嫌。
头条标题:相对其他标题行文的字号,我们将其定义为大、中、小进行比较。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等主流新闻网站,头条标题比较喜欢醒目的粗大字体,而且在有限的空间中制作了高水准的新闻标题,这对于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言是相当重要和必须的,因为有研究表明,一条新闻标题能吸引阅读者注意力的时间平均不足一秒钟。网易、搜狐、新浪等大型商业网站则更多采用中号字体,坚持使用通用字体,这样可以避免所选择的特殊字体在访问者的计算机上不能显示这一问题。新浪网的新闻标题除极少量用醒目的红色字体外,全用天蓝色,实施统一CI形象标准。但也有一些专家建议,应当坚持使用白色的背景和黑色的文本,便于阅读。
即时消息:根据各网站对“即时消息”栏目的定义,其名称不一,或称即时新闻、滚动、快讯或称即时报道。除网易外,其他各大网站在首页中都有“即时消息”体现。中国经济网的快讯除新闻外,另外还表现其专业特点,显示股市行情;而百度新闻则表现出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由机器每5分钟自动选取更新。“在中文搜索引擎市场,百度无可争议地拥有最高的品牌知名度和最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在百度上搜索和阅读新闻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图片处理:大多网站将新闻图片安排在左栏位置,且三五张图片交替出现,下配图片说明,这样在浏览器中即使去掉了图像功能,也能保证访问者获得满意的效果。除百度为小图片外,其它网站的新闻图片都占一栏,而且不使用过大的图像,避免了访问者向右滚动屏幕的麻烦,而且还能获得良好的网页加载性能。
热点新闻:各网站名称不一,如腾讯、网易的“深度”、人民网“新闻榜”、新华网“聚焦”、新浪、百度的“焦点”以及凤凰、搜狐、联合早报、中国经济网的“专题”等,都表达了网站对热点新闻的重视。
新闻排行:这是一段时间内新闻点击量统计汇总后的情况,网易、新浪在首页上都有显示,腾讯新闻网则有排行栏目,体现大众对最近新闻的关注度。其他网站没有开设或在首页显示不明显。
多媒体应用:新华网最新播报,24小时滚动;联合早报在固定广告条的框架里出现商业性的FLASH广告;而凤凰网的“专题报道”,以FLASH推介,抢夺眼球;新浪、搜狐网应用弹出式背投广告及商业性广告;搜狐的广告声音也在弹出多媒体视窗的画面中同步出现。我们发现,除新浪、搜狐外,其他网站的首页在多媒体应用方面都比较简洁,留有空白。一些专家忠告尽量少使用Flash插件,少用Java 和AxtiveX ,慎用声音 。因为过多地使用这些炫耀的技巧通常以下载速度为代价,而且会引起视觉疲劳。相反,善于利用空白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广告放置:有研究表明,通常在首页的上部或导航条下方的固定位置放置广告条,最容易进入人们的视野,其次是两旁的垂直条。上述十家网站都用足用活这条规律,特别是商业网站更多地制造首页的两边空间,对浏览者进行声音、色彩、动画全方位广告“投放”,这一由网站性质决定的广告“插播”对商业网站也无可置疑,当然前提是相应提高其网站空间速度。
综上所述,十家网站的首页设计各有特点,但这些“模板”里共性十分明显:放好网站导航条,制作精良标题,打造新闻热点,设计CI形象等,通过这些版面设计元素与新闻元素的有机融合来抓住“眼球”,提升人气。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布的“2007年下半年新闻类网站流量分析报告”指出,“商业门户新闻在国内新闻类网站流量排名中占有明显的优势,传统新闻媒体网站较商业新闻网站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网络新闻传播技术在不断创新,传播规律在不断被揭示,我们应该扬别人之长,避自己之短。“没有最好的网站,只有最适合的网站。”这是我们在新闻网站设计时应有的价值取向。在网络新闻改变着传统新闻传播的技术格局、内容格局以及市场格局的今天,面对传媒市场竞争,网站首页的版面设计如何诠释新闻理念,传达价值观,打造亲和力,从而提升网络传播“眼球”价值,这是做大做强新闻网站必须认真探索的一个课题。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7 16:53
关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理论思考
张 允 若
第四媒介还是第二世界
    网络传播的问世,理所当然地引发了人们新的理论思考。在种种新的理论思考之中,居于首位的应该是网络传播在人类社会交往中的正确定位。这一点弄清楚了,其他理论问题的探讨才有正确的前提和基础。
    据报道,联合国新闻委员会1998年会议曾把互联网络看作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介。这一说法已被国内外传播界广为引用。但是认真推敲起来,这一说法既不准确也不科学。互联网络是一种媒介,但它决不是能同报刊、广播、电视相提并论的大众传播媒介。它是集书信、电话、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光盘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介体系,它是既能承载大众传播,又能承载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全新传播平台。这就是说,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有过的各种形式、各种形态的传播活动几乎都能在互联网络上进行,互联网络实际上已为人类传播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天地、新的世界。在这个新的天地里,个人同个人、个人同群体、个人同组织、个人同公众、群体同公众、组织同公众之间,各种形式、各种规模、各种流向的信息传播和交流,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景,其丰富性、广泛性、复杂性并不亚于互联网络之外的现实世界。
因此,我们应该把互联网络以及它所提供的天地看作是人类传播和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尽管目前互联网络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情况很不平衡,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人类终将陆续进入这个传播和交往的新天地。这个第二世界(网络世界),是在第一世界(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第一世界的延伸和扩展。相比起来,第一世界的传播和交往更具有实在性,那里的大众传播往往有可见物作中介(如报刊),那里的组织传播往往有实在的场所和中介物(如办公室、会议室、文件往来),那里的人际传播往往有实在的环境,能亲见其人、亲闻其声,有着可触可摸的感受;而在第二世界里一切都是光电的运作、比特的传输,显得虚幻而不可触摸。但是,第二世界的传播和交往,又有着第一世界无可比拟的、望尘莫及的优势。从空间上看,它是无远勿届、无处不及的;从时间上看,它几乎可以把传收之间的时间差缩小为零;它的容量浩瀚无涯;它的便捷性可以使任何人(个人或集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同任何人(个人或集体)交流任何信息。而且,它的潜力还在不断开拓,它的功能还在不断扩展,随着历史的前进,它在人类传播和精神交往中的地位还在不断提升。总之,第二世界的前景还未可限量。
    当然,就本体论而言,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都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有些论者把网络天地说成是虚拟世界,这当然不无道理。因为网络天地中流转的只是信息、而且只是进入了人们精神领域的认知信息,它确乎没有现实世界信息、物质、能量三者并存流转那样实在。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网络传播同样有物质依托,同样有物质媒介(电子计算机和各种采制摄录设备、电信传输设备),同样依靠能量的驱动,它决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此其一;其二,网络传播的内容总是来自现实世界而又服务于现实世界的,作为一种精神交往,它决不可能脱离人类的物质交往活动。且不说网上咨询、网上会珍、网上考试、网上购物这些直接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传播活动,即使是网上聊天吧,人们改名换姓、乔装打扮、胡吹乱侃,但是所聊的内容仍然是现实生活的折射,聊完以后参加者必然带着聊天中获得的种种印象、感受和观念回到现实生活中去。所以虚拟世界并不虚幻,它只是人类社会交往(主要是精神交往)的另一个空间而已。作为人类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它总是同第一世界紧密相连的,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积极互动的。
传播规律:变与不变
    网络传播问世以后,人类的传播活动有那些变化,以往对传播规律的认识应该作那些调整和发展,这是又一个重要话题。应该认为,迄今为止传播学揭示的人类传播的基本规律并未改变,但是随着第二世界的出现,这些规律确又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规律本身也在实践中不断延伸和发展。这种变与不变,值得特别关注。下面略举数例以作说明。
    一、人类传播活动的基本形态(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没有改变,但是它们却前所未有地汇集在一个平台上、一个空间里了 。在第一世界里,这三种基本形态分散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地域、各个角落。尽管相互之间有包容和叠加,组织传播中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中有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但是它们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完好地汇集在同一个网络里面。如今,任何人足不出户,只要面对互联网络,就可以同时从事这三种形态的传播活动,而且可以方便地、迅速地从这种形态转换到那种形态,也可以把几种形态统一在同一个过程中(同一个电子邮件,可以既发给特定的个人,又发给团体中的所有成员;同一个BBS上的帖子,可以既供群体中的成员阅读,又供广大公众自由阅读,等等)。这都是不变之中的重大变化。
    二、人类传播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但是结构的内在联系改观了,各个环节的互动关系增强了。所谓基本结构,通常图示为:
                      讯息(信息+符号)
        传方 ------           ┇           ------ 受方
                            媒介            
    网络传播出现以后,不管在第一世界还是第二世界,这样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但是:
    1、 在第一世界,只有人际传播和部分组织传播中的传受双方会频繁而方便地互易其位,而在第二世界,几乎各类传播形态中传受双方都会频繁而方便地互易其位。这一点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尤为明显。网络上的大众传播正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人际传播化。大众传播的传方越来越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要求,直接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大众传播的受方越来越能就收到的信息迅速作出反馈、发表意见,而这种反馈或意见,又很快作为新的大众传播内容传向广大公众。
    2、 在第一世界,信息通常由传方推向受方,而在第二世界更多的是受方根据自身的要求主动搜索、主动寻觅,传方的主动变为受方的主动,传方的推出(push)变为受方的索取(pull)。这种情况在第一世界并非没有,读者在书店寻觅所要的书籍、在报摊选购所要的报纸便是一种主动索取,但是网上检索则把这种行为经常化、广泛化了,人们打开互联网,就能自由浏览、搜索、选择,传方的主导性相对减弱,受方的主动性空前增强。
    三、人类传播的基本符号没有改变,但是使用的方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在数字化处理之后,人们依然凭借语言符号(口语和文字)、非语言符号(图片、图像、各种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传递信息、表情达意,但是这种使用却达到了新的境界。
    1、 在第一世界,不同的媒介使用的符号各有不同,报刊使用文字和图片,广播使用口语和音响,如此等等。而在第二世界,却是各种符号同时并举、各显其能。同样的信息素材,既有语言符号传递,也有非语言符号表达,还可以图文语并茂。而且通过网上链接,可以极为方便地由这种符号跳到那种符号,从而多侧面、多样化地传播信息、接收信息。
    2、 当然,第一世界使用的某些非语言符号,如实物语言(通过传递实物表意)、触摸语言(通过人体接触表意),看来难以在第二世界使用;而体态语言、服饰语言,随着图像传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倒是完全可以搬到网络上来的。另外,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人们已经并且还将创造出种种新的符号来。现在一些用键盘符号组成的:-)、:-(之类网上符号,也许就是新兴符号的萌芽。
    四、人类传播的社会功能没有改变,但是它的两重性特点、双刃剑特征更加发展了。通常认为,人类传播具有认识环境的功能、协调行动的功能、文化教育的功能、调节精神的功能。这些功能历来都有正负两个方向:真实信息的传播有助于正确认识环境,虚假信息的传播会迷惑人们的视听;正确理念的传播能够形成有益社会的共同行动,邪恶观念的传播会导致有害社会的破坏性行动;先进思想、优秀文化的传播有助于历史进步,错误思想、腐朽文化的传播必然阻碍历史的前进;健康向上的娱乐内容会给人以鼓舞和精神升华,低级庸俗的娱乐内容会使人腐化堕落。网络传播由于它的种种传播优势,既可以极大地发扬传播活动的正功能,也可能产生极大的负影响。谣言谎话、流言蜚语、好战言论、邪教宣传、种族歧视、色情诱惑等等有害信息,而今正在网络世界大行其道,这种传播的广泛性、渗透性、危害性已大大超过了第一世界。在第二世界里如何弘扬正气、遏制歪风已成为进步人类面临的更加重要、更加艰巨的任务。
    五、人类传播和社会的依存互动关系没有改变,但是传播活动受制于政治、经济、科技的程度和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科技的程度都在发展,呈现出双向加强的态势。网络传播的发展和普及,比起传统媒介来,更加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现代化的经济条件,而它本身又更加有力地推动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国家,网络传播扩展十分迅速,而这又促使它们的综合国力、经济和科技突飞猛进;国力贫弱、经济和科技落后的国家情况则正好相反。于是,富国和贫国、强国和弱国彼此发展的不平衡状态进一步加剧。这正是上述双向加强态势的具体写照。至于网络传播同政治力量的互动关系,则又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状况。鉴于网络传播的强大影响力,各种政治力量都在这个天地竞显身手,力图影响它,甚至左右它;但由于网络天地的开放性、广泛性、交互性,使得它具有极强的抗操纵性能和反叛力量。于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第二世界里传播活动同政治活动的相生相克、相击相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真正的理论挑战所在
    网络传播确实给传播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新的挑战。传播理论应该追随人类传播发展的步伐,研究新实践,开拓新思路,获得新突破,争取新发展。
人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当然是对网络传播的运行状况、特点、规律作出理论上的概括。还要研究第二世界同第一世界的联系、区别、互动,研究第二世界出现后人类传播规律的延伸和发展。
    但是网络传播的发展也该引起我们对以往传播研究的反思,正视以往传播研究的缺陷。
    近年来,人们在“第四媒介”说法的影响下,把互联网络同传统的大众媒介左比右比,比出了许多不同之处,于是产生了种种困惑,认为大众传播理论应该作这样那样的修正和更新。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笔者以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的传播理论过于侧重甚至局限于大众传播研究,用这样的理论去解释网络传播本来就是无法胜任的。因为网络世界里汇集了人类社会各种形态、各种样式的传播活动,和网络传播相对应的应该是更加宽阔、更加广义的传播理论和传播学,而不仅仅是较为狭义的大众传播理论和大众传播学。
    传统的传播理论是从对大众传播的研究开始的。从拉斯韦尔到施拉姆,从传统学派到批判学派,研究的重点一直是大众传播活动。由拉斯韦尔奠定的以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五个方面研究为主干的传播学理论框架,实际上是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在这五个领域研究中取得的种种成果,概括出来的种种理论,设计出的种种模式,基本上都是大众传播的理论或模式。我们无疑应该尊重和继承这些理论遗产,但绝不能被这些现成的理论锁定了思路,束缚了手脚。现在有些人在概念的使用上、在论述的思路上、在论著的内容上,总是把大众传播同一般传播混为一谈,把大众传播理论泛化为一般传播理论,实在不太科学、不太严谨。还有些人对敢于提出同外来学说不同观点的人,总是持轻蔑态度,似乎只有外来学说才是正宗的传播学,其他种种都是过了淮河的桔子,这种态度更让人不敢恭维了。
    如今,网络传播把人类社会丰富多样的传播活动融汇在新兴的第二世界里,这就更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传播研究,加强人类传播活动的总体研究,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大众传播理论泛化为一般传播理论的状况。如果说在第一世界里,人际传播活动比较分散,同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相比研究难度较大;那末,如今在第二世界里,人际传播也都依托于网络系统、浓缩于同一平台,这就为有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更为有利的条件。总之,网络传播把发展广义的传播理论、建立完善的广义传播学(普通传播学)的任务实实在在地提到了传播学界的面前。传播学界应该跳出窠臼、突破局限,不仅要重新思索大众传播的种种理论,更要对两个世界的各类传播形态都作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它们在网上网下交织互动的整体规律,从而构建完整的科学的广义传播学体系。应该说,这才是新兴的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界的真正挑战所在。
    当然,这种学科体系的建立,决非短期之功,但是我们今天就应该提出这样的思路,认定这样的目标,切实朝此方向努力。我们仍然需要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进行探索,建立诸如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就形态分),新闻传播学、文化传播学、教育传播学、政治传播学(就内容分),言语传播学、非言语传播学(就符号分),社区传播学、民族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就范围分),报刊传播学、广播电视传播学、网络传播学(就媒介分)等等分支学科;但是必须看到,从网下到网上,上述这些形态、符号、内容、范围、媒介的界线正日趋模糊,这些形态、符号、内容、范围正处于日益加速的融汇、渗透、整合过程之中,这种大融汇、大渗透、大整合,正迫切要求我们实现传播理论各分支、各侧面的大融汇、大整合、大提升,逐步形成广义传播学的基本体系。这是新世纪、新形势、新实践向人们提出的新挑战,我国传播学者应该自觉地接受这场挑战,勇于开拓创新,只有如此,才能跟上人类传播活动迅速发展的步伐,并为之提供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7 16:53
从“沙发土豆”到“鼠标土豆”
——试析网络对社会个体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已越来越多地打下了它的烙印。特别是对于正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
美国ABCNEWS网站曾经发表过一个调查结果,这个调查是请人们用一个词来描述现在的年轻一代,得到的结果是,被用来描述年轻一代的词有120多个,其中包括:
 “微软的囚徒”一代(“P.O.M.” Generation (Prisoners of Microsoft) )
 “你有邮件”的一代(“You've got mail” Generation )
 “泡沫一代”(Bubble Generation )
 选择的一代(Choice Making Generation )
 电脑一代(Computer Generation )
 网络一代(Cyber Generation )
 数字一代(Digital Generation )
 “.com”一代(Dot Comer's )
 眼球世代( Generation of the Eye )
 扫描世代(Generation Scan )
 随便世代(Generation Whatever)
 为何世代(Generation Why )
 超链接者(Hyper-Linkers )
 快餐一代(Instant Generation )
 媒介一代(media Generation )
……
    这些词虽然表达角度各不相同,但大多与网络都有一定关系。这说明,在这一代人生活中,网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英语中,有一个词描述了电视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那就是“沙发土豆”(Couch potato),它指的是那些拿着摇控器,蜷在沙发上,跟着电视节目转的人。现在则有人在这个词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鼠标土豆”(Mouse potato)一词。例如一位西方自由撰稿人Vivien Marx,在“One potato, Two potato, Couch Potato, Mouse Potato”一文中 (该文载于英国Luton 大学出版的杂志《Convergence》1998年冬季号),就比较了摇控器和鼠标带来的影响。虽然她的研究重点是鼠标如何改变新闻记者的工作方式,但是这个概念所涉及的网上行为特征,也更多地在普通网民的身上体现出来。
事实上,鼠标的控制力,只是网络对社会个体影响的表现方式。而这种影响的内在含义,则要复杂与深远得多。本文主要探讨其中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网络成瘾及其影响
    对于网络,人们说,它可以让天涯变咫尺,也可以让咫尺变天涯。这种说法中,包含了这样一个担心,即会不会由于人们过多沉溺于网上的交流而忽视与自己身边的人的交流呢?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依据的。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使它比物理世界的人际传播更轻松,人们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交流对象,选择适合的交流话题。与现实中的交流相比,这种交流能更好地体现个人意志。网络交流常常可以作为紧张的现实生活的一个泄压阀。有人把网络的这种功能,称为“去抑制”功能。所谓抑制是指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为各种内心准则或社会规范的制约而表现出的行为自我克制。这种克制,是保证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必要条件。而在网络上,由于种种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环境条件,这种克制大大减弱甚至不复存在。人们的行为便出现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
    对于某些人来说,网络甚至像是一种毒品,可以起到麻醉自己、让自己忘却现实烦恼与痛苦的作用。但是,如果用这种方法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日久天长,负面效果就会越来越明显:一些人不能很好地处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与矛盾,一些人与身边的人的交流日益减少。一些人习惯了网络交流的方式与语言,回到现实世界里来,难免会有不适应的感觉。这也会减少他们对现实的人际交流的愿望。
    一些人对网络的依赖,已经不仅仅限于网上的人际交流。玩网上游戏、下载网上音乐及浏览色情网站等,也使他们在网络中愈陷愈深。
    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一些人就患上了网络成瘾症。2000年3月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调查发现,全球约有20万网民患上“强迫型性上瘾”病。
    网络成瘾症,有英语里对应的词有Cyber Addiction、Computer Addiction或Internet Addiction。也有人认为用“网络的病态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更为合适。心理学家也称之为一种病。这种病的主要表现,就是因为过分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
    网络成瘾症主要症状有: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上网后行为不能自制,或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并时常出现焦虑、忧郁、人际关系淡漠、情绪波动、烦躁不安等现象;对家人和朋友隐瞒自己是“网虫”;上网时间每次都超过原来计划,甚至整夜地游荡在虚幻的环境中,而到白天工作时则昏昏欲睡,对现实生活无兴趣;不上网时手指会不停地运动,严重时全身打颤、痉挛、摔毁器物;甚至只是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吃饭和睡觉;有人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
    2000年1月14日《广州日报》的这篇报道也许能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
    香港的一项有关青少年使用ICQ的调查显示,近三成受访中学生经常在ICQ说谎;另有百分之五有过分沉溺於ICQ的“上瘾”表现。据闻资讯科技及广播局局长邝其志也迷上ICQ,不惜用假名结识网友。
    这项名为“青少年使用ICQ的调查”是由突破机构于去年11月至12月间进行,在全港20间中学访问了1400多名中学生。调查显示,五成受访中学生使用ICQ作沟通工具,并认为ICQ才是一个可以真正表达自己的地方。
   调查发现,四成多受访者希望透过ICQ“打发时间、解闷”,两成表示“想识多些朋友”,他们大多是“东拉西扯”。近三成受访者更表示,不会因在ICQ上说谎而有罪咎感。
    调查还发现约有百分之五的受访中学生出现沉溺ICQ的症状,包括将大部分上网时间用于ICQ、与同一对象倾谈超过1小时,甚至在被阻止使用ICQ时会大发脾气。
    此间心理学家警告,有上述倾向的青少年,其自我形象及沟通能力均属偏低,倘若不及早解决,问题将“愈玩愈深”,最终令他们做出越轨,甚至犯法行为。
    网络成瘾现象虽然还只是初现端倪,但是它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低估的。它将不仅是一种个人性的疾病,还会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对个体而言,网络成瘾将导致个体对于社会规范意识的减弱,对现实社会的疏远,生活与工作能力的下降,人际交流能力的萎缩,以及严重的精神障碍。
对于社会而言,网络成瘾症的流行,将导致社会的涣散,社会可能无法正常有效地运转。
    但是,对于网络成瘾症的预防与治疗,不是靠“堵”的方法就可以奏效的。更多的还在于“疏通”。
    一些人之所以沉溺于网络,起因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例如在现实生活缺乏正常的、积极的人际沟通,现实生活压力过大等。因此,只有提高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才能使他们自觉地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发展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健康有益的社会团体,也是帮助人们实现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这些团体所带来的群体归属感,也会使个体获得一定的心理满足。
    因此,网络成瘾症是目前我们现实社会问题的一种暴露方式。把问题的症结完全归于网络的使用者,是不够全面的。
二、网络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社会化是一个人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对于个体来说,社会化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化是个体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继续社会化(成人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文化内容及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变迁的必要途径。
    而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作用在于:
1.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维持正常的运行。
2.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就无法实现。而这种一致性,主要是通过社会化来完成的。
3.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社会化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促进人格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
2.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3.掌握社会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人的社会化过程,外界环境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等,都是这环境的组成部分。而在家庭、学校、群体、工作单位这些环境中,影响往往是通过人际交流产生的。因此,人际交流在人的社会化过程的起着重要作用。
    网络出现后,网络中包括人际传播在内的各种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任务之一是建立健全的人格。人格也称为个性,是指个人具有的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它包括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观念、态度、行为等。另一方面,也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自我意识,即对于自己的特征及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例如,自我评价、自我感觉、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自卑感等。
    人们的自我意识,常常是以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为镜子的。但是,在网络里,当一个以各种不同的面目出现时,别人对他的认识也就难免失真。反过来,这些来自他人的评价,会使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混沌。
    一个人在网络里常常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即把自己分成若干个角色,这会带来角色冲突的迷惑。这些角色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之间的冲突,可能更加严重。甚至有可能导致“人格分裂”。这样,关于自我的认识也就很难正常建立起来。
    社会化另一项任务是将一致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传达给个体,使个体接受与维持社会规范,保证社会的运行。但网络提供的是一个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拟态社会。这个社会的特点,决定了它很难形成像现实世界那样强烈的社会规范,有很多行为也难以受到法律的明确约束。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如果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主要依赖网络来完成,那么危险是显然的:他们可能会把网络中培养出来的任性、放纵、撒谎、不负责任、不守规矩等习惯,也应用到物理世界中。如果他们过早地接触网络,那么,他们的社会规范观念会更加淡薄。
人际传播本来对人的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相反的作用。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进行关注与研究。研究网络对人的社会化过程产生的影响,才可能做到未雨绸缪,为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信息过载与信息快餐的影响
    在网络这样一个海量的媒介里,信息超载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的一个重要问题。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指出:“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并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 (美 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 P23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尽管奈斯比特认为,信息技术能使泛滥的信息污染得以系统化,使原有无用的资料恢复价值。但从网络来看,由于信息的绝对数量的惊人,即使有一些很好的信息分类整理系统,例如搜索引擎等,但是人们往往还是难以从经过筛选的信息轻松获得最需要的信息。
    从理论上来说,网络允许人们“拉出”信息,看上去,人们对自己在网络中的信息接收是有主动权的。但是,人们怎样才能利用有限的时间,从多如牛毛的信息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些呢?
    可以想象,结果是两种,一种是人们长期依赖于少数几个固定的网站来获得信息,其实还是把选择权交给网站;另一种结果是,人们在网上漫无目的地点击,看到什么算什么。
    实际上,信息数量的增多只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能性,但这并不会必然增强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力,反而是对选择力的削弱。
    阿尔夫·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也曾说:“有时选择不但不能使人摆脱束缚,反而使人感到事情更棘手,更昂贵,以致于走向反面,成为无法选择的选择。一句话,有朝一日,选择将是超选择的选择,自由将成为太自由的不自由。”(美 阿尔温·托夫勒 《未来的震荡》 P313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信息的过载,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信息消费的快餐化。例如,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人们往往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已有的报道,最新的报道已经上网了,人们对所有事件都只有浮光掠影的印象。过去由大众传媒的记者、编辑做的信息消化工作,现在转到了受众的身上。浅尝辄止的现象也就难免。
    网络阅读更多地受到时间的限制,这进一步强化了网络信息消费的“快餐化”特点。为了节省在网上的时间,人们的阅读速度一般会比在印刷媒体上要快,而且常常只是以开头部分为阅读重点。一旦读完一篇,人们会迅速跳到下一个阅读对象,来不及回味,事后对一些细节有疑惑时,也不方便进行证实。
    在网络中,信息可以以极快的速度进行多次传播,而在此过程,信息可能逐渐失真。因为人们很容易将自己的见解加入到信息中或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信息的取舍。而另一方面,人们能够接触到的,却往往不是信息的原有状态,而是经过反复传播而走样的信息。本来信息应是对不确定性的消除。但在网络中,对同一事实的有关信息往往相互冲突、矛盾,让人难辩真伪。
    因此,对于网络信息的传播者而言,未来的任务,在于提高信息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在这个追求“从多到精”的过程中,一批高质量的站点将得以凸显。对于信息的接收者而言,网络信息是对个人鉴别力的一个更大挑战。而前提是,个体应该有着追求高质量信息的信仰。
四、网络传播技术对个体的影响。
(一)数字化
    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一,是信息的数字化。而在过去,一切都是物理化的。数字化技术,把很多过去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变成了“比特”。
    数字化技术,使得信息的复制变得易于反掌。美国著名网络专家凯文·凯利认为,易于复制信息这一点,颠覆了传统的工业化信条。传统工业时代的两个基本公理是:“物以稀为贵”和“物多价廉”。而在网络时代,复制却会带来效益与增值。(美 凯文·凯利《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 P57 广州出版社 2000)
    数字化使作品的修改也变得十分便捷。物理状态的东西,总有一个定形——例如,一个花瓶做出来,它就会永远保持自己的形状,除非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等去改变它。而印刷书籍无论出多少版,对每一版来说,它的内容与外在形态是固定的,而且不是读者可以去改变的。数字化却使作品没有了终极状态。它使作品始终处于“更新”之中,并且这个更新过程,不一定靠原创者来完成。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个对象进行不同的修改,这使一个作品可能产生越来越多的形态。
    这些现象,也许会在一定程度相应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过去那种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可能渐渐淡化。人们更看重“过程”,看重每一个变化的意义。人们可能更加认识到“多样化”的含义,因此,也就不简单追求“正”或“负”的价值取向。
    数字化作品常常不具备个性化的物理特征,至少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如此。所以数字化作品削弱了作品中的附加信息,例如笔迹等,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创作者的个性痕迹,这从反面促使创作者只能强化其它信息,例如,通过自己所取的独特笔名、语言的个性风格来张扬自己的个性。
    数字化的另一个结果是,“拷贝”加“粘贴”,成为很多人主要的网络动作之一。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严谨的研究态度。
(二)超链接
    超链接,是网上最常见的“动作”之一。“超链接”技术使人的阅读摆脱了线性的束缚,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离散化。更重要的是,这种“跟着感觉走”的阅读方式,可能会对人的行为方式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
    这听上去有些危言耸听,但是,从日本学者关于电视技术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而且还会通过媒介工具以及使用方式来改变人。(参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P15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
    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随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的社会互动的环境,使他们当中的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与此类似,另一位日本学者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中,提出了“容器人”的概念。“容器人”指的是,在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内心的孤独也希望与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内心。“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却非常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变幻不定。
    如果说电视的使用行为,会造就“电视人”和“容器人”,那么,网络的使用行为方式,非常有可能造就出“网络人”或“Cyber Man”。而在此其中,超链接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从表面看,超链接给人们挖掘信息的深度提供了方便,但是,信息的提供者往往只是建立链接,而没有对链接的信息进行验证。为了追求表面效果,一些网站还会提供超过人们接收能力的链接。从某个方面看,超链接可能会成为信息加工者将自己的任务推到别人甚至信息消费者身上的一种办法。
    另一方面,信息消费者在链接面前并不是理性的,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判断哪个链接更有效,本身也是非常困难的。这时,感觉就成为了引导人们鼠标动作的主要力量。在鼠标的一个又一个链接中,逻辑与理性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因此,有人将超链接带来的感觉形容为:随风飘荡。
    超链接也迎合了人们的浮躁,使人们总是寄希望于未知的链接,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已有的对象上。
    超链接打破了人们的封闭状态,与电视相比,这也许是一种进步,但它的漫无边际与随意性也是值得警惕的。
    对于超链接的实际影响,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才能找到答案。但是,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众,不迷信超链接,都将是有益的。
(三)多媒体化
    很多人在谈到网络的优点时,总不会忘记它的“多媒体”特点,有些人认为,多媒体的信息,更容易被人接收与理解。这对于提高信息的质量是有好处的。
    如果借用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学说,多媒体带来的影响还在于,它会使过去由媒介带来的人的感官失衡的状态得到改变,使人恢复到自然的感官平衡。
    当然,在现实的技术条件下,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上全面运用还为时尚早。但如果放眼未来,多媒体技术得以充分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人们也完全可以把网络变得越来越像现实世界。但是,这种变化究竟是不是真正的进步,却是值得探讨的。
    实际上,麦克卢汉也认为,由感觉领域的分割造成的感觉分离,使人类对环境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因为它可以推动人们对事物的抽象、深层的认识。
在网络中,虽然文字还是一种主要传播形式,但是如果多媒体手段非常发达,那么势必影响人们接受文字的兴趣。印刷媒体进入“读图时代”,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人总是愿意“避重就轻”的。
    多媒体环境虽然全面地调动了人的感官,但是相对来说,它使人脑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简单化了。文字阅读的削减,也可能带来抽象符号思维能力的削弱。
因此,多媒体化的网络传播,带来的可能是人的思维方式的改变。
    据报道,1998年,英国发动了一个“全国阅读年”(the National Year of Reading)的活动,其目的,是要把英国转变成一个更为具有文字知识水平的国家。这种做法的含义,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四)技术发展的无止境
    网络的出现,使计算机技术成为一种“门坎”:一个人能不能融入到现代化社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是否能上网,是否能在网上“闲庭信步”。与现有很多家用电器不同,网络技术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硬件不断升级换代,新的软件不断产生,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虽然有些计算机产品想要做到“傻瓜”化,但任何软件都不可能像电视那样,靠几个按钮就能实现全部功能。因此,要能跟随上技术的发展步伐,人们就要不断更新硬件,学习新的软件。这将使未来的人们在技术的追逐上投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时间、更多的金钱。“技术崇拜”,会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特征。
*  *  *  *  *  *  *  *  *  *  *  *  *  *  * *
    网络对社会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对个体的影响而实现的。因此,研究社会个体在网络环境中的需求特点、行为特征,进而研究这些特征对人在现实世界的影响,才能更好地评估网络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7 16:56
中国新闻网站的创新与发展(下)
官建文
  第三,服务的创新。服务的创新,很重要一点,是要以网民为中心。一位从日本回来的朋友,讲了她在北京的感受:上图书馆找资料,偌大的图书馆、全新的硬件、庞大的藏书,但却让人找不到北:你很难找到想找的书,管理员也帮不了什么忙。在日本,不管县级图书馆、大学图书馆,还是国家图书馆,你都能够很便捷地找到想要的书。为什么?管理好。好在哪?一切为了读者,一切从读者需要出发,怎么方便读者就怎么摆放图书。新闻网站容量极大,每天发布的新闻、信息,可以是传统媒体的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如何让网民很便捷地找到他要找的东西,对网站来说这是一门大学问。新闻网站每天发布大量信息,日积月累,用不了多长时间,就相当于一个巨型图书馆。怎么能够让网民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通过鼠标远程查阅?互联网技术发展很快,怎么能使现在的资料信息处理方式、手段与未来兼容?这需要远见卓识,需要创造。网民会经常光顾这样的网站:有真正的新闻而且不费心就能看到最想看的东西,不费心就能找到想找的资料。

  工业社会的一大特征是批量生产。传统媒体,不管报纸、广播还是电视,也都是批量生产,信息时代提供了个性化服务的可能,新闻网站可以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大显身手。个人网页,是个性化的,但不是新闻,电子杂志,虽是批量的,但属于小批量。能否在此基础上,创造个性化的新闻服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呢?我认为是可能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宽带的实现和“带”的不断扩宽,多媒体服务将进入小区,网民的选择性进一步扩大,个性化服务的要求将更急迫。

    同工业竞争、商业竞争一样,在技术水平、花色品种、质量水平差距越来越小时,服务的竞争就显得非常重要。互联网的竞争,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服务质量的竞争。

    三、发展是新闻网站不变的旋律

  创新与发展不可分,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新闻网站必须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我把它分开来谈,是想强调:创新,是突破,是改变,是调整,而发展则是提高、完善、充实。

  历史悠久的民族、国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经风雨的大型企业,也有它厚实的文化内涵,办了几十年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必定有它丰实、厚重的优良传统。互联网太年轻了,年轻得幼稚,年轻得近似浅薄。互联网太需要提高、完善、充实了。

  新闻网站发展太快了,无论网站规模、职员人数、信息总量,还是页面访问量,常常是三几个月、一年半载就翻一番。外延的急速扩大,网站的膨胀,常常掩盖了内功的不足和内涵的缺乏。这不是互联网的错,更不是新闻网站开拓者、先驱者们的错,任何超常规发展的事物都会存在类似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现在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在继续扩大扩充,增加网站规模和实力的同时,扎扎实实练好内功,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理顺内部关系,提高人员素质,大力推进企业文化、网站风格的形成,在企业内部培养积极向上的风尚,提高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

    新闻网站需要提高整体素质。互联网几乎可以说是突然之间从地里冒出来的,人类社会对此没有多少准备,传统媒体对新闻网站的出现也无准备,既无思想准备、心理准备,也没有人才的储备。从新闻网站的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是改行、转业过来的,边学边干,边干边学,这在初创时期是难免的,但在新闻网站出现几年之后,再用“难免”来开脱就说不过去了。首先要提高的是人员素质——既包括管理者素质,也包括员工素质。目前,新闻网站的员工,大部分未经过传统媒体训练,有的甚至刚刚走出校门,社会经历、工作经历极缺乏,真正有较强政治意识、把关能力、新闻敏感和编改稿件能力的人极少。新闻网站无疑要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同时要启动淘汰机制。淘汰不光对普通员工,对管理人员同样如此,从网站的发展来说,这更为重要。新闻网站的管理人员一般是从传统媒体调任的,政治素质一般没问题,但管理能力、市场意识、协调能力是否适应新闻网站的需要,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不适应就该调离,否则,造成的危害比不合格员工更严重。

  其次要提高整个网站的素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能力、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能力、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反应能力和把握能力、新闻报道的组织能力,等等,是新闻网站综合素质的反映。这些方面,新闻网站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使之有较大的提高。

  赢利能力也是新闻网站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句话:传统媒体都是赚钱的媒体,新闻网站都是赔钱的媒体。这种状况不改变,老要传统媒体向新闻网站“输血”,新闻网站是没有生命力的。新闻网站要变“输血”为“造血”,增强赚利能力,创新赢利方式,在收获社会效益的同时,取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新闻网站一定能够成为与三大传统媒体并驾齐驱的真正的“第四媒体”

(本文系官建文在“2001年中国网络媒体运营与发展高峰论坛”上的讲稿,由国研网编辑整理)
国研网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7 16:57
中国网络媒体的生态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闵大洪
    在全球网络业跌入低潮的时刻,中国网络媒体业的众多人士今天聚集在这里,探讨网络媒体运营和发展问题,或许这有自己给自己打气的意味,但是在这种时刻举行这一内容的会议,远比在高潮期比比皆是的欢庆会更有意义。
    经过网络潮大起大落这一过程,不仅促使网络业者冷静反思,考虑生存和进一步发展模式,调整自己的战略和步伐,同时也促使报道者、评论者、研究者冷静反思,考虑今后的报道和评论,如何更加具有客观性、平衡性和建设性。
    如果把网络的发展比作一场革命,那么毫无疑问它也具有不断革命和革命阶段的特点。一批年轻优秀的知识人才是这场革命的主力。他们要经受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考验,包括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失败。
    新世纪第一个春天已经来临,但网络业仍处在“冰封”的冬季,并不时吹来一股股寒风。国内不少网站的高层和业务骨干都表示,无论如何也要咬牙坚持下去并最终走出困境。这是一种将网络革命和网络媒体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而本次论坛首先就是要凝集这种决心。
以下,我围绕中国网络媒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发表四点粗浅的看法:
一、何谓“网络媒体”?
    在中国,1995年网络向社会公众开放接入服务后的两年多时间中,并没有人将网络与媒体联系在一起,即使是网站的经营者也没有这一意识。这主要是由于网络使用人口的数量很少,网站也没有大规模地进行新闻传播所致。随着网络在中国的发展,1997年已开始有将互联网比作“第五媒体”(即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体)的说法,但很快被约定俗成为“第四媒体”(即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体)。1999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亚太地区报刊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在开幕词中,引用了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的一段讲话:“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从此,“第四媒体”广为使用。至2000年,“网络媒体”开始取代“第四媒体”这一比喻用法而得到更频密地使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网络尽管具有媒体的传播性质和功能,但决不看作是网络的全部功能,即当我们使用“网络媒体”这一表述时,绝不能仅仅把网络完全等同于媒体。但无论如何,网络在新闻和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尤其是网络具有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发生重大新闻突发新闻时,见面谈及新闻来源、新闻过程或新闻细节时往往会说上这么一句:“网上说的。”
    若给“网络媒体”下个言简意赅的定义,确实较为困难(我这样表述:网络在传播新闻和信息传播具有媒体的性质和功能,故称之为“网络媒体”)。因为从功能上看,WEB网站、邮件列表、电子公告(含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新闻组、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等互联网形态,都具有新闻和信息传播的性质;即使仅从WEB网站角度看,也可以有多种分类,如从经营主体看,可以分为国营网站、民营网站、个人网站等;从有无传统媒体背景看,可以分为传统媒体网站和网络原生网站;从传播内容看,可以分为综合性新闻网站和专业新闻网站;从生存时间看,可以分为永久性网站(除特殊情况下关闭)和事件性专题网站等等。
    在中国,当我们谈及网络媒体时,首先想到的主流新闻媒体网站和从事综合性新闻传播的门户网站两大类。因为它们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如果从这一角度去定义网络媒体,或许也可以这样表述:按照新闻媒体传播流程(即由专业人员对新闻和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发布)运作的、具有公信力的、能够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和能够迅速形成社会舆论的网络传播平台。
二、网络媒体与我国传播环境
    中国网络媒体有两种定位,一是网络业的定位,使得它必须按照国际互联网的运作规律和特点办事;一是媒体角度的定位,使得它必须按照中国传播环境的性质和特点办事。
   中国大众传播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特许经营,在宣传报道上,新闻媒体则要体现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要发挥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
    当中国网民的数量迅速增加,网络新闻传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之际,政府从媒体管理的角度,加强监管出台专门的法规是从传统媒体领域向网络媒体领域合乎逻辑的延伸;而网络媒体自身则应该清楚地了解在中国进行新闻传播的“游戏规则”。
    众所周知,2000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网络管理法规,主要有以下7 个:
    一、国家保密局制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2000年1月1日发布)
    二、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审议并通过的《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管理办法(草案) 》(2000年10月1日发布)
    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制定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11月7日发布)
    四、信息产业部制定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2000年11月7日发布)
    五、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4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2月20日发布)
    六、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年12月28日发布)   
    七、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42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审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1年 1月17日发布)
    以上网络法规的出台,最大的特点是加强了网络新闻和信息传播内容的管理,将这一领域也纳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中国法规制定主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以及地方人大;国务院及其行政管理部门;最高人民法院。从上述七个法规来看,有这样两个特点:1、法规制定主体的三个层次均包括了;2、法规条文上有所兼顾交叉,构成了一个较完备的体系。与此同时,监管机构也得以完善和充实。
    有关网络管理法规最重要的体现在于:一、对网络媒体(主要是民营门户网站)采取许可制,改变了以往任何网站在新闻传播领域自己想做就做的局面;二、对网络媒体(主要是民营门户网站)的新闻源进行了限制,改变了以往网站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局面。
    总之,中国网络媒体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不能由于自身的传播特点而解构主流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
三、网络媒体发展面临的问题
    就中国网络媒体的主体——主流新闻媒体网站和从事综合性新闻传播的门户网站而言,它们的发展面临着共同的问题,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共同的问题:网络媒体的运作规律、网络媒体的赢利模式、全球和国内网络市场的激烈竞争、国外实力媒体对国内市场的进军等等。同时还必须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如从综向发展看,中国网络用户增长很快,2000年底已达2250万,今年底预计将跃至3500万,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国家,网络人口占全体国民的比例很低,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差距很大,而这种状况并非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变。不用说别的,当前网络业正考虑告别“免费时代”而对信息和服务尝试采取收费的方式,对中国广大的网民来说,实行起来肯定会更为困难。
    不同的问题:对主流新闻媒体网站而言,拥有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但受到体制、机制上的制约,从而在经营上、运作上很难做到快速应变和灵活决策;对从事综合性新闻传播的门户网站而言,具有经营、运作的自主权,更能够按照网络业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办事,但缺乏新闻和信息资源。
    长久以来,不允许跨行业跨媒体经营是中国大众传播业的一个特点。因此,近两三年来,尽管我国已形成了数量可观的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和若干广播电视集团,但尚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媒集团。作为中国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信息社会的要求,不同媒体产业的整合是大势所趋。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在改革、创新大潮强劲的推动下,这一过程终究会启动。
    我始终对中国网络媒体,不论是主流新闻媒体网站抑或从事综合性新闻传播的门户网站的经营者、操作者抱有崇高的敬意。没有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有的甚至是多年来在极为艰苦条件下运作惨淡经营),很难想象中国受众能够享受到如此丰富的网络新闻和网络多功能服务,并由此切实改变着中国受众的信息结构和观念。但目前,由于以上特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只能在低层面展开,一时还难以无法进入产业结合的高层面。展望未来,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间的整合也是大势所趋,尽管这需要更长一些时间。因为只有这样,网络媒体才能获得“源动力”,而传统媒体也才能真正踏上“高速路”,二者才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中国的传播生态将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在本月“两会”召开期间,外经贸部石广生部长在3月13日记者招待会上宣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大局已定,离最后加入的时间确实不远了。
    中国大众传播业如何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是近两年来业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毫无疑问,以往研讨会上的“坐而论道”和报刊上的“纸上谈兵”将很快成为“实际开练”。目前,为与国际惯例接轨,表明中国的承诺,各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对数量众多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其中包括大众传播领域的法规。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大众传播业不应仅仅是被动应战,而是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改革的步伐,使中国在21世纪全球传播格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年初,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长丁关根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进一步的改革提出了“四个创新”:要着力进行宏观管理机制创新、微观领域结构创新、市场组织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创新。(1月11日,新华社北京电)
    在外因内因共同作用下,相信中国的传播环境和各类媒体的面貌在新世纪初叶的变化将比上个世纪最后20多年的变化更为深刻。当然各类媒体在参与、推进这一“热”变化的过程之中,需要审时度势、需要聪明才智、需要策略技巧,以及在一些时候和一些情况下可能还需要一定的耐心。

    本文是在“中国网络媒体运营与发展高峰论坛”(2001年3月29日)上的发言
      
    注:本文已授权《新闻实践》杂志编辑后刊出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7 17:17
互联网感谢“菜青虫”
华宣飞
  ----一位网名"菜青虫"的残疾姑娘坐在轮椅上摘取了中国网络小姐选拔赛浙江赛区的桂冠,浙江的诸大媒体不约而同地掌声响起,以浓彩重墨为这位因某种不幸而更显坚强的女性喝彩。但是此时,人们突然发现,全国决赛既定赛程中有跳韵律操一项,组委会方面与其商量是否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赛 …… 坐在轮椅上的姑娘委屈而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菜青虫的眼泪,引来了浙江以及全国舆论的海啸。
令人感动的是,为了帮助菜青虫证明自己,大赛组委会很有风度地修改了赛程,展示了互联网海纳百川的博大;而一度宣布退出比赛的菜青虫抹去眼角的泪水,勇敢而温柔地握住了北京伸来的大手。
这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还将在互联网上继续演绎。这个故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充满了美学意味。此时,种种插曲都没有意义了。所有的插曲似乎都只是为了烘托那个令人感动的主题。
菜青虫,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向世人证明了网络的光彩以及人性的美丽。
没有互联网,菜青虫将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姑娘,命运让这位姑娘承受了比普通人更多一些的重负;没有包括CTC大赛组委会在内的全国众多网友、朋友的关心与帮助,菜青虫眼中的泪水也许永远无法擦干。
幸运的菜青虫恰好拥有许多。
事实上,当一个人,无论这个人多么普通,或者多么不普通,比如同样坐在轮椅上的张海迪,以自己的执着与坚定证明自己的时候,她们一定能够做到。
这不是我今天在这里要说的重点。我们想说的是,这个故事,决不仅仅具有美学上的意义。菜青虫的故事,标致着互联网正在大步进入人们的生活,标致着一个以网络为生活平台的时代正在来临。
由于当选中国网络小姐选拔赛浙江赛区冠军与随后发生的风波,浙江宁波的网络高手"菜青虫"陈帆红,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时成为当地与全国诸多平面、广播、网络媒体竞相报道的新闻人物。不少媒体不惜版面、时段报道此事,有的媒体在网站上开出专题报道,设置了讨论区,众多网民参与其中。在杭州,几家主要报纸几乎同时以头版整版的篇幅追踪报道此事。在全国,大批报纸也以巨大的篇幅竞争转载。这样的待遇,当年的张海迪恐怕也没有遭遇。
网络世界似乎又制造了一个神话:轮椅姑娘成为网络小姐,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还是破天荒第一次。
"哦!这就是互联网!"在网络世界数字化生存的神奇前景在多数人眼里还是那么飘渺朦胧的目前,这一事件,让许多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存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互联网生活的存在。
"轮椅姑娘"与"网络小姐"之间的巨大反差,能够在被宣扬为"人人平等"的网络面前消失吗?围绕这个命题产生的冲突与讨论,使这个"第一次"显得那样不同寻常。
"菜青虫"陈帆红,199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两年后因右腿患巨细胞肿瘤而施行手术。为弥补术后轮椅生活的缺憾,她专心致志地制作、推出自己的个人主页"菜青虫之家",在上面建立了文学、音乐沙龙,并和上海瑞金医院伤骨科研究所联系,创办了国内第一个面向骨科病人的网上医院。一年时间里,"菜青虫之家"的访问人次达26000多。今年9月,她在巨细胞肿瘤扩散、面临切除一根腿骨的情况下报名参加中国网络小姐选拔赛。她是浙江赛区的第一位参赛者,经过严格、公正的竞赛,最终夺取桂冠。
本次中国网络小姐选拔赛,是今年中国互联网大赛四项赛事之一。它的主题是"知识、青春、创造",竞赛内容70%是测试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另外,文化素养、个人气质等也决定参赛者能否胜出。陈帆红当选浙江赛区的冠军,说明她在这些方面没有问题。她受阻于参加全国决赛,是因为决赛有一项要求选手跳韵律操的赛程。在互联网文化刚刚兴起的中国,举办首届网络小姐选拔赛,延袭以往具有表演色彩的"选美"的某些规则,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
但是,网络一点都不排斥不会跳韵律操的轮椅姑娘的美丽,因为它早就以无边的宽广接纳了她的美丽。她头上的桂冠已经证明了这一切。这是网络对她的馈赠。
她作为一位残疾姑娘,"没有因为病痛禁锢自己,她以积极的努力,以网络的形式开辟了自己的新天地"(引自张海迪就"菜青虫"事件给《钱江晚报》的电子信件)。她的美丽证明了互联网的美丽。这是她对网络世界的回报。
是的,互联网帮助菜青虫证明了自己;同时,菜青虫不也通过自己证明了互联网吗。
在这种馈赠与回报的互动中,"菜青虫"与互联网,通过相互支持、相互依存,获得了各自的精彩和辉煌。
"菜青虫"之美即互联网之美。
这能折射出互联网之美的真正涵义吗?我还不敢下这样的结论。但是,菜青虫的故事,的确使许多曾经不知网络为何物的人,认识了互联网。
我的一位从未上过网的朋友,在读完了菜青虫的故事后,决定要上网。同时,他决定上网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CTC网站投菜青虫一票。
我觉得,他是投菜青虫一票,还是投其他的与菜青虫同样美丽、青春的女孩一票,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决定要通过互联网,投互联网一票。
当很多普普通通的菜青虫,通过很多美丽而动人的故事帮助人们认识网络,并投身于网络之时,二十年前那首先知预言式的朦胧诗也就变成了白话。那首诗的题目叫生活,内容一个字:网。互联网感谢菜青虫。 她为互联网这个高科技的丛林带进了又一缕极具穿透力的人文阳光。
                           
原载CPCW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7 19:25
      “官方网站”何以泛滥成灾?                          ◆林 萧

    近期上网,诸如“官方网站”、“官方论坛”的字眼不时跃入眼帘,窃以为是某政府主办的网站,点击进去方知上当。向熟悉网络的朋友请教,才明白是一种网络语言,无论政府、企业或个人办的网站都堂而皇之地名曰“官方”。
    从古至今,广大民众们都清楚“官方”指的是政府部门,《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对“官方”一词的解释均为“政府方面”,可谓有力的证明。“官方消息”、“官方人士”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的权威性,这本应属严谨性的称谓到了今天却成了泛滥之势——商业赢利机构网站摇身一变成了“官方”,私人医院网站成了“官方”,甚至普通民众的个人博客也成了“官方博客”……用百度搜索“官方网站”一词,相关网页竟多达1亿篇,其泛滥程度让人触目惊心!
    让人不解的是,“官方网站”如此泛滥,却不见舆论发出批评和质疑之声,大家似乎都心安理得地袭用“官方”一词。笔者认为,“官方”之所以泛滥,无非是民众的功利心理作祟,挂上“官方”一词至少能吸引众多眼球和沾染一层“权威”色彩。“官方”泛滥,不仅让人真假难辨,也使现有的网络环境显得混乱不堪。在全国积极创建绿色互联网环境的当下,政府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措施予以整治,遏制“官方网站”泛滥,还网络一个健康、纯净的空间,这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

    原载9月8日《长沙晚报》:http://cswb.changsha.cn/CSWB/20100908/Cont_1_15_142448.HTM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11 16:46
        软文推广如何才能做好?[zt]

做网络推广,我最擅长最熟悉的就是软文推广。之前帮各个行业的客户做了不少推广,都主要是通过软文推广的手段发展起来的。好多朋友都在问我一个问题,软文推广如何才能做好?今天我在潍坊爱邦网络的网站上跟大家分享下。
一、软文推广对网站优化的作用
软文推广对网站优化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软文内的关键词超链不但可以提高访客数量和营销口碑,更能增加网站外链,提高网站的权重。
二、明白自己的优势
我觉得写软文,首先要明确自己最擅长写哪类的文章。只有写自己擅长的才能给读者有收获,也不容易被别人认为是“软文”。写文章都是尽量让自己想宣传的东西,很自然很应该的出现在文章里。
三、文章质量要高
文章质量主要是2点。1是内容要好,对用户要有帮助,这个需要作者本身有一定的行业经验;2是软文要有技巧,不要太明显。
我写的大部分文章,都是自己实践过的真实推广经验,只是偶尔会顺便在文章里帮一些客户网站做下广告,但会保证文章的可读性。而且写文章难免会举例一些网站或人物,目的也是为了文章内容更丰富。只是往往这时候,我会刻意的提到自己熟悉的人或网站。
四、适当运用软文写作技巧
在这里教大家一个写软文的小技巧,比如要夸一个网站的时候。可以写软文网站和竞争对手网站的产品比较或用户体验,只比较软文网站比竞争对手有优势的地方,不提劣势部分。这样的文章写出来,也是非常有公正性的,因为也是写的都是真实的情况。一个网站再差,也总有自己的闪光点。
五、宣传自己的软文要找准新闻源
一篇好的软文最大的优势是能被大量的网站转载,从而通过群体效应发挥这篇软文最大的推广效果。
宣传文章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准新闻源,我当初写文章的时候,也没特意去分析什么网站是新闻源。只是知道文章写出来,想办法去业内最知名的几个资讯门户平台发布。比如DONEWS、站长网、落伍者等等。我当时发现,只要文章上了DONEWS或站长网首页,文章就会被大量的转载。前期主要就是依靠这些业内的知名平台宣传自己的网站。到了后期,可能不需要出去转发,就在自己的网站、推广群里发发,也会有一些网站会主动来转载了。我这里只是拿IT类举个例子,其它类型的软文发布渠道,道理是一样的。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