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17:41
标题: 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
《美国语文教育》前言

我的语文情缘



    编写这本《美国语文教育》,源于我从事中国语文教育的经历和对她拥有的一份忠诚。
    初中毕业的时候,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凭着四个志愿全部填满同一所师范学校的忠诚,我成了一名中师生,“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就这样深刻地浸入了我的骨髓里。四年的中师学习生活里,没有专业的我在苦苦思索之后毅然为自己选择了“语文专业”,从此,我便与“语文”结下了不解的情缘。20年来,我一直沉浸在教语文、学语文、爱语文的情境里,在语文教学第一线踏踏实实地走过了20个春秋。2001年7月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深圳南山,成为国家首批课改实验区的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跟随课改的进程,完成了三年的课程改革实验任务。在没有前车可鉴的日子里,勇敢地进行教学实践,对新课程进行过理性的思考。2002年暑期开始,接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邀请,参加中学语文实验教材培训工作,曾去北京、辽宁、山西、湖北、云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广东等十个省市的多个地区为一线教师进行新课程初中语文教材培训,讲课程改革理念,讲课程标准,讲教材教法,与教师们一起探讨新课程的许多问题,使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思考逐渐丰富和深刻起来。
    2004年10月,有了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我成为深圳市教育局组织的海外教师培训团成员之一,赴美国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与考察。这无疑为我几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美国之行将为我打开一个崭新的领域,提供了解外面世界的很好途径。然而,短暂的欣喜之后,便有些茫然:我该为自己选择怎样的课题方向呢?有一天,参加市内培训班放学后,我走进区教研室唐建新老师的办公室,向他请教咨询,他的回答斩钉截铁,几乎不容怀疑:尽可能充分详尽地了解美国语文教育的真实情况!从他恳切的言语和期待的目光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位钟爱语文事业的长者对中青年教师的信任,对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现状与前景的期待与瞻望。他希望我以一个语文教师的职业眼光仔细观照、审视美国的语文教育,从中获得启示,并把它介绍给我国语文教师。为此,在飞往洛杉矶国际机场、踏上美利坚国土之前,我的肩上便开始多了一份沉重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
    在此之前,虽然也曾阅读过一些介绍美国语文教学的长文短章,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全面,很多是零打碎敲、道听途说的例子,缺乏真实的可资仿效的教学案例。这些介绍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种错觉:美国语文教学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国家课程标准,学生很少有作业,学生的学习是轻松愉快的;美国语文教育似乎无章法可言。情况果真如此吗?我的美国之行将要刷新这些对美国语文教育停留在一知半解程度上的模糊印象。在美国逗留的时间虽然不长,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可我却把这三个月的时间利用到极至!这段时间里,我们参加了协和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精心安排的各种类型的学习与参观考察活动,尽可能地睁大眼睛,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充分地了解美国语文教育的真实情况。
    在美国期间,我们参观访问了加利福尼亚州尔湾地区的六所中小学校,听校长报告,走进课堂听老师讲课,课下与教师和学生交流,翻阅他们的教材,浏览学生的作业,了解到美国语文教师怎么教语文,学生怎么学语文。每访问一所学校之前,我都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头天晚上就通过网络了解该校情况,他们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生及教师情况,以及课程安排等内容,我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要观察聆听的语文课程。走进教室,我会尽可能地拍摄照片、摄像,搜集各类教学信息,诸如教师用书,学生作业,教室的文化布置,教师的教学现场,课程安排,等等,希望能够借助这些来自教学最前沿也最真实的资料向中国语文教师报告美国语文教育的真实情况。教室的陈设与课堂教学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例子,美国的语文教师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在这里都一目了然。
    访问考察的空余时间里,我几乎每天晚上独自步行二十分钟的路程,走进协和大学图书馆,钻进教材陈列室,翻阅美国语文教材与教学资料,阅读,复印,做笔记,拍摄图片。陈列室里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语文教材,我都一本本一套套地认认真真地翻阅、梳理,做好笔记,对眼前能够获得的珍贵资料的搜集与拥有几乎达到疯狂贪婪的地步!离开美国的时候,我的20G手提电脑已经超负荷满载而归,这些都成为我这一年来写作美国语文教育最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走进美国语文课堂,是了解美国语文教育现状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在这里,我们发现,美国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不大,学生实践训练的机会多,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语文教学传授给学生术语,落实知识要点,教给学习的方法策略,重视逻辑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几乎成为美国教育开口必谈的关键词。我们还发现,美国学生不仅有作业,既有课堂作业,也有家庭作业,而且他们还有一套家庭作业观;美国语文教学不仅有教材,而且教材丰富多彩,精美厚实,资料详尽,令人叹为观止。美国教师的语文教室文化丰富多彩。美国的小学基本上由一个教师包班,这个教师能够教学生除了体育和艺术之外的所有课程。初中和高中实行学分制和走班制,教室就是教师的办公室,因此,每个教室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几乎成为教师的风格写照。教室里张贴着的阅读要领、写作过程规范,体现了教室主人的教学思想;室内还陈列着学生的读写作品,摆放着书籍。这些从外表看起来并不富丽堂皇的普通教室,当你走进去的时候,便感到有一股浓浓的语言文化与学习生活气息向你扑面而来。
    短短三个月的美国之行,让我真正地体验了一次新奇、充实而又令人感动的美国语文教育之旅。这次美国之行,让我大开眼界,让我以一个语文教师的职业眼光和敏锐感觉来观照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支配下的美国语文教育全貌。我将这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内容汇编成十一章,分别从教育政策和学校教育目标、课程标准、识词教学、词汇教学、读的教学、写的教学、文学教育,以及语文作业和语文教材、考试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介绍,以期呈现给读者美国语文教育客观而真实的面貌、生动而真切的教学现场。
    回国后的一年里,在写作本书的同时,我还经常与留学美国的中国高中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或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书面交流,他们的学习生活体验进一步证实我在美国的见闻感受,以及自己对许多问题的思考。本书付梓之后,我还将继续关注美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动向,对中美语文教育诸多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探讨,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获得有助于我国语文教育健康发展的宝贵经验,使我国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更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感性,多一些执著少一些浮浅,多一些实践指导少一些空谈指责,使我们的一线语文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与科研成果的支持下,方向更明确,教得更轻松、更理性、更从容不迫,更富有成效。这正是我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余,花费大量心血编写这本《美国语文教育》的全部目的所在。
    由于时间的仓促,水平的局限,书中缺漏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笔者将不胜感激。

2006-1-18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17:42
《美国语文教育》目录




前言  我的语文情缘
第一章  美国教育改革政策和学校教育目标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教育改革政策与战略规划
第二节  美国学校教育目标
第三节  美国语文教育目标
第二章  美国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节  标准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第三章  美国的识词与拼写教学
第一节 培养音位意识
第二节 读音法教学
第三节 直接识词法教学
第四节 拼写教学
第四章  美国的词汇教学
第一节 培养词汇发展能力
第二节 词汇教学的技巧与方法
第三节 词汇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词汇教学的测试与评价
第五章  美国的阅读教学
第一节 阅读教学的意义及其现实的困境
第二节 把阅读放在第一位
第三节 阅读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第四节 阅读教学案例:为了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五节  Reading 180:全国阅读干预项目
第六章  美国的写作教学
第一节  写作教学的地位
第二节  作文写什么,怎么写
第三节  写作,遵循着一套思维程序
第四节  独立门户的写作评价
第五节  写作教学案例:讲述生动的故事
第七章  美国的文学教育
第一节  以“文学”命名的语文教材
第二节  文学体裁分类及其阅读方法
第三节  小学和初中:以“文学”为名义的读写训练
第四节  高中阶段:文学专题教育
第五节  文学教育课程评价
第八章  美国学生的语文作业
第一节  美国小学生的家庭作业
第二节  美国中学生的语文作业
第三节  文件夹——美国学生的作业本
第九章  美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
第一节  教材编写依据及使用原则
第二节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包概况
第三节  语言及写作教材
第十章  美国语文考试及其评价
第一节  美国语文考试及其评价概况
第二节  美国语文的考试及评价类型
第三节  美国高考:SAT/AP语文考试
第十一章  美国语文教育的愿景与展望
第一节  继续走“关注结果的改革之路”
第二节  培养数字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1:
1、加利福尼亚州高中毕业文学试题
2、国家教育进步评估4年级阅读试题
3、国家教育进步评估8年级阅读试题
附录2:
1、加利福尼亚州评价体系
2、加州标准考试题目及分值分配表(第10章)
3、弗吉尼亚州Pittsylvania县8年级语文学年教学进度指导
后记  不得不说的两句话

2006-1-12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17:42
多层次分项目,关注学生差异
——美国语文高考试题类型介绍

    中美两国的国情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教育制度和招生政策的差异,这就决定着两国的高考语文试题在项目与类型的设置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本文以美国语文高考类型为例,谈谈美国高考语文的情况。
    美国语文高考分为SAT和AP两大系列。这两类考试中,语文考试的项目内容、题型题量,以及分值分配都各不相同。两类考试成绩分别有着不同的目的与作用。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SAT和AP考试,学生根据报考大学的要求选择考试类型;越是顶尖的大学越具有挑战性,对考试成绩的要求就越高。优秀的学生可以选择SAT-Ⅱ和AP课程,挑战自己,考上顶尖的大学,而一般的学生,如果只报考普通的州立大学或社区院校的话,只需要SAT-Ⅰ成绩即可。
    多层次分项目的SAT语文考试
    SAT,全称为The 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即学术潜能考试,其目的是检测学生完成大学教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倾向性。语文SAT分为两类,即SAT-Ⅰ和SAT-Ⅱ。SAT-Ⅰ称为推理测试(Reasoning Test),目的是检测学生获得大学成功所必备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考试分为批判性阅读与写作两个项目,答题时间分别是70分钟和60分钟,分值各为800分;SAT-Ⅱ称为学科考试,语文科目只考文学,考试时间60分钟,分值为800分。
    具体地说来,SAT-Ⅰ的推理考试包括批判性阅读和写作两个项目。其中,批判性阅读包括句子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片段的批判性阅读,70分钟的考试时间,包括两个25分钟和一个20分钟的片段阅读;写作包括35分钟的修改句子、辨别句子错误、修改段落,以及25分钟的文章写作,考试时间共计60分钟。考试试题主要检测学生的词汇知识、逻辑思维与判断推理能力、书面语言的规范,以及清晰有效的合乎逻辑的语言表达能力等。除了25分钟的文章写作之外,其余试题全部以标准化选择题材形式呈现。
    SAT-Ⅱ语文学科考试只考文学。这项测试是独立于任何一本教科书或教学法之外的。考试内容促进和发展,并且反映当前高中课程的倾向,考试所设问题的类型历年变化很小。
    许多大学使用学科考试成绩作为大学入学的确认资格,作为大学课程的安排,以及对学生选择课程的指导意见。考试时间为60分钟,总分为800分。文学考试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必备的诗歌与散文阅读阐述技能,让学生把他们对文学专业的精通和熟练程度展示给大学。考试选文是来自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
考试类型:60道多项选择题;6-8个阅读选段,每个选段有4-12个问题;文学选段来自文艺复兴至现代的规范的英语文学作品原文。试题同样为标准化的选择题。
    写作测试已退出SAT-Ⅱ学科考试
    以前,SAT-Ⅱ考试项目和内容包括写作测试,但2005年1月22日举行最后一次学科考试中的写作测试之后,文学考试不再包括单独的写作项目,因为在60分钟的SAT-Ⅰ测试中包括了专门的写作项目。只要学生参加SAT考试,他们的写作技能都能得到评价。
    行走在能力极限边缘的语文AP考试
    AP,全称为The Advanced Placement,意为高级分层考试。语文学科主要考语言与写作和文学与写作两个项目。与SAT考试不同的是,这两个项目的考试不再以标准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是按照规定要求完成主观问题的回答与写作任务。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结合给定材料,设置三道试题,分别用40分钟的时间完成它。
    高中阶段开设的AP课程,共有35门之多,横跨20个学科领域。它能够为每个人提供需要。唯一的要求是学生对自己计划学习的课程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努力学习的愿望。AP不是人人必须参加的考试。
    那么,为什么要参加AP课程的学习与考试?他们认为,AP能够改变你的生活;通过大学层次的AP课程,你将进入知识的王国,这是高中阶段所没有探测的领域;通过AP考试,你就有机会获得学分,站在国家级学院或顶尖大学的门槛前。一句话,显示出敦促自己行走在能力极限边缘的愿望。
    这就是美国的高考,像一场盛宴,菜肴丰盛,层次级别明显,类型项目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层次,按照自己的愿望选择考试项目,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17:47
让学生行走在能力极限的边缘

——美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1)



    与中国高考一张试卷定乾坤的情况相比,美国语文高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运用不同类型的试卷,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检测学生的能力与水平状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从试题形式来看,美国语文试题以标准化选择题为主。
    纵观他们的语文试题,除了AP考试,除了SAT-Ⅰ中25分钟的文章写作之外,无论是批判性阅读,还是语言规范检测,抑或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试题一律是标准化选择题。用选择题的形式检测学生的词汇语法知识,篇章结构知识,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甚至语言规范技能等。阅读考试给定一段阅读材料,文后设置2~5道问题,每道问题测评同样类型的阅读技能。比如,要求考生辨别原因和结果,做出推论,辨别主要思想内容,或者作者的语调(语气、感情和态度),遵循分类和议论的逻辑等等。
    下面将对美国高考不同类型的语文试题进行简要介绍与分析。
    (一)既重视基础又挑战思维的SAT-Ⅰ推理考试
    SAT-Ⅰ的推理考试包括批判性阅读和写作两套试卷。其中,批判性阅读包括句子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片段的批判性阅读,考试时间70分钟,包括两个25分钟和一个20分钟的片段阅读,总分800分。写作包括35分钟的修改句子、辨别句子错误、修改段落,以及25分钟的文章写作,考试时间共计60分钟,总分也是800分。考试试题主要检测学生的词汇知识、逻辑思维与判断推理能力、书面语言的规范,以及清晰有效的合乎逻辑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SAT-Ⅰ的批判性阅读试卷
    阅读材料的长度大约是100~850词。这些片段选自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人文、社会研究、自然科学和文学虚构作品。作品的风格各不相同,可以包括叙述性的、议论/辩论性的、说明性的元素。有的选文由两个相关的片段组成,这两个片段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要求考生进行比较和对照。阅读理解往往检测学生如下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 上下文语境中的词汇:要求考生判断上下文语境中词汇的意义。
    ◆ 对文字的理解:评价你对片段中直接陈述的重要信息的理解和把握。
    ◆ 延伸推理:不仅衡量考生对作者做出的假设和运用技巧的判断,而且测量考生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
    例如,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岩石还是湿的,动物正在闪耀,好像它正在游动一样。”侯新光回忆说。作为一名古生物学专业的学生,1984年毕业于中国城镇澄江。他在勘测岩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不平常的化石。“我的老师常常说起自由页岩动物,它看起来就是它们中的一员。我的手开始颤抖。”侯的确发现了一只Naraoia。这只Naraoia像来自加拿大的同类一样。然而,侯的动物却比加拿大的动物亲属早了一千五百万年。
    1、“勘测”一词的主要意思是:
      A.计算价值
      B.全面考察研究
      C.决定边界
      D.随意的民意测验
      E.进行统计学研究
    2、侯新光的手开始颤抖,因为他:
      A.担心他会失去这块化石。
      B.担忧他的发现的意义。
      C.关心他的作业不能获得学分。
      D.不确定化石的可靠性。
      E.为自己的重大发现而兴奋
    这里,第一道题检测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词汇的意义,第二道题则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思考推断,从而理解“手颤抖”的原因。
    ◎SAT-Ⅰ的写作试卷
    写作水平对美国学生申请大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作考试在整个SAT考试中则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写作试卷分为两大板块:前三项是辨别、修改句子和语段的错误,完全以标准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目的是检测学生语法、惯用法、标准书面英语的规范,以及语段组织的逻辑性、条理性与连贯一致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四项是写作,给定一个话题,规定写作时间是25分钟,不规定文章长度,但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针对给定的话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
    第二,运用推理和来自于阅读、研究、经历和观察所得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遵守标准书面英语规范。
    与中国高考语文试题不同的是,SAT-Ⅰ中的文章写作试题只有写作时间的限制(25分钟),没有对文章长度的要求,但是强调观点的独特性与论据的确凿有力。文章写作特别强调有效地形成自己的观点,合乎逻辑地、清晰地传达思想,准确地使用语言。
    作文满分是4分,由两位教师评阅,最后得分是两位教师给分的总和。
下面是一道考试作文题:仔细思考下面语段中描述的问题,完成指定的写作任务。
幸福感和满足感并非一个人的生活目标,而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最佳驱动力和奖赏。对财富回报或实现目标的赏识的期待会导致失望和沮丧。如果我们希望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获得幸福快乐,就不应该追求由于赢得财富和名声缘故所带来的成就。很出色地完成工作所带来的个人满足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
    写作任务:人们获得成功是靠什么来驱动的,是靠个人满足还是金钱或名誉?构思并写出一篇文章,文章包含形成你对问题的看法。运用推理和来自于阅读、学习研究、经验或观察的例子证明你的观点。
    美国的写作考试求真务实,挑战思维,从实际需要出发,检测学生清晰的逻辑推理与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语言实用能力。学生平时获得的“忠告”是“不要为作文而作文”,“作文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在一页纸上能完成的故事”,“一个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讲出来的故事”;作文中所表现的应该是“真实的你”,是你自己“真正的声音”,“心底发出的声音”。
    在美国,因为除了SAT成绩之外,学生在申请大学的时候,还需要写作一篇申请短文(Personal Essay),学校的目的是想就此了解学生的个人性格和品质。越是顶尖的大学,其写作话题越具有挑战性。比如,2005年4月,明尼苏达大学的申请短文就很有趣,它要求学生“写下你自传的第106页”。这类题目不是具备一般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做得到且能写得好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17:53
挑战思维的美国高考写作测试
王爱娣

    美国高考语文同样设置写作试题。写作试题已从原先的SAT-Ⅱ学科考试中撤出,并入SAT-Ⅰ推理测试中。写作测试在整个SAT考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试题分为两大板块:第一项是辨别和修改句子与语段的错误,25分钟完成24个问题,这些问题完全以标准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在语法、惯用法、标准书面英语的规范,以及语段组织的逻辑性、条理性与连贯一致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二项写作,给定一个话题,规定写作时间25分钟,不规定文章长度,不要求给文章写标题,但强调观点的独特性与论据的确凿有力,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针对给定的话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
    第二,运用推理和来自于阅读、研究、经历和观察所得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遵守标准书面英语规范。
    每套试题之前,特别强调文章写作要有效地形成自己的观点,合乎逻辑地、清晰地传达思想,准确地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
    例如,2006年10月在香港举行的SAT作文试题如下:
   
话题:欺骗有两种类型。当一个人向自己的朋友错误地许诺的时候,这就是一种恶意的欺骗。但也有一种善意的欺骗,这样的欺骗最终会成为现实。例如,当你没有特别友好的感觉的时候,你能够而且常常要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用一种友好的方式行动,不久,你可以真正地体验到友谊。
    任务:欺骗——当某件事情不是真的而假装它是真的——有时候,能够带来好的结果吗?构思并写作一篇文章,文中必须表明自己的观点。运用来自阅读、研究、经验或观察所得的理由和事例支持自己的观点。

    同年同月,在北美地区或非北美的其他地区举行的SAT中,还有三套试题,话题与写作任务如下:
   
1、话题:当一些人把促进竞争作为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的时候,另一些人则强调合作的力量。工作或体育运动方面的激烈竞争,或者思想、技能方面的角逐的确能够促使人们要么避免失败,要么获得重大成功。然而,在错综复杂的世界里,合作更可能带来积极而持久的成就。
    任务:人们通过合作获得的成功比通过竞争带来的成就更大吗?构思并写作一篇文章,文中必须表明自己的观点。运用来自阅读、研究、经验或观察所得的理由和事例支持自己的观点。
    2、话题:有时候,向那些声称自己正确的权威人士挑战很有必要。毫无疑问,为了维护小组或组织的作用,尊重权威是必要的,但是向主管人员——即使他们是自己领域的专家或领导——提出疑问,可以使我们成为优秀的思想者。这样,将冲破所有保守的旧观念和决策的羁绊,而考虑新的观点与决策。有时候,这样甚至能够从思想深处纠正旧的错误,结束错误的行动。
    任务:针对权威部门的人士的观点和决策提出疑问很重要吗?构思并写作一篇文章,文中必须表明自己的观点。运用来自阅读、研究、经验或观察所得的理由和事例支持自己的观点。
    3、话题:如果没有难题,如果不犯错误,如果不是像我们预料的那样失败了的话,我们就不能真正而确切地学到东西。当每件事情正很好地运作的时候,没有难题,也看不到失败,我们还需要设法尝试新的刺激吗?当经历困境的时候,我们仅仅需要激发学习的动力。
    任务:真正的学习只能发生在我们身陷逆境的时候吗?构思并写作一篇文章,文中必须表明自己的观点。运用来自阅读、研究、经验或观察所得的理由和事例支持自己的观点。
   
    纵观上述话题,内容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检测学生清晰的逻辑推理与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语言实用能力。学生平时获得的“忠告”是“不要为作文而作文”,“作文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在一页纸上能完成的故事”,“一个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讲出来的故事”;作文中所表现的应该是“真实的你”,是你自己“真正的声音”,“心底发出的声音”。
    在美国,因为除了SAT成绩之外,学生在申请大学的时候,还需要写作一篇申请短文(Personal Essay),学校的目的是想就此了解学生的个人性格和品质。越是顶尖的大学,其写作话题越具有挑战性。比如,2005年4月,明尼苏达大学的申请短文就很有趣,它要求学生“写下你自传的第106页”。这类题目不是具备一般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做得到且能写得好的。可见,美国的写作考试的确具备挑战学生思维的特点。
2007年3月9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17:56
9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政策与战略规划

王爱娣



    【内容提要】
    普遍认为,美国教育进步同经济发展相适应,似乎是一个奇迹,在短短两百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世界教育强国。实际上,美国教育没有奇迹。美国人自己对他们的教育成绩一直以来都不满意,教育状况不断受到社会的批评与指责。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对教育大量投入财力、物力和人力的同时,对教育改革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从国家的政治高度控制教育规模和发展状况。这些政策法案彼此相联系,承前启后,共同掌管着目前美国学校教育的命运。
    【关键词】宏伟目标  科研成果  关注结果  教育平等  教育卓越

   
    美国教育实行地方自治,联邦政府教育机构对州或地方教育机构或教育实体没有行政约束力,而是通过立法形式对州或地方教育机构进行干预,影响和控制州或地方学校的教育质量。1957年,苏联第一颗卫星上天引起美国的震动,此后,美国进入教育改革时期,1983年《国家处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等一系列报告的出台,加强了全国教育改革的力度,加快了改革的步伐。90年代以来,一系列教育法案或战略规划的实施,促使美国学校教育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更充分地体现出美国式的科学主义价值观念。
    一、确立学校教育发展的宏观目标——《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
1990年,布什总统和各位州长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全国教育目标,这目标“正与一个大国相称”①。其文件规定了美国学校的教育目标,即到2000年:
    1、所有的美国儿童入学时乐意学习。
    2、中学毕业率将至少提高到90%。
    3、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业已证明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应付挑战;美国的每所学校要保证所有的儿童会合理用脑,以使他们为做有责任感的公民、进一步学习,以及在美国经济中谋取有创建性的职业,做好准备。
    4、美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居世界首位。
    5、每个成年美国人将能读书识字,并将掌握在全球经济中进行竞争的能力和肩负的责任。
    6、每所美国学校将没有毒品和暴力,并将提供一个秩序井然的有益于学习的环境。
    怎样才能实现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目标?该战略规定创建一个全民皆学的氛围和环境,具体要求如下:第一,为今日的学生建立更好和更负责任的学校;第二,为明日的学生建立新一代美国学校;第三,为其余人(昨天的学生/今天的劳动者)创建一个全民皆学之邦;第四,建立学习的社区。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突出人人皆学的环境影响作用,以及重建美国学校的理想,正是《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的核心内容。
    二、强化科研,促使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1994年3月经国会审议通过后,3月31日由克林顿总统签署,1994年7月1日正式生效。这项法案有两项内容对美国教育起到建设性的作用:一是法案第九章明确提出“加强教育的研究与改进”,二是提出“信息服务教育”的要求。
    国会在研究改进美国教育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当前教育存在着十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大多数美国公立学校没有做好让学生达到全国教育目标的准备。联邦政府应该支持教育研究、发展、推广、试验和资助的这项广泛而详尽的计划,来确定和支持迎接面临挑战的最好办法。为更深刻地了解学习和学校教育过程、发展新的观念所作的重大投资将最有希望从根本上改变每个美国学生的生活。为了协调这方面的努力,教育部的“教育研究和改进办公室”应成为这项运动的核心。
    2、联邦政府没有在教育研究和发展上给以足够的投入,已使美国缺乏改进学校教育所必需的坚实的知识基础。少数民族儿童的教育成绩应受到特别的关注,因为在美国25个最大城市的公立学校学生中至少有一半是少数民族学生;根据人口统计,到2000年几乎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将都是少数民族学生或其他贫困学生。
    3、联邦政府在履行教育研究、发展和推广职能方面的投资目标,至少应是整个教育投资的1%。
    4、“教育研究和改进办公室”应发展一项全国推广政策,以推动实现美国教育决策者可自由使用教育研究成果、典型和材料宝库的目标。
    5、应建立一个“全国教育研究政策与优先委员会”,同助理部长合作,对教育研究、发展和传播的长期计划,以及“办公室”的活动方式形成一个全国一致的意见。
    6、现有的研究和发展机构应发挥更大和更积极的作用,创建的新机构应促进将研究成果尽快应用于教育高度优先领域方面取得一致的认识。
    7、在改进美国教育制度包括推广研究成果所作的努力中,要更广泛运用现有技术。
    8、协调“办公室”同教育部其他部门的职责是十分紧要的。“办公室”应在教育研究、发展和推广的职能方面加强同联邦政府其他部门的协调。
    针对教师研究成果推广的情况,国会所做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目前仍然存在如下情况:
    1、教育研究,包括由教育研究与改进办公室资助的研究,并没有对美国的学校起到这些研究应起的作用。
    2、有关的教育研究成果及其意见和建议,并没有很好地推广到教师那里,也没有被需要这些研究成果的教师所运用。
    3、由于各有关机构和组织之间缺乏联系,有效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推广,对教师的技术支持也得不到保证。上述的各有关机构和组织是:按本条规定给予支持的研究和开发中心,第八条所述的地方教育实验室,国家传播网络在各州的推动站,教育资源和信息中心,按《1965年中小学教育法》支持的综合技术支援中心,以及公立学校。
    4、多数教师很少有时间与同事针对如何提高教学水平问题进行专业对话。
    5、教师不能直接进入信息系统或网络。
    6、教师对在职期间的教师培训内容基本没有发言权。
    7、不鼓励教师个人到校园外寻求和使用校外资源。
    总之,支持教育研究、发展、推广和应用研究成果,建立“全国教育研究政策与优先委员会”,成立教育资源信息中心交流站,规定信息资源的使用及版权问题,关注教师的发展和对教育研究成果的应用,这一系列举措已成为《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最突出的贡献。今天,美国语文教育教学及教材编写所反映与吸纳的正是最新教育研究成果。
    三、走上“新的关注结果的改革之路”——《不要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
    2001年1月23日,美国新任总统布什向国会提交《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计划。这是布什上任的第一份立法动议。美国国会2002年1月8日通过此项法案。当时的教育部长罗德·佩奇说:这是“35年来对联邦教育政策的最为重大的改革。”①
    这项法案继续把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科教学方面,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数学熟练程度。其中与学科教育有关的内容如下:
    1、通过高标准和教学效能来核定和实现平等,为处境不利的学生弥补成绩差距。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该项条款。第一,设立高标准;第二,对3~8年级的每一个学生进行年度测评;第三,要求报告所有学生的成绩;第四,期望处境不利学生每年获得足够的进步;第五,用技术援助和经费帮助各州扭转低成绩学校;第六,增加学校的灵活性;第七,为低成绩学校和学区提供矫正行动;第八,保护家庭学校和私立学校。
    2、通过把阅读放在首位来提高读写能力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有两套方案可以实施:第一,创设广泛的、全州范围内的阅读计划,确保每个孩子在3年级时学会阅读。各个州和学区将从“阅读第一”计划中获得经费,在从幼儿园到2年级实施全面的、以科学为基础的阅读计划。第二,以“儿童早期阅读行动”作为“阅读第一”的补充。参与“阅读第一”计划的各州将能选择接受“早期阅读第一”的经费,在现有的学前计划和“领先”计划中,为参加的小学提供实施以研究为基础的阅读计划。
    3、激励英语熟练程度有限的学生达到英语流利水平。美国有三百万英语熟练程度有限的学生,他们需要在学校学会英语。
因此,每个州和学区都必须建立一套与之适应的政策,力争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例如,加利福尼亚州教育局长杰克·科恩奈尔(Jack O’ Connell)在他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2001年教师要求》中指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所必须实施的关键目标如下:
    到2014年所有学生都将在阅读和数学两科达到熟练程度。
    所有的英语学习者将在阅读/语言艺术和数学方面成为熟练者。
    到2005~2006年末,所有学生都将由高质量的教师来教学。
    所有学生都将在安全、远离毒品的学校学习。
    所有学生都将获得高中毕业文凭。②
    1983年《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发表,使美国教育人士了解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9·11事件的发生,使得美国国会理解了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加强民主力量本身也具有重要作用,于2001年12月下旬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布什总统的改进美国小学和中学教育的计划——《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9·11事件对美国教育来说意味着什么?“它使得这些目标——提高学生成绩、培养青年人的坚强品格和公民意识、改善教育研究质量还有更多……的达成变得异常紧迫”。③
    从《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已经完成了从调查取证到分析报告,再到目标制定,最后,把这些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科教学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要求从教室开始,从提高教师的素质开始,把阅读放在第一位。
    四、保障教育平等,促进教育卓越——《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2002.3.7)
    这份教育战略规划明确指出,联邦政府教育部的使命是:在全国范围内,保障教育平等,促进教育卓越。具体提出六个方面的战略目标:
    目标1:创建业绩文化
    目标2: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目标3:建立安全的学校,培养学生坚强的品格
    目标4:将教育转化成有科学证据支持的领域
    目标5:提高中学后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质量,扩大入学机会
    目标6:创建教育部的卓越管理
    该战略规划指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及其确立的改革原则——问责、灵活性、更多的父母选择权、做有效的事——始终贯彻在整个战略规划中,并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指导工作的“北斗星”。
    这项战略规划还指出,“任何一项教育事业的最终目标都是提高学生的成绩,以使个人有能力为我们的民主、经济和社会作出贡献。”并且表明,教育部需要改变一种教育文化,即从对某种教学时尚的盲从和跟风的文化转变到注重成绩、专业性和结果的文化中来;要求以成绩作为对投资的回报,要求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在教育部内部创建一种问责文化。
    这个战略规划非常强调教育绩效。它用清晰的语言提出了教育部希望达到的可测量的目标和目的,并宣称“这个长期规划不是挂在墙上炫耀的战利品,而是教育部变革的一种催化剂,它为全面的变革设定了程序。”
    由此可知,当今美国教育是建立在如此强有力的政策法规基础之上,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关注教育的结果,则是今天美国教育改革工作的重心所在。

《中外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17:56
美国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评介

王爱娣(广东深圳北师大附中  518054)




    中国语文有着上千年可追溯的历史,提起语文教育,很多人认为它是传统学科,改革中似乎不应该看到它变化的身影。其实不然。当我们置身课程改革,当我们睁开眼睛看到外面的世界的时候,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如何体现其教育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科学性与规律性?下面三篇关于美国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介,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及课程标准的修订或许能够带来一些借鉴与启示。

    美国义务教育阶段(K-12年级)课程标准的设置,与其联邦制度相一致,既有国家标准来体现统一的国家意志,又有各州标准实现地方自治,这样使得美国语文课程标准呈现出多样化层级化的状况,国家课程标准的理论框架与各州标准的具体实践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统一。由于美国国家《语文课程标准》①属于上位课程标准,因此,语文工作者看到的往往只是各州使用的学术标准,误以为美国语文课程没有国家标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下面从美国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定位与教学行为规范的价值,以及各州课程标准之间的共性、特点两个方面,综合评介美国国家与各州的语文课程标准概况,以此探讨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本文皆指“实验稿”)目前尚存在的一些不足,挖掘其对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可能产生的启迪意义。

    早在1991年8月,一位名叫Judit Thelen的人写信给联邦教育部秘书长Lamar Alexander,建议设置英语语言艺术(以下通称“语文”)课程标准。1992年秋季,联邦教育部授权语文课程标准项目给伊利诺大学的阅读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同意与国际阅读协会和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密切合作,共同制定与形成标准。1994年联邦政府结束了对标准的介入,从那时起,该标准项目单独由国际阅读协会和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完成,并于1996年出版。这套《语文课程标准》从起草到出版,历时四年。而在国家标准出版之前,除了七个州的课程标准仍在制订过程中之外,其余各州基本上都有了一套适合自己州教育实际水平的课程标准或框架。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与地方标准有着怎样的关系?国家标准对地方标准没有行政约束力,各州或地方自愿采用。事实上,各州所使用的基本上是本州自己制定的课程标准,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作为一种教学规范与严格要求,从对课程的理论定位、对一些概念的定义,以及教学行为的规范等方面影响着各州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第一,《语文课程标准》统摄着各州语文学术标准。
    相对于各州标准来说,这套《语文课程标准》相当于一副理论框架,但是,无论是它的制定过程、设置的理论框架,还是提出的新概念的定义,以及设置课程标准的最终目的等方面,都凌驾于地方或州课程标准之上。《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些理念,所界定的概念术语,在各州标准里不同程度地被应用推广。因而,可以说国家标准实际上起到了统一意志的作用,它在统摄着各州语文课程操作标准。具体说来,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关于“标准”的定义
    《语文课程标准》对“标准”的定义是:“学生对语言应该知道什么和运用语言能够做些什么”。这个定义在各州课程标准中已经达成共识。
    2、关于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语言学习的机会,并得到鼓励,使他们形成为追求个人生活目标,包括丰富个人生活而发展语言技巧的观念,作为有教养的、有生产力的成员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同时,还从宏观上指出课程标准应该完成的使命:
    为满足学生今天和明天的读写需要
    提出一个读写教育共同分享的远景
    为所有的孩子提升平等,促进卓越
    3、关于一些概念和术语的定义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对一些新概念或术语作了明确的定义,以便统一认识。比如《语文课程标准》对“文本”“阅读”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概念的解释是:
    文本:不仅指纸质的印刷品,而且指口头语言形式、书面作品,以及信息技术的交流媒介。
    语言:除了指口头与书面形式的表达之外,还包括视觉交流形式。
    阅读:除了对印刷品的阅读之外,还涉及到听和观察。
    美国基础教育特别强调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什么是批判性思维?《语文课程标准》在术语表中对此概念作出的定义是:
    批判性思维,是指在文学、艺术、科学和其他学科领域中,具有创造性、批判性和逻辑性的思维过程特征;发散性思维。
    与此相联系的“批判性阅读”成为美国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概念。《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作出如下定义:
    用这样的方式阅读文本:提出假设,探讨观察问题的视角,批评社会和政治的基本价值观或立场。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对抗性的、积极的阅读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到文本与世界两个方面。批判性读者从文本中获得经验,反过来,又借助文本形成并发展自己对个人和社会经验的批评性观点。
    《语文课程标准》对批判性阅读的定义及其规定性内涵,已经成为各州共同遵守的规范,批判性阅读成为各州标准考试,甚至SAT的阅读考试的项目之一。
    4、把学习者放在语言学习的中心位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把学习者放在读写训练与语言学习的中心位置,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互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示表明,学习者周围是一个非常宽松广泛的语言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语言,首先应该明确学习的内容,即知道学什么,其次,要了解学习的方式,即知道怎么学,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学习的目的,即知道为什么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些理念,对某些概念术语的认识,以及语言学习使用的方法技巧策略等,各州语文课程标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彼此达成一种默契。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为各州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构建了一副理论构架。
    第二,《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各州语文课程标准制订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为各州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提供了理性认识与参考,使之更具体,更富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标准“必须建立在我们所熟知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学习这个牢固的基础之上”,“如果脱离这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无法兑现国家的承诺:教育所有的学生、突出读写能力的思想,以及公开资助学校”。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必须把语言学习放在语文课程的核心位置。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则是语文课程的中心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州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作出如下规定:(1)标准必须反映学生如何学习,特别是如何进行语言学习的最新研究与理论成果;(2)各州语文课程标准必须是严格的;(3)不限制每门学科领域只有一套标准;(4)内容标准必须清晰准确,体现某个学科领域连贯的、具有专业水准的框架,这个框架不是静止的、不连贯的纲要清单。
   第三,《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课程的内容构成。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表示,编写者制订这套标准的目的是尽可能清晰而具体地规定,就学生在英语语言艺术——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观察和表达观点方面,在读写教师与研究者之间要统一认识。这样就使得各州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构成基本上围绕着阅读、写作、交际和表达等方面展开。比如,加利福尼亚州分为阅读、写作、口头与书面表达习惯、听与说四个部分,南达科他州分为阅读、写作、听话-观察-说话三个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12项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1、学生广泛阅读印刷或非印刷的文本,建立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认识自我,以及对美国和世界文化的理解。通过阅读,获得新的信息,满足社会和工作的需求,同时更好的完善自我。这些文本包括虚构和非虚构类的、古典的和当代的作品。
    2、学生广泛阅读各个时期的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比如哲学的,伦理的,审美的)来理解人类经验。
    3、学生运用各种策略方法去理解、阐释、评价和欣赏文本。他们综合先前的经验,利用与其他读者和作者互动的机会,借助词汇知识和其他文本知识、词汇辨认策略,以及对文本特征的理解(比如声音-字母一致,句子结构,语境,图画等),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4、学生依据不同的听众和目的,调整他们书面的、口头的和视觉的语言(如表达习惯、风格和词汇等),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5、写作过程中,学生要调动多种写作技巧和策略,恰当使用多种写作要素,为了多种目的,与不同的读者进行交流。
    6、学生运用语言结构知识、语言惯例(比如拼写、标点符号),媒体技巧,比喻语言及其类型,去创造、批评和讨论印刷与非印刷的文本。
    7、通过激发思想和问题意识,通过难题的困惑,促进学生对事物的研究以及研究的兴趣。他们搜集资料,评价和综合来自各种不同资源的数据,(如印刷和非印刷的文本,民俗产品,人),用适合他们的目的和听众的方式交流他们的发现。
    8、学生利用技术和信息资源(比如图书馆,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电视)搜集资料,综合各种信息,创造新知识,并且与他人进行交流。
    9、学生发展这样一种认识:尊重语言运用和模式的多样性,以及跨越文化、民俗群体、地理区域和社会作用的方言。
    10、对于第一语言非英语的学生,利用他们的第一语言发展英语语言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对跨学科内容的理解。
    11、学生作为有见识的、会反思、有创造性、有批判意识的成员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12、学生利用口头的、书面的和视觉的语言实现自己的目的(如为了学习、娱乐、劝说,以及信息交流)。

    以上12项内容分别从阅读(1-3)、写作和交际(2-6)、探究能力(7)、信息技术与文化课程的整合(8)、尊重多元文化(9)、对移民英语能力的教学要求(10),以及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11-12)等方面向人们展示了语文教育应该完成的任务,以及最终要达成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从设置该项内容的环境背景、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评价标准等角度对以上每项内容逐条进行详细的阐述,为内容标准的设置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第四,吸收全国众多人士的智慧,确保课程标准的制订有较高的科学基础。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在制订过程中,做了许多调查访问求证工作,有上千个K-12年级的一线教师接受访谈,参与讨论和修订工作,几百个父母、有立法权的领导者、管理者、研究者和政策分析家,在制订标准的每一个环节都起着关键作用。这些名单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里全部列出,长达25页。这样做反映了对个人劳动与知识产权的尊重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制订课程标准的高度重视与科学严谨的态度。由此可见,这套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虽然起初是由大学研究人员领头制订,但从上千名参与者名单里可以看出,这套标准并非少数权威专家或理论家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建立在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
    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还列出《语文课程标准》中使用,以及教学中常用的相关术语,比如“审美”“分析”“听众”“交际”“认知过程”“理解”“结构意义”“课程”等,总共95例,并且对这些专用术语一一给出明确的定义。这样使得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时候,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认识与把握,在全国范围内达成一致,不会产生分歧。
    总之,这本由国际阅读协会和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一套严谨而完整的教育纲领文件,它由导言、标准的设置、标准的远景、十二条标准、标准在课堂、结论、术语表,以及附录等八个部分组成。这套《语文课程标准》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掌控并牵引着美国语文教育的大方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17:56
美国各州语文课程标准的共性与特点探讨

王爱娣(广东深圳北师大附中  518054)



    美国教育实行地方分权自治,各州都有一套适合本州教育实际情况的课程标准。由于各州教育的实际情况不同,课程标准的名称也不尽相同,比如,纽约州称作《课程、教育和评价草案初稿框架》(1994年),加利福尼亚州称作《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语文内容标准》(1997年),马萨诸塞州称为《马萨诸塞语文课程框架》(2001年),南卡罗纳州称为《南卡罗纳语文课程标准》(2002年),等等。这些标准无论叫什么名称,它们所行使的职责便是指导教学,并且评价学习结果,成为教学与评价的指南与依据。这些标准虽然是在各州不同教育背景与环境下产生的,但是,它们对一些根本问题的认识,例如“标准”的定义、教学内容的构成、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以及对一些概念术语的理解与把握达成一致,取得了共识。具体说来,美国各州语文课程标准具有如下方面的共性与特点。
    第一,各州标准对语文课程本质的认识,与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各州标准没有对课程性质与特点的探讨,但是,对课程本质的认识,对一些概念术语的理解没有分歧,达成一致。
    1、对“标准”一词的理解,各州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

    国家标准定义“标准”为:学生“关于语言学习想知道什么和能够用语言做什么”,这个定义已经成为全美语文教育界的共识,而且成为各州制订语文课程标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即教什么和学什么。
    2、对语文教学内容构成的认定,各州标准基本保持一致。
    比如,南卡罗纳州规定语文教学的四项内容为:阅读、写作、交际和研究,亚利桑那州则描述为:阅读、写作、听和说,以及观点与表达四个方面。总体上说,各州语文课程内容基本上锁定在阅读、写作、交际和表达或研究等方面,课堂教学围绕这些方面展开。
    3、把语言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中心任务。
   虽然美国语文教育很强调文学教育的作用,强调人文精神与自由精神的培养,但是,审美情趣与情感培育都是建立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之上,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作基础,一切都是空谈。1995年,卡内基在他的《基础学校》一文中谈到基础学校的构想时就强调把语言学习放到学校教育的中心位置,这个观念至今一直影响着美国的语文课堂教学。比如,纽约州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教育目标是:“为获得信息和理解而学习语言,为进行文学反应和表达而学习语言,为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而学习语言,为进行社会交流而学习语言。”这四条教育目标充分体现了语言学习的目的和用途。
    4、把学习者放在语文教育的核心位置。
    比如,加利福尼亚州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自信的演讲者和积极思考的听众”;内华达州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效的交际者、读者、写作者、演讲者和听众”。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语言学习作为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成为积极有效的语言使用者与交际者作为目标,这一点的确值得我国语文教育的借鉴。
    5、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水平不单单是语文一门学科的事情。
    对语文课程在学生的学业提高与个人成长中具有怎样的作用,各州课程标准的看法一致。比如,纽约州在《语文课程资源指导》导言部分的“哲学理念”里明确提出:“承认所有内容领域的教师共同承担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听话和说话能力的责任。”。《南卡罗纳州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育的成功,是建立在语言艺术与其他内容领域整合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各州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简洁明了,阶段目标具体实在。
各州课程标准对其总目标的描述一般比较简洁明确。例如,《南卡罗纳州语文课程标准》“导言”指出,语文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教育和沉浸在文学和信息文本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语言,最终成为熟练的交际者。良好的交际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该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则是以年级为单位,从学前班、幼儿园、1年级,一直到英语4(高中毕业),分为14个阶段,按照年级顺序,分别从阅读、写作、交际和研究四个方面展开,条分缕析。各个年级的阶段目标,在层次与难度上呈现出渐进的梯度,其难度与复杂性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加大,虽然各年级中阶段目标的有些表述相同,但随着文本难度的加大,复杂性的升高,而呈现出难度逐渐加大的情形。
    还比如,《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语文内容标准》规定语文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自信的演讲者和积极思考的听众”,然后,以年级为单位,按照年级顺序,分别从“阅读”“写作”“口头与书面语言习惯”,以及“听和说”四个方面具体列出阶段目标,内容具体实在,教学中易于操作。
    从课程目标设置的情况来看,不管是在东部的纽约,还是西部加利福尼亚,抑或是中部六州,甚至北边的阿拉斯加,情况大体相同。因为各州之间在课程标准的制订过程中,也在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并不断完善。
    第三,各州课程标准成为课堂教学必须遵守的规范,在全州范围内强制执行。
    与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自愿采用”的原则所不同的是,所有公立学校对本州课程标准的采用是强制性的,必须遵守执行。自从布什总统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实施以来,各州开始按照严格的学术标准教学,绝大多数州从2年级开始直到高中毕业的各个年级都要参加州标准考试,以此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标准规定的熟练程度。
    各州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的具体内容,不仅成为指导教学的令箭,成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指标,而且也已成为各州标准考试的评价标准设置的重要依据,标准考试的考点设置基本上都围绕着这些目标进行。教学中,课程标准的落实非常具体到位,比如,笔者在加利福尼亚州尔湾学区的语文课堂里看到,教师把课程标准打印了贴在墙壁上,把相应的标准条款写在黑板上,当成近期作业,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学校在举行家长会的时候,把课程标准发放给家长,让家长熟悉课程标准,为提高孩子达到语文熟练程度而努力。
    美国的教材编写,起初并不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而是以最新教育科研成果为依据编写的,但是,从现行美国语文教材来看,教材编写者为了使教材能够适合某州使用,而把该州课程标准内容的具体条款已写进了教材的相应位置,使学生与教师在阅读、写作等内容时,明确自己要达到的标准是什么,这样,就使教科书非常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使用。
    第四,各州语文课程标准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特点。
    美国基础教育实行12年义务教育制,因此,各州标准,从学前班直到高中毕业,体现了12年一贯制的特点,12个年级的教学内容是前后连贯的,呈现出循序渐进上升的态势。这12个年级的课程标准,无论是语言表述的风格,还是语文训练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构成,都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第五,各州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科研基础,强调术语内涵的确定性。
    美国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明确列出课程标准所引用的各项科研成果的资料来源,以及参与编写者名单,各州课程标准的制订以此为蓝本,也都列出参与编写者的名单,一方面示以鸣谢,另一方面让我们从中看出他们认真对待课程标准的科学严谨态度,以及他们力求使标准严格清晰准确所做的努力。每套课程标准都列有术语表,把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一些概念、语文教学与阅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关键术语,在文本中用加粗黑体字标明,并且在篇末列表解释其定义。同一个州范围内,对这些术语的理解达成一致,不会存在理解的分歧,这样充分体现了美国教育追求的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
    总之,联邦制的美国,这种语文课程标准国家统一意志与地方分权自治的上下层级关系,值得我们学习思考与借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17:57
美国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
王爱娣



    在初中阶段强调表达方式训练的基础上,美国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更加强调个人观点的表达,强调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注重写作的实用价值。
    下面以McDougal Littell公司出版的《文学语言》教材为例,来看美国高中学生写什么,教材规定了哪些写作范围。
   
9年级:
    第一单元
    1 个人叙述
    2 劝说——观点陈述
    第二单元
    1 个人反思写作——反思文章
    2 信息说明文——比较与对照
    第三单元
    1 交流研讨——劝说演讲
    2 信息说明文——过程描述
    第四单元
    1 文学反应
    2 观察与描写——人物框图
    第五单元
    1 叙述与文学作品
    2 信息说明文——原因与结果
    第六单元
    1 报告——研究报告
    2 交流研讨——舞台场景

    10年级:
    第一单元:
    1 劝说——观点陈述
    2 观察与描写——集中的描写
    第二单元:
    1 叙述与文学作品——诗歌
    2 信息说明文——难题解决文章
    第三单元:
    1 报告——职业研究报告
    2 交流研讨——口述历史
    第四单元:
    1 劝说——劝说文章
    2 信息说明文——原因和结果文章
    第五单元:
    1 文学反应——说明文章
    2 个人和反思写作——自传写作
    第六单元:
    1 交流研讨——使用技术:多媒体汇报
    2 报告——研究报告

    11年级:
    第一单元:
    1 观察与描写——见证人(目击者)报告
    第二单元:
    1 文学反应——带有批判意识的文学评论
    2 劝说——劝说文章
    第三单元:
    1 个人与反思写作——短故事
    2 叙述与文学
    第四单元:
    1 文学反应——文学阐释
    2 交流研讨——说与听:讲述故事
    第五单元:
    1 信息说明文——比较与对照文章
    第六单元:
    1 报告——研究报告
    第七单元:
    1 交流研讨:使用技术
    多媒体展示

    12年级:
    第一单元:
    1 观察与描写——个性面面观
    2 个人与反思写作——应用文章
    第二单元:
    报告——研究报告
    第三单元:
    1 信息说明文——建议
    2 劝说——讽刺文学
   第四单元:
    1 交流研讨——说与听:行为展示
    第五单元:
    信息说明文——主题分析
    第六单元:
    1 叙述与文学作品——戏剧场景
    2 交流研讨——网页使用技术
    第七单元:
    1 文学反应——批判性的评论
    高中阶段,除了进行最基本的叙述类和描写类文章的写作训练之外,还要求学生进行以下几种类型的写作实践:
    劝说文章 要求学生用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人信服。整个劝说文章的写作过程仿佛构建一座房屋的过程:顶端,即是导言部分,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是支持观点的证据,它们分别用来证明你的观点;房屋的基座是你重申自己的观点,让读者再一次明白你的思想见解。如图所示。
    反思文章 要求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或者现象,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同样要求有独到的见解和思想。

劝说类文章结构框架图
    文学阐释 要求从文学作品中发现意义,并且通顺流畅、合乎逻辑地表达出来。
    文学批评 要求对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必须融汇了自己的批判性思考的结果。
    另外,还有职业研究报告,要求学生研究自己喜欢的职业,并根据自己的才能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跟中国人的“干一行,爱一行”所不同的是,美国人是“爱一行,干一行”。这是专门为高中学生所做的职业准备训练。
    在这里,每种文章类型都与单元主题和阅读密切相关。
    以读带写,从阅读中感悟写作方法,领悟作品的意义。
    从对《文学语言》9~12年级单元写作专题的分析可以看出,高中阶段的写作基本上确定在这样几个方面:
    1 信息类说明文写作是很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这种文章要求包含丰富的信息内容,其中包括提出建议(温和而中肯地)、比较与对照、原因与结果的推测等。
    2 观察与描写,既有对眼前事物的观察描写,也有目击证人的讲述。
    3 报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报告,二是求职报告。写作训练中,不仅包括求职报告的要求,而且还有简历的写作训练。这是为学生高中毕业写简历,上大学写自我介绍做准备。
    4 文学阐释和文学批评,文学阅读要求学生写作带有批判意识的文学批评和挖掘作品意义的文学阐释,体现美国教育要求的批判性思维训练。
    5 劝说性的文章。要求明确清楚地陈述观点,并且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别人、说服别人,做到意见中肯。
    6 个人与反思写作——写自传、反思作品。这是美国语文写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他们的作文训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写作及其阅读进行反思性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诉诸于文字。这类作品还包括自传的写作。
这些写作训练是通过单元“写作研讨”或“交流研讨”来完成的。在“写作研讨”项目里,首先确定明确的写作类型和要求,然后从四个方面对作文进行润饰加工:
    第一,通过对学生习作的点评,提出写作的注意事项,比如,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用事实或例子来证明观点等。
    第二,通过修改技巧的训练,提高学生对作文结构与语言特征的自觉意识,学生评价自己的文章,反思写作,为下一步提高写作能力,调整写作策略做好充分准备。修改技巧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用事实和例子支持陈述的观点,添加细节,注意有效的过渡,使用过渡词语和句子,阐明意义,使用积极的声音(声音,是美国写作训练的一个术语,它有特定的内涵),避免循环论证,作出结论,等等。
    第三,通过编辑技巧训练,训练学生的语言艺术规范,比如,主语与动词的搭配,动词的时态,句子的平衡,使用that和which引导从句,移动修饰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等。
    第四,评价。在实现上述技巧的基础上,借助修改和编辑对作文进行评价实践。
    到了12年级,在以上四个方面的训练之外,还设置了词汇建设和句子技巧方面的训练内容,从构词和造句两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规范水平。
例如,美国最新大学入学考试SAT作文评分标准中规定,获得满分6分的作文必须达到如下要求:
    一篇杰出的作文,必须清楚而连贯地展示出作者对文章写作的精通,尽管其中还有一丁点的错误。
    有效而富有洞察力地发展作者自己的观点,表现出杰出的批判性思考,清晰地使用恰当的事例、推理,以及其他证据证明自己的立场。
    主题集中而明确,表现出清晰的连贯性,思想发展过程很顺畅。
    表现出对语言技巧的熟练使用,词汇丰富、准确。
    在语句结构上,做出有意义的变换。
    在语法、惯用法和语言技巧上很少有错误。
    总之,没有篇幅长短和规定标题要求的美国写作教学,重视强调文章表达的思想观点,强调具有批判意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和思维方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17:58
推荐: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




寒假将临,有学生来向我索要阅读书目,希望我能推荐一些优秀书刊供他们阅读,我为这些学生的举动而高兴。在推荐书目之前,请大家先看一看大洋彼岸的美国教育部为中学生推荐的必读书目,以供参考借鉴。

1《麦克白》(英国,莎士比亚)
2《哈姆雷特》(英国,莎士比亚)
3《坎特伯雷故事集》(英国,乔叟)
4《失乐园》(英国,弥尔顿)
5《傲慢与偏见》(英国,奥斯汀)
6《伊利亚特》(古希腊,荷马)
7《奥德塞》(古希腊,荷马)
8《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
9《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0《伊尼特》(古罗马,维吉尔)
11《共产党宣言》(德国,马克思、恩格斯)
12《美国民主》(法国,托克维尔)
13《罪与罚》(俄国,陀斯妥耶夫斯基)
14《战争与和平》(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15《美国独立宣言》(美国,托马斯·杰弗逊)
16《哈克贝利·芬尼历险记》(美国,马克·吐温)
17《草叶集》(美国,惠特曼)
18《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塞林格)
19《红字》(美国,霍桑)
20《愤怒的葡萄》(美国,斯坦贝克)
21《圣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17:59

我与香港同行分享教改十年路

文 / 江南梦忆

2008年6月28日,我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中心主办的“十年同行教改路”,现场观摩了这次香港教育改革总结会议,感受会场的气氛,与香港同行分享他们的校本经验。早晨六点钟从深圳西部的宝安出发,半小时到达罗湖口岸,顺利过关,乘火车半小时到达大学站,沿车站出口,非常方便地进入中文大学的校园。会议地点设在中文大学何添楼B6。

本次会议目标如下:

1.回顾中心与学校结伴同行教改路的历程和成就,并展望未来教育的发展;

2.鼓励参与分享学校的老师总结教学经验、分享成果及交流心得;

3.让全港老师互相观摩,优化教学,建立专业学习社群。

会议时间是上午9:30至下午4:15,准时开始,按时结束。9点半之前到达会议厅,办理接待安排会议的工作人员早已佩戴工作证站立于此,等待客人的到来。会议厅前面是供休息午餐用的空间,准备好茶水点心,参加会议的代表必须佩戴会议证,领导还佩戴鲜花。本来以为这只是一个小型而简单的教育改革总结会议,没想到与会者都如此盛装出席,与会领导皆西装革履,非常正式。在大陆,这种文明还没有普及到国家拔给经费比例占GDP不到4%的教育领域。而在香港,却已成必然。

会议9点半正式开始,由伙伴协作中心的高慕莲博士主持。高博士今天也是一身正式职业装,非常亮丽。她走上台前,并没有板着面孔宣布会议开始,而是从天气说起,说到大家的心情感受,得意处摇着头用一口浓重的港语非常流利的讲述着。因为近日台风临近香港深圳,暴雨倾盆,出行不便,于是,她的一番话语把大家逗开了笑颜,会场的气氛立即轻松缓和起来,大家根本没有了因为出席会议的人士西装革履而变得严肃紧张。每一道会议程序的演进,都有灯光和音乐来昭示,一阵激情欢快的音乐,一片彩色闪烁的灯光,激发了人们的情绪,似乎每个人都在热烈欢迎着每一位走上演讲台的领导,在这样的情绪氛围里坐着听会,一种享受,整个会场其乐融融。

会议程序与大陆类似,首先是领导致辞。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伙伴协作中心主任李子建教授致欢迎辞,他带着稿子,却没有照着稿子念一个字。他的欢迎辞很富有现场感,面向大家,没有过多的客套,没有冗长的复句,更没有排句对偶,非常自然轻松和谐。接下来是影片回顾,事先制作的“十年同行教改路”剪影,大家与影片一起,回顾了十年来走过的教改之路,形象生动直观。然后,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首席助理秘书长(质素保证)邓发源先生致勉辞,他的话语也很有亲和力。最后,会议主办方为参与大学中心活动的各学校赠送纪念品,这是香港的一种礼节,无论参加什么样的活动,哪怕是由某个学区某所学校的活动,主办方都会给客人赠送礼品,以示纪念。会议进行到这里,十周年庆祝活动启动礼才算正式开始。与会领导及校长代表上台,大家共执一横杆,只听着旁边有人喊着一、二、三,于是彩花满堂飞散,伴着最热烈欢快的音乐声和闪烁的灯光,人们的情绪再一次激昂起来。参加这样的会议真的很愉快。启动礼之后是嘉宾大合照。至此,会议的礼节性程序已经完成,有事的领导可以暂时退席。

本次会议的主题演讲现在开始。主讲者为香港大学校长资深顾问讲座教授程介明先生,主题为“十年同行教改路”。他的演讲同样具有亲和力和现场感,令人不时发出愉快的笑声,半个小时的演讲一点儿也不会让你感到沉闷难熬。程教授用幻灯片与大家一起回顾香港教改的十年历程,讲述着人们对教育的期望,有思考,有分析,也有疑问。具体内容节选如下:

希望孩子们……

有好奇心、乐于学习、喜爱上学

孩子会不会因此学不到知识?

孩子会不会因此进不了好的小学?

小学又按什么标准录取学生?

希望孩子们……

勇于尝试、发挥个性、建立自信

幼儿应有自己的主张吗?

学校教育……

奠定终生学习基础

希望中小学……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真的可以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吗?

学术以外的潜能有机会发挥?得到鼓励?得到赏识吗?

优秀的学生有机会更加卓越吗?

希望每一个中小学生有……

两文三语和资讯科技的基本能力

     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语言和IT应该成为课程的主干吗?

德育和课外活动比正课更重要吗?

希望每一个中小学生……

都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学习,不为分数,为什么?

考试没有良性作用吗?

中小学生可以有自学的能力吗?

大学如何挑选学生入学?

高等教育……

培养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有国际视野的领导人材

目标过高?还是过低?

希望毕业生……

有承担、不甘平庸

现在的大学能提供这样的环境吗?

现在的大学有这样的办学目标吗?

目标过高?还是过低?

希望毕业生……

有广博知识、有批判和创造能力

大学毕业便可以“知识广博”吗?

所谓“知识”,是指专门学科?时事?人情?常识?

大学生活中,正课应占多大比重?

希望毕业生……

能够在多元和跨文化环境中工作

大学生的两文三语要达到什么标准?

您与我能做得到吗?

我们对毕业生是否太苛求?

对教育制度是否要求过高?

2000年——

      乐于学习

      善于沟通

      勇于承担

      敢于创新

2002年——

      学会学习

然而,现实怎样呢?

接下来,他用英语文字展示了他的研究与发现,告诉人们,明天的企业家会怎样?可能是积极的,有表现力的,优雅的人士。

从程教授的演讲风格与内容中,我理解了什么叫“谈笑风生”,什么叫“实事求是”。

程教授演讲之后,11:00~11:30休息及茶聚,大家到外面的室中自取食物饮料,即使没有吃早饭也不会因此空腹饿到午餐时间。

茶聚之后,是部分学校校长代表的发言。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1) 学校文化的建构

学校持续发展的足印 (大埔旧墟公立学校及大埔旧墟公立学校(宝湖道))

2) 教师专业能量的提升

课程领导、教师发展及学习社群的建立 (佛教茂峰法师纪念中学及玛利诺神父教会学校(小学部))

3) 学生学习潜能的发展

从专题研习到独立专题探究(香港神托会培敦中学及东华三院李赐豪小学)

12:45午间休会。教师及与会校长及领导就在会议厅外面的室内就餐,这里陈列各式食物,米饭面包都有,茶水饮料自取。这样的安排既方便又省时,领导与群众同吃同乐,非常随意。

午餐后,我就拿着相机在中文大学校园里转悠,看到了这座依山而建的学校建筑规模与校园风采,自然与人文合而为一。文章后面是我拍摄的几张校园照片,与大家分享。

下午的会议2点钟开始。下午的议程是校本经验分享。与会人员按照不同的学科分为五个小组,分别有中国语文、个人与社会及人文教育(分为2个小组)、数学教学、创意教学。我参加了中国语文小组,听取香港同行校本经验的汇报。参与汇报的学校及其主题如下:

利用图表教学提升学生 撮写题要的能力  天主教石钟山纪念小学

透过“职能分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浸信会吕明才小学

通过观察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保良局朱正贤小学

深港协作计划──创意写作的教学探究活动  佛教茂峰法师纪念中学

圣公会梁季彝中学

以上几所学校校本经验的具体内容以后我将陆续介绍。会议最后,由唐建新老师给对深港两地写作教学及大陆高考作文等内容进行概括、评价,让我受益匪浅。

听香港老师站在台前汇报自己的校本经验,总有一种愉快的情绪萦绕着我,让我时时觉得人生该是多么美好。每位老师的谈吐都非常乐观自信,语言表达非常流畅,谈笑风生。他们不怕被打扰,即使演讲途中,因为投影机没有弄好,不得不更换教室时,主讲老师得知这个消息,竟然非常高兴地说着“好啊好啊”,没有丝毫的局促、遗憾或不满情绪。于是,大家一起高兴地搬移到另一间教室。听他们的讲课,我想起美国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其中就培养“自信的表达”,看来香港教育做到了。无论是领导的致辞,还是老师的讲课,都是如此。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一日之功,定然是他们长期以来教育理念渗透实施的结果。

今天参加香港同行的经验分享会,从很多细节中,我感受到香港语文教育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比如他们的写作教学,比如他们的语言表达训练,以后,我会继续向大家介绍我所了解的香港语文教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18:00

我对香港中学写作教学的初浅看法

文/江南梦忆

昨晚读了几则香港教师的作文教学案例,对他们的写作教学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在这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说不上是发表观点。今天午后,拿着纸笔来,认认真真地一边阅读那些资料,一边做些记录,这才有了点比较直观的感觉。读了茂峰和圣公会两所中学的写作案例,我觉得他们的教学有这样一些地方值得大陆教师学习:

1、香港写作教学很注重写作方法、思维进程与写作过程的指导,把一篇文章分解成几个部分,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写作,从掌握写作基础知识开始,要求练习句子,进而抓住中心,突出主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做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放慢写作的进程,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2、把学科研究理论用于课堂教学,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科学性严密性,教师做起文章来,有话可说,有理可据。比如认知策略指导写作、写作思维过程能力的训练等等。

3、讲究写作的实用价值,把身边的事物或事例纳入写作范围或内容。同时,训练多种形式的实用文写作,比如新闻稿,书信,通知,通告,说明书,等等。

4、作文纸的设计很温馨很体贴很周到,比如,把各种修改符号印在作文纸的下方,让学生参考并运用适当的修改符号批改同伴作文,时常提示他们如何做,这一点值得大陆同行学习。

5、同伴互评批改的方式很值得提倡,让学生在批改别人作文的同时,潜移默化的省悟自己文章优缺点。

如果用大陆人的写作教学观点来观照香港的写作教学,我认为有这样一些地方值得思考探讨:

1、一堂70分钟的写作教学课,内容安排与教学进程是否进行一些调整?以茂峰中学的“观察顺序”写作教学为例,这堂课的教学步骤是这样的:

重温:2 分钟 ,多元感官观察

引起动机:8分钟,分组暖身

发展1:20分钟,观察顺序分析(可以省略)

                不同的顺序解说

                完成作业纸

                运用顺序的好处(可以省略)

发展2:35分钟,教师展示图示,学生创作脑图

                小组脑图设计(与个人脑图设计重复)

                学生个人脑图设计20分钟

                学生代表汇报(口语得到训练,但占据太多课堂时间,冲淡主题)

总结:5分钟,总结教学内容

             延伸活动——根据题目写作实践(这项内容应该作为本堂的学习重点,而不是课外延伸项目)

注:括号里红色字体,是按照大陆写作教学思路提出的建议,值得两地同行进一步思考与深入探讨。

2、教学目标的设置可以重新调整与思考。“目标”是教学的指挥棒,一堂课的教学,最终的落点是什么,通过目标来体现。比如“观察顺序”这堂课,教学目标有二:一、重温多元感官观察;二、学习观察顺序。第一条目标是复习旧知识与技能,第二条是对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观察顺序是基础知识,是写作的方法与技能,而不是写作的实战能力。因此,我认为,这堂课还缺少一项重要的目标——选择与运用恰当的观察顺序写一篇短文。如此一来,这堂写作课的落点就清楚了,学生最终要完成的任务是写一篇短文,运用正确的观察顺序。这是对写作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3、上述值得大陆同行学习的第一项优点,香港同行对写作过程的分解指导,使得学生在练习句子、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时候,做得很好,而且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文章里几次出现主题词,这样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文章是否扣住主题来写,这些点点滴滴,就像一颗颗晶莹珍珠,闪闪发亮,只不过尚缺少一根金线来贯穿,也就是如何在一堂课内迅速轻便地使用一条主线把这些内容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篇章。这是值得香港与大陆同行共同探讨的问题。

4、对学生基本的写作规范训练做得还不够。从这里提供的学生作品来看,对标题的设置与书写、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等基本写作规范指导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与提高。比如,标题居中,或者前面空四格;每一行的开头,除了引号的前半个可以用于一行的开头之外,其他标点符号一律不能写在开头。

5、分清写作课堂的主与次。写作中的暖身、引起动机,以及学生的活动,都只是为了引起写作的兴趣服务的,它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学生过多的分组、合作活动,会冲淡写作的主要目标与任务,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当真正写作文章时,却觉得时间不够用了,只能把写作整篇文章的任务放到课外去延伸,这样,冲淡了写作课堂的主要目标。

6、须记:写作来源于生活,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就没有精彩的内容;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大量阅读),就没有文质兼美的篇章。可见,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不苦其心志,不足以写出好文章。无论是大陆语文,还是香港语文教学,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以上是我从资料中提炼出的一些观点,错漏之处定然不少,仅供参考。

             2008年6月25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18:00

我的美国教育情结

文/江南梦忆

写出这个标题的时候,我觉得它言过其实。

其实,我对美国教育也谈不上什么情结,一则没有至亲至爱的亲人住在大洋彼岸的那个富国,追逐美国梦,二则自己与它也只有三个月的一面之缘,谈不上结下深厚的情缘。如果说我与美国真有那么一点情感的话,那是因为《美国语文教育》一书的写作投入了我太多的精力和情感,让我更多的深入到美国基础教育的内部,对它有更多的了解。知之深,爱之切,则是描写相爱双方彼此相知的一句普适真理,它同样适用于我和美国教育之间。

写作《美国语文教育》两年多的时间,成天泡在“美国”的情境里,阅读,理解,写作,因此,“美国”二字便成为关键词一样嵌入我骨髓里,挥之不去。国庆前夕的那一天,去深圳图书馆,在外文书刊处找到几本原汁原味的美国书,真的如获至宝一般,爱不释手。我不知道自己当时是如何表现这份感觉的,也许那眼神,那欣喜,那摩挲书本时的动作,是很特别的吧。然后又在借书处与管理员交涉很久,为的是想同时借走这几本书,结果未遂。现在回想起当时的表现,我才敢这么说一句我与美国教育之间的缘份不浅哪。

回到家里,翻开《美国教育》,读了几页,觉得的确不虚此行,不枉借阅了它。这本书一直关注着美国教育的发展进程,自从1978年出版以来,已经再版12次,作者每两年更新一次,不仅对美国教育政策,教育发展概况,甚至统计数据和表格都很及时的进行更新。这就使得我能够借助它的文字,了解美国教育现状。而且通过这本书,我可以读到美国人自己对本国教育的态度,其客观真实的态度,使我对美国教育更多一些理性思考的空间。说实话,写作《美国语文教育》的同时,虽然觉得他们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但是,我从来没有过崇敬与媚膝的感觉,只是客观的叙述评介它们。现在读了这本《美国教育》,我将更多的看到美国基础教育本身存在的缺陷,他们将课程、标准与评价三位一体的做法,在我们看来,它体现了一种科学先进的理念,但实际上也给他们的中小学教育带来了很多羁绊,值得美国人深思与质疑。

如今,阅读美国,关注美国教育,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改变的兴趣和习惯,我会继续把这件事情做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美国基础教育,看到美国教育先进的同时,也会看到它存在的弊端。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18:01
一堂美国八年级的阅读课
江南梦忆这是暑假里在中国教育报记者却咏梅女士的精心设计与安排策划下完成的一篇文章。起初没有想到在自己的博客里贴出来,写完之后交了稿,然后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小名和文章出现在报纸的第六版,并收到报纸原样便把它收藏起来。再后来看到一些教育网站或博客转贴这一版的美国语文教育内容,便觉得很有必要在这里把它贴出来,算作永久备份吧。
推开语文教育的另一扇窗
  编者按:
  当世界其他国家都在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兴趣时,许多中国学生却在教授母语的课堂上昏昏欲睡。是日复一日单调的字词语法练习让他们感到疲倦,还是缺乏特色、老套的作文题目让他们失去了表达的欲望?书本与现实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些似乎是我们的教育一直在追求而又一直没有取得理想效果的目标。那么,在看到国外的教材时,我们不免会想,我们的教育是否可以从中借鉴某些思想和方法呢?
  先前曾听张中行先生说过一个故事,大意是英国的课本上讲拿破仑是被英国人打败的,德国课本则云是德国人打败的。有人问罗素,让我们的孩子相信谁呢?罗素回答:让英国的孩子读德国的课本,德国的学生看英国的教材。什么时候大家不再轻易相信什么,教育就有成效了。这个故事不知是否准确,却讲了一个道理,教育乃让人学会怀疑,通晓独立思考之径。
  ---鲁迅博物馆馆长 孙郁
【教师体验】一堂美国八年级的阅读课
  ■广东深圳北师大南山附属中学 王爱娣
  200410月,我作为深圳市教师海外培训班学员,赴美国进行学习考察。考察期间,我走访了加利福尼亚州尔湾学区的一些中小学校,走进了语文课堂,看美国教师怎样教语文,下面是拉斯·弗洛雷斯(LasFlores)中学八年级的一堂阅读课。这是一堂真实的、平淡的语文课,而并不是什么神奇无比地解决了所有教育弊端的崭新课程。教师的教学随意、轻松,不追求课堂内容的完整性,不在乎来听课的人是谁,只在乎学生有没有收获。
  语文教室折射学校文化
  美国中学大部分采取走班制,各学科有自己的专用教室,学科教室同时也是教师的办公室。走进这间八年级语文教室,迎接我们的不是紧张严肃的面孔,而是一屋子琳琅满目的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图表资料。
  一面墙上贴满了照片,全是学生的真实生活写照。这里有他们假期旅游的快乐瞬间,有参加自己喜爱运动时的留影,有从小到大的成长记录……站在教室里,能够体验到照片主人与大家分享快乐与理想的热情,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白板(他们不用黑板)两边张贴着老师的“告示”,有教室规则、作业登记表、作息时间表等。最醒目的是白板上方用彩色笔写的一行大大的文字:“你的思维就像降落伞,当它打开的时候,才达到最佳状态。”
  教室的另一面墙边立着几排书架,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写作和语法》,这是该校八年级的语法和写作教材,每本书厚达800多页。美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使用的教材完全由地方教育部门购买,教材放在教室里,学生上课时轮流使用。今天这堂课不是写作和语法而是阅读课,所用教材为《文学》,课本早已摆放在桌子上。
  课堂教学讲求实效
  上课开始了,全班二十几位学生并没有因为我们中国教师的到来而显得紧张,他们的表现非常轻松自如,但没有交头接耳。此时,讲台上(其实没有可以居高临下的讲台)两个学生已经帮着老师把课前“热身”用的透明胶片放好,老师回到讲台前,拉下屏幕,打出投影,课堂教学就正式开始了。教师拿着笔,开始指读投影片上的语段,然后问学生:“这里面许多单词的拼写是错误的,单词里字母的前后顺序颠倒了,但是我却能够清楚地读出它们,为什么?”学生很快作出反应,一个金发男孩的声音最响亮,他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于是,他坐着继续朗读白板上的文字:字母的顺序排列错误并不要紧,唯一重要的事情是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母的位置必须正确。这是因为人的大脑不是阅读每一个字母,那些字母顺序错误的单词是作为一个整体被辨认出来。
  这就是本堂课的“热身”环节,这样的内容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热身”之后,开始本堂课的新内容。老师要求学生们把课本翻到182页,开始阅读课文flowersforAlgernon。这是一篇怎样的故事呢?老师向学生讲述了课文的背景:科学家集中探讨人的IQ(智商),从传统意义上说,虽然IQ是衡量智力的最普通的方法,但是,当代研究者已经认识到这种测试并不能够准确地测量一个人拥有的能力范围和学习潜力。
  接下来,老师讲解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没有离开教材,按照教材列出的训练项目、训练阅读策略和文学分析能力,他边读边讲。课文前面的“准备阅读”列出本课学习应该满足的加利福尼亚州课程标准,该标准共有4项目标:发展阅读、写作和语言以及听说的能力。就阅读策略来说,如何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启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
  例如:“过去他们嘲笑我,轻蔑我,因为我的无知(ignorance)和愚钝;现在他们憎恨我,因为我的博学和理解力。”句中的斜体词语该怎样解释?教师先要求学生复述句子的大意,然后运用对比的方法推断出ignorance这个词的意义是“无知”。
  最后是检查作业。老师请学生们拿出3天前布置的那篇随笔thestolenparty(迷失的聚会),并在白板上写明了要求:
  1.花几分钟修改一下你的文章,特别要注意拼写和标点符号。
  2.改正需要修改的地方。
  3.用彩色笔标记你的文章:黄色(浅色的)---对情节的概括,绿色---引用(文章中或别人的话语),蓝色---你自己独到的见解(你深刻的思想就像蓝色的海洋)。
  这项练习一方面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训练学生“分清材料和观点”的技能。教师对“蓝色”一词的注解是:“你深刻的思想就像蓝色的海洋”。可见,教师对学生“深刻的思想”的期待已经包含在这一句解释中了。
  这堂课朴实无华,似乎有些平淡,但它让我们看到美国语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课标、教材、教学三位一体:教材严格体现、具体分解了课标要求,教师教学基本上按照教材内容和要求实施教学,课堂训练目标清晰具体,落点清楚。美国基础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挑战性思维的训练,正是在这样具体、务实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18:02
为生存而阅读  在阅读中生存
美国语文教育追求的阅读境界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 2009年2月12日  王爱娣  
  让你的学生每天看见你阅读;
  每天读给你的学生听;
  让阅读成为生活中愉快的一部分;
  将书本讲解降到最低程度;
  在整个校园里宣传各类书……
  我国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8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历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语文教育的目标。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其语文教育有着怎样的追求?美国语文课堂在做些什么?他们又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笔者在完成新世纪首批初高中语文课改实践工作之后,有幸赴美参观考察了美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并把考察所得写成《美国语文教育》一书,希望通过美国语文的课程标准、阅读和写作教学等诸多方面,与读者一同探讨美国语文教育的追求。
  重视标准反对平庸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界始终没有停止探索改革的脚步。当我们走进美国中小学课堂,聆听美国校长与教师的汇报时,“标准”一词成为我们了解美国语文教育的第一个关键词。我们很快发现,课程标准的制订与实施是美国学校教育改革的首要工作。
  早在1983年,伴随着《国家处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的发表,美国政府开始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行动。报告指出:
  我们社会教育的基础目前正被一股日益增长的“平庸潮流”所蚕食,这股“平庸潮流”正在威胁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事实上,我们已经陷入一种不加思考的、单方面从教育上解除武装的行动。
  很显然,美国对这场改革结果并不满意,他们认为,原因在于没有重视严格的学术标准。教育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教师对学生实际上“需要知道什么”和“能够知道什么”缺乏全面、明确的了解。于是,以“标准运动”为标志,美国教育开始追求卓越、反对平庸,具体行动表现为各个州开始研究与制订课程标准。到目前为止,美国50个州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这场运动为美国语文教育制订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解决了学生“需要知道哪些语言知识”和“能够用语言做什么”的难题。
  在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有国家标准与各州标准之分。国家标准全称为《英语语言艺术标准》,由国际阅读协会和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共同制订,并于1996年出版。国家标准对各州和地方教育机构或教育实体没有法律约束力,也不强制遵守执行,各州自愿采用。但国家标准在观念与理论方面影响着各州的标准。
  国家标准规定语文教育目标是:
  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语言学习的机会并得到鼓励,使他们形成为追求个人生活目标,包括丰富个人生活而发展语言技巧的观念,作为有教养的、有生产力的成员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相比之下,各州标准规定的目标要具体得多,例如加州规定的语文教育目标是培养“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自信的演讲者和积极思考的听众”;纽约州则规定语文教育目标是“为获得信息和理解能力而学习语言”、“为进行文学反映和表达而学习语言”、“为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而学习语言”和“为进行社会交流而学习语言”。各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已经写进美国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目标融入到课堂教学行为中,标准内容也是各州标准考试的评价目标。“标准”已经成为约束自由美国的学校教育准绳。
  “阅读第一”行动项目
  美国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做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早期阅读能力评价,把好阅读入门关;二是重视阅读实践,强调通过阅读学会阅读;三是遇到阅读难题,采取措施,及时补救。
  美国学校的早期阅读训练开始于幼儿园阶段。在小学,阅读几乎成为数学和艺术之外的主要课程。他们如此强调阅读,是因为孩子的阅读出了问题。据美国相关机构统计,从1992年至2000年,全国四年级学生只有30%左右的人达到阅读熟练程度,近70%的学生挣扎在阅读贫困线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里这样写道:
  我们国家正在逐渐地被分为两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公民具备阅读能力,而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则不具备这种能力;一个“国家”的公民心怀理想,而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则没有理想。
  这样把阅读能力与“心怀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可见美国教育对阅读能力重视程度之高。如何解决阅读难题?美国政府承诺,要保证每个孩子在三年级时能够学会阅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政府实施“阅读第一”的行动项目,为各州提供消除阅读障碍所需要的经费与工具,这个工具就是国家读写能力研究会阅读小组制订的《把阅读放在第一位》手册。这本手册规定早期阅读教学的5个领域:音位意识、读音法、流利、词汇和课文理解,从对最基本的术语定义开始,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难题等等,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项《把阅读放在第一位》的研究成果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并且成为美国各州对小学二三年级以前的儿童早期阅读评价的统一标准及其理论依据。
  克服阅读失败的最好方法是培养良好的阅读入门技巧,从教会孩子熟练地识字、拼写开始。在小学,美国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来加强识字训练,对那些落后的孩子给予个别指导。在加州的一所小学一年级课堂里,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
  教室的一个角落里,一位老师带着五六个孩子围坐在圆桌边摆弄各种颜色的小木块,每个木块上写着不同的字母,老师念一个词“rag”,让学生按照读音寻找相应的字母:橙色的r,红色的a和蓝色的g,然后把字母连起来拼读。老师反复读这个词,学生也跟着念“rag”。学会该词后,再学下一个词语。
  这位老师就是按照《把阅读放在第一位》的要求,对孩子进行音位意识训练。教室外面的走廊里也摆着一张大圆桌,一位家长志愿者带着4个孩子在练习拼写。这些孩子比教室里的那几个孩子的识字水平要稍微高一些,他们所用的教具不再是小木块那样的一个个字母,而是印在卡纸上的一个个词语,这些词语缺少一个或两个字母,老师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字母填空,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词语。比如,指导教师念“look”,学生手里的卡纸上印着“_ook”,这个词缺少第一个字母“l”,学生听着读音便去小纸片上找到正确的字母,把它放到词语的正确位置,使之成为完整的“look”。在这里,学生因识字水平不同而得到不同程度的个别指导。尽管这些孩子学习陌生字母与词语还存在不少困难,但他们却学得很快乐。
  在美国小学里,像这样家长与老师共同帮助孩子度过阅读难关并不是偶然现象。这个班的教室里贴着一张家长志愿者来校服务计划表,每天都有家长来学校帮助孩子。他们把这种家长与学校合作、共同帮助孩子成长的机构称为PTA(家长—教师联合会)。当然,家长给予学生的帮助毕竟有限,要真正彻底解决孩子的阅读难题,这项任务必须由政府来承担。一个由政府提供资金、委托Scholastic公司建立“阅读180”(Reading 180)项目已经启动,并在全美实施。“阅读180”的意思是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的阅读水平获得180度的大转变。这个项目从小学、初中直至高中,甚至特殊教育和第二语言学习者都能够获得相应的资助。
  度过识字难关之后,就该关注语段与篇章阅读了。他们相信,“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学会阅读”,让阅读成为最广泛的学习实践。在加州的一所小学里,我们看到该校校长办公室的门上贴着这样一张告示:
  ★让你的学生看见你阅读,阅读,阅读;
  ★每天读给你的学生听;
  ★让阅读成为生活中愉快的一部分;
  ★每天读给你的学生听;
  ★在你的办公室里翻看书;
  ★每天读给你的学生听;
  ★将书本讲解到最低程度;
  ★每天读给你的学生听;
  ★在整个校园里宣传各类书;
  ★每天读给你的学生听。
  这张校长的告示里,“每天读给你的学生听”被重复了5次,意味着老师和校长要带头阅读。校长读给学生听,老师读给学生听,把阅读时间还给孩子,要求教师把讲解书本降到最低限度,即让孩子们通过阅读实践来学会阅读,并且要求在整个校园里宣传各种书籍。这些要求都落实得很具体,并且用数量要求来控制和衡量阅读标准。
  我们看到,在校长室通往图书馆的过道的墙壁上,贴着一张“保持阅读”的黄色图标,画面上的立柱旁边标着阅读的数量:25000,50000,100000,300000……1500000。阅读150万字是他们要达到的阅读目标。该校校长告诉我们,加州尔湾学区将对达到阅读数量的学校给予奖励。在一个装饰得很漂亮的宣传栏里,张贴着各个班级学生最喜欢的书名及作者,以及老师喜欢并向学生推荐的好书。为了提高阅读兴趣,图书馆的书架上摆着各种毛绒动物玩具,孩子们坐在这里可以大声地对着这些小动物读书,给它们讲故事。在图书馆里,我们还看到这样一幅标语:
  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
  你知道得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
  你变得越聪明,当你表达思想或做出选择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量。
  像这样重视阅读的情况不仅仅是在加州,其他州都有类似的要求,例如纽约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每年将至少阅读25本书或相当于这些分量的作品。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阅读数目。
  美国小学如此强调阅读,是为了把好“阅读入门”这道难关,而中学生遇到阅读障碍怎么办?我们参观了一所初中学校,该校学生在2004年的加州阅读标准考试中成绩很不理想,六至八年级学生的阅读考试达标率只有24%、23%和21%。不过,这所学校情况比较特殊,他们有73%的学生为西班牙裔,而真正的本地美国人只占1%,白人占11%。为此,学校必须对这些阅读不过关的学生进行“阅读180”训练,课内教师指导阅读,课外加强阅读监控。
  负责八年级阅读补习班的老师真是煞费苦心,他为每个学生发放一份“图书馆通行证”,学生出发去图书馆读书前,从老师手里领取“通行证”,老师签名并注明时间,从图书馆出来时则由管理员签名并注明时间,以此保证学生在图书馆的阅读时间。老师还要求学生每天回家必须读20分钟的书。怎么控制与把握学生是否阅读了呢?老师做了一份“阅读日志”,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份,用表格的形式要求他们填写自己阅读过的书本的标题和类型、阅读日期及阅读页数等,最后要求家长签字。老师在“阅读日志”的开头处赫然印着:为生存而阅读,在阅读中生存!
  作文是可以教会的
  除了重视口语交际表达能力之外,美国十分重视书面表达能力训练。他们相信作文是可以教会的,通过提高教师的写作教学水平,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具体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重视对学生写作过程与方法策略的指导
  在加州中小学语文教室里最显眼的位置,我们能够看到“构思—打草稿—修改—编辑—发表(递交)—反馈”的字样。美国几家大出版社的语文教材里,几乎所有的写作指导都是按照这样的思维程序进行的。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把这种写作过程训练当作可操作的方法教给学生,通过严格程式化训练,对学生进行一步一步填鸭式的训练。
  例如八年级老师在教学生写作“有决定意义的旅游”这篇文章时,要求他们按照以下6个步骤进行:
  构思 在构思环节中,学生需要完成4项任务:
  1.探究文学作品中不同人物的旅游
  2.把作者自己喜欢的旅游串连起来,进行简单的归纳
  3.计划自己的旅游见闻
  4.问自己一些问题
  打草稿 在这个环节里,学生还需要注意两点:写作之前,从构思阶段和“作者的蓝图”中概括写作步骤,然后开始写作;记住在作文中使用主动语态的动词,它会使自己的作文更加生动活泼;提前阅读“修改策略”中关于使用主动语态的要点。写作之时,把自己的思想倾注到文章里去。
  修改 要求学生在修改自己的作文之前,请同伴对他的作文进行评论。
  编辑 编辑之前,要求同伴评论自己修改的稿子。编辑的时候,注意检查语法、惯用法、拼写和语言技巧方面的错误,特别要注意正确地使用形容词和动词的比较级。
  递交 作文完成之后,用什么样的文本格式上交也是有要求的。
  反馈 这是写作的最后评价阶段,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再比如劝说类文章的写作,几乎都要求学生按照“开头提出观点—中间用论据证明观点—结尾重申观点”的三段论模式进行。在美国,从小学开始的作文练习都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写作训练被称作“写作研讨”,把作文当作项目来完成。在他们看来,通过写作训练,每个学生都必须而且能够学会写作。
  教给学生各种类型文章的特征及其写作方法策略
  让学生辨别各类文章的结构特征,教给他们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方法,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比如,在加州,四和七年级学生每年要该州标准考试的写作项目测试,八年级必须接受“加州评价项目”的写作评价。这些写作评价都有规定的文章类型,教师按照文章类别进行写作教学。
  重视思维训练
  美国教师要求学生养成积极的思考态度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美国作文不强调字数多少,对文章长短没有特别要求,但要求熟练运用写作技巧,“有效而富有洞察力地形成作者自己的观点,表现出突出的批判性思考,清晰地使用恰当的事例、推理以及其他证据证明自己的立场”(最新SAT写作要求)。
  “批判性思维”一词在美国教育中有特定的内涵,它不是专指挑毛病、批评别人,也不是同意或不同意的简单线性思维,而是要求在掌握充分论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尽可能使结论或作出的判断客观公正。这是美国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要求。
  美国老师不怕学生文章格式的千篇一律,只怕文章没有独特的思想,不能表达作者的批判性思考。美国教育促进会主席欧内斯特·波伊尔认为,“清楚的写作导致清晰的思维,清晰的思维又是清楚的写作的基础。也许,与任何其他交际形式相比,写作使我们为自己的语言负责任,最终使我们成为更加积极思考的人。”
  (《美国语文教育》,王爱娣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18:03

我和我的美国语文教育研究

——深圳市普通高中骨干高级研修班讲课内容之回顾

                                                文/江南梦忆

以前,我是如何也开不了口说我做美国语文教育是“研究”,因为它不是大学教授或专门研究机构开展的学术研究,未申报课题,没拿过一分钱的课题研究经费,而只是一般的民间的个人的业余的探索行为,所以,在大方之家面前,我显得底气不足,没有胆量和气魄说我的东西是研究成果,尽管它是我呕心沥血的产物。

《美国语文教育》出版已快两年,一些喜欢它需要它觉得它有用的人们大多认可了它,因为我曾经接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赞誉,有上级领导专家的,有中学同行的,甚至有大学从事相关研究的教授们的。无意中去网上搜索一下,发现不仅国内的大学中学图书馆有馆藏,香港台湾的大学图书馆里有藏,甚至北美的书店里也有卖。这才发觉我所做的这件事情还是蛮有意义的,至少这本书给中国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参照,这个参照物不是别的国家,而是强大而又扑朔迷离的美利坚合众国。

从2004年秋季开始,至今已有五年时间,我几乎在美利坚母语教育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越走越远,直至走上深圳市普通高中骨干研修班的讲台时,我才终于有胆量而自信地向在座的骨干精英们侃侃而谈我所知道的美国语文教育。成为骨干高级研修班的主讲教师之一,与其说是我的荣幸,不如说是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和机会,我肯定要认认真真地准备,并且力求准确地报告我的研究内容和结果。想当年,去美国学习考察,是市教育局掏的腰包,为深圳市教师汇报学习成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自从那次与美国亲密接触之后,这么些年我一直在追踪美国语文教育,至今未曾离开过它。因此,我对美国语文教育的感情,由最初的渴望揭开面纱,到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再到后来与之耳鬓厮磨,不离不弃。知之深,则爱之切,我对美国语文的感情已经可以用“钟爱”二字来形容。为此,我十分不希望有人轻蔑它,消解它的意义,尽管你可以有不知情的权利,可以拒绝接受它的观点和做法,但是,无论如何,你不可以消解我的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

一周前,当台风“巨爵”肆虐深圳的那天,接到市教科院的任务,程老师安排我去讲美国语文教学的启示。尽管介绍美国语文教育的讲座不止一次,从区中语会到深大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乃至湖南郴州市的高中教师面前,我都讲过类似的主题,并且颇受欢迎,但我不喜欢停留在一个点上炒现饭。如果草率从事,似乎有欺骗听众之嫌,我不忍为之。曾经自认为是完美主义者的我,如是想着。接到任务之后,我就开始认认真真地准备讲稿,精心设计讲课内容。按照程少堂老师的课题“美国语文教学对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这就要求我重新思考美国语文教学的许多观点和做法,对书中观点做一次梳理,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既然谈美国语文教育的启示,就应该把美国语文与中国语文相异的地方挑出来,既通俗易懂,不枯燥乏味,还要使美国语文教学的某些观念和做法与中国语文教学结合起来,相互比较,方可借鉴,洋为中用。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一次再创造,也是一个挑战。

经过反复琢磨确定,我的讲课内容大致包含三个方面:

一、今日美国的教育新政(背景)

二、对待美国语文教育的观点和态度(态度)

三、美国语文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内容)

首先,我的思考从今日美国的教育政策开始。教育像河流一样,须长流不断,才能生生不息。美国社会更有其特殊性。我在美国学习考察的时候,他们把布什总统抛出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当成“圣经”(2001年1月23日递交国会),兹后的几年里,这部法案被美国人奉为教育“法典”,连美国教育部大楼上都悬挂着No Child Left Behind,非常醒目。2009年1月20日,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上台,开始了“奥巴马时代”,今日美国的教育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是我思考的起点。于是,我便开始寻找相关资料,通过网络和书籍,向同样关注美国教育的人学习。通过学习,终于有了三大发现:

第一,维持现有框架,改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是美国两党经过多年博弈,在各自妥协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共同政策。它体现了美国教育改革从注重投入和过程向注重产出和结果的革命性转变,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因此,在大选中,无论是共和党的麦凯恩,还是民主党的奥巴马,均不敢对其原则提出挑战。
    第二,奥巴马提出两项新举措:一是对学前教育提出“0岁至5岁教育计划”;二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美国机会税收优待计划”。根据“0岁至5岁教育计划”的设想,每年由联邦政府拨款100亿美元,资助各州普及学前教育,希望借助该项目使每个儿童在幼年时期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在入学前都能作好充分准备。奥巴马曾经的竞选对手麦凯恩曾做过调查,类似的早期教育计划不下于10项。相比较而言,“美国机会税收优待计划”更具创新性,主要着眼于帮助大学生降低学费负担,但不提供无偿补助,它要求受资助的大学生每年从事100小时无偿的社区服务,达到此要求的学生家庭可享受4000美元的退税优惠。这笔钱足以支付公立大学2/3的学费或大多数社区学院的全部学费。
    第三,2009年7月24日,奥巴马又提出43.5美元的教育计划,被称为“力争上游”计划,美国教育部称,这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教育投资。美国教育正是在这样的巨额投资与较低产出之间徘徊与生存。

有了这三个前提,我的讲课内容以及有可能得出的结论就不会陈旧了。更令人高兴的是,居然搜索到奥巴马在全美开学的当天在弗吉里亚州某中学的讲话录音,面对全校学生乃至全美国的学生谈笑风生,非常生动,用语很平易近人。这一刻让人感到,世界离我很近,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总统的讲话声音能够回响在耳际!

其次,要考虑清楚我对美国语文教育的观点和态度。我的讲课的全部内容的落点在哪里?需要凝神思考。从布什总统开始,美国教育正走着一条“关注结果的教育改革之路”,可是看看美国学校的阅读和写作分数,便会发现“美国语文教育没有奇迹”。
    联邦政府的教育投资从1966年的50亿美元到2002年的225亿美元,投资增长了4倍多,而阅读分数却依旧停留在200分水平线上,这离规定要达到的500分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这便是本次讲课的落点所在。我对美国语文教育所持的态度,不是说它样样都好,而是借用美国教育的词汇,用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它,尽可能冷静而客观地分析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被美国教育的“光荣与梦想”所蒙蔽的瞽者。
    再次,美国语文教育究竟有哪些东西能够给我们启示,值得我们借鉴呢?这是本次讲课的核心内容所在。经过再三思忖,我决定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  
    一  标准严格及目标具体
    二  概念与定义内涵明确
    三  知识就是力量
    四  重视思维训练
    五  联系生活实际
    六  注重方法和细节
    七  教什么就考什么
     以上七个方面,内容过于宽泛,课堂时间极其有限,一个半小时内很难讲完,即使赶进度一样把它说完,难免会有蜻蜒点水之嫌。不过,作为讲稿,作为一个思考过程,我必须把它考虑完整。
    关于课程标准及教育目标。在美国,课程标准有两套,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并行不悖,国家标准对各州标准没有行政约束力,各州自愿采用,可事实上,没有哪一个州选用国家标准作为教学的目标与准则。但国家标准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理论与观念上界定了一些概念,比如,语文课程的标准指的是“学生需要学习哪些语文知识,以及能够用语言做什么”,把“语言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全美达成共识。这与我们把形成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育的中心任务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们至今不知道“语文素养”究竟包含着哪些内容和要点,也不知道“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究竟有什么区别,更不知道是不是概念越新目标就越容易达成。作为新世纪第一轮课改实践者,对“语文素养”这个概念追索了七、八年,但我仍旧不知道究竟怎么教学才算形成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开始例谈美国语文教育的一系列问题。

先看美国语文教育目标。

美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教育总目标是:“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语言学习的机会,并得到鼓励,使他们形成为追求个人生活目标,包括丰富个人生活而发展语言技巧的观念,作为有教养的、有生产力的成员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培养“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自信的演讲者和积极思考的听众”。 这是《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教育目标。

标准1:为获得信息和理解能力而学习语言
    • 标准2:为进行文学反应和表达而学习语言
    • 标准3:为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而学习语言
    • 标准4:为进行社会交流而学习语言

这是《纽约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教育目标。

美国语文教育在概念的界定上给我的感觉是,概念与定义的内涵都很明确。例如:
       什么是读写能力?
       读写能力,是指一个人用英语阅读、写作、说话,以及计算和解决难题的能力,在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层次中熟练地发挥必要的积极作用,实现个人目标,发展个人的知识和潜能。
                                                            ——《国家读写能力法案(1991)》

什么叫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在文学、艺术、科学和其他学科领域中,具有创造性、批判性和逻辑性的思维过程特征;发散性思维。
     用这样的方式阅读文本:提出假设,探讨观察问题的视角,批评社会和政治的基本价值观或立场。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对抗性的、积极的阅读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到文本与世界两个方面。批判性读者从文本中获得经验,反过来,又借助文本形成并发展自己对个人和社会经验的批评性观点。
                                                                  ——《国家英语语言艺术标准》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美国语文教育似乎很好的实践了孔子的言论。概念明确了,内涵清楚了,实践起来目标就明确了。

美国教育如何对待“学科知识”?

在我们的课改提倡“二淡”(淡化知识、淡化文体),甚至连常见修辞手法都羞于启齿的今天,美国教育却仍然相信“知识就是力量”。

下面是我从美国语文课堂里了解到的,美国教师要求学生学习并了解的文学术语:

7-12年级要求掌握的文学术语:

作者的目的
• 传记
• 个性化
• 对话
• 措辞
• 戏剧
• 尾韵
• 议论文
• 夸张
• 寓言
• 虚构
• 修辞语言
• 民间传说
• 自由体诗
• 幽默
• 意象
• 传说
• 抒情诗
• 隐喻
• 情绪
• 寓意
• 神话
• 叙述者

• 虚构、非虚构、
• 诗歌、戏剧
• 史诗
• 莎士比亚戏剧
• 推理小说
• 人物发展
• 风格
• 主题
• 作家的世界观
• 观察角度

• 历史故事
• 戏剧规则
• 劝说修辞
• 诗歌形式
• 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
• 虚构作品中的社会主题
• 现代主义

新课程初中语文要求淡化文体。而美国中小学却未曾谈及“淡化”二字。2001年春季开始,加州标准考试增加写作项目,以下是2002及2008年他们对4、7、8年级学生要求掌握的写作文体及其特征:
• 4年级  学会写4类文章(2002)
•     叙述故事
•     文章摘要
•     信息报告(不作为测试要求)
•     文学反应
• 7年级  学会写5类文章:(2002)
•     叙述故事
•     劝说文章
•     文章摘要
•     文学反应
•     研究报告(不作为测试要求)

• 8年级学会写8类文章(2002)
•      自传
•      故事
•      第一手传记
•      观察文章
•      推断原因和结果
•      评价
•      信息报告
•      解决难题

• 4年级学会写3类文章(2008):
•      叙述故事
•      文章摘要
•      文学反应
    • 7年级 学会写4类文章(2008) :
•      虚构叙述
•      劝说文或书信
•      文章摘要
•      文学反应
• 2008年标准考试题目:
•     4年级  写一篇文学反应
•     7年级  写一篇劝说书信
    无独有偶,英国的A-Level考试同样要求用明确的文体写作,比如2007年的试题要求学生从叙述类/描写类/想象类、辩论/劝说类这两大类文体中各选一篇写作,两个小时,完成两篇600-900字的文章。看来,对于淡化文体,该不该叫停?其结果不言而喻。

再看看来自高考阅卷场的反馈:2009年广东省高考阅卷组组长柯汉琳先生认为,今年考生作文有两大不足:一是文体不明显,二是论据不准确,逻辑思维混乱。

这两种情况都与初中乃至小学阶段提倡的“淡化文体”不无关系。至少逻辑思维混乱的问题,正是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缺失所导致的结局,我们的教材与教学只有思维训练的概念与理念,却无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而美国语文教学则不同,他们平常教学中就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如下图所示,正是笔者概括的、美国语文教学所进行一系列思维训练的方式方法。

以上图例是我根据美国语文教学思想所绘制的框架图,便于学习理解和掌握。

最后一张图片,主要反映的是美国语文怎么教学生写议论文。当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在讨论究竟是形式重要还是内容重要的时候,美国语文教学早就开始关注写作的内容。他们认为,写作就像建房子,或者是往一只固定的瓶子里装进他们所喜欢所需要的内容物了。形式不是主要的,它只是一个容器,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才是问题的关键。写议论文,就像是搭建房屋,顶尖和底座是观点,即作者的独到见解,而这见解出于何种考虑,如何站得住脚,得有合理的解释,这便是支持它的证据。

在本次学习的课后交流中,一位龙岗区某高中的年轻女教师上台发言时,就说到回去之后,她要把这种写作议论文的模式用于实践,用它来训练自己的学生。课间休息的时候,也有一位操着浓重的江浙口音的江南才子似的教师对我说:“作文教学就用美国的办法”,他认为我们的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的研究,终究没能给人指导作文教学的出路。由此看来,我的本次美国语文教学琐谈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说明我的美国语文教育研究开始向实践指导方面又迈进了一步。

语文教学从来离不开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国人常说的一句话,然而,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如何联系?我们的教材在这方面的指导很少,相比之下,美国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的建树又比我们先走了一步。美国语文教学又是怎么把文学阅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呢?下面以美国教材对于几篇文章的处理为例来说明:

例1:

莫泊桑的《项链》,是中美语文教材都入选的篇目,美国语文是这样处理联系生活的:

• 【你的身份和地位 】
•    “ 身份” 被定义为一个人在他或她生活的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与你的同学一起思考“ 身份” 在你所处的群体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比如, 在你的学校。与你的同学讨论下面的问题:
•    决定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是什么东西
•    你依据什么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如何
•    地位能够给人带来哪些益处
•    与地位有关的可能有害的影响有哪些

例2:

梭罗的《瓦尔登湖》也是中美语文都青睐的篇章,美国语文是这样处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的:

【文学与生活】
• 读者反应:
      根据你的看法,一个人独自在自然环境中度过两年时光的有利之处和不利之处是什么?
• 主题焦点:
      梭罗可能对今天快节奏的社会有什么看法? 你生活中的什么具体事情可能会特别让他担忧?
     “读者反应” 是美国文学阅读教学的一贯要求,无论读完什么样的作品都要求读者进行“反应”;“主题聚焦”则是通过阅读学生应该获得的主题认识,即从“社会批评”的角度来理解梭罗,激发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例3:

中国作者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入选美国高中教材,他们这样处理阅读与生活的关系:

• 【联系生活实际】
       理解什么叫做婚姻,思考自己熟悉的一对结婚夫妻,在观察的基础上,对美满的婚姻来说,什么样的修养最重要?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考虑更深层次的价值观的选择,这种价值观的选择与社会族群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相对立,可能会导致个体的消解或受排斥。比如选择什么样的宗教信仰,选择与谁约会、跟谁结婚,以及追求什么样的事业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围绕着个人幸福而展开。

(以上几篇是我2008-2009年的探索结果,相关文章发表于《语文建设》和《中学语文教学》)

下面讲讲美国的考试。

小标题设为“教什么就考什么”,其实不完全准确。过去不太重视考试成绩的美国语文的确如此。从今天的SAT试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所考的内容正是教材里明明白白写着的,老师在课堂上要教学的。比如他们强调学生要学习“书面的标准美国英语”,正是各家出版社的教材里都有的详细内容。不过,自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口号提出来之后,美国教育更加重视考试结果,于是,过去的考题又将成为老师训练的典范,这样把旧考题反馈的信息用以指导新考试的现象,比比皆是。当然这种现象和我们今天语文考试“以考带教”的现象有着本质的差异,有些内容,比如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只有考试题中才能出现,平常并没有列入教学内容,没有哪家出版社的教材对语文基础知识做过系统的梳理。

最后,谈谈我对美国教育的看法。过去总听人说美国的高等教育如何如何出色,他们培养的人才多么具有创造性,而美国的基础教育却坏得一塌糊涂。对此,我不以为然。美国的高等教育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基础教育功不可没。虽然他们的基础教育没有让学生考到理想的分数,虽然他们的学生在国际竞赛中很难一举成名,但是,他们的基础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他们这种重视思维训练、重视语文表达训练、重视开拓学生视野、引导他们敢于探索的教育模式,始终没有停止过对学生的影响。可见,美国教育的过程是美的,他的长远结果是好的。这不禁让我们产生一个疑问: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在思考美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想到了教育和培养文明人的关系问题。想起近代“文化怪杰”辜鸿铭在他的《中国人的精神》中的一段话,引用如下,与诸位大方之家共享:

在我看来,要估价一种文明,我们最终必须问的问题,不在于它是否修建了和能够修建巨大的城市、宏伟壮丽的建筑和宽阔平坦的马路,也不在于它是否制造了和能够制造出漂亮舒适的农具、精致实用的工具、器具和仪器,甚至不在于学院的建立、艺术的创造和科学的发明。要估价一种文明,我们必须问的问题是,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事实上,一种文明所生产的男人和女人——人的类型,正好是显示该文明的本质和个性,也即显示出该文明的灵魂。

以上是我对美国语文教学与中国语文教学进行比较所做的一次新思考,也是我对自己的《美国语文教育》一书观点的重新认识。

在此,感谢市教科院给了我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研究结果;

感谢唐建新老师的引导与鼓励,以及对研究结果的期待;

感谢宋如郊老师的慧眼,他在看到《美国语文教育》的第一眼,就发现了它的价值,决定把它推荐给更多的人;

感谢我的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为我的这本书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扩大了它的影响。

正因如此,今天我才敢在世人面前大大方方地说一声:这是我的《美国语文教育》,我很珍爱它。

2009年9月26日 于家中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18:03

一堂香港中二年级的写作指导课

                                文 / 江南梦忆


    主办单位:香港中国语文教学专业发展委员会  圣公会梁季彝中学
    主讲教师:梁季彝中学中文科主任 黄慧老师
    教学主题:“景物描写(二)”(第2课时)
    观摩时间:2009年11月13日 2:50~3:25pm(35分钟)
    出席人员:南山区中语会成员13位
              圣公会梁季彝中学中文科老师
              香港中国语文教学专业发展委员会执委
              香港教育城代表


【课堂教学内容及过程】
    学生全体起立,向老师问好,向所有嘉宾问好。
    一、情景导入
    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单元四,从《在风中》学习景物描写。
    播放香港台风新闻片段,要求学生把看到的景象快速写下来。
    看完片段,要求学生用一个字形容片段的景象。
    学生分别用“强”,“猛”“厉害”“烈”等字来形容台风袭来时的景象。
    教师要求给他们每个人记3分。
    教师:如果要写成一篇文章的话,你会用什么做题目?
    学生:台风袭港,台风的威力……
    教师:这个片段描述了什么内容?
    学生:台风带来的影响。
    学生:很多设施都被吹倒了,比如垃圾筒。
    学生:那些人在暴风雨中跌倒了。
    学生:台风的威力十分大。
    教师小结:
    题目:香港台风
    描述内容:
    1. 风太大了!
    2. 人们没法撑伞。
    3. 雨伞被风吹至变形了!
    4. 垃圾桶被吹走后, 撞得女途人没法站稳。
    5. 女途人要抱住灯柱才免被吹走。
    二、学习新知识——两种基本的景物描写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学过的人物描写的知识,人物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景物描写也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类型。
    (一)解说概念
    出示幻灯片——
         两种基本景物描写手法
    1 直接描写:又称为正面描写,把描写对象的特点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例如描写风 就直接写出风的力度和频率。
    2  间接描写:又称为侧面描写,不直接描绘要描写的对象,而是通过刻画对象周围的人物活动和事物环境的变化,来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
    (二)初步认识概念
    指出下列内容分别属于哪种描述手法——
    题目:香港台风
    描述内容:                        描述手法: 
    1. 风太大了                             直接
    2. 人们没法撑伞。                       间接
    3. 雨伞被风吹至变形了!                 间接
    4. 垃圾桶被吹走后, 撞得女途人没法站稳。 间接
    5. 女途人要抱住灯柱才免被吹走。         间接
    (三)运用知识
    结合单元课文《在风中》,进一步认识景物描写的两种类型的具体特征,把新知识运用于课文内容。
    课文中有哪些关于风的描述?教师的不断追问与学生的解答,推动着教学的进程。
    1、作者在第1段怎样直接描写风势?
    风原来真的这么强劲。
    风喧哗,风振动。
    2、作者在第2段以甚么事情来表现风势的强劲?
    瓦煲被风吹起在空中飞舞。
    雨伞一撑起就折断。
    从街上的境况,看出风势的强劲。
    3、根据第4段,人们在台风下有甚么举动?
    大家都吃不消,有人脚步踉跄,一个人转进大厦的铁闸内暂避,其它人跟着进去。
    一个人从铁闸后探头出去,又连忙缩回去。
    人们在风中举步维艰,可见风势的强劲。
    4、根据第6段,作者走进横街,发觉街上怎样?
    满地都是垃圾。
    头上是岌岌可危的招牌。
    上面掉下一些碎砖和玻璃片。
    5、根据第7段, 作者的朋友走出路中心。
    风很大,
    像要把人吹下海去的样子。
    6、根据第9段, 小小的公园内有何特别?
    它的枝叶在树上,仍然摇动,挣扎。
    连枝带叶的一株,就像硬生生给撕下来,扔在地上。
    湿漉漉的、鲜嫩的树叶都落到街道上。
    作者借公园的树,表现强劲的风势。
    7、根据第12段, 在台风的吹袭下,码头附近的树木有甚么特点?
    路边的一株树给吹断,顶上的树叶都垂到地面上来。
    8、根据第13段, 作者转出大街上,还看见甚么情景?
    一列垃圾桶横卧在地上,在飘飞的纸屑和破碎招牌间。
    下面这些描写分别运用了哪种描述手法(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描述内容:                                        描述手法:
    第1段   风强劲,风喧哗,风振动。                     直接
    第2段   瓦煲被吹起 / 雨伞一撑起就断。                间接
    第4段   人们脚步踉跄和到大厦暂避。                   间接
    第6段   头上招牌岌岌可危,满地垃圾。                 间接
    第7段   风很大, 像要把人吹下海去。                   直接
    第9段   树叶摇动,树枝被撕下来。                     间接
    第12段  路边的树被吹断                               间接
    第13段  垃圾桶横卧地上。                             间接
    (四)深化知识
    我们依据什么标准来划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呢?


    根据描写对象判断,下面的句子属于哪一种描写:
          风很大, 像要把人吹下海。        直接描写
在风中
         人们脚步踉跄                    间接描写

如果换成“人在风中”又怎么样?
            风很大, 像要把人吹下海。        间接描写
人在风中
           人们脚步踉跄                     直接描写
    三、巩固新知识
    播放内地台风报道新闻片段
    学生观看片段,然后指出下面各属于哪一种描写手法:
    1. 风力实在太强了,                      (直接描写)
    我整个人快要被吹飞了, 只能抓住这棵树, 整个人快要崩溃了。暴雨不断从四面八方砸到我的脸上, 非常的痛, 我的眼睛已经睁不开了。(间接描写)
    2. 现在的风已经是无法……我要是没有绳子绑住, 根本就站不住, 现在雨水直掉进我嘴里, 根本就说不出话来。 (间接描写)
    教师重申如何区别描写手法的类型——


四、课后作业:
    短文写作:请运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手法,并以100字写出片段中看到的景象。

【课例分析与听课心得】
    启思版中二年级单元四的学习重点是:在课文阅读中认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并把这两种描写手法运用于写作实践。本单元写作部分的教学共3课时,第一课时安排写作活动,要求学生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第二课时学习两种景物描写手法,并指导学生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手法写作短文;第三课时写作实践,习作《暴雨》,并引导学生把这次写的文章与第一课时的习作进行比较,看看是否有进步。课后,黄老师向我们解释了她的这个教学设计与安排。
    黄老师的这堂写作指导课给了我很多启示。写作指导历来成为大陆语文教学的难点,困难有二:一是难在不知道“写什么”。目前大陆语文教材从初中到高中,对“写什么”缺乏系统的梳理,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综合性学习活动带写作,表面上解决了“有米下锅”的难题,实际上并没有解决“写什么”的实质。二是难在到底“怎么写”,教材没有提示,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要想做好写作教学,就得靠教师个人去创造去发挥,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写作教学的无序与混乱状态。而香港教材既解决了“写什么”,也解决了“怎么写”的难题。
    香港中国语文教学融听说写作于阅读之中,把课文当作例子来教。比如黄老师的这堂课就是在阅读课文《在风中》的基础上认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之后,安排的写作指导训练,知识与能力要求非常具体,教学落点很清楚。这种以阅读带动写作、聆听和说话训练,将读写听说融为一体,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的做法,的确值得我们学习。阅读知识如何转化为写作能力?黄老师层层深入的讲解与训练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这种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课堂评价多样化,具有灵活性。香港学生的总成绩包括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前者占60%,后者占40%,这40%之中包括6-8%的课堂学习表现。黄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学生回答正确,就提示中文科长“给他记3分”,课堂临近结束之前,教师提醒“刚才没有举手发言的同学,现在最有机会了”。如果学生的作文写得很好,把精彩之处拿到班里朗读,这样也会获得加分。这一点正是香港语文评价的一大特色,他们在真正地实践着新课程评价的校本评核,校本评核也将带入学生的会考和高考成绩里。这种平常的课堂表现评价在激励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发言的同时,也制约着不良课堂行为的发生,真正地体现过程性评价的本质。这种情况在英美和加拿大的学校里都做得很好。大陆课堂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改革之初领导们就不断高声呐喊的“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呢?
    香港语文教学同样有作业,既有课前预习,课中练习,也有课后作业。因为黄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们展示的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片段,直观反映了香港语文教学的一个横断面,所以课后研讨时,就有老师询问是否像大陆一样有作业的问题。只要翻开香港语文教材,这就不再是问题了。
    香港语文教材及教学资源丰富多彩,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课后有的老师询问黄老师,从哪里找到如此精彩又恰当的新闻片段,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虽然黄老师没有直接回答,可事实上,香港老师整天忙碌于课堂教学,根本没有过多时间寻找此类教学材料,这些多媒体资源都是由出版社提供、与教材配套发行的,包括基础能力训练手册和各类学习工作纸。香港语文教材,不管是朗文版,启思版,还是香港教育版,都是如此。这是香港中文教师的福气啊。
    香港老师改不改作文?黄老师告诉我们,学生的作文,她一般不批改,学生写完之后,在规定时间内交来,写得精彩的文章拿到班里朗读,这样学生可以获得分数。一个学期至少写8篇作文。这让我想起美国语文教师的做法,他们也不会对学生的作品圈圈点点,只是很重视写作之前的指导及评价标准,最后盖一个“credit”的大印,学生获得学分就OK了。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精彩的新闻片段,没有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让学生用笔写下精彩的文字片段;教师认为“在风中”与“人在风中”属于不同的描写对象,似乎并不恰当,若将其改为“台风”和“人在台风中”将更好。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对学生上一节课的写作没有提及,对下一节课的要求没有预告,因此显得有些突兀。
    总之,黄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们直观的展示了香港中学语文课堂的面貌,给予我们很多启发。在此,对黄慧老师,以及香港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同仁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18:42
《美国课堂教育》前言
王爱娣
    这是一本历时八年才艰难完成的书稿。
    八年前,只是几本考察见闻和课堂实录,普普通通的本子,凌乱匆忙的笔迹,土洋混杂的文字,记录着初次体验美国课堂教育之旅的新奇、喜悦和激动,还有一些来不及整理、思考和提炼的朴素而稚拙的想法。八年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稿融入了笔者多年的酝酿和思考,包含着对美国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最新课堂教育教学资料广泛涉猎后的理解与领悟,以及美国课堂教育模式方法背后的强大的理论支撑。《美国课堂教育》便是奠定在美国这样一个具有雄厚实力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科研基石之上的理论与实践共存的结合体。
    初涉美国课堂,仅仅凭着双眼双耳,看看听听,仅仅实录见闻,是无法真正读懂美国课堂教育背后的“真经”的。现在,这本书稿如果能够表达对美国课堂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较为客观的理解,对美国教师课堂教学的一招一式能够看出点名堂的话,或许正缘于笔者八年以来的苦苦探寻,在境外母语教育领域走了一段不长不短的路程。首先,撰写并出版了35万字的《美国语文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对“走上关注结果的改革之路”、“建立在雄厚科研实力基础上”的美国母语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与客观翔实的阐述。其次,对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母语教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与探讨。2011年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为配合教材编写投标给教育部提交的中外教材调查报告项目,承担英美母语教材部分的研究任务;2013年参与广东省教育厅为了建设广东特色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而下达的前期研究项目《广东特色初中语文课程教材体系建设项目研究》课题组,承担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初中母语教育研究任务。通过对英美澳加等国母语教育的研究发现,美国的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不仅仅属于美国,也属于欧洲的英国、北美的加拿大、澳洲澳大利亚,这些不同的国家在母语教育理念、课程定位及课堂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许多共同之处。由此可以初步断言,从教育理论上说,美国不只是美洲的美国,也是西方的美国,美国课堂教育在传承西方教育理论的同时,也为英语国家的教育理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再次,由于地缘优势,近年来,笔者还对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汉语母语教育进行过较为系统的考察与研究,参与迄今为止全部六届的两岸四地中学语文教学观摩交流研讨会,多次赴香港澳门,也曾去台湾,听课考察,与三地的语文教育专家和教师切磋交流。通过对两岸四地语文教育的研究发现,境外三地在保留中华民族语文教育传统理念和传统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大量引进了美国乃至西方教育理念,如课程大纲的制定,教科书的编写,教学方法的使用等,在很多方面都吸纳了西方教育理论的合理因素,经过岁月的淘洗,筛选,积淀,成为当地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方面的研究论文累计达50篇,先后发表于各级各类中文期刊。这期间,笔者为深圳市中小学教师开设继续教育课程《境外母语教育研究专题》,每个学季为期三天,系统地介绍境外母语教育的课程理念、读写重点,以及操作方法等具体内容,与中小学教师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老师们每一次的掌声、每一回畅谈听课的收获中,常常能够真切感受到一种怀抱责任而为之的成就感,同时也深切意识到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走过这段境外母语教育研究的心路历程,回过头来,再读美国课堂教育笔记,查阅相关教育资料,同时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美国课堂教育轻松愉快,不断给人新的体验。Adam老师为了演示怎样组织一堂好课,他精心设计了富有诗情画意的课堂导入:课前在每个小组的课桌上摆放一只透明的玻璃杯,里面点着蜡烛,每只杯子里的蜡烛颜色都不相同,走进教室的刹那间,这摇曳的烛光顿添喜感。再看看电脑屏幕,上面写着“欢迎走进Adam艺术馆”,一句无声的话语,即刻把学生愉快地引进他的教室。为了讲述共同研讨法教学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老师带来几大罐品客。大家吃着薯片,想象着马铃薯与薯片之间的联系。有时候,老师还会像个哲学家,静静地叙述:“教师担忧学生明天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我们常常忘了他今天是什么人”,然后开始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模式的课堂教学。像这样激情与智慧的导入,散见于本书中Adam老师为我们讲授的每一堂课里。美国老师课堂教学的组织富有智慧,颇具匠心,注意细节,一石多鸟,值得品味。为此,他的每一堂课都令人期待,沉浸其中,其乐无穷,受益亦无穷。
    美国课堂教育富有创造性,教你怎样打开思维的闸门。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把看似毫不相干的物品放在一起,去联想,去想象,张开思想的翅膀,竟然可以自由地创造出神奇。例如,你能把“考试”和“机器/计算机”、“植物/花儿”、“食物/品客”、“交通工具/汽车/自行车”这些东西联系一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感到为难,那么,Adam用教学实践证明:美国老师能够做得到!课堂上,他可以挑选出任何一件物品,教学生怎样把它与“考试”联系起来,并且创造性地给“考试”下定义。美国课堂教育不仅注重教给学生学科基础知识,更在于训练学生解决难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美国课堂教育方法灵活多样,且有规律可循。西方课堂教学模式中,每一种模式方法都有章法可循,都有理论根基,都是历经多年研究并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做法,而且在实践之后不断修正,不断完善与提高。这些课堂教育模式理论,不在象牙塔,被理论家束之高阁,而在田野,在课堂,具有落地性。理论接地气,有利于指导课堂实践,这体现了美国教育的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精神。这些课堂教育理论与操作方法具体明确,教学水平中等者都可以直接学习使用,这样正好适应了美国“教师的水平普遍不高”的状况,使得联邦制度下的全国教育水平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
    美国教学资源丰富,处处是课堂。社会就是大课堂,各种社会资源皆可纳入到教育中来,博物馆艺术馆是课堂,校园商场是课堂,民俗村也是课堂。在这个社会大课堂里,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回顾美国课堂学习这段经历,内心充满喜悦。回忆固然美好,然而,果真要把当初的课堂实录变成书稿,又谈何容易!心中不禁疑虑重重,困难多多。
    疑虑之一,美国教育发生了许多变化:课程标准变了,评价方式变了,课堂教育理念是否也在改变?1996年美国国家课程标准颁布之后,于2000年前后,美国各州相继制订并实施课程标准,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州标准评价报告制度。十余年间,美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息,他们一直朝着自己想要的目标前进。2010年美国《共同核心州立课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CCSS)的颁布,打破了以往各州持有标准、实行独立评价的各自为阵的分散格局,逐渐走向统一。今天的联邦政府教育部对各州教育局依然没有行政约束力,各州是否采用新的课程标准,完全由各州自行决定。《共同核心州立标准》颁布之后,奥巴马政府通过“竞争登顶计划(Race to the Top)”,利用资金援助这个经济扛杆的作用,激励并促进各州采纳新的课程标准,同时,由智慧均衡评估联盟(The Smarter Balanced Assessment Consortium )组织并实施新标准的评价计划。截止到2013年5月,美国已有48个州、哥伦比亚特区、美属萨摩亚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及关岛等地自愿采用《共同核心州立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彻底更换了,评价机构统一了,可是,美国课堂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却一直没改变。
    疑虑之二,教学资料在不断更新:教科书变了,课堂教育理念是否在改变?美国虽然没有审定教科书的国家机构,但是,教科书的使用却严格遵守每6年为一个周期的更新原则。教科书的更新,出版社不是对现有教科书的修修补补,或者增删更换个别篇目,而是全套教材不再出版使用,以全新的教科书取而代之(当然,学校或老师若是自愿继续使用旧版教材,则另当别论)。教科书虽然变了,但是,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核心能力没有变,科学的认知规律没有变,教学理论也没有变,因而,课堂教育理论的本质依旧不改变。
    疑虑之三,时隔数载,美国老师当初讲授的课堂教育理论是否已经过时?如果这些课堂教育理论已经过时,那么,这本书稿的价值也就值得怀疑。随着查阅资料的深入,笔者欣喜地发现,当初在美国学习时所使用的课堂教育理论课本(第4版)《教学:一种模式方法》(Instruction: A Models Approach,2003),1990年由培生教育出版公司初版以来,2007年第5版、2011年第6版已经相继问世,在全球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当当网上书店的价格已经标注到1441元。这个发现令人喜出望外,说明本书阐述的课堂教育理论并未过时,它仍然具有时效性,对课堂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美国,很多类似的经典书籍都会不断再版,拥有长久生命力。正如大家熟知的被誉为英文写作“圣经”的《风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Strunk & White),横跨世纪,经久不衰:1919年小威廉•斯特伦克(William Strunk)在康奈尔大学用它讲授“第八级英语”课程,1935年初次出版,1957年小威廉•斯特伦克的学生、美国散文家怀特先生(E. B. White)受麦克米伦公司委托对其修订并出版以来,一直被列为美国大、中学生的教科书,也是美国教师常备的教学手册,连年再版,影响极大。可见,真正的好书,科学的理论,具有悠久生命力,建立在科研基础上的美国课堂教育理论也是如此。
    疑虑已被打消,于是继续搜集资料、查阅印证,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整理与撰写任务。几年来,所阅英文原版资料已不计其数,凡是能够找到的、与主题有关的最新课程文件与教学资料,一概贪婪地占有,广泛涉猎,凡是能够想到的做到的都倾力而为。时间与精力实在有限,有时难免会有“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感慨。
    因为美国课堂教育的巨大魅力,完成书稿几乎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使命和需要。今年七月,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为硕士生举办《美国语文教育的启示》专题讲座的时候,互动环节中,在座同学非常关注“美国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创造性”的问题,这正是本书第三、四、五章的价值所在。两个月后,笔者从河南濮阳为骨干教师举办《美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专题讲座回来,在返深航班上遇到一位同行,她谈到自己班里几个残障孩子的状况,令人心酸。那几位学习残障的孩子,老师在前面讲课,孩子就傻傻地坐着,什么也听不懂,口里流着哈喇子,课余时间还会成为同学嬉笑捉弄的对象。而另一位虽然学习残障,但对音乐很有天赋,孩子的妈妈发现了这一点就亲自带他去学音乐,给了孩子莫大的自信。普通学校没有特殊教育的班级或机构,这些需要特殊对待的孩子,像正常孩子一样被教育,即使有特殊天分,也被扼杀于芸芸众生的课堂里。不禁让人追问:美国教育怎样对待特殊需要的孩子?这些特殊需要的孩子,不仅包括智力残障儿童,而且包括有天赋的天才儿童。于是,笔者当即决定利用原有素材补写美国学校如何对待特殊孩子的教育问题。在美国,对残障孩子的特殊教育是政府的事情。美国联邦政府早已建立一套对待特殊儿童的教育制度,在国家天才儿童协会引领下,每个州都建立了天才儿童协会,每个学校几乎都有特殊教育的班级,专门对那些残障儿童或有天赋儿童进行个别化的特殊教育。虽然这未必能够说明美国基础教育有多么先进,但至少可以表明美国教育做到了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不只是一句口号。
    全部内容汇集起来,共分九章。第一章,从空间上讲美国课堂教育的大环境,丰富的社会资源的利用使得美国处处皆课堂。第二章,主要讲述美国课堂教育的基本问题,例如,确定有效教学目标的关键要素,组织一堂好课需要的逻辑思维,以及怎样实施过程性评价等。没有这些要件,美国课堂或许就是一盘散沙,难以变为教育主体实施教育的理性的路径和目标。第三、四、五章,主要介绍美国课堂教育最基本的三大模式,即概念与知识的教学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难题能力的共同研讨法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三大模式又可以分为若干个灵活可变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与模式都深深植根于课堂实践,是很多研究者多年智慧的积淀与提升的结果,也是中国教师可以学习、效仿和借鉴应用的方法。这第一至第五章是笔者经历的美国课堂教育模式学习实践,以及这些模式在其他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各章都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美国老师的课堂实录,第二部分是教学法应用。第六章,主要介绍美国学校特殊情况下的课堂教学形态,分别包括对待智力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对待天才儿童的英才教育,以及在家教育等特殊形式。第七、八、九章,主要是课堂教学内容举例,以不需要学科背景知识、人人都容易看懂听懂的母语教育为例,进一步验证美国课堂教育模式,以丰富读者对美国课堂教育不同模式的感知、理解和认识。
    至于书名,为什么定名为“美国课堂教育”而不是“美国课堂教学”,主要出于以下考虑:教学是指通过具体的方法和途径,处理教学内容的具体行为,而“教育”则是外延相对宽泛的概念,它在包括“教学”这个概念内涵的同时,还包括课堂教学的理念、方式/模式及其理论,是一个可在中观乃至宏观层面理解的概念。本书所介绍的课堂组织方式和教学模式无疑可以适用于多科内容的课堂教学,它们不是个别一线教师临时的别出心裁的独创,而是研究者智慧与匠心的体现,是美国乃至西方课堂教育的圭臬,在很长时间里、很大范围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它们在搞活课堂的同时,促进了课堂学习方式的革命。
    本书的宗旨在于探寻美国教育富于创造的秘诀,提供课堂学习生动活泼的例证。如果读者能够从书中获得一点关于美国课堂教育的灵魂的东西,笔者将倍感欣慰,这也是自己历经八年锲而不舍地完成本书的目的所在。
    愿望虽美好,用心亦良苦,囿于时间紧迫,笔力笨拙,错漏难免,恳望大家批评指瑕。


2013年11月13日于深圳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18:43
台湾小学语文教学特点例谈
王爱娣
                                                       《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3年第9
20134月初,两岸四地暨新加坡语文创意教学研讨会在台湾台中教育大学举行。笔者参与本次会议,来到台湾,走进台湾校园,聆听台湾教师的教学,翻阅台湾语文教材,阅读教师的教学案例,感受颇多。海峡两岸,同宗同源,血脉相连,汉语是我们共同的母语,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两岸的母语教学从理念到实施,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本文结合台湾最新课程纲要及相关教育文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台湾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以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客观参照。
台湾是一个多元社会,其语文课程包括本国语文和英语,其中本国语文还包括国语、原住民语、闽南语、客家语。在所有课程中,语文学习领域所占比率为20%-30%。鉴于与大陆课程名称保持一致,本文所述“语文”专指台湾的国语文课程。
一、坚持母语课程的核心地位
1、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现行台湾《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把小学课程分成七个学习领域,分别是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自然与生活科技、数学、综合活动。其中语文学习领域占总学习节数的20-30%,而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自然与生活科技、数学、综合活动等六个学习领域,各占领域学习节数之10-15%。从全部学习领域看,台湾的语文学科包括国语文、英语,以及原住民语、闽南语和客家语课程,但以国语文为主,一、二年级没有英语课,三年级起才开设英语课程,直至六年级,英语每周只占1课时;原住民族语文、闽南语、客家语总共只占每1课时。另外,每周2-4节弹性课时,由语文和生活课程共同分而用之,即国语文教学将相应增加些课时。
97纲要规定的语文学习领域教学课时
年级
学习领域
20~30%
国    语
5
5
5
5
6
6
闽 南 语j
1
1
1
1
1
1
客 家 语
原住民语
英      语
1
1
1
1
(资料来源:新竹市東區建功國民小學2009年第二学期课程计划)
2、语文能力与课程目标
台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人格、民主素养、法治观念、人文涵养、强健体魄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国民。”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人本情怀方面:包括了解自我、尊重与欣赏他人及不同文化等。
2.统整能力方面:包括理性与感性之调和、知与行之合一,人文与科技之整合等。
3.民主素养方面:包括自我表达、独立思考、与人沟通、包容异己、团队合作、社会服务、负责守法等。
4.本土与国际意识方面:包括本土情、爱国心、世界观等(涵盖文化与生态)。
5.终身学习方面:包括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信息与语言之运用等。
欲达教育之目的,强化语文教育教学是根本。语文教育不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而且要求结合听说读写训练,扩大国际视野,养成独立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思想和方法。2012年颁布的最新课程纲要规定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和十项基本能力,具体内容如下表:
课程目标
基本能力
国语文

1.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
应用语言文字,激发个人潜能,扩展学习空间。

2.欣赏、表现与创新
培养语文创作之兴趣,并提升欣赏评析文学作品之能力。

3.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
具备语文学习的自学能力,奠定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之基础。

4.表达、沟通与分享
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分享经验,沟通见解。

5.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
透过语文互动,因应环境,适当应对进退。

6.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
透过语文学习体认本国及外国之文化习俗。

7.规划、组织与实践
运用语言文字研拟计划,并有效执行。

8.运用科技与信息
结合语文、科技与信息,提升学习效果,扩充学习领域。

9.主动探索与研究
培养探索语文的兴趣,并养成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

10.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
运用语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来源:《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语文学习领域(国语文)》
二、体现母语教育的课程特点
母语与本族群中每个人的生命成长息息相关。作为母语课程,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除了提高语言能力之外,涵养知识文化与品格修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阅读台湾教师的教学设计及相关教学资料,笔者发现,台湾小学语文在教学语文知识和母语文化方面做得比较扎实,课堂教学紧扣课程特点,循序渐进地发展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传递思想和传承文化的载体。语言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学习语言,学习语文,在习得知识的同时,也便在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涵养母语知识和文化素养。台湾小学语文课在培养语文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尤其注重汉字知识和文化信息的传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传授汉字文化知识,二是注重对成语典故的积累,三是重视对民族文化习俗的了解。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丰富语文学习的知识内涵,而且可以植厚语文课程的文化底蕴。
1 教给学生汉字的基础知识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时,就开始教给学生一些浅显的文字知识,直接教给他们汉字知识的术语,比如“象形字”、“部首”、“形旁”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懂得汉字的来源,借助文字图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汉字结构的了解和对意义的把握。
例如,翰林版教材一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我的家”综合活动学习中,教师就引导儿童认识象形字,再逐步说明文字演变的过程,进而向学生说明“手”、“雨”、“门”、“子”、“月”、“女”、“日”、“刀”等字都是部首,并告诉学生用“手”、“雨”、“门”、“子”、“月”、“女”、“日”、“刀”组合的字,大都跟“手”、“雨”、“门”、“子”、“月”、“女”、“日”、“刀”有关。
再比如,台中市梧栖区大德国小一位老师,在教学二年级国语课“文字的开始”的时候,以“文字对对碰”为题,配合台湾文化部儿童文化馆绘本花园——文字之美的绘本动画,认识独体的象形文字及中国文字的起源,并利用学习单,进行象形文字的想象画。课堂上,老师告诉学生,文字一开始是由图画(象形)而来的,并以小小仓颉造字为线索,分成大自然篇、动物篇、器官篇,然后要求学生把各类图画与文字配对,以此教给孩子们象形字的浅显知识,在学生幼小的脑海里植下汉字文化的根基。随着年级的增长,老师还逐步教给学生系统的“六书”知识。从小学高年级起,直到初中、高中毕业,以至于大学入学考试,“六书”造字原理及相关知识,都是台湾语文试题的必考内容。
2 循序渐进而系统地引导学生学习并积累成语
成语是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表意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成语至少有这些方面特点:第一,成语一般都有出处,学习成语的时候,很容易就把今天仍然习用的成语与古代人文传说或典章故事联系起来,使得语言表达富有文化内涵;第二,成语一般由四字组成,结构固定,整体应用成语,使得语言形式结构美;第三,成语出自书面,除了表意简洁而精辟之外,还有书面语言典雅和含蓄的特点。
台湾语文教学几乎从入学开始,就系统地教给学生成语,并且根据课文内容,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学习,并且广泛地积累成语。教师想出各种办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要素进行开发引导,重点要求学生把握成语的内涵。例如:看漫画学成语,把蔡志忠的《漫画成语故事》引入课堂,或者搜集一些与成语有关的漫画图片,要求学生归纳成语,写出与花木、动物(尤其是老虎)等有关的成语。
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成语练习,像成语分类,成语配对等。例如,五年级要求学生给下面的成语分类:
(A)呼天抢地    (B)反躬自省    (C)乍暖还寒    (D)斜风细雨    (E)石沉大海
(F)月明星稀    (G)风和日丽    (H)迷途知返    (I)别有洞天     (J)悲悲切切
1.与“改过”有关的成语:                                 
2.与“天气”有关的成语:                                         
3.形容“美景”的成语:                                           
4.形容“伤心难过”的成语:                              
随着年级的升高,成语内容和难度逐渐增大。例如,翰林版四年级下册第四课《谁的功劳最大》,课文内容主要是讲人体器官的作用,一位老师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安排了一项成语活动:发给一张成语学习单,其中包括“胸有成竹”、“额手称庆”、“别出心裁”、“画蛇添足”、“芒刺在背”、“爱不释手”、“出口成章”、“脚踏实地”等与人体器官有关的成语共57个,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成语填空。最后,老师对一些较难的成语进行解释。再比如,康轩版七年级上册《<生之歌>选》的教学中,教师就引导学生整理“与朋友相关的成语”,如“总角之交、八拜之交、金兰之交(交情深厚)、管鲍之交(友谊深固)、莫逆之交、忘年之交、点头之交、势利之交、一面之交”,并且要求学生解释清楚每个成语的内涵。                           
像这样的成语学习,一直伴随台湾十二年语文教学与考试之始终,这对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植厚汉语文化根基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3 系统讲解并教给学生语法、修辞知识
新课程实施以来,大陆语文教学把语文知识的传授几乎降到了最低限度,一些常用的语法、修辞和篇章结构知识都作为“附录”,列于教科书最末页。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很多高中学生居然理不清句子成分,居然不懂“介宾结构”和“状语”之间的关系,也不能理解什么是状语,它有什么作用。而台湾情况则不同,像修辞之类的语文基础知识一直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列于教科书的正文位置,分散于各个单元的课文学习中,随着课文学习,并且在课文后面的“应用练习”中进行系统训练。
台湾小学毕业生就已经能够清楚地了解并辨识夸饰、类叠、转化(如拟人)、譬喻、映衬等修辞方法。如果说,运用成语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含蓄典雅,能够增加语言的文化内涵,那么,恰当使用修辞则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能使文章在语言表达上锦上添花。
4 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常识
语文学习,离不开古今典范作品,台湾语文尤其重视对古代名家名篇的教学。教学这些课文,学生绝不只限于梳通文意,理解语言词句,而是从篇章标题开始,到作者的生平事迹,课文内容中包含的各类知识和文化常识,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例如,台中县一年级上学期国语期末评量有一道试题是:连连看,把年菜所代表的意思连起来(共5分)。
1 菜头                好彩头
2 苹果                大吉大利
3 橘子                平平安安
4 年糕                年年有余
5 鱼                  步步高升
像这样的母语语言文化常识,在台湾教科书中比比皆是。
翻开台湾语文课本,可以看到教科书编排内容主要包括学习重点、课文和应用练习三大板块,每个板块又包括如下具体内容:
单元及课文学习重点(包括篇目、体裁、作者、单元主题)
课文及注释(包括本课学习重点、题解、体裁说明、篇章主旨,以及详细注释)
应用练习(每篇课文或单元后面都配有丰富而有趣的练习题,与教材配套使用)。
以上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教师平常教什么,练什么,考试就会考什么。年级越高,文学和文化内涵就越丰富越深刻。
三、强调聆听与说话训练
很多人认为,母语是我们的生活语言,我们每天都沉浸在母语语言环境中,听和说常在进行中,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阶段对聆听和说话的重视力度不够。其实不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聆听与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等量齐观,它们是与别人进行口头沟通交流素质的体现,从小培养学生的聆听和说话的技巧,是培养有教养的公民的一种方式。为此,我们看到,台湾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和说话习惯,教给学生聆听和说话的礼节、技巧和艺术,从小就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和交际能力,而且做得比较扎实到位。
例如,翰林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周(首册)第七课《雨声》教学时,教师这样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活动一:聆听指导
1.聆听教师范读课文或教学CD。
2.聆听教师发问跟课文有关的问题,并回答问题。
3.教师适时指导儿童倾听并正确回应他人所说的话。
活动二:说话指导
1.教师揭示课文情境挂图,指导儿童观察并提问。
2.教师指导儿童用完整的语句回答问题。
3.教师指导儿童正确朗读课文。
聆听与说话训练需要创设一定的语境,往往与课文或语文活动联系起来,这样使得听说训练有具体内容。
此外,台湾语文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鼓励并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等意识。
总之,台湾语文教学在传承母语文化和知识方面,仍然保持着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诸多特征,对大陆语文教学具有有益的参考价值。


j 本国语文中,学校可以就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语三种本土语言,供学生任选一种修习。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18:55

美国作文试卷如何进行标准评分

江南梦忆

作文教学,尤其是作文考试评价,一直是中国语文教学及考试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例如高考作文评卷的趋中率,国外高考有没有这种情况存在,如果有,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

前段时间,有老师问我:国外作文考试已经能够运用机器来评判作文成绩,据说,这样的评判比较客观公正,标准也规范,你知道吗?

对此,我的回答是:我知道他们的作文有规范的细则和要求,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像过渡性的词句、主题句及关键词,还有思维展开的角度等,都有一套规范程序。考前给考生的规范训练就是阅读范文,掌握每类作文的要求和标准。写作文时,考生能够熟练使用这套程序,写作与范文的结构类似的文章,机器阅读能够捕捉到以上信息,再把考生的作文与早已输入电脑程序的作文模板进行比对,正在评阅的作文与范文的哪一类相同,就可以给定这个等级的分数。这样的机器阅卷的确比人工评阅要客观,不带感情和倾向性,但是,机器评阅是否就能完全阅读文章中所表现的智慧,比如幽默、推理呢?答案是否定的。

下面先介绍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和研究生入学考试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的作文范式和机器阅卷的要求,以后还将介绍英国的雅思作文评分标准,以供对此有兴趣的朋友阅读参考。

SAT作文评分原则与评分标准
    sat写作的算分是遵循“除六原则”的。先来看下面表格,其中有很多的评判标准。
  

6
5
4
3
2
1
写作观点或论点
清晰,有说服力和独立的视角
基本清晰和紧密
比较清晰和紧密
不太清晰和紧密
不清晰也不紧密
特别不清晰,紧密
事例或论据的组织
很好的组织,并且拥有很强说服力的事例
事例的组织基本没有问题,并且有适当的事例
能够充分的组织,并且有一定的事例
没有完整的展开,并且事例相当贫乏
缺少论点的阐述或论证的组织
没有论点,也没有论据或论证的支撑
句式
丰富的引人入胜的句子
较多的句式变化
句式上适当变化
很少的句式变化
句式出现错误
句式上出现严重错误
词汇水平
非常成熟到位的用词
较为丰富的用词
考试要求的足够的用词
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用词
非常有限的几个词汇
词汇有限并有严重错误
语法和用法
几乎没有语法错误和用法不当现象
基本没有严重的错误
出现一些技巧上的问题
出现一些的小错误,有个别大错误
有很多的硬伤
最基本的语法都出现错误
总体效果
中下


下面就来介绍具体的评分原则:评分是由两个人同时评估的。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个人的打分:                              第二个人的打分:
写作的观点或论点                              写作的观点或论点
事例或论据的组织                              事例或论据的组织
句式                                             句式
词汇水平                                       词汇水平
语法和用法                                    语法和用法
总体效果                                       总体效果
每一项SAT 都最低分1分到最高分6分 将总成绩得出来除以6 ,作文的最终得分,这个最终得分的范围在2分到12分之间。

(资料来源:SAT/SSAT考试网 编辑:赵露)

GRE考试作文如何取悦电脑计分器

  电脑怎样评分
  电脑评分器是网络搜索引擎的“同胞兄弟”。我们在门户网站搜索时,搜索引擎利用你输入的关键词来寻找并列出与之相关的信息,常用的搜索引擎包括Alta Vista和“概念”Excite搜索引擎。电脑评分器通过扫描你的作文,寻找那些揭示逻辑推理的关键词汇。电脑评分器为250题中的每一题储存了成千上百的已计分的作文。这些作文都分为1, 2, 3,4, 5,和6分六种。电脑评分器通过扫描你的作文,利用它的存储数据库决定你的作文和这六种中的哪一种最为相似,然后给你的作文评分。比如,你的作文跟数据库中的5分作文最像,那么你的作文就的5分。这就是为什么后面的20篇范文如此重要的原因。在这些范文中,你将看到逻辑结构紧凑的作文。通过这些范文,你也将学会利用正确的语气来取悦电脑评分器和人工评分者。
  什么是电脑评分器发现不到的?有些东西电脑评分器是发现不到的,如幽默,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它是通过一些段落过渡词,段落变化等来分析你的文章结构,通过比较其他考生来评价你作文的内容。所以,即使你用非凡的推理风格,电脑评分器也不会发现。但是,电脑评分器能间接地发现拼写和语法错误。假如你作文里的过渡词和逻辑标志词,如"therefore", "for example",拼错的话,电脑评分器就当你作文里没有这些词,从而削弱你的作文。因为这些词能有效地揭示你作文的逻辑结构和思路。
  电脑评分器对人工评分的影响
  电脑评分器潜在地给人工评分者施加压力。电脑评分器和人工评分者各自给你的作文评分,如果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你的作文将会被传到第三个人工评分者的手中(当然这提高了ETS的费用)。这乃属常理,但ETS拒绝这么做,所以唯一的结果是人工评分者将尽力遵循电脑评分器的标准和规则。也就是说,以电脑评分器的判分为准,因为像GRE这样的标化考试是不容主观和偏见的。所以,不要试图取悦人工评分者期待他能否决电脑评分器给你的低分,而应该尽量符合电脑评分器的规则。
  取悦电脑评分器:
  确保你的作文结构严谨。让它在结构上看起来像5分或者6分的作文。利用诸如"for example", "therefore",等词或短语清楚地界分段落和区域。明智使用限定词,电脑评分器将谨慎使用限定词和高分相联系。
  仔细阅读后面的20道范文,找找6分作文的感觉。用精确的术语(常见的逻辑错误部分所列举的13种)来表述推理中的逻辑错误。
  不要犯会降低你分数的错误:
  1.采取独特的,即使是很有创造力的风格写作文.在给你的作文评分时,电脑评分器将你的
  作文和储存的样文比较,并寻找相似之处,所以一个独特的推理结构只能起反作用.
  2.关键词的拼写错误,如将"for example"和"therefore"误写成"for example"和”therefor”.电脑评分器没能识别这些错误,当作你没有使用这些词(这些词揭示了你文章的结构).
  3.塞入一些玩笑和不必要的注释。电脑评分器发现不了这些“幽默”,只能识别你的结构,所以幽默和注解并不能提高你的分数。
  4.运用那些其他学生不常用的引用或者俗语。不要以为使用这些专业词汇会使电脑评分器认为你专业知识丰富。在GRE的作文里,不要用不寻常的例子,应该尽量用一些常用的关键词和紧凑的逻辑结构。
  5.完全没有使用或者过多使用限定词如"likely", "should"等等.聪明的考生会用一定数量的限定词,以使自己的论述客观,态度明朗。但过多的使用限定词会稀释你的作文或者使文章显得太主观或带有偏见。
  6.用一些独特的修辞来给你的作文增加乐趣。8.7.模仿别具一格的广告语,如苹果电脑公司的“不同凡响”-- "Think Different".事实上,在GRE作文中应该"Think the Same".你想写6分的作文.而在Issue部分,6分的作文体现为遵循某种规则,即标准的书面写作.电脑评分器与英国英语
  留学生如何对付作文和电脑评分器
  GRE作文的规律可以总结为这么一句话:书面英语要求文章中的每一段由主题句展开而来或者总结为一个主题句。前者称为演绎论,后者则为归纳论。既然所有的英语写作都属于这两种中的其中一种,你就没有像其他语言那样自由地用英语表达你的观点或者推理分析了。评论性的写作风格应该是直接的,也就是说都有主题,即使引用了一些例子,解析和列举来证明其论点。这些例子经常用典型的过渡词连接,如for example, thus,或者moreover.
[size=+0]  电脑评分器讲的是“美语”

  你应该用美国英语来写,而不是英国英语。有一些词汇,如indeed, hence等在英国英语很常用,但在美国英语里就很少用。电脑评分器不认这些词汇,所以一定注意。从小接受英国英语教育的考生要特别注意调整自己的语言风格和习惯,以适应“讲美语”的电脑评分器的口味。既然电脑评分器里存储的样文是用美国英语写成的,如果你用英国英语写作,特别是如果揭示逻辑结构的关键词是英国英语表达的话,电脑评分器只会把你的文章当成没有清晰逻辑结构的二流或三流文章(2分或者3分)。所以,尽管避免这些英国英语。最好的办法是仔细阅读后面的20篇范文和多看一些美国学术杂志,了解美国人是如何构造推理的。


GRE作文评分标准分析
    A 6 paper presents a cogent, well-articulated analysis of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issue and conveys meaning skillfully.

    A typical paper in this category:

    presents an insightful position on the issue;

    develops the position with compelling reasons and/or persuasive examples;

    sustains a well-focused, well-organized analysis, connecting ideas logically;

    expresses ideas fluently and precisely, using effective vocabulary and sentence variety;

    demonstrates facility with the conventions(i.e., grammar, usage, and mechanics) of standard written English but may have minor errors.

以上这段英文的大意如下:

满分6分的文章,对所给问题的复杂性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明确的分析,并且巧妙地传达出意义。

    这个类别中的典型文章有如下优势:

    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一个精辟的观点;

    形成令人信服的理由和/或有说服力的例子;

    围绕重点,精心组织分析,有逻辑性地把思想连贯起来;

    流利而准确地表达思想,运用有效的词汇和句子类型;

    表现出与标准书面英语惯用法(例如,语法,用法和技巧),但可能有轻微的错误。

    1. complexity:事物的两面性(同一事物有优点就有缺点,相比较的事物有各自的优缺点),从多角度分析事物(分析不同领域中,不同情况下)。论点一边倒的文章论述得再好也只能得5分。

    2.insightful position:在有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观点最好新颖独到(对ets来说),但必须保证能自圆其说。5分文的要求是well-considered position,因此只要求多论述几个理由,多考虑几个方面,表明你确实好好思考过,而不强求对论述题目有全面深刻的认识。看看ets范文的3篇5分文,你就能感觉的它们和6分文在思考深刻全面上的差距。所以,若对某方面论题不了解,还有一个月就要上考场的话,就不必花大时间饿补相关知识,只需看看别人的提纲,结合自己肚里的东西(足够),整理出自己的提纲,考场上有条理性的加以论证。但切记,既然在这个给分点上你已经失去了优势,就应该在其他给分点下功夫:论述结构,论证技巧以及语言运用(参看本文其他部分的分析)。

    3. conveys meaning skillfully:可用于论证的一切技巧(估计老美自己用起来也得费点心思)。比如文章的行文方向,起承转合不用明显的标志词(first, second,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second example illustrating my point),而是依靠论述的内在脉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然而然的引到下一块内容。总之是看不到transitional phrases确能明显感觉到论述的方向及其改变(例ets范文2, 6分文的第二段首句的作用)。再比如巧妙地运用引言代替自己的reason(如ets范文1的As the head once said)。再有一个深受老美喜爱的论证技巧:vivid metaphor(如ets范文1的to inspect only one's toenails is to ignore the whole body),使枯燥的reason生动形象。总之,此点是用来筛选6分文的,故对5分文作者不要求。5分文的要求是conveys meaning clearly,所以把话说清楚别词不达意,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就行。

    4. compelling reasons(reason就已经够令人头疼的了,有加了个compelling):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得分点。就是你的理由及其论证,目的是让读者认可你的理由,从而接受论点。5分文要求logically sound reasons,结合ets范文可看出6分文要求理由非常有说服力,而5分文要求理由合常理,读者认为没错即可。

    5.persuasive examples:用来支持reason的,使抽象的reason更具体,更易被读者理解,从而产生共鸣,或使其更可信,更有说服力。可用的例子有自己的经历,引言。在范文里Ets重点表扬过两种举例方式:1). extended examples(见范文1, 6分文),叙述例子的过程就是reason的过程;2). examples are varied(见反问2,6分文),举各个领域的例子或例子涉及的范围很广。恰切的例子一定要论述充分(不然ets都替你可惜)。5分文要求well-chosen examples, 4分要求是relevant examples,因此我个人认为,要达到5分要求,例子一定得典型,多少有点说服力。个人经历是最好的例子,但不能是特例。

    6. well-focused:简单说就是不跑题。中心论点明确,全文不跑题;各段主题句明确,围绕主题句论述。使读者读完后对行文脉络,各段段意有清晰的印象。5分的要求是:is focused,内容上不如6分文联系那么紧密,但也应给读者留下同样的印象

    7.well-organized:文章采用的论述结构,分几个部分论述,每部分有几段,各部分、各段间的关系是什么。切记,每个大的论述单元后要小结;全文结尾(最后一段)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延伸:不能单纯的重复罗列各分论点,要根据全文的论证脉络,把论述过的分论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可用一些起承转合词),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全文结尾的总结很重要,运用好了能鬼使神差的把跑题的文章变成考虑全面,论述充分的好文(例ets范文2,6分文)。相比较下,许多人提倡的文章开头的提纲挈领反倒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一是很容易弄的文章头重脚轻;二是这样做束缚了作者的手脚,后面的每一步论证都要考虑是否回应了文首的概括,反而不能reason fluently。三是容易弄巧成拙,本来是想让阅卷人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可他很可能会觉得你的reason不够skillfully,而且在文章结尾的时候,得再一次总结全文(必不可少),若对英语的驾驭不是很好,很可能重复文首的那句话,这恰巧是阅卷人最善于揪的一个小辫子(可从ets范文评语中出现的频率看出)。再说,能够在开头把文章就概括得很好对我们来说也不容易。所以,还是把精彩的放到后头,前面简单的表明立场即可。

    8.connecting ideas logically:using transitional phrases起承转合词,过渡句,或有此种作用的句子,总之起到help organize the ideas and move the argument forward(摘自ets范文评语)。5分作文要求connecting ideas appropriately,个人认为就是ets可以容忍用transitional phrases把不logical的ideas强行联系到一起,起码表面上过得去。所以,当你觉得段与段间的内容衔接得不顺,就干脆加个明显的起承转合词。

    8. fluently:跟着感觉走没错。

    9. precisely:不要罗嗦,表达简洁。但如果以上几点做得好,这缺点可以忽略不计。

    10. effective vocabulary:基本上挺难,但不影响大局,为避免重复大胆的用你想用的词,阅卷人能理解。

    11. sentence variety:最好长短句结合,ets藐视总用短句的人:Since most of the sentences are short and choppy, the ideas they try to communicate are also choppy(摘自ets范文1,1分文评语)。

    12.还有语法错误等等,小毛病,先把上面的问题解决好在理它吧。

    最后提醒大家注意几点:

    1.没有十分地把握,不要乱下定义,严重的损害议论文严谨的文风。

    2. ets讨厌重复:不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总结也要做到避免重复有层次,先表面后深刻,先分段后整体.

(以上两则资料来源于http://www.sina.com.cn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