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中华教育改进社组织架构:本站创站者管季超应请参与“宣传组”工作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30 12:29
标题: 中华教育改进社组织架构:本站创站者管季超应请参与“宣传组”工作
中华教育改进社CHINA EDUCATION IMPROVEMENT INSTITUTE
组织架构:
                       本站创站者管季超应请参与“宣传组”工作




http://www.ceiiedu.org/index.php ... a=lists&catid=3


http://www.ceiiedu.org/index.php ... a=lists&catid=3


http://www.ceiiedu.org/index.php ... a=lists&catid=3


http://www.ceiiedu.org/index.php ... a=lists&catid=3


宣传组:为扩大本社影响或推广本社活动,负责公众宣传、媒体宣传;负责组织策划必要的推广活动,包括新闻发布、推荐会、交流会等等各种形式。

杜国旺
男,北京国通合众信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1992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系,从事一线教育工作。1996年转为IT从业者,参与过政府、银行、邮政、交通、出版等多个行业的大型应用软件开发,参与过多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建设。2011年参与呼吁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对国务院、四部委发布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方案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对教育现状的了解加深,更加期待能够为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尽微薄之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30 12:41
中华教育改进社召开第一届社员代表会

http://tast.net.cn/zuixindongtai/taisixinwen/6.html
http://tast.net.cn/zuixindongtai/taisixinwen/6.html

中华教育改进社2011年恢复重建后的第一届社员代表大会于2013年8月16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1名社员代表参会,会议组织介绍了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历史和重建现状,全体社员代表对章程进行了审议,并对重建后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宗旨、定位、发展目标、工作模式、社员管理办法等进行了讨论。中华教育改进社致力于建设成为民主、公开、责权利一致的教育专业性现代社团,会议由全体与会代表无记名差额选举产生了15名理事组成的第一届理事会。选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研究员为理事长,北京大学法学院和管理学院双聘教授、中国宪法协会副会长张千帆先生,公众教育研究院和公众考试研究院院长张勇先生,传记文学作家、北京市陈鹤琴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柯小卫先生,映山红资本总经理储小星先生为副理事长。现场到会的10名理事会成员召开第一次理事会议,讨论了理事长、副理事长的工作分工,确定了现阶段工作重点,任命秘书长、副秘书长等。

中华教育改进社于1921年12月由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编辑社、实际教育调查社合并设立,蔡元培、范源廉、郭秉文等9名学者为理事,孟禄与杜威为名誉理事,陶行知为总干事,宗旨是,“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改进”,1927年后因战事中断活动。

2011年12月23日,一批教育专业人士发起恢复重建中华教育改进社,继承教育先辈的教育精神,以专业的力量推进教育完善,致力于把教育办得更好。现该社有注册社员45人,他们有教育专家,有一线教师,还有有志于教育改进的企业、传媒、社会工作等各届人士。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小蔓女士到会祝贺并发表重要讲话,陶行知曾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两届总干事,朱小蔓女士说:“你们成为历史上由一批先行者所创立的光荣组织在当代复建后的第一批社员是很光荣的,希望用自己的行动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当年成立教育改进社可以看作是中国教育现代化、教育科学化的开端”,“前辈们追求的教育现代化、科学化之理想显然远未实现”,勉励“复建后的教育改进社首先是要继承传统,认真了解教育改进社的工作历史、工作宗旨,根本上说是要得其精神灵魂。如果这个组织有那么一种风范,我觉得就有希望。”“这个组织完全是自下而上草根性质的,是自愿且志同道合的结盟在一起的,大家主要靠信仰,靠热情,靠有相同的理念走到一起,有个平台可以追求理想,做些事情,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不是在这里谋个人什么好处,捞什么个人名声。因此我希望各位能团结一心,找到工作着力点,关注现场、付出行动。相信这支队伍经过若干年,可以发展壮大,可以有所作为。”

储朝晖理事长先后作了《我们为什么要开展教育改进》、《我们如何开展教育改进》的发言,认为“教育改进是当下社会的一种强烈需求”,“‘改进’与‘改革’是不同的话语体系,以专业的力量推进教育完善,致力于把教育办得更好”,“中国教育的全面改进需要所有中国人参与。是做播种者、试验者、引领者,把教育改进的理念、方式和方法的种子播出去。”

中华教育改进社秘书处

2013年8月16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30 12:58
我们如何开展教育改进
储朝晖


首先,要凝聚可以促进教育改进的思想和专业资源




     经过这次社员代表会,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组织健全了。能否实现把教育办得更好的目标,就成为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一项任务。在短短的一天多的相会中,我们感受到不少新的东西,有了一些新的共识,也发现更多值得探讨而一时还难以明晰的问题。结合本人过去长期的思考,我谈一谈如何开展教育改进的问题。

首先,要凝聚可以促进教育改进的思想和专业资源

     当下教育最缺的是什么?经过过去几十年的调查,我所得出的结论是思想和专业性。由于自1951年批判电影《武训传》后,就认为只能有一种思想,后来的思想改造、反右、文革加以强化,于是全体国民不能思想,不敢思想,以致不会思想,这仍是现今教育各种病态的根源。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将教育当成行政的下属,在教育领域行政指令高于一切,使得教育本身缺乏专业性,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都受到远远超出行政有效性范围的行政权力的制约,使得教育的专业性长期以来极为肤浅。可以说,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教育改进主要是要运用思想和专业资源对教育加以改进。

为此,我们就要解放思想,积聚丰富和深厚的专业资源,让不同的教育改进者能依据这些资源发现身边的教育改进机会并加以改进。我们在改进社的网站上设了教育资料库,以后若能扩大就应该叫教育资源库。我已经把我自己的教育著述简介放在里面了,希望项教授、李老师、张勇教授,还有袁教授以及各位改进社的同仁也能把自己的专著、资源和发现的新理介绍进来。把教育改进社办成兼容并包,各种教育思想争鸣的园地,无论怎样的思想,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供大家讨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通过实验检验,以实证为依据。

思想和专业资源是教育改进的引领,如果在这方面我们落后了、贫乏了、空虚了,就无法进行教育改进,只能沦落为教育“改退”,所以在这方面我希望社员中的各位专家多出力。当然我们还要将境外社员和世界各地的教育思想和专业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起来,在这方面各位社员都可借助互联网拓宽视野,但专业性的问题解决还是需要通过专业的方式。以专业的方式推动教育改进则是我们今后长期要进行的工作。

其次,要以社员为主体寻找一切机会推动教育改进

中华教育改进社要建成现代社团,现在中国已经有三百多万个各种社团,但大多不属于现代社团。现代社团的主体要特征是社员成为社团的真正主人,有责有权,有通畅的表达与沟通,所以这次我们的选举是完全凭票的真选举,以后也将坚持这一原则,有人选你你就能当理事,没人选你你就当不了理事。理事就是干事的,不干事就不能当理事。

有了这样的机制,我们就不必担心没人去推动教育改进。我们就是要以教育改进实践活动为纽带,用教育改进社串起有志于把教育办得更好的各方力量,将经过理论论证、试验检验的有益于教育改进的实践活动推广出去。

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发展有志于教育改进的新社员,建设好社员的活动平台,现在已经有了社员村、微博、QQ群,以后还可以发展其他形式,谁来做?社员做,理事做,每个人都是这个社团的主人,做的都是自己份内的事。

有人或许要问,现在各种教育改革模式几百种,改进社推行哪一种教育改革模式?当下,我们确实在推进中小学心灵教育、教育家精神下乡、校园文化设计和建设、思维训练等一些有利于教育改进的项目,还在做年度教育改进报告。

但是坦白的说,我们不只想推动单一的教改模式,还想在此基础上,向整体、系统化的方向努力。因为任何单一的模式都不具有普适性,虽然这在中国比较流行,而这正是我们从原理上认识到行不通的,我们所寻求的是由社员依据各自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改进社提供的思想和专业资源,找到自己改进的需要,自主确定自己的改进模式和目标,自己在各自现状基础上谋求改进,我们可帮助联络专家团队为各种改进提供专业咨询、评价和改善服务。这样,教育改进才可能出现各取所需,一本多末,百花争艳、繁荣滋长的良好态势。

再者,要不断发明和运用教育改进的工具。

我们倡导各自依据自己的状况开展百花争艳的教育改进,是否就不需要相对一致的评量尺度呢?当然需要。因为我们把教育办得更好的价值取向是一定的,立足于公平正义,沿着生活向前向上发展的方向,止于人民的幸福。同时,剔除偏见,依据求真、专业的标准,不同的人最终都会得到相对一致的看法。为此,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我们的工具,比如地方教育改进量表、学校教育改进量表,能让多样性的改进有个可以衡量的尺度。然后再对不同地方、不同学校、不同家庭或其他教育组织的教育提出改进的建议。事实上我们已经写了两年的《中国年度教育改进报告》就是运用这种量表的雏形,以后要做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细化。

当然我们的工具还可以有其他形式的,如办试验学校,组织观摩,举办教育改进论坛,对确定的问题开展专业研究,进行学校文化建设,通过地方与学校教育史志的编修找到当地和该校教育发展的密码和进一步改进的参照。这两年我一直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写一本《中华教育改进社社史》,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资料,还不完整。这样一本社史对我们今天参与教育改进的人都是很好的学习读本。

我们讲教育改进工具,简单地说就是不要孤零零地、分散地去做些教育改进的事,而是要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形成大家共同参与、可操作、可持续、易推广的教育改进机制。比如某个试验学校进行了某种教育改进,那么你把文字和图片的改进过程和方案发到改进社的网站上,看看别人是否可以由此受到启发开展他的教育改进,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形成教育改进的链式结构;若不能做到这点说明自身还需要改进。由此不断筛选,就会形成教育改进的内在推力,不改进的必将被淘汰。

最后,我们的定位是播种者

我们十分明白,中国教育的全面改进需要所有中国人参与。我们社团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我们的定位是做播种者、试验者、引领着,把教育改进的理念、方式和方法的种子播出去,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会自己去自觉自主地选择良种、播种、耕耘、收获。中华教育改进社要有为而不有的度量,要有开放的心态,尤其不能以某个具体结论对千姿百态的人及其教育生活实践下判断。

我们所要建立的是教育改进者交流、活动和资源共享的家园,不做版权所有者。如果有哪个团体在教育改进方面比我们做得更好,那是我们竭诚欢迎的,我们会去取经,我们要与他们合作,我们不能说谁就是正宗的,更不能自封为正宗。

我们要努力探求教育改进新知,既不做行政类型的教育改进领导,也不做不做经济类型的教育改进老板,前者有旧有的社会基础,后者有新产生的条件。每位教育的主体就是教育改进的主体,我们永远是服务者,我们自己的责任在于带头探索教育改进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宣传适合实际的教育改进理念,推广适合实际的教育改进方法,让它们成为每位教育当事人能够从中获益的资源。

为此,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我们要成为什么,简单地说是教育专业性的社会企业。社会企业这个名词在中国内地还比较少见:有人给它下了个定义: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社会组织。在这方面上午小星已经就改进社的运作模式作了比较清晰的说明,改进社本身主要做的工作是发明教育改进新理和新的工具,然后获得运用这些新理的经营者的基金支持,改进社自身尽可能不参与商业活动。说得更明确些,我们不是纯公益机构,也不是纯商业机构,我们的活动的前提是保证自身的经费能够运转得开,所以我们以后亲兄弟,明算账。社会企业通过商业手法运作,获取利润用以贡献社会,更重视社会价值。改进社的财务状况要向社员公开。中华教育改进社要办成公开的、透明的社团,没有做到这一点就算失败了,就没有信誉、力量和资格去改进教育。

当然,真正如何开展教育改进是要开我们大家今后去不断探索的,我今天所说的算是开头。

谢谢各位!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30 13:31

中华教育改进社http://www.china.com.cn/info/2013-08/19/content_29759160.htm




QQ交流群:291179970]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30 14:33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19d7d249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19d7d249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19d7d249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30 15:03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4c51b895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4c51b895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4c51b895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4c51b895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30 15:48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8709a707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8709a707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8709a707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8709a707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8709a707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8709a707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30 15:51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5064c2ef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5064c2ef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5064c2ef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5064c2ef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30 16:07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mp;extra=#pid150120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mp;extra=#pid150120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mp;extra=#pid150120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30 16:12
http://www.eduol.cn/article-8392-1.html

http://www.eduol.cn/article-8392-1.html

http://www.eduol.cn/article-8392-1.html

http://www.eduol.cn/article-8392-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30 16:13
http://tast.net.cn/zuixindongtai/taisixinwen/6.html

http://tast.net.cn/zuixindongtai/taisixinwen/6.html

http://tast.net.cn/zuixindongtai/taisixinwen/6.html

http://tast.net.cn/zuixindongtai/taisixinwen/6.html

http://tast.net.cn/zuixindongtai/taisixinwen/6.html

http://tast.net.cn/zuixindongtai/taisixinwen/6.html

http://tast.net.cn/zuixindongtai/taisixinwen/6.html

http://tast.net.cn/zuixindongtai/taisixinwen/6.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30 16:21
袁桂林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教育学原理 农村教育 西方道德教育
Email:yuanguilin@hotmail.com
地  址: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教育背景
   
1989.9-1993.9 获教育学博士 中加联合培养
1982.3-1984.7 获教育学硕士 东北师大
1978.3-1982.1 获教育学学士 东北师大  
工作经历
   
2005.10-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7-2005.10 东北师大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访经历
   
曾先后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加拿大国际发展署,美国富布莱特基金会,日本学术振兴会,台湾夏潮基金会等项目资助在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地进修学习,从事合作科学研究。
曾随国家教育督导团访问俄罗斯和英国。  
社会任职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  
获奖情况
   
曾宪梓优秀教师三等奖(1999)
政府特殊津贴(2001)  
教学工作
   
为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进修教师开设“教育学原理”、“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改革热点问题”、“农村教育专题”等  
科研项目
   
主持:
1.全国教育规划“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以县级政府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保障机制研究”,批准号:DG010603,已完成。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欠发达地区应用性人才培养与WTO挑战”,批准号:02JAZJD8800005,已完成。
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及农村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03JZD0035,项目合同号:03JZDH035,已完成。
4.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农村教育改革试点”课题,专家组组长,进行中。
5.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国家重点课题,“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编号:AFA080006,进行中。  
学术活动
   
1988.3--1989.4 英国赫尔(Hull)大学访问学者期间伯明翰大学“教育史与比较教育国际学术年会”,和伦敦大学“教育制度改革”国际会议。
1992.9--1993.5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选修博士学位课程,参加多伦多大学“东西方大学与文化”、“道德教育改革”国际会议。
1995.5--1995.6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精神:女子教育、少数民族教育、道德教育”国际学术研讨班。
1997.8.参加香港中文大学“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国际学术会议。
1998.3 应邀出席香港教育学院新校园启用典礼,并作“教育平等理想与办学体制多样化”的学术报告。
1998.5.15—6.9. 随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组织的“基础建设教育代表团”赴美国洛山矶加州大学北岭分校、南伊利诺斯州大学、俄亥俄大学、俄亥俄州联邦好克因中学等地访问。
2000.3.—4.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课题研究。
2000.9.—2001.8.参加富不来特项目(Fulbright Program)在美国路易丝安纳州大学(LSU)和纽约州宾汉姆顿大学(BU/SUNY)高访学者。参加路易丝安纳州大学“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研讨会。
2001.11 在日本宫城教育大学参加“中日基础教育课程比较研究”会议。
2003.1.20-23.参加UNESCO等六个国际组织联合召开的“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
2007年11月,参加台湾政治大学“两岸地方治理与公共政策研讨会”。
2008年10月24-25日,参加UNESCO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办的“中非教师教育政策研讨会”
2009年7月,参加菲律宾“亚太地区成人教育经费保障”国际会议  
学术成果
   
著作: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
《现代教育思想专题》、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等
译著:
《教育与新人》
论文:
在《新华文摘》、《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了论文近百篇。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30 16:58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mp;extra=#pid150141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mp;extra=#pid150141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mp;extra=#pid150141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30 17:07
站内相关链接



管季超先生癸巳夏游学湘闽赣图录之二——厦门
http://www.zgshpl.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725

管季超先生癸巳夏游学湘闽赣图录之三——南昌
http://www.zgshpl.com/forum.php? ... id=27726&extra=


管季超先生癸巳夏游学湘闽赣图录之一——长沙
http://www.zgshpl.com/forum.php? ... id=27724&extra=

管季超先生癸巳夏游学湘闽赣图录之二——厦门
http://www.zgshpl.com/forum.php? ... mp;extra=#pid100571


==》》》游学图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30 18:52
http://user.qzone.qq.com/1309586 ... mp;pos=catalog_list

http://user.qzone.qq.com/1309586 ... mp;pos=catalog_list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30 22:11
储朝晖  根源在于对儿童基本权利的漠视


本刊记者  林茶居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理事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著有《中国教育再造》、《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教育改革行知录》、《中国幼儿教育忧思与行动》、《多维视野中的生活教育》等。

教师月刊    2011年11月16日发生的甘肃省正宁县小博士幼儿园校车事故,把校车安全问题血淋淋地推到公众面前。校车惨祸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但这一次,事故后果之惨烈,大大超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储朝晖   这种悲惨的事故,太让人痛心了!为什么老是发生这样的事故?为什么一出事大家的眼睛就集中在这件事上,过去以后就不再关注了?我很担心,几天以后大家就把这件事忘在脑后了。我想,我们要把校车事故变成一次真正的教育。我们不能一次又一次地白交这种“学费”!

教师月刊   我觉得,首先要对这些事故进行分析:都是哪些地方发生事故?都是什么样的校车发生事故?在此基础上来反思其背后的问题。

储朝晖   从目前看,校车安全问题主要出在两个人群上,一个是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一个是农村留守儿童。也就是说,经常发生事故的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这些孩子。这是特别让人揪心的。他们的安全没有保障。这就好像一根绳子中绞在一起的几股线,他们是最脆弱的一股,当绳子越拉越紧的时候,这脆弱的一股必定先断掉。我们现在的贫富差距这么大,是很危险的。家庭条件很好的,父母会想办法保障孩子的安全,但农民工维持自己的生计都很困难,他们甚至没有心思和意识去考虑怎么样让孩子坐一个安全的车。从这个角度来说,校车安全远远不是一个交通问题,而是整个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问题。

教师月刊   这里面显然有一个政府责任缺失的问题。

储朝晖   你说得对。这些农民工家长的处境,我们都是了解的。他们是不是就不在意留守在家乡的孩子的安全了?他们同样牵挂自己的孩子,只是在现有的能力状况下,在现有的社会分配制度下,没有能力去保障自己的孩子远离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家长管不到的地方,政府缺位了,中间就出现了一个空白带,而危险常常就发生在这个空白带。

教师月刊   政府似乎更习惯于“事后追究”。

储朝晖  这种事故跟过度集中的学校布点和正在实施的大力发展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政策有关系,所以责任是多方面的。事后追责,肯定必要,但更主要的是,怎么从中吸取教训,从源头上找原因,从各个方面去防止这种事情的再发生。政府除了“查”、“罚”,更应该“帮”。政府应该看到,我们这个社会有一部分家庭通过自身的努力还是没有办法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的。你不能怪人家说,你干嘛住那么偏僻的地方啊。政府要么承担起保障上学远的孩子交通安全的责任,要么把幼儿园办得离孩子的家近一点。政府要在“帮”这方面下更大的工夫。

教师月刊   除了“上学贵”、“上学难”,我们现在还面临着一个“上学远”的问题。幼儿园有这个问题,中小学更加普遍。

储朝晖   这是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撤点并校带来的新问题。这个政策的出台有一个背景,就是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农村适龄儿童减少。现在一些地方是一个乡一所中心校。我长期在农村做调查,对具体情况有所了解。从交通距离来说,有的孩子的上学路,远的有一百多里,有的是几十里。政府在作出这个决策的过程中,一些乡村的老百姓是有不同的意见的,但没有得到重视。政府的态度是,为三五个学生办一个教学点不值得。结果造成“上学远”的问题。怎么办?政府的思路是发展校车和实行寄宿制。实际上,有些地方因为路况等原因,是根本没有办法开通校车的。寄宿制也有很多问题,住宿条件、生活管理、学生课余生活等都没有系统、妥善的安排。同时,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更主要的是,这些新的办学模式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隐患和更大的不公平。这些代价是很大的。

教师月刊   交通问题难道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储朝晖   是的,学校布点的减少必然会引发交通问题。而交通问题不是学校能解决的,所以应该由政府牵头,组织各有关部门共同负起责任。如果无法负起这个责任,就不能对学校轻易进行撤并,不能因为只有几个学生就把这个教学点给撤了,让孩子到别的地方寄宿。不过,现在这个“魔盒”已经打开了,很难关起来了。

教师月刊   在那些实行学生寄宿制的学校中,可以想象教师的工作负担和精神压力。那么多生机勃勃的孩子,吃在学校,住在学校,估计老师们是时时处于紧张状态中的。

储朝晖   我们现在有一个口号叫“先试先行”,别的工作我不敢妄言,但教育事业绝不能这么搞。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摆正这样一个关系:是先考虑政府管理的方便与成本,还是先考虑儿童上学的方便与安全。

教师月刊   中国的情况非常复杂,但有一点可视为底线:保障儿童的基本权利。当前我们尤其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权利。保护了这些孩子的基本权利,实际上也在一定意义上保障了他们父母的权益。至少,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时,可能更加放心。

储朝晖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儿童的权利并没有真正重视,认为小孩子就是“小不点”。很多网友说甘肃校车事故是因为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车辆超载等等,这些都是表面的现象。深层的原因就是整个社会,包括我们成人,脑子里面没有尊重儿童权利的意识,总是觉得小孩子凑合凑合就可以。这次事故,本来只能坐九个人的车子,却硬挤进六十几个孩子,其深层原因就是对儿童权利的漠视。再比如说,某一个领导要来了,无论严寒酷暑,都要让学生早早列队等候;甚至领导坐在小车里,也要求学生鞠躬或行礼。这种情况,不光农村有,城市也有,而且可能更普遍。整个社会,包括政府、学校,如果没有很好地尊重和保障儿童的权利,不光校车会出问题,其他方面也会出问题。

教师月刊  事实上国家也出台了不少相关法律法规。我记得,1991年中国政府就签署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

储朝晖   如果全社会没有形成一个充分尊重和保障儿童基本权利的环境,这些都是无力的。你见过哪个领导的车超载?超载一个人的可能性都不大。你是不是极少听到哪位领导的专车出事了?我并非希望出现这种事。而是想强调,我们欠我们的孩子,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孩子太多了。我们还发生过把孩子落在车上导致孩子被闷死的事情,也发生过孩子下车的时候被拖死的事件。你想一下,如果这车上坐的是领导,会这样吗?在很多人包括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意识里面,有一些很害死人的东西,诸如领导比学生重要,领导比学生更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同样应该得到尊重。甚至,还存在公共财产比学生更重要的意识。比如说,他觉得学校的电脑比学生重要,因为怕学生弄坏了,就把电脑室锁起来,结果若干年后电脑变成一堆毫无用处的电子垃圾;再比如,觉得校车比学生重要,学生被落在车内他可以不管不顾,如果是车子不见呢?你说他还会那样“淡定”吗?我曾有意识地作过调查,结果发现,不少校长能说出该校校车的各种特点,却很难说出几个学生的若干特点,这就说明学生在其心中的地位不如校车——难道是因为,校车很少,而学生很多吗?这样的意识不改变,不消除,与校车安全相关的危险的根源就不可能彻底铲除。你就是不断发文件,不断出措施,不断喊口号,都无法杜绝事故的发生。

教师月刊   看来,社会、学校的各种行为,都和对儿童的尊重程度有关。

储朝晖   这是肯定的。一方面,是否尊重儿童,尊重到什么程度,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学校如何布局、设置,其中当然包括对学生安全因素的考虑。另一方面,尽管有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但存在安全隐患的“黑校车”之所以可以大行其道,正反映了这个社会,反映了一些政府决策者对儿童缺乏最起码的尊重,使儿童生活在缺乏安全保障的环境之中。

教师月刊  你是否注意到这个现象:相对于公办学校而言,更多的民办学校拥有校车。

储朝晖   是的。因为民办学校与学生的利益相关度远比公立学校来得高,它对学生的关注与尊重程度自然高于公办学校。公办学校常常是学生有求于它,于是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尊重不够,甚至校长和教师都把自己当个干部,高高在上。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公办学校,因为怕出事,怕麻烦,宁可少一事,也不愿意多一事,根本不提校车一事——这本身已经不是安全问题,而是对儿童尊重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教师月刊  甘肃事故发生后,一些地方、学校的校车都“停摆”了。

储朝晖  这是无视儿童权利的另一种表现。

教师月刊  对于这次甘肃校车事故,我们可以理出诸多缘由,诸如学校布局违背“就近入学”的原则,诸如校车监管缺位,诸如校车质量差及违规运行,诸如路况不好,等等,但在根本上,它是一个是否尊重和真正关爱儿童的问题。

储朝晖   你所列举的这些,都属于普通交通安全事故的范畴,而校车安全的最大特殊性在于,它是要以正确处理校车与学生的关系为前提的。一辆装载囚犯的车也需要安全保障,但它与校车的安全保障是有很大不同的。唯有看到这里的不同,才可能恰当处理好校车安全的一系列问题。

教师月刊  我们曾发表过几篇介绍美国校车的文章。可以感觉到,美国有一种非常完善的“校车文化”,或许这正跟它本来就是一个有着深刻“儿童中心”理念的国度有关。

储朝晖   对!我看过一组统计数据:美国的交通工具百万公里事故发生率,其他公路车辆为0.96,飞机为0.06,火车为0.04,而校车仅为0.01。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社会给予了学生比一般人更多的尊重。美国专门制定了校车安全法规、校车安全标准,从材料选择、设计、生产厂家,到操作规程都有细致要求;校车的安全性能是其他公路车辆的9倍,但他们依然不断对校车进行改进;警察和官员的车要避让校车;校车拥有的路权高于消防车、救护车。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将校车纳入“全国最高级别易受攻击目标”的范围加以保护。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其核心目标始终是学生的安全,充分体现了整个社会对学生的关怀与呵护。概而言之,专业安全的校车,完善的校车运营体系,专业化的运营主体,正是美国社会尊重儿童权利、保障儿童安全的有力体现。

(载《教师月刊》2012年第1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30 22:13
储朝晖:生活是最重要的一门课
2012-04-13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www.blogbus.com/aimuqingchun-logs/199851107.html





  【储朝晖简介】

  1964年出生,安徽岳西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史专业博士。曾任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理事长,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教育史研究》副主编。

  储朝晖先生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副秘书长,对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格外推崇。本刊记者日前采访了他,就如何把握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髓,如何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

  记者(以下简称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生活即教育”。您是研究陶行知的专家,请问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储朝晖(以下简称储):“生活即教育”的内容,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都是倡导为了儿童的发展而教育的教育。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其精神实质是把几千年来强调社会而否定个人这一做法做了调整,认为人有主体性价值。陶行知先生把教育等同于生活,超出了学校围墙这个形式化教育的狭隘概念,对当下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记:巴金老人说:“我写文章如同生活。”作文一旦离开生活,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生活化方面作了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就整体而言,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还是较慢的。请问储老师,您觉得我们该如何看待生活与作文的关系?

  储:生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生活的自然流淌,而不是人为的制造。作文是真实表达生活内在,不是去“作”的,是学生生活体验的自然表达。我想强调两点:第一,没有主体性生活就没有作文。学生的生活缺乏主体性,哪来的作文呢?第二,作文本身就是把生活提升到教育水平的途径,不写作文,生活还是原来的生活,写了作文,生活中才能变得更加理性。

  记:我们常常说“情动而辞发”,作文的本质应该是作者内心的表白,充满童真童趣是作文的灵魂。可是,我们读现在孩子们的作文,大多无法让人感受到童真童趣。您认为家长应该怎样指导孩子关注生活,激发起他们的写作兴趣?

  储:父母应该对生活与作文有理性、深刻的认识。学生脱离现实生活、作文枯燥无味,是社会文化、教育体制和评价体系不完善造成的,需要综合治理。不过,有能力的父母可以为孩子营造相对完善的家庭教育环境,改善孩子的精神营养不良状况。首先,父母本人要回归生活,成为生活主体,不能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用考试成绩这个单一的标准评价孩子。其次,父母要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尊重孩子的需求,根据孩子的发展需要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指导。再次,父母要启发、唤醒孩子的主体意识,设法让孩子开窍,对生活有话可说。现在学生的发展过程并不完全自主,要启发学生自我认同,自主建构,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自主认知、发展。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父母要引导孩子自主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一个循环结束后,要到更高层次再进行另一个循环,不断向上提升,写作文时孩子就会不断有新内容可写。

  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记:重视生活体验并非仅仅对孩子写作文有好处,对孩子的整个成长都是有益的。但是,本刊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来自社会与家庭的一些不良教育也给孩子带来了深刻的影响。2011年5月的“五道杠少年”事件想必储先生知道,您有何评论?

  储:“五道杠少年”事件不是个案,我们应该抛开对事件主角的关注,以该事件为契机,反省社会、家庭给孩子提供的成长环境。我认为,“五道杠少年”事件说明我国当下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在内容、形式、观念、体制等各方面都存在有违公平的弊端,必须清理和消除。

  当下中国依然是官本位的社会,官本位的意识存在于政府机构,也存在于家庭、社会、学校,并且见诸具体的组织形态;同时,以人为本的观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官本位必将逐渐失去市场,直至最终被消解。这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大趋势,“五道杠少年”事件便是在这种观念交锋中出现的一个典型案例。

  记:据您观察,热衷当官的中小学生多不多?

  储:在“五道杠少年”事件之前,我就做过这方面的调查。我发现热衷当官的学生不少,比例不好讲,但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这样的学生每个班都有一两个,希望孩子当官的家长更多。所以我说,“五道杠少年”事件不是个案,普遍的官本位思想和为孩子讨官、买官的风气更让人触目惊心。

  记:这种社会风气的危害是什么?

  储:从根本上讲,教育要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应该培养孩子服务他人、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而这种意识的核心是平等和关爱。让孩子从小当官看起来是激励孩子上进,但当这种做法与社会等级结构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其核心就成了争做“人上人”,而不是追求平等和关爱,服务他人也不再是目的,而成了一种钻营的手段。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天生就有超越他人的本性,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却要求所有成员的权利平等。在这样一对矛盾面前,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站在什么立场上,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站在等级结构的立场上强化等级观念,将孩子分成三六九等,就会复制社会等级,强化社会的不平等,给社会埋下不和谐的种子;若站在维系整个社会良性发展的立场上,就需建立维护所有人权利平等的制度和规则基础,既维护公平,又给予不同的人充分发展的社会机遇。所以,帮助孩子建立人人平等的观念是正道,也是当务之急。

  从孩子的性格发展角度看,这种社会风气也是有害的。许多老师任命班干部,是找听话的学生,把当官当成一种奖励。很多孩子因此成了“乖孩子”,但是缺少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个性发展必然受到阻碍。从长远来看,人走入社会以后,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而创新的前提是独立思考,找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否则一辈子都无法对自己满意。为什么说孩子是未成年人?就是因为他所表现的还不是他自己的东西,而是成人给予他的,因而很容易在成人的引导下形成被动型人格。我上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当了很长时间的班长。他听老师的话,要求进步,但是成年后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人生的方向,生活很痛苦。他小时候是人人羡慕的成功者,长大后却成了片面教育的受害者。家长朋友要引以为戒。

  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

  记:父母在生活中教育孩子,除了平等意识,还需要帮助孩子建立哪些意识和观念?

  储:首先,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服务意识是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具备的,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也是个体幸福的源泉。一些父母认为,无私奉献是唱高调,不是生活真相,真相是竞争,是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恰恰不是生活真相。竞争不是生活的全部,竞争也不是不要合作、帮助,而人要获得幸福,不能没有关爱、温情和安宁。讲这些不是唱高调,而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

  记:看来,父母想在家庭教育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首先自己要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否则很容易误导孩子。

  储:是的。责任意识也非常重要,也要从小抓起。所谓责任意识,不是父母要求孩子对什么事情负责,而是孩子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要对什么事负责。责任意识要从娃娃抓起,不能等到孩子长大了才告诉他要有责任感。比如,父母要告诉孩子,别人学习的时候不要吵闹,遵守社会规则,过马路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等等。这些都是基本的责任意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30 22:14

  长期以来,平等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教育中的缺失,导致很多孩子人格发育不健全,而成年人的片面价值观和社会上一些阴暗的规则乘虚而入,成了教育孩子的所谓生活的法则,让孩子们成为一个被动的个体。这样的孩子,你要他做一件事,那么就需要有一个交换的条件,要他为别人服务,他就要成为“人上人”,要他遵守秩序,他就要一个奖励。这不是生活法则,而是功利主义。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以后怎能不吃亏?

  独立意识与阴盛阳衰

  记:陶行知先生曾说,“学生”的意思就是学习人生之道,懂得生活,学会做人。那么,学会做人与遵循社会规则是一回事吗?

  储:不是一回事,遵循社会规则只是学会做人的一部分。

  记:还包括哪些内容?

  储:除前面讲过的平等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外,还包括最重要的一点:独立意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而不是社会机器的零件。对父母而言,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走出家庭,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养在家里让孩子啃老。其实,独立意识还有更深层的含义,我来举例说明:

  2011年3月11日,日本遭遇了强烈地震,以及地震引发的大海啸,损失惨重。灾后,我与一位日本的教育工作者交流。她告诉我,日本很重视学生的安全、逃生、避难教育,但在这次大地震中还是有60余名学生不幸遇难。他们的调查分析显示,凡是学生自己主动避难的都活了,遇难的学生都是跟着老师跑的。

  记:这结论太不可思议了!

  储:是的,当时我也大吃一惊,不过仔细想想也符合自然规律。首先,老师的反应未必比学生灵敏,求生的本能未必比学生强烈,所选择的避难方式和路径未必比经常接受训练的学生的选择更正确。其次,跟着老师跑的学生大都是自信心、自我判断能力、自我决策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在生死抉择面前,他们的依赖性比其他同学强,也最容易受到伤害。

  这个事例本身已足以发人深省,而更深刻的启示在于,它让我们真切地感到了独立意识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

  我国的教育是什么情况呢?我在调查中发现一个规律:在学习中跟老师跟得越紧的学生,考的分数越高,而那些跟考试大纲跟得越紧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考的分数越高。许多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一天要学习10多个小时,哪里还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哪里还有探求自然奥秘的兴趣?哪里还有享受生活的欲望?等到大学毕业,没有老师可跟了,没有考试大纲了,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他们不自立、无原则、缺道德、没信仰,最终必然成为软弱、无主见、少能力的弱势群体。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

  记:近几年,高考凸显“阴盛阳衰”现象,女生似乎在考试中更有优势,是否跟您说的这个规律有关?

  储:我认为两者在深层次上有因果关系。从小学开始,老师就更喜欢班里有更多的女生,因为女生跟老师跟得比男生紧,考试分数比男生高,老师和学校都更能从女生身上获得荣誉和利益。从小学到大学,评优评奖和考试选拔,女生都比男生强,于是人们惊呼“阴盛阳衰”。但是,成绩优异的女生只是暂时的得利者,因为她们的人生被错误的教育观念误导了,毕业后缺乏独立意识,择偶时有强烈的依赖意识,或成为“剩女”,捧着高学历,高处不胜寒。天生叛逆性更强的男生也是受害者,因为他们失去了与自己个性潜能相匹配的教育机会,其才能难以得到充分的拓展与发挥。其中的少数人在离开校园后得到了生活的再教育,人生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于是人们又惊呼:当年的差生居然成了成功的企业家!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是生活教育的优秀毕业生,而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门课。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1 19:43
                                中华教育改进社秘书长来信照登


管季超先生:

    您好!

     社员代表大会一别为时已久,很惭愧因为工作原因没来得及和各位及时联系。
     现在正在整理发布本社的一些基本资料,请大家关注我社网站:http://www.ceiiedu.org/ ,有何建议请及时与秘书处相关人员联系。

     大家的家园,需要大家共同建设,目前我社诸多事务正在努力规范中,事务较多。如有社员能够参与我社日常管理事务,请与我联系,不胜感激。




    祝顺!

                                                                                       杜国旺
2013-09-29

                                                                                        ========================================================================================
      

中华教育改进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4号  100082
总机:010-82952315
传真:010-82905023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ra=&_dsign=5351724b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ra=&_dsign=5351724b






中华教育改进社2011年恢复重建后的第一届社员代表大会于2013年8月16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1名社员代表参会,会议介绍了中 华教育改进社的历史和重建现状,全体社员代表对章程进行了审议,并对重建后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宗旨、定位、发展目标、工作模式、社员管理办法等进行了讨论。 中华教育改进社致力于建设成为民主、公开、责权利一致的教育专业性现代社团,由全体与会代表无记名差额选举产生了15名理事组成的第一届理事会。选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研究员为理事长,北京大学法学院和管理学院双聘教授、中国宪法协会副会长张千帆先生,公众教育研究院和公众考试研究院院长张勇先生,传记文学作家、北京市陈鹤琴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柯小卫先生,映山红资本总经理储小星先生为副理事长。现场到会的10名理事会成员召开第一次理事会议,讨论了理事长、副理事长的工作分工,确定了现阶段工作重点,任命秘书长、副秘书长等。

    中华教育改进社于1921年12月由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编辑社、实际教育调查社合并设立,蔡元培、范源廉、郭秉文等9名学者为理事,孟禄与杜威为名誉理事,陶行知为总干事,宗旨是,“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改进”,1927年后因战事中断活动。

    2011年12月23日,一批教育专业人士发起恢复重建中华教育改进社,继承教育先辈的教育精神,以专业的力量推进教育完善,致力于把教育办得更好。现该社有注册社员65人,他们有教育专家,有一线的校长教师,还有有志于教育改进的企业、传媒、社会工作等各届人士。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小蔓女士说:“你们成为历史上由一批先行者所创立的光荣 组织在当代复建后的第一批社员是很光荣的,希望用自己的行动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当年成立教育改进社可以看作是中国教育现代化、教育科学化的开端”, “前辈们追求的教育现代化、科学化之理想显然远未实现”,勉励“复建后的教育改进社首先是要继承传统,认真了解教育改进社的工作历史、工作宗旨,根本上说 是要得其精神灵魂。如果这个组织有那么一种风范,我觉得就有希望。”“这个组织完全是自下而上草根性质的,是自愿且志同道合的结盟在一起的,大家主要靠信 仰,靠热情,靠有相同的理念走到一起,有个平台可以追求理想,做些事情,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不是在这里谋个人什么好处,捞什么个人名声。因此我希望各位能 团结一心,找到工作着力点,关注现场、付出行动。相信这支队伍经过若干年,可以发展壮大,可以有所作为。”

    储朝晖理事长先后作了《我们为什么要开展教育改进》、《我们如何开展教育改进》的发言,认为“教育改进是当下社会的一种强烈需求”,“‘改进’与‘改革’ 是不同的话语体系,以专业的力量推进教育完善,致力于把教育办得更好”,“中国教育的全面改进需要所有中国人参与。是做播种者、试验者、引领者,把教育改 进的理念、方式和方法的种子播出去。”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1 21:01
234327789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1 22:51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78&do=blog&id=601216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78&do=blog&id=601216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78&do=blog&id=601216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78&do=blog&id=601216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78&do=blog&id=601216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78&do=blog&id=601216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78&do=blog&id=601216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2 03:58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4835dac0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4835dac0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2 09:09
[转]大树理论:成为一棵大树的五个条件
【1】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一个条件:时间!
没有一棵大树是树苗种下去,马上就变成了大树,一定是岁月刻画着年轮,一圈圈往外长。
启示: 要想成功,一定要给自己时间! 时间就是经验的积累!

【2】 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二个条件:不动!
没有一棵大树,第一年种在这里,第二年种在那里,而可以成为一棵大树,一定是千百年来经风霜,历风雨,屹立不动!正是无数次的经风霜,历雨露最终成就大树!
启示: 要想成功,一定要“经风霜、历雨露而不悔”!

【3】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三个条件:根基!
树有千百万条根,粗 根、细根、微根,深入地底,忙碌而 不停的吸收营养,成长自己。绝对没有一棵大树,没有根!
启示: 要想成功,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自己扎好根,事业才能基业常青!

【4】成为一棵大树的第四个条件:向上长!
没有一棵大树只向旁边长,长胖不长高;一定是先长主干再长细枝,一直向上长!
启示: 要想成功,一定要向上!不断向上才会有更大的空间!

【5】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五个条件:向阳光!

没有一棵大树长向黑洞。积极地向光生长是大树的希望所在,就是为了争取更多光明!大树心中的目标就是一定要积极地寻找阳光!阳光,就是大树的希望所在,大树向着光,向着 成功,大树绝对不会长向坑洞,长向黑暗。大树体会到必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光明!
启示: 要想成功,一定要心向光明!所有挫折都是成长!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