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小语教研员管季超:2007年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实录[怎可能尽如人意/天公道无愧我心]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3 16:00
标题: 小语教研员管季超:2007年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实录[怎可能尽如人意/天公道无愧我心]
在忙乱与琐屑中
----2007年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工作实录






●孝南区教研室小学语文[兼中小学艺术、幼教]教研员  管季超





      

   忙乱与琐屑,平庸与疲惫是我这些年来工作的状态。


    学期之初,我室借用区委党校会议室召开学期教研工作例会,会议临近结束时,征得会议主持者田副主任同意,于讲台偏侧口头补充说明《工作计划》中涉及到的由我负责落实的几件工作:①市院小语教研员赵洪同志曾经向各县市小语教研员吹风,本学期将有一次低年级教材培训和课例研讨活动,希望各学区、各区直校推荐适于送市展示的课例,一俟接到市院正式文字通知,即选定作课教师。②我区中小学音乐、美术专职教师人数少,征得晏谨所长同意,拟采用巡回到校的方式进行一次优质课评选。赛评双方同在教学现场,共同研究教学实际问题。③市院幼教教研员温小莉同志昨日打来电话,称省教研室将举行首届“湖北省幼儿教育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市院在下月初举行预赛。希望学区教研员将此信息告知各公民办幼儿园。


     午餐时,逐席给各学区教研员、区直校教导主任和来参加会议的十余位校长敬酒。回家后胃感不适,头痛,妻嗔怪。

    第二日,区直三里学校副校长代桃兰同志来室,称将推荐一节小语课参加区内预选,会再约时间邀我到校听课;区直机关幼儿园喻银霞主任打来电话,称该园甚重视市赛消息,正在全园动员,认真选课(其他几所公办园未有反馈信息,民办园亦无主动要求参与者)。

     月中,两次应邀到区直机关幼儿园听该园曾志红老师的试教课。第一次到园听的是《陌生人,对不起》,我打电话邀请杨店镇幼儿园杨艾欣园长一起到区园听课。杨园长在区委党校学习,请假后来。评课时,区园吴园长、喻主任、罗主任等同志围坐在地毯上,坦诚地发表评课意见,我坐在圈外边听边作笔记,最后发言,首先肯定了区园领导和同志们对这次赛事的重视,特别对幼儿园教师群体的亲密协作氛围表示了赞赏,考虑到该教学设计有明显的可推敲处,建议推倒此课,再行设计,此建议获得区园同仁认同。杨艾欣园长应我之请,也发了言,表达了向姊妹园学习的诚意。

       第二次到园听课,曾老师执教《让我们做朋友》,较前次课有大改观。评课前,区园领导在园办公室提醒我,对一线教师要多鼓励,表达评课意见要委婉些。大概是前次评课时不尽委婉,执教教师有心理压力。再参与评课时,用心称赏了几句,只以建议的口气提了一点疑问,未坚持再作一次教学设计调整的建议。


     9月27日——30日和区直机关幼儿园喻银霞同志、蔡红霞老师、肖港镇幼儿园杨裕霞主任、朋兴乡金秋幼儿园专艳霞主任赴武昌参加“湖北省体验课程开发与研究研修班”。

     行前,与朱湖、祝站、杨店三个学区教研员多次通电话,希望他们迅速向所属公办幼儿园传递会议信息;晚在家复与这三个学区所属公办园园长余新华、明慧等同志通电话,获知均因故不能到会。

      与杨裕霞同志同车赴武昌(去年曾和肖斌同志在肖港听过她的一节课,印象颇佳),了解幼儿园日常工作情形,知幼儿园教师每日工作时间足有8小时,且大部分时间需要讲话,十分辛苦;在汉与专艳霞同志交谈,对这位好学习,有工作热情的青年同志有很好的印象。专的母亲住在武汉,她将小孩带到武汉,托母亲照管。

     “研修班”期间听华师陈教授关于园本教研的学术报告,颇获启发,30日下午返程前打的到阅马场省教院对面绿叶书社寻找陈教授和崇仁路小学教师在五年时间里进行合作研究的成果结集。与书店的服务员已经很熟了,她们给我端来凳子,允我抽烟,允我坐下来看,也允我抄录。

      省教院谭细龙教授的学术报告特别注意将教育理论与当下教育实际联系起来,语言风趣幽默,大概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表达学术观点特别大胆直率,场上数次响起热烈鼓掌。我也被其个性化的表达逗笑,竟至跺脚拍桌。会议主持人伍香平老师也低首掩口而笑。报告结束后,跑到谭教授跟前,索其联络办法。

      前曾看过谭教授关于教育法制建设的文章,中规中矩,只是觉得佩服,未有这一次亲聆讲话感觉亲切。

      会间所发资料册,收纳关于“体验”的理论文章甚好,但册前未列目录,偶见打印讹误。晚上在房间边细读文字,校对讹错,边试加一目录,以便检索。

      到会者九成以上为全省各地幼儿园女同志,大多打扮入时;会场上男同志成了“少数派”,如我这般肚腆发稀形象丑陋者几无。我仍占座第一排听课,想来后排会有人窃笑。

     10月27日——9日,应市院温小莉同志之邀,担任全市首届幼儿教师优质课大赛评委。在评委提问环节放开来作了两次发言,未顾及同场者的心理感受。一进入业务活动现场,我就常常忘了自己的“身份”,常常放胆直言,为人侧目。这是我一惯的毛病,改不掉,也懒得改了,反正只是业务活动。

      此次比赛共有8节公办园的课,1节民办园的课。第一次静下来集中听幼儿园的课,颇觉新鲜,授课时间短,教学形式又比较好看,听起来倒也不累。区园曾志红老师课场上表现颇好,被评为一等奖。(后二日被市院通知为赴省参赛课)

       会间与省教研室幼教教研员伍香平同志闲聊。伍香平同志年28,但在评课时体现出来的理论功底让我叹服。(前年在北师大参加“全国《艺术》课程国家级培训者培训”时听过青年学者曾琦女士的学术报告,也有同样的感受。我曾将学习期间的日记投寄《中小学教师培训》杂志,竟一字未易全文刊发。)可知系统地接受过教育理论训练的全日制本科生、硕士与一般勤于自学者是大不同的。难怪广东等地招聘教师所列条件在“本科生”前必加“全日制”一定语。在交谈中伍老师建议我系统地读些书,接受了这个好建议。

      听了某市实验幼儿园的课,对何谓“五官”产生疑问,翻查资料至夜深,拟出一篇文稿题纲,文题为《对一个教学细节的追问》。

     幼儿教育以往关注不够,此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实在太多。据我所知,不少在国外读教育专业的“海龟”回国后是从抓幼教研究开始的。“教育报国”投身幼教是正途。我很害怕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这个领域,兴趣已经够杂的了。

      10月14日上午组织《孝南区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现场写作大赛》,会宾酒楼的餐桌宽大,房间又多,又有服务员随时倒茶水,想来老师们写文章会很惬意。全程作影像记录。下午在区实小与罗斌副校长共同主持“湖北名师”桂贤娣同志的学术报告会,观摹汉阳钟家村小学优秀青年教师罗晶的一节作文课,邀摄像师作影像记录。赠发三期《小语教师之友》,一抢而光。

      桂老师在报告中称“我评先进都评熟了”,甚为自信,乃至自得,我则心说:“我已有十多年未评上先进”。晚上翻看南师大附中一位中语名师的文集,称其以从未评上“先进”为荣,引为知音。此前我未注意到桂老师,翻查收存的资料,细读其发表在《湖北教育》今年10期上的文章《小学语文情感教学功能初探》,努力寻找期待中的感觉。

     15日(周六)评作文卷。16日嘱打字社打印约20篇小语教师现场作文赛优秀文稿。17日上午托车站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胡保东同志代我邀齐潘加兵主任(区直三里学校)、胡平华副校长(朱湖中心小学)、付强老师(文化路小学)、刘喜鸿老师(杨店镇一小)复查评审结果,监督我的评审,他们除建议将二等奖中上提3人至一等奖外,未有其他任何异议。评奖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岂有他哉?!

       近日将北师大肖川博士的一篇文章印赠各校;骑车或打的到邻近几所学校向教导主任推荐《中国教育报》10月10日第四版上海语文教育名家商友敬先生的一篇整版特约长文:《语文教师的“书巢”细目》。数年前与李庆明同志在闲谈时曾提及想为我区小语教师开一个自修书目的设想,她颇赞成。惮于自身功底浅薄,怕误导青年,又恐不具权威性,迟迟未付实现,此次正好以商先生所开书目遂我旧愿,不觉心喜。将与区实小曾光老师合写的一篇刊于江苏《名师之路》的文章印赠一线青年教师朋友;应苏西安先生之邀到毛陈镇民办艺术幼儿园听了两节课并评课,赠该园幼教杂志二册;送约30册书给卧龙学区参加现场作文比赛的选手;到东山头学区与新任教研员黄春城同志晤谈;打的到朋兴学区,托徐俊清同志将一叠旧幼教杂志转给专艳霞等同志看。专程到书院学区与黄泽华主任和王琼珍同志见面,告知将有一次艺术课的教研活动在书院学区所属北池小学举行,请求支持。

      10月23日(周日),委托北池小学承办会务,举行“孝南区艺术教育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全区中小学音乐美术优质课观摩研讨活动”。到会者78名,九成以上是音美专职教师。上午音乐美术两个分会场看课,发放“评课专用纸”请与会老师评课。奔忙于两个分会场,倒也有趣。12时回收评课稿。

     午餐后,假座会宾酒楼二楼小厅进行业务交流,十余位老师就上午的课作了评课发言,闵集中心小学政教主任余仁斌老师、肖港初中音乐教师李俊杰老师、区直三里学校美术教师邹华老师、杨店镇一小美术教师刘喜鸿老师、区直三里学校祝辉老师等的发言印象颇佳。老师们很珍惜同行欢聚切磋交流的机会。

      前曾诚邀市教科院教科所肖显军所长到会作学术报告,因其赴汉,由我代他给老师们介绍了些全国艺教概况,并就我多年想试上的一节中学美术课作了设计“点子”的阐述。

       书院学区黄泽华主任、王琼珍同志及北池小学张文艺校长、杨育华副校长、鲁林清主任、张学略主任、刘振同志全天参加活动,承担会务工作。

      散会前,委托祝辉、李俊杰等组织与会教师练唱《同一首歌》,毛陈镇小音乐教师谈彩玲自告奋勇打拍子。酒店服务员闻声而至看热闹。区教科所所长晏谨同志和与会者齐唱《同一首歌》并作录像。与会者中广水师范艺术班同学不少,她们临别依依。音美教师参与全区性的教研活动还是少了些,我的责任。

     有几位专职音乐教师未到会,据说是业余在带学生,不拟干预此事。钱总是个好东西,我也蛮想。忽忆起有作家的一篇小说叫《我爱美元》。

     本室同仁鲁双清副主任、张学明、舒冬平同志亦到会看望一线老师。

     全天活动紧凑圆满,超过预期效果。虽累,心喜,晚餐与北池校同仁浮一大白。看回收的评课稿至夜十二时。

     10月24日(周一)。与苏西安同志电话预约,到毛陈学区接洽推课赴市展示。和苏西安同志议定,请毛陈镇小邱明惠老师为下月3日、4日在市实小举行的小学语文二年级研讨培训活动提供一节二年级的口语交际课例。(此时才知前数日已由市院赵洪同志亲自到校指定我区区直三里校丁秀华老师提供阅读课课例。)邱老师长期执教高年级,称不太熟悉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在城区借班上课,又恐不适应城区学生的学习习惯,况且准备时间如此之短,怕“有负管老师厚爱”,似有推托之意。我即向其解释,市院迟迟未发文字通知给我,所以不知具体操作办法,又不敢随便表态,留给你准备的时间确实是太短了。

      学校领导李校长、刘副校长等很支持邱老师到会展示,希望得到与会同仁的指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减轻邱老师的心理负担,学校领导一再表态:与城区教研整体水平高的单位比,我们肯定有差距,但竞赛也好,优质课展示也好,真正目的是锻炼教师,切实促进教师提高,其他的顾虑不必有。只要你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不管观课教师如何评价,对你的成长肯定是有益的。
   
       对苏西安先生和毛陈镇小领导的开通和大气心生感佩。

       毛陈镇小今年上半年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我与毛陈》暑期已印行。该书以介绍地域(乡土文化)为主轴,图文并茂。这应该是全市第一本正式印行的校本教材了。在编写过程中我数次为该校提供参阅资料及体例设计建议。该校赠我的二十余册已转赠区内外同仁。拟再寄一册给水一小教导主任李华丽同志,春节时她曾以手机短信贺年,正好赠此雅礼以作回应。

      10月25日(周二)上午,受代桃兰副校长之托,邀请市院赵洪同志到三里学校听丁秀华老师的试教;苏西安先生正好在城区公干,亦电邀其到三里学校旁听,顺便与学校领导见面,接洽邱老师到三里校借班试教事宜。蔡大明校长和我们一起听了丁老师的课。

      课后在蔡大明校长办公室评课。我主持程序,未对该课发表具体意见。三里学校刘华英、胡红玲、屠梅花、潘加兵、代桃兰同志依座位顺序发言评课,诚恳坦率,言必有中,在旁细听,不觉心喜。校本教研并不神秘,切实研究具体问题就是。赵洪同志最后对这节课作了细致的指导,我代表学校表示了感谢。评课至12:20,蔡校长陪赵苏午餐。

     10月26日上午,与区实小分管艺教教研的舒家猛主任和广场街文化路小学刘国平校长通电话,通报23日“北池会议”情形,称赞由李同志执笔的文小艺教总结材料写得最认真!与肖港初中副校长肖卫国、教科室主任肖树伟通电话,谢谢支持和抬爱。到区直幼儿园和吴运珍园长商量几件事,托喻银霞主任代我设计一份能容纳幼儿园概况的“全信息”表格。因市院未下发文字通知。晚上在家与省教研室伍香平同志通电话,询问省赛时间。

     与闵集学区教研员毛三八同志电话约定:明天上午和本室其他同志一同到闵,想听听闵集中学音乐专职教师乐映霞和美术专职教师田柏青的课,请预作通知,减缓老师压力。晚与闵集中心小学校长董长能同志通电话。朱湖学区教研员高安平同志来电话称欲邀我至该学区公办幼儿园听课。祝站学区教研员来电话,邀我到祝站镇幼儿园听课。邀请城区学区教研员和卧龙学区教研员代水堂同志见面,通报了我近期所进行的工作,并希望能落实市院赵洪同志下发的“市实小会议”要求。

      《中国硬笔书法》编辑部同事电话催促我完成下期文稿撰写并审稿任务;南京市石鼓路小学著名美术特级教师牛桂生同志数次来电话邀我出席“金鹰国际儿童版画院国际儿童版画交流”活动。到区实小找李文校长,罗斌副校长、冷兰芳老师,请冷老师突击指导几幅儿童版画作品,如赴会,则带到会上交流。与毛陈镇小梁维学老师通电话,亦请提供儿童纸版画作品。

     10月27日(周四):因市院要到区实中进行“创建教学管理规范化学校验收”,取消赴闵集中学听课计划,全天在区实中听课。该校周丹老师的一节美术课在利用教学资源上用心甚多,写书面评课600字予以称赏。在方年前校长书柜中见到《新课程校本教研示例与指导》上、下册,长沙开福区组织编写的,甚好。与方相识有十多年,比较熟,留下一借条,将书“强行”携回。

      近段忙于事务,一直未静下心来读书,晚上看在市直机关幼儿园胡雁老师处借的44册幼教杂志,颇觉新鲜有趣,不觉读至五更。

      10月28日一大早,打的跑了四个单位,到区直幼儿园询问曾老师课的准备情况;到区实小托罗斌副校长代我出一年级小语测试题;在李文校长桌上看到一本《学校品牌管理》杂志,见到去年6月29日刊发于《中国教育报》“研训在线”栏目的一篇文章《细节的力量》又转载于该刊。这篇文章是我去年5月应邀在肖港初中与语文老师进行业务交流的一篇长报道。到文化路小学面见高庆节校长,托该校确定一位同志出二年级小语测试题并接洽毛陈镇小邱老师借班上课事;到三里棚学校,陪同邱老师作第一次试教,效果不甚理想。丁秀华老师的准备时间要充裕些,效果稍好。评课时,三里学校同仁真诚坦率地发表评议意见,颇受启发。我也就丁老师课中近十处教学细节提了修改建议,并嘱课的框架尊重赵洪同志指导意见。感于友好学校之间的真诚互助,欲写一格律诗赞之,涂抹再三,未成。晚上,北池小学鲁林涛主任陪我到摄像社制作“北池会议”VCD,至夜12:00。拟赠碟北池校、书院学区和市院肖显军同志。托一位姓W的朋友带一整套“北池会议”材料给一位热心支持教研的朋友,后几日见面时有回音。

     10月31日上午,和苏西安先生、刘传胜副校长一起,陪邱明惠老师在文化路小学借班试教。邱老师这一次较为自信,效果好多了。

     课后,由高庆节副校长、刘惠珍主任邀约该校老师评课,文小老师评课亦不乏见地,但不知何故,人人发言必先有三五句客套,透着客气。可能是老师们猜想:邱老师的课管季超同志有过指点,不便太过直言。其实苏老师和我有共识,既然是以锻炼教师为目的,就应该放手让邱老师独立设计,我们未加干预,只是从旁协助而已。

     评课活动结束时,苏老师和我对文小领导和老师的支持表达了谢意。我代表刘传胜副校长表态,欢迎三里学校和文小的朋友们来年到毛陈泛舟莲塘,再叙友情。

    邀楚星传媒胡江平先生作全程录影,拟作为视频案例收存。

     11月1日全天,陪同市教科院教科所肖显军所长在区直车站中学听课。余东平老师在七(二)班执教美术课《向日葵》。该同志进修过师大美术,教学语言清晰而流畅,但缺乏丰富的教学媒体和辅助教具,学生也无合用的学具,课堂效果不甚理想,评分85分;李红娟老师在七(二)班执教音乐课《竖笛吹奏》,学生人手一支竖笛,保证了学生的参与面,效果明显好些,评分90分。听完两节课,我均递给执教者一份600字左右的《观课随札》,书面交换意见。

       下午,约请余东平、李红娟二位老师促膝交流,请肖显军先生细致指导,我通报了全区艺教教研的一些信息。李老师希望我每次教研活动直接给她打电话通知,未允。前数年我做教研工作比较心急,用此种办法,越过了学区教研员,直接与音美教师通信息,造成了不少工作阻抗。第三节课后,再约该校分校区美术专职教师胡必珊同志作短时交谈,嘱其以专职教师标准要求自己,希望能再一次听他的课。去年随区教育局普教科晏义群科长到校“常检”时听过他的课,较为熟悉了,交谈也轻松。

     今天上午,市院温小莉同志到区直幼儿园指导曾志红老师课,因其未向我电话预告,不知有此活动,临时无法分身去陪同,只得打了三次电话向吴运珍园长、喻银霞主任解释。

     晚上在灯下细看《车站中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汇报材料》,对徐文泉副校长又多了一些了解,希望有机会再和他聊聊,请教关于地学的知识。

     戒了150多天烟,最近上十天又抽起来了。近几年凡遇身体不适,即自动戒烟,工作一忙起来,就又复吸。老婆孩子对此甚为厌恶。

     11月2日晨起,看王栋生(吴非)著《不跪着教书》(华东师大2004年10月版)中的一篇文章;看人教社今年9月新出的《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一书,是由全国小语会秘书处编的,从李文校长桌上“顺”回。略一翻翻,即获启发。

     上午与罗斌副校长、代桃兰副校长、潘加兵主任和苏西安同志通电话。嘱王琼珍同志告诉几位教学案例作者,案例稿明日直接带到市实小会议报到处交我,可不送来。

      在值班室文件柜中看到杨店高新小学吴玲娣老师的一篇文稿《把音乐融入数学教学的尝试》和吴老师自己作词作曲的6首歌,细读,试唱,在电子琴上试奏,甚为欣赏。这些材料,肯定是杨店学区教研员李武斌同志带来的。前年应邀到高新小学与老师们交流时,该校教师对我非常热情,临走时专门请人来摄合影照。那次活动时对吴老师即有印象,当回信表示称赏,如精力顾得上,想在《小语之友》学术内报上介绍吴老师的做法。李武斌同志近一、二年和我工作上合作甚密,老师们也很乐于通过他和我保持业务联系。高新校青年教师刘舜很瘦弱,志向甚高远,引为谈友。

     书院学区冯志辉老师、祝站学区王智芳老师亦有信来。晏主任外出开会,带回卧龙长湖中学李海英老师托带给我的文稿,均妥存,择时一一回复。沿河小学音乐专职教师周华老师送来教学体会文稿,应予回应。

     一线教师立根于课堂,积累了不少实践智慧。到校听课交流时,我从一线教师那里常获启发,哪怕只是一位实习教师,也会有对教育问题的个性化的体验,用心交流,也有收益,这大概是教研员工作最优越的地方。

     近日手干,妻为我买《百雀灵》一盒。

     11月2日晨6:30,在党校门口小食摊买了一盒热干面,边吃边走到北池小学。师生大多尚未到校,到二年级李卫华老师办公室。李老师昨日遵学区教研员之嘱打电话我,称其送市案例稿已成,问我是否要看看。在李老师桌上看到文稿,即用铅笔为其修改。李老师到校后,与之交谈约5分钟。杨育华副校长、鲁林涛主任、张学略主任已到办公室,我将前次“北池会议”VCD托鲁转学区。离开时在校门口遇学区黄主任。

      到办公室打电话催三份期中测试题,与苏西安同志通电话,建议给邱明惠老师“减压”。苏与我想法相同。三里校潘加兵主任骑摩托车来交测试题稿,细读,甚觉合用,欢谈后分手。代桃兰副校长来电话。新华学区魏望平大姐来电话。区园喻银霞主任来电话。肖港初中肖树伟主任来电话,以朋友的身份给我一个工作建议。累,到理发店修面。有外单位朋友邀午餐,饮至半醉。中午午休,被市院赵洪同志电话惊醒。赵洪同志嘱我明日上午十时到孝感宾馆开会,称要商量三节课的互动研讨办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3 16:02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354780.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3 16:03
http://xnjyw.5d6d.net/redirect.php?tid=61989&goto=lastpost#lastpost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3 16:10
http://xnjyw.5d6d.net/thread-21110-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3 16:10
http://xnjyw.5d6d.net/thread-20665-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3 16:11
http://xnjyw.5d6d.net/thread-42293-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3 16:12
http://xnjyw.5d6d.net/thread-59977-1-1.html


http://xnjyw.5d6d.net/thread-61477-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3 16:20
==2013。4。3。51岁第一天转帖上传

http://xnjyw.5d6d.net/thread-41441-1-1.html



http://xnjyw.5d6d.net/thread-41297-1-2.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3 21:20

做一名好教师,路在何方

幸福教育和幸福的教育人生

□ 高万祥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创造幸福的事业。作为教师,我们人生的第一使命,就是自己快乐,给人快乐;自己幸福,给人幸福。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是温饱和安全,而人生的终极目标,或者说生命最本质的存在,是幸福和优秀。那么,如何寻找、追求和创造属于我们的幸福教育和幸福的教育人生呢?我和大家交流如下三点。
    第一,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我主张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应该合二为一,理想的境界是以研究为工作方式,以工作为研究内容。我是1996年评上江苏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我申报特级教师的所有材料,都是关于作文教改的。我践行作文应该以内容题材为主、以思想精神训练为主的理念,让学生用作文和他人、和生活、和社会、和自己交流,不仅培养了如沈冰(原央视主持人)这样的高材生,更重要的是我的学生都不怕写作文,都喜欢写作文。评上特级教师以后,从自身经验出发,我提出教改科研应该做到“三个一”,即人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真正喜欢的研究课题,人人有一个理想的导师,人人能写一手好文章。特别是写作,我以为,能不能写作是一个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重要区别,甚至是一个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分水岭。因为写作的背后是阅读,是实践和思考。写作能把你的工作和生活、你的思考和思想,用文字转化为一种永恒的物质存在,能让你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我主张中小学教师人人要写“日常记录”,如教学笔记、教后反思、生活日记、工作手记等。教改科研的本质之一是教学探索精神和科学献身精神。鹤壁的董文华老师正是这方面的佼佼者。教改科研的本质之二是学习力的问题。学历只能代表昨天,学习力才能代表今天并决定你的明天。学习力就是竞争力,申宣成从中师生到博士生,从乡村学校到省教研室,他的竞争力就是源于教改科研给他带来的学习力。董文华、武艳艳都是我们的楷模。教改科研的本质之三是生活方式的选择。人生就是选择的总和,常作印、张硕果、代昆鹏的优秀和幸福正是他们在生活道路上一个个选择叠加起来的总和。
    第二,学校应该是真正读书的幸福天堂。学校就是读书的地方,教育最本质的任务是培养读书人。没有真正的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我看来,如果不能以经典阅读为基础,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也许都是假教育和伪教育。让学生爱上文学,爱上阅读,让每一间教室、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学生真正读书的幸福天堂,是每一个有良知的教师的神圣使命。一个幸福的人生,一定要有两个家庭和两种亲人,一是血缘的家庭和亲人,二是心灵的或者说是灵魂的家园和亲人。经典阅读带给人们的一定是心灵家园和心灵亲人。平时,总有教师“诉苦”:学生不喜欢看书啊!怎样培养阅读兴趣?我坚定地相信,最有效的办法一定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只有会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会读书的学生。书生带班,班级才会有书香!荣获“最具成长力教师”称号的张硕果、韩素静、侯长缨、周枫琳、丁保先、库亚鸽等老师,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也许教育最大的奥秘,正在于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教师职业最大的快乐,正在于在影响和帮助学生的同时,自己能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
    第三,让音体美成为高贵的大学科。相对偏重高考学科的应试教育而言,音体美是一种高尚和高贵的教育。因为音体美能培养人的爱好情趣,能提升人的文明素养。这方面,东西方的教育都有很好的传统。从孔子和柏拉图开始,艺术和审美一直是教育的核心和主体,甚至是基础教育的灵魂。在柏拉图学院里,体育和音乐是绝对的主课。柏拉图主张,17岁以前都是学前教育,18岁开始接受正式的高等教育,而选择的第一个标准便是音乐素养。他认为,音乐可陶冶灵魂,形成高尚的性格,使人举止优雅。有音乐才能的人,才具有发展潜能。无独有偶,在孔子的教育大纲上,体艺教育也是最醒目和最重要的学科。我呼吁,加大课改力度,最理想的状态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年级,每天开一节音乐、一节体育、一节美术。小学生下午都应该走出教室,开展体艺、科技等各类活动。

做一名好教师,路在何方

□ 吴正宪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做一名好教师,路在何方?教育时报社评选的这些获奖教师的事迹已经做了很好的诠释。教师是什么?我认为,教师是孩子们一生经历中的一位重要朋友。从获奖教师的事迹中,我看出了这一点;从我个人的自身经历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应该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教师应该是孩子的指导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我们要通过自己对学科的研究、对教育的研究、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对学生学习规律的探索,引领孩子不断地学习、发展、进步。
    教育是启迪、唤醒、启发、激励,是把那一颗颗疲倦的心重新复燃,把那些磨灭了的兴趣重新燃起,激起他们内在的学习需要,让他们呈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有人说教师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未免有点悲壮。点亮别人,为什么自己要毁灭?为什么吐尽了丝,自己的生命就要完结?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有自己的价值尊严,在与学生的共同发展中共同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与快乐。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前行。
    一位教师,进步得快的时候,一定是他主动反思的时候。一个教师什么时候能够实现主动反思呢?一定是被刺激的时候。“我为什么没有想到这样安排课堂教学?学生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故事?”被刺激了,才会去主动反思,然后寻求发展,寻求改变,寻求获得,这样就成了很好的循环。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他一定是一个立体教师,不简单传道授业解惑,是一名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结合的智慧型教师。有教无类是大爱,因材施教是智慧。
    教书必然育人,这是任何人也不能逃避的历史事实。你站在讲台上,德育就已经开始了。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都能反映你的理念、理想。你的理想、学识、素养,甚至个人的性格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溢出来。溢出来的不是正向的,就是负向的。教书必须育人,这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肩负的任务就是要教书育人。世界上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这是我对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
    一个教师没有激情、没有理想,不适合做教师。我们面对着活生生的生命,作为教师,要有激情、有热情、会期待、懂得爱。你的期待要让学生感受得到——老师的目光在期待着我,在等待着我,我必须前进。我们经常以“恨铁不成钢”为自己开脱,殊不知,他就不是你想要的那块钢。因此,我们必须遵守教育规律,遵守学生的成长规律,懂得怎样去尊重学生,怎样去获得他们的爱。
    我的儿童观,就两句话,儿童是活生生的人,儿童是发展的人。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意味着他是独立于大人之外完整的生命体,他有情感、有个性、有独立的人格。因此,唯有尊重、理解、善待,学会对每一个儿童期待,而且让每一个儿童在我们的集体中有尊严地生活,让学困生看到希望和亮光。
    儿童是发展的人,很有潜力、不成熟。有潜力,就要相信他,开发它的潜能。他能做的,老师不替代;不成熟,就要包容他的错误。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不犯错误长不大。要给学生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跃起的机会。失败了,让他再一次看到希望,看到亮光。
    一个生命个体,当他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的时候,他只能放弃,何况只有几岁的孩子?难道我们的教育给予的就是几道题吗?因此,我呼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他们原生态的正常生活。如果我们的孩子连做梦的时间都没有,还怎么会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呢?尽管社会大环境需要改善,作为教师,能不能让我们的小班集体有局部晴天?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有四句话:一是没有什么比保护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二是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三是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四是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
    提高重在认真学习、勤于笔耕、善于反思、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善于学习、重视积累。做教育来不得半点浮躁,教育改革路上绝无捷径可走。学术止于术,悟道得于道。


寻找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 裴素青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到底在哪里?我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自己,如果自己没有发展的意愿,那就是自甘平庸。下面结合我自己专业成长的经历谈一点体会和感悟。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源于“对教师职业的敬畏”。我常想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就必须思考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教师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怎样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当代的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的事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是一种最为精细的精神活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一个民族中只有最优秀的公民才有资格当老师。”每次读到这些名言,我的内心就对教师和教师的职业产生无比的敬畏感,使得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是一直鞭策激励我前行的动力。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源于“一种工作态度”。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决定人生的成败。一种态度决定一种结果,态度决定高度。有人把人们的工作状态分为五种:无心无意状态、三心二意状态、半心半意状态、一心一意状态、舍身忘我状态。教师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对老师来说可能是一种常态工作,但对学生来说每一节课都是他们生命长河中不可逆转的40分钟。选择把教学工作当事业,孜孜不倦、毕生追求的态度就是我专业成长的动力所在。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源于“目标的选择和榜样引领”。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就是自己的生活轨迹。任何一个人在某个生命点,一定要确立一个目标,没有目标的人就会陷入茫然、空虚;目标有了,方向对了,路再远总有抵达的一天。一位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爱戴、人格魅力无穷的优秀老师,就必须要有强烈的成才意识和执着的目标追求,才能找到自己的专业发展路径。专业成长的路上我们更需要专家的引领,我们要选好自己的人生导师,选好自己的专业导师,选择一个学习的榜样。“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候选人的成长经历和奋斗故事,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引领成长的动力源。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源于“教师高尚人格的修炼”。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我们要善于这样说话,使孩子们在我们的话里感到我们的意志,感到我们的修养,感到我们的个性。”教师的人格修养是否健全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人格塑造,因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首要的是学会做人,教师高尚人格的修炼应成为所有教育者毕生的必修课和追求的动力所在。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源于“课堂反思和教学研究”。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教学,老师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到底要学什么?怎么学?因为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素质教育、新课改“风起云涌”,但仍有不少老师还固守着“一本教案、一张考卷、一批批学生”,循环往复走着同一个轨迹。“三维目标”失衡的课堂等这些教育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学会教学”“学会反思”和“学会研究”,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源于“教师的主动学习”。教师如果没有了学习,一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如果我们说“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的话,那么“育己”的核心就是教师的主动学习自主成长过程,是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等不断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发展,是“我要发展”,而不是“要我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主动学习是优秀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与动力之源。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我们职业的需要,更是我们尊严和精神的需要,也是人生的需要。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确定一个奋斗目标,选择一种工作态度,树立一个学习榜样,有专家引领,与名师同行,去实现我们的专业发展,去追寻我们的教育梦想。

   
每堂课都是新的

□ 孙明霞   
    至今为止,我的教学工作已满30年整,很多教学内容于我来说“烂熟于心”,但我认为,必须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每堂课都是新的。无论多么熟悉的内容,无论上过多少遍,都要当作新课一样去准备,因为,今天的学生不是昨天的学生。
    一是用心备课。
    老师的备课,不是简单地熟悉教材,了解教材的框架和知识点,而是真正投入地用心准备。这里我想讲一个现实的例子。
    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台湾的张世宗教授和林士真老师夫妇。他们每到一个地方讲学,都要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备课、准备。他们说:“假如我们用台湾带来的资源上课,老师们会说,你台湾有我们大陆没有。”特别感动的一次是到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讲课。那天到常熟是下午两点,石梅小学的顾校长带大家游览了当地著名的“方塔园”,并提出次日早晨去品尝常熟小吃。晚间到了午夜时分,林老师给我电话,让我告知顾校长,早晨不去吃小吃了,因为备课刚理清思路,还没做好课件。原以为,他们只是会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把一路到常熟的思考添加进来,但上午的上课却完全出乎我意料!他们把方塔园变成了课程!围绕着方塔,他们挖掘出了与方塔相关的数学、科学、文学、历史、生态、美学、建筑等等方面的资源,并告诉我们可以这样来利用身边资源设计出很多不同的课程。有老师就说,为什么我们过去从没有发现身边的一件事物会有这么多的内容?惊叹于他们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超常的思维与智慧,更敬佩他们对待教学工作的那份用心与执着。
    可见,备好课,首先是备课的态度。怀着一颗“约会”般的心去准备,一定可以准备得好。
    二是“居高临下”驾驭教材。
    上好一节课,不只是要关注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还要跳出这节课,俯视教材,居高临下,才能真正灵活驾驭教材。但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了“以本为本”,尤其是教材,成为我们老师手中至高无上的“纲领”。现在的某些考试只考课本中的知识点,学生仅凭记忆和反复训练就能得高分,因此,老师不敢脱离课本教学,并且把注意力更多放在那些容易考到的知识点上。所以,我常常想,假如老师手中没有了课本,只有一个课程标准,还能不能教学、会不会教学?教材是我们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只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重组教材、整合教材,甚至增减教材内容。在没有自己编制教材、增减教材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先将原有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进行顺序上的调整、内容上的整合。即便只是为了上好一节课,也不要只关注这节课的内容,而要思考,这节课的前置知识有哪些,后置的知识又有哪些,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也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是对课程资源的利用。
    老师要能够将国家课程变成自己的课程,但绝不是另开设多少门校本课程的问题。把国家课程校本化,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生活中的资源、社会的资源、当地的资源,乃至学生家庭、教师、网络等资源,使教学生活化、生命化,这样才会离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近一些。
    老师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学习,把生活中的很多事件开发成课程资源。比如,学习人的生殖发育内容,让学生回家访问妈妈自己出生前后的故事,了解妈妈怀孕前后以及生产过程,这样既巩固了生殖发育的知识,还自然形成了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学习营养的内容,让学生走上社会调查垃圾食品;学习生物与环境的知识,让学生调查空气质量、污染情况……这都是非常好的社会资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老师的工作不是演员,但课堂效果如何,与教师备课下的功夫密不可分。不是只备好一节课,也不是只教好一届学生,而是每一节、每一届,这真的需要我们做老师的用心去备每一堂课,用一生去为上好每一堂课做准备。只有真正备好课,课堂上才会有精彩的生成、生命的灿烂。这不仅仅是为学生的学习做准备,也是为自身的生命成长服务。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 肖川   
    教师作为研究者,我认为应该具备四种意识,即问题意识、文献意识、对话意识和反思意识。提出问题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也只有能智慧地发现高质量的问题,我们才可能创造性地进行高水平的研究,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比解决10个问题更有价值。文献意识,是说我们在作研究之前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弄清楚前辈和同时代的人对于相同的命题都做过哪些研究,他们研究出了哪些已经得到共识的结论。再来看对话意识,一个问题的研究,只用引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引证不能代替论证,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新问题的解决必须有这样一个过程。反思意识,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强劲的支撑动力。
    志从趣生,志能生趣。志向、趣味、学识积累、学术训练,这些应该是作为研究者所必备的学术品质。那么,教师为何要成为研究者?
    一是教师营造有品味的、精彩人生的需要。研究会赋予研究者理性、客观、求真务实、严谨审慎等品格。而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就应该做到:见多识广,梦想成真;丰衣足食,情有独钟;服务社会,受人尊敬。这里“见多识广”中的“见”和“识”,绝非通过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到的,也不是鹦鹉学舌式的简单传播,而是建立在研究基础之上的理解、思考所得,是经得起质疑和推敲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融入了个性观点的,唯如此才能使之变成自己成长的资源。
    二是成为更加卓越教育者的需要。我们经常喊,要从优秀走向卓越,但究竟什么是卓越却仍是一个难以名状的定位。我们先看看“教师”的定义,教师就是引领学生与有教养的人进行对话的人。这个“引领”其实就是价值引导: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对引领者的要求有:对学生的要求合理、明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识渊博、精深;方法、手段高明;教育方向正确。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方向要正确,即我们要为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这的确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多解,所以才让教育有了太多的犹豫和徘徊。到底正确的教育方向是什么?那就是我们要为自由、民主、法治的社会培养幸福的人。现在不自由、不民主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虚假的信息,这样的社会环境使我们变得平庸、没有创造力。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教育的方向。
    对于研究,与平时我们说的“想”“思考”是不同的,“研究”高于“思考”。对于一个问题,只要不是弱智,都可以去想一想,而思考是有依据的、有系统的、有策略的、批判性的、反思性的和彻底的“想”。例如“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这个命题,首先需要审题:这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吗?然后要思考:发达国家的标准是什么?美国的GDP、民主进程、民众科学技术创新的能力、国防能力等如何?接下来要进入研究阶段,就需要研究,现阶段影响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原因有哪些?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各种资源、人口的构成等都是原因。从这些方面考虑,美国的确是一个发达国家。研究的核心是思考,要通过问题和问题的假设去研究,研究需要论证,决不能用引证替代论证。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着力培养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意识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厚重、更有深度。
    命运负责洗牌,但玩牌的是我们自己!人生没有彩排,时刻都在直播,如何才能尽快成长,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需要我们好好把握。真诚期待老师们能够把思考当作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由此提高思考能力,让研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条认知世界的途径。希望老师们时刻让自己置身于一种成长与进步的状态之中。

(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黄杰、任素影根据各位专家在本次观摩研讨会上所做的报告录音整理)


http://jysb.shuren100.com/2013-04/03/content_41089.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3 21:47
影响力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沙龙研讨精彩内容摘录

                             (21点50分,台上台下的讨论依然热烈。)
沙龙嘉宾:
    高万祥 江苏省中语会副会长
    孙明霞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教师
    张硕果 焦作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申宣成 河南省教研室教研员
    常亚歌 济源市教育局名师培养工程办公室主任
    韩素静 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研室教研员
    付以华 南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研室教研员
    丁保先 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语文教师
    范通战 武陟县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毛广文 开封高中物理教师
主持人:
      代修鹏 《教育时报》导刊部副主任 
    我的成长,我的影响
    主持人:
在这个环节,我们请“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丁保先、范通战、毛广文围绕大会主题,就个体成长感受进行演讲。(丁保先、范通战、毛广文老师的演讲内容详见本期二版)
    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影响
    主持人:下面我们进入沙龙的第二环节,现场访谈获得“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特别奖的5位老师。首先请焦作市教科所张硕果老师接受访谈,在之前的提纲沟通中,我们相约以“互为夏洛的美——在新教育中彼此成长”为主题交流,有请张老师。
    张硕果:几年的时间,我先后选拔了两批榜样教师组建了新教育讲师团,走遍了焦作所有的县市区和大大小小上百所学校。2012年5月,在我和团队成员李志强、薛志芳、范通战、薛海波、齐加全等榜样教师的一起努力下,走进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即将毕业的师范生做了为期五天的新教育系列讲座,这也是他们收到的最为特别的一份毕业礼物。就这样言说榜样、讲述故事、分享成长,我和团队的老师们用行动书写着自己的生命传奇。
    五年多的时间,我触摸着教育的温度,享受着教育的幸福。“从一所学校开始,从一间教室开始,坚守教育的底线,让每一个与我相遇的孩子因我而幸福”成为我们团队的共识。而老师们也在对理想教育的坚持和坚守中慢慢成长着。
    主持人:谢谢张老师。接下来有请省教研室教研员申宣成老师。请申老师以“梦想的力量”为主题谈谈个体成长。
    申宣成:梦想能够提供生命的激情和能量。南非总统曼德拉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安于现状,你将失去生活的激情。”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天天工作而不知疲倦,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而有些人整天无所事事却牢骚满腹。这很可能就是因为有无梦想的缘故。我曾花十年的功夫自学英语,尽管遇到过巨大的困难,却从未感到厌倦,更没有放弃,因为我心里有一个大学梦。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因为论文的事情,我曾多次彻夜难眠,但每当想起毕业的那一天,校长将为自己亲自颁发证书,亲人和朋友也将见证那一时刻时,我就又充满了力量,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而且在写论文的一年多时间里,我甚至没有感冒过。心理学家认为,当你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倾注到一件事情时,你的免疫力就会提高。
    主持人:感谢申老师。下面请济源市教育局名师培养工程办公室主任常亚歌谈谈他的团队成长体会。我们拟定的主题是“书生的团队”。
    常亚歌:我们组建阅读实验小组,选取一部好书作为共读内容,拟定一些活动章程等,我们开始了长达9个月的教师阅读实验活动。当我们把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共读完了之后,便把这个阅读小组获得的经验直接移植到了首批50名教师名师培养对象的读书活动上。
    “一花独放不是春”,只解决50人的阅读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其实,我们在开展“网络阅读”不久就倡议全市教师与我们一起跟进。截至目前,济源教师利用网络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活动已经持续了3年。针对济源教师读书的先遣队——名师培养对象而言,我们去年又启动了“书房计划”,即每人每月阅读和推荐一本好书,三年建成个人书房。我计划用更大范围的教师阅读来支撑教师专业发展,以求让教师以读书人的形象有底气地站在学生面前。
    主持人:请韩素静老师谈谈心路历程。
    韩素静:
教师安身立命的地方是课堂,只有在课堂上站稳了脚,教师才能拥有专业尊严。在一线做教师时,我致力于打造自己的“生命课堂”,我总固执地认为:课堂不只是服务于考试,而是为了生命能够怒放,能够蓬勃成长;课堂不是灌输,而是激励和唤醒。
    近两年,我走上了教研员岗位,虽然岗位发生了改变,但工作重心仍然是课堂。为了促进自己成长,也为了促进区域内教师的成长,我给自己定下要求:多深入课堂听课,坚持“听后必评,评后必写”的原则,把听课、评课和写课结合在一起。
    主持人:小学美术教研员付以华做小学美术教师的时候,就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请他以做“小学科的播种者”谈谈“小学科教师”的成长。
    付以华:昨天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带着一群孩子行走在艺术学习的路上。孩子的画面中一根根充满稚气的线条,一块块如生命般跳动的色彩总是让我感动,督促我前行,是他们构建了我今天成长的高度。
    今天,我以一个研究者的角色搭建着教师成长的空间,角色的转变让我懂得了教师团队的力量,以我微弱的力量去影响周围的每一名教师。
    明天,对我来说是一个不确定的变数,因为任何过多的想法在孩子面前都显得那么世俗功利。仰望星空,仰望孩子,在童画世界,把最美妙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田,用艺术润泽生命。这也是我明天的梦想。
    河南教师的成长与影响
    主持人:我们邀请来自江苏的高万祥老师、来自山东的孙明霞老师谈谈他们眼中的河南教师专业成长,谈谈教师的影响力从哪里来。
    高万祥:教师的影响力从哪里来?换一个说法就是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教育家是怎样诞生的。第一,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型河南名师从哪里来?从工作成就中来——课上得好,文章著作写得好,班级团队带得好,讲课讲座好。第二,他们身上的共同的东西是在做具有美学意义上的真教育。美学就是影响。这些老师,无论小学、中学,无论教什么学科,他们的教学工作一定是到了美学层面。第三,从他们高尚的职业情操中来。人的情感,有初级阶段的,如好奇心,是本能的情感,而高级的情感,往往称之为情操,具有社会性,比如探索、良知、创造、良心。我坚信,在座的老师,拥有共同的良知和良心。对社会真正有贡献的人,一定是凭良知做事的。衷心祝愿中原大地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教师,但愿五年以后,我们能再相会。
    主持人:谢谢高老师。下面请孙明霞老师谈谈她对河南优秀教师群体的看法,谈谈影响力从哪里来。
    孙明霞: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哪些方面的榜样呢?工作的态度是学生的榜样,是否用心工作,是否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孩子,都产生着影响。再者,教师的生活态度也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是否积极、阳光地面对生活,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生活态度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从教学的角度,知识是否丰富,教学水平是否高,把一些知识很巧妙地用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也是一种影响。
    一位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教好学,如何做个好老师。好老师就像一个发光体,在不断的努力、丰富、充实中正能量越来越高,影响着学生,照亮学生前行的路,同时,也给那些靠近你的人提供了光——能看到前方的路是什么。我想,这就是影响。
    教师成长自由谈
    主持人:教师影响力的形成途径、教师影响力的表现形式、普通教师如何绽放影响力、教师的影响力要到哪里去?大家可以自由发言。
    陈伟华(舞阳县辛安镇第一中学教师):河南老师就像犟龟,一直倔强地、努力地、执着地向前走,我们一定会遇到盛典。
    雷玲(光山县司马光外国语小学教师):教师不光是上好一节课,也不是带好一个班,更重要的是发出自己的声响,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
    朱丹丹(舞阳县保和乡第二中学教师):有时候特别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但现实往往又不允许,我想问一问孙老师,您到底是如何做的?
    孙明霞:现实和理想之间总有矛盾。但是,我们不能被评价制度绑架,在自己的岗位上尽我们自己所能,做我们能做的事情,哪怕一点点改变。也许一点点改变就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代修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4 00:42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10 08:04
从教学难点出发寻求教研突围  2013年03月27日  作者:慕金才  
  前不久因为一道语文试题的困扰,我开始重新思考教研活动的功效。我意识到,现在的教研活动重心必须下移,要下移到教师的教学实践难点上,落脚点要放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教学改革。
  ■慕金才
  一道试题成笑谈
  上学期全县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评估中,初一的一道语文试题成了阅卷教师的笑谈。这道试题是“请简要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许多学生连句意都不理解,分析更是无从谈起。有的学生说:“海里面保存着一个朋友,他无比思念我”,有的学生说:“邻居到了天边,还是我的邻居”。笑谈之后是教师的忧虑和无奈。初一语文教师更是感到压力重重,他们拿着教案和作业找我谈心,找学校申诉,有的教师说,这句诗他讲了不下两遍,不明白学生为什么依然不懂,简直有点莫名其妙。于是,我走进学校,到学生那里去调查,他们说,老师说的都是实情。
  为了破除困扰,我们召集了一次全县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针对这道试题,我从任务驱动、预习复习、有效教学等角度,从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操作进行了讲解。在讲话过程中,我发现台下的教师渐渐心不在焉起来。于是,我让他们就这个问题畅所欲言,他们的言论归结起来主要包括:理论上说得通,可实际教学和理论差得很远;学生不学,魏书生来了也无可奈何;这道试题的指向性模糊,学生无从下手。
  在教学试验中发现问题
  这次教研活动不欢而散之后,我陷入沉思,为何苦苦筹备的活动如此低效,对个别教师甚至无效?我再次查阅了各种教学理论,其中,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再一次引起了我的共鸣。的确,语文学习中,有些东西是习得的,学生随着心智的成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自然而然就会了,教师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和智慧。这让我想起来,自己小时候背诵“朝辞白帝彩云间”时,将之理解为白衣、白须、白发的神仙,拄着银杖,驾着云彩,令人无限神往……长大之后懂得了如何正确解读,我反倒有些泄气和沮丧,因为正确的理解反而少了许多自由的遐想和浪漫的情怀。
  初一学生再过两年就会成为初三学生,初一时不理解的诗句,初三时可能就会理解。初三学生在两年前是初一学生,现在初一学生不理解的诗句,他们在初一时可能同样也不理解。为了验证“不教而会”,我在初三年级选了几个令教师头疼的班级进行试验,让学生简要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结果是,学生都能讲清楚句意,尽管分析的角度比较单一。通过对比,我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初一和初二时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分析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到了初三,虽然有了一定的理解力,但是他们依然不具备分析此类问题的能力,这是因为他们缺少最为基本的方法。方法需要总结,方法需要训练,方法需要掌握,方法不能“静待花开”,不能等到初三再来学习。
  寻找教研的突破口
  由此我想到了教学研究的突围问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教学问题上,地区教研员应当给一线教师以及时的启示和帮助。
  我选择了示范教授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王勃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并组织全县初一的语文老师听这节课。我的教学过程很简单:诵读、背诵、默写,加上简单串讲,让学生理解诗句。之后,我引导学生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引导的切入点是让这个句子的诗意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新的朋友出现,此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如同你在这个班级中有朋友,如果让你转学到南方的某个学校,只要你心胸开阔,你一定还会结交新的知心朋友。但有一点要注意,交了新朋友,应不忘老朋友。即使你转学到南方,相隔千里,你只要想着老朋友,老朋友想着你,千山万水也隔断不了你们的思念之情,因为你们的心贴得很近。换一个角度说,如果你和朋友断绝了关系,即使你们坐在同一个教室,也如同陌生人,因为你们的心距离很远。这就是,心心相印,天涯若比邻;心心相隔,咫尺若千里。
  其后,我让学生简要赏析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当一些学生说到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时,我就启发他们谈谈此句所用比喻手法的好处。当有的学生说到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时,我就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作者当时的情思和情怀。我引导学生总结一下简要分析(赏析)的基本方法,还用了一个公式来表示:简析=修辞+内容+情感。最后概括成一句顺口溜:“简要赏析很简单,修辞内容加情感”。
  以现实问题研讨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上完课后,紧接着召开了研讨会。会上,我把初三学生简析“海内存知己”的答题纸发给各位教师,然后请他们结合这道试题和这节课,每人说一下自己最深的感悟,与其他教师分享。
  有的教师说,语文的外延涉及生活的外延和生命的内涵,只有把文本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生命世界有机结合起来,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才会“活”起来,文本才能变成一个鲜活、生动的生命体,从而对学生生命产生影响。
  有的教师说,知识的背后是能力的提升,是精神的成长。如果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知识会因为缺少情感和精神而成为木乃伊。所以,知识的接受过程一定要有思考和参与,一定要有对话和启发。学生通过一番努力探索,心智才能成长,这种心智的探索和历险既是知识的,也是情感和精神的,是一个有机整体,这样的知识积累才是最有价值的活知识。
  还有的教师说,有效课堂在理论上是可以说得通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课堂是相对的,同样一节课,对有些学生是有效的,对另外一些学生可能是无效的;有些课堂在今天看起来无效,但在今后却能发挥效用。想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相对效度,落脚点就要下移到学生的学上。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习,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通过研讨,大家意识到,我们既要借鉴生本教育中的“不教而会”、“静待花开”等理论,又要追求一课一法、一课一得,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获得提升语文素养的方法。前者属于无为之为,后者属于有为之为,都是教师应当做的。
  通过对这道试题的思辨和研讨,教师受到了深刻的启示,大家一致认为,有效的教研活动今后要努力探索“三个解放”:解放教师的教学力,解放学生的学习力,解放教材的示范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成为有助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只有结合教学实际,我们的教研活动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教研室)
  《中国教育报》2013年3月27日第11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11 19:48
http://xnjyw.5d6d.net/thread-883-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12 08:57
http://xnjyw.5d6d.net/thread-30912-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18 09:20
教研员角色需要彻底改变吗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丛立新




教研室制度和教研员角色,具有强烈的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开展关于教研员的讨论,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人民教育》已经刊发的几篇文章,就教研员工作的困惑、新形势下教研员应该如何定位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提出了许多非常有见地的意见。同时,对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也颇有启示。①
一、什么是“合格的教研员”?
已发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涉及了同一个问题:教研员应该怎么样?就目前形势而言,这的确是一个非常现实和迫切的问题。这让我们想要细究:教研员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教研员的基本职责应该是什么?事实上,当我们做出某人是否称职,或者某角色应该如何的判断时,其实总是根据特定标准而言的。
那么,关于教研室和教研员,有没有这样的标准呢?恐怕是值得讨论的。这样讲当然有依据——最直接、简单的就是眼前的事实:关于教研员应该如何的讨论尽管热烈,却众说纷纭。如果存在公认的标准,那么讨论可能就不是目前这样,而是会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教研员”之类的题目上。不过,说完全没有相关的标准,显然也不符合事实,因为在各级教研室的规章制度中关于教研员的条文,都十分明确地规定着教研员的责任、工作对象甚至工作方式。
既然存在标准,何以又会有这样的讨论呢?大概不外乎这样两种可能:要么,虽然存在标准,但其被认可程度、清晰程度、稳定程度并不理想,因此,需要加以思考,进行充分的研究、探讨,以便最终能够澄清、确定、建立标准;要么,已有的标准被认为不再适用,因此需要部分的或者根本性的改变。而后一种情况则更加复杂,如果标准的改变是根本性的,便关乎教研员角色的存废。因为,一旦关于某物的标准发生彻底变化,那么某物就不再是某物,无论是否依然保留原来的称谓。将前面的逻辑合理演绎,我们的讨论至此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今天,中国的基础教育教研员角色需要彻底地改变吗?
二、制度追问——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
教研员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角色存在,必然有其独特的职能所在:不是家长、不是教师、不是校长、不是教育科学研究人员……那么,教研员的工作职能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无法回避对于教研员生存其中的教研室制度的考察。说到底,教研员的存在是缘于教研室的,教研室这种机构的功能,是教研员的职业使命。
按照一般说法,教研室制度源自苏联,是教育领域全面学习苏联时的产物。这个说法比较合理,然而却未必充分。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成果绝非仅有教研室,然而命运却各不相同,这只能从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解释。这也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研究的题目。
那么教研室和教研员赖以安身立命的工作性质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十分耐人寻味。虽然教研室在中国存在了几十年,但直到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才首次明确了教研部门的作用,规范了教研工作职能,形成了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管理的工作格局。这是有关教研室职能的最高级别的文件,却是在教研室早已存在并且发挥作用多年之后了。
各地各级教研室都对自己的工作职责有清楚的要求。“长期以来,省、地、县三级教学研究室的主要职能是协助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教学管理的政策文件,组织本地区教师学习贯彻中小学及幼儿园课程计划和学科教学大纲,组织本地区教师研究教材和教学方法,传播和组织交流先进的教学经验,推出优秀的教学典型,指导本地区教师改进学科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推进教学改革,还受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参加教材的编写和审查,承担考试命题任务等。”②
“开展这些工作的主要方式和方法有:围绕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短期培训,有关教材内容更新的新知识讲座,不同规模的对学科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的研讨会,教师尤其是名师经验的总结、传播和交流会,不同规模的研究课和观摩课,不同规模的教学评比,对学校的教学视导,教材编写和试题编制的组织,结合教研工作的短期研究和微观研究等。”③
各个教研室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虽然各具特色,但基本职能差别并不太大。简言之,是以教学为对象,以指导和服务中小学教学为基础和中心。讲到组织的严密、形式的完备、作用的强大,中国的教研制度堪称世界第一。即使它最初来自苏联,也早就本土化了。就好像中国人在佛教诸多菩萨中选择了观音,于是这位菩萨东来之后不仅落地生根,而且有了新的身世和性别。教研室来到新中国后,在几十年里拥有了自己的面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建立起具有中国基础教育性格与特色的教研制度。
总之,教研制度是因教学的需要,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而产生的,省、市、学校各级教研组织概莫能外。教研员因教研室而存在,教研室的任务由教研员完成,因此,关于教研员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关于教研室的讨论,关于教研员应该怎样的探讨,也就是关于教研室应该怎样的探讨。
三、当仁不让——学校教学自身的规律要求。
教研室在中国能够形成如今这样庞大的规模,发挥这样强势的作用,如果没有来自教学活动自身的深层、稳定的需要,是很难加以解释的。
中国的基础教育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课程门类、程度要求、教科书编辑出版、考试内容及其方式等,国家都有严格周密的规定,这种中央集权式的管理,有利有弊,已经有了许多讨论。仅就教学而言,可以说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要求。同时,国家对于中小学教师的资格和学历有专门的规定,职前和职后培训有相应的制度。在改革开放之后,上述各个方面更是进步卓著。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很自然地会质疑:教研室的存在价值是什么?难道校长们不懂得教学?难道教师们不胜任教学?为什么需要这样一种制度呢?几十年来,中小学校的教学活动,始终处于三级教研制度的作用之中。显然,这种制度的产生与校长是否懂教学、教师是否胜任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又或者,教研室的存在缘于先天不足——是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偏低、相当数量的人并不合格的状况下的“权宜之计”,那么,有朝一日我们的教师全部学历合格,是否意味着教研室将会寿终正寝,教研员将会改换门庭?其实未必。大家已经注意到,即使在目前教师学历平均水平最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教研室的存在并没有因此而式微,仍然发挥着强势的作用,学科教研活动仍然在教师们心目中占据很高的地位。
关于教研室存在的一个合乎情理的假设是:教研室的存在,合乎学校教学规律,符合中国现阶段学校教学的需求。就此,以下三点是值得提出和讨论的。
1
教师劳动的个体色彩。
教师劳动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其浓郁的个体化色彩。美国学者罗提曾经用“分格蛋箱”来描述美国的中学。他提出,教师们通常可能会在三个地方碰面:教师休息室、教师会议及工会会议。在可以暂时摆脱学生的下课时间里,他们在教师休息室碰头,但这里根本不具备进行思考和有见地的技能切磋、讨论的氛围。而教师会议通常很短,一般不超过半个小时,而且会议通常由校长主持,由他宣布一些决定,或提出学校管理的一些问题。而工会会议通常大家都不愿参加,且议程安排以讨论工作环境为主。④
另外一位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所主持的“学校教育研究”课题,调查了7个州、13个社区的38所小学、初中与高中,得到的结果是:“我们的数据几乎看不到教师之间有什么积极的正在展开的思想和实践交流”,“在学校之间没有这样的交流,甚至在同一所学校的教师之间,也没有这样的交流。”⑤
其实,上述结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根据目前的了解,大多数国家都缺少集体性的教师协作,教师作为学校中“孤立的”个人而存在,几乎成为教师职业的一个特征:“教师在教室里度过大量的时光,而教室本身的构造,象征着教师的孤立。它把教师互相隔开,并妨碍教师接触超出他们个人背景的思想源泉。”⑥
这种个体化色彩,对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无疑具有阻碍作用。有学者十分干脆地就此得出负面的评价:“教学发展得非常缓慢,其原因就是教学的个人化。”⑦
2
教学活动的社会性本质。
教师职业劳动的形式是“孤独”的、“分格蛋箱”中的“鸡蛋式”存在的。然而这只是外部的、形式的,教师劳动的深层规定之一在于其强烈的社会性。
学校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社会性非常强的活动。教学的目标、任务从根本上说都是由特定社会所决定的,就总体而言对个体的教师来说具有强制性和非选择性。没有哪个教师能够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的内容与程度,也没有哪个教师可以无视某个学科的进度与要求。这样,教师劳动的个体化特征与学校教学的社会性在实际上便构成了矛盾:“孤独”的教师必须完成社会赋予的使命,个体化的劳动一定要达到社会的标准——这是每个教师都时刻面临的问题。毫无疑问,各种各样的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为教师提供了规范和指导,但这些文本只能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依据,而不是现成的工作方案,更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工作的结果。
3
事半功倍的教研制度。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保证教学的质量?若没有任何来自外部的干预措施,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相当程度上便只能依靠个人经验的缓慢积累和提升,难免事倍功半。可以说,教研室制度,为克服教师劳动个体化色彩造成的专业成长迟缓和个体劳动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普遍、有效的解决办法。
通过教研室组织、由教研员设计实施的各种形式的学科教研活动,将孤立的教师结成群体。在这个组织中,教师不再是单枪匹马地奋斗,而是成为群体协同合作。一方面,教研活动是在工作性质接近的同质教师群体中展开——相同的科目、相同的年级;另一方面,教研活动又是在水平多样的异质教师群体中展开——不同的资历、不同的教学风格。毫无疑问,这种既有同质性又具异质性的群体可以使背景迥异的每个教师从中受益:寻求帮助、获得支持、沟通思想、分享经验、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又由于优秀教师出身的教研员的引领,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方向能够比较有保证。不难理解,这种集体式的教研活动,较之教师的孤军奋战,自然是事半功倍。当这种制度成为稳定而普遍的存在时,便从整体上为一个地区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有华裔美国学者曾经对中国的教研制度发表如下评论:中国大陆的基础教育,若论经费、论教师学历、论学校设备等,都无法与美国相比,可以说整体水平要相差许多。但论教育质量,最典型的如学生的平均成绩,却要比美国强得多。究竟为什么?这位学者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找到了答案:“我发现中国有一个特别的机构——教研室,这个机构可太厉害了,它对于保证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特别是在教育总体条件和经费投入,包括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都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⑧
中国的教师是幸运的,因为教研室制度和教研员角色,为他们摆脱职业的孤独,为他们满足社会对其职业的要求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四、得天独厚——中国社会和传统的产物。
对于上面所说,必然有人会产生疑问:既然教研室具有如此功能,又何以偏偏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那么多国家的基础教育没有教研室,不是也运行得好好的吗?至少不一定比我们差吧?教研制度究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包袱、累赘,还是特色、优势?这是需要作出基本判断的。
对于前面所说的两个问题,每个国家自然都会有所应对。就大多数国家的情况来看,采取的办法通常大致不外两类。
一是通过培训解决教师劳动个体化产生的弊端。几乎所有国家都重视在职教师的培训。无疑,在系统提高理论水平从而为教师的长久发展夯实基础方面,在帮助教师迅速掌握某种实用技能方面,培训都有着突出的优势。然而就直接、持续地改善教师教学水平而言,培训却未必有优势。在职培训总要受时间、条件、形式的限制。更重要的在于,无论什么样的培训,几乎都无法与教师日常的职业活动建立长久、直接、密切的关系。
对比之下,教研活动则能够以制度化的形式,将日常职业活动中处于分散、孤立状态的教师组织起来,采用系统、连贯的方式,直接以日常教学为对象,为教师提供正式的探讨和研究教学的机会。这种机会,对教师专业成长、教学水平的提高所具备的影响力,显然比培训具有独特优势。
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业成绩评价督促学校注重教学质量。在这方面美国名目繁多的评价是大家十分熟悉的,近年来风靡世界的TIMMSPISA评价则是从国际比较的角度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有关教学质量的参照。由于这些评价通常并不与教师个人工作挂钩,虽然能够免去压力,但若希望从中了解某位教师教学的具体情况,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进取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比之下,教研室常规的听课、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直接就每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展开条分缕析的评价,对于教师认识和反省自己教学的得失更具针对性,由此也更能令教师获益。
教育活动是人类最复杂的活动之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教育,既演奏着共同的旋律,也吟唱出独特的音色。教研室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得以存在,历史传统、文化类型、教育制度、社会环境等,大概都在其中发挥着作用。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与群体的联系,令大多数教师乐于也易于接受各种集体式的教研活动;中国基础教育强大的统一模式及要求,令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协调成为必要;社会对于教学质量的极度关注,令学校和教师须臾不敢放松课堂。
总之,中国的教师接受这样的制度会比较从容和自然。教研制度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不是偶然的,是中国教育的得天独厚。也恰恰因此,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同的国度,教研制度便很可能难以生存。
美国佐治亚州某学区的负责人在了解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三级教研制度后表示:这样的确能够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是很好的做法。可是,在我的学区是很难办到的。因为,如果让教师们共同研究教学,必须给他们安排共同的时间,而这样做,恐怕需要增加教师人数,就太难办了。而且,美国的教师比较习惯于自己工作,我们也非常尊重教师的个人权利,尊重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不能强迫他们接受这样的做法。无独有偶,就在不久前,一位中国学者应邀在丹麦作报告,介绍了中国的教研组:“光是解释如何集体备课、说课、评课以及如何组成备课组就说了半天。他们倒是爱听,因为他们发现实在是不同。可问的问题在我们看来是八杆子打不着的,而他们却觉得特重要,比如集体备课会不会侵犯教师的人权哪,教研室对教师进行考评,教师不会反抗吗,等等。”
不必为别人对教研室和教研员的称赞而沾沾自喜,也无需因别人没有教研室和教研员就惶恐不安。教研制度究竟如何,拥有和实践这个制度的中国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最有发言权。至少,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教研室和教研员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五、尊重、珍重、慎重。
根据前面的讨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对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举足轻重,遗憾的是有关这一制度的研究至今十分单薄,以至于当我们今天讨论教研员的专业定位时并没有太多可以参考的研究成果。鉴于这样的现实,也许采取前辈学者的态度是恰当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大胆假设:研究教研制度,几乎像是垦荒,国内外可以参考借鉴的专门材料极度匮乏。当然这样也有好处,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和相当恣意地想象:教研制度在中国一枝独秀的深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何在,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演变,它的功能和职责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它在基础教育体制中的地位,它与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学研究部门的复杂关系,等等,都是值得探讨又少有探讨的,因此就研究而言可谓多多益善。很希望通过这样的讨论,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教研制度、对教研室、对教研员的关注,能够带来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小心求证:在实践和改革领域,必须持有足够的谨慎。毕竟,教研制度已经在中国存在了几十年,它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都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惯例,而且被广大中小学校与中小学教师所接受和肯定。如果没有足够的研究便急于轻易地“改革”、“转变”,很可能要付出代价。
比如,教研员应当提高理论素养,增强科学研究意识。这是近年来经常听到的主张。提高理论素养当然是正确的命题,但如果进一步追问则并不那么简单。鉴于目前许多地方的教研室已经与教科所并列在同一牌子之下,如果不能说清楚提高理论素养对一名教研员与一名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有何差异,这句话便毫无意义。
教研员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将教学作为研究对象,但两者的研究目的和任务却是不同的。前者的研究所追求的是理想的教学实践:设计合理、效果积极的教学活动,分析到位、令教师获益的评课活动,等等。而后者的研究所追求的是揭示教学规律的理论成果:某种教学模式成功的根本所在、某种评价手段的基本原理,等等。两种研究自然相互依存和转化,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过程。试想,如果有朝一日教研员的工作成就也像科研人员一样用一篇篇学术论文、一部部理论著作来衡量,会是怎样的情景?广大中小学教师能够接受这样的“转变”吗?
又比如,“考研员”、“考研室”这样的指责可以说的确尖锐地指出了教研制度在实践层面上的常见弊病,是值得所有的教研室和教研员警惕的。将考试当作第一要务,恰恰失去了自己的立身之本。但另一方面,考试命题在教研室和教研员工作中的合法性又该如何保证呢?例如,目前全国很多地方取消了若干传统的考试,但很快便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质量监测”之类的活动,其实目的与原来的考试基本相同:获取教学质量的可靠信息、对教学的结果作出诊断。既然如此,教研室和教研员对于考试工作的放弃究竟是否应当?何况就成本和效率而言,各种“监测”并不比教研制度操作的考试优越。那么,值得反思的便是,以指导教学为基本任务,必然会比其他部门更加频繁地与考试、分数打交道,并且经常会以考试成绩、分数高低作为工作效率的指标,教研室和教研员这样的工作特征是不是经常被忽视呢?
再比如,教研员聘用的惯例是从在职教师的优秀者中选拔,这种惯例现在也在受到挑战。近年来,不少地方吸收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毕业生直接进入教研室并且委以重任,这种做法是否恰当?高学历当然是成为高水平教研员的良好基础,但教学是极为复杂的活动,仅仅有理论知识不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出类拔萃者。而作为一名教师的实践经历和经验积累,恐怕比单纯的高学历更加重要。一味看重高学历是否与教研室的职能相悖?
对于这样一些问题,充分的探讨和足够的审慎均是必不可少的。教研室要发展,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审慎地、认真地对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历史和现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
毋庸讳言,由于教研室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由于直接地掌握或者间接地影响着种种权力——前者如考试命题,后者如教师职称评定,更由于社会对于考试升学的强烈需求,部分教研室以及教研员曾经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损害学生健康发展,甚至玷污基础教育名誉的事情。我们应当坚决地批评和纠正这些现象。
总体而言,长期以来在中国基础教育事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功不可没的教研制度,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给予尊重和珍重,而涉及这一制度的改革举措,则应当抱有足够的慎重。
注释:
① 教研制度一般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教研室、县(区)教研室、学校教研组三级,本文所讨论内容,主要是指省、县级教研室而言。
② 钟作慈:对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的几点认识,新时期教学研究工作的继承与创新,北京:同心出版社,2003,35。
③ 同上。
④〔美〕威尔逊等著,王建华等译,全是赢家的学校:诺贝尔奖得主对美国教育改革的洞见,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7。
⑤〔美〕古德莱德著,苏智欣译,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1。
⑥ 同上。
⑦〔美〕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等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4。
⑧ 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中美教育中心与密执安大学美中教育中心交流活动座谈会。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2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18 09:21
县级教研室工作创新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教研室制度,具有强烈的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县级教研室作为县域内教学研究的核心组织机构,它的创新发展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当前,县级教研室教研工作创新发展陷入政策、文化缺失,职能模糊,队伍薄弱,资源匮乏等困境。健全全国教研室建制,构建开放的、多元的教研文化,建立县、片区、乡镇、学校四级教研网络等是县级教研室教研工作创新发展根本出路。
关键词:县级教研室;创新发展;困境;出路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难点招标课题 “构建区域性有效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成果之一,主持人:李建。
作者简介:谢泽源(1967-),男,江西省赣州市教科所综合教育科科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西省首届中小学教育学科学科带头人,赣南师范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江西赣州341000)。
教研室制度,具有强烈的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1]县级教研室作为县域内教学研究的核心组织机构,它的创新发展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笔者认为,县级教研室教研工作创新发展有三大使命:一是价值层面,引领本区域内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二是事实层面,提升本区域内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科学品质;三是效用层面,服务本区域内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促进教学质量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然而,就目前我国县级教研室的处境考量,其工作创新发展的困境重重,很难真正完成这三大使命。必须正视县级教研室教研工作创新发展的困境,积极寻找其出路。
一、县级教研室教研工作创新发展的困境
1. 政策困境,促进教研工作创新发展政策失去保障
教研室制度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县级教研室作为县域内教学研究的核心组织机构,它的创新发展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有华裔美国学者曾经对中国的教研制度发表评论:中国大陆的基础教育,若论经费、论教师学历、论学校设备等,都无法与美国相比,但论教育质量,最典型的是学生的平均成绩,却要比美国强得多。究竟为什么?这位学者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找到了答案:“中国大陆有一个特别的机构---教研室,教研室太厉害了,它对保证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我国教研室始建于1956年,是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承担当地基础教育教学业务工作的事业单位。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教研室却犹如一个无爹的孩子,教研室机构建制只有省、地、县三级,国家没有相应的教研机构,导致教研室工作少有国家政策保障。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国家政策当指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19年过去了,期间,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同志作了:“教研机构和教研人员要转变教育观念,按实施新课程的要求,为中小学推进教育改革服务。积极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对关键问题进行攻关,力争取得突破”的重要指示。不少专家学者纷纷著文强调基层教学研究室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作用,代表性的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丛立新教授在《人民教育》2009年第2期刊发的《教研员角色要彻底改变吗》一文。但新形势下,县级教研室建设如教研员配备、经费的投入、教研员的待遇、教研工作条件等有什么标准?至目前为止仍然找不出国家新的政策文件。由于国家政策的缺失,全国各省、市教研室只好各持一把尺子加强所属教研室建设。尽管教研室机构小,但五脏俱全,全国各地教研室教研工作大同小异。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其结果,教研室建设各地大相径庭。经济发达地区、地方重视的地区,教研室建设较为强大,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中管理、指导、研究、服务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经济落后地区、地方不够重视的地区,县级教研室建设往往一盘散沙,无章可循,队伍不断萎缩,职能不断错位,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笔者在调查中,教研室主任普遍反映,国家没有相应的教研机构,教研室工作创新发展缺失政策依据,教研室成了一个无爹的孩子是长期以来教研室建设发展的硬伤。
2. 职能困境,促进教研工作创新发展职能定位模糊
如上述,关于教研室职能的定位,国家政策依据是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时过境迁19年了,目前仍然找不出国家政策对教研室职能的权威定位。尽管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术界曾对教研室职能作了“研究、指导、服务”[3]的定位探讨。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工作更多强调的是专业研究、水平指导。”是“研究、指导、服务,教研室职能应由原来的指令性转变为指导性,由重布置、检查、评比转变为重调研、指导、协调。[4]但这毕竟是学术界探讨,而非国家意志体现。因此,关于教研室职能的定位全国难以统一,有沿袭传统的“研究、指导、管理”职能的,有表述为“管理、指导、服务”的,也有表述为“研究、服务、参与、指导”,等等。据笔者调查发现,县级教研室对其职能多数极少能有明确的界定:教研室究竟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室?教研室到底主要干什么?由于对自身价值的定位与职能的模糊不清,使教研室陷入这样的困境:一是沦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庸。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被定位为一个行政处室,以行政职能主导、取代教研职能,使教研室迷失自我,湮没独立的“自我之音”,沦落为其它处室(如基础教育科(股)、师范教育科(股)等)的可悲附庸,说话没分量,干事没凭证,形同虚设,名存实亡。二是沦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机动部队”。教育局工作哪里缺人手,哪里有问题,哪里有急事,哪里需要教研员就往哪里调,教育局哪个科(股)要进人员编制往往挂在教研室。三是沦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万金油”。教研室似乎成为一剂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事无界限,事无巨细,事无轻重,哪里有“痛”,就往哪里抹,哪里有“苦”,就往哪里去。四是沦为教育行政部门的 “秘书班子”。一些教研员成天搞文字材料,整日东拼西凑,每天写东写西。[5]五是和师教、基教、教师进修学校、电教等部门撞车现象时有发生。既浪费了本身紧缺的教育资源,还常常使基层学校和教师无所适从。
3.文化困境:促进教研工作创新发展的新型教研文化缺失
教学研究室,顾名思义,“教研文化”是题中应有之义。在传统教学教研背景下,教研室“教研文化”更多的是一种自在而非自为、自觉的、封闭的、单一的“匠型”文化。教研员研究的重心往往指向具体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指向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指向教师教学常规的落实。开展教研工作的主要方式和方法是:“围绕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短期培训,有关教材内容更新的知识讲座,不同规模的对学科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的研讨会,教师尤其是名师经验的总结、传播和交流会,不同规模的研究课和观摩课,不同规模的教学评比,对学校的教学视导,教材编写和试题编制的组织,结合教研工作的短期研究和微观研究等。”[6]研究的过程常常以个人为主,教研员以教师课程执行的规范、教学内容的科学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以课程实施中的操作性、有序性、规范性作为基本的研究目标,教研室整体研究文化呈现出方式上的封闭、内容上的狭窄、空间上狭小,模式上单一,实施中“独裁”等。如,教学研究限于课堂教学研究、限于教材执行研究、限于教师教学方法研究、重点放在考试研究、热衷于“点”对“点”指导研究等。[7]而整个研究过程也往往热衷于教学、教研的程序研究而忽视对其思维机制的探索,热衷于他人的成功经验而忽视对其文化背景的思考,热衷于现成方法的引入而忽视对其思想基础的成因探究。教研过程实施看,基本是自上而下的“独裁”。 基本都是教研员一锤定音,教师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学校教研围绕上级教研转,学校教研服从、服务于上级安排,完成上级的要求和任务。[8]就教研内容而言,出现教研与基层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表现为:一是纯理论研究。也就是说,教研员一味脱离教学实践,在一片没有教学实践参与的“田野”中,搞实验,期望收成。这种背离教学“假”、“大”、“空”的理论研究常常以“颗粒无收”而告终。二是纯经验教学。教研员固守“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理念,一味撇开理论学习、研究,单凭个人经验从事教学研究。在这种在黑板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的“种田”,奢望丰收,结果常以“原地踏步”而收场,更难以引领县域内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培养出专家型教师团队。[9]
这种教研文化存在着诸多弊端,已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新课程的推进难以调和,逐渐成为教研工作创新发展的绊脚石。
4.队伍困境:促进教研工作创新发展的失去专业支撑
尽管这几年,各地县、市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教研队伍建设,但由于经济、历史等多种原因,目前,不少县级教研室教研队伍仍然势单力薄。表现为有的人头数严重不足,有的学科结构严重失衡,有的教研队伍严重老化,有的教研室甚至逐年弱化萎缩。笔者曾对赣南地区县级教研室队伍建设进行了调查,以N县教研室队伍建设情况为例:① N县教研室编制13人,在岗教研员11人(含4名主任、副主任);11名教研员中,中学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化学、小学语文、小学数学2人(1人长期病假)、音乐1人,物理2人,中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都没有教研员;现有的11名教研员中只有2人在编在岗,其余9名教研员的编制都在原工作单位,13个教研编制11个被其他部门挪占; 11名教研员中50岁以上3人,2人60岁以上。由于教研力量薄弱,村一级教师反映,他们县教研员从来每能够下到他们学校教学指导。这种教研队伍,怎能推进教研工作创新发展?
5.机制困境:促进教研工作创新发展的运行不畅
教研工作常常是以学科为元素开展教研,实践运作中常常有“各敲各的锣鼓”、“单兵作战”之嫌。然而,教研工作创新发展,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的成长发展等都是一个系统工程,这种教研难免出现“短板效应”,导致教学质量难以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在教研工作实践中,常常遇到,开展一个多学科的调研活动,在学科分组教师座谈时教研员很有专业话说,但在多学科教师座谈时,教研员则常常“无话可说”,调研结束后,要形成一份综合调研报告,更是少有教研员能有效承担。
6.经费困境:促进教研工作创新发展的条件缺失
从性质而言,教研室是一种为县域内学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的“公益事业”,不是一个创收性的企业;从教研的成效上看,教学研究具有长效性,难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从呈现形式上看,教学研究具有内隐性特点,不易量化。因此,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教研室不愿投入。教研经费紧缺,致使一些县级教研室陷入这样的困境:无办公室,无电脑,无打印机,无资料,无图书,仅剩的就是几个教研员。使不少县级教研室教研工作创新发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三、县级教研室教研工作创新发展的出路:
县级教研室陷入上述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而言是教研室缺乏国家政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没能够真正重视教研室建设;从内部来看是教研室自身职能错位,教研文化陈腐,教研低效或无效。县级教研室教研工作走出困境,不断创新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健全全国教研室建制,确保县级教研工作创新发展有国家政策
既然“长期以来教研室在中国基础教育事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功不可没,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财富”。[10] “它对保证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1]那么教研室建设就理应值得我们给予尊重和珍重,国家理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政策和举措。
目前,我国教研机构监制是三级,即省级教研室---设区市教研室—县、市(区)教研室,国家没有统管全国的教研建制。中央教科所是统管全国教科研工作的机构,业务上指导全国各省市教科所(院)开展教科研工作,没有指导全国各省市教研室开展教研工作的职能。国家缺少教研机构监制,教研室建设没有“尚方宝剑”。这是导致县级教研室创新发展陷入困境的政策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建立中央教研室,实行与中央教科所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健全全国教研室建制,国家建立教研室,不仅可以确保教研室建设的国家政策,还有助于增强教科研的实践性和教研的理论性,克服目前教科研难“落地”,教研不“上天”之局限,实现教育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因此,这是县级创新发展的首要解决的问题。
2.构建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新型教研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体现在教研中,从显性而言主要是教研的方式、路径、模式等教研行为。“教研文化”是教研室工作创新发展的“粘合剂”。台湾著名文化人龙应台在讲述“文化的力量”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文化便是公民社会中最重要的粘合剂。”[12]教研室就是倚赖这种“粘合剂”来感染人、凝聚人、引领人。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新课改向纵深推进,“教研文化”理应与时俱进,淘汰陈腐的文化积习,注入新鲜血液。
一是积极营造共同的教研文化愿景。教研员要放下架子,转换思维,走下“神坛”,以一名与基层教师同行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开放共赢的心态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实施与基层教师“对话式研究”,共同建构 “研--师”教研共同体,展开平等、自由、积极的互动与沟通,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双方原有理念的解构与重建,共思、共振、共享,促进教研员与教师的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的教研文化愿景。
二是积极打造课堂教学研究这一核心文化。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研究理应抓住课堂课例这一主要载体,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教研员的“根”在课堂,思想在课堂,舞台在课堂,抓住了课堂才算是抓住了教学研究的根本。因此,教研员理应“学习在课堂、研究在课堂、创新在课堂”,积极构建课堂教学研究这一核心文化。
三是努力构建“草根”研究文化。传统的教研好高骛远,贪大求新。事实上,如上述,县级教研室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服务本区域内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因此,县级教研员的教研更多的是为教学层面实现某种公认的理论扫清实践中的障碍,它的归宿是服务教学,是解决问题,教研员的研究课题应该来自于一线教学实践,在一线教学中研究,最终服务于一线教学。基于此,教研员的研究应该更多的趋向于微观,积极开展微型课题研究,“草根”课题研究,致力于是研究教学具体问题,解决教学具体问题,引领区域内教师共建“草根”研究文化。
四是由“点对点”走向“点对面”研究。教研员的重要职能,是通过深入一线听课、评课、议课等方式,手把手地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提供适度的专业引领。但教研员的职能远不止这些。就目前而言,县级教研员数量极为有限,即使配备满额的县(市)教研室,充其量也只有十几二十号人,如果停留在“点对点”式的指导研究,能听多少节课?又能指导几位教师?“与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研究,并不是某些课程专家思想理论的简单应用,也不是已有课程方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创造性地转化与生成”;教学研究“要求逐渐进入到日常层面,指向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不只是某一两次耀眼的点缀性质的教研活动,而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产生持久的不断变化的累积效应。”[13]因此,只有形成 “点”到“面”的教研文化格局,才能产生如同阿基米德的“支点”,产生了“撬动地球”的力量,使教研道路中越走越宽,越走越活,越走越有成效。
3.建立县、片区、乡镇、学校四级教研运行机制
(1)依托“网络”,网内互动,构建区域性教研共同体。一是加强 “天网、地网、人网”的资源整合,一方面,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有效开展现代远程教研,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县域内分三个教研层次:一是以全县教研样本校为牵头单位开展全县性的教研活动;二是以乡镇教研样板中心校为牵头单位,按地理位置就近的乡镇学校为成员,全县分若干个片区成立大片区教研协作组,开展教研活动;三是乡镇内以样板村校为牵头单位,按相邻村小3——5所分学科成立小片区教研协作组,开展农村学校教研活动。
(2)依托资源,城乡联动,构建城乡教师教研学习共同体。一是成立县级教研专家指导团。定期下县、下校开展教研活动,进行专业引领。二是通过教研员学校挂点服务制度,教研员直接参与挂点学校的教研活动,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监控与指导。三是成立县级 “名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团。组织“名师”送教到薄弱校现身试教、说教、指导,实现县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是建立城乡“课改同行手拉手”制度,通过 “结对子”、“一帮一”、“一帮二”等形式,依托名校,城乡结对;依托名师,师徒结对;依托课题,同质合作。
4.构建适合县域内教研特点的个性化教研模式
基于教育教学实际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实际教研是教研工作创新发立足点,构建适合县域内教研特点的个性化教研模式,是县级教研工作务实、创新、发展的关键。有以下教研实施模式供参考:[11]
(1)典型引路,示范辐射推进。县域内,学校分布广,成分复杂,城乡并存,发展不均衡。宜把那些基础条件相对好、办学规模较大、教师专业素质相对高的学校作为开展教研的龙头校,让它们在教学研究中发挥攻关、引领、示范、辐射的作用。
(2)课题牵动,整合力量推进。教研中的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须通过有计划地系统的应用性课题研究来解决,课题化的教学研究活动方式,最能体现实践与研究的、计划性与实践性。课题选择是教研模式的关键,它对整个教研活动起定向作用。课题选择要立足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疑难、困惑、问题,对其进行筛选、提炼和升华,形成研究课题。
(3)活动交流,启发智慧推进。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研究活动,对促进教师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很大作用,也是推动教研广泛深入开展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宜针对教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具体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中分析、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通过举办校长论坛,召开教研成果展示会、教研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资源共享的目的。
(4)专家指导,专业引领推进。教研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有些问题靠县级教研力量是无法解决的,需要专家的引领和指导。要积极主动地与全国各地专家建立联系,争取专家的指导与支持。专家的教研教学指导,不仅能使教研少走弯路,还能拓宽教研视野,启迪教研智慧,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①N县位于江西赣南北部,丘陵山地地貌,面积4053平方公里,人口75万,辖12个乡12个镇,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西部政策延伸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66所,其中公办268所,教学点76个,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完全中学3所,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中小学校9所;在校中小学生10.5万人。
参考文献:
[1][2][6][10][11]丛立新,教研员角色要彻底改变吗[J].人民教育,2009.(2),52-56.
[3][4][8]李建平,教研:如何适应新课改[N],中国教育报2003,(5),25-4.
[5][9]陈世滨,中小学教研室的生存困境与发展出路[J],福建教育,2005. 10.
[7] 谢泽源,当前中小学教学研究实效性不高的归因分析[J].小学教学研究,2009,(2).
[12]龙应台,如果你为四郎哭泣[N],南方周末,2004,(12).23.
[13] 柳夕浪. 中小学教研体制的重新定位与改革.人民教育[J].2007,8.
本文将刊于《基础教育参考》2010年1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4 12:59
2010年2月—2011年1月教研工作实录                             

     •孝南区教研室小语、艺术、幼教教研员   管季超


   一、参与区实小与陡岗镇小两校教学业务交流活动   

    从2009年9月接受任务以后,与两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亲密合作,参加了两校交流的所有重要活动,先后到陡岗中心小学14次,每次一整天,http://xnjyw.5d6d.com/thread-25459-1-2.html或参与两校互动交流的集体活动,或蹲班听课,或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现状调研,或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撰写驻校田野调查调研报告实录稿13篇,均上传公益服务专业网站《教师之友网》。协助陡小编印校刊一期,通过阅看全校学生《作文本》,挑选出若干优秀习作,逐一修改,完成了该期校刊学生习作编选工作。本学期开学之初,和区实小梅校长等区实小领导一起到陡岗镇小,共同商定了全学期两校业务交流活动计划,随后,用一整天时间批改该校六年级一个教学班的学生作文,帮助老师分析习作教学现状,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参与区实小和陡岗镇小教学业务互助交流活动,对农村学校教学现状有了更真切的了解,也找到了更具体的帮助青年教师改进教学的新的工作方式。


    二、小语教研工作   

     ①2010年4月13日,在文化路小学组织了《孝南区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现场写作比赛》。
    比赛结束之后,邀请了两位学区教研员、6位小学校长和1位赛手代表进行了认真的评审,于次日公布了评审结果。
    为了帮助一线小语教师提高“教育写作”能力,又在《教师之友网》上先后上传了七篇赛卷评析文章,共约一万余字。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4-1-1.html至2011年元月6日,该次活动全程实录专帖点击量已达10046次。

    ②2010年5月13日至14日,组织我区小语教师20余人参加了《全市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教学研讨会》,我区张翼老师的语文课在会上作现场展示,按市院教研员的安排,我主持了会间的现场互动研讨活动。http://xnjyw.5d6d.com/thread-21147-1-2.html

    ③2010年5-6月,按市院[2010]33号文件要求,组织我区小学语文教师撰写教学案例。
http://xnjyw.5d6d.com/thread-21147-1-2.html
    近年来,在各级各类学术评审工作中,均发现有以抄袭的文字参与评奖的情况。为了严格区内初评工作,本次区内教学案例的初评,要求参评者先将案例稿上传《教师之友网》专帖作网上公示,然后邀请了6位教学业务骨干进行集中评审,从参评的案例中汰伪去劣,选送了25篇赴市参评,郑小琴、王小军、李丹、王淑恒、李萍珍、汪宝丽等6位教师获市一等奖,谈近娥、刘三华、胡仕芬、钟裕华、孙容丽、陈俊英、桂晶、刘朝霞、杨娟、胡丹、王玉琴等11位教师获市二等奖,唐德志、梁斌、汤雪艳、管渲灏、宋伟、谢宝红、谢敏丽等8位教师获市三等奖。

    ④2010年5月23日—5月29日,按省市教研室文件通知要求,我参加了《全省小学语文县(市、区)教研员高级研修班学习活动》。http://xnjyw.5d6d.com/thread-22068-1-2.html学习结束后,将会议主要活动相关图文以专帖形式上传《教师之友网》,供小语教师参阅。

    ⑤2010年4月—10月,按省市教研室文件要求,先后组织了省教研室举行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案例评比活动》我区案例征集工作,湖北省小学语文教研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我区选送上报工作。
    在《全省小学语文教研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中,我区区实小、文化路小学被评为《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先进单位”》,两位教师获《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先进个人”》。
    组织上述活动时,我采用的工作方式是,第一时间在《教师之友网》上转发省市文件要求,公开透明地进行网上全程公示,保证了学术评审工作的公正性。http://xnjyw.5d6d.com/thread-21359-1-2.html

    ⑥按市教科院2010年10月8日《通知》要求,带队参加了2010年11月10-12日在宜昌举行的《湖北省小语会成立三十周年小学语文教研成果展示暨学术交流活动》,并以专帖形式在《教师之友网》上同步报道会议情况,供小语教师参阅。http://xnjyw.5d6d.com/thread-26116-1-1.html至2011年元月6日,此专帖占击量已达2491人次。  
  
       ⑦应邀参加各学区组织的小语教研活动(例举):

    ——2010年5月19日,应邀参加毛陈学区在毛陈镇小举行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作文教学研讨会》,为该校六年级学生上了一节作文评讲课,调看了部分六年级学生《作文本》。
http://xnjyw.5d6d.com/thread-22001-1-1.html
    ——2010年9月28日,在陡岗镇小为该校6(3)班学生上作文评讲课。
http://xnjyw.5d6d.com/thread-27331-1-2.html
    ——2010年11月4日,在车站中心小学进行习作教学现状调研,撰写了一篇调研报告,http://xnjyw.5d6d.com/thread-26626-1-2.html对习作教学的现状作了一些分析,提出了改进建议。

    ——2010年11月24日,应陡岗学区的邀请 ,全天参加该学区对白莲小学的教学视导活动,http://xnjyw.5d6d.com/thread-27368-1-2.html选阅了该校学生的《语文作业本》和部分《作文本》,浏览了近300份学生《手抄报》,为六年级学生上了一节作文评讲课,撰写以《欲求高效、先得有效;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务求实效》为题的工作札记一篇。

    ——2010年11月17日,应祝站学区的邀请,全天参加该学区《小语识字教学有效性课例研讨暨学生优秀习作点评活动》,http://xnjyw.5d6d.com/thread-26930-1-1.html与该学区各校观课教师一起研讨了4节竞赛课,调看了祝站镇小部分学生《作文本》。该活动结束之后,将四节现场展示课的教学实录和评课文字上传《教师之友网》,供小语同行参阅、研讨。至2011年元月6日,此专帖点击量已达692人次。

    ⑧认真完成了本学年4次全区小学语文阶段性水平测试的组织制题和审题工作。从测试反馈来看,无差错,信度、效度均较为合适。

    ⑨按孝南教字[2010]62号文件要求,承担了《作文教学》、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 ... p;extra=&page=1《口语交际》http://xnjyw.5d6d.com/thread-17798-1-3.html两个讲题的暑期教师培训讲课任务。   

      
      三、艺术课教研     

   ①美术课教研   

    ——按孝教科函[2010]30号文件要求,http://xnjyw.5d6d.com/thread-21152-1-2.html采用先网上公示,再辩伪上送方式,选送了我区李海英、董春珍、卢娟、李丹、王小军、刘惠君等6位教师教学案例赴市参评,4篇案例获一等奖,2篇获二等奖。我区实验二小董春珍、陡岗中学刘惠君老师的美术课在这次活动现场展示并获奖。

    ——2010年11月22日,在孝南高中举行《孝南区首届高中美术优质课竞赛》活动。http://xnjyw.5d6d.com/thread-26742-1-1.html这次活动得到了孝南高中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区四所高中的美术教师观摩研讨了三节美术竞赛课。赛后,以图文实录专帖形式上传至《教师之友网》,供美术教师同行参阅,至2011年元月6日,该帖点击率已达853人次。

    ——2010年12月14—17日,省教研室选送我区孝感一中一节美术课代表湖北省(共2节)参加了《第二十届中南六省(区)中小学美术教育协作交流会》。http://xnjyw.5d6d.com/thread-27489-1-2.html

    赛前,我与市教科院肖显军同志三次到该校听课评课,帮助参赛教师完善教学设计。这节美术课在此次交流活动中被评为二等奖。  

  ②音乐课教研   

     ——2010年5月,举行了《孝南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先由中小学音乐教师网上报名自愿参加,然后借用孝感学院音乐学院排练厅进行现场遴选,选 定了4位教师作为赴市参赛选手。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11315&extra=&page=1

    ——2010年9月20日—22日,带队参加《孝感市第三届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http://xnjyw.5d6d.com/thread-27484-1-2.html我区选送的4位赛手三位(陈昊、孟晶、余新桂)获市一等奖,一位(余仁斌)获市二等奖。

    ——2010年2月,组织我区音乐骨干教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观摩活动。2010年12月,组织我区教师参加在武汉举行的《湖北省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观摩活动。


   
        四、幼教教研工作   

     ——在《教师之友网》“学前教育动态”专栏上传市教科院下发的《孝感市学前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各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http://xnjyw.5d6d.com/thread-26252-1-2.html

    ——按省教研室2010年5月19日《通知》要求,组织我区组织部分幼儿园教师参加《湖北省幼儿园“多元游戏体验”数学教学研修活动》。http://xnjyw.5d6d.com/thread-16513-1-1.html

    ——2010年10月22-23日,《孝感市第三届幼儿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由我区区直机关幼儿园承办。赛前,我与相关同志组织了大赛筹备工作,我区选送的两位参赛选手在比赛中有良好的表现,会议服务工作也获得与会者的良好评价。http://xnjyw.5d6d.com/thread-26200-1-1.html赛后,我将大赛活动情况以图文专帖形式上传《教师之友网》,至2011年元月6日,该帖点击量已达802人次。


  
       五、其他工作   

    ——应邀担任全国小语会会刊《语文报/书法版》特邀编委(续任)。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 ... o=lastpost#lastposthttp://xnjyw.5d6d.com/thread-16481-1-1.html

    ——担任孝感市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推荐我区十余位美术骨干教师加入市美协,应邀撰写本市前辈美术家访谈一篇,书法评论二篇。[url=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013977.htmlhttp://www.xgrb.cn/bbs/read-htm- ... 960152-fpage-7.html]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013977.htmlhttp://www.xgrb.cn/bbs/read-htm- ... 960152-fpage-7.html[/url]

    ——2010年12月29日,在孝感市楹联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市楹联学会副会长,我区十位中小学骨干教师当选为理事。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065958-fpage-3.html
    近年来,全国各地小语界都有同行进行“楹联艺术进校园”的教学探索,参加市楹联学会的工作,有利于与本地楹联家的联艺交流,为今后结合小语教研活动开展这方面的探索提供了条件。

    ——尝试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2008年3月10日,创办了公益服务专业学术网站《教师之友网》,为中小学校长、小学语文教师、音乐美术教师、幼儿园教师提供免费浏览、下载的公益服务,开设与本职工作完全对应的语文、艺术、幼教等九大版块,共46个栏目(例如《语文教育》版块设有“小学语文教研组在线”、“原创教研论文展评”、“语文教育理论前沿”、“中小学语文教科书评论”、“人文读本”、“备课与上课”、“作文教学理论研究”、“优秀习作点评”等8个子栏)。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 ... o=lastpost#lastpost
    目前《教师之友网》帖子总数为41623篇,主题数16292篇,汇萃了小语、艺术、幼教原创主题帖2000余篇及经过精选的有益于一线教师参阅的学术资料转帖。
    至2011年元月6日,《教师之友网》注册会员共2023位,与《孝感市教育局网站》、《孝感教育科研网》、省教育厅主管的《小学科学教师网》、华南师大《郭声健艺术教育网》、长江教育研究院主管的《现在教育在线网》、《孝感一中网》以及江西、安徽、江苏、陕西的8家艺术教育网站共13家网站互换链接,成为友盟网站。每日点击量均在数千人次,同时在线人数最高达到343人。
    从2009年起,尝试开出《原创教研论文展评》栏目,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 ... p;extra=&page=1为小学语文教师、艺术课教师提供发表原创教研论文的展示平台。http://xnjyw.5d6d.com/thread-20249-1-1.html2010年3月25日,在文化路小学举行了专题的《网络教研工作学术研讨会》,意在向一线教师推介“网络教研”、“网络研修”的新理念,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公益奉献。

    ——按室内工作安排,http://xnjyw.5d6d.com/thread-21110-1-1.html参加了赴朋兴学区朋兴小学、车站学区车站小学、陡岗学区陡岗中心小学、卧龙学区卧龙中学等校的教学视导工作。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