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本站特别关注 :欣闻孝昌县文化建设新举措--创办[讲堂]。。。。。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8:54
标题: 本站特别关注 :欣闻孝昌县文化建设新举措--创办[讲堂]。。。。。
叶朗院长出席“北大讲堂-东林讲坛”首场讲座




--------------------------------------------------------------------------------

2008年9月26日,“北大讲堂-东林讲坛”在江苏省无锡市举办首场讲座,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文化产业与文化软实力》的精彩报告,就文化产业的再认识、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及如何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北大讲堂—东林讲坛”由无锡市委宣传部及北京大学软微学院无锡基地联合主办,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无锡市政协主席贡培兴等无锡市领导,及我院副院长向勇等出席并听取了讲座。无锡市委宣传部部长王立人及北京大学软微学院理事长杨芙清院士在开讲仪式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会后,叶朗院长与向勇副院长在无锡市相关领导的陪同下考察了无锡市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无锡创新与创意产业园等园区,并在推进无锡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给予积极建议。

“北大讲堂—东林讲坛”将汇集多位北大名师的研究精华和学术成果,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组织开展专题性讲座,为北大无锡基地的学子和无锡市民提供了一个扩展视野、提高修养良好平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8:55
金沙讲坛国家地理大讲堂


    金沙讲坛国家地理大讲堂系列讲座第 1 期昨天(24 号)在成都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开讲。曾 7 次赴南极考察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刘小汉,结合自己的考察经历,向市民讲述了南极这个充满神奇的冰雪世界。

    刘小汉长期从事构造地质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南极地质考察研究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是我国南极科学研究骨干之一,极地地质研究领域学术带头人。他从 1984 年开始至今,先后 7 次赴南极考察。

    在讲座上,刘小汉介绍了南极的基本概况、自然资源、动物生活情况以及我国在南极考察中取得的各项科研成果。同时,他还结合自身的南极考察经历,与市民分享了自己在南极经历的趣事。“我去南极点的时候,我站在南极点,然后我原地转一圈就是环球一周,我在南极点找南方就找不着了,因为转一圈四周全是北。另外在南极点,一年时间有四个月极夜,四个月极昼,两个月的黄昏,两个月的黎明,当南极极夜快过去的时候天快亮了,你就觉得慢慢地朝霞出来了,大家都很高兴,有些摄影爱好者就使劲拍照,结果他发现这拍来拍去朝霞老在这不动。一直持续两个月。就一直是大白天了,不黑了,然后过了四个月后开始黄昏来了,又过两个月就开始进入黑夜。”


   据了解,金沙讲坛国家地理大讲堂系列讲座今后将固定在每月的第二周周日的下午 2 点半在市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8:56
百家讲坛王立群做客龙源湖国际广场大讲堂,9月17日,由龙源湖国际广场主办的“龙源湖大讲堂”第五讲在焦作市政府会议报告厅隆重举行。

《龙源湖国际广场大讲堂》是新世界地产和龙源湖国际广场共同打造的高端精英专题系列讲座。自开办以来,就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和一致好评。著名教育学家周弘教授、金融学家郎咸平教授、易文化专家沈立博士、财经评论家水皮先生都曾做客龙源湖国际广场大讲堂,并掀起了巨大的思想浪潮,其反响之热烈程度令人始料未及。本次龙源湖国际广场大讲堂高端专题论坛,盛情邀约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先生即将做客龙源湖国际广场大讲堂,解读古今历史风云,笑谈当代社会热点。王立群生于1945年3月14日,山东新泰人。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学术专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龙源湖国际广场,是2009年焦作市重点工程项目,是新世界地产全新研发的高端城市综合体项目,它以国际视野运营城市,致力于重塑焦作城市人居版图,以气势磅礴的雄心壮志,为广大市民打造集生态精品住宅、商业购物、商务办公、餐饮休闲、文化娱乐、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大型复合新城。它不仅核心区位得天独厚,稀缺价值日益彰显,物业价值飙升指日可待;而且龙源湖畔的绝佳地段以及周边资源优势,规划、建筑、户型设计等均是焦作楼市的一次里程碑式超越。一期观湖高层即将绝版,二期洋房现正火爆热销中。

一部史记,包含了多少为人处世、经营之道?它对当代企业发展有何启迪?企业发展的解决之道在哪里?作为企业家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处境,做出理性而正确的发展决策?王立群先生在大讲堂现场为你一一精彩讲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8:57
众多讲坛成市民“精神粮仓”:开坛布道 传播新知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吕绍刚    2010-05-13

  岭南大讲堂,东方讲坛,文津讲坛,金沙讲坛……方兴未艾的各类讲坛,成为各地公共文化服务的“城市教室”,市民的“精神大粮仓”

  今天,我们一起听讲座

  □开坛布道,传播新知,众多讲坛正成为市民“精神大粮仓”

  □讲坛现象,要放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的背景下观察

  □应把“讲坛”当成事业来做,由专业团队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北京,王府井。首都科学讲堂。中国工程院沈国舫院士正在为听众讲述“三峡水库蓄水不可能‘触发’汶川地震”;

  上海,赤峰路。东方讲坛。同济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裴钢以“21世纪生命科学:无尽的前沿”,给市民讲普及课。

  深圳,深圳图书馆。市民文化大讲堂。希望工程创始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为市民带来“玉树地震与慈善行动”的专门讲座。

  ……

  这只是上个周末各地众多讲坛开讲的一个缩影。

  目前,很多省区市均有重点品牌讲坛;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常设的讲坛、讲座活动;有的县城、社区,甚至农村,也设了形式多样的讲坛。这还不包括大学里的讲座活动。

  开坛布道,传播新知,蔚然大观,被许多听众亲切地称为“精神的大粮仓”。

  开门办讲座,名家学者听众云集

  11日,首都科学讲堂运营负责人曹晨辉,正忙着筹备下周的活动。这个周末,第十届全国科技周就要开幕了,他们考虑组织一些关于低碳生活的讲座。

  “从2007年起,科学讲堂已经不间断地举办了147期,都是公益性,开门办讲座是我们的宗旨。”他说。

  记者调查发现,像这样长期举办的免费公益讲座,根据组织者的不同,大体可分三类:

  一类,是各级宣传部直接指导、参与的讲坛,比如,上海的东方讲坛、广东的岭南大讲坛、河北的燕赵讲坛、广西的八桂讲坛;

  一类,由各级协会、行业部门组织的,这之中,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比较多,如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讲坛,上海图书馆的图书馆讲座,陕西图书馆的陕西讲坛等。

  一类,是媒体等开设的讲坛。央视的百家讲坛,人民日报的文化讲坛,北京电视台的中华文明大讲堂、山东电视台的新杏坛等。

  从听众对象来看,大部分是面对最普通老百姓的,但也有一些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如北京大学的孑民(蔡元培)学术讲坛,武汉大学的珞珈讲坛,属侧重师生的大型学术讲堂;重庆的“三峡大讲坛”,以宣讲党的最新思想、理论为主,侧重党政干部,也兼顾市民。

  众多讲坛,几乎云集了中国当代最顶尖的科学家、学者、教授,也吸引了数百万的听众。

  “全国两院院士,我们已经请来了140多位,与普通市民面对面。”首都科学讲坛负责人、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立军对记者说,“听众热情非常高,几乎场场爆满,有老人,有小孩,有官员,有企业家。特别是看到很多人从郊区赶过来,我非常感动。”

  这样的场景,也出现在很多地方。比如,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几年来,现场听众达20万人次,媒体受众达数亿人次。

  学者出围墙,市民收获精神食粮

  “课程表贴在书房,好奇心回到胸膛,又是一个学生时代,喜气洋洋走进大讲堂……”深圳市民蒋开儒是市民文化大讲堂的铁杆粉丝,专门创作了一首歌——《走进大讲堂》,“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形式,满足了市民的精神需求,真正为市民造福了。”他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表示,“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办讲坛,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传经布道,总体上说,是整个社会文化意识的进步。通过讲坛,总能部分达到传播高端文化、提升市民和干部素质的作用。”

  “看待讲坛现象,应该放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的背景下来观察。”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刘明华教授对记者说,从中央的政治局集体学习,到各级党委的学习中心组,再到各地文化、科技、社会讲坛,形成了一个通过讲坛、讲座学习的立体系统,让干部群众接受到最新研究成果,效果良好,值得肯定。

  专家们认为,讲坛的嘉宾大都长期呆在大学、科研院所,是丰富的智力资源。学者走上讲坛,也是学者走出校园围墙,走近公众的良性互动过程,既让群众了解科学家、学者们的工作,又能获取知识,丰富文化生活。

  一些听众也纷纷在各自的讲坛网站上留言:“大讲堂请来的大部分嘉宾都是博导,一进去,就感觉享受到了博士待遇。”“几乎每一场讲座我都去听了,收获很大,我感到现在自己说话的底气都很足了!口才也好了!也结交了很多朋友。”

  在一些地方,更把开设市民讲坛与追求城市人文形象联系起来。比如,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去年12月荣获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通过大讲堂,探索出一种政府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形式,开拓了一条高雅文化走向社会、走进市民生活的途径。”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说。

  讲坛生命力,关键在于可持续

  不过,随着各地论坛雨后春笋般兴起,一些讲演主题出现了同质化,“学术明星”成了“抢手货”,为了聚人气,吸眼球,甚至出现了故意“戏说”、“别解”、“新解”等现象,各种“大师”也鱼龙混杂。

  作家王蒙认为,媒体、市场的介入,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也会带来庸俗化与哗众取宠。“我们不那么崇拜脱离实际的故作高深,也确实看不起哗众取宠的浅薄平庸的夸夸其谈。”

  “一些组织策划的班子有时候不了解学术界的情况,请来的专家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所做的讲演缺乏针对性,甚至个别地方请去了具有严重思想立场问题的学者,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学者孔庆东表示,还有一些地方,拉来很多媒体进行夸张报道,华而不实,这对专家学者其实是一种不尊重。

  针对这些情况,王蒙表示,“生活之树长青,讲座讲坛的质量是不能忽视的,多数情况下,常常是与实践相联系的学问,才是深刻的、精彩的又是通俗的与易于接受的。”他主张积极地发展各种讲座、讲坛,同时开展应有的评议与比较,提倡学问家面向大众,但“同时不能降低对大众讲坛的要求与期待。”

  北京科协副主席周立军认为,讲坛兴盛是好事情,公众有需求,专家有热情,政府也很重视。但不需要一窝蜂。

  “许多讲坛的经费,都是政府拨款。上级给钱就办,不给钱,就让它自生自灭。”他说,现在的关键,是要把“讲坛”当成事业来做,要有专业的团队来运营,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 吕绍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8:58
“晨报大讲堂”让您现场感受“百家讲坛”

--------------------------------------------------------------------------------

2007年04月20日



  晨报讯(记者 冯美琳)截至昨日17时,华商晨报黄马甲024-96128热线持续火爆,“晨报大讲堂”各种门票已所剩不多,一些精英人士和大学生不仅是为了听取管理经验,也是为了亲身感受王天有教授“百家讲坛”的魅力。
  提前尝鲜:亲身感受“百家讲坛”
  日前,央视十套热播栏目“百家讲坛”邀请王教授准备了主题为“明史拨乱”的节目,虽然目前播出时间待定,但很多之前听过王教授讲座的辽沈市民都打来电话:
  “我之前在北京听过一次王教授的演讲,很受启发,对于历史有了新的认识,认知水平有了提高,”市民张先生说,“后来听说王教授将他的演讲内容系统地归纳了一下,准备在‘百家讲坛’录播,我很期待,这次算是提前尝鲜了。”还有市民表示,去“晨报大讲堂”听演讲时,会专门找王天有教授签名,以示留念。
  一天讲座:浓缩200年历史精华
  昨日下午,记者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方面获悉,王天有教授的此次演讲将确立多角度多侧重的授课方式,将历史中蕴涵的管理精髓转化为实践中创新的源泉,将历史上的兴衰成败与现今的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参与者可以通过短短一天的讲座,学习200年的历史精华。
  一名北大学生这样评价王天有:作为中国百年名校中的一位著名历史学家,王教授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是一位亲切和蔼、幽默风趣的良师益友型教师。他在学术方面的巨大贡献、对明清史的真知灼见,赢得了很多大学生朋友的青睐。
  “听王教授的报告,会让你深深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不仅扩展了知识,而且稳定了自己的专业思想,获得了很大的收益。”接受采访的北大学生们说。
  本报黄马甲订票热线,提供上门送票服务,电话号码:024-96128,敬请关注。







(新闻来源:华商晨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8:59
河北廊坊团组织办了一个市民文化大讲堂。于丹来了,陶宏开来了,孙云晓来了,
之后还有孔庆东、纪连海、阎崇年、周思源、周国平、阎学通、金正昆……

廊坊人的“百家讲坛”为何也这么火


2007年08月01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是在小时候,家长要在六岁之前对孩子说‘不’,不要打他不要骂他也不要讲道理,你复杂的言语在他耳中就是噪音,你应当搬个椅子坐在他面前。等到孩子十二三岁懂事的时候再开始说‘不’已经晚了,九岁以后孩子就敢离家出走。”7月21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和河北廊坊的广大市民面对面交流。

  李玫瑾是团廊坊市委主办的第33期“和谐廊坊·市民文化大讲堂”主讲人。

  从区位上看,廊坊是河北省距北京最近的地级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廊坊人对文化需求越来越迫切,许多市民希望能像北京人一样,听到高水平的专家讲座。

  2006年9月,团廊坊市委启动“和谐廊坊·市民文化大讲堂”,把专家讲座搬到廊坊来。时任团廊坊市委书记的薛永纯这样给大讲堂定位:它一定是社会化、项目化、实业化的发展思路,一定是免费的,邀请的专家起点要高,而且最好每周一期。

  经过多方联系,团廊坊市委充分依托团组织优势,联合廊坊电视台、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销售分公司共同举办廊坊市民文化大讲堂。

  3个月后,2006年12月2日,星期六,于丹带着《论语心得》走进廊坊,市民大讲堂正式开讲,讲座所在的大礼堂爆满。欣喜之余,一些市民担心文化大讲堂虎头蛇尾,办一期,停几期。

  团廊坊市委副书记侯贵松专门负责联系主讲人,他表示这是团市委最劳神的一项工作,为了定期开讲,他们动用了各种社会关系。每周侯贵松都要到北京接送专家。

  戒除网瘾专家陶宏开教授来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来了,孔庆东、纪连海、阎崇年、周思源、周国平、阎学通、金正昆等知名专家学者先后登上讲堂。

  从第15期开始,团廊坊市委组织了部分听众问卷调查,让市民写出想要听的主讲人。渐渐地,这种市民“点菜”、专家“下厨”、企业买单、社会受益的文化大讲堂成为廊坊市民周末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大餐,据统计,全市3万多人次到现场参与,近百万人次通过媒体收听、收看了讲座。

  今年68岁的王大妈是大讲堂的忠实听众,场场不落。一些重要的讲座,她都要拿着录音机录下来。她说:“那些健康养生内容的讲座是留着自己听,一些关于教育孩子的讲座是录给儿孙们听的。”

  每周四下午,廊坊大方实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桑嗣童都要到市青少年宫为单位职工领讲座的门票,周六上午组织员工去听。通过听讲座,桑主席发现同事之间交流多了,共同话题多了。

  廊坊市市民文化大讲堂内容涉及青少年教育、老年保健、家庭理财、历史人文、法律、礼仪、励志、高考等。清华大学教授樊富珉因备受廊坊市民的欢迎,又第二次走进了大讲堂。

  目前,团廊坊市委正在策划讲堂进社区活动,尝试在主会场之外,将在大型社区附近设立分会场,内容包括家庭教育、健康教育、理财教育等方面内容,以使更多普通市民受益。(实习生揣杨永 记者许海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00
云岭大讲堂又开名家讲坛
中国作协副主席昨率先开讲 我省300人齐品人生与文化



    省内外知名专家将通过云岭大讲堂为我省送来精神食粮  本报记者  周明佳 摄


    本报讯 昨日,骤降的气温没能挡住人们追求新知的步伐。由云南省省委宣传部、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云岭大讲堂·名家讲坛”正式鸣锣开讲。讲坛开启首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丹增,省委常委、昆明市市委书记仇和,先后登上讲台,为来自我省党政研究机构、科研院所、在昆本科院校,省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等单位的副处级以上干部、副高以上的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人员、州市宣传部长、州市社科联主席等300多人作了演讲。而今后,更多的省内外知名专家和领导也将陆续来到讲坛,带来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省社科联主席王义明主持了开讲仪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为讲坛开讲发来致辞。

    近几年来,省社科联组织社科学会共同推出了一系列人文社科讲座,举办了“云南思想道德讲坛”、“社会科学理论讲坛”、“先进文化论坛”、“云南国学讲坛”、“云南文史论坛”等活动,积极传播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理念,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为提升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质,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把“云岭大讲堂”打造成我省社科工作的知名品牌,省社科联还开展了评选和奖励“云岭大讲堂优秀主讲人”活动。

    首日的讲座受到了听众们的广泛欢迎,丹增以《人生与文化》为题作的演讲和仇和以《新昆明建设的发展及其展望》作的演讲,赢得了满堂喝彩。未来几天,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名誉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央党校科社部原主任、教授赵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林,中央党校哲学部原主任、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辨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系统科学与哲学学会副理事长庞元正也将先后登上大讲坛。

    本报记者 陆敏 宋金艳

    ■ 相关新闻

    我省第三届社科学术年会今启幕

    本报讯 继“云岭大讲堂·名家讲坛”开讲后,云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今日将揭开帷幕。省内外专家将围绕“云南60年:理论与实践创新”这一主题,开展为期8天的学术讲座。记者从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获悉,今年的年会在部分州市也设了专场,有兴趣的市民可参与其中。

    云南省社科学术年会始办于2007年,旨在聚焦经典学术,推动学术创新,推出最新学术成果;展现学人风采,培育高水平人才;积极营造公正、开放、活跃、民主的学术氛围。

    本报记者 陆敏 宋金艳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01
浙江文澜大讲坛——南官人文大讲堂系列讲座之九

                  



          从中西妇女观猛省《水浒传》与《红楼梦》


                           提   要

    《水浒传》《红楼梦》之类通俗小说在中国社会的影响远超过《四书》《五经》等中国文化经典,而对其评论长时期以来陷于概念眩惑的迷雾和魔障:说《水浒传》“诲盗”,《水浒传》“诲”出来的是改朝换代的皇帝,说《红楼梦》“诲淫”,《红楼梦》追求的是超现实的爱情;说《红楼梦》表现“新兴市民”,《红楼梦》中无豪迈雄伟的新兴市民;说《水浒传》表现“农民起义”,水浒梁山中竟然无一个真正的农民。以中西妇女观评论《水浒传》:对妇女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一个社会一种文化的文明程度,对妇女的文明与否是区别文明与野蛮的标志。妇女的解放体现人的解放,妇女的婚恋自由才体现人的真正自由。《水浒传》中的李巧奴、阎婆惜、刘知寨夫人、潘巧云、扈三娘等女性的命运,值得猛然反省深刻反思。文化的反省体现一个民族重构新文化的勇气。爱之深所以责之切,责之切正是爱之深。让妇女从经济交易和政治机谋的殉葬品解放为独立的健美的自由的奔放的新女性!这是我们今天重读文学经典的领悟,也是时代赋予的崇高而艰难的使命。



主讲:张乘健 副教授

时间:2007年7月15日(周日)上午9:30

地点:老街九号(免费提供茶水、古街社区隔壁)

讲座咨询:台州市路桥区图书馆     82589621  82589603

讲座详情请登陆图书馆博客:http://blog.sina.com.cn/tzlqlib

主办:台州市路桥区委宣传部   台州市路桥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今日路桥》编辑部

承办:台州市路桥区图书馆(欢迎加入南官人文大讲堂QQ群:39846719)

协办:《商都文化》编辑部  路桥区机关团委

支持: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移动路桥分公司  台州生活网

讲座期间将举办产生10位幸运听众的抽奖活动。奖品:价值50元的“清华同方全文期刊”检索充值卡和价值100元的“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会员检索卡,各5名。     

主讲简介:张乘健,中国红学会会员,《红学通史》特约哲学编委,国际中国哲学会通讯会员,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在温州大学、温州医学院讲授中国哲学、中国历史、佛教与中国文学、中西比较文学、红楼梦研究、古今中外诗歌鉴赏等课程。曾在《文学遗产》《文史》《吉林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十方》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出版《古代文学与宗教论集》《红楼梦与佛学》《杨贵妃秘史》等专著多种。论文《论墨子的兼》收入国家重点社科项目《中国墨学史》,论文《长恨歌与梅妃传》、《感怀鱼玄机》收入《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论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02
孙立群:《怎样走好人生路—漫谈先秦历史人物》
   
2007-10-31 文章来源:“和谐廊坊•市民文化大讲堂”工作室


     各位亲爱的廊坊的朋友们、同行们或知音们,大家上午好。今天真的非常感谢诸位,因为天气不好,还来了这么多听者或者是朋友。大家能够到这里来,我觉得主要是真的了解我们市民大讲堂的意义。

     刚才我听候书记说今天已经是咱们这里47次讲座了,我听后非常惊讶,一年有52个星期,已经快一年已经接近圆满了。在国内密度这么大坚持这么长的大讲堂,我还真没有听说过。我们也到一些地方去,他们往往是不定期的,找到合适的主讲人就搞一次。说明咱们廊坊地区对文化的热爱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咱们的资源丰厚,可能有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地处京、津之间,对各地的学者的信息量都掌握得很好。更重要的是咱们的热情,和我一起录制《百家讲坛》节目的老师告诉我,说廊坊特别好特别热情,这位老师就是马瑞芳老师,她也来过咱们这里。上次是《百家讲坛》总策划解如光来了,我们也是好朋友。这种资源别的地区不一定都有,大家有这种机会确实值得珍惜。

     我自己是在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工作,从事历史的教育和研究,在去年以前即2005年的时候我的生活还是很平静的,教书、写东西、看书,虽然比较寂寞,但我感觉比较充实。但2006年春节以后我的生活就有些变化,主要就是上星期到廊坊来的谢老师带编导到南开大学找主讲人,戏称要搞海选,南开大学老师很多,他们在各系挑选,而各系都挺支持他们都推荐老师让他们选,他们选人不是像超女那种才艺比赛,他们和你聊天,聊天时摄像机就对着你,不知不觉就录下来了,有兴趣就让你多讲几次。我当时也是在无意之中,我们的工作很忙不是必须参加这种活动,系里让去我就去了,结果后来说我选中了,我就去了中央电视台,去了以后感觉很不容易,为什么我知道不容易呢?我讲了几次他们都不满意,他们自己给我做了一个定位,说我讲的东西要和别人不一样。什么时候我把过程都知道了呢?就是今年五月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搞签售,《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魏先生和北京的媒体见面,他说“孙老师在我们那儿是三上三下”,他说第一次我讲完自己觉得挺好他们不认为好,确实第一次我是自己精心准备的稿,一下台他们就说我是在做学术报告,我听后感觉被浇了一盆冷水,说明我对《百家讲坛》一点不了解。第二次讲后他们说枝蔓太多,经过两次讲座后,制片人告诉编导删去不太重要的枝蔓,不然我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他们把不重要的东西删去之后,感觉还行,而且还真不错,这说明什么呀?说明在学校上课和到媒体讲是两个不同的环境,不是课堂搬家,我在大学讲了三十多年课了,我觉得没有问题,我们的大学是综合性的是文科的,讲起课来容易把课堂内容引出去,说句好听的是旁征博引,挡学生说就是走到别的地方去了,就是枝蔓很多,大学上课的宽度得有,不是中学按照教科书讲。到了中央电视台就不行,有限的时间讲人物、事件,原则上按线索走,枝蔓太多就不行了。后来我悟出来了,改变了原来的讲法,就成功了,今年五月三十一日北京《新京报》的记者采访了我一次,问得很细,整整登了一版,题目就叫《孙立群小火慢热像马三立的相声》,开始我讲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太松散没有兴奋点没有上来就把大家吸引住的感觉,我自己也说我不是马上就火爆的,得逐渐听几次。后来他们听出来了,就有这种说法了。其实最早听出来的是易中天易先生,我去年这个时候播吕布韦的时候讲到第二集,那时候我还不认识易中天,十月三十一日他就在他的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为孙立群喝彩》,我当时比较惊讶,易先生真有眼力,当时就感觉孙立群是有风格的,所以写了这篇文章,大家有兴趣可以上网找易中天的博客看一下。去年十月份易中天写过两篇文章,第一篇是《为于丹喝彩》,第二篇文章就是给我写的。内容我就不好说了,因为我一说大家会说孙立群自我炒作,当然肯定很高。但虽然易中天肯定了了,《百家讲坛》还有的老师认为我不行,马瑞芳老师马上给易中天发一封短信说“我看孙立群不行,像老裤腰”,老裤腰的意思就是很松,易中天马上回了一封信说“你再看”,马老师再看就不说我是老裤腰了。后来易中天正好到天津,我们就成了好朋友,同行的知音非常难得,尤其思想观念、性格接近的,容易成为好朋友。马老师今年五月份写了一本书《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共写了九个人,我也是其中之一。

     《百家讲坛》火了几年了,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关注。比如上个月九月十八日在央视开了一个学术会,名字起做《百家讲坛战略品牌发展研讨会》,我们二十几个人都去了,研究《百家讲坛》下一步怎么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关注使《百家讲坛》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批示“要把《百冢讲坛》做大做博,贴近百姓生活”,这是很重要的指示。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指示“《百家讲坛》要讲民族发展史要讲民族创造史”,所以《百家讲坛》命名要讲红色经典,审查非常严格。政治上的敏感度不像古代,到目前能够播出的不算太多,今年五月播的是《红旗渠》,今年八月份播的是《杨子荣》,国庆节播的是《焦裕禄》,这几个节目都是千锤百炼的。引起重视的《长征》录了十集,倾注的力量很大,但没有通过,这种重大政治题材审查非常严格,涉及到现代史的人物、事件的评价。虽然很难,但央视说一定要搞,还说了《红色经典》占百家讲坛节目的百分之多少,高度关注引起的纠纷或问题或争鸣就非常大。

     昨天晚上我到了北京,在北京凤凰卫视做了一个节目,凤凰卫视大部分节目是在北京做的,就谈现在《百家讲坛》后揿起的国学热,国学热的原因是什么、国学热与市场经济是什么关系?北京有一所大学像国务院学术办申请把国学作为一级学科要授国学学位,也许大家不太注意和了解,这在学术界在高校引起很大震动。昨天录制节目就是辩论这件事,请了好几位学者,彼此都不认识,在台下时也没有切磋,上去就说,我感觉确实就是真的,不像有的节目事前就对好台词了。大家发现观点对立得十分尖锐,但学者又十分平和,主持人胡一苦说以前辩论到面红耳赤,甚至站起来,昨天还不错,虽然对立,但风度没有破坏,他觉得非常满意。现在中国的老百姓包括在座的朋友们似乎都意识到我们有一种追寻文化的记忆,有一种文化回归的感觉,现实生活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太多了,有人浮躁有人悲观,我们如何对待现实中的问题,比如贫富差别比如现实中的一些东西,历史上是怎么样对待这个问题的?那些人们是怎么样走自己的人生路的?《百家讲坛》在一部分节目中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就是告诉人们在当今的环境下如何保持自己的心态,于丹常说的几个字是“从容、淡定”,就是要保持内心的清静,这是很重要也是很现实的。

     去年我讲了几个人,一个是战国到秦朝的吕不韦,一个是春秋战国之季的范蠡,我认为这些节目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我不能自己在中央电视台在学校里面和认识我的人说我的节目很有意义,那有些自吹自擂,所以让听众去评价。大家知道今年正月初一开始播的是于丹的庄子心得,一共七集一直播到正月初八,当时是春节,很多人都放假,收视率最高。从初八开始播吕不韦和李斯,吕不韦是重播李斯是新播,当时两会要召开,我又赶上元宵节,我感觉央视这种安排应当有他的用意。后来到北京我问编导初一到初七播于丹的庄子心得最合乎现代人的需要,大家感觉受到很大安慰。到初八就播我讲的两个动乱份子,这两个人没有得到好死,把秦朝社会都搞乱了。我问编导什么意思,编导说播于丹的庄子心得就是要对和谐社会做一点贡献,平和人们的心态,播吕不韦李斯具有警示作用。我心里怯喜,但没有表露出来,我心里知道央视的思路和用意与我完全和拍,央视作这个节目播这个节目是有用意的,从吕不韦、李斯到范蠡,他们的所作所为、价值观、人生观和他们人生的结局距我们并不遥远,古往今来做人的道理是一个,要么做一个君子要么做一个小人要么做一个对社会做过贡献又背叛自己走向人生反面的人,这种人在历史上不计其数。要走好人生路你应当怎么样去做?把这几个人拿出来做一个比较做一个鉴别,评心而论,我自己都感到震憾。没有到《百家讲坛》讲时看得方方面面那么多,必须多看,我发现在现代社会应该反思历史研究历史人物,除了那些风云人物,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秦皇汉武、朱元璋、康熙,更和我们生活接近的不是帝王将相,帝王相将离我们太遥远了,更和我们接近的是那些做具体事的人,这些人起步的时候就是平常人,只是后来随着他们能量的释放潜能的发挥,他们逐渐变成了我们说的能够进入正史的人物。大家知道古代写书很难,司马迁那个时代没有纸,要把字写在竹片上,写完之后捆上成一卷一卷的,所以那时惜字如金。他要写谁、要把谁写到什么程度都是三思而行的,我们在《史记》里读到了吕不韦列传、李期列传,还有在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传记里面写经济史的写到了范蠡。凡是《史记》要写的人物一定是有影响的是司马迁对他有特殊看法的,现在我们看这几个人物,对我们今天的人应该说很有震憾力。

     我想具体说一下我感觉到他们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一定意义上讲他们都成功了,而且都是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是当时全社会瞩目的人物,对社会对历史都作出杰出贡献,这是他们能够入司马迁笔下的最主要原因。如果没有贡献是不值得一提的人,司马迁绝对不会写。他们有很多个人的东西,这三个人中有两个人没有走好人生的后半程,是在最辉煌的时候跌下来了,人没有走好人生的后半程或者说没有保持晚节,在今天大家所见所知的太多了,比如昔日的劳动模范、英雄后来变成阶下囚,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委员跌下来,道理都是一个,就是没有走好自己关键的几步,而吕不韦、李斯就是这样的人。我们还原到他们年轻的时候,会发现这几个人之所以有自己的光辉成功,他们都有自己的志向,我们常说青年人不立志不能成材,但是立什么样的志要因人而异。我们今天也是这样,不是想干什么都能梦想成真,没有那么容易,如果都能梦想成真做个梦就都发财了。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实际能量,定位一个恰如其分能够操作的能够到达的目标。我们现在如果攀比,别人怎么有那么多钱,越比心里越浮躁,我们常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但也不是说不比,心里要有个定数,要知道如何做能够成功的地方。

     吕不韦和李斯就不一样,在一般人看来,可能觉得吕不韦很低下,因为他绯闻缠身、谜团很多,其实还原一下看这个人,会发现这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这是从战国到秦这个阶段中最有目标的人,而且不光有目标,还敢想敢干。吕不韦生于商人之家,他的父亲是经商能手,《史记》记载吕不韦的父亲家产万金,形容非常富有,他父亲到底是怎么富的,《史记》中没有说。吕不韦也经商,在他父亲的熏陶下他也有一套经商的本领,《史记》说吕布韦“贩贱卖贵,家富千金”,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搞长途贩运,这种商人在古代非常多,因为各地经济水平不一样需求不一样,战国时期贩运是非常多的,但经营不久就家富千金表示吕不韦年轻且聪明,如果他继续经商成为大富翁肯定没有问题,但他到邯郸突然决定不经商了要从政,吕不韦的志向是弃商从政,为什么他要弃商从政呢?他看到商人只富不贵,只有钱但社会地位不行,战国时各国对商人的态度不一样,有的国家重农抑商,使得商人可以发财但受到很大限制,在社会上没有地位。那时候商人是很冤枉的,一方面为社会做了贡献,但很多王朝压抑商人,我国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慢与此有关。秦朝、汉朝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秦始皇规定发现商人就像对待罪人一样,把秦朝的政策放大到全国,抓苦役兴修工程就抓这些商人,汉朝也规定商人不许骑马不许穿丝绸衣服,吕不韦感觉自己不能经商要从政,既贵且富。这是吕不韦的志向,那么如何弃商从政呢?吕不韦独出心裁,他想定立国君,所以我说吕不韦是古往今来敢想敢干的第一人,我们在央视讲的时候串词说“他是敢想敢干的人,他是用金钱改变历史进程的第一人”,在这一点上,大家知道每个人都有志向,但吕不韦的志向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他有算计有谋略,他看到秦国王室的公子异人在邯郸当人质很委屈很无奈,人质是战国时的抵押品,如果秦国背信弃义发动战争,会先杀掉人质。吕不韦要用异人做赌注用他来达到目的,吕不韦说“此奇货可居也”,吕不韦是商人的价值观,拿异人当商品来投机。为了验证这样做行不行,吕不韦回老家见父亲,和父亲探讨这件事。这在《战国策》有记载,吕布韦问父亲“耕田之利几倍?”父亲说十倍,他又问“珠宝之赢几倍?”父亲说百倍,经商比种地要富,他又问父亲“定立国君几倍?”父亲真不知道了,他父亲是个大商人,很明白利的概念,但无法回答,说“无数”,意思是“你干吧,这个玩儿成了那就可以得天下了”。吕不韦接着说“我现在辛苦干事业,只能得到温饱,但如果我定立国君成功,不仅自己荣华富贵还可以泽及后代。”他告别父亲回到邯郸开始运作这件事。吕不韦的志向可以说是心比天高,胃口极大,一般人很难实现,甚至连做梦都做不到。吕不韦就敢说自己可以定位国君,他身上有商人的气质,他有这个能力,他的能力起自于他对社会的关注。照一般人理解,他要活动的国家是秦国,秦国是一个经过商殃变法走上了法家治国的国家,法家治国的特点是“奖励耕战,严刑竣法”。老百姓心里就两件事,要么好好种地要么上战场杀敌人,上学学法律,在法家眼里对老百姓就要看得紧管得紧,对他们要严刑竣法,秦国这种治国方针极其稳固了秦国的政权,把老百姓武装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把老百姓的思想都抽空了,要么种地要么打仗,前提是守法。秦国老百姓后来都被管成除了种地彼此的用语都很简单,现在夫妻二人丈夫出去上班离开家门时互道再见,秦国人丈夫离开家妻子送丈夫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要好好守法失法逆令你亡我亡”。老百姓怕政权,也从潜意识中感觉到家庭平安就得听政府的。我讲这个例子,和大家分析吕不韦从邯郸竟敢带着重金,他拿出五百金买礼物到秦国运作这件事。秦国严刑竣法,公开的行贿受贿,谁敢呀?为何别人不敢吕不韦敢?而且他竟然成功了,这就是吕不韦超出别人的地方。我是这样分析的,吕不韦是商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在经商过程中在和人的接触过程中他可能知道虽然国家法律很严老百姓都服贴但上层其实不受法律的制裁,而他们说话就是法律,也许吕不韦不知道当时是人制社会专制社会是中世纪的落后的社会,他也许不懂,但他从直觉上感觉到要拿下社会的关键人物,要拿下管事的人物就能成功,民主、法律都是假的,法律对下不对上、治民不治官,吕不韦可能没有这个判断,但直觉感觉拿下秦国最重要的人这件事就成了。他说动的关键人物是个女子是华阳夫人,华阳夫人的丈夫是安国君是秦国的老太子,异人就是安国君的儿子,华阳夫人虽然特别美貌但没有儿子,吕不韦让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干儿子,让华阳夫人说动安国君立异人为太子。吕不韦买动华阳夫人的弟弟说通华阳夫人的姐姐,一块对华阳夫人做工作,华阳夫人同意了。吕不韦四两播千斤,他知道无法接触到华阳夫人,就从外围说动华阳夫人的姐姐弟弟,让他们一起说动华阳夫人,可以看出吕不韦的聪明度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胆量之大办事之周到。他运作这件事非常冒险,不可知的事情非常多,但他一下子就成功了。异人被立为太子,安国君死了之后当了国王,可以看出吕不韦非常不一般,异人能够不感谢他吗?异人在当了国王以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享受十万户的租税,丞相是官文信侯是爵,享受十万户的租税与爵是对应的,官爵禄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在秦国都很少见,吕不韦当初立的志向成功了。

     在这个过程中,异人当了三年国王就死去了,即位的就是异人的儿子赢政即秦始皇。赢政即位时十三岁,按照规定不能亲政,吕不韦辅佐赢政九年,吕不韦在秦国把持朝政应当在十二、三年左右,这期间展示了吕不韦的才华,因为他把秦国的朝政和国事都向前向上发展,不因为他辅政国家就衰败了。这个时间正是秦国灭六国最关键的时刻,秦国已经远远强于六国,但如果不慎秦国内部出现问题就难说了,吕不韦保持了秦国强劲的势头,造成六国一听到秦国可以说是谈秦色变,一个国家根本没有办法和秦国抗衡。公元前230年以后秦始皇势如破竹,十年打败六国,不能全部归功于吕不韦,但知道他是有政治才能有充足谋略的人。

     吕不韦不是一般的人,他能够超越一般人思考问题有远见,在他执政期间请了一批文人门客,大家集体写了一部书叫《吕氏春秋》。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不好给它定位,因为这部书里面包括了战国各家思想。中国古代到了汉代把战国思想给定位究竟有多少家?汉书上说有十家,在这十家里面有儒、道、法、小说、杂等,《吕氏春秋》被放入杂家,是各家思想的汇合,这部书很长时间不受重视,近些年在咱们挖掘祖国文化的时候发现这部书价值很大。战国的主要学派,到汉朝董仲书献策独尊儒术,儒术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代代传承,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但这个儒家思想已经不是孔孟之儒,而是汉以后不断加入新东西的儒,里面有道家法家有阴阳有迷信神学。而《吕氏春秋》本身就是杂,可惜因为吕不韦出事因为他的失败,后来当皇帝的赢政不看《吕氏春秋》,这使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就没有受到《吕氏春秋》的影响,吕不韦派人写这本书是想告诉赢政执政时要看这本书,他知道自己有一天会从政坛上退下来。他在赢政亲政以前写成了这部书,把书挂在城门上,这边挂着他的书这边放着一大堆金子,告诉谁能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哪部书没有几个错字呀?但挂了好几天,没有一个人敢改一个字没有人得到千金,是这部书无可挑剔吗?不是,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没有人敢改。这是吕不韦意料之中的,他知道自己权势很大。还有一个含义是告诉赢政这部书没有人敢改说明是无可挑剔的,你当政时要好好看。吕不韦用心良苦,目的很明确,可惜他自己走错了一步,导致赢政上台不看他的书,这部书被列为杂家,很长时间不受重视,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就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主导思想。大家都尊儒术以后,从官方到学者到民间儒术很有影响,对儒术的评价是另外一个问题。

     吕不韦因个人问题导致中国历史发生微妙的变化,吕不韦犯了几个错误,从超一流的政治家一下跌到深谷。第一件错事也是吕不韦失事的最关键的事是为情所扰为情所困,为爱情献身殉难的事太多了,有的让我们感觉非常悲伤,但唯独吕不韦的为情让我们觉得不值得觉得因小失大一叶障目,但这个错误一下把他摔到千古深渊。吕不韦当年在邯郸为了让异人当皇帝成功,把和他一起同居的女子赵姬给了异人,传说给异人的时候吕不韦已经让赵姬怀孕,赵姬和异人走了,后来生了一个孩子就是赢政,所以对赢政是吕不韦的后代还是异人的后代争议很大,我去年讲了以后引起风波也是这件事。凭心而论,秦始皇的妈妈是真的,赢政肯定是赵姬生的,但他的父亲是谁?两千多年以前的事很难说清,是存疑的,大家可以说赢政的父亲是吕不韦也可以说不是,要闹清楚不好办,我们先不说这件事了。赵姬和异人走了,赵姬生了赢政,异人当了三年皇帝死了,赵姬年龄不大,吕不韦进朝当了丞相,赢政年龄还小,吕不韦思想上的一根弦即理智放松了,大摇大摆进入后宫和赵姬旧情复燃。《史记》记载的很清楚,司马迁说了这样一句话“史皇意壮,而太后淫不止”,告诉我们吕不韦可危险了,赢政十七八岁,吕不韦还在后宫流连忘返,赵姬是一个思想情绪不高的人,她离不开吕不韦,可吕不韦在这个时候为何还不止步呢?吕不韦后来也意识到了,突然感觉到不能再去后宫了,满朝的大臣以及赢政都看着他呢。他意识到要出来,说明他还有一点自制性,但他又犯了第二个错误,他引进了一个“大阴人”,他觉得自己要对得起赵姬,他走了赵姬不能太寂寞,又给赵姬找了一个男人,“大阴人”是性功能极其强大的人,他到了后宫想取代吕不韦想取代赵姬身边的真空,这是吕不韦一错再错,一错是不能旧情复燃,二错是不能引进这个人。司马迁写的《史记》好像责任在赵太后,吕不韦在邯郸策划把赵姬给异人时是否有默契?两个人没有完全变成路人,赵姬是绝美的一个女子,异人得到她后心满意足,吕不韦能舍得她吗?在异人没来以前,吕不韦和赵姬策划时是否说过什么呀?我们做一点推论,可能吕不韦对赵姬说“你和艺人走吧,到了那儿等他爸爸死了你就可以当皇后了,然后你可以当皇太后”。赵姬可能就答应了,但对吕不韦恋恋不舍,一定要说“我走了,我想你怎么办我寂寞了怎么办?”吕不韦一定会说“你走吧,你想我了就告诉我”。这些推论是从人物性格说的,《史记》中好多性格评议是司马迁根据人物、情节写出来的,大家读《史记》会发现有好多两个人对话有好多内心读白,司马迁看见了吗?历史允许在符合逻辑的前提下做一点推论。赵姬和吕不韦不清不白应该是有背景的,但不明智是导致吕不韦犯错误的最根本原因。吕不韦觉得对得起赵姬了,又给赵姬找了个男人,但这个人是个小人,他是以宦官的身份入宫的,但他入宫后赵姬生了两个儿子。他还有野心,对赵姬说“等赢政死了立咱们的儿子为皇帝”,赢政二十多岁怎么会死呢?他想杀掉赢政想独揽大权,赢政二十二岁亲政,吕不韦把大印交给赢政,意味着赢政以后独揽大权,就在那天“大阴人”在宫中政变。是乱还是制止叛乱?吕不韦面临着最关键的考验,他又犯了第三个错误,当叛乱的消息传来,朝廷决定如何办的时候,作为丞相作为政父作为和赢政有非常关系的吕不韦一言不发,商人见对自己不利时不说,当时如果吕不韦旗帜鲜明请命率兵返叛,也许赢政会对吕不韦改变看法,两个人的关系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吕不韦失职了甚至渎职了,赢政亲自下令派另外的人官员平定,对叛乱者实行酷行即车裂。这场事件平定后,吕不韦面临着该受到惩处了,《史记》记载得很清楚,赢政面对这样失职做这样对不起他事情的吕不韦犹豫再三,按照赢政的脾气绝对不能留,国君杀一个犯罪的大臣并不难,但赢政念其功大感觉吕不韦还不能杀,赢政还有另外的想法,看到一些大臣给求情决定不杀吕不韦,但认为吕不韦在咸阳是不稳定因素,于是赢政做了两个决定,免除吕不韦丞相的职务,等于在政治上给解除了职务,让吕不韦离开咸阳回到洛阳,洛阳是吕不韦的封地有十万户租税。吕不韦回到洛阳又犯了第四个错误,就是他到洛阳后应该低调做人闭门思过做一般人过一般人的生活,他能做到,如果他这样做了,赢政不会对他有任何想法,因为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太微妙了。但吕不韦又不明智了,因为他名气很大,六国的使者、门客不断到他那去和他聊天叙旧谈问题,每天高朋满座酒席不断热热闹闹,消息传到赢政处,赢政感觉不行,再三考虑决定给吕不韦一封信,赢政作为国王对一个大臣还用得着写封信吗?派人告诉他赐死就解决了,微妙之处再次显示。赢政在信中说“你于秦有何功,封为文信侯?你于秦有何亲,封为政父?”意思是你吕不韦可对秦没有功,我封你白封了。你吕不韦于秦有何亲称为政父,你和我没有亲情关系称什么政父呀,你既无功又无亲,我命令你全家迁到四川。大家想这封信有没有文章可做,说吕不韦无功不是事实,说他无亲其实把赢政内心的各种想法给否定了,或者正话反说,其实吕不韦既有功又有亲,赢政在极度的愤怒之中想否认这个事实。吕不韦看到这封信感觉自己的一切全完了,想了想是走还是不走,觉得走也是死不走祸也越来越大,所以不久就喝下毒酒自杀了。

     吕不韦之死给我们很多思考,这么精明的一个政治家聪明的一个商人,因为在赵姬问题上的错误,不知道用有效的办法纠正自己的过错,一错再错,酿成终身大错。前半生的辉煌晚年的悲哀,看起来是吕不韦一个人的事,但是有典型意义。

     李斯和吕不韦是同时代的人,李斯比吕不韦年轻,一前一后在秦国担任丞相,是秦国政坛上两个耀眼的明星。如果没有他们,秦国的政治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李斯几乎也像吕不韦一样在他的后半程走上了不归路走上了自己的反面,李斯和吕不韦又不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的志向,李斯的志向也是要做高人一头的人,但李斯没有吕不韦政治上的投机,李斯只是想做富贵的人想改变自己的面貌。李斯是穷人家的孩子,这种志向是对的,没有人愿意永远贫穷,但李斯立志向也出了问题,就像吕不韦立志想定立国君用商人的角度做评判,司马迁用十五个字介绍李斯,马上引出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是仓鼠一叹的故事,李斯到厕所看到有老鼠又脏又臭在找吃的看到有人来就跑,到仓库看到高高的粮仓上面有老鼠在上面大摇大摆吃粮食,这些老鼠在高处很安全可以吃得东西又很多。李斯想同样是老鼠,一个在厕所一个在仓库,厕所的老鼠那样狼狈仓库的老鼠却那么舒坦,李斯说“人之贤与不屑,必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就是他的人生观,就是全凭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仓鼠在高高的粮仓上面厕鼠在厕所里,人也是一样,我如果得到荣华富贵就像仓鼠一样,李斯的志向就是要做仓鼠要荣华富贵。从表达看没有问题,但问题是他用老鼠做比喻。他一生就抱定了这个信心,我要不荣华富贵我就没有出息,这就潜伏着威胁,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平静静的生活,真正实现荣华富贵的人非常少,这是不争的事实。李斯抱定这个信心,要不择手段得到而且要保住它,他把自己定位太高,内心深处的私心太重。但他和吕不韦不一样,吕不韦有钱,李斯没有,他决定拜师求艺,拿真本领换得荣华富贵。他离开家乡拜到儒学大师旬子门下,学的是帝王之术,就是帮助君主治国的本领。旬子非常器重他非常关注他,他告别老师时说了一番话是仓鼠一叹的进一步表白,他说老师我要走了我和您讲“垢莫慎于悲贱”,人生的最大污点也没有悲贱大,人生的悲哀没有比穷困大,我要离开您求得我的事业,可以看出李斯想富贵的心态是多么强烈。汉朝有些材料证明旬子对李斯心怀担忧,当李斯离开以后旬子好几天没有吃饭,他心里不安,他觉得李斯抱着这个心态去从政去做自己的事业有不策之祸,旬子能看到人生观价值观的不足之处,太强烈的追求荣华富贵未必是好事。李斯由于学得了旬子的真本领,又抱定事业成功的决心,一步一个脚印,先在吕不韦处当助手,很快受到吕不韦的赏识,后来又得到赢政的重视,李斯做到丞相是一步一个脚印,凭借自己的本领一步步升迁。李斯的政治经验、素养、谋略要强于吕不韦,他的后劲更足。李斯确实展示了他的才华,他的才华是吕不韦比不了的,非常细致非常周到,且是全才人物。纵观秦国历史,在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制定各项制度的过程中,李斯绝对不可以绕过去,李斯对秦的帮助最大建术最多。从秦国到秦朝,国家的大政方针包括制度的建立措施的推行发动的战争都有李斯的功劳,我们讲到秦朝时常常讲的政治军事法律郡县官僚制度都是李斯制订的,在《史记》写得清楚清楚,李斯是个文学家,大家在中学语文课本学过李斯的《谏逐客书》,这篇文章成为中学教学的经典。鲁迅在写汉文学史纲时说法家的文章不好看,唯独李斯的文章好,如果要说秦朝谁是文学家那就是李斯。在鲁迅眼里李斯是文学家。李斯的字写得也好,大家读中国书法史,李斯是我国有名有姓的第一个书法家。秦统一中国后用小椽做文字,李斯写了范本,他和秦始皇巡游时刻石都是李斯写的,石刻上的文字是李斯写的。李斯还是秦始皇陵的设计者,秦始皇陵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可能也是最大的,秦始皇十三岁当皇帝就开始修陵墓,共修了三十七年还没有修完,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死得很突然,死后草草下葬,所以墓到最后很草率。但墓的规模创了古今中外王陵的记录,现在限于财力物力科技能力还不能挖,但从李斯给秦始皇上书可以知道墓已经把地下都挖空了。秦始皇是很矛盾的人,他一直在修墓,却又怕死。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李斯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帮助了秦始皇,秦始皇对李斯非常敬重,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两个人还结成了儿女亲家。对李斯来讲,人生的辉煌富贵都达到了,这是在公元前221秦统一中国后的那几年之中。

     这个时候李斯的心态应当是心满意足,看到厕鼠的感慨已经被荣华富贵所取代。这时李斯的大儿子从外地回家探亲,大宴亲朋,《史记》记载那次宴会他家门口的车数以千计,可能会有些夸大。宴会进行的灯火辉煌,李斯在人们庆贺的时候出家门看,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内心独白,这可能是司马迁根据他的性格、命运说的“唉呀,我的老师说过,勿近大胜。”李斯聪明,知道月圆则亏,人在最鼎盛的时候要注意勿近大胜,他本是皇帝重视提拔成为人臣之极。然后他又说了一句“胜极则衰”,他已经知道事情会有变化的,但是怎么变他不知道,他以后的归宿在哪他可不知道。李斯朦胧感觉到要做新的决断,从个人的成功讲已经没有问题了,但再向前走还是怎么办,他没有主意了。你们如果站在李斯身边会怎么告诉他?如果是我可能会劝他退居二线,当时李斯已经接近七十岁了,如果这样见好就收自己回家,可以说是圆满的人生幸福的晚年。但司马迁写到这有点悲哀有点无奈,李斯的心态已经发生变化了,他可能意识到老了已经到头了,要真正明智的自己退下来多好,可他仍然在第一线顶着,要保住荣华富贵,于是他的政见、正直不见了,变得迎合。公元前213年、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焚书是李斯的建议,是李斯把秦始皇给闹迷糊了,本来不大的事却变成全国烧书,这是对文化的毁灭。说得做得好像很坚决,但效果是他意料不到的,那就是激起了社会愤怒。第二年秦始皇坑儒,堂堂的丞相李斯没有说一句话。秦始皇荒唐暴虐,丞相应当劝皇帝但他没有说话,李斯失职、渎职。秦始皇当时已经利令智昏,头脑发热,他被仙士给骗了,一直没有得到长生不老药,变得非常暴怒。李斯变得非常乖巧非常圆滑,再没有像当年写《谏逐客书》那样仗义执言的东西。这种心态作为政治的高官在政治的第一线能保全吗?秦始皇死后李斯的防线终于被冲破了,赵高要发动政变,李斯做了一件最荒唐的事,赵高和李斯是不可比的,李斯是丞相,赵高是中车辅令,赵高居然说要立胡亥杀扶劳,如果李斯是政治家是君子是清醒的智者,他有办法,李斯有权力有能力,从他的职责从他自身承担的责任看他完全有必要阻止赵高,而事实情况是这样超强的政治家在赵高的威胁下唯唯诺诺,他也先骂了赵高几句,但赵高软磨硬泡,李斯彻底溃败了,他自己还搞不清楚,人可能在特殊情况下会有想守住富贵的打算,在关键时刻容易暴露人的内心私欲,李斯以为和赵高这样干了会保住荣华富贵。当赵高政变成功后杀了扶苏杀了蒙恬蒙毅秦二世的兄弟姐妹,屠刀举到李斯头上,李斯无计可施。当时他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变成小人,竟然写了一封上书,告诉皇帝对老百姓要严加镇压不能给老百姓好处,他已经是助纣为虐了,但赵高没有饶他,给他定了谋反罪,李斯不承认,严刑拷打后李斯承受不住画了押,对李斯用了中国古代最严重的惩罚,具五刑后拉到咸阳腰斩。李斯之死让人感觉太残酷了,当把李斯押出牢房,李斯和他的二儿子奔赴刑场时,当时他的大儿子已经死了,在人生的最后一刻李斯突然明白了,他说“孩子呀,我现在多想回到上蔡咱们的老家,出上蔡城东门牵着小黄狗去追逐野兔呀”,他突然想到了老百姓的生活,这时已经晚了,两个人抱头痛哭。所谓的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往往是过眼烟云,李斯得到后给他带来了什么呢?当他理性的底线被冲破后,他变成了小人。他一生追求荣华富贵,但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他成了一个罪人。人生平平淡淡才是真。李斯在司马迁笔下立起来了,这就是在物欲面前在利益面前没有站住阵脚,后来司马迁在文章最后给李斯做了一个评价,非常深刻,说李斯如果论功劳不比周初的周公差,李斯也做了这种事业也很伟大,但李斯名声为何没有周公好呢?因为他太奉承,太想保全自己却把自己葬送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理想,但志向、理想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以君子的心态去打造自己,不要私欲太强,从吕不韦为情所扰从李斯为富贵所扰,其警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要说的第三个人物范蠡恰恰弥补了这两个人的错误,范蠡几乎无可挑剔,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人才之一,但恰恰没有给范蠡立单独的传,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列进古代王朝宣传的楷模之中,诸葛亮、岳飞、关羽都被宣扬,因为范蠡不太符合古代君主对臣子的要求,过去君王都要求臣子要忠要义无反顾,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蠡帮助勾贱复国后就离开过自己的好日子去了,在古代给范蠡的评价是一个谋略家,只是看到范蠡的一面没有看到他的全部,他是最值得挖掘的古代的智者,甚至可以说在某一方面是圣者。南阳是范蠡的老家,南阳人把范蠡作为家乡的四个圣人之一,智圣诸葛亮、商圣范蠡、科圣张衡,我们觉得这是南阳的骄傲,但是我们现在看范蠡是全面的。范蠡不光是经商,我们现在在《史记》中看到的是范蠡经商,结合其他材料可以发现这个人的思想很有一套自己的定向,非常有现代意义。古代人的思想有时代的局限性,今天肯定范蠡是因为可以用现代的理念去解读他。指导范蠡一生从政、经商的思想是六个字:持赢、定清、节制。持赢就是使发展势头不断向前,劲可鼓不可衰不可卸,搞事业搞建设需要的是一鼓作气需要的是再接再厉。我们提倡的坚持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是讲的全面,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人物,这是现代科学的,但范蠡在古代就有这种思想很可贵。定清,范蠡在主张发展的同时又非常清醒,改正不安定不好的那一面,要拨乱反正,要纠正发展中的不足,在我们搞事业在今天我们搞建设的时候也在不断改正,要保持清醒,不是一窝风大干快上。节制,办事有节制一步一个脚印。三者是互相关联的,讲发展、改正不足、脚踏实地,用来做他的事业是这个思想做主的。我们现在看,今天我们讲最现代的我们的时尚名词是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全有必要借鉴范蠡的思想。

     范蠡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这个人有治国的愿望也有自己的理想,他是儒道护五行的,他一方面从政不忘记主体人格,不把一切都拿出来,而是恰到好处,我们常常说忠臣是一无反顾为了君主献出生命也在所辞,从个人的人生道路来讲,做这种无谓的牺牲为君主奉献一切大可不必。古代的政治之争没有什么正义之分,就是权势,为了权势之争牺牲自己是不值得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贱复国时就察颜观色寻找成功后的去路,他发现勾贱这个人不怎么样,决定离开他,他给文仲写信告诉他“飞鸟尽,良工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贱可以患难但不可以常乐,子何不去?”开国君主杀大臣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开国功臣帮助他成就天下功高,能量都很大,不允许他们得到应得的利益,尤其怕天下安定的时候反他。范蠡觉悟了决定走,他和勾贱说要走的时候勾贱很纳闷,说封你为上将军你还走,范蠡坚持走,勾贱说你要走我就杀你家里人,范蠡让他看着办,后来勾贱并没有杀范蠡的家里人,范蠡和家人一起离开越国。文仲没走,后来被迫自杀。这就使得范蠡巧妙的在功成名就后保全了自身,成为古代在这方面的典型人物。他的那些话不断被后来遇到这个问题的人所引用,后来引用这句话的是韩信。韩信被刘邦抓住软禁的时候,韩信也要走这条路,但他没有走得了,在软禁后被杀,范蠡的做法是不留恋功名富贵,不贪图李斯像仓鼠一样永保荣华富贵。范蠡能官能民能上能下,离开越国到了齐国,在齐国带领全家人埋头苦干,几年就富了,后来又开始经商。十九年中三掷千金。从政务农经商都行,范蠡是坦荡的君子,他不要钱,留下够用的,剩下的钱都分给穷困人和自己的好朋友。他两次拿出钱给别人,最后一次把钱给了儿孙,儿孙继承范蠡的事业也非常成功,成为巨富,《史记》注释“巨万之富”就是亿万。贪官有最富的,但劳动致富的是范蠡最富,凭借的是埋头苦干不搞欺诈。富了以后还给别人,好德擅施,这种人生是审时度势,根据自己的志向打造一个最美好的人生。

     由于范蠡非常完美,人们想把更好的东西加在他身上,于是有了范蠡和西施的故事。我在《百家讲坛》时最后讲的西施,播放时把最后录的西施放在第一集,叫做《西施之谜》,创了一个高收视率。西施是四大美女之一,人们喜欢她,不断给她美化。到了浙江、南阳一定不要说西施的坏话,西施是当地的文化符号,是当地的旅游景点是当地的经济支柱,南阳今年五月刚过完西施文化节。有关西施的民间传说很多,说她和范蠡离开越国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中国人喜欢大团圆喜欢他们在一起的良好的愿望,人们太喜欢这两个人了。但是可惜正史没有这样的记载,我们很难说这是真的。真的是什么样的?我有这样一个解读,因为西施就是一个乡村美女,被越国选出来送到吴国当宫女,吴国灭亡后这些人就完成任务了,很可能西施后来就被杀掉了,根据勾贱的性格西施应当是被杀掉了。离西施勾贱最近时代的墨子记载了这件事,离事件发生最近的史料是这样说的,墨子的书里有一句话说“西施之沉因美也”,因为她的美貌被沉到水里去了,在当时一个小女孩被杀不算多大的事,所以《左传》、《史记》没有记载,可能有些人不相信有西施这个人,因为《史记》里没有记载,但是不写不等于没有,因为这件事不算大事,诸子如墨子、庄子、韩非子中都有记载。可能有一个本色的女孩西施,但故事情节不太复杂,所以正史中就没有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回想后越发感觉这个小孩太好了,现在西施的形象已经被放大,西施已经成为巾帼英雄了,大义凛然以国家利益为重忍辱负重英勇复难,给她放大是因为她太值得同情了。现在又加上了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在正史中没有记载。在《史记》中有一些蛛丝马迹,根据《史记》根据西施这件事,我认为很可能范蠡暗恋西施,当范蠡离开越国到齐国的时候,大家会发现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范蠡改名叫鸱移子皮,意思是用牛皮马皮缝制的大皮囊。范蠡为何改这么怪的名字?范蠡离开越国的时候,先到太湖游荡了一圈,我分析他是找西施殉难的地方,但没有找到,他心里很悲哀。他太喜欢西施了,是勾贱派范蠡去寻找美女,范蠡看到西施并一眼看中,范蠡看到西施时西施充其量十六、七岁,而范蠡已经五十多岁了,所以很难推断西施也一眼看中了范蠡。西施从进宫到被杀,范蠡都无法控制,他去太湖寻找西施遇难的地方但没有找到,西施被沉江时放在大皮囊上压上石头,所以范蠡改名表示怀念。8月28日在央视我就是这样说的,当时我在北京教育部开会,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个老师看后找我说同意我说的范蠡暗恋西施的观点,他是搞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他说他同意我的观点但我说得不到位。现在在《百家讲坛》讲的好的还是中文系的老师,包括易中天、王立群、于丹、马瑞芳。这个老师说范蠡改名是因为心里永远热恋西施,改名的意思是“你永远在我心中,我永远拥抱着你”,这就是历史系和中文系的区别,我的表达和中文系的老师还是有区别,但我也如实说了。暗恋说起码到目前没有接到激烈的反对,大家可能感觉有点那意思,没有充足的理由把我驳倒。这是一个谜,反应的是咱们老百姓对美好结局的向往对英雄的景仰,总爱让他们更美好。

     范蠡用自己的实践用言和行走了一个完满的人生,吕不韦、李斯由于自己的私欲而没有得到好的结局,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得到很多启示,反思自己反思今天的生活,如何更好的做一个君子做一个正直的人,如何走好我们的人生路。我们讲的主要目的就是给大家带来某种收获。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03
苏州是周作人绕不开的人生驿站
——余斌教授做客苏州图书馆“名家大讲堂”

    3月5日下午,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余斌教授做客苏州图书馆“名家大讲堂”,为苏州市民带来题为“漫谈周作人”的讲座。数百名听众齐聚苏州图书馆学术报告厅,聆听余教授从多个视角详细解析周作人的文学地位与生平的几桩公案。

    余斌教授此次来苏开讲前一天想起了周作人写过一篇题为《苏州的回忆》的文章,读了此文,决定换一个题目,讲讲“周作人在苏州”,并就此做了不少“功课”。“周作人和苏州其实并无太多渊源”,余斌老师说,周作人早年曾好多次经过苏州,但都未作停留,而他在《苏州的回忆》一文中写到的那次到访(1943年4月)也只在苏州待了两天,但他是在一个特殊背景下来到苏州的,这么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只是他漫长生命中的一个点,却能通向这个人的很多“角落”,有关他的几桩公案,比如他怎么“落水”成了汉奸、他与章太炎的关系等等,都可以和苏州这个地方联系起来。苏州是周作人绕不开的人生驿站。“周作人那次到苏州,他的身份是一个汪伪政府的高级官员,而他来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去拜谒他的老师章太炎的墓。所以,以苏州为一个点,沿着某些线索去追溯的话,可以探讨周作人一生中的很多问题”。“在一个很微妙的时候,在一种很特殊的心境下,周作人来到了苏州”。

    来源:苏州日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04
在创新中寻求发展 在探索中办出特色—“创新中的文化大讲堂”学术沙龙综述
作者: 2009-01-16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在全国创造了一个卓有成效的文化共享模式,打造了一个高品位的文化创新品牌,搭建了一个先进文化的大众传播平台。本报记者 齐洁爽 摄  



  



  中国文化报记者 戴军



2009年1月10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科联主办,深圳特区报社协办,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组委会办公室、中国文化报深圳记者站承办的“创新中的文化大讲堂”学术沙龙在深圳银湖举行。



  沙龙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忠主持。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就大讲堂的源起、基本做法和综合效益向大家作了介绍。来自国家文化部、广东省委宣传部相关部门、部分高校、香港《文汇报》的嘉宾及主承办方和市民代表30余人齐聚一堂,就大讲堂如何在创新中寻求发展,在探索中办出特色,藉此更好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进行了座谈。



  影响 要想让孩子成长,就让他走进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网站自2007年开通之后,大大方便了广大市民的参与,大讲堂因此被打造成为永不落幕的大讲堂。“网站访问人数现已达到150万人次,仅陈玉琴20讲的网络讲座视频已经达到了84670人次。”网站负责人乐志强在沙龙发言时介绍。



  著名词作家、《春天的故事》、《走进大讲堂》词作者蒋开儒先生一生酷爱讲演。自2006年8月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讲演之后,他的讲演之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说,他首先是一个学生,并且在认真地向更多的名家靠近。他创作的《走进大讲堂》实际上写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蒋开儒感慨不已:“我希望大讲堂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不仅做忠实的听众,还要勇敢地走上讲台。”



  来自华中师大的刘兴林教授以亲历者的身份畅谈了大讲堂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他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是了解深圳的一个很好的文化窗口。相比央视的百家讲坛,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具有自己的优势。”刘兴林认为,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充分发挥了各位学者的特长,而且不对他们做任何的“修理”。这也是大讲堂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深圳中学学生李焘说,大讲堂的重要作用就是与学院相促进、相互补,它的意义在于可以让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用全新的思维看待世界。大讲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术探讨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听了专家的观点,他们的行为会更加成熟、沉稳和理性。“在西方要想让孩子成才,一般都让他们走进教堂,接受基督文化的熏陶。而在深圳,要想让孩子成长,就让他走进市民文化大讲堂。”李焘的母亲卫二莲补充说。



  意义 一个卓有成效的先进文化共享模式



  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徐世丕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卓有成效的先进文化共享模式”为题,就大讲堂举办的重要意义作了深刻解读。徐世丕认为,因为大讲堂的成功开办,深圳在全国创造了一个卓有成效的文化共享模式,打造了一个高品位的文化创新品牌,搭建了一个先进文化的大众传播平台,找到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文化建设的抓手,完成了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创举。



  徐世丕说,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指公民的文化人权,具体包括文化共享权,文化参与权,文化创造权,文化传播权和文化表达权。作为公民文化共享的实现形式,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体现了平民性、公益性,突出了选题的广泛性和文化内涵的普适性,无疑是公民文化共享的成功创举。



  城市的竞争力由经济力、政治力和文化力构成。徐世丕认为,经济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政治力是城市发展的结构性要素,而文化力是城市发展的综合性要素。深圳文化大讲堂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亲民的、变化的选题设计。大讲堂之所以是高品位的,在于它弥补了当今精神文化退步和主流文化边缘化所造成的不足。以打造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增强讲座的扩散效应、提高选题与民众精神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度,应该是市民文化大讲堂继续努力和保持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



  “什么是先进文化?我觉得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讲座内容,应该都是先进文化。”徐世丕说,先进文化是执政党的文化诉求和国家发展目标,只要和人民的利益相关,就应该是先进文化。所以大讲堂搭建的是一个先进文化的大众传播平台。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从选题策划、主讲的推荐、组织形式、经费来源,到传播方式、成果交流、放大效应等各个环节,都处理得周密、细致,并且在不断地完善当中。它的八大基本特色:即大众选题、讲座高端、择时精细、听讲免费、同步交流、多媒体传播、承办落实、效益明显构成了大讲堂创新的品牌。“能够找到文化建设有效的抓手,而且长期抓下去,并形成有效的制度运作,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确难能可贵!”徐世丕坦承,建设现代化的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素之一,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性工程。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无疑完成了这样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创举。



  启示 市民文化大讲堂是贯彻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波认为,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举办,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深圳的文化大讲堂对广大的文化工作者应该有所教益,其示范作用,会让我们通过大讲堂的实践,学习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广东省委宣传部调研室副主任王永福在发言中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有三条可资借鉴的创新举措。一是理念的创新,就是要让深圳因为读书而成为受人尊重的城市的理念,这一理念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彰显了对人的价值的一种崇尚,实现的是对城市品质的提升和对城市精神的培育;二是内容的创新,包括立意的时代性、选题的社会性、内容的广泛性和传播的立体性;三是它的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和市民参与两个方面。



  王永福说,市民文化大讲堂的文化实践是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最好诠释。他认为,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做法和成功,不仅走出了一条服务大众讲文化、推动发展兴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子,更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文化理念的大胆创新,对文化责任的忠实履行、对文化立市的自觉实践。



  “文化走出象牙塔的方式很多,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就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传播模式。”珠海市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张献彬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能够面向广大市民,扣准以人为本的核心,可以说找准了今后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



  张献彬说:“享受文化产品也是一种消费,如果有更多的市民、群众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文化消费,也就达到了举办大讲堂的初衷。”政府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逐步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是办好大讲堂的重要保障。



  希望 立足特区优势,不断拓展创新



  谈到大讲堂的内容拓展,刘兴林、刘波等嘉宾希望,为了让大讲堂更加贴近市民需求,可以再增添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如青少年教育、西方文化、金融理财、国际形势等等。



  座谈中,针对当前的“讲堂热”,张献彬提出,一个讲座究竟能不能承载那么多的需求?我们要客观判断。如果把讲堂的使命定得很高、想得很宽,最后又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就事倍功半了。就此,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景海峰建议,如果从自身的文化品牌和本土建设的目标来讲,可以对本土的文化资源、文化力量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提升。他说,深圳本土的很多东西,包括学者群体、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话题,都有发掘的空间。



  香港《文汇报》社长助理王陶对此也有同感。他认为,大讲堂还是要立足于深圳,一方面立足于本地的文化教育的普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立足于深圳的特区优势,开拓国际视野,增加国际文化交流的内容。王陶认为,深圳的大讲堂不应该变成一个经济论坛或城市论坛,它应该走自己的文化路线,致力于专家学者与普通市民的对接,这是今后应该坚持的方向。他同时建议,适逢国家公布的珠三角中长期发展规划,就深圳所处的位置,它应该在公民的文化教育、普及、素质提升方面更好地利用未来十多年的时间,并在语言、发行、宣传、推广上有所突破,这样才能在创新当中拓展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是一个城市的魂,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正是因为文化的浇灌,才充满了今天的精、气、神。”王永福在自己的发言中引用了朱熹的一首诗送给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们也以此祝愿深圳乃至中国文化建设的美好明天!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05
市民大讲堂为群众带来精神“大餐”

2008年04月21日
三秦都市报

  “市民大讲堂”以“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市民素质”为主题,着力在形势政策教育和国情、省情、市情教育,市民群众现代生活、现代家庭、生理心理健康、投资理财和文明礼仪等方面,为市民群众提供学习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市民群众更好地适应现代城市工作、生活。2007年,西安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办公室主办的市民大讲堂和西安图书馆主办的“天禄讲坛”,先后举办专题讲座和咨询会80余场次,听众两万余人,受益群众达10万,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文化福利惠及市民

  每个星期六都会有成群的听众会聚到位于北郊未央路岗家寨的西安图书馆,聆听名家学者所作的精彩讲座,椅子不够了就站着,会场内站不下了,就站到会场外的休息厅。是一种什么力量把人们从家庭、娱乐、休闲的各个角落,吸引到这样一个特殊的课堂里,安安静静地听上两个小时呢?

  “今天的讲座讲到我的心坎上了,可惜时间过得太快!”“离开学校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经历了,很充实。”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人们在走出会场后,竟有了大致相同的感觉,这又是为什么?

  带着好奇和一连串的疑问,记者走进打造这一知识海洋平台的西安图书馆,探寻被市民称为“可闻可见可尝”的“精神文化大餐”的“天禄讲坛”。

  图书馆,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词汇,凝结了上千年的历史沉淀,它象征着智慧和人文的集合,象征着文明和素质的结合。西安,中国历史上十三个朝代的首都,一座承载了厚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名城,丰富的历史遗迹、饱满的人文积淀,成就了它优雅出众的气质。西安历来重视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作为古城文化的窗口和桥头堡的西安图书馆,更是承担了传播先进文化、普及公共文化的重任。

  文化承担着塑造人的功能。文化名城的市民,应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气质。而文化素质和气质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滋养,离不开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年来,西安一直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对文化需求也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使文化服务从内容到形式满足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强烈愿望,怎样才能开辟一条服务基层文化建设的新路,迎合读者的需求,更好地传播先进文化便成为摆在西安图书馆全体馆员面前的难题。突破口如何选择,西安图书馆上至领导集体,下到关心图书馆建设的每一个馆员都在认真思考:送书下乡?早已成为西安图书馆服务延伸的实践。开设分馆?直接服务到社区,早已成为西安图书馆的常态服务之一。最终,公益性免费讲座,一个崭新的服务模式成为西安图书馆全体馆员的共识。

  “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代社会带给人们的生存压力、生活节奏会使大多数人感到时间的紧迫,所以人们需要一种‘文化快餐’,即在短时间内获取最大数量的知识、经验和信息。而公益性的图书馆讲座正好满足社会需求,可以为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适合市场经济快节奏的‘文化快餐’,思路确定后我们就开始着手筹备。”在讲到当初筹备讲座的经过时,西安图书馆副馆长贺永良感慨万千。“最开始为了是否收费,我们还有过争论。因为好的创意,需要必要的经费支撑。讲座的运营不仅要支付讲座主讲老师的课时费,还有很多相关的费用支出,文化单位本身就是公认的穷单位,这笔支出无疑是个不小的负担。”但西安图书馆领导毅然决定免费:公益性的讲座是关系到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人文西安、科技西安、构建和谐社会,做好终身教育、提高市民素质的基础性文化工作。只有坚持公益性同时免费,才能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使更多的市民受益于讲座,造福万代。

  听众热情激励主讲老师

  听众的热情同时温暖和激励着主讲老师。讲座时,主讲人精辟犀利的讲解评析,反响强烈,观众掌声不断;讲座后,听众久久不愿离去,不断与主讲人进行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于是,每逢周六,西安图书馆的报告厅内就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主讲人用抑扬顿挫的声音、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其思想感情,通过屏幕演示等形象地反映了讲座内容,听众耳、眼、手并用,边思考边提问,可谓是台上声情并茂,台下如痴如醉,听众会心的微笑,感动的眼泪,热烈的掌声,在讲座这个特定的时空氛围里,构成了听众与主讲人之间丝丝入扣的情感交流。

  精彩的讲座背后离不开主讲专家学者们的付出。其实,作为公益性讲座,来这里开办讲座的专家学者几乎没有什么报酬,但只要是接到西安图书馆的邀请,这些专家学者们都会积极准备、认真开讲。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市文联副主席商子雍是来此作讲座最多的专家之一,从2004年起,每年都会来此讲上三五场讲座。他告诉记者,讲座是图书馆服务的延伸,通过讲座这种形式,可以启发民智,普及和提高广大市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达到提升全民族素质,使社会和谐美好的目的。“来听讲座的听众水平参差不齐,要让每个人都感到能听懂,感到有收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每次讲座之前,即便是熟知的领域,我仍会细心地准备两三天。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听众的需求成为了我学习和进步的动力。”谈到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公益性讲座情有独钟,商子雍认为除了学者的社会责任感之外,也缘于忠实听众的感动:“尽管讲课比起写文章来,是一桩太辛苦,而且往往还会出力不讨好的事,加之西安图书馆位置偏僻,但是每次都看到那些忠实的听众风雨无阻地来听课,使我感受到了一种鼓励,同时也感到了一种责任,所以就一如既往、乐此不疲地坚持了下来。”

  “天禄讲坛”开启智慧之门

  2002年1月由周大鹏教授主讲的《生活价值观漫谈》拉开了西安图书馆讲座的序幕,首场讲座受到听众热烈欢迎,回想起当时的情形,贺永良依然显得有些激动,“我们当初筹备时,心里尚有一些忐忑,一方面觉得肯定能成功,因为西安有这样的文化基础和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也有思想准备,毕竟西安图书馆地处偏僻,之前也没有进行太多的‘预热’。但出乎意料的是,竟如此火爆,尽管是春节,可报告厅的过道、台前坐满了听众。”

  由于种种原因,刚开始的讲座并没有固定的时间,社会反响也不是很强烈。在已故馆长张弥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四年时间的摸索和积累,2006年1月起讲座正式定名为“天禄讲坛”。“‘天禄讲坛’取之‘天禄阁’,天禄阁作为我国图书馆的鼻祖,是我国最早的宫廷皇家图书馆,西汉的著名学者杨雄、刘向、刘歆都曾在天禄阁校对书籍。”贺永良介绍说,汉代建立的“天禄阁”遗址现在就在西安市未央区,而西安图书馆现址恰恰就与天禄阁原址在一条纬线上。“我们设想通过讲坛逐步规范讲座,并逐步办成讲座的一个品牌,定名‘天禄讲坛’,也是希望通过讲坛,贯穿古今、传承文化,在继承和创新中,为市民和读者呈现一个新的服务方式。”自此开始,每周六14:30,西安图书馆报告厅准时会为广大听众奉献一场免费公益性讲座,听众也将每周一次的讲座视为周末的精神“大餐”。

  学术明星的“巨大磁场”

  “天禄讲坛”的内容丰富,包括“中国文化,古都西安”公益系列讲座,将中国文化特别是西安文化与异国文化进行比较,陆续推出《中国文化在法国》、《中国文化在日本悠远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化比较的感悟》等讲题;健康教育系列讲座,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作了《现代人的健康生活方式》等多场健康系列讲座;青少年素质教育系列讲座;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等。据贺永良介绍,截至2007年底,西安图书馆已经举办了200多场讲座,建立起36位专家和教授的授课队伍,推出的许多精彩讲座,还被国家共享办、上海图书馆等交流和选用,在全国广泛传播。讲坛的成功举办,也造就了一批忠实的市民听众,听讲座的市民接近2万人次,“来听讲座的一多半听众是每场都来,有的甚至提前一两个小时来占座位,我们用恰当的形式和恰当的内容,给大家提供了精神食粮,所以,大家的感受是充实的。”

  今年78岁的郭质彬老人是“天禄讲坛”的忠实粉丝,虽然家住西郊汉城路的远东公司,但是两年多来,每周六他都会花两个小时,倒两次公交车,赶到远在北郊的西安图书馆“充电”。“到天禄讲坛听讲座,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当想起周末有好课听我就很开心,每次听完课又盼着下一个周末。”

  退休工程师安树亚深有感触地说:“天禄讲坛的讲师都具有相当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授课经验,讲师授课不为报酬,市民听课不用花钱;讲课内容涵盖文化、文明、经济、社会、生活、心理健康等各领域,贴近实际、关注热点,对于个人的自身修养,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术讲坛带市民进入“知识的春天”

  “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系统工程中,市民大讲堂还只是一种形式,但是,这种形式所引发的社会关注,不仅仅是大讲堂的形式新颖或学者有号召力。”西安市文化局局长严彬认为,创建学习型社会,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科学依据,从本质上说,是人的基本需求在物质现实面前的必然出路。

  “长期以来,文化冷落已成为惯常的社会态势,低俗刊物的流行、庸俗栏目的俏销、读书氛围的淡化,专家、媒体纷纷惊呼:文化堕落了!大众文化欣赏水平降低了,文化品位退化了。却从未反思过,我们为文化工作做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对群众的文化发展方向进行了哪些有益引导?为文化发展进行过哪些经济投入和精心呵护?”严彬说,在文化发展呈现低迷、迷茫状态的时候,进行强烈批评的同时,更要进行必要的、慎重的、精心的文化引导和栽培!市民大讲堂就是在我国创建学习型社会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在走向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公平性和开放性成为社会性教育的特性,全民终身学习成为个人的权利,所以,市民欢迎和支持市民大讲堂,也就成为必然。这也说明,只要政府善于、肯于引导群众的文化发展方向,注重调节群众的文化品位,健康文化的发展就能得到宽敞的发展空间。”

  西安图书馆的“天禄讲坛”还将继续开办下去,西安图书馆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后,他们将组织更好的学术盛宴奉献给广大听众,将“天禄讲坛”这一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向新的高度。

  文/本报记者 赵静 实习生 张美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07
http://djt.zjol.com.cn/

浙江人文大讲堂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10
任力杰:大讲堂是深圳市民的精神家园--“我们的大讲堂大家谈”学术沙龙活动


大讲堂是深圳市民的精神家园  


今天我作为大讲堂俱乐部的会员代表能坐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我感到非常荣幸,首先我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一说“神经”很多人就会笑,其实神经科主要负责人的脑和周围神经的疾病,脑和神经是我们思考和行动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没有大脑也就没有人类的璀璨文化,人类文化和文明来源于大脑。

前两天报纸电视都在报道香港大学高琨教授获得诺贝尔奖获,但因为老年性痴呆不能参加授奖仪式,可见即使智力精神发展的再高深,也需要大脑这个物质基础。但反过来说,思维思考对大脑也有保护作用,我们在临床上就发现很多勤于思考的老年人,不容易得老年痴呆,因为大脑的思考对脑是一种锻炼,所以我们常常建议退休的老人要多参加些智力活动,如下棋弹琴等。这也就是说,人需要文化需要思考来锻炼我们的大脑,这就象我们锻炼身体的道理一样,健美运动员通过肌肉锻炼可以把体形锻炼的很美,大脑也一样,需要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和营养,而大讲堂无疑提供了这样一个锻炼的场所,所以我非常有幸成为大讲堂俱乐部的会员,拥有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平台。

2002年我研究生毕业来深圳时就听别人说深圳工作难找,因为市民普遍学历很高,说什么“博士满街走”,这确实说明深圳是个高学历的城市,但高学历代表有文化吗,我觉得不能代表,来深圳后我就发现了正如很多人所说的深圳由于是个缺乏历史的城市,因此从文化底蕴上和国内一些城市相比确实有差距。金钱在这里几乎变成了所有人首先思考的问题,渐渐的,深圳的经济社会也使很多人变成了很“世俗的”人。

而且,来深圳以后,我还发现目前深圳的心理疾病发病率非常高,前些日子的报纸上面报道深圳白领心理疾病发病率全国第一。我在门诊确实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尤其是金融系统,经常发现一些看起来很健康的年轻人用心理量表一测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并且还发现一些企业老总也有严重心理问题,我分析主要有几个原因:

1、深圳的竞争压力过大,节奏过快,让人无法喘息,我引用热播的连续剧蜗居的台词:所有的人都被一个无形的手在推着往前走而无法停歇。并且目前的高房价和高消费使很多人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所以每个人在无法适应这个环境、跟上这个节奏的同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这一部分人最典型的就是金融界和企业界人士。

2、缺乏关爱:在深圳你如果说你是深圳本地人大家都觉得奇怪,因为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很多人单枪匹马杀到深圳,缺乏朋友,没有亲戚,我就有个老乡就是认为深圳缺乏人情冷暖而落荒而逃,离开了深圳,离开的时候他说再也不来这个冷漠的城市。这种原因的典型人群是刚来深圳的打工仔、打工妹。

3、没有精神寄托:很多人在经济社会中迷失了自我,来深圳之前很多人是大学教授,政界精英,文艺天才,可是来到深圳后,很快融入经济大潮中,自己以前的许多爱好没有了,即使有也没有了承载的载体。这种人士包括一些企业老总和公务员。

4、浮躁:我想这个词很多人有同感,深圳有太多的诱惑,把握住自己很难很难,很多人因此而找不到心灵的宁静家园。

同时我正在研究的博士课题还发现心理疾病可以导致严重的智能损害,而智力就是科技,就是我们的第一生产力,所以严重的说心理疾病会导致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衰退。

幸运的是,我们的城市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现在不仅每年举办了深圳文博会,率先在全国打响文化这个品牌,而且与时俱进,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得到全国人民认可的同时,迅速推出了自己的文化品牌: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文化大讲堂办的红红火火,不仅得到了深圳市民的认可,培养了自己的一群堂粉(市民大讲堂的粉丝简称堂粉),而且在全国已经有了很大知名度,在今年更是夺得全国文化品牌创新大奖,从而迅速成为深圳市民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个神经科医生,我认为文化思想的充实是治疗人心理疾病的根本所在,每人个在争名逐利的同时,不要忘记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块绿地,保留一点空间。所以我在给患者看病的时候,也不忘开一剂良药:那就是向患者推荐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告诉他们大讲堂可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启迪智慧、减轻精神压力,甚至还可以找到自己困惑问题的答案。

我想大讲堂会让每个人看到文化的魅力,使每个人重燃文化之火,心灵重归宁静家园。我想大讲堂不仅能传递知识,而且能成为一个互动平台,吸引有知识、有参与精神的人参加,从而使大讲堂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并提升每个市民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成为深圳市民的精神家园,我想,到那时,深圳也将不会再被称为文化沙漠,而变为和谐和文化之城。

                                   任力杰

                              2009年12月29日




--------------------------------------------------------------------------------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11
市民文化大讲堂更趋开放多元
2007年04月02日
来源:深圳新闻网-晶报  
 昨天,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座无虚席,清华大学教授李强先生以民生净福利中的人文精神为题,拉开了2007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序幕。

  如果说各种学术讲座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也是深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的市民文化大讲堂又有了很多新意思,除主场地移师深圳图书馆外,还有“讲座主题系列化”、“增加本地主讲嘉宾”、“传播手段更加多元化”等新动作。这些创新举措,既有讲座内容上的开放创新,也体现了主讲嘉宾身份的多样性,以及在传播技术上实现多媒体联动,使市民文化大讲堂更趋开放多元,更加活泼亲切,必将更好地实现讲坛与市民文化需求的对接。

  今年市民文化大讲堂将以培育城市人文精神为主线,举办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系列、国学文化系列、艺术鉴赏系列等系列讲座。就像组合拳打起来总是更有力道一样,系列讲座也可以形成集束规模优势,各讲座之间协同作战,彼此呼应,将某一具体主题向纵深掘进。比如在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系列中,民生净福利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等主题讲座,万河归海,殊途归一,将使我们触摸到更加清晰的城市人文精神及其建设的脉络。

  在主讲嘉宾仍然坚持高端路线,聘请国内一流专家学者担纲的同时,今年将陆续增加本地专家学者讲座的数量。这样做,一方面将使市民看到更多的来自深圳本土的专家面孔,加强专家学者与普通市民之间的互动,毕竟,本土专家的讲座能够更好地结合深圳实际,可能使听众感觉更“解渴”;另一方面,也将发掘、打造更多的本土文化名人,提高城市的文化自信。文化大讲堂就是深圳的“百家讲坛”,易中天们的巨大成功也使我们进一步联想到,无论是外来的“和尚”还是本地的“僧”,讲座嘉宾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能得更多的在我们的考量之内,毕竟这是一个文化普及的平台,为市民喜闻乐见应放在第一位。

  至于促进传播手段的多元化,比如今年将专门开设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网站供市民视频观看,将使大讲堂无形中扩“大”了。场地总是有限的,在昨天的首场讲座中,就因为人数爆满,许多听众被遗憾地挡在了门外。通过视频,更多市民的“参与”愿望可以得到满足。而在网上公开征集讲座选题以及市民的反馈意见,改单向度的信息传输为双向度的沟通交流,可以对今后的活动安排提供更科学的参考。

  更趋开放多元的市民文化大讲堂,折射出的是城市文化观念的更趋开放多元,是城市文化情怀之“大”,市民文化福利之“厚”与文化权利实现的途径之“广”。无论是文化大讲堂还是深圳社科文化普及周、向市民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场馆等,各种公益性文化举措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文化的各种营养,促进文化力量的均衡生长。当代城市、区域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方面,更体现在人文精神层面,而人文精神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每一位市民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提升。如今,新一轮文化大讲堂已经鸣锣开讲,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市民去感知这样的文化脉动,希望人文精神注入更多市民的生命底蕴之中。(详细报道见A3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12
名家读书讲坛——听梁晓声讲述“人和书的亲情”
市级机关“干部大讲堂”继续邀约名家
2011-05-24


5月23日下午,市级机关工委整合市委宣传部、苏州图书馆、姑苏晚报多方资源,成功举办了市级机关"干部大讲堂"(第十讲)——名家读书讲坛。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梁晓声再次点燃苏州人领略名家的热情,苏州图书馆二楼的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而且还摆放了加座,吸引了市级机关党组织负责人、宣传处长、机关党员干部代表、市民代表共计400余人前来听讲。市级机关工委副书记朱永飞主持了活动。

梁晓声在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围绕“人和书的亲情”这个主题,从自己的切身经历讲起,生动地讲述了“好书是可以教化人”的道理,爱好读书,可以使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充实而幸福。同时他认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不在阅读之下。读书之后的讨论非常重要,可以在启发引导中让人印象深刻。他认为多读书,也许就不会有“虐猫”事件,“药家鑫”事件就是一个文化缺失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代曾经看过《前边是急转弯》这样的书或者电影,如果看了屠格涅夫的《木木》,在长大以后遇到药家鑫的事,可能就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说到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梁晓声说,后者就是乌合之众,这里的“乌”不是当黑色讲,而是指“乌有”,什么都没有了,也是被运动者,对世界没有判断和辨别能力,也没有信念。

在互动环节,他应读者要求,为青年、中年和老年开出了一份可供参考的阅读书单。同时他认为,尤其是老年人不能只读些养生健康的书,而要活到老学到老,思考探究到老,老了也要“活个明白”。

朱永飞同志在随后的讲话中指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第六届苏州阅读节已隆重启幕,市级机关读书月活动也在深入开展。与名家幸福相约,与读书快乐相守,已经成为市级机关读书月活动的品牌项目。名家用一个个生动深刻的理念,为读书月注入了灵魂,也奠定了读书月的高度。岁岁年年,阅读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年年岁岁,阅读节因名家导航而凝聚更多读者的目光。他号召市级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牢固树立“阅读、让苏州更美丽”的人文理念,让阅读改变个人,进而改变一座城市,让阅读成为苏州这座城市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成为新的传统,形成苏州“三区三城”建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用之不竭的源动力和软实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14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全力打造和谐镇江,进一步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形成崇尚文明、共建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根据市委领导的指示,拟开办“市民大讲堂”,有关建议如下:
     一、活动宗旨
    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精粹,学习现代知识,提升市民素质为主旨,以办成一所汇集名家名师的开放式“大学”和面向广大市民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为目标。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国际文化与地域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融于一体。积极普及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层次挖掘和弘扬地域文化,努力构筑专家学者与人民大众的沟通桥梁,逐步形成全民参与、崇尚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全体市民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
     二、讲座内容
     讲座以传统文化、国学精华为主要内容,同时穿插一些贴近群众生活的社会知识,大体分为:人文精神系列;民族文化系列;中华礼仪系列;道德荣辱系列;艺术鉴赏系列;励志教育系列;名家名著系列;生活知识系列;心理健康系列等。每期选题的确定,一是事先制订菜单(附后);二是面向全社会征集。
     三、讲座对象、时间和地点
     以广大市民为主要对象,地点在镇江图书馆文心讲堂,一般每月一讲。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15
三峡文化讲坛:宜昌市民的精神地标(组图)
星岛环球网
撰稿时间 2011-3-25



三峡晚报讯 本报记者冯汉斌实习生陈司

  两年前,以弘扬三峡文化、博采百家众长为己任的“三峡文化讲坛”悄然开坛。两年来,讲坛且行且思,不舍不弃,孜孜矻矻,为宜昌市民酿出了一坛坛浸透着文化芬芳的好“酒”,其爝火传薪的努力不惟凸现出文化之魅,亦使其卓然向宜昌版“百家讲坛”渐行渐近

  曾几何时,央视《百家讲坛》经过长期酝酿,引爆出了一股“平民学术”热浪,传统文化从故纸堆里、从象牙塔中走出来,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它不仅捧红了一批专家学者,如易中天、于丹、阎崇年、蒙曼、王立群等,也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研究、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而作为平面媒体的《光明日报》亦踵事增华,强势推出“光明国学讲坛”,甫一面世,即一纸风行,赚得读者的大量口碑。环顾地方性的“荆楚讲坛”、“扬州讲坛”等,亦是各擅胜场,各具异姿,“啸聚”了不少文化拥趸。

  宜昌历史文化可谓底蕴浓厚,诗祖屈原开启了中华诗文化的传统,宜昌沾溉尤多。而三国文化、旅游文化、水电文化等,也让宜昌这座绵延数千年的文化码头,散发出独特的文化之魅。那么,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模式来保护、传承宜昌这座名城的文化命脉,同时又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诉求呢?“三峡文化讲坛”的构想便水到渠成,呼之欲出了。“我们图书馆当时刚刚建立新馆,硬件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作为传播本土文化的领头人,继承文明、传递知识、提升全民素质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抓住新馆开放这一契机,我们便上下一心,举全馆之力开始筹办讲坛”,3月23日,宜昌市图书馆馆长江世华对记者如是说。

  开坛,三峡文化讲坛涉水初航

  为扩大讲坛的影响力,2009年春,宜昌市图书馆开始在报纸上为即将开办的讲坛征名,“现在的‘三峡文化讲坛’这个名字就是从众多读者征名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江世华说。

  2009年4月10日,第一期三峡文化讲坛顺利举办。江馆长告诉记者:“2009年是讲坛的初创期,由于刚刚开办,还没有知名度。我们最大的困难就是寻找听众。我们曾发放了一批门票,但效果不太明显”,江馆长回忆起初创阶段的艰辛,似乎依然历历在目。不过,他马上露出欣慰的表情:“后来,随着讲座的一次次开办,三峡文化讲坛渐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每一位前来听讲的读者我们都会发放读者反馈表,许多热心的读者留下了他们的联系方式,他们很多成为我们的铁杆听众。

  “从5月份开始,我们的讲座保证每个月不少于一场。到2009年底,我们的文化讲坛共举办了16场。截至目前,已经举办40场了。每逢节日,我们都会根据市民的需要组织增加讲座场次。”

  “我们的讲座一般安排在周六的上午,主讲者大概讲一个半小时左右,余下的半个小时是听众提问时间。有时提问者多,很多讲座都会延迟时间。”副馆长薛玲补充道。

  作为宜昌市民的精神地标,三峡文化讲坛很有针对性。讲坛以荟萃地方文化,凝聚历史精粹,传播百家杂谈为宗旨,迄今为止,已有李华章、杨梅、邓宜平、彭红卫、鲁建平、吴训丛等多名专家学者先后做客三峡文化讲坛,为市民传道解惑,分享人生的体验和精彩。李沂也是主讲嘉宾中的一个,她是一位美丽的女性,曾主讲过题为“阅读提升女性”的专题讲座。在她眼里,三峡文化讲坛的开辟“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推广文化、传播文化,提高城市整体文化水平的作用,为宜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创建了一个平台。”

  三峡文化讲坛自开坛以来受到了宜昌市民的普遍认可,先后有近两万名市民走进三峡文化讲坛参与专家学者的讲座。江馆长表示:“我们希望三峡文化讲坛能满足广大市民求知、求新、求乐的心理需要,同时通过讲本土文化,让三峡文化讲坛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起到提升全民素质的作用,让广大市民尽情享受精神大餐。”

  坚守,做三峡文化的守望者

  三峡文化不只是三峡宜昌的财富,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财富。这种财富不仅是物质上、地理上的,更是精神上、人文上的。屈原行吟,昭君生长,三峡的风,三峡的雨,三峡的群山巍巍和江流滚滚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屈原和昭君的后人。他们勤劳质朴,与世无争,却又满怀激情,活跃异常。是他们将三峡文化的命脉紧紧攥在手心里,搁在心坎上,随着生息繁衍血脉相承。图书馆的读者和三峡文化讲坛的听众们正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对于本土文化的这份责任,我们图书馆人一定要做到两个字坚守。坚守一个有高度的文化定位;坚守我们的每一个读者和听众;更要坚守我们最引以为傲的三峡文化,宜昌市图书馆要做三峡文化的守望者。”江世华如是说。

  三峡文化讲坛既是一个思想论坛,也要保证它市民性的一面。薛玲向记者透露,在各类讲座中,很受欢迎的一场是讲女性着装色彩搭配的,那一次,原本只能容纳70至100人的多媒体会议室里加满了座位,竟有130多人前来听讲;还有一些关于健康方面的讲座,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尤其是养生,吸引了许多老年人前来听讲。对此,江世华说:“可见,我们的读者最关注的还是贴近生活的东西,今后我们会相应地增加类似这样的时尚、健康方面内容的讲座,但讲坛必须以思想文化为主打。”为了让讲坛可持续举行,图书馆每年从行政经费里拨出近8万元投入其中。

  主讲嘉宾们的奉献精神也保证了讲坛常态化。去年《三峡晚报》上有一个栏目,叫做“鲁教授看世博”,市图觉得非常好,于是向鲁建平教授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来三峡文化讲坛做一个关于世博会的系列讲座。当时他在上海,二话不说,马上从上海赶来。那次的系列讲座一共讲了六场,反响热烈。

  变革,打造宜昌版“百家讲坛”

  “今年,我们的三峡文化讲坛打算进行一个全面升级,我们有心将其打造成宜昌的‘百家讲坛’!由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和我们图书馆牵头,成立了三峡文化讲坛领导小组,三峡大学将为我们提供高质量的专家、教师前来开讲座。这样一来,讲坛的专家队伍扩大了,这很有利于形成固定的专家群,从而保障三峡文化讲坛这一文化活动常态化、有序化地开展。”江世华说。

  对这一举措,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彭红卫教授也非常认同:“三峡文化讲坛在宣传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图书馆为平台,借助大学的文化资源和师资力量、本土文化名流的智慧,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力,是重塑城市文化精神空间的有效形式。”

  当讲坛拥有了固定的听众群,也有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之后,宜昌市图书馆打算让它走进学校、社区、企业、军营,即送讲座上门。而且每期都制成视频,放到图书馆的官方网站上,让更多的市民分享思想的快乐。

  不仅图书馆和听众们关注着讲坛未来的发展方向,讲座的主讲人们也对讲坛的未来寄予了厚望。李沂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可否以半年这样的时间段做成一些主题讲座,比如文学艺术、美学欣赏、人生与哲学等等主题,有系列化感觉。同时,让宜昌人以三峡文化讲坛为依托,从中领略到它为我们的城市和百姓带来的浓郁的文化气息,推广精品讲座,加强对外交流,让城市的文化平台成为我们保持下去的一种传统,一种典范。”

  三峡大学彭红卫教授也表达了自己对讲坛的期望:“图书馆是唯一没有年龄门槛的学校,具有履行社会教育的职能。由于市民文化大讲堂不同于大学课堂,也不是精英沙龙,所以在确立选题和讲座过程中,一定要雅俗共赏,衷心祝愿三峡文化讲坛能够成为宜昌市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也能成为宜昌市民长期的的精神盛宴。”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吴卫华表示,三峡文化讲坛是一个市民文化讲坛,而市民文化是很多城市的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峡大学与三峡文化讲坛的合作是有着很大意义的。三峡文化讲坛通过讲座的形式让读者的知识结构、文化品位和素质修养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与其合作也能充分发挥大学的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让我们最优秀的博士、教授们的知识不仅只传授给学生,也能结合社会需要,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进而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我们愿为将三峡文化讲坛打造成宜昌的一张城市名片而共同努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16
镇江市民大讲堂:没有围墙的城市大学




曹永忠 发布时间: 2010-01-27
来源:光明日报


  细心的镇江市民发现,“市民大讲堂”的讲座开讲,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浓浓的人文气息。它像一个磁场,牢牢地吸引着市民关注的目光。

  从2008年6月开讲的钱文忠,到纪连海,一直到最近一期的黄菡……一大批知名的国内学者先后来讲堂论道,让求知若渴的镇江市民享受了一道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转眼
间,大讲堂已经成功举办16期。一年多来,在这个文化的殿堂里,先进文化得到有效传播、新知识在这里汇集、新思想在这里迸发、新灵感在这里唤起、新智慧在这里涌动。

  一年多来,无论是专家教授,还是社会名流,他们平等谦逊的气度,鲜明清新的思想,幽默睿智的语言,富有个性的风格,都使受众在快乐和美感中得到启迪。

  如今,市民大讲堂已成为靓丽的文化品牌,成为镇江人丰盛的精神盛宴。

镇江的“百家讲坛”

  市民大讲堂就是镇江的“百家讲坛”。它让这个城市的市民又回到学生时代。

  72岁的杨振华老人是大讲堂的铁杆“粉丝”。16期大讲堂,他几乎场场必到。每次听讲座,他都边听边在本子上记录,生怕遗漏一点儿“心得”。他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一直很看重精神生活,想不到在家门口能上到这么好的‘大学’。我虽然老了,但大讲堂让我看到自己成长的过程,让我看到自己不断在进步。”

  从2008年初市委宣传部酝酿筹备第一期“市民大讲堂”至今,一年来共举办16场以国学、教育、健康、理财、礼仪、历史、法律、运动、饮食等老百姓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讲座。讲座由于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聆听,参与热情持续高涨,现场听众累计达1万余人,市民们尽情享受国内名家提供的难得的精神文化大餐。

  为了满足更多市民求知的需要,京江晚报从第一期开始,每期都拿出一个整版刊登由本报记者精心编辑的讲座精华和主讲嘉宾专访,供广大市民阅读、回味。镇江电视台全程转播讲座实况;市社科联出版了市民大讲堂书籍,让市民得以足不出户,坐在家里舒舒服服就能“听”“看”名家讲座。

内涵丰富的精神盛宴

  著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曾经说过:“就企业而言,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福利;就城市而言,知识是政府给予群众最好的精神食粮。”

  大讲堂自开讲以来几乎场场爆满,有时连过道上都会或站或坐挤满听众。镇江一时间兴起了文化讲座热,讲座内容成为市民谈话的热点。

  市民为何对大讲堂如此热衷?免费对市民开放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举办者策划得当、组织到位。

  选择主讲人是主办者花费力气最多的环节。市委宣传部的同志说:在选题上,主办者既要了解市民的欣赏趣味和喜好,又要注意满足广大市民提高文化素养的需求。注意做到坚持理论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的原则,一直力求贴近市民的生活实际,关注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健康文明。

  “终生学习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源泉。”退体教师尤先生说,大讲堂贴近生活,符合咱老百姓需求。大讲堂让市民在贴近生活需求的文化活动中,在生动的演说与通俗的讲解中,与文化名人、学者大师零距离对话、交流与切磋,并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市民的文化兴趣。

提升城市的文化品牌

  如果说各种学术讲座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市民大讲堂同样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讲堂开讲一年来,已经成为镇江的一块“城市文化品牌”。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大讲堂在提升镇江的城市文化层次、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满足市民的公共文化权益方面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很高评价。其品牌效应主要体现在:对主办方而言,它探索出了一种向市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新形式;对市民而言,大讲堂是满足市民享受文化福利和文化权利的盛宴,是培养自身文化修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新载体;对许多在大讲堂开讲座的专家学者而言,它开拓了让自己的专业研究成果和专业知识走向社会、贴近市民生活的一条新途径;对镇江这座城市而言,大讲堂可以说是走出了一条建设城市人文精神、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创新之路。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看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物质文明,还应看它的精神文明,看它的文化底蕴,以及市民们的整体精神风貌。一些文化设施可以短期建成,但文化的普及,则不能急功近利,它需要“润物细无声”般的长期渗透。“市民大讲堂”的举办,就是此种文化普及的重要举措。

  大讲堂虽然开讲一年多,但它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市民的心灵里。一年多来,大讲堂在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我市新的文化品牌,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关于大讲堂今后的发展,主办方表示:“市民文化大讲堂一定要长期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红火。”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17
《中华文明大讲堂》创作手记



  立足于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平台,传播最有价值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大讲堂》已开始在北京卫视播出,这对我们是一个鼓舞,然而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也同时需要我们以更理性的态度面对,此时确有必要回忆和总结创作历程,促进节目播出后的持续改进、提升和创新。《中华文明大讲堂》的创作经历了创新观念、把握资源、形成特色的历程。

  一、创新观念,准确定位。

  1、观念决定占位高度和视野宽度。-《中华文明大讲堂》的创作理念

  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是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以及不同社会制度的竞争,还是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竞争,这是更深层次的竞争。文化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回应历史和现实的挑战,弘扬中华文明,把中国从文化大国真正建设成文化强国是摆在国家面前的一个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任务。中华文明积五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人类历史上辉煌的"四大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极大地充实了中华思想宝库,为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和生产力的大发展准备了精神条件,为创造无与伦比的中华文明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先后迎来了汉唐盛世--世界文明的中心梦。英国人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将盛唐时期的中国与中世纪的欧洲作过对比:"当西方人的精神由于神学的纠缠而失去光泽的时候,中国人的精神却是开朗、宽和和不断探索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力量之所在。

  弘扬中华文明,要在时代精神的指引下,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再认识和发掘,在传统文化中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中、在经济全球化中各种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创造并开掘中国文化新的活力,并视之为我们现代化的内在基础、内在资源和内在动力。

  2、定位决定传播形态和收视效果。-《中华文明大讲堂》的传播理念

  电视讲坛类节目经历五年的培育成长,渐被社会认可。《中华文明大讲堂》建立在《名师讲坛》成功运做一年多的基础之上。《名师讲坛》,诞生于2005年9月,主讲嘉宾以知名教授或在社会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大家为主,选题大致在传统文化、艺术和军事题材范围,力求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基于过去经验,《中华文明大讲堂》在收视人群上做了更为广泛的拓展,培养一种亲和力,从而成为观众的朋友,以较高文化品位又不乏机智风趣的节目吸引注意力;栏目定位在立足于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平台,传播最有价值的中华文明;更在节目的可视性上下了很大功夫,加强了影视画面资料的运用,注意悬念和起承转合;通过娱乐的形式传递相对深层的知识和道理,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内心的充盈和精神的慰藉。

  观众通过收视《中华文明大讲堂》,要能够洞见中华文明的精髓,深刻悟解文化背后的底蕴。而节目也将放宽视野,纵览古今,讲文化的意义和历史的脉络,传达对中华文明深挚的情思,用电视语态重新发掘文化的魅力,给观众一种富有想象力的理解视角,发展出用电视弘扬文化的形式。

  《中华文明大讲堂》有希望成为一档可以持续推动文化建设的节目,积累文化、文明方面真实的研究成果。古人说:"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本节目就是一个"积德"的阶段,引导社会文化观念朝着一个最合理的方面发展。余英时说:"学术和文化只有在民间才能永远不失其自由活泼的生机。" 《中华文明大讲堂》让文化走进了百姓日常生活。

  二、资源优势,内容保障。

  《中华文明大讲堂》主要以语言表达为特征,比较适于表现文史、艺术领域的内容,因而它的基础在于是否有能力获取丰富而独到的文史、艺术领域的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高校、科研机构、学术组织、优秀教师专家学者云集,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

  已经开播一年多的《名师讲坛》的合作伙伴为北京市社科联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积累了丰富的专家资源,这也将成为《中华文明大讲堂》的优质资源。

  北京市社科联拥有105个学会,覆盖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拥有众多不同学科的顶级专家和善于演讲的学者,比如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北大教授袁行霈、北京文史馆馆员赵书、北京考古学会会长齐心等。从2001年开始,北京市社科联每年举行社科科普讲座上百场,积累了很多深受广大市民欢迎的题目。例如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程郁缀的唐诗选讲、郗志群的北京历史文化浅谈,还有北京的皇家园林、北京的数字民俗、人文奥运与北京城市规划、健康文明从"心"开始等内容,这些已经是较为成熟的节目资源。

  《名师讲坛》创办之初与电大合作,从而该节目也得到了市教委的认可和支持。市教委是北京地区高等院校的管理部门,掌握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的情况,并且了解受学生欢迎的优秀课程,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大讲堂》提供了充分的选题和主讲专家资源。

  《中华文明大讲堂》,特点为国学大家。主讲嘉宾为阎崇年等北京市社科联专家。主讲内容:清宫疑案、北京文化和人文奥运、红学讲座等系列。目前正在推出阎崇年主讲的清宫疑案正解系列,通过对观众普遍关注、影视反复戏说的清史疑案的抽丝剥茧,以悬疑吸引观众,既还原历史真实,又阐释其在当代思想和价值领域内的意义。

  三、差异战略,特色鲜明。

  目前,成功的讲坛类节目中,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以敢于阐释新颖观点为特色,央视《百家讲坛》以说书和讲故事为特色,由于受众面的限制,他们的选题面向不同地域观众都熟知和理解的中国文化、历史。《中华文明大讲堂》以差异化策略打造节目特色,既有上述节目之长处,又增加现场互动特色,选题依托北京的文化资源上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有着近千年历史、元明清三朝故的北京,可谓有着浩瀚的文史资源,这样我们的选题范围较凤凰和央视有了更宽泛的选择,并且及与北京市民有着与生俱来的贴近性。

  1、节目内容体现差异

  《中华文明大讲堂》将立足北京文化建设需要做好选题策划。例如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可以结合北京文化特色,策划一系列选题,阎崇年提出的按照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名称的由来讲北京的和谐文化;又如围绕北京民俗,讲其中的和谐文化内涵;例如北京建筑文化、京剧文化,这些选题都使《中华文明大讲堂》明显区别于其它同类节目,并可使观众看的见,体会的到。2007年《中华文明大讲堂》还将围绕2008年奥运会,反映北京历史人文风貌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采,为人文奥运、提升市民素质尽舆论之责。《中华文明大讲堂》在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老神韵和现代活力的基础上,还要体现国际大都市的宽广文化视野,因此也要从比较文化的角度策划一批世界文化、艺术、历史的选题,构建北京与世界各大文化都市之间多元文化交流平台。这也是人文奥运应有的内涵。

  2、节目形态体现差异

  节目形态上,《中华文明大讲堂》有专家、主持人、观众的三方互动,可以通过主持人、观众制造悬念,可以通过观众回答问题,把一些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内容,变得贴近、具像,而与电视机前的观众产生共鸣。要增强互动效果,节目要求主讲人也要投入情感,既传授知识,又能让观众感受到专家在讲课时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使讲坛更有感染力。对讲课要加强设计,注重细节,通过细节制造悬念,使节目更具可看性。

  互动活跃了节目氛围,提升了传播效果,成为我们节目的优势,在下一步节目制作过程中,互动设计要更加到位,使这个节目元素发挥更大作用,使互动能够成为节目发展的重要情节线索之一。

  以上就是《中华文明大讲堂》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二、以差异化策略打造节目特色:

  目前,成功的讲坛类节目中,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以敢于阐释新颖观点为特色,央视《百家讲坛》以说书和讲故事为特色,由于受众面的限制,他们的选题面向不同地域观众都熟知和理解的中国文化、历史。《名师讲坛》创办之初,以模拟课堂,增加现场互动为特色,选题在中国文化、历史的内容之外,延伸了具有世界视野的军事系列和艺术欣赏系列,由于我们地处首都北京,我们的选题范围较凤凰和央视有了更宽泛的选择。

  2007年,节目将从选题和节目形态两方面的差异化打造特色。

  1、节目内容体现差异

  《名师讲坛》将立足北京文化建设需要做好选题策划。例如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可以结合北京文化特色,策划一系列选题,阎崇年提出的按照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名称的由来讲北京的和谐文化;又如围绕北京民俗,讲其中的和谐文化内涵;例如北京建筑文化、京剧文化,这些选题都使《名师讲坛》明显区别于其它同类节目,并可使观众看的见,体会的到。

  2007年《名师讲坛》还将围绕2008年奥运会,策划赛场文明礼仪、人文奥运等相关选题,反映北京历史人文风貌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采,为人文奥运、提升市民素质尽舆论之责。

  《名师讲坛》在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老神韵和现代活力的基础上,还要体现国际大都市的宽广文化视野,因此也要策划一批世界文化、艺术、历史的选题,构建北京与世界各大文化都市之间多元文化交流平台。这也是人文奥运应有的内涵。

  2、节目形态体现差异

  节目形态上,《名师讲坛》有专家、主持人、观众的三方互动,与《百家讲坛》形成差异。《世纪大讲堂》虽然有主持人,但是仅起到引出观点的作用,《名师讲坛》主持人具有助教的作用,可以通过主持人、观众制造悬念,可以通过观众回答问题,把一些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内容,变得贴近、具像,而与电视机前的观众产生共鸣。要增强互动效果,节目要求主讲人也要投入情感,既传授知识,又能让观众感受到专家在讲课时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使讲坛更有感染力。对讲课要加强设计,注重细节,通过细节制造悬念,使节目更具可看性。例如讲拿破仑,就可以从他不会说法语这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入手,给观众造成悬念。

  互动活跃了节目氛围,提升了传播效果,成为我们节目的优势,在下一步节目改版过程中,互动设计将更加到位,使这个节目元素发挥更大作用,使互动能够成为节目发展的重要情节线索之一。

  要做好互动,主持人和观众是两个重要元素,我们打算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明星担纲,观众则可采取社会征集与组织相结合。

  



    稿件来源:中华文明大讲堂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18
中国刮起“讲坛”旋风(记者综述)

本报记者 王可

     《华南新闻》 ( 2006-05-11 第02版 )


  随着央视《百家讲坛》、《中国经济大讲堂》和凤凰卫视开办的《世纪大讲堂》日渐被人们熟悉,许多走出课堂的名校教授成为观众眼中的明星学者。一股“明星学者”讲坛旋风也在全国各地迅速刮起,学者们的思想开启着人们的智慧,学者们的知识又给人以精神上巨大的享受。
  公众的需求是“明星学者”讲坛浪潮风起云涌的最好诠释。就拿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日前正式启动的“岭南大讲坛·地市论坛”来说,它的触角由大讲坛的“公众论坛”、“学术论坛”延伸到“地市论坛”,反映出大讲坛的深入和普及程度。在讲坛风靡天下之时,我们敏感地发现广东省经营的理论“超市”逐渐地形成着自己的系列、自己的品牌。

  从此举受到来自各界的广泛好评来看,公众对文化的渴望已经从娱乐性扩大为知识性和思想性,在文化的盛宴里,“明星学者”占据了一席之地。

  从象牙塔挺进公众视野

  中国“明星学者”的讲坛旋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公众对思想的碰撞凸显着巨大的渴求,中国一大批学者不再满足于象牙塔里的阶梯大教室,不再满足学生的挤占座位,他们将视野投向了公众,他们从学校走进电视荧屏、走进全国巡讲的舞台。应该说,公众的需求和他们潜在的愿望成就了各种讲堂、论坛的兴起。

  主讲首期《中国经济大讲堂》的,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许嘉璐两位国家领导人,还有龙永图、厉以宁等知名经济界人士。龙永图说,他在全国各地做过很多演讲,一个让他很苦恼的现象就是不断地被问到重复的问题,后来他想其中的原因就是沟通不够,演讲的到达率不够,通过电视这个平台,演讲能够传达给更多的观众。

  在讲坛风潮中,一个不能忽视的细节是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引领作用。2001年,刚刚在香港上市的凤凰卫视将该节目定位为“学术的殿堂,思想的盛宴”,由国内外最权威的专家、学者用他们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展现新世纪人文和自然科学的最新动向,同时也通过现场的互动交流,来展示新世纪青年学子们的勃勃朝气。

  此举是不是受到北大讲座的启发无法考证,但《世纪大讲堂》开播后给人的心灵震荡绝不亚于北大出版的讲座系列书籍,以致日后被其他电视台效仿派生出各式“讲堂”。像湖南卫视的《千年论坛》、《MBA大讲堂》和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方大讲坛》等这些具有思想力度的品牌节目,都给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象牙塔到荧屏讲堂,受众的变化,让学者们面对镜头发掘着一个话题的不同切入层次,将文化的分量和学术的深度放置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考虑,这给学术界之外的人提供了与讲堂共鸣的环境,由此也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与喜爱。

  从荧屏走进公众舞台

  电视讲堂并没有就此原地踏步,专家、学者的思想魅力也引起了全国各大城市官方的注意,他们受邀在全国各地演讲,选题更加富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当舞台的荧光棒在为影视歌星挥舞呐喊的时候,另一个舞台也在尽情地演绎着它的辉煌。

  以广东为例,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社科联于2005年12月15日启动“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以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为主,将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政治家、企业家等请到身边,讲堂选址在广州中山图书馆。与此同时启动的学术论坛,内容以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前沿问题为主。这个系列目前在广州地区的重点高校轮流举行,每月举办一期。由此可见,广东大讲堂已经变成政府倡导践行的一个举措。

  在这样的大讲堂里,学生是开放的,课堂是开放的,内容是开放的。大讲堂不受专业设置的限制,根据社会需求提供精神食粮。

  广东“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的讲座主题,每个月都在报纸上刊发一次。3月28日《南方都市报》刊登了该讲坛3-4月份的排期表,其中有《岭南民俗与瘟疫》、《精神生活的问题与出路》、《走向和谐社会:从政策调整、制度建设到话语选择》等。而5月份的具体安排也出来了,有《解读传统——中国画的当下意义》、《国际热点与中国外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传承》等。成思危、易中天、马鼎盛、张立文等著名人士、学者的讲座在广州市民中引起喝彩,他们说,这是文化新享受,像听交响乐一样“听讲座”。

  但是做好明星学者似乎并非易事。学者受到的是严谨规范的学院化训练,大众却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考虑到这一点,学者们在这样的大讲堂中为避免“干讲”,常常需要绞尽脑汁,为的就是拉近学者与观众的文化差距。易中天教授在讲《三国》时,曾让曹操冲着夫人喊“宝贝”,也引起了部分观众的质疑,易中天本人表示,这不是“戏说”,而是“妙说”,是完全有历史依据的。

  讲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使人们得到了精神享受,而且还具有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功能。正因为此,在全国的其他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济南等诸多大城市,我们也常常看明星学者的身影。

  随着讲坛、讲座、论坛等大讲堂不断从高校向社会延伸,各种各样的讲座目不暇接,它形成了我国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有人把它称之为“讲坛文化”,也有人说,我们迎来了一个时代——“讲坛时代”。

  专家忠告:学术要更加科学严谨

  专家、学者认为学者中至少有一部分人能从书斋里走出来,同时又能回到书斋里去,他们主张“出出进进”。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学者,人文学者不可能不关注社会、现实和当下,否则学问就是空中楼阁。

  当学术走出学院、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让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用大众最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的时候,“听讲”便成为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

  学者的讲课风格,能否吸引公众,给专家、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明星学者固然光彩照人,但也不是“万金油”,如何使讲坛具有生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学泰提出忠告,电视讲座也好、城市面对面讲座也好,主讲人写讲稿和审定讲稿都要细致一些,拿不准的要查书;演讲中,不要因为讲得兴起,就信口开河,学问是件严肃的事,希望我们共勉。

  
     《华南新闻》 ( 2006-05-11 第02版 )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19
讲坛类电视栏目的困惑与出路

孔令顺

  2007年02月16日

  

  近几年来,讲坛类电视栏目从无到有,从寡到众,从黯淡走向辉煌,从中可以折射出电视理念、媒介环境以至社会文化的嬗变轨迹。而今天,在表面荣光的盛名之下,许多栏目却面临着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的隐忧与困惑,怎样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个性化道路,恐怕是大多数栏目不得不面对的沉重课题。

  一

  目前国内的电视荧屏上,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其中讲坛类栏目可谓独树一帜,分外妖娆。各个栏目内容定位虽有所侧重,但多数还是以人文社科类选题为主,重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阐释和电视化表达。

  讲坛类电视栏目的肇始者应该是湖南卫视1999年10月开播的《新青年》(后更名为《千年论坛》),播出近4年中,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更为重要的是让观众认识并逐渐认可了此类节目样式。2003年8月,服从湖南卫视的整体定位,《新青年》令人非常遗憾地改版为求职、择业类内容。

  如果说《新青年》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的话,那么此类栏目的扛鼎之作无疑应该算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01年7月9日开播的《百家讲坛》。这是一所汇集各路专家、学者的“开放式大学”,力图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世纪大讲堂》是凤凰卫视中文台一档坚守思想性、学术性,有着强烈文化抱负的节目,是大中华文化圈的学者阐释独特思想、展示最新学术成果的传播平台。栏目定位为思想的盛宴、学术的殿堂,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名师讲坛》,诞生于2005年9月,主讲嘉宾以知名教授或在社会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大家为主,选题大致在传统文化、艺术和军事题材范围,力求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

  其他选题相近、风格相似的栏目还有:河北电视台少儿?科教频道的《燕赵大讲堂》、黄河电视台民生频道的《黄河讲堂》、湖北电视台的《荆楚讲堂》等等。

  还有一些讲坛类栏目,内容定位在一定的专业领域或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比如,着眼于经济话题的就有: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一度推出的《中国经济大讲堂》,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国视讲堂》、《保险大讲堂》和《置业大讲堂》,山东教育电视台的《名家论坛》,湖南经济电视台的《MBA大讲堂》等。

  另外,还有诸如以“回顾司法历程、认识法理内涵、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为宗旨的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的《法律讲堂》,以“普及全民国防教育,传播国防人文精神”为宗旨的中央电视台7套的《和平年代?周末开讲》等等,不胜枚举。[1]

  二

  一面是《文化视点》类栏目的黯然下课,一面是《百家讲坛》类栏目的辉煌勃兴,表面看来,同样都是文化类栏目,怎么就会有如此悬殊的遭际而呈现出冷热两重天呢?其中缘由值得玩味。

  1. 娱乐的深度:对高端学术的位移

  如果我们对中央电视台的《文化视点》、《读书时间》等栏目还有印象的话,一定不会忘记主持人和专家正襟危坐的严肃神态,一脸讲经布道的庄重和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这可能无形之中就拉开了与受众的距离,让人敬而远之。早期的《百家讲坛》就是靠知识性极强的选题和高水准的学术专家来保证学术性的,嘉宾人选瞄准了全国最好的学者、教授,并将受众群基本定位在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位不俗的知识阶层。第一个在《百家讲坛》亮相的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随后还有李政道、丁肇中等学术名流,更有周汝昌、叶嘉莹等知名学者,都是在各专业领域自成一家的人物。

  节目的品位和深度自然是有了,但是观众似乎并不领情,收视率一度几近于零。在收视率和末位淘汰制的重压之下,在“生存还是死亡”的抉择面前,曲高和寡的《百家讲坛》也不得不开始学着放下“学术”的架子,将具有中学文化水平的群体作为主要收视人群,栏目定位也从包罗万象的人文、自然和社会科学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还把讲台搬到了室内演播室,更在节目的可视性上下了很大功夫,加强了内容结构的组合和包装,加强了影视画面资料的运用,甚至强行规定过“三分钟专题片导入”制度,注意悬念和起承转合。现任制片人万卫认为,这种口播类节目必须要有悬念牵引,因为讲座和其他电视节目形态不同,“我们必须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要求3~5分钟必须有一个悬念。悬念性、单线条和戏剧性是我们总结出来的讲座节目和论文的不同地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推出了《品读〈水浒传〉》、《清十二帝疑案》、《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读〈三国〉》等多个系列,慢慢地,收视率开始攀升。

  按照栏目早期的设计,让最权威的专家讲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把大学讲堂搬上电视荧屏,送到千家万户,应该是普通受众尤其是那些对大学课堂梦寐以求而又求之不得的人们拍手称快的好事。但遗憾的是事与愿违,或多少显得有些一厢情愿。不错,人们对大学讲堂是有着一种或多或少的神往,但是作为大众文化主要载体的电视媒体,其线性传播的特质和居家收视的随机伴随状态,其实并不适合条分缕析、逻辑严整的高头讲章。人们希望能够歪在沙发上,吃着零食,聊着天,甚至忙着手中的家务,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内,若即若离、若有若无地进行收视,轻松是重要的,能够有所收获当然最好。毕竟,没有几个人期望从电视中学习到系统的文化知识,因为那是课堂听讲或者书籍阅读的事情。因此,此类节目需要走下神圣的讲坛,走到观众中间,培养一种亲和力,从而成为观众的朋友,而不是威严的导师。这是一种姿态的调整,也是一种从传统的“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者为中心”传播理念的转变。

  2. 深度的娱乐:对浅薄娱乐的反驳

  娱乐是人类的天性,从本能上人们并不排斥娱乐,但是娱乐也有着不同的层次和品级。浅薄的娱乐满足的只是表面的感官刺激,而真正的艺术愉悦的是人们的精神和心灵。我们当然并不能要求所有的受众都有着如此高雅的追求,但也并非所有的受众都仅仅满足于一种简单的娱乐,尤其是面对一味不负责任的娱乐甚至是 “愚乐”时,我们至少应当为有着高雅品位需求的受众提供适量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也许就能够比较容易理解《百家讲坛》类栏目日渐红火的原因了,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娱乐,是对当前过度娱乐的“拨乱反正”,满足了受众内心深层对“真”的需求和对崇高的渴望。

  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的转型期,经济迅猛发展,生存压力日益增大,社会风气相对浮躁,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变得焦灼和惶恐,一方面越来越少的人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厚积薄发,大众文化的泛滥,精英文化的日益边缘就是明证;而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文化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这从各种经典典籍的长销不衰可见一斑,虽然购买并不意味着阅读。讲坛类栏目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通过娱乐的形式传递相对深层的知识和道理,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内心的充盈和精神的慰藉。况且,现实生活中也确实需要对这种谈资的积聚和储备,因为人总是群体性的动物,不希望在社会交往中被冷落和疏离。

  3.受众的分化:媒介市场的对位

  这是一个媒介繁盛的时代,电视频道已不再是稀缺资源,电视受众也已经从模糊的大众逐渐细分为较为明确的分众以至于完全量身定做的小众,因此妄图再以一个栏目或节目包打天下就显得颇为不合时宜。在这种媒介环境中,讲坛类电视栏目逐渐就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也许它所针对的目标受众在人口总量中的比例并不是太大,但是这批受众是一个“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人群,他们掌握着这个社会的话语权,有着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消费能力,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正因此,即使这个节目的绝对收视率并不是太高,但却有着良好的美誉度,因而深受广告商的青睐。其实这部分有着较高文化素养和文化诉求的受众已经很长时间远离了电视媒体,这一方面归因于他们休闲娱乐时间的匮乏,另一方面也源自他们对电视长期以来庸俗娱乐的抵制和拒绝。因此有着较高文化品位又不乏机智风趣的讲坛类节目吸引着他们对电视的回归。

  4.文化的自觉:电视媒体的责任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和西方媒介大举入侵的背景下,电视媒体更应当有着一种文化的自觉,担当起传承发扬我国悠久文化的历史使命,为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也只有对本国或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有着充分和清醒的认识,理性和科学的传承,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竞争的洪流而不失其自身的特色,做到“和而不同”,既维护了国家电视文化的安全,又为人类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选择,而“文化多样性可能是人类这一物种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2]。当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推出,似乎就可以看出这种在商业逻辑和文化逻辑之间的博弈,这种犹豫的神情在刘长乐《为意外的成功作序》中隐约可见:“由于预见到这样的节目可能会因为没有观众而失去广告商青睐,最终导致节目自生自灭,于是我们创办这个栏目之初,多少带有几分悲壮”。[3]《名师讲坛》也是在北京市委和北京电视台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壮大的,其历史使命也许并不在于收回多少市场回报,而在于对北京文化的挖掘和弘扬,为“文化北京”的打造尽职尽责。

  5.利益的追逐:商业逻辑的驱动

  我国的电视媒体不仅要承担着舆论宣传的职责,同时还扮演着市场主体的角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纯粹文化类节目是很难在市场盈利的,因此全国的文化读书类节目不是无奈地被边缘化,就是悄然地淡出江湖,央视尚且如此,何况地方小台,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栏目还在苟延残喘,勉强支撑,其悲壮的姿态令人肃然起敬。可时过境迁,随着《百家讲坛》的日渐红火,各级各类电视台也纷起效尤,纷纷创办各类讲坛类栏目节目,一时之间蔚为大观,但也难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这既有以上四点的深层原因,也有着毋庸讳言的利益驱动,因为资本总是势利的,天性流向能够保值增值的地方。况且模仿克隆本来就是中国电视节目竞争的法宝和常态,而讲坛类栏目相对简单的流程和较少的投资,即可在短期内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讲坛类栏目当前表面的辉煌其实并不能掩盖深层的危机和对未来发展的焦虑,领跑者有领跑者的困惑,追随者有追随者的烦恼。

  1.栏目定位的含混与游移

  如果单纯从节目形态上来看,这些栏目似乎姑且都可以笼而统之地归入讲坛类,但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每个栏目所处的媒介平台都不尽一致,所追求的目标宗旨也各有不同。栏目定位在高端还是低端,目标视野是全国还是地区,选题范围是宽泛还是专业,都曾经甚至还在困惑着各个栏目。

  《百家讲坛》身处央视的科教频道,是国内此类节目的领头羊,其价值取向不仅影响着众多追随者的发展趋势,在很大意义上,还代表着国家电视台的品位甚至国家的文化形象。这就要求它必须既保持一个较高的文化品位,又要适当地满足电视受众的审美娱乐需求。这种“戴着镣铐的舞蹈”并非易事,从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来看,《百家讲坛》也经历了一个从迷茫到清醒,从含混到准确的定位过程。现如今的栏目,定位基本清晰,所谓的“百家”,只不过是传统文化领域内不同学派和主张的百家,而并非节目刚开播时,天文、地理、人文、社科几乎“无微不至”的学科百家。北京台《名师讲坛》最初的出发点就是整合北京地区高校的名师资源,从而为宣传“文化北京”的政治任务服务。经过一年多的摸索,现如今的选题范围大致涉及文史哲、艺术和军事三个部分。相较于节目初始阶段的几乎无所不包,可以讲是一个逐步聚焦和明确的进步,但从核心受众群的设定角度来看,仍然存在着较明显的含混与不确定性。身处北京地区的一个地面频道,如何避免与《百家讲坛》的正面冲突,处理好脚踏实地而非好高骛远的贴近性、本土化问题,依然迫在眉睫。三个选题范畴似乎也有着一定程度的貌合神离,况且,“名师”的框定也有着较大的选择局限,因为这可能既不是内容定位也不是风格定位,反倒不如直接打出《中华文明大讲堂》来得响亮和畅快。至于各个地方台的《燕赵大讲堂》、《荆楚讲堂》、《黄河讲堂》等栏目,也大多存在着选题范围过于宽泛的问题,试图以一个栏目包打天下,天文地理、文史艺术、风土礼仪尽收其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既想独占本地的专家和选题,又觊觎全国的资源与市场,于是就在犹疑之中左右摇摆,其实若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位,长此以往,难免鸡飞蛋打,高不成低不就,日渐被“视”态炎凉的受众所遗弃。

  相对专业类的讲坛类栏目,如《法律讲堂》、《中国经济大讲堂》、《名家论坛》等,也仍需要进一步明确核心受众群和稳定栏目风格,从而打磨成精品,进而形成无可替代的品牌。

  2.专家资源的抢占与争夺

  “以人为本”这句话用在讲坛类栏目上可以说是分外贴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专业范围内真正适合电视表达的专家屈指可数,选对了一个出色的演讲嘉宾,节目可能至少成功了一半,这恐怕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当然也因此引起了业内对专家资源的抢占和争夺。数一数目前炙手可热的易中天、阎崇年、马骏、金正昆等专家,都可以在几个类似的讲坛类栏目中见到他们的身影,讲的形式差不多,内容自然也差不多。这些专家的迅速出名当然不能抹煞他们多年丰厚的知识储备,但超出专业领域而被普通大众广泛认知及认可,似乎更多还应归功于电视媒体对他们的塑造和包装,在这方面,《百家讲坛》可能贡献最大。当今比较活跃的几位专家似乎都是在这里“一夜成名天下知”的,然后又纷纷地被其他兄弟栏目所邀请、所延聘。这些专家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们所到之处,几乎就是收视率与美誉度的保证,但对于最先启用他们的栏目来讲,这却意味着专家、选题资源的流失。对于后发的栏目来讲,在短期内表面看来,无疑大大节省了培养专家和造势宣传的成本,但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栏目的公信力与品牌建设。毕竟,缺乏原创的红火是很难持续久远的。

  3.选题开发的盲目与撞车

  选对了专家,如果还能够找到恰当的选题,其实节目基本上就可以保证成功了。从几年来的操作实践上来看,可能中国传统文化更能契合当前电视受众的需求,也更适合电视化的表达(自然科学类选题不约而同地被放逐并不是偶然的)。于是你讲《红楼梦》,我也讲《红楼梦》,你说二战我也说二战,反正讲什么都没有版权的保护,但这势必就造成了题材选择的重复与撞车。另外,选题的盲目也是显而易见的。且不说早期的《百家讲坛》,这一期余秋雨讲《文化苦旅》,下一期可能就讲火山爆发,节目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就很难让观众产生连续收看的欲望,也很难与观众形成一种“约会意识”。就是到了今天,我们看一看央视国际网站其栏目主页对未来选题所作的调查,就有:《西游记》的秘密、千古一帝秦始皇、奇人东方朔、越王勾践、解说亡国之君、金嗓子周旋、三十六计、大话八仙、康熙大帝、易经、贞观之治等等,虽然大致不出传统文化的范围,但看不出有对中国历史人物、时期、事件、典籍的系统规划与持续开发,选题仍然呈现出相当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百家讲坛》尚且如此,其他栏目可想而知。

  4.形态样式的单调与克隆

  名曰“讲坛”或“讲堂”,好像也就没有了更好的节目形式,似乎专家站那儿或坐那儿讲就是了。有的栏目有主持人,有的没有;有的观众多,有的观众少;有的与观众双向交流,有的则单向度传输。总体看来,几乎就是专家的一言堂,至于主持人与观众,其实基本上是扮演了一个“花瓶”的角色,主持人串场与观众提问也是一种“伪交流”,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对白,缺乏言语的机锋和思想的碰撞,没有现场鲜活的气场和真实的悬念。成片的形式也大体遵循着:主讲人讲述与实景外拍或影视作品、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辅以高科技的电视化表现手段。当前目力所及的讲坛类栏目大致如此,好像也很难在节目形式上有什么变化与创新了。客观的来讲,这种较为成熟的表现方式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但若长期固定不变且多个栏目千篇一律的话,恐怕就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讲坛类栏目毕竟不是大学课堂。节目形态的稳定与变化,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怎样处理好可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况且现在一旦有了创新,可能马上就会被复制克隆,这也势必部分地影响了栏目创新的积极性。

  四

  其实只要明确了困惑的原因与实质,真正的出路也许就隐约可见了,虽然前景一时可能并不会十分的明朗,实现的道路也还会有着重重的阻力,但只要及早觉醒,处理得当,讲坛类栏目的明天应该还是充满阳光的。

  1.栏目定位:差异化生存,错位竞争

  每一个讲坛类栏目都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资源与劣势,从而扬长避短,独辟蹊径,寻求最适合自身的定位。在媒介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一个电视栏目只有具备了独特的品性,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差异化的生存。在生存无忧的前提下,再考虑进一步的攻城掠地,发展壮大。在目前《百家讲坛》似乎一家独大的媒介环境中,错位竞争应该是其他对手的现实性选择。这是一种基于市场细分的商业经营理念。经济学家王国进认为,商家在细分市场目标时,可以通过商品、形象、业态的错位,巧妙地避免正面冲突和恶性竞争。在同一商圈内部各企业之间以及商圈与商圈之间开展错位经营,既能体现不同商圈的经营特色,又能为消费者提供细分化、多元化的服务,从而提升整个商圈的功能和能级。其实,所谓错位竞争,简而言之,就是你干什么我不干什么,你这么干我那么干。与价格竞争相比,错位竞争因其别具一格的竞争理念,而使得竞争空间变得愈加广阔。冯?克劳塞维茨说:“如果无法获得绝对的优势,你必须灵活应用现有的力量,在关键决定性的地点创造相对的优势。”错位竞争是一种互补性的竞争方式,相对而言代价低、风险小,通过寻求市场空白点,力求形成自家特色。不同的讲坛类栏目在激烈的竞争中既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同时还要考虑彼此空间上的合理间距、经营上的合理错位,这样才能共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之前,《孙子兵法》中就提出:“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用。”也就是说,用兵之道在于避实而击虚,在战争中要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其薄弱环节。

  在《百家讲坛》先入为主的强势之下,《名师讲坛》若采取对位竞争的策略,显然并非明智之举。但是其所依托的北京电视台,不仅在利用北京市属的政治、物质、文化资源上得天独厚,更与北京市民有着与生俱来的贴近性。作为有着近千年历史、元明清三朝故都又是当今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可谓有着浩瀚的文史资源,等待《名师讲坛》的开掘。关于北京,中央台当然也可以言说解读,但总是不如北京台来得地道。再说,《百家讲坛》要面对的毕竟还是全国的资源和市场。那么,面对博大精深的北京,我们应当从何入手呢?“可以这么说,任何试图读懂北京的人,一开始,都会有一种不得其门而入的感觉。我们必须找到进入北京的门。也许,北京那些气势非凡的门,就是我们应该翻开的第一页。”[4]

  一个栏目的定位,不应是几个人闭门造车的产物,也不应是决策者拍拍脑袋的灵机一动,而应当经过专业的市场调研和理性分析,并通过较长时间的试验和磨合而成。

  2. 加强原创的力度与版权的保护

  在这里,所谓的原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专家的发现并培养以及节目形态的创新。如前所述,专家的重要性此不赘言,一个讲坛类栏目若想从根本上超越其他,对主讲专家的发现、培养和占有就显得尤为关键。发现和寻找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栏目组到高校、科研院所寻找,可以通过他人的引见和介绍,也可以通过电话、信件、网络接受专家的自荐,更可以进行公开的竞赛和选拔,比如《名师讲坛》可以组织《挑战名师》——北京市高校教师讲课大赛,如同超女的海选,选拔的过程即可作为特别节目,还借机进行了推广宣传,拉近了与受众的关系。一旦专家被选中,不仅应建立完善成熟的培训机制和流程,对学术专家进行电视化的改造和包装,更应当充分借鉴影视演艺公司的做法,与专家签订独家合作的合同,从而在源头上规避掉专家朝秦暮楚的风险。所谓的专家,是相对于其专业范围而言,也并非学问越高、名气越大就越适合,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已经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这一点。

  至于节目形态,应切合自身的定位,在稳定中有所变化,处理好常规节目与特殊活动的辩证关系,可以不定期地策划组织媒介事件,聚拢人气,扩大影响。即使再巧妙的栏目形式,恐怕也承受不住一窝蜂似地跟风模仿,所以一旦原创了独特的节目形态,应尽快申请版权专利,以寻求法律的保护,最大可能地消除被大量克隆复制的风险。其他栏目若有使用,即需依法付费。在法制相对健全的发达国家,电视人的版权意识相对较强,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尚需提高,法制也仍需健全。

  3. 选题应关联现实,做到有主题、成系列

  选题的确定,应尽可能做到关联现实。所谓关联现实,就是要求选题的当下意义,即我们讲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是今天讲而不是明天讲,为什么是这样讲而不是那样讲。作为具有自主意识和选择自由的受众,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档栏目,甚至于锁定频道、等候收视?这就要求栏目选题一定要与受众有某种内在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也许是物质的,也许是制度的,但更多的也许是精神的。阎崇年的《清朝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可能主要就是因为近几年清宫戏的热播,老百姓已经不再满足于甚至厌倦于戏说,希望能看到历史的真实。于丹的《〈论语〉心得》为什么受到欢迎,恐怕也是因为当今社会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传统道德规范的遗失。一个话题,如果观众一无所知,肯定很难引起他们的观看欲望,但如果了然于心,恐怕也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兴趣。在文学上,有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的理论,即一个审美对象,既不能太陌生,又不能太熟悉。在接受美学上,也讲究最佳的审美间离,既不能完全超出审美者的审美期待,也不能完全处于审美者的预料之中。讲坛类栏目的选题,也应当遵循这种原则。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讲《三国》、说《红楼》拥有那么多的拥趸了。

  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长久抱负的讲坛类栏目,对选题的规划不应是盲目和草率的,而应当有着统筹的安排与设计。胡智锋教授认为:“节目选题往往是单一性的,而栏目则常常需要通过批量的选题来保证正常的运行。特别是播出密度较高的日版节目,往往需要采用有主题、成系列的选题方式。”[5]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品位很高的富矿,我们对其的开采和挖掘应当是谨慎和负责任的,应当有着科学的规划和系统的步骤,否则可能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可持续性的开发,我们不妨确定若干个系列,比如:历史人物系列,历史事件系列,文化典籍系列、世界文化遗产系列等等。虽然电视媒体线性传播和随机收视的特点,好像并不太适合逻辑严密、体大思精的系统规划,但播出时各期节目既独立成篇又有着内在联系的特点,应该更能培养起受众的忠诚度和约会意识。

  4. 素材增值:延伸产业链

  一档理想的电视栏目,应有着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多元的盈利模式,而不能满足于较为稳定的收视率和几声喝彩甚至于仅仅是节目的正常播出。现在几档影响较大的讲坛类栏目,多已经注意到了同期书籍的出版和营销,但这仍然还停留在较为简单的初级开发阶段。一档成熟的栏目,应当成为系列栏目的孵化器。一方面每个栏目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个诞生、发展、成熟然后衰退的生理周期,我们应居安思危;另一方面,栏目群的集聚,能够产生规模效应,达到1+1>2的效果,从而增强栏目的抗风险能力。既然栏目和专家拥有着如此众多忠实的观众,若要进一步延伸开发,不妨建立读书俱乐部、主题酒吧茶社,开办专门网站,与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其他媒体联动等等,形成立体复合的开发,从而实现素材的增值和效益的最大化。

  在这样一个注意力资源稀缺的时代,讲坛类电视栏目能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吸引着大众的眼球,自然值得电视人欣喜和骄傲。在进行理性分析和综合开发的同时,我们还应时刻明确作为大众公器的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警惕商业逻辑对文化学术的侵蚀和严肃类文化栏目可能给受众带来的深层次的伤害,加强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同时还应强调电视知识分子对文化品格的坚持和道德底线的坚守,以保证讲坛类电视栏目和谐健康的发展。

  注释:

  [1] 以上各栏目的相关信息,均来自各栏目所在媒体网站的相关网页。

  [2] 《世界文化报告2000: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并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3] 刘长乐:《为意外的成功作序》,《世纪大讲堂》第3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 易中天:《读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5] 胡智锋:《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文章最终内容以《北方传媒研究》刊物为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21
“东吴讲坛”成广大市民的“精神大粮仓”
来源:苏州日报




  □本报记者 徐 磊 本报见习记者 王 影

  2010年7月3日,周六,下午2点,众多讲座在 我 市 各 地 同 时 开讲——

  市图书馆一楼多功能厅,“苏州大讲坛”,市民饶有兴趣地听着苏州市心理学会秘书长陈锡林宣讲的“护理心理学与家庭护理”;

  苏州博物馆,“文博论坛”,来自洛阳博物馆的两位专家谢虎君、张玉芳向如期前来的市民讲述唐三彩的历史知识;

  昆山市图书馆,“市民大讲堂”,著名学者鲍鹏山正为市民作一场《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的报告;

  ……

  这些讲坛、讲座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东吴讲坛”。几乎每一个周末,它们都会与苏州市民“见面”。解疑释惑、传播新知,它们不仅成就了“文化苏州”的一道靓丽风景,更彰显着苏州这座学习型城市的迷人魅力。

  讲坛是市民“精神大粮仓”

  在苏州市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一份份详细的讲座安排,上面罗列着全市各地和相关单位每月即将开讲的讲坛、讲座的具体时间、地点、主题、开讲专家等内容。作为“东吴讲坛”的子讲坛、讲座,它们承担着的重任,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科技文化知识,也成为广大市民的“精神大粮仓”。

  据统计,目前全市连续举办多年、影响力较大的公益性讲坛、讲座已有30多个,近两年听众近百万人次。这些讲坛、讲座,根据组织者的不同,大体可分三类:一类是各级干部教育、宣传等部门直接指导、参与的讲坛,比如,市“菜单式”选学讲座、张家港论坛、昆山“形势报告会”、金阊大讲坛等。一类是由科技、文化教育部门组织的,如市科协的“科技讲座”、苏州图书馆的“苏州大讲坛”和独墅湖高教区的“湖畔论坛”等。一类是媒体等开设的讲坛,如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姑苏晚报》的“名家大讲堂”等。

  在我市,大部分讲坛每月举办至少1场讲座,其中,苏州图书馆的“苏州大讲坛”每月有4场以上讲座,包括科技、健康、文化等主题;市“干部菜单式选学”讲座,每月1场以上,包括形势政策、政治理论等内容。在常熟、太仓、吴江等地,“月末论坛”、“娄东大讲坛”、“四新讲座”每月都“开课”,低碳经济、长三角区域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一个个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题,让听众获益匪浅。

  品牌化造就讲坛强大生命力

  这两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震麟很忙。除了做好《现代苏州》杂志编辑工作外,他还得为8月2日苏州大讲坛的专题讲座《教养方式与孩子成长》“备课”。“现在的家长都非常注重孩子的成长环境,家长们对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地准备,要让家长们听后觉得有启发。 ”他告诉记者。

  近年来,除了苏州本地的著名专家学者,国内外知名文化学者、理论大家、科技精英也纷纷受邀前来苏州讲学,成为“东吴讲坛”旗下各大讲坛、讲座的座上常客,让“东吴讲坛”的招牌越来越响亮。

  十年的耕耘造就了一个“江苏名牌”。由苏州图书馆主办的“苏州大讲坛”,近几年先后邀请了于丹、易中天、王蒙等前来讲学,讲座内容从科技发展到经营管理,从自然科学到文化艺术,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受市民喜欢,跻身“江苏省优秀讲坛”之林。苏州图书馆会展部宋主任介绍说,“现在每场讲座都座无虚席,一些市民一年的笔记本都要用掉好几个。 ”“湖畔论坛”,诞生才4年多,就打造出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精品”,4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卢瑟福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等著名专家学者先后来做客。目前,“湖畔论坛”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学术百家、文化聚集、商界纵横、政坛风云”四大系列主题,为苏州市民打开了“宽广视野”。

  助力学习型城市迈新步

  2010 年3月7日,市会议中心,窗外春寒料峭,场内掌声阵阵——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刘哲昕带来的一场高水平的讲座《当前社会主要问题的法律思考》,让数百“听众”沉醉其中……这是我市干部“菜单式”选学讲座的一个缩影。自2006年来,这样的讲座几乎每周都有,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举办“菜单式”选学讲座427期,参加人次达26.7万,其中县处级干部有3.88万人次。

  当前,培养“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三宽干部”已成为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重点。为培养“三宽”干部搭建知识平台,“东吴讲坛”的各类政治理论、形势政策讲座不断推出,在加强干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满足干部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周末来听听课,不仅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加深对有关政策的理解,还能大大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菜单式’选学已成为我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菜单式”讲座,一位机关工作人员这样说。他的体会,各级干部感同身受。

  “东吴讲坛”不仅为培养“三宽”干部搭建了平台,也为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了多彩载体。“东吴讲坛”各子讲坛、讲座,针对听众文化程度、知识需求的不同,推出了政策理论、子女教育、家庭理财、文史知识、生活时尚、娱乐健身等热点话题。作为一种更生动、更生活的文化传播方式,如今,听“东吴讲坛”讲座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学习首选。

  “苏州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富庶的经济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但是倷阿晓得苏州为啥体叫苏州……”沧浪区“百名名人大课堂”上,专家的一段苏州话开场白引起市民的浓厚兴趣。到目前为止,“百名名人大课堂”已经成功举办了33次,直接参与人数超过15000人,间接影响人数达数万人。

  在苏州,还有众多像沧浪区“百名名人大课堂”的讲座,如园区文化馆的“公益讲座”,“平江大讲堂”等。这些讲坛如春风化雨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营造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了苏州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21
“走,听讲座去!” 上海市民“迷”上社会大讲堂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5 月29 日 |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听讲座去!”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把听讲座作为自己双休日、节假日的休闲方式。讲座,除了“老品牌”“上图讲座”,还有新崛起的“东方讲坛”,甚至还拓展到了电视屏幕和互联网上;形势政策、社会热点、历史文化、经济金融、文学艺术、健康养生、职场就业———只要想听,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讲座。

讲座,如和风细雨,把先进文化撒向广大市民的心田,它使上海这座大都市成了一个大课堂。

东方讲坛:社会教育的大平台

自 2004年5月开讲的“东方讲坛”,已成为在市民中有相当知名度的讲座。

2005年 8月 6日,“麦莎”肆虐上海。《今天我们怎样找工作》讲座在上海图书馆开讲。事先,主办方曾担心会不会还有人来听。谁知,很多听众为防备交通受影响,特意提早出家门。因此在开讲前半个多小时,会场门口就聚集了很多人。开讲后场内更是座无虚席 ,更看不到有人中途退场。

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演讲时,突遇停电,全场听众安静地坐着,没有喧哗,也没有一人离席。还有一场为海军官兵举办的讲座,在舰艇上举行。不料这一天,又是风又是雨,全体官兵依旧齐刷刷站在甲板上,主讲老师深受感动,也不肯落座,站着讲完了这一课。

这就是“东方讲坛”的魅力。这种魅力是讲演者和听讲者共同铸就并维护而成,讲座也因此越讲越红,场场爆满。不仅如此,讲座举办频率也从每周一讲,到一天两讲,直至半天两讲,一天三讲。讲坛与全国 554位专家学者签约,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徐玉兰、范瑞娟,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等,甚至波兰华沙国家话剧院院长安娜·萨皮埃戈,意大利著名钢琴家安德鲁·伯纳塔,法国著名钢琴家、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多米尼克·莫赫莱等也先后走上“东方讲坛”的讲台。

目前“东方讲坛”已建起 138个讲座举办点,覆盖全市 19个区县,自 2004年 5月开讲至 2006年 4月,总讲座数已达 3042场,听众已逾 108万人次。

上图讲座:传播文化的大磁场

上海图书馆的讲座是一个具有 28年历史的名牌讲座,却是常讲常新,魅力不减。

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许许多多市民涌向上海图书馆:那里的免费公益性讲座,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深深地吸引着广大市民乃至周边城市昆山、苏州、无锡、嘉兴、杭州、湖州、绍兴等地的读者。截至 2006年 4月,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已举办讲座 1267场,听讲人数达 86万人次。

一位网名叫“微笑的冰淇淋”的年轻白领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周末经常要很早起床赶去上图。

之所以‘赶’,是因为如果去晚了,就只有站着听的份了。即便是放上加座,每一次仍会有站着的人将走道占满。”这段话,道出了许多听众的真切感受,也间接描述了每次“上图讲座”都会上演的火爆场面。

“名家解读名著”、“都市文化”、“市民与法”———讲座总是紧跟时代脉搏,“调出”百姓喜欢的“精神口味”,新鲜话题层出不穷。院士徐匡迪、杨福家、裴钢,法学家曹建明,外交家沙祖康,经济学家吴敬琏,导演谢晋,作家金庸、王蒙,画家陈丹青,企业家张瑞敏、刘永行等都曾先后在“上图讲座”开讲。听讲者上有耄耋老人,下有戴红领巾的小学生;三百多个座位的会场常常还得在走道上“加座”,不少读者还只能“加塞”,站着听完全场讲座。

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走红的“明星教授”易中天也算见多识广的人, 5月 14日,他作为主讲人走进上图多功能厅时,还是被感动了,最后他让出了主讲人的座位,站着讲了两个多小时。

目前,“上图讲座”的磁场效应已经从上海波及到长三角,并向全国延伸。

电视网络全方位“开花”

如今,讲座已不再仅仅局限在会议室、报告厅,也不拘泥于台上讲台下听。它逐渐向电视、网络渗透,让市民得以“足不出户”,坐在家里舒舒服服就能听名家讲演。

上海教育电视台的《世纪讲坛》以学术为依托,借专家视点透视剖析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刻内涵。讲坛寓趣于教,摈弃了复杂术语,将访谈与演讲结合,穿插 VTR画面,生动有趣,已形成了鲜明的海派风格,收视率节节攀升。

为呼应市民对讲座的热情,上图讲座实现了网上“你点我播”,可供在线点播的讲座约 250个。哪场讲座漏听了?没关系,鼠标一点,专家“单独”为你开讲。据统计,自 2003年起至今年 4月,点击人数已超过 106万。

上图讲座中心还把每次讲座的全过程摄录下来,制作出多媒体光盘,免费送到东方信息苑、街道社区、学校、部队、纠治办和盲人协会等 113个公益服务点,把知识传播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解放日报 记者 姜小玲)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23
市民文化大讲堂喜迎第300场

2008-09-29
深圳新闻网   


市民文化大讲堂喜迎第300场

市领导强调要为建设力量型、智慧型城市文化作出新贡献

深圳新闻网讯 昨日(9月28日)上午,在深圳市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仪式,庆祝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迎来第300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以及来自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文联、市文化局、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的有关领导出席了仪式。

4年近300名家学者来演讲

2005年6月,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正式开讲,这是广东省开办最早的公众大讲堂,也是全国第一个专门为市民服务的文化大讲堂。

4年来,市民文化大讲堂共举办了300场,先后共有284位名家、学者亲临讲授,他们中既有享誉国内外的学者,比如汤一介、李欧梵、周国平,也有讲坛名人,如易中天、于丹等。还有白先勇、王蒙、二月河以及谢芳、姜昆、王刚等名人。媒体受众则多达上千万人,是受到市民热情参与和高度赞誉的城市文化品牌。

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

王京生对市民文化大讲堂在我市文化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首先,大讲堂主动适应了深圳建设力量型、智慧型城市文化的发展。目前深圳的城市发展已进入“拼文化”的新阶段,迈入了一个文化自觉的时代,同时也是深圳文化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按照“深圳应成为因学习而受人尊重的城市”这一理念,面向基层,贴近市民,“讲文学、讲艺术、讲科学、讲知识、讲美好人生”,营造出昂扬向上、求学问道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大讲堂已成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载体。大讲堂坚持学术性与大众性的有机结合,让市民与文化名人、学者大师零距离对话,面对面交流切磋,创造出了一种为民服务、增进市民文化福利的公益文化新形式,使知识型和智慧型的公益文化服务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渗透到市民的文化生活之中,也使大讲堂成为承载深圳人文精神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第三,大讲堂还是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和促进深圳国际化的推动力量。他强调,深圳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在根本上取决于深圳人自身文化修养和内在素质的提升。大讲堂所具有的普及文化知识和提升文化素养的功能,使学术文化走向大众,引导市民的文化追求从单纯的娱乐型向智慧型、创意型和力量型转变,提高了市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营造了国际化都市的人文氛围。

王京生在讲话中指出,大讲堂下一步要彰显文化的力量,为提升深圳的文化软实力,为建设力量型、智慧型城市文化作出新贡献,要以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学术文化、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为宗旨。他说,主讲嘉宾要坚持高端路线,拓展选题的国际视野,同时要为深圳的本土学者提供舞台,提高城市的文化自信,为深圳学派鸣锣开道,呐喊助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张继钢,作为第300场演讲嘉宾,在仪式后以“文化的力量——谈北京奥运会与残奥会开闭幕式”为题进行了演讲,受到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记者 温思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24
市民文化大讲堂4月揭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0日
深圳晚报
      市民文化大讲堂4月揭幕

      今年计划举办100至120场免费讲座,包括国学知识等七大系列

      本报记者方勤报道昨日,记者从市民文化大讲堂的研讨会上得悉,即将在4月启动的市民文化大讲堂,将广邀国内的学者名流和深圳的本土学人,在今年举行100至120场免费讲座。

      市社科院院长乐正透露,以“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公益文化,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为宗旨,今年的市民文化大讲堂将在4月初启动,至今年10月结束,主场地设在中心图书馆的报告厅。总的场次跟去年基本保持不变,即100至120场之间,策划7大系列的讲座:一是国学知识系列;二是励志教育系列;三是养生之道系列;四是文学艺术鉴赏系列;五是青年讲坛;六是民俗文化系列;七是国防知识系列。

      据了解,今年的大讲堂有几个变化:一是把更多的场次放到基层,今年120场讲座里,有50场以上要下基层、下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直接贴近市民的生活圈。二是内容系列化,不同系列的讲座安排到不同的市民生活圈。三是运作规范化。四是传播的网络化,力争在政府在线、深圳新闻网、深圳社科院网、深圳图书馆网络上开辟大讲堂的视频专栏。此外,大讲堂将在市图书馆和各个区图书馆、书城的读者群扩大宣传,还将策划和出版大讲堂文集,以扩大影响力。

      乐正用四句话总结了大讲堂形成品牌的经验:“一是探索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新路子;二是营造出求学问道的路子;三是创造出一条为民服务的公益文化新形势;四是形成一种多媒体联动的传播叠加效应。”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在会上表示,大讲堂的品牌已逐渐深入人心,充分满足了市民的文化权利,为深圳的人文精神建设寻找到一个很好的载体。王京生希望今年的文化大讲堂要做到三点:一是计划好选题;二是选择好演讲嘉宾,既要有全国一流的学者,演讲最前沿的文化话题,也要为深圳本土学者提供舞台,为有深圳特色的学术团体或者深圳学派鸣锣开道。三是有张有弛,市区联动,对好选题进行多次开发,把好政治关。

      相关链接

      “大讲堂”名列十大文化品牌三甲

      本报记者方勤报道在“深圳市2006年十大文化品牌”的评选中,文化大讲堂名列三甲,同时被评选为“深圳市民最受欢迎的品牌”。

      主办方表示,大讲堂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主题系列化,在开展专长讲座的同时增加了系列讲座,推出了国学、艺术品牌、投资、青少年教育等七大主题,系列讲座初步形成。二是嘉宾多元化,继续邀请各地的名家名师来讲课之外,注重发掘本地的资源,据初步统计,去年106场有26位讲座由本地的专家学者主讲,占了四分之一左右。三是社会化,广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来参与,向社会公开征集和推荐学者,讲座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25
“文明大讲堂”吸引十万市民“进课堂”
作者:孙向阳 新闻来源:许昌日报 
 更新时间:2007-9-4

  本报讯  每逢“长葛市民文明大讲堂”开讲时间,长葛市农业局机关干部张瑞敏就同其他市民一道,早早来到开讲地点,期待好好聆听一下讲师的授课。用她自己的话说:“每听一场就有一次收获,中间一场课因为有事没能去听,非常遗憾!”
  6月份以来,长葛市为全面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塑造明理、诚信、文明、进取的长葛人形象,在全市开展了以“传播文化、启迪思想、充实心灵、提升品位”为主题,以“打造学习型城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十万市民进课堂”公益性主题授课活动,并开办了“长葛市民文明大讲堂”,组织讲师为广大市民授课。
  作为“十万市民进课堂”公益性主题授课活动的重要载体,“文明大讲堂”的讲师主要来自长葛市本地。活动组织者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会议等途径面向全市征集志愿讲师。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报名,尤其是各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党校的教师,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科技部门的专业人员,甚至还有退休干部职工、大中专学生。截至目前,有65名各类专业人士报名参与讲课,活动组织者从中选出20位讲师组建了该市首批“十万市民进课堂”主题授课活动讲师团。
  “文明大讲堂”所讲内容非常丰富,涵盖方方面面:道德修养、文明礼仪、民生热点、社科理论、艺术欣赏、家庭教育、人文素质、理财技巧、养生保健、科普常识等,既有前沿理论,又有生活常识;既有学术问题,又有大众文化,被市民誉为“可闻可见可尝”的“精神食粮”、“文化大餐”。         
  每场“文明大讲堂”开讲之前,该市都要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提前向市民公布开讲时间、地点、主讲人、授课题目和咨询电话,方便市民前往听课。
  8月2日首场“文明大讲堂”开讲以来,“长葛市民文明大讲堂”已开讲3场,5位讲师围绕道德修养、科学健身、现代人必备素质、长葛名人故事等“开坛布道”,引起市民群众热烈追捧。
  除了组织讲师在市“文明大讲堂”授课,该市还将首批入选的20位讲师名单和所讲课题公开发放给基层单位和市民群众。各单位对某位讲师的课题感兴趣,可以邀请其到基层为干部职工、社区居民授课。与此同时,该市还组织各乡(镇、办事处)、各大系统从所辖单位选拔理论功底深、业务素质强、演讲口才好的授课人员或外聘专家、教授,为本辖区、本系统干部职工、居民群众授课。8月份以来,该市共开展授课130多场次,听课人数逾2万人。
  为进一步扩大“文明大讲堂”的影响力,目前,该市正在将每位讲师的授课制作成每期34分钟的电视节目,在长葛市电视台开设“文明讲堂”,并逐步把它打造成为长葛的“百家讲坛”,让更多的市民得到文明的熏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26
酒城讲坛 让群众生活丰富多彩

2010年09月01日
四川日报

  突出主导产业、重视规划引领——

  从8月29日开始,每周日晚10时30分,泸州电视台准时播出 “酒城讲坛·电视大讲堂”,泸州市民在家就可以享受文化大餐。如今,酒城讲坛已成为展示泸州文化内涵、提升泸州文化品位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纽带。

  杨茜 本报记者 孔芒

  讲讲贴近群众生活

  2007年4月23日即第13个世界读书日,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主办,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酒城讲坛飘出了第一缕醇香。酒城讲坛讲师、泸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尹杰霖教授的讲座《养成善读习惯,营造书香人生》让现场400多名听众深受启发。

  从此,酒城讲坛坚持“听酒城讲坛、学文史百科、悟人生真谛、建和谐泸州”的理念,依托酒城讲坛200多名讲师、23个举办点和7个区县分坛,深入机关、企业、区县、乡镇、学校开展讲座400场,直接受众10多万人次。

  市政府办退休干部贾国泰听了讲座 《泸酒文化漫谈》后深有感触地说:“这次讲座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泸酒文化的特色,这对于普及酒文化,推动泸酒发展作用很大。”贾国泰还带动了一批听讲座的“亲友团”。

  不拘一格雅俗共赏

  能否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是酒城讲坛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

  自讲坛开讲以来,内容形式不拘一格,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权威性与前卫性并存,追求创新意识,强调雅俗共赏,重视现场互动,在丰富酒城百姓的文化生活中已显出魅力。

  讲坛在内容的选择上,以与泸州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与社会热点挂钩、贴近大众实际、有一定学术性的讲座内容为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形成系列。

  酒城讲坛的讲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向讲坛办公室申报讲题。讲坛办公室经过精心筛选,确定了时事政治、历史文化、健康养生、教育与人生等4大类200多个选题,供举办点和分坛菜单式选择。

  多种形式酿造“美酒”

  周末大讲堂、廉政大讲堂、和谐家庭大讲堂……酒城讲坛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拓展,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听讲内容。

  一枝花开不算春,姹紫嫣红才是春。2008年,四县三区成立了酒城讲坛分坛。“江阳大讲堂”、“龙马潭大讲堂”、“云溪大讲堂”、“永宁大讲堂”等如雨后的春笋纷纷破土而出。

  2008年4月7日,“酒城讲坛·周末大讲堂”在市图书馆开讲。市图书馆具有向公众开放的优势,已成为很多市民周末学习的好去处。

  酒城讲坛还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莅泸举办讲座。与西南交通大学、川南锐志培训中心联合举办 “酒城讲坛·中华高管(泸州)论坛”;邀请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雎国余教授举办讲座;邀请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院院长莫森·阿布图拉比等做专题讲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28
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深受群众欢迎
  
     2007-10-31  来源: 新华网  

    大众、大家、大学的最佳结合——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深受群众欢迎

    新华网北京10月31日专电(记者 宗焕平、李舒)“在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树叶的色彩和光影在指间跳跃,我们能不享受生活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分享《论语》里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于丹的话音未落,就迎来了500多社区居民热烈的掌声。



    9月18日,几位外村人在陡坡村科普宣传长廊前阅读科普知识。经过两年多建设,昆明市五华区沙朗白族乡陡坡村、昆明市盘龙区双龙乡乌龙村、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乐秋乡黄草坝村的“贫困少数民族村落科普社区”试点项目于日前通过验收,成为全国首批建成的“村落科普社区”。这3个农村科普社区兴建了科普讲坛、科普图书阅览室、科普活动室、科普宣传长廊等场所。新华社记者 邹峥 摄

    这是10月14日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在昌平区举办时真实而普通的一幕。从今年4月开始,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科联共同主办的“周末社区大讲堂”,把名家大家从学院书斋请到社区,给老百姓讲解历史、哲学、文学、礼仪等社科知识。至今大讲堂已举办讲座320余场,8万多名群众聆听受益。

    在这个特殊的讲堂里,有祖孙三代同堂求学的,有婆媳姑嫂一起做笔记的,有街坊邻里会心一笑尽释前嫌的。在这个普通的讲堂上,讲课的有中医大家张国玺,清史学者阎崇年,民俗专家崔普权以及北大、清华的知名教授……

    把文化的根“种”到基层去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宋贵伦说,举办“以人为本、传承文明、构建和谐、迎接奥运”为主题的社区大讲堂,初衷就是要把社会科学知识的根“种”到基层去,丰富社区文化生活,为培育人文精神、建设和谐文化进行有益探索。

    “开始时我们也有顾虑。”北京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崔新建说,因为类似的讲座以前举办过,许多讲座听众不多,专家的积极性也不高。为使大讲堂“一炮打响”,主办单位采取互动、点题方式,把讲课专家的名单和主题列出来,发放到基层社区,由居民选题目、选场地、选时间。专家在讲课中,努力做到联系实际,让老百姓觉得有用,能从中受到启发。

    讲座一开始就场场爆满,出现了老百姓点题与专家互动的良好局面。10月21日上午,“周末社区大讲堂”2007年度最后一讲在海淀区西三旗街道办事处举行,由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讲解《康熙盛世》。不大的报告厅被200多人挤得满满的,居民徼燕生说:“我们6月就想请阎老师来讲课了,可邀请他的社区太多,今天才轮到,阎老师讲清朝的历史故事,我们这些老北京真是很爱听。”

    目前,“周末社区大讲堂”已经形成一种机制。考虑到天气原因,大讲堂每年从4月开始持续到10月底。崔新建说,每个月社科联都会提出100个专家名单和题目,由社区挑选后,每个月25日通过新闻媒体发布。

    多方受益共建和谐

    “以前周末,睡觉、打牌、看电视,实在有些无聊,听了两次社区大讲堂,我在这里学会了心灵旅行,学习了人生百科,周末不再荒废了。”38岁的周新知告诉记者。

    在宋贵伦看来,举办“周末社区大讲堂”是一举三得。

    老百姓受益。翻看专家的讲课目录,记者发现讲座内容非常实用:《中医养生长寿》《职场减压,建立与同事的和谐关系》《怎样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汉语让中国人自豪》《北京的胡同文化》等都很贴近百姓生活。家住望京的樊郦告诉记者:“大讲堂把学者请到了我们身边,共同探讨老百姓感兴趣的话题,弥补了现代人没有时间读书、思考的缺憾,感觉很解渴。”

    专家学者用他们的知识成果服务了社会。阎崇年说,我从来没想到有这么多老百姓对清代的历史感兴趣。以前我的学术成果就是出几本专著,发行量不大,仅限于专业人士,受益的人不多。来给老百姓讲课,得到他们的认可,也是我学术成果的一种转化,而且是更有影响力的转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兆琦说,以前我们只管坐在书斋里做学问,不管外界是否接受,这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致命的。大讲堂建立起我们与群众、与生活的血肉联系,同听众交流会引导我们思考社会的现实问题,也可检验我们书斋里的研究成果。

    宋贵伦说,北京市社科联有111个协(学)会,10多万名专家学者,每年一次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显然不能有效利用这一优厚资源,社区大讲堂既为老百姓服务了,也盘活了高校科研院所丰富、优质的人才资源,几方都受益。

    普及了社科知识,促进了社会和谐。宋贵伦说:“社科联、各区县宣传部门依托‘周末社区大讲堂’这个平台,把高雅、高深的知识大众化,老百姓学会科学思考和文明健康的方式方法,生活质量就会提高,价值观就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就和谐了,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社科知识普及的新模式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部主任竹立家教授说,“周末社区大讲堂”拉近了书斋与社会的距离,“大众、大家、大学”在这里找到了最佳结合方式,大讲堂创新了社科知识普及的模式,已经成为首都培育人文精神、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阵地。

    专家指出,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的模式有四个特点:一是真正打破讲堂设在学校和图书馆的限制,强调进入社区,服务百姓;二是互动选择,百姓点题,讲群众所需、讲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三是内容具体实用,形式多样,讲座主题设置在市民“解渴”和“管用”上下工夫;四是大讲堂与社会科学普及周、社科竞赛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链条和相对完整的文化系统。

    生动活泼的讲课形式也是大讲堂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民俗专家崔普权在讲授《北京的餐桌文明与就餐礼仪》时,连说带唱,既有讲解又有演示,让大家在笑声中明白了餐桌文明和就餐礼仪。在房山区良乡影剧院,王旭晓教授《人的形象与人的魅力》讲座结束后,还增加了一场诗歌朗诵会。现场500多名听众普遍反映,把社科讲座与以人文为主题的文艺表演相结合,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吸引力。

    宋贵伦说:“这些只是初步的探索,下一步我们还打算把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引入大讲堂。同时,社科联每年会把被老百姓点题最多的专家、讲课最多的主题进行排名,对优秀者给予奖励,排名结果还将与专家们的学术成果考核挂钩。”

    崔新建说,“周末社区大讲堂”明年还将继续举办,主办方将寻找更多年轻专家,选择群众关心的新话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29
文化大讲堂:让文化浸润康巴什
2011-06-22
中国文化传媒网

一座新兴城市的崛起,承载着科技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一座文明城市的构筑,必然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丰盈充实的文化底蕴、市民素质的大幅提升、幸福指数的不断上扬,成为构筑文明、和谐康巴什的坚定基石。“书香充盈·文明博雅”康巴什大讲堂正发挥着这个战斗堡垒的作用。
康巴什新区在紧抓城市建设、加快城市进程的同时,也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发展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了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硬指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让市民步入知识的殿堂,让学术走进平民的视野,成为康巴什新区推进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书香充盈·文明博雅”康巴什大讲堂,已成为一所汇集名家名师的开放式大学;一座市民需求、参与、享用的文化殿堂;一所探求知识、共寻智慧的精神家园。
康巴什大讲堂是康巴什新区创办的一项公益性文化品牌活动,它以繁荣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为职责,以求知、鉴赏、品位、分享为主题,以“传播优秀文化、培育人文精神、共享文明成果、提升城市品位”为宗旨,面向新区免费开放,打造了一个政府出资、干部职工和市民免费听讲、汇集名家名师的公益文化品牌和社会大学。自2009年9月24日首次开讲以来,先后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17场,参与干部群众1万余人。
康巴什大讲堂坚持嘉宾的高端化,选题紧扣时代脉搏,内容贴近市民实际,将学术性与大众性有机结合,形式不拘一格,力求做到雅俗共赏、健康文明,以博励学、以雅弘德,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打造康巴什新区响亮的城市文化品牌。自“书香充盈·文明博雅”康巴什大讲堂举办以来,广受新区干部群众好评,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处处留下了大讲堂的“痕迹”。康巴什新区,这座年轻的城市,从其孕育萌生之时,文化品位就随之不断发展与提升。
康巴什大讲堂在每次甄选老师时,都尽可能贴近百姓生活,注意从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出发安排讲座内容,开创了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新途径,成为新区推进素质提升工程的首要社会载体。大讲堂讲座内容涉及传统文化、城市人文精神、鄂尔多斯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政策教育、安全生产知识、领导管理之道、养生保健、励志教育、文明礼仪、投资理财、婚姻家庭等多个领域。
自大讲堂开办以来,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相继登上大讲堂,使之成为设在百姓家门口的“百家讲坛”和“社会大学堂”,深受广大干部职工及市民的喜爱和赞誉。
“老师讲的道理,以前也都懂,但是从来没有人能这样透彻明晰的讲出来!”“听了老师的话,才知道什么叫做领导的艺术!”“以后在孩子的教育上,要好好注意方式方法!”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们在走出会场后,也必然有不尽相同的感受,但他们都会觉得自己的身心受到了陶冶,精神得到了升华。许多听众在听完讲座后还仔细回味着老师的话,讨论着讲课的内容,咀嚼着其中的韵味。康巴什大讲堂正逐渐深刻地将“书香”在百姓身边“充盈”,将“文明”在百姓心中“博雅”。
立体多元的宣传方式使康巴什大讲堂影响广泛。大讲堂的组织者始终将大讲堂的宣传工作作为整个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打造好这一公益文化品牌,组织者们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发布大讲堂的讲座时间、地点、主讲人信息等,并在每期大讲堂开讲前印制免费门票,作为纪念品发放给听众。同时,在每期大讲堂前一周,《康巴什报》会利用整版宣传报道下期大讲堂主要内容,并在讲座结束后,及时对每期大讲堂做好报道工作,从各个方面将大讲堂传达到听众的心中。
除在当地媒体宣传报道外,康巴什大讲堂还加大了在上级媒体的宣传,鄂尔多斯电视台、《鄂尔多斯日报》、《鄂尔多斯晚报》等多家媒体都对康巴什大讲堂展开过宣传报道,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书香充盈·文明博雅”康巴什大讲堂启动以来,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由“传统说教”到“讲座引导”的转变,广大干部职工及群众也逐步实现了由“被动参加”到“主动参与”、从“号召激励”到“文化自觉”的重大转变。“到大讲堂听讲座”已经成为康巴什人提升素质、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履行政治责任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成为个体适应社会进步的文化自觉行动。
通过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康巴什新区切实在“大讲堂”的“大”字上做文章,将“书香充盈·文明博雅”康巴什大讲堂打造成为了组织党员、干部、群众的重要途径;服务群众的特殊手段;凝聚百姓的思想阵地;支撑文化塑魂的平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方式;社情民意搜集、对话的平台。
2011年“书香充盈·文明博雅”康巴什大讲堂将进一步扩大受众范围,与新区理论宣讲团、“三送一提”宣讲团及干部教育培训等相结合,在新区的学校、社区、建筑工地、转移农民的田间炕头开设分会场,充分将康巴什大讲堂进村、进户、进民心,让“书香文明”充盈博雅在新区的各个角落。(武文玲 贾长凤)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30
“龙江讲坛”——崛起中的公益文化品牌


    在省委、省政府及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和悉心关怀下,我省的社会科普及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作为社会科普及工作的重点项目,大型讲座“龙江讲坛”已成功运行了两年多,总计举办讲座100余场。目前,正向打造品牌讲坛、建立讲坛体系的方向迈进。
   
一、“龙江讲坛”越办越火,公共文化服务有声有色
    “龙江讲坛”的创办填补了我省大型经常性、公益性、社会性和普及性文化讲座的空白。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省社科联)和省教育厅共同主办,省图书馆和省社科联评奖普及办公室具体承办的“龙江讲坛”,是我省理论界、科学界、文艺界、教育界以及新闻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手打造的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主办方在创办之初就力求突破部门职能所限定的视野,从更广泛的现实需要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出发,赋予“龙江讲坛”多元的社会功能,使它整合政策理论宣传、社会公众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公共文化传播等多种职能,以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讲座资源为核心,着眼理性启迪,注重人文熏陶,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
    “龙江讲坛”至今已在主会场举办了80余期,同时还走进了高校、农村、基层、社区、军营和监狱,举办了30多场讲座,现场听众总计已达3万余人次,引发了一股学习求知的热潮。
    创办以来,“龙江讲坛”受到中宣部的肯定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获得省内外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社会各界的赞誉。两年多来,讲座精彩纷呈,会场常常爆满,甚至一票难求。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纷纷前来助阵,仅去年下半年,就有黄文虎、梁维燕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阎崇年先生、隋丽娟教授、张望朝老师三位央视《百家讲坛》节目的主讲嘉宾做客讲坛。新华网以《哈尔滨:平民化“讲坛”成百姓修身新课堂》为题报道说:“从居“象牙塔”之高的学术讲堂到近来媒体上备受观众推崇的各类‘讲坛’,名家、学者正在融入都市生活。广播、电视媒体和图书馆、公共讲堂中的‘讲坛’正在成为百姓休闲文化的新宠。”东北网对“龙江讲坛”的报道中说:“接触高雅文化、领略历史文化魅力,‘讲坛文化’在哈尔滨市越来越热。市民学习知识、分享思想火花有了更大的选择和更新的方式。与名家大师面对面交流,利用休息日听他们讲授学术知识,带动了市民学习文化的热情。”新闻媒体敏锐地感受到了一种讲坛文化热潮在省城的涌动,这种新的文化现象以“龙江讲坛”最为富有代表性。
    今年,9月6日,“龙江讲坛”迎来了第80期讲座,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在省图书馆报告厅做了题为《〈红楼梦〉中的政治》的精彩演讲。王蒙是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最具有活力和探索精神的作家之一,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此次,他远赴黑龙江登上“龙江讲坛”,引发了轰动效应,省内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广大市民反响强烈。主办方共为此次讲座准备门票800张,依旧全部免费发放。发票当天,刚刚开馆,省图书馆大厅服务台前就排起了长龙,一天之内800张票全部告罄。此后的一周,打入承办单位的咨询电话还有300余个,前去领票的听众还是络绎不绝。9月6日,讲座开始前下起了瓢泼大雨,然而,大雨无法遏制听众的热情,人数不见减少,反而有许多无票的“粉丝”守候在报告厅门口,只为一睹王蒙的风采。在报告厅内,350个固定座位和近200个临时加凳座无虚席,还有100多个听众或在四周静静伫立或在过道中席地而坐全神聆听,成了一道独特风景。在场的众多媒体记者都被这种景象所感染、震动,手中的相机对着听众不停地抓拍镜头。好学上进、崇尚知识,黑龙江人的精神追求、黑龙江省的文化气象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诠释,“龙江讲坛”的公共文化服务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王蒙在接受采访时说:“黑龙江是一个有它自己的文化传统、有它自己文脉的这么一个地方,我相信这个讲座(龙江讲坛)一定会越来越好地办下去。”

二、“龙江讲坛”设计布局趋于完善,选题策划更为合理
    “龙江讲坛”以其新颖的创办理念、系列的形象标识、整合的宣传策略,作为文化品牌来运作。提供高质量的讲座是其成功的核心要素。“龙江讲坛”的讲座涵盖了文史哲、经管、政法、理工等多个学科,可称是一个无围墙的综合性大学。目前,内容设计为省情与国情,形势政策与社会热点,道德与伦理,教育与管理,历史与文化,经济与金融,法律与法规,科学与技术,艺术与鉴赏,国防与军事,健康与养生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所以又可称为零门槛的课程。
    讲坛组织、整合各类讲座资源以板块为经,以系列为纬,进行细致地规划和归类。根据需要板块可以进行更新和添加。每一板块下组织策划系列讲座。四大板块主要内容包括:
    (一)时政解读。此类讲座以百姓的视角、学者的深度,解读社会生活、传播社会科学,构筑政策解读、理论宣传的阵地,密切关注时事政治、形势政策类话题。比如《构建和谐社会:中国2l世纪的宏伟蓝图》、《解读十七大报告》。这些讲座架构起核心价值观,诠释了共同理想,引领了社会思潮,奏响了和谐之音。
    (二)教育培训。此类讲座着眼于提升素质、发展能力,努力打造“无围墙的大学和零门槛的课程”。比如《阅读改变人生》、《拓展事业生涯 强化就业能力》等等。这些讲座为推动学习型社会、社会化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作出了贡献。
    (三)百姓民生。此类讲座重点关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着力解答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比如《人民币升值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家庭素质教育》等等。百姓讲座兑现了讲坛的“关注您所关注的,思考您所思考的,解答您所疑惑的”的承诺,突出体现了讲座的公益性、社会性和服务性,受到广大听众热烈欢迎,会场常常爆满,听众评价:“‘龙江讲坛’为老百姓做了好事,做了实事。”
    (四)人文历史。此类讲座注重传承历史文化、传播人文精神,让听众充分体验“听得到的学术魅力,看得到的学者风范,想不到的学习乐趣”。比如《〈周易〉与中国人的诗性智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保护的价值与意义》。人文讲座侧重本土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并全方位解读黑龙江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哈尔滨犹太人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关于黑土文化的思考》等等。这些讲座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并融,架起了一座沟通历史与现实、学术与大众的桥梁,一方面唤起大众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兴趣,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尽力弥合传统历史文化的断层;一方面推动学者走出书斋,为他们搭建学术普及的平台,使学术研究成果为社会共享。
    选题策划工作是讲坛整体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在选题策划上,已经探索出“三结合”、“主打歌”的选题思路,即坚持将群众需求、专家意见和社会热点三者结合,综合考量,科学规划,适时调整,精心组织系列讲座作为主打歌。一直以来,讲坛都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听众的反馈信息,分析需求以指导选题策划。在此基础上,今年,开始引进外部智力支持,组织专家学者对讲座选题进行调研和策划,依托高校、社科院等单位成立“龙江讲坛”专题策划小组,邀请专家领衔有关的专题策划工作。年初,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座谈,拟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先秦部分)讲座。不久,又分别召开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讲座策划会和金史系列讲座策划会。这两次策划会的召开标志着“龙江讲坛”选题策划工作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讲座选题的水准得到进一步提升。
    今年年初,人文历史板块首先推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6场,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傅道彬教授以《周易与中国文化的诗性智慧》开篇,《百家讲坛》主讲人隋丽娟教授以《墨子:为贫弱者立说》压轴,穿插孔子、庄子、老子、韩非子4个专题,对先秦哲学思想和诸子百家代表人物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精彩的演绎,在听众中掀起了一个弘扬中华文化的热潮,同时。从5月10日开始,为提升我省人民心理健康素质,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省高校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合作,在百姓民生板块推出了名校名家心理学系列讲座即“龙江心理阳光行动”。陆续邀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心理学专家,为公众免费举办讲座。其中,在主会场举办了3场,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了4场,场面火爆,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大篇幅的跟踪报道,对专业心理学知识在公众中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6月14日开始,在时政解读板块重点推出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讲座,邀请我省著名专家学者、实际部门领导和企业家,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多个角度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程。此次活动各主办单位高度重视,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我省理论界和学术界积极响应。系列讲座包括8场,目前已举办了6场。讲座分别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祝福恩,哈尔滨师范大学孙慕天教授,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爱丽,省科技厅原副厅长郑志成教授,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曲伟院长,我省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苗青远等人主讲,分别深入地剖析了改革开放的思想动力,对比并总结了中印、中苏的改革之路和成败教训,对改革开放30年来黑龙江的社会发展进行了回顾展望,对黑龙江的科技发展成就进行了总结,对黑龙江经济发展展开了思考,还谈到了国企改制给企业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已举办的讲座都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对我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年上半年,除了以系列讲座贯穿作为主打歌,主办方对讲座选题适时调整、及时添加,尽量结合社会热点,满足听众的需求,相应推出了成功学、投资理财、红学、高考心理辅导、奥运知识、传统节日、礼仪等丰富多彩的讲座内容。

三、打造品牌讲坛,建立讲坛体系
    2007年5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衣俊卿上任伊始,就到省社科联考察指导讲坛工作,并在省社科联七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了要求,指出:力争把“龙江讲坛”做成高层次、高质量的品牌讲坛。不久,又在省社科联七届三次全会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发挥省社科联的龙头作用,协调组织各种社科知识普及讲坛,整合资源,积极促使各种优秀的学术资源、理论资源和人才资源真正通过共享而放大作用,扩大影响。从那时起,“龙江讲坛”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已经打造完成,正向创建高品位的品牌讲坛和覆盖全省的公共讲坛体系迈进。
    今年2月,在“龙江讲坛”创办两周年之际,主办方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社科联、省教育厅联合召开了“龙江讲坛”工作总结座谈会。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潘春良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龙江讲坛”已成长为深受百姓喜爱的一个公益文化事业品牌,要长期办下去。在会上,初步提出了四点发展战略:1.逐步建立人才库,突破“龙江讲坛”发展的瓶颈。在讲座人才与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夯实“龙江讲坛”发展的基础,为“龙江讲坛”创办电视节目做人才储备。2.进一步扩大“龙江讲坛”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与新闻媒体加强合作,大力推介“龙江讲坛”,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3.主会场将以系列化讲座为主题歌,打造高品位文化品牌。通过系列讲座推出一批演讲才能突出、学术素养优良的中青年人才,培养一批稳固的听众群。4.以建立讲坛分会场为重点,整合社会资源,开辟更多分会场,将“龙江讲坛”做大做强。
    今年6月,作为整合全省资源、建立讲坛体系的战略中重要的一步,在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翔的直接领导下,由省委宣传部牵头、与省社科联、省文化厅三家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以“龙江讲坛”为核心的讲坛体系的通知》。向各市(地)党委宣传部、社科联、文化局提出四点要求: 1.完善以“龙江讲坛”为核心、覆盖全省的讲坛体系。2.加强公共讲坛的统筹规划,夯实讲坛发展的基础。3.建立各市(地)讲坛和“龙江讲坛”主会场讲座资源的共享机制。4.制定相应的扶持鼓励政策,提供必要的保障。在省委宣传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以“龙江讲坛”为代表的全省各类公共讲坛蓬勃发展,建立覆盖全省市(地)的讲坛体系指日可待。
    “龙江讲坛”是一个开放、共享、整合的平台。主办方高度重视与外界的合作,在“龙江讲坛”的长长的协办单位名单里,包括省内各高等院校、省社科院、省科技厅、省劳动厅、省文明办、省妇联、团省委、上海图书馆等很多部门,它们带来了不同领域的讲座资源。主办方也竭力创造条件,将“龙江讲坛”打造成交流、展示、推出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平台,对内辐射全省上下,对外扩大讲坛在东北地区及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8月底,“龙江讲坛”携手著名清史专家、《百家讲坛》首讲嘉宾阎崇年先生,深入基层,为富裕等市县的广大听众送上题为《读书与人生》的精彩的讲座,所到之处都掀起了读书热。9月5日,在主会场省图书馆举办的第79期,特邀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陈先行主讲《宋版书之魅力》,吸引了大批普通读者和专业人士。9月7日,举办了第81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康震副教授,以《唐诗的永恒魅力》为题,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为听众上了一堂古典文学的精品课。同一天,“龙江讲坛”走进了牡丹江,带领我省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张望朝作客牡丹江人文公益大讲堂,以《人生最难是抉择》为题,精彩演绎了历史人物杨子荣与座山雕的不同人生路,被当地媒体誉为一次“精神文化的盛宴”。不久,“龙江讲坛”还将推出我省作家贾宏图,到上海图书馆举办讲座。
    总之,在省委、省政府及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和悉心关怀下,以“龙江讲坛”为代表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美好的明天。(省社科联评普办2008-9-9)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31
“金沙讲坛”简介

一、讲坛创办意义
    1.繁荣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载体。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是提高公众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更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金沙讲坛”是作为我市一项大型公益性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力争将讲坛打造为“名家荟萃的大讲堂、老百姓自己的文化沙龙”,既是社会科学走近人民群众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培养、锻炼、打造成都社科名人、名家的阵地,对繁荣发展成都哲学社会科学必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加快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服务,通俗地讲就是政府出钱、相关的文化机构免费提供、老百姓免费享受的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成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成效显著,各种讲坛、讲座也频繁开展,如图书馆的同心行动公益讲座、群众艺术馆的“成都故事”以及各区(市)县自己组织的一些公益讲坛,等等。 而“金沙讲坛”作为一个文化活动品牌化后,希望能逐渐整合各种相关讲座、讲坛,形成合力,为市民提供丰盛的文化大餐,让听“金沙讲坛”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既提升了市民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应有之义。以后,讲坛将逐步在成都的远郊区县设立分讲场,让公共文化服务得以延伸,符合市委2008年37号文件提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精神。
    3.共建共享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成都已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实际上是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工作不断上台阶、上水平的过程,是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其成果要让全市1100万市民共享,“金沙讲坛”的推出恰逢其时。与此同时,文明城市创建又是一项没有止境的系统工程,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城市的文明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城建和文化设施等硬件的支撑,另一方面还要靠文明的市民来实现,举办讲坛就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金沙讲坛”正是试图让城市的文明延续下去,实现成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并且让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是金沙讲坛的终极目标。金沙讲坛不仅是免费送给老百姓的文化大餐,也是精神大餐,它将触角伸向社会底层,关心弱势群体,关心地震受灾人群、失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特殊群体,直面人生、直面人心。因此,金沙讲坛的出现,是成都在新形势下掌握舆论阵地,用先进文化引导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探索的一条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
    二、讲坛目的
    以科学理论说服人、艺术之美感染人,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统筹城乡发展实践为特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文化思想工作和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努力将讲坛打造成为成都社会科学普及和培养造就成都文化名人的重要平台、彰显成都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实现市民、政府、学者三方的良性互动,使社会科学走向社会,走近老百姓生活。
    三、讲坛宗旨
    弘扬人文精神、传播学术文化、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四、讲坛内容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定期分析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趋势和群众知识需求,不断更新和充实讲座内容。内容以书法、绘画、音乐、民俗、舞蹈、服饰、文学、科学、修养礼仪、法律维权、婚姻家庭等为主,均为实用性讲座。
    五、讲坛形式
专家学者主讲,市民免费参与。
    3月7日上午10点在市图书馆正式开坛,开坛即讲第一期,由中国社科院边疆考古中心主任王仁湘研究员主讲,题目为“古蜀文明与太阳崇拜”。从第二期开始,设抽奖程序,中奖的现场观众可每人可领取金沙博物馆门票一张,以后,还可以扩大到杜甫草堂、武侯祠门票等。
    每年3—10月份开讲,每周一讲(一般在每周六的下午2:30—4:30开讲),凭票入场,对号入座,全年共35期。
    各区(市)县社科联和市级有条件的学会可分批设分讲场,由市社科联统一组织,各承办分讲坛单位具体负责。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33
“大学城新论”讲坛传播深圳原创思想

  2010年12月26日
深圳商报

  【深圳商报讯】(记者 丁时照)昨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设计艺术研究所黄维教授给假日里的市民做了一场《解析百年品牌成功的奥秘》的讲座,黄维教授的精彩演讲吸引了600多位市民参加。至此,“大学城新论”讲坛系列活动之《名家讲座月》落下帷幕。

  金广君、关志成、海闻、黄维等名家先后在深圳大学城搭建的这个全新平台上,和2000多位听众分享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据悉,“大学城新论”讲坛自亮相以来,讲座场场爆满,受到企业家、在校学子和市民欢迎。每到周六,大学城主报告厅座无虚席,很多听众席地而坐,每次都要再打开配套的报告厅,通过广播让进入不了主场的听众来分享。

  深圳大学城创办10年来,吸引并积蓄了一批一流的创新人才,积淀和形成了丰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深圳大学城管理办主任吴惠琼说,为了让全社会最大化地分享这些本土原创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理念,管理办决定聚合大学城片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智力资源,推出“大学城新论”讲坛。该讲坛是大学城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智力之窗,是深圳产业界和普通市民感知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是管理办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学城发展三大关系指示的新举措。

  吴惠琼介绍,和以“鉴赏‘品位”为主题,以“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公共文化,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为宗旨的“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相比,“大学城新论”讲坛主要突出学术文化特点,专注推广本土原创的专业思想,让市民和企业感受学术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热点。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金广君教授就如何理解并参与设计我们的城市,我国特高压输电专家、原清华大学副校长、原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关志成教授就智能电网与特高压输电,北大副校长、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海闻教授就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设计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黄维教授就百年品牌成功的奥秘等专题,向深圳各大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员、大学城师生和市民做出了专业的解析和展望,听众提问踊跃。在听完关志成教授的讲座之后,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公司、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招商证券(16.67,-0.07,-0.42%)电力行业分析员等业内人士频频提问,就关键技术问题和特高压输变电行业发展及技术现状等热点问题进行咨询,并探讨与研究生院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负责从事投资和实业开发的张文波先生告诉记者,“大学城新论”讲坛上的原创学术观点对他很有启发,希望这样的公益讲座越多越好。

  据深圳大学城管理办负责人透露,“大学城新论”讲坛在新的一年里,将在每个月的第二个周六主办。除此之外,“大学城新论”讲坛还会有一系列多形式的活动举办。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35
在创新中寻求发展 在探索中办出特色

——“创新中的文化大讲堂”学术沙龙综述
中国文化报记者 戴军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在全国创造了一个卓有成效的文化共享模式,打造了一个高品位的文化创新品牌,搭建了一个先进文化的大众传播平台。本报记者 齐洁爽 摄  


  2009年1月10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科联主办,深圳特区报社协办,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组委会办公室、中国文化报深圳记者站承办的“创新中的文化大讲堂”学术沙龙在深圳银湖举行。

  沙龙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忠主持。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就大讲堂的源起、基本做法和综合效益向大家作了介绍。来自国家文化部、广东省委宣传部相关部门、部分高校、香港《文汇报》的嘉宾及主承办方和市民代表30余人齐聚一堂,就大讲堂如何在创新中寻求发展,在探索中办出特色,藉此更好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进行了座谈。

  影响 要想让孩子成长,就让他走进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网站自2007年开通之后,大大方便了广大市民的参与,大讲堂因此被打造成为永不落幕的大讲堂。“网站访问人数现已达到150万人次,仅陈玉琴20讲的网络讲座视频已经达到了84670人次。”网站负责人乐志强在沙龙发言时介绍。

  著名词作家、《春天的故事》、《走进大讲堂》词作者蒋开儒先生一生酷爱讲演。自2006年8月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讲演之后,他的讲演之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说,他首先是一个学生,并且在认真地向更多的名家靠近。他创作的《走进大讲堂》实际上写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蒋开儒感慨不已:“我希望大讲堂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不仅做忠实的听众,还要勇敢地走上讲台。”

  来自华中师大的刘兴林教授以亲历者的身份畅谈了大讲堂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他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是了解深圳的一个很好的文化窗口。相比央视的百家讲坛,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具有自己的优势。”刘兴林认为,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充分发挥了各位学者的特长,而且不对他们做任何的“修理”。这也是大讲堂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深圳中学学生李焘说,大讲堂的重要作用就是与学院相促进、相互补,它的意义在于可以让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用全新的思维看待世界。大讲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术探讨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听了专家的观点,他们的行为会更加成熟、沉稳和理性。“在西方要想让孩子成才,一般都让他们走进教堂,接受基督文化的熏陶。而在深圳,要想让孩子成长,就让他走进市民文化大讲堂。”李焘的母亲卫二莲补充说。

  意义 一个卓有成效的先进文化共享模式

  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徐世丕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卓有成效的先进文化共享模式”为题,就大讲堂举办的重要意义作了深刻解读。徐世丕认为,因为大讲堂的成功开办,深圳在全国创造了一个卓有成效的文化共享模式,打造了一个高品位的文化创新品牌,搭建了一个先进文化的大众传播平台,找到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文化建设的抓手,完成了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创举。

  徐世丕说,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指公民的文化人权,具体包括文化共享权,文化参与权,文化创造权,文化传播权和文化表达权。作为公民文化共享的实现形式,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体现了平民性、公益性,突出了选题的广泛性和文化内涵的普适性,无疑是公民文化共享的成功创举。

  城市的竞争力由经济力、政治力和文化力构成。徐世丕认为,经济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政治力是城市发展的结构性要素,而文化力是城市发展的综合性要素。深圳文化大讲堂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亲民的、变化的选题设计。大讲堂之所以是高品位的,在于它弥补了当今精神文化退步和主流文化边缘化所造成的不足。以打造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增强讲座的扩散效应、提高选题与民众精神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度,应该是市民文化大讲堂继续努力和保持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

  “什么是先进文化?我觉得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讲座内容,应该都是先进文化。”徐世丕说,先进文化是执政党的文化诉求和国家发展目标,只要和人民的利益相关,就应该是先进文化。所以大讲堂搭建的是一个先进文化的大众传播平台。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从选题策划、主讲的推荐、组织形式、经费来源,到传播方式、成果交流、放大效应等各个环节,都处理得周密、细致,并且在不断地完善当中。它的八大基本特色:即大众选题、讲座高端、择时精细、听讲免费、同步交流、多媒体传播、承办落实、效益明显构成了大讲堂创新的品牌。“能够找到文化建设有效的抓手,而且长期抓下去,并形成有效的制度运作,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确难能可贵!”徐世丕坦承,建设现代化的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素之一,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性工程。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无疑完成了这样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创举。

  启示 市民文化大讲堂是贯彻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波认为,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举办,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深圳的文化大讲堂对广大的文化工作者应该有所教益,其示范作用,会让我们通过大讲堂的实践,学习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广东省委宣传部调研室副主任王永福在发言中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有三条可资借鉴的创新举措。一是理念的创新,就是要让深圳因为读书而成为受人尊重的城市的理念,这一理念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彰显了对人的价值的一种崇尚,实现的是对城市品质的提升和对城市精神的培育;二是内容的创新,包括立意的时代性、选题的社会性、内容的广泛性和传播的立体性;三是它的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和市民参与两个方面。

  王永福说,市民文化大讲堂的文化实践是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最好诠释。他认为,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做法和成功,不仅走出了一条服务大众讲文化、推动发展兴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子,更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文化理念的大胆创新,对文化责任的忠实履行、对文化立市的自觉实践。

  “文化走出象牙塔的方式很多,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就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传播模式。”珠海市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张献彬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能够面向广大市民,扣准以人为本的核心,可以说找准了今后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

  张献彬说:“享受文化产品也是一种消费,如果有更多的市民、群众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文化消费,也就达到了举办大讲堂的初衷。”政府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逐步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是办好大讲堂的重要保障。

  希望 立足特区优势,不断拓展创新

  谈到大讲堂的内容拓展,刘兴林、刘波等嘉宾希望,为了让大讲堂更加贴近市民需求,可以再增添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如青少年教育、西方文化、金融理财、国际形势等等。

  座谈中,针对当前的“讲堂热”,张献彬提出,一个讲座究竟能不能承载那么多的需求?我们要客观判断。如果把讲堂的使命定得很高、想得很宽,最后又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就事倍功半了。就此,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景海峰建议,如果从自身的文化品牌和本土建设的目标来讲,可以对本土的文化资源、文化力量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提升。他说,深圳本土的很多东西,包括学者群体、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话题,都有发掘的空间。

  香港《文汇报》社长助理王陶对此也有同感。他认为,大讲堂还是要立足于深圳,一方面立足于本地的文化教育的普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立足于深圳的特区优势,开拓国际视野,增加国际文化交流的内容。王陶认为,深圳的大讲堂不应该变成一个经济论坛或城市论坛,它应该走自己的文化路线,致力于专家学者与普通市民的对接,这是今后应该坚持的方向。他同时建议,适逢国家公布的珠三角中长期发展规划,就深圳所处的位置,它应该在公民的文化教育、普及、素质提升方面更好地利用未来十多年的时间,并在语言、发行、宣传、推广上有所突破,这样才能在创新当中拓展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是一个城市的魂,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正是因为文化的浇灌,才充满了今天的精、气、神。”王永福在自己的发言中引用了朱熹的一首诗送给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们也以此祝愿深圳乃至中国文化建设的美好明天!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36
大讲堂之城市蝴蝶效应(图)

--------------------------------------------------------------------------------


2009年02月06日
《成都客》





  文/山南平措

  “文化有持续性的特征,它没有‘暴发户’,没有哪一个国家一天之内可以成为文化大国。”——任继愈

  北京“文津讲坛”、南京“新城市市民学堂”、常州“龙城讲坛”、扬州“社科学堂”、中山 “香山讲坛”、上海“东方讲坛”、杭州“文澜讲坛”、宁波“天一讲堂”, 广州“岭南大论坛”、成都图书馆周末讲座……如果不停开下去,这个名单可以拉的很长。

  2008岁末,当初红透中国的“百家讲坛”随着“阎崇年被打”等事件而充满危机时,许多在外界不那么知名的讲座却在各个城市之间持续着热度。如果说“百家讲坛”是因为娱乐化而导致物极必反的话,众多城市讲坛却一直坚持着不温不火、润物细无声的原则,随着时间的积累,走出了一条与大众亲近之路。

  如果稍加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讲座不少已经有些年头了。长春的“城市热读”已经坚持了7年,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200多期,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成都图书馆的公益讲座于2004年2月创办,经过精心打造,四年后,该讲座已发展为50个系列数十个主题,被市民亲切誉为“现代城市的大教室”,并提名为“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

  几年间,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的这些城市论坛,到底目的何在?宣传部、图书馆、社科联等等热推的讲座,大多指向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词:学习型社会。

  长春“城市热读”的初衷来自于“传播先进文化,提升市民素质,倡导科学读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天一讲堂”的诞生,来自于市图书馆的调查:调查显示 94.1%的读者期待创办讲座。常州“龙城讲坛”的发起者则认为,论坛的发起是为了弥补人们的知识危机。

  的确,论坛的出现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的。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们都产生了“知识危机”和“本领恐慌”。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阅读、讲座等成为许多人的自觉要求。这是城市讲座能够热起来的根本原因。

  在这个“知识危机”的前提下,宣传部门和有关单位成为讲座兴起的内在推手。

  宣传部和社科联的大力促成,当然是出于对城市文化和精神文明引导的考虑。在现代社会,传统的宣教已经落伍,而通过讲座的形式,对市民素质的提高对整个城市的文明都是有促进的。而对图书馆而言,时代的变化促使图书馆也要积极探索新的职能。讲座不仅能够聚集人气,也让图书馆在时代变化中发挥了新的功能。全国人大团委书记张宏先生在评论文津论坛时说:“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文化信息,改变了长期形成的图书馆即藏书楼的观念,扩展了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功能,充分体现了发展眼光和学术气度,也充分表现了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这话,对中国其他积极开展城市论坛的图书馆也是适用的。

  开放和近距离是讲座的特点之一,既免费地面向每一个愿意前来的听众。

  听众的构成既有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干部、科研人员、教师、学生,也有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残障人士。对普通听众来说,能够近距离聆听学者大师的讲解,不失为一种难得的机会。而对不少学者来说,能够走出书斋,以这样一种直接的方式与大众见面也很难得。一场讲座下来,常常是听众为学者陶醉,学者又为听众的专心和热情感动。

  区别于传统的学术讲座,城市讲座涉及的面要宽泛的多。从传统的国学到国际问题,从经济热点到子女教育,对热心的听众来说,总有一堂适合你。配合讲座的开展,媒体们也不甘落后,电视台有预告,网站有消息,报纸有采访,实现了讲座二次传播。更有眼光独到的出版社寻到商机,将讲座结集成册,一版再版;也有精明的商家看到人气,以赞助的形式随讲座出现,让讲座找到了长久的支撑,也是组织者当初料想不到了。

  “立于高山,能见平地之辽阔,立于平地,更显高山之巍峨”。数年来,正逐步走向正规的论坛,不仅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讲堂,也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提高文化品位、完善知识结构的大课堂。到底有多少听众获益,或许我们无法统计,这一些论坛对一个城市的改变也是微波的,但谁又能够说一个蝴蝶的翅膀引不出一场风暴,论坛背后所代表的,不断学习,不断进去,以文化的进步来带动城市的进步的趋势是值得欣慰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37
文化讲坛何以大热
  

  

  
2008-3-3

■本刊记者   曹建民




    “讲坛热”最重要的意义,是为传统文化的延续找回了“线头”。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包括历史、文学、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其中的厚重绝非是几堂讲座就能交代清楚的。
    2004年阎崇年胜出,2005年刘心武大红,2006年易中天和于丹余热未退,2007年王立群读《史记》又在《百家讲坛》隆重登场……近些年来,以《百家讲坛》为首的电视文化讲坛开始在全国热了起来,而且从荧屏内热到了荧屏外。由“明星学者”、著名作家、艺术家主讲,以文化讲坛形式出现的近距离面对普通人的文化普及活动已在各地有声有色地铺展开来。

架起学术通往大众的桥梁

    1999年7月,湖南一家电视台推出余秋雨《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电视演讲,开启了电视讲坛节目的先河。随后,《经济大讲堂》《东方大讲堂》等讲坛类电视节目纷纷涌现,其中尤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和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颇具影响力。
    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一些原本埋首象牙塔的专家学者,由过去的寂寂无闻迅速成为妇孺皆知的“学术明星”。于是,有人戏称《百家讲坛》为“学术明星”的“发射塔”。
    目前,这股“讲坛热”在全国已呈遍地开花之势,而且热遍了荧屏内外,越来越多的市民热衷参与各类讲座、讲坛活动。这种以“明星学者”、著名作家和艺术家为主讲人的文化讲坛形式,在提高民众素质、推动文化普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类似的文化讲坛如今在广州也蔚然成风,听讲座已不再是大学校园里学生们的专利,而成为市民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单是广州图书馆承办的讲坛目前就有“广州文化讲坛”和“羊城学堂”两大系列。此外还有“岭南大讲坛”“民间文化讲坛”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含量和较大的影响力,吸引了不少对传统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市民。
    而活跃在广州市民文化视野中的讲坛,如创办至今已有6个年头的“广州讲坛”,主讲嘉宾都是享誉海内外的社会文化名流,为社会公众与当代最前沿的思想者、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对话和交流平台。
    广州市社科院哲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大华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民众需求和政府推动都会促成“讲坛文化”的产生,这在广州尤为可贵。况且中国自古就有“学在民间”的传统,如今在新时期得到恢复,让更多原来埋首书斋的学者走出来向大众传播心得,是城市文化生命力蓬勃的表现。
    “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是进步了,比较富裕了,但是心灵上的苦闷不但没有减少,似乎还增多了。面对新旧事物的变迁,许多人在工作、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存在烦恼、迷惘和孤独感。这时,他们需要一个引领者来安慰、启发、引导,解决道德困惑。而追求和谐、中庸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好能满足这种精神需求。”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陶东风告诉记者。

为延续传统文化找回了“线头”

    其实,开坛讲学并非电视台创举,当年孔子就曾开设“杏坛”,可以说开坛讲学贯穿着整个中国的文化历史。因此,各地兴起的“文化讲坛热”更像是一种文化的回归。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的小李至今还对前不久在广东省档案馆聆听的“岭南名人名家文化讲坛”记忆犹新。那次讲座由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明达教授主讲。马教授针对当前的“国学热”话题,选择《水浒传》里的“花和尚”鲁智深作为演讲对象,从历史文本、说唱文学中挖掘出鲁智深这个文学形象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元素,深入分析了鲁智深的真性情和达到“今日方知我是我”的佛家顿悟境界的历程。马教授讲座幽默风趣,旁征博引,丰富了像小李这样的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认识和价值认同。
    “现在的年轻人未必有时间和耐心去详细翻阅典籍,讲坛通过主讲者的理解和诠释,使得原著中的精华可以更快、更容易地被普通人接受。这种深入浅出的知识传授方式,怎能不受到人们的欢迎呢?” 小李告诉记者。
    的确如此。每一次讲座,小而言之,只是一次知识的传播,大而言之,则是文明薪火的传递。它不但可以让尘封的历史在普通人面前明亮起来,更可以让他们充实自我,更好地面对未来。
    道不远人,这是于丹在讲述《论语》时最常用的一句话。她认为最高深的学问永远不是那种深藏在书斋之中、拒人千里之外,而是能被普通人所接受,能融入平常生活中的。很多电视观众并没有受到太多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所以当易中天、于丹、王立群等一批专业学者,从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找寻出其中的精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给大家听时,自然给他们带来了“会当凌绝顶”的愉悦。
    许多观众也正是被他们广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所吸引、所陶醉,才重新产生了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的兴趣。甚至还不乏这样的事例,曾经被家长们认为对读书不感兴趣的一些年轻人,在听了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讲述之后,竟然破天荒地捧起了一本本文史读物,重新回到了书桌前。
    “虽然‘学术明星’们的解读难免有不准确的地方,但是至少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启发人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许多不爱读书的人现在能买一本《〈论语〉心得》来读,这就是一种进步。”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余泽娜表示。
    专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包括历史、文学、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其中的厚重绝非是几堂讲座就能交代清楚的,也绝不是经史子集、四大名著所能涵盖的。《百家讲坛》高一级的功能才是普及,而现阶段只不过是往旱地里浇水,离种庄稼还差一大截。“讲坛热”最重要的意义,是为传统文化的延续找回了“线头”,持久性、辐射面和影响程度不是靠一时的热情便能实现的。

读“心得”不能代替读经典原著

    “《百家讲坛》不仅仅是一档电视节目,它已成了一个知名品牌,显现出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一位学者这样评价说。的确,随着《百家讲坛》等节目的盛行,为解析中国传统经典著作的书籍带来了人气,也带动了书市的销售。易中天和于丹的《品三国》和《〈论语〉心得》,掀起人们对这些经典著作的兴趣。然而,记者调查却发现,读者感兴趣的大都是这些学者对于名著的讲解和解构,而《论语》《庄子》《三国演义》等经典原著的销量却并没有太大的增长。
    不可否认,对我国古籍经典的解读以及历史题材类图书的流行对于传播和普及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知识来说,是不无益处的,至少接触这类书籍的读者大大增多了,这是一件好事。但也毋庸讳言,这些图书都是作者本人在阅读中的一种体悟,一种心得,而不是原创的著作,个人色彩很浓。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百家讲坛》等节目并没有真正起到引领人们去阅读原著的作用。从积极意义上讲,当今“解构名著”的方式,是普及经典著作的一种有益尝试,使得古典作品变得好看好玩起来,变得更加贴近大众,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读书”显然是十分肤浅的,甚至充斥着“史学泡沫”与“文字垃圾”,不仅对“经典布道者”自身发展是一种误导,而且无助于经史子集的真正复兴。
人们究竟为什么更愿意读“心得”,而不是读经典原著呢?现供职于广州太平洋电脑城的电脑工程师杨敏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大家都觉得没有时间去读书,现代都市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这样一来,读书就成了一种奢侈的乐趣了。除了那些必须去读的书,没有人再愿意把时间花到这上面了。”
    “真正能启蒙人们的还是应该读原著。”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广州市珠江中学陈老师认为,“现在学生阅读中存在着四大弊病:读图不读书、读流行不读经典、读史不读原著、读缩写本不读原著。他们要么没有时间阅读文学名著,要么是将流行文化当经典阅读,宁可观看《大话西游》,也不去阅读《西游记》原著。学生应试技巧不断提高,但文学修养却在大大退步。”
    “阅读原著的过程是走进优秀文化中间去领略魅力的过程,如今最遗憾的是大家对于经典作品的接受方式,已开始由文本转向影视或‘心得’书籍等间接经验,在这些书籍热销的同时,那些经典原著却没有得到同样的推崇。”历史文化学者熊铁基说。
    “于丹的成功,得益于她的讲授方式通俗易懂,将趣味性和时代性融入其中,更易于引起受众的共鸣。人们在听了《论语》之后,等着听《庄子》、听再下一部经典的心得……却很少有人会在于丹的带动下,自己去读经典、悟经典,去塑造一个自己理解的圣贤形象,去提炼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体会和启发。这其中反映出了不少现代人的思想惰性,一种空虚、浮躁和功利心理综合作用的现代病:不愿思考、不愿用功,以忙碌为借口,只希望别人把菜肴做好放在自己面前,然后自己评价一句可不可口,如此而已。”余泽娜告诉记者。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38
谁在为大讲堂买单

2008-5-7
本站网友 艾森


时下,一种以“大讲堂”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正在各地兴起。如深圳的“市民文化大讲堂”、银川的“国学大讲堂”、郑州的“中原大讲堂”以及北京的现代文学馆和鲁迅博物馆举办的专题讲座等等,可谓五花八门,颇有气势。当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

应该说,办大讲堂不是什么新鲜事。古代,我们早已有开堂办学之创举。在上世纪80年代初,各地的文学讲座简直是如火如荼。像北京的中山音乐堂几乎每周都有讲座,即使是区县文化馆每年也要举办一些文学讲座,我就多次听萧军、王蒙、从维熙、刘绍棠、陈建功等名家讲过课。在50年代末,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曾连续几年举办过文学讲座,培养了一大批工人作家。再往前,在40年代的延安,不论是鲁艺还是抗大,也都组织过大讲堂,许多高级领导人都亲自登台讲演。20年代,毛泽东创办的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更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讲堂,通过这个讲堂,使得很多有觉悟的农民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说白了,讲堂就是课堂。讲堂也可视作讲坛。所不同的是,讲堂和讲坛,一般不做专门的专业教育,比如数学、语文、外语学习,而多用作做思想的传播与交流,多采用报告会的形式进行讲座,比起课堂讲学,其参加人数规模要大得多,而且听众不局限于某个部门或群体,更多地体现开放性。过去,大讲堂式的讲座大都在礼堂、影院或者是学校的大教室里举行。讲座具有专一性,通常是请一个人就某种学科或某一专题进行演讲。大部分时间是专家讲,观众听。最后留下一点时间由观众提出问题,专家进行解答(当下流行的说法叫互动)。这种互动的形式往往比较自由,场面也比较热烈,很受观众欢迎。

传统的讲堂讲座主要采取面对面的形式。现在,随着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出现,大讲堂被人们从陆地搬上荧屏,使受众面由原来的几十人、几百人、上千人增加到几百万人、几千万人甚至几亿人。面对这样的趋势,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些思考:

第一,老百姓为什么喜欢大讲堂这种形式?我以为,首要的一点是听众比较轻松,他们完全是自愿来听,没有任何负担,不用汇报,也不用做记录,还可以这一耳朵进另一耳朵出,听得兴奋时可以会心一笑,也可以可劲儿鼓掌,真的可以被看做是一次心灵的释放。由此可以折射出我们许多的会议讲话太过于严肃、呆板、说教。这种情况不但社会普遍存在,校园也如此,因此学生们在看过易中天、于丹的电视讲座后,纷纷向校方提出请他们进校园。再一点,到大讲堂可以享受到学习的气氛,尤其是望着庞大的人群,当讲课者与听课者形成共鸣时,一次笑声、一次鼓掌,都能把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幸福与快乐焕发出来,在客观上起到养生之功效。

第二,大讲堂主要讲了些什么?前些年,各类气功、保健品、传销盛行,很多地方都搞大讲堂,结果很多人千里迢迢去了,钱没少花,时间没少耽误,结果一无所获。现在的大讲堂不同,主要讲各类文学历史知识,如刘心武讲《红楼梦》、易中天讲《品三国》、于丹讲《论语》、阎崇年讲《清史》,即便是马骏教授讲《孙子兵法》、杨琪教授讲《名画欣赏》也都与历史相关。也就是说,大讲堂所讲的几乎没有当代的内容。对此,我就不得不疑问,那些所谓的大专家、教授们难道对我们的现实生活真的熟视无睹,或者说漠不关心?要知道,当下的人们对股票、房地产、体制改革的关心远比那些尘封的历史更迫切。这就不免让人费解。我想,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当代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事物还不能适应,尤其面对新问题、新困难还不能马上找到答案,于是回归历史,正所谓“以史为镜”。有了这样的需要,各种形式的大讲堂的应运而生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大讲堂能代替读书吗?这样的设问显然是不能成立的。但问题是,有相当多的人如果不听大讲堂,恐怕连基本的文学、历史知识都不知道。现在的人不要问他学历高低,如果初中毕业两三年不读书,其水平将下降到小学三四年级;如果大学毕业,三四年不读书,跟初中生几乎没什么两样。更何况现在的专业划分很细,学科内还有侧重,这就给人造成很多无知的可能。我见过很多家庭,除了有几张晚报,几乎看不到任何书籍。再者,大讲堂的专家、教授,他们讲得再动听、再传神,也不过是一家之言,我们不能因此就拿其做标准。所以,要想真正地了解历史、面对现实、正视自己,就必须不断地进行阅读。课堂和讲堂,毕竟只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部分。王蒙先生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说,大量阅读书籍在当下这个信息传媒时代仍然是一种美德。

第四,谁们在为大讲堂买单?买单是最近几年流行的商业用语。我以为,买单不仅体现在金钱上,还体现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当下的大讲堂热无论如何是一件好事,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以我的观察,各地开办的大讲堂大部分是由党政部门或大学、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场地费和讲课费自然由组织者承担。参加者免费听课。也有个别地方曾尝试收取门票,5元、8元、10元不等,但一卖票,观众就不来了。每当看到这种情况,主办者就面带尴尬,仿佛自己做了什么亏心事。我以为这个问题要从几方面看:一是主办者要事先做好经济预算,办几场可以,如果长期办下去行不行?二是讲课者能否降低讲课费,公益更好。三是听众是否真的报以学习的态度,见专家、教授毕竟不是见影视歌星,我们不能花得起几百元看歌星演唱,而不肯花10元钱听一次学术报告。四是能否将大讲堂真正平民化。专家、教授自然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但我们也要注意到身边的专家、能人,甚至有些老百姓,他们在某一领域也常常有过人之处,让他们登堂去讲,说不定效果比远道请来的专家、教授更实际更热烈。好多事例已经无数次证明,远来的和尚不一定会念经。

写至此,从大讲堂我突然想到大食堂。固然,高档饭店的饭菜能做出万千花样,但大食堂的大锅菜、大馒头照样让人百吃不厌。我想,这该是各地大讲堂主办者下一步要积极面对的。一句话,大讲堂不是让人看的,更不是主办者摆政绩的,而是供大众学习知识的。衷心地期望各地的大讲堂越办越多,而且越多越好。

来源:www.ccdy.cn 2008-05-06 作者:乌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40
推动我市文化大市的建设 创办南太湖人文大讲堂的建议

发布时间:2008-8-26



   新的阶段,新的任务,较迫切要求全市市民在文化素养和精神内涵上有全面的提升。因此,切实改善得提高广大市民人文素质,以和不断提高的城市品位相适应、协调,已成为我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文化大市所必须解决的光荣大事。
  要全面提升广大市民的文化素质,当然绝不是一时一事所能解决的。它本身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有长远的目标和阶段性的任务。但从近几年,我国少地方出现的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来看,其中举办人文大讲堂的做法,无疑是深受各界人士欢迎的一项举措。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央视的百家讲坛,上海的东方大讲堂和浙江的人文大讲堂等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每一次无不具有轰动效应。这对我们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地方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促进社会风气的全面根本好转,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湖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必说古代和近代它曾出现了众多超越地域影响、使湖州人引以自豪的文化名人。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才资源,为我市文化大市的建设,增光添彩。为此,建设我市也能及早创办人文大讲堂,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制度化、规模化。相信它创办后,一定能成为我市文化、文明建设中一张光彩照人的名片。

  有关创办人文大讲堂的一些具体建议如下:
  1.我市的人文大讲堂,可取名为具有湖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南太湖”,或其它更增光的名称。湖州的知名度,会因此大增。
  2.人文大讲堂应在湖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的直接领导下,由市社会科学院和湖州日报主办。承办单位可有两种:一种是固定的承办单位,宜由市图书馆、市科技中心、湖州师院、湖州职技院组成,其中每一期可轮流承担;另一种为不固定的单位,因某期讲堂内容、主题的不同,而由相关的单位承办。
  3.人文大讲堂的举办,初创阶段可以每月两期,以后逐步争取每周一次。但要坚持每期稳扎稳打,每次都要有质量,有实效。
  4.人文大讲堂的内容,应围绕弘扬人文精神,促进文化建设,以文化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做到每年有规划、有重心、有专题。
  5.办好首次讲堂,意义重大。第一期人文大讲堂的主讲人,建议可请市委主要领导担任,这可拉近干部与百姓的距离,改善党群关系,相信会有深得民心之举,当然,领导干部主讲与专家主讲有所不同,意义也会有不同。或者请“学术明星”于丹教授等人主讲,造成轰动效应,形成亮丽开局,有利夯实人文基础。
  6.每期“讲堂”的举办,可由市图书馆负责组织入场券的发放工作,在本市的主要社区可建立领券点。还可培养、组织一批重点听讲对象。有时根据内容需要,可与教育部门、学校单位结合起来,作为实施教学的组成部门,以某个学校为主会场。与此同时,以湖州日报、湖州电视台为主的新闻媒体,应做好有关发布、宣传、报道与信息反馈工作,以尽可能扩大、巩固受益面。
  7.关于人文大讲堂的主讲人的选定,首先应利用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这方面大有潜力可挖。湖州市区与三县两区的研究本土文化的学者、专家不少。本地两所高校的人文研究实力也相当雄厚。同时也可邀请本省和国内近年来富有影响、社会上具有广泛美誉度的名家,当然也应包括海内外湖州籍的名人、后起之秀。主讲人的基本要求应是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历史与现实的贯串、继承与发扬和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8.举办人文大讲堂所需经费问题。这是一项有益于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公益活动,主要应由政府从社会公益事业经费中开支,每年可由主办单位申报年度预算。同时鼓励承办方和社会力量包括企业单位资助,如果实现分期冠名形式,可能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经费。
  9.注意积累和保存人文大讲堂成果,在一定时候制作成图书或者录象光盘,以求进一步扩大讲座影响。
  我们相信,只要把这项有益的活动坚持下去,必将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方面,最终使我市市民的文化素质真正得到切实的提高,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我市的经济建设中去,它的影响力是非常明显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43
解如光珠海评点《百家讲坛》:
走下学术神坛 铸就视听经典
2009-12-13  

你可能不知道解如光是何许人也,但他策划的《百家讲坛》等富有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却家喻户晓。作为一名资深传媒人,从1963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开始,无论是拍摄纪录片、策划电视栏目、抑或者回到学校教书,他总是把传媒的文化使命和自己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昨日,解如光做客珠海文化大讲堂,讲述《百家讲坛》背后的故事,道出大众传媒的文化使命。《百家讲坛》走红是主动走下神坛的过程
  文化周刊:《百家讲坛》2001年便开播了,但到2004年底之前收视率一直没有起色,您认为原因何在?

  解如光:2001年7月,央视十套(科教频道)开播,频道的定位是面对知识分子,提出“三品——教育品格、科技品质、文化品位”的口号。在这样的定位之下,《百家讲坛》和很多教育类的节目也随之诞生。最初的三年,中央电视台给了一个特殊政策,不拿收视率衡量节目,也不用附加广告,但是三年之后,收视率毫无起色,于是台里决定,十套也要开始计算收视率,倒数一、二、三是要被淘汰出局,而当时的《百家讲坛》收视率倒数第四。

  我们后来也反思为什么?《百家讲坛》最初的宗旨是办一个“没有围墙的综合性大学”,当时我们请了很多非常了不起的人,各行各业的大专家都有,甚至包括杨振宁、丁肇中、连写《时间简史》的霍金也请过。但是我开始琢磨原因,问编导:“嘉宾讲的你懂吗?”编导说,不懂,一句都不懂,知道他说的词语,但一句都不懂。杨振宁先生讲物理像艺术一样的美,我觉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物理怎么像艺术呢?不懂!我这个策划人都不懂,观众能懂吗?那时的 《百家讲坛》像一个学术神坛一样,完全不贴近大众,因而收视率很低也可以理解。

  文化周刊:后来的《百家讲坛》作了哪些调整?

  解如光:我是2004年年底进入《百家讲坛》栏目组的,我在入主之前给《百家讲坛》的制作人员作了一次讲座,这次讲座目的就是彻底革新,我的演讲题目是 “架一座专家通向大众的桥”,让专家和节目一起出动走下神坛,把专家的知识传递给大众,我们是桥上的石头,我们一块一块地搭起一座桥,让学者踩着我们过去。从此后,《百家讲坛》一切都改变了,不单内容,连讲述方式、主讲人的选择等都改变了。

  《百家讲坛》需要的是扎实的内容、生动的讲述和新颖的观点。《百家讲坛》最重要的转变,首先是立场的转变,受众定位从知识分子改为大众;第二个重要转变是方法的转变,就是怎么讲的问题;第三个转变是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培养了很多明星主讲人。《百家讲坛》平民视角提供多元思考途径

  文化周刊:像纪连海这样的民间学术人才您是如何挑选出来的?

  解如光:讲《和珅》的纪连海,大家说他讲课像说相声,其实他是老北京人,说话就是那种风格。他第一次写的稿子像高中生作文,我让编导请他来谈话。他来了之后,我发现他不高兴,其实我们是想用他,但是我的脸上没有流露出来,因为毕竟还要对他进行考察。为什么不高兴呢?此人高度近视达1500度,完全是瓶子底,又黑又瘦,当年他才39岁,我却以为他50岁了。他的稿子我们不满意,但他有扎实的功底,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已很不错了。对这样的人,我们从开始就一点一点地打磨,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是这样。

  选主讲人时我几乎走遍了中国的所有高校,广东我也来过很多学校,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甚至连汕头大学都去过了,找个主讲人并不容易,不单单是在于这个人本身要在学科上有一定的功底,还需具备风度、演讲感染力等等,要求极其复杂,不是我们过去做老师的那个简单标准。

  文化周刊:您如何看待 《百家讲坛》火了以后引发的学术争论?

  解如光:刘心武讲《红楼梦》的时候,有人提出了很多很多意见。当时“红学家”认为我们讲的有点儿离经叛道,跟正统的《红楼梦》不一样,“红学家”这样说,多多少少有一点霸道的意思,他们批判刘心武的话不太好听,但是刘心武非常会讲,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视率。欧洲人说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对《红楼梦》的争论,为什么非要人家跟你理解一样呢?《百家讲坛》就是要提供这样一种多元的独立思考的方式,正因为不一样,大家要讨论,收视率也随之升高了,老百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对《红楼梦》的理解也加深了。他们可以讨论,道出自己阅读《红楼梦》的理解,我觉得这非常好。如果老百姓对一部文学著作、历史书产生了兴趣,那这恰恰是文化在滋生、成长的过程。《百家讲坛》体现大众传媒普及文化的使命

  文化周刊:《百家讲坛》怎么从最初包罗万象的选题最终锁定以讲文史经典为主?

  解如光:当时,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也是记忆上很有趣的规律。当我向你讲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这件事和你毫无关系,或者你过去一点儿都没有听到,你不一定很愿意听,但是我讲这件事情跟你多少有一点儿关系,你过去听到一点儿,你会非常愿意听,这是记忆心理学非常重要的原则。于是节目就做了这样一个改变,突出“偏重文史、尤重经典”。我们中国人有几个不知道《三国》的?有几个人没有听说过孔夫子?有几个人不知道孙悟空、唐僧?有几个不知道乾隆、嘉庆、康熙、雍正啊?大家都知道的。所以我们决定就从这个地方开始,逐渐地扩大大家对文化的兴趣,后来历史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其实伟大的作品都是需要反复地读的,反复咀嚼的。

  文化周刊:《百家讲坛》这类型的节目是怎样体现大众传媒的文化使命?

  解如光:我认为它起到了文化普及的作用。比如于丹讲《论语》时,大家都说于丹这个讲错了,那个讲错了,提的意见很多,但我个人觉得于丹讲得不错,一个小地方讲错了也在所难免。《论语》的注释很多,仅韩国就400多种。按谁的讲,都会有人反对你,我觉得一定要揪某个人的对错是没有必要的,重要的是《论语》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于丹注释《论语》。我们的想法是,通过于丹的讲说,能让中国人、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有一个孔子,有一部《论语》,并告诉大家孔子像邻居老大爷一样,说话很温暖,带动人们不妨读读《论语》。

  于丹的走红带动了 《论语》的销售,那时候《论语》基本上卖断货,很多人读了,难道读了这些书对人没有影响吗?要文化马上提升多少GDP,这个事我说不准,我们这样要求文化恐怕也是不够现实的,文化是慢慢起作用的。我们国家如今大踏步发展了,但我们突然发现自己丧失了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有了《百家讲坛》以后,在全国各地都有了像珠海文化大讲堂这样的文化讲堂,很多市民都来听,都在看,起到了很大的文化普及的作用,也对恢复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有很大好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44
“好学生”绍兴:“借脑”又一年  

新华网浙江频道

  来源: 绍兴日报


     

    央视的《百家讲坛》,并非“坛坛都是好酒”,也颇受争议。但是,无论如何,它的一大功劳在于将学术平民化,很好地向草根普及和传播了知识。

    这是基于社会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后对于文化知识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而应运而生。

    去年,以“风则江大讲堂”和“越州讲坛”为主体,有关部门和企业自行主办的学术讲坛上,走来了一批名家,坐坛论道,听众日多,渐成气候。

    这对于绍兴的思想开启与知识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个爱学习的城市,是有魅力的,一群爱学习的市民,是可爱的。

    “百家讲坛”又一年

    一边还在做着上期的讲坛录音,一边又开始忙着准备当晚的风则江大讲堂了。22日上午,记者赶到绍兴文理学院时,袁继锋已经在学校新闻中心的办公室里忙开了。

    “今天晚上是《水浒传》系列的最后一讲,也是今年最后一期。”袁继锋说,我们讲坛一般安排在周四晚上,但一则是学生快要进入期末复习,一则是主讲老师的时间也很紧张,所以这次就安排在周二晚上了。

    与此同时,绍兴图书馆也在进行着最后的“冲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最后还有一次周六视频讲座,还有一期现场讲座,主题是“2010年中国证券市场趋势分析”,也安排在这个周六。

    这是今年绍兴市区最后两场“学术课堂”。

    一样诞生于2005年的“风则江大讲堂”和“越州讲坛”,前者由绍兴文理学院主办,后者由绍兴图书馆承办,已成为绍兴的“百家讲坛”,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前往听讲。

    据风则江大讲堂主办方统计,即将过去的2009年,共开设讲座24场,连本校师生在内,2万多人次听讲。而开讲至今,已在固定的铁城科教馆开办学术讲座133讲,共有超过8万人次听众,观看视频直播的也超过8万人次。而据越州讲坛主办方绍兴图书馆统计,今年共举办现场专家讲座24场,周六视频讲座46场,听众逾5500人次,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

    两个讲座主办方不一样,定位也有差别。绍兴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副主任袁继锋说,我们虽讲“普适性”,但更看重的还是学术性,虽然各学科兼有,但主要突出人文社科类。这跟“弘扬大学精神、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开办宗旨有关。而绍兴图书馆的讲座内容相对更加综合,从记者拿到的一份“2009讲座汇总”来看,全年24场现场讲座中,几乎涉及各个领域。譬如有“战胜自我走向未来”为主题的心理学讲座,有“绍兴年俗”,有“企业如何应对危机”的工商管理学讲座,有“鲁迅与先秦诸子”的文化类讲座。绍兴图书馆宣传推广部张主任介绍,该馆的讲座是“高端”与“通俗”相结合,其中后者又占了绝大多数。

    “高端的今年我们邀请了易中天、张怡筠、孟宪实、李兰娟等著名专家学者,但请得不多,主要还是经费问题。”张透露,除了邀请颇费周折外,每位专家的出场费至少都在2~3万元左右。

    相对来说,风则江大讲堂的经费较有优势,从决定开办大讲堂的2005年起,学校每年专项拨款50万元,政府部门也有适当“赞助”。像今年,绍兴市政府就下拨了10万元资助款,以示对该项文化精品工程的嘉奖和推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3 09:46
热潮之四:都市“讲坛”热

    自1997年湖南一家电视台推出余秋雨“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的电视演讲,开启我国电视讲坛节目的先河后,“百家讲坛”、“东方讲坛”、“荆楚讲坛”、“西部论坛”、“经济大讲堂”、“学术报告厅”等讲坛类电视节目接二连三地涌现。

    据记者了解,目前“讲坛”热在全国已呈遍地开花之势,而且热遍了荧屏内外。北京、天津、武汉、上海……在全国许许多多城市,有越来越多的市民热衷于参与讲座、讲坛活动。这种以“明星学者”、著名作家和艺术家为主讲人的文化讲座形式,在提高民众素质、推动文化普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百姓打开一扇求知的窗

    每逢周六,在湖北省图书馆“名家讲坛”现场,都能见到王莉咏的身影。从2004年开始,3年多来,几乎每一场讲座,她都没有漏掉。迄今为止,王莉咏的听讲笔记已有厚厚3大本,共计15万余字。

    对于目前的这股“讲坛热”,王莉咏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认为是在民众需求的促动下形成的,“现代人未必有时间、耐心去详细翻阅典籍,讲坛通过主讲者的理解和诠释,使得原著中的精华可以更快、更容易地被普通人接受。这样深入浅出的知识传授方式,怎能不受到人们的欢迎呢”?

    “种桃种李种春风”。每一次讲座,小而言之,只是一次知识的传播,大而言之,则是文明薪火的传递。它不但可以让尘封的历史在普通人面前明亮起来,更可以让他们充实自我,更好地面对未来。

    在上海,“东方讲坛”从2004年5月开讲以来,越讲越红,场场爆满,常常出现这样的景象:这边晚到的老大爷,从随身包里拿出折叠的小板凳,从从容容坐下;那边匆匆赶来的母女,什么也不顾,席地而坐。上海图书馆的免费公益性讲座,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深深吸引着广大市民乃至周边城市的读者,每次站着的人都会将走道挤满。

    在武汉,湖北省图书馆的讲座至今已开办近200场,内容涉及文艺、文学、社会、心理、科学、保健等多个领域,深受听众欢迎。湖北省图书馆因此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成为省内知名文化品牌。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冯桂林表示,虽然“讲坛”热只是这多元文化潮流中的一朵浪花,但她却是一种标志,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因为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有没有“现代化”的能力,这都取决于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思维认识能力,“讲坛”热的出现,说明人们热衷于求知,希望完善自我,谋求更好的发展。

    多种方式演绎“讲坛”热潮

    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目前“讲坛”热已经形成了多种形式。除传统的现场讲授外,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也参与进来。

    国内的电视讲坛节目,最火爆的当数央视“百家讲坛”。为贴近受众,“百家讲坛”改变传统的讲课模式,由主讲人在讲述中设置层层悬念,再如抽丝剥茧般解开重重迷雾,抓住受众的“眼球”。在“百家讲坛”的引领下,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类似节目。

    与此同时,网络上的“讲坛”热也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据了解,为呼应市民对讲座的热情,上海市图书馆讲座实现了网上“你点我播”,可供在线点播的讲座约250个。今年8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组织的“荆楚讲堂”亮相,采取网上系列知识讲座的形式,力求以实用的知识、丰富的形式,打造网络文化教育的主流品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5 20:47
儒家、道家与日神、酒神




●陈炎 录音整理:郑任钊 发布时间: 2006-02-07  来源:光明日报





古希腊是文明的家园,令人心向往之。为什么偏偏在这块圣洁的土地上,会出现如此非礼无法的行为呢?




这种强调理性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倾向,在客观上限制了国人纯粹理性的发展和纯粹科学的动机。中国人并不比西方人笨拙,但是理性的翅一旦拴上实用的铅砣,就难以高飞远举了……




我不知道诸位是不是喜欢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反正我不喜欢。我不知道诸位喜欢不喜欢但丁的《神曲》,反正我不喜欢。我不知道诸位喜欢不喜欢歌德的《浮士德》,反正我不喜欢!





  时间:2005年岁末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演讲人简介:陈炎,男,1957年11月22日生于北京,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副校长。发表论文逾百篇,出版《积淀与突破》、《文明与文化》、《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等学术专著多部,主编四卷本《中国审美文化史》。目前正在从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文化史》课程设计及软件开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儒、释、道的生态观与审美观”等研究工作。

  “儒家、道家与日神、酒神”,这个题目充分说明我这个人做学问“不守规矩”。(笑声)我是搞美学的,而这个题目却大大超出了我的专业范围,几乎涉及到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

  大家知道,自“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咄咄逼人的西方文化,不少中国学者开始对自己的文化传统进行反思,并使得中西文化的比较成为一种“显学”。这种研究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元素的比较,如某个文化元素西方有,我们有没有?原因何在?二是思潮的比较,如中国与西方有哪些相同或相异的文化思潮,其背后有没有共同的规律?今天我要做的,既不是元素的比较,也不是思潮的比较,而是一种结构性比较,是想从儒家、道家与日神、酒神入手,来比较一下中国与西方在“民族心理结构”和“民族文化结构”等方面的异同,借此向大家请教。

  说儒家、道家支撑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心理结构,这应该是没有太大异议的。而在西方,没有儒、道两家,我找来找去,在早期希腊文化中找到日神阿波罗(Apollo)和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并认为这两种神灵崇拜在西方文化中的影响是至深至远的,具有结构性意义。

  大体说来,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的宗教崇拜都是父系社会后期、氏族制度解体、文明时代诞生这一历史过程的产物。相比较而言,狄俄尼索斯可能比阿波罗更早一些,因为它的崇拜仪式中明显地表现出对于逝去不久的母系社会的追忆与留恋。据考证,参加狄俄尼索斯游行队伍的人基本上都是女性。她们在特定的时候身披兽皮、头戴花冠,吵吵嚷嚷、疯疯癫癫,完全沉浸在一种感性的肉体的陶醉之中。“希腊人以野外纵酒狂欢的方式来尊奉葡萄酒之神狄俄尼索斯,在此期间,女性崇拜者们通宵达旦地一边跳舞一边狂叫。”在这个活动的高潮,不仅会出现狂欢酗酒、裸体游行之类的行为,而且还有生吞活剥鹿、牛等残忍的举动。

  古希腊是文明的家园,令人心向往之。为什么偏偏在这块圣洁的土地上,会出现如此非礼无法的行为呢?为了解开这一谜团,大哲学家罗素曾有过一番推测,他说:正像许多开化得很快的社会一样,希腊人,至少是一部分希腊人,发展了一种对于原始事物的爱慕。对于他们,理性是可厌的,道德是一种负担与奴役。这就在思想方面、情感方面与行为方面引向一种反动。有大量的历史材料证明,在那个进化得很快的男权社会里,希腊城邦中受压抑最深的,是那些没有公民权力、没有社会地位、没有财产保障的女性。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据说是来自色雷斯的一种宗教很快在希腊平民中,尤其是妇女中流行了起来,这种宗教就是狄俄尼索斯崇拜。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祭祀活动有点类似于所谓的“宣泄”。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不断摄取物质能量,物质能量转化为生理能量,生理能量转化为心理能量,心理能量在积攒到一定程度之后便要寻求释放。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能量得不到释放,总是受压抑,就会出问题,比如患精神病之类。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也是如此。然而,从另一个方面看,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这种具有反文明色彩的信仰活动又不可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于是,在希腊后期,尤其是进入罗马时代以后,终于出现了官方对狄俄尼索斯崇拜的禁令。

  狄俄尼索斯崇拜虽然被压制了,但是心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时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宗教,即阿波罗崇拜。和放荡不羁的狄俄尼索斯不同,端庄宁静的阿波罗浑身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据说,阿波罗有一种特殊的超出我们凡人之上的智慧,他可以预测人们的未来。看过希腊悲剧《俄狄普斯王》的人们都知道,在著名的得尔福神示所里(Delphicoracle),有权威的男女祭司可以在一种精神迷狂的状态中获得阿波罗那神圣的预言。可以说,阿波罗的崇拜方式与狄俄尼索斯完全不同,它用理性的“升华”取代了感性的“宣泄”。

  

 正像西方艺术评论家勃纳德·贝伦森所承认的:“我们欧洲人的艺术有着一个致命的、向着科学发展的趋向。”



  “升华”这个概念也来自精神分析学。在弗洛伊德看来,当人的原始欲望因不被社会接受而得不到直接“宣泄”的时候,就有可能转化为一种被社会所接受的行为,即将其“升华”掉。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在座的男士,如果喜欢上某个女孩,却又追求不到她,怎么办呢?那就像但丁一样,去写本小说吧。(笑声)

  如此看来,日神和酒神是从同一现实生活中分离出来的两种彼此对立的宗教情绪。叶秀山先生认为:“如果说,阿波罗神是光明、智慧、理智的象征,狄俄尼索斯神则代表了玄暗、野性和放纵。”这两种相反的心理驱动预示着西方人的“民族心理结构”在古希腊出现了分裂:一个极端是理性,一个极端是感性。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没有酒神和日神崇拜,但是我们有道家和儒家信仰。同酒神崇拜一样,早期的道家思想也与母系文化之间有着影影绰绰的联系。我们知道,《老子》一书中有很多抱阴守雌、崇拜女性的内容,甚至有人认为,最早出现在金文中的“道”字,实际上是一个表征“胎儿分娩”的象形字。我们还知道,“母”字在《老子》中出现过很多次,但查遍全书,却只有一个“父”字,而且还是师父的“父”。我们更知道,老子所崇拜的理想社会,是一种极为原始的小国寡民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什么要去追忆和留恋母系社会呢?显然是出于对父系社会所代表的文明制度的不满。所以,就同酒神崇拜一样,道家反对礼法对人的约束与控制,主张回到无知、无欲、无我的原始状态。究其原因,老庄在那套君君臣臣的关系中发现了不平等,在那种俯仰屈伸的礼仪中发现了不自由,在那些文质彬彬的外表下发现了不真诚。所以,他们要反抗对人的异化!

  
 漫步园林,我们自然也会赞美凡尔赛宫那对称的喷泉、整洁的草坪,以及被切割成几何图案的花卉和草坪,然而如若将它与苏州拙政园那将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园林艺术加以比较的话,就会发现,究竟哪个民族更具有“天才”!



  但是,和那些酒神崇拜者不同的是,道家对文明的反抗却没有走向一种纵欲主义的极端。道家讲究“齐物”,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自然的怀抱中去求得一种精神的慰藉,以达到“庄周梦蝴蝶”——物我两忘的境界;而不像狄俄尼索斯崇拜那样,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通过生吞活剥牲畜等行为,在人对自然的破坏中去证实人的感性存在。简言之,道家是有感性追求的,但却不像酒神那样极端、那样过分。

  相反,同日神崇拜一样,中国的儒家则有着维护既有文明的男权主义的倾向。如果说日神崇拜的出现,是为了防止纵欲妄为的酒神行为;那么儒家信仰的出现,则是为了反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它们所维护的,是一种具有等级制度的男权文化。所以,同主张“牝常以静胜牡”的老子不同,孔子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不仅如此,作为人类文明的捍卫者,儒家也同日神崇拜一样,注重理性的探索、精神的追求,有着超越感性个体的形而上倾向。所以孔子才会留下“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名言。

  但是,与日神崇拜不同的是,原始儒学在精神探索的过程中,并没有把人的感性存在与宇宙的本原联系起来。儒家讲究“爱人”,主张“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把人看成是社会的一部分。儒家只是要把人的感性生命提升到一个社会的理性人的水平,把人的有限的生命融入到历史的无限过程之中;而不像阿波罗的崇拜者那样,去涉足神秘的彼岸世界。所以,孔子不去研究“怪、力、乱、神”等超验主宰,而主张“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简言之,儒家是有理想追求的,但却不像日神那样极端、那样过分。

  与“民族心理结构”相对应,西方的“民族文化结构”也出现了感性和理性的两极化倾向,在感性的方面,是体育;在理性的方面,是科学。

  

  我们当然也会赞叹古希腊的《掷铁饼者》那精确的骨骼和隆起的肌肉,然而如若将它与汉将霍去病墓前那几座稍加斧凿便浑然天成的动物雕塑加以比较的话就会发现,究竟哪个民族更懂得“艺术”?



  无论是在文化结构中,还是在文化观念上,“体育”在中国与西方都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你问中国人为什么进行体育活动?他可能会说是为了锻炼身体,也可能会说是为国争光。但是在西方人眼里,体育不单纯是为了锻炼身体,也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荣誉。说到底,体育是对人的感性能力的开掘与探究,是一种肉体的沉醉。因此,凡是能够考量人的感性能力的东西,无论危险有多大,代价有多少,西方人都可以设立比赛项目。

  谁都知道,奥运会的第一个项目是点燃圣火,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点燃圣火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古希腊最早的奥林匹克运动中,一些手持火炬的运动员从起跑线跑到宙斯神庙前的祭坛前,谁跑得最快,谁就有权点燃祭坛上的圣火。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呢?原来在古希腊的宗教观念中神的力量是无限的,它可以从这一点跑到那一点,不占用任何时间;而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从这一点跑到另一点,必然要占一部分时间。从这一意义上讲,占用时间最短的人就是最接近神的人,他同时也代表了人在这个向度上肉体能力的极限。只有从这一角度入手,我们才能够理解西方人的体育精神,才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个拳王、一个球星、一个田径运动员,在西方人眼里会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今天如果我们去欧洲,可以看到三种椭圆形的建筑。第一种是在意大利的罗马或维罗那等地的古罗马的建筑残骸。这是人和人、人和野兽搏斗的“竞技场”:场内的奴隶在厮杀,看台上的贵族在狂叫,这无异于一场变相的酒神仪式,一种被限定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身份的狄俄尼索斯表演……

  在今天的南欧,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等地,我们可以看到第二种椭圆型建筑,那是人与牛搏斗的地方,叫做斗牛场。我们或许还记得,早在狄俄尼索斯的游行活动中,就有生吞活剥鹿和牛的行为。在这里,这一细节被进一步扩大化、仪式化了。通过一番表演和搏斗,勇敢的斗牛士在观众面前将猛牛活活刺死,看台上的人们在欢呼呐喊,同样进入了一种狄俄尼索斯式的迷狂……

  最后,在欧洲,乃至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我们还可以看到的第三种椭圆形建筑便是足球场了。(笑声)为什么足球运动是人类第一大体育运动?在我看来,并不像电视上那些侃球“专家”们所说的那样,由于足球是一种艺术,而是因为足球是一种最剧烈、最具有生命勃发力的运动。一言以蔽之,是一种最具有狄俄尼索斯色彩的运动。毫无疑问,足球运动员当然需要有高超的技巧,但是在其竭尽全力、临门一脚的瞬间,他的技巧已内化为生命。他不是凭着技巧去踢球,而是凭着本能去踢球的,从而进入了一种感性生命的癫狂状态!与此同时,看台上的球迷们也随之而陷入了酒神式的狂喜……惟其如此,我们也才能理解,为什么在电视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真正的球迷们不在家里从从容容地欣赏那些从不同角度拍摄的重放镜头,而偏要挤到人山人海的球场去“观看”比赛了。

  

 这无异于一场变相的酒神仪式,一种被限定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身份的狄俄尼索斯表演……



  在理性方面,西方人的科学活动则与阿波罗崇拜有着不解之缘。我们知道,在现实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条直线和一个点是完全符合几何学概念的,而要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进行证明式的演绎和推论,就必须首先将对象提升到一个形而上的高度,即设定“只有长度而没有宽度的直线”和“只有位置而没有面积的点”的概念。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格拉斯等人对那些枯燥乏味的点、面、线、体感兴趣呢?回答只能有一个:日神精神。一个显然荒谬而又意味深长的传说告诉我们:毕达格拉斯是阿波罗神的儿子!显然,当年的毕达格拉斯不可能预想到两千年后的今天人类会进入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但其超越现实功利的努力却在客观上产生了巨大的功利效果,这便是科学的意义所在。

  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去追求科学呢?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说道:多数人会以为是出于对铁路、飞机一类东西的需要导致了对科学的追求。实际却并非如此。在欧洲历史上,那些真正献身科学、为科学进步而努力的人们,那些使修筑铁路、制造飞机成为可能的人们,他们最初就根本没有想过铁路和飞机。他们献身科学并为科学进步做出贡献,是因为他们的心灵渴望探求这广袤宇宙那可怕的神秘。

  与阿波罗精神相比,儒家讲究“经世致用”,而将对现实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排除在“实践理性”的视野之外。这种强调理性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倾向,在客观上限制了国人纯粹理性的发展和纯粹科学的动机。中国人并不比西方人笨拙,但是理性的翅膀一旦拴上实用的铅砣,就难以高飞远举了……

  报告作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按照你的说法,岂不是说西方文化处处优越,中国文化一无是处了?当然不是,如果我们继续研究下去,就会发现,一种文化的优点,就是它的缺点,一种文化的长处,就是它的短处。

  我这么说也许会受到来自相反方面的质疑:在历史上,西方人不是也曾留下伟大的艺术作品和工艺成果吗?怎么能说西方的艺术和工艺不如中国呢?其实,我说西方的艺术和工艺不如中国,首先是指其精神追求上的偏颇。正像西方艺术评论家勃纳德·贝伦森所承认的:“我们欧洲人的艺术有着一个致命的、向着科学发展的趋向。”大家知道,以“摹仿说”为理论依据,古代西方人将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认识作为艺术创作的终极目的。他们从解剖学角度来研究雕塑,从透视学角度来研究绘画,从几何学角度来研究园林,从历史学角度来研究小说……结果是研究来研究去,惟独忘记了艺术自身的美学目的。我们知道,巴尔扎克是19世纪欧洲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小说中反映的内容甚至超过了当时所有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于是我们许多学者也跟着说巴尔扎克如何如何伟大。然而在我看来,历史只不过是历史,知识只不过是知识。文学毕竟不是统计学和经济学,它所包含的历史和知识与其所应该具有的美学价值完全是两个范畴的东西。我不知道诸位是不是喜欢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反正我不喜欢。我不知道诸位喜欢不喜欢但丁的《神曲》,反正我不喜欢。我不知道诸位喜欢不喜欢歌德的《浮士德》,反正我不喜欢!\(掌声\)也许有人会说,这些作品都很深刻呀,你不喜欢,是因为你没看懂!然而在我看来,懂不懂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喜欢不喜欢才是一个美学问题。《红楼梦》深刻不深刻?当然深刻!然而曹雪芹却不会像莎士比亚那样,在作品中探讨什么“生存呀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笑声)用艺术来承担科学认识和哲学思考的任务,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特点,但也可能正是它的短处。

  如果说科学精神、哲学精神,这两种源自阿波罗的理性因素支配并扭曲着西方的古典艺术;那么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一种源自狄俄尼索斯的感性因素又乘机闯入了西方艺术的殿堂。打开电视,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那些好莱坞式的“大片”。那些以性爱、警匪为内容,以追车、枪战为模式的用金钱堆积起来的东西,不惜调动高科技手段,并通过大量的惊险动作和破坏性镜头来刺激人的感官、满足人的欲望。除此之外,还有那声嘶力竭的摇滚乐和几近疯狂的霹雳舞……现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也在学着西方搞摇滚乐,演员在台上滚,观众在台下摇,一场音乐会下来常常会跺坏上百把椅子。这哪里是在欣赏艺术,分明是在举行狄俄尼索斯集会!(掌声)

  总之,由于感性和理性分裂得比较彻底,使得西方艺术家不是过分地偏向于理性,把艺术等同于科学;就是过分偏向于感性,使艺术接近于体育;很难将二者浑然一体地统一起来。

  与西方不同,在儒道互补的文化环境下,中国人天生就是艺术家。这种天然的诗性思维和艺术态度,使我们古代的艺术家一开始就不以一种纯然客观的态度去再现和模仿自然,而是懂得如何在“似与不似之间”获得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体验。漫步雕林,我们当然也会赞叹古希腊的《掷铁饼者》那精确的骨骼和隆起的肌肉,然而如若将它与汉将霍去病墓前那几座稍加斧凿便浑然天成的动物雕塑加以比较的话就会发现,究竟哪个民族更懂得“艺术”?漫步园林,我们自然也会赞美凡尔赛宫那对称的喷泉、整洁的草坪,以及被切割成几何图案的花卉和草坪,然而如若将它与苏州拙政园那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直至将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园林艺术加以比较的话,就会发现,究竟哪个民族更具有“天才”!(掌声)

  在这样一个“诗的国度”里,我们的古人不仅留下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极有价值的、至今未被西方人体会和感受到的文化成果,而且那些非诗的文化产品,也往往具有诗的价值和韵味——与巴尔扎克将文学著作写成“编年史”的努力正好相反,司马迁却使一部史书具有了“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学价值。与西方泛科学、泛体育的文化现象刚好相反;直至今天,中国的文化中还有着一种泛艺术的美学倾向。刚才我们说过,在一些对抗性很强的体育项目上,我们与西方尚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是在那些具有艺术成分的体育项目中,我们却又常常具有着文化上的优势,比如体操、跳水、乒乓球等等。这些运动不是单纯的感性拼搏和肉体对抗,而是感性之中有理性,力量之中有技巧。在这里,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西方的拳击和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术不仅要打得准、打得狠,而且还要“花拳绣腿”,打得漂亮。漂亮是什么概念,是美学概念。(笑声)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体育项目是太极拳,这项运动西方人玩不了,勉强比划几下,也常常是形似而神不似。因为说到底,这种运动绝不仅仅是一种肌肉和骨骼的活动,而且包括精神的运动、情感的运动、心灵的运动,是感性和理性的协调运动!(掌声)同艺术一样,工艺也是一种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文化形态,因而也符合中华民族的心理特长。历史上,我们的前人不仅留下了仰韶的彩陶、龙山的黑陶、良渚的玉器、商代的青铜、汉代的漆器、唐代彩陶、宋代的彩塑、元代的青花瓷、明代的景泰蓝、清代的鼻烟壶这些质地精美、做工精湛的工艺制品,而且还以“四大发明”闻名于世。正像许多科学史家所反复陈述的那样,大约在14世纪前后,中国的“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之手而传到欧洲,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影响。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尽管“四大发明”不是理论科学而是工艺技术,但却对人类的物质文明产生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纯粹的理论科学相比,具有感性色彩的工艺技术更容易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文明曾经辉煌的重要原因。反过来讲,只靠工艺而不靠科学,人类的物质生产又难以实现质的飞跃,这也正是中国近代以来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作为科学成就的重要标志,我曾粗略统计过1901年至1985年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获奖人名单,其中美国75人次、英国43人次、德国37人次、法国13人次、苏联8人次、瑞典8人次、日本4人次、中国2人次……而作为工艺技术的具体体现,我也曾经查阅过美国1993年专利排行榜中前十名的企业,其中IBM公司1085项、东芝公司1040项、佳能公司1038项、柯达公司1007项、G.E公司932项、三菱电机公司926项、日立公司912项、摩托罗拉公司729项、松下电器公司713项、富士胶卷公司632项……前一组数字再一次说明中国、乃至与中国文化相近的日本在理论科学方面与西方的巨大差距,后一组数据则充分显示与中国文化相近的日本在工艺技术方面所具有的巨大优势。如果说,科学理论与工艺技术是驱动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两只不可或缺的轮子;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则无疑会使这两只轮子充满活力。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不想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做一个孰优孰劣的简单评判,而是要弄明白,在西方的文化结构中,哪些成分是好的,需要我们虚心地、诚恳地向人家学习;哪些地方是不好的,用不着我们邯郸学步式地跟在人家背后东施效颦。在中国的文化结构中,哪些部分是强项,需要我们理直气壮、充满自信地发扬光大;哪些地方是弱项,需要我们洗心革面、急起直追。对于相当复杂的文化问题而言,这种结构性的比较是简单的、笼统的、挂一漏万的,不妥之处,希望得到诸位的批评指正。(掌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1:51
“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为社区居民解读邻里文化  2011年08月20日







  ——“国学社区”落户山水泉城
  国学传承文明,文化浸润山水。8月20日,由中共章丘市委宣传部、中国孔子基金会论语普及工程组委会、山东卫视《新杏坛》栏目和山东道通置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济南首个“国学社区示范基地”在山水泉城 (论坛 相册 户型 样板间 点评 地图搜索 官博)南城盛大揭幕,开启了“国学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一个新里程。在热烈的掌声中,山东省委宣传部、济南市委宣传部和章丘市委相关领导为山水泉城·南城“国学社区示范基地”庄严揭幕;《百家讲坛》名师鲍鹏山以“现代社区里的传统文化”为题在山水泉城中心会所现场论道,鲍鹏山教授对“现代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传统文化发展”做了精彩演讲和深刻剖析。
山水泉城国学社区落成典礼 领导为国学社区示范基地孔子像落成揭幕 贵宾颁发“论语普及工程师范基地”牌匾 领导颁发“新杏坛俱乐部”牌匾  中国孔子基金会论语普及工程为了弘扬国学传统文化,在山水泉城围绕“孝”、“礼”、“善”等主题,积极推进社区国学文化建设。展示《论语》名句的道旗,孔子“六艺”的主题墙,题刻《三字经》的长廊,水榭亭台的楹联等等景观,就连山水泉城的地下车库,也处处体现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了让社区居民更好地学习国学,还编写了《论语》社区家藏书,家家有《论语》,户户讲文明,人人讲和谐。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把山水泉城提升成为一个高档的文化地产、文化社区。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济南,山水泉城·南城率先设立“国学社区示范基地”,具有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1:52
山东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肖英同志致辞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省委讲师团团长迟云同志致辞 章丘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江林同志致辞 领导们为业主颁发《论语百句·社区家藏书》
  山东道通置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盛峰介绍说,经过不懈努力,山水泉城•南城凭借文化园林景观、东方建筑风格、品质建筑质量、钻石级物业管理等优势最终取得了“国学社区示范基地”的殊荣。山水泉城•南城今后将利用社区宣传栏、文化长廊、建筑小品等社区内部公共宣传窗口打造一个“国学文化之窗”,并将《论语》、《三字经》、《易经》、《孝经》等传统文化经典制作成色彩鲜明、印象深刻、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展板、连环画等,方便社区居民出入、休闲时观看和学习;通过举办国学知识竞赛、国学主题演讲、国学征文比赛、国学书画展等多种渠道激发广大业主学用“国学”的热情;社区内还将底层架空层充分利用,建立起社区公共图书室、书画室、健身场所等向全部业主开放,供广大业主使用;社区还将持续投入财力、物力、人力,加强国学文化的各方面建设,并通过业主自愿、社区推广、公益捐助的原则,力争使社区内每个家庭家中拥有一本传统文化著作;为济南其他社区的文化建设提供有效参考,共同促进“国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山水泉城和山水泉城•南城共占地约800亩,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米,整体绿化率达到50%以上,继承了“中国风”的建筑风格,点式布局并有架空层设计,与“国学文化”相得益彰。道通置业兼程 “建精品工程让业主放心的开发原则”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在打造高品质生活环境和一站式精英教育的同时,适时强势注入“国学文化”,让广大业主在享受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同时,全面接受“国学精髓”的熏陶,让“孝”、“礼”、“善”重新回归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共同创建“和谐”、“礼让”、“文明”的生活环境,国学文化会以山水泉城•南城为基点和范例,走进社会大众,并让社会大众接受国学文化的熏陶,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1:52
精彩节目 出席典礼的领导及业主 领导嘉宾参观山水泉城项目 鲍鹏山教授主讲《现代社区里的传统文化》及肖英先生为其颁发“荣誉居民”证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1:59
家庭幸福的源泉——在深圳市少儿图书馆国学讲坛演讲                                                                              (徐景安)
                               ——在深圳市少儿图书馆国学讲坛演讲

  今天是星期天,大家来听我演讲,非常感谢!

  家庭的情感关怀,这本来不应该是问题。家庭就是情感的港湾,亲情是人最亲密的关系。男女之间互相爱恋,然后结婚成家,没有情感怎么会走在一起?再后生了儿女,谁又不爱自己的孩子?把儿女抚养成人,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自己老了,当然希望儿女的关心与照看。我们这一辈子,谁能离开得了家?家,伴我而生;家,送我而去。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幸福的家庭,是人生幸福的第一要事。

  那么,怎么才能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庭呢?这可是一门大学问。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各家都有不开心的事。我今天能讲什么呢?通过一些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要重视孩子的情感

  我讲一件发生在北京的惨案,一个大学生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还割下了头,惨不忍睹。他的父亲是科学院的高级工程师,母亲是大学副教授,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大学生叫李兵,浓眉大眼,一头卷发,是一个十分漂亮的小伙子。他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父母呢?

  李兵的父母和中国的绝大部分父母一样,对儿子期望很高,望子成龙。他们采取的办法也几乎和大多数家庭一样,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学习上要求非常严格。就一条,你给我好好学习。儿子打扫自己的房间,不让,你给我学习,房间自有人打扫。孩子早上起来做早点,不用,把时间用来学外语。孩子要打网球,不可以,只允许跑步。孩子要看电视,不能,星期六只能看一次。孩子看书会突然被检查,不让看课外书籍。这没有虐待啊,只是管得严一点而已。

  李兵从中学开始苦苦追求一个女孩,一直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才确立恋爱关系。有一天他去见这个女孩,在路上逛街,手牵手,被他母亲发现了,训斥他“不是花前月下的时候。”当天晚上,儿子和父母发生了争执,父母不允许儿子在事业有成以前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他所苦苦追求的恋爱成为泡影。当天晚上李兵思考了一夜,早上九点多钟的时候,把父亲掐死。中午母亲回来,买了排骨和青菜,一起吃了丰盛的午餐。母亲午睡时想把她电死,但母亲坐了起来,他就用皮带掐母亲的脖子。母亲说:“你有什么要求可以讲啊”。他说:“已经晚了,我已经把父亲杀了。”母亲非常震惊,说:“不管怎样,你现在住手,如果你坐牢我陪你坐牢,如果你死我陪你去死。”讲到这儿,他有点犹豫。母亲想要挣脱皮带,结果他一下子把她掐死了。

  这个案子发生以后,那个女孩根本不相信,说李兵是个非常乖的孩子,从小听父母的话,没有和任何人打架,谈恋爱都很腼腆,怎么可能杀死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呢?

  这个案例确实使人震撼,很有讨论的必要。儿子为什么残忍地杀死自己的父母,给我们做父母的有哪些教训?李兵父母最关心的是李兵的学习,成绩好,就能考上好大学,将来找份好工作,就能有好的生活,恰恰忽略了李兵的情感。当着李兵被严加管制,不许这样、不许那样的时候,肯定他是不高兴的、抵触的。但他父母完全不重视、不顾忌他的情绪。他苦苦追求、好不容易确立的恋爱关系,被父母不容置疑的否决后,他积压内心已久的不满与愤怒一下子喷发出来了,变得如此残忍,这似乎让人难以理解。这就让我们看到情绪的作用力,一个人的坏情绪爆发是多么可怕,后果是多么严重!

  李兵在监狱里回忆,母亲什么时候最好?就是他小时候,脚被狗咬伤,母亲带着饭菜来,看着他吃完走,他认为这时候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对母亲的回忆就是这么一点,其实他的父母花了二十年的心血来培养这个孩子。

  李兵把父母二十年的养育之恩都忘了,但他小时候,脚被狗咬伤,母亲关心的情节却不忘,而且评价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可见对人的情感关怀的重要。

  这使我想起杭州的一个惨案,一个17岁的中学生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这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好,后来名次落后了,母亲要孩子好好学习,不让孩子看电视,他与母亲发生冲突,把母亲杀了。他回忆起,曾帮母亲和邻居把液化气瓶提上楼,他母亲不许,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

  这两个案例说明什么?现在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的学习、考分放在第一位,既忽视对孩子的情感关怀,又不重视培养孩子对别人的情感,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情感的丧失,最后酿成惨案。

  这里有一个细节很重要。他母亲被掐的时候说:“你有什么要求可以讲啊”。他说:“已经晚了。”如果李兵父母平时也能与孩子沟通、交流,这就不会发生这件惨剧了。

  临死以前,李兵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十分悔恨,但是很痛恨家庭的这种教育方式,希望世界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记住他们家的教训。中国很多家庭都在重演悲剧,当然未必一定是杀死父母。顶撞父母、离家出走、自杀跳楼的不断发生。

  教育子女,是当今中国最大的问题之一。中国的父母是全世界父母中付出最多的,但90%以上的孩子对父母不满。据对美国、日本的调查,最崇拜的前三人中,其中一个一定是父亲或母亲。我国调查,最崇拜的前十二名都是歌星、球星、影星,父母排到13名以后。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父母是最失败的。

  现在养鸡、养猪都需要专业技能,上岗要进行培训,做不好就要下岗。就是当父母教育子女不需要专业、不需要培训,也不会下岗。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对待孩子?或者教育孩子要注意点什么?

  这是一个大题目,不是几句话能讨论清楚的。但有一点要关注、重视孩子的情感,直接了当说,就是孩子的情绪。孩子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我们都要关心,去询问、交流。尤其是内向的、不太愿说话、说他几句也不回应的孩子,更要关心他的内心世界。最重要的是能与孩子沟通,孩子有什么话肯讲,做到这一点,就不会出大问题。

  与孩子沟通,是需要方法的。我讲一个孩子被老师罚抄单词的例子。孩子生气地说:“英语测验,我错了5个单词,老师罚我每个词抄写10遍,太可气了,我不喜欢这样的老师。”

  家长怎么回应呢?如果你是家长,怎么回应?

  “你的学习态度有问题。明明是你做错了,老师应该罚你,你还说老师可气。”

  “你不想一想,如果你都对了,老师还能罚你吗?自己学习不好怎么怪老师!”

  “老师这样做还不都是为你好?如果是我,感谢还来不及呢。我看你抄上十遍二十遍也不多。”

  ……

  从认知上说,老师是对的,孩子是错的,我们要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从内心接受老师的处罚。所以,大家都是站在老师的立场上批评孩子。但是,大家勿略了孩子的情感,此时的孩子情绪很抵触,你看,他说:“太可气了,我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在情绪对立的时候,你认知上再正确的话,他都听不进去。孩子是这样,我们大人也一样啊!在闹情绪、闹别扭的时候,道理很难听得进去。孩子已经很生气,家长站在老师的立场上来教育孩子,必然引起孩子对老师和家长更强烈的反感。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怎么做?

  可能是不说话,转身离去。

  也可能是“算啦、算啦,不跟你说了!”

  也可能是“你知道我有多少作业吗?你了解我的感受吗?”

  总之,孩子感到委曲,以后碰到这样的事再不会与你说了。这种事多次发生后,孩子与家长沟通的大门彻底关上了,当我们不知道孩子内心在想什么时,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关注、重视对方的情感是保持正常、良好沟通的前提。情绪一对立,还怎么沟通,只有吵架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往往被人们忽视。尤其是强势方对待弱势方,比如家长、老师对待学生,老板对待员工,上级对待下级时很容易发生。话题转回来,请问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应该怎样呢?

  首先要化解孩子对立的情绪,这就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从孩子的感受出发,再来加以引导。家长关注地说:“噢,错了5个单词,老师罚你每个抄10遍啊!”重复孩子的话,表明家长认真地倾听。 孩子回答:“是啊。我每天一大堆作业要做,再加上这些,烦也烦死了。”   家长同情地说:“是啊,每天都有作业,如果是我,也会烦心的。其实,我上学的时候,面对每天大量的作业,与你一样的感受。真想高喊‘给我一天没作业的时间吧!让我玩个痛快吧!’”这是家长与孩子共情,表示理解孩子想法。孩子:“您上学时也是这样?”家长引导说:“是啊。不过幸好遇到一位负责任的老师,不然,我可能与其他同学一样,不能走进大学校门了。”这能引起孩子对问题进一步探讨的欲望。孩子:“你们老师怎么负责任?”家长:“当时也认为老师在罚我们,不会的题目也要再做几遍,出错的卷面,要反复练习。有的同学因此对老师有意见,不喜欢老师,结果功课越来越差。”孩子:“那您对老师没意见?”家长:“和你现在一样,也不满意,毕竟我也想有更多的时间去玩呀。但想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我做得更好,老师就没机会‘罚’我啦。于是,我更努力,老师喜欢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一点,直到今天也是这样吧?于是,我才有机会顺利地考入大学。而和老师闹别扭的同学,还以为为老师学习,不喜欢老师,就不喜欢那门课。结果成绩越来越糟,别说进大学的校门,就是高中毕业,还有几个补考的呢。我的体会是:重复可以令记忆更深刻,这也符合记忆的规律。”孩子:那好吧,我也按你的方式试试看。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端正了学习态度,并且化解了与老师的矛盾。

  这是我们中心樊子梦咨询师写的一个案例。一个人的意见、态度、情绪怎么不对,总还有合理的成份,或者有它的根据与理由。老师罚孩子抄单字,孩子是该罚,但是在作业那么多的情况下,他压力很大、负担很重,他的不满,在这件事上,似乎是不对的,但是是有道理的。所以,不能简单地批评孩子不对,从尊重他的感受出发加以引导。生活中都是一件件小事,不重视对方的情感,长期积压就会出大问题。残杀自己亲生父母的李兵,杭州杀害母亲的徐力,都是长期积怨的总爆发。所以,关心孩子的情感十分重要。

  要打下做人的根基

  有的家长会说,我很重视孩子的情绪啊,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生怕孩子不高兴。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宝贝,吃啊!宝贝,穿啊!宝贝,玩啊!这就步入另一个误区,一切都顺着孩子的意,哄孩子高兴。所以,现在的孩子都过于自我,从小只知道被爱,不知道爱人;只知道得到,不知道付出。一个只有自我,没有他人的人,是最脆弱的。他没有支撑生命的精神力量,只要欲求得不到满足,就觉得生命无意义而自杀。

  现在,15岁至35岁年轻人死亡的首要原因是自杀。媒体上不断报道中学生、大学生、年轻员工自杀的消息。当然,自杀毕竟是少数。孩子不懂得做人处事,只爱自己,不爱别人,进社会、成家庭,都不会幸福。儿女不幸福,做父母的哪有幸福可言?

  目前,教育孩子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过严,不重视孩子的情感;一种是过宽,什么都依孩子。这叫宽严失度。过严的,是要求孩子学习好、有本事,不重视孩子的为人。过宽的,只图孩子高兴,没有原则,不教育孩子做人。所以,两种倾向都是一个误区,忽视了做人的教育。做个什么样的人,关系孩子一辈子的幸福。

  孩子长大了,可以做教师、工程师、律师、公务员、老板、员工……但有一条共同的,就是要做一个好人。什么是好人?就是有善意的人、有仁爱精神的人、会爱别人的人,一个大度、积极、开朗、宽厚的人,而不是一个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投机取巧、爱占便宜,心胸狭隘、思想偏执的人。能做这样的好人,走到哪里,都会与人相处,讨人喜欢,做什么工作都会愉悦、快乐。否则,再有本事、事业再好,最后也不会幸福。

  爱心怎么培养?爱人的情感怎么培育?这就是从爱父母的教育---孝开始。大家都知道,父母对孩子爱最深、情最切。这是一种天生的本能。但是孩子爱父母的孝心是需要后天培育的,不会自然而然产生的。如果不注意教育,孩子会认为,父母给我爱,是理所当然的,再多也不感恩,少了就抱怨。

  教育孩子孝,并不一定要讨孩子的回报,而是让他们从小懂得感恩,心中不光有自己,还有父母。对父母感恩,这是爱他人的出发点。一个连父母也不爱的人,很难想象怎么会爱别人。孩子生日时,不只是给孩子买蛋糕、送礼物,而是要让孩子懂得,谁给了他生命。父母生日、逢年过节,一定要让孩子感恩父母。对孩子进行孝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自己做榜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才有孝敬父母的子女。这就是家风的传承。

  我讲一个自己的例子。我看韩剧,年轻人结婚时一定要跪拜双方的父母。跪拜是感恩的表示,这给了我很大启发。我父母已去世。过去祭奠父母,只是到那里看看,放一些祭品,再清洁一下,就走了。这次去,我觉得应该跪拜。我就跪下去了。这一跪,我的感情就控制不住了。想起了父母养育我的细节,我泪流满面,深感没有来得及报答养育之恩。这与过去站在那里看看,感受完全不同。

  我与夫人去她老家祭奠她的祖父母和外公外婆。她们老家的风俗,是在墓地放鞭炮。放完就准备走。我说,还是要行跪拜礼。我与夫人都一起跪了,当我的头叩到地时,我的心似乎与已故老人相通了。想起夫人给我讲,小时候如何受到老人的疼爱呵护,我不觉得流下了眼泪。

  两次实践,使我懂得礼的重要。内心的感受要通过一定的礼节---肢体动作来表达,而肢体动作表示的礼节会加深内心的感受。由此,我认为,对父母感恩,一定要用礼来表现。于是,每年过年,我就带头与夫人一起向岳父母跪拜,说祝福的话,送孝敬的礼。然后,由孩子向老人跪拜,再向我们跪拜,说感恩的话,我们给压岁钱。这祥,老人特别高兴,老岳母流下眼泪。孩子也学会感恩,表示对老人、对我们的孝敬之心。过去过年,我们给岳父母红包,老人还要感谢我们。孩子只知道要压岁钱,忙着数钱。现在,过年对老人增添了一份孝心,使孩子懂得了感恩之情。

  孝的教育、爱的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之中。我那个儿子小时候特自私,尤其是有好东西喜欢自己吃。后来有了很大进步。那天有三个水蜜桃,我和夫人散步去了。回来一看,他吃了一个,还把两个水蜜桃削了皮。我就叫他写了一篇作文《三个水蜜桃的故事》。按过去他会把三个水蜜桃全吃掉,很有快感,不过也只有几分钟。但我们回来就会批评他,你怎么把水蜜桃全吃了,怎么那么自私啊?他马上不快乐了。现在他吃了一个很快乐,还想到我们,不仅留着,还削好了。我们就很高兴,儿子,你真不错,真有进步。怎么样,他很快乐。我们又打电话给他的舅舅、爷爷、奶奶,说他真有进步,这个快乐传递给了更多的人。这说明什么?一个人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就不会快乐。你想到自己,也想到别人,大家都快乐。这个故事孕含着浅显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我们的教育下,现在儿子大气多了,会处处想到别人。

  我再举一个例,星期天,一对夫妇带来3岁多的小女孩来我家玩,我拿出了巧克力糖。她拿起一块,就要吃。当时,我们正在谈小孩教育问题,她母亲谈不好教育的理由。我就对小孩说,“小朋友,你拿了糖,应该先给爸爸妈妈吃,然后再自己吃。这样就是好孩子。”小女孩,拿了两块,给了爸妈,又拿了两块,跑来给我们“伯伯、阿姨吃!”我们高兴的大笑,这孩子真受教,马上懂得要先要给大人吃。所以,关键在于父母有没有教育孩子的意识。确实“子不教,父之过”,小孩的错,就在大人不教。

  孝敬父母、学会爱人,这就是做人的根基。一个人有了这个根基,不管他将来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赚钱多少,都会幸福。否则,尽管有一时的地位、财富、荣耀,最后还是会不幸的。

  夫妻要尊重对方的感受

  夫妇之间的关系怎么处,更是一门大学问。歌词说,相爱容易、相处难。确实如此,说我爱你容易,怎么爱就难多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重视对方的感受。

  我有一对很好的夫妇朋友,他们最近一直闹别扭,冷战了一个星期不说话。女的对我说,过去我要他往东,他就是站着不动,现在倒好,我要他往东,他一定向西,整个拧着,能不吵架吗?怎么会这样呢?他们本应该是一个幸福家庭,具备了所有的幸福元素,有车有房,生有二子,女孩聪明活泼,男孩憨厚可爱,丈夫清华毕业,合伙开了一个公司。可是,女的一直埋怨男的不会赚钱,一说起来,就是人家开公司怎么赚钱,车也换了,房也换了,我们还是开的七八年前的车、住的七八年前的房。数落男的没有进取心,总是与那些有钱人比。男的比较内向,过去随她说,现在逆反了。你不是不满意我嘛,我就是让你不满意,你要这样,我非要那样。我对女的说,你是否下决心离开他,如果是这样,你尽管这样说,说到离婚为止。如果你没有这个打算,就得改变现在这种做法,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与那些发大财的比,你老公赚钱不多,可是在经济危机中还能挺住,不少都倒闭了。难道这不值得欣慰吗?你老公赚钱不多,但为人厚道,忠于家庭,是当今男人中不可得的宝贵品德。你老公赚钱不多,但能与你期夕相处,享受天伦,是很多有钱老公的女人求之不得的。要看到自己老公的优点,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再说,你老是这么埋怨、数落老公,会带来你所希望的钱财吗?相反,只会伤害感情,使老公不快乐,到头来自己也不高兴。有钱当然好,但不可以强求,钱财是家庭幸福的基础,但不是家庭幸福的全部、更不是唯一。双方的尊重与鼓励是维系家庭、实现和谐、获得幸福的保障。我的一席话,使她有所感悟,对老公态度有了很大改变。

  这个妻子是嫌老公挣钱不多。有位妇女给我来信,诉说“金钱夺走了我的老公”。她说:“我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有一个英俊潇洒的老公,有车有房……大家都羡慕说我有福气,可我活得并不快乐。因为工作需要,他常常不在我身边,我担心外面物欲横流的世界会将他改变,我很不安,为他不接电话或长时间不回来而失眠,也为他几天不打电话而伤心难过……他说是为了多挣钱,让我和孩子过上好日子,听完后想想他一个人孤单在外,我不禁泪流满面……他把钱给了我便认为把幸福给了我,孰不知我更在乎的是病中的一声问候,更在乎的是他的牵挂,那是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到的。”今天许多家庭都碰到这种情况,有钱了、富裕了,老公见不着了,非常留恋过去清贫、融乐的生活。

  我回了她一封信:“你目前几乎是所有有钱人的太太都面临的状况,当着没有金钱时希望金钱,当着有了金钱时更希望获得情感上的关爱。你老公的回答,几乎是所有忙碌在生意场上的男人的标准答辩,我还不是‘为了多挣钱,让你们过上好日子’。殊不知,‘过上好日子’不只是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情感生活。对你来说,要想得开,你不用为没有房、没有车而发愁,不用为家庭开支不断增加而操心,而且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有‘英俊潇洒的老公’,‘ 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在当今中国与世界,你是属于幸福一族了。你应该充分享受已有的幸福,从敬业工作、培养儿子、丰富业余、访亲交友、关爱他人、热心公益……等等找到自己的乐趣。一个人要想自己有,而他人没有的,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专想他人有,而自己没有的。这样自我放大痛苦而不能自抜,越想越觉得自己是不幸的人。既为在外的老公而不安,又为自己的孤寂而心痛。我劝你一定要首先从这种‘自我放大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寻求自己的快乐。其次,也要与老公很好沟通。对老公在外忙碌、四处奔波、挣钱养家表示从内心出发的感激,也要从生活的细节上表达对老公的关爱。同时,也希望老公能够理解自己的感情需求,一个美满健康的家,需要一定的物质作为基础,你们家已足足有余,缺的是夫妇情感的交流,自己为此而痛苦,希望老公在工作与家庭、挣钱与情感的关系上有所调整。采取抱怨、不满的态度,是最要不得的,反而使老公觉得你‘不懂事’、‘ 不讲理’、‘ 不贤惠’而关系疏远。你也不要期求老公一下子改变,因为他已在跑业务中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只要有一点点改进就予以鼓励。你目前还不是焦虑症,但需要得到心理的抚慰,与家庭婚姻方面的心理专家谈一谈,是有好处的。”

  这两个案例说明什么?处理好物质与情感的关系是每一个家庭都要遇到的问题。家庭需要经济作支撑,柴米油盐、孩子上学、老婆打扮、买车买房,哪一样不要钱?所以,男人往往把挣钱放在第一位,忘了妻子的情感需要。而妻子往往把挣钱多少,作为衡量老公的标准,然而挣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还要有运气与机会。挣到钱了,又会发现见不到或者很少见老公了。我的观点是,每一个家庭都要努力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有一个度,就是不要损害和忽视双方的情感需要,物质是带来家庭幸福的基础与条件,但有很大的弹性,可以吃饱穿暖,也可香车豪宅,而情感关爱是家庭幸福的必需品,有了它,吃饱穿暖的家庭会很幸福。没有它,香车豪宅也会很不幸。

  现实生活中,最难抗拒的比较,人家有,我为什么没有?前面,我的朋友房也有、车也有,但妻子极度不满,是看到周围的人房更大、车更好。这叫人比人,气死人。人生活在社会中,肯定会有比较。问题是怎么比,老是比别人有、自己没有的,那永远痛苦。比自己有、别人没有的,那永远幸福。这需要对生活、对人生的开悟。

  我与妻子吵过无数架,层次、水平之低,难以启齿,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我过去归罪于她,把我这个教授级掉到了幼儿水平。我们现在不吵了,主要是我开悟了。过去,我认为她不讲理,她说女人就是不讲道理的。我是个文人,文人就是讲理,靠讲道理吃饭,怎么能不讲理呢?真是岂有之理。这能不吵吗?我僭意识里还有两条,你学历没有我高、年龄没有我大、阅历没有我深,你凭什么跟我吵?还有我不能惯她不讲理的脾气,一定要消灭在萌芽之中。她个性也很强,所以吵架就不可避免了。我后来悟出了一个大道理,我与她一起是为了什么?终极的最高的目的是为了愉快、幸福,不是为了争理的输赢,幸福是第一位的,理是第二位的。只要不是大是大非,没有必要争,而家庭里没有多少大是大非,大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有什么必要争呢?我老婆还有一个习惯,喜欢指挥我,在家上厕所,出门开车,她都要教我怎么做。我过去很烦她,后来我明白了,她一辈子没当过领导,过去儿子在家,可以领导一下。儿子不在了,只能领导我了。我已当过领导了,应该满足一下她的领导欲望。这样,我对她的领导也就不太抗拒了。

  夫妻争吵是难免的,关键是通过争吵摸到对方的底线。每个人接受的底线是不同的,所以不同家庭承受的底线也是很不相同的。在我看来,完全不能容忍的,人家可能无所谓。而我认为,无关紧要的事,也许人家完全不能接受。通过争吵知道了对方的底线,我就不碰了,这就不会出事。就怕吵了无数,还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对方的底线,或者明明知道对方的底线,就是要碰。这就婚姻危险了。

  深圳市市民情感护理中心自2009年4月28日启动以来,截止今年3月29日共接听电话3598个,其中婚姻问题1511人,恋爱问题947人,共2458人,占68.3%。婚姻、恋爱带来情感的困惑比重很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尊重对方的感受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儒学是家庭幸福的良药

  儒学的精华是医治现代病的一剂良方,尤其是家庭幸福的一付良药。现代文明把追求财富当作国家、家庭、人生的目标,认为有钱就成功、就幸福。这就使全人类步入了误区,带来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孔子把仁爱作为做人的目标、原则、理想、追求,为人类社会实现幸福找到了一条成本最低、资源最少、成效最好的路径。道理很简单,你对人家好,人家对你也好,你就快乐、愉悦、幸福。这种幸福得来很容易,不用竞争,不需成本,不担风险。

  对于家庭来说,儒学倡导父慈子孝,夫妇有别。西方文化更多的强调人的权利,父子平等、男女平等。从人格上来讲,这是对的,父子男女都是人,人应该是平等的。但是,人还要承担责任,作为父亲、儿子、丈夫、妻子各有自己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父母就要慈爱儿女,儿女就要孝敬父母。丈夫主要主外,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妻子主要主内,更多的操持家务。而责任是没有平等可言的,多承担是应该的,不能斤斤计较。

  我们现在很多家庭出了问题,与丢弃了传统文化有关。只强调权利、而不讲责任。年轻人往往用父子平等,拒绝接受孝的传统,认为孝是封建道德。范跑跑甚至用生命权利平等作为可以不救母亲的理由,来挑战孝伦理。他也用生命权利平等的理由来否认当老师的责任。一个社会,只讲责任,不讲权利,不对,会造成对人的压制。而一个社会,只讲权利,不讲责任,那就更糟。在家庭中,父母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这就是父慈。而教育的核心就是教孩子做人,其次才是技能。过于宠爱而不教,过于重才而不重德,都不是真正的慈爱。作为子女,就是要孝敬父母,这是做儿女的责任。不孝敬父母,是违背做人最基本的道德。

  今天的中国社会很多家庭倒过来了,是父母孝顺子女,儿女小时侯管吃、管穿、管送校,毕业以后托人找工作,结婚帮助买房子,生子帮助带孩子,一“孝”到底。这时候,没有看到中国有几个年轻人站出来反对这种东方传统。但是,当提倡孝敬父母时,年轻人中有一片反对的声音,说这是复辟旧道德。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说生我也没有跟我商量,凭什么要感恩。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社会原因,传统文化百年断根,另一方面是父母的责任,没有家风的传承。所以,怎么当父母、怎么当子女,在中国需要再教育。

  家庭中男女要平等,这是强调权利的平等。但忘了夫妇有别,就是男有男的责任,女有女的责任。光讲权利平等,我扫地你就洗衣,我洗碗你就擦桌。女的说,凭什么我要多干家务。男的说,凭什么我要把钱交给你。这个家怎么维持?台湾妇女联合会为了保证妇女的权利,规定结婚以前签协议,什么事情男的做,什么事情女的做。男女双方的责任,是不可能用条文规定的。这样做,只能导致更多的纠纷与不和。

  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倡导对人的情感关怀。中国历经苦难,但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儒学功不可没。孔子应该是中国,也应该是世界的情感护理中心主任。
                                      徐景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2:00
市图书馆将举办“孝文化讲坛----孝乡名人谈孝道”系列讲座
    为了广泛宣传孝文化,让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孝感本乡本土的孝文化传说、故事以及理论研究成果,我馆从2010年5月起,邀请多位本市孝文化研究专家学者进行公益性“孝文化讲坛----孝乡名人谈孝道”系列讲座,届时敬请广大读者光临。

    第三期讲座题目:《古孝感趣闻佳话谈》
    主讲专家:胡仕奇
    时间:2010年6月26日上午9:15分
    地点:市图书馆五楼讲座厅

    胡仕奇,男,汉族,1950年11月出生,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祝站镇人。1970年参加工作,1977年入党,武汉大学毕业,政工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孝感市文联常务理事、社会科学助理研究员。历任初、高中教师,孝南区三汊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园艺总场党委副书记,现任孝南区文体局副局长、区文联副主席(正局级)。  自幼信奉“多知世事胸襟阔,饱览学识眼界宽”,毕生爱好文学。工作之余,著有《孝感地方传奇故事》、《胡仕奇作品专辑》、《万金油》、《大千奇闻醒世录》、《孝感传奇系列故事》、28集电视剧《极品官》等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2:09
公益讲坛探索文化惠民
时间:2011年12月19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张佳毅 刘艳婷
  马一文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名在校学生,自从省图“龙江讲坛”开办后她就将自己“粘”在了这里,常去听讲座。讲坛不仅内容涉及面广而且免费,在家门口就能跟专家学者学到知识,小马感觉很开心。
  黑龙江省图书馆馆长高文华告诉记者,“龙江讲坛”自2006年1月推出后,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大众、普及科学、立足公益”的理念,内容涵盖文学、历史、经济、金融、哲学、政法、教育、管理等学科,涉及省情与国情、形势政策与社会热点、历史文化与科学技术、艺术鉴赏与健康养生等方面,已成为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品牌。
  以选题吸引听众
  为了满足听众的兴趣,让讲座内容更贴近群众日常生活,黑龙江省图书馆在打造“龙江讲坛”品牌时十分注重讲座的选题策划,坚持群众需求、专家意见和社会热点相结合,综合考量、科学规划、适时调整,以系列讲座为主,兼顾专题讲座。主办方还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听众的反馈信息,分析需求以指导选题策划。在此基础上,依托高校、社科院等相关单位召开系列讲座策划会,成功策划了中国传统文化系列、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金史系列和萧红系列等讲座。其中的“金史系列讲座”成为一个成功的典范,17次金史讲座,主讲人对金史重大事件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现场异常火爆。
  2008年是“龙江讲坛”由普通讲坛向品牌讲坛转变的关键一年。同年,在“龙江讲坛”创办两周年的工作总结座谈会上,时任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春良指出,“龙江讲坛”已成长为深受百姓喜爱的一个公益性文化品牌,要长期办下去,并且提出了整合全省资源、建立讲坛体系、打造讲坛品牌的“龙江讲坛”发展战略。
  以名家保证质量
  为了提升“龙江讲坛”的知名度和社会效果,将其打造成知名文化品牌,黑龙江省图书馆除了注重讲座内容和策划选题外,还十分重视专家队伍建设,积极实施讲座专家“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5年来,“龙江讲坛”与上海、浙江、江苏以及深圳、长春等地联合举办了多场讲座,均收到良好的效果。黑龙江省图书馆还邀请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和全国文化名人11位,推出名家讲座17场。一批专家学者成为“龙江讲坛”的主讲嘉宾,有的专家多次为讲坛作讲座,形成了支撑“龙江讲坛”的专家队伍。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文虎、黑龙江省社科院院长曲伟、省委党校副校长祝福恩、省文联主席傅道彬、省科协副主席杨铭铎、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何颖、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孙慕天等为代表的龙江学者,已为听众献上多场高质量的讲座。
  2010年8月,“龙江讲坛”为推动首届社会科学普及月活动,特别推出了名家人文讲座,先后邀请到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著名学者易中天、清史专家阎崇年、著名作家王蒙、埃及学博士李晓东登上“龙江讲坛”。其中,易中天的讲座《孔子与孟子》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状况,最后由于人数众多,不得不将讲座地点临时更换为能容纳2000人的北方剧场。
  走基层 送知识
  “龙江讲坛”在黑龙江省图书馆报告厅为读者多次献上精彩讲座的同时,坚持“走基层、送知识”,发挥讲坛的公共服务功能。讲坛与“哈尔滨讲坛”联手举办多场高层次讲座,邀请学者到牡丹江市、大庆市举办讲座,实现讲座专家资源共享。
  据了解,5年多时间里,“龙江讲坛”共举办讲座200余场,现场听众达10多万人次,走进机关、高校、农村、社区、军营等开展的讲座达50多场,听众达3万多人次。通过东北网视听频道收听、收看的受众不计其数。2010年12月,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在国家图书馆成立时,“龙江讲坛”代表受邀作大会发言,“龙江讲坛”品牌的社会影响正在逐渐凸显。
  今年,“龙江讲坛”紧紧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等策划举办了一系列讲座。接下来,黑龙江省图书馆将进一步调动省内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使“龙江讲坛”成为具有龙江风格、龙江气派、龙江特色的平台,继续将“龙江讲坛”品牌做大做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2:10
一个公益讲坛的七年坚守
合肥市科学家企业家讲坛成功举办100讲

2010年05月24日16时14分   
  中安在线讯 从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到年轻的创业成功者,7年里,145位科学家、企业家来到这个讲坛“对话”;从学术礼堂到田间地头、工厂和学校,7年里,五万余人次社会各界群众受益于这个讲坛。推动具有企业头脑的科学家和具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相结合,从2003年10月第一期到现在,历时七年,合肥市科学家企业家讲坛成功举办了100期讲坛。
  “一个公益性的讲坛坚持走了七年,邀请了专家学者、成功人士一百四十多位,从这个数字就足以说明主办方的智慧和毅力。”在成功举办第100期讲坛座谈会上,有发言者作出深情表示。
  公益讲坛的七年坚守
  讲坛工作人员说,从嘉宾的联系、确定、主题安排,到主持每期的讲坛,每一讲都凝聚了合肥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主席盛志刚的心血和汗水。
  座谈会上,盛志刚谈起讲坛亲切、自然,如数家珍。盛志刚介绍说,科学家企业家讲坛2003年经市政府批准,由合肥市科协、合肥市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和合肥人物研究会筹办,是一个面向公众、面向社会的公益性讲座,前后七年时间举办了一百讲,平均每年举办十五讲左右,平均每个月有一讲。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受众达到了五万余人次。
  据介绍,讲坛先后请的专家学者、院士、企业家达到145人,请的专家学者既有世界顶级的科学家杨振宁、知名专家学者周道炯,也有外国学者卡斯特等,更有年轻的创业成功者和正在创业的一部分年轻人,如刘庆峰、宋文明、水从容等。
  盛志刚说,这100讲的题目围绕着科技发展、企业管理、创业和创新、科普、青少年教育等主题,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讲坛的听众主要是来自合肥市以及合肥经济圈城市方方面面的听众,有干部、有企业家,同时这个讲坛还深入了田间地头、工厂和学校,为农民兄弟讲过课,为学生们讲过课。“更多的是面向合肥市民做演讲,使合肥市民有一个在双休日可以免费获得最新科技知识的平台。”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公益讲坛
  座谈会上,有发言者表示,讲坛的举办会遇到不少“难”,请嘉宾难、组织受众难、确定主题难、经费保障难等等,有的讲坛坚持不了多久就偃旗息鼓,但是合肥市科学家企业家讲坛能很好的克服,坚持七年、坚持一百期,非常不容易。
  面对讲坛举办会遇到的难题,在50讲的时候,主办方曾经动摇过,不知道能坚持多久。但在各方的支持和努力下,讲坛依然前行,并办到了100讲。
  办了一百讲,下一步怎么办?盛志刚毅然表示:“下一步我们准备在一百讲的基础上,继续把这个讲坛办好、办下去,争取能在合肥地区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面向公众、面向世界的公益性讲坛。”(记者:夏胜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2:11
http://wenku.baidu.com/view/c896c5c62cc58bd63086bd06.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c896c5c62cc58bd63086bd06.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2:12
http://blog.sina.com.cn/fsyoungjiangtan
http://blog.sina.com.cn/fsyoungjiangtan
http://blog.sina.com.cn/fsyoungjiangtan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2:13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WXuakA3E_4/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WXuakA3E_4/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WXuakA3E_4/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2:14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4MTAyODQw.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4MTAyODQw.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4MTAyODQw.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2:15
齐鲁大讲坛:打造公益文化品牌

2011年12月02日     王凯    来源:大众日报  


本报济南讯 11月26日,齐鲁大讲坛第31场高端讲座在山东博物馆举办。著名医改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李玲从多个角度解读当前医改热点问题。齐鲁大讲坛作为我省目前参与度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公益性文化品牌,已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周末文化大学”,让群众开眼界、学经验、长知识、解疑惑。
齐鲁大讲坛的前身是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2005年开办的齐鲁讲坛。经过在高校、企业、社区试点,摸索经验,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初,省社科联与齐鲁晚报基于提升公众人文素养的共同愿景,多方研讨、考察、论证,决定联合主办“齐鲁大讲坛”,解读热点话题、倡导文明风尚、提升人文素养、服务科学发展,打造知名公益性文化品牌。2011年山东大学的加盟,使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突出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讲坛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每月两期,密度合理,且每场讲座都专门安排在周末,相对固定在山东博物馆(新馆)举行。在《齐鲁晚报》开辟专栏发布预报,推介讲座专家、内容、主要观点,公开报名、咨询、订票电话,最大限度地方便听众。而且,无论主讲人层次多么高,参加人数多么踊跃,主办方始终坚持公益、免费、开放式办坛。
紧跟社会热点选题选人,帮听众解疑释惑。专门成立选题小组,广泛发放听众意愿调查问卷,开通听众热线,社科普及网、齐鲁晚报网开设专栏,设立手机短信平台,根据公众实际需求选择话题,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伦理、教育、传统文化等热点、难点问题,先后遴选吴建民、叶小文、王树增、李肇星等知名度高、影响大的大家、名家作主讲嘉宾,并以丰富的内容、鲜明的观点、通俗的表达,视频、图片、数据手段并用,既使讲座贴近百姓生活、寓教于乐,又使听众带着问题进会场,增长知识、启迪思维、开拓视野,带着收获出讲坛,在潜移默化中巩固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人文素养。
多方参与、广泛传播、融合发展,探索社科普及的新方法、新途径。省委和省委宣传部已将齐鲁大讲坛列入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全省宣传思想工作总体部署,提供必要经费支持。除在济南主会场举办讲座外,齐鲁大讲坛还在全省设立52个分坛,扩大了大讲坛的影响力和覆盖面。齐鲁晚报专门成立选题和报道小组,开设专门版面,采取刊发预告、现场报道、嘉宾访谈等形式,进行深度报道。大众日报、山东卫视、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大众网、齐鲁晚报网等共同参与,有效扩大了间接受众群。
目前,齐鲁大讲坛已成为我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省的一面旗帜。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薛庆国介绍,据不完全统计,齐鲁大讲坛主坛目前已举办31场高端讲座,各地分坛举办960多场各类普及型讲座,总受众高达1000多万人次。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2:17
公告
http://iptv.cnhubei.com  2007-9-19



    “大家讲坛”是由湖北日报编辑部、湖北省图书馆、荆楚网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性学术讲坛。讲坛将围绕“大家思想,大家关注”这一主题,通过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的学术讲演,对重大时政、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热点话题,作出理性的学理分析和诠释。旨在为社会搭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众的思想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家讲坛”以“思想性、学术性、针对性、贴近性”为其定位,以“思想者的家园、聆听者的乐园”为其追求,力争将“大家讲坛”打造成湖北及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讲坛。
   “大家讲坛”免费向公众开放,每周日上午10时在湖北省图书馆4号楼6楼报告厅举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2:18
http://ncdz.dzwww.com/zt/60nian_1_1_1_1_1_2/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2:20
众乐和鸣古琴 书信诠释人生——“中华私塾”公益讲坛第八期顺利完成
添加时间:2009-7-
    6月28日,由中华书局主办、中华书局阳光润智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阳光润智公司”)承办的“中华私塾”公益讲坛第八期在中华书局510会议室顺利完成,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副会长杨青老师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博士刘小龙老师分别进行了题为“古琴七讲(三)——和鸣古琴”、“从贝多芬的书信看他的音乐人生”的两场讲座,参与者包括汉服北京吧的吧友,中国人民大学、清华美院、天津外国语学院、上海大学等高校的学生,燕山出版社等媒体从业人员、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的有关领导、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中国软件等IT企业人士、自由职业者及市民等各界人士共60余人。

    以古琴为乐器之本,杂以琵琶、二胡、箫、筝、阮等众多乐器,杨青老师与众弟子合奏了《阳关三叠》《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关山月》等经典名曲,时而琴箫和鸣,时而琵琶胡琴加入,众曲杂陈,余音绕梁,现场气氛极为和谐。主持人曹雅欣也即兴上台抚琴一曲,为即将结束的校园生活做了一个完美的结尾。

    刘小龙老师的讲座则以贝多芬的生平概要为开头,侧重探讨了贝多芬的传奇音乐人生。贝多芬以音乐为毕生之爱好,以奋斗与抗争的音乐创作诠释着个人的精彩人生。伴随着音乐的缓缓播放,刘老师的课也愈讲愈流畅,精彩纷呈,讲座完毕学员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继续与刘老师交流。

    在两场讲座进行的同时,阳光润智公司也举办了一个“中华精品图书展”,展出了包括以《正说清朝十二帝》为代表的正说历史系列、《论语》《老子》为代表的中华经典藏书系列、《弦歌雅韵》为代表的古琴系列、“问吧”系列等精品图书,受到学员们的广泛好评;同时,阳光润智公司还向学员们发放了旨在提高“中华私塾”讲坛质量的调查问卷,得到了学员们的热情回应,收回问卷三十余份。
    本着服务公众、传播文化的理念,“中华私塾”将继续如期推出后续讲座。7月5日13:30~15:30,将由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央音乐学院赵世民老师继续推出老子系列讲座——“‘世民老子’系列课程(六)”,讲述老子“持而盈之”的睿智与“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的玄妙;7月5日16:00~18:00,将由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副会长杨青老师继续推出古琴系列讲座——“古琴七讲(四)——故事古琴”,讲述历代与古琴有关的名人轶事。欢迎各位新老学员继续加入探讨学习!

联系人:李刚;电话:(010)63281792,15011419241;电子邮箱:bjygrz@126.com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2:21
http://my.tv.sohu.com/u/vw/5755754
http://my.tv.sohu.com/u/vw/5755754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9 09:50
http://xnjyw.5d6d.com/thread-42242-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2242-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2242-1-1.html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