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管季超:推荐广州花都区骏威小学屈太侠老师的一组文稿【附信】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04
标题: 管季超:推荐广州花都区骏威小学屈太侠老师的一组文稿【附信】
山西《语文报-书法版》副主编管季超推荐广州花都区骏威小学屈太侠老师的一组文稿
【本帖66楼附管季超致屈老师信】





-----------------------------------

序言
我出生在秦岭山区的一个农家。父母都是文盲,“盲”到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山里的孩子,不要说参加兴趣班,就是基本的教育,都要大打折扣。记忆中,每天放学回家,放下书饱就要下地干活,或者上山砍柴。少得可怜的家庭作业,都是在煤油灯下完成的。
小学,中学,我的字写得很差,曾不止一次被老师批评过。可我就是不长记性,山里的孩子“野”惯了,哪能轻松地调教过来?
读师范的时候,老师告诉大家,你们都得练一手好字,无论将来从教,或者是从政,这是基本条件之一。师范学习,没有中学那么紧张,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消遣。从那时期,我迷恋上了书法。在我看来,练字是最经济、最实惠的,笔墨纸砚花不了几个钱,关键的时候,还能派上用场。
晚自习可以自主选择,有人去了图书馆,有人去了画室,有人去了琴房,我们几个书法爱好者,留在教室里。亮堂堂的灯光下,没有一个人讲话,大家都铆足劲一把劲,屏息凝神地练习书法。每过一个阶段,我们还会把作品放在一起做比较,看看谁进步了,谁还在原地踏步。
周末,有的同学回家去了,有的去看电影了,有的逛大街去了。而我,依然留了下来。一是因为我的性格孤僻,没有几个知心的朋友;二是家庭经济拮据,实在没有多余的钱让我交朋结友。宿舍里静得有些可怕。我坐在唯一一张破旧的桌子前,一遍又一遍地临习字帖。
同学们惊羡我的进步。但是,他们不知道,我在背后,忍受了多少孤独与寂寞。我知道,将来从事教师的职业,我必须要有一手拿得出来的绝活。当年的我,不善言辞,不善写作,音色不美,外形不帅,自卑得像一只丑小鸭。我害怕登台表演,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我时常担忧,将来有一天,我登上讲台,我拿什么去征服我的学生?
就这样,我把内心的焦灼和不安,全部倾注到书法练习中来。三年的时间,我是进步最快的一个,也是被书法老师表扬得最多的一个。我在书法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扬眉吐气”的感觉。当我的作品在全校的书画展上展出的时候,当我站上高高的领奖台时,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愉悦。我深刻地体会到,通过努力,某些方面,我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
师范毕业了,我没有去城市的重点学校,更没有从政,而是去了一所边远的山区学校。7年的时候,我在自由散漫和荒芜蒙昧中度过。孤独苦闷之中,我再次把“书法”拾了起来。断断续续练过几年,对书法,对人生有了独特的理解。唯一的爱好,依然派上了用场。一手漂亮的字,让我得到了同事的尊重,领导的重视。
再后来,我选择了漂泊。从陕西到山东再到广东,一路跌跌撞撞。书法,有时被遗忘,有时被拾起。在新课改的洪流中苦苦挣扎,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在追逐新理念、新思想的同时,忽略了许多根本性的东西。写字,就是其中之一。面对学生书写质量的滑坡,我忧心忡忡。近几年,我舍弃了许多,静心研究孩子书写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发现,语文教学的最大失败,就是对汉字的轻率。我们总是草率地认为,识字是很容易的事情;写字,人人都可以做得到。试想:你能保证班级中的所有孩子把该识的字都认识了,该写的字都会写了,而且能写得整洁美观,学生的语文能力会低到哪里去?
有人说,写字教学啊!枯燥、乏味,是个无底洞。无能,往往是因为自己的无知。做个有心人,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一边观察,一边研究,一边思考。当我解决一个个问题时,内心的愉悦溢于言表。我想,把它们写下来吧。能对一线教师有所启发,哪怕是抛砖引玉,我也会感到心满意足。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04
1-1练好童子功
期末考试,有位同事告诉我,她们班的期末语文成绩,平均分是99.8分。我听了,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作为同事,我感佩于她的耐心细致。说实话,做教师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收获如此辉煌的成绩。感佩之余,我又隐隐有些担忧:如此优异的成绩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
特别是我翻阅她们班试卷的时候,我的敬重之情陡然消退了一半。不是说学生的成绩有“水分”,而是学生的书写实在不入流。绝大多数的孩子,写出来的笔画又粗又黑,是僵直的,丝毫没有美感可言。
对于小学生而言,100分的考试成绩,和一手漂亮的字,你更看重哪个?作为教师,许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前者,明明白白摆在哪里,可以得到同事的赞美,领导的赏识。至于字写得漂亮不漂亮,不会影响到教室的切身利益,无关紧要。
我的看法,有所不同,我更看中后者。前者,是短暂的,犹如昙花一现,没有哪个班级,到了中高年级,平均分能接近100分;而后者,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做事的态度,是可以永恒的。一个孩子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则可以深刻地影响他的一生。
小学一、二年级,学习的知识,其实是很简单的,只要智力不存在障碍,绝大多数孩子都可以轻松掌握。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方面来。比如字正腔圆地朗读课文,比如细致入微地书写,比如有条理地做事等。
知识的学习,不一定越早越好。超越了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接受能力,做了拔苗助长的事情,有时候会把事情办糟。中国的基础教育,赢在起跑线上,却败在结局和终点,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是,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原则上越早越好,越细致越好。有些功夫,我们之所以称为“童子功”,是因为这些能力必须在孩童时代就培养恰来。如同种庄稼,什么时节,做什么事情,丝毫马虎不得。错过了,你得花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
书写,是孩子的“童子功”之一。古人认为,书写,是一件极其神圣的事情,在正式书写之前,要举行一个庄重而严肃地开笔仪式。目的就是要让孩子知道,拿起笔的那一刻,就如同进行一场神圣的意识,来不得半点轻浮和亵渎。古人教孩子书写,从描红到仿影再到临帖,要求极为严格。每个人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走向创新之路的。
现在,孩子书写,似乎随意了许多。正是这种随意,导致了书写质量的严重滑坡。有的孩子小学毕业,连笔画都无法正常地组合在一起;有的孩子中学毕业了,连基本的顿笔和挑锋都不会;有的人大学毕业了,连书写的“门”还没有迈进。
在一个班级当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孩子,书写很干净,很整洁,但是当你细看的时候,每个笔画、每个字都经不起推敲和琢磨,毫无美感和意趣可言。这一点,语文老师是有责任的。
童子功,必须在孩童时代就要练就,而且要练得扎实,训得到位。连基本的笔画都没有掌握,怎能写好一个个偏旁部首,怎能写好一个个汉字?如果童年时代没有打好底子,真可以应得了那句古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05
1-2最好的名片
    现代人,不可避免地遇到求职问题。在许多知名企业招聘的过程中,都会要求应聘者提供一份手写简历。下面是珠海容闳学校的招聘信息中的部分内容:
应聘材料:
1.亲笔书写的个人简历一份;
2.身份证、第一学历证、职称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复印件;
3.个人重要业绩证明材料复印件;
4.近期全身彩照一张(非艺术照);
5.上述应聘材料请邮寄至我校办公室(不接受网上应聘);
6.应聘资料恕不退还,非约勿访;
7.本招聘信息常年有效,合意者随时安排电话沟通或面试。
有人对这样的要求表示怀疑: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办公都无纸化了,还要求应聘者提供手写的简历做什么?的确,即使你的字写得再漂亮,也不如电脑打印出来的整齐。但是,电脑设计出来的东西,缺乏个性,缺乏灵性。那些整体划一的文字,了无生气。
个人认为,招聘单位提出这样的要求,是有科学道理的。知名单位招聘员工,应聘者数量众多,如何在未曾谋面的情况下,对应聘材料进行初步的筛选,提高工作的效率?我想,文字功底和书写能力,都是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通过一个人的文字描述,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否清晰,做事是否有条理,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等;通过一个人的书写,可以大致揣摩出他的脾气性格,做事风格,意志品质,特别是耐心细致的程度。一个人的次内心世界,是心平气和,还是焦躁不安,都可以从他书写的痕迹中可见一斑。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写出什么样的字来。企业根据字体,判断对方的性情,选择最适合的员工,进而减少不必要的折耗。
做教师的,更是如此。书写,是我们永远也迈不过去的坎儿。平时上课,我们要教孩子写字;公开课,我们要把书写展示给同事和领导看。自己的书写功底扎实,在要求学生的时候,才会底气十足。
    曾经在一节公开课上见到这样的情景:语文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让学生帮助自己完成板书。学生在老师的板书下面,补充了几个词语。教师的字,拘谨小气;学生的字,舒展大方。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不知道执教者做何感想?我们认可,“师不必贤于弟子”。我觉得这句话,主要是指知识的层次和结构方面,而并非教学基本功。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如学生,是说不过去的。
    有些东西,是父母遗传给我们的,比如高挑的身资,比如娇好的面容,比如清甜的嗓音等;有些,却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进行弥补的,比如各种各样的技能和特长。对于教师这个特殊的行业而言,书写的能力在无形中被放大了。拥有一手漂亮字,你就多了几分洒脱,多了几分自信。
    平时的交往中,我们也往往从一个人的书写中作出最直接的判断。事实证明,那些书写漂亮的员工,在一个单位里,往往能很快达到领导的关注和重视。
   书写能力,是读书人最好的名片之一。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05
1-3手把手地教
    朋友的孩子,读小学一年级。看到孩子的书写很糟糕,心急如焚,问我有何良策。我说,你的字写得那么漂亮,不如你抓住孩子的小手,写上一段时间。他听了,半信半疑之中,教孩子写作业。写了没几天,语文老师打来电话:孩子的作业怎么一时间,判若两人?他如实相告。老师听了,严厉地告诉他: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由她自己来完成,家长不能包办代替。平时握着孩子的手书写,考试的时候可怎么办?难道你也要握着孩子的手做完试卷吗?朋友听了,无所适从。该听谁的,他拿不定主意。
教师的话,乍一听,觉着很有道理。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大人代替不了。实际上,这得分情况。
我来举个例子:一个婴儿,是如何学会走路的?还不能直立行走的时候,在地上爬来爬去。当他的手脚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就有了要站起来的欲望和冲动。这个时候,家长是怎么做的?抓住他的手,甚至是搂着他的腰,一点一点地行走。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好几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怀疑这样的做法,实惠会让孩子养成以来的习惯吧!
我们回头来想,如果没有大人的帮助,这个孩子最终也能学会直立行走。除非,他天生就具有生理缺陷。可是,蹒跚学步也要孩子来自学,不是不可以。完全放手,他也许要摔许多个跟头,甚至会摔得头破血流。
有这个必要吗?没有!
也许,你觉得这个事例有些特殊。
我们再来看,你去学开车,为什么要找个教练?自己摸索、研究,终究还是可以学会开车的。可是,没有旁人指点,也许你学习的时间会大大拉长,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有这个必要吗?也没有!
知识和技能,都是需要传承的。任何学习活动,都没有必要从“零”开始。人类在发明文字之后,就在积累文明。有些技能,在没有文字之前,就开始代代相传。积累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在一个人能力不足的时候,有一个人来陪伴他,帮助他,绝对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手指头的肌肉发育,并不十分成熟。特别是对于有些协调能力差的孩子,书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他们明明知道老师讲解的书写技巧,就是无法落实。明明知道那个笔画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可就是写不到位。他们着急、紧张啊!不是态度有问题,实在是能力有限。
许多孩子,在一开始,就无法运用正确的书写姿势来完成书写。这些孩子,需要教师、家长抓住他们稚嫩的小手,一点一点地教他们书写。刚开始的时候,大人用80%的力量,孩子辅助20%的力量;过一阶段,家长和孩子各用50%的力量;再后来,家长用20%的力量,孩子用80%的力量。等他们习惯用正确的姿势书写后,慢慢放手,让他们自主书写。
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因人而异。如果是我的孩子,我希望是半年,甚至是一年时间。我希望,一开始,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我希望,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平稳地过渡,而不要把书写当成一种负担。
生命的底色很重要。阳光,让孩子记住的是温暖;阴霾,让孩子记住的是失望。手把手教的目的,不是拔苗助长,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在孩子的生命中,涂抹一道温暖的底色。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06
1-4:遗传与嫡传
我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研究。孩子写完作文后,我让他们把作文本带回家去,把文章读给父母听。父母听完后,写上自己的感受。我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读者,提高写作兴趣;二是借此机会,看看家长的书写水平。通过比照,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孩子的书写和家长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书写漂亮的孩子,绝大部分,家长的书写也很漂亮。反之,书写糟糕的家长,孩子的书写很不入流。这,叫做遗传。
在一所学校里,教师书写基本功扎实,孩子的整体书写水平会比较高。这一点,也学没有人会怀疑。这叫做嫡传。
    中国有句俗语——龙生龙,凤生风,天生的老鼠会打洞。这句话,强调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高度相似性。不是说,成功人士,生出来的孩子就聪明。而是说,父母的家庭境遇、行为方式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让孩子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这所有的一切,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也可以称之为“心理暗示”。你认为自己可以成为怎样的人,你成为那种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什么样的人相处,你会受到潜移默化影响,甚至是异化。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看似不起眼,实则极其强大。一滴水的力量微不足道,天长日久,则可以穿石。父母和老师的习惯,对于孩子的影响,补课小觑。
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应该说,每个孩子,当初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带着美好的愿望的。做学生的,谁都有写好字的愿望,只是在后来所遭遇的生活环境和不同教育中,逐渐发生了变化。那些细心的家长,会培养孩子认真做事的习惯;那些书写漂亮的家长,会对孩子的书写质量格外关注。天长日久,就会培养起一种习惯来。
     我常常告诉学生:如果你写不好字,影响的不仅仅是你自己。将来,你的孩子也许会和你一样,孩子的孩子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如果你做了老师,你将会影响到你的学生。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如果你是一名小学教师,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在学习方面,因为哪些问题经常得到老师的批评。有人说,是孩子学习成绩差。错了,现代的教师,大都懂得多远智能理论,不会在孩子的成绩方面一刀切。最令老师生气的,其实是行为习惯方面:拖欠作业排第一,书写潦草排第二。我经常见到,老师愤怒地撕掉作业本,是因为学生的书写过于潦草。老师们经常会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不会做,是能力问题;不好好写字,是态度问题。
反之,那些书写漂亮的孩子,则可以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从一定程度上讲,书写扎实,就拥有了自信,拥有了一个美好温馨的童年。
    遗传,是可以发生变异的。那就从自身做起,在自己的身上发生彻底的改变。那么在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06
1-5终生的遗憾
前不久,有位老先生找到我,一脸认真地跟我讲:“ 屈老师,我想拜你为师,学习写字。工作了一辈子,却没有把字写好。这,成了我终生的遗憾。现在退休了,我想练练字,弥补一下。”我说:“老人家,我们可以相互学习。真要拜我为师,我压力很大!”老人递过来厚厚的一摞练习纸,请我过目。我看了,老师是临摹别人的行书,略得其形,却无一丝神韵。我提出建议:“如果你真的想联系书法,最好还是从楷书入手,扎扎实实练好楷书,在此基础上,再来联系行书,就得心应手了。”他听了,非常赞同我的看法。
    人的一生,既漫长又短暂。无论你生活得多么充实,拥有多高的成就和地位,始终留下一些遗憾。有人因为缺乏勇气感到遗憾,有人因为半途而废感到后悔。和文字打交道的,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不甘:和文字纠缠了一辈子,终究没有把它写好。
    在一定程度上讲,书法和画画、弹琴一样,都属于艺术的范畴。但是,它有事最为大众化的艺术之一。你可以终生不弹琴,不画画,但不能不写字。没有人为没有画出优美的画,没有弹奏出优美的曲子而失落,却有很多人为没有写出一手漂亮的字而惆怅。
    写字,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却又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说它简单,只要读过几天书,识过几个字的人,谁都会写字。甚至,从来没有进过校门的人,也会写几个像样的字。说它难,它就好像一个无底洞。无论你多么努力,也不可能抵达书写的巅峰,不可能写出十全十美的字来。柳公权的字,苍劲有力,有缺陷吗?有。王羲之的字,潇洒流畅。有缺憾吗?有。特别是汉字的结构、章法,是一个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任由你琢磨一辈子,也许只是领悟到冰山一角而已。由此,你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能够创造出如此优美的汉字来。毫不夸张地说,汉字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审美,总有共通的地方。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不好,大抵是可以看出来的。甚至,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写不好字,就如同你的一个缺点,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一目了然,人人皆知。又好像是一个人的隐私,被无情地暴露在公众的视线里,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人们常说:丑媳妇总要见公婆!一个人,无论你从事的职业多么奇特,多么不需要汉字,但是,你不可能不动笔。当你拿起笔,开始书写的那一刻,就有人在窥伺你,默默地评价你。
    写字,是那么远,又是那么近。
    远到你苦苦练习几年,感觉自己并无多少长进;近到你随时随地都可以触摸它,练习它,近到你认为只要付出,就有收获。正是这种若即若离、似有似无的感觉,最折磨人。
    有些事情,认真是一辈子,马虎也是一辈子;快乐地享受是一辈子,痛苦地承受也是一辈子。与其这么长长久久地忍受折磨,倒不如痛下决心,苦练一年半载。
   不求成为书法家,倒也无可后非。至少,要入得了眼。不要让人家看了你的字,为你减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07
1-6优雅的气质
曾经到到一所学校参观。学校的玻璃橱窗里,张贴着教师介绍。有一张照片,让我驻足痴望:冬日暖阳下,一位面容清秀的女教师,端坐在窗前,手握毛笔,静静地练习书法。身旁,一只米黄色的小猫,眯缝着眼睛,慵懒地躺在窗台上。主人,和她的宠物,一同享受这美好的时光。看到这里,我想到了一句话:时光,是可以停滞的。
生活中,有些画面,让人心生悸动。只是,这样的画面,越来越少。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茫茫宇宙间,时间长河里,我们的生命犹如娇艳的花朵,如此美丽,如此短暂。人,不应该是生命的匆匆过客,而应该好好享受生命的过程。
人的生活,无非可以分为两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虽然,物质生活是人的第一需要。但不是说,我们在必须拥有了富足的物质之后,才去追求精神的享受。可爱的人,总能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寻求到最佳的平衡点。生活中,并不缺乏这样的人:家境并不宽裕,可是女主人把居所收拾得很整洁温馨,孩子、丈夫穿得很干净,很整洁。生活过得精致与否,与物质条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满足基本生活的基础上,能有一项属于自己的爱好特长,那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得体的服饰,得体的装扮,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温润的性情,适切的谈吐,丰富的才情,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写一首隽秀的字,可以提升你的个人气质,增加你的自信。
一个喜爱书法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练习书法,在多数人看来,是枯燥乏味的事情。能在枯燥之中找到乐趣,需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在一个不热爱生活,生命中布满灰色的人看来,任何事情,都是没有情味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不热爱学生的老师,一个不热爱教育的老师,是没有这份闲情逸致的。做教师的,可以趋于平凡,但不能走向庸俗。教育,毕竟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职业。
一个热爱书法的人,一定是一个足够细致的人。马里马虎的人,写不好字。能写好字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讲,都是“完美主义者”。写字,不会直接影响你的生活品质,完全靠的是自觉自愿。完美主义者,眼睛里是容不下“尘埃”的。正是这些细微的苛求,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品质。
一个热爱书法的人,一定是一个平心静气的人。心烦气躁的人,写不好字。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打乱了人类生活的生物钟。许多人由此变得焦躁不安、行色匆匆,神色茫茫。在物质一点点丰腴起来的时候,我们却忘掉了生活的本质意义,距离幸福越去越远。热爱书法的人,一定是淡泊明志,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烹调属于时光味道的人。耐得住寂寞,在滚滚俗尘中,守住内心宁静的人,是幸福的。
生命中,必须有一段时间,只属于你自己。当你远离尘世的喧嚣,拿起一支笔,尽情挥毫泼墨的时候,你的周身,会散发出一种脱俗的气质。在墨香中浸润的人,是有魅力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08
1-7字无百日功
有位同事问我:“人们常说,字无百日功!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就会有明显的进步啊!可是,我坚持练字已经多半年的时间了,感觉没有什么长进。难道说,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我笑了,问她:你是怎么练的?她说:“我没有什么基础,照着字帖写呗!每天写两大页。”我告诉她,初学写字,你还是应该以基本笔画为主,扎扎实实写好每一个笔画,等你的笔画写得很到位了,再把目标转向结构。
任何经验,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之上。离开了客观条件,经验没有意义。
“字无百日功”,是前人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它强调了如下几层含义:一、舍得下功夫,才会有收获。在学习书法方面,非带下苦功不可;二、滴水穿石,贵在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三、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要目标高度集中,切口要小,抓住一点深入下去。
    许多人在练习书法的时候,不得要领,认为只要苦练,就会有结果。这,是非常荒唐的。学习书法,“悟”字很重要。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用在书法学习上,极其恰当。学习书法,实干和巧干,二者缺一不可。
记得读师范时,有位同窗好友和我一起练字。我练了三年,他也练了三年,得到的收获,相去甚远。原因何在,我能根据自己的水平,不断调整练习的侧重点,而他只知道埋头苦干。我话费的时间没有他多,进步却比他大。
在我看来,“字无百日功”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你练了些什么?怎么去练习的。初学者,当然应该从最基础的东西学起。我近乎偏执地认为,能把笔画写规范,写到位,字绝对不会差带哪里去。写好笔画,几乎成功了一半。小学生书写中存在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笔画书写出了问题。
如果你能静下来,把常用笔画练习上100天(当然,在练习笔画的时候,要常用的汉字书写练习结合在一起),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琢磨:怎么把笔画写漂亮。我敢肯定,你的字一定可以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而那位同事,只是照着字帖反复临摹,有收获。但是,很有限。面铺得太开,笔画、结构、章法,样样都得注意,到头来,什么也学不透。
字无百日功,主要针对的,还是初学者。因为他们的基础薄弱,提升的空间比较大,经过系统的训练后,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已经达到一定层次的练习者,会出现“高原期”,再想取得突飞猛进的提高,是不现实的。有时候,好长一段时间,自我感觉没有任何进步。其实,这是在沉潜,是在蓄积力量,寻求新的突破。
我建议初学者,从“小”做起,从一些具体的“点”练起,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后,再去临帖。也就是,不仅要得其形,更要悟其神。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08
1-8水滴石穿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里的经济比较宽裕,许多家长都会为孩子报一些兴趣班。多则五六个,少则一两个。我在班级中做过采访:能够把一个兴趣班,坚持上两三年的,究竟有多少?结果令人堪忧。许多孩子,学习一样特长,最多就是一年半载,兴趣一退热,就不再学习了。强扭的瓜不甜,孩子不愿意学了,就作罢;有家长说,小孩子学东西,不求精深,每个方面了解一点就好。
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持反对的态度。我觉得,孩子参加兴趣班,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兴趣,更是为了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为了习得一项可以拿得出手的技艺。从社会的发展需要来看,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在于他学习过多少样技能,而在于他把某项记忆学习得有多么透彻。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专”比“多能”更具竞争优势。有些孩子样样都在学,到了关键的时候,却拿不出一件像样的本领。我们不排斥一个人,多接触一些学习的领域,但是,必须有一个领域,是你最擅长的。滴水如果没有非常集中的目标,不可能把石头穿透。
有家长给孩子报书法培训班,说是先要孩子试试,问问孩子喜欢不喜欢。这很荒唐,很滑稽。你把游戏、美食和学习放在一起,问问孩子最喜欢哪个?孩子的天性是什么?是吃和玩。如果什么都得征求孩子的意见,那问题就大了。孩子不愿意上学,就不要去学校了?孩子不愿意吃母亲做的翻,就只有顿顿下馆子?每个人都要写字,都应该把字写好,不存在兴趣的问题,而是责任心的问题。
让孩子参加兴趣班培训,考验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家长的责任心和毅力。按时接送孩子,及时和老师沟通,都体现出你的重视。当然,孩子在某个方面确实没有任何优势,就不要勉为其难了。能力的问题,可以原谅;态度的问题,坚决纠正。
老师让家长在家里监督孩子的书写姿势,监督孩子的书写质量,家长满口答应。随后几天,孩子的书写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过了一周两周,家长放松了,学生又退回到了圆点。书写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必须要让孩子认识到书写的神圣感,提起笔来,就认认真真地对待。有的,需要三、四年,有的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每一个优秀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责任心很强的家长。家长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表现。
练字,需要坚持,且不可一曝十寒。心血来潮时,写几个;没有心情时,丢在一边。到老,也不会有什么生就。我的建议是,每天都要有练习的时间,20分钟左右,安安静静静,写出自己的最高水平。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起孩子对“书写”的牵挂。当一个孩子时时想着写好字的时候,他离成功就不远了。
我曾经跟家长说,如果你没有任何书法基础,也不愿意让孩子参加书法培训班,没有任何问题。你就购买一些同步字帖回来,看着孩子描摹,速度可以慢一些,一定要描得和字帖上的字一模一样。只要你的要求够严格,坚持下去,三年五载,孩子一定可以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来。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滴水可以穿石,细绳可以断木,都是坚持创造出来的奇迹。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09
1-9书写条件
小区下面有个店铺,做铝合金门窗。工作时,电锯声令人心烦意乱。每次路过那里,我都会不由得加快脚步。那刺耳的传进耳朵时,我的牙齿都酸了。我经常看到一个约摸八、九岁的小女孩,坐在店铺门口的一张木桌上写作业。不用说,她是店主的女儿。一家人平时就生活在店铺里,当然就在这儿写作业喽。那个小女孩,写作业的时候,精神不怎么集中,有时候看看赶活计的父母,有时候看街边的行人,有时趴在桌子上发呆……
我看了,心里不是滋味。学习,是高强度的思维活动,需要一个安静的氛围。孟母三迁,学习环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此嘈杂的环境,怎么安心学习呢?
一个家庭,如果有读书的孩子,我们就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特别是书写条件。目前的形势下,孩子的学习负担比较重,每天在书桌边要呆上两三个小时。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想,优越的书写条件,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因素:
柔和明亮的灯光。书房最好安装如光灯,光线柔和一些。需要安装几盏灯,最好有科学的规划。光线太强,人人觉得不舒服;光线太暗,看文字很费力。过强过弱,都是造成近视的重要因素。
高矮适度的桌椅。有些家庭,让孩子在餐桌上书写作业。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餐桌过高或者过矮,都不利于形成孩子正确的坐姿。最好能购买可以调节高度的桌椅,根据孩子的身高,进行调节。椅子,最好是硬板的,柔软材质的椅子,坐着比较舒服,孩子容易塌腰。
整洁安静的环境。如果周边环境比较嘈杂,写作业的时候,最好关上门窗,甚至拉上窗帘。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最好也能安静下来。有的家庭,孩子在书房写作业,大人在客厅看电视或者高声喧哗,甚至打麻将,这是非常糟糕的。如果家长需要做家务,最好也是轻手轻脚。最理想的是,父母拿起书或者报纸,坐在孩子的旁边阅读。
齐全实用的用品。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最好把字典、三角板、圆规、削笔刀等常用的学习用品拿出来,摆放好。需要使用的时候,顺手取来,这样会陪延期孩子有条理地做事的习惯,提高些作业的效率。有些孩子,作业要写到晚上十一、二点。主要是习惯存在大问题:一会儿弄弄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
购买文具,也是一门艺术。这样的事情,不要放手给孩子去做。孩子购买文具的出发点是:好玩排第一,实用排第二。许多文具为了吸引孩子的眼球,设计了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学习用品,甚至分不清是文具还是玩具。孩子买了这样的文具,效果自然不好。
个人建议,家长到文具店购买一些文具回来尝试一下,觉得好用,就把某些品牌固定下来。学生经常使用一个品牌的文具,跟容易把握笔具的特性,使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优质的笔具、作业本,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情感体验,书写效果也相对好一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09
1-10提笔就是练字
有位同事跟我说:“孩子在家写的作业,和在学校完成的作业,简直可以判若两人。由此推断,这些孩子和家长,实在是没有一点责任心。我经常和孩子们讲:提笔就是练字。可是,他们总是不长记性!”我说:“孩子在家写作业,和学校差异太大,说明学习态度存在问题。可说到‘提笔就是练字’,几乎是一种理想境界。我教书这么多年,教过的学生当中,能达到这样境界的学生,屈指可数。特别是对于学习任务繁重的学生而言,这样的要求,的确是高了一些。如果有学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值得表扬,但是不能作为一条标准来要求学生。”
在这里,我们要如别两个概念——“写字”和“练字”。写字的目的,是把字写完,当然会带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说“工整”和“清楚”;而练字的目的,是把字写好。“好”的标准是什么?是漂亮,美观,具有艺术性。比如说,练字的时候,每个笔画到要考究,该顿笔的要顿笔,该挑锋的要挑锋。而写作业的时候,就没有这么多的讲究了。
如果要求学生的作业书写,上升到“书法”的层次,肯定是不现实的。精力不够,时间也不允许。达不到的目标,提出来是枉然,学生达不到,徒增教师的烦恼。但是,放任自流,对书写没有具体的要求,也是不妥当的。学生必须在心里装着这样的目标——写作业,也是在练字。
学生必须认识到,书写式一件很严肃郑重的事情。如果书写态度存在问题,浮皮潦草,胡写乱画,还不如一个字不写。一篇空白,还有清新干净的感觉;笔走龙蛇,浪费学习资源,没有任何作用不说,还带给大家一份糟糕的心情。
如果没有大人的监督,想让小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这样的观点,无异于缘木求鱼。
我的建议是,能否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小学生字自觉性差,需要大人随时提点。最好的办法,在每天书写家庭作业之前,留出十几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平心静气地描描字帖。描字帖的时候,要非常严格,要描得和字帖上的字一模一样。描完字帖后,将这样的意识,这样的感觉,迁移到作业的书写之中去。如果每天晚上,让孩子练字后再来书写作业,效果会大为改观。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如果学习完一项技能,就抛在一边,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根本意义。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孩子们写字,学生却没有落实到作业书写当中,那是很遗憾的事情。每个班级中,的确存在许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谈起书写要领滔滔不绝,认真书写几个生字也可圈可点,就是在书写作业的时候,不成样子。显然,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是习惯的问题。
习惯的问题,需要不断被提及,不断得到强化。如果家长经常关注孩子的书写,孩子的书写质量自然会高一些;如果教师在讲评作业的时候,经常讲书写当成一个重要的环节,孩子的重视程度也会大大加强。
总而言之,“提笔就是练字”不是一种标准,而是一个奋斗目标,一个努力方向,藏在内心深处的一座“灯塔”。学生必须将它牢记在心里,增强写好字,写好作业的愿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10
1-11从零开始
近年来,陆续有中学生找我来练字。有花都区秀全中学的,有广州育才实验学校的……这些学生有相似的地方。他们的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都就读于当地的知名学校。这些孩子的书写,不见得很糟糕,至少可以达到整洁干净的要求。问及原因,都说是语文老师让他们练习的。在这些知名学校里读书的孩子,都是学习中的佼佼者。知识水平提升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所以,大家不约而同把目光转移到书写上来。是呀,考试中,阅读、作文的评判,书写质量实在太重要了。
我的写作功底,也许不见得非常出众。2012年,我参加广州市青年教师古诗鉴赏比赛。比赛是很公平的,密封试卷,聘请广州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做评判。在这次比赛中,我获得获得了第一名。后来,教授说,她看到这一篇文章,不由得眼前一亮:文笔流畅,字也写得非常潇洒。我想,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书写漂亮,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在这个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时代,许多人,特别是文化人,对书写怀有深深的眷恋。而那些本身书写不过硬的学者、教师,对书写更是存有深深的敬畏。写一手好字,可以为你的印象加分。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如果让我做阅卷老师,书写不过关的作文,我肯定不会给高分。
这些品学兼优的中学生找我学习书法,我都是从“横、竖、撇、捺”这些基本笔画开始的。也就是说,他们需要从“零”开始的。这些孩子,成绩优秀,但并不具备书写基本功,不会正确地顿笔和挑锋,在书写方面,基本上还是“门外汉”。跳过这些扎实的基本功,直接讲解结构和章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学习任何一项能力,和年龄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没有基础,八十岁了,也得从头再来。
按理说,这些天赋很高的孩子,书写也应该很出众。但是,他们在书写方面,却是失败者。当他们的成绩到达一定的极限,再也没有新的突破时,他们才会回过头来,审视自己走过的路,才会重视那些曾经被冷落的语文能力,特别是书写能力。
我在想,如果这些孩子,在一开进入学校,就接受到正确规范的教育,让书写能力和学习成绩齐驱并驾,那是一种多么理想的境界啊!用不着这么兜兜转转,转了一圈,发现自己还要回到原点,从零开始。
 著名学者肖川教授,对良好的教育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如果一个孩子读了十几年书,没有书写过一张让自己满意的书法作品,从来没有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从来没有感受到书写带来的心理愉悦,那么,他在语文学习方面就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至少,他接受的语文学习是残缺不全的。
在我们的心目中,只有那些书写存在严重问题的孩子,才需要加强练习书写。这是一个误区!如果你在一开始,就把书写定位在工整、清楚的层次上,对那些优秀生而言,是不恰当。对于那些能力较强的孩子,我们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成为班级、学校的“小小书法家”。当这些孩子进入好的中学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书写才会高度地匹配和吻合。
在我看来,孩子扎实的书写技能,必须在小学阶段练就。特别是一、二年级,老师要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教孩子识字、写字,而是品味和理解课文,更不是抓成绩。语文老师和家长的短视,必将带来语文能力,特别是书写能力的土崩瓦解。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10
1-12真正的兴趣
    有位家长给孩子报了个班,学习写毛笔字。一开始,孩子挺乐意。学完一期,孩子不愿意去了。问及原因,觉得很枯燥,很无聊。家长说:“强扭的瓜不甜,既然没有兴趣了,别学了”。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许多孩子学习特长,都是如此。“三分钟的热度”一过,就再也撑不下去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一个孩子,如果对某项技能产生浓厚兴趣,就可能表现出非凡的灵性,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地步。比如,孩子摆弄一个电子玩具,有可能比大人学得还快。
一句话说的次数多了,就成了真理,很少有人打破常规去质疑它。可是,当我们过分夸大兴趣的作用,被兴趣蒙蔽双眼的时候,就看不清事情的本质,发现不了可能存在事物当中,更有价值的东西。
    每个人都时从童年一步步走来的,对童年有真切的体验和感受。我们不妨想一想:孩子最大的兴趣是什么呢?
首先是吃。任何孩子,只要是健康正常的,大都禁不住美食的诱惑。孩子们特别喜欢吃零食,放学后,学校外面的小卖部,总是聚集了大批的小学生。孩子们的零用钱,大都花在“吃”上了。
其次是玩。可以说,童年的本质就是游戏。孩子们喜欢形形色色的玩具,有些电子玩具,大人们还没搞懂,孩子们已经玩得出神入化了;孩子们不喜欢作业太多,喜欢自由自在地玩耍。请问,有多少家长,愿意培养孩子“吃”和“玩”的兴趣?
可以说,绝大多数家长,特别是中国的家长,最不喜欢孩子贪吃和贪玩。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迫切地希望孩子早点长大,早点懂事,拥有高雅健康的兴趣爱好:比如音乐、体育、美术、英语、读书等等,而孩子们往往是“被喜欢”的。我们不让孩子选择喜欢的,岂不是在抹杀他们的兴趣吗?
对于其他事物,孩子们有兴趣吗?答案是肯定的。每个人对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都想去学习和尝试。而这份最初的激情,不是真正的兴趣。激情和热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难度的加大,逐渐减弱,甚至消磨殆尽。大人们也常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何况是缺乏意志力的孩子呢?
常听家长埋怨孩子:“开始的时候,是你自己吵着闹着要去的。可是,才学了几节课,你又要打退堂鼓了!”不可否认,开始时,孩子确实是有兴趣的。可是,他们不知道,拥有过硬的本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感受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就想到放弃。
真正的兴趣是什么?不是爱与不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在苦中感受到甜,在辛苦中获得成就感的问题。一个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拥有了其他同伴所不具备的的只知识和能力的时候,他就拥有了成就感,拥有了真正的兴趣。因为,他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代表着一种荣耀,可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这样的兴趣,才会持久。
写字,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很枯燥的事情。但是,在那些书写漂亮的孩子看来,写字就是在创作,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可惜的是,许多孩子,从来都没有坚持过,从来就没有体验过成功到来的愉悦,根本就不存在真正的兴趣。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11
1-13更重要的是责任
有人问我:如果有一次新的选择机会,你还会选择做教师吗?我想了想,回答:还会选择做教师。从事教育,没有给我带来丰富的物质,但有其他职业没有的乐趣,特别是我可以把教育中的许多故事、感想记录下来,与别人分享。和许多老师一样,刚开始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我是极不情愿的。但是,既然选择了它,就要做好份内之事。因为你做好了该做的事,时间长了,就有感情了。如若一开始,我就选择了放弃,那么,到现在,我也无法感受到做教师的快乐,我会一直认为教育的代名词是枯燥和乏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谁讲更合适?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认为它最适合孩子。大人们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即便是不喜欢的事情,也可以通过非凡的意志,做出一定的成绩来。孩子则不同,缺乏兴趣,则难以为继。
这样的理解,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实质上是站不住脚的。大凡在某一方面出众的成年人,大都是痴迷于某种事物,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些事情,常人看来是极其枯燥的,但对于真正好的爱好者来讲,却是一种享受,可以达到废寝忘食、不计回报的程度。
孩子们呢,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要以牺牲玩耍的时间作为代价。这对于孩子而言,是没有多大兴趣的。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朗朗回忆,小时候练琴的日子很苦,心生抗拒,经常受到父母的责骂与惩罚。许多人取得一定的成就,忆及童年时代,都会对当年严格教育他的老师或者父母心怀感激。吃苦与煎熬,有时候也是一种教育。从黑暗中熬过来后,见到的光明,会更加炫目。当然,我们不是要孩子头悬梁,椎刺骨,但中国特色的独生子女,的确缺少了应有的吃苦精神和挫折教育。
拨开层层迷雾,我们不难发现,兴趣只是浮在表面的看似很美丽的泡沫。人的发展,需要有更重要的东西在背后支撑,那就是责任感。做事情要照顾孩子的兴趣,但不能依赖兴趣。否则孩子没有了新鲜感,想要放弃,我们就只有满足他们的意愿。如此一来,孩子就陷入不断尝试、不断放弃的尴尬境地。到头来,什么都学过了,什么都不感兴趣。
再说了,如果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我们是不是什么也不让他们去学了?我想,不是的。有时候,需要来自家长、老师的力量来启发、引导。我们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社会犹如一部庞大的机器,我们每个人都是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而已,只有每个零件都运转起来,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大人有大人的事情,孩子有孩子的事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责任感”。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就拿写字来说吧,不是有没有兴趣的问题。而是,作为学生,你必须要做,而且必须要做好的事情。只要认认真真做一段时间,你总能在书写的领域,发现一些秘密,得到一些收获,这时才会产生真正的“兴趣”。
在孩子初学一项本领的时候,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是有作用的;但是,你必须认识到,物质刺激所带来的心理愉悦,是很短暂的,犹如昙花一现。培养起孩子认真做事的责任心,才是正道。当孩子遇到一点困难,动不动就选择放弃的时候,需要我们积极引导,甚至是强制手段。也就是说,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要“软硬兼施”。有时候,一味地商量和讨论,是没有意义的。
肖川老师说:“如果成长中的青少年没有对某一项活动较为持久的投入和倾注,如果一切都只是浅表性的接触,那么,心灵的将于就不能得意拓展,也不能生发出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也,也许就是对责任的最好诠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11
1-14学贵有悟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同一名老师教写字。三年五载之后,效果迥然。有的学生,写出了一手漂亮的字,成了班级、学校的“小书法家”;有的孩子,基本达到要求,能把字写得整洁、清楚;还有少数同学,连门都没有入,基本还“不成形”。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关键在于“领悟”的能力的强弱。
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并不鲜见。
两个人一起练地摊,三年五载后,一个人成了大老板,甚至企业家;还有一个依然小打小闹,“游走四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是这么明显。
影响结果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恐怕只有一个字——悟。许多人学习,只有接受,并没有真正理解,更没有吸收内化。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说,学习活动,其实是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照抄的,特别是学习达到一定层次和阶段的时候。天底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习的方法、技巧,都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质,都需要自己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提炼。
做任何事情,如果怀有“专业的态度”,一定可以做出点成绩来。比如,摆地摊的人很多,那些精明的人会不断地盘算:哪些地方的人流量比较大?哪些商品卖得快?哪些商品的利润比较高?怎样获得顾客的信任……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当这些问题一点一点被他攻破的时候,他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营销策略”和“生存技巧”。有了这些经验的积淀,他就离成功不远了。
真正的成功者,往往并不是知识最丰富、最渊博的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将有限的知识运用到极致。学习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拥有智慧。学习书法,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专业书籍,不在于你用掉了多少纸张,而在于你是否学以致用,内化活化。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有的“悟”,都是从“疑”开始的。一个聪明的学习者,从来不会盲目地、不加思考地接受别人的见解,而是在接受之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写字的时候,横画要写得倾斜一点。可为什么要倾斜呢?这个问题,你一定要想清楚:是人的生理结构决定?是汉字独特的审美需要?是为了避免僵直和刻板……总之,你得想明白,最好能有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最好能触类旁通,与生活中的相似的事物发生联系。这样一来,你的认识和理解,就深刻了,就通透了,你就把知识真正转化成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了。当然,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你还要它与你头脑中的其他经验建立联系。比如,学习汉字的结构中“主笔突出”这一点地时候,如果能想到写作中的“重点突出”,画画中的“实与虚”那就更棒了。这样,你获得的就是理念,是规律。掌握了规律,别说学习书法,学习别的技能,也可以得心应手。
中国古训中,有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方知深”一说,它强调的是“悟”,即个体经验的激活在理解、吸收、内化和掌握知识中的意义。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依赖教师的讲解,必将注定,你不会有太大的进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12
1-15写字与绣花
小时候,村子里的姑娘都会绣花。她们绣的并不是高档的工艺品,而是鞋垫。绣好的鞋垫,当成定情信物,或是馈赠亲友的礼品。在雪白的鞋垫上,先用圆珠笔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再一针一线地地绣起来。那些图案,都是用“十”字完成的,叫做“十字绣”。姐姐绣花的时候,我会坐在旁边看。只见她备齐针线,坐在明媚的阳光下,在腿上铺一张素净的布,一针一线地描绘。专注,痴情,屏息凝神,心无旁骛……这些词语,用在她身上,一点也不过分。一幅小小的鞋垫,要绣上个把星期。
现在,回头想来,写字与绣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字、绣花,用具都特别讲究。绣花的针,要小,要尖,要光亮如新;绣花的线,要色泽鲜亮,条分缕析,摆放整齐。针粗了,扎的孔太大,使用的时候也不灵活。针生锈了,扎不动,也会弄脏手里的“宝贝”。那些丝线,钥匙杂乱无章,搞不好就团做一团,报废了。绣花姑娘,特别珍惜手里的一针一线,使用完毕后,都会用布将它们包起来,放到盒子里。聪颖的书写者,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写用品。一般来说,太粗的笔不适合书写作业。因为书写小楷,不经事一件很精细化的事情。自己的笔和作业本,一定会倍加珍惜。用完了笔,一定会及时盖上笔帽,放到文具盒里。如若是钢笔,隔一段时间会清洗一遍。用完作业本,会摩平,整整齐齐地放到自己的书包里。一个懂得珍惜学习用具的孩子,才有可能写好字。相反,那些故意破坏笔具,书本破破烂烂的孩子,书写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写字、绣花,都要求干净清爽。绣花,在姑娘们看来,是非常神圣的事情,是高雅的情趣。绣花前,必须先把手清洗得干干净净的;停工时,一定要把织绣品包起来,以免被尘埃玷污。绣好的东西,不到万不得已,是不用清洗的。要是不小心手里的东西弄脏了,那是一件很痛心的事情。书写,也是一样。那些有着良好书写习惯的孩子,不会随便在卷面上涂抹、圈画。如果不小心错了,一定会用涂改带粘掉,用涂改液涂掉。这样的习惯,在一年级就要培养起来。用铅笔书写的时候,弄脏的地方,一定要用橡皮擦拭干净。
写字、绣花,都要专心致志。有些事情,可以一边聊天,一边做,比如择菜、洗衣服,这些事情,技术含量不高,更多的是重复;有些事情,必须聚精会神,比如下棋、绣花、写字。绣花,错误一针,显得那么突兀,必须拆掉重来。绣花的精细程度,往往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心灵手巧。书写的时候,也是这样,一笔出错,后面就无法接续。无论怎么弥补,整个字看起来就不匀称不和谐。特别是用钢笔、圆珠笔书写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修改”的机会的。书写的时候,必须笔笔正确,笔笔到位。说话、走神,肯定十不可取的,一不小心出错了。错了,这个字就报废了。
写字、绣花,都要整体构思。绣花的时候,要进行设计,先用笔画个草图,然后一点点画到正稿上去。如果没有进行整体设计,直接进行绣制,难免会绣得乱七八糟。图案是否精美,取决于绣花的人,是否聪慧,是否细腻。书写的时候,也要进行整体规划。空间有多大,答案大约有多少个字?分成几行来书写……都要先想一想。将书写的内容,合理地安排到指定的空白处,既不能现得拥挤,也不能显得空旷,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写字如绣花,绣花如写字。书写,培养的是细心,是耐心,是专注的能力,是安静的能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12
1-16爱惜文具
以前,村子里有位木匠,技艺精湛。十里八乡,男婚女嫁,需要打制家具的,都会上门请他。他的家里,斧子、凿子、木锯、刨子等各种工具一应俱全。这些东西,他视若珍宝,从不轻易外借。不是因为小气,而是外人使用,往往不懂得爱惜。损坏了,自己再用的时候,就不顺手了。后来,实在抹不开面子,就把各种工具多准备了一套,专门用来外借。
每一个技艺高超的匠人,都有一套专属自己的工具。闲暇之余,他会把这些工具逐一拿出来,该打磨的打磨,该修正的修正,该保养的保养。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刀”,不是等砍柴的时候才去磨,平时就要随时打磨,以免它生锈。一把斧子,锈迹斑斑,十有八九,已经报废掉了。要将一件快要报废的器具打磨好,那得花费相当大的气力。
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把菜刀。你去看,有的菜刀寒光闪闪,锋利无比;有的则满是豁口,钢口全无。这是因为主人不懂得爱惜,用菜刀去砍些坚硬的东西,比如骨头、木头等。一旦有了豁口,想恢复如初,那就不易了。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心痛地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孩子,写作业时,咬铅笔,抠橡皮。文具不是用完的,而是浪费掉的。教室的地上,经常会有铅笔、橡皮、尺子等常用的文具,有的几乎是新的。它们可怜地躺在地上,无人问津。即使老师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认领,有的文具,依然找不到它的主人。
有些学生家长,就非常注意这些细节。他们会让孩子在文具上,贴上自己的名字。不小心弄丢了,也能很快找回来。在那些喜欢学习,认真书写的孩子心里,那些文具,都是有生命的,是自己的伙伴和朋友。平时,一定会倍加珍惜;如若不小心弄丢了,会伤心好长时间。有空的时候,会整理书包,清理文具盒,清洗钢笔和橡皮。有了平日的维护,书写的时候,就方便了。
物质充裕的年代,也滋生了学生的不良习气。他们不知道,什么叫节约和简朴,什么叫做艰辛与不易。东西不见了,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寻找,而是重新购买一套。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是不懂的珍惜的。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许多东西都是一次性的,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正可谓“暴殄天物”。
有一个成语叫做“敝帚自珍”,意思是说,只要是自己的东西,即使它只是一把破旧的扫把,也值得爱惜。小时候,我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着硬币、螺丝钉、刀片、石子等。这些东西,在别人看来,一文不值;在我的心里,却是无价之宝,甚至不让别人摸一下。家庭经济的拮据,催生了我们的心理成熟。小小年纪,我们就懂得爱惜自己的文具。新书领回家,迫不及待地找来废旧报纸、过期的日历画报,将封面包裹起来。一个学期完了,封面还是光亮如新。作业本,不会写半页空半页,更不会写错几个字就干脆撕掉。那些短得已经抓不上手的铅笔头,依然舍不得丢掉,将它们插在粗细适宜的竹管或笔杆里,继续使用。
为了节约文具,我们必须认真书写,以免被老师惩罚,造成更大的浪费。节俭,间接地培养着书写习惯。教孩子爱惜自己的文具,就是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13
1-17技术与艺术
有这样一个故事。建筑工地,有三个人在砌墙。有位学者路过,问:“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回答:“老板让我在这砌墙!”。第二个人回答:“我在挣工资养家!”。第三个人回答:“我在建造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N年以后,第一个人依然在砌墙,第二个人成了一名建筑商,而第三个人却成了一位著名建筑学家。
故事很短,却发人深省。同样的起点,不一样的终点。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心态变,则态度变;态度变,则行为变;行为变,则习惯变;习惯变,则命运变!可以说心态直接关系到你的命运!
和一位家长聊天,说到孩子的书写问题。她说:“我的孩子,只要把字写得工整、清楚就可以了,我又不指望他将来成为什么书法家。”乍一听,很有道理啊!能成为书法家的,毕竟是寥若晨星。绝大多数人,注定在书法方面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和造诣。可回头一想,似乎又并不妥当:能考上名牌大学的,毕竟也是极少的一部分,难道因为比率太小,我们就可以不努力学习了吗?我想不是的。你不能成为书法家,没有问题,但是你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具备基本的书法鉴赏常识,也不错呀!“工整清楚”的要求,能让孩子写出清秀隽永的字吗?显然不能!
不同的心态,情感体验是不一样的。“工整清楚”的要求,太低了。绝大多数孩子,通过一个阶段的规范训练,完全可以做得到。后续的练习,基本上就是在重复。重复,意味着枯燥和乏味。这就叫技术!如果我们告诉孩子:艺无止境!每一次练习,你都是在进行创造,你需要在创造中,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技巧,让自己的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具有审美和艺术的价值。我想,孩子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在每个班级中,总有一批女生的字,很干净,很匀称。但是,你仔细去看,没有丝毫的美感,她们写的不是楷书,而是“宋体”,或者说是近似的宋体。我不是贬低宋体的价值。但是从欣赏和玩味的角度来看,宋体显得刻板,缺乏灵动和意趣。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这些孩子:比较一下,你的字和书本上的楷书字体有什么区别,想想办法,把自己的书写习惯改一改,如果你有真正的突破,你将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事实上,只要愿意去尝试的孩子,书写反面,都有了比较大的突破和飞跃。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可悲的是,许多老师不能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缺少迎难而上的勇气。
让孩子领悟书法世界的博大精深和美妙绝伦,是教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汉字笔画和结构的气象万千,让其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这在其他文字中,是很少见的。书法作为中华民族艺术领域的瑰宝,理应得到传承。你去读《玄秘塔碑》,你去读《兰亭序》,无不被作品中流溢的洒脱之美所吸引,所震撼。如果孩子不具备基本的书法知识,不具备基本的鉴赏能力,怎能感受到这些作品中的意蕴?
坊间有句俗语: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如果你仅仅要求孩子写清楚,写工整,落实到孩子的身上,再打打折扣,这个基本的要求恐怕就难保了。练习书写,我们往往都会选择最最优秀的碑帖作为范本,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你可以选择过得简单点,也可以选择过得精致点。一碗白面放在你的面前,你可以将它加工成一碗面糊、面疙瘩,当然,你也可以变着花样,将它加工成馒头、包子、面条、饼子……当然,我们加工成什么,都可以称之为食物,都可以填饱肚子。但是,从视觉感官和味觉享受等方面来考量,当然是选择后者。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是不能“讲究”的,不能“随便”的。得过且过,往往意味着平庸,意味着无趣。
艺术与技术,一字之差,却反应了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追求。当然,结果也截然不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13
1-18态度决定一切
孟子·告子》里有一篇文章,后来节选如小学课本,题目是《学奕》。课文内容如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有位母亲无奈地跟我诉苦:“我家的孩子,真的没得救了。考试前,我让他背了两篇范文。就这,我还不放心,又让他一字不落地默写下来。期末考试,原题作文,他竟然写得一塌糊涂。真不知道,他的脑袋里装的是什么?”我听了,无语。问孩子,什么原因?孩子笑得很尴尬,内容很丰富,可惜我读不懂。
作为教师,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类孩子:只要有他在,就没有老师省心的时候。特别书书写,简直是一塌糊涂。这些孩子,哪怕稍微用心一点儿,书写也不至于 “大煞风景”。可是,他们就是偏偏“不学好”。他们在书写方面,没有顾虑,没有“节操”,更没有底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些孩子,大半是被“宠坏了”。有的是隔代教育,有的是父母意见不统一,有的是长辈溺爱。
我从心底厌恶这样的孩子。虽然,作为教师,公然讲出这样的话,显得那么突兀。特别是经过老师的苦心帮助,依然屡教不改者,更加让人讨厌。一个讨厌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令人讨厌的家长。新一代的独生子女,正逐渐为人父母,娇生惯养的习气,正一代代蔓延,膨大。让老师更加头疼的是,父母不管教自己的孩子,还对教师指手画脚,挑三拣四。他们不知道,做教师的,也有压力,也有尊严。碰到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长,我会不留情面地告诉他们:我不会理解你,更不会原谅你。
小学,需要管家型的家长。在品德形成和道德教育方面,必须严格细致。没有良好的家教,是培养不出来“有教养”的孩子的。家长的尽心尽责,是对教师最好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在减轻社会的负担。
学习,是一件庄重神圣的事情。随心所欲的行为,是对人类这一项崇高事业的无情践踏和亵渎。虽然,我内心深处,一直崇尚自由和民主。真正的民主与自由,不是肆意妄为,而是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坚持正义。
每一个问题孩子,都是父母亲手种下的苦果。做父母的,往往把责任推到孩子的爷爷奶奶身上。我觉得,这很不公平。前两年,在我最艰难的时候,孩子出生了。我曾打算将孩子送回老家,让亲戚帮忙照顾。后来,反复思虑,觉得不妥。再苦,我也要将孩子带在身边,我不想给自己寻找任何理由和借口。孩子教育得好与不好,都是我努力的结果。
当然,做教师的,有时候也需要反思。如果一个学习态度原本很好,书写很认真的孩子,突然变得浮躁、敷衍,我们就要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自身的工作出了问题?是不是我们布置的作业,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如果是,及时作出调整,千万不要以我们的莽撞、自私、无知和暴戾,将孩子“逼”上歧途。对于那些只关心考试成绩,只知道搞题海战术的教师,个人持鄙夷的态度。虽然,成绩也是学生的素质之一。
现代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叶老的话,可谓一语中的。优秀不优秀,是能力问题;认真不认真,是态度问题。没有良好的态度,哪来的好习惯?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14
1-19非下苦功不可
朋友收到一条群发短信:xxx书法速成班,一周练就一手漂亮的字。朋友转发与我,末尾,附上一条:靠谱不?我笑了,不是笑朋友,而是笑这个发短信的,连基本常识都没有,做什么广告。中国有句俗语:无知者无畏!这句话,用在当事人身上,非常贴切。有点常识,有点良知的人,没有这个胆量。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似乎什么都可以速成。今天谈恋爱,明天就想结婚,后天就想生孩子。报纸上、网络上、电视上,各种各样的广告信息,铺天盖地。在百度上输入“速成”这一词条,搜索到4580条信息。看来,“速成”很有市场。
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量的积累引起质的飞跃。学习书法,讲究顿悟,没有万千次的重复,没有殚精竭虑的思索,不可能有灵光乍现的那一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没有人可以不经历前面的铺垫,直接进入第三重境界。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位书法家,是速成的。他们的成功背后,是苦行僧般的求索:
怀素酷爱书法,尤其是狂草。刚开始学习书法时,因没钱买纸,他就找来木板,将木板抛光后在上面练字,多日后竟将木板写穿。抛光的木板有限,怀素便种了一万余株芭蕉。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后来,怀素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因为芭蕉树的缘故,他将自己的居所取名“绿天庵”。怀素极其用功,对于书法的痴迷状态无人能敌,他用过的废弃笔头竟集结成堆,后人将这个“笔堆”形象地称之为“笔冢”。经历了千万次芭蕉叶上的舞蹈之后,他终于进入了挥洒自如、出神入化的地步,练就了米芾称为“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的狂草。
     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迹。其卓绝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千百年来书法发展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块丰碑。王羲之的成功,也是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孜孜以求的结果。传说,王羲之在家门前,有一个池塘,一汪清水,半塘芰荷,几片苇芦,两岸垂柳。春夏之交,莺啼燕语,蛙鸣蝉噪,景物宜人。自从羲之学书以来,这个池塘便成为他每天来洗刷笔砚的场所,天长日久池塘就被称做“洗砚池”,或叫“泽笔池”。久而久之,清澈的池水变成了墨色。后人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之说。
这样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些美丽的传说故事,都在向我们讲述同样一个道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成功的鲜花,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他当初的芽,却渗透了奋斗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语)
在一定程度上讲,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即便有捷径可走,那也少了探路的快乐,少了欣赏沿途美景的乐趣。写一首好字,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做学问,练技能,要守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板凳要坐十年冷。
能坚持把字练好的人,做其他的事,大都得心应手。这些人,即便没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14
1-20增加成就感
一个孩子,当他的成就感越多,他就越感觉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成就感越多,孩子的自信心更加十足。提到成就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表扬。的确,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表扬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对于表扬,特别是哪些廉价的表扬,有些麻木甚至反感。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就要开辟新的途径,来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在孩子具有一定主见的时候,“自我认同”就显得特别重要。
练字,与其它艺术寻来相比,枯燥了许多。弹琴,可以听得到悦耳的声音;画画,可以看到炫目的色彩;下围棋,可以用互动交流……写字,一个人,只能看到黑色的线条。对于自控能力差、天性好动的孩子而言,写字,是一份挑战。
我们要给孩子一个目标,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 动不动就跟孩子说:好好写字,将来可以成为书法家,一字千金。这样的目标,过于高远,过于渺茫,如同天边的晨星,遥不可及。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时,仍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会感到沮丧,甚至绝望。
有个成语叫“细水长流”。过于激越、热烈的事情,往往都不会长久。轰轰烈烈的爱情,持续不了多长时间;淡如清茶的婚姻生活,则可以相厮相守一辈子。如果我们将目标加以分解,一点一点地要求他们,只要达到一点,我们就予以表扬,孩子的积极性就会长盛不衰。我们可以从如下一些方面逐步要求学生:爱惜文具、坐姿端正、握笔正确、学会放松、笔画规范、大小匀称……每个阶段,确立一项训练重点,训练就有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埋头蛮干。苦干不可少,巧干和很重要。每过一个阶段,我们要停下脚步,回头看一看自己走过的路,有没有值得总结的经验,有没有值得吸取的教训。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技巧,以后走得更稳健。书法练习,不要写完一页,就丢掉一页。最好的办法,是将用过的作业本保留下来,每过一个阶段,进行对比,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这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讲,自我认可,比他人赞赏,更有意义。
每个人都应该有作品意识。每隔一周,或者一月,最好写一张作品。书写作品时的心态,和平日的练习,是截然不同的。写作品,是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认真和专注的程度,异与平常。这种严谨细致的精神,要时不时被提及一下,并逐渐迁移到平日训练中来。在书写作品中,不断锤炼自己,能迅速提高自己的统筹、审美能力。
当然,书写作品的目的,也是为了比赛,为了相互交流。那些优秀的作品,最好能挑选出来,参加各类比赛,或是邮寄到报刊杂志社,予以发表。发表的力量,不可小觑。很久很久以前,我也是一个写作能力低下、惧怕写作的人。毕业后,分配到山区学校,满肚子的惆怅苦梦,我将它们付诸笔端,写了一篇短文,邮寄给《教师报》,没想到,居然发表了。从那一刻开始,我觉得,自己是块写作的料,我是可以写好文章的。直到现在,我发表了40多万字的作品。我想。没有当时发表的“第一次”,我不会走到今天。
“发表”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单是指将作品登在报刊杂志上。教师可以在教室开辟一块“园地”,张贴优秀作品,是个不错的选择;也可以将优秀作品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全班同学欣赏;还可以作业摆在桌子上,大家排队轮流欣赏。家长呢?也有很多办法。过节的时候,让孩子书写对联,张贴在门上;孩子写好的书法作品,装裱后挂在家里;还可以把得意的作品,送给亲朋好友;建一个博客,把作品发在网上……总之,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让孩子尽可能多地获得欣赏者,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劳动和付出是有意义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15
1-21人练字,字炼人
有人问我:练习书法,究竟给你带来了什么?我说,好处有很多很多:比如说,字写得好,可以得到领导的欣赏,同事的亲睐;可以得到学生的崇拜和赞美,让我的教学如鱼得水;可以提高个人素质,让我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可以作为谋生的手段,提高我的生活质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情操的陶冶,性格的浇铸。
      书法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你几乎可以阅尽人间万象。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带给我们成长,带给我们思考。书法练得久了,它就融入你的血液,进入你的骨髓,成为你精神品格的一部分。书法,伴随着岁月,在你生命的轨迹中刻上一圈圈深邃的记号。你对人生的顿悟,对生命的阐释,几乎都可以从书法中找到答案。
  笔墨纸砚,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看似柔弱不堪的笔,在书者手里便有了“精、气、神”,柔中带刚,绵里裹铁,展现的是“四两拨千金”之遒劲;墨,看似单调,实则丰富,浓墨重彩,轻描淡写,随心所至,万千气象只在弹指挥手间;宣纸,绵软、柔韧、粗糙,写时或龙飞凤舞,九转之下,或如锥画沙,入木三分;砚,材质特殊,工艺考究,匠心独运,古色古香,细细把玩,令人回味无穷。书者,用遒劲的笔舞蹈,用温润的心歌唱。书法带给你什么?是厚重的文化,是精湛的艺术,是雅致的情趣……
  汉字,横平竖直,裴娜舒展,本身就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感。汉字,承载的是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汉字植根于生活,取法于自然,情趣、意趣、理趣说不完,道不尽。“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不过是对造字艺术的微言大义。每个字,都有丰实凝重的内在,都有言说不完的故事。用心书写这些汉字,就是徐徐展开汉语文化的一幅长卷,就是古人先贤进行一场精神的邂逅。
  汉字,结体巧妙,变化无穷,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息息相关。例如,均匀性原则——相同笔画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布局均匀,给人以轻松、明快的美感;取异性原则——相同的笔画讲究变化,在大小、宽窄、长短、粗细、斜正、向背等方面追求微妙之变化,体现运笔灵性;协同性原则——笔画之间穿插避让、错落有致,疏密有间,张弛并举,与太极神似,蕴含着“中庸之道”的思想。笔画与笔画之间、汉字与汉字之间密切联系却又相对独立,不是若即若离的人生哲学是什么?
  人练字,字也“炼”人。我练习书法的时间,加起来有七八年。虽然没有成绩,但也收获良多。练字要认真,特别是楷书,每个笔画都讲究起笔、运笔和收笔,一丝一缕都马虎不得。时间长了,我做起其他的事情也认真细致起来了。如果工作比较多,我就列个提纲,排个顺序,然后一一落实。练习书法,让我变得严谨、细致。书法让我学会了静默。在物欲横流的尘世间,我能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骛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阅读、思考、写作,让自己一点点厚重起来。书法练习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虚怀若谷,淡泊明志。工作多年来,经历了许多辛酸坎坷,我都执著而坚毅地挺了过来。
     撷取一段网络美文,做个了结:
一盏青灯,一滴墨香,将层层记忆,折叠成泛黄的纸张。一弯玄月,一线柔光,将丝丝牵念,淡走成指尖的苍凉。凭窗,依栏,将尘世风景看遍。回望人生,似千回百转,最美之绝尘眷恋,已静成欢颜。坐望于季节的末端,画一卷沧海桑田,听一曲万水千山。吟一阕思念无边,梦几回浅笑迷离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16
1-22博与专,孰先孰后
让孩子练字,肯定要帮助孩子挑选字帖。有的家长很不讲究,随便买一本,丢给孩子,自己练去吧。稍好一点地,选一选年级,最好和教材同步。至于哪位书法家写的,写得怎么样,就不去关注了。许多孩子,很不专一,练完这个人字帖,练那个人的字帖。哪个好?哪个适合自己?说不上来。练了几年,到头来,谁的也不像。
应该找不同书法家的字帖练习?还是盯住一个,练习上几年时间?这,是个问题。模仿,是一个寻找的过程,找到和自己气质性格相匹配的字帖来练习,是一大幸事。不过,寻找的过程,不要太漫长。
有家长问我,练谁的字帖最好?我说,最好练习语文书上的字。语文课本上的生字,是标准的楷书。只要认真观察,严格按照要求自己,一定可以写出标准的楷书来。个别有争议的笔画,还是应该以教材为准。如果非得我推荐一个人的话,我推荐司马彦的字帖。他的字,比较大众化,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最重要的是,严谨之中不失灵动,模仿的价值比较大。有的书法家的字帖就不同,看起来苍劲有力,但过于刻板,缺乏灵气。长时间练这样的字,会把孩子练“傻”。
博观与约取,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两个词。博观,是要开阔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约取,是要细细甄别,合理取舍。二者相辅相成,都很重要。鲁迅在《给颜黎明的信》中也说过:“必须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样的话,是说给文学青年说的。什么叫“文学青年”?至少是读过许多书,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人。这些人,多多少少具备了一定文学功底。读书广些,杂些,能让知识更全面,思维更灵活,写作的时候,得心应手。
    没有基础的学习者,是先博后专?还是先专后博?个人认为,是先专后博。初学书法的那段时间,看到这个人写颜体字漂亮,我就开始练颜体。练了一段时间,发现进步的幅度越来越小,就没什么兴趣了;看到别人写的欧体很有特点,就改练欧体。折腾了几个来回,什么都略知皮毛,什么都似像非像。后来,我把目标聚在柳体上,扎实扎实地练了几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写作这一方面,我也深有体会。打小,我就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这,可能和家庭环境有关系。当时,家里唯一的一套书,是《毛泽东文选》。七八岁的孩子,哪能读得懂?读书的十几年,我依然贪玩。完整的书,没有读过几本。参加工作后,我集中目标,坚持读了几年的教育教学,慢慢地摸索到了一点教育写作的门道。对于我这样一个缺乏文化底蕴的人来说,如果铺得太开,这也读点,那也读点,效果可想而知。
盯住一个人的字帖,练上几年时间。在不断揣摩的过程中,就能摸索到其中的一些门道。等具备了一定的书法基础以后,再去读读各家各派的字帖,你才能能读懂其中的奥妙,才会合理地取舍。哪些方法和技巧,适合自己,那些不适合,一定要心中有数,合理地选择,合理地吸收,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多则惑,少则明。在不具备鉴赏、甄别能力的时候,盲目地继承和接受,是非常可怕的。在不断寻求改变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最终一无所获。
总之,对于小学生而言,应该是先“专”后“博”。专,是为了迅速地入门,上路,尽早地实现“自我认可”;博,是为了开阔眼界,博采众长,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2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17
2-1学会放松
孩子们在埋头练字。我,在教室里巡视。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孩子:身体紧紧地缩成一团,两只胳膊贴在身体两侧,胸膛抵在桌沿上,头低得不能再低,两条腿也夹得紧紧的……看到这样的画面,我的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词语——痉挛。这时,我总是无端地想起冬日暖阳下,蜷缩着身子,躺在墙角酣睡的猫。看的人觉得别扭,当事人并不觉得可怜。他们早已经习惯这样的书写方式。
在我看来,在书写训练的过程中,解决了态度问题之后,最重要的,不是笔画笔顺,不是间架结构,而是学会放松。
不懂得放松,教任何方法与技巧,都是枉然。打一个比方,一杯水放在你面前,你需要将另外一些水注入。最好的办法,是将杯子里的水,倒出一部分来。如果不顾实际情况,一个劲地蛮干,效果会很糟糕。
人类所要学习的一切技艺,都需要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出最佳状态。弹琴,需要放松,如果过于紧张,会按错音符;舞蹈,需要放松,如果过渡紧张,肢体打不开,舞姿不会舒展优美;唱歌,需要放松,如果过于紧张,难免会走音跑调;游泳,需要放松,如果过于紧张,连浮起来都成问题……
见过医生注射吗?有经验的医生,会在注射之前,和你聊聊天,转移你的注意力;会在注射的部位轻轻抚摸一下,让你紧绷的肌肉,松弛下来。这样,针头才容易进入身体,患者才会觉得舒服。
在进行系列训练的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一项非能力因素——心理素质。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会正常发挥,更不会超常发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规定的场合,如入无人之境,让身体的每个器官,每个细胞,都彻底地打开,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之中,才会有卓越的表现。
学习活动,可以让孩子兴奋起来,但不能让他们紧张起来。如果一个孩子,一拿起笔来就存有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他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好字的。让孩子认识到,写字是一件很轻松、很自然、很有意思的事情,显得很紧要。
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但是,这里的紧张,是心理的重视——写字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能随随便便应付。千万不能理解为,身体的紧张。身体的紧张,随之而来的,是疲倦、困顿、劳累、恍惚……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在紧张的状态下,注意力不能集中,更不能持久。在紧张的状态下,我们的身体是僵硬的。而书写,需要的是“水”一般的柔软的力量。
字如其姿。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你用什么样的姿势,写出来的汉字,大地就是那个姿态了。挺直了腰板,书写出来的汉字,精神了许多;打开双臂书写出来的汉字,就显得舒展。总之,放松之后,书写出来的汉字,是舒展的。紧张、收缩状态下书写出来的汉字,呈现出来的,也是一副病态。
书写之前,最好做点准备活动,而不是拿起笔来就书写。听一点舒缓的音乐,深呼吸十几次,做一做身体拉伸,活动一下周身关节,都是不错的选择。让自己的身体,彻底松弛下来,在进入书写,书写活动也就显得轻松自如了。
小学生,持久性差。在书写的过程中,原本正确的姿势,会一点一点改变。所以,我们在书写二十分钟左右,一定要让孩子停下笔,“刷新”一遍,让身体再次松弛下来,再进行新一轮的书写训练。
从孩子接触书写开始,我们就应该向孩子输送这样的理念:书写,是一项放松运动。会书写的孩子,会越写越轻松,越写越自如。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17
2-2锯木头的启示
小时候,和父亲一起锯木头。那时的我,很小,约摸六、七岁,坐在小凳上,双手抓住锯把。锯子的另一端,父亲站着,一只脚踩在木头上,身体完成一把满弓。随着锯条一上一下,雪花的锯末飘洒下来,在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巴望着,早点锯完这一大堆该死的木头,然后去找小伙伴玩耍。我想当然地认为:多用点力气,把锯子压紧点,效率一定可以大大提高。于是,我把锯压得紧紧的。谁曾想,费力不说,锯条也拉不动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想玩,那就放松点!当你觉得轻松的时候,是效率最高的时候。
当时,年幼的我,无论如何也不明白个中缘由。后来,渐渐长大了,对其中的道理,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锯木头的时候,只需要前后推拉就可以了,锯条流畅地运动,频率就会加快。频率快了,效率自然也就高了。如果压得太紧,锯条与木头之间的摩擦加大,运行就很生涩,磕磕绊绊的。更何况,这样做,体力消耗得厉害,三五分钟,就受不住了,就泄气了。
中国有句俗语——欲速则不达!有些事情,你想得越迫切,投入的气力越多,效果越糟糕。很多情况下,我们不需要惊涛狂澜,不需要暴风骤雨,需要心平气和,需要细水长流。就像锯木头一样。一大堆木头摆在那儿,怎么着,也得锯上半天一天,你得有足够的耐心。
生活中,一个人是否成熟,很关键的一点,是看他有没有足够的耐心;一个孩子是否优秀,是否能把字写好,是看他是否有足够的耐心。
事实上,年级越低,学生的耐心越差。刚入学的孩子,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如果你不加提醒,大半的孩子,都心浮气燥。他们总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三五分钟完成一次作业。他们和当年的我一样,下意识地认为,书写时,耗费的气力越大,书写的速度就越快,尽早完成作业,就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如果教师一个劲地催促孩子快点写完,经常表扬那些书写速度特别快的孩子,实在是一件再糟糕不过的事情!
缺乏专业的指导,再加上盲目的表扬和鼓励,无疑是雪上加霜。孩子为了加快速度“不择手段”,出现了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书写姿势,书写出来的笔画粗粗的,黑乎乎的。他们并不明白“细水长流”的道理,一心只想着尽早完成作业。这些孩子,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力量大了,控制的难度就加大了,很难把笔画写规范,写到位。你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孩子写字的时候,旁边准备一块橡皮,一边写一边擦。擦来改去,浪费了不少时间,还把卷面搞得脏兮兮的。
其实,要想快,我们必须学会慢,在慢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快。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快,才是我们需要的快。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放松了,笔尖在纸面上的摩擦力小了,书写自然轻松自如,速度自然就提高了。
让孩子学会放松吧!充分利用每分每秒的时间,轻轻松松、自自然然地书写,指导完成作业。在合理的时间里,写完适量的作业,是一种能力!如果笔画不流畅,不精致,不轻巧,书写姿势不规范,书写速度再快,也不值得表扬。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18
2-3控球与控笔
曾多次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书圣王羲之四岁时,和兄弟们一起临习书法。父亲趁他们不备之时,悄悄抽取手中之笔。其余几人,手指柔弱无力,轻而易举就被抽走。唯有王羲之例外,笔与人几乎融为一体。父亲大喜:羲之将来必成大器。果然,王羲之长大后,成了旷世奇才,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兰亭序》。
坊间也有许多诸如 “力透纸背”之说,并且,故事不断被人加工、扭曲。由于年代久远,故事真伪无从考证。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古人书写,用的是毛笔;时值今日,硬笔取而代之。虽说二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绝对不可相提并论,不可同日而语。毛笔笔锋长,柔软,弹性较强,硬笔则不具备这些特点。用古代书法家的故事,用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思考,甄别,而不能人云亦云。
退一步来说,就算是毛笔,握得越紧就越好吗?非也!我们都知道,书写是手指、手腕、手笔等身体多种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手指握笔太紧,就无法做到灵活多变,运用自如,反而会影响书写效果。多年的临习经验告诉我,写字,是一项放松运动。没有人会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能把事情做得很完美。写字时,应该全身心放松才对!为何要身正、肩平、臂开、足安?为何要做身离桌一拳,眼离纸一尺,指离笔尖一寸?除了书写卫生外,这样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应该是最省力的,有助于身体持久地放松。
身体的放松,当然包括手部的自然松弛。我们必须告诉孩子,写字是一项放松运动。这一点,对于幼儿特别重要。他们的手部肌肉力量尚弱,控制能力较差,让他们用力书写,是一件极其残忍的事情。我痛心地发现,为了追求所谓的“力度”,出现了各种怪异的握笔姿势,孩子的手指严重扭曲、变形。我们都知道,用力越大,反作用力越强,控笔难度就越大,就越难以将笔画书写规范、写到位。错误的姿势一旦形成,就会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纠正起来非常困难。
如何正确控笔?我想到了拍皮球。用力越大,皮球弹得越高,越难把握它。要想控好球,不是要“暴力镇压”,而是要根据球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配以合适的力度去排击它。写字也一样,要顺应笔的习性,调整角度,适度用力,让它乖乖就范,心甘情愿地为我们服务。
握笔,简单的技法之中,包含着深奥的力学原理。为何“指离笔尖一寸” ?长了,费力!为何“拇指与食指之间要画个圆圈”?是为了帮助“杠杆”寻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写字用的是巧劲,并非蛮力。写字教学,就是要引导让学生在实践和感悟中,逐步寻找最合适的用力点,最佳用的力角度,找到四两拨千斤的感觉。在学生手部力量不足的时候,允许学生写出淡淡的、甚至不够规范的笔画。等他们的姿势定型后,再适度增加力量也不迟。
“轻巧”与“笨重”,往往形成鲜明的对比。轻生巧,重生拙。我特别反感学生写字时拼尽全力,写出来的字黑糊糊一片,看得人脑子发涨。再说了,下笔太重,万一错了,怎么也擦不干净,严重影响卷面整洁。
教孩子书写,第一件事情,就要教他们学会放松。正确的握笔姿势,远比写得漂亮与否,要重要得多得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18
2-4“入木三分”的误解
汉语的表意功能,催生了一项独特的学习方法——望文生义。看着文字,就能大致猜度其中的含义。看到“入木三分”这个成语,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许多人下意识地认为,书写者功力深厚,可以让毛笔的笔锋深入到木板(或竹简)之中。这样的奇迹,你相信吗?有人说,我信!在电视剧、电影里,那些武艺高超的侠客手中,一支毛笔,可以当武器使用,俨然就是杀人的暗器,怎么不能“入木三分”?
这样的想象,不可思议。影视里的场景,怎么能和现实生活画上等号?我不否认,在书法家的手里,柔弱的毛笔,会变得遒劲有力,弹性十足。但是,能把毛笔当刀剑使用,我还是持怀疑态度。
我们先来看看故事的“正传”: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评价,被后人称为“书圣”。
  他写的字既秀丽,又很苍劲,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丽的字会显得柔软,而苍劲的字则显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脱尘出俗,二者兼善,可见得他书法的功力之深。这,恐怕不是天生具备,而是靠后天勤学苦练而得来的.
  有一天,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个人先用刀削木板,却发现笔迹竟然透进木板里有三分深度。这件事,轰动了整个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语了。用毛笔写字在木板上,而笔迹还能透进三分的深度,除了身怀绝技的人,还有谁会有这种能力呢?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见这位“书圣”所写的字,笔力非常雄厚,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于是,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段故事的情节,直接把“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人们写文章,或者是说话的内容非常深刻。
  读完这个故事,也许,我们对“入木三分”的本意,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这“入木的三分”,不是“写”进去的,不是戳进去的,而是“渗”进去的,“透”进去。当然,“三分”不是准确的数量,是“夸张”的表达方式。
书法爱好者都明白:初学者,墨汁是浮在纸面上的;功力深厚的书法家,书写出来的作品,墨汁是深入到纸张里面去的。有经验的书写者,懂得中锋运笔,懂得轻重缓急,墨汁能与宣纸充分融合,墨色凝重厚实一些。但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入木三分”的境地。人们用这个词,是形容王羲之的书法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硬笔书写,也需要讲究轻重缓急,也需要墨水与纸张的充分融合。但是,硬笔书写,墨水用量少,纸张渗透效果不如宣纸,则更难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来。
有的老师认为,书写的时候,要让学生多用点力气,书写出来的汉字,墨色鲜亮,显得有力度。这,是对“入木三分”的误解。书写时,用大气力,后果是什么?会损坏笔尖,会滑破纸张,会让手指变形,会影响卷面整洁……总之,有百害而无一利。另外,墨色并非越重越好。当一大片黑乎乎的汉字,出现在眼前,会令人眼花缭乱,头昏脑胀。
如何将“入木三分”的理念,运用到硬笔书写之呢?我想,就是要学会顿笔与挑锋,运笔的时候用力均匀,确保钢笔下水流畅。钢笔下水流畅了,渗透力自然就强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19
2-5柔软的力量
看到他的表演,谁都难以忘记:
30岁出头的胡启志出生在美国,老爸是中国人,他二十多岁开始学中文。练习瑜伽的他,跳舞可以跳出灵魂来。第一眼看到胡启志,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爱上他。他身上有种淡定、单纯和透明、超脱的气质,笑起来的时候有微微的羞涩感,连感动流泪时都是静静的。他说,自己是个简单的人,不喜欢复杂的东西。在他的操控下,水晶球仿佛有了生命,在他的手臂、手掌、手背、肩膀及指尖来回滑动,时而飘浮在空中,时而在上半身柔和地滚动,看得观众屏气凝神。不少观众赞叹:“这太神奇了!水晶球与他合二为一了。”
柔软的力量,如此地摄人魂魄。精细化的动作,只有柔软的力量可以完成。惊心动魄的杂技,精美绝伦的钢琴表演,无一不是柔软带来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遇到这样一些孩子:他们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大发雷霆,甚至动手动脚。面对这些性情刚烈的孩子,你可以暴治暴,以强硬的态势压制他;当然,你也可以避其锋芒,一点一点“软化”他。两种策略,效果迥然。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必然进一步激化矛盾;教师适度“示弱”,适度“宽容”,则有可能唤醒学生的“良知”,挽救一颗桀骜不驯的心。
大凡“刚”的食物,都需要“柔”去克制。质地柔软的磨刀石,可以把刀具打磨得锋利无比。水是柔软的,却可以穿透坚硬的石头;小草的力量是柔软的,却可以分开坚硬的头盖骨。柔软不是软弱无能,而是避其锋芒,迂回周旋,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柔软的力量,不可小觑。
手中之笔,材质为木头、塑料、金属,材质坚硬,我们称之为“硬笔”。用强大的力量,去对付坚硬的笔,自然两败俱伤。一个形象的比喻:握笔如握流沙,用力越大,流失得越快。你越想控制手中的笔,你越控制不了它。手中的笔,如同一个桀骜不驯的孩子,强硬的太对,只能增加它的抵触情绪。
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事物的特点,顺性而为。要让手中的笔,乖乖地听我们的话,我们要做的,不是用强大的力量去对抗它。而是要顺应它“硬”的习性,用“软”的力量去引导它。
握笔的时候,拇指食指和中指,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向之间施压。这些力量之间,刚好相互抵消。也就是说,握笔的力量再大,和书写没有关乎。握得紧,也许写出来的笔画粗一些,墨色就浓一些,但不代表书写出来的汉字,就有力度。墨色,不是越重越好;线条,不是越粗越好。汉字的力度,主要取决于书写技巧,和指头施加的力量几乎无关。
中国有句俗话: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抛弃刚硬,退求柔软。有了柔软,就有了柔韧;有了柔软,就有了张力。柔软,就让手中之笔,有了四两拨千斤的力量。只有在柔软状态下书写的笔画,才是柔韧的,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自然、连贯、流畅。
柔软,让我们的手有了“磁性”。笔,会紧密地贴合在你的手上。于是,你和笔,如此妥帖地融为一体。于是,笔成了你的好友,它心甘情愿由你摆布,为你服务。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20
2-6趁虚而入
有位家长的字写得不错,笔画扎实,结构合理。一看,就知道经过正规、系统的训练。相形之下,孩子的字,却“难登大雅之堂”。笔画丑陋不说,几乎不能组合在一起。家长说,遗传变异,自己的有点,孩子一点也没有学到。我说,你手把手教呗。他听从我的建议,教孩子书写。没教上几天,就烦了:孩子的手,是僵硬的,家长必须用很大的气力,才能纠正孩子错误的用笔方法。他感叹:书写,是一件体力活。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书写姿势出现了问题?
上世纪,许多地方,特别是广大的农村,根本没有幼儿园。孩子进入正规学习,已经六、七岁了。六、七岁的孩子,手部的肌肉,基本发育完善,基本可以适应书写的需要。只要老师讲解清楚,训练到位,绝大多数孩子都可以很好地掌握书写技巧。再加上,以前的作业少,学习负担轻,利于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年龄,越来越早。甚至,在孩子母亲肚子里的时候,胎教就已经开始了。许多孩子,两三岁就上托儿所、幼儿园,就开始接触笔具,甚至开始书写简单的数字和汉字。两三岁的孩子,小手还很柔弱,身体机能还不成熟,为了完成书写这项精细化的动作,他们不得不改变姿势,来增强书写的力量。读小学后,天天要书写大量的家庭作业,怎么“舒服”怎么来,怎么“快”怎么来。
如果没有正规的训练和干预,绝大多数的孩子,是不懂得放松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握笔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大。书写,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孩子握笔、写字的力量很大的时候,我们去强行矫正。怎么办?我们必须用更大的力量,去压制,把他们带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孩子的力量越大,家长要花更大的气力。粗暴的方式,不会有好结果。孩子觉得不舒服,会用更大的力量。如此,书写,就成了一件体力活,陷入了恶性循环。难怪,许多家长感叹:自己的孩子,教不了。
我不止一次地举过这个例子:一杯水放在那儿,满满的一杯。你想把其他溶液加进去一点。最好的办法,不是强行灌注,而是把杯子里的水倒出来一点。这样,省时省力。
有个成语叫“趁虚而入”,值得我们思考。要想进入,必须等对方“虚空”下来。教孩子写字,也是这样。要想让孩子学习你教给他的方法,必须让孩子想把自己“腾空”。比如说,忘掉自己以前的握笔姿势和运笔方法,接受新的方法技能。最重要的一点,让孩子的身体,特别是手指和手腕完全放松下来。当孩子松弛的时候,我们稍微施加一点力量,学生就能领会,就能接受。如此以来,学生轻松,家长也轻松。
教孩子书写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让孩子松弛下来。
改变一种习惯,是很困难的事情。孩子减少力量后,会觉得书写不自在,不舒服。这,有一个习惯的过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20
2-7写好行书的前提
读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两个书写特别漂亮的孩子。他们的字大小匀称,笔画流畅,从头至尾,一气呵成。他们的字,着实让我羡慕。那时的我,只是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他们书写方式和我有所不同。并不清楚,我们绝大多数孩子,书写的是楷书。而人家,写的是行楷。我仔细研究过他们书写的技巧,惊奇地发现。他们书写的时候,手是非常轻巧的,几乎是“提”着笔书写的。也许,提笔写字,在硬笔书写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练习书法,绝大多数人比较认同的观点,是从楷书入手,扎扎实实练好书写基本功。楷书训练,有利于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品质。但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速度和效率,永远是两个极其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毛笔曾一直是重要的书写工具。从审美和艺术的角度考量,个人认为,毛笔书法作品的价值更高。但是,毛笔的主导地位,终究被硬笔所取代,最关键的因素,速度和效率使然。用硬笔书写,更方便,更快捷。
提高书写速度,可以从书写工具上改良,也可以从书写方式上改进。
从速度和效率方面,做进一步的考量,不难发现,行书比行楷更具有实用价值。行书通过笔画的勾连,让书写更流畅,速度更快,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书写风格和特色。生活中,签字、写信、抄写文件的时候,大多数人,是没有足够的耐心,一笔一画地进行书写的。楷书,在规整、规范的同时,也给人以拘谨刻板的感觉(当然,这是对楷书的误解)。每个读书人,都要完成从楷书到行书的转变。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然。
楷书是少林功夫,行书是武当太极。楷书是基本功,是童子功,是基础中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但是,光有扎实的基础,似乎并不够。我们需要写得更洒脱些,更飘逸些。买有“蹲马步”“梅花桩”的扎实训练,所有的招式,都是花拳绣腿。
楷书是搏击操,目标明确,一招一式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行书是现代舞,洒脱不不羁,恣肆摇曳,给人酣畅淋漓之感。
从少林功夫到武当太极,从搏击操到现代舞,需要肢体的解放,身心的放松。一味花大气力,用尽蛮劲,只能是南辕北辙。
书写时,使用的力量越大,所产生的惯性越大。惯性越大,控制的难度就越大。书写行书,运笔速度加快,如果手部的力量过大,则产生的惯性更大,几乎难以控制。书写的在于收放自如,当放则放,当至则止。要想收放自如的目标,必须学会放松,合理使用手部的力量。
要想做好从楷书到行书的自然过渡,也必须要让自己的身体放松下来。放松了,手部施加的力量就小了,所产生的惯性小了。惯性小了,顿提转折,尽在掌握之中,书写就得心应手了。如果不懂得放松,你就根本无法写好楷书。
重则笨,轻则巧。这是有道理的。大象是很聪明的动物,一根长长的鼻子,据说可以把绣花针捡起来。可是,大象再灵巧,也没有猴子灵活。因为,猴子体态娇小,行动敏捷。书写的时候,你要把自己变成机敏的猴子,而不是笨重的大象。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21
2-8太极与运笔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亘古不变的人之情理。世界上,美的人,美的物,满目琳琅,不计其数。而我,对太极之美,却是情有独钟。我爱太极这项运动,爱它的优雅舒张,爱它的刚柔并济,更爱它蕴含其中的生活理趣。太极如美图,招招如图,式式似画。太极充分展示人体柔美,充分发挥身体优势,凹凸自然,娇媚尽现,风情万种。
喜欢坐在广场边上,看武术爱好者练太极。不徐不疾,不紧不慢,一招一式,娓娓道来。练的是平心静气,练的是心无旁骛。太极,是生活情趣,是生活态度,更是人生况味和生存智慧。
书法和太极之,何其相似。
你仔细看,举手投足之间,每个动作,清清楚楚,妥妥当当,不含糊,不敷衍。写字的时候,每个笔画都要找准起点、看好角度,然后起笔、运笔和收笔,顿折提压,一气呵成。在书法中,每个笔画既有自己的特性,又与其它笔画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组成一个个千姿百态的汉字。
有人认为,写字就是一个不断犯错和不断弥补的过程,每一个笔画都是有缺憾的,需要后续的笔画进行弥补和修正。而我认为,每个笔画,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追求完美和精致。无论大小,无论主次,都要认真对待,尽量避免“败笔”的产生。
练太极要意守丹田,动静结合,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重,时而轻,变幻无穷,美不胜收。练字时也一样,要专心专注,轻重缓急,起承转合,方寸之间,尽显万千气象。书写时,不要一味地求快。行笔太快,易生浮滑,易淡细节,笔画写不到位。当然,也不要一味地慢,过迟过缓,也易笨拙呆板。在保证笔法正确、庄重稳健的前提下,适度提高行笔速度。一般来说,笔画当中,需要顿笔、转弯、折向、挑锋的地方,都需要放慢速度,知著见微。其余运笔的地方,可以稍微快一点。
太极精、气、神,收放自如、刚柔并济,看似绵软的招式中,蕴含着天惊石破的巨大能量。书法中要注意笔画斜度和弧度,在旁逸斜出和钩提挑拨中,形成一种无穷无尽的张力。
太极讲究气脉络,动作与动作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一个套路下来,浑然天成。书法讲究章法,追求作品的整体之美。在书法作品中,通过对字与字之间的映带、跳宕、呼应、向背、远近、错落等布局技巧,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
太极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才能悟出其中的真意。书法练习,没有捷径可走,不可追求速成。书法教学,就是要训练孩子的定力和韧性。练习,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要精益求精。每天坚持十几二十分钟,量的积累,必定引起质的飞跃。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22
2-9巧手是练出来的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就手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而言,女生要优于男生。这一点,主要取决于认得省里发育规律。一般来说,女孩的身体发育要比男孩早一些。在整个小学阶段,女生的书写的平均水平,会超过男生。但是,不代表,所有女生的字,都会比男生漂亮。一个孩子的手部协调性如何,与他早期所接受的训练,有密切关系。
那些心灵手巧的孩子,学习书写的时候,是非常轻松的。只要老师稍一点拨,他们就能心领神会,写得有模有样;那些笨手笨脚的孩子,书写对于他们来说,是及其吃力的的事情。无论老师多么用心地教他们,他们的收获都是非常有限的。部分孩子,对于书写技巧已经烂熟于心了,点评别人的字,头头是道。书写的时候,却判若两人。没办法,心里想到了,手却写不到位啊!心手不一,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回忆小时的我,运动能力并不好。那时候全乡举行运动会,哥哥选上了,我没资格,羡慕啊!后来读初中,体育在中考时占30分,我就考了5分。没办法,在以速度和距离为标准的测试中,我的速度和耐力都不够。但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庭的贫穷,逼迫这我们小小年龄,就要承担起一份责任。砍柴、放牛、种地、洗衣、做饭……甚至自己缝补衣服、订纽扣。我们的手很粗糙,但是很灵活。
事实证明,独立生活能力越强的孩子,书写能力会越强。我在班级中做过调查,那些书写较好的孩子,都是做家务的能手,他们的爸爸妈妈从来都不娇惯和溺爱他们。他们动手的机会多,动手能力自然强。
做家长的,你千万不要给孩子想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交给爸爸妈妈吗来做。包办代替的结果是,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弱。其中,包含学习的能力。书写,就是其中之一。书写,不仅仅手手部的协调问题,要想称为一个书写能力,必须有感悟生活和理解生活的能力。许多书写技巧,都是从生活中获得的灵感。买有实践,就没有灵感。比如,让孩子整理东西,自己搭配衣服,这就是审美能力的训练。审美能力,一定会迁移到书写中来。
古人书写之前,要研磨。研磨出来的墨汁,不仅颜色鲜亮,墨色均匀,更重要的是,融入了我们自己的一份感情在里面。书写的时候,我们会倍感亲切,倍加珍惜。书写的时候,一定会用情用心,生怕出错而浪费。另一方面,研墨的过程,也是活动身体(特别是手指手腕),舒展身心的过程。这让我无端地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去翻地的情景。来到田间地头,父亲并不着急,而是烧上一锅烟,酝酿一下感情,然后一鼓作气,干上几个小时。
转笔刀的发明,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书写少了许多乐趣。一捏、一插、一转,不到半分钟,一支铅笔就削好了,又规整又匀称。但是,我总觉得,有些过程,省略了,并不见得好。削笔过于方便快捷,压断了,掉在地上摔断了,我们并不觉得可惜。我们小时可不这样。我们的文具盒里,都放一把小刀,小刀还要经常打磨,防止生锈。书写前,要自己削笔。虽然速度慢,有危险,削出来不光滑匀称,但是很好地锻炼了手指,增加了书写的乐趣。
手部的训练,从小就应该开始。要记住,巧手是训练出来的。以前的孩子抓子、织毛衣、绣花,自己动手做玩具,手指头是相当灵巧的。现在的孩子,大脑明显比以前的孩子聪明,可动作就是跟不上。
训练孩子,有很多方法。比如让孩子自由地摆弄一些小东西,让孩子自己动手做玩具,让孩子整理自己的东西,做家务,让孩子弹钢琴、画画等。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一些专项训练,比如:定扣子、夹玻璃珠子等。
你不得不承认,中华民族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诸多的发明当中,筷子算是很有意义的一个。中国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李政道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日本学者曾测定,人在用筷子夹食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因此,用筷子吃饭使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人要想写好中国字,得从使用好筷子开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22
2-10不该淡化的传统
中国古代,私塾先生指导孩子写字,一般都要经历描红——仿影——临写——创作四个步骤。每个步骤,都要经历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在学习的过程中,先生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描红,要一笔到位,不能回填;仿影,要一模一样,达到以假乱真的境地。描红和仿影,在许多人看来,是小儿科,是可有可无的“花絮”。实则不然。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
现在的书写教学,有点本末倒置的意味。孩子一上一年级,就让孩子临写和创作了。还处于播种期和生长期,我们却忙活着收获。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结果是可怕的。一开始,有的孩子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是及其可怕的。作为教师,肯定想让孩子们的字写得像语文书、字帖上的一样漂亮。可方法不对头。就像社会的发展,一般会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如果直接从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人们约定俗成的,被绝大多数人认同和接受的审美价值去向。这是实物的“共性所在”。学习的过程,就是再习得共性的基础之上,张扬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没有共性,就谈不上真正的个性。许多孩子的很有自己的特点,几乎可以称为他自己的“防伪标签”,但不能称之为艺术,原因就在这里。
描红和仿影,有什么好处?可以先入为主,在一开始,就把孩子带上书写的“正道”。一般来说,值得孩子去描、去仿的字帖,都是具有扎实功底的书法家或者书写高手创作的。学习他们的东西,是让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学习过程有传承。任何事物和艺术,如果没有了传承,没有了积淀,大家各自为政,一切从零开始,那时非常可怕的事情。
孩子在描红和仿影的时候,不需要关注结构和章法的问题,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关注自己的书写姿势。指导孩子书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只要让孩子描红和仿影,绝大多数孩子的书写姿势,能保证得很好。也许是,孩子年龄小,心智发育不成熟,他们只能比较好地完成单一的技能训练。关注姿势,就只关注姿势,关注笔画就只关注笔画。如果将姿势、笔画、结构、章法,一股脑儿让孩子接受,刚入门的孩子,肯定是做不好的。不要说孩子,就是达人,也不一定能完成得好。
孩子不需要关注结构和章法的问题,则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笔画的书写。我们都知道,笔画是汉字的基础材料,材料出了问题,即使设计再巧妙,也不可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来。我曾多次讲过,小学阶段的书写,问题最严重的是笔画的书写问题。写得不漂亮,是因为笔画不扎实;出现错别字,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笔画书写出了问题。
关注的内容少了,孩子才不会觉得有压力,才会让自己的身心全然放松下来。等孩子学会放松,巩固好书写姿势,训练好基本笔画厚,再一点点训练结构和章法,并不迟。事实上,到了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高中,老师还再不厌其烦地讲书写姿势和笔画的问题。那么,与其反反复复的蜻蜓点水,还不如扎扎实实的循序渐进。
一年级上学期,语文布置点什么书写作业?多买点字帖,或者由 家长和老师书写好一些拼音、生子,让孩子描红、仿影。我们重点关注孩子,书写姿势是不是正确?笔画书写是不是到位?笔画是否写出了轻重变化的层次来?让孩子抄写、听写,算是比较糟糕的作业。因为已将涉及到临写。让孩子做一张又一张的试卷,那是及其愚蠢的行为。做试卷,那是创作啊!字写再哪儿?写多大?需要写几行?都需要安排。这不是创作是什么?还没有学会走路,你就让他奔跑,让他飞翔,怎么可能?事实上证明,应试教育越厉害,孩子做的试卷越多,书写水平越糟糕,孩子越没有自信心。
让描红和仿影重回我们的教学中来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23
2-10《邯郸学步》新解
    中国的语文,能把人学傻。是因为大家惯用理科的思维,去思考文科的问题,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人性的千姿百态,本身就决定了,思考和思想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来看看《邯郸学步》的故事: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寿陵少年。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故事的注解:比喻一味模仿别人,非但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反倒失去了自身的特色 。
寿陵的行为,丝毫没有可取之处吗?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这是谦虚的表现,总比自高自大,不可一世要好得多吧?善于想别人学习,总比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要强得多吧?
模仿本身没有错。试问,我们学习的那一样技能,不是从模仿别人开始的?当我们只会用手拿取食物的时候,我们模仿别人使用筷子;当我们还在爬行的时候的,我们模仿别人直立行走。当然,他也有错,错在“一味”二字上,总是在模仿,总是在变化,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没有形成自己的有特色。
从一定程度上讲,寿陵之所以连路也不会走了,不是模仿的苦果,而是一种自然现象。说明他模仿的时间还不够长,再坚持一段时间,他一定可以学会走路,而且会走得比原来好。
每个人,都有惯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固有的方式一旦被打破,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我们不妨想一想:孩子再地上爬行的时候,稳稳当当,妥妥帖帖,一旦你让他站起来,不习惯,跌跌撞撞,是免不了的;孩子以前用勺子、叉子用餐,一旦改为使用筷子,手指当然不听使唤。寿陵以前走路,有自己的姿势,一旦改为别人的姿势,肯定不习惯。
这和写字教学何其相似。许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习惯在紧张的状态下书写。书写的时候,整个身体收缩得特别紧,手指头用力特别大。一旦让孩子身体放松,手指放松,他们很不适应。许多孩子,会觉得书写更加吃力,书写出来的笔画不流畅,字体歪歪扭扭,特别难看。也许,这是《邯郸学步》的另一种注解。这是学习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可以称得上是“黎明前的黑暗”。
能在放松的状态下,流畅地书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当你习惯了轻松地书写,在紧张的状态下书写,已经很不自在的时候,你就成功了一大半。《邯郸学步》没错,再坚持一段时间,肯定能走路,肯定比原来走得更有韵味。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24
2-11流畅的笔画
    一提到书写流畅,人们往往会想到行书、草书。其实不然,楷书的笔画,也可以书写得很流畅。王羲之的《兰亭序》很流畅,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也很流畅。笔画的流畅,主要针对“运笔”,笔画在运行的过程中,粗细均匀,过渡自然,笔画与笔画之间相互呼应,浑然一体。流畅的笔画,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流畅,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技巧。
书写不流畅,有那些因素呢?
笔具质量差,下水不流畅。糟糕的书写工具,也会影响书写者的心情。一支钢笔,要么不出水,要么冒出一个墨点。你还有心情书写吗?书写的质量,和情绪有很大关系。《兰亭序》是王羲之一生的巅峰之作,以后再也无法问鼎。原因就在于,书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还是一种情感活。我一直强调,学习用品,不能将就,一定要购买质量好的、自己用着特别顺手的文具。学习用品,也要懂得保护和修理,不爱惜,再好的文具用不了几天。
用力过大,笔头与纸面的摩擦力增大,书写出来的笔画,自然不够流畅。一辆大卡车和一辆小汽车,哪个运行更流畅?不言而喻。为什么女生写出来的字,往往比男生要清秀一些?力量使然。“如锥画沙”那是针对毛笔讲的,说的是毛笔的中锋运笔和枯涩行笔,不可讲其钱一道硬笔书写当中来。使用硬笔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提高书写速度。书写速度,也是决定书写流畅性的重要条件。速度快,惯性大一些,手部就不容易颤抖。如果把笔压得太紧,书写速度自然就会减慢,流畅度会受到影响。
手部不协调,不能自如地控制手中的笔。孩子的手部灵活与否,与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训练都有密切的关系。多让孩子做一些精细化的活,可以调手部的灵活性。有个成语叫“心灵手巧”,也可以倒过来——“手巧心灵”,手部灵活的人都有一颗机敏、聪慧的心。
没有掌握好施加力量的技巧。刚刚变换新的姿势后,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会写出形形色色的“蚯蚓体”来。学会放松,把蛮力转化成巧劲,这是书写出流畅笔画的重要条件。最重要的一点,是书写的时候,用力方向不对,目标不明确。看准起点和终点,然后一气呵成,这样书写出来的笔画,比较流畅。手部的力量,不应该用来压笔,而是应该“推动”笔,向着笔画运行的方向前进。比如:写横时,力量向右;写竖时,力量向下;写撇,力量向左下;写捺,力量向右下……有人说,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还用得着你去提醒吗?实则不然。教学中的许多失败和无效,就来自于我们的“想当然”,就来自于我们以成人的眼光,去审视儿童的学习活动。“手部放松后,仅存的一点力量,要牵引着笔向着笔画前进的方向行进”,这个看似很简单的技巧,如果教师不讲解,不反复进行训练,许多孩子是不会掌握的。力量向前,是省时省力的最好途径。再我们手把手教孩子书写的时候,不放一边写,一边口述笔运行的方向。比如说,书写“木”字的时候,可以描述:顿笔向右顿笔收,顿笔向下顿笔收,顿笔左下要出尖,右下压笔要出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多数孩子,都会掌握用力的技巧。
心情也是决定流畅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书法作品,往往是书法家心境的真实写照。当我们欣赏《兰亭序》的时候,联想到的词语是和风暖阳,高朋满座;当我们欣赏《祭侄文稿》的时候,联想到的词语是义愤填膺、肝肠寸断。要想书写出流畅的笔画,必须要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下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24
2-12提笔写字
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在书写中的一大问题是:会经常把铅笔压断。一个班的孩子,在没有经过训练以前,至少有一半、甚至一多半的孩子,存在这样的问题。一到书写环节,经常听到压断铅笔的声音。压断的铅笔,还能书写吗?在我看来,是不能的,至少不能完成那些精细的笔画。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我们总不能让孩子把时间都用在刨笔上吧?烦了,有的老师干脆就让孩子用比较粗的铅笔书写,省得一压就断。
在我看来,这是个误区。让孩子用尖细的铅笔书写,而不会把笔压断,是一种书写技巧,是学习书写的前提,意义远远大于完成当下的书写任务。如果一个班的孩子,都掌握了这样的技巧,这个班的书写水平,一定很高。
多年前听到“提笔写字”这个短语,感到很不解:明明是握笔,或者是拿笔,为什么说是“提笔”呢?提着笔,还能正常地书写吗?
练习书法多年,特别是在指导孩子写字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提笔写字”这四个字,见底多么深刻,概括得多么深刻!
提笔,力量是向上的。书写的时候,需要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手部轻轻地向上提。被提起的手,变得轻盈灵巧,书写会更流畅。
提笔,让笔尖与纸张的接触面积更小,摩擦力更小,从而写出更为流畅的笔画线条。
提笔,需要我们先把自己的重心提起来,否则,提笔就无从谈起。在提高重心的情况下,我们的上肢会被拔高,视角自然提高。站得高,自然看得远,视线的范围自然就大一些。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观全局,把每个字合理地安排在格子里,把每个句子合理地放置到一篇作品当中。
提笔,是对儿童身心的保护。在“提笔”的过程中,书写就显得轻松,儿童在书写的时候,就不需要花费更大的气力,手指就不容易变形。
由轻入重难,由重入轻难。这,与中国的一句俗语很相似——由俭入奢侈易,由奢入俭难。孩子一旦养成“重手重脚”书写的习惯,就很难会到“放松”的道路上来。这是许多孩子书写姿势难以纠正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些书写由问题的孩子,一开始,就把自己变成了一头笨重的大象,你再让他去表演走钢丝的杂技。可能吗?
提笔,更是对学习用品的保护。同样的一支铅笔,有的孩子用两个礼拜,有的同学用两天。铅笔芯不是“写”完的,而是被“折”完的;一支钢笔,有的孩子用了几年,还能流利地书写;有的孩子用了几天,笔头弯了,甚至断了,报废掉了。
我们讲究提笔,不是一直“提起”,而是在运笔的过程中,要将笔提起来,在起笔和收笔的时候,该顿笔要顿笔,该挑锋要挑锋。我们来回忆一下,在整个书写的过程中,就线条的长度来讲,起笔、收笔与运笔相比较,谁更长一些。毋庸置疑,当然是“运笔”。也就是说,在书写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我们需要把笔微微提起。从另一个方面讲,正因运笔的时候是轻的,才需要在轻的基础上重一些(也就是顿笔)。如果说,运笔的过程,本身就是很重的,那顿笔和运笔就没什么区别,顿笔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仔细想来,顿笔——运笔——出锋,从力量上呈现出“重—稍轻—轻”的过程;从书写速度上,则呈现出“慢—稍快—快”的过程。
在教孩子领悟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会让他们进行体验:抓住他们的手指,让他们伸出食指在桌面上滑行。第一种情况,我提着他们的手,让他们的指头轻轻接触桌面;第二种情况,我用力地压着他们的手指,在指头在桌面上艰难地移动。让后问他们:二者感觉有什么不同。孩子们说:第一种更轻巧,更舒服;第二种压得手指疼,滑不动。我说,你的指头,和你手里的铅笔差不多,如果你用的力量很大,铅笔也会感觉“很疼”,书写起来,也会很艰难。现在,你们知道该怎么书写了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把笔提起来,轻轻柔柔地书写。
能用细的笔,写出粗的笔画,很容易;用粗的笔,还能写出细的笔画,很困难。掌握了这一技巧,你就不会损坏笔具,越写越顺手。
以后,孩子写出又粗又黑的笔画时,我就会提醒他:你又把铅笔压疼了吧。孩子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们不能指望通过一次两次训练,就让孩子掌握“提笔写字”的技巧。如果教师经常性地提醒他们,绝大多数孩子会慢慢接受这样的理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25
2-13巧劲与蛮力
一个力大如牛的人,和一个弱不禁风的人,那个书写更漂亮?答案是,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也就是说,字写得漂亮与否,和书写者本身的力量大小,没有关系。竞技比赛,分为两种。一种是力量型的,以时间和速度作为衡量的标准;一种是技巧型的,以难度和观赏性作为衡量的标准。书写,是后者,不需要太大的力量,但需要足够的领悟能力。书写时需要的力量,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手部的力量,足矣!也就是说,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书写很漂亮,不奇怪;一个三、四十岁的青壮年,书写很糟糕,也不奇怪。
欧洲人、非洲人,体型高大,爆发力强,然而在乒乓球、跳水比赛中,总是抵不过我国选手。刘翔获得110米栏世界冠军来说,也有相当大的“技巧”因素在里面。纯体力比赛,我们不占优势。体力的强弱,和遗传基因、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很大关系。有些差异,大到不是通过后天努力,就可以弥补回来的。但是,在技巧方面,我们可以多研究,多改进,把他们远远地抛在后面。
亚里士多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句话,不是说他是个大力神,而是说,他找到了科学的原理和正确的方法。明白了杠杆原理,谁都可以自豪地说:我也可以撬动地球。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书写的时候,施加的力量,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许多人没有学会书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放松。书写需要多大力量,一个四、五岁孩子的手部力量,足够了。余下的,就是多余的。有个成语叫做“过犹不及”,多了,不一定是好事。春雨贵如油!夏天更炎热,夏雨更珍贵才对。但是,夏天的雨,太多,甚至泛滥成灾。任何事物,再好,都要适可而止。多了,反而成了负担和累赘。
就拿书写这件事来讲,本来,用一点点力量就够了,你非得把剩余的力量都用上。结果,不容易把持,写不漂亮,很容易就累了、倦了。剩余的力量,省着,细水长流。
许多人下意识地认为,力量大的人,能较好地控制手中的笔,书写起来就比较容易。很明显,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在历朝历代的的书法家当中,没有几个是身强力壮的“汉子”。相反,那些文弱书生,大多是书写的高手。
在一个班级当中,体型偏胖的孩子,书写起来比较吃力。按理说,体型偏胖的孩子,力气更大一点,书写更容易一点。可事实恰恰相反。特别是那些过于肥胖的孩子,书写就更加麻烦。由于肥胖,动作就不够灵便,完成精细化的动作显得吃力。由于体重的原因,他们要把重心提起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让那些身体肥胖的孩子,直起腰板来写字,几分钟,他们就受不了了。从这个角度讲,要想让孩子把字写漂亮,家长还得下功夫,控制好孩子的体重。因为,在我所接触过的孩子当中,体型肥胖而又书写漂亮的,寥寥无几。这一点,在硬笔书写中,表现得异常明显。
说到底,书写时使用的,是巧劲,而并非蛮力。能用合适的力量,较好的控制手中之笔,书写出流畅而规范的笔画,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能力。巧劲,可以帮助你找到“四两拨千斤”的感觉;蛮力,往往干的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书写训练中,最忌讳的事情,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不去领悟,蒙着头,一股脑儿勤学苦练,终究是不会有收益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25
2-14精细化动作
    艺术总有相通的地方。一个孩子,某一种艺术方面的能力强,其他方面也会表现出非凡的天赋。比如书写漂亮的孩子,画画会好很好;弹钢琴好的孩子,跳舞学得也比较快……这些孩子,有共同点。除了拥有聪明的头脑,还有一双巧手。许多精细化的动作,需要灵巧的双手来完成。
世界上,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学会精细化动,否则,就难以完成。比如,微雕,比如修表,比如绣花,比如篆刻……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往往都比较清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你让张飞、李逵去做这样的事情,肯定是一种折磨——一身的力气,没有用武之地。
手指不巧,难以达到细微的境地,难以完成精细化的工作。在小学阶段,女生书写的整体水平,明显高于男生。原因是,女生发育比较早,心思细腻,大都拥有一双巧手。
每个笔画,要写多大,写在什么位置,需要精雕细琢,锱铢必较。书写,是一项精细的活儿。笔画要收放自如,恰到好处。该放的时候,要彻底放开,不然会显得拘谨小气;该收的时候,要立马收住,不然会破坏整体的协调。同样的一个笔画,一个偏旁,位置稍有偏差,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如同修表的师傅,任何一个细小的零件没有放到位,就会影响整个钟表的整体运行;如同刺绣时,任何一针错误,都可能让整幅作品前功尽弃。
书写,要学会安排。多大的格子,书写多大的汉字,看起来既不显得拥挤,也不显得空旷,是一门技艺。写得太大,满篇黑乎乎的,凌乱不堪;写得小,看起来似乎很整洁,但显得小家子气。心灵手巧的孩子,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正所谓“看菜吃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如何把字放在格子的中间,也是极其精细的活计。
什么叫恰到好处?用一句古话来说,那就是——多一分则显胖,少一分则显瘦。胖瘦之间,微弱分寸的拿捏,需要精细化的动作,才能完成。
一般来说,字如其人。活泼大胆的孩子,书写会飘逸洒脱,不拘一格,细微部分笔画写得太长,把字写到格子外面去,也是常有的事情。他们书写出来的字,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风格,却经不起推敲。特别是细微的地方,往往照顾不到。在小学阶段,许多孩子书写出来的笔画,是不够严谨的。缺点少画的情况,常常发生。这些孩子,如果不能得到严格的训练,他们就会养成马里马虎的习惯,做什么事情,都做个大概,结果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相反,性格内向的孩子,书写也显得内敛。他们能较好地控制手中的笔,不会把汉字书写得太大。当然,有时候会显得拘谨。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在书法练习方面,实在是恰当不过了。要写出别人可以认识的字,很容易,甚至可以自学成才。但是,要把汉字写整洁写规范,就比较困难了;要想写得有艺术性,有观赏价值,那就更困难了。一个人的字写得如何,不仅要看整体的章法,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笔画是否扎实和灵动,结构是否合理与巧妙。
让手中的笔在方寸之间游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不是件容易的事。做这样的事情,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宁静方能致远,宁静方能致微。心浮气躁,心神不宁,是无法完成这些高精度的动作的。
现在的孩子,诱惑太多。闹腾的时候多,安静的时候少。新生代的家长,不要只注重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而让其失去了安静的能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26
2-15如锥画沙
    在书写训练过程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书写熟练者,写字的速度并不快;书写得漂亮的,书写速度也并不快。倒是那些初学者,速度快得惊人。一年级的小朋友,书写很快,一次作业,快的孩子,三五分钟就交过来。不是说,书写漂亮的人,速度不如一年级的小朋友。而是他们在书写的过程中,遵循了书写的基本规律,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在运笔,比较厚重,比较沉稳,而不是浮于表面。这可真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语——慢工出细活。
在书法学习中,自古以来,就有“如锥画沙”一说。锥,就是锥子,主要用于扎孔;沙,当然是沙子。如锥画沙,是形容用笔时的一种感觉,用个专业术语,叫做“涩行”。锥子在运行的过程中,受到沙子的阻力,速度会自然而然地慢下来。如果你玩过沙子,就明白,对于细细的锥子而言,沙子的阻力,小得令人难以置信。如锥画沙,并不会特别增加书写的负担,只是让书写的过程,多了几分厚重感。
书写速度,是不是越慢越好?当然不是,笔画运行太慢,就少了惯性,笔画的流畅度会受到影响,笔画与笔画之间过渡不连贯,不自然,也有悖于硬笔书法方便快捷的特点。
换个角度,是不是越快越好?当然也不是。速度过快,驾驭起来很困难,难以将笔画写到位,也难以照顾到结构和章法。最理想的运笔方式,是轻松自然,活泼流畅。
为什么要特意提出“如锥画沙”一说?以前,书写工具是毛笔,书写对象是丝绸、绢布或者宣纸,吸水性能很强。在书写的时候,稍微放慢速度,墨汁可以和纸张充分融合,而不是悬浮在纸面上。渗透得越深,墨色就越鲜亮,保存的时间就越久远。
另一方面,大凡初学书法者,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缺少吃苦耐劳、平心静气的品质,书写的时候,毛毛躁躁,敷衍了事。为了培养孩子认真严谨的品质,我们要求孩子静下心来,摒弃一切杂念,一心一意练习书写。书写的时候,能有意控制好自己的速度,是心静的表现。
我们再来思考:如锥画沙,究竟强调的是什么?是行笔的速度还是深度?我想,是前者。锥子要想进入沙子,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用不着刻意强调。初学书法者,易生浮华,强调放慢速度,倒是很有必要。
如今,我们使用的硬笔,大都有一个细细的尖。这个特点,和锥子倒有几分相似。在书写的时候,有没有必要用力把笔尖往纸里面戳呢?完全没有必要。笔尖扎得深,损坏笔具、戳破纸张、破坏卷面……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我们书写的时候,可以合理控制笔画运行的速度,既让墨水与纸张充分融合,又要让笔画舒展流畅。
我们在传承古代书写经验的时候,不要望文生义,更不要拿来就用,要进行认真思考和甄别。对的,要坚持;错的,要纠正。很重要的一点,古今的书写工具,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书写技巧,有相似的地方,但是绝对不能够同日而语。
总之,如锥画沙,本身没有问题,只是需要我们认真领会,根据自身的学习体会,赋予它新的含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26
2-16细水常流
曾经,班上有一位很优秀的孩子。这里所讲的优秀,当然专指学习成绩。优秀到什么程度?父母离异,他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外出打工,他需要照顾自己。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的他,语、数、英三科总分,稳居全班第一。可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经常打电话,向妈妈哭诉——作业太多,他不想上学了。
优秀生出现厌学的情况,很少见。
一个班级,四十多名孩子,为何单单只有他觉得作业太多。理由很简单,他要做的事情太多:要打扫卫生,要洗衣做饭,要完成作业,要看电视……繁多的事情,迫使他不得不提高做事的效率。别人两个小时的作业,他必须要在一个小时左右完成。久而久之,他变得急躁,缺乏必要的耐心。在别的孩子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作业量,却成了他的负担。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有父母陪伴在他身边,帮助他完成一些事情,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作业,也许他就不会那么焦躁,更不会绝望到想要放弃。
如果我们做调查,绝大多数孩子,是不愿意写作业的。作业量的多与少,不是最根本的因素。关键的一点,许多孩子缺乏安静的能力,,取药必要的内心,不懂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总想在三、五分钟完成任务,余下的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纵然有一身的气力,也应该合理的安排到每一段时间里。前松后紧,虎头蛇尾,都不利于把事情办好。如何合理的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就是要懂得过程的重要性,就是要懂得放松。
让自己的身体彻底放松下来。放松后,你才能持久、持续地进行书写练习。一个处于高度紧张的躯体,很容易劳累,很容易犯困。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要懂得合理利用,细水长流,而不是心血膨胀,一曝十寒。学会放松,就是在为“打持久战”做准备。书写,是一项长跑。每一个在起跑阶段就拼尽全力冲刺的运动员,都不会坚持到最后。
有的孩子写作业,觉得身体很累,是他缺乏必要的书写技巧,不懂得放松,把书写当成了一种繁重的体力劳动。重体力活,当然不能坚持太长的时间。但是,我们学会了放松,书写的感觉,就是创作艺术品,就是在享受生活。享受的过程,当然不会感到劳累。请告诉孩子:轻轻地握笔,柔柔地书写。慢慢行走,坚持不懈,我们最终可以抵达别人无法到达的远方。让自己的心灵彻底放松下来。有时候,心灵的困倦,比肢体的劳累更折磨人。面对同样的作业,不同的思考,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的孩子说,这么多作业,做到猴年马月?不行,我得加快速度!结果,草草了事;有的孩子说,管它呢,一个小时写不完,那就写一个半小时,甚至是两个小时。反正,晚上的主要工作,就是完成家庭作业。生命中,时间注定是用来消费的,用心用情享受当下的每一刻,比什么都重要。
我想起了林海音在《冬阳 童年骆驼队》中描写骆驼的一句话:你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走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在书写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自己变成一只在沙漠行走的骆驼——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的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
书写,是一段生命的过程,也是学生时代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在重要的事情上,花费多大的时间和精力,都不为过。就如同写一篇文章,无论你把主要内容写得多么充实与丰满,都是很有必要的。最麻烦的是,许多孩子把吃喝玩耍当成自己的主业,把读书和完成作业当成副业,本末倒置。
任何一次书写训练,都应该当成一次成长经历,而不是完成一项任务。如果将书法训练等同于书写任务,效果肯定大大折扣。在每一次书写前,都必须在心里告诉自己:慢慢走,欣赏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27
2-17习惯成自然
    一位女生,我教她的时候,她读三年级。第一次见她书写,颇为吃惊。她的手腕钩得特别厉害,几乎弯曲成九十度。书写的时候,一笔一笔,全都是往自己怀抱的方向“戳”的。那一刻,我有些揪心:这几年,教她的语文老师都干什么去了?我问她的父母,得到的回答是:老师和父母,经常提醒她,要注意自己的书写姿势,可总是不见有什么起色。作为教师,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必须把她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从那天开始,我抓住她的小手,从一点一滴、一笔一画教起。三天后,她勉强可以用正确的姿势书写;一个礼拜,她基本适应;一个月后,她彻底告别了以前的错误姿势。
我国古代就倡导“蒙以养正”,意思是说,让孩童时代,就要辅以正确的教育。正确的教育,是传承文明;错误的引导,是误人子弟。现在的教师,学历有了很大提升,招聘小学教师,都要本科毕业生,甚至是重点本科院校。应该说,这些教师在知识储备方面,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在教学基本功,特别是书写能力方面,却是欠缺的。许多人书写不过关,更麻烦的是,他们不觉得书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孩子的书写出了问题,当然发现不了;即便发现了,也束手无策。
比如,书写姿势的问题,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难哪!讲明白也很容易,教会学生难哪。一个旱鸭子教练,站在游泳池边上,对着池子里的学员指手画脚,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前以“技能教育”为主的师范教育,更适合小学教学的特点。
人们常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有些事情,我们看起来觉得困难,是因为我们对它不了解。实际上,事情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前提是,你得去做,你得去研究。等你有兴趣,钻进去了,一切都迎刃而解。
中国有句俗语: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小时候养成的错误习惯,会根深蒂固地保留下来,进而深刻地影响人的一生。一个孩子用错误的姿势书写,如果教师不加以纠正,也许他会这样写一辈子。在我们看来,那绝对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当事人觉得,再正常不过了。人性中,惯常地具备一种“排他性”,如果没有外来刺激和变故,人们总是习惯用固有的方式做事,并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最省时省力的做法。最好,永远不变。
变化和变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错误的习惯,养成很容易,改正时却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和精力。要让先进的事物完全替代落后的事物,是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让孩子改变书写的理念,书写的习惯,不经过反复训练和长期坚持,是不行的。如果缺乏监督,孩子会很快会回到以前的老路上来。
在我看来,“放松”是很重要的事情,是一种书写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如果一个孩子,已经习惯在书写的时候,紧张起来。要让他彻底告别历史,书写时完全松弛下来,难度很大。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们正确的东西。小学老师,学生家长,请你们记住,你可以没教孩子写好字,但不能不教会他们放松。不会放松,就无法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无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一样的。社会发展中出现问题,必须进行改革;人的成长出现问题,必须进行纠正。改革会带来阵痛,也会带来新一轮的发展。人在矫正错误的时候,会显得无所适从,甚至出现明显的“退步”,这是正常的。只要目标是正确的,暂时的黑暗终将过去,迎接我们的,是黎明。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28
2-18尽早脱离铅笔

我经常因为一个问题和家长发生分歧。在指导孩子书写的过程中,我要求孩子学会放松,家长并不认可。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孩子放松后,几乎不会书写,写出来的字比以前更丑陋了。练习书法的目的,不是让字越来越漂亮么?让书写变丑的方法,肯定是有问题的;第二,孩子轻轻地书写,写出来的笔画太淡,甚至有些模糊,没有用力书写出来的字鲜亮。同样是字,颜色越鲜亮越好。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会不厌其烦地解释。第一点,是正常现象,任何一个人改变了以前的做事方式,都会有些不适应,做事的效率和质量,都会出现暂时的下降或者退步。这一点,符合事物辩证唯物主义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的变化规律。等适应过来后,进步得更快。

第二点,就更不是问题了。书写,是为了留下痕迹;训练,是为了把字写得更好。至于颜色深不深,不是主要因素。只要看得清楚,就行,没有必要追求颜色的鲜亮。有些孩子的字,颜色很深,麻麻麻麻一大片,看得人头昏脑胀,有什么好?颜色淡点,请清爽爽,多好!再说了,等孩子上了三年级,使用中性笔、钢笔书写的时候,只要笔具下水流畅,用力不用力,书写出来的笔画,在颜色上并没有太大差异。担心孩子写出来的字,颜色不深,看不清楚,实在是杞人忧天。

有人问我: 屈老师,你觉得用铅笔书写容易,还是用中性笔书写容易。我的回答是后者。也许你会说,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始使用铅笔书写,肯定使用铅笔书写,难度比较小了。其实,这样的理解,是臆断猜测。使用铅笔,主要考虑低年级的孩子,书写质量不高,经常需要修改,使用铅笔,擦拭起来比较方便,并不是铅笔书写柔软舒适。

我们不妨考虑一下,使用中性笔的种种好处:首先,不用担心颜色太浅。只要笔的质量好,再轻的力量,也可以写出清晰的笔画;其次,不用担心会把笔头压断。低年级的孩子,思维是单一的,往往顾此失彼。学习的内容越单一,效果越好;在此,中性笔不需要随时调整书写的角度,也不需要经常性地刨笔。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使用铅笔的书写难度是最大的。

我一直有一个设想,在一二年级,让孩子先使用中性笔书写。到了三、四年级,再开始使用铅笔。如果实在不行,让孩子越早脱离铅笔越好。也就是说,不一定非要等到三年级,才开始使用中性笔。我曾经做过实验,那些优秀的孩子,经过半个月的集中训练后,完全可以使用中性笔书写。

使用中性笔,还有一个好处,容易养成孩子认真写字的习惯。写坏了,擦拭起来比较麻烦,换个角度想,也是一大优点。孩子为了书写整洁干净,在书写的时候,就变得小心仔细起来。我们回头来想,许多不良的书写习惯,都是从“随意”开始的,都是从一、二年纪开始的。写错一个字,轻轻松松就能擦掉,犯错的代价实在太低了,书写的随意性也就得以滋生。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左手拿橡皮,右手握铅笔,写得很快,写了擦,擦了写,长此以往,怎么能认真起来?

不可否认,有的孩子一开始就使用中性笔,改正的难度大,卷面会有些糟糕。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降低起点,悉心指导,逐步提高要求。认真的习惯,必须从一开始就加以培养。习惯和暂时的卷面整洁,那个更重要?你自己选吧?

早点脱离铅笔,早点使用中性笔,让放松身心、自然书写成为一种可能。孩子需要关注的事情少了,注意力才能更集中,才能把身心放松的要求落实到位。我的判断究竟对不对,您不妨试一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28
2-19身教重于言传
  老师经常批评孩子:我已经告诉你无数遍了,看看你的书写,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太令人失望了。无论怎样,单从教师的描述中,我们就发现存在不少破绽。既然无数遍都没有效果的事情,还有重复“告诉”的必要?是不是该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另外,“告诉了无数遍”,有没有问题?告诉,是必要的,但是仅仅有告诉,还远远不够。教孩子写字,说千遍,不如规规整整写一遍;范写十遍,不如手把手,细致入微地教一遍。
身教重于言传,这是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这句至理名言,适用于品德培养,更适用于技能训练。
书写,是个熏染和陶冶的过程。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字写得好,态度严谨,天长日久,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崇拜教师的书写能力,才会不断地效仿。让孩子地身上,带有老师的影子,是教师的成功。
学校引进了某位书法家的书写同步视频,字写得尚可。但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在书写的过程中,书法家几乎把吃奶的劲都使上了。用粉笔书写的时候,已经掰得极小的粉笔头,不断被他压断,挤烂,近镜头下,雪花似的的粉笔末,纷纷扬扬;在使用钢笔书写的时候,笔画又粗又黑,墨迹在纸张上氤氲开来,渗透的痕迹,清晰可辨。
看过几遍后,我发誓不再用他的视频来辅助教学。他不知道,这样的示范,意味着什么?会给缺乏判断力和思考力的小学生,带来怎样的危害?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去教孩子,全班没有几个孩子的书写姿势,会是正确的。直到现在,我都不明白,他在书写的时候,用力为何会那么夸张?是为了显示他书写的功力吗?还是他想当然地认为,书写的过程,天经地义就应该如此。或者,在他看来,汉字的力度,来自于书写者施加的力量。
我很想知道,他用这样的力度书写,一次可以坚持多长时间?书写的速度能达到怎样的程度?书写是否具有连贯性。也许,他经过常年的训练,体力,不是问题。可我们必须明白,我们面对的是,身体很柔弱的小学生,他们每天都有几个小时的书写量。一味地“下死手”,孩子可以坚持多久?
我要求学生书写的时候,身心放松。我在书写的时候,就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调整好自己的书写节奏,调整好自己的书写力度。最可怕的,是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嘴上讲的要轻松书写,却常常压断粉笔头,教育就是无效劳动。严格要求的结果是,书写的速度会受到限制。字是死的,人是活的,课堂上可以将课堂结构更优化点,板书更简洁点,保证书写质量。
一位教师,无论你的书法理论多么厚实,无论你的口才多么好,无论你描述得多么生动与准确,都不可能解决好书写训练中的所有问题。书写,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很私人化的事情,每个孩子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现得尤其重要。技能,不是讲明白的,而是练出来的。比如,我们光嘴上说放松,是远远不够的。怎样放松,放松到怎样的程度,松与紧之间的分寸如何拿捏,完全出于个人经验;更何况,人与人之间,具体情况也会有所差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更为细致的要求。
多年以来,经常可以听到班级管理的神话,也可以见到教学成绩的奇迹,却鲜有让班级中每位孩子,掌握正确的书写技巧,人人写出一手好字的传说。说白了,要让人人写一手好字,教师得下苦功夫。书写存在障碍的孩子,得手把手,一点一滴地教。这个过程,实在是太漫长,太辛苦。一般的老师,吃不了这份苦,受不了这份罪。至少在目前,没有多少人认为,书写笔阅读和作文,更有价值。付出和收益之间,不成正比,“聪明”的教师,不会在写字教学方面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然而,要想实现“人人写一手好字”的目标,教师必须迎难而上,持之以恒。每天的书写时间,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逐一进行指导。每天,手把手教上两三个学生。一个月下来,就有一个轮回,人人都有被老师手把手教的经历。一个学期,一年两年,班级的整体书写水平,一定会有巨大的变化。在指导孩子的过程中,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会逐渐成长起来。
让孩子熟悉你的气味,感受到你的手部温度,甚至倾听到你的呼吸和心跳,是很奢侈的事情。手把手教孩子写字的经历,会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里,陈伟他们求学生涯中最温暖温馨的回忆。甚至,深刻地影响他们的一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29
2-20平静自然
中国人热衷于检查评比。领导脑袋发热,制定几项方案,颇有点“春种”的味道;过一段时间,来个大检查,似乎是“秋收”。可是,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工作——“田间管理”。整天坐在办公室,不深入一线,不体会基层的酸甜苦辣,陶醉于一大堆虚幻的数字,能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真正的成绩,不是检查评比出来的,而是执行者自愿接受,并主动内化为自身行动的结果。
书写活动,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不是半会的绚烂之极,而是要贯穿人的一生。学习的时候要书写,工作的时候也要书写,即使退休了,也要笔耕不辍。有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用在学习写字上,很恰当。不要奢望一年半载,就能写出一手好字。真正成功的书法家,是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融入艺术之中,一生都在不懈追求。
书写训练,不是轰轰烈烈的热恋,而是柴米油盐的婚姻;不是麻痹神经的烈酒,而是润心醒脑的清茶。良好的书写状态,不是争分夺秒的百米冲刺,是一生一世的潜心修行。慢慢走,慢慢悟,慢慢积累,慢慢成长,最终,长成一棵大树。自我成长的过程不能省略,自我领悟的过程必不可少,否则,字写得再好,充其量是个“写手”,而成不了“名家”。
书写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多得分数,比赛获得个好名次,而是为了陶冶性情,增加生活的趣味,提高生命的质量。有的学校,企图通过搞几场专题培训,举办几场书法比赛,就能能形成特色的做法,靠不住。最有效的,是让每位老师品尝到书写的甜头,让书写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自觉自愿地融入之中。
我之所以反对检查评比,主要是因为评比时呈现出来的状态,泡沫太大,水分太重,呈现的是虚假繁荣。你想啊,上级来检查,每个人都会打起十倍的精神,把最好的状态展示出来。领导走了,一切如故,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如同家里来了客人,你把家里最好的食物全端上来了,满满当当一大桌子,令人眩目。可问题是,家里的生活水平究竟怎样,只有自己心里清楚。客人走了,你的小日子怎么过?
让学生书写时,身心高度紧张,把笔抓得紧紧的,写出墨色浓重的笔画,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能持久。给别人做做样子,可以;天天如此,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老师不能坚持的事情,就不要强迫学生去做。学生屈于淫威,暂时接受了,那也只是在大人面前做做样子,应付检查而已。
书写活动,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要把它从生活中割裂出来。书写,是生存的需要,就如同呼吸一样平静自然。做学生的,提笔写字,天经地义,如同呼吸一样不可或缺。真正学会书写的人,是把书写活动当成享受,而不是折磨。学习的时候,一点一滴,规规矩矩,不断研究和总结其间的规律。到了一定的层次和阶段后,就会把所谓的技巧忘掉,书写就成了下意识的活动。书写是个完整而连贯的过程,除了书写前的整体布局外,一旦动笔,就是一种感觉,不会写完一笔停下来,琢磨下一笔怎么写。呼吸的时候,我们不会考虑:我们该使用怎样的频率?每次应该呼入或是呼出多少气体……一切,都是身体所需,自然就好,舒服就好。
不要把书写演化成高强度的精神活动,更不要演化为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你想,无论是精神的高度紧张,还是肢体的高度紧张,都不是生活的常态,都不能持久。不能持久的事物,往往都不符合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我一再强调书写的时候,要放松身心,就是要让书法练习回归生活,回归常态。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29
2-21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业,欲举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以上的故事,名字叫《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最经典的一句是: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大方向出了问题,你越是努力,后果越糟糕。
这个故事,三年级就学过。真正领会个中要义,特别是运用于实践之中的,不多。许多人做工作,越来越累,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没有成就感。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方向出了问题。比如,有的老师把自己的成就感,与学生成绩画上等号,但又不愿意钻研教学,搞题海战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学生的痛苦之上。后果是什么?你懂的。
书写是高精度的技巧活,需要一双巧手。我们的手如何能巧?轻,柔,软,绵,都是必要条件。书写之前,身体要彻底地放松。肌肉紧绷,关节僵化,手中之笔,到达不了那些细微之处。现实问题是,绝大多数孩子,一开始拿起铅笔,就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解决孩子 “紧张”的问题,是教师的应有之义。
如同故事中的“楚人”一个样,大多数孩子,在出发的时候,方向反了。书写,是放松运动,本应放松,却奔“紧张”去了。教师、家长不予以制止,还一个劲地提醒孩子:用力书写!脱离实际情况,追求所谓的力度,无疑是雪上加霜,火上浇油。以前,乡间有人得了小病,不去医院,求助于巫术。巫婆画符烧成灰,就着凉水,让患者服用。身体本来就虚弱,再喝上一大碗凉水。小病没医好,成大病了。
君不见,好多孩子,年级越高,书写质量越差?书写量、书写态度的因素除外,是不是,大方向出了问题?年复一年的锻炼,孩子手上的肌肉,逐渐发育完善,力量越来越大,控制起来,越来越困难。退步,情理之中的事。你想,一个顽劣的孩子,遇上一个刚烈的家长,结果是什么?这孩子的抗击打能力,越来越强。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换个温和的老师,常做心理辅导,结果却把他“软化”了。
有人说,孩子书写质量的滑坡,主要是教师的书写不过关。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是教师思维的懒惰,不去研究书写中存在的问题,跟着感觉去教孩子。方向出了问题,却毫不知情。讲起书写方法和技巧,一套一套的。对吗?来年自己也不知道。有句俗语叫“无知者无畏”,很有意思。无所畏惧,自我感觉良好的,往往是一知半解,或是压根儿什么都不知的人。方法技巧有问题,可能效率慢点,质量差点;要是方向错了,背道而驰,后果是可怕的。用老百姓的一句话来讲:你可以不作为,千万不要乱作为!
有个一年级的老师,把她的孩子带过来,书写了几个字,让我指点指点。孩子写完后,我问她:你觉得孩子什么问题最严重?她仔细审视一番,不自信地说:“用力大,颜色深,笔画太死板!”找得多准。我问她:你有没有研究过,让初学写字的孩子,全身心放松?她一个劲儿摇头。你看,问题就在这儿。许多老师,明明知道,这是个问题,又觉得它似乎并不重要,更没有当成难点,去研究它,解决它。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30
2-22放松三点
任何事情,都有重点和难点。做事,要分清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肯定效率低下。放松,很重要的事情。笼统地告诉学生一个概念——你们一定要放松。甭指望孩子有多大收益。书写时,哪些部位,习惯性地紧张?那些部位,最容易出问题?教师必须心中有数。聚焦重点,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教学价值最大化。
有教师说,放松啊,多大点事,用得着你花上三万字来啰嗦?在我看来,好钢用在刀刃上。花这么多精力来讲放松,值得。它实在太重要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做事,最怕“较真”;写字训练,你必须“较真”。
一般来说,躯干放松容易,胳膊放松比较难,手部放松更难。
让手部松弛,用正确的姿势,轻轻握住笔,不难。难的是,书写过程中的放松。书写过程中,手部保持正确的姿势,保持住放松的姿态。这,就难了。写字,一点力气不用,不现实;力气用大了,肯定出问题。度的拿捏,很重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
小学老师,都有这样的教学经历。当我们讲解、演示握笔姿势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做得很标准、很规范;一下笔,手就不由自主地变形了;三五个字后,把我们强调的,全丢到爪哇国去了。握笔的时候,都是很轻,很柔的;书写的时候,恨不得把笔杆攥破。学生说,老师,我没想这样啊!可是,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情不自禁地这样了。错误,之所以难改,是因为错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
在接触正规的书写训练前,孩子早已开始动笔书写了。他们已经习惯错误的姿势,错误的方法。这些错误,已经成为孩子的下意识行为,支配着学生的大脑,形成条件反射。“运动”与“用力”,成为一对孪生兄弟,形影不离。一抓起笔,就会莫名其妙地兴奋、紧张。
行为上的错误,易改;心理上的依赖,难纠。每一个早早戒奶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狠心的妈!我一再强调,书写,不只是老师的事,家长也要担负起重要的责任来。在学校靠老师,在家靠老师。老师和家长,都要严格要求。在书写姿势的问题上,没有半点商量余地。
放松,无非是关节和肌肉的事情。书写时,腕关节朝后弯曲,手部才能灵活;手指的所有关节,朝内弯曲,书写更自如。三个点,特别容易出问题:
一是腕关节。倒钩手腕,整只手,就会绷得紧紧的,无法轻松书写出规范、准确的笔画来。
二是中指的第一个关节。用力握笔,这个关节就会内陷,甚至发生严重变形。抓笔太紧,就“死”了。
三是拇指的根部。许多孩子书写的时候,拇指是直的,拇指的根部绷得很紧。
以上,是三个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我们手把手教孩子书写的时候,要随时提醒他们。当然,我们也要提醒孩子,写几个字,用自己的左手,触摸一下这些部位,看看有没有变得很僵硬。
如果把书写姿势说得再精炼些,那就是:手指的所有关节向内弯曲,手腕则向后仰。正确的书写姿势下,手指基本不动,主要依靠手腕的力量。做到了这一点,就离成功就不远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31
家长问答
1、多长时间,可以练一手好字?
答:书法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一个人的悟性和定力。用“有‘字’不在年高”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定力好、悟性强的孩子,很快就可以上手。我曾教过一些孩子,半个月时间,他们的字,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也许,这一类孩子,是遗落在沙漠里的优良种子,只要有合适的“土壤、水分、阳光”,他们马上可以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反之,自觉性差的孩子,训练的时间再长,效果也不见得好。这些孩子,往往与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总的来说,主要是如下两类孩子:一是被宠坏的孩子。家长过分溺爱,包办一切,孩子没有责任心;二是被管‘死’的孩子。孩子参加的兴趣班太多,疲于本命,什么事都随便应付。
正常情况下,坚持练习,科学训练,半年到一年时间,可以在班级中名列前茅,或是在同龄人中遥遥领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32
2、写一手好字,最核心的因素是什么?
答: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在我看来,最核心的因素,是学会“放松”。在放松的状态下,能够流畅自然地书写,是书写活动中最重要的能力。如果不会放松,将难以保证正确的书写姿势,其它的,诸如笔画、结构、章法等,更是无从谈起。
“放松”不是具象的声音、线条、色彩,而是一种“感觉”。“感觉”,是个模糊的概念,需要体验和感悟。最好的办法,是家长、教师握住学生的手,一边讲解,一边轻轻松松地书写。当然,前提是,你自己得学会放松;并且,学生的手到了你的手里,也能情不自禁地放松。这是一种能力,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练就。许多 家长和老师,握住孩子的手后,俩人的手都非常紧,几乎无法正常书写。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不具备教孩子写字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中国的陶瓷制作工艺。陶瓷的烧制,是一项高精度的技术活,也是一种个人经验和感觉。一个优秀的“窑匠”,需要10年以上的积累。能让自己放松,不易;还能让别人放松,更难。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指导老师,也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和感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32
3、孩子的字写得太小,怎么让他放开一点?
答:的确。在日常教学中,我也发现部分孩子的字,写得特别小。这类孩子,大都是心思比较细腻的,以女生居多。字写得小,卷面看起来会比较干净、清爽。但是,过小的字,缺乏个体美感,阅读起来也比较费力。笔画挤得紧,粘连多,容易写粗别字,还发现不了。
     纠正这个缺点,可以有如下办法:
1)让孩子握笔高一点。大部分把字写得太小的孩子,握笔都在“一寸”以下。距离短了,笔尖活动范围小,很难把笔画写舒展。再说了,握笔太低,会挡住自己的视线,笔画写成什么样子,心里没谱。书写,只有依靠感觉了。感觉,有时候靠不住。
2)提醒孩子把“首笔”写长一点,写高一点。一般来说,书写过程中,后续笔画,都是以第一笔作为参照的。第一笔写长了,后续笔画要与之匹配,相应地也要写长一些,否则就显得不协调。所有笔画写长一点,整个字自然就大了。
3)可以选择格子比较小的方格本(或者稿纸)让学生练习。练习的时候,要求他做到“顶天立地”。也就是,写出来的汉字,一般都要与上下边框线接触(部分矮胖字型除外)。有了这样的强制性训练,学生自然会把汉字写大。
要注意的是,不是越大越好。比如,在田字格上书写,要求“顶天立地”,就不太适合。田字格已经很大,写出来的字太大,反倒显得别扭。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33
4、孩子的字写得太大,看起来很乱,怎么让他缩小一点?
答:由大变小,其实是很容易的事情。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
(1)使用比较细的笔书写。用粗笔写小字,难度特别大。笔画粗了,占用的空间大,汉字自然显得庞大。有的同学喜欢用0.5的笔书写作业,看起来黑压压一片,比较脏。缩小后,许多笔画会粘连在一起,看不清楚。所以,必须让孩子使用0.38的笔来书写。这样,缩小后的汉字,依然显得很清楚。精细化化的工作,必须用精细的工具来完成。
(2)让孩子使用方格本书写。方格本比较小,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力。在书写的过程中,适度留白,特别注意的是不要触碰警戒线(边框或者下划线),否则重写作业。有了这样的严格要求,再加上方格本的格子比较小,学生会比较小心,写出来的字自然变小了,书写态度也会端正起来。
(3)可以进行对比,引起学生的重视。选择两本作业本,一本字特别大的,一本适中的,让学生观察:哪本作业看起来更舒服?为什么?有了直观的对比,学生就会自觉自愿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需要强调的是,放是一种能力,收也同样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能收能放,收放自如,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33
5、孩子的字写得不端正,有什么办法可以纠正?
答:孩子的字写得不端正,主要有如下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1)握笔姿势不正确。严重错误的握笔姿势,是倒钩手腕。倒钩手腕后,笔尖会朝着左边,或者左下角。书写纵向笔画,书写过程演变为:以“手腕”为“中心点”,画左下画“弧线”。书写出来的纵向笔画,特别是竖画,容易倾斜。纵向笔画不正,汉字就歪了。因此,纠正孩子“倒钩手腕”的问题,刻不容缓。
(2)坐姿出了问题。我常说“字如其态”。什么样的姿态,就写出什么样的汉字。身体是歪斜的,作业本是歪斜的,书写出来的字,自然也是歪斜的。让孩子做到“身正”“肩平”,非常重要。歪着身子写字,或者趴着书写,都容易把汉字写“斜”。另外,家长要看看,桌椅的高度,是否适合孩子。桌子太矮,不易于培养正确的坐姿。
(3)书写速度过快。楷书的大部分笔画,都是倾斜的。斜度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书写速度过快,很难控制笔画的斜度,特别是那些比较长的笔画,或者是汉字的主笔。主笔倾斜得厉害,整个字就出大问题了。让孩子学会匀速书写笔画,而不是一个劲往前“冲”,非常重要。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34
6、我家的孩子,属于手部不协调的。教他的语文老师都说,没有根本性的办法,可以让他写好字。他真的不可救药了吗?
答:我提倡,像培养书法家一样,训练孩子的书写能力。但不是说,让人人都成为书法家。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保底工程,是完成国家的《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这个目标难吗?一点都不难!
依我的经验,写字,与智力关系不大,主要决定因素是态度。在写字方面,每个孩子都是潜力股。在我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还没有遇到过,教孩子写字没有明显效果的孩子。只要不是智障儿童,运用正确的方法,训练一段时间,都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我曾经教过一个孩子,据说患有“肌肉萎缩症”。书写很糟糕,几乎无法辨认。 许多老师选择了放弃。我教他的时候,他已经五年级了。经过我手把手地教,并根据他的情况,不断调整训练策略。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字很工整很清楚。他的母亲说,要是早点遇到我就好了。
手部不协调,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来弥补。最怕的是,心灵出问题。大人的放弃,一定会成为孩子选择放弃的理由。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34
7、我知道细节的重要性,可是严格地要求孩子顿笔、出锋,书写速度太慢,连作业都无法完成。怎么办?
答:首先要纠正你的认识:孩子书写速度慢,不是因为顿笔、出锋造成的。按理说,慢工出细活。字写得好,速度肯定慢一些。事实上,恰恰相反:绝大多数书写好的孩子,速度并不慢;书写糟糕的孩子,却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显然,质量和速度不是对立的矛盾,而是和谐的统一。写得又快又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事情。
时间去哪儿了?你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行为,不难发现,问题出在习惯上:书写慢,是因为书写活动没有连贯性。写一笔,习惯性停一下;写一个字,再东张西望一阵子。时间,都浪费在“走神”上了。提高写字速度,关键在于培养习惯。让孩子读清楚一句话,记在心里,连贯地书写下来。写完一笔,立刻写下一笔;写完这个字,立刻写下一个字。时间,就找回来了。还可以进行专注力的训练:比如一分钟时间,从“1”开始写数字,看看自己能写多少个?根据效果,逐步提高要求。
不排除手部不协调的情况。手部不协调,可以手把手地教,让孩子寻找书写的感觉,特别是用力的技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35
8、我家孩子练字的时候,慢慢书写,字还写得可以;一写作业,就非常潦草。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和孩子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内向稳重的孩子,学习技艺的速度比较慢,但是学过之后,印象比较深刻,会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来。能沉得住气,静得下心的孩子,练习的效果非常好。
相反,活泼好动的孩子,学习技艺的速度很快,但印象不深,很容易淡忘。做事的速度一提起来,很容易回到从前的老路上去。这类孩子,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要指望短期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最可靠的办法,是让孩子坚持练上三、五年时间。岁月的打磨,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温润、细腻、柔韧起来。
基本功不扎实,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多让学生练一练笔画,笔画基本功扎实了,书写状况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如果是态度的问题,那还得先端正态度。家长、老师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书写质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35
9、孩子书写的速度太慢,怎么办?
答:(1)排除干扰。书写前,先喝水,上洗手间,把桌面收拾干净,拿走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书籍和用品,关掉电脑、电视。家庭成员最好停止其它活动,坐下来读书、看报纸,或者陪孩子一起学习。我很欣赏家长陪伴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带着孩子写作业。这对于能力欠缺的一年级学生,非常有效。与其让孩子磕磕绊绊、歪歪扭扭地书写,浪费那么多时间,还不如大人握住孩子地手,流畅自如地书写。要求再多,唠叨再多,效果都非常有限。怎么提高书写速度,大人做给孩子看,带着孩子做。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领悟过来了。带孩子写上半年时间,你看他的速度,肯定会提起来。
(3)进行书写速度专项训练。让孩子进行抄写、默写训练,记录孩子的书写速度,循序渐进提高要求。例如抄写,一分钟能抄写多少字?五分钟能抄写多少字?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看看有没有提高?
对于小学生而言,家长和老师应该多思考: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哪些帮助?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36
10、孩子的作业,卷面不整洁,有什么好办法?

答:作业卷面不整洁,主要是由于书写态度不端正造成的。这样的习惯,最好从一年级就要注意培养。有的一二年级学生,书写的时候,右手握铅笔,左手拿橡皮。一边写,一边擦,这是很糟糕的习惯。犯错的代价,小到可以忽略不计,那就麻烦了。少用,或者不用橡皮,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到了中高年级,让学生少用涂改液、涂改带等。可以根据孩子情况,限制他们一次作业,只能使用几次。并根据周期,逐步提高要求。
字写得太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让学生改用0.38的中性笔(或钢笔)书写,书写不要触碰边框或者下划线。
另外,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非常重要。一个做事没有条理,不会整理物品的孩子,是不会用心“排版”的。让孩子书写前先净手,手掌不要在作业本上来回摩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37
11、纠正错误的姿势,需要多久?
答:主要取决于孩子的自觉程度,以及家长、教师的要求力度。特别自觉的孩子,一个星期,最多两个星期,可以巩固好正确的姿势;倒钩手腕者,比较麻烦,可能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愿意下功夫,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纠正错误的姿势,无论他多大年龄,姿势错误得有多厉害。
毋庸置疑,形成正确的书写姿势,越早越好。最好,起步的时候,就是正确的,这样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如果您的孩子还没有上小学,最好能找专业的书法教师,手把手教上一段时间。这样做,过渡会很顺利。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37
12、教小学生写字,重点应该教什么?
答:许多人认为,学习写字,主要是学习字的结构。在汉字的组成因素中,结构最值得玩味。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
个人认为,小学生学习写字,主要学习如下三件事:
(1)放松。许多小学生,拿起笔的那一刻,手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写字,就成了累赘和负担。让孩子把写字当成一项放松运动,是很有必要的。
(2)姿势。正确的姿势,可以让学生持久地放松,自如地书写。姿势不正确,很难写出漂亮的字来。字如其人,自如其姿。让我们牢记住:练字先练姿!
(3)笔画。笔画,是书写汉字的基本功。小学生书写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是笔画书写不规范的问题。能把每个笔画写得规范、漂亮,汉字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至于结构、章法等,要关注,但不是重点。小学教育,首先要小。学习书写汉字,从顿笔、挑锋等细节着手,从扎扎实实写好每一个笔画入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38
13、如果不参加培训班,家长如何在家里训练孩子书写?
答:上网查一查,什么样的握笔姿势和坐姿是正确的。把图片打印出来,贴在孩子的书桌前,让孩子一坐下来就能看到。然后,一点一点地扣,扣到完全正确为止。最好,家长能陪上一段时间。巩固姿势,需要地时间很漫长。
如果家长对书法又研究,琢磨到一些书写技巧,可以手把手教孩子。再教孩子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训练册策略。书写培训,是高精度的技巧训练,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的复合体。只劳心,或是只劳力,效果都不怎么好。如过能启发孩子,自己去思考,拿就更好了。
购买高质量的钢笔字帖,让孩子在家里仿影。仿影的要求,一定要严格,要锱铢必较,要描得和字帖一模一样。描上半年左右,再让孩子去临写。家长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没有教师指导,学习的过程会比较漫长。
我建议是,以笔画训练为重点。每次书写,都先练一练笔画。笔画基本功扎实了,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两三年,孩子一定可以写出个模样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38
14、怎么为孩子选择书法教师,或是选择培训班?
     答:主要看书法教师。优秀的书法教师,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
1)扎实的书写基本功。书法教师写的字,一定要成为示范,至少家长自己要欣赏。家长应该坚持“大众化”的原则,把实用价值放在首位。有的所谓书法协会会员的字,并不具有实用价值,家长要仔细甄别。也就是说,不是老师名头越大,教学价值就越高。
2)超强的吃苦精神。最有价值的训练,是亲力亲为,手把手教。如果教师不愿意弯下腰,一点一滴地教孩子书写,效果就大打折扣。教师书写能力再强,吃不了苦,教不好学生。许多很有悟性的教师,公开课上得不错,却教不出优秀的孩子。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能低到尘埃里,甘愿零落成泥,这样的老师的确很少。
3)良好的悟性。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把书写艺术,巧妙地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在书写中洞悉人生的况味。他不仅仅告诉孩子是什么,而且会启发孩子思考为什么?“是什么”只是散乱的点,“为什么”是书写的规律。把握规律,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另外,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师要目中有人,因材施教,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训练思路,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环境也比较重要,教室要有浓厚的书法氛围。班级人数,最好控制在10人左右,保证每个孩子,都 能得到老师“手把手教”的机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39
15、如何让孩子对写字产生兴趣?
答:兴趣可以培养。比如,口头表扬,物质刺激,书法氛围布置等。教师能够重视书写的价值,经常展评优秀作业,表扬书写优秀孩子的行为等,都能给班级建立正确的舆论价值导向。甚至,可以让书写优秀的孩子当班干部。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有人说,你播种下什么,也许就可以收获什么。我比较赞同这样的理念。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兴趣这玩意,来得快,也去得快。仅仅依靠“兴趣”的力量,不靠谱。在我看来,写字,就是学生的一份责任,天经地义的责任,无论你喜欢不喜欢,都要认认真真书写。一个孩子拥有责任心,能写一手好字,经常可以得到肯定和表扬,就产生了成就感。成就感,比起兴趣,要持久得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39
16、花费那么多时间练字,有必要吗?
答:持有这样的怀疑,说明您对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获得高分,而是让获得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语文能力是什么?是读和写。写好字,我们就拥有了一张可以拿出手的人生名片,更重要的是,铸就了严谨细致细致、甘受寂寞的品格。养成阅读的习惯,练就消化生活的胃,才能理性地看待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
读书和写字,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事情。在重要的事情上多花一些时间,是值得的。
课程改革这些年,大家发现跑得太快,又掉回头来找原因。有人说,是学生读得不充分,课堂上应该以读为本;有人说,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差,应该以写作为本位;有人说,是学生背得少,需要大量的经典诵读。在我看来,课改最严重的问题,是对汉字的亵渎和轻视。该认的字不认识,改写的字不会写,写不好,语文素养何从谈起?回过头来看,差生,都是从“一手烂字”开始的。转变差生,要从教他写好字开始。
我一直这样认为:中国人,把学英语、弹钢琴的热情,用来练字,国人的语文素养,会有很大的飞跃。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40
17、为什么孩子年级越高,书写越糟糕?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答:您观察得很仔细。有相当大一部分孩子,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书写工具的变化,带来的不适应。小学低年级,用铅笔书写,错了,擦掉。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展示出来的状态,不是他最真实的书写状态。如果你收走孩子的橡皮,让他做一次练习,孩子还能写得工整清楚的话,说明孩子的能力不错。到了高年级,书写工具换了,无法擦拭,错了,要么涂掉,要么擦掉,无论你怎么处理,都胡会留下一定的痕迹。所以,中高年级的学生,卷面没有低年级整洁,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2、书写量的增加,带来书写态度的变化。到了中高年级,作业门类多了,作业量明显增加,为了早点完成作业,有玩的时间,许多孩子只有加快速度书写。一快就有三毛。快了,质量就得不到保证了。中高年级的学生,书写没有低年级学生整洁,是不争的事实。
3、年龄的增加,带来审美趋势的变化。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流畅灵动的行楷,更受学生的青睐。中规中矩的楷书,学生会觉得刻板枯燥。如果教师能巧妙引导,带着孩子练练行楷,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过,前提是学生掌握了放松的技巧,练就了扎实的书写基本功。没有楷书功底的铺垫,行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说到底,还是基本功的问题。基本功扎实了,这个问题就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40
18、我家的孩子,书写姿势又问题,可是字写得还不错。错误的书写姿势,一定非改不可吗?
答:我不否认这种情况的存在。这和体育运动一样,科学规范的训练,可以让人少走弯路,迅速提高训练成绩。但是,不排除个别“特殊”的人才。这些人,姿势也许没有那么优美,但是拥有超强的爆发力,照样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比如,世界上的短跑冠军,跑步姿势五花八门的都有。
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这些项目,大都和“力量”有关,“技巧”所占的分量是非常小的。例如体操、跳水等项目,姿势不标准,肯定会出问题。
书写,不是以“力量”取胜的,而是“技巧”为先。因此,正确的书写姿势,是极其重要的。您的孩子,属于“天赋”比较好的,掌握了正确的书写姿势,会写得比现在更好。
另外,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练习书法,主要考虑其“实用价值”。也就是说,要让自己把字写好,能写给别人看,甚至能教别人写字。至少,我们可以指导自己的孩子,把字写好。如果书写姿势不正确,“实用价值”就大打折扣。
因此,我建议,一定要把错误的姿势纠正过来。正确的书写姿势,比暂时拥有一手好字,重要得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41
19、我家的孩子,是个左撇子,使用左手书写,要不要纠正回来?
答:有人说,用左手写字,可以开发右脑,对于发展智力有好处。我不是科学家,没有做过研究,没有发言权。
依次推断,应该提倡让更多的孩子,使用左手书写。事实上,没有多少人赞同这样的做法。
依照我的教学经验,左撇子,可以把字写工整、清楚,要写得漂亮,难度很多。在我教过的用左手书写的孩子中,没有一个书写得特别漂亮的。
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在用右手书写,觉得这样做最顺手。绝大多数书法教师,也是习惯右手教学。如果您的孩子是左撇子,那么他会失去教师手把手教的机会,一切都靠自己慢慢探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如果年龄还小,最好改正过来。最好的办法,是一发现孩子是个左撇子的时候,马上强制性地改过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4:42
20、先练毛笔好,还是先练硬笔好?二者有没有关系?
答:有人说,写好了毛笔字,就一定可以写好硬笔字。原因很简单,写毛笔字的难度大一些。能做困难的事情,简单的事情,就不在话下。
在我个人看来,恰恰相反。毛笔字写得漂亮,钢笔字写得很糟糕的,大有人在;钢笔字写得漂亮,毛笔字不会差到哪里去。
硬笔书写,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严谨细致,注重细节。事情的成败,往往在于细节。
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最好先学硬笔。先把作业写好,在同龄人中拥有书写优势,得到大家的认可,就会产生成就感。一个经常因为作业问题被老师批评的孩子,会对书法产生兴趣吗?
硬笔,入门慢,见效快,一年半载,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是我们的生存之本;毛笔,入门快,发展慢,练上三年五载,不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变化,是我们的发展之源。先解决好生存的问题,再谋求发展。这是我一贯的主张。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5-18 15:16
标题: 山西《语文报-书法版》副主编管季超致屈太侠老师信
山西《语文报-书法版》副主编管季超致屈太侠老师信


屈老师:
      你好!
      我是《语文报-书法版》副主编管季超。
      本帖1-66楼存录你关于书法教学问题的文稿及答家长问。
      担任《语文报-书法版》副主编是我的兼任工作,目前分工负责一版和二版的责编工作。
       我的本职工作岗位是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近期我会要求报社发行部郭主任给你寄一些样报,希望你给《语文报-书法版》二版投稿。
      本报今年的一个赛事活动,拜请关注一下。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211&extra=page%3D1&_dsign=9b85eae6

                                                                            管季超,2015,5,18.


-------------------------------------------------------------------------------------------





管季超通联方式:
免长话费电话:400-027-8105,
移动电话:13971958105,
邮箱:
xnjyw123@163.com
QQ号:1309586706/349808152,
QQ群号:291179970

微信号:jszywz

微信公众号:gjcjssh365
【工作室】网站群:《教师之友网》《教师生活365》《中国教研员论坛》。

管季超收快递件地址:湖北省孝感市西湖明珠阳光宅6号楼二单元501室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