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PPT:博客帖文‘原料’从何而来? -2013.11.29.中州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11-27 12:30
标题: ★PPT:博客帖文‘原料’从何而来? -2013.11.29.中州
2013.11.29.在郑州二七区我们的教育梦’—博客写作与教师专业成长论坛》讲座题纲



博客帖文‘原料’从何而来??


     -----从个人体验出发的若干思路【建议】




=管季超:欢迎老师们转帖。
  源地址: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3D1&_dsign=07185c74
=本次[论坛]的活动《通知》。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11-27 12:43
引言:



     郑州市二七区推动教育博客写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值得学习推广。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3D1&_dsign=48a65f0b

【点开《教师之友网》【中州游学记】子栏-----通过‘网上考察’方式获得的对‘二七教育’的感受。郑州市教育局的网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啊!】

      已为老师们辑存了一个有关的专帖。老师们得暇参阅。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3D1&_dsign=d7a564dd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11-27 12:52
2013.11.29.在郑州二七区我们的教育梦’—博客写作与教师专业成长论坛》讲座题纲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11-27 12:59
我以为:

     博客写作,会经历‘愿意写/有得可写/写得勤/写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有教育意蕴,越来越有学术价值---->让写的过程成为促进专业阅读/专业思考/专业行动/专业改进与提升'的不同的状态。





[郑州市教育局连续举行七届‘教师博客大赛’,意在尽快让老师们进入到‘专业成长’的境界]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11-27 13:37
任何写作,都会首先碰到两大问题:
一曰‘写啥?’
一曰‘咋写?’




看过咱们二七区朋友们的50多个博客,受启发,得教益,有感动,也有些建议。



咱们今天的交流,只聚焦到一个问题:可以‘写啥?’。

即或这一个焦点,还得再聚聚焦。只谈‘我认为’可以再用心去开掘的题材/素材。


不面面俱到[譬如,谈‘读经典’的人多,咱就不涉及],采用‘例话’的方式,与老师们分享个人的体验。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11-27 13:52



,从对各学科教科书的多角度解读中,找到博客帖文的写作素材。  


[这是与咱们的本职工作/日常教学贴得最紧的一种阅读/与‘备课’一并完成]




》》》策略


------读懂它;

------读厚它;

------读薄它;

------读出疑问来;

------和学生一起读。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11-27 14:05
=例话:

1,1991年孝感市东门中学‘活力27班’金亮同学对初中《语文》课文《济南的冬天》提出疑问,管季超老师将其‘刊发’在班报《掇英》上;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471&extra=page%3D1&_dsign=280b37d2






2,大夏书系/语文之道-中的一本,闫学著《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上下册]》。


自 序 为文本与课堂搭桥
叶圣陶散文作品
身临其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解读
细致入微
——《爬山虎的脚》教学解读
美文如荷
——《荷花》教学解读
世界因文字而不同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解读
冯骥才散文作品
那些花儿
——《花的勇气》教学解读
作为一只鸟
——《珍珠鸟》教学解读
挑山工究竟挑起了什么
——《挑山工》教学解读
一个俗世里的奇人
——《刷子李》教学解读
鲜花献给谁
——《献你一束花》教学解读
花脸中的游戏精神
——《花脸》教学解读
季羡林散文作品
两个母亲,一种怀念
——《怀念母亲》教学解读
为什么夹竹桃是值得爱的
——《夹竹桃》教学解读
我们看花时在看些什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解读
萧红散文作品
美的东西总是那么短暂
——《火烧云》教学解读
爱给生命以自由
——《祖父的园子》教学解读
林海音散文作品
童年,心灵的故乡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解读
窃读是什么滋味
——《窃读记》教学解读
林清玄散文作品
一棵树能告诉我们什么
——《桃花心木》教学解读
时间如飞鸟
——《和时间赛跑》教学解读
其他散文作品
阅读经典就是见识经典一番
——朱自清《匆匆》教学解读
有这样两只白鹅
——丰子恺《白鹅》与叶·诺索夫《白公鹅》教学解读
你爱花生,我爱石榴
——许地山《落花生》教学解读
似曾相识燕归来
——郑振铎《燕子》教学解读
小艇里承载的异国风情
——马克·吐温《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解读
花雨缤纷入梦甜
——琦君《桂花雨》教学解读
失意的天堂
——巴金《鸟的天堂》教学解读
不只是鸟,也不只是树
——昊天《燕子专列》与苏霍姆林斯基《路旁的橡树》
教学解读
人类:生命之网的一条线
——西雅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解读
长城啊,长城
——《长城》教学解读
今天我们怎样教寓言
——《揠苗助长》与《守株待兔》教学解读
爱就是共同呼吸
——牛汉《父亲和鸟》教学解读
给予是快乐的
——《给予树》与丹·克拉克《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解读
我们要不要为朋友去死
——考·约翰《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解读
当所有人都是孩子时
——瓦茨《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解读
那渗透在悬念中的温暖与趣味
——斯克列比茨基《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解读
发现童年
——费奥多罗夫《童年的发现》教学解读
在鲁迅文化的语境下教“鲁迅”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解读
感受毁灭,也追寻亮色
——《伯牙绝弦》教学解读
后记







搭乘一条“闫学号”渡船

                       ——写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边上

                            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    张学青   



打开邮箱,下载闫学老师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电子稿。看打印机一页一页吐出黑字白纸,A4纸,竟达三百四十多页!多少个白天黑夜闫老师在电脑前敲打这些字才汇成了这样一本厚重的书!我为此汗颜——其实,我也想过做这件事,但 “工程”浩繁,就屡屡给自己打“退堂鼓”;晃悠晃悠瞎忙,一年下来检点收获常常是“头涔涔”。

去年9月间,我接受点课,去西安执教了《大海中永生》。课后,一位朋友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见识了你文本解读的功力。这条短信我起码留了一个星期——人人爱惜自己的羽毛啊。而当我在铺满阳光的晒台上读完闫学老师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全部文稿时,才发现所谓的我的“功力”是多么稀松平常。

本书选取了人教版、苏教版与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各类典型的文本,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教学解读。书分上下两卷,涉及了散文、小说、童话、神话、诗词等体裁,再以作家或主题进行组合,结构清晰,易于检索。每篇文章,既有细致的文本解读,又有相应的教学设计。

这本书与一般的教学参考书区别在哪里呢?我办公室的同事评价教参时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不知道的,它也不知道;我不清楚的,它也没解释。教参的弊端还不仅在此:不能吸收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一些提示、分析,往往保留着为了某种政治需要而外加的标签;生硬地给一个答案,至于这个理解、这种阐释是怎么来的,或者隔靴搔痒,或者干脆留白。而本书的优势就在于告诉你所不知道的或者你所不曾注意到的;告诉你文本的这些阐释与理解是怎么来的,用怎样的方法获得的。

闫学老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纵览全书,我分明感受到了她在文本之外所花的功夫。几乎每篇文章,她都读到了源头出处。读冯骥才的《花的勇气》,她读到了《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读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她读到了《呼兰河传》;读郑振铎的《燕子》,她读到了《海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坐井观天》,她读到了《孟子·公孙丑上》《韩非子·五蠹》《庄子·外篇·秋水》……而相似或相关文本的“扩展”与“融会”,使闫学老师的文本解读开阔、丰富,读着又不觉得“隔”。窃以为,材料的堆砌,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不是难事,难就难在材料的筛选和消化。她解读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注意了与之相关的作者的另两篇文章《寻梦》及《赋得永久的悔》;解读《西雅图酋长的宣言》,她能列出天津教育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的宣言;解读《临死前的严监生》的“节约”与“吝啬”,她引用了金克木先生与严监生的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由此及彼,旁征博引,这些材料常常给我的阅读带来了意外之喜。这个书稿中的不少文本,我熟得很,可我还是一字一字读着,生怕漏掉了这样的精彩。

闫老师觉得教师解读文本的价值取向,会影响教学乃至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因此,她的解读姿态格外严谨。她称《她是我的朋友》这样涉及到死亡的文本为“危险文本”,她以“我们要不要为朋友去死”为标题,展开了关于朋友、生命、死亡的对话,其阐述和分析紧扣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为我们解读这类文本提供了思路。读这样的文章,有敞亮感。

书中选用的文本,倾向于文学文本。对文学作品进行教学解读,有赖于教师对体裁样式、文学价值的把握和对文学语言的高度敏感,而这,正是闫学老师的长处。她的文本分析细腻到位,比较多的采用了“还原法”和“比较法”,使我们既清楚理解作者想表达些什么,又意识到为什么要这么表达。在《临死前的严监生》中,闫老师采用了“情感逻辑的还原”理解“两个指头”和“三次摇头”中的吝啬。为什么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而不是“卖苹果”或者“卖玫瑰花”?还有《巨人的花园》《嫦娥奔月》等故事及古诗词的赏析、文本中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等等,闫老师采用“艺术感觉的还原”“审美价值的还原”等方法,引导读者关注差异,挑起矛盾,从而找到分析的切入口。而比较法的运用,可以说成了闫学老师解读文本的一个公开的“武器”了。教材版与原版的比较(也包括初稿与修改稿)、不同作家的同题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比较……横向比,纵向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学术立场。在她作出判断的背后,是理智而清晰的分析,而决不是为了夺人眼球,燃烧一团情绪的火。苏教版的《夹竹桃》一文删除了原文中加在夹竹桃身上的中缅友谊的象征,她称赞改得好,“文本内容更加纯净,线索也更加清晰”;当然更多的个例是她不支持删改,甚至不惮以《失意的天堂》为题,批评教材对巴金《鸟的天堂》一文的删改。哪怕是大家叶圣陶,不理想的地方也要照样“拍一砖”。这就是闫学的风骨,我以为也是此书的“骨”之所在。

此书与一般的意义上的作品解读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对文本作教学解读之后,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案。闫老师是一线的资深教研员,积累了大量的实践个案。她所提供的教学操作路径,以“板块”“节点”(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个术语用于教学领域,不知是否闫老师首创)的方式呈现框架——提纲挈领,只给“抓手”,而把更多的创造空间留给一线教师,我以为是十分明智的。闫学老师的教学设计,我归纳一下,很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呈现:一是关注读者反应,“我”的体验,这是阅读文学作品需要突出的层面;二是关注话题的梯度,阅读理解能从文本内部出发,逐步加深,引导读者通过解释、对比、分析、推断、评价等手段学会真正的阅读与思考;三是拓展与延伸,能通过多种路径链接阅读和生活,无论读还是写,都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我想闫学写作此书,所期待的是帮助一线老师打开思路,扩大视野,给予解读文本指导思想、思维方法、分析方法上的影响——这是教师最根本的需要;而不只是提供具体的解读成果与结论。她在自序中说,“为文本与课堂搭桥”,而我更愿意把她的这本书看作是一条渡船,在文本与课堂间渡过来,渡过去。并且经由此船,她实现了“自度”,实现了“闫老师应该更加努力,希望那时候的我能够在回首往事的时候减少一些遗憾”;而我,搭乘着这条“闫学号”渡船,一路畅游,看见了前方的海。

(此文已刊发在《教师博览》2012年第8期)

特级教师闫学 谈备课——关于文本解读
作者:闫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一语道尽了庐山面目的神秘多姿,看似朴素的诗句却蕴藏了极其深刻的辩证主义哲理。其实,这一哲理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庐山神秘多姿,从每个角度与侧面看都不一样,对一篇文本来说,也是“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同时印证了西方美学接受主义的一个观点:任何文本都是一个召唤的结构。我们提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为学生思维的放飞提供必要的平台。但是,如果教师备课时对文本解读存在欠缺,那么教师就很难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很难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个更加自由、广袤的空间,所有美好的愿望可能就要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重视文本解读这一环节,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生成乃至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提供必要的依据。
    一、提倡立体式的解读。这是一个广泛、全面地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正如苏轼对庐山面目的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庐山都显出了不一样的美丽。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在苏轼的眼中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他看到的都是庐山真面,只不过不是同一个侧面而已。对一篇教材,我们也提倡这种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式解读,从文本内容、表达方法、人物形象、蕴含道理等诸方面进行研究,让文本所传达的诸多信息在教师的头脑中汇总、撞击、融合,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比如对朱自清先生《匆匆》一文的教学,考虑到此文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不论是文本内涵还是表达方法,不论是情感内蕴还是哲学高度,每一处都有深究细挖的价值,我在备课时从各个角度对此文进行了探究,同时参照他人的研究成果,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从教师这个角度,为实施教学作足了功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深式的解读。在当今语文教学界,尤其是小学语文界,关于文本解读一直存在着巨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对文本的把握大多依赖教参,教师的解读浅尝辄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缺乏对文本的批判性解读的能力。这种欠缺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厚度和广度。当学生在解读中“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教师能否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柳暗花明又一村”?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角度与深度。我们认为,一方面教师对文本应该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解读,尽量全面地接收文本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另一方面解读文本要深入、透彻,切忌浅尝辄止。教师应在大量占有文本信息的基础上,遵循一般阅读规律把研读的重点、难点筛选出来进行深入思考,形成比较全面透彻的理解。比如对《匆匆》这节课的处理,大多数教师最终把这节课的教学落脚在珍惜时间上——珍惜时间没错,但如果仅仅是珍惜时间就流于肤浅了。在解读文本时,我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最后形成了这样的认识: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讲一个珍惜时光的问题——这一点可以从第四自然段的一连串的追问中看得出来——珍惜时光就是珍惜生命,时光匆匆就意味着人生易逝,那么怎样把学生从“珍惜时间”这个比较浅的层面提升上来,使他们进入珍惜生命这个比较高的层面?为此,备课时我决定引入相关文本辅助学生的深层感悟: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普希金的《一朵小花》,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等等,都是想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后来的教学效果印证了我的设计思路是正确的。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师的解读深入了,学生思维的深入才成为可能;只有教师的解读透彻了,才有底气和空间帮助学生透彻地解读。诚然,文本解读是以学生为主体,但这不能成为否认教师解读的理由——否认教师的解读就等于否认了语文教学本身。
    三、提倡有宽度的解读。首先从教师学养这方面来看,宽度决定深度与高度。具体到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这一方面,教师阅读的宽度与深度、高度紧密相连;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角度,遵循后现代课程观的相关阐述,如何在教学中打破封闭的格局,使师生都能站在一个宏观的开放的视野下看问题,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方面查找资料辅助对文本的理解,丰富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解读,又是一种有宽度的解读。比如,我在教学《匆匆》一文时,了解了朱自清先生写作这篇文章的相关背景,初步理解力他在文本中表现出来的无奈、焦灼和苦闷的情感:作为一个只有24岁的进步青年,面对国内纷繁动荡的形势,他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苦苦追寻民族生存与自身发展的出路,但似乎又总是看不到希望,而时光匆匆,生命易逝,作者内心的无奈、苦闷与焦灼就不难解释了。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关注了作者与文章的写作背景,并把郁达夫、朱德熙、林非等人的评论介绍给了学生,使学生从文本内涵、作者情感、表达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更加全面的感悟。这样有宽度的解读,就突破了以往解读此文的窠臼,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创造了文本解读应有的价值。
    四、提倡有创见的解读。博采众家之长而又不迷失自己,是教师解读文本时应该特别注意的一点。我们提倡学生有独特的见解,但并不否定教师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应在透彻、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前提下,在参照前人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不断过滤、提炼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特的见解,以便在教学中既能做到游刃有余,又能在讨论中适时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提升师生对话的质量,真正使自己担当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位置。比如教学《匆匆》,文章开头有这样一段话:“燕子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还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一般说来,读者对这段文字的认识是:世间万物皆可轮回,唯有时间一去不复返。但在备课时我对这段文字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这样的认识: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对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于是在备课时我决定,在教学的最后,把这样一个问题抛出来:“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吗?”上课时学生先是一愣,又似有所悟,纷纷发表见解:“一切都是新的,过去的就已经过去了!”“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面对学生这样的认识,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惊讶——学生原来可以达到这样的深层感悟!而这无疑是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有创见地解读的结果。
名师钱梦龙:闫学老师之所以优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解读文本的功力。要想使自己也成为像闫老师那样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该实实在在地从提升自己解读文本的功力入手。读这本书,要探寻、学习闫老师解读文本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最后磨炼出自己的解读艺术。







3,《教师之友网》‘教科书评论’专栏,辑存此类文章1425篇,可以参考。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01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01



    [四川李玉龙/浙江蔡朝阳/浙江傅国涌/四川冉云飞/北京《读库》老六/《收获》杂志叶开。。。。做的工作]




=例:

http://bbs.yingbishufa.com/viewthread.php?tid=248094&extra=page%3D3


我本人有丰富的国内外美术教科书[含教参]的收藏,但只有资料意识,缺乏比较/鉴别/质疑的研究能力。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11-27 14:58
二,从读书,读报,读刊,特别是‘读人’中,获得博客写作的个性化的启发。

=先简说‘读’。


例举我个人喜欢的《教师博览》《教师月刊》《读写月报-新教育》这3本期刊中几篇触发思考的文章。









=再说说‘读人’-----‘人’,也是‘书’啊。


链接:‘真人图书馆’活动。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3D1&_dsign=3674e3da


“真人图书”讲述自己的经历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11-27 15:34
==例话:近年外出‘游学’过程中,接触许多专家/名师/编辑老师。。。异地的同行,他们的人格魅力/哲思洞见/学识才情/专业精神给我教益[这是多好的博文素材啊]。




语文教育家/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王松泉先生;
语文教育家/湖南师大周庆元先生;
当代杰出的教育家/湖南师大老校长张楚廷先生;
湖南师大刘铁芳教授;
上海华东师大刘良华教授;
广州许锡良先生;
上海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
北京大学刘云杉博士;
杭州师院江平教授;
语文教育家/福建潘新和教授;
浙江潘涌教授;
北京储朝晖博士;
成都陈大伟先生;
湖南黄耀红博士;
网友陈开玖老师;
网友刘尔笑老师;
长沙唐泽霞老师;
长沙罗炜老师;
山东孙明霞老师;
杭州刘发建老师;
湖南民院附小方少文校长;
南通凌宗伟校长;
浙江蔡朝阳老师;
北京窦桂梅校长;
成都范美忠老师;
《教师月刊》林茶居先生;
《读写月报-新教育》李玉龙先生;
。。。。。。。
还有许多见面交流过的同道,也带给我启发。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11-27 15:59
=在有机会当面请教的师长同道中,绍兴王松泉先生/湖南师大老校长张楚廷先生/湖南师大刘铁芳教授/华东师大刘良华先生给我的启发甚多!


王松泉先生:广阔的理论视野,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工作[至今还珍藏着王先生1988年的一封书札];

张楚廷先生:[得到《张楚廷全集》一套前20卷。我被震撼了!!1200万字,一字一字用钢笔写出来!!我决心春节前看完一部分]

铁芳教授:人文情怀,诗意哲思兼具的语言,著作的高产[基本找齐了他所出的著作和重要的论文。];

良华教授:有穿透力的研究工作,率真而有趣味的学者[他的个人自传是我喜欢读的。《叙事教育学》很启发我!]。



合影留念(左起依次为--许锡良,刘良华,管季超,刘铁芳)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D10&_dsign=4e32c43d
许多未曾谋面的名师,也以他们的思想启发了我。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11-27 16:57
三,将自己的工作经历[职业生活]当作写作矿藏。无论是成功失败/眼泪欢笑,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

[博客,记录当下。博客,回看既望]




-------当初中语文教师[十年];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60&extra=page%3D1&_dsign=1fd7bfba
-------当教育行政机关的文字工作人员[三年];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253&extra=page%3D1&_dsign=a5736a6d





------当报刊杂志的业余兼职编辑[语文/书法/美术。历时十余年];
http://www.yingbishufa.com/YANJIU/guanjiichao01.htm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3569&extra=page%3D1&_dsign=05600e80


------参编版《书法艺术》地方教材编写[2003年];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873&extra=page%3D1&_dsign=951629b5
------介入地域文化活动[书法/美术。15年]。。。。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11-27 17:03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2003&extra=page%3D1&_dsign=bb44c486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2003&extra=page%3D1&_dsign=bb44c486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2003&extra=page%3D1&_dsign=bb44c486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3D1&_dsign=099249da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3D1&_dsign=099249da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3D1&_dsign=099249da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3D1&_dsign=099249da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3D1&_dsign=7774d644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3D1&_dsign=7774d644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3D1&_dsign=7774d644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11-27 17:12



==当‘教研员’的经历,可以实录出来,贡献给丛立新教授,作为她的这本著作[修订版]---假如有的话----里的‘失败案例’。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85

我相信我的实录文字,可以为‘失败学’贡献出‘标本’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032&extra=page%3D1&_dsign=40a31300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11-27 17:22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11-27 17:38
四,建立起新的课堂观察的理论框架,发现/发掘/叙述/阐发课堂里发生的故事。



=推荐几本我看过的好书:

1。日本佐滕学著《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
  佐藤学,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术会议会员,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著有《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课程论评:走向公共性的重建》、《教师的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世织书房),《教育改革的设计》(岩波书店),《变革课堂,学校改变:从综合学习到学校课程的创造》、《教师的挑战》(小学馆)等;中译本有《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与教师》、《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静悄悄的革命》(长春出版社)。
[译得极好!读起来一下子就‘进去’了]
中文版序
序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
一、宁静的革命
二、从一节课说起
三、相互倾听的关系
四、“串联”与“反刍”
五、愿景

第一章 从相互倾听的关系走向合作学习的关系
一、课堂中宁静的革命
(一)课堂的重建
(二)性别的障壁
(三)合作学习的关系
二、坦诚相见
(一)不折不扣地接纳
(二)胸有成竹地应对
(三)课堂教学的创造
三、转变教学风格
(一)教学的转型
(二)气息的交流
(三)积淀的时间
(四)交响的课堂
四、直言“不懂”的课堂
(一)以“不懂”的儿童为中心
(二)直言“不懂”的妙处
(三)课堂教学的律动

第二章 个体与个体的链接
一、和谐交响的课堂
(一)从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开始
(二)从儿童出发展开教学
(三)交响
二、对个体的应对与关联
(一)教师自身侧耳倾听
(二)应对的语言与体态
(三)学习的拓展
三、问题分享与深入探究
(一)问题产生的时刻
(二)认识的分享与发展
(三)新探究的开始
四、把探究的思考串联起来
(一)课堂的风景
(二)把声音串联起来
(三)把教材串联起来
五、从调查活动到探究活动
(一)从调查活动开始
(二)交流各自的发现
(三)探究与认识的分享

第三章 创造合作探究的教学
一、串联起发现与惊喜的合作探究
(一)以倾听为中心
(二)发现与惊喜的相关
(三)走向合作探究
二、从相互倾听到交响
(一)交流
(二)联系链
(三)学习的主人公
三、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公
(一)教室大变样
(二)学习种菜与卖菜
(三)走进微生物的世界
四、教师的回应:交流意向与思考
(一)自然状态的学习
(二)将意象与思考相联系
(三)挑战使课堂更生动
五、教师的探究支持学生的学习
(一)从一幅示意图说起
(二)与儿童相联系
(三)探究的教学

第四章 从课堂教学到学校改革
一、学习参与的实践——与家长共同创造教学
(一)从教学参观到学习参与
(二)与家长一起鉴赏诗歌
(三)与父母共同成长
二、信任缔结的共同体
(一)信任的纽带
(二)主人公的生活场所
(三)尊严与信任的共同体
三、通知书的改革——滨之乡小学的事例
(一)改革的进展
(二)改革的要点
(三)改革的反响

第五章 创造合作学习课堂——国外案例
一、学习共同体的现在——参观莱加·艾米利亚幼儿学校
(一)相识与造访
(二)历史与文化传统
(三)学习的环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四)共同体的思想
二、以墨西哥小学为例——宁静学改革的潮流
(一)从墨西哥开始
(二)教室的风景
(三)与贫困的抗争
三、波士顿一所小学的大挑战
(一)学习共同体
(二)合作学习的关系
(三)第二个家
四、巴黎郊外的小学——创造学习共同体的教室
(一)教室的变化
(二)对差异的应对
(三)教学改革
五、与学习相连的、民主的社区——剑桥市的一所小学
(一)共同体的学校
(二)宁静的变革
(三)对学习的支持

第六章 学习的触发与援助
一、学习的成立
(一)一个课堂的风景
(二)学习的成立
二、超越独白式学习
三、合作学习的关系:为了教师之间的互助与共同成长
四、教育改革示范校的准备:广见小学第三年的课题
后记 继续谏堂之旅
附录 学校再生的哲学——学习共同体与活动系统
译后记



2,刘良华著《教育叙事学》;
[可读]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92




3,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
[昨日刚读完。可以增强我们的‘判断力’和‘解释力’]
夏雪梅,博士,副研究员,现就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课程实施、课程评估。2008年以来先后主持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教师课程实施程度的检测与评估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核心观念与大规模课堂实施的一致性研究”等课题10余项。在《教育发展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4,河南大学讲师赵慧臣著《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理论构建与教学应用》。
[纯博士论文,不好‘进入’!但,可以购藏一本,慢慢细读。----此次到中州,拟寻访这位小我19岁的青年学者,当面向他请教]

赵慧臣,1982年生,河南永城人,教育技术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讲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是知识可视化与教育信息化,已经发表论文30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1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两篇;获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教育科学成果等厅级一等奖三项,获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三项。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背景描述
 第二节 问题提出
 第三节 本书的目标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五节 写作思路
第二章 视觉表征:知识可视化研究的新要求
 第一节 从归属上看,视觉表征是图像表达知识的重要方式
 第二节 从定义上看,视觉表征是知识可视化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从形式上看,视觉表征包含知识可视化类型的共性
 第四节 从历史上看,多媒体的视觉表征研究需要深化
 第五节 从现状上看,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有待拓展
第三章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研究框架
 第一节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已有研究视角分析
 第二节 信息论: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的新视角
 第三节 信息论视角下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分析框架
第四章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形式分析
 第一节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形式分析的作用
 第二节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形式分析的方法
 第三节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形式分析的内容
第五章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内容构建
 第一节 符号功能理论的梳理与分析
 第二节 符号与知识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第三节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与知识内容的关系分析
 第四节 面向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内容建构的知识分类
 第五节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内容建构方法
第六章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意义解读
 第一节 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方式:观看
 第二节 观看过程的分析
 第三节 视觉表征的意义解读过程:看见、看懂、看好
 第四节 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影响因素
第七章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设计方法
 第一节 设计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设计的层面:形式、内容和效用
 第三节 形式设计:组织视觉表征的符号
 第四节 内容设计:将知识内容赋予视觉表征的形式
 第五节 效用设计:促进学习者解读意义
 第六节 设计方法应用:以概念图为例
第八章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教学应用
 第一节 图像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缘起
 第二节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教学应用观点综述
 第三节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教学应用理念
 第四节 网络环境中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传播分析与改善
第九章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应用的视觉素养培养
 第一节 信息时代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发展与挑战
 第二节 视觉素养培养: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应用的需要
 第三节 视觉素养培养策略:三位一体有机结合
 第四节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学习者的视觉素养培养
 第五节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设计者的视觉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后记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11-27 21:07
=我认为:









---------教师的日常生活,大量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如果获得一个善于发现的‘眼睛’,博客写作素材会源源不断;


--------郑金洲教授在《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中对‘教育叙事’存在的问题的剖析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获得新的理论视域,‘教育叙事’还可以写,还能写出有教育研究价值的好文章。


-------正像‘教育新闻不一定非得写活动、开会’一样,貌似平常、平淡的一节课,如果你善于发现/阐发,也能写出好文章。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11-27 21:16








五,咱们的博客写作,不要'同质化',应该面貌各异,各擅胜场.也不妨有一点‘非’学校生活的‘私人化/个性化/闲情逸趣'的图文帖.



举:







-------二七区几位女老师的博文,有女性色彩,有家庭生活的温暖感,很有可读性;






-------天津李卫东的一个帖子:

        http://blog.sina.com.cn/yxliweidong
        http://blog.sina.com.cn/yxliweidong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11-27 21:36


==搜集到一些很有用的博客使用技巧的帖,和专业的技术指导博客,老师们可参看.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3D1&_dsign=11561d2b


===现在,有十分钟现场互动环节.请老师们提问.



谢谢大家!!


===[管季超工作室]网络交流平台---《教师之友网》www.jszywz.com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7 22:43
余映潮:教师渴望成功当记住的10句话
         第1句:教师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积累、注重学法。

  我把占有时间排在教师走向成功的首位是有原因的,因为一个人一辈子的时间非常有限,工作的时间也很有限,做学问的时间更是有限,所以教师要充分地占有时间。我个人的时间分配讲究4个字:实用、巧用。实用就是实实在在地利用时间。比如:双休日、寒暑假等都是我实实在在利用时间的时候,在这样的时间里,我基本上每天工作12个小时。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但是我认为有些事是可以一劳永逸的。你做得妥当,就可以节省你生命里的大量时间。举个例子来说:我在编写训练题时,往往要引用课文中的原文,每次我都会把它们校对好存入电脑,因为以后再使用时就可以直接打印出来,且无需再校对了,这不就节省了很多时间吗?

  我们很多教师在同一社交圈内、同一背景下、同一环境中工作,为什么会有优秀与一般之分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那么,我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就两个字例子。我在从事中学语文教研工作的20多年里,研究对象几乎都是各种各样的例子,比如案例、名师等。我会从成千上万的例子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我的学习方法。


  第2句:教师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练习写作、探究专题。

  我认为,中学教学的名师、中学教学研究的高层次人才,一定是站在讲台上的。因为教师离开了讲台就没有了生命力,就没有了影响力,所以教师要想成为名师,必须苦心孤诣地钻研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语文界进行了无数次的语文大赛,产生了无数光彩照人的优质课,有了无数个一等奖获得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一等奖的获得者在我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了。为什么?因为比赛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很多年轻教师都是在还没有自己的风格、体会的时候走上讲台的,然后经过大家的无私帮助获得了桂冠。然而在比赛之后,这些年轻教师就很少再钻研教学了,所以也就慢慢地“泯然众人矣”。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另外,教师还要坚持不懈地写作。只有用最精妙的文字把教学经验记录下来,教师才能逐渐成长。


  第3句:耐力是一种智慧。

  这一句话是我的个人格言。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如果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地专心工作,那么就非常了不起。中学语文课文里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对我的人生观影响很大。马克思把他的很多功绩、敌人对他的怨言等,都像抽丝一样剥去了。我在这里引申一下马克思的话,即面对很难逾越的困难、很难排遣的烦恼、很大的打击时,你只要轻轻叹一口气,说“算啦,再重新来一次”,这就是一种耐力,一种智慧。


  第4句: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句话中也蕴涵着一种耐力,但它是指稳步的发展。教师成才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人应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使最后走不通了,也不后悔,因为毕竟走过。

  在我的工作策划中,也常有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安排。1993年,人们还没有开始注意案例研究,我手里就已经拥有了很多非常精彩的案例。在这种情况下,我写出了《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现在,我正在写《中学语文经典篇目研究50篇》。

  在写《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冲动:我看了那么多的教学案例,难道就不能登上讲台讲课吗?于是,我在50岁时开始讲课。

  在讲《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我先用30分钟的时间讲课文,然后又用15分钟的时间讲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为什么我要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呢?因为它们都是在写天空,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同时,我也用歌曲的调子来朗读(蝶恋花.·答李淑一),实践证明这是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因此,我们教师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在稳步发展中,用10年、2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发展自己。


  第5句:名师都是在艰苦环境中或自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很顺利的事情:要是有也是极个别的,绝大多数人都要承受生活的磨难。同样,教师要想成为名师,也必须经受苦难与磨炼。也许有的人的成长过程会比较顺利,但是如果要想成为名师,就必须在自设的艰苦环境中磨炼。所谓艰苦环境,即要求自己做困难的事情,为自己设置障碍、规定目标等等。这样,教师才会很快地成长起来。


  第6句:教师研究教材的8个字是:“上下求索、左右勾连”;教学设计的8个字是:“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为什么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上下求索、左右勾连呢?我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感到,钻研教材时一定要视野宽广,一定要采百家之长,这样才能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把教学参考资料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时,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炼,因此读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读教材的时候没有灵感、没有深刻的领悟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说教师平时读教材的时候要“把玩”、揣摩教材,就是这个道理。

  读懂了教材,有关教学设计的8个字也就很好理解了。在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里,教师的课一定要有波澜,不能像一潭死水,教师要给学生制造悬念。


  第7句:教师事业有成离不开的 10个字是:敬业、环境、毅力、智慧、学问,教研员的工作特色主要表现在系列、创新两个面。

  在谈到教师的事业时,我觉得两个词是必须要强调的,一个是环境,另一个是智慧。环境是客观的,智慧是主观的,但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受环境的影响。生活中很难遇到好的导师,所以教师的发展要更多地依赖自己。我有时候就自嘲道,我就是我的秘书,我就是我的钟点工。

  曾经有一个网友,发了一封很长的信给我,诉说他的苦恼,诉说学校的校长让他从高中部到初中部,诉说他和校长之间的争执,诉说校长的种种不是,然后希望我给他一些建议。我的回复非常简单:“假定你的电子邮件里的内容都是真实的,那么我要提醒你,你很可能是一个很爱说话的人,你话说多了就不好。你为什么不能先管住自己的嘴巴呢?”教师的发展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也是靠教师自己创造的。

  智慧,不仅包括先天的智慧,更多的智慧是教师在工作中形成、磨炼出来的。在工作中,教师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在谈到教研员工作特色的话题时.我为什么要强调“系列”呢?举例来说:

  1990年,荆州市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组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会议。此后,研究组每年都会召开一次这样的会议,只不过主题不同。第二届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第三届是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第四届是课堂提问设计的艺术,第五届是课文的切入、升华与强化,第六届是教材分析的艺术,第七届是教学深度的艺术,第八届是古文教学的艺术,第九届是课堂活动的艺术,第十届是语言教学的艺术,第十、一届是课型创新的艺术,第十二届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艺术,第十三届是文言文的教学艺术,第十四届是教学细节的艺术,第十五届是走进新课堂、走进新设计,第十六届是新课标背景下创新教学设计的研究,第十七届会议,也就是明年将要召开的会议,主题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荆州特色。

  这16年的会议,假设一次会议要拿出一万字的报告,我就要拿出16万字的报告,这意味着我要对16个专题做精细的研究。我常常对身边的年轻教师说:我总在黑暗里摸索,但给你们的都是光明的东西,我不会有所保留。


  第8句:教师事业的构思就像散文的构思一样,要托物、蓄势、开掘。

  托物抒情的散文,就是把物描写得非常好,然后顺势开源,点出道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托物,写作就是蓄势,努力发展自己就是开掘。


  第9句:教师要做一个治学勤苦的人,做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做一个品行完善的人。      

  做让人感动的人,要有善良的品性,“善良”二字,意境深远:关爱他人,在自己的群体中尽心尽力,帮助他人,不求回报,对别人的给予总是心怀感激,常常被身边的凡人小事感动,善解人意,不苟求他人,面对误解或责难一笑了之……这一切都是善良的品性。有善良品性的人,生活在他的眼中就是美好的。在做人方面,教师要在品性上追求完美。


  第10句:教师要追求高度。

  高度,有多元的理解,我在这里主要讲做人和做学问两个方面。一个教师在做人方面追求完美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发展自己。

  我在教研室工作时,从来没有妄自批评过一个教师,因为每个教师都有可敬的品质。名师的高度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但是我们在尊重名师的同时,也要努力超越他们。      

  也许有的教师30多岁就成为优秀教师了,而我是50岁才开始站上讲台讲课的。我对那些年轻的优秀教师一方面很尊重,一方面暗下决心要超越他们。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7 22:56

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常作印/文

一、专业觉醒:发展的前提。

教师不是一个仅靠热情和勤奋就能干好的职业,它还需要很高的专业技巧和专业智慧。一个没有专业素养的老师,会把天才培养成庸才,而那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的犯罪。法国文学家雨果说:“只要学有专长,就不怕没有用武之地。” 对于一个教师的事业而言,最大的危机就是业不精专。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不思进取、业不精专。笔者认为,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幸事;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则是教育的悲哀。教师专业成长首先是心灵的成长,而职业和专业认同是其前提。

二、赢在课堂:得课堂者得天下!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是教育之核,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也是实施教育影响的实践场。对学校和教师而言,得课堂者得天下!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如果说教育教学是一名教师思想存在方式的话,那么他只有借助于课堂这个载体,才能实现专业发展振翅冲天的快感和超越。令人遗憾的是,我很痛心地看到,不少老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误入歧途,以为专业发展就是写写文章、做做课题等,而荒了自己的课堂。我们现在倡导的读书、反思、写随笔等,一定意义上讲,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

三、“网”开一面:跳出进口看世界。

网络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是引领教师成长的好地方,是最便宜、最实在的教师培训基地。现在,一个不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另一类文盲。如果我们还满足于读几本教育杂志和与几位同事进行交流,那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我建议大家向李慧香、贾彤老师学习,利用网络提高自己的成长力!思想上领先一步,你就领先一个时代;行动上领先一步,你就捷足先登。

无论你生活的地方多么贫困落后,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买来电脑,哪怕是二手的,一定要引来一根网线,有了这根网线,你通往外面世界的通道就始终是畅通的。我们可以通过QQ、论坛、博客等多种形式,在网上直接与大师专家对话、与优秀教师交流,甚至能够寻找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优秀、最智慧的头脑进行交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吗?论坛、博客没什么门槛和限制,敲入文字,你就能向所有地球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著名教育专家徐锡良教授说:“现在从不上网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四、先“理”后“管”:掌握一点管理的艺术。

忙者,心亡也。太忙则心死。爱因斯坦曾指出:“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教师的忙与累,抛开体制因素,一个严肃而又严重的现实不容忽视:绝大部分教师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欠缺,更没有时间管理的意识。


不少人羡慕名师,其实名师并没有生活在真空状态中,也照样受着体制的约束。近些年来,我和不少名师在网上有过交流,发现他们很会享受生活,每天并不比我们辛苦到哪里。这一切的关键就是时间管理的法则。帕累托法则(又叫80/20法则)告诉我们:20%的时间可以完成80%的工作;或者完成20%的工作就能达到80%的绩效。所以,我们要通过选择正确的方法,优先做重要的事情,再做次要的事情。无论在哪里,时间都是自己的,关键是如何管理时间、提高效率。


其实,我们每个教师也完全可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本来我们都是白天鹅,但由于我们做惯了丑小鸭,已经不相信自己还能够飞翔;本来我们都是千里马,但由于长期习惯于拉磨,不相信自己还能奔跑起来。教师成长最重要的是行动和坚持。一个像渴望呼吸一样渴望发展自己的人,没有什么能阻挡得了你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