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寒梅]: 让家校沟通更加快乐有效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6 13:07
标题: [寒梅]: 让家校沟通更加快乐有效
让家校沟通更加快乐有效
图文/寒梅  
[attach]21799[/attach]
  我从事教育工作将近三十年,与我的学生家长沟通一直还是以传统的家访,间或也用电话、书信、手机短信、请家长到校等方式进行。在四年前,我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设备,建立了家长圈和QQ群。这样的圈和群,很给力。它成了我与家长沟通最快捷、最实时、最安全、最有效的彩虹桥,也成了家校互动,家长与家长互动的信息化平台。它为班级管理助力,它为学生健康成长助力。
  四年前,我发现班级80%的学生有自己的QQ,家庭都开通了网络。于是,我也申请了QQ号,孩子们把我加成他们的好友。孩子们教我玩种菜游戏,看我的教育随笔;我阅读孩子们的日记,给孩子们推荐好文章阅读;他们把收集的综合性学习资料发在空间互相借鉴,还把自己的习作发给我修改。我发现,坐在屏前用文字和学生交流有时远比面对面交流更有效,孩子们更容易敞开心扉,真诚得与老师、与同学交流。渐渐地也有家长加了进来,一起交流。如果不能同时在线,孩子们有问题就给我留言,家长也留言,我都一一回复。直到现在,那届学生毕业两年了,我们还时常交流。网络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QQ群让我与学生与家长成了班级大家庭中的一家人。
  两年前,我接的是一年级新生班。六岁甚至有许多是不满六岁的孩童,刚进校园,甚是懵懂。因为有了家长圈和QQ群,我一方面和学生面对面,一方面与家长在线上交流,家校配合,孩子们很快适应了校园生活。这届学生的家长,很多是工厂的青工,他们好像还是大孩子,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小孩,总是把小孩丢给家中的老人,小孩在性格和自理上都存在许多问题。于是,我在家长群中与他们探讨教育孩子问题,引导他们和我一起教育管理这些孩子们。我力争使他们懂得:父母勤奋,孩子就明白了努力;父母艰辛,孩子就学会珍惜;父母尽责,孩子就明白做人要担当;父母冷静,孩子就学会观察;父母认真,孩子就会学去会方法;父母宽容,孩子眼里计较的事就少了;父母开怀,孩子眼里快乐的事就多了;父母仁爱,孩子的心一定是宽广,善良,充满阳光的... ...
  他们一有时间就来到群里,他们会给我留言,询问孩子在校表现,告诉我孩子的进步,浏览我写的教育叙事,下载我上传的孩子们学校活动照片,他们也上传记录孩子在课外生活的照片和文字,家长与家长也利用这个平台传递着温馨的信息。我会把预习要求、作业要求告知家长,也会给他们报喜报忧,汇报学校及班级情况以及每个孩子的点点滴滴。他们了解班级的状况,也为班级解决后患。一楼教室的蚊子多,班级的窗台就摆满了熏蚊草;南三楼教室阳光太强,家长们及时帮忙装上了遮光窗帘;秋意渐浓,当我正为孩子们没有热水喝而着急时,乖巧的雨涵和她爸爸一起来到教室,不是电工出身的雨涵爸爸,利用他带来的电线,钉子,锤子细心地为班级接上了插头。饮水机通电了,孩子们有热水喝了。作为孩子们的班主任,我时常被孩子们和家长们这样的无私关怀感动着,温暖着。孩子有这样的家长无疑是幸福的,我能教这样的孩子也是幸福的。我把心情文字写在QQ群里,晚上便看到雨涵爸爸的留言: “李老师您好!看到了您发的信息,真的很感动!一点小事,不用客气!孩子们能有您这样的好老师,是孩子们的福气!我能为孩子们做点小事,我也是开心的!”是啊,孩子们是中心,是圆心,我和家长都站在圆周上,都向着孩子们的方向,形成合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而努力旋转着!
  有了家长圈和QQ群,我不用跑路就能与家长与学生交流,安全省时,快乐无限;我与学生的心灵贴得更近,情感更亲,情真意实;有了这样的沟通,我和学生,与家长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教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业了的学生们说我是潮人,现教的孩子们说我是超人,这样的称呼,我欢喜之至!
[attach]21779[/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6 13:41
关于小朋友学画画的回答

林曦

 最近老是有小朋友想要学画画,爸爸妈妈阿姨舅舅一众人等又不知该怎么办来咨询我。现在一并答复。

  1、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喜欢涂涂画画。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小朋友都是有天赋的。正因为小朋友的视角特别又纯净,非常需要保护,所以如果低于14岁,(或是12岁)我以为,最好不要去做什么素描色彩的所谓培训。因为这种训练弊严重地大于利,极大地消磨热情。素描色彩这套东西是套观察方法的训练,掌握起来其实一年足够了。不用花那么多时间。即使将来要考院校,突击一下很容易搞定。造型准确就是个像不像的问题,况且准确其实“感觉”比较重要。像不像是一个非常不重要的问题。但是长时间地画那些球和石膏像,很容易就觉得枯燥和厌烦,有天赋都直接变没有了,我常常说,方法是打印机,观察和思考是电脑主机,内容还是主机决定的。打印机要更新升级是比较容易的。上面那套的训练会训练出很好的打印机,但是没有主机还是没有用。

  2、不要掉入“儿童画”的陷阱。现在少年宫或是一些儿童美术培训,有一套他们的套路,一些所谓的获奖作品,面貌都是类似的。这个,其实是跟“考学”那套换汤不换药,是一种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小朋友本来就善于模仿,如果去模仿这样的东西,我觉得很浪费才能。不如临摹点大师的作品来的有效。

  3、任何一个学习都有有趣的一面,又有枯燥的一面。当枯燥来临时,激发成就感,和说真话是比较明智的选择。一些家长盲目地相信鼓励是唯一的方法,或是一味地严格要求。我觉得不要急于给作品评价比较好。我的意思是,不是夸作品好不好,而是夸人努力比较好。这样就不会用成人无趣的眼光去破坏小朋友的创造力和他自我提升的自然过程。

  4、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小朋友画画呢,下面是我的个人之见,仅供参考。

  首先,眼高手低是最重要的素质,“取法乎上”是原则。只要看得到,早晚都画得出,只要技术跟进就行。但是眼睛看不到,那么技术都到顶了,还是画不出来。所以,眼睛的训练要放在第一位。我小时候有位老师说我“好高骛远”,我就理直气壮地反驳他,差点没把老头儿气死。

  眼睛的训练,这里面包括了观察方法和品位训练。抱歉,观察方法这一部分,需要一个好老师,这个,不是简单的素描色彩训练那么简单,最好的老师其实就是自然和过去大师的作品。古人讲得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大量的写生或是速写,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就画下来是最简单的方法,“笔不离手”的基础上,大人可以适当地启发一下小朋友,问他“你看到了什么?” “你喜欢这个东西哪一点?”以及“你有没有把你看到的那个有意思的点给画下来?”“如果再画一次,你打算改进哪里?”不要小看这几个简单的问题,画画这件事,全部的问题和奥妙都来自于整体和局部的协调,这几个问题包含了整体的观察,也包括了细节的跟进,以及调整的训练。如果能够让小朋友在画画的时候自觉地意识到这几个问题,那么他几乎已经不需要老师了。

  5、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一定多去买点印刷精良的画册摆在小朋友活动的各处,和他一起看。画册这个东西是绘画道路上最好的投资,老实说,怎样的投入都是不过份的。让小朋友的眼睛品位好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看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当下的可以少看点。我记得我小时候的另一位老师,看见我常看的都是《四僧画集》《石涛全集》这样的老古董,非常不屑,非给我订了本《美术》杂志,幸亏我已经习惯了古代作品,不然非把眼睛搞坏了不可。

  建立标准永远都是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知道什么是好”是前提。但是这个不是讲出来的。就如同一个熟读所有菜谱的人无法成为美食家一样,一个满脑子理论没有直观体验的人也无法有一双慧眼。参观美术馆和博物馆也是不错的方法,用画画的人的话说,“修养”很重要,修养如何来,就是多看出来的。

  6、当小朋友看到他喜欢的作品时,就可以建议他做一些临摹。这样那些古代的大师就直接成为了他的老师,作品里面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创作方法和技术的奥秘,而这些奥秘可能完全没有办法用嘴讲出来,但是跟着画一遍就啥都明白了。中国古代重视临摹是有深意的。

  7、如果学习国画,就比较简单,只要先练好书法就是最好的造型和技术训练了。

  8、专业的道路是辛苦又麻烦的,尤其是美术院校的考试。大家无奈,又没有办法以个人的力量改变,所以每每看见望京周围那么多考学的培训和家长租房在学校周围陪孩子考学,心里都觉得非常不是滋味。我以为,给小朋友一个终身的爱好是一个大多数人最好的选择。

  爱画画的那个心是最最宝贵的,请珍惜。

  最后,我也觉得非常懊恼,现在愿意教小朋友的老师真是越来越少了,记得我小时候因有名的画家不肯教我哭了很多次,的确,现在也可以理解,教小朋友画画真是又辛苦又麻烦的事,投入时间多,而大部分小朋友都是画一画又忙别的去了,所以,很少有水平高又愿意帮小朋友打基础的老师。

  可以选择参加一些美术培训,但是,真正的好老师还是古人那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和美术史,是最好的老师。

  来源: 橙子Andrew妈妈 新浪博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7 14:36
视频推荐:说给孩子



http://v.ifeng.com/program/special/shuogeihaizi/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8 20:54
父母学堂:成功的家教的三大思路
    第一、“无为而无不为”的教育——软件比硬件更重要
  “无为”是老子的智慧。无为并非不为,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事先有完美的设计,靠习惯的力量或者是精神机制的力量驱使他自动、自发的精进有为。
  在教育上,我们每位父母都要借鉴老子的“无为”思想,要学会无为而教、善于无为而教。
  有多少父母天天陪读、伴读,他们熬白了头发,熬弯了腰,但做子女的并不领情。正如高尔基所说:“单单爱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的事,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
  要掌握无为而教,最重要的就是言传身教。
  在美国,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珠克家族,两者都已传至第八代。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奋。他的子孙,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是教授,80多个是文学家,60多个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珠克是个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浑浑噩噩。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7个是杀人犯,60多个犯过诈骗和盗窃罪,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夭亡。
  这两个家族的历史说明什么?父母的素质如何,对下一代的影响很大。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教育名言:“父亲和母亲们,你们在孩子身上延续自己!”
  孩子在父亲和母亲的潜移默化中启蒙成长,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就会跟着学什么样。这句话提醒着家长: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言传身教。何谓家风?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家庭一门三杰在政坛上显赫一时。当时出任英国大使的肯尼迪老先生常常在饭桌上和孩子们大谈特谈当时的政治风云和国内各党派的竞争和立场,并且鼓励孩子们自由发表他们对世界大事的意见,遇到意见分歧时便激烈辩论起来。在讨论中,孩子不但对政治增加了认识,而且对国内国外的事都有浓厚的兴趣,常常各自到图书馆寻找更多的资料来阅读。结果一个儿子成为总统,两个成为议员。
  我的父母从没有对我陪读、伴读过,甚至没有花多少时间来管我,也没有对我做过什么功课辅导,但是他们却在无形中给了我很好的阅读习惯。这种阅读的习惯和兴趣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就是我父亲的言传身教。一个行动胜过千言万语。我父亲是一个非常喜爱阅读的人,他一生最大的乐趣就是看书。在他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很自然地,我从小就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和思考的兴趣。这种习惯和兴趣牵引着我学习和成长。有一个说法是“吃什么,成什么”,我觉得应当是“读什么,成什么”。读了什么样的书,就会拥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很多人很难理解我在那样的年纪做出那样的选择,可我自己却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说到底就是因为我的大量阅读。如果我没有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和兴趣,我就不会走上这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一句话:我的人生,因阅读习惯而改变。
  爱默生对于习惯的论述非常精辟“习惯是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我终身感激我的父母给了我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
  今天,所有的父母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那种让母亲从社会上退出回家做全职母亲的作法是根本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时代需要的是“无为而教”——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兴趣后,每个父母就能花极少的时间,收到最富有成效的结果!
  卢梭在《爱弥儿》里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毫无作为的教育!”毫无作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从有为到无为,从而无为而无不为。
  第二、自动化的教育——不需扬鞭自奋蹄
  现在流传着一句话:“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坏了就有钱”。于是,男人防着女人,女人防着男人,防来防去成了习惯。对儿女的教育也采用防范的方法,生怕儿女变坏,于是整天盯着,看着,跟着,说着,于是矛盾不断,冲突不断。这无疑是最坏的教育。那么,最好的教育是什么呢?在大家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一切境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就是——自动化!
  工业化大生产最终要实现自动化,事业挣钱的高境界也是在于自动化。在教育上更是如此!在家教上,我们要追求的是“不需扬鞭自奋蹄”,追求的是“教是为了不教”,追求的是“自动化的教育”。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位老人与邻居的孩子们有些矛盾。每天,那些顽皮的孩子都要聚集在他家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告诉他们父母,大喊大叫、威胁他们……但都不奏效;相反,孩子们越来越有劲,石头扔得更欢了。
  经过思考,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我现在慢慢地喜欢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了,为此我愿意向你们付钱,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的回报。”尽管这个承诺让孩子们听起来感到很奇怪,但他们仍然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协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呢,也如约付给他们每人每天一块钱。
  这样过了几天,老人又把孩子们召集起来。他对孩子们说:“很抱歉,最近我挣钱出现了一些困难,我无法每天付给你们一块钱了。你们看每人每天给你们5毛钱怎么样?”孩子们当然很不乐意,但他们嘀咕了一阵子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
  又过了几天,老人再次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挣钱状况实在糟糕,我无法再付给你们每人每天5毛钱了,但我还是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毛钱,你们看怎么样?”
  孩子们很快地交换了一下眼神,其中的一个打破了沉默:“别想得太美了,谁会愿意只为了一毛钱做这种苦差事呢?”
  就这么着,孩子们走了,再也不来扔石头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原来孩子们一分钱也得不到的时候,他们愿意扔石头?而现在好歹还有一毛钱可挣的时候,他们却不干了呢?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就能发现一个奥秘:只有把孩子的行动变成他们自己内心的渴望,他们做事情才就会越来越有动力。反之,如果他们所做的事情再也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他们做事情就不会再有动力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一个原则:变“要他做”为“他要做”,只要把孩子的兴趣调动起来,那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去学习。所以,在我看来,最好的教育是自动化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可以给大家再讲一个真实的案例,这是一次我在餐厅吃饭时亲眼所见的:邻桌一位太太带着她的两个孩子在吃午餐。一个男孩,长得很壮实,有什么就吃什么。另外一个女孩,挑食,好多菜都不吃,看起来很瘦。邻桌的这位太太让小女孩多吃点肉,小女孩执意不听。这位太太反复说了多次,没有半点效果,几乎要发怒了。
  这时,旁边一个服务员走近小女孩,在她耳边只轻轻说了两句什么话,就见这个小女孩对旁边的男孩“哼”了一声,于是大口大口地吃起肉来了。
  那位太太特别奇怪,拉住服务员一定要问她对小女孩说的是什么,怎么这样灵验?
  服务员笑着说:“您前几次带孩子来就餐,我发现他经常欺侮妹妹。我刚才就对她说,‘哥哥不是欺侮你吗?吃了肉,可以长得比他更胖、更有力气,他就再也不敢碰你了。’”
  当时,我就很感慨,同样是让小女孩吃肉,为什么她的母亲都快发火了,小女孩还死活不吃?而一个服务员只说了几句话,她就吃了,而且吃得还很多。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位太太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仅是她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小女孩的需求;但是服务员的话却激发出了小女孩的需求,“我要增强体质,抵御外侮”。所以小女孩开始大口大口地吃肉了。
  马不想喝水,任你怎么拖,它就是不愿靠近水槽。若想要它喝水,可以让它先吃点盐,吃了盐口渴,再牵它去喝水,没有不肯去的。
  这位服务员的话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真正的智慧、真正的奥秘——把小女孩吃肉的需求激发出来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好教育就是这种自动化教育,激发孩子自己想要学习的需求!
  不是我要你吃菜,而是你自己想要吃菜!
  不是我要你勤奋,而是你自己想要勤奋!
  不是我要你学习,而是你自己想要学习!
  这样,做父母的再也不用天天给孩子讲道理磨破了嘴皮子,还收效甚微;再也不用大喊大叫地逼着孩子去学习,还是一阵耳边风。
  在实现自动化教育时,聪明的父母应该学会10种方法: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他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他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他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他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他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他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他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他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他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看来没有教,但是教会孩子的是自己对自己负责的精神。
  看来没有管,但是激发孩子的是自己想要学习的欲望和需求。
  自动化的教育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给孩子以自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的一本书名叫做《给所爱的人以自由》。我觉得这个题目非常之好。而天底下的父母易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能做到“给所爱的人以自由”,如果能够给一个孩子选择的自由、发展的自由,能够使他自主地学习、自动地学习、自觉地学习、自由地学习,那么一定会是很成功的父母。我很感激我的父母,他们给了我自己选择的自由,让我能够幸运地从事着自己感兴趣的事业!
  第三、个性化的教育——因材施教与因材为学
  说起来,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是世人所公认的。果真是“望子成龙”吗?大多数中国父母的“望子成龙”只是盼子女考大学,而不是盼子女做大事、成大器。而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大变局的时代,学习、成长早由以前的“自古华山一条路”变成了今天的“条条大道通罗马”。既然是条条大道通罗马,那么就要充分尊重个性,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走个性化的道路。
  国外许多学者认为,传统的英才概念过于狭窄。实际上英才的概念是广义的,不仅表现出不同的才能,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的类型和范围;不但表现在认知、艺术、体育等领域,而且表现在政治、商务、管理等方面;可能表现在学术成就上,也可能体现在其他领域的创造性精神状态中,也有可能反应在性格上、心理素质上,也可能表现在组织、领导天赋上。基于自身的个性来学习,我想这也是当今学习的真谛。
  给大家讲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一个强盗,他把抓来的俘虏放在一张他特制的铁板床上,如果哪个俘虏的身子比铁板床长,就把他的身子砍下一截;如果哪个俘虏的身子比铁板床短,就把他的身子拉长一些,很少有俘虏能够活着离开这张床。
  而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就像这样,完全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老师讲一样的内容,有的学生虽然已经了解了,但还是叫他们上课听讲;而有的学生程度太差,听得一知半解,但老师讲完了就再也不讲了。我们用刻板的定规将千姿百态的人“整齐划一”,不同资质的人输进去后,却按着同样的标准、同样的程序、同样的时间予以统一制造。
  教育家吕型伟教授讲过他在上海进行的实验。他说:我试了一个班级,20个孩子都是常态的,不是天才。这20个孩子进来之后,老师围着每个人转,他能走得多快就多快。结果,这20个人中有3个人,只花了7年时间就把12年的东西都学完了。我就允许他参加高考,3个都考到交大,13岁。剩下还有17个,不能让他们留级吧?照样给他们上课,照样给他们教育。第2年有16个人把中小学12年的课都学完了,考大学全考上了。只剩一个人,这个人也不能让他留级吧?我照样给他办班,最后也毕业了,也考上了。是不是偶然考上的大学?到了大学又怎么样呢?我就跟踪调查,特别是前面的3个小孩,在交大的3个小孩,我就跟踪看他的发展。很有意思,这3个小孩在大学里面同18岁的那些孩子们在一个班级(不是少年班,一样的编在普通班里面),在学习上一点没有困难,学得非常好。只是有一个缺点,就是他们是小孩,不像大人。比如说下课了别的大学生在操场上踢足球,打篮球。这3个小孩在干什么呢?趴在地上打弹珠。哪有大学生在地上打弹珠的?因为他只有13岁,打弹珠是一点不奇怪。所以他的同班同学没有把他们当同学看,有的跑过来摸摸他的头,“哎,小朋友,你到这儿来干什么?”但是在学习上,没有人敢轻视他们。后来3个人到了美国,我继续跟踪调查,发展得很好,一直很好。多挣得了5年时间,多宝贵。一个人生命有限,5年哪。如果我不是这样改革的话,他还要在小学里磨5年,那不是浪费生命吗?最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是每一个人是不一样的。
  南怀瑾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天下父母以及所有老师都在做一件事”——到底做什么事呢?——“都在残害我们的幼苗。”当然这一句话,在一个作老师、作父母的人听起来是不太舒服,也不愉快的。但是很多的老师和父母却是在做着这样的事,做着把天才变成庸才的事。我的书里有一个理念,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是天才,每一个人也都是庸才。天才就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路,庸才则是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路。
  做成功的父母,首先应当帮助孩子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一只鹿还是一只鹰,做到因材立志,因材为学,因材施用。让鹿去猛跑,让鹰去高飞!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8 20:59
《德育宝典》(第1集)
《德育宝典》(第2集)
《德育宝典》(第3集)
《宽容的智慧》全集
亲子沟通四十二集全套
---------------------
“在家教育”论坛(第1集)
“在家教育”论坛(第2集)
---------------------
“博学书屋”特刊(第1期)
《人生禅悟》专辑(第1集)
“教子有方”专辑(第1集)
----------------------
生活大百科(第1集)
实用的生活小窍门(全集)
生活专家百宝箱(全集)
居家必备生活秘术(全集)
家教大本营:IT自修课堂
-----------------------
百万图片大宝库:应有尽有
《精品图片选粹》(第1集)
-----------------------
高考作文辅导(专集01)
高考作文辅导(专集02)
历届高考满分作文(第1集)
-----------------------
父母学堂:文汇(第1集)
父母学堂:文汇(第2集)
----------------------
个人电脑实用技巧汇编
应急救命法宝(全集)
红楼梦诗词鉴赏(全集)
万事由来详解(全集)
儿童睡前故事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0 11:18
[attach]21785[/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0 11:36
[attach]21797[/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0 11:47
[attach]21800[/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0 13:23
少儿学习优秀网站大全
=========================================
一.英语类

http://www.starfall.com/   ABC英语学习
http://www.tingroom.com/flash/bangband/  棒棒学英语
http://www1.ebigear.com/  大耳朵英语听力
http://107172.eworkway.com/ework/privy211.aspx?aid=181224&pid=8  儿童益智网页英语学习
http://www.e-study.com.cn/englsh/index.htm   网学通远程教育网
http://www.hellofox.com     快乐英语
http://www.kizclub.com/Sbody.html   英语FS故事
http://www.so138.com/bbsv/1400-1.html 新概念英语在线学习
http://www.yingyu.com.cn/shaoer/index.shtml 少儿英语-英语教育网

http://edu.sina.com.cn/focus/yyd/index.html   英文动画文法直通车
http://www.xinzhitang.com.cn/eschool/class/index.htm   剑桥少儿英语网上教学

单词按字母群记忆的网站:
http://www.mrsalphabet.com/wordfamilies.html

http://www.users.nac.net/dominica/wordfam.html
http://www.abcteach.com/docs/10748.html
                  
二.    数学类
http://www.gztrain.com/1/tlist.asp?nianji=三年级   口算练习
http://www.wanxiangsiwei.com/   万向思维网
http://www.aoshu.cn/Article_L/Class105List.htm  奥数网
http://blog.sina.com.cn/u/1270295011#sort_0  太阳老师的博客
http://www.gztrain.com/   口算训练网

三.  语文类
http://bbs.pep.com.cn/thread-13683-1-1.html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典型问题解答
http://www.lbx777.com/       老百晓在线
http://www.zuowen.cn/        作文网
http://www.du5.cn/book/    儿童阅读精华书库
http://www.kidcn.com/    儿童经典诵读
http://www.njenet.net.cn/zw/user/page3/index.asp    小学生网上作文
http://www.xxszz.com/                 小学生杂志
http://it-notebook.dic123.cn/dict/chinesejinfan/list_all.htm  知识词典(近反义词)
http://www.123abc.com.cn/Index.html  步步成长
http://www.51zd.net//?u=23895     右脑开发

四.  综合类
http://www.tzsy.cn/flash_index.html          E游学堂
http://www.sciedu.com  科学教育网
http://cy.5156edu.com/ 在线成语词典
http://www.mathfan.com/  数学爱好者
http://www.inedu.cn/stuu/index.aspx   学生部落
http://www.xmyankui.com/tengtu1/jxzy/yuwen/x2/yw.htm   小学教育资源
http://bmxyd.chinaschool.org/index.asp        八闽下一代
http://www.61soft.com/read/child/c3/Index.html      百科知识
http://www.bbxpp.cn/Index.html                 阳光宝贝
http://www.xueer.net/sw/Index.asp          学而写作
http://bbs.pep.com.cn/index.php          人教论坛
http://bbs.etjy.com/         儿童教育论坛
http://www.edudown.net/Index.html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pep.com.cn/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http://www.kepu.gov.cn/kp_shenghuo.asp   中国科普网

http://www.pupiledu.com/  小学生教育网
http://www.xxszz.com/         小学生杂志
http://www.ehappystudy.com/webhtml/zhuanti/book/ygs/index.htm  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ssjyw.com/www/index.asp  赏识教育网
http://www.jianjian.org/index.html  尖尖儿童故事网
http://www.gushi365.com/   儿童故事365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0 13:36
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
——摘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
前几年有一位叫李路坷的女孩一度被人们关注。她两次跳级,15岁就考上了清华,20岁攻读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当人们都用看待天才的目光看她时,她父亲却说,女儿并非智力超常,她与别人的区别只是在于:当别人的孩子正在拼命去读去背一些无关紧要的、最多只能供翻翻而已的文字(主要指语文课本)时,我在让孩子读《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经典作品。
李路坷的父亲坚持让女儿有大量的课外阅读,认为最好的少年时光应该去读经典作品。他对现在的学校语文教育很不满,认为“在无关紧要的文字上喋喋不休、浪费过多光阴只会毁掉人的一生”。由于他的这种想法与学校教育有矛盾,他让孩子休学三次,以便女儿能无拘无束地自由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给李路坷带来了智力和学习上的飞跃,带来生命的早慧和成长的轻松。
李路坷父亲的做法可谓离经叛道,与当下很多教师和家长把语文课本奉为语文学习的圣经形成对比。由此不能不欣赏他的勇气和见识。
看过一本书叫《我们怎样学语文》,里面有当代七十多位知名科学家、文化学者、作家等撰写了自己早年语文学习的经历,按作者们出生或求学的年代,全书从二三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分为四个部分。我从书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五十年代以前的学界泰斗们,他们对自己当年的语文学习全都充满温情的回忆。他们的语文学习内容,基本上都是中华文化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章;他们几乎都遇到一个或几个学养丰厚的语文教师,从最初的语文学习中获得了完善的语言和思想的滋养;都肯定地认为早年的语文学习为他们一生的事业及做人莫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有人问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为什么能成为院士,有什么个人因素。他回答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文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语文起了重要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七八十年代接受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这些人,他们对自己所经历的语文教育充满批判,认为教材选编质量不高,教学方法陈腐,思想启蒙贫乏。而他们之所以后来“成才”,在于侥幸获得一些课外读物,正是这些课外读物成全了他们。
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上中小学的时间应该在七、八十年代。他在《我所接受的语文教育》一文中说,“如果让我给我们这一代人所受的语文教育打分,我不会打‘零分’,因为它不是‘零分’,而是负数。我之所以这样说,一点都没有故作惊人的意思。我们在接受了小学、中学的语文教育后,不得不花上很大的力量再来一次自我教育和自我启蒙”。
他批评的是当时的语文教育。可时过境迁,这么多年了,我们的语文教育依然故我。这种糟糕状态,到现在尚未有结束的迹象。
从教材的编排看。现在小学语文大致还是采用先学拼音、生字,再学词汇、句子这样一个逻辑框架。
拼音真的需要放到语文学习的最前面吗?生字真的需要那样一个个独立地去学吗?
这里有一个貌似合理的逻辑推理:会读文章就得先认字,想认字就得学拼音——事实上,这个表面合理的逻辑并不符合儿童的认知顺序,逆反了人类学习语言文字的天性。颠倒了的语言学习的顺序,充满反认知的内质。
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工具,拼音更只是“工具的工具”——它就相当于二胡演奏员偶尔使用到的那块松香,可以让弓毛更润滑,却用不着在每个孩子初学二胡时就先去花费好长时间学习关于松香的知识——可这个“工具的工具”现在却变成了工具本身和目的本身,以至于居然有人提出中国文字以后要用“拼音”完全代替“汉字”。这样荒谬的想法不但被公然提出,竟然还引起讨论,真是不可思议!同时我们还忘记儿童学习需要的是形象、有趣、整体感知等特点,一上学就把他们拉到枯燥而抽象的字母和生字上来,孩子们为此付出了痛苦的努力,却收获不到学习的快乐,他们花费了许多时间,只学到了很少东西。
有一次看到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的王东华先生说了这么句话,觉得说得很好。他说:我们的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用教西方拼音文字的方法教中国的象形文字。在过去,一年的私塾教两千多字,现在把我们国家两千年优秀的识字教育抛弃了,孩子们到三年级都看不懂东西。
从语文教材的文本选择上看,平庸之作非常多,不少作品从思想性、趣味性到文字的精致性,都算不得上品,却进人了教材。
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批评说:“中国的教科书,不但没有把最好的文字收进去,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教几个字,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我们读《水浒》、《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一类的小说时,读了第一节便想读第二节,甚至从早晨读到晚上,从夜晚读到天亮,要把它一口气看完才觉得痛快。以零碎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没有这种份量。”他把这种教科书比喻为“没有维它命的菜蔬”和“上等白米”,“吃了叫人害脚气病,寸步难行”。
先生还说:“有人说,中国文人是蛀书虫。可是教科书连培养蛀书虫的力量也没有。蛀书虫为什么蛀书,因为书中有好吃的东西,使它吃了又要吃。吃教科书如同吃蜡,吃了一回,再不想吃第二回。”陶先生在几十年前抨击的现象并未改善,且愈来愈烈。
当代著名作家孙郁曾做过一段时间中学教师,他从自己在七十年代接受的语文教育和后来当教师的经历中,对语文教育深感失望。可到他的女儿长大上学了,他有一回翻女儿的课本,大吃一惊,他曾经教过的令他失望的篇章在女儿的教科书里比比皆是。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评价说,我们语文教材的编选基本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这实在是一针见血。
从教学上来看。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仍然沿用生字、解释词语、分析意义、体味思想,以及大量的现代文背诵等这样一种八股教条。
哪些字是生字,哪些词是生词,都是教材规定好的,学生们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去读去写去背这些“生字”和“解词”,即使这些字和词早已是大多数孩子熟知的。和语文教材同步下发给老师们的“语文教学参考书”早已规定了如何解读每一课。当代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李镇西博士批判现在的语文课成为思想专制的场所,“学《孔乙己》只能理解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学《荷塘月色》只能理解这是朱自清对大屠杀的无声抗议?一学生的心灵被牢牢地套上精神枷锁,哪有半点创造的精神空间可言?”我知道一些孩子为了上课能准确回答老师的提问,会想办法弄本教材参考书来,这样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就能“正确”地回答出许多问题。
语文课本上经常有很多现代文背诵要求。由于现代文是口语化的东西,它在文字上是开放的,不像古典文学那样词句严谨。而要孩子背诵的,多半是一些很平常的段落,根本达不到“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的境地,但考查时却要求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能错。把一个开放的东西背出严谨来,孩子们唯恐出错,比如不能把“狠狠打了他一下”背成“狠狠地打了他一下”——仅仅是多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地”字,那也不行。每一个标点都要死死记住?一背诵的目的只是为了“正确”,而不是为了体悟,不是为了把经典刻进记忆和思想中,只是为了考卷上不丢分。手段和目的在这里被完全搞乱了。
从教师的语文素养上看,多年来僵化而单一的教学方式,使语文教师这个群体的专业素养大大退化,“语文教师”这个角色所暗示的学科素养是如此苍白。我亲耳听到一位校长在谈到一个教师的工作安排时说“教不了别的,还教不了语文吗!”圆圆在小学时,老师经常强调“学语文就是要背课文,凡是背课文好的学生,考试成绩就高”。上初中后,遇到更令人吃惊的语文老师。那个老师非常“敬业”,经常给学生留大量作业,其中好多作业没来由。比如把“无精打采”归人“生字”类,要学生们查字典给每个字注出读音来——对于已上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这四个字哪个是生字呢?还比如让解释什么是“咳嗽”、“力气”、“骄傲”等,而这些词多半在汉语大词典上都查不到注释,学生们只好用更为复杂的文字来“解释”这些“生词”,这样的作业能让人气破肚。
我记得有一次圆圆做这种作业时很烦,说看来“吃饭”、“喝水”也得解释了,于是我们千脆玩游戏,一起对“吃饭”给出这样的注解:“以勺筷等特制工具将食物送进口中,用牙齿磨碎,经咽喉进人肠胃的过程”,解释完后,发现这下出现了更多需要解释的词,比如“勺”、“食物”、“肠胃”——简直是“学无止境”啊!我们苦中作乐地笑了一气。
从阅读量上来看。以目前北京市小学四、五年级课本为例,一本教材大约有2一3万字,而一个四年级儿童的正常阅读量应该达到一学期80一100万字——并非教材的2万字是“浓缩的精华”,可以抵得过一般书籍中的20万或200万字,它就是2万字,不多也不少——这就是说,从学生应该达到的阅读量来说,教材所提供的阅读量远远不够!语文教育界近些年开始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开列出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但大多数学校和教师看重的是当下的考试成绩,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基本上都局限于语文课本。尤其是小学,教学活动几乎全部紧紧地围绕着课本展开。所谓“课外阅读”,不过是一缕耳旁风。
前两年,社会上开展过一场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讨论,许多人表达了对当前学校语文教育的不满,甚至有许多激烈的言辞。中小学语文课难以承载“语文学习”这样一个重任似乎已形成共识。但辩论过后,情况依然,有小调整,但换汤不换药,情况基本上没有改观。
这是个让人心痛的事实,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创造出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语言文化财富。进人现代社会,我们的科技进步了,可是居然越来越不会学自己的母语了。我们的语文教育越来越趋向工业化思维。符号化、技术化、标准化的教学和考核,消灭着语文这个学科中特有的千变万化的魅力和它的丰富性。母语学习本该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现在它被异化了,变成一件枯燥而扭曲的事情。语文课越来越变态为一种近乎折磨人的活动,难怪那么多孩子们越来越不喜欢学语文了。
学语文到底该学什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语文教学改革是个宏大课题,需要深人研究,任何个体都无法给出权威答案。但我们毕竟有一些有效的经验,可以运用于当下的学习生活中,取得明显的效果。从许多人的经验及各种资料中可以归纳出,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在语文学习上没有阅读量的积淀是不可行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试用过许多的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阅读贫乏的人,一定是语言贫乏的人,同时也是思维贫乏的人。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学好语文,却漠视他的课外阅读,这好比给一个本该喝一杯奶的孩子只预备了一匙奶,让一个想学游泳的人进浴盆试水一样。
现在中小学都开设了“阅读课”,但这些课基本上不是孩子手里拿本书去读,而是教师讲“阅读方法”,学生做“阅读题”。这宛如当一个人需要喝水时,旁边的人就滔滔不绝地给他讲一大堆关于喝水的知识,并让他回答一些关于喝水的问题;而盛满清水的水杯却从来不肯递给他。
国家每年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投人大笔资金,可很多学校的图书馆只不过是阁楼顶上落满灰尘的一只旧纸箱——仅仅是说起来有那么个东西,实际上跟学校的日常教学生活毫不相干。孩子们一直处于“阅读贫困”中,学校语文教研会的讨论主题经常是“如何讲好阅读课”。
如果学校教育中没能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阅读条件,课外阅读就一定要在家庭中补足。
在我接触的家长中,不少人对阅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认识不足,有的家长甚至阻挠孩子的课外阅读。他们很关心孩子的成绩,听人说读课外书对学习有好处,就让孩子读几天,可孩子刚一产生阅读兴趣,开始出现着迷的样子,家长就担心了,怕耽误学习,又赶快把孩子拉回到课本中。这些家长总认为读课外书不是学习,学课本才是学习。
在小学中确实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孩子从不读课外书,考试成绩经常很高,而一些经常读课外书的同学在考试中并未显出优势。
这是因为小学语文考试卷一般都是紧紧围绕着教材来的,考试前紧扣教材的反复训练,确实会让孩子们在卷面上表现出好成绩。事实上,不少人的成绩只是一“种假象”。并不是孩子们作弊了,而是这样的考试不能考查出学生们真正的“语文水平”,它只是在考查“学课本的水平”。
语文成绩假象一般只能维持在小学阶段,一旦进人中学,尤其是高中,语文考卷和课本的联系越来越弱,成绩与阅读量的相关性就显现出来了。
高考语文试卷,除一些古诗文外,绝大多数内容和教材无关,它考查的基本上就是学生真实的语文水平——我并不是说高考的命题方式是最合理的,在这里无意评价这一点,只是想说明,如果不关注阅读,死抱着教材学语文,那么学生进人中学后就会越来越力不从心,到头来,在最关键的高考场上,恐怕也难以获得好成绩。而一个语文水平真正良好的学生,他可以从容应对任何形式和水平的考卷,高考中也不会表现得平庸。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中学教语文时,虽然肩上有学生升学考试的压力,但他总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就领着学生把课本全部学完,剩下的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学科活动。他也是如此蔑视教材的一个人,却能把普通校的“差班”教到考试成绩超过重点校的“实验班”。他把握住了语文学习的核心,取得好成绩也是件水到渠成的事。
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做不到像李路坷的父亲或魏书生那样,有勇气并有能力让孩子甩开语文教材来学习,但我们至少不要唯教材是从。首先认识到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然后才能大胆地把课外阅读引进孩子的学习中。
  特别提示:
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在语文学习上没有阅读量的积淀是不可行的。
如果学校教育中没能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阅读条件,课外阅读就一定要在家庭中补足。
考试前紧扣教材的反复训练,确实会让孩子们在卷面上表现出好成绩。事实上,不少人的成绩只是一种假象。并不是孩子们作弊了,而是这样的考试不能考查出学生们真正的“语文水平”,它只是在考查“学课本的水平”。语文成绩假象一般只能维持在小学阶段;一旦进入中学,尤其是高中,语文考卷和课本的联系越来越弱,成绩与阅读童的相关性就显现出来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0 13:36
国外素质教育的30个细节
细节1 回答大人的问话要有礼貌
回答大人的问话时,要用“是的,女士”或“不,先生”。如果只是点头或用其他的方式表达“是”或“不是”,那是不可取的。
细节2 用眼睛和他人沟通
有人对你说话时,眼睛要注视着他;有人发表意见时,你的身体和脸要正对着他。用眼睛和别人沟通,不仅表明你很自信,同时也表示你对别人很尊敬。
细节3 向表现出色的人表示祝贺
假如班里的某个同学玩游戏赢了,或把某件事做得特别出色,大家都要祝贺他。鼓掌至少要持续三秒钟的时间,最好要确保两个手掌充分接触,以便掌声足够响亮。
细节4 尊重其他同学的评论、观点和想法
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要对其他同学的评论、观点和想法表示尊重。要尽可能的这样说:“我同意约翰的观点,同时我也感到……”“我不同意沙拉的看法,尽管她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但是我觉得……”“或者我以为维克多的观点真是太精彩了,他让我意识到……”
细节5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能挂在脸上
假如你赢了,或者把事情做得挺漂亮,千万别吹牛;如果输了也别把不高兴挂在脸上。相反你应该说:“这场比赛真过瘾,我还想接着跟你玩。”或说:“赛得不错!”要不干脆什么都别说。若表现出不愉快的情绪或挖苦别人,比如说:“你打得实在不怎么样,我根本就没好好和你比!”这样的话只能显示出你的虚弱
细节6 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手捂住嘴巴,然后说“对不起”
当你在公共场合咳嗽、打喷嚏或打打嗝时,应当转过头去,并用整只手捂住嘴巴(只用半只手可不行),然后应该说句“对不起”。当别人打喷嚏时,你应该说:“上帝保佑你!”
细节7 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
别人递给你东西的时候,你要说“谢谢”。如果你在接东西的三秒钟内没说,那他就有权把东西拿回来。既然你不尊重别人,别人也没必要对你客气。
细节8 顺手做些善意的举动,给别人以特别的惊喜
顺手做些善意的举动,给别人以特别的惊喜。每个月至少一次,创造性地为别人做一件令人惊喜的、善意而又慷慨的事情。
细节9 不能主动索要奖品
一个学年结束的时候,老师会给那些品行好、学习好或其他任何方面值得奖励的同学发奖品。如果有谁主动跟老师要奖品,对不起老师是不会给的。老师会特别不客气地问他:你跟老师要奖品的这个行为是一种好行为吗?你表现好做任何事都进了最大的努力,那是因为你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只是为了得到一件奖品。
细节10 对布置的家庭作业不许抱怨或发牢骚
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不允许有人抱怨或者发牢骚。如果有人这样做了,他就必须做两倍的作业。想想在学校里,那些和你朝夕相处的同学中有多少人十分积极进取,又有多少人比较消极?你更愿意和这两种人中的哪一种打交道?答案应该是很明确的。所以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你就应该去做,既不能发牢骚也不能满不情愿的。如果确实太多或是大家有别的活动,应该委婉的向老师提出,老师会酌情处理的。
细节11 老师不在的时候,班里的纪律照常发挥作用
当老师不在的时候,要和跟老师在一起时一样,遵守一样的规章制度。(做到这一点很难,但的确很重要。)老师希望你们成为这样的人——自愿的为学习付出110%的努力。
细节12 要知道其他老师的姓名,遇到他们时要称呼他们的姓名并打招呼
要迅速记任课老师的姓名,在路上碰面时要主动问候他们,说些诸如:“早上好,李老师”或者“下午好,张老师,你的衣服真漂亮”之类的话。(注意:你和全班同学在一起排队时不能和老师讲话,因为不许讲话的纪律依旧生效。在你刚进学校或要离开学校的时候遇见老师,都应该和他们打招呼。)
细节13 对来访者要表示欢迎,要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真诚
我们学校经常会有人来参观。如果有人要参观我们教室,老师会派两名同学在教学楼前等候,并举着一个欢迎牌。当参观者到来时,接待者要和他们握手,向他们作自我介绍,并致欢迎辞,然后,在带他们进教室之前,先领他们简单的参观一下校园。
细节14不许盯着正在受批评的同学看
在学校里,如果某位老师在对一名学生说话,或在教训他,不要盯着这名同学看。如果你处在麻烦中,或遭到了批评,你一定不想让其他人看着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切勿盯着别人。如果我正对你说话,这时有其他同学看你,你也不要生气或对别人大惊小怪的,老师自会处理的。
细节15 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
就餐的时候有一些礼仪,你必须遵守。在你坐下来之前,不要吃你盘子里的东西;永远不要把胳膊肘放在餐桌上;吃饭时不要舔手指头;吃喝的时候别出声;别张着嘴嚼东西;别把食物拿在手上把玩;不要越过别人的盘子去取东西。你应该说:请把盐递给我好吗?假如你的牙缝里塞了东西,不要马上去弄,要等到了卫生间时,再把它剔出来……
细节16 坐公共汽车时,脸要朝着前方
当你乘坐公共汽车时,要始终面朝前方。不应该左顾右盼地与其他人说话,也不能往窗外仍任何东西,或离开自己的座位。当你下车时,任何时候都要记得感谢司机,并祝他一天开心。
细节17 首次和他人见面时,要与对方握手,并重复他们的名字
当你和你的朋友在一起时会遇见很多人,如果你的朋友把你介绍给别人,你一定要保证记住他们的名字。之后,当你们离开的时候,你要握着他们的手感谢他们,并且一定要称呼他们的名字。如果你能叫上他们的名字,他们就会给你更多的尊重。忘了别人的名字有时会给你带来难堪。
细节18 有人掉了东西,如果你离得近,要帮助他或她捡起来
无论何时何地,如果有人掉了东西,你要主动去捡起来地还给他们。也许他们距离物品比你还近,但出于礼貌,你还是要做出弯腰去捡的姿势。这是一件很基本的善意举动。
细节19 进出门时,为别人扶住门
如果你开门进去或出来时有人跟在你后面,你应该扶住门。如果开门的时候要拉的话,你就拉开门,自己站在一边,让别人先过去,然后你再走过去;如果开门的时候需要推,你就在自己走过去后用手扶住门,别松开。
细节20 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了你,尽管不是你的错,你也应该说“对不起”
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了你,尽管不是你的错,你也应该说“对不起”。
细节21 外出活动,进入公共场所时要保持安静
当大家集体外出,进入一座建筑物时不能说话,甚至要安静到让别人注意不到我们的存在。这同样适用于通常人们聚会的任何公共场所,包括电影院、教堂、剧院等。无论如何,此时此刻的表现,会跟被别人赞赏和认可。
细节22 集会期间不要说话,也不得和你的朋友打招呼
集会的时候不能说话,不能四处张望,也不能试图吸引其他班同学的主意。我们必须齐心协力给大家留下一个印象——我们是个集体,我们步调一致。
细节23 在家里接电话时,必须做到礼貌得体
有人打电话到你家,你拿起电话应先说:“你好,这里是XXX家。”打电话的人问你妈妈是否在,若在,你应该说:“是的,她在。请问是哪位找她?”然后告诉对方:“请别挂机,我去叫她。”可用手遮住话筒,再告诉妈妈是谁在找她;若不在你应该说:“对不起,她不在。你想给她留个言吗?”如果打电话的人不想留言的话,你要说:“好吧,她大概一会就会回来。你过一会儿打来,也许能找到她。”
细节24 排队时永远不能加塞儿
排队时不要加塞儿。如果有人插到了你前边,一个字也不要说,随他去,只要告诉老师一声,老师就会来处理的。如果你非要和加塞儿的人理论,你也一样会有麻烦的,这不值得你这样做。同学之间解决任何纠纷,都应该在自己着手处理之前,先带着问题来找老师。
细节25 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期间,不得说话
在电影院看电影时,无论如何都不能说话,耳语也不行。你也不能把脚搭在你前边的椅子上。在看电影的时候如果你想吃东西,要尽可能安静的吃。如果你事先买好了零食准备在看电影的时候吃,要在电影开始前打开包装袋。此外,在电影放映期间开着移动电话或寻呼机,也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细节26 如果有谁欺负你,告诉老师
如果这所学校里的学生有谁惹你心烦,一定要让老师知道。由老师在这里照顾你们,保护你们,老师不允许这所学校里的任何人欺负你们,或者让你们感到不愉快。但老师也希望你们不要自己处理这些事情,让老师来和这些捣蛋鬼打交道。
细节27 既然想做一件事,就只管去做
既然想做一件事,就只管去做,不要后悔。永远不要让恐惧、怀疑或别的什么困难阻挡你前进的步伐。你想得到什么,就要全身投入的努力去获得;你想做一件事情,那就动手去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创造一切条件去实现。
细节28 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然后继续前行
犯错误乃人之常情。你不能因为出了错,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你必须振作精神,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然后继续前行。
细节29 不管情况怎样,永远保持诚实
不管情况怎样,要永远保持诚实,即使你做错了事情,也最好向老师承认,因为老师欣赏这种态度。由于你的诚实,老师会忘记对你进行任何惩罚。
细节30 尽你所能成为最出色的人
让你的一生中,永远有七件事情相伴:笑、家庭、历险、美食、挑战、变化和对知识的追求。有了这些元素,你将快乐地成长、懂得享受生活,并且最终会为自己而感到自豪。要善于从你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这样你会成为一个更加强有力、更健康和快乐的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0 22:50
中国孩子最常见的13个烦恼



1、 家庭不和
  大人不懂得谦让,经常互相责怪。其实,无论是父母吵架,还是父母和老人不和,对于孩子来讲都是心理上的电闪雷鸣、雨雪交加,但苦于自己年龄尚小,无能为力,只好躲在角落里暗自抽泣。
  和谐的家庭气氛对于孩子的成长,就像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父母的关系就是孩子的天气,孩子的心灵还很稚嫩,恶劣的天气不仅妨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往往还会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构建温馨、互爱的家庭,是父母对孩子应尽的责任。
  2 、父母品行
  老师刚讲了语言美,回家就听到大人骂街;课堂上刚受了公德教育,爸妈就乱扔垃圾、捡钱不交公。
  文明的进步,使孩子在公德和修养方面起点比父母高,那就让我们放下家长的架子,向孩子学习吧,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和趋势,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事实上,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的还多着呢。
  3 、爸妈不陪自己玩
  童年的孩子最喜欢一家人在一起游戏,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大人们有自己的世界和娱乐方式,在中国,陪孩子玩历来被认为可有可无。
  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游戏,看着孩子一天天变化、长大,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等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或者年龄更大些,这样的机会就少了,还是趁现在多多享受天赐的快乐吧。爸爸们可别认为和老婆孩子在一起没面子,这是封建大男子主义的糟粕,文明程度越高的社会和阶层,越重视和家人的相处。
  4 、不容申辩
  没有申诉的机会,若执意申辩,就被视为顶嘴犯上,必遭严惩。
  这是封建家长制的典型表现,是平等、民主精神的反面,害莫大焉!试想,假如孩子已经习惯了适应不公,假如孩子除了寻求许可就再也没有什么自己的主意,我们挚爱的孩子将如何面对他们的生活呢?培养一个理性并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孩子远比保住大人的面子重要。
  5 、父母的不良嗜好或习惯
  烟雾缭绕、酒气熏天、麻将声声,不良习惯的另一面就是不良性格,大人酒喝多了,麻将输了,最后遭殃的却是自己。
  不良嗜好,不仅带给家人烦恼,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身体危害极大。不管那个习惯持续了多少年,还是咬咬牙戒了吧,没有改不了的习惯,只有不想改的人!
  6、 父母包办
  无论是穿衣服、时间安排,还是交朋友、选报兴趣班,都不能自己做主。大人的解释永远是:小孩子懂什么,这都是为你好。
  父母包办的现象在中国十分普遍,要么是父母放心不下,要么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而重要的,其实,即便孩子再小,也是一个人,他们的兴趣和感受需要尊重,他们应该有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权,只有给他们自己做主的机会,他们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才不至于毫无主见。对于交朋友,我们应该给他们原则性的指导,但是最好不要具体的干涉,其实,什么样的朋友有什么样的好处,学习不好的朋友可能胆子大、脑子活,也可以丰富孩子的性格,我们成年人不也是什么朋友都要有吗?
  7 、语言伤害
  大人口不择言,殊不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不是孩子,就永远不能体会到被父母责骂、贬低的滋味。
  即使是面对自己的孩子,说话也不要毫无选择,孩子年龄越小,他们对于父母的评价就越依赖,消极的评价、恶劣的情绪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其实,同样一句话,有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说,善意和鼓励的角度,比指责和贬低更能发挥积极的效果。
  8 、学习·考试
  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没有应有的童年自由和乐趣;考得好了怕自己骄傲,考不好“今夜有暴风雪。
  父母对孩子优异成绩的渴望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如何才能真正帮上孩子,事实上,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督促,并没有起到效果,吃力不讨好。关于这个问题,《成长》将在下一期杂志中专门进行具体而深入地讨论,敬请阅读。
  9 、没有隐私
  日记被看、书包被翻是家常便饭,为了完全监控我们,父母大人逢强智取,遇弱强攻,还美其名曰:上级审查。
  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父母怕她谈恋爱走弯路,形影不离,没收了手机,上学放学父母轮流护送,孩子回家就被锁在房间里,女孩为此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要给大人一点“颜色”看,结果就是在父母看管最严的时候,女孩怀了孕。记者采访时,女孩说:“手机上交,我可以借同学的,我有家里的钥匙,他到了我家楼下,电话打给我,我就从窗口把钥匙丢下去,他到我家开门,然后我就出去了。父母把我反锁在家里根本没效果。他们越这么‘关押’我,我就要给他们点颜色看,我怀孕就是给他们的‘颜色’,是他们‘逼’出来的。”这是现实中一个让人十分痛心的真实故事。且不说这种方式对孩子的不尊重,就事情本身而言,看管和监控,不仅无效而且是危险的,所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那么,不监控,怎么办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孩子合理的态度和价值观,简而言之,父母能做的是教会孩子选择,而不是监控、替代和强迫孩子选择。
  10 、被怀疑冤枉
  考试、作文得了高分被怀疑抄的;花瓶碎了,钱少了,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哭了,被认为是自己干的;自己出于好心做一件好事,做砸了,或者还没做完,就被误以为淘气狠批一顿。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即使孩子淘气、不懂事、有“前科”,我们在弄清真相之前,也应该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要轻易兴师问罪,被冤枉的滋味可不好受,这样的行为是对孩子极大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想想我们被朋友或者领导怀疑和冤枉的滋味,我们就知道孩子内心多苦恼了。
  11、父母失信
  许诺的事情不认账或者大打折扣或者无限期拖延,甭管自己多盼望,盼了多久。
  父母的失信两个明显的消极影响:其一,父母的威信大打折扣,而父母的威信是教育的基础;其二,父母的失信行为给孩子树立了消极榜样,你说话不算数,很难要求和指望孩子说话算数,只要你无法完全监控,孩子随时存在失信的可能。
  12 、不被尊重
  建的模型被扔掉,贴的墙画被撕烂,养的小动物被送人或吃掉。自己做了糗事,父母逢人便讲。
  父母不被尊重,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小时候也没有受到父母的尊重。不懂得维护孩子自尊心的父母是最失败的父母。
  13 、缺乏宽容与理解
  我们还小,思维能力和身体能力都不成熟,很多时候犯错、闯祸远非我们本意,但是我们得不到应有的宽容和理解。(网络转载)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2 00:07
综合性网站(英文)(General Learning)


学中文网
(Chinese Learning )
英文写作
(English Writing)

读书目录(English Reading)

绘画和手工(Arts & Crafts)
数学网站 (数学)

科学
(科学)

音乐网站 (少儿音乐)

其他
(Miscellaneous)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26 08:04
记忆女儿的读书生活

文/雪猫


在我的记忆中,女儿总是一个霸道的女孩子。她的这种性格或许是秉承了我和妻子的某些基因,妻子向来就很霸道,凡事总是不吃亏。我曾经奉劝过妻子应该改一改,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过于要强是要吃亏的,但,妻子对我的好言总是当着耳边风,久而久之,我也就淡漠在时间的流失中而不再为自己的女人做那些无谓的努力了。如今,我从女儿的身上,看到了女儿好多优秀的品格,进而对我先前的某些看法重新进行了定位,我反倒觉得霸道也不是绝对的错,特别是女孩子的霸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作是一种好品格。

周日,我应邀参加了女儿所在班的一个家长座谈会,班主任逐一通报了每个学生近期周考成绩,女儿的成绩特别好,除了一次考了621分,其余三次均在690分以上。按照这样的成绩,女儿考入理想的大学是极有可能,为此,我很欣喜。

晚上,妻子问及女儿的学习情况,我实话实说,眼看再过两个多月,女儿就要参加高考了,十多年的苦读,最终的结果是不是会如愿?这还是个问号,因为,人生会有无数个不确定,想起这十多年我对女儿的教育,在女儿优秀的背后,还是有我和妻子无数个默默的付出——

*上小学,培养习惯很重要。

小学,是一个人习惯培养的关键阶段。女儿随我就读,我记得刚入学,女儿总有丢三落四的毛病,尽管,我多次告诉她,要长记性,但是,过后不到半天,老毛病又犯了。好几次,女儿不是丢书本,就是丢书包,好几次,两手空空到我房间,当我问及书包时,她像惊慌的兔子飞奔而去。好几次,我打了她几次。打,总不是好办法。为了让她长记性,我想出了一个办法,我买了一个闹钟,小小的体积,让女儿背在书包里,并且,我调准了闹铃时间,一到放学后二分钟,闹铃自动响起来,这将会提醒女儿不要忘记装书本、背书包,这办法真凑效,从此,女儿的这种毛病改掉了。

这种不经意的教育,使我感到对一个孩子的教育需要好办法。

女儿上二年级时,我觉得凡事让我包办不太好,挫折需要女儿独立克服。

女儿爱看电视,一到放学,我常常看到她一手端着饭碗,一手比划着电视里出现的人物的神态,那时,老师好几次对我说:“你的女儿怎么老不做作业?”

为了克服女儿贪恋电视,我下了决心——把家里的唯一一台黑白电视装进了箱子,每到晚上,我陪着女儿做作业,虽说刚开始,女儿总是心不在焉,但是,时间是会改变一个人。经过我两个多月的陪伴,女儿逐渐养成了一种做作业的好习惯。这期间,女儿总会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向我发问,为了训练女儿独立思考、迎难而上的品质,我故意装着没听见,或者干脆不搭理,至今,我还好像看到了女儿思考不佳的那种眼眶泪泪的情景。

在对孩子习惯的培养中,父母适当的狠心完全有必要。我记得有一次,女儿因为家庭作业没完成,当时天寒地冻,妻子心疼女儿,让女儿算了不做了上床暖暖,但是,我下了狠心,最终看着女儿把最后的一道题完成才让她上床,我看着女儿冻得发紫的脸,其实,我也很心疼,我又想:有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在第一次中,我决心要让女儿坚强起来,不要被困难所压倒。

小学六年,我真正为女儿操心。这六年,我始终没有忽视对女儿好习惯的培养。我觉得一个人的小学阶段特别重要,小学教育的好坏将会直接关系到孩子将来是不是会成才、成功、成人。

*上初中,全面发展很重要。

女儿读初一,数学总是不入门。每次考试总是四五十分,班主任和我很熟,曾经对我说:“你的女儿数学就是不开窍。”

为了给女儿补习数学,我自己独立重新自学了初一、初二的所有数学课程。我利用周末,就书中的习题和女儿探讨。好几次,女儿奇怪地问我:“爸爸,这么多年过去了,你怎么对初中课程还这么熟?”我笑了笑,说:“那时爸爸读初中很用功,遇到不会的题,从来不问老师,独立钻研。正因为自己钻研的结果,记忆才这么深刻。初中学习,关键在于勤奋,你做到这两个字了吗?爸爸做到了。”

接下来,女儿尽管比以前好多了,努力用功,但是,效果还很不明显。初一那个暑假,妻子让女儿去街上补习,我反对,执意让女儿独立自学,独立钻研。我觉得初中的课程在学习上不需要这样去兜风,脚踏实地,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这样,初一下来,女儿的数学成绩进步很快。我记得女儿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世上的好多难事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么的确很难,其实,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太懒惰去努力克服的缘故。”

正因为她的这种钻劲,初二时期的女儿成绩大幅度地提升。

我认为在初中,孩子的学习一定要全面,酸甜苦辣咸都要尝到,不求学得精深,但要求得学得博大。初中学习,要抓住两点:一是全面学习,二是独立钻研。这两者缺一不可,作为父母一定要督促孩子真正做到做好。

*上高中,心理教育很重要。

经过努力,孩子的好习惯初步养成,好品质已经具备,到了高中,心理教育时刻不容忽视。现在的高中学生心理易于变化,如果家长不厌其烦地总是问孩子学习怎么样,将会适得其反,从女儿的身上,我看到了如今的高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初步明确的目标,施加压力要不得,时刻督促要不得,只有科学地进行心理指导,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向着正确的航向迈进,这样,之前小学、初中的那番努力才算没有白费。

自从女儿上高中的三年,我很少过问她的学习,但,我总是好多次地问她将来准备干什么,每次,当女儿得到了奖学金沾沾自喜地时候,我一边祝贺,一边说:“女儿呀,只要努力付出,今后还有比这更为光彩的事情呢。”我只是对女儿的一种心理鼓励。好几次,我故意撒谎,问女儿:“听说,你最近不太付出,是吗?”当女儿露出一种特别惊讶的神情时,我会感知到女儿很努力付出,我放心多了,同时,对女儿也是一种警示,让她心里明白:“爸爸时刻在关注我呀。”

高中学生的荣辱感很强,如果一味地强加学习上的压力,很容易让孩子抱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进行心理攻势特别有理也有力。

女儿高中三年,获得奖学金共计6700元,获得清华大学西部辅导一次,获得校级奖五次,如今,名列泾川一中高三文科全级第一名,从上学期被平凉市教育局列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录取的目标,面对这些荣誉和奖赏,女儿从来没有明确地对我夸耀过一次,每次,只是甜甜的一笑,我感知到女儿的这种微笑里面蕴含着自己曾经的努力和不断的付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5 11:06
管教子女这点儿事


文/雪猫




1

周四晚,女儿凑到我耳边,悄悄的告诉我一件事:“爸爸,本周二,我们学校高二的一名男学生把本班一名学生杀死了,死了的那个学生的爸爸是县教育局的一个主任。”

女儿的话音刚落,我猛地几乎从沙发上弹起来,反问女儿:“丽,这事确实吗?”

女儿顿时嘟着嘴,很不高兴的说:“爸爸,我何时骗过你?”

“要不?你为何这么神秘兮兮?”我又反问。

女儿看了看正在玩游戏的弟弟,向我使劲使眼色。看来,女儿的确懂事了,她害怕弟弟听见这事,有误导,才这么隐秘。
(2)

我随即向县教育局的一位老同事打了电话,老同事说:“死了的孩子是我们教育局的牟主任,独生子。说句实话,这孩子纯粹没有教养,天不怕的地不怕,上周,把自己的一个老师打了,牟主任借着自己的老脸,私下摆平了这事。本周,这孩子又鼓动了几个学生,打了那个杀人的孩子,结果,那个孩子一怒之下,刀刃刚好刺到了心脏,哦?如今的孩子,教育是深不得也浅不得。”

经过老同事的这番叙说,我才完全知道了这事的原本。

接下来,我突然没有丝毫的心思看电视,独自去卧室了。

(3)

从网络上看,管教孩子这点儿事最近突然热起来,与星二代李天一的出事直接关联。现在,无论专家学者还是老百姓都一致认为,孩子的问题与家庭管教有关系,李将军在管理孩子上着实出了问题。中国的事情大都是这样,没出事的时候,都说挺好,一出事,一骨脑儿的什么问题都有了。虽然是事实,但大家都这样说,就觉得有点儿不太正常。李将军那么多好朋友,为什么没有几个好朋友在之前提醒一下,说孩子不能这样宠,要严格一点;不能想要什么给什么,要叫他知道生活的来之不易;不要让他觉得在中国有了他那样的父母,什么事情都能摆平,没一点点法制意识。

由此看来,牟主任的儿子之死,其原因最主要还是自己惹来的。依我猜测,这孩子一定自认为有个在教育局工作的爸爸,于是,根本把老师不放在眼里,要不?一个高二学生怎么还敢打老师?

从这件事,我想到有关教育子女的某些思考——

父母的责任很重要。拿我的粗浅看法,我认为教育子女这事,作为父母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宁给好心不给好脸”,也就是父母必须在孩子面前树立一种威信,父母不要总是在孩子面前嘻嘻哈哈,天下谁不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必须做到“不露声色”,据我个人经验,在孩子未满十八岁,之前,父母的任何时刻的言行举止,孩子无不时时刻刻在效仿。孩子学习,好东西努力学还不会,孬东西不用学就会,为之,家庭教育对于任何一个孩子的一生非常重要。我觉得家庭教育最关键的是孩子的品质教育,学校教育最关键的是孩子的素质教育。牟主任老年得子,过分溺爱儿子,在儿子的成长期间,没有很好的教导,结果儿子引火烧身,葬送性命。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不是没有道理。传统教育认为,对孩子特别是儿子,必须的体罚是使其长记性的有效手法。这个我是有体会的。我小的时候是被父亲棍棒过的。确实,长大后不是记恨父亲,而是觉得父亲管理有理,棍棒有效。但这一方式显然过时了。现在父母能够也必然能做到的,是以身作则,是用自己的形象影响孩子。既然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又是给孩子性里灌输最基本内容的人,那么,言传身教――说得好也做得好、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就特别关键。就像我说邻居朋友的:你也别说孩子如何如何,你看看你们平时是不是有没注意到没做好的地方;孩子的话是不是你们平时叨叨中的,孩子的模样是不是你们两口子平时无意中做了的。孩子是父亲的镜子,孩子有什么样的行为,跟父母有直接关系,这不是给孩子推卸责任,而是实实在在的情形。

给孩子一个恰当的期望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每一个做父母不得不怀有的愿望,但是,真正成龙成凤的又有多少?这真是一个恼人的话题。在我们身处的周围,其实,大多数人既不是绝配的龙凤,也不是天生的神童仙女,真正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则是一个个凡夫俗子,既然这样,我们做父母的就得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恰当的期望值。也就是说要正确估量自己孩子的能力,恰当给孩子定个位置。像我这样的贫民家庭,给孩子定一个将来能够自食其力、不违法乱纪、健康向上的最低目标,并且努力地向超越这个目标前进就可以了。如果说,孩子的爸爸是局长、是县长,那就要更加慎重孩子将来的努力目标,即不要让孩子把全部的心思放在爸爸的身上,梦想着“我有了一个局长爸爸,我还愁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寒门出秀才,这是铁的事实。寒门出身的孩子一般能吃苦,一般总是对自己的父母不报任何指望,一般有一股不可阻挡的向前冲的勇气,现在,虽说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必须让孩子知道一分钱是来之不易。给孩子的零花钱,父母一定有个七成的计划,必要时问问孩子,花钱干什么。好多不走正道的孩子,都是从宽裕的花钱开始的。父母必须管好孩子科学正确地理财。这也是教育孩子的根本之一。


[转载]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不优秀很难

一则:
儿两岁。某日,头撞桌角,长一包,大哭。一分钟余,我走向桌子,大声问:"桌子呀,是谁把你撞疼了?哭得这么伤心?
儿止哭,泪眼看我。我抚桌,冲儿问:"谁呀?谁撞疼了桌子?""我,爸爸,我撞的!""哦,是你撞的,那还不快向桌子鞠个躬,说对不起!"儿含泪,鞠躬,说:"对不起"。

自此,儿学会了责任和担当!


二则:
儿三岁。无故大哭,我问:"咋了,哪不舒服?""没有不舒服。""那为什么哭!""就是要哭!"明显撒娇。“好吧,你要哭我们都没意见,可是你在这儿哭不合适,会打扰我们说话的,爸爸给你找个地方,你一个人好好哭,哭够了再叫我们。”说完将儿关进了洗手间:"哭完了敲门。"2分钟,儿拍门:“爸爸,爸爸,我哭完了!”。"好,哭完了?哭完了就出来吧。"
至今,儿18岁,仍未学会操纵和迁怒!


三则:
儿5岁。傍晚,牵儿散步经小桥,桥下碧水见底,暗流汹涌。儿仰头看我:“爸爸,小河好美,我想跳下去游泳。"我一愣:“好吧,爸爸跟你一起跳。不过我们先回家,换一下衣服。
回,儿换衣毕,见一盆水在面前,困惑。

儿子,下水游泳得把脸埋进水里,这你懂吧?”儿点头。“那我们现在就先练习一下,看看你能埋多久。"我看表。"好!"儿把脸埋进水里,豪气冲天?仅10 秒:"呸呸,爸爸,呛水了,好难受。""是吗?等等跳到河里,可能会更难受些。""爸爸,我们可以不去跳吗?""好吧,不去就不去了。"
从此,儿学会了谨慎而不冒失,三思而后行。


四则:
儿6岁,好吃。某晚,放学经麦当劳,驻足:"爸爸,麦当劳!”垂涎欲滴。
"嗯,麦当劳!想吃?"
"想吃!"
"儿子,一个人想吃就吃呢,叫狗熊;想吃而能不吃呢,叫英雄。"
接着问:“儿子,你要做英雄呢还是做狗熊?
“爸爸,我当然要做英雄!

"好!那英雄,想吃麦当劳时会怎样呢?"

"能不吃!"很坚定!
"太棒了,英雄!回家吧。"

儿流着口水,随我回。
从此,儿学会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经得起诱惑。



五则:
儿8岁,顽皮,与大同学打架。伤痕累累,回,大哭不止。
"委屈?"
"委屈!"儿泣答。
"愤怒?"
"愤怒!"儿嚎啕。
"你打算怎么办?"再问,"需要爸爸为你做点什么?"
"爸爸,我要找块砖头,明天从背后去砸他!"
"嗯,我看行!爸爸明天为你准备砖头。"继续问,"还有呢?"
"爸爸,你给我弄把刀,我明天从背后去捅他!"
"好!这个更解气,爸爸这就去准备一下。"我上楼。
理解支持,儿渐平静。约20分钟,我从楼上搬一大堆衣服及棉被?
"儿子,你决定了吗?是用砖头,还是用刀呀?"

"但是,爸爸,你搬那么多衣服被子干吗?"儿困惑。
"儿子,是这样的:如果你用砖头砸他,那么警察就会把我们带走,在监狱里大概只要住一个月,我们就带些短衣薄被就可以;如果你用刀子捅他,那么我们在监狱里至少3年回不来,我们可要多带些衣服被子,四季都要带齐?"
"所以,儿子你决定了吗?爸爸愿意支持你!"
"要这样的?"儿惊愕。
"是这样的,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我趁机普法。
"爸爸,那我们就不干了吧?!"
"儿子,你不是很愤怒吗?"
"嗨嗨,爸爸,我已经不愤怒了,其实我也有错。"儿脸红。
"好,爸爸支持你!"
自此,儿学会了选择和代价。

六则:
儿9岁,四年级,数学不及格,闷闷不乐。
"怎么了?考试不及格,还给我们脸色。"
"因为数学老师很讨厌,她的课不爱听。"理直气壮。
"哦,怎么个讨厌法?"我很感兴趣。
"??,??"儿说了很多,"总之她也不喜欢我。"
哦,别人喜欢你,你就喜欢她;别人不喜欢你,你就讨厌她。这说明你是个主动的人还是被动的人?
“是个被动的人!"儿子回答。

是强者,还是弱者?是大人,还是小人?”继续问。
是弱者,是小人!”儿怯怯。
"那你要做大人,还是小人?"
"做大人!爸爸,我知道了:无论老师喜不喜欢我,我都可以去喜欢她,尊敬她,主动影响她,做一个强者。
翌日,开心上学,数学从此优秀。并知道了何为大人,何为小人。

七则:
儿10岁,玩游戏。妻屡教,子不改。
"儿子,听说你每天玩这个?"我指着电脑。
"嗯。"承认,低头!
“每次玩完之后,什么感受?"

"茫然,空虚,没劲,自责,看不起自已?"
"那为什么还玩呢?把持不住自己,是不?"
"是的,爸爸。"儿很无助。
"好!爸爸帮助你!"我搬来电脑,给儿子一小锤,"儿子,砸了它!"
"爸爸!"儿惊愕!
"砸了它,爸爸可以没有电脑,但不能没了儿子!"

儿流泪,亲手砸了电脑!
从此,儿懂得了什么叫原则。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八则:
儿11岁。我与妻久居异乡,每日致电老母亲,问候。一日,儿接电话:
"爸爸,您好!"很兴奋!
"嗯,好!奶奶呢?请奶奶听电话。"

"爸爸,你为什么每天只给奶奶打电话呀?"
"这有什么好奇怪?因为那是我妈!"
"那我呢?我也想你们!"
"你找你妈去呀!"
"哦!"
从此,妻每天6点,能接到儿子问候,风雨无阻,至今已8年!
九则:
儿12岁,六年级,作业繁重,情绪焦躁。傍晚,儿放学归,刚进门。
"臭小子,你昨天是不是把我的盘子打破了?"我妹妹开始发难。
"没有呀,姑姑,我没有!"一脸困惑。
"我看见你打的,还耍赖!"我母亲又铁证如山。
"我没有呀!你们冤枉我?"大哭,躺地,情绪爆发?
约5分钟,我从房间出,厉声道:

"咋了?在这里发疯!"
"爸爸,姑姑和奶奶冤枉我!"
"冤枉?冤枉你又咋样!冤枉你就躺下了?没出息!你是不是男子汉?"
儿止哭,站起,低头:
"爸爸,她们冤枉我。"
"男子汉大丈夫,就算天塌下来,也不能躺下!何况一个小小的盘子?没出息!"我继续,"人这一辈子,要经历多少风风雨雨,被冤枉、污蔑、背叛、出卖?你就趴下了?那是孬种!"
儿挺腰,抬头:
"爸爸,我懂了,现在我该怎么办?"
"现在?问问你自已,你有很多时间吗?"
"没有,很多作业要做。"
"那还不去做作业!记住,哪怕山崩地裂,不理它,先做好自己的事!"
儿提起书包,向奶奶,姑姑行礼,从容走进书房。
我们仨会心一笑。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儿子,当你长大后,看到这幅对子时,或许,你会想起今天,想起奶奶,想起姑姑,想起爸爸的良苦用心!

以上摘自《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



一个电话挽救了一个孩子





许锡良



这次回老家遇到了一个未曾谋面的老乡,这位老乡在福州市政府部门任职,同学晚宴的时候,他见到我后紧握我的双手说,多亏当年你的一个电话挽救我的女儿。我努力回忆才回想起原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五年前因为弟弟在福州遇车祸去世了,我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去福州处理后事。多亏福州的朋友们的鼎力相助,才把这场家庭灾难处理好了。在处理后事期间我应邀去了福州格致中学作了一场演讲。这件事情被我在福州的一个老乡知道了,便告诉了我了,说有一个老乡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遇到了麻烦,现在很绝望。他会打电话给我咨询此事。


那天晚上,果然这位遇到教育难题的老乡打来电话给我。说清了情况,原来是这样的。他的女儿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从小学开始就是班上第一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处处能够争先。但是,到了初中之后压力很大,孩子无论怎样努力都难再维持班上前三名的位置。过大的压力导致了孩子的精神障碍。终于在初三的时候无法维持学业,退学了。现在在家休息。我问,她究竟怎样的时候,老乡说,一上学就满嘴胡话,精神压抑,夜不能眠。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就会恢复正常。但是,只要一回到学校就会有这样的恐惧症。我问清情况之后,对他给出了几点意见。




第一,父母暂不再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关心她的学习,只关心她是否开心。


第二,当孩子恢复了理智的时候,不关心孩子的成绩在班上与学校年级的排名情况,只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状况。


第三,找机会与孩子一起外出旅游,如果有条件最好与孩子一起到国外体验一下他国的教育与风光,一起欣赏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玩个开心痛快。

第四,在内心里对孩子的生命要有一种敬畏感,孩子的前途并不被眼下的一些分数与成绩排名所决定,要相信孩子的将来的前途取决于能否感受到人生的幸福与体会到世界的美这一点上,也就是说物质状态并不决定一个的幸福状况,内心世界的健康健全才是关键。

第五,人生有多种可能,并不只是一条路,不能把孩子往一条路上逼。

我讲完这几点之后,老乡抱着将信将疑,把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试一试。没有多久,这孩子竟然逐渐恢复了理智,完全像一个正常孩子一样能吃能喝,有说有笑了。五年过去了,这孩子不但以优秀的成绩顺利读完高中,而且考上了一个重点大学。现在孩子已经读大学二年级。当他告诉我,孩子现在很好,很健康,很开心快乐的时候,我真的很开心。就是我这样不爱喝酒,酒量很小的人,也因为高兴而多喝了几杯,醉倒了。但是,这也是我这次家乡行听到的最好的消息。那次不过打了十多分钟的电话,却意外挽救了一个孩子。要知道,当时我因为弟弟遇到车祸去世,而且手头上还正在处理弟弟的后事,自己内心里还处在悲伤之中。但是,想到自己尚且还能够对他人有所帮助,就感觉这是一种安慰。同时每次想起五年前在福州的日子,就会对福州的朋友们充满感激之情。


人生常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不测,但是,只要我们内心里充满对正义、善良的向往,保持对人生的乐观态度,不惜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那么我们就还有希望。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在人世间,一个人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让别人快乐的人,自己才是真正快乐的人。

2013年4月5日于老家黎川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10 09:06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




 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是你自己问题的投射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

  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开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

  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心”一直健康,“心”怎么可能有问题呢?

  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是你自己问题的投射。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

  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

  如果你看到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要寻找他的问题,先反过来,在你自己身上寻找问题。如果你看到银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肯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掌控者是头脑,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很难被掌控。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问一问你自己。

  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让他按照天性成长。

  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地去培养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如何才能让一个小孩天然成长?当你成为一个完全无惧的家长的时候。

  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会担心,这样地放任着小马,它以后怎样,它长大会如何,等等。你怎么敢对你的小孩撒手?你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不是像老天一样大胆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你知道什么对他的人生道路最好吗?

  在孩子面前,我们似乎都是上帝。在一个幼小的孩子面前,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扮演上帝: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最好,我们知道什么样的道路对他最好..从其一生的长远角度来看,你真的知道什么对你的小孩最好吗?以你的“知道”来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认为是好的或对的东西强加给你的小孩,那简直是挟持和强奸。你在挟持他的生命自由,你在强奸他的心。

  在那无明中,以爱或对他好的名义,你对你的小孩做过多少蠢事你知道吗?当一个人在无明中时,你怎样对待自己,你就怎样对待他人。你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惩罚你的小孩,你用责备自己的方式责备他。当你还是一个有许多问题的家长时,你怎能教育出一个和你不一样的小孩?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不希望他成为的那部分——他就越成为你内心中所讨厌的自己的那个形象。只有你管他越少,他才会越来越不像你,他才会越来越发展出你的生命中所没有的新的部分。

  你确定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你的孩子该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你真正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你是上帝吗?如果你真的是上帝,那就像上帝一样去做,彻底撒手让你的“孩子”自己成长。看,那天底下的众生——老虎、狮子、蚂蚁、蜜蜂,哪一个不是它们自己在成长,上帝可没有操控它们的人生道路哦。

  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

  人们往往把知识多当成有智慧,这是个错觉。在这个错觉的影响下,人们都期待自己的知识多一些,都拼命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装知识,这也导致他们的教育模式是这样。家长们在自己身上的“希望”过期了以后,他们把曾经对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往他脑子装更多的知识呗。如果一个小孩在四岁时就能识别两千个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我们就以为他很聪明。而这有什么用处?你只不过是在往一台电脑的硬盘上多储存一些数据而已。

  智慧是一种空盈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满实的状态。过多的知识只能使一个头脑变得狡猾,而狡猾并不是智慧。电脑能够随时调度出千万知识信息,但电脑并不是一个智慧的人脑。对于人来讲,智慧不取决于他里面的有,而取决于他里面的空。当他里面空的部分越多,他运用知识的空间和能力就越大,犹如电脑的硬盘和内存里空白越多,它的运行速度就越快一样。教育你的小孩,给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得太满。如果你把他的头脑填得太满太实,犹如一个瓶子被塞得太紧太实一样,它那里面的空就成为死空,这样一个小孩的智慧就发挥不出来了。

  因此,教育小孩,要注意他里面的空。知识教育是一种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种空的教育。记住保留给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请重视智慧教育胜过知识教育。

  要求、期望、负责是不是爱

  我们衡量自己对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往往会看对他有没有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或那程度有多深。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们越负责时,我们就越爱那个人;反之,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这是真的吗?这是一个错误。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都是恐惧的替代物。它们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要求、期望和负责意味着爱,你确定那是真的吗?

  在我们的教育中,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结果“要求”“期望”或“负责”成为了我们与另一个个体的联结。当我们对他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这能使我们感到与对方联结得更深、更紧,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为了弥补安全感的,当一个人越强调教育,其背后的不安全感越大。教育似乎是一种掌控,它建立在对未来和恐惧的幻觉基础上。教育是恐惧的面目,一个人越恐惧就越需要它,一个人越恐惧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

  觉者没有教育的概念,因为他们不需要教育。老子从未提倡过教育,因为他处在了道的源头。

  万物需要的不是他我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而实质上,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严格地说,那不是爱,那是完全的恐惧。

  我们对教育应持什么态度?将它的意义下降到最低。没有人需要教育,他们需要自我教育。

  别把小孩当“人质”

  因为家长心存恐惧,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他们在无意识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当成了他们自我安全感的“人质”。你必须变成优秀和美好的,否则我就不安全;你必须变得有能力,否则我怎么能够安心?瞧,家长们在把孩子变成他们内在安全的要挟物了。

  当一个小孩是一个家庭中的“人质”时,你猜,这个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小孩变成了整个社会或家庭的内在恐惧之河上的波涛,他当然无法获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当你恐惧,他能感受到恐惧,即使他很小;当你放松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小孩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心上来。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没有把孩子当成你的“人质”?来检点一下你自己。盘查你内心的恐惧,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开始。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疗,它治疗的正是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来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教育。

  真正的爱是什么

  我们常常会说,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吗?当一个人内心还存有恐惧时,他对另一个人的爱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正的爱是什么?并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给他,也不是他要什么你都能满足或给予。真正的爱和此无关。

  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它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本性的能量。你不期待他,不要求他和本来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试图改造或修正他。真正的爱是完全无条件的。无论如何你都爱他,怎么样你都爱他,你的爱甚至和他无关。这才是真正的爱。这爱像老天对万有的态度一样,给予你但对你没有要求、没有期待,他对你无为。

  如果把这个标准称为真爱的标准,那么来检点一下你对孩子的爱是不是真爱。你期待他学习好,你期待他做个好小孩,但你知道你的期待曾经暗地里带给他多少压力吗?你越期望他好,你越形成自己的压力。这对小孩的成长有好处吗?我们对我们的小孩没有期待,他怎样我们都爱他;我们尽己所能,但不要求他。这才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呢。

  对孩子没有期待的教育,并不比对孩子有更多所谓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思考一下,你觉得是这样吗?在对待小孩的问题上,来重新思考一下你的爱,那是不是真正的爱?

  存在一个亲子关系吗?

  在当代的幼儿教育中,我们非常强调亲子关系,但存在一个所谓的亲子关系吗?

  其实,整个生命存在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你与他人的关系。所有关系的本质都是你与自己关系的投射。你与你念头的关系是你与整个世界关系的母体。你所有外在的关系,都是这一关系的投射。因此,严格地说,像不存在其他人际关系一样,也不存在一个亲子关系;因为对一个具体的你来讲,不存在一个外在的小孩,只存在一个内在的小孩。你对你内在小孩的态度,就是你与你外在小孩的关系。

  如果你与你的小孩关系混乱了,如何处理好你与他的关系?处理好你与你内在小孩的关系——你和你信念的关系即可。你明白要点吗?家庭中出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是每个人与他自身问题的外在投射。假如你与你的小孩出现了关系障碍问题,要解决的话,请深入你的内部,发现你与你念头的关系。理解你的想法,就会调解你与他们的关系。请注意这一点,这才是解决人际关系的根本要点呢。

  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

  在教育之中,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这是在根子上解决问题。没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就不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个小孩只是家庭和社会之树上的一枝花朵,它开出了家庭或社会的优点,同时它把整个家庭或社会隐藏的毛病也给开出。如果一棵树长的花朵有了毛病,我们通常就要深入树根去治疗,而不仅仅停留在花朵本身。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小孩出了问题,我们该深入何处对他加以帮助呢?显然,家庭和社会是根源。

  原来的宇宙是没有问题的,那是一个无问题的宇宙。如果你在宇宙中发现了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心”的——而且只能是你自己的心。当心不向宇宙投射问题,宇宙怎会生出自己的问题?如果你处在一个问题重重的世界,那么,反诸向内,去探究你的心。问题一定出现在那里,是投影仪出问题了。

  心就是一台投影仪,如果你在生命的画面上看见了问题存在,那么请看一看你的投影仪吧。如果你发现在孩子教育上存在问题,解决的方式一样:先看看你自己的投影仪,然后再检查别人的投影仪吧。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之道呢。

  教育孩子,就是自省

  我们对人生问题深入探索就会发现:当你没问题了,整个世界的问题就结束了。如果我还发现世界是有问题的,那一定是我还有问题。当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纳这个世界的时候,那说明我的心还没有实现它自己的圆满。看到世界是圆满的,只是见证自己内在圆满的一个结果。

  如果我在孩子问题上,存在着焦虑、担心或要求,那一定说明我的内心还深藏恐惧、狭隘的见解、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等无明之相。当我不是安守在觉知上,我问题重重。当我问题重重时,我一定正在我的念头上生死翻滚。无论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只要我还痛苦、焦虑或担心,就一定没有看破生命的幻象,没有看到存在的真相。

  教育是一种自醒,是一种人类的自醒,一种你的自醒。在完成自身生命圆满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桥。踩着这座桥,你回到了你自己。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实现孩子的圆满之中,你必圆满你自己。同样的道理,你在圆满自身的过程中,你的小孩也必圆满。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结果,内在世界给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

  借着你有一个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工夫吧,以此来实现整个存在的圆满。教育是一种自醒的途径,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18 08:38
赞美他人是一种美德                         成墨初/文
(本文应邀公益图书《我们给孩子的书——100位作家、编辑写给孩子的信》所写)

宝贝,你好:

宝贝,前几天是你5岁生日,早在几天前,我就在想,今年要送你什么礼物?想送你最喜欢的芭比娃娃吧,可是家里已经好几个了;送你一套漫画书吧,又怕你看不懂……
思忖许久,我决定还是送你几句鼓励的话吧,打算在吃饭的时候说给你听,于是在餐桌边你听到了我如下的话:
“宝贝,今年你的表现很棒,爸爸曾经为你设想过很多次你的成长轨迹,却完全没想到,仅仅在一年的时间里,你就从家里的小公主变成了懂事的小主人。你听话,体贴父母,还帮助我照顾生病的奶奶。爸爸都看在眼里,由衷地为你高兴。”
在开饭前,你开心地将幼儿园老师、同学送的卡片、礼物拿出来,也收到了爷爷、妈妈的礼物,然后你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我,想知道一向疼爱你的爸爸会送什么礼物。
当我将我的“礼物”呈上的时候,你直接从饭桌上站起来,来到我身边,搂住我的脖子,认真地对我说:“爸爸,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了。”
我摸着你的头,用期许的眼神对你说:“你一直很棒,爸爸相信你会更优秀。”
那天晚上,你妈妈加班,奶奶在医院里住院,爷爷视力不好,自己很难照顾自己。你似乎看出了爸爸的为难,对我说:“爸爸,您去医院照顾奶奶吧,我在家照顾爷爷,我会领着爷爷去卫生间的。您放心去吧。”
虽然爸爸是个坚强的人,可是听到你的话,内心还是被触动了。爸爸也知道,是爸爸送你的“生日礼物”让你更加懂事了。
宝贝,你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是不会获得别人的鼓励的,但是一旦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鼓励,就要加倍珍惜,在鼓励和赏识中不断完善自己,这个过程也是你更清楚地认识未知的自己,使自己变得向善、向美。
给你说个我听来的故事。
有一个罪犯,在抢劫之后被警察发现,为了自保,他随便抱起一个婴儿,当时急于逃离现场,看到旁边正好有辆车。车里坐着一位年迈的老人。当然,老人是不知道他是个罪犯的。
那个罪犯匆匆忙忙得让老人下车,老人对他说:“是不是孩子生病了?一看你就是个好爸爸,赶紧用我的车送孩子去医院吧。我打车回家。”
听到这里,那个罪犯很愧疚,也很感激。这是第一次,别人把他当作好人,还想为他提供方便。他竟然留下了热泪,将孩子放下,去警察局自首了。
这也许是个误会,但老人的话却是真诚的,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它的功效,它使一个罪孽深重的人,认识并反省自己的错误。
相信他在今后的生活中会不断忏悔,重新做人。
宝贝,你还要知道,别人给以你赞美,你也要学会回馈,这不仅仅体现在你更努力,还要学会赞美别人。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还记得那次吗?
爸爸带你去游乐园,你一点都不像是你这个年龄的孩子,甚至比那些男孩还要大胆。你特别喜欢玩过山车,还说玩得很过瘾。期间,有个小哥哥站在下面,他的妈妈正在鼓励他也去玩。可是妈妈再怎么说,他还是摇头。
你像个小大人似的,走过去,拉着小哥哥的手,说:“去玩吧,我比你小,都不怕,你肯定也没问题的。我陪你玩,我在你旁边保护你。”
说完还拍了拍自己的小胸脯,很有英雄气概,惹得我和那个小哥哥的妈妈都笑了。那个小哥哥在你的鼓励下,终于敢坐过山车了。
宝贝,你真的很棒,尽管你没有意识到你的话是鼓励和赏识,但却给了别人莫大的支持。我很欣慰。
同是一片草地,有的人看到的是满地的郁郁葱葱;而有的人却只看到草尖上的毛毛虫。为什么同样是草,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原因就在于有的人懂得赏识、赞美,而有的人只会用挑剔、指责的眼光。
经常赏识他人,赞美他人的人往往处事积极乐观,受人欢迎,不常生病,并且比一般人长寿;而常指责、抱怨的人没有朋友,孤单落寞,心理脆弱,比一般人寿命短。
宝贝,请永远记住:赞美、赏识就像适逢对于帆,就像是雨露对于种子;赞美赏识使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品。赞美、赏识是希望,是动力,是用自己的心灵之火去点燃别人的心灵之火。

                                            爱你的爸爸
                                                 2010723

    作者简介:
    成墨初,著名出版策划人,家教畅销书作家。出版过教育专著40多部。目前居于北京,专注于家庭成功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著述,并主持运行国内第一家原创家教图书开发中心——开智书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 15:35
学者刘瑜写给孩子的信:执着以后常常伤害珍视当下2013年06月01日 来源:新京报 作者:刘瑜





新京报插图/师春雷
【作者简介】
刘瑜
政治学者,代表作有《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等,女儿小布谷今天刚满一百天。“望子成龙”这四字成语让她不安,但她希望女儿能幸运地找到自己的梦想。她希望以后能和女儿成为好朋友,但愿意为她的独立而叫好。
亲爱的小布谷:
今年六一儿童节,正好是你满百天的日子。
当我写下“百天”这个字眼的时候,着实被它吓了一跳——一个人竟然可以这样小,小到以天计。在过去100天里,你像个小魔术师一样,每天变出一堆糖果给爸爸妈妈吃。如果没有你,这100天,就会像它之前的100天,以及它之后的100天一样,陷入混沌的时间之流,绵绵不绝而不知所终。
就在几天前,妈妈和一个阿姨聊天,她问我:为什么你决定要孩子?我用了一个很常见也很偷懒的回答:为了让人生更完整。她反问:这岂不是很自私?用别人的生命来使你的生命更“完整”?是啊,我想她是对的。但我想不出一个不自私的生孩子的理由。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自私吗?现代人说:“我喜欢小孩”,不自私吗?生物学家说“为了人类的繁衍”,哎呀,听上去多么神圣,但也不过是将一个人的自私替换成了一个物种甚至一群基因的自私而已。对了,有个叫道金斯的英国老头写过一本书叫《自私的基因》,你长大了一定要找来这本书读读,你还可以找来他的其他书读读,妈妈希望你以后是个爱科学的孩子,当然妈妈也希望你在爱科学的同时,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式挣脱虚无。
因为生孩子是件很“自私”的事情,所以母亲节那天,看到铺天盖地“感谢母亲”、“伟大的母爱”之类的口号时,我只觉得不安甚至难堪。我一直有个不太正确的看法:母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是她为生孩子这个选择承担后果而已,谈不上什么“伟大”。以前我不是母亲的时候不敢说这话,现在终于可以坦然说出来了。甚至,我想,应该被感谢的是孩子,是他们让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让他们的虚空有所寄托,让他们体验到生命层层开放的神秘与欣喜,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到尽情地爱——那是一种自由,不是吗?能够放下所有戒备去信马由缰地爱,那简直是最大的自由。作为母亲,我感谢你给我这种自由。
也因为生孩子是件自私的事情,我不敢对你的未来有什么“寄望”。没有几个汉语词汇比“望子成龙”更令我不安,事实上这四个字简直令我感到愤怒:有本事你自己“成龙”好了,为什么要望子成龙?如果汉语里有个成语叫“望爸成龙”或者“望妈成龙”,当父母的会不会觉得很无礼?所以,小布谷,等你长大,如果你想当一个华尔街的银行家,那就去努力吧,但如果你仅仅想当一个面包师,那也不错。如果你想从政,只要出于恰当的理由,妈妈一定支持,但如果你只想做个动物园饲养员,那也挺好。我所希望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你能幸运地找到自己的梦想——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感,又恰好拥有与这个梦想相匹配的能力——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与其梦想成比例的能力。是的,我祈祷你能“成功”,但我所理解的成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敬畏与热情——在妈妈看来,一个每天早上起床都觉得上班是个负担的律师,并不比一个骄傲地对顾客说“看,这个发型剪得漂亮吧”的理发师更加成功。
但是,对你的“成就”无所寄望并不等于对你的品格无所寄望。妈妈希望你来到这个世界不是白来一趟,能有愿望和能力领略它波光潋滟的好,并以自己的好来成全它的更好。妈妈相信人的本质是无穷绽放,人的尊严体现在向着真善美无尽奔跑,所以,我希望你是个有求知欲的人,大到“宇宙之外是什么”,小到“我每天拉的屎冲下马桶后去了哪里”,都可以引起你的好奇心;我希望你是个有同情心的人,对他人的痛苦——哪怕是动物的痛苦——抱有最大程度的想象力因而对任何形式的伤害抱有最大程度的戒备心;我希望你是个有责任感的人,意识到我们所拥有的自由、和平、公正就像我们拥有的房子车子一样,它们既非从天而降,也非一劳永逸,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努力追求与奋力呵护;我希望你有勇气,能够在强权、暴力、诱惑、舆论甚至小圈子的温暖面前坚持说出“那个皇帝其实并没有穿什么新衣”;我希望你敏感,能够捕捉到美与不美之间势不两立的差异,能够在博物馆和音乐厅之外、生活层峦叠嶂的细节里发现艺术;作为一个女孩,我还希望你有梦想,你的青春与人生不仅仅为爱情和婚姻所定义。这个清单已经太长了是吗?对品格的寄望也是一种苛刻是吗?好吧,与其说妈妈希望你成为那样的人,不如说妈妈希望你能和妈妈相互勉励,帮助对方成为那样的人。
有一次妈妈和朋友们聊天,我说希望以后“能和自己的孩子成为好朋友”,结果受到了朋友们的集体嘲笑。他们说,这事可没什么盼头,因为你不能预测你的孩子将长成什么样,一个喜欢读托尔斯泰的妈妈可能生出一个喜欢读《兵器知识》的小孩,一个茶党妈妈可能生出一个信仰共产主义的小孩,一个热爱古典音乐的妈妈可能生出一个热爱摇滚的小孩,甚至,一个什么都喜欢的妈妈可能生出一个什么都不喜欢的小孩?而就算他价值观念兴趣爱好都和你相近,他也宁愿和他的同龄人交流而不是你。所以,朋友们告诫我,还是别做梦有一天和你的孩子成为朋友啦。好吧,妈妈不做这个梦了,我不指望你15岁那年和爸爸妈妈成立一个读书小组,或者25岁那年去非洲旅行时叫上妈妈。如果有一天你发展出一个与妈妈截然不同的自我,我希望能为你的独立而高兴。如果你宁愿跟你那个满脸青春痘的胖姑娘同桌而不是妈妈交流人生,那么我会为你的人缘而高兴。如果——那简直是一定的——我们为“中国往何处去”以及“今晚该吃什么”吵得不可开交,如果——那也是极有可能的——你也像妈妈一样脾气火爆,我也希望你愤然离家出走的时候记得带上手机、钥匙和钱包。

小布谷,你看,我已经把太多注意力放在“以后”上面了,事实上对“以后”的执着常常伤害人对当下的珍视。怀孕的时候,妈妈天天盼着你能健康出生,你健康出生以后,妈妈又盼着你能尽快满月,满月之后盼百天,百天之后盼周岁?也许妈妈应该把目光从未来拉回到现在,对,现在。现在的你,有一百个烦人的理由,你有时候因为吃不够哭,有时候又因为厌奶哭,你半夜总醒,醒了又不肯睡,你常常肠绞痛,肠绞痛刚有好转就又开始发低烧,发烧刚好又开始得湿疹?但就在筋疲力尽的妈妈开始考虑是把你卖给马戏团还是把你扔进垃圾桶时,你却靠在妈妈怀里突然憨憨地一笑,小眼睛眯眯着,小肉堆堆着,就这一笑,又足以让妈妈升起“累死算了”的豪情。岂止你的笑,你睡着时嘴巴像小鱼一样嘬嘬嘬的样子,你咿咿呀呀时耸耸着的鼻子,你消失在层层下巴之后的脖子,你边吃奶边哭时的“哎呀哎呀”声,你可以数得出根数却被妈妈称为浓密的睫毛?都给妈妈带来那么多惊喜。妈妈以前不知道人会抬头这事也会让人喜悦,手有五个手指头这事也会让人振奋,一个人嘴里吐出一个“哦”字也值得奔走相告——但是你牵着妈妈的手,引领妈妈穿过存在的虚空,重新发现生命的奇迹。现在,妈妈在这个奇迹的万丈光芒中呆若木鸡,妈妈唯愿你能对她始终保持耐心,无论阴晴圆缺,无论世事变迁,都不松开那只牵引她的手。
小布谷,愿你慢慢长大。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布妈
2013.5.22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 15:36
周智琛致即将出世的孩子:愿你如夏花般灿烂2013年06月01日 来源:新京报 作者:周智琛






新京报插图/师春雷
【作者简介】
周智琛 80后,媒体人,即将为人父,因为孩子的到来,他觉得自己开始了新的人生,拥有更多的勇气,愿意欣悦地潜修,仿如重新成长。
周智琛 致即将出世的孩子
亲爱的孩子,南方终于要迎来七八月的夏天了,咱们家屋后的桉树林里,长尾缝叶莺还是每天极嘹亮地唱着歌,它们跳跃嬉闹时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总能唤来一堆同样顽皮的白腰纹鸟叽叽鸣啭,简直热闹极了。这些同林的鸟儿如此情不自禁地歌颂夏的生机,多半是知道你就要在这个季节里降生。
想象和感受你的每一个细节,就好比水磨糯米一样,细细软软。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我正在云南一个边境寨子里出差。凌晨六点,天还没亮呢,你妈妈就打来电话,说你已经来到她的身体里。我保证,在那个孤寂雾蒙的清晨,我听到来自天籁的声音了。我实在抑制不住涌动的心绪,径直跑到屋外放声大笑,我还特地把嘴贴到一棵苍实多皱的大树上大声说话,拜托树叶和树枝代我向大自然转告你已来的消息,我全然不介意它们会不会理睬我那似乎过于热烈的心情。自那天起,我的世界就弥漫起犹如花香般的色彩。
亲爱的孩子,我们已然感到,你的出现远比爸爸妈妈的想象还要丰富神秘,你每天都在给我们传递之前所没有经受过的悸动与希望,把我们的身心灌得满满的。自从怀上你的那一刻,我们新的人生就开始了。所谓新的人生,既是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潜修,也是爸爸妈妈思想精神再成长的机缘。关于这一点,我和你的很多叔叔阿姨都吐露过一层意思——当一个人甘愿为人父母时,最像一个人——孩子来了,我们的心肠也会变成孩子,纯真而爱幻想;但还有一层意思我不曾对人说过:不为人父母,不知爱可以如此饱满,父母之爱,无私无形,很多时候,我们竟会忽略这种爱。
亲爱的孩子,在这方面,你的妈妈是个细致温柔的人,她早已在四五月间买好你所需的全部物品,现在的家里,丰饶犹如塞满爱心的婴儿用品专卖店。原来,购物可以不为满足一种物欲,而是一种理解和释放爱的方式。你知道吗,爸爸妈妈为了寻一张适合你的小床,这几个月间都在思量斟酌,终于在五月中旬买来一张实木无漆的云杉小床。我在组装它的时候,一心想着你肉嘟嘟的样子,以至于每拼一块床板,每拧一下螺丝时都格外地小心、分外地谨慎。
这份为人父母的郑重,有时候让你的妈妈过得好辛苦。如有哪一天她睡不好了,便担心日后你睡眠也不好;又比如哪几天胃口不佳了,她肯定发愁你的小身体是不是会受到无端的影响;最让人担心的是,待类似的烦恼渐多,忧来无方,她的忧伤越发敏感了。每每这时,我都会想,母爱不能深究,一较真,就成心结了。所以,我和你,今后一定得把自己照顾得好好的,不让她操心,这才是对她最大的守护。对了,我的孩子,爱你的妈妈,那是一件终身大事,要用一生而为,更要懂得快乐去爱。

凡是蕴涵爱和美的东西,总是有一种打动人的力量。我们愿意你拥有这么一个梦想:懂得爱和懂得美,并承接它们无尽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上完完整整地做你自己。人生只有一个童年,追寻生命中第一层次的奥秘,并恣意享受它们将给予的快乐,是你最应该做的。在你的世界里,你可以先和小朋友、云天、湖水、鸟雀和繁盛的草木玩个够,再来考虑要不要干点别的事。
亲爱的孩子,再过一个多月,你就要和我们见面了,愿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在生如夏花的那一天,假如你是男子汉,所有人都将唤你贝贝特;如果是个女孩子,我们就会叫你恰恰——这是爸爸妈妈一起给你起的小名,愿你喜欢,也愿你被所有有爱的人喜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 15:37
刘慈欣写给女儿的信:你将生活在一个好玩儿的世界2013年06月01日 来源:新京报 作者:刘慈欣





新京报插图/师春雷
【作者简介】
刘慈欣
科幻作家,代表作《三体》三部曲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高峰,女儿今年13岁。刘慈欣在给女儿的信中,大胆想象二百年后的世界将“没有贫穷、疾病、战争和不公正”。
亲爱的女儿:
你好!这是一封你可能永远收不到的信,我将把这封信保存到银行的保险箱中,在服务合同里,我委托他们在我去世后的第二百年把信给你。不过我还是相信,你收到信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现在你打开了信,是吗?这时纸一定是比较罕见的东西了,这时用笔写的字一定消失已久,当你看着这张信纸上的字时,爸爸早已消逝在时间的漫漫长夜中,有二百多年了。我不知道人的记忆在两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将如何变化,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我甚至不敢奢望你还记得我的样子。
但如果你在看这封信,我至少有一个预言实现了:在你们这一代,人类征服了死亡。在我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有人指出:第一个永生的人其实已经出生了,当时我是相信这话的少数人之一。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也许你们修改了人类的基因,关掉了其中的衰老和死亡的开关,或者你们的记忆可以数字化后上传或下载,躯体只是意识的承载体之一,衰老后可以换一个……我还可以想出其他很多种可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你们的生命已经飞跃到什么样的形态,你还是你,甚至,在你所拥有的漫长未来面前,你此时仍然感觉自己是个孩子。
你收到这封信,还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银行对这封信的保管业务一直在正常运行,说明这两个多世纪中社会的发展没有重大的断裂,这是最令人欣慰的一件事,如果真是这样,那我的其他的预言大概也都成为了现实。在你出生不久,在我新出版的一本科幻小说的扉页上,我写下了:“送给我的女儿,她将生活在一个好玩儿的世界”,我相信你那时的世界一定很好玩儿。
你是在哪儿看我的信?在家里吗?我很想知道窗外是什么样子。对了,应该不需要从窗子向外看,在这个超信息时代,一切物体都能变成显示屏,包括你家的四壁,你可以随时让四壁消失,置身于任何景致中……
你可能已经觉得我可笑了,就像一个清朝的人试图描述二十一世纪一样可笑。但你要知道,世界是在加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以后,二百多年的技术进步相当于以前的两千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我不是像清朝人,而是像春秋战国的人想象二十一世纪那样想象你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想象力与现实相比将显得极度贫乏。但作为一个写科幻小说的人,我想再努力一下,也许能使自己的想象与你所处的神话般的现实沾一点边。
好吧,你也许根本没在看信,信拿在别人手里,那人在远方,是他(她)在看我的信,但你在感觉上同自己在看一样,你能够触摸到信纸的质地,也能嗅到那两个多世纪后残存的已经淡到似有似无的墨香……因为在你的时代,互联网上联结的已经不是电脑,而是人脑了。信息时代发展到极致,必然实现人脑的直接联网。你的孩子不用像你现在这样辛苦地写作业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已经不存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联入网络的瞬间轻易拥有知识和经验。但与人脑互联网带来的新世界相比,这可能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那将是怎样一个世界,我真的无法想象了,还是回到我比较容易把握的话题上来吧。
说到孩子,你是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看这封信吗?在那个长生的世界里,还会有孩子吗?我想会有的,那时,人类的生存空间应该已经不是问题,太阳系中有极其丰富的资源,如果地球最终可以养活一千亿人,这些资源则可以维持十万个地球,你们一定早已在地球之外建立新世界了。
你家的周围应该很空旷,远处稀疏的建筑点缀在绿色的大自然中。城市化可能只是一个历史阶段,信息网络的发展最终将使城市变得越来越分散,最终消失,人们将再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但网络上的虚拟城市将更加庞大和密集,如果你愿意,随时都可以置身于时尚的中心。
那时的天空是什么样子?天空是人类所面对的最恒久不变的景致,但我相信那时你们的天空已经有了变化,空中除了日月星辰,还能看到一些别的东西,地球应该多出了一条稀疏的星环,地球上所有的能源和重工业都已经迁移到太空中,那些飘浮的工厂和企业构成了星环。从地面上看,那些组成星环的东西有些能看出形状,像垂在天空上的精致的项链坠,那是太空城,我甚至能想出他们的名字:新北京、新上海和新纽约什么的。
也许你现在已经不在地球上了,你就在一座太空城中,或者在更远的地方。我想象你在一座火星上的城市中,那城市处于一个巨大的透明防护罩里,城外是一望无际的红色沙漠。你看着防护罩外的夜空,看着夜空一颗蓝色的星星,你是从那里来的,二百多年前我们一家也在那里生活过。
你的职业是什么?你所在时代应该只有少数人还在工作,而他们工作的目的已经与谋生无关。但我也知道,那时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人去做的工作,有些甚至十分艰险。比如火星,其环境不可能在两个多世纪中地球化,在火星的荒漠中开拓和建设肯定是艰巨的任务。同时,在水星灼热的矿区,在金星的硫酸雨中,在危险的小行星带,在木卫二冰冻的海洋上,甚至在太阳系的外围,在海王星轨道之外寒冷寂静的太空中,都有无数人在工作着。你当然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但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为你而骄傲。
在你们的时代,我相信有一个一直在想象中存在的最伟大的工作或使命已经成为现实,它的艰巨和危险,它所需要的献身精神,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那就是恒星际的宇宙航行。我相信在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第一艘飞向其他太阳的飞船已经在途中,还有更多的飞船即将启航,对于飞船上的探索者来说,这都是单程航行,虽然他们都有很长的寿命,但航程更加漫长,可能以千年甚至万年来计算。我不想让你生活在一艘永远航行中的飞船上,但我相信这样使命对你会有吸引力的,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你在那时过得快乐吗?我知道,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烦恼,我无法想象你们时代的烦恼是什么,却能够知道你们不会再为什么而烦恼。首先,你不用再为生计奔忙和操劳,在那时贫穷已经是一个古老而陌生的字眼;你们已经掌握了生命的奥秘,不会再被疾病所困扰;你们的世界也不会再有战争和不公正……但我相信烦恼依然存在,甚至存在巨大的危险和危机,我想象不出是什么,就像春秋战国的人想象不出地球温室效应一样。这里,我只想提一下我最担心的事情。
你们遇到TA们了吗?

你知道我指的是什么,人类与TA们的相遇可能在十万年后都不会发生,也可能就发生在明天,这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不确定的因素。我写过一部关于人类与TA们的科幻小说,那部书一定早已被遗忘,但我相信你还记得,所以你一定能理解,关于未来,这是我最想知道的一件事。你们已经与TA们相遇了吗?虽然我早已听不到你的回答,但还是请你告诉我一声吧,只回答是或不是就行。
亲爱的女儿,现在夜已经深了,你在自己的房间里熟睡,这年你13岁。听着窗外初夏的雨声,我又想起了你出生的那一刻,你一生出来就睁开了眼睛,那双清澈的小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让我的心都融化了,那是二十一世纪第一年的五月三十一日,儿童节的前夜。现在,爸爸在时间之河的另一端,在二百多年前的这个雨夜,祝你像孩子一样永远快乐!
爸爸
2013.05.24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 15:38
冉甲男致不知何时出世的女儿:臭丫头 请多关照2013年06月01日 来源:新京报 作者:冉甲男





【作者简介】
冉甲男80后,新锐作家,编剧。她尚未知道自己的孩子将于何时到来,期待着未来的孩子能领自己到一个新的世界去冒险,并且能不让孩子对母亲失望。
冉甲男致不知何时出世的女儿
臭丫头你好啊。此时我对着电脑,窗外下着小雨,我设计着我们初次见面的第一句话:“嗨,丫头你好,我是你妈。”要不要说“请多关照”?在你还没变成一个会说话、会听话的人之前?我琢磨着,这句话才是我最想跟你说的,而不是“我是你妈”。
臭丫头,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今天是什么日子,六一,国际儿童节。你要庆祝这一天,我也要庆祝。我们庆祝的目的是,提醒以后的每天记得你是个孩子,你正在用你的眼睛看所有的一切,花草鱼虫。你还在度过看似漫长其实却非常短促的童年。你理应放肆地度过每一天,一如你肆无忌惮地来到这个世界,非常霸气地闯进我的家,将这里的一切据为己有,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把我的生活变成你的生活。不需要武器,臭丫头,我心甘情愿。我真希望未来的每一天,你都能这样度过,不必小心翼翼,不必瞻前顾后,不必计算得失。
我不确定应该用什么来教你。我有的和我没有的?我不确定是否适合你。我只能把我已经拥有的东西介绍给你认识,至于你喜不喜欢,想不想要,全凭你。而那些我没有的,如果你想要,也全凭你。你的世界应该和我的不一样。
他们让我再说得具体一点儿,好吧,那些耳熟能详的期望,就是:“天生丽质难自弃,贤良淑德恭俭让”。那什么,我是说真的。
一副好皮囊用来行走人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长眼睛的。
将来也许会有人悄悄地跟你说,你的皮囊是我来决定的;不,丫头,取决于你。皮囊是你行走人间的法宝,你必须不断地不断地锤炼它——一双能看见别人优点的眼睛、一对儿能听见别人心灵的耳朵、一张能鼓励别人的嘴巴、一双能接纳别人的手掌、一副不卑不亢的身板,一双绝不后退的大脚。只有这样的皮囊,才能容纳足够强大的灵魂和纯洁的心灵,它们将向你展示这个世界所有的秘密,带你去看这个世界上最美的景色。臭丫头,所有你看过的、听过的、说过的、牵过的、走过的、想过的,就是你的世界,也是你的皮囊。我随时在你身边,等着看,也等着与你分享。
一颗聪慧的脑袋是你的秘密武器,因为人,是会隐藏的。
将来肯定会有人对你指手画脚,告诉你身为一个女孩应该遵守怎样的戒律,如果碰到那样的人,听我的,把TA从心里拉黑。这个妖孽丛生的世界,一颗灵光的脑袋太重要了!臭丫头听好了:一双有洞察力的眼睛、一颗有共情能力的心、一副懂得微笑的嘴唇、一双能够给予和分享的手、一双认真聆听的耳朵,有了这些装备,当你身处逆境时,能够给这个世界最简单直接朴实无华的一击;当你备受赞誉时,能够有勇气退让而自省。臭丫头,当你独自穿行在这个偌大的星球上,它就是你手中的舵,可以乘风破浪、穿山过海,它可以带你躲开暗礁,击退暴风骤雨,即便夜深如墨也绝不迷失方向。而我就在家里,等着你,羡慕你。

这大概就是我对你的全部教育,或者说期待。还有什么能比这样一个你更精彩?我简直有点儿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你见面了。想着将来我们可以一起研究蚂蚁搬家,研究向日葵和太阳的关系,研究一只麻雀的世界,研究夜空里的星星,还有邻居家的男孩,你的同桌,欺负你和被你欺负的朋友,研究他们的秘密和你的秘密,研究一张纸条上的火星文,研究一串电话号码,研究春天的丁香和秋天的银杏,研究你长发剪短、短发留长、烫了又染、染了又烫的全部秘密。
好期待与你见面,期待你领我到你的世界里冒险,期待这个世界能如你所愿,期待着我们斗智斗勇的快乐,期待我能够不让你失望。期待跟你一起再经历一次那些我已经经历过的事情,把我教给你的再重新教给我。
臭丫头,请多关照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1 17:36
第一集 父母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
第二集 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礼物是什么
第三集 对孩子我们应怎样去爱
第四集 如何用爱的眼睛欣赏孩子
第五集 如何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
第六集 如何用爱的惩罚约束孩子
第七集 如何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
第八集 如何帮助孩子寻找快乐人生
第九集 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上)
第十集 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下)
爱是一门需要学习的功课
卢勤老师大型家庭教育指导讲座(1)
卢勤老师大型家庭教育指导讲座(2)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1 21:00
2012年国际儿童图书节特别报道【儿童与哲学】
解密童书中的儿童哲学
《哲学鸟飞罗》插图
■朱自强
  近年来,随着对儿童教育、儿童阅读的思考与探索持续深入,“儿童哲学”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在我看来,儿童哲学这个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成人对儿童这种生命存在进行的哲学研究,如约翰·洛克、卢梭、福禄培尔、杜威、蒙台梭利等人的儿童教育哲学;二是成人对儿童的哲学思考进行的哲学研究,如李普曼、马修斯、费鲁奇等人的学说;三是儿童自己进行的哲学思考。
  儿童是个哲学家
  意大利哲学家、心理学家皮耶罗·费鲁奇有本著作叫《孩子是个哲学家》。该书认真研究了儿童的哲学思考,尤其可贵的是,费鲁奇虔诚地表现出向儿童学习的姿态。这种姿态,对于我们正在面对儿童哲学的学术社会、教育社会极为重要。我曾听到一位哲学家说,当你说“儿童是个哲学家”的时候,千万别太认真。我也听到一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质疑“儿童天生是个哲学家”这一说法。
  我认为,像对许多其他儿童文化一样,我们对儿童哲学这个问题不能半途而废。所谓半途而废,指的是一方面愿意面对儿童的哲学思考,另一方面又以成人本位的标准,否认儿童的哲学思考所具有的真正的哲学品质。的确,儿童不能成为著书立说的哲学家,也不能成为大学的哲学教授,但是,由于拥有天真的品质,富于好奇心和探索欲,儿童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哲学思考,而这些思考可以触及真正的、根本的哲学问题。
  马修斯在《童年哲学》一书中说:“我的意思并不是小孩子、或者某些小孩子作起哲学来比所有的大人都强……但是,孩子的哲学所拥有的清新、迫切、自然天成,既值得我们为他喝彩,又有助领略成人哲学或哲学本身的特质或意蕴。”他还在《哲学与幼童》一书里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事例:“伊恩(6岁)感到懊恼的是他父母朋友的三个孩子霸占了电视;他们不让他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妈妈’,他用沮丧的口气问道:‘为什么三个人的自私比一个人的自私好?’”
  马修斯的这个例子让我联想到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哲学课上所举的一个例子。一辆电车刹车失灵,如果直行,尽头有五个工人在工作,如果拐到另一个岔道,尽头只有一个工人在工作。桑德尔教授问道,如果是你,会怎么做?结果多数学生选择了把电车开向岔道。6岁的伊恩和哲学教授桑德尔提出的问题,都与功利主义哲学相关。在桑德尔教授的课堂上,那些大学生所思考的问题,未必比伊恩的思考更切中功利主义哲学的要害、更有论辩力。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智慧之路》里说:“哲学思想永远只能根源于自由的创造,并且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完成他的哲学创造。我们可以从孩子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中,意外地发现人类在哲学方面所具有的内在禀赋。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雅斯贝尔斯举了好几个例子,其中一个是:“一个孩子以惊异的语气脱口喊道,‘我一直试图把自己想象为另外一个人,但是我仍然是我自己。’这个孩子已经触到确定性的普遍本源之一。他通过关注‘自我’而意识到‘存在’。他被他自己的那个‘我’所具有的神秘性弄迷惑了,而这种神秘性唯有通过‘自我’才能被领悟,于是,他面对这个‘终极实在’而茫然不知所措。”
  可以肯定地说,儿童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哲学思考。这种儿童哲学有着与成人哲学家论述的哲学不同的存在形态,但是问题的指向都是哲学。
  童书里的儿童哲学
  哲学存在于人的生活之中。表现人的生活的文学自然也会表现哲学问题,甚至会先于哲学研究来表现哲学问题。童书(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因为它揭示着儿童的心灵世界,所以必然蕴含着丰富的儿童哲学。
  涉及哲学内容的文学类童书大体有三类。一类是用文学(包括图画书)的形式直接面向儿童来谈哲学问题的童书,如奥斯卡·伯瑞尼弗撰文、德普雷绘画的《我与世界面对面》,就标示为“哲学启蒙绘本”,目前,引进的这类绘本较多;另一类是故事里蕴含哲学问题的童书,这类童书里的哲学问题未必是由儿童表现出来的,如马修斯在《哲学与幼童》里谈到的《大熊,不对了》、《绿野仙踪》、《许多个月亮》;还有一类,是直接表现儿童哲学思考行为的童书,下面我要谈的就是这类童书。
  这里,我用一个写实的幼儿故事,具体说明童书里反映出的儿童哲学。
  笛米特·伊求的《拉拉和我》系列故事堪称幼儿文学的经典,其中有一个故事叫《鲜奶油蛋糕》。有一天,拉拉和弟弟(“我”)看见冰箱里有一个大蛋糕。妈妈告诫他们蛋糕是请客用的,不许碰,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今天会来。妈妈说完就去买咖啡了。拉拉打开冰箱,看那个蛋糕。“我”说,不要碰它,那是给客人的!拉拉说,我根本不想碰它,我只是在想,鲜奶油蛋糕也许坏掉了,如果坏掉了,两位姑妈就会中毒。“我”不希望两位姑妈中毒,就问道,我们该怎么办?很简单,拉拉说,我们先尝一口看看。“我”当然表示赞成。拉拉尝左边,“我”尝右边。啊,真好吃。“我”说,蛋糕没有坏掉,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不会中毒。“但是,”拉拉说,“我们只能说这两边没有毒,其他的地方呢?”于是,姐弟俩尝遍了蛋糕的每一边,确信是没有毒的。“我”说,蛋糕的周围都是好的。“是的。”拉拉说,“外面这一圈是好的,但是中间也许坏掉了!”姐弟俩拿来刀子,切开蛋糕,尝了它中间的部分。当妈妈回来时,看到蛋糕,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我们不希望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中毒!”拉拉和“我”赶紧解释。你们这两个馋鬼,都给我吞下去。既然妈妈这么说,姐弟俩也就照着做。他们把整个蛋糕都吃光了,最后一起肚子痛。“你看!”拉拉对“我”说,“这个蛋糕是坏掉的吧!”
  在这个幽默的小故事中,儿童的行为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哲学内涵呢?整件事缘起于拉拉的一个猜测:“鲜奶油蛋糕也许坏掉了”。蛋糕到底坏没坏呢?解决这个疑问,拉拉采取的是“尝一口看看”这一做法。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创立者约翰·洛克说,人类的知识都是从经验中来的。拉拉无师自通地掌握了经验主义哲学的实证方法。这是《鲜奶油蛋糕》的第一个哲学意涵。尝过左右两边,“我”得出结论,“蛋糕没有坏掉”。可是,拉拉又开始怀疑了(亚里士多德指出过,哲学导源于怀疑和困惑),“其他的地方呢?”在拉拉的这个怀疑里,实际上涉及的是哲学的“归纳法”这一问题。我们已经观察到的部分(蛋糕的左右两边)能否成为尚未观察到的部分(蛋糕的“其他的地方”)的例证。蛋糕的左右两边没有坏掉这一观察,能否成为用来证明蛋糕的“其他地方”也没有坏掉的依据?显然,拉拉质疑这个问题,所以她提出,要尝尝蛋糕的“其他的地方”。拉拉行为的心理动机是因为嘴馋,但她的确为自己吃遍蛋糕找到了不容置疑的哲学依据。这是这个故事的第二个哲学意涵。
  这个故事也许还有其他哲学意涵。在故事的结尾,拉拉说“这个蛋糕是坏掉的”。很多读者可能会想,蛋糕没有坏,拉拉和“我”肚子痛,是蛋糕吃多了,撑的。可是,蛋糕没有可能真的坏掉了吗?这样一想,就会发现,说拉拉和“我”肚子疼是撑的,并没有确凿的证据。那么,说拉拉和“我”肚子疼就是因为蛋糕坏掉了,就有确凿证据吗?显然也没有。看来,这个故事留下了一个悬疑。而探讨哪一种可能性都有可能进入哲学思考。
  童书里的儿童哲学隐藏在故事之中,不易被读者所察觉。恰恰是因为融入在作品的生活世界中,才更容易被儿童读者所感知和吸收,是最有效的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的珍贵资源。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3 15:42
刘古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什么关系?



昨天看到有老师贴出的:“熊丙奇:培养孩子六个能力 别犯家庭教育数宗罪”,这是熊丙奇先生在博客中写的,我一直觉得今天的教育好像只剩下学校教育,大家评论教育都是在评论学校教育如何,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忽视了。

不久之前,我见到《中国教育报》记者张以瑾。回家之后就把我父亲的著作:《国民学校办理社会教育概论》的电子稿传张以瑾。这本书过去我读过,注意力集中在学校教育社会化的具体问题上,这次阅读第一章的时候发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第一节是非常精彩的一节,这里既说到两者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用非常洗练的文字说明教育的起源:“我们应当知道,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教育,个体与群体只是很自然的生活着。但自然生活的结果以偶的事情觉得满足,有的事情觉得不满足,有人对于生活觉得满足,有人觉得不满足。自己无论觉得满足还是不满足,都发生一种‘自觉’,觉得满足的,愿意继续下去,觉得不满足的,斑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便发生了‘效仿’的意念,希望对于生活的方式,能够有所选择,这种‘自觉’与‘效仿’便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功用。”

这一章中还说了一个道理,在没有学校教育之前,最初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最初的学校“因为统治阶级的利用,学校乃逐渐有系统很完备的制度。”学校功能有三个:“第一、把社会的经验变成简易而有条理,使受教育者可以循序前进;第二、把社会经验加以选择,作有计划的保留与传递;第三、把学校变成更广大更平衡的社会环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不完全为现有社会环境所束缚,可是自从学校成立之后,教育因受固定形式的限制,乃逐渐与现实社会脱离了关系,一方面教育变成了保守的东西,教育乃不能配合社会真正的需要,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代替了教育的全体,除了学校,似乎便没有教育,虽然社会的教育方式,仍继续的存在,但因教育已变成统治阶级培养继承者的工具,大多数人们需要对社会教育也就再不被重视了。”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其一学校应当使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不完全为现有社会环境所束缚;其二教育已变成统治阶级培养继承者的工具,大多数人们需要对社会教育也就再不被重视了。

如果教育与社会相脱离,教育必然是培养的工具而缺少不为现有社会环境所束缚。我觉得许多人纠结于教育缺少自由,缺少民主,实际原因是学校教育脱离社会,于是束缚了自由思想的发挥。

于是有人反对义务教育,认为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就是这样的教育。

如果义务教育与社会相脱离,结果必然是这样的,相反义务教育紧密与社会教育打成一片,就会使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不完全为现有社会环境所束缚。

义务教育这个名词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民国之初倡导义务教育的时候,有学者就质疑这个翻译。现在不必考虑翻译是否恰当,义务教育是必须满足“公益性、统一性、强制性”的公民教育,这样就能使教育与社会教育打成一片,而并不会束缚受教育者的思想自由发展。

世界上没有一个社会制度是无暇可击、十全十美。一个看上去非常美好的制度,但却不能执行的制度,一定不能与有瑕疵,但能贯彻落实的制度相比。

例如,美国的选举制度是世界上实行民选的制度中最糟糕的,因为选举人制度往往政治博弈的结果会选出少数人的总统。但200多年来美国并没有改变这种制度,尽管屡屡提及修宪,但从来就没有正式讨论过。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在这种规则下,大家遵守,互相监督,在贯彻执行上比较彻底。

尼克松在世界人们眼里是一位伟大的总统,他结束了越南战争,但水门事件,他触犯这种选举制度,于是只能辞去总统以免被弹劾。

世界上大约有60多个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基本上都是经济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有实力的国家。于是联合国关于教育就提出了“公民教育”概念,其实这是义务教育的核心问题,联合国是这样定义的:“‘发展(公民)教育’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公民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的共性,它存在于教育的特殊性中,所有的国家都要实现培养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公民,这是教育的最低基准,也是不能或缺的。这也就是“把学校变成更广大更平衡的社会环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不完全为现有社会环境所束缚”。

熊丙奇先生呼吁,有三种教育要回归到家庭教育中,分别是公民教育、生活教育、平民教育。熊丙奇先生仅仅讲的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更应该是这样的。

当今中国教育光怪陆离,原因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分离。

我和张以瑾在张集中心小学参观访问的时候,我曾经和一位女教师谈论现在各地流行的“家校通”,教师们认为这很好,很方便,而且认为这是学校与家长及时沟通的一种好形式。可是我说了,“家校通”恰恰拉大了学校和家长的距离,现在家访基本没有了,短信都是指令性的,做什么作业,有什么要求,家长怎么监督,家长只能遵旨照办,不得违抗。

西部义务教育搞寄宿制时我就有忧虑,孩子们失去的是家庭教育;农民从农村不完全的转移到城市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也是丧失了家庭教育,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极为不利。

好玩的是,中国家长要择校,为孩子选一所好学校,然后教育的所有问题学校都推给了学校;学校更好玩,挑学生啊,成绩越好越喜欢,班主任们也抢学生啊!以致分班需要抓阄。学校有许多做法有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特别是各种各样的家庭背景中,我们必须看到这些背景中有好的方面,也有欠缺的,让家庭教育扬长避短,就很难做得到了。如果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是家庭的阴暗背景,教师功利背景,这样的教育就很难说是一种好的教育了。

如果教育不与社会打成一片,那么就不会“把学校变成更广大更平衡的社会环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不完全为现有社会环境所束缚”。

今天,凌宗伟的日志中写道:“教育是一种唤醒”。

我有感而发写了:“如果站在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角度看,如果教育就是唤醒,唤醒什么呢?显而易见,唤醒的价值取向是有局限性的,这不是广义教育,也不具有教育普世价值的。‘教育工具论’,就是唤醒,唤醒受教育者成为工具。”

一个脱离了社会的学校教育,一个缺少家庭学校教育,必然是狭隘的,甚至是有害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3 16:10
你的财富就是你自己         袁岳
时间: 2012-09-11 来源: 广州日报   
        孩子,如果你现在就想拥有很多的钱,这不是坏事。因为只要有一些你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就有了前进的动力,也有了前进的目标。有的人想要去很远的地方,有的人想长得很漂亮,有的人希望自己成为大明星。他们和你一样,有想法的人都是生活有意义的人。
  但有了理想还不够。在这里,我还要告诉你五件事情。第一件是,如果你想吃苹果,就要种苹果树;要种苹果树就还得有苹果籽,还得有土地、肥料、浇水与阳光。有人赚钱是因为发明了很棒的水稻,像袁隆平;有人赚钱是因为设计了很新的模式,像携程的四个创业者;有人赚钱是因为选对了要投的公司,像巴菲特。那么,你将来靠啥挣钱呢?是特别的眼光?是特别的见识?是因为相信勤奋总能做出点啥?还是擅长社交而找到好的人脉帮助?也就是说,你要从你的目标往回找,看看最后你要在哪件事情上开始为你的未来奋斗。然后,你就可以开始做基础的工作:选种、培土和考虑适当的作业技能。记住:不种苹果树是没有苹果吃的。
  第二件事情,现在很多人都想挣钱,但是真正成为有钱人的并不多。原因在于想挣的钱越多,那么必然承担的风险越大,要适应与掌控的情况越复杂。换句话说,挣钱的道理其实不是显而易见的,今天很多人挣过的钱,以后用同样方法就挣不到了。有些大家都知道可以挣钱的地方,因为人太多,也就挣不到太多的钱。因此真正挣得到钱的地方是隐秘的,也是不同常规的,甚至是与常情不一样的。所以很多会挣钱的人在孩子时代,往往是调皮的、有自己主见的、对很多事物好奇的、经常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甚至是探险的、有勇气的。因为只有这些,才让你对一些自己不确定的事物去探索与熟悉,培养自己面对不确定性,也就是风险的胆魄与从容性。只做一个乖乖的孩子,与你的财富梦想可能是背道而驰的。
  第三件事情,获得与管理巨大的财富,需要你是个具有强大决策能力与管理能力者,也就是说你要有自己看待问题的逻辑、想法、做法与决断力。无法想象一个仅仅在等待爸爸妈妈意见与老师意见的同学,能具备这样的潜质。我们需要有自己的见识,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行动,有自己的经验,还包括自己的错误,以及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的勇气。我一再告诉自己,领导者强大的自我是其能够带领别人、让其他人与他一起工作,并且让更多的人信赖他的基础。我们要留意这个强大的自我,也要谨慎地对待家长、亲友、老师剥夺与压抑我们的自我的言语和行动。
  第四件事情,是我们需要有很好的社会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财富是人们愿意我们拥有的财富的总量,这个人们包括了合作伙伴、员工、同行、消费者与客户、政策制定者等等。财富量越大,我们需要对付的关系越复杂。因此我们需要从小留意与积极学习与陌生人交往的方式。其实,与很多年长者教导的简单防范陌生人的方法相反,孩子与陌生人的交往其实戒心最小,更容易获得信任。等到长大了还不会交往,人家会对我们有较强的鄙视。因此,我们需要在很小的时候积极交往小伙伴、学习其他大人的事情、帮助人家一点小忙、把自己的好处让一点给人家、向陌生人微笑与打招呼。记住,只有足够的交往与考虑足够多的其他人,你才会由小我变成大我,而在大我里面隐藏了我们得到其他人认同与资源的财富奥秘。
  最后一件事情,不要把小时候的考试成绩看得那么重,其实我们作为小朋友留给未来最可贵的是:想象力、创造力、敏感的自我与乐观的行动力。所以我们在必要的学习之外,需要很会玩,很会自己动手整点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我们想到的新东西就试试做下,而且当别人对我们批评与提意见的时候,不是简单地说好,而是要别人提出理由,用你的理由与他的理由沟通。财富梦想需要的不是一个会考试的孩子,不是一个乖宝宝,而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不断前进,充满好奇,也充满感染力的生动活泼的人。往往我们在很小的时候,都有这样的形象,到后来很多人徒然留了个贪财的欲望,而把那个富有魅力的想象丢失了。那时你不是离财富更近,而是更远了。
  财富没啥神秘的,依照我们的天分,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限于贫穷。我们很多时候遇到的困境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我,从而失去了我们赖以发展的金钥匙。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都有那把钥匙。留意别丢了,包括别让我们的亲爱的爸爸妈妈和老师朋友给弄丢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道”就在你的脚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4 11:24

《教师之友网》QQ交流群1291179970

                    欢迎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8 07:04
转:孩子与家务劳动

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另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
       在美国,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所以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应该负起的责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担家务则是最好的方式。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务劳动?


这张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或许可以借鉴一下。


9-24个月: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让宝宝自己把脏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


2-3岁:可以在家长的指示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使用马桶;刷牙;浇花(父母给孩子适量的水);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岁:更好地使用马桶;洗手;更仔细地刷牙; 认真地浇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宠物;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睡前帮妈妈铺床,如拿枕头、被子等;饭后自己把盘碗放到厨房水池里;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 里。


4-5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独立到信箱里取回信件;自己铺床;准备餐桌(从帮家长拿刀叉开始,慢慢让孩子帮忙摆盘子);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把洗好烘干的衣服叠好放回衣柜 (教给孩子如何正确叠不同的衣服);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 并能帮忙擦桌子;铺床/换床单(从帮妈妈把脏床单拿走,并拿来干净的床单开始);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用的书包和要穿的鞋(以及各种第二天上学用的东西);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原 处)。


6-7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


7-12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间、 厕所;扫树叶,扫雪;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把垃圾箱搬到门口街上(有垃圾车来收)。


13岁以上: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换灯泡;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擦玻璃(里外两面);清理冰箱;清理炉台和烤箱;做饭;列出要买的东西的清单;洗衣服(全过程,包括洗衣、烘干衣 物、叠衣以及放回衣柜);修理草坪。


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多不能吃苦,独立自谋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因此,望子成龙的父母从孩提起就应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生成一双勤劳的手,使其终身受益。

美国专家谈孩子学做家务
       你的孩子是否已经到了可以帮你干一些简单的家务事的年龄,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帮助做家务的良好习惯,来自美国的早期教育专家为您提供以下建议:
       如果你曾经有过要求你的孩子收拾桌子或是他的玩具的经历,你就会知道这绝对是一场艰难的战争,一个处于学龄前阶段(3-6岁)儿童的孩子已经开始能够对大人的要求表现出不耐烦和抵制的情绪。这可能会使你感到与其要求他去做还不如自己做来得容易。


对父母来说,刚开始时与其说是让孩子帮忙,还不如说是给父母增加负担。但这却是培养孩子养成帮助人的良好习惯的大好时机。4、5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用以完成简单的家务劳动所要求的良好的协调能力、灵敏度和集中力。即使他们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意图,对孩子来说也家务劳动是益处多多。父母要充分信任孩子,让他们发挥自信去独立完成某件工作。同时也要帮助孩子理解帮助他人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尽管孩子们会觉得做一些家务劳动是件有趣的事情,但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却非易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被人依赖。所以要求孩子形成作家务的好习惯却非不可能。

如何让孩子轻松的,持久地养成这个好习惯,以下几点家长必须注意:
       1、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迎合这阶段孩子渴望被看作大人的需求,告诉他,他的工作对家庭带来很大的帮助,会因此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全家人一起娱乐。


2、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权利
       给你的孩子提供一份所有他能够做的家务的清单, 让他/她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两项工作,这会让他/她感到,自己拥有选择和控制的权力。从而心甘情愿去做自己选择的工作。


3、把任务细致化,并给孩子做示范
       一个整体的概念(像"把你的房间收拾好")可能会让孩子困惑并挫败孩子的积极性。把一个任务分拆成数个步骤(把玩具装进玩具箱里,把书放到书架上摆整齐等等),这样他才会确切的理解你的要求。另外,父母应该亲自给孩子做示范,回答他所有的疑问直到他能够独立完成。父母的耐心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即使他忘记了某个步骤,不要批评他,高高兴兴地提醒他知道他记住为止。


4、忘记"完美主义"
       对这个年龄孩子来说,积极地参与比起结果来说更为重要。如果你的孩子洗的袜子不够干净,擦的桌子不够亮,不要去批评他的工作,批评会挫败孩子的自尊,更会降低他与人合作的意愿。如果某项工作要求每次都必须完成得尽善尽美,那这绝对不是一项适合孩子去做的工作。


5、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工具
       不要给孩子一把比他还高的扫帚,给他一个小小的扫帚用来把案板上的面包屑清扫干净。如果你想让她帮你收拾饭桌,那末,就只让她把吃剩的饭菜帮你拿进厨房就行了。


6、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父母千万不要当着孩子抱怨做家务的繁琐和无聊,这会给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做家务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父母应尽量让孩子认识到,帮助大人尽快做完这些事就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陪他/她一起玩。


7、不要强迫孩子
       不要采用强迫的方式,给孩子留一个缓和的过程或一点余地。比如"我可以让你玩十分钟,十分钟一到,你必须立刻去收拾你的书桌。"这样的方式。


8、提供奖励
       表扬和奖励会对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带来极大的帮助,而另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给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把他/她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每一步骤绘制一张图表,每当她顺利完成其中的一个步骤,就奖励她一颗小红星。当他顺利地完成整件任务,奖励他一件他所希望得到的合理的奖品。


9、合理安排所有任务
       对学龄前儿童来说,重复做某件事就会让孩子感到乏味。所以应该不断地变换任务内容,但绝不要打破传统的习惯分工,例如让男孩子拖厨房的地,女孩子就让她去做一些需要细心的工作。


10、给孩子发展的空间
       一旦孩子掌握了之前交给他/她的工作,就应该给他/她提出更高的要求,扩大他/她的工作范围。比如,他应经可以熟练的完成洗衣前的衣服分类工作,那在你的指导下,就应该让他学习如何使用洗衣机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7-6 08:12
俞敏洪:家庭教育该教什么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人品教育,其次是心情教育,第三是鼓励教育,最后,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吃苦。





我看到过很多幸福的学生,也看到了很多被耽误的学生;我看到过很多贫困家庭最后因为孩子有出息而生活的满心幸福,也看到很多亿万富翁的家庭,最后因为孩子问题父母甚至患上精神分裂症。好多父母都和我说,俞老师,我把我所有的钱都捐给你,只要你能把我的孩子变成正常的、幸福的孩子。我常常对他们说,现在你们说这个已经太晚了,因为孩子是从一出生开始到18岁就基本定型了,所有的事情都要在18岁以前做完。





家庭教育的头等大事——人品教育





现在的中国进入了对家庭教育非常复杂的时代,社会里面有标准,家庭里面有标准,而且,这些标准还有可能是错误的标准。比如说,要求孩子在班里进前5名,考上北大、清华就算成功,到哈佛、耶鲁就更加成功,在我看来,都是错误的标准。因为它最后变成了家庭的惟一标准,而孩子的成长有很多标准,比如说人品是否高洁,个性是否健康,做事是否有创造力。中国现在的社会,把成功限定在一个特别狭小的范围之内,中国的成人世界里从不以一个人拥有多少真心朋友作为成功的一个标准,唯一的标准就是有钱,有地位,有财富。

    我自己深深陷入到这样的痛苦之中。假如有一天新东方倒闭了,我一分钱都没有了,还会有人过来告诉我:“俞老师,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那时候我才觉得这个人是我真正的朋友,真正认可了我的成功。




我觉得我成功,在于我非常愿意去帮助别人。我现在有条件可以向甘肃的地震灾区捐款300万元,可以为甘南建造一所新东方希望小学,当我们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也可以帮助别人。大家都认为做事情需要自己有才能,但还有另外一种办法,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从小成绩一直不好也不坏,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我从小学一年级起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仍然如此,所以我们宿舍从来没排过卫生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有时候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但是我并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10年后的1995年,新东方已经做到了一定规模,我希望找合作者,就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我的那些同学。我为了诱惑他们回来特意换了一大把美元,每天在美国非常大方地花钱,想让他们知道在中国也能赚钱,我想大概这样就能让他们回来。后来他们回来了,但是给了我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来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扫了4年的地,打了4年水。我们知道,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这些人的加入奠定了新东方发展的基础。





所以,你的孩子没出息,问题一定出在家庭教育上,是否把孩子的人品和道德教育好,是孩子一辈子成功与否的关键。





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爱心——心情教育





我女儿天生就比较内向,我儿子就很外向,我女儿做事情慢条斯理,我儿子就比较急躁,这些都是天生的不同。除此之外,孩子的智商也不同,在一个班里,有的孩子永远是第一名或者第二名,而我们的孩子不管怎么努力都在中间,甚至后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要相信只要你的孩子没到白痴水平,只要孩子能正常的走进教室上课,就能够做出重要的大事来。

    中国企业家协会有一千多个企业家,北大清华复旦毕业的还不到二十个,剩下的全是普通高校毕业的,甚至还有的是农民、工人、大专生、中专生等等。所以教育只能决定人生的一部分,不能决定一切。




我们家长必须有一个本领,在任何情况下,既能督促孩子进步,又能保持孩子的自尊不受伤害。你要保证孩子得第一名高兴,得最后一名也高兴,让孩子觉得活在世界上很美好,培养孩子对于生命的热爱,是家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的男主角是美国最有钱的人士之一,但他曾经也是穷光蛋,家里贫困,没上过大学,靠推销东西为生。有一次他在纽交所门前碰到了一个满面笑容的人,那个人是个股票经纪人,他就以为当股票经纪人很幸福,于是他就努力当股票经纪人。后来他认识了一个股票经纪人培训班里的人,那个人开始看不起他,后来发现他玩魔方很厉害,而这个人恰巧也有同样的爱好,于是被这个人的魔方技巧深深的吸引了,他们两个也成为了好朋友。这个人因此获得了机会,变成了美国最有名的股票经纪人,实现了亿万富翁的梦想。





这个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在影片的最后,这个人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他自己的故事。他启发我们每一个人,真正的幸福不是别人送来的,而是自己努力争取来的。而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是十分娇惯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比如孩子看上一个玩具,家长不买他就不走,最后家长没办法只能给买了。于是孩子就有了这样的心理,只要他坚持家长就会让步。我在给儿子买东西前,会分析他要的东西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就坚决不买,如果合理也不能轻而易举给他买,我是必须让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才给他买。





给予适当鼓励,激发无限潜力——鼓励教育





我先讲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上初中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他的物理成绩很差,只考了8分。物理老师找他谈话,让他好好学物理。学生说我不喜欢就是学不好,老师特别聪明,他告诉这个学生,别的同学都是60分及格,你下次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学生一想我随便划个勾就能及格,很容易,于是就答应了,结果下次考试考了28分。虽然28分,老师还是没有理由在全班面前表扬他,因为还是不及格的分数。这个老师很聪明,她让全班同学把上次的考试成绩和这次的成绩做一个减法,上次考了90,这次还是 90,一减就是0,上次95,这次93,一减就是﹣2,这样减到最后,就一个同学剩下了20分,就是这个同学。老师把所有同学两次考试的分数差写在黑板上,问了个问题:“哪个同学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某某。这种鼓励方式不但没有侮辱色彩,而且有很大激励色彩,这个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从此喜欢上了物理,并最终成为了全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老师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要,但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更重要,因为孩子更加看重家长的一言一行。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的孩子是全班最后一名,你怎么对待你的孩子呢?大部分家长的反应都是打一顿或者骂一顿。孩子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没有办法,他就考了0分你怎么办呢?你还不断的伤害他,到最后他可能就不学了。我建议家长朋友们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去想一想,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到底有多少差距。难道没上大学孩子一辈子就没出息了吗?绝对不是!就像我刚才说的,只要把孩子教育好了,不管做什么都是有出息的。我可以举自己的例子。在高考的时候,我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没考上,第三年才考上了。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和我的同学拼了一年,我在北大毕业的时候,我们全班50个同学,我是全班倒数第五名,但成绩并没有阻碍我做成自己的事业。




我有一种自我解嘲说法:其实当第一名也确实不容易,因为他走得很辛苦,往前面一看,一个追赶的人都没有,往后面一看,全班都在追自己,追的自己半死不活,所以第一名没有什么好当的。当最后一名多幸福呀,往前一看,都是被自己追的半死不活的人,往后一看,一个追自己的人都没有,你想这种生活多潇洒呀!当然这种观点不能和孩子说,你一定要学会怎么鼓励孩子。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记清楚,绝对不能让孩子吃住你,在鼓励的同时,父母也要给孩子定规矩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7-6 20:34
在阅读中陪孩子一起浪漫地长大
读李伟文《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
文章作者:佚名 来源:一念千尘新浪博客 2013-4-23


   我总觉得,热爱阅读的人,是幸运的,而我们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便是让他同样热爱上阅读这项事业。儿子现在一年级,从小小的撕不烂书开始,他就对纸有了非常深厚的兴趣,我想阅读原本就应该是一件从小就培养起来的习惯。常常听一些家长说到孩子不爱读书,我想这是父母的失职。刚刚升入小学的儿子,现在不面临这个问题,他只需要在阅读什么样的书上做出选择,而这个过程需要我的引导。
    所以最近读到的几本书都与此有关,而《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是真正在为我解了几个“惑”。首先,最近注意到儿子痴迷漫画,对于真正的经典并不是很感兴趣,同时,学校里推荐的大多都是国内文学作品,我也不是很满意,但是读过本书后,我心里安静了下来。李伟文提到这个时期的孩子,并不能真正地理解经典,因为他的阅读有限,他现在需要的只是一些适合他这个年龄,用他的口气说话的书籍,阅读经典还需假以时日。另外他提到要不要给家中不断买书的问题,他指出,很多书都有重读的必要,或者现在不想读但不知何时就想读的时候,所以把书买回来放在孩子随时随地都可拿到的家中,是最好的。这又坚定了我往家中囤书的信念。当然此书重点不在于此,而在于这位有着开阔眼界的父亲与双胞胎女儿之间一篇又一篇充满着智慧的文章交流。
    这位父亲是牙医,却用四、五千册图书让诊所变成了小区图书馆,同时还是作家、教育专家、同时还是荒野保护协会创办人。一个如此多重身份的父亲,一直秉承阅读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的信念,通过无时无刻的阅读、电影来向孩子传递关于学习、成长中的种种命题感悟,来体会自然、生活与心灵间的浪漫情怀。80本书,50部电影,以及展览、演出、讲座等,整理成父女间一篇篇充满智慧的文字,引领孩子面对人生,开拓视野,生活是一场阅读,阅读也是不一样的生活,它们交织在一起,让生命更从容。
    面对社会上沉重的学习压力,父亲一样有压力,但他总是热情地引领着孩子们在阅读中找到生活中更重要的东西,升入高中的女儿们与爸爸间也一直保持着亲密的情感交流,阅读让父亲更贴近孩子心灵,一同感悟成长。
    这位父亲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做得最多的就是陪孩子一起玩,家务最主要的都是母亲在做,一副很是抱歉的口气。其实,我想说,能与孩子玩的父亲,可能也是很难得的了。纵观一片母亲出书谈教育的局面,再看文字背后父亲们如幻影般的形象,读李伟文的书,直让人深吸一口气,愿天下多一些有些觉悟的父亲吧。
    陪孩子长大,从来都不是一件辛苦的事,它是幸福的,也是浪漫的,只要你曾全心全力地付出过,你就会知道,这份内心的幸福感有多满。而阅读,是我们最容易贴近孩子心灵的过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7-7 22:43
原文地址:百家讲堂“家庭教育类”讲座目录作者:空谷幽蓝
【重点推荐】
陈虹:积极语言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168
陈虹:如何让孩子说到做到
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673
陈虹:积极语言将实现的四个转变
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130
陈虹:积极语言将推动两个成长
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803


【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综合类讲座目录】
1.余尚祥:家长如何提早为孩子们做好教育规划

http://www.pantao108.cn/portal.php?mod=view&aid=418
2.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形成完善的性格
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148
3.谈谈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502
4.走进学生、家长心灵,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686
5.宋建平:全面了解孩子压力源,帮助孩子学会自我减压!
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334
6.刘称莲:解读青春期现象背后的秘密
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382
7.家庭教育要慢工出细活
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733
8.赵立平:家长怎么帮助“问题”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
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45
9.宋建平:亲源性心理问题概述
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487
10.尹达:破解孩子“拖拉病”的密码
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490
11.温锐:如何拨动孩子心里的那根弦——倾听孩子的心
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3
12.李学功: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剖析与预防
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996
13.李秋飞:让孩子幸福成长
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62
14.如何拨动孩子心里的那根弦——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技巧
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899

更多相关:
【小学家庭教育专题讲座】
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331&filter=typeid&typeid=1465
【初中家庭教育专题讲座】
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330&filter=typeid&typeid=1467
【高中家庭教育专题讲座】
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329&filter=typeid&typeid=1469




经典废话: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林格/文    我的观点是,首先,尊重孩子的隐私,这应该是父母和老师的基本道德。其次,没有秘密的孩子是长不大的。
  随着孩子渐渐地长大,幼年时代的“水晶人”已经变得不透明了,父母难免要“失落”和“恐惧”,失落是因为孩子与自己再不像从前那么亲近,那么毫无隔阂了;恐惧则是因为太紧张,对孩子任何隐瞒自己的事都会往坏的一方面做千万种联想。
  孩子的成长必然意味着与父母的疏离,而父母赋予孩子生命,正是为了让他独立。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


  允许孩子有秘密,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的踏脚石。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拥有秘密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们都知道,走向独立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置是走向独立的要素。对个人来说,秘密往往与责任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
  在电影《闻香识女人》中,中学生查理的几个同学跟校长开了个很大的玩笑,惹得校长发火了,一定要查出这几个捣蛋鬼。在这场事件中,查理和另一个同学是目击者,但是他们都发誓不透漏这个秘密。于是,校长开始对他们威逼利诱。查理是个好学生,校长告诉他,如果他说出这些闯祸的学生,那么学校将给他推荐,他很有可能获得哈佛大学的奖学金;如果他始终不开口,那么学校会开除他。查理犹豫了,但最终还是保持了沉默。
  不管查理的沉默是对或者是错,但我们知道,他不会为了自己的前途去出卖别人,这就是做人的忠诚,也是一种勇气。
  作为父母,不管我们的孩子保守的是什么秘密,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当他决定对我们缄口,他就与自己的灵魂立下了一个承诺。而无论我们以什么手段去挖掘这个秘密,实际上我们就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了一道伤痕。

  
  允许孩子有秘密,是帮助孩子迈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当孩子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会有许多属于自己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一定是正确的,但留下了深刻的“我”的烙印。就像父母不可能替孩子消化食物那样,同样道理,父母也不能替孩子思考。孩子自己摸索探寻生活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可贵的。
  在《卓娅与舒拉的故事》里,有一次卓娅把自己的日记给她母亲看,她母亲看完后怀着奇怪的和复杂的心情合上了本子。在这些扉页上呈现出了还很幼稚的、尚未定型的、摸索着的思想,好似一个人寻觅道路,步上了正确的小径,以后又走错了路,迷了途,最好又步上了正路。这是一面明澈的大镜子,在这里反映着理智和心灵的每一动作。当时她母亲决定了:不再看卓娅的日记了。
  绝大多数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秘密。因为,凡是出事都往往与某个秘密有关。试想,哪个父母不担心孩子出事?父母希望孩子的一切行为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是却忽视孩子拥有秘密的重要性。在孩子探索生活的道路的过程中,孩子有自己的独特的思想,这些思想是孩子的秘密,也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
  秘密是孩子成长的养料。允许孩子有秘密,孩子的生活才有可能更加得精彩,孩子才有可能更加的独立和成熟。

  我的建议是:
 

  为孩子创造独立的空间

  孩子大多希望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父母的干涉。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愿望。我们可以给孩子一间单独的房间,让孩子给抽屉上锁,自己不留“备份钥匙”,给孩子的房间单独电话(不是分机)等等。
 

  不偷窥孩子的秘密

  有些父母喜欢偷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的电话,私拆孩子的信件等等,千方百计地想知道孩子的秘密。而孩子一旦发现父母偷窥自己的秘密,就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把本来想对父母说的一些心事咽了下去。
 

  相信孩子的能力,大胆地放手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一切的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我们父母应该相信孩子自己能解决问题,放心地让孩子自己面对困难。注意别直接干涉孩子的问题,而是给予一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自身做好榜样

  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双方也应该互相尊重对方的隐私,忌讳互相猜疑、指责,而要互相关心和帮助。   




  孩子厌学怎么办?    林格/文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是,很多孩子在学习中存在厌学情绪,学习带有浓厚的“苦学”色彩。孩子们厌学的后果是很明显的,它严重影响学业成绩,还会导致孩子心理涣散,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影响孩子成才。


  调查发现,“厌学”和“乐学”的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待学习的心态。

  “厌学”,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内在动力原因,或许在因素影响,对学习活动失去兴趣和热情而不愿继续。“厌学”的人,多数把学习当成一件父母、老师要求做的苦差事来看待,把知识仅仅作为为了通过考试和获得高分而必须掌握的,因此学习的时候往往很不投入、很不情愿,不注意总结经验、不注意扩展,被教学拖着往前走,非常被动,学习效率常常比较低、效果比较差。所以“厌学”的人即使在中小学的阶段,由于各种学习要求和压力下被迫努力取得的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一旦没有了要求,常常会放弃学习,不再努力,变得颓废堕落。
  “乐学”的人,并不把学习成绩看得很重,他们主动去寻找任何有意义的书籍、报刊、杂志等,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收集信息,充实自己;他们一旦开始学习,就非常投入,很少分心;对发现的问题喜欢追根究底,弄清来龙去脉;对学到的知识,喜欢举一反三地运用,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他们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不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提醒,合理地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可以说,对“乐学”的人而言,学习是理解生活、理解社会、理解自然的方法,通过学习解决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疑难和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成功感。
  简而言之,“厌学”的人对待学习的心态是消极、被动的;而“乐学”的人对待学习的心态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获得的知识使他获得满足和成就感,而成就感又促使他想获得更多的知识,进而取得更多的成就。所以,“厌学”的人常常陷入学习的恶性循环,而“乐学”的人则能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
  心态不积极,很可能导致孩子厌学。心态积极了,孩子们自然会对学习感兴趣。很多人听说过“麦琪和她的天才班”的故事,由于将储物箱的号码误认为IQ(智商)分数,麦琪把一群特殊的孩子当成“天才”来教,结果使孩子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是天才,他就会成为天才。”
  事实证明,很多学生的厌学来源于老师的态度,被老师放弃的孩子容易厌学,而同样一群孩子,老师换成积极的态度,他们或许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这一切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学生的心态是积极还是消极上。因此,保持积极的心态,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

  克服自卑心理,是根治厌学的重要方面。
  除了心态消极外,自卑也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受到来自家长、老师的冷眼,甚至是讥讽嘲笑等。其实,成绩不好的学生,很少是因为他们的学习能力有缺陷,更多地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的认识还有不足。如果他们受的冷眼多了,讥讽嘲笑多了,慢慢就会积累成自卑,反而表现得更像是学习能力不足。但是只要得到公正的对待,只要唤醒他们的勇气,他们依然可以获得突破,取得好的成绩。
  一个小女孩对老师说:“老师,我要和您单独说件事。”等到只有老师和小女孩在一起的时候,她撩起连衣裙的袖子——她的胳膊上有好几处伤!老师惊讶地问:“怎么回事?”小女孩说:“妈妈打的。我数学测验不及格,妈妈让我告诉您,说让您寒碜寒碜我。”老师心头一热,很诚恳地说:“我不想寒碜你。我很同情你。你的基础差,但我知道你努力了。”
  尔后,老师和女孩的妈妈进行联系,告诉她打孩子寒碜孩子都是刺伤孩子心灵的做法,要耐心帮助孩子,要善于鼓励孩子。她妈妈很感动,以后不再打她。此后,小女孩有问题也主动去问老师,结果期末考试考了八十多分。

  对于那些被认为“不可救药”的人来说,知耻而后勇是战胜厌学获得成功的关键。
  有些人从小淘气,喜欢捣乱,惹麻烦。刚开始,大家不过说他淘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惹的乱子越来越大,人们就开始“嫌恶”他,甚至唯恐避之不及了。这样的人真的已经无可救药了吗?真的就不能唤醒心灵的智慧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对这些人来说,与其去讨论他是否还有可挽救,不如去讨论他对自己的责任知道多少更有价值。越是捣乱的孩子,其实越缺乏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和认同。一旦他们能够觉醒,发现自己的责任所在,开始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这样的人一样可以成功,而且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
  弗里茨·普雷格尔因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而荣获1923年的诺贝尔奖。不过他在莱巴赫的大名却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少年时代淘气无人不知。普雷格尔幼年丧父,母亲对他一直疼爱有加,但是他却非常任性,经常淘气惹祸,不断有人上门来“告状”。邻居们的抱怨,让母亲常常偷偷地落泪,为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而感到难过。那天,隔壁的伍德太太拉着儿子向普雷格尔的母亲告状,讥讽他是没有父亲管教的孩子。母亲终于忍不住打了普雷格尔一巴掌,流着眼泪诉说着。普雷格尔羞愧地低下了头,握紧母亲的手,下决心做一个优秀的男子汉。他最后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如何帮助孩子激发学习兴趣,从厌学到乐学?我的建议是:
  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就有,尤其厌学的孩子学习兴趣已经淡化,要使孩子萌发和强化学习兴趣实在是不容易。不过只要用心,办法总是有的。比如爱迪生的母亲发现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责备他,而是运用学与玩相结合的方式,很快使爱迪生恢复了对学习的热情。
  要使孩子看到学习的进步
  当孩子在学习上取得成绩时,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得到莫大的乐趣,更加热爱学习。父母可以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作出简要纪录,经常告诉孩子在学习上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这样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心里有数,信心足,动力强。有的父母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分数,考好了给物质奖励,考砸了就大加训斥,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对学习的兴趣反而降低。
  要对孩子进行端正学习目的的教育
  学习兴趣非常重要,但只有兴趣是不够的。学习毕竟是一种持续的、艰苦的脑力劳动,目的不明确就不会付出极大的努力。父母可以结合具体学习内容的特点,说明学习的社会意义及其对人个人前程的影响,使孩子明白不学习的人将来是没有出路的,学习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要成就事业必须努力学习。
  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中的具体困难
  一般来说,孩子厌学都有比较具体的原因,有的孩子是因为基础差赶不上去,干脆不想学了;有的是因为对某老师有抵触情绪,进而不想学该门课程;有的是自以为懂了,不愿意用功了……父母要区别对待,弄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对学习有漏洞的孩子帮助其补齐漏洞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11 23:22
家长课堂:揭秘孩子内心最隐秘五行为
2013年11月11日
来源:blissfamily的博客



表情一、执拗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大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可爱顺从的小宝宝逐渐变得执拗起来,不太听话了;有时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带有一种故意性。

基于此,家长们采取了打、罚、哄、物质引诱等方法,但效果也只体现在一时一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出现了副作用。那么运用哪种行为规范、采取何种沟通方式,才能处理好此类问题呢?对此需要认识以下几点:

儿童心理分析:

我们知道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人的意识就是人脑对特定物质生活环境的反映。孩子从婴儿到幼儿,大脑开始有一个大的运动过程,换言之,孩子开始用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去看待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童心、童趣。成人认为孩子执拗,相反,在孩子眼中家长倒有可能是执拗的,这关键是个理解、沟通、引导的问题。家长和孩子需以平等的地位相处,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其明是非、知曲直。

举例来说,让一个4岁的孩子写字一定要非常漂亮,他一定担心写不好,因为他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会拒绝,继而遭到家长的打骂,甚至惩罚,他就会以他的执拗来表示反抗。通过这个例子,应该了解,孩子的热拗、违抗,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它的后面藏着担心、害羞、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等等。因此,当孩子执拗不听话时,你应认清原因,注意沟通,正确引导。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随便发火、惩罚孩子,更不要打骂孩子,因为这种没耐心的专制的做法只会令孩子更加反感,成人的束缚、压制,会使孩子觉得难为情,受到威胁,他们就会更执拗。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成人与子女间以民主方式进行交往,可以互提意见时,对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大有好处,在管束压抑的气氛中,是很难培养出创造性人才的。

表情二、发脾气

在商店玩具柜台前我们常可见到这样的情景:孩子要父母买某一玩具,父母不肯,孩子就大发脾气,吵闹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滚。怕丢面子的父母赶紧以满足孩子的愿望来使孩子停止吵闹折腾。

儿童心理分析:

孩子由此感到,只要我发脾气,在人前大闹,父母就会满足我的愿望。于是,每当孩子有新的愿望,父母不答应,孩子就大发脾气,最后家长不得不屈从。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得寸进尺,脾气也越来越大,人也变得越未越任性、粗暴。

另一方面,到了会走路的时候,孩子的“什么都想自己来做”的意欲便开始萌发出来了。例如,吃饭时想自己吃,可因为还不会用调羹,撒掉的比吃进去的还多,结果会变成用手抓着吃了。不过,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发性,即便是这样也不要去阻止他。

开始表现出自发性的孩子,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话就大发脾气,不是哇哇叫唤,就是倒在地上打滚,或者是乱扔东西。

对于妈妈来说,这是一个很伤脑筋的时期,于是,当孩子想自己一个人做什么时,妈妈很可能就不由分说地训斥道:“不行。”

但是,孩子的这种自己来做的愿望正是意欲在成长的表现。因此,妈妈要了解1岁左右的孩子就是这个样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时候就让他试着做一做。并且,当孩子因达不到自己的想象而又吵又闹时,大人要若无其事地应付过去。

爱发脾气是孩子在1岁前后出现的现象,一旦不如意,便大声哭闹、跺脚、打滚。这种“动肝火”不一定是对着别人,有时候还会冲着自己。

希望别人“那样”,自己想要“这样”--这些欲望过于强烈,而现实又无法满足,这时孩子幼稚的心便慌乱起来,在情绪上表现出不安定。想睡觉了、肚子饿了、感到累了的时候,一点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发脾气。

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应不声不响地把他抱起来,或者是平静地注视着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静下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这种脾气暴躁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妈妈爸爸们需要了解这一点。不要觉得孩子这是“变坏了”,去责怪、训斥他。

表情三、撒娇

我女儿特别爱撒娇,家中的老人说:孩子哪有不撒娇的?大了就好了;但我姐又不时地告诫我:撒娇过度就是任性,一定要纠正。

我该听谁的?

儿童心理分析: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具体情况应区别对待。做父母的首先是要学会区分孩子的撒娇哪些是合乎情理的。例如,孩子生病、身体不舒服时,容易撒娇;婴幼儿每天午饭后和晚上要睡觉时会撒娇;外界扰乱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孩子吵闹、撒娇;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不熟悉环境而产生心理不愉快也会撒娇。

另外,专家认为孩子也有生理节律的周期性变化,当孩子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时也容易撒娇。这些撒娇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是亲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父母都应予以理解,并给予安抚。

但是对那些因不顺心、不讲道理而故意发脾气撒娇的孩子不能纵容。

表情四、哭

“哇……哇……”“好啦,好啦,别哭了。”“哇……哇……”“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哇……哇……”

母亲拚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母亲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可越这样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儿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

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

此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他玩,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来。

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止不住哭的。

妈妈的高招:

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而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后,对孩子的悲伤心情或气愤心情,总之是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就是说,把孩子的感情反馈过去。

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而无视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畅了,其结果,不仅停止了哭泣,而且爱哭的毛病也会逐渐得到克服。

表情五、嫉妒

孩子的嫉妒,是对小伙伴中在智能、名誉、地位、成就及其他条件比自己强或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

孩子嫉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许爸爸妈妈亲近或爱别的孩子。

2、别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学习上有了进步,或受到教师的表扬时,认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气,对别的孩子中伤、讽刺、排斥等。

3、别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多,或小伙伴多,就打击、嘲弄、疏远,甚至怨恨。

4、别的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产生对立情绪,或怨恨,或采用另外的形式补偿和替代,如别的孩子不借水彩笔给他,他就向别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给那个孩子玩,以借此压倒对方。

一般来说,对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导,便可以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孩子发奋上进,养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就会影响健康成长。

对于好嫉妒的孩子,家长应采取心理疏通并辅之以思想教育来消除。

1、对孩子严格要求。鼓励孩子勤奋踏实、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对于浮躁、损人利己的不足的行为要予以处罚、教育,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2、对孩子的赞许、表扬要恰当。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认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围伙伴的贡献和帮助,而不可趾高气扬,好图虚荣;同时,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骄傲自满,过高估计自己,藐视别的孩子。

3、激发孩子把嫉妒转化为竞争意识。使孩子在赶、超先进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压力转变为动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诚实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达,不斤斤计较;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理解小伙伴,交流和沟通感情,增强与小伙伴团结共进的气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19 08:08
几米新作《乖乖小恶魔》希望孩子保持自然天性 2013年11月11日  作者:无言   
    《乖乖小恶魔》,几米绘,[英]希亚文·奥拉姆著,彭倩文译,新星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 近日,台湾著名绘本作家几米携最新儿童绘本《乖乖小恶魔》现身“第三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儿童绘本研讨会。
  《乖乖小恶魔》是由英国著名童书作家希亚文·奥拉姆撰文、几米绘图的又一次国际作品合作,也是继2008年几米创作儿童绘本 《吃掉黑暗的怪兽》、 《不睡觉世界冠军》等作品以来,又一次联手国际著名童书作家的最新力作。
  《乖乖小恶魔》一书讲述的是一个乖巧、友善小恶魔飞波,他不会欺负弱小,也不爱胡乱捣蛋,他喜欢静静地坐在树下听小鸟唱歌和帮助他人。可身为一个恶魔,凶坏、调皮的样子才是对的。飞波这种安静的性格让爸爸妈妈发愁,也让老师和同学讨厌。这个不被大家接纳的小恶魔究竟该如何融入这个圈子……
  如何让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父母应该怎样接纳调皮捣蛋却创造力不断的孩子?头疼之外应该怎样帮助孩子保护天性并激发创造力?几米用细腻的笔触,一点点地描绘出一个个天性自然的鬼精灵形象和天下父母的烦恼和浓浓的爱。
  谈到这次与以往自己创作大同的绘图经验时,几米坦言自己就像一名电影导演一样,除了要将已有的剧本影像化,还得用自己的想象去分镜、构图、场面调度等工作。
  “我自己的创作通常是由画面开始的,那时可能故事都还没有出現,但创作这几本童书时,却是先要消化已经有的故事,将以语言表现的故事转化成画面,这对于创作者的感受是相当不同的。”
  几米的以往的作品大多是以成人阅读的绘本为主,这些作品画面淡雅细腻、诗意、充满哲理,用他自己的说是他的作品“在欢乐画面之外,有淡淡的哀伤、疏离的情感和些许的无奈”。这种风格几乎在几米所有的作品里都有所表现。
  然而,在十多年的创作中,几米也慢慢升级为父亲,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说他的工作就是“带孩子”,身份的变化和日常氛围的改变也潜移默化影响了创作风格。新作《乖乖小恶魔》里,几米用儿童的视角来表现画面,绚丽优美、温暖灵性、极富意味。这种突破是几米在创作时也未曾预料到的,同时也带给读者更多的启示和思考。(无言)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3 18:58
家庭教育三重“霾”


作者:杨咏梅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师有引导家长成长的责任,师范教育应该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课程。 

  ■“家庭教育学校化”是目前的突出问题。 

  ■很多家长整天发愁孩子厌学,却不知道孩子没有兴趣是因为被家长过度关注,伺候得太勤了。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让孩子获得主动性和自制力的平衡发展。  

  ■家庭教育的前提是良好的家庭环境,重心是观念而不是方法。 

  ■家庭教育没有点金之术,最重要的“道”,就是尊重、保护孩子生存、发展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家长素质。 

  “李某某”、“复旦投毒案”、“家风”,在中国教育报近日召开的家庭教育沙龙上,与会专家不约而同地从这几个社会热点切入,聚焦中国家庭教育现状,指出家长心态、行为和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存在三重阴霾,家庭教育被严重扭曲。 

  家长的心态:群体性焦虑 输不起心理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在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中,正蔓延着一种难以自拔的群体性焦虑。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输在起跑线上,而且起跑线不断前移,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上各种培训班。家长们真应该停下来想一想,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在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多上一门课之间,应该如何选择?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人格养成,帮助孩子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但今天许多号称爱孩子的家长,却严重违反了基本的教育准则,为了考试分数不惜牺牲孩子的健康,到处寻找一抓就灵的方法。与美国、意大利、瑞士的同龄人相比,中国中小学生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钟,高中生少睡一个小时以上。 

  这种望子成龙心切、操之过急、过于恐慌、揠苗助长的家庭教育,是一种反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价值观就是分数竞争、名校崇拜。其实有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中小学的学习成绩与他今后的社会成就没有直接关系,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远比考试成绩更重要。因为走上社会以后,真正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中小学的考试成绩,而是综合素质和能力。 

  评价家庭教育是否成功有两个标准:小学时有与书为友的阅读习惯,高中阶段形成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比如著名作家老舍对子女的要求:一是粗通文墨;二是有一技之长;三是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这些要求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做到的。 

  有人说新生代大学生“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知识没文化,成年人未成人”,这也许有点夸张,但很多年轻人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这无疑是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郑也夫:北京大学 社会学教授 

  我主张消极的教育观。比如家里养花就不能太积极,太积极可能就养死了。肛肠科手术以后,大夫跟病人交代,每天要清洗、敷药,但不要伺候太勤了。因为花和身体是生命,有自主性,能够自己运转和康复,你稍微帮一些小忙就行了。孩子是更复杂的生命,是一个小宇宙,有自己的主体意识,不是玩物,不是由你来操作,由你来彻底掌控的。他们有他们的节奏,有他们的规律,要按他们自己的节奏走,要按他们的规律走,稍微变一点儿都会干扰他们的生存和发育。所以家长对孩子不能太积极,要让他们像花儿一样自然生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具体到“教”和“学”上,也是“教”要消极一点儿,重要的是“学”,孩子愿意学,有兴趣、有积极性,一切都有了。家长老去干扰,孩子没有兴趣,产生不了学习自主性,就报废了。在《论语》里,“学”出现了56次,“教”只出现7次,孩子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教”的重点也不是教某科目的知识,而是教他会“学”,这才是真的。 

  很多家长整天发愁孩子厌学,却不知道孩子没有兴趣是因为被家长过度关注,伺候得太勤了,奖励和惩罚、胡萝卜和大棒子都给得太多了,这样顶多培养出听话的孩子,而不是自己喜欢学、内心在成长的孩子。 

  成才的支点是爱好,做不喜爱的事情是苦役。家长不要过度奖励和惩罚孩子,少打扰孩子,成绩少几分不要批评,多几分不要表扬,允许孩子在他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动力。 

  孩子一定要有空闲,一定要有东张西望的时间,有玩儿的时间,有在他热爱的体育活动中酣畅淋漓地流汗的时间。家长和学校不能把孩子的时间占满了,都占满了,孩子就没有自我、没有兴趣了,一定要高度尊重孩子,他会自己生长的。 

  家长们这种输不起的心理,跟独生子女政策有关。如果很多家庭是两个孩子,情况应该会好些。 

  家长的行为:缺规则底线 言传身不教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副主任 

  现在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越来越渴望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但家庭教育的误区也特别明显。许多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过于强调要给孩子自由、民主,但是往往忽视了规则和自制力培养,李某某的案子就是典型的放纵型家教,自由而没有自制力,欠缺道德底线。 

  真正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让孩子获得主动性和自制力的平衡发展,平衡的教育才最有利于孩子和谐成长。教育是不能走极端的,只有自由没有控制、没有节制,孩子很危险的。 

  最近审判的复旦投毒案,我特别注意到一个细节,林森浩投毒之后完全有机会救黄洋,有机会让自己不死的!这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北大发生的投毒案,王某某看到同学中毒后的症状,突然感到害怕,赶紧拉着同学打车上医院,承认是自己下的毒。到了医院,当医生要做常规检查时,王某某承认是他下的毒,让医院赶紧救人。后来,中毒的同学住院治疗一年后基本恢复了,王某某被判了11年。 

  林森浩和王某某的共同特点是漠视他人、漠视情感乃至漠视生命,只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和技术等狭窄的领域,为实现个人目标很少考虑可能带来的恶劣后果。这种“情感荒漠化”跟小时候的家庭环境有关。许多父母忽略孩子的情感发展,把家庭变成了学校,把自己变成了助教,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从而造成了孩子的“情感荒漠化”。 

  相比之下,王某某比林森浩敢于承认错误,他的良心未泯救了同学,也救了自己。从这里我想到,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打牢底线伦理,如北京大学何怀宏教授所说,要把握底线伦理的道德、公民义务和职业道德三个层次,而最重要的就是道德底线。当孩子伤害了别人的时候,父母绝对不能轻易放过,一定得让他道歉,一定得让他认识到不能伤害别人,要有勇气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佟丽华: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近几年的几个典型案件,李某某、药家鑫、马家爵,不同阶层的家庭都面临家庭教育的挑战,可见对父母的法制教育非常重要。 

  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时候,现在大家都在抱怨别人,反思自己的少。而父母不反思、父母不改变,只想让孩子改变,非常难。“家长要因孩子而改变”,这是我看了很多案件,尤其当了父亲以后的反思。家庭教育确实面临父母第二次成长的问题,而且无论从父母还是从孩子的角度,都应该从小从早。如果早期教育没跟上,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孩子到十五六岁时父母就教育不了了,专家都不一定有办法。 

  原来家庭教育大多研究怎样教育孩子,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现在应该更关注怎样教育父母,让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如果大人不想改变自己,天天想怎么琢磨孩子,往往事与愿违,实现不了目标。 

  孙一鸣:亲子教育专家 金向标教育创始人 

  我们对北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做了1.6多份问卷调查,发现排在第一的共同点是家庭比较和谐,亲子沟通畅快,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夫妻、学校和隔代老人保持一致,不同教育阶段保持一致。98.4%的家长赞成重视自身修养是培养孩子的前提。 

  在各地做家庭教育报告时我也发现,家长们普遍感到迷茫,处于无知、无法、无奈的三无状态,没有专业人士可问,没地方去学,没有系统课程。于是出现了很多家庭教育的误区,比如老找孩子的缺点,情绪化,重复教育,盲从盲目,强势,言传身不教,不能换位思考,全身心投入。过于投入对孩子来说也是很大的压力。 

  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 

  教师有引导家长成长的责任,师范教育应该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学校既是孩子成长的乐园,也是家长成长的学园。如何做家长、家长面对孩子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怎么办等问题,需要有专业人员提供帮助,教师当仁不让!可是我们的教师教育课程缺少家庭教育指导这个模块,现实中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跟家长沟通,公立学校的教师跟家长沟通时是俯视的,而私立学校的教师跟家长交流的时候是仰视的,这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做到平等交流,无法有效指导家庭教育。 

  在现代化的今天,几千年中国社会建立的夫妻有别、父子有亲、兄弟有悌、长幼有序这些传统的家庭伦常面临彻底崩溃,家庭的价值观念、婚姻制度、代际结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家庭功能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教育面临着深层次的挑战,亟须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和正确家庭教育技能的舆论引导。 

  家庭教育指导:伪专家喧嚣 重术而轻道 

  王宝祥: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现在是研究家庭教育的少,“搞”家庭教育的多。前几年,一个所谓的专家居然在中央电视台的家庭教育讲座上说,在座的哪位同学想上北大?请你每天早上站起来冲着北大的方向喊十声“我要上北大!”你就能上!我看了以后特别生气,这不是胡说吗?这种人怎么能去中央电视台呢? 

  问题是这种不科学的所谓“指导”,不是一个两个,有一位领导讲家庭教育案例,说孩子5岁的时候要买钢琴就给他买了,过了两三年,孩子说不想弹了。那不成,你当初答应过的,答应过买了就要坚持弹下去!怎么能让一个人一辈子坚守5岁时的诺言呢?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随着年龄增长会有很多变化,不能凭主观想法去判断、去说教。 

  我们有的优秀班主任,教育教学都很好,可回到家里跟自己孩子不对付。“家庭教育学校化”是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共青团系统做过调查,教育子女不科学的家长,排在前几位的是警察、军人和教师。可见家庭教育并不容易,里面大有学问。 

  陈建翔:北师大教育学部 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是整个社会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也承受了社会发展乱象丛生的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压力,总体看科学性很差,伪专家喧嚣。 

  家庭教育应当多一点儿严谨的科学研究,用实验说话,用科学原理说话。比如镜像神经元原理,揭示了大自然在人的生命中设置了一种内在的学习进化机制,可以说是大自然“隐藏的教育”,它说明无师自通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再比如量子理论中的叠加态原理,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领域都是一个叠加的状态。善、恶、不善不恶实际都是叠加的,不是单纯的,孩子也是各种状态叠加的,我们在孩子的生命叠加状态里取什么,这就是教育选择问题。这些理论对教育的启发价值非常巨大、非常直接。 

  现在家长最大的问题是心不定,在喧嚣的社会里不知道该听谁的,而一些所谓的专家反复忽悠没有价值甚至有副作用的话,需用科学的东西来甄别。要加强家庭教育学科的理论性、科学性,多做一些宣传推广普及的工作。 

  闵乐夫: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 副会长 

  家长和教师眼中的家庭教育是不一样的。学校把家庭教育学校化了,家长成了助教,帮助孩子提高成绩,检查作业,家长想要的就是“怎么办”,快放寒假了您给讲讲怎样度过寒假,考试之前孩子们心很浮躁,复习不下去,您给讲讲应考和备考问题…… 

  近来大家都在热议家风,今天我们不仅要传承忠义仁厚的民族美德,也要让孩子具有现代的能力,有时间观念、竞争意识,要学会分享,学会筛选社会信息、过滤社会信息,要学会科学消费理财等,不能满足于听话、尊敬长辈,要意志坚强,学会创新,不能墨守成规。再比如现在家长都很注意孩子的自我保护,但是维权的同时应该怎么尊法守法,值得认真思考,不能维权到孩子碰不得、家长惹不得、教师没法儿当、体育课不敢上的极端,在这方面要有正确的导向才好。 

  三川玲:童书出版人 儿童教育作家 

  当妈妈之后我开始研究家庭教育,开通微信公众号“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后,平均每天收到两千多条留言,我发现世界各地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想法高度一致,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我已经给了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了,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这表明中国新生代家庭的观念已经更新,他们非常认同西方的“爱和自由”育儿观念,但是对这些观念没有吃透,也没有足够的操作经验。所以,当我推出一些基于儿童个体心理学的解决方案时,会得到热烈欢迎。 

  现在包装成心灵鸡汤的伪专家太多,我认为家长应该信大道废小术,家庭教育的前提是良好的家庭环境,重心是观念而不是方法,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影响,比课程、教具、方法更为有用。 

  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家庭教育最根本的问题,一是对孩子权利的漠视,二是家长教育素质的缺陷。指导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帮助家长走出重术而轻道的误区。 

  重术而轻道,突出的表现是过于注重教育孩子方法的传授,总是纠结于孩子的问题的细枝末节,缺乏站在更高层面认识问题的视野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更缺少与国际社会和我国相关政策对接的、具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价值的核心理念,在家庭教育实践中茫然、困惑,遇到问题便不知所措。 

  家庭教育是大人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孩子的问题折射出的往往是父母的问题。许多人只喜欢“术”,习惯于寻找和模仿别人的教子方法,企望立竿见影,却忽视自身教育素质的提高,不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只计较孩子的问题,大部分精力用在辅导孩子功课、纠正孩子过错上,却不知功夫下得越大,孩子的问题越多。 

  家庭教育没有点金之术,最重要的“道”,就是尊重、保护孩子生存、发展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家长素质。(记者 杨咏梅)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