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孝感民间思想家文选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13
标题: 孝感民间思想家文选
《时评》文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14
在换届的关键时候识别人


文/蒲阳布衣

         关键时候最能识别人。有些人把自己的欲望隐藏得很深,但往往到了一步之遥、伸手可得的“关键”时候,就难以掩饰伪装。

  今年是省、市、县、乡集中换届年,中央及早谋划部署了换届的相关事宜,特别就换届纪律打了招呼,作了强调。但是,依然有极个别人鬼迷心窍,顶风而上,为谋求个人升迁在选举中拉票、贿选,结果落得丢官帽、受处分,甚至身败名裂的下场。

  毋庸置疑,这是中央对用铁的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承诺做出的答复。山西太原的张兵生、湖南溆浦的严继红等人,手段不同,目的一样,都是通过不公正手段谋取个人升迁。试想,这些拉票贿选的干部,如若侥幸走上了他们想象中的“官位”,会怎样履职履责?对这些敢于在选举中顶风而上、孤注一掷而拉票贿选的干部坚决做出严肃处理,是对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负责。

  关键时候最能识别人。一个干部平时很难看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对待个人升迁的态度。有些人把自己的欲望隐藏得很深,但往往到了一步之遥、伸手可得的“关键”时候,就难以掩饰伪装。官欲无止尽,但升迁终有限。张兵生走到太原市长岗位,应该是群众眼中的“大官”了,不能不说他过去在本职岗位为人民群众做出了一些功绩。但是,无止尽的官欲害了他。为了向前一步这个“一步之差”,最终毁了自己。温总理在一次与大学生的交谈中就谈到:要做事不要做官。这更是对那些有“官欲”者的一个告诫。把事做好了,功到自然成。事实证明,只要真正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群众做出贡献的人,人民群众就会拥护他。更高的职位,也只能做事,千万不能“做官”,更不能谋私利。

  时刻保持党员本色,公正对待选举,在关键时候坦然接受群众的挑选,是对干部的考验。集中换届选举,能不能保持选举的公正,能不能对选举中的不正之风坚决遏止,是对组织部门落实中央决心和组织工作水平的一个检验。

  关键时候识别人,要善于发现那些埋头苦干、不事张扬,时刻保持党员本色的同志。要创造条件,加大宣传,让更多的群众认识他们、了解他们,让他们在风清气正的环境中接受群众的选择。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17
垃圾桶中的三胞胎折射个啥?

文/傅望

某医院一孕妇产下三胞胎,医生对孩子的爷爷说,孩子早产,要进温箱,每日需三千元,约六十天,赶紧筹钱缴费。从农村来的老大爷一算账,得花费十八万元,还不知其能否救活。于是将三个刚出生的孩子一篮子扔到了垃圾桶里。后来被一位捡垃圾的老太太发现,打110报警,在警方、媒体、医院等多方救治下,其中两个女婴死里逃生。(湖北电视台4月14日报道)
这件事能折射个啥呢?是医疗体制的弊端?是法盲?还是道德良心的沦丧呢?
以前我们去医院,总能看见大小医院的显目处聶立着毛主席草书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牌子。改革开放以来,医院一切向钱看,医生们自然也就不会把人道放在心上了。这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改革的成果,但也说不上是体制的弊端。如果说在一大二公时期,医生们还保存着良心、善心和爱心,那么,现时,在穿着白大袿的人们心目中,这一切早就荡然无存了。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医院怎么就看不出一点点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呢?难道只能在抗洪救灾或者慰问贫困户时才体现出党的温暖吗?医生的仁爱之心到哪里去了呢?
没有钱就不能活命,成了医院的一条铁的定律。孩子的爷爷是个法盲这是毫无疑问的,当他被抓起来时,还在说,我要知道丢掉自己的后人也犯法,就不丢了,不过不丢他们也是个死,我们家根本就拿不出十八万元钱来。婴儿被扔产妇并不知道,后来知道是一些好心的人救了她的女儿,这位母亲十分感动,还特意去谢了这位拾垃圾的老人。我不知道这两个小女孩子长大了以后是该谢谢她们的爷爷,还是该恨她们的爷爷。从法律的角度来说,遗弃活婴就是犯罪;从道义上说,孩子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尽力救治。而事实上,如果没有钱,医院是不会将孩子放进温箱的,等他们筹到钱了,三个孩子只怕一个也难以存活。她们能侥倖活下来,得益于拾垃圾的老太太及早发现,得益于媒体的督促,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帮助。还得益于除了那些没有良心的医生之外的好医生。
医院里想着法子捞钱,变着法子收钱,一切向钱看,不知道耽误了多少宝贵的生命。一般情况下,只要说到医院就让人不寒而栗,危重病人更是对医院惧怯三分,没有钱的危重病人只有等死的份。人们选择放弃生命是一件多么悲惨的事啊!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医疗体制改革提了些日子了,可进展却很缓慢。在降低药价和医保方面国家也想了很多办法,大部分人已经从中得到了实惠。可当前既没有原来的那种医德,又贵得让人望而却步的医院将来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服务民众呢?能不能从医改中增进一点民众对党的信心呢?领导们常挂在嘴上的的一句话就是“民生无小事。”但愿在这些“小事”上官家多关注一点,让民众的担忧少一点。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本人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17
生活中最应注重的是责任

文/傅望

当前,有些年青人,结合得快,分手也快。这种闪电式的婚姻方式,对自己不负责任,对配偶不负责任,对他们的孩子更是不负责任。
    刚刚结婚的夫妇,生活是甜蜜的;有了小宝宝之后,更是增添了生活中的乐趣。然而,由于夫妇双方在结婚前并没有充分地了解对方,由于各自在性格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过高的期望值与现实生活存在着令人难以接受的差距,由于有些人总是将另一位的缺点与自己所熟识的别家人的优点作比较,因而在家庭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个期间通常被称之为夫妇双方的磨合期。有的磨合好了,有的则磨合坏了。有一些虚荣心极强的女子和一些缺乏耐心的男子,他们认为离婚可以使自己获得自由。可是再婚以后,却又容易将新人与旧人作比较,总有一种“瓜园里选瓜,越选越差”的感觉。到头来,不仅伤害了自己,而且也极大地伤害了孩子。家庭重组之后,孩子是无辜的,也是无可奈何的,他们无论是随父,还是随母,都会使他们觉得自己不是生活在一个完整的家庭里,更加没有快乐可言。有些人为了孩子,宁愿牺牲自己。等过了磨合期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反而觉得对方的一些个性特点,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给了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有些人缺乏那种互谅互让精神,意气用事,希望能组合更理想的家庭,结果既使自己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又把孩子推向了亲情缺失的无底深渊之中。
    没有父母照顾和呵护的孩子难得有快乐,单亲家庭的孩子则容易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无论别人怎样疼爱孩子,可在孩子的心里却总难体会到父母的那份关爱和温暖。父母有舔犊之情,子女有依偎之恋,舔犊者宁舍口中之肉来喂养嗷嗷待哺的幼子;子女们缠绵膝下以享天伦。这种情和爱是割舍不断的,也是替代不了的。父母亲如果长期不在孩子的身边,或者是父母一旦离异,就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刚开始,他们会将自己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也希望自己的双亲能日日陪伴在他们的身傍,随后,他们就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种排斥情绪,再接着就会发泄自己的不满,对别人的劝告听不进,甚至产生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久而久之,本来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孩子就有可能变成性格内向,行为怪僻,与家人不亲,与朋友不和,在家庭中不和谐,在社会上不合拍的独行者。
    要保持家庭的相对稳定,就要在充分了解对方的基础上,既接受对方的优点,也接受对方的缺点;要影响对方的性格,也要适应对方的性格;可以给自己创造美好的明天,也可以给对方构建和谐的机会。
在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刻意改变对方的性格。性格是人们先天所固有的个性特征。正因为每个人均有着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才有这大千世界的各色人群。有关研究成果证实,有个性相似或者个性基本相近的人,但很难找到两个性格完全一致的人。在夫妻之间,不能试想在一夜之间就改变对方几十年以来所形成的生活习惯,不能强求对方一定要百分之百地适应自己的性格,不能时时、事事、处处都以“我”为中心来安排生活。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三天两头地吵架,更不能因为夫妻不和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当双方发生不愉快的事之后,应该为了孩子而各自退让一步。这样做,无论是对孩子的情感,还是对整个家庭,都能起到积极的维系作用。
当夫妻之间产生矛盾时,不必随意做出分手的决定。父母是孩子的双亲,一旦夫妻离异,双亲家庭就会变成单亲家庭。这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均有可能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无论你有多么充分的理由,绝不可轻言离婚,也不必匆忙地做出分手的决定。而应该经过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再认识之后,谨慎地进行冷处理。如今两口子闹离婚,大多数人以性格合不来为借口。而每一个家庭都必须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合得来。夫妻在情感上合不来,你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为了孩子你是否也应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呢?再婚以后你就一定能找到与你的性格完全合得来的人吗?如若不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别说夫妻的关系难以改善,恐怕要使自己融入社会也是难上加难。要创建和谐家庭,就要尽可能地包容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力促对方克服或者改掉一些不良习惯和毛病,十分地珍惜共有的情感生活。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购回柴米油盐,敲响锅碗瓢盆,架起争论的沟火,蒸煮爱的赞歌。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磨合,人们就会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夫妻就会由不合拍趋向合拍,家庭就会由不和谐奔向和谐。
夫妻双方不可任意采取对孩子不负责任的态度。一些家庭破裂之后,在法庭上,夫妻双方都争着要孩子,似乎他们这样做就是对孩子负责任,其实,对于离异的家庭来说,没有任何责任感可言。无论多么能干的母亲,没有父亲就不能成其为一个完整的家庭;父亲无论怎样疼爱孩子,没有母爱,必然给孩子的心灵留下创伤。夫妻双方不仅要从对下一代人负责的态度出发,尽可能地抹平夫妻之间的裂痕,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的成长。不能认为有一方关照孩子就足够了,而自己则整天地沉迷于酒桌、牌桌和歌厅。要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不断地克服自己的缺点,修正自己的错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和行为能力。为孩子做出榜样。为人父母者,你尽到这份责任了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19
既要“开门” 又善“纳谏”
刘少峰

本报载,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谢思芳日前带领交警、消防、治安等部门负责人,向市民发放宣传资料,并接受市民对公安系统工作的咨询、投诉与建议,此举受到了过往群众的好评。
“纳谏”首先得“开门”,这需要被谏者有开放宽广的胸怀。由于谏是单向的,谏者谏之,处于上位的被谏者可听可不听,甚至处罚或杀戮谏者。魏征因多谏几次险些被杀头,韩愈因谏迎佛骨而遭贬谪,杨虎成、张学良因兵谏蒋介石抗日而成阶下囚,这类事例不胜枚举。可见,被谏者如果不真诚地“开门”,那么,谏者想“进谏”只能缘木求鱼,甚至会引来不测之祸。
“纳谏”还需要被谏者有科学的理性思维。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就是说,君子所犯的过错,就象日食和月蚀一样,犯了过错,天下人都看得清楚;改正了,人人都心存敬仰。1960年秋,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毛泽东主席收到了甘肃省省长邓宝珊的一份特殊物品:用油渣和榆树皮粉掺合而成的食物。他对身旁的工作人员说:“我在陕北时见过这东西,非常难吃啊!我们的人民吃苦了!”毛主席面对谏物的态度体现了一个政治家清醒的智慧。人在工作中难免会有不足,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容回避。但是,人之患,在不自知,对自身的问题往往采取闻过饰非的态度,这是缺少辨证思维的表现。
在时下开展的行风评议过程中,我们既要有“开门”的勇气,又要有“纳谏”的智慧。只有这样问计于民,我们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19
防止“节日腐败”,功夫重在“节”外
文/甘武进

  元旦春节即将来临,为加强节日期间党风廉政建设,汉川市精心准备廉政短信、廉政贺卡、廉政教育片、廉政“紧箍咒”四份“新年礼物”,送给全市党员领导干部,为两节期间党风廉政建设筑牢防火墙。(12月22日孝感日报)

  为防止“节日腐败”,在元旦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发个廉政短信、廉政贺卡等等之类,筑牢两节期间党风廉政建设的防火墙,的确很有必要,最起码也给那些趁机下手的行贿者、收受贿赂的党员干部们敲响了廉洁自律的警钟。可惜的是,廉政“防火墙”虽然年年筑,但是“节日腐败”却还是久治不绝。

  这也难怪。中国是礼仪之邦。逢年过节,亲戚、朋友礼尚往来确属人之常情。党员领导干部也是人,他们也有正常的人际交往,更何况,“节日腐败”在中国有着太广泛的“群众基础”。于是节日成了一些人送礼、行贿的绝好时机。行贿者趁机下手,受贿者又如何不顺水推舟?平时,想给领导送钱送礼拉关系办事情,太突兀了,领导不一定收;而领导亲属做寿、孩子读大学、生病等,这些良机是要上天来赏的,不会经常有,但节日是固定的。
 
  有道是:防患于未然。为了防止党员干部们在节日期间被人情“腐蚀”了,每到节日来临之际,领导机关就发通知了,提倡议了,或者下发些“四个准、五不要、七禁止、八一律、十规定”之类的文件,明文禁止请客送礼、行贿受贿等歪风。然而,因为遏制的招式有限,措施力度不够;讲的重,罚的轻;给人的感觉如同隔靴搔痒,使行贿受贿的双方由此都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以致于每逢节日大家都是唱“同一首歌”——节日反腐。结果却是“通知年年下,腐败岁岁有”。

  事实上,“节日腐败” 其实乃“日常腐败”的延续。一个地方如果平日里就制度健全,纪律严明,节日期间也决不会腐败到哪里去;反之,若一个地方平日里反腐工作就松松垮垮,漏洞百出,即使到节日期间他那里口号喊得再漂亮,禁令下得再严厉,恐怕也都将无济于事。说到底,做的都是些装腔作势的表面文章。

  因此,防止党员干部“节日腐败”,在节日这个腐败的高发期加强防范固然重要,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防止腐败功夫应重在平时,重在“节日”之外。相关部门要在党员干部的腐败高发期未到来之前就动手防范,并且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治标又治本。

新闻来源:http://www.xgrb.cn/plus/view.php?aid=109333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20
由“明星官员”落马想到的

文/石头光泽


    无论是半月前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志军的倒下,还是近期轰动一时的江西省国土资源厅3名副厅长腐败案,他们在被停职调查之前均有光鲜履历,在本行业中也曾作出过突出贡献,均为所属系统中的“明星官员”。反腐的成就的确大快了人心。但这几位落马高官均属“明星官员”的反差和对比,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忧思和警醒。

    应该说,很多落马官员在落马之前通常都有着光彩的历史、辉煌的过去。他们通常也都经过了艰苦的努力、辛勤的奋斗才达到如今的成就。但是,他们一旦担任了领导岗位,便像进了保险箱,只要不出较大的问题,一般总是只升不降。在现行的干部制度中,干部的升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级领导,尽管民意调查和民主测评在干部升迁中占据一定分量,但常常会被“搁浅”或“架空”。官场中,“调皮蛋提得最快”,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官员人在官场,但心却不能用在为人民服务上,而是放在钻营和跑要上。这些都充分暴露了干部制度的不合理。因此,要想真正遏制官员腐败,必须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动真碰硬。

    治党必先治吏,治吏务必从严。而对官员的严,首先必须从严教育、从严管理。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离开教育是万万不能的。一些干部的腐化堕落,很多时候、很大程度是因为教育管理的不给力。尤其是一些地位显赫的领导干部,他们常常会放松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事业观的改造,陶醉于灯红酒绿,痴迷于权力舞动。应该在干部教育管理上严一严、抓一抓,要强化干部队伍的思想意识和宗旨信仰的教育和熏陶,帮助他们鉴定理想信念,帮助他们筑起拒腐防变的堤坝。

    古语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方面官员必须强化忧国忧民意识,必须始终做到心系百姓,情系百姓,为党分忧、为民解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事业心、责任心、使命感、紧迫感不断加强,从而不致分心、乱性、胡作非为。另一方面必须加紧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和完善干部退出机制,营造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氛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22
党员领导干部须加强廉政意识
文/春山如笑
  

  “客人当着我的面把红包给了孩子,明明是厚厚一沓,但是客人走了之后,孩子偏说红包里只有两百。”(2月08日《北京晚报》)

    可怜的家长带孩子到咨询中心,这位已经十五岁的小伙子梗着脖子说:“压岁钱是给我的,我就不拿出来。你跟我要,就交两百。”经过一番晓以利害,最终孩子承认收了2000元钱。

    无独有偶,一个临近高考的孩子突然不愿学习了,做父亲的万般无奈耐下性子和孩子谈心,孩子说出了心中的实话,“考试我没把握,你们给我安排升学的事吧,实在不行就出国,澳大利亚有个大学不用考,只要交钱就能上。”原来这位孩子的父亲是教育部门的一位官员,从小学生升学开始都是父亲在操作,一路走来没有经历过残酷的竞争,面对高考临阵脱逃,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两位孩子父母虽说不上是贪官,但也没能避免权力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已经悄然进入家庭,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前例是权力带来的行贿赤裸裸对孩子的伤害,而且孩子幼小的心灵已经对金钱和权力的作用产生了不当占有欲。后一例则是权力作用的潜移默化,使孩子产生了依赖。这些权利并没有实质性的违规,但是在“官二代”的心灵中,已经对权力产生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家长感到了悲哀,更悲哀的是这些孩子还不知道。

    由此想起,我们正在进行廉政文化建设,要求廉政意识进家门、入家庭成员脑中,确实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做法,如果我们切实做好了廉政文化建设,那么不廉洁行为对孩子们的伤害就会最大限度的减少,非廉政行为就会减少对孩子们的侵害。孩子们的心灵是可塑的,就像那位收钱不认账的的孩子,一旦知道那是违法行为,如此下去就会变得一无所有,终于害怕了,知道错误的严重性和由此带来的可怕后果。这就是制度的震慑作用,教育的预防作用。

    不可否定“官二代”有着不可比拟的先天条件,加之舐犊之情,权力难免对他们的成长或多或少的有影响,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率先垂范,受到伤害的不仅是社会,更是自己的亲人。这两个实例就是最好的说明,家长还没沉沦,孩子到不能自拔了,这就是信号,在权力的魔杖下腐败会无孔不入,一旦侵入我们下一代的潜意识里,腐败的危害就难于估量,反腐败的任务就更加艰巨、复杂。

    面对权力我们在做到洁身自爱的同时,也要防治社会的腐败问题向家庭入侵,培育好良好的家庭廉政文化,提高下一代的免疫力,增强防腐、反腐的意识,筑牢反腐败的防线,保护自己也保护家人的安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22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刘少峰

本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车延高的作品虽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是,他执着于文学的心不会改变。他说:“对我而言,这个奖现在已经结束了,但它帮我自己找准了一个定位,将来在创作时,我会树立一个‘敌人’,那就是我自己,我会不断超越自己。”他的话蕴藏着很深的人生哲理。
什么是敌人?敌人就是我们要与之战斗的人和物。一般人总是把对自己不友好的人,当成是自己的敌人,其实,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因为人们对外面的敌人容易了解,容易防备,而对自己却不容易有清醒的认识,不容易正确对待。一些贪官被贪欲湮没,迷失了自我,可以说,是他们自己给自己掘了坟墓。可见,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拿破仑有一句名言:“我最大的敌人就是我自己。”这句话揭示了人们认识自我和战胜自我的艰巨性。爱斯基克辛辛苦苦创建了自己的洛带利公司,20年后,由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他的公司一夜之间被当时的维多利亚钢铁公司吞并。有人当时就对爱斯基克说:“维多利亚钢铁公司是我们的敌人,他们在我们陷入困境的时候落井下石,我们应该报复他。” 爱斯基克冷静地说:“他不是我们的敌人,真正的敌人是我们自己。我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才落得今天的下场,怨不得别人。难道我们有权阻止别人强大吗?” 历史上的项羽因刚愎自用,最终被竞争对手刘邦乘虚而人。 这些事例说明,人生的成败首先取决于自己。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这说明,人的失败与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密切相关。可见,正确认识人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就是人们获得进步的前提之一。人只有不断超越和战胜自我中的不足之处,方能进入理性的崇高境界。在当前人们缺少反省品格的语境下,培养人们善于反省的品格,对于人们超越自我,走向成功,就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23
别忘了为什么赶路
文/石头光泽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崇尚“快生活”的当前,大家都在急匆匆地赶路,如同春运的滚滚人流中大家匆忙的脚步,人人都在奋力打拼,百舸争流,争先恐后,它带来了整个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带来的副作用也日益明显。
    有些干部由于急功近利而扭曲政绩观。大家都知道,善于制造虚假政绩的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的政绩观:自己急于搞出政绩,就是为了让领导认可,就是为了能尽快“上”。他们急于在任期内出政绩,违背科学发展观的事情时有发生,热衷于搞花里胡哨的“花拳绣腿”,哗众取宠的“轰动效应”,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有的甚至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忘却了出发的初衷,发出了“为党说话还是为群众说话”的疑问。这归根到底是没有弄清“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
    有的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化的内涵。在经济效益的推动下,出现了一些城市争抢西门庆故里的现象,而有的城市打出了“叫春”的招牌。“快”带来了快餐文化,而文化市场也出现了不少庸俗、媚俗、低俗的作品。在为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绞尽脑汁的同时,也应当意识到加快发展并不意味着无选择性的发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的人承受着“快生活”的巨大压力。人们生活在“加急时代”,“疲于被命”、“压力山大”是许多人的共同感受。生活和工作变成了一种苦闷的“被强迫”,遗失了工作的乐趣和生活中的感动。
    走得太快了,灵魂就会落在后面,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我们应该停一停,想一想,等一等它。党员干部要沉得下身子,“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倾听人民的意愿,体恤民之疾苦,追求经得起人民群众检验的政绩,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的社会要弘扬健康、积极的文化,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美德。我们每个人更是要将美好的人生追求贯穿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热爱我们的工作,快乐工作,幸福生活。要让灵魂与我们一同前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25
学习可以“养心”
孝昌县白沙镇政府  刘少峰

最近,“学习是一剂‘降压药’”成为领导干部“十大新观念”之一,其上榜理由是:很多领导干部反映工作压力大,业绩考核的压力、官场应酬的压力等——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减少应酬,挤出时间抓学习。这说明,学习是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
去年年初,《人民论坛》杂志推出了“干部压力解码”特别策划,并对全国各地100多位干部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80%以上的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62.7%的干部认为读书的最大困扰在于工作太忙、应酬太多抽不出时间读书。有的干部甚至因压力过大而自杀,可见,干部“养心”显得尤为紧迫。
如何使干部摆脱过度紧张的“心理压力”,保持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呢?笔者认为,读书不失为一剂良方。因为读书不仅可以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而且还可以获得智慧,帮助干部克服困难。心理学家对调节心理的方法归纳为“规避、转移、释放、升华和控制”五条,读书又是能够把这五条“串起来”的“天然良药”。毛泽东同志一生公务繁忙,可他嗜书如命,所到之处,手不释卷,终于成就了他的丰功伟业。2009年,温总理第一次和网民互动时,最后说了这么一段话:“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我很希望有一天看见地铁里面人人都捧着一本书”。当下“知识恐慌”、“本领恐慌”是造成人们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根源。事实证明,以书为伴、以书为友是解压最经济、最便捷、最现实的方法。
“种数竿竹能却俗,读半卷书可养心”。这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写于300多年前的一副对联。这里的“养心”是指养心情、养心性和养心力。清人萧抢在谈到读书能养心时有个精妙的比喻:“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水泉溉,心以理义养。一月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日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古人的切身感悟,一语中的。孟德斯鸠也说:“读书对于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可见,学习的“养心”之功应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心正则气定,气定则神闲。面对困难和压力,人是可以通过学习达到这种境界的。今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曾撰文指出,领导干部要减少应酬,挤出时间抓学习。可谓直指问题要害。因此,领导干部只有勤于学习、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能获得“降压”效果,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26
年终检查当走“俭、简、拣”路线
文/凡言



又到一年收尾时,各类检查接踵而至。年终检查既是对一年工作的全盘梳理,总结成绩,查找问题,制定对策,也是为每个单位开展各项工作,尤其是为明年工作起好头、开好步,打下坚实基础。但检查中的确存在一些铺张浪费、形式主义等不良现象,不仅使检查效果打了折扣,更在一般干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年终检查当走“俭、简、拣”路线。

一曰“俭”。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到了“厉行节约”一词,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下决心压缩一般性支出,厉行节约”。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十二五”到来之际,国家仍然把“厉行节约”抓在手上,可见意义重大。厉行节约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我党优良工作作风,党员干部应时刻遵守。年终检查公务招待理所当然,但超出了规格、定高了标准则实为不妥。倘若把吃好、喝好、陪好最为年终一锤定音的方子,恐怕不对路。功夫下在平时,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开展自查自纠,症结找准,立马下药,认认真真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才是关键。

二曰“简”。所谓“简”即精简检查组人数,精简检查时间。检查组人员数量不宜过多,否则来了一个浩浩汤汤“大部队”,让迎检单位倾巢出动,忙着接待,哪里还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年底各项工作任务上去?另外,检查最好是“打包”而来。各上级单位部门尽量相互搞好沟通协调,比如今天哪几个单位一起,明天哪几个单位一起,集中时间检查一个地方,这样既节省了行政支出,还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一举两得。

三曰“拣”。对口单位一年工作怎么样,哪些是强项,哪些是弱项,其实上级单位几乎了如指掌,八九不离十。所以,在检查中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拣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仔细查,拣着有可能被忽略的地方仔细看,并及时要求督改。在督改过程中,提供必要帮助,鞭策其后进工作上新台阶。

年终检查重在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俭、简、拣”的路线,可走。真诚希望各单位年终能收一个扎实的尾,明年工作再开一个漂亮的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27
要用“特殊党费”建成 “最放心工程”

文/蒲阳布衣

10月2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94名党员代表走进了七一聚源中学、七一映秀中学,他们是来专程查看 “特殊党费”援建项目的建设情况。与此同时,国家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徐爱生29日在四川省“特殊党费”使用管理工作通报会上表示,“特殊党费”资金管理总体规范,项目建设总体顺利,审计未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工程质量方面的重大问题。
  为什么 “特殊党费”会引起如此关注?512地震已过去2年多,灾区人民家园重建顺利进行。痛定思痛,我们仍然无法忘记512地震中,很多本来应该发挥抗震作用的建设工程,但没有以挥应有的抗震作用,以致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正是由于这些豆腐渣工程的制造者见利忘义、偷工减料,让我们付出了本来可以避免的血的代价。与见利忘义者形成的鲜明对比的是,在512大地震中,面对急难险重,广大共产党员最先挺身而出,积极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地震后,汶川等灾区重建任务艰巨,全国4500万党员自觉自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和灾区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特殊党费折射出党的特性。这是一份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在市场原则几乎渗透进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因此,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基层一线的普通党员,他们不仅牵挂着“特殊党费”管理使用,而且关注着每份捐助作用的发挥。
  毛泽东曾说“我们共产党员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团结起来,在人们中间生根开花”。面对震后灾区人民的需求,从总书记到一名普通党员,我们都用了缴纳特殊党费的方式表达了与灾区人民心连心,特殊党费援建项目就是4500万党员的爱心使者。如果这些党费使用不到位、党费援建项目质量不达标,人民的生命财产可能仍然得不到保障,如此一来,不仅我们党的形象会受到严重伤害,而且有可能会因此失掉党心、民心,党的事业就不可能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
  “特殊党费”建设起来的工程,应是“党员工程”。党员工程,必定是先锋工程、可靠放心工程。这既是党的宗旨的具体反映,也是党的执政能力的检验。在“特殊党费”的使用中,我们就是要高度公开透明,而且还要让更多的党员同志看到援建项目的可靠质量。对“特殊党费”加强监督、加强检查、规范使用,目的只一个,就是要让这些特殊党费援建工程成为人民群众最满意工程。这样,我们4500万党员的爱心才能真正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从而让党的事业永葆生机活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28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关于防范文章“抄袭门”之浅见




中国工商报内部杂志和孝感日报采编实践杂志发表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时下,在中国的学术圈、公文圈、调研圈、新闻圈,文章深陷“抄袭门”的事件层出不穷,在网上也愈炒愈热。这里,笔者试图分析“抄袭门”的前因后果、对策与建议,以期与各报刊、网站一道合力打假,切实维护著作权益。

“抄袭门”乱象

直接拿来型。这类抄袭者惯用“拿来主义”,毫无顾忌地直接从互联网上扒、从报纸杂志上抄,把行文单位和作者名字一改完事。更有甚者利用自己掌管或编辑调研文章的权势,“狸猫换太子”,直接把他人的调研文章倒换成自己的文章发稿。

改头换尾型。读者阅读文章一般重看开头、结尾,一些抄袭者深谙读者心理,在文章写作上投机取巧,为防止他人一眼发现其抄袭行为,往往对看中的文章进行“改头换尾”。中间部分都是他人之作,只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才是抄袭者自己所思所想、所感所叹。

移花接木型。这类抄袭者比较“高明”,为了写一篇论文或调研文章,往往不遗余力地有针对性搜集报刊、搜索网络资料,然后“东剪西贴”,合二为一或合多为一,很快拼凑出一篇理论调研文章。这样的文章,可能有抄袭者的一点“墨迹”,但更多的有“张三”的影子、“李四”的脚印,甚至还有“王五”、“赵六”等原作者的“色香味”。

抽丝剥茧型。这类抄袭者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因此玩起抄袭来花

样迭出,内容更丰富,手段更多样,融合了上述多种方式。唯一不同的是,在抄袭文章基本成型后,还进行了一些提炼和加工,把别人写的经验与做法、问题与原因、思考与对策等进行了标题上的变化、内容上的修改和语句上的雕琢。乍看不是抄袭,实质上也属抄袭之作,只是抄得更隐晦、更高超罢了。

“抄袭门”之因

世俗思想。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一些为文者始终怀揣着这句世俗“名言”,贪图“捷径”,拾人牙慧,掠他人之美文,大言不惭地抄着,底气十足地抄着,致使如今的新闻抄袭、公文抄袭、论文抄袭等“抄袭门”事件频发。

懒汉思想。调研出成果,论文展实绩,宣传树形象。为了促进事业发展,树立单位形象,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均把工作调研、理论创新和新闻宣传放在了重要位置,这便推动了“大宣传、大调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但一些写作者平时不加强业务学习研究,疏于动手动脑,不甘吃苦下基层采访调研,懒汉思想、懒汉作风作怪。一旦遇有写作新闻宣传或业务调研文章的任务,便难以胜任,不得不走上抄袭之路。

名利思想。为报纸杂志写作都可获得一定的稿酬,如今一些网站为鼓励作者开展时评和调研,也实行了付费制。可有些写作者并没有写作的真功夫,投机取巧,靠抄袭来的作品投稿获酬,其创作成果不过是虚假繁荣。

欺瞒思想。一些抄袭者自认为是“老油条”了,以为抄的手法老

道,就能蒙骗读者,蒙骗身边的领导和同志。殊不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纸包不住火,总有一天真相会被发现。

防范“抄袭门”之策

增强编辑责任心。尽管“抄袭门”事件让编辑防不胜防,但这不是报刊、网站编辑推卸责任的理由。作为来稿者的“衣食父母”,编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心,以“责任造就公信力”的精神,火眼金睛识假,用利剑斩断抄袭的黑手,毫不留情地让一篇篇抄袭之作“下架”,使得版面不受污秽之气所染,更加干净明亮。同时,用心精编稿件,多出精品,让读者能够欣赏到一篇篇有思想内涵、有创新经验、有深度思考的调研宣传文章。

推行“黑名单”制度。“抄袭门”的后果,不仅使刊发抄袭文章的报刊、网站的编辑受到读者质疑和责难,媒体、网站的公信力也会受损。深究其因,“根子”坏在抄袭者身上。如何打击不诚信为文行为?笔者建议,可参考、借鉴工商部门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将信用等级最低的企业录入“黑名单”的做法。具体是,对发现一次有抄袭行为的作者予以警示;对发现两次或三次以上有抄袭行为者,纳入报刊、网站来稿者的“黑名单”库,以后对其来稿永不录用。

实行“零稿酬”支付。对那些涉嫌抄袭的“伪作者”,在其自鸣得意认为可得一点劳动稿酬时,不妨泼上一瓢冷水,对他们实行“零稿酬”支付。他们知道其“作品”是赝品,是克隆品,因此,是不敢向编辑兴师问罪要稿酬的。我们只要对此类作品实行“零稿酬”支付,自然会浇灭克隆者抄袭文章的热情,文章抄袭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发动读者监督和举报。报刊、网站传播的是精神文化产品,读者的参与和监督、网民的关注与互动是办好报刊、网站的基石。如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需要发动群众举报一样,各报刊、网站也可发动读者、网民进行监督和举报,严厉打击著作侵权行为,并对举报有功者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此提高其监督举报的积极性。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一代宗师齐白石先生的至理名言仍在耳畔回响,齐老分明在告诉我们要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成功,而墨守成规者、一味模仿者、抄袭者是没有前途的。我想,文章抄袭也许“抄”获了名利,但也贱卖了人格和尊严,最终贻害的还是自己。

                              □湖北省孝感市工商局  李新启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29
让孝行实践活动产生“放大效应”

刘少峰
新华社记者唐卫彬、廖君最近以《孝行万事兴》为题,报道了孝感近年来的孝行实践活动。在孝感,孝行实践活动孕育出了“自强不息”的湖北职院女大学生谭之平、“纯朴孝女”刘青枝、“身残志坚”田子君等众多“孝行明星”,并产生了“放大效应”, 赢得了经济社会“满盘皆活”。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铸就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温总理家有90岁的老母,他在国事繁忙之中不忘尽孝,经常抽时间去陪老母吃饭,去国外访问时也经常打电话问候母亲。不仅如此,他还将孝道推己及人。他在澳大利亚看望华侨时,亲自上前搀扶一位老华侨,将他扶到自己的座位上,随同的6位政府部长、副部长也把座位让给老人们。可见,被高尚行为感动的人,将与高尚同行。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他的《人的现代化》一书中写道:“一个国家,只有当他的人民是现代人,他的国民从心理上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当前,人们在物质生活现代化的同时,精神生活却出现了“贫困”,这种现状令人堪忧。精神较量实力,文化决定未来。孝感市委书记黄关春说:“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实践证明,富有时代内涵的孝文化,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这句话揭示了孝的当代意义。家庭有孝,其情融融;单位有孝,竭忠尽智;社会有孝,人人怀有一分尊重情怀,社会便会和谐。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新孝道,并使之渗透到人们的行为习惯中。只有这样,孝感孝行“群星现象”才会产生“放大效应”,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才会有不竭的精神动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30
选贤任能,公正无价


          10月23日,湖北孝感7个县市区的通过笔试的548名考生参加了该市109个乡镇副职招考的面试。这次招考工作是根据湖北省的统一安排来进行的。经过发布招考公告、资格审查……到今天的评委异地交叉面试等近百道程序,招考工作才基本接近尾声。面对这一系列严格的程序,有的群众说这样的招考费时、费力、成本高,甚至还有些党员干部不理解,认为这只是乡镇副职的招考,这样大动干戈不值得。

  咋一听,这些议论不无道理。从警车押送试卷并连夜值守,到公安人员现场执勤;从异地组织评委主考,到封闭考场、屏蔽通讯信号,程序繁琐,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确实成本不菲,而且,相对来说,乡镇副职干部调整也是干部调整中很寻常不过的一件事情。

  公正、公平、公开是选拔干部的原则。干部选拔中违背原则甚至把原则作交易,就要付出惨痛代价。王亚丽事件,就是由于少数干部不讲原则鞍前马后做推手,让其一路过关,安然坐大。虽然这些幕后推手受到了严肃处理,但一个王亚丽搞歪门邪道混到了重要岗位,她贪赃枉法危害群众的斑斑劣迹,给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和严重影响。在选人用人中不讲原则,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

  用公开招考的方式选拔干部,无疑是选人用人上的一个进步,也是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志脱颖而出的一个好事。但要把好事办好,必须把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落实到招考工作的每个程序、每个环节。在原则执行上,不能有半点马虎。一个环节失误,就可能招致整个选拔工作缺失公正;一个程序不到位,就有可能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公正、公平、公开的落实,必须要用严格的措施、程序和动用严密的组织力量来保证。凡是有可能影响公正、公开、公平开展招考工作的问题,必须做到事先防范。

  选拔出一个好干部,就能造福一方,带动一方,富裕一方,这不仅是对公正、公平、公开所投入“成本”的回报,更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一个重要保证。基层一线,是干部成长的主阵地。乡镇副职,是干部走向更重要岗位的开始。选准一个好“苗子”,不仅对干部的培养成长有着更深远的意义,而且有利于巩固党的事业在基层的根基。

  尽管公开招考干部比以往的选拔方式环节更多、程序更繁琐,投入成本更大,但这毕是目前相对来说最为科学的方式,能有效落实好公正、公平、公开的选人用人原则。为保证选人用人中的最大的公正所做的必要投入,能让那些心术不正、弄虚作假、跑官要官的人在原则面前无机可乘;让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同志在“公正”中脱颖而出,这样的投入是最有价值的投入,必须毫不动摇。

采用的连接

1、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
http://fanfu.people.com.cn/GB/77909/13053784.html
2、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3/13053149.html
3、求是网
http://www.qstheory.cn/lg/xy/201010/t20101026_53713.htm
4、荆楚网
http://focus.cnhubei.com/local/201010/t1500118.shtml
5、江西网
http://jianghu.jxcn.cn/1389/2010-10-25/30156@787708.htm
6、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0/10/25/011345934.shtml
7、光明网
http://guancha.gmw.cn/2010-10/26/content_1333963.htm
8、凤凰网
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 ... /26/2898094_0.shtml
9、华龙网
http://pl.cqnews.net/sz/201010/t20101026_4675152.htm
10、新民网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10/26/7392585.html
11、大众网
http://www.dzwww.com/rollnews/news/201010/t20101026_6761292.htm
12、天津网
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201010/t20101026_2267979.html
13、中国网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10/26/content_4908519.htm
14、中国广播网
http://www.cnr.cn/allnews/201010/t20101026_507225640.html
15、甘肃网
http://www.gscn.com.cn/pub/criti ... /1288149335946.html
16、红网
http://www.honggushi.com/Article/xw/gnxw/201010/14452.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32
见义勇为是孝道实践的升华
刘少峰

近日,孝感教师刘敬竹在广西桂林施救落水孩童、好男儿李世林在陕西汉中勇救落水童、大学生李健在大悟老家救人献身的事迹在网上广为传颂。网友们被三位英雄见义勇为的精神深深感动着,纷纷发帖表达致敬。
“忠勇之士,出自孝感!为勇士喝彩!为孝感自豪!”网友“雪山飞狐”赞道。其实,他们的义举是孝感人弘扬孝道精神的结晶。
    两千多年前,孔子把“孝”看作是做人的根本,将其作为道德养成的开端。曾参说过:“临战不勇,非孝也”。临战而勇,是义的表现,也是孝的延伸和社会实践。孝有广狭之分,还有大小之分。狭义的孝指赡养父母;广义的孝指奉献社会。面对危难,勇于担当,这既是“孝”的升华,也是“义”的表现。孝和义有着共同的人文基础,那就是以人为本的仁爱和责任。可见,孝是义的基础,义是是孝的升华,是一种“大孝”。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四川籍的拾荒老人李道友在孝感冰天雪地中舍身救起4人,我市圆满完成了援建汉源的地震灾后重建任务。这些具体事例说明,“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当前,社会上似乎有一种“冷漠症”在蔓延,见义勇为的品质日渐稀缺。这是传统孝文化缺失的表现。亚理士多德说:“道德性的获得要靠后天的实践并通过习惯而养成,而不能仅靠知识的传播所能奏效”。可见,孝文化的丰富内涵只有落实在具体实践中,才会获得真正的价值和生命力,才能让孝感打造中华孝文化名城的目标变成现实。这就是三位英雄的壮举在网上受人尊敬的原因之一。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33
欢迎“红领”阶层的崛起
文/浅草堂主



    前不久,温州市委组织部联合25家民企面向全国招聘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党组织书记,年薪最高达20万元。温州人再一次率先吃螃蟹,使非公企业“红领”阶层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吸引了公众的眼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非公企业已经市县经济建设的主体。在很多地方,非公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承载就业的比重均已超过90%。大量的劳动力和高中级人才汇聚到了非公企业,其中包括不少中共党员。为了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不少地方都在开展积极的探索,目前很多地区都实现了非公企业规模以上党建全覆盖,规模以下的覆盖率也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些成效的取得,企业“红领”功不可没。可是由于企业的经济属性太强,且企业主及高层经营管理者对党建工作的认识参差不齐,导致“红领”阶层的发展壮大阻力重重。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非公企业,“红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且流动性较大,只能用很少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党务工作,如发展党员、收缴党费等,基本上没有组织党员开展活动,发挥不了政治核心作用,对企业的影响相当有限;而在一些规模相对较少的非公企业,“红领”人员更是挂名而已,其主要工作其实是与当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及地方乡村机构沟通协调,对党组织怎样开展工作,怎么发展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根本无暇顾及。
    “红领”阶层的建立和发展,仍处在一个草创时期。“红领”人员的招录、培训和任用、管理等,尚没有一个成型的机制和办法。比如说,企业“红领”的主要来源,究竟应该是应届大学毕业生,还是“退二线”的党政干部?他们的“入口”,究竟是由组织部门统一招录、带薪上岗,还是企业根据推荐情况自行招录,自主任用?他们在企业的定位究竟是“特派员”、“指导员”,还是中层管理人员?在将来党内干部的评选表彰和选拔任用中,他们能否与传统“体制内”的党务干部同等对待?等等,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但无论如何,企业“红领”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阶层已经无可争议地崛起了,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他们必将作为一股新兴的力量,发挥巨大而现实的作用。尤其是随着非公企业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推进,企业“红领”作为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将更加广泛地活跃于公众的视野。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33
“学生挑战异地生存”值得期待
刘少峰

《楚天都市报》载,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的15名大学生近日发起这样的生存挑战:他们每人怀揣100元,不光在南京生活15天,还要赚够回程的火车票钱。他们这种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学生挑战异地生存,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具体实践。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苏轼也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可见,人才的成长是需要磨砺的。

学生挑战异地生存,是学生奇思妙想相碰撞的结果,是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挑战。近日,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发布了一项对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和南昌6城市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教师对学生的奇思怪想容忍度极低,孩子们的不少创意在萌芽中夭折。(7月8日《中国青年报》)德国哲学家尼采指出:“不会思想的人是白痴,不肯思想的人是懒汉,不敢思想的人是奴才。”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15名大学生发起的生存挑战,是对自身生存能力的一次检验,这给日益僵化的应试教育体制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北大常务副校长柯杨在中国科协科技与人文专门委员研讨会上指出:“当今教育的过程,几乎是在将人知识化而非社会化的过程,尤其是各个年龄段教育提前化的问题凸显——小学生做中学习题,中学生研究大学课题,而大学生反过来学习怎样做人”。他的话揭示了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

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 ,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生存压力的加大,增强学生生存能力就显得迫在眉睫。鲁滨逊孤身一人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从而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他的生存能力一直为人们所崇拜。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关于现代人素质的四项基本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其中,学会生存则是前三个“学会”的基础。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提出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口号:“学会生存”。这一口号对那些怨天忧人、自轻自贱、以自杀逃避现实的学生而言,无疑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34
黑夜独白:“考生自杀”值得社会反思



6月7日早晨7时许,广水市一高考男生跳楼自杀。在这同一天,鄂州一高中发生一女生非正常死亡。事情发生后,两地政府、教育部门全力维稳。(荆楚网6月8日消息)

看了这两则新闻,相信很多人感到震惊与遗憾。如花的生命就这么在“高考”的门槛边坠落消逝了。其实这两个考生即使不堪重负,考不上大学,他们还有更好的路可以走,可以同样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当今社会无数个成功的人士用事实告诉我们,读大学并不是唯一的最好的选择。这些道理很多人应该知道,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些悲剧出现?那就是传统与体制的思维太强大了,在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面前,有一双双无形的手在推动着考生与家长向前走,即使万劫不复走向深渊,也义无反顾。这些传统与体制的思维就是:一为“考上大学”是光宗耀祖,让老师与家长感到非常光彩的事情,也就是“成功”;二是教育部门的“政绩”,是学校与老师的成绩。殊不知考上大学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与成绩不济的考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关键这是家长、学生、老师、学校、教育部门乃至当地政府的“面子”工程,放不下也不愿意去面对。在这些“面子”工程的驱动下,考生成为“分数”的奴隶,人性被压制,学生机械式地学习划定的考试内容,有学生不堪,心理素质不好,便选择自杀逃避。最令人悲哀的,是当地政府拼命“维稳”,不愿公布“自杀考生”的具体情况,因此也无法给人以警醒。

还有多少地方发生同类的情况?甚至在“高考”前发生学生非正常死亡事故?这似乎是一个让人忌讳的事情。但偏偏这么巧,即将参加应试高考的学生是一个“自杀”的高危群体。据笔者所知,很多地方都发生过,甚至有的学校每年都有,不过消息被封锁了。希望频频发生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学校能够有所改进,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改进其“压制式”“灌输式”“圈养式”“控制式”的学习方式,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让悲剧不再出现。而发生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当地政府也不要再“封锁”“维稳”了,你们意识到了没有?正是你们造就的“稳定”,才让学生、家长、老师、学校一如既往地往前走,即使走到尽头也在所不惜。教育是因人而异的事情,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合适“高考”走向成功。血淋淋的残酷事实告诉我们,社会应对“考生”自杀有所反思,不能再让如花的生命走向凋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8 16:39
黄石校长的“雷语”击中“教育不公软肋”



作者  孝昌县白沙镇政府  刘少峰

《楚天都市报》载,黄石九中7年级4个实验班欲更换高档电子白板,要求每名学生交2000元。由于该校7年级普通班不需更换黑板,有家长感觉钻进了“贵族班”的套子。该校校长认为:“穷人和富人不可能享受同等教育”。这位校长的“雷语”虽然伤及了社会公平,不过,却击中了当前教育不公的“软肋”。
教育的本质诉求是公平。这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而黄石九中校长说,电子白板可通过电脑操作实现多种功能,方便老师与学生交流,“谁投资,谁受益”,每名实验班的学生受益期可达3年。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有钱的孩子就可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无钱的孩子则莫进来。该校长的这番话与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的“教育就像买衣服,买不起就不要买”殊途同归。不过,他们的“雷语”与教育“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相违背,是在为各种所谓的借读费、择校费、赞助费等名目大行其道寻找借口。
其实,教育的不公由来已久。“穷人和富人不可能享受同等教育”,也确实是中国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近几年,党中央正以实际行动解决教育不公的问题,不过,离群众的预期目标还很远,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如果人们安于教育不公的现状,就会让人失去面向未来的信心。因此,我们对此不能麻木不仁,更不能为“教育不公”的扩张推波助澜。《中国青年报》披露,山东乳山县今年重点高中招生,录取分数线实行城乡有别,农村学生678分,城市学生为601分。这种对农村学生雪上加霜的政策,是一种明显的歧视性政策,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2009年全国高考中,有一半以上的省份高考人数出现十多年来的首次骤减,其中农村辍学率高达90%,这不能不说是教育不公带来的结果。“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温总理的话令人警醒。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只有实现教育公平,给所有人以向上层流动的通道,才能保证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如果把素质教育办成了“富人”的教育,那么,这显然严重背离了和谐社会的本义。因此,我们要从观念、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治愈“教育不公软肋”的良方。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不会出现“马太效应”,才不会引发社会断裂。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8 16:41
黑夜独白:剖析“杨元元之死”请不要走火入魔




    作者:黑夜独白

      杨元元死了,可是有关杨元元之死的争论似乎并没有结束。相反,却有愈演愈烈之势。12月29日晚,央视12频道推出了探秘“杨元元之死”的“心理访谈”,使用的题目触目惊心-------杨元元的吊诡人生。
    看这题目,我们是否有“杨元元”是洪水猛兽的感觉?
   
    自从杨元元在上海海事大学自缢后,网络,报纸,电台电视就没消停过,很多新闻媒体试图站在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找出这位高材生的自杀之谜。手段之高,方法之杂,令人瞠目结舌。他们,完全没有“逝者为大”的传统理念,给惨死的“杨元元”留下最后一丝尊严。
   
    杨元元死后,各媒体就闹翻了天,都想揪出幕后的“凶手”。仿佛找到“杨元元”之死的谜团,便能扬名立万,叱咤风云。笔者把这些新闻评论综合在一起,不外乎下面几种情况:一:将矛头指向上海海事大学,认为他们太冷漠;二:杨元元之弟是隐形杀手,太自私,他没有帮助杨元元,负起家庭的重担;三:杨元元之母太依赖孩子,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是“孝”杀死了杨元元,也是“孝”捆住了杨元元的自由;四:将矛头指向当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疑问“知识为什么改变不了命运”的根源;五:杨元元之死的罪魁祸首是她自己,是她太封闭,要求太高,理想太大,太过于坚韧,心理有问题。

      将以上观点放到一起,我们似乎看出了一点猫腻。这就是一场足球赛,每个观点后面的球员都想把问题的核心踢给其它一方。作为事发地的上海海事大学,绝不想成为福利机构,来承担杨元元之死的责任,不然,以后学校还怎么办?况且,承担责任之后会有什么后果?大家心知肚明。上海海事大学与杨元元及其家人相比,是绝对的强势,所以,他们接到球后,很快把球踢回去,也是必然的。当杨元元死后,网络把矛头指向她的弟弟,作为北京大学研究生的“杨弟”,在悲痛之余,肯定要洗清冤屈。于是他在天涯发帖,为自己解脱。有评论员把责任归咎于“杨母”,认为杨母还没到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便如影随形地跟着杨元元,如同绳索勒住了她,致使她行动“不便”,感情受挫,压力增重。指责“杨母”的新闻评论刚刚出现时,的确引起强烈关注,但渐渐的,也消失了。把“孝”当做罪魁祸首,毕竟是不得人心的,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怎能说推翻便推翻?所以“球”便传到教育体制与社会那边,与杨元元之死相比,这“球”的力道太轻了,“体制”与“社会”简直是铜墙铁壁,它能化解任何攻击。于是,“谁是杀死杨元元的凶手”的这只“球”,便不可避免地回到“杨元元”的脚下。死人是不会说话的,让她自己承担自杀的责任,这似乎是最好的结果。
  
      就这样,一部分新闻慢慢使用了“吊诡”的字眼,来剖析“杨元元之死”。央视的“心理访谈”则干脆用“吊诡人生”来直接解读杨元元。在节目中,嘉宾指出“知识改变命运”,但同时“性格也能改变命运”。显然,他们认为,杀死杨元元的“凶手”,就是杨元元自己。是啊!谁让你这么好学?谁让你这么贫穷?谁让你这么坚强?谁让你这么有理想……听着听着,我们觉得,这些所谓的理由怎么跟我们一贯强调的主旋律是那么不一样?
      诚然,杨元元自杀跟她的心理因素有关。但也别忘了,贫困与僵化的教育体制才是杀死杨元元的主要凶手。面对“贫困”,我们要说的太多了,因为牵扯到方方面面,大家是有心无力。而教育体制,已经被媒体“讨伐”了很多遍,仍异常坚固。当我们知道杨元元死亡的潜在原因,却不敢去碰时,切莫直接把“污水”泼在死去的杨元元身上。不然,那就是走火入魔,是为了吸引眼球,制造收视率。这与媒体责任无关。
      剖析“杨元元之死”就像是面镜子,你想在这里扮演什么角色?发出什么样的观点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8 16:42
观《士兵突击》----理想与现实之中的差距



作者:黑夜独白
自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亮剑》,《狼毒花》热播以后,荧屏上便充斥了许多的军旅题材电视剧,有《士兵突击》,《陆军特战队》,《大刀》等等,其中,以《士兵突击》最具有人气,无论从收视率,还是从剧情,场景,演员的表演来说,《士兵突击》无疑是堪称这其后军旅题材电视剧中的精品,网络上遍布着对《士兵突击》的赞誉,笔者也一样,非常喜欢这一题材的电视剧,可细细品尝,慢慢会发现,这部电视剧充满了硬伤,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启示。

                  
                                                                                            一
   

      《士兵突击》没有儿女情长的故事,整个故事以许三多为主线,贯穿其它个性分明的人物,充满跌宕起伏,剧中我军最新式的装甲车,轻武器,单兵战斗装备大量登场,吸引了许多军事发烧友的眼球,这无疑也是剧中再大的亮点。而电视剧中的煽情部分,也骗得了观众不少的眼泪。

      如果说《亮剑》是一部精神大餐,让人百看不厌的话,那么,《士兵突击》则是一道可口的流行晚宴,精神大餐不过时,看着朴素食着越嚼越有味,而流行晚宴吃后便忘,只不过当时觉得味美而已。

      剧中的许三多是个阿甘一样傻傻的人物,编剧为了烘托剧中的气氛,表现其重要的地位,安排了许多笨拙的剧情。如为了让许三多走向辉煌,首先把他分配到荒野上的五班,为了将他拉到部队中最牛的连队,安排了首长坐飞机突然发现许三多所修的道路,许三多开始在钢七连表现不好,训练跟不上去,剧中又安排了个默默为他牺牲的史今班长,当许三多在钢七连解体碌碌无为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曾经欣赏他的“袁朗”, 许三多在一次战斗中杀了人,心理受到打击,对自己的前途产生迷茫,剧中又安排了一群战友以高连长为首的“心理医生”, 许三多的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了,需要资金帮忙,剧中又出现了A大队的全体战友借钱给他度过难关的场景……象这样的情节太多了,许三多似乎不是一名我军走向辉煌的优秀军人,而是一名害怕断奶的婴儿,象这样的军人那里能打仗啊?为了让其走向合格的道路,许多领导,战友用心良苦,谆谆教诲他啊!我的老天,为了他一个人的辉煌,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部队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个人的优秀不是战斗力,况且许三多的优秀让许多战友默默付出,许三多建在他人心血之上的辉煌这是辉煌吗?我们都知道,我们的部队分等级,钢七连这样连队是军中过硬的部队,象许三多屡屡拖连队演习考评的后腿,没被踢出连队,剧中相反还安排了团长,班长力排众己帮助他,这也太牵强了,这不符合部队军事发展的规律,因为军事比他过硬,个人素质比他强的士兵比比皆是。军队不是企业,不是机关,他不可能等你变强了变硬了才去应付竞争,战争是不等人的。



                                                                                            二


      《士兵突击》为了达到煽情的目的,将钢七连安排了解散的命运,理由就是让钢七连的精神传播到其他部队,让钢七连的兵穿插到兄弟连队中做尖子,提高战斗力,这是本剧中最大的败笔。

        钢七连作为先进连队,机步连,思想过硬,训练刻苦,有战斗力,怎么说解散就解散了,象这样的集体,我们的首长我们的人民应该倍受重视啊?再说,就是精减部队也轮不上钢七连啊!应该是一连,二连等等都可以,难道是团长昏智了,瞎了眼睛?优秀的集体被裁减,平庸的部队却被保存下来了,实在是很令人费解。

      钢七连解散后,可《士兵突击》接下来剧集却炫染加浓了“钢七连”的气氛,老A的选拔淘汰赛,参加的人员有很多是原钢七连的人,经过艰苦的闯关,成才与许三多顺利晋级,整个部队参加的战士有那么多,可偏偏入围的三人中就有钢七连的许三多成才两人,这到底预示着什么?更愈发让观众觉得钢七连解散的可惜。

      老A淘汰了成才,原因是成才急功近利,不懂得珍惜身边的人,不理解钢七连“不抛弃,不放弃”真正的含义,似乎钢七连的精神就是我军的精神,连全军精良的特种部队都不得不佩服她的强大,这明显是编剧导演的煽情戏,让观众在惋惜与感动中来欣赏电视剧。

      不说编剧为了煽情而编造的故事情节,就连剧中细小的东西认真思考,发现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刘伍一在参加老A的选拔淘汰赛中竟然跑断了腿,钢七连是训练过硬的机步连,士兵都经过严格的体能训练,长途奔袭的越野应该是一个士兵最基本的表现,可偏偏训练过硬的“穿甲弹”在剧中就受了伤,而且还跑断了腿,成了瘸子,稍微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就是在奔跑中脚受了伤,经过治疗,也不会成了瘸子。所以说编剧为赚起观众的眼泪,不在乎留下多少可笑的把柄。

                                 


                                                                                      三

      不管怎么说,《士兵突击》都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文艺片都可以用虚拟的情节来博得观众的青睐,那怕是多么笨拙可笑。
      
    《士兵突击》单从这四个字来理解,就是讲叙一位士兵从平凡走向辉煌的过程,事实上它的故事情节也是这样,就是讲叙“傻子”许三多是怎样成为“兵王”的,剧中许三多懵懂,老实听话,没有心计,刻苦肯干,可以对困难与别人的非议默默承受,纵观现实,就可以发现,许三多的成功不是偶然,不管是企业还是机关里,领导都喜欢老实听话,可以接受批评,肯吃苦的部下,那怕是这名部下并没有过人之处。相反,那些有能力,有心计有个性象“成才”一样的部下,往往很长时间得不到领导的重用。

      值得忧虑的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军队现在的确需要人才来建设来发展,不管他们的“个性”如何,应该给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我们的国家才会富强,我们的军队才会战无不胜!不希望我们的现实如《士兵突击》一样,为“枪王”“成才”的发展设置障碍,因为留下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我们的国家需要统一,我们的民族需要复兴!

    《士兵突击》电视剧太赋予理想主义,又太现实主义,让人每看必有新的体会与思索。说它理想主义,就是说许三多的成功竟然有那么多的机缘巧合,可现实太残酷了,怎么会又有那么多的机会等着你?说它太现实主义,许三多并没有其它过人之处,坚韧沉默的性格却是他成功的最大要素,从许三多的身上可以折射出现实复杂关系中灰色的真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8 16:45
能够与网友坐在一起,就是进步-----评孝昌宣传部副部长与网友共商发展大计



                                作者:黑夜独白

      “我发现,现实中的网友比网络上的网友更可爱!”12月19日下午,槐荫论坛孝昌版庆圣诞迎新年茶话会在该县隆盛酒楼举行,当众多网友发言之后,该县宣传部副部长杨春这样说到。
        槐荫论坛孝昌版在当地是颇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孝昌网民在工作生活之余,通常汇聚到网络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针砭时弊,献计献策。其版块在线人数最高峰达到一千多人,平均每天浏览版块论坛的人数在几千人/次之上。可以说,一个论坛的版块受到老百姓这样的重视实属罕见。
        槐荫论坛孝昌版之所以受到老百姓的重视,是因为版块该讲叙的是“身边人,身边事”。并且还有大量反应民生的帖子。通常情况下,反映“民生”及“问题”的帖子出现后,政府有关部门会立即做出反应,调查帖子的所说的内容,如属实,会迅速解决掉,给网民一个答复。但是,由于网民对问题的看法不一样,因而对问题解决的结果与途径也不甚满意,所以一般情况下,网友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歧。2009年12月19日下午,论坛庆圣诞迎新年茶话会在该县隆盛酒楼举行,邀请了宣传部及孝感晚报网络部部分负责人和50多位网民“面对面”。这些“分歧”便以“座谈”“提问”“质疑”“聊天”的方式出现。
      让宣传部领导没想到的是,网友的质疑并没有论坛上的火药味道,相反,还充满着真诚友好的气氛。也让网友没想到的,政府有关领导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官僚”及“霸道”,相反还表现的幽默大气,处处妙语如珠。所以,网友对部分领导的真挚发言报以阵阵掌声。
      笔者作为参加联欢会的成员,了解论坛从衰到强的经过,也是草根,熟悉老百姓的心理想法,也和许多政府公务员交谈过,了解政府各单位面对网络媒体的做法。在这里不得不提醒广大网友,网友及老百姓参政议政任重道远,要想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仍需要走主流的解决渠道。论坛不过是倾泻心声的虚拟载体。
        所以,表面的“和谐”、“热烈”仍遮不住彼此之间的“分歧”,但是,表面的分歧也不见得是洪水猛兽,正因为有分歧,就证明我们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拉近了网民与政府之间的距离,能够坐在一起,共商家乡发展大计,就说明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说明政府是实实在在在关注老百姓的利益。这颠覆了以往政府官员高高在上,不顾群众呼声的做法。
        作为网民,哪怕政府前进了一小步,我们都会感到鼓舞与振奋,都应该给予鼓励。因为这种进步来之不易。真的希望这种“坐在一起”“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8 16:46
傲慢的上海 与 冷漠的大学

.
文/ 楚王后裔


  杨元元走了!
  这个湖北籍的女孩,上海海事大学09级公费研究生,不久前在学校宿舍卫生间内用毛巾上吊自杀。据悉,这个自幼丧父、家庭贫困的女孩,在多次请求学校允许其相依为命的老母亲与其同寝共住的愿望一再遭拒后,在母亲被宿舍管理员数次责难、被校方多次驱赶之后,在她看透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感叹“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却为何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之后,她选择了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自杀一瞬间,身后事唏嘘。逝者已去,亡灵安息,我们不忍对亡者不敬,而苛责其脆弱和避世的心境、行为。我只是难以理解:为什么一所公立的知名大学,却不能帮助一个贫困的学子照顾她年迈孤苦的母亲?上海之大,却安置不下一位老母亲简陋的小床!上海海事大学之大,却容不下一个本校学子可怜得近乎廉价的乞求!
  同在一江之上、千里之隔的武汉和湖北,近年就涌现出了多起大学生带母(带父)上学而得到学校理解、礼遇,甚至收到学校和社会道德表彰的典型事例:
  广西籍的武汉大学学生黄来女,在带父上学的艰难几年里,学校给了她莫大的帮助。黄来女自己说,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就是温暖的家,老师们就是她的家人,同学就是她的兄弟姐妹。云梦籍的随州职院学生彭军,当他“背着病父上学”的消息迅速在校园内传开时,学院和系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去看望他的父亲,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宿舍同学轮流帮着照顾他父亲,班上同学们自发组织为他捐款。……
  在我们湖北,这经济并不太发达的湖北,这样的事例太多了。而在上海的周围,在一些比上海和上海的大学经济条件要差得多的地方,这样的事例也层出不穷:
  在上海北边的山东,2006年,山东中医药大学女生侯俊娟带着病重养母读书,同时得到了同学、辅导员、老师、学校、当地医院、养老院、自己老家的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上海西边的江苏,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吕达带着盲母上学,学校在学生宿舍为吕母提供临时住宿,免除吕达的学杂费,并将通过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方式解决吕达的生活费。社会各界也纷纷捐款献爱心,母女俩终于在南京安家了。在上海南边的浙江,2008年,浙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女孩杨晓丽,背母上学,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受到到底政府的大力表彰,并被推荐、当选为“2007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还有,还有……这样的事例太多了。这些故事,常常让我们心生温暖,并对当事大学生表现出由衷的敬佩,对当事的大学和当地的社会致以敬意和谢意。这些对社会有良好正向促进作用的个案,它们所形成的道德旗阵,猎猎飘扬,让我们面对冷漠和傲慢的世相时,可以生出许多温暖和信心。
  可是,上海海大,你为“杨元元们”做了什么?你们让我们看到了什么?!一件杨元元之死的个案,虽然并不代表全部,却在这个冬天的冰冷里,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上海高校不敢让人恭维的文化价值和行为价值。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动物,它的经济、文化和道德生态。上海,你百里繁华,高楼林立,却让我们看到的是你不时表现出的傲慢。上海海大,你巍巍学府,知识高地,却让我们看到了你满目的冷漠。
  成才先成人,百善孝为先。在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中华,孝老敬亲是传承百代的经典美德。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理所当然应该成为这种美德的传播者、鼓励者、践行者。但这次研究生因贫自杀事件,却在很大程度上毁灭了民众对上海以及上海高校的希望和好感。
  上海,上海海大,收起你的冷漠和傲慢,你应该谦恭一点,再谦恭一点。面对道德的制高点,你应该距离道德的地平线近一点、低一点,为他做一点,再为她做一点。否则,你收获的将不仅是我们的不屑,还有鄙夷。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8 16:48
当小红花变成了大白菜
文/甘武进


  每天下课后,成都实验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围在教室里的“农场”旁,料理起自家的“菜园”。“菜园”里“蔬菜”的级别直接和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挂钩。把学生综合表现化身为一棵棵白菜,而不是传统的小红花。这一激励制度的小小创新,引发了学生们的广泛兴趣。(10月21日四川在线)

  教学理念能与时俱进,这对千万莘莘学子来讲是个福音。一直以来,小学教育中采用“小红花”来肯定学生的成绩、在校表现,教室墙上自己的名字下的小红花,会激励小学生们努力学习、遵守纪律、争取各类先进。因为对小学生来说,这种荣誉是至高无上的,甚至比家长奖励给自己的任何礼物都要神圣。

  然而,现在是信息时代,孩子们的视野开阔,对各种新奇的事物都是满腔热情。如今,网络“开心农场”的流行,小学生的眼睛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农场”里的“蔬菜水果”吸引,假如老师们看到学生沉迷网络“开心农场”,就一棒子打死,或明令禁止学生上网,应该是不现实的。 孩子们对“开心农场”的兴趣点在于游戏中的竞赛和升级。抓住了这点,让传统的小红花变成大白菜,“校园农场”自然在学生中就有了市场。

  该校将网络游戏的理念引入教育教学中,因势利导,化有害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把以前的大红花变成现在的大白菜,在教室里开辟了校园版的“开心农场”,这也正是教育不断适应时代变迁的产物:寓教于乐,激励学生上进,并把学生中有沉迷网络游戏的倾向有效地淡化。这种高明的做法,值得其他学校去学习和借鉴。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5-18 20:04
温暖的吕王中学与冷漠的海事大学
                                                                            文/世事沧桑

        大悟县吕王中学何家坤老师背病父资教山区的事迹经本报报道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全国各大媒体、网站争相转载报道……大学毕业生何家坤悄悄带着父亲资教,没有向学校提任何要求。一周后,校领导从其他老师口中获悉此事,便带了一些粮油米面上门看望。考虑到何家坤的实际情况,学校决定多分给他一间宿舍……山区环境艰苦,吕王中学专门为资教老师建了一个食堂,请专人为他们做饭。学校规定,只有资教老师和老何(何家坤父亲)可以吃小食堂,校领导也不能破例……(2009年12月20日《孝感日报》报道)

        而与何家坤同为八O后的杨元元却没有这般幸运。杨元元这个湖北籍的女孩,上海海事大学09级公费研究生,不久前在学校宿舍卫生间内用毛巾上吊自杀。据悉,这个自幼丧父、家庭贫困的女孩,在多次请求学校允许其相依为命的老母亲与其同寝共住的愿望一再遭拒后,在母亲被宿舍管理员数次责难、被校方多次驱赶之后,在她看透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感叹“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却为何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之后,她选择了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自杀一瞬间,身后事唏嘘。逝者已去,亡灵安息,我们不忍对亡者不敬,而苛责其脆弱和避世的心境、行为。笔者只是难以理解:为什么一所公立的知名大学,却不能帮助一个贫困的学子照顾她年迈孤苦的母亲?上海之大,却安置不下一位老母亲简陋的小床!上海海事大学之大,却容不下一个本校学子可怜得近乎廉价的乞求!

          百善孝为先。何家坤和杨元元都是接受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熏陶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八O后,都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在社会和学校的不同反应下,其结果也大不一样。带着孤苦伶仃年老体弱的老母求学的杨元元在上海海事大学没有得到学校人性化的关怀与温暖,最终看破红尘而选择以自杀方式结束如花的年轻生命。而大悟县吕王中学却对何家坤大开绿灯,不仅仅允许其带病父资教,还从生活各方面给予其父子倾斜照顾,让何家坤更加信心百倍地生活下去。

          笔者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冷漠更可怕的事情了。冷漠要比贫穷可怕一千倍。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冷漠杀死了杨元元。而关爱却象那春天的雨水一样,滋润着贫穷困难的何家坤去战胜困难,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照顾好病中的父亲。也就是说,何家坤比死去的杨元元要幸运得多。

          “资教老师的到来,为学校的教师队伍增添了活力。他们起点高、素质高,成为学校的核心力量。他们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我们感谢他们,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吕王中学校长黄宏远如是说。

          不知道上海海事大学有关领导听到吕王中学校长的一番话后作何感想?
                                                                                                                                    (写于2009年12月21日)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5-18 20:11
多点“回复式”点评如何?

文/被逼梁山




  
  前些时,笔者阅读中国工商报《时代广告》专刊刊登的一篇介绍江苏省兴化工商局创新思路,不断延伸广告监管触角,使广告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视野和领域的消息后,写下《广告监管为啥总盯着那“一亩三分地”》的言论,投到了专刊设置的公共邮箱里,当即收到了自动回复。不久,笔者又收到了责任编辑喻山澜老师的回复,他在回复中写道:“此稿比较有见地,胆大,但不宜公开见报。不过你的观点也有不太对的地方,因为食品、药品等等都是国家确定的广告整治重点,事关人民生命健康,所以这一亩三分地是一定要盯紧的。”
  此稿虽然未能见诸报端,笔者和喻山澜也素未谋面,但说心里话,收到这个“短短”的回复,笔者心里的那份感动由然而生,分明体会到了报社对通讯员的拳拳责任感,编辑对通讯员的无私关爱心,不禁为之击节叫好。
  “回复式”点评,彰显了编辑的责任心。“回复式点评”,变居高临下为平起平坐,是编辑对通讯员辛勤劳动的一种尊重和“再创造”。令编辑眼前一亮的好稿,赞扬几句,更能点燃通讯员写作欲望;稿件较差,指出不足,以利通讯员改进。此“滴水见阳光”之举,拉进了报社与通讯员的距离,彰显了报社培养通讯员、服务通讯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回复式”点评,弘扬了编辑的奉献精神。编辑每天面对大量来稿,工作十分繁忙,做好“回复式”点评工作又人为增加了一项繁重的劳动,点评虽短,但毕竟要花费一定的精力,没有扎实顽强的工作作风是不行的。可以说,“回复式”点评,简约而不简单,是直接的“新闻面授”,如果心里没有时刻装着通讯员的胸怀,行动上就难以保持特别奉献于通讯员的精神。
  “回复式”点评,提高了通讯员的新闻实践能力。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需到生活的海洋中撷取五光十色的贝壳。无庸讳言,编辑每天收到的大量新闻稿件中不乏闪闪发光的“金子”,但大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不能见诸报端的“残次品”。残在何处,次在哪里,通讯员不知道,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不及时开出药方会诊,通讯员在新闻采写上的病根一时难以割除;若能及时进行“回复点评”,就使其迅速找到病因,在今后的写作中就会注意和避免毛病再次反弹。
  诚然,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是提高通讯员写作能力的常态式的好办法,但不可否认,培训班重新闻理论学习,轻新闻实践应用,对于一个刚刚捉刀码字的写作者来说,仍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而“回复式点评”则不同,是对通讯员来稿的具体点拨,是对“下水游泳”、“潜水捉鱼”的具体指导,更有利于通讯员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有时还会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盼“回复式”点评如一缕缕新风吹散开来,成为架起媒体和通讯员互动双赢的“连心桥”,不断强化媒体责任力、打造媒体社会公信力的“倍增器”。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5-18 20:13
整合孝文化资源  提升旅游业品位
——对孝昌县打造孝文化旅游品牌的构想
作者 孝昌县白沙镇政府 刘少峰

孝感因“孝”而得名,孝昌也因“孝”而得名,二者一脉相承,密不可分。1993年,国务院批准在花园镇建立新的孝昌县,使此地又回到了历史给她铸造的文化定势。孝文化是历史赐给孝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如何利用孝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    孝昌县拥有丰富的孝文化资源。
“孝昌”的县名是中华孝文化的历史积淀在域名上的反映。孝感的第一个县名叫“孝昌”。“孝昌”此地在汉属江夏郡,晋以后属安陆郡。安陆郡此地孝子昌盛,孝名远扬,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被、孟宗哭竹成笋等故事广为流传,影响很大。孝昌县因“孝行昌盛”而命名的,这里自古以来,孝子云集,民风淳朴。孟宗是三国时的大孝子,他是孝昌县人。他“哭竹成笋”的原因,在古人看来,是因为“至孝之所致感”。史载,元嘉三年(公元453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长子刘劭弑父篡位,改年号太初,文帝三子刘骏率部进行讨伐,讨“逆”成功,取得了皇位。刘骏为了巩固皇权,倡导孝行,改年号为“孝建”(公元454年),下令嘉奖有孝行的人,并在安陆县东部、郧县南境一带析置一新县,取名叫“孝昌”,以褒扬此地孝行之昌盛,同时也表明以孝治国的决心。当时的治所就在今孝昌县花园镇中胡村北(澴河边上)(据孝感历史专家姚震中考证)。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认为,孝昌“因孝子董黯立名”。董黯,字叔通,东汉浙江句章(今慈溪市)人,他侍母至孝,曾长途跋涉弄回大隐溪水给母亲喝,终于治好了母亲的病,后来,他辞官不就,迁居原孝感县北吉阳(现广水市南有吉阳山)。由此看来,“孝昌”这一地名是因“孝”而得名的。五代后唐时期,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祖父李国昌的名讳,于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改孝昌县为孝感县,意指孝亲之情感天动地。此为孝感得名之始。后来,孝感县的县治由北迁到如今的孝感城区。清初 ,孝感知县张耀士说:“孝感以永名,孝感之孝子非独永也。”这说明孝感孝子之多。可见,孝昌、孝感这些地名含有丰富的孝文化内涵。
孝昌的孝址遗迹是孝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实证。张良皋先生(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孝感石棚——孝文化的一处源头标志》一文中介绍:“孝感观音湖水库岸边一处小丘上,有一座石棚,当地人称为“棺材石”,传说是秦始皇搬来的。石顶原有文字铭刻,但已漫漶难识,有待考定。据鄙见,在原始时代,石棚是一种生殖崇拜的象征;到文明肇启,石棚转化为“高禖”,是奉祀嗣续和婚姻之神的礼仪建筑。”他认为,石棚若是人工建造,其孝文化价值将不可估量。
双峰山是乾隆御赐节孝金匾的孝媳故地。大砦村头的两棵龙柏就是最好的印证。大砦村人多姓胡,但胡家子孙们却把一位邬姓女性奉为自己的开基先祖。相传明永乐年间,一位邬姓母亲带着几个胡姓孤儿逃难来到大砦村落户,含辛茹苦地将他们抚养成人。永乐二十三年,邬母去世,人们把她葬在村旁,并在坟头栽下两棵柏树表示纪念。大砦村人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着这两棵树。古老的龙柏向人们展示着孝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如今,此处已开发成双峰山著名景点。据民间传说,七仙女当年飞天回宫,是由孝感最高的双峰山某处的“百步天梯”上天的。可见,双峰山是孝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孝昌县周巷镇青山村青山口西南有个“哭竹港”,就是因孝子孟宗哭竹生笋而得名。这里有孟宗墓、孟宗泣笋台、寺庙、碑林等遗迹。又悉,孝昌县花园镇长胜村也有个哭竹港,在这个自然湾,人们还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岩洞。孟宗墓、哭竹港究竟在何处?这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考证。武昌、鄂州、浙江湖州等地人说,孟宗哭竹的故事发生在他们那里,这情有可原,因为孟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已变成了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民族精神。这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这种资源是可以共享的。不过,笔者曾写过《孟宗故里源流考》和《再考孟宗故里源流》,在文中澄清了一些人的误传,用大量的事实证明“孝昌是孟宗的故里”。
孝昌县白沙铺原来名不见经传,在明朝初期,陈氏义门的一支迁到此地,子孙日益繁荣昌盛,陈氏家族就借用明朝著名理学家“陈白沙”的名字命名此地。陈白沙侍母至孝,被当时人们当作“活着的孟子”。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宋仁宗将《陈氏义门家法》收入国史馆,且赐王公大臣各一本,使知孝义之风。可见,陈氏义门家法当时在全国影响之大。陈氏家族以“白沙”命名此地,反映了他们对孝道的推崇。现在,白沙铺以陈氏人口最多,陈氏后人对旧家法进行了重新修编,让新家法成为人们治家的家训。正因为有这段历史,所以,白沙铺被载入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和主编)。由此可见,白沙是一个具有浓郁孝文化内涵的地名。在孝昌县白沙镇还有一段王莽追刘秀的神奇传说,井因有“义”而救了刘秀。它的“义”是孝的拓展和升华,是一种“大孝”。
这些孝址遗迹是传播孝文化的良好载体,是孝昌孝文化源远流长的佐证。
孝昌的寺庙是传统孝道观在宗教层面上传播的载体。寺是供奉佛祖的地方,庙则是祭祀先灵的地方,二者都向人们传播了寻根意识和感恩意识。中国传统孝道观主要是由儒家孝道思想和佛教孝道思想以及先秦诸子的孝道思想所构成。儒家的入世之孝与佛教的出世之孝,都彰显了孝道的基本精神。佛制戒要求弟子出家前必须首先取得父母的同意。同时,佛孝的轮回、平等、慈悲以及自利利他思想,是佛教孝亲观超越于儒家孝亲观的根源所在。佛教要求子女践行孝道、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特别是《孝经》所提倡的孝道伦理是一致的。大悟山金顶“弥陀寺”是隋末名将伍云昭修建的,迄今1310余年。白沙镇的赵寺皇庙是宋太祖赵匡胤为感谢救了他性命的和尚而修建的,被列为省佛协107号景点。“九龙寺”乃明代布政史李道元所建,迄今800余年。白沙镇的五显庙因僧人“医身显德、医德显廉、医技显精、医理显高、医风显善”而得名,这表明了僧人具有医世济人的责任感,体现了劝人向善的孝道精神。此外,孝昌还有真君庙、项家庙、观山禅寺,牛迹山寺等寺庙。这些寺院既是景点,又是传播孝文化的场所。
孝昌县的名人资源是人们践行孝道的标本。高燮曾(1841-1917) 是孝感白沙铺高家湾人(当时属白沙铺,现属花西乡),他是第一个向光绪帝上疏举荐康有为的人。高燮曾热爱乡梓,曾捐俸在故里修建学堂,供家乡子弟就读,对家乡贫苦士民亦常尽力相助。他侍母极孝,当地人有“高孝子”之称。他的母亲病故,他守在灵枢前,忽闻惊雷,就恸哭不止,担心母亲受惊,大有古人“闻雷泣墓”之遗风。(出自高容《回忆我的祖父高燮曾》)令人痛心的是,高燮曾的墓地却很少有人前来凭吊。中国现代历史文化名人丽尼是白沙人,他在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时,在《江南的记忆》中写道:“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底”。巴金曾经深情地说:“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的!这样响亮的声音,这样深厚的感情,我们永远忘记不了《江南的记忆》的作者。”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将国民党的重要军事情报转交给了党组织,对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了大功。令人遗憾的是,他的故居至今荡然无存。李文田是孝感白沙铺(今属孝昌县花西乡)栗林乡严李家湾人。他与“鉴湖女侠”秋瑾女士一同加入同盟会,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赞扬。他谢绝清政府的进士学位,在门楣上大书“痴农摒翰”。遗憾的是,这个匾额至今没有踪影。这些名人的爱国情怀是“移孝作忠”精神的具体体现。丰山镇妇女况孝蓉被中央五部委评为“全国敬老好儿女奖”,她的事迹还被录入地方小学课本教材《可爱的孝感》。周巷镇妇女刘青枝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十大敬老好儿女”荣誉称号。这些名人资源,其实是孝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
孝俗是孝昌独具特色的孝文化资源。楚人素有“深固难徙”的情愫,楚辞中有“狐死必首丘”之说。孟宗“犯禁委官”,回家奔丧,庐墓三年,产生这种举动的原因之一是当地孝俗的感召所致。现在,一般人家堂屋里的中堂上都供有“天地君亲师位”的牌位,“亲”在第四位受到敬重供奉。民间还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可见父母在后人心中的位置之重要。在民俗中,只要父母在,子女岁数再大也不能称为“老人”,男人不能留胡须。父母亡后,直系亲属为“大孝”、“重孝”,送葬时要披麻戴孝,一般要颈围五尺长白布,全身着白服,脚上穿白鞋。丧礼结束后,头七未满不得上他家串门,还要守孝三年,供饭三年,守孝期间不得穿红戴绿。对于丧户,春节贴春联颇有讲究。长辈死的第一年为白色对联,第二年贴黄色,第三年贴绿色,第四年才贴红色。从孝昌年俗、婚俗、丧俗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此地孝文化之浓郁。
二、    打造孝昌孝文化旅游品牌的可行性
唐朝诗人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阐明了文化与旅游的辨证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不仅是民族思想文化的宝藏和精神家园,而且也是一种战略资源和生产力要素,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现代旅游经济潜能;而新兴现代文化则是旅游资源的重要补充和生力军。四川省历史文化古镇孝泉是中国“涌泉跃鲤”、“安安送米”的故里,这里打造的孝文化旅游品牌很有影响力。浙江湖州举办了“孝文化”生态(乡村)旅游节,进而开发了“银发市场”。  植根于中国文化的百度,在推出“社区搜索”理念之时,从孝文化中发现了商机,推出了“百度全家游”活动。这些地方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提高到一定水平后人们自觉的、必然的文化需求和精神追求,是一种积极、健康、科学的娱乐身心、修身养性、提高素养的高尚生活方式,是一种获取审美享受、心理满足,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完善自我,使自我人格得到全面提升和发展的高级精神活动。由此可见,文化是旅游的生命,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无力的。若将文化与旅游割裂开来,那么,文化将成为无本之木,而旅游也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不前。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已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而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这是很难模仿和复制的。因此,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的文化特质,这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越来越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永葆青春。
    孝文化是孝感的特色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董墓春云”之所以成为孝感八景之一,其原因就是因为有孝文化与景点的有机结合。双峰山景区建立了孝文化公园,吸引了不少游人前来品味孝文化的无穷魅力。孟宗文化是孝昌县的特色文化,是孝昌县的“名片”。随着时代的变迁,孟宗文化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其内涵也不断被充实。孟宗“哭竹生笋”故事的影响已超越了事件本身的意义,而被人们积淀为一种思想、一种传统美德。《宋史•348萧畸传》载:“调望江令,治以教化为本。访古迹得王祥卧冰池、孟宗泣笋台,皆为筑亭……俾民知所向”。孟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留下了不少遗迹,人们通过“孟宗泣笋台”等遗址来缅怀这位先贤。现在武昌、鄂城等地依托孟宗文化打造旅游品牌,这就是孟宗文化广泛传播影响的结果。孟宗的故事传入日本后,日本人民遂把能在冬季长出竹笋的毛竹,叫做“孟宗竹”。日本祗园有孟宗山,山上有孟宗像,其文化影响引起了世界瞩目。相比而言,孝昌县开发孟宗文化就略显滞后,令人遗憾的是“孟宗笋”的商标已被福建省抢注了,“孟宗哭竹”这一文化资源被很多地方移植了,这让人感到十分惋惜。可喜的是,人们已开始重视对孝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周巷镇青山村每年举行的“三月三孟宗文化会”,就吸引了上万群众前来观看,并引起了省内外的关注。目前,观音湖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孝昌县熊畈村也成为全省旅游名村的候选者。这些工作是令人兴奋的,给我们打造孝文化旅游品牌增强了信心。总之,孟宗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是人们了解孝昌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开发和利用好这一文化资源,打造孝昌孝文化旅游品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对打造孝昌孝文化旅游品牌的构想
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以“孝”闻名的孝感市的特色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孝文化是孝感市的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将孝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带来广泛而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这对促进地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化旅游业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是一个地区的名片。文化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是一个地区整体形象和综合实力的体现。发展文化旅游业有利于塑造和改善城镇整体形象,有利于提高城镇知名度,有利于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对于增强群众的开放意识,营造开放氛围,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笔者特提出如下构想:
1、以观音湖这个国家级的4A景区为龙头,将孝文化资源与孝昌八景、孝感八景等自然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让景点插上“孝文化”的翅膀,变得更有灵性。
2、将自然景观、名人资源、佛教资源、民俗资源融为一体,从而产生强烈的孝文化聚集效应,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前来旅游观光、投资创业。
3、在孝昌城区国道转盘中央塑造好孟宗像,命名一批富有孝文化内涵的街道、村落、产品等,让人们一走进孝昌,就知道孝昌人的精神追求。
4、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弘扬孝文化与展示孝昌形象融为一体,通过大力宣传、普及孝文化知识,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促进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会和谐。
5、利用自然生态和“孝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开发老年旅游产品、大力开拓老年旅游市场。
6、科学地构建孝文化旅游网络。将孟宗文化景点、历史遗址、名人故居、佛教场所等串联起来,构成孝昌县孝文化旅游线路,让人们在旅游中感受到孝文化的无穷魅力。同时,将孝昌的孝文化旅游网络与云梦的黄香墓、应城的欧阳修守孝三年遗址等连接起来,打造孝感孝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7、抓紧修建李文田、丽尼、张瓒等名人故居,让游人在观光中提高对孝文化的认识。要大力保护好义井、高燮曾墓地,加大对这些具有历史意义地点的宣传力度。
8、以全省旅游名村的评选活动为契机,推出一些以青山村、熊畈村等为代表的乡村孝文化生态旅游品牌,从而扩大对外影响,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9、加大对“孟宗哭竹”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力度,迅速注册“孟宗”商标,防止这一文化资源被闲置,或被人占用和掠夺。
10、成立研究机构和领导协调机构,科学制定孝昌县打造孝文化旅游品牌的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积极稳妥地做好孝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工作。
当前,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实践证明,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打造孝昌孝文化旅游品牌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脚踏实地做好这一课题。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5-18 20:15
安陆是不是“李白故里”?

文/我亦爱飞



  2009年对安陆市来说,是一个热闹的年份。3月,“全国水墨漫画理论研讨会”在湖北安陆成功召开。11月18日,首届中国银杏节即将在安陆市举行,期间还要举行安陆市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揭牌仪式。安陆市借势做了一个宣传安陆的电视宣传片,8月中旬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四套滚动播放,里面有“李白故里,银杏之乡,湖北安陆欢迎您……”的字幕。谁知字幕中“李白故里”的关键词被一位江油网友看出了问题,19日中午1时多率先在百度江油吧发了标题为《江油遭受“李白故里”危机,央视4套是帮凶》的帖子。这位网友的帖子很快引发众多跟帖,甚至还有网友前往百度安陆贴吧发帖展开讨论。江油网友们的激烈讨论很快引起了江油市委、市政 府有关领导的重视与反应。21日下午,江油市委宣传部分别向央视和安陆市委宣传部发函,要求停播宣传片。江油重申“李白故里”为江油市政 府组织申请的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并表示,若安陆继续播放宣传片就是侵权,将保留法律追究的权利。此事近日在《绵阳晚报》、《华西都市报》、《腾讯网》、《搜狐网》、《楚天都市报》等全国各大媒体都有报道。

  安陆在央视的宣传片中究竟能不能用“李白故里”,针对江油的说法,我觉得要从学理和法理上予以厘清。

  首先是学理的问题。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汉语大词典》(书号:ISBN 7-5432-0004-X/H.5)对“故里”的解释是:故乡;家乡。对“故乡”的解释是:家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可见,长期居住过的地方也可以叫做“故里”。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这点在学界已形成共识,江油对这方面也未予质疑。所以,对于李白居住生活过十年的安陆,称为“李白故里”是有道理的。

  再就是法理的问题。

  据安陆市工商局提供的资料,目前,“李白故里”作为商标,有三个法人、自然人在正常使用。一是四川沱牌曲酒有限公司申请的(注册号:3385294)酒饮料类“李白故里”商标;二是江油市文化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申请的(注册号:1953474)旅游类“李白故里”商标;三是刘光林申请的(注册号:3642723)旅馆餐饮类“李白故里”商标。可见不同类别或性质的商品可以用同一个字符商标。安陆市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是以政 府为主体的一个市域综合宣传片,是对安陆市一个整体的介绍或展示,“李白故里”在里面,更多的是一个学理的概念和词语上的斟酌。虽然宣传片会给安陆市的企业带来隐性的商机,但宣传片本身的商业动机不明晰。就象一个好客的人,向朋友介绍他家的情况,热情欢迎朋友到他家做客一样,他更多的是情感的沟通,而不是一个商业的运作。以一个政 府为代表的地域,是不能作为一个企业或商品的概念出现的,故而“李白故里”在央视的宣传片里,它不是以商标性质出现,更多的是从文学技巧的角度,对一个地域文化的介绍。它不是商品,也没有商标的性质,作为文学意义上的词汇,说它对商业上的侵权是没有意义的。

  安陆与江油因李白而互相了解,互相关注。记得在去年汶川地震时,安陆网友们对江油李白纪念馆十分关心,网友们在网上看到江油李白纪念馆因地震而受损严重的图片及文字,使安陆网友们十分痛心。这些图片及文字也被相应地转载到了安陆的各个网站上,安陆网民把江油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情。汶川地震时,安陆第一时间向江油捐款50万元。从过去的一系列事情来看,安陆对江油是友好的(此前,安陆不知道“李白故里”是注册商标,对江油不存在主观上的冒犯),这种友好是因李白而缘起,作为安陆人,我也想这种友好因李白而继续维系。

  其实,短短几天,因安陆宣传片中“李白故里”而引起江油的争议以来,双方都得到了好处。正如广东记者程明盛在自己的博客里谈江油安陆李白之争时说:“如果不是湖北安陆与四川江油因央视广告的"李白故里"之争,不少人也许不知道江油拥有经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的"李白故里"专有权,可能不知道李白有生于四川江油一说(另一广泛流传的说法是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许多人也许不清楚李白最重要的10年岁月在安陆度过(在安路娶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为原配,生一子一女,创作《静夜思》、《蜀道难》、《行路难》等千古名篇)。”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更愿意把此事当成一个由安陆无意中发起的,江油积极合作的成功的公共策划事件。如果江油硬是宥于“李白故里”之争,而与安陆法庭相见,到时布帛成干戈,则也如记者程明盛所说“若江油在‘李白故里’之争中不依不饶,执意将争议变成排他性争斗,就会让世人看出一个偏狭的江油。”李白在天有灵,恐怕也是不愿吧!

  李白不是安陆的,也不是江油的,李白属于中华民族甚至属于全世界。李白因在安陆与江油所留下的特殊印迹,使两个城市都有了“李白故里”的属性(“李白故里”于两地都有其自然属性,但江油却有社会操作的因素),两地都滋养与成全过李白,从情感上,我更愿意两地把此次事件当成一段佳话与学术争论的因由,以此为机,加强合作与交流,资源共享,两强联姻,共同开展李白学术研讨。这样,共同发展、互相提高的事是几乎看得到的。江油的朋友,你们说好不好呢?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5-18 20:16
莫让“连坐”破坏社会和谐
作者 孝昌县白沙镇政府 刘少峰


最近,陕西榆林横山县两位老师被强令停课,原因竟然是让他们回家阻止亲属向上级反映当地煤矿私挖滥采的问题,若阻止不了亲属的行为,就不能回来上班。(7月20日中国广播网)这两位老师被强令停课,这是封建时代“连坐”现象的现代版,这种工作方式令人深思。
连坐是中国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这种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今,这种带有强烈人治色彩的工作方式却沉渣泛起,在现实生活中颇有市场。在2004年的湖南嘉禾拆迁事件中,县委县政府下文要求全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做好珠泉商贸城拆迁对象中自己亲属的“四包”工作。“连坐”这一工作思路在这里实施,致使不少夫妻离婚,父子反目。教师李小春、李红梅两姐妹因没有完成“四包”任务而被暂停工作,最后被嘉禾县教育局从县城调往偏远乡镇。令人欣喜的是,制造嘉禾拆迁事件的相关责任人受到了应有的党纪政纪追究。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所以,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就成为一些地方维护社会稳定的“法宝”。可是,一些人曲解了“包保责任制”的内涵,将“包保责任制”简单异化为封建时代的“连坐”,这就有违现代的法治精神。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的,但这种影响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框架里进行。横山县把无辜的老师和无辜的工作人员当作人质,让他们用辛辛苦苦得来的工作职位做“抵押”,去为政府遮掩丑事,这是对法律精神的践踏。试想,在横山县,政府的权力还可以将“连坐”对象进一步扩大化,这样,医生也可以被强令歇业,学生也可以被强令不上学。权力一旦脱出了法律的轨道,就必然让人感到面目可憎。
保障民意畅通是我们建设法治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时下,我们的一些地方领导片面地认为群众*****破坏了社会稳定,他们对民意缺少应有的敬畏心,对矛盾的化解也一“堵”了之,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乱象丛生。其实,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胡联合认为,中国有很多机制来处理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而这些机制的改革步伐大大落后于社会矛盾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程度。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探讨科学的矛盾化解机制,而不应一“堵”了之。从这个角度看,横山县的“连坐”现象这一样本值得我们认真地剖析。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5-18 20:19
一点小行动,一份真感动

文/蜀汉忠臣



        这几天心里一直颇不平静,只是为了身边的一些点滴小事有所触动。

        前两天的一个中午,我独自到银行去取钱。在取款机前不免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戒备心理直线上涨。忽然就瞥见两个全副装束的警察在附近逡巡,不知为何心里就放松了许多,按部就班地取了钱,从警察身边走过时,竟平生第一次这么强烈地感觉到:有警察真好。

        晚上,从外面回家,夜已经很深了,街面上的行人已渐稀少,我心里不禁有点忐忑,赶紧加快了脚步。经过十字路口,看见一辆警车静静地停在那里,不觉就放慢了脚步,舒缓了心情,前面就是家了。

        我不想夸赞什么。因为,保护公共安全本来就是某些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我也曾耳闻目睹了有关警察的负面新闻。但是当我亲身经历了这点滴片段的时候,我还是禁不住有点欣喜,有点感动。

        我曾经在广场上见识过威武的警察大操练,曾经在电视里欣赏过无数的*****好形象,曾经听过报告,曾经看过材料,但是那些宏大的、正式的、堂皇的举措远不如这些点滴的、琐碎的小事给我触动,让我感动。

        为什么会这样?我不禁想起了三国时期刘备说过的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这人半生戎马,没留下过什么哲言,惟独这句话一直流传至今,发人深省。确实,在街头进行治安巡逻,在深夜搞好安全值守,这些具体而微的小事杂事远不如大张旗鼓地演武、痛快淋漓地破案来得气势恢弘,来得成果斐然。可是它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具体生活、具体利益,每一个普通人的幸福生活,每一个普通人的人生大事,不就是由一个个鸡毛蒜皮组成的吗?

        同样,走进银行,过去需要排长队等待的烦恼减轻了,专门增添了叫号机,增设了舒适的座椅,虽然仍然需要等待,却再也无须拥挤地排队,自然也就更不必担心有人插队。小小的改进却体现了对顾客的关心。

        而前些时那些轰动一时的群体性事件,无不是从一桩桩小事、细事演变、发展而来的,如果一开始就能够多做些“善小”,少做些“恶小”,自然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否则,就象另一句名言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

        当然,生活中的琐碎成千上万,难免如意,记得一位古人曾经说过:“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无法刻意求全。

        即如近日早起,骑车送孩子上学。每日洒水车准时于早八点辛勤地在路面上履行职责。如果在盛夏,肯定清爽宜人,我自然又该感动了。可是时下正是数九寒天,清晨正是温度低时,又正值八点钟大家纷纷扰扰,急急忙忙骑车或送小孩上学,或奔单位上班,水洒在路面上,遇到低温,不免潮湿凝滑,有的地方有的时候甚至凝结成霜,我就亲眼见到不止一次发生车倒人摔的现象,因而也就实在感动不起来。

        其实,我也不想批评谁,环卫人员一大早起来忙前忙后的,也都很不容易。但是,如果能够根据冬夏时令的不同,适当地稍作调整,事情虽小,会不会减小一些群众的不适,增加一些群众的感动呢?

        我们常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的,每一个大的进步、大的变化,无一不是从小处开始的,所以哲学上才有质变量变的原理,所以*****涛同志才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如果我们每一个公共部门都能够多一点实际的小行动,多给群众一个小小的笑脸,多给群众一点小小的方便,我相信每一个群众也都必将和我一样,每天多一份真感动!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5-19 12:48
孝昌公交“沉浮录”!

文/山那边的男人


        今天在网上看到了有坛友发帖呼吁支持孝昌公交事业的帖子,我从心里感到高兴,公交车的起起落落见证了孝昌的历史。不管公交车这次还会不会继续短命夭折,看见久违的公交车在我们孝昌营运了,虽然早已没有往日的风光,但还是值得孝昌人民高兴的一件幸事!
      孝昌公交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从赚钱机器到烫手的山芋,经历了曾经的辉煌与没落,孝昌公交成就了一批人发家致富的梦想,也让一些人的美梦破灭!孝昌公交的起起落落,沉沉浮浮,停停摆摆无处不见金钱与利益的影子。
        曾几何时,我就孝昌公交现象作过浅薄的分析,孝昌的公交发展从开始就脱离了服务大众的公益性质,只是成了少数人利用垄断谋取财富的工具而以。公交发展初期,公交车红火的生意,就如一台赚钱的机器,早就激红了一些人的眼睛,有钱赚的时候,蜂拥而上,生意清淡的时候,纷纷停摆无人营运。有人说,这是市场经济规律下的必然结果,也有人说,咱们孝昌太小,孝昌的老百姓根本不需要公交车。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想只有老百姓的感受最深,任何城市的交通都是优先发展公交事业的,一个城市公共交通代表了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只是咱们孝昌的公交在一开始就和服务大众这个宗旨背道而驰了。在某些人眼里,它只是一台赚钱的机器,只是一条通过垄断来获得利益的途径,而缺乏对孝昌公交发展的长远考量和谋划。公交赚钱时,众人争先恐后,跑关系、找门路,拚命都想挤进去分得一杯羹;公交没落时,就像一砣“臭狗屎”,无人敢问,无人敢闻,无人敢碰,最后是无人敢坐了。
        孝昌到底要不要公交车呢?其实,公交事业的发展,是政府服务民生体现公益的表现,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更是咱们普通老百姓的现实需要。
        孝昌公交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孝昌整体公交市场的通盘考虑和谋划,离不开政府的调控和监管,更离不开孝昌人意识的提升。因此,要保证公交车能够不再停摆,只能是将公交、出租、短途客运班车、“麻木”进行整体规划,走公益与市场结合之路,来争取公交生存的空间。
        公交车的营运,说明了咱们孝昌一些智者的英明,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也是孝昌文明开放的开始,更是咱们政府关注民生,服务民生的切实举措。
        不管孝昌公交今后的路还能够走多远,我们还是感到高兴的。因为,毕竟孝昌“公交”现象,已经引起更多孝昌人的思考,通过公交现象让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检讨了得与失,从而昂首阔步迈向和谐的康庄大路!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5-19 12:50
从天紫湖到观音岩:漫议孝感的地名更改

文/海晏河清


        不知从哪天起,一个陌生的地名频繁地出现在孝感街头和报纸电视上:天紫湖。在孝感生活三四十年了,自觉对各地的河流湖泊是比较熟悉的,怎么从没听说过这个湖呢?问了一些人,均言不知道。有人猜测,可能往武汉方向。今天在网上浏览,偶然看到一张帖子,帖主说驱车到天紫湖游泳去了,并说天紫湖在肖港镇,原名八汊洼水库。我不禁哑然:我小时候游过泳、划过船的八汊洼水库什么时候就摇身一变成天紫湖了呢?幸亏这之前我没有打车慕名而去,否则,送到水边我都会认为送错了地方。
      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个观音湖。也是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知道:这个湖就是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我的祖辈和父辈们勒紧裤带、起早贪黑、肩挑背扛修建的观音岩水库!我从小就听过修建它时的辛酸故事,也品尝过从它那里流出的清冽的渠水。想不到到了现在,我反而对它陌生了!
      近年,孝感好像时新改地名,一些深刻在印象中的地名换成了陌生的新名。稍加研究,不难发现,改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于经济目地,变土为雅。八汊洼水库和观音岩水库的改名当属此类。用雅名包装后,招徕游客,发展旅游经济。这类改名主要是开发商主导的,(当然需要政府批准)。一种是出于政治文化目的,地名服从城市政治、文化定位的需要。滚子河改称槐荫河当属此类。近年,孝感打造孝文化特色城市,增添了许多带有孝文化特色的地名,如槐荫公园、槐荫广场、天仙路、董永桥等等。这些地名大多是新事物新名称,没有更改地名,无可非议,甚至十分必要;但槐荫河是改名而来,它就是名字也不雅致的滚子河!
      更改地名看起来是小事,实际上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历来都是谨慎从事。各级政府都设有相应的地名管理机构,就是为了防止乱用地名和乱改地名;不知以上地名的更改是不是我们的管理机构妥善研究的结果。不过在笔者看来,以上改名都是不严谨也不必要的。
      不错,八汊洼和观音岩的名字是土,但它有自己的历史,老百姓不嫌弃它土,甚至亲近它土,因为它的水滋润着他们的农田,养育了他们的儿女,与它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如果因为名字太土就不该存在,那武汉就没有傅家坡,北京就没有中关村,澳门就没有凼仔岛,香港就没有铜锣湾。即便是为了吸引游客,也大可不必如此费尽心机,游客更关心的是景点的风景和服务而不是名字;九寨沟、张家界不也土吗,不是照样名满天下?“水库”之名更能体现对劳动的尊重,因为水库是人工湖,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三峡水库、十三陵水库都是黄金景点,不也都没改称湖泊吗?一个地名不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抹!
      历史上,中国的地名很复杂,有的城市名字一改再改,搞得今天学历史的孩子都头晕;而每一次的改名往往都与王朝更替,政治、思想、文化重新定位有关。很难说这样的改名是成功的、有生命力的。远的不说,当年蒋介石为纪念北伐胜利,改北京为北平,他可曾想到这个名字只用了20年就被改回去了;“大跃进”时期,我们孝感县不也曾改名东风县吗,维持了多久呢?地名的演变有其自身规律,而政治运动和思想、文化创建活动往往具有阶段性、时效性和不唯一性。如果我们今天大力弘扬孝文化,就要改滚子河为槐荫河,那么若干年以后,我们再有一个什么样的“创建”和“弘扬”,是不是就再改一次名呢?这样的做法不是很荒唐吗?且不说弘扬孝文化的关键不是进行地名的包装,而是建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敬老社会,就是进行文化烘托,也不应该削足适履!当年,交通路修成的时候,命名为理丝路,极富地域文化特色,是个还很好的名字,如果与我们今天弘扬孝文化相联系的话,还具有前瞻性;可是,后来莫名其妙地改称交通路这个不咸不淡的名字。现在可就有些尴尬了:改回去吧,成本太大,面子上挂不住;不改吧,又有些悔不该当初。
      不是说地名完全不能更改,更改了就一定不成功,而是一定要充分研究,谨慎从事,经得起历史和文化的检验。我们不能犯荆州和沙市合并后改名荆沙,从而消灭自大禹治水,划分九州以来的荆州古地名这样的错误;但像武汉彭刘杨路、北京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吉林的靖宇县、山西的左权县,这样的改名就能够为人民和历史接受,因为它浸透了我们民族进步和民族抗争的血泪!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5-19 12:51
推行素质教育,难在哪里?

文/海晏河清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但在实践中,素质教育的推行仍然步履维艰。一方面,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大唱赞歌,另一方面学校对应试教育毫不动摇,有句话叫“轰轰烈烈抓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在教育问题上,我们再次陷于知行分裂,说一套、做一套的怪圈。
        归责素质教育推行难,社会诟病最多的有两点:一是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制约,二是学校和老师墨守陈规。而事实上,有学习就会有考试评价,中国如此,美国亦然;只是我们的考试和分数承担了太多的选拔和淘汰的功能,使考试发生了异化,但异化的根本原因不是考试本身。至于学校和老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型诚然有一个学习、理解、接受的过程,但作为长期应试教育弊端的亲历者和受害者之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拥护素质教育、欢呼素质教育的,而且通过学习和培训,他们也是有能力操作好素质教育的!
        依笔者所见,在当前的社会现实条件下(特别强调这点),素质教育的主要阻力来自家庭。素质教育不可能是学校的单相思,必须有来自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家长的观念不转变,必然对学校的做法进行抵制,从而出现诸如学校“减负”,家长“增负”,学校给学生放假,家长给孩子补习的悖逆现象。
        我们一部分家长深感作为普通劳动者的艰辛与卑微,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步自己的后尘;而另一部分家长工作生活舒适安逸,幸福指数高,则希望孩子青出于蓝,尤其不能容忍一代不如一代,沦为普通的劳动者。于是,各类家长都千方百计在孩子的身上雕琢自己的梦想。为了孩子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进入精英阶层,不惜时间、金钱、精力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从小就失去了选择、自由和欢乐,放弃了娱乐、游戏和实践。孩子从小就被不断强化要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在层层优胜劣汰的机制下,没有更好,只有最好,必须站在金字塔的塔尖之上。一家美国电台选读了一个华人女孩的作文。她说:“我曾经想当个园丁,我喜欢在室外工作,泥土的感觉比那些语词串在一起有趣得多。但是我不可能成为一个园丁,我所做的一切通向‘律师’,我们家全力支持我当个律师。”由此不难看出,我们的家长怎么能够理解、支持、配合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呢?
        客观的讲,国家不可能也不必要让每个公民都上大学,都成为社会精英,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不是这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更多的还是需要具备一定素质、适应时代要求的普通劳动者。如果我们的家长有一颗平常心,只要孩子能够从学校教育中体会到乐趣,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就容忍他成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让他们在平凡的劳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体会简单的幸福,也就不会孤注一掷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实际情况是,尽管我们很多家长从自己和他人的孩子身上看到,由于身陷无休止的学习、练习、考试之中,孩子的学习兴趣日趋下降,性格孤僻,健康恶化,他们也心疼,但是不到黄河不死心,在不断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的同时,学习要求毫不松懈,即使最后换来的还是失望!据一项令人震惊的调查结果显示:因为“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学生,小学生仅占8. 4%,初中生仅占10. 7%。有些孩子,一旦考不上大学,走上社会后,不仅自卑自弃,而且自理能力、谋生能力、处世能力极差,成为现代版的孔乙己。
          既然这样,为什么中国的家长对素质教育不买账呢?是中国的家长都缺乏智慧,不懂得疼爱孩子吗?问题的根子在什么地方呢?有人认为,从历史文化看,是等级观念,做人上人的思想,从现实看,是就业、生存的压力。但我以为,这些都是表象,不是根本。根本是中国历朝历代包括今天,社会制度严重歧视、漠视普通劳动者,普通劳动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权利难以保障、实现。在中国,选择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也就选择了社会的底层,选择了劳累与奔波,选择了没有幸福感的生活。中国的父母也是希望孩子快乐幸福的,但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家长怎么会容允不谙世事的孩子因为追求眼前的快乐、兴趣而丧失终生的安宁、幸福呢?据悉,在德国,一个普通工人同他的经理的政治经济地位没多大差别,纯粹只是劳动分工不同,所以人们接受、享受做一个按自己的兴趣发展的普通劳动者,哪怕是一个园丁或车间的钳工,家长也不刻意逼迫孩子所谓“成才”。所以德国有高素质的普通工人,能够生产出宝马、奔驰,而我们能够做在图纸上,却不能在车间做出来。试想,如果我们的社会也能这样,等级观念会根深蒂固吗?就业生存还会这么难吗?中国的家长还会整天折腾孩子吗?素质教育的推行还会这么难吗?
          所以,在反省素质教育推行之难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只是就事论事,纠缠于表象,而应该跳出事外,冷静审视,才会豁然开朗。唯有我们的制度设计表达对普通劳动者足够的重视,建立真正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素质教育的春天才会到来!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5-19 12:52
让网评的“名”和“姓”更有草根特色



文/ 楚王后裔



   “网评”,作为随着网络发展的一种新兴事物,作为区别于其他文字和语言的一种特有文化符号,它有不有“名”和“姓”?
    网评因传统时评和网络媒体相结合而衍生,它有它最独特、最显目的文化名片:时评属性,网络属性。时评属性主要是基于网络评论的内容而言的,而网络属性主要是基于它的形式载体而言的。我个人觉得,如果我们赋予网评以文化符号的名称,那么不妨把时评属性作为它的“姓”,而把网络属性作为它的“名”。姓是根本、延续性的,所有的网评必须具有时评的相关要素,才成其为评论。在文化文学和新闻传媒的大家族中,它是有“传承血脉”的内在“血缘关系”的。另一方面,名是个性化的、独特的,如同血脉传承中的新生代的孩子。所有的网评因为有了网络的独特属性,才具备了传播快、影响广影响大、平民化民间化等网评最独特最重要的特点。
    正是由于网评有了这样的姓和名的符号归属,所以我们在撰写网评的时候,如何让自己“孩子的姓名”更有特色?
  如同我们在生活中一样,以“姓”作为文化符号识别的基本依据,但更主要的还是要注重“名”的独特个性,比如有及时主动的第一时效性,应该事实清楚、观点主流、有影响力,应该具有平民化和个人化的草根属性,以及其他特征。
  如此说来,我们就不难理解被主流声音和草根阶层认同的网评,常常都不是我们看到的传统时评那种论证严密、用词缜密的“一本正经”的老面孔了。互联网从诞生之初,就有草根属性,就带有强烈的逆传统心理。在写作立意上,广受关注的网络言论往往带有个人体验和情感在里面,写的文字不高高在上,观点也平易近人,更重要的是带有个人观点,这样的往往能受到网民的关注和热捧。另外,在写作手法上,它必须突破传统媒体的文字风格与技巧,在用词上贴近网民用语,幽默诙谐、自由随意。网民在看的过程中,慢慢接受作者的观点,这样的网评就能起到积极引导舆论的作用。   
  难怪有人说,网评,尤其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正面的、积极的网评,是民主时代的民间新贵,是大众文化的最新出口,是草根阶层的主流声音。因为,草根历来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也是官方和民间最为关注、最以之为依赖的砥柱。
  为了草根,为了我们社会的主流,写好网评,负责任地用心写好网评--写好他们内心真正主流的声音。

   
  
    (2008.9 首发于槐荫)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5-19 12:53
摸一摸医学的“温度”
作者 孝昌县白沙镇政府 刘少峰

“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前不久逝世了,他的仁爱之心令人景仰。他说:“医学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但必须要有人的温度。”这句话意味深长,颇值得我们深思。
  众所周知,医学是以维护人的生命健康为目的的科学,具有技术和人道双重属性。我国先哲很早就认识到医学的人文性质,提出了“医本仁术”、“大医精诚”等口号。近几年来,一些医生受金钱和技术崇拜等因素的影响,冷漠地对待病人,让医学的人文光辉黯然失色。因此,裘老强调,“医学必须要有人的温度”,这是针对医学发展中的弊端开出的“一剂良方”,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医学发展中技术因素和人道因素失衡的问题。
“医学必须要有人的温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裘老常说:“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低之分,但医德上必须高尚。一个好的医生,应该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他毕生实践着自己的信念,用爱心和智慧拯救了无数生命,也温暖了无数患者。为了诊断病情,他趴在病床边,观察病人的小便流量。这个“趴”的细节让人感到分外温暖。就在他去世前半个月,他得知有四川地震灾区伤员转移到同济医院治疗的消息后,就拄着拐杖,亲自参加病情会诊,并到病房慰问伤员。这是一个94岁高龄医生的平凡举动,然而,我们从他的平凡举动中感受到了崇高。
“医学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这是裘老针对医学发展的局限性说的。因为人类对医学的探索没有止境,时有回天乏力的尴尬。当医学的发展不能完全满足人类需要时,医学的“不完美”之处显而易见,于是,人类就留下了许多遗憾。而弥补人类遗憾的办法之一就是给医学以“人的温度”,让人道主义的阳光温暖人们的心,从而增强人们战胜疾病和灾难的信心和勇气。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医生们正进行着几十台手术,他们本能地趴在病人身上,护住手术台,没有一个人离开病人。彭州市妇幼保健院的医生们在频频余震中,为一名产妇进行了剖宫产手术,确保了母婴安全。在大灾之中,医学的人文价值熠熠生辉。由此可见,医学不是一项冷冰冰的自然工程技术,而是一项有着“人的温度”的伟大事业。
长期以来,一些人受片面科学观的影响,使医学发展走入了死胡同,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和医疗纠纷剧增。因此,深刻领会裘老这句话中的含义,充分挖掘医学事业中的人文价值,这对于促进医院和谐和社会和谐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这正是裘老生前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5-19 12:54
坚守底线

文/好运忘情水

我有一个朋友,他天资平平,其貌不扬,且有不少不良嗜好,也常犯些糊涂或错误,但他总是年轻人信赖的大哥,父母床前的孝子,单位公认的骨干,虽没有大富大贵,但也事业小成,生活得有滋有味,问其成功的秘笈,他笑曰:我炒股博彩,不挪用公款;抽烟喝酒,从不伸手;休闲娱乐,不影响工作。我守住自己的底线,坦坦荡荡往来人世间。
是啊,世道人心也许深不见底,但为人处世总得有底线。如果人生是股市,涨涨跌跌、起起落落是常态,守住底线,人生的股市就不会崩盘;如果人生是一艘在风浪中航行的大船,深浅难测,守住底线,航行的大船就不会触礁搁浅;如果人生是奔腾不息的河流,曲曲折折,跌宕起伏,守住底线,人生的河流就不会偏离主流。
人可以不见义勇为,但一定不能落井下石;没有能力雪中送炭,万万不能雪上加霜;可以仗义执言、据理力争,切不可信口雌黄、见风使舵;无力兼济天下,就力求独善其身。也许做不了乐善好施的天使,但决不能成为作恶多端的魔鬼。
坚守底线也许没有豪言壮语的高调,却可以规避高台跳水的风险。坚守底线也许姿态不够高,但可以少却被别人撕破伪装的尴尬。坚守底线也许不够辉煌灿烂,但能拥有一种真实的平凡。
守住底线,也许你不能成为道德上的楷模,工作上的模范,但肯定成不了监狱里的囚犯,人们唾弃的混蛋。可能上不了光荣榜,但肯定进不了黑名单。
坚守底线,就守住了人生的底色。人生是一副渐趋完美的绘画,再美的图画必须有底色的衬托。底线一如底色般简单,但也需认真涂抹。人们往往欣赏的是斑斓的画面,也许会忽略衬托的底色。但如果底色涂抹地乱七八糟,那就注定是一副失败的画
坚守底线,就有了一份底气。说话做事总得有几分底气,底气源自基本的正义和正气,源自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守住底线,就能身正不怕影子歪,就不会心虚气短。
坚守底线,就能积累人生的底蕴。人生是需要积累的,也许人的禀赋有差异,但通过后天的努力也可弥补先天的不足,守住底线,就能如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止于至善。不断增加人生的厚度和深度,人生就不会被透支,然后厚积而薄发。
用底线去律己,既能保证大节不亏,问心无愧,又不至于因不食人间烟火而活的太累,自有一份从容与坦荡,自在与洒脱。用底线去待人,既不会扭曲了原则,识人不准,遇人不淑,又能多几分宽容和大度,不会因求全责备而错失良师益友。
我愿做一个坚守底线的人,以底线为起点,向人生的高处攀爬。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5-19 12:56
论所谓槐荫论坛“潜规则”


文/楚王后裔

        不时有一些槐荫版友提出:在这个论坛存在着所谓"潜规则",即不论你的文字好坏与否,关键你要跟这里的人熟悉,否则跟帖回帖的很少,叫好的人则更少。
      就相关人士所说的潜规则问题,我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回帖通常包括哪几类情况?

      第一、因为是“熟人”,跟个帖,算是打个招呼,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潜台词的意思反正都是“兄弟你好吗?”
      第二、因为对作者文中某个事物或者人物有自己的一些见解,于是借楼主的阵地开始跟帖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第三、的确是精美好文,不管熟识与否,自己有一些感悟不吐不快、非跟帖说出来不可。这种状况,当然是最好的状况,于发帖者、回帖者都是最高享受。
      以上三点,应该属于大家回帖的通常理由吧。

二、什么样的文章(帖子)是精美好文?

      第一、文辞优美,或者朴实拙美,我想都可以为精美好文的第一层次。
      第二、立意好,当为精美好文的第二层次。
      第三、同时具备以上两点,当为精美好文的第三层次,我认为的最高层次。

三、为什么有人认为论坛有潜规则?
      
      一、上论坛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字喜好和欣赏品位,看帖不回帖、甚至根本懒得看某帖,我认为都属于正常,何必介意?可以问你自己:我们不都是常常这样吗?
      二、如上第一点所述,一般坛友尚且如此,版主们作为多少有点道行的人,也许更甚!所以,不加分、不加精,那是他的权利和自由,当然,也是他的个人欣赏口味来决定的,我们何须指责和质疑有所谓论坛“潜规则”? 当然,指责和质疑也是楼主的权利。
      三、当然,如果说槐荫某个版块有“潜规则”,那么我想说,这种潜规则的确有,而且整个槐荫论坛都有,或者说几乎国内外所有的论坛都有。想玩论坛,就先得耐住孤独、受得住无人喝彩。

四、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所谓论坛“潜规则”?


      一、文字,首先是自我的宣泄或者自娱,然后是给喜欢自己的人看的、或者喜欢自己文字的人看的。玩论坛、写帖子,是一个很个人的东西,自己喜欢并快乐着就好。
      二、网之初,谁也不认识谁,一分付出,一分回报。哪里都有“潜规则”,很正常。如何面对?那只能看心态和修为。
      三、各人玩论坛、玩文字的想法,各不一样,千差万别,真的要靠感觉。我想:一般应该与所谓潜规则或者显规则没有关系罢。

      最后再重复一句:想别人喝彩,请先把您自己的帖子用心写好;想别人回帖,或者您应该先多回别人的帖?
    是的,想我回帖,请先给我一个回帖的理由!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5-19 12:57
不要玷污了“工作需要”

文/蜀汉忠臣

        曾几何时,工作需要是一个多么神圣而明确的用词。无数的人们在接受任务、面对困难甚至遭受屈辱时,只要听到“工作需要”这几个字眼都会悚然起敬,默默地接受。是啊,工作需要,你还能怎样?

        面对工作需要,黄继光气壮山河地去堵了枪眼;面对工作需要,王进喜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泥浆池;面对工作需要,焦裕禄累死在兰考,孔繁森长眠在雪域高原……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工作需要”的味道慢慢开始了变化,变得我们不敢相认,不敢想象。

        任人唯亲,唯财是举,唯色是举是“工作需要”,于是,谁会溜须拍马就升官,谁会行贿送礼就提拔,甚至连靠出卖色相为生的烟花女子都能摇身一变而成为党政干部。

        公款吃喝早就是众所周知的“工作需要”,民以食为天嘛,不在酒桌上怎么能谈工作?怎么能做工作?于是乎,革命的小酒要天天醉,于是乎,能不能喝酒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是不是“人才”的潜规则。

        公款旅游,欣赏世界,开阔眼界是“工作需要”,于是走遍大江南北,赏尽国际风光,自然也是不可避免,可以理解。

        贪污受贿是“工作需要”。据说,不贪污会使自己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工作“无法开展”;而拒绝受贿更会使行贿者心理不安,产生抵触,最终也会导致工作“无法开展”。

        更有甚者,刑讯逼供是工作需要,所以就可以随意打死十九岁的高中学生;弄虚作假是工作需要,所以就可以为了创建什么“卫生城市”,强制关闭全城的餐馆饭店、集贸市场;抢占农民的承包地是“工作需要”,所以就可以无视法律,撕毁合同,掠夺农民的合法财产;至于深圳干部享受公款按摩,南京局长带天价手表抽极品香烟、云南监狱玩“躲猫猫”玩死了人那就当然更是不值一提、明目张胆的“工作需要”了……

        每一次的异常举动遭到社会、群众质疑后,第一时间所得到的回答都是众口一词的“工作需要”。仿佛,“工作需要”成了一切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行为万能的遮羞布。“工作需要”大旗一亮,大小毛神一齐退避三舍。

        只是,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听够了、听烂了这些“工作需要”的解释和熏陶后,也应该允许我们问一下,工作真的需要这些吗?到底是什么样的工作需要这些?工作为什么需要这些?而不是简单地说一句“工作需要”以后就讳莫如深,无可奉告。

        没有人回答,也许是根本就没有人能够回答得出这个问题。因为,谁都知道,没有哪一项革命的、和谐、正常的、中国特色的工作会需要上面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所谓“工作需要”,其实只是做那些事的人(极少数?)为自己的为所欲为、胡作非为、肆意妄为所找的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而且还是不能细说的借口。因为,就连那些人自己也知道,所谓的“工作需要”完全是经不起细说细论的,一旦细说起来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的,是会穿帮露丑的,所以还是腆着脸、黑下心、壮起胆来笼统地说个“工作需要”来得省事。

        只是,有一点大大出乎了他们的意料,那就是群众的整体素质和民主意识大大地提高了,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意见的渠道也更加地灵活了。人们在面对一个个无法理解、不能接受的怪异事件时已经不能满足于“工作需要”这样大而无当的搪塞了,人们要知道详细的原因,合乎逻辑的关联以及真正的责任。总之,群众不好糊弄了,新时代的愚民政策不好使了。所以我们看到,在众目睽睽之下,刑讯逼供的人蹲了大牢,公款按摩的人丢了乌纱,弄虚作假创建“伪城”的地方在全国出了大丑。

        但是,这就够了吗?不!远远不够,我们要从法律上、制度上、程序上让那些人永远不敢、不能在“工作需要”的大旗背后干那些龌龊、肮脏的勾当。

        你说“工作需要”?那么好,就请你公开地说说,为什么工作需要?什么样的工作需要?工作需要什么?你有什么明确、详细的法律政策依据?

        说不明白?那么就请你不要装模作样地扯什么“工作需要”,不要把好好的“工作需要”变成了肮脏的遮羞布,不要玷污了原本神圣清白的“工作需要”!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20 18:03
“送温暖”不要搞成领导做秀

文/羽扇


春节将届,寒冬腊月,雪中送炭暖人心。一年一度送温暖又开始热闹了,领导开始忙碌起来,电视台当然也就忙着播放送温暖的新闻。让生活在窘迫之中的人家也欢欢喜喜过个年,自然是大德善举。
    送温暖不要给自己送“风光”。不要总有一群电视台和报纸记者之类的媒介人员如影随行,不要老是想到要在当地媒体上增添如此“送温暖”风光,不要以为这“风光”就是美。百姓一方面老是看到一些满脸红光、脑满肠肥的“公仆”访贫问苦的特写镜头,听他们体恤民情、千篇一律的暖人话语;另一方面看穷困百姓生活不堪的境况,听贫穷百姓说着雷同的“答谢词”。如此作派,难道就能为自己树立“为民”、“亲民”形象了吗?百姓会问,为什么平时咋就见不到这些领导的身影?平日找到他们的“衙门”里,怎么就对咱冷若冰霜呢?他们是真的把百姓放在心里,还是作秀?媒体上的形象是有了,殊不知更真实更可贵的形象是在百姓口碑里呀。
    年关送温暖,当然有必要,但只是让部分贫困百姓过年也像个过年的样子,是治表之为。要懂得,真正的送温暖是为了不再送温暖。年年送温暖,以为送温暖是“公仆”的亲民形象,而不去切切实实制定扶贫、脱贫计划,就难说是真正的送温暖了。如果三年五年都是给那部分贫苦人家送温暖,其实正说明那里工作是失败的。真正关心贫苦百姓,是要平日就积极帮助他们提高致富本领,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好就业的门路,积极帮助他们开辟致富之路,这才是送温暖的根本。能够逐年减少送温暖的对象,直到不需要再去送温暖,这才是送温暖的本意。
    有些地方个别领导干部给困难群体“送温暖”,并非出于真情实感,只是应时、应景、应付的“格式化”,只是“例行公务”的即兴行动,只是遵命从事不得已而为之,了无“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的真情实意。有的美其名曰“送温暖”,实则为给照相机、录像机提供镜头,打造“形象工程”,这就应了人们的“送温暖”为的是“表演”、“作秀”之说。至于利用给困难群体“送温暖”之机,营私舞弊,中饱私囊,那就罪不容赦了。
    所以,我们亟需建立“送温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各类困难群体确定明确的救助条件和救助标准,公平公正公开,并实行“阳光救助”,凡符合救助条件的居民,都可自行按时到指定地点领取不同标准的“温暖”。这样,既可让领导避免兴师动众上门“施送”之劳和“作秀”之嫌,也可使施助对象解除了惊扰尴尬的心理压力。再就是,“送温暖”不仅要体现在钱、物救助上,更应该体现在扩大社会就业上,给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多送知识、多送技术、多送岗位。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24 00:34
依靠制度约束官脾气任重而道远

文/石头光泽



  

    据《大河报》报道,河南宝丰县一辆涉嫌套牌轿车因闯禁行在郑州街头被交警拦下。当交警准备对车辆作暂扣处理时,车上下来的一个领导竟咆哮“整死交警”。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前段时间网上热议的“西北风”书记,两者如出一辙。对此,不得不诘问,我们的干部到底怎么了?
    笔者认为,无外乎是部分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事业观、权力观在作怪。尤其是权力观,它直接“操纵”这干部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权力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只能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和条件,不能变为向人民“伸手”的筹码。权力只能作为为民谋福的公器,不能成为为己谋利的私器。玩物足以丧志,谋私必将失德。然而,又有多少领导干部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也许,有一部分认识了,但却过不了自己那一关,换言之,也就是在自律环节上容易出差错,这就要求依靠他律—制度来约束领导干部的权力,让干部摒弃管脾气,洁身自好、与民共乐、为民谋福。


    制度的制定是基础,制度的落实是关键,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贯彻执行。制度一经制定,其组织中的任何成员都应该服从,任何成员都没有超越于制度之上的特权,任何违背制度的行为都要受到相应的制裁。制度只有这样真正落实了、执行了,制度才有用,才能起到保证作用。否则,制度就只成了一纸空文。胡锦涛同志曾强调,要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执行各项制度,作执行制度的表率。
    当然,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比之下,执行和落实制度比制定和出台制度更加困难。尤其是在已有的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的时候,其执行越发显得困难重重。当前真正“管用的”、“管得住”的制度还相当缺乏,不少制度主要还是“要求性”的,不准这个、不准那个,真正够得上“制约性”的,即使人们想为而“不能为”的还不多。因此,一方面要着力解决“无制度可用、制度不管用、有制度不好用”的问题,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重点解决“不认真执行制度、不贯彻落实制度、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问题,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一些制度不落实,执行不得力,没有发挥应有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违反制度的行为没有及时受到查处,好人主义盛行,应该严厉惩处的没有严厉惩处,甚至包庇。有的地方和单位对违规违纪违法的行为,特别对领导干部带头违反制度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视而不见,闻而不动,重人情,轻法纪,重情面,轻规范,重潜规则,轻硬规定,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立法与执法,制度制定与执行,成了“两码事”,变成“两张皮”,照章办事不如照长办事,按规矩办事不如看领导眼色行事。在这种情况下,好好的制度被扭曲,制度的实效大打折扣,也就不足为怪!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只要触犯了制度,都必须依纪依法处理,绝不能姑息迁就。越是领导干部违反制度,越是要依纪依法从严处理。

    因此,要进一步约束官员权力、遏止官脾气,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章不循、有纪不守、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
    一言以蔽之,要约束官脾气,务必从约束权力上入手,必须紧紧抓住“制度的执行和落实”、“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和执行制度,作执行制度的表率”这两个关键问题,并且下大力气解决好,如此,才可以树立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尽管此处任重道远,但只要落锤有音,何愁不能扭转目前的局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30 09:06
扛不住的时候,就吼几声
文/甘武进

  生活如天气,今天晴空万里,明天也许会阴天下雨。

  孩子考进理想的大学,你跟孩子一起高兴。然而,当“宝马副教授”说“教师用不着讨好学生” 时,当他认为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时,你的心里是否已凉了半截?

  高州市的一小所学,因接连发生两起学生命案,竟请来风水师作法“驱鬼”。校方不问“管理”问“鬼神”的做法,让教育蒙羞,令斯文扫地,也令你的心全凉了。

  然而,还有令你抓狂的事。有奶便是娘,清华大学多了一个“真维斯楼”!想想学术早就“出台”了,教授早就“走穴”了,连自己学生论文真伪都失声失语的大学,做楼怎会装什么纯?算了,都是食人间烟火的,既然清华爱上了真维斯,就成全了他们的“爱情”吧。

  心情再不好,比起重庆农妇吴远碧用菜刀剖开了自己的肚子,你还是要幸福得多。不过,你的心情还得接着郁闷:局长大人发言:“领导就得骑马坐轿,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这“雷人雷语”真把人“雷”得外焦里嫩外带肝肠寸断了!他的张狂,你的无奈,真让你有点扛不住了。

  哲人说:“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看来,人要自足常乐,宽容大度,什么事情都不能想繁杂,否则,心灵的负荷重了,就会怨天忧人。那么你就定期地对记忆进行一次删除吧,把不愉快的人和事从记忆中摈弃。

  说到摈弃,你不妨到商场、超市逛逛。大包小包地购物可要免了,这不,联合利华闷声涨价了。抑制通胀,有关部门只“约谈”非垄断企业而不“约谈”资源类企业,想起来就可笑:不肯拿自身利益开刀,又何以严格要求企业?

  扛不住的时候,你就吼几声吧。人生的天空永远不会是晴空万里,人不能左右天气,但能左右自己的心情。看看国外,你的心里一定会平静很多。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要求也门总统离职,利比亚东部部落拒承认反对派政权,巴基斯坦发生自杀式炸弹袭击……

  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有些人往往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别一个极端。正因为踌躇满志,才坚信自已完美得无所不能,如果受到一点挫折,就变得极度自卑,甚至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

  其实,生活如天气,今天晴空万里,明天也许会阴天下雨。那么,就为自己找一个准确的定位,享受生活乐趣。扛不住了,就大声地吼几声,一种新的所得往往来自不经意之中,而失望的尽头也总会有新的希望产生。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6-7 19:02
一个小市民对孝感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文/楚城子

也许这些事情不是我等小市民所考虑的,但怀着对家乡的那种热爱和期待,也是为了自己不再无休止地在异常漂泊,还是希望孝感能快速发展起来。由于本人在孝感呆的时间并不多,想法可能有些片面,欢迎大家批评指导。
这几年来,每年回孝感时,看到家乡都有新的变化,心里还是很高兴的,但总体发展速度,似乎离我们想象的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我们所关心的工资待遇,创业环境等,还远远达不到理想的要求,倒是消费却逆市上涨。所以自己回家发展的时间表也只能往后拖延,毕竟像我们这样的夹芯层,上有老,下有小,虽然在外地每月五六千元的工资算不上太高,但起码还算稳定,基本可维持一家人的开销。如果回家了,在孝感上班,每月一两千元,面对孝感的高物价,是否还够维持家用呢?
说到创业,其实在外打工的游子,包括在孝感的很多有志之士,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但这边的创业环境怎样呢?目前孝感引进了不少的企业,但缺少大的行业龙头,可以带动整个产品链的,外资的规模效应也没有体现出来。刚改革开放时,广东这边的基础比现在的湖北情况差多了,但他们靠沿海有利位置和国家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然后本地企业给外资厂搞三来一补的配套加工。刚开始都是小作坊式的,等发展壮大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并且发展起来很多本地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很多上下游的工厂企业。像深圳就发展起来很多大的龙头公司,早期的如招商银行,深发展银行、平安保险(现总部搬到上海)、万科、康佳、创维、华为、中兴通讯,这些年发展起来的腾讯,比亚迪、研祥、大族激光等。这不仅与国家政策倾斜和深圳良好的地理位置有关,还包含着深圳历届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帮扶,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和创业环境。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早期的三资企业,带来了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带动了广东的经济发展。
但如今,广东这边大力扶持高科技企业,那些靠剥削工人劳动力的企业在这边不得宠了,还有因为这边的人力成本和水电土地等资源费用上升,于是想着向内地迁移。刚开始我们内地的经济底子薄,硬件软件都不成熟,也享受不到像重庆两江新区那样的优惠政策,所以也不要一下子对外来投资者提那么高的要求。还记得刚改革发放时老邓说的“不管白猫黑猫,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现阶段只要对发展孝感经济有利的,就要全力去争取。即使是像富士康这样的血汗工厂,虽然他们是靠剥削起家的,但短期内对发展经济有利,我们就应该欢迎。虽然深圳高科技企业多了,对富士康这种企业不感冒,但98-04这些年,还是为深圳做了不小的贡献,不仅是为深圳的进出口产值和GDP做出了贡献,还带动了一大批模具、塑料、钣金等行业的发展,还为深圳培训了很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像现在深圳的一些大的制造企业,如比亚迪、中兴、华为很多管理和技术人员都是从富士康跳槽过来了。所以我们应该多吸引珠三角,长三角的企业向孝感转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养本地人才,然后逐步培训自己本地有竞争力的企业。
除了向国家、省里争取更加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现在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的有利时机,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地进行商业引导,发展本地的国有、集体和私营企业。我记得刚来深圳那阵,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上每天都有免费的商机信息,提供国内外的各种商品需求信息,并且还有政府机构免费帮你去接洽联系,提供法律咨询等。鼓励各乡镇、管理区、村等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兴办有自己特色的产业,鼓励海内外人员回乡创业,提供投资引导及优惠贷款支持等一系列措施。
孝感也有很多优势,如靠近武汉这个华中重镇,有良好的铁路、公路运输网络,更加可贵的是我们有几百万勤劳朴实的孝感人民,只要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政府多借鉴些沿海发达城市如中山、佛山、东莞,苏州等地的发展经验,还是可以更加快速地把孝感经济搞上去的。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6-7 19:04
也说“能上不能下”
文/秋水蓝
  “上下”作为方位概念或者作为矛盾的统一体,是同时存在的,有上必又下,有下必有上,这是太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把“上下”去掉了一半,盯住上,放弃下,谁愿意下呢,在我们童年没有电的日子,有“清油灯”就不错了,哪家用上“罩子灯”了,就不会再用“清油灯”,有了电灯以后,谁也不会再去用“罩子灯”,偶尔停一下电都感到极度的不舒服,这就是人,永远在追求“上”。
     官场上更是如此,当百姓的想当官,当了小官当大官,当了大官绝不会再当小官,这恐怕也是必然,谁愿意自己的官越当越小?我曾经遇到一个经商的朋友在街上闲逛,我说,怎么今天没有活动?朋友笑笑说,“麻将基金”输光了,我说为什么不玩小点,朋友说,看你说的,你当市长了,叫你再当局长你干不干,一句调侃的话把我给噎住了,原来麻将场如同官场,也是能上不能下的,可以试想我的这位朋友如果当官了,他会轻易下来么?
   追求“上”是人的天性,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把小日子过的滋润一点,是完全应该的,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但有一个地方是千万不能“只上不下”的,那就是“官场”,因为在那里不是在为自己干事,是在为社会干事,在为百姓干事,你干的每一件事都要问问是不是对百姓有利,是不是对社会有利,你工作干得好不好,不是个人的事情,那么,对那些不想把事情干好,不愿把事情干好,不会把事情干好的官员,就要让他换位或者让位,这也是太正常不过的。但在我们的国家似乎做不到这一点,提拔一个人很容易,要处分一个人就难了,对犯了错误,甚至违法的“官员”也会在“保护干部”的旗号下得以避重就轻,逃过惩罚,对那些不想干、不愿干、不会干的官员则更是睁只眼闭只眼,遵循着“能上不能下”的潜规则。对这类现象,百姓是满腹牢骚而无所作为,骂我们的官员“思想觉悟太低”,挤在位子上不愿下来。
    我在为官场“能上不能下”的现象不齿的同时,也在为挨骂的“官员”叫屈,谁不愿意走阳关大道要去过独木桥?谁有这么好的思想,把自己的“官位”主动让出来?我不敢说我们的官员中没有,但不多或者说极少。当这些骂人的人走到了“领导”这个位子,不想“下”的心态更强烈,因为这个问题的根子不在这些在位的官员思想好不好,而在我们的管理机制和制衡机制。
   我们的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官员是“任命制”,被任命者对任命者负责,这是天经地义的,部门采取的是首长负责制,对首长负责也是天经地义的;再看监管,我们官员的工作做的好不好,不是老百姓说了算的,是由“上级”在评判,任命者也是最后的裁决者,这样怎能有百姓喜欢的官员呢,又有几个人来为百姓着想呢。
   现阶段百姓与政府的对抗情绪越来越大了,一个小小的突发事件都可能酿成群体事件,足以说明百姓对政府的信心在缺失。我们的执政者必须高度重视百姓的感受,加快民主进程,完善用人机制,和监管机制,让百姓真正成为“主人”,使那些能够为民办事的人走入官场,让那些只考虑个人私利的所谓“能干”官员,远离官场,“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是颠扑不破的。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6-7 19:05
依靠制度约束官脾气任重而道远

文/石头光泽

  

    据《大河报》报道,河南宝丰县一辆涉嫌套牌轿车因闯禁行在郑州街头被交警拦下。当交警准备对车辆作暂扣处理时,车上下来的一个领导竟咆哮“整死交警”。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前段时间网上热议的“西北风”书记,两者如出一辙。对此,不得不诘问,我们的干部到底怎么了?
    笔者认为,无外乎是部分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事业观、权力观在作怪。尤其是权力观,它直接“操纵”这干部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权力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只能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和条件,不能变为向人民“伸手”的筹码。权力只能作为为民谋福的公器,不能成为为己谋利的私器。玩物足以丧志,谋私必将失德。然而,又有多少领导干部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也许,有一部分认识了,但却过不了自己那一关,换言之,也就是在自律环节上容易出差错,这就要求依靠他律—制度来约束领导干部的权力,让干部摒弃管脾气,洁身自好、与民共乐、为民谋福。


    制度的制定是基础,制度的落实是关键,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贯彻执行。制度一经制定,其组织中的任何成员都应该服从,任何成员都没有超越于制度之上的特权,任何违背制度的行为都要受到相应的制裁。制度只有这样真正落实了、执行了,制度才有用,才能起到保证作用。否则,制度就只成了一纸空文。胡锦涛同志曾强调,要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执行各项制度,作执行制度的表率。
    当然,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比之下,执行和落实制度比制定和出台制度更加困难。尤其是在已有的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的时候,其执行越发显得困难重重。当前真正“管用的”、“管得住”的制度还相当缺乏,不少制度主要还是“要求性”的,不准这个、不准那个,真正够得上“制约性”的,即使人们想为而“不能为”的还不多。因此,一方面要着力解决“无制度可用、制度不管用、有制度不好用”的问题,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重点解决“不认真执行制度、不贯彻落实制度、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问题,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一些制度不落实,执行不得力,没有发挥应有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违反制度的行为没有及时受到查处,好人主义盛行,应该严厉惩处的没有严厉惩处,甚至包庇。有的地方和单位对违规违纪违法的行为,特别对领导干部带头违反制度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视而不见,闻而不动,重人情,轻法纪,重情面,轻规范,重潜规则,轻硬规定,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立法与执法,制度制定与执行,成了“两码事”,变成“两张皮”,照章办事不如照长办事,按规矩办事不如看领导眼色行事。在这种情况下,好好的制度被扭曲,制度的实效大打折扣,也就不足为怪!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只要触犯了制度,都必须依纪依法处理,绝不能姑息迁就。越是领导干部违反制度,越是要依纪依法从严处理。

    因此,要进一步约束官员权力、遏止官脾气,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章不循、有纪不守、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
    一言以蔽之,要约束官脾气,务必从约束权力上入手,必须紧紧抓住“制度的执行和落实”、“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和执行制度,作执行制度的表率”这两个关键问题,并且下大力气解决好,如此,才可以树立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尽管此处任重道远,但只要落锤有音,何愁不能扭转目前的局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9 17:18
探寻《道德经》中“见素抱朴”的当代价值
作者 湖北省孝昌县白沙镇政府 刘少峰


    内容摘要:老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应函谷关关令尹喜的请求写下了传世不朽的经典《道德经》,尹喜得老子《道德经》后,辞官归隐武当山。道教圣地武当山是道家思想的传承地和发展地。“见素抱朴”是道家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信念,是一种治国方略,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是一种廉政之道,是一种精神超越。历史上,众多的伟人没有被功利所拘役,获得了更多精神上的财富,这其中有道家的文化基因的影响。在当前物欲横流,人的精神日益被功利异化的社会形势下,挖掘和弘扬“见素抱朴”的道廉文化内涵,就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道德经 见素抱朴 道廉文化 精神异化 反腐倡廉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是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大约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老子应函谷关关令尹喜的请求写下了传世不朽的经典《道德经》。尹喜得老子《道德经》后,辞官归隐武当山,以武当山为得天独厚的悟道气场,在漫长的修炼过程中,对“非常之道、非常之名”做了生动而深刻的理解和诠释。
    以《道德经》为代表的武当山道家文化讲究见素抱朴的人生追求、知足不辱的行为原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柔弱不争的处世之道、身心双修的养生之法。其深厚的廉洁、廉政思想,为当今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营养。如果说《道德经》是中国道家思想的灵魂,那么道教圣地武当山则是道家思想的传承地和发展地。“见素抱朴”是道家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信念,因此,挖掘“见素抱朴”的深刻内涵,就显得十分必要。
    “见素抱朴”是一种治国方略。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见素抱朴就是用朴实的原本表现自我,这是老庄的世界观和人生哲学。《易经》上说:“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1],朴则是器之上的道,也是器的本来。老子很重视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2],他认为朴是让天下归正的工具,“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朴也是一,天得一以清,失一则裂,地得一以宁,失一则发,神得一则灵,失一则歇。这里的“素”和“朴”即是“道”。2500年间,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的辉煌,都与老子的“见素抱朴”思想密切相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说:《道德经》是“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3]。 清朝著名思想家魏源说:“《老子》是一本救世的书。”鲁迅先生也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可见,《道德经》蕴藏着巨大的人类智慧,其中“见素抱朴”则具有哲学层面的意义。
    “见素抱朴”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道德经》十二章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说明,过分的欲望将会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要顺其自然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4]。他不主张去欲、无欲、绝欲,但是,对于自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就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只有根绝了过多的私欲,才可以达到安静的地步。《道德经》第七章载:“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段话告诉人们,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老子说要“致虚极,守静笃”[5],就是让这种虚达到顶点,实实在在地守住这个静。虚者,心空也,心空方能灵动,灵动则智慧通达,心机活泼,神通变化;静者,心定也,心定则神不外游,精不外泄,元气来归。这六个字就是丹功的法诀,就是长寿成仙的途径。如何才能达到常清静呢?这就要践行老子说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可见,纯真素朴的心态是保养生命、体现生命价值、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老子想尔注》要求学道之士“于俗间都无所欲”,“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 故庄子也说:“道之真,以持身;其余绪,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馀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东晋葛洪认为:“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6]《清静经》称:“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道教的《太上老君养心诀•养生真诀》中也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害,然可保全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财货,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历代道家都主张“清静无为,抱德养身”,这不但是老子思想的重点,也是道家道教修炼的核心思想。所以,古代的修真之士薄帝王将相而不为,视功名富贵如粪土,绝不会因身外之物而动摇自己的心性,而专以修身养性为乐事。老子养生之道的核心或基础是“清静”,清静指的是内心清静,要的是悠然自得的心境,这跟外部环境的清静并无太大的联系,而纯粹是一种长期磨炼、苦心修行的结果,也就是道教所推崇的常清静。古人修行讲究闹处炼性,静处炼命,提倡“大隐于市廛,小隐于山林”。因为真正有根基的人即使身在红尘也能够不为物欲所动,却可以借此来磨炼和巩固自己的定力;而只有根基较浅的人,唯恐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性,才远离繁华,“不见可欲,使心不乱。”[7]但是这种消极的退避所得来的清静往往是经不住考验的。过分的私欲是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私欲的膨胀使人们的心性不再清静,从而远离了养生修身之道。所以,遣情去欲,少私寡欲是道教修炼的基本要求。
    “见素抱朴”是一种廉政之道。《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不欲以静,天下自正”[8]。在这里,老子精辟地道出了为官者节制个人欲望的社会意义。他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系:“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9]。庄子也认为“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也”。唐、宋以降,很多士大夫对老子的清心寡欲理论表示赞赏,应该说,老子的这一理论充满了生活的辩证法。《容斋随笔》中说:“士之处世,视富贵利禄当如优伶之为参军。盖谓上场有下场时也。老去、病去、降职去、升迁去,终有一去”。清代学者汪辉祖解释这段话时说:士人立身处世,对于富贵利禄应该看淡薄一点,得到一官半职,只当是唱戏的演员在戏台上扮演参军一样。无论治身,还是治国,人们都不能盲从于自我主观欲念,要克制自我,去其贪妄,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老子的道法自然、守静抱朴、少私寡欲、身重于物的处世哲学,清白做人、冷静处世的人生准则,有助于调节人们的心态,使处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之中的人们的心灵找到精神寄托和慰藉,而不对腐败现象趋之若鹜。
     “见素抱朴”是一种精神超越。儒家用礼乐文化来塑造精神文明,可儒家的教化理论无法克服礼乐文明的异化而带来的虚伪,不能挽救由此导致人的灵魂失落,难以根除文明掩饰下的假文明。道家正是在消解礼乐文化的异化,克服它的弱点上,显示了高度的超越智慧。道家指出,真正的文明道德是以“本真”“自然”为本质特征的,失去了“本真”“自然”,一切文明道德都不复存在。仁义礼法在“雕琢”出人的文明理性的同时,也使人渐渐失去真性、个性和自然,使天下“失其常然”,“莫不奔命于仁义”[10]。道家的“复归”就是要找回人失去的真性和自然。庄子提出“既雕既琢,复归于素朴”[11],这就是说经过“仁义礼法”的修养和规范,最终还要返朴归真。因为“朴”和“真”才是道德修养的极致,才是文明的最高境界。道家针对儒家以仁义教化天下的弊端,提出了“无仁义而修”[12]。道家之所以提出“无仁义”,其目的主要是消除倡导“仁义”的负面作用,超越礼法的异化,达到本真、自然的道德状态,这种“复归”是归向“与道为一”的纯朴和自然,它的实质是人性的升华、心灵的净化,是从异化回复到本真的超越,它是一种大进步、大理想。它实际上促进了社会风尚的净化,建立了一种更高尚更美好的人际关系,它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创造,乃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把功名的实现视为人生价值的体现。道家则在这种普遍的追求中,发现了“人为物役”、 “人为物累”的人的异化现象,道家正是在对人的异化现象的批判中,提出了对现实功名价值的超越。它要改变“物役”“物累”所造成的人的心灵的闭塞、僵化和腐败,它要打破人们对“物”的崇拜,它要使人自身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无功”、“无名”不是否定功名,而是否定功名价值的异化,否定追求功名的负面作用。“无功”、“无名”不是把人导向虚无,而是超越功名的束缚,以“无”达到“有”。庄子通过“无”达到“有”的思想,最能体现道家的超越智慧。这里的“无”是一种超越功名的束缚、杂念、压力的干扰后所带来的宁静、空灵、放达、自由的心灵状态。在这种心灵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创造出人生的大功名、大辉煌。“无功”、“无名”也不是“出世”的思想,而是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即功名的获得并不完全等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如果以丧失人的主体精神、独立自由、健康快乐为代价去获取功名,则功名的获得就成为无价值无意义的事情。这种价值观是基于对人自身价值的高度重视,它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的真正关怀,是对人的终极关怀。道家超越“物役”、“物累”的思想智慧,对于涵养人的精神,塑造理想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力,培养我们民族魂中的浩然正气,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它是对现实中“物欲横流”现象的批判和遏制,使人们在对物质的追求中而不致灵魂无所归依。过去,人们认为道家有避世的倾向,对政治抱有一种厌恶感和疏离感。实际上,道家是对统治者以私利、贪心、权力欲治天下所造成的政治黑暗的厌恶和疏离。
    历史上,众多的伟人没有被功名利禄所拘役,获得了更多精神上的财富,他们的身上有着道家的文化基因。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以生活俭朴而传为美谈,他文章中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两句话,已经成为人们传诵的名言。而清朝贪官和珅疯狂敛财,最后被抓,落下“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笑谈。道廉文化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私念越少、欲望越低,就越能朴实俭约,看淡金钱名利,内心世界就越能平静似水,精神境界就越高尚。这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宋朝著名词人和道学家吕本中在《官箴》的开篇即说:“为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清朝王夫之对此评注曰“清者,其本也”。其实,道家所倡导的道法自然、见素抱朴、知足常乐、大道从简、不守金玉等道德准则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彼此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道教讲究阴阳太极,这是一种辨证思想,当权力和欲望极度膨胀时,看似荣华富贵、风光无限,其实这种肆无忌惮和逞狂无度的行为通向的正是穷途末路,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而人们一旦走进了贪欲的怪圈,就很难自拔。因此,践行“见素抱朴”的道德信条,对于加强和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树立廉洁奉公的理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物欲横流,人的精神被日益异化的社会形势下,挖掘和弘扬“见素抱朴”的道廉文化内涵,就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2000年1月14日召开的中纪委笫八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江同志引用了老子的名言:“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罪恶没有比放纵欲望更大的了,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灾难没有比贪得无厌更惨痛的了),以此来教育各级干部。湖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黄先耀在武当山调研时指出,要加强“道廉”文化理论建设和载体建设,把廉政文化建设和景区景观建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将武当山道廉文化工程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廉政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他的话很有现实针对性,其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因此,领导干部应当发扬道家的从政理念——“虚怀若谷、不图私利”,要自觉地践行“见素抱朴”的人生信条,不断调节个人思想和言行,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同时,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侵袭,不滞于名利而柔弱灵动,不羁于物而奉献付出,达到“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思想境界。从这个角度看,吸取道廉文化中的精华,挖掘和弘扬道廉文化里具有当代价值的精神元素,这对于建设好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防止人们的精神被物质异化,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将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易》中《系辞上•十二章》
[2]《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3]《 明太祖文集》卷十五
[4]《道德经•第八十章》
[5] 《道德经•第十六章》
[6]《 抱朴子•内篇卷之二》
[7] 《道德经•第三章》
[8]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9]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10] 《庄子•骈拇 》
[11] 《庄子•山木 》
[12] 《庄子•刻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1 10:48
多元等级评价是应试教育下的“蛋”

文/甘武进

  22日,香洲区教育局在荣泰小学召开多元等级评价现场会,90多名家长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进行综合评分。全区各小学的主管教学副校长和语数英学科组长在现场观摩。据悉,多元等级评价将在全区进行推广(2月25日《珠江晚报》)。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渐深入人心,有些学校的确改变了过去单一评价学生的模式,按照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推出了多元等级评价模式,试图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潜能。这当然值得肯定。

  然而,以笔者的理解,实施多元评价,就应该离开“等级”两个字。如果在评价的过程中,还是在“等级”上做文章,这不仅达不到科学育人的目的,甚至比单纯应试评价更具欺骗性和危害性。再说,在现实中,应试教育沉重的精神枷锁仍然像梦魇一样拖拽着我们的双腿,吞噬着我们的灵魂。大家不能嘴上多说素质教育,私底下却狠抓抓应试教育。

  说到底,高考制度不改,对老师对学校的评价制度不改,这多元等级评价依然是应试教育下的“蛋”,只不过是换了个马甲罢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1 17:41
关于三汊镇发展前景的展望


文/沁园 春-雪


经济发展
  2006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49239万元,同比增长5.9%,其中第一产业10780万元,第二产业18729万元,第三产业19730万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1:19:20。;固定资产投资3040万元,同比增长8.8%;财政收入911.6万元,同比增长12.2%(含取消农业税减收部分3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43元,同比增长8.8%。
  三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五岳传感器有限公司、万丰米业有限公司、艾克尔有限公司3家。五岳传感器有限公司总投资1000万元,主要生产传感器、受送器和数显仪表,2006年11月被认定为湖北省高新技术75家企业之一。万丰米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精米加工,日产精米80吨,公司开发出的孝丰系列优质米、512特优米、孝丰优质糯米等产品,通过了国家QS质量认证。艾克尔有限公司是中日合资高科技企业,生产的聚四氟乙烯制品全部出口日本、美国。?
  湖北秦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华中锦龙物流园”项目,投资15亿元,近期规划占地700亩,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汉正街物流仓储主要基地,同时将提供3000人的就业岗位,税收将增加1000万元。远期规划占地1200亩。
  多方筹措资金5000万元,规划建设张湾工业园占地500亩建设,加快形成以电子、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区,目前已完成征地400亩,已签约环保高效工业企业5家;引进鑫阳光建设集团投资10亿元,在孝汉大道以南、丁砦村以东建设一个占地1500亩集旅游、餐饮、休闲娱乐、会务于一体的大型三产业集群,规划建设的商业步行一条街,将极大提高集镇品位和档次。
  一心一工业园开工建设,目前签约的有湖北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湖北联盟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德胜科技有限公司.大重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丰田4S店的进驻。
特色产业
水产
  三汊是孝感市四大水产养殖基地之一,是孝南区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2005年三汊镇取得湖北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认证面积1万亩。2006年三汊镇水产养殖水面积1.5万亩。2007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迁至三汊镇三汊河水产农业生态园。?
黄沙
  三汊黄沙经营规模较大,常年在上海、苏州从事黄沙交易的人达1200多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三汊人进军上海经营黄沙生意,鼎盛时期开设码头20多个,上海黄沙供应几乎全部来自三汊商人。目前,三汊商人仍然是上海黄沙的主要供应商。2005年后,三汊人又开辟了苏州黄沙市场,业务遍及长江三角洲。
建筑业
  2006年建筑业总产值9599万元,三汊镇有二级资质以上的建筑企业1家,为湖北中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具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能力,其主要业务在武汉。三汊建筑业业务遍及武汉、北京、东北,有大小建筑工程队50多个,从业人数8895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数1200人。
花椒
  花椒原产于我国重要的调味品、香料及木本油树种之一,它分布广,易栽培、好管理、用途广,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古人云:叶青、花黄、果红、膜白、籽黑、禀五行之情”高度概括了花椒的生动形态。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该镇群众栽培花椒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掀起花椒致富的热潮,花椒便成了农民群众致富聚财的“摇钱树”,栽椒热带来了科技热。目前该镇花椒种植面积260亩,主要品种为大红袍。
  大红袍花椒,以其穗大粒多,皮厚肉丰,色泽鲜艳,品质优良而文明全国。春天盛开白花和绿色相映衬,引人入胜,秋天果实累累压满枝头,果红如火好似绿色帏幕上缀满了无数颗无数闪烁着红光的珍珠玛瑙,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得益彰。
现代农业
  结合三汊外出打工农民较多、农田抛荒面积较大的实际,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伟业春晖米业有限公司,一次性流转8个村、2300余户、12000亩土地由春晖公司进行规模化经营,农民每亩收入承包费310元/年,按照自愿还可参加田间管理,年收入可达1万多元。同时按三汊镇与春晖伟业公司签订的合作协议,3年内土地流转达到2.5万亩。这样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外出经商打工,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招商引资
  优惠政策:①客商兴办工业项目,对当期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5000万元的,每投资1000万元,镇政府无偿提供 10 亩土地;固定资产投资达 5000 万元的,镇政府无偿提供 100 亩土地;对当期投资超过5000万元的,每增加投资1000万元,镇政府再增加无偿提供10亩土地。②引进兴办工业企业,在依法经营的前提下,分别享受国家、省税收优惠政策,从开始纳税年度起,镇政府实行三年财政扶持,扶持金额按企业每年上缴税收的10% 计。③对引进客商到该镇投资兴办工业企业的中介人实行奖励。以企业建成投产为前提。以客商当期实际投入的固定资产投资为依据,从投资500万元开始计奖。投资500----1000万元,奖励5000元;投资1000万元的,奖励1万元;投资1000万元以上,每增加1000万元,奖金增加1万元,10万元封顶。奖金按计整弃零计算,一个项目奖励一次。水电资源丰富。
  境内有与长江、汉水贯通、纵贯南北的三汊河,有水面都在2万亩以上的王母湖、野猪湖两大湖泊;有110千伏和350千伏变电站各一座。基础设施齐全。有与各大城市联网的光纤通讯网络、5000 门程控数字传输电话、5座移动电话发射机站;有有线电视差转台和覆盖全镇的电视信号网;有方便快捷、诚信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
  2009年全镇引回资金9031万元,引进企业达13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分别是孝感市中宇建材有限公司,孝感中亚动平衡机设备有限公司,连同以前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五岳传感器有限公司、万丰米业有限公司、孝感市艾克尔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孝感市禾丰复肥厂,使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家。
交通及区位优势
  东距武汉天河机场26km ,武汉市区45km ,西距孝感市区12km 。交通优势独特。横跨南北的京港澳(G4)高速公路和连接东西的福银(G70)高速公路在此互通,并开有出入口,建有服务区。京广电气化铁路和孝(感)天(河)公路(S110 湖北省道)贯穿全境。距107国道、 316国道仅10 km 。连接孝感和武汉的孝汉大道从镇区穿过。现有四等火车货运站一座,三汊站。并有8路公交车连接市区和三汊镇区。立足大交通,发展大流通,孝南区已将三汊综合物流园区和工业园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
农村发展
  三汊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至2006年底,以中心村陈榨湾为样板,初步完成了易咀、王母、李巷、中兴、丁砦5个试点村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村级阵地建设和卫生服务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中兴村陈榨湾村庄建设规划20年不走样,房屋布局整齐,路网设施配套,成为全市、全区新农村建设典型,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昌尔,孝感市市长梁惠玲等领导多次到中兴村视察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008年4月7日在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和孝感市委书记黄关春、市长梁惠玲的陪同下,深入孝南区三汊镇,考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和农村集贸市场,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重点民生问题进行调研。 7日上午,李克强风尘仆仆来到孝南区三汊卫生院。正在紧张忙碌的医护人员和排队候诊的农民一阵惊喜,李克强亲切地与大家打招呼。见一楼门诊大厅洁白的墙壁上,整齐地悬挂着诊疗公告和“新农合”工作运行示意图表,李克强停下脚步,驻足观看,不时提问。他问当地负责同志,“新农合”工作是从哪年开始的,目前运行情况如何,参合农民多不多,报销比例多大,审批程序繁不繁琐,药价高不高,农民是否满意,并让工作人员拿出台账报表,打开电脑数据,仔细查看。 正在病床上接受治疗的刘公元,见李克强副总理亲自看望他,很是激动。他因骨伤在三汊卫生院动了手术,花去费用4500元,其中2000元是向亲戚借来的。他说,“新农合”制度很好,在这里住院可报销70%,报销后就可以还上向亲戚借的钱了,自己花费也不太多。李克强关切地询问他的病情,祝他早日康复。李克强说,“新农合”盘活了基层医院,规范了医疗市场,方便了群众看病,促进了卫生事业发展。发展“新农合”,要建立健全城市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作机制,加强人员培训,加快设备更新,推进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李克强十分关心市场物价和“菜篮子”。离开卫生院,他又来到三汊农贸市场。赶集的人们看到李副总理到来,一下子围拢过来,鼓掌欢迎。市场上,农副产品十分丰富。李克强来到摊位前,见萝卜、菜薹、茄子、莲藕等蔬菜琳琅满目,很高兴,亲切地与摊主攀谈。他指出,当前我国粮食储备充足,农产品市场供应有保障,我们完全有能力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历史沿革
  三汊具有悠久的历史。
  三汊镇东北的拾墩村神隍墩就是殷商时期的文化遗址。
  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三汊镇东北的三汊埠(现为埠镇村)就是一个水码头镇。历史上因为东杨店河、西产川河、南野猪湖支河(1975年后叫三汊河)在三汊埠处交汇成为一个“丫”字型,此地又是水埠码头镇,故得名“三汊埠”。自唐、宋、元、明、清,三汊埠一直处于县辖水埠码头镇位置上。三汊埠拥有水陆交通之便:水路经野猪湖、王母湖达寰水、府河,连接长江、汉水,沟通汉阳、汉口、沔阳、天门“四县”,陆路连接邹岗、周巷、杨店、朋兴、黄陂的李集、泡桐 “六区”,几百年商贾往来不息,贸易兴旺发达,至近代素有“小汉口”之秤。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三汊埠,其主街南北长1余华里,东西宽300余米,街面宽4米,全用条拾铺地,分东西南北4门出入,内设寿昌门、拱昌门,全街居民300多家,除2家务农,全以经商为业。街上设立杂货铺17家、布店6家、百货3家、花庄4家、药铺1家、参燕号1家、屠案10条、木料行12家、糕店酱园4家、饭馆客栈7家、土布行2家、米行17家,兼有陶瓷、煤炭、油料作坊,其他小商小贩一应俱全。每天客商小贩运来各地特产,贩走此处经营地京汉杂货、小百货、纺织品,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当时三汊埠首富周太和,开设花庄当铺、粮行作坊杂货铺,固定资产达30万银元,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雇员140多人,业务遍布上海、河南、江苏、四川、武汉,风光一时。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三汊埠久为兵家必挣之地,饱受战乱兵祸之灾。特别是日军入侵后,在三汊埠驻扎日伪军,日伪军的强取豪夺,给三汊埠带来灭顶之灾。当时经营者有的携资逃跑,有的被鲸吞破产,就巨商连周太和也因战乱火灾破产。战后三汊埠经济有所恢复,但远没有重现往日风光。
  清朝末年清政府修建京汉铁路时,铁路取道三汊埠西南的赵陈湾,并在赵陈湾设立火车站。当时人们将火车站命名为“三汊埠火车站”,用的就是五华里外的“三汊埠”的名秤,足见当时三汊埠的影响巨大。从那时起,虽然三汊埠依然据水路之便、市场之强独领风骚,赵陈湾却因火车站的设立不可阻挡地走向发展。解放后,因修建野猪湖大堤,将三汊河进长江、汉水的水路切断,三汊埠失去了水码头的优势,经济日益萧条;赵陈湾却因火车站贸易发展,渐成集镇,发展成为三汊镇镇政府的驻地和主城镇区。因为三汊埠历史悠久、名声远播,1983年底设区建乡三汊与祝站合并为祝站区,把原赵陈、诸赵合并设立区辖镇时,新镇被命名为“三汊镇”,以三汊埠为中心的三汊乡被命名为埠镇乡,1985年7月25日以区辖三汊镇为中心设立市辖三汊镇时,大镇依旧被命名为“三汊镇”,“三汊”成为整个三汊地区的统一名秤。老三汊埠名秤变为“埠镇”,现是一个行政村,是三汊镇的一个村级集市。
  民国初年,三汊镇域为江汉道孝感县诸赵乡,国民党统治时期为第二区,1938年抗日时期改名三汊区。1945年-1949年又改名“中正乡”,“新民乡”。1949年后秤三汊区。1955年三汊区与祝站区合并为祝站区。1975年2月撤区并社时,将祝站区的赵陈、三汊、草店、诸赵公社和龙店区的涂店公社合并为三汊人民公社,下辖赵陈、三汊、草店、诸赵、涂店五个管理区。1983年底设区建乡时三汊人民公社与祝站人民公社合并为祝站区,原三汊地方分别设立区辖三汊镇(赵陈、诸赵合并)、埠镇乡、涂店乡、草店乡。1985年7月25日设立市(县级)辖三汊镇,下设三汊街道办事处、埠镇乡、涂店乡、草店乡。1987年撤区建乡时仍为三汊镇,下辖赵陈、诸赵、三汊、涂店、草店五个办事处(五个办事处在1992年后改为五个管理区,2000年9月管理区撤消)。
历史事件
  李巷村民抗击日伪。1939年3月23日(农历)上午,阴云密布,黄沙浊雾。李巷村男女老幼正在忙着抢插早稻。此时由地方土顽勾结汉奸金龙章带来的日伪大部队,在日本军曹指挥下,由三十多个日本鬼子打头,几百个匪兵随后,形成三个梯队,从南向李巷村进攻过来。放哨队员迅速敲铜锣报警。村长李树生从水田一跃而起,挥着大刀,一面组织村民疏散转移,一面指挥自卫队主力队员上阵阻敌。李树生让儿子李应田扛着大旗冲在前面,其余队员挥舞大刀紧随其后,抢占有利地形,沉着应战。此时,空中浓云密布,地下黄沙滚滚,十来米外就看不清人影。日本鬼子漫无目标地用火力侦察进攻,队员们利用地形掩护,冒着敌人枪弹,挥刀奋进,终于将敌人第一梯队打退了数十米。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突然,一颗六O炮弹落在队尾,有三名队员负伤,接着又有一发炮弹落在队伍中间,有十几个队员相继倒下。“敌人有钢炮、枪榴弹,而我们只有大刀长矛,武器的悬殊太大,我们不能硬拚”,李树生一声令下:“撤”!,队员们迅速退回村里。鬼子们乘势扑了过来。还没来得及背走的伤员们,全部被日寇残杀了。
  这次战斗,李双、李汉、李保清等十九人壮烈牺牲,八名队员负伤。地上的鲜血,激起了李巷村人民胸中的无比仇恨。为了继续反击日本侵略者,李巷村人民重新扩大了武装,坚持不懈地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洪流中。
  开发三汊河。1975年2月,三汊人民公社成立,三汊组织全社社员开垦野猪湖北岸,开挖新河三汊河,将野猪湖支河裁弯取直,建成三汊河垸、一心一垸、邹陈垸、湖西垸,造田2万余亩,其中三汊河垸7900亩,全部格田化,沟渠路配套,当时号称:万亩格田万头猪,十万水杉千担鱼。三汊河成为三汊人民的鱼米之仓。
  设立三汊镇。1985年7月25日,孝感市设立市辖三汊镇。新设立的三汊镇辖三汊街道办事处、草店乡、埠镇乡、涂店乡。驻地赵陈车站街。
  撤消管理区。2000年9月,三汊镇撤消赵陈、埠镇、草店、诸赵、涂店五个管理区,直辖到村。
风景名胜
城隍墩
  原是一座古庙,座落在三汊镇石墩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根据原孝感地区文化局考古队鉴定,城隍墩为殷商文化遗址。在这里,每年春节都要举行龙灯会。
三元宫
  清光绪元年(1874年),全省武举人“会试”,三汊埠大黄湾人黄兆晋技压群雄,被誉为“武会元”,同乡秦应奎、屠仁礼也分别中了文会元和贡士,同年入京分别中了文武进士,三家相距不足十里,当时三汊埠集周围百姓为纪念他们,捐资在三汊埠集兴建了一座“三元宫”,为三人塑生身像,供人们膜拜。现有遗址为三元宫泵站和三元宫电站。
石板沟景观农业生态园
  地处三汊镇东部,东、北分别与祝站镇、杨店镇相邻。石板沟景观农业生态园辖彭桥、石板两个村和石板沟水库。共9个自然湾,400多户,2100多人,现有国土面积6973亩,总耕地面积3983亩,养殖水面800亩,林果、花卉苗圃3000亩。该园由武汉市私营业主杨文武投资2500万元开发的景观农业项目,租赁承包期为69年,现已投资200万元,开发山岗、荒地、水面3000亩,栽植各种林果、花木50多个品种10多万株,水库除养殖传统的青、草、鲢、鲤鱼四大品种外,还养殖了鳜鱼等特色品种。在招商引进之前,三汊镇还先期投资近20多万元,组织劳力3000余人次,实现了该园水、电、路三通。
  该园长远目标建设为高新景观农业示范园,产业定位为发展以早蜜桃为主的旱作农业、节水农业;以石板沟水库为重点的水产养殖、特种水产养殖和以石板沟区域为目标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景观农业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现代农业。
三汊河水产农业生态园
  三汊镇三汊河位于野猪湖以北、镇区以南2公里处,中部有孝天公路贯穿,并距京珠路立交桥800米,孝感市12公里,东距天河机场26公里区位优势、交通迅捷。周边共有十三个村,总面积达12.65平方公里。
  由于该地区地势低,容易受渍,三年两不收,不适宜粮食生产。上世纪80年代中期镇委、镇政府响应国家“退耕还湖,退耕还林”的号召,结合实际为改变该地“人种天收”的状况,制定了“万亩格田万头猪,十万湖桑千担鱼“的发展思路,开始对三汊河进行水产养殖开发。镇政府首先筹资100万元开发改造鱼池500万亩,成立三汊镇鱼场,在政府的鼓励带动下,周边各村先后采取大户自建、农户自改的行式,进行零星开发,三汊河水产基地初具雏形。
  上世纪90 年代中期,镇委、镇政府仅仅围绕“两湖一河建鱼池的发展思路,继续采取招商引资、大户自建、农户自改、反租倒包和统建发包等形势,进行大面积水产基地建设。截止目前为止,镇政府、村集体、养殖户共投入资金3000万元,开发鱼池15000亩,其中精养鱼池12000亩,形成了集鱼种培育、规模养殖,特种水产为一体的水产养殖体系,年产鲜鱼600万公斤,实现产值3000万元,母产收入2000元,比生产粮食增产收1200元。
  目前110 省道东西横贯三汊河,交通便利,来此钓鱼休闲的人常年不断。镇委、镇政府从2002年开始,先后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对三汊河的路、电、桥、涵、渠等进行了配套改造。目前,三汊河水产养殖基地已形成规模,养殖结构为以青、草、鲢、鳙、鲤、鲫、鳊、鲂为主,套养鲴、鲶、乌蘴、鲮、鳜等优特品钟为辅,兼以网箱养鳝的品种结构体系,鱼质鲜美无污。垂钓休闲名声响彻武汉孝感等地,三汊镇委、镇政府将把三汊河水产基地建设成为一个集水产养殖、鱼种培育、特种水产、垂钓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区。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三汊镇位于孝感市东南部,东与祝站镇接壤,西与新铺、毛陈相邻,南与毛陈隔河相望,北与西河、扬店交界,地跨东径114°00′至114·06′、北纬30°52′至30°59′,南距武汉45公里,西距孝感城区10公里。
地形
  三汊镇地形由北向南倾斜,南部东依野猪湖、西临王母湖,大面积是河湖平原,最高点永福村刘祭庙海拨47米,最低点三汊渔场海拨18.9米。北部主要是岗地,宜于发展林果药材业;中部是冲积平原,土壤肥沃,适宜于种植水稻;南部为“两湖”相夹,一河贯穿(东有野猪湖、西有王母湖、中有三汊河),水质清新、水中鱼类饵类生物丰富,是发展水产业的天然宝地。
气候
  三汊镇属湿润亚热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6.2℃,平均降雨量为1128毫米(主要集中在4—7月),无霜期247-270天,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土地资源
  国地面积84.6平方公里。2006年底耕地总资源65262亩,其中:常用耕地总面积42286亩(水田面积37244亩,旱地面积5042亩),临时性耕地22976亩。 淡水养殖总面积14520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12620亩(精养鱼池8820亩),河沟养殖200亩,水库养殖1700亩。
河流
  三汊镇主要有3条。一是三汊埠东河,也叫杨店河,发源于孝昌县周巷塘河,长约17公里,宽10米;二是三汊埠西河,也叫产川河,由扬店流入,流长约4.5公里,河宽8米;三是高埠桥河,由西河入境,流长约5公里,河宽10米。三汊埠东河、三汊埠西河汇入三汊河(野猪湖支河)流入野猪湖,高埠桥河流入王母湖。
水库塘堰
  三汊镇现有拾板沟、郑家堰、幸福、王家楼4座水库。
  拾板沟水库建于1957年9月-1958年12 月。小(1)型水库。大坝高12.2米,长368米,坝顶高程40.90米。水库承雨面积2.5平方公里,总库容219万立方米,兴利库容99万立方米,调洪库容120万立方米,死库容34.5万立方米。
  郑家堰水库建于1959年9月-1959年12 月。小(1)型水库。大坝高6.2米,长214米,坝顶高程35.72米。水库承雨面积0.52平方公里,总库容61.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2万立方米,调洪库容19.8万立方米,死库容37.3万立方米。
  幸福水库建于1956年10月-1957年3 月。小(2)型水库。坝顶高程39.9米。水库承雨面积0.92平方公里,总库容41.2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3.5万立方米,死库容14.5万立方米。
  王家楼水库建于1959年11月-1960年3 月。小(2)型水库。水库承雨面积1.35平方公里,总库容39万立方米。
  全镇塘堰2920个,总面积4320亩,蓄水量530万方。
主要物产
  农作物:主要有稻谷、棉花、小麦、大麦、蚕豌豆、油菜、花生、芝麻、黄绿豆、红薯、甘蔗、荸荠、莲藕、大蒜、蘑菇、蔬菜等。
  动物:一是鸟类:家养鸟类有鸡、鸭、鹅等。野生鸟类有喜鹊、布谷、麻雀、斑鸠、啄木鸟、野鸡、野鸭等。二是兽类:家养有猪、马、羊、狗、兔等;野生有野兔、黄鼠狼、老鼠、水獭等。
  水产:常见鱼类60多种、13属,其中鲤科36种,鳅科、鲳科3种;养殖以草、青、鲤、鲫、鲢、鳙、鳜为主,特种水产以蟹、虾、螺、蚌、鳖、黑鱼为主;水生植物莲藕、莲角。
  植物:主要有早密桃、柿子、柑橘、板栗、枣、茶叶、黄栀子。
埠镇
  埠镇,原名三汊埠,解放前系孝感县城以东的一个重镇。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400米,距孝感城区习惯称三十华里。其东侧有一条小河,发源于周巷山区,西侧也有一条小河发源于杨店的浐川铺,这两条河汇流于埠镇南约三百米处,经三汊河注入野猪湖,形成一个“丫”字形,故名“三汊”。因三汊埠缘于野潴湖之阳麓,“土阜为埠”,所以叫“三汊埠”。
  旧时野潴湖虽有堤,却是当地百姓自己筑的一个草堤,不经事,涨水期三汊埠东、南、西三面被水淹没,船由武汉、孝感等地可直达三汊埠南门口,农业上只能收一季小麦,故二百多户居民多为商贾、小贩,农业人口只有李、赵两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埠镇街有川南杂货店十五家,皮头号四家,糕点店三家,大药铺两家,西医诊所三家,中医诊所四家,粮食、山货行、柴行、油行、牛猪行大几十家,典当行三家,大烟馆三家,圆木作坊五家,铁铺两家,烟草铺两家,成衣店三家。至于饭馆、小吃摊贩则满街都是。其中有些特色小吃如“马云记”的苕丸子、“邱季升”的牛肉豆丝、“吴怡和”的软壳巴、“吴连记”的小笼蒸菜、黄耀章的炸豆腐烧锅及卤货、黄应增的抠炉饼子、吴奎清蒸糕、吴金奎的发糕、刘福娃的浮油包面等等,至今都为人们所称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粮食业,高日收购量达十六万斤,开往汉口运粮食的船只每日最高可达20艘。川南、布匹、杂货可算为如今孝昌、西河、杨店、朋兴、黄陂等地的中转站和批发站。木材、楠竹行三家销售着湖南的竹木,汉川的豆饼、麻饼,蔬菜(如冬瓜、红辣椒等)也在此集散。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三汊埠有“小汉口”之称。
  三汊埠在建国前属镇、乡级,设有镇公所、乡公所。教育有县二中、中心完小、私塾三家。是孝感城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日伪时期,由于三汊埠地处平汉铁路、武汉外围段,多为兵家争夺之地。1938年驻有日 本 炳 泽司 令部的一个辎重联队。后“游击队”金龙章总司令部、袁杰八旅、刘人铸皇协军也在此招兵买马。日 本人“西河者”为了收编这批“游击队”,也驻军三汊埠。直到1942年五、六月间,“游击队”反水弃三汊埠逃往周巷山区。
  抗 战 胜利后,行政区划为“新民乡”。1945年10月,三汊埠驻有国 民党军一个“别动队”,日 军一个联队约一千人在此缴械投降。1947年驻有县保安队的三、四、五中队,经常到现杨店周围巡哨,与新 四军的地方 武装为敌。
  解放后,由于当时大环境的变化,武汉商家停止了在三汊埠的收购活动,各地相继成立了供销社。此时三汊埠这个商业重镇也组织了农业合作社,居民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除留有近百户吃“供应粮户”外,其余约267户人家组成了农业生产大队,下分九个小队,一个蔬菜排,人口约1300多人,社员工分值在周围大队中算较高的。行政区划,开始属十二区,后属祝站区,1958年改为三汊人民公社的一个管理区,张立春任书记,黄德华任主任,刘合明、王炳元任副书记,后改为埠镇管理区,2001年撤销管理区直属三汊镇。
  文化教育方面:1951年抗美援 朝伤兵疗养院设在三汊埠商人周生记旧房中,撤走后,孝感师范由安陆迁来。1953年师范迁入孝感城区后,孝感高中在此设过分校。1956年孝感县政府委派袁堃、刘焱波、管立群等人于5月1日来三汊埠开办孝感四中,开始时招了5个班,275名学生,1959年下季就成为了省“红旗学校”,后合并到武汉市。1960年定为全省11所重点学校之一,当年9月由当时的副校长刘焱波赴省开重点学校校长工作会议,会上贯彻了“调整、整顿、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孝感四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从此走上精雕细刻的轨道。三汊埠这个藏龙卧虎之地在孝感四中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人材。据粗略统计,孝感四中学子中脱颖而出的有,政界:原武汉市委副书记程康彦、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詹锦云、深圳市政法处长程正华,国务院老干局局长盛其松、省农业厅副厅长徐长堤,湖北省贸易厅副厅长张忠保;军界:少将师长胡志平,北京军事博物馆馆长大校李云平、解放军大校黄小汉、湖北省交警总队政委汪昌铁、国防部师级军官江海洲。文化教育界:华师博士生导师、中 共党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良民、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忠云、同济医大教务处副处长李守国、广州大学教授陈合明、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铙胜文、陈汉峰留美后被聘为某大学教授、孝感市作协副主席胡仕华。孝感四中的教学质量一度在原孝感地区名列前茅,1970年孝感四中由初中改办高中,名为三汊高级中学,直到1990年底与原赵陈中学合并后搬迁到原华中农学院三汊分院校址,成为一所完全中学,三汊埠初级中学迁入高中校内,2006年初中改办为三汊埠小学。
  解放后,三汊埠小学属三汊中心完小,学区由当时小学校长梁荫仑兼管,管辖现毛陈一部分,三汊的全部及祝站北部两个大队的民办学校。
  宗教信仰方面:三汊埠群众笃信儒、释、道之教。“儒”有修本堂,信众有商人、店员和社会知识青年,全属义务,经费由当地商家以及慈善者自愿捐助。具体事务是:农历七月半讲善书,干旱时诵皇经、求雨露、施茶、施药、施棺木,掌 堂黄义盛。“道”有鲁王庙和关帝庙,两庙均在三汊埠南端,鲁王庙由木兰山金 道 人主持;关帝庙由何 道 人主持。鲁王庙1956年拆毁建成了三汊供销社,关帝庙至今犹存,但神像已毁,庙址作了仓库和牛栏。北门外有一座三元宫,属尼姑庵,由武汉江岸来的尼姑主持,1956年改建成三元宫变电站和泵站。
  街政建设:三汊埠是一条长为1000米、宽约3米的街道,原来是花岗岩条石铺成的。1959年修野猪湖堤闸时,因工程款不足,经祝站区委决定将街道石块撬起运往马溪河修了闸,从此三汊埠街道下雨时泥泞不堪。1990年在埠镇群众的要求下,成立了由原三汊管理区主任张水民任指挥长,退休干部刘焱波、朱海清任总顾问、社会老人吴必勋、黄帮俊、李进一、黄木桂等人任顾问的重修埠镇街集资指挥部,向外出干部、工人和知名人士致函,希望他们能捐款建设家乡,同时三汊镇人民政府组织原孝感市(现孝南区)二级单位和镇管单位捐款。共集资四万多元,修建了埠镇街水泥路面。1991年又由朱海清带头募捐,改建了西门桥。为了纪念这一功德,在北门建立了一座带有标志性的“三汊埠”门楼。
  三汊埠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曾经有过它的辉煌,但那些辉煌也只是冒险家的天堂,它并不是劳动人民的故乡,而是风尘中的他乡。只有在解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埠镇人民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从小小队到实行责任田到户,才大大解放了生产力。1990年以来,农业耕种、收割90%的农户实现了机械化,粮食、油料产量成倍增长。田间管理也实现了自流灌溉,从而腾出了大量劳力外出务工,有的还出国到俄 罗斯等国打工,每年每人挣回人民币数万元。老人、妇女在家搞田间管理,种蔬菜到附近菜市场营销。人们的荷包逐渐鼓起来了,如今的埠镇高档的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摩托车、电脑几乎家家都有,甚至汽车也进入了平常百姓家。据我所知,埠镇七户人家购买了面包车、大客车、大货车,做到了务工务农并举、客货运输兼营,人们的衣着也多样化了,现在走进埠镇人家,年青人、妇女和孩子的衣着与城市人没什么区别。十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百把万的也不乏户。从1991年到现在18年的时间,将近98%的人家改建扩建了新房,有不少的人家还修建了高大的楼房。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变了样,自1981年“8.18”行动以来,埠镇街的治安状况良好,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之风日渐形成。党和政府还在埠镇修建了福利院,收养了众多的孤寡老人,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千好万好,没有共产党的政策好;情深义深没有共产党的恩情深。千百年来种田完粮是天经地义的事,可现在的农民种田不仅不完粮,还要领取政府发放的补贴。一个繁荣、昌盛、团结、和谐的小康埠镇正在逐步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1 17:43
省直管县,请自孝感始(转)



省直管县,请自孝感始省直管县的改革呼声,已经很久很久了,但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究其原因,可能是从省到市都感觉不好下叉,不知该从哪里着手,没有头绪。
当年天、潜、仙之所以能实现直管,是因为有荆、沙合并这个契机,但现在省内所有地市都合并完了,眼下不再具备这样的条件。
本坛曾有人建议武汉城市圈率先实行省直管试点,本人举双手赞成这一动议。因为武汉城市圈省直管,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政策优势,特区特区,就是要“特”一些,不然叫什么特区?而且,城市圈内城市离武汉较近,以后都有城际交通和放射状出口高速公路相连,圈内各县市到武汉办事很方便,“直辖”的行政成本较低。
但是,省里是否有这么大的胆量呢?尽管名义上是特区,但过去那种谨小慎微的思路已成了省里的习惯,短期内是难以突破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一个容易上手的地方作为突破口,先行探路,则很有必要。
综观城市圈内诸城,天、潜、仙已然“直辖”,不存在这一问题;武汉、鄂州没有辖县,也不存在这一问题;唯剩黄石、孝感、黄冈、咸宁可供作省直管县的试验田。但黄石与大冶的建成区已基本连为一体,再单独将大冶省直管,很不现实,也不好操作。所以,实际上就是孝感、黄冈、咸宁三个由老地区行署改成的地级市,存在省直管改革遇阻力的问题。
再分析一下这几个地方,谁更应该、或更能实现省直管县,而改革成本、震荡最小,收益最大?个人认为,孝感最合适担当这个排头兵。

一、孝感所辖各县由省直管,条件成熟,优势明显
1、孝感县域经济相对均衡,直管不会给省里增加麻烦。
目前孝感下辖7个县市区,虽然其中既有汉川、应城等江汉平原小老虎,又有大悟、孝昌等国家级贫困县,看似差距很大,不平衡,但实际上孝感的县域经济在省内各地市中是最为均衡的,这从各经济指标的人均值即可看出。
以2007年人均指标(http://www.xgjmw.gov.cn/Publish/20080516090912381.shtml)为例: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汉川12286 357.72
应城12495 498.17
云梦12055 364.49
孝南10660 194.8
安陆9452 276.48
大悟5610 231.94
孝昌5778 160.58
总的看差别并不大。
尽管大悟的人均GDP仅相当于汉川的46%,不足一半,但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这个指标更能有效说明地方经济状况)却相当于汉川的65%,几近2/3,可见孝感各县的发展,相对来说是比较均衡的,差距还没有到天上、地下的地步。
这就给省里直管造成有利条件。因为,如果,差距太明显,省里将很难统筹政策。而差距不大,省里就可以放心制定相关政策,而不必过多地考虑县域差异。

2、孝感下辖各县市区与武汉距离很近,与省里的沟通很便捷。
这个显而易见,因此不多阐述。
而且,省直管后,各县的交通条件还会更加改善。距离最远的大悟,也有京珠高速,将来还有京珠高铁;看似盲肠的汉川,正在修通往武汉的一级公路,且荆武高速出口离汉川城关仅10公里,其他县市的交通条件也都很优越。
而黄冈、咸宁,则不具备孝感这样的条件。

3、孝感各县曾有“省直管”的历史渊源。
1959年11月,原孝感专署撤销,所属诸县并入武汉市。尽管当时并入的是武汉市,从表面看并非省直管,但实际上,当时普遍是适域市,市没有辖县的概念,县里的事务,基本上就是省直管。否则也就不存在后来反复的问题。虽然到1961年5月又恢复孝感专署,时间仅2年,但各县既然有这段历史,在文化心理融合上不成问题。

二、孝感所辖各县由省直管的具体操作方案
很简单,如果不考虑孝南区的问题(此问题下文再述),孝感现辖各县市实现省直管是非常容易的,孝感市直接将管辖权交给省里即可,没有任何震荡和冲突。
而且,从法理上讲,汉川、应城、安陆三市本身就是省直管,目前只是由孝感市代管而已。孝感放弃自己的代管权,只是履行一下法律形式,是件非常轻松的事。这三个市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为省直管了。
孝感一共才7个县级单位,三市由代管边直管后,这一下子就解决了一半,剩下的云梦、大悟、孝昌,可比照上述三市办理,由孝感市管辖,改由省直辖。虽然法律操作上可能比三市略多费些周折,但由于数量不(黄冈、咸宁就没有这样的优势),也很好实行。
至于孝南,解决的途径很多,既可以撤消,也可以索性再分设一个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采取哪种方式。

三、孝感各县市交省直管后,孝感的地位和出路
(一)孝感的区域中心地位不会受任何影响。
目前,孝感的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所辖各县被省直管后,这个地位会否削弱?
个人认为,省县直管,对孝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没有丝毫影响。
因为,区域性中心的定位,不是谁想有就能有的,这是有多方面因素综合的。孝感之所以能跟襄樊、宜昌这样的强势城市一样,成为一方诸侯,没有一点优势,也是不可能的。
具体来说,孝感的地位不受影响,有几点现实理由:
首先,相关部门、垂直单位设在孝感的机构,仍会对原辖各县市行使管理职能。如政法机构,被省直管的县市仍需中级法院,另起炉灶就不如直接用原灶。即使是天、潜、仙,很长一段时间也是由荆州负责的,虽然后来成立了专门的汉江中院,但孝感本身就有中院,再成立新的中院管那几个省直管县市,必要性不大。再说,十堰中院也管神农架的事项。
其次,孝感的区位,决定了即使其不再管辖原有的县市,但与原县市的联系也不会切断,相反,某些时候、某些方面还会加强。如广水从孝感划出后,在很多项目上都与孝感方面开展双赢合作,包括老京广线改造等。甚至一些企业在设立地方性管理机构时,仍将广水纳入孝感管理范围。这是由孝感的区位决定了的。
再次,无论是武汉城市圈的小局,还是湖北省发展的大局,甚至中部崛起的宏观,在客观上都需要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支点。即使坚持武汉一城独大的思路,多几个区域性中心反而会巩固武汉的这种地位。饿饭孝感,是极具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潜质的。

(二)孝感的出路很多,前景很好。
孝感现辖各县市由省直管后,孝感市本级的发展将轻装上阵,优势更为突出。具体说来,孝感有多条出路可选择:
1、成为鄂州型适域市。
鄂州下辖三个区,孝感去掉6个县市后,剩下的孝南区的面积(1020平方公里,来源:http://www.xzqh.org/quhua/42hb/09xiaogan.htm)与鄂州(1504平方公里,来源:http://www.xzqh.org/quhua/42hb/07ezhou.htm
相当,人口(89万)只比鄂州少14万。因此,可考虑增设一区,实现城乡分治。荆门在沙洋设县之后,也把原东宝区一分为二。所以,城市增设市区,在湖北省内是有先例可循的。

2、成为东莞、中山型直筒子市。
撤消孝南区,由市直接管乡镇,实行扁平化管理。当年浙江湖州也没有设区,市里在管县市的同时,对原县级小市的乡镇,由大市直管。所以,这也是有先例可循的。只要是有先例可循的事,省里办起来就不会有太多顾虑了。

3、成为天、潜、仙型省直管市。
如果嫌孝感的地位不足以与鄂州相比,那么,在剥离各县市后,孝感成为与天、潜、仙并驾齐驱的市,应该不过分。尽管孝感的官员可能不爽,但初期可以给他们高配,等他们这一朝退休后,再按天、潜、仙的模式配相应级别的干部。这样,震荡也不大。

4、成为普通县级市,保持独立性,作为增长极。
由地级市降格为县级市,市民心理上可能接受不了。但普通百姓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生活问题,如果省里能在项目上对孝感给予补偿,多投入发展资金,让老百姓得好处,那么,孝感降格也未尝不可。况且,孝感最初本来就是县级市。
而且,地级市降格,同样也是有先例可循的。远的,如云南的东川,是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老牌地级市,且云南全省长期只有昆明和东川两个地级市,但东川最后仍降格为昆明的一个区。与之类似的,还有省内的沙市,这对孝感来说,更是近在眼前的例子。所以,即使降格,也想得通。
再说,降格也不一定就是坏事,起码官员的级别低了,群众的负担也就跟着轻了。说不定因为此事的罕见,媒体能帮孝感炒出名呢。

四、省直管后孝感诸县的发展方向
向鄂州学习,朝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
这个也不多阐述,因为鄂州已纳入城乡一体化试点(http://news.sohu.com/20081118/n260699849.shtml),将其经验拿来即可。
届时,省里相当于只多了7个直管单位,管理难度并不大;而孝感原所辖各县市的活力却大大释放,市县矛盾自然消除,市、县发展各得起所。
当年,谭嗣同有言:“自古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套用革命先行者的这句话,“未闻不牺牲地级市而能省直管县者,有之,请自孝感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2 13:36
防止“节日腐败”,功夫重在“节”外
文/甘武进

  元旦春节即将来临,为加强节日期间党风廉政建设,汉川市精心准备廉政短信、廉政贺卡、廉政教育片、廉政“紧箍咒”四份“新年礼物”,送给全市党员领导干部,为两节期间党风廉政建设筑牢防火墙。(12月22日孝感日报)

  为防止“节日腐败”,在元旦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发个廉政短信、廉政贺卡等等之类,筑牢两节期间党风廉政建设的防火墙,的确很有必要,最起码也给那些趁机下手的行贿者、收受贿赂的党员干部们敲响了廉洁自律的警钟。可惜的是,廉政“防火墙”虽然年年筑,但是“节日腐败”却还是久治不绝。

  这也难怪。中国是礼仪之邦。逢年过节,亲戚、朋友礼尚往来确属人之常情。党员领导干部也是人,他们也有正常的人际交往,更何况,“节日腐败”在中国有着太广泛的“群众基础”。于是节日成了一些人送礼、行贿的绝好时机。行贿者趁机下手,受贿者又如何不顺水推舟?平时,想给领导送钱送礼拉关系办事情,太突兀了,领导不一定收;而领导亲属做寿、孩子读大学、生病等,这些良机是要上天来赏的,不会经常有,但节日是固定的。
 
  有道是:防患于未然。为了防止党员干部们在节日期间被人情“腐蚀”了,每到节日来临之际,领导机关就发通知了,提倡议了,或者下发些“四个准、五不要、七禁止、八一律、十规定”之类的文件,明文禁止请客送礼、行贿受贿等歪风。然而,因为遏制的招式有限,措施力度不够;讲的重,罚的轻;给人的感觉如同隔靴搔痒,使行贿受贿的双方由此都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以致于每逢节日大家都是唱“同一首歌”——节日反腐。结果却是“通知年年下,腐败岁岁有”。

  事实上,“节日腐败” 其实乃“日常腐败”的延续。一个地方如果平日里就制度健全,纪律严明,节日期间也决不会腐败到哪里去;反之,若一个地方平日里反腐工作就松松垮垮,漏洞百出,即使到节日期间他那里口号喊得再漂亮,禁令下得再严厉,恐怕也都将无济于事。说到底,做的都是些装腔作势的表面文章。

  因此,防止党员干部“节日腐败”,在节日这个腐败的高发期加强防范固然重要,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防止腐败功夫应重在平时,重在“节日”之外。相关部门要在党员干部的腐败高发期未到来之前就动手防范,并且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治标又治本。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4 07:05
时评文写作指导与练习



引子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2010韶关市一模语文试题)

某日,蔡先生存钱时因零钞太多遭到了银行职员的抱怨。次日,蔡先生以多次存入1分钱的方式来“教训”银行。第三天,蔡先生又到银行办理业务,银行职员为了让其知难而退,故意多收了49.5元手续费。此后银行表示道歉,愿退回多收费用,但蔡先生拒绝接受,并到法院起诉银行,要求返还多收费用并赔偿1分钱损失。

对此,有人认为银行服务质量太差,就需要蔡先生这样爱较真的维权斗士;也有人说银行知错能改,应该宽容它;还有人认为银行一错再错,而蔡先生也用极端的方法跟银行“斗气”,浪费了银行和法院的公共资源,给别人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伪文化”现象泛滥,“新八股文”呈现燎原之势。在2010届的高考作文评改中,这种“虚、假、伪”的文风将一定会受到打压。然而,怎样把作文写“真”、写“实”呢?笔者认为,写好时评文,不失为使同学们摆脱“虚、假、伪”的文风,回归到写真事,抒真情的“务实”的文风上来的有效途经之一。



一、文体常识介绍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写好时评,首先要掌握时评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一)文体概念

顾名思义,时评即时事评论,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

时评通常以时事为评论对象,针对着一件具体的事来评说。所谓“时事”,可以把它理解为有新闻价值的事、公众关注的事,并且是有实效性的事。归根结底,时评是新闻的一种,它和消息、通讯、特写、访谈、图片报道等一样,是“新闻”大家庭中的一员。

(二)时评的文体特点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

(三)时评的主要表现手法

1、夹叙夹议

时评是对一件事发表看法的文章,它既要写事又要看法,所以,夹叙夹议就成为时评主要的表现手法。

夹叙夹议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先叙后议;还有先议后叙;或是边叙边议;等等。当然,时评是论述文体,所以,叙与论的比例,始终是论为主,论比叙多。从论是叙的关系来看,叙是论之需要,也就是说,时评的论,是基于具体事件的评说,离开这一事件,论说就无法展开。

2、亦理亦情

时评是论述文体,它在对事件作出理性评判和分析时,并不排斥动之以情的作用。

时评“亦理亦情”的手法,首先体现在所评所析更合“情理”。



二、写作要领

写好时评文,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准备好材料

要写好一篇时评文,必须要有充足的第一手材料。这样,写的时候,才能纵横捭阖,意气风发,一气呵成。要取得第一手材料,可以调查走访,去新闻发生地调查事实的真相;也可以调查群众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可以上网搜索获得资料;还可以查阅报刊杂志。获得大批材料后,才能根据自己观点的需要,去粗取精,选用材料,才能做到评论时“真”、“准”、“实”。

第二步,拟好一个标题

时评文的标题,要实在。或高度地概括评论的话题,或一针见血地点明议论的中心、提出作者的见解。常见的拟题方法有:

提问法,把人们关心的问题提出来,为读者设置悬念。如《安排就业能不能“优先下一代”?》(《杂文报》第1797期,汪金友);

数字法,用数字突显出问题的严重性或复杂性,使读者一目了然。如《二十六个百姓摊一个“仆人”》(2005年3月15日《新闻快报》,张琳等);

判断法,用一个表判断的短语点明中心论点,如《恶搞是对批评的滥用》(《人民日报》2006年12月6日,汪涌豪);

反问法,用反诘的语气将批驳的事实或要评论的问题提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格言能 “震撼”贪官?》(《杂文报》第1797期,柏敏);

引用法,直接引用要批驳的观点,并给予否定,这样态度鲜明。如《不可盲目“先就业后择业”》(《中国教育报》6363期,柴葳)。

第三步,拟出写作提纲

时评文是议论文的一种,直接对时事进行议论,有很强的论辩色彩,因此要求逻辑严密。写作前拟好提纲,是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保证。

文章的构思,一般大体结构是:“引—点—议—结”。

引,即某一新闻事件或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

点,就是点明中心论点,必须要旗帜鲜明。

议,要求联系社会现实,要有务实的文风。议论时,可以掺入作者的情感色彩,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最后结尾要有力,最好给人们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需要反驳别人的观点的话,可以先摆出要批驳的对象,然后指出他的漏洞,引例证将其驳倒,再树立自己的观点,进行正面的议论,使自己的观点深入人心。



三、写作思路

结合例子,归纳时评的写作思路。

1、示例文章分析

[材料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时事评论文章。

“铁腕”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

昆明官员听讲座打瞌睡丢官

来源:南方日报

在2月22日晚7时举行的中共呈贡县纪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了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同时,呈贡县投资促进局局长王亚华向大会作书面检查,并通过呈贡电视台向全县播出。这在呈贡县都是第一次。

据悉,在2月20日举行的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

“第一排,在睡觉的,你是哪个单位的?站起来!”日前,在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会上,一名听讲时打瞌睡的干部被仇和书记毫不留情地当众点名。

当天,正当主席台上的主讲者侯干云讲到如何发展开发区时,坐在一旁的仇和突然礼貌地对侯干云说“打断一下”,然后将目光转向第一排靠最右边的方向。“上课时怎么要睡觉,你是哪个单位的?”仇和严肃地问。那名干部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支吾了半天不见回答。“你是哪个单位的?”仇和再次追问。该干部只得回答道是呈贡县投资促进局的,但否认自己在睡觉,这个回答顿时引起会场一阵哗然。随后,仇和让他坐下,示意继续讲课。

仇和点名后,会场上所有人再没有一个人开小差。(据《都市时报》)



[示例文章1]

“打瞌睡丢官”属“量刑过重”

在2月22日举行的中共呈贡县纪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昆明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了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据悉,在2月20日举行的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交代事实)

(分析:第一部分要写好由头。写时评要就事论事,所以要先把所评之“事”交代出来,这“事”是引发评论的缘由。引用时要注意简明扼要。)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会上打瞌睡,就是不被领导点名批评,也应该受到应有的纪律处分,然而,仅仅因为在会场上打了一次瞌睡,就被迫辞职,显属“量刑过重”。(表明观点)从新闻中看,蒋文辉并非被“免职”,而是“主动辞职”,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外交辞令”,等于是给干部一个台阶下。如今,在会场上打瞌睡、溜号、打电话等行为,屡屡见诸报端,有的也只能批评,哪有因为打了瞌睡就主动辞职的?果真有这样的发自内心的自省自觉,那还真是一个好干部了。

即使是主动辞职,从正常的人事任免程序来看,也应该是发文了事,而不应在纪委全体扩大会上“宣读”。“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示众”。蒋文辉之所以会成为因为在会场上打瞌睡而“辞职”的第一人,一则可能是因为撞到了社会舆论的“枪口”上,在大众对会场官员在会场上的不良“表现”深恶痛绝之时,你打瞌睡了,犯了众怒了;二则是因为撞到了领导的“枪口”上——领导一批评,后果真的很严重。

会风透出的是作风,不管是从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还是从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来看,整治会风很有必要,然而,对违反纪律的干部从严从重处罚不能过头。无论是从公务员管理条例,还是干部管理条例,还是党的纪律处分条例上,我们都找不到在会场打瞌睡必须主动辞职,更找不到免职的规定。在依法执法的今天,不管这个典型具有何种警示意义,我们还是要依法、依规办事,不能因为谁“撞到了枪口上”,就一棍子打死。

(分析:文章中间的这两段主要是分析材料。写时评不但要写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写自己这些看法的依据和理由。而且,在评论时要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作到就事论事。)

一句话,该给的处罚一定要给,但绝对不能把“小偷”判成“死刑”!(结论)

(分析:得出结论。)



[示例文章2]

副局长开会打瞌睡丢官,冤枉吗?

在22日举行的中共呈贡县纪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昆明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了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据悉,在2月20日举行的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

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2月23日《都市时报》)

副局长开会打瞌睡丢官,近日在网上引发热议。从网友的留言来看,似乎同情的不少,甚至还有网友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哗众取宠,是上级官员在滥用权力。对此,我不敢苟同。

(分析:道出由头,表明观点)

细读报道全文,这位副局长丢官,其实并没有“被勒令辞职”的情节。且看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的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吴庆昆表示,蒋文辉已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并提出辞职”。干部提出辞职,组织予以批准、同意,难道不符合组织程序吗?懒、散、推、拖的机关作风,难道不应该予以制止和整治?

有网友认为,蒋副局长可能是因“抗灾累得撑不住”,这条理由我看也难以服人。且不说蒋副局长有没有参加抗灾,就是真的因“抗灾累得撑不住”,我想请个假也是情理之中的;再说了,一个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作为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不认真听讲反而打瞌睡,似乎也说不过去吧?由此看来,开会打瞌睡丢官并不冤枉。

(分析:谈依据与理由)

当前有一种怪现象,即我们一方面在大声疾呼要雷厉风行地推进“吏治改革”,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同情那些懒散、拖沓的领导干部,甚至为他们打抱不平,这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怪圈”。

(分析:联系实际说理)

在我看来,开会打盹丢官绝非小题大做、哗众取宠,恰恰是一次对官场潜规则的彻底颠覆!在我的印象中,对官员作风不正、工作失误的追究、问责,常常是“千呼万唤不出来”。不要说是开会、听讲座这样的“芝麻小事”,就是出了人命关天的大事,在很多地方处理、问责的棍子,也总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在这样的官场潜规则影响下,久而久之,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也就养成了一种拖沓涣散的工作作风了。

我也假设一下,蒋副局长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面前都敢打瞌睡,在普通百姓面前,他又会是何种表现呢?

(分析:在所评之“事”的基础上发挥,深入剖析)

昆明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希望通过这件事情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引起震动,改变以往懒、散、推、拖的机关作风,以振奋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区的建设发展中。我想理应如此,人们必须明白,对领导干部严厉管束,绝非小题大做。为政之道,贵在实,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开会打盹丢官的副局根本不值得同情,恰恰相反,如此雷厉风行颠覆官场潜规则的实事和细事,在如今实在是太“珍贵”了!

(分析:重申观点,总结全文)

2、写作模式归纳

根据例文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的写作模式:

(一)引用材料(选准切入点,简明扼要)1-2自然段,150-200字

(二)分析材料(注意层次,逻辑关系要清晰)2-3自然段,400字

(三)联系实际说道理(搜集典型论据,适当发挥)200字

(四)结论(100字)

3、优秀时评寻读

近年来,新闻媒体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闻评论性的节目,具有参考价值,比如,电视媒体上有央视的《焦点访谈》,广东电视台的《社会纵横》、《今日关注》,南方电视台的《今日一线》,凤凰台的《时事辩论会》、《小莉看世界》、《文涛拍案》等等。

另外,《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新京报》台湾的《中国时报》《联合报》,香港的《明报》《信报》等报纸也有许多精彩的时评文章。



四、写作实践

1、根据下面这则新闻写一则时评。

[材料]

韶关南雄市10月5日发生学生溺水意外事故,四名不熟水性的男生为营救一名不慎掉进水库的女生遇难,四遇难者遗体于6日上午被发现并捞起。

2009年10月5日下午5时45分,南雄市乌迳派出所接到群众报案称,有九名学生结伴到乌迳镇孔江水库边游玩,其中女学生李某(16岁,高一学生)不慎掉落水中,同伴中四名男学生见状下水相救,落水女生被救起,但四名男生失踪。据了解,其中三人为高一学生,另一人是广州某技校学生。(见《新快报》2009年10月8日文章《不熟水性勇救女生 四男生下水皆遇难》  记者陈海生)

(参:《舍己救人与见死不救:孰是孰非》

http://20339350.vcmblog.com/archives/2010/828506.html

2、根据下面这则材料写一则时评。

[材料]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有因考生迟到而被取消考试资格。一些考生甚至只因迟到一分钟而被拒之门外。许多市民对此议论纷纷,究竟“迟到一分钟,该不该通融”?

[范文]

规矩就是没得商量

考场拒绝迟到学生进场考试确实令惋惜和遗憾。然而,类似这类关系到自身“一生命运”的大事,仍不把它当回事的违规现象,在我们的公民中可谓比比皆是。

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射击场,是中国夺得金牌最多的地方,但也是中国人最不遵守规矩、给人种下最坏印象的地方,本来为了保证运动员能够集中精力,创造好成绩,组委会规定,场内不准使用手机,当王义夫比赛时,中国记者的手机响了立刻便招来了周围人们的嘘声和全场不满的目光。有外国人轻轻地说:“这是中国手机!”但中国的那些记者仍无动于衷,在陶璐娜决赛时,他们的手机又响了。

2000年暑假,由四川组织的一个赴美英语夏令营一行近300名14-16岁的青少年,到美国波特兰,开始为期三周的美国家庭生活,在受到美国家庭很好接待以后,回国途中在拉斯维加斯停留住酒店时,因有些人不守规矩,在酒店大吵大闹,致使一百多人被人家赶出酒店。在阿拉伯国家,赌博是绝对禁止的,违者是要被杀头的。可是前几天有报道称,60几个在卡塔尔的中国劳务人员却因聚赌而被卡塔尔警察拘捕。中国人在国外不遵守规矩是有名的,被人歧视,看不起也是必然的。

中国超长期的农耕社会,遗留下的坏习气固然是个原因,我想社会整体法制观念的淡漠却有着更深层的原因,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我国制订的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数不胜数,但仔细观察一个,公民遵纪守法又做得怎么样?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仍然是我们国家的通病,单说广州的交通管理,我们一直都在喊广州要成为国际地位经大都市,可是广州交通的混乱在全国却也是很有名的,人行道上开摩托车者有之;单车逆向行走者有之;行人翻越隔离栏者有之,更有甚者,几年前广州市政府便公布法令,市区内禁止汽车鸣笛,违者罚款200元,可现在汽车照鸣不误,也不见有哪个被罚款的!

由于法律缺乏应有的权威和尊严,人们长期把它当作可以随便讨价还价的商品,无怪乎报载5月15日到18日短短四天广州市公安交警部门开出的交通违章罚款1049宗,至今仍有436宗没有主动交缴,竟占受罚的40%这多。对于这种不守规矩的不良惯性,除了执法部门采取某些强制手段之外,像高考这类给违规者影响一生的教训也是很有必要的。我敢肯定那位迟到一分钟的考生经过了这次惨重教训之后,他这一生也许就再也不会重复这个错误了。

(《羊城晚报》)

3、根据自己收集的新闻材料或针对时下某一社会现象,写一篇时评。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拓展视野

推荐报刊:

《杂文报》、《杂文选刊》、《讽刺与幽默》等




推荐时评(见本博“友情链接”):

人民时评:http://opinion.people.com.cn/

新华时评: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

南方时评:http://opinion.southcn.com/

大河网评:http://www.dahe.cn/xwzx/txsy/

大江时评:http://www.jxnews.com.cn/jxcomment/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5 23:06
莫让“溜须拍马”之言“溜”入大雅之堂

文/石头光泽


       此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广西某重点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上,老师教学生怎么给领导开电梯。在广西、湖北、福建等地一些大学开设的人际关系、社交礼仪等校级选修课上,也因涉及如何跟领导相处的教学内容引起争议。
       官场礼仪当属于社交礼仪的一部分,用以指导人们学习官场领域有关仪容、仪表方面的知识,以此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促使个人有效开展工作。然而,近段时间,一些地方高校在给毕业生开设的社交礼仪课上,公然教授溜须拍马之道、“服侍”领导之学问,俨然成为一场活生生的官场“厚黑学”,此举严重违背了大学教书育人的本质,扭曲了大学精神。笔者现作诗两首,以诗句代言心声,希望所谓的“官场礼仪”在大学里没了市场,莫再入大学教堂误人子弟。
       诗(一)
毕业在即人在急,莘莘学子习人际。校园本是育人地,官场游戏莫再提。
       诗(二)
职场博弈时不休,官场厚黑误子弟。大学精神尚正义,岂容“官仪”开天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20 19:29
求教于《槐荫时评》诸大侠,盼不吝赐教



http://zgjypl.5d6d.com/bbs.php
http://zgjypl.5d6d.com/bbs.php
http://zgjypl.5d6d.com/bbs.php

请问:

------栏目设置是否合理??
------该网是否有存在之必要??如何办好??
------诸大侠是否愿施援手一助??


http://zgjypl.5d6d.com/redirect.php?tid=261&goto=lastpost#lastpost
http://zgjypl.5d6d.com/redirect.php?tid=261&goto=lastpost#lastpost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20 20:23
[attach]16812[/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2 16:11
  思想者为什么常常是孤独者





许锡良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是中国一句流传很广的格言警句,在中国文化中,是很有市场的一个见解。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事实上情况可能恰恰相反,是“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大皮匠”。为什么这样说?这里涉及到群体的智慧与个人的智慧的关系问题。


中国人是非常迷信所谓集体智慧的民族,也就是迷信庸众头脑智慧的集汇,必定胜过一个智者。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可是,群体的思想,也就是庸众的思想,常常是按照人的本能惯性行事的。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极少数杰出的天才的创造,而庸众只是在天才创造的时候嘲笑他们,奚落他们,等到天才的发明创造修成了正果,他们又只懂得使用与享受,并且将能够率先使用与享受这些创造发明作为自己的荣耀与身份的标志。


中国人凡事都喜欢搞人海战术。打仗如此,搞学术研究也如此。以为,集合的人数越多,就越容易取胜。在冷兵器时代也许确实如此,但是在现代科学文明背景下,这是庸众之见的又一个错误。在科学研究方面,即使全世界的庸才加在一起,也不及一个爱因斯坦、一个乔布斯的万分之一。在科学创造与学术研究方面,一个杰出人物的作用,超过为数众多的庸众。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庸众是靠社会习俗,靠惯性力来思想与行动的。他们常常不用动脑筋就去作出决定。而且作出决定的依据,也就是大家怎样,我也怎样,没有什么逻辑,也不需要什么推理与判断。许多时候只是按照人作为动物的本能直觉去作出决定。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的勇气承担不起与社会习俗不一致的思想与行动所带来的压力所引起的烦躁不安,他们的大脑也不具备挑战现在社会习俗的智慧,同时,他们的思想能力也不能够对现存的东西作出自己的分析与批判。



  从安全的角度看,一个人按照庸众的方式思考与行事最为安全,也最为省力。鲁迅早在近一个世纪之前就论及到中国人“合群的自大”问题,是这样说的:

“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这便是文化竞争失败之后,不能再见振拔改进的原因。
‘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除精神病学上的夸大狂外,这种自大的人,大抵有几分天才,——照Nordau等说,也可说就是几分狂气。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疾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但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所以多有这‘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
‘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至于对别国文明宣战,却尚在其次。他们自己毫无特别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这国拿来做个影子;他们把国里的习惯制度抬得很高,赞美的了不得;他们的国粹,既然这样有荣光,他们自然也有荣光了!倘若遇见攻击,他们也不必自去应战,因为这种蹲在影子里张目摇舌的人,数目极多,只须用Mob的长技,一阵乱噪,便可制胜。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也就是他们的心理。他们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至于所生结果,则复古,尊王,扶清灭洋等等,已领教得多了。所以多有这‘合群的爱国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鲁迅《随感录.三十八》)




这个论述可谓是非常独到。同时也说明向庸众挑战是需要何等的勇气。这种勇气甚至远远超过向权威挑战。因为,向单个权威挑战,其命运虽然可能会很悲惨,但是,风水总有轮流转的时候,时过境迁,向权威挑战者很可能又成为了新的权威,只要不出意外,这种可能性总是很大的。另外,即使是很强势的权威,也有失势的时候,还因为,权威也是人,是人总会有生老病死的时候,因此,年轻人挑战权威常常会有取得成功的机会,因为即使不在思想观念上战胜权威,在年龄的自然规律上也足以有取胜的资本。自然法则会让老权威死去。但是,挑战庸众则不同。因为,庸众不会死亡,庸众人数众多,而且就贴近在你的身边,他们源源不断地被制造出来,所以不会因为年龄的问题而中断,而且庸众的力量无所不在。权威人士只在某个领域里决定你的命运,然而,庸众则在你的生命的每个细节里影响着你,制约着你。因为即使是天才,也要生活在庸众里。天才一旦回到庸众里,也就难以以天才的方式思考与行动。因为,庸众的力量,会使你在集体的力量中丧失自己的独立性,说出那些让庸众能够理解,能够喜欢的话。同时,一个人身处庸众之中,自己的个性就会消失。集体的利益,会将你个人的思考淹没。即使是真正的精英,一旦被组合到一个庸众里面,精英也只能说出一般庸众的意见。因为集体的利益立场,还因为群体的情绪是有强大的传染性的。即使是真正的精英们的组合,也容易成为一个乌合之众。因为,精英的个性不能够得到应有张扬,一旦他有所顾及的时候,他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便要受到限制,被迫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发表一些心不在焉的意见。因此,易卜生在其剧本——《国民之敌》中说:“那个最有力量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独的人。”因为孤独,他只倾听来自自己的生命深处的声音,服从自己的思想逻辑,而无需看他人的眼色。


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是世界一流大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这里能够容纳下为数众多的,思想言行与庸众不一样的怪异的人。


1903年,在哈佛大学开学典礼上,哈佛学子、美国著名思想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真正的哈佛是无形的哈佛,藏于那些追求真理、独立而孤隐的灵魂里……这所学府在理性上最引人称羡的地方就是,孤独的思考者不会感到那样的孤单,反而得到丰富的滋养。”在这里即使是孤独的思考者,也不会感受到孤单,因为,同样孤独地思考着的人还有很多,更不会受到歧视,因为,在这里达成的共识就是:天才的工作方式就是孤独地思索着。同时,反而因其卓越的创造发明与睿智的见解而获得人们的尊重。一个社会,对多元的宽容是多么重要。那种动辄得咎,动辄党同伐异,动辄“小子鸣鼓攻之可也”的文化中,是不可能出现牛顿、爱因斯坦与乔布斯这样的人的。因此,牛顿只能够出现在英国的剑桥,爱因斯坦只能够去美国的普林斯顿,乔布斯只能够出现在美国的斯坦福这样的硅谷。因为,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创造,需要这些不同于庸众的怪异的人。越是接近真理,就越是不容易被常人所理解,因为真理常常会以陌生的面孔出现,还因为真理离上帝最近。对于个人来说,通往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条狭隘的小道,你必须学会抛弃许多世俗的享受与世俗的偏见,才能够在这条小道上轻装上阵,然而这样一来,你就成了一个与庸众格格不入的怪人。其实,怪人、孤独者也并不是处处都怪,孤独者也不是在所有方面都孤独,他也有常人平庸的一面,也有常人的那些欲望与需求,只不过,他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忽略或者被迫放弃了许多,而显得与众不同了。思想者的孤独在于他的思想不被世人所理解,同时,他只有孤独时,头脑才可能真正清醒,才能够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情。这样的人也许是孤独的,但是,内心世界却是非常充实的。因为他与一般庸众不同,他不是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而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2011年10月29日星期六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4 17:58
从哪里扬起湖北崛起的旗帜?



——评《让汉江告诉中国》

         叶青

政治精英能否优化配置资源,决定竞争差距

张华侨送我一本他的近作《让汉江告诉中国》。读后还是可以带来一些思考。他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结论。

一个民族在通向富强、民主、法治的道路上,需要一批人点燃探索真理的火焰、勇于揭示社会真相,并奋力呼喊!

《让汉江告诉中国》提出了一个论断:政治精英与资本阶层,能否优化配置资源,决定了中国能否由农耕大国转向工业强国,决定了能否缩小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决定了老百姓能否最大化分享福利!

因为,农耕文明是以分散的家族,在几亩薄田进行缓慢的运转,并以单纯的人口繁殖为延伸,而工业化需要果敢、敏锐、超前、具有远大理想的政治精英来推动。

尤其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虽然企业可以按市场的竞争规则,获取利润最大化,但金融、矿产、土地、电力、石油等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此时,政治精英能否有效配置资源,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及财富能否公平分配。

为了证明这个论断,张华侨踏上了享有“湖广熟,天下足”美誉、联结黄河和长江的汉江平原。这里位于“中华文明的中轴线”,这片土地哺育的精英分子,曾以“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豪迈气概,为清王朝敲响了灭亡的丧钟、挽救了中华文明。

回首20世纪70年代末期,汉江平原一批具有革新意识的政治精英,以解决户口、住房、职称等优惠条件,吸引人才、技术、资金,重演了一幕刘备“三顾茅庐”的戏剧。

由政治精英自费改革、自我探索,排除各种阻力,开启的工业之门,为湖北迎来了仪器、半导体、磁性材料、无线电、电视机、通信、计算机、汽车等产业。

其中湖北襄樊计算机厂,于19789月,试制出第一台汉字宽行打印机,一举结束了汉字大国不能打印汉字的时代。最后走进人民大会堂,为中共十二大打印选票。当时联想、东芝等还没有推出这个产品。

让人感到无比遗憾的是,他们在商品供应短缺的时期,闪现过一点光彩,但在以资本论英雄的时代,未能像松下、索尼那样走向全球,反而沿着亏损、倒闭、破产的道路前进。

原因是,依赖政治精英启动的工业化,如果失去了政治精英的支持,那么刚破土萌芽的产业,就会因吸收不到养分而枯萎。况且农耕人口占多数的中部地区,不具有沿海城市,吸纳海内外人才、资金、技术的优势。

一方面,湖北难以涌现锐意变革、创新的政治精英,输入公平、自由、高效的竞争精神,以此告别低效率的农耕文化;另一方面,一些县市的官员,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封闭,不能适应大工业时代的要求,如此怎能让工业强市的旗帜飘扬起来?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州地区催生了一批政治精英,他们抓住开放带来的大好时机,最大限度地吸收跨国公司的人才、资金、技术,为电子、通信产业提供了生根的土壤,以30年走完了西方国家需要100年实现的工业化。

到苏州执政的官员,又继续沿着这个目标前进,中间没有因领导人更换,导致工业化停滞、断裂。这是苏州用20年时间,成为一个经济强市的重要原因。

这表明,如果政治精英的传承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如果接过权力棒的官员,不能像喷着巨大热能的蒸汽机,继续给工业化的车轮增加动力,反而因缺乏理想主义、安于现状,把行政资源当作是自己上升的阶梯,那么一个地区就会停滞不前。

这就是经过30年改革,东南沿海冒出了一批工业强市,而湖北一些县市却默默无闻,依然没有摘掉贫困、落后帽子的原因。

资本阶层构成了“工业强国”的火车头

如果说一个农耕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时,取决于政治精英能否开辟道路,那么资本阶层构成了“工业强国”的火车头。

然而,张华侨对湖北汉江平原作了大量调查后,却没有发现一批纵横驰骋、具有扩张力的资本阶层。

华中地区最大城市——武汉,云集了众多大学、科研院所,号称百万大军,为什么没有把地缘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反而失去了号召力?为什么精英文化不及北京、绅士文化不及上海、市民文化不及南京?

长期以来,武汉乃至湖北陶醉在“九省通衢”的光彩中,但这只是一个地理中心的概念,如果武汉不能从地理中心转向经济中心,不能在区域发挥主导作用,那么就会失去对人力、资本、技术的聚集力。

同时,武汉不像上海对长江三角的城市,发挥不可替代的影响,相反与上海的差距几乎是天壤之别。我们再看面对海洋敞开胸怀的浦东,像一架高速运转的发动机,不停地为上海输送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为这个城市迎来了第二次工业浪潮。

但武汉的“浦东”在哪里?仍然依附于单一的国企业,而这架机器的齿轮已经生锈,只能在缓慢的运行中耗尽最后一点原料。当内部的基因不能更新,不清除灵魂深处的毒瘤时,武汉靠什么释放出爆发式的裂变?

问题是,他们犹豫不决、徘徊观望、被动等待,不知以什么为支点,以至曾经响彻中国的品牌,无声地淹没在滚滚东去的长江。最终被确定了产业优势的东南省市,远远地抛在后面。

他们原有的产业滑坡、最终轰然倒下,构成了一次汉江平原,向工业化挺进的巨大溃败。似乎预示着这条滋润了农耕文明的河流,难以孕育出一个决胜千里的资本英雄,而归根结底又是农耕文明的失败。

通过对比张华侨发现,背靠荒山面对海洋的福建晋江人,把“狠”向前冲的进攻精神,把永远追赶竞争对手,超越竞争对手的文化融入到企业中,从而放飞了一批享誉中国的品牌。

但湖北远离海洋文明,政治精英和资本阶层,没有形成紧密联合,他们的基因里,缺乏勇于挑战对手的狼性、血性,反而像绵羊一样软弱、分散、退缩、缺乏战斗力,受制于人甘当配角。

如果说600多年以前,成吉思汗率领强悍、勇猛的蒙古骑兵,跨过黄河只是为了实现当帝王的梦想,却不能改变一个游牧民族落后的命运,那么从蒙古草原升起的鄂尔多斯、伊利、蒙牛等集团,以自己的比较优势,成就了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并把征服的版图延伸到整个中国。

再看湖北,拥有汉江和长江中游两大平原,云集了一批从事农业研究的人才,还有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却没有将技术优势转为产业优势,没有冒出像鲁花、金龙鱼、汇源、雨润那样扬起品牌,称雄于中国的食品集团。

强烈的反差表明,资本阶层以产业集群,决定了中国的产业分工,决定了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决定了一个政府的财政增长,以及居民财富积累的速度。

依赖农耕糊口的平民,不可能迎来工业文明

进一步调查后,张华侨提出了“汉江平原单向文明循环论”,即原始的农耕造就了庞大的平民阶层,他们不是伴随商业向外开拓,以获取新的生存资源,而是围绕湖泊捕鱼、开荒以养家糊口。

不具有自我更新、自我裂变的农耕文明,不能让他们的基因发生更新、不能催生一批具有变革意识的政治精英、对外扩张的资本家,更不可能像英国人那样,从发明蒸汽机到迎来工业文明。

相反,贫困导致一些家庭几代人变成了文盲,更不能形成一个重商、遵守契约、讲秩序的绅士文化,这是单向农耕文明造成他们人口素质低、难以改变恶劣生存环境,不能带来爆发式裂变的见证。

对比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法国等,接受了大海的邀请,向更广阔的地域延伸,在不断应对挑战、不断创新、不断索取资源、不断优化人口素质,不断更新文明基因中,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

当湖北从乡土萌芽的集体企业,无力打破农耕文化的封闭结构,不能树立自己的品牌,反而走向溃败时,东部的乡镇却奇迹般地冒出了 “沙钢”等品牌。

当太湖平原以重商的绅士文化,成就了一批像蒋锡培、吴仁宝、沈文荣这样的资本英雄,催生了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的经济强镇时,湖北的乡镇却没有吸收到工业营养,依然维系着大量的农业人口,这种保守、中庸、安稳的农耕文化,又阻碍了资本阶层开花结果

这是低效率的农耕文明,不能适应海洋文明挑战而走向溃败的表现!

        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不断更新文明基因

《让汉江告诉中国》的另一个最大特色是:张华侨在探寻政治精英和资本阶层,推动工业化时发现,农耕文明的机能已经萎缩,无法为社会进步开辟道路,只能制造等级、墨守成规、无知。

于是,张华侨在这本书里大声疾呼:中华民族需要一场巨大的洪峰,冲刷农耕文化沉淀下来的官本位、等级主义,敞开胸怀,接受开放、平等的竞争精神,完成对文明基因的更新!

一个民族只有勇于面对真相、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失误,不断更新文明的基因,让老百姓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以最低成本,更多机会,实现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权利,人们离公平、公正的路才会愈来愈近,才会哺育出一个伟大的民族!

因此,在辛亥革命迎来100周年之际,《让汉江告诉中国》,是一部告诉中国人,如何实现“富民强国”的著作!

《让汉江告诉中国》,张华侨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定价36元,20111月。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全国人大代表。







作者简介:

张华侨,19731118,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市三汊镇同幸村。对村庄、土地、树木、山川、河流保持一种天然的情感。

少年时期,以读《鲁滨逊飘流记》、《悲惨世界》、《梦的解析》、《圣经》等,打开求知的大门,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冒险主义,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深地吸引了他。

幻想以文学创作为农民的命运呐喊,但空洞、苍白、虚幻的描绘,怎能改变乡亲们在黄土地上,日复一日为温饱挣扎的现状?没有“法治至上”的信仰,怎能保障公民的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1994年,他怀着吸取知识的强烈渴望,踏进风景秀丽的武汉大学攻读法律,并对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社会、教育、新闻、地理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带着寻求法治和民主的梦想,先后在一些媒体任记者,有机会到中国各地采访,目睹了老百姓的权益受到损害,却无处伸张正义的悲凉!

2003年,出版《资本时代的征服》,闭关自守、腐败无能的清王朝,让中国人饱受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带来的耻辱和痛苦,根本原因在于,政治精英和资本家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经过100多年的求索,我们终于看到:私营财团扬起了资本扩张的旗帜

2006年,出版《中国黄河调查》合著,怀着一种宗教般的狂热理想主义,沿黄河流域的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行程15000公里,揭开了一个真相:为什么黄河文明,不能比欧洲率先跨进工业文明,反而走向衰落

2008年,出版《拯救乡土文明》,通过对徽州古老乡村的调查,揭示一个事实:虽然2000多年以来,掌握中国最高权力的是专制帝王,但实际上宗族的精英分子,以提供公共产品和道德资源,维持了乡土社会秩序,并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品质。

2010年,出版《让汉江告诉中国》,作者从汉江源头汉中,行程1500公里至武汉,提示了这样一个真相:以开荒寻求食物、引发人口膨胀、再以扩大耕种面积养活人的方式,造成湖北汉江平原没有出现一个进取、扩张、引领社会变革的资本阶层,没有从地理中心转向经济中心。

作者认为,政治精英和资本阶层能否优化配置资源,决定了中国能否由农耕大国转向工业强国,决定地区之间的差距能否缩小,决定老百姓能否最大化分享福利!

作者怀着以河流揭示中华民族兴衰的愿望,走过黄河、渭河、汾河、长江、新安江、汉江、太湖、大运河、湘江、赣江、闽江、钱塘江、楠溪江、珠江、岷江等。

通过调查,提出了文明衰落在于“文明能量供给不足”的观点,一个民族是创造伟大的文明,还是停滞不前,取决于吸收、配置资源的能量,并有向外扩张的冲动,从而填补了“河流社会学”的空白!

他的作品贯穿了一个主题:唤起中国人的尊严、权利!

电子信箱:huaqiao2001@21cn.com     13911019078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4 18:00
阅读心理·新闻发现·深度挖掘




文/被逼梁山
笔者在工商部门工作19年,写新闻已有近10年的时间。10年来,不论岗位如何变化、职务如何升迁,“我手写我心,秉笔书红盾”的新闻梦想始终激情燃烧,多少个春夏秋冬的执著追求,笔者始终坚守在新闻宣传的道路上前行。截至目前,笔者采写的新闻稿件、撰写的评论作品和理论文章,在《人民日报》、《中国工商报》、《工商行政管理(半月刊)》、《工商行政管理研究》、湖北日报、孝感日报等各级报刊累计发表1200余件,其中,6件新闻作品分获国家、省、市媒体通讯员好新闻奖,个人3次被中国工商报、2次被湖北日报、8次被孝感日报评为模范通讯员,连续3年荣获孝感市对外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去年还摘取“全国工商系统工商新闻百星”耘墨之星,并在表彰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通过新闻写作,2000年12月至2002年6月,笔者由汉川一个最偏远的乡镇工商所连跳至孝感工商局办公室工作。下面,笔者联系实际,谈谈新闻写作的有关问题。

一、通讯员要努力掌握读者的阅读心理

通讯员写作新闻,就好比农民种庄稼、工人生产产品,必须把作品挑到市场上卖出去,并力争卖个好价钱。如果写出的新闻不能见诸报端,那只能说明笔下的“豆腐块”或“千张皮”没有被报刊编辑瞧中,或者说读者对这类半成品并不买账。因此,通讯员写出的新闻稿件必须让读者爱看,产生符合新闻市场的阅读美感。因此,掌握读者的阅读心理,对通讯员写作新闻十分重要。

读者阅读心理与读者所处阶层、知识素养、阅读兴趣等不无关系。一般来说,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平民百姓、贩夫走卒的阅读兴趣虽有不同,前者由于知识素养较高,多注重阅读时政新闻和本行业的新闻,但大都喜欢阅读社会新闻,特别是重大的社会新闻事件。这是不争的事实。因而,新闻作品如何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阅读心理,可以作为新闻写作的一个导向器。

时下,通讯员特别是行业部门最基层的通讯员,易局限于本单位就事论事,新闻思维不宽,新闻视野狭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水滴不见太阳的光辉”,采写的新闻作品引发不了更多的“眼球关注度”。作为力争把新闻稿件“多卖三五斗”的通讯员,应站在多个层面和层次上了解读者心理,并在新闻实践中时时满足“读者心理”,唯如此,才能写出各方满意的新闻作品。那么,通讯员如何掌握读者阅读心理呢?笔者认为必须把脉三个方面:

一是准确把脉党委政府的关注点。媒体是党委、政府宣传之喉舌、舆论之利器。党委、政府每个阶段、每个时期关注的焦点、重点和难点,也是各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围绕、贯彻、落实的中心点。通讯员要时刻关注和切准党委政府宣传需要,在“立足本情,把握上情,钻透下情”上采写新闻。这点对行业通讯员尤为重要。

二是适时把脉各级媒体的宣传点。要及时了解各级媒体一段时期的宣传重点,熟练掌握各媒体用稿区别和特色,有针对性地采写出契合各媒体宣传口味的新闻作品,做到有的放矢、各个击破、“百花齐放”,不能搞“一稿通吃”。

三是始终把脉解决民生问题的破题点。民生问题情牵党委政府,情系群众百姓,关系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政府关心,而且民众关切,舆论急需,这使得民生新闻成为各级媒体特别是机关党报最为倚重的一大“版土”。通过员要时刻怀揣人性的关怀,从关注民生的角度,把一些工作“硬”新闻适当转化为“软”新闻,就会实现写作技法与新闻用稿率的同步提升。

一言以蔽之,通讯员只有既立足本位,又跳出本位,站在党委政府的关注点、各级媒体的宣传点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破题点上采写新闻,那么我们的新闻作品就会适应更多读者的阅读心理,一定会闪亮登上各媒体的版面。

二、通讯员要努力提高新闻发现的水平

写新闻,没有人不渴望有好线索、好点子、好题目。一位积20余年、从“赤脚通讯员”到“职业名记者”的经历告诉我们:发现一则新闻比写作这一新闻更重要,生活中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当好新闻记者、业余通讯员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可以这么讲,新闻发现是新闻写作者政治水平、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新闻竞争归根结底是新闻发现的较量。对于如何提高新闻发现水平,笔者有三点感悟:

1、从个性化的事实中过滤新闻。“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要认识某个事物,不用许多同类事物作比较,很难作出准确而深刻的判断。报道某一单位的某一件事,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把这个单位这件事同别的单位的同类事比一比,从共性中找个性,看是否有显得重要、突出、特别的地方,从中掂量出所要报道事物的新闻“含金量”,发现较好的新闻源。比如,2004年12月,孝感召开全市知名商标颁证大会,49件市级知名商标持有人参加了会议,市政府有关领导到场并讲了话,《湖北日报》、《孝感日报》、《孝感晚报》等媒体记者参加。孝感媒体以简讯的形式报道了会议概况,而《湖北日报》采写的新闻棋高一着。当时,笔者研析:站在孝感会议的层面上报道,无论如何是上不了省级党报的,因为《湖北日报》是全省视野,且知名商标颁证大会并非孝感所独有。但在全市49件知名商标持有人中仅李福芳为自然人,且是一名下岗职工。于是,笔者和《湖北日报》记者就这一点进行了深入采访,写成了《孝感一下岗职工喜获“知名商标”》的稿件,很快被《湖北日报》采用。同时,《孝感日报》还单独采用了笔者写的《农妇李福芳成为我市首位拥有知名商标的自然人》,此稿被评为当年孝感新闻一等奖。从采写这篇消息可以得知,在同类事物的不同之处往往深藏着新闻“富矿”,就看我们有没有沙里淘金的本事。通讯员抓新闻就要时时刻刻寻找事物本身内在的特点,找出与其他事物不一样的东西来,只有这样,你的点子就多,你的线索就广,就有大量的新闻可写,也能写出与别人不一样、让编辑眼前一亮的好新闻。

2、从反常化的事实中追踪新闻。美国纽约《太阳报》主任博加特有一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美国《环球报》主笔爱德华幽默地说:“能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呀’的东西,就是新闻。”有人曾经这样问法国小说家莫泊桑:“为什么你写的小说有那么多坏女人。”他答道:“清白的女人成不了故事。”莫泊桑的这一创作原理也是发现新闻值得借鉴的思路。这些都说明了“反常现象”能出新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有很多反常现象,只是我们没有留意观察罢了,因为人们思维上往往有一种正向思考的“惯性”。只有克服思维惯性,经常逆向思考,关注反常,新闻线索就会源源而来。当然,捕捉“反常现象”有一定难度,因为很多“反常现象”隐藏在“正常现象”的背后,需要通讯员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及时把握,从中发现一反常态的人,一反常态的事。否则新闻源稍纵即逝,从身边擦肩而过。如2000年笔者在汉川市工商局办公室工作期间,曾到城区欢乐街经营户中采访。最初的本意是想采写欢乐街经营户的经营状况,但通过走访消费者和查阅有关资料,发现消费者过去因经常买到假货对街区不满意,而现在消费者投诉率几乎为零。当时,经营户因政策水平不高,法律法规意识不强,制假售假时有发生本应是“正常现象”,现在欢乐街经营户不仅消除了这一“盲点”,反而生意兴隆,街区整体信誉度大为提高。有好新闻!!笔者眼睛一亮,沿着这一“反常点”追根溯源,挖出了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背景和原因。原来,正值全国诚信建设刚刚起步之际,汉川工商局就在欢乐街经营户中推行了“星级警示制”,用不同的星级评定经营户信用等次,促进经营者守法经营、文明经商。笔者站在经营者的角度,侧面采写了《“星”牌联系你我他  买家卖家笑哈哈  汉川欢乐街经营户按“星”论信誉》一稿,稿件立即被湖北日报采用,并获得当年湖北日报通讯员好新闻一等奖。

3、从纽带化的事实中串结新闻。在平常的生活中,许多事情原本是零打碎敲的,我们的新闻思维也常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中,一旦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要善于把它们有机地“凝聚”、“糅合”在一起,使人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作为一名通讯员,需要敏锐独到地把握事物各个矛盾方面的有机联系,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去认识对象,发现新闻的“生长点”,并“穷追猛打”,直至采写完成为止。作为一名工商系统的通讯员,笔者努力在找准推进工商职能到位和服务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上撰写工商新闻,提高了在行业报和各级党报的用稿率。如2004年8月,孝感市工商局出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17条便民举措和外资企业定点帮扶制、中小企业双向联络制、个体办照限时送照上门制等一系列服务制度后,笔者想采写一篇服务经济发展的综合消息,只是苦于其新闻涵盖量大,难以找到切入点。如果综合起来写成并列式消息,文章容易写成公文,很难发表。不久,笔者搜索到了新闻由头:当年4月下旬,市人大代表张金榜提出了一份由市工商局主办的关于“加快工商企业登记注册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市场准入门槛”的建议。这17条便民举措和几项制度就是为落实人大代表建议而出台的。而且时任孝感市市长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肯定性批示,且我局还在市政府召开的建议提案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这些素材如同项链上的一串串珍珠,井井有条地与我所要写的东西有序“扎堆”,有机联系在一起,有因有果,有始有终,衔接自然。笔者思路如泉涌,顺理成章,一蹴而就写下了《一条建议催生17条便民举措》的稿子,很快被《中国工商报》二版头条编发。

三、通讯员要努力提高新闻写作的深度

有些通讯员上稿颇多,但稿件质量不太高,总是突破不了自己的极限;有些通讯员尽管上稿量不大,却得到了读者较好的评价。这其中的区别在于通讯员是否把新闻写出了广度、深度和力度。提高新闻采写水平,通讯员必须从新闻的表象中层层挖出新闻背后的本质来,而且要尽可能地把“一口井凿深”。可以从把握“三性”上下工夫:

1、把握关联性,全方位写出联系。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而非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通讯员要善于从新闻生长点的“冰山一角”,用联系的眼睛、联系的方法,进行“层层剥笋”,努力掀开事物的最后面纱,并用笔触将新闻事实与各个空间的联系以及产生的影响写出来,使之成为一个较为圆融的多维式的整体感,而不是平面的给读者毫无棱角的感觉。2005年6月,应城市工商局杨岭镇分局本着变“我管”为“他律”的思路,帮助杨岭镇和汤池镇农资经营者成立了农资行业协会,吸收20多位农资经营大户为会员。对于当时的农资市场管理,这是一件新鲜事。《湖北日报》主要就农资行业协会开展的自律活动进行了报道,消息写得很短,新闻背景和有关联系没有揭示出来。看到消息,笔者和应城工商局宣传干事施江辉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采访:一是农资行业协会成立的现实原因;二是农资行业协会是如何成立的,制定了什么样的章程,是怎么样开展自律活动的;三是农资行业协会对农资经营户产生的影响;四是农资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对工商部门带来的好处,等等,层层揭开成立农资行业协会这一新闻的“盖子”。最后,我们俩人合写了《一条自律路  三方笑开颜——应城市杨岭镇农资行业协会规范农资市场纪实》,文章被《中国工商报》二版头条采用。

2、把握曲折性,多情节描述过程。有些新闻表面看起来事实很简单,实则很复杂,就看通讯员能否把其中的细节挖出来,拎出感人的故事来,把其中的过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比如,工商部门维权打假新闻性很强,大多数通讯员喜欢写一则消息,豆腐块似的,没有写出细节,虽然被有些市级媒体采用,但笔者觉得深度不够。要看到,工商部门在维权打假过程中,往往面临很多困难,在一些具体的案例中,费尽了心思,经历了曲折,有时还面临着暴力抗法有可能带来的人身安全危险。这其中是不是有很多故事可写,如果通讯员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把这些埋藏于事实背后的一个个精彩写出来,新闻的厚度是不是增加了?是不是把工商部门不畏艰难,为民维权,服务民生的形象更加有力的展现出来了?如孝感日报曾经登过一则消息,报道汉川消委首次调处了一起金额最大的电扇导电致死人命索赔一案,前后事实写得极简,过程蜻蜓点水带过,笔者看后,觉得还有很多内容可以补充,便赴汉川采访,结果把浸润其中的一些感人的维权故事写了出来,最后一气呵成写下了《告慰亡者》的事件性通讯,有血有肉,真实、全景式再现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此文后被《中国工商报》四版头条刊发。

3、把握矛盾性,深层次采访辨析。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没有矛盾,就无所谓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无不是在解决一个个矛盾,破解一个个难题中前进的。新闻写作也适用于这一规律。一些新闻事实在生长、生发期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百转千回,就像树木并不是平直地向上生长,而是分孽出少许枝节来。表面上看这些转折和矛盾没什么,但深究下去,其实与有些政策、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滞后有关。如果就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采访相关权威人士,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则使新闻的观察性、辩识力大为增强,这样的新闻因触及了某些边缘化的问题,肯定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因而采用率非常高。如2004年9月,笔者所在的孝感市工商局遇到了一边在为手机消费者积极维权,调处接近尾声,对消费者有所交待时,一边却被手机消费者“告”到了政府领导的怪事。这一矛盾产生的缘由,不是工商部门不作为,而是由于工商部门因技术手段的缺乏,对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商品鉴定有一定难度,需要相关部门协助等原因,造成了维权时间较长。这是客观原因。但笔者发现,工商部门在维权过程中,没有主动与该消费者沟通过维权进展,使消费者对工商部门产生误解和怨气。这也是导火索。为此,笔者作了深入采访,并请相关领导和法律人士作了分析,迅速写下了《加强维权信息沟通至关重要》的辨析性新闻,文章被《中国工商报》四版头条采用。

我国三十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早期的新闻教育家戈公振说:“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候我们去采访。家家屋里藏着新闻,处处交易的地方也是如此。新闻必等人去寻觅。”《南方周末》对新闻和记者的描述是:“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这些名言警句无不启迪我们:“新闻无处不在!”作为一名通讯员,就要时刻打开新闻“雷达”,睁亮“鹰眼”,灵敏“嗅觉”,练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新闻“神经”,发扬“特别爱思考、特别能动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随时随地捕捉新闻亮点,做到发现快,捕捉快,采写快,传递快,使自己的新闻之路愈走愈远,愈走愈宽广,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刊用于采编实践和新闻大地杂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9 11:47
为朱善璐的直言叫好
文【春山如笑】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在校友会开幕式上说:“在任何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北大学生,都是母校的光荣和骄傲,只要他卖猪肉卖得最好,修鞋修得最好,种地种得最好,工人当得最好,那一样是北大的骄傲。”(11月14日《重庆时报》)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但什么是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职业不分贵践,只有分工不同”,这是每个人从小接受的教育;但等到我们真正踏入社会,又在事实上为各行各业划出三六九等,仰慕某些职业,歧视某些职业。60后、70后小时侯说长大了想当解放军、工人等,现在的孩子谈理想则必是科学家、官员、商人等,追求更好本无可厚非,但它反应教育的价值观已变得更功利化了,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年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也影响了整个社会人才的合理配置。

社会是由各行各业构成,需要各类人才、各层次人才和大量的从业人员。每个人由于自身智力、体力和环境影响,最终能达到的高度也不一样。只要发挥自身所长,不断超越自我,体现出存在的社会价值,在所在单位、行业成为“状元”,就是人才,就应得到大家的认同,得到应有的尊重。一个人的价值不应以是否拥有地位、身份来评定,而应以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按朱善璐书记的说法,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他的价值理念,他的思想作风,他的品德和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指明方向,授业是教授技能,解惑就是给予提醒,其中传道是关键。朱善璐作为北大党委书记,敢于抛弃已有成见,“自贬北大身价”,直指教育本性,为学生指明“正确方向和前进道路”,实属难得,值得叫好。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9 11:50
[attach]17585[/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5 20:25
道德救赎的底线,需要法律护航
/ 楚王后裔


    你敢做好人好事吗?你怕因此惹上麻烦甚至官司吗?你担心法律能否防范你因做好事而可能遇到的风险吗?
    这问题听起来有些好笑:“我做的是好事,有些还只是举手之劳而已,干嘛要想这么复杂?”但近来屡见不鲜的“碰瓷”事件发生后,一些原本理所当然的事情,一下子变得意味深长起来:自身不慎或肇事者逃避责任、被救者反告救人者肇事、执法部门抓不到真正的肇事者、司法部门错判或误判、社会保障缺失而穷人太多、围观者冷漠…… 一系列原因,让无人负责成为平常事,于是乎一些“老太太”就抓住一个垫背的算数。
    如果说江苏如皋“殷红彬案”幸有铁证(车前摄像头)和人证(乘务员和乘客)、武汉电动车主被八旬老太“误认”肇事而有数名现场目击者证明,因而得以迅速洗清冤白,让人生出些许宽慰;那么南京“彭宇案”、郑州大学生“李凯强案”、天津“许云鹤案”等似是而非的案件,一方称好心助人为乐,一方称对方肇事伤人,原、被告都各执一词、都拿不出直接证据来证明,那么这种情况之下,只有依靠法律来主持公道了。可惜这类事情的判决结果,最后往往都是各打五十大板,还是一桩糊涂案。一个人发自内地想帮助别人,反过来却被诬告,甚至送上法庭,试想这样的事情,怎么不会让人心寒如冬?怎么不会对社会道德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负面示范?
    有网友评论,自彭宇案后,社会道德滑坡30年。这断语虽然有点夸张,但各地频现的翻版彭宇案,恰是道德丧失、信任危机的体现,以至于有人提出“防火防盗防老太”的调侃性口号。在这种思维和行为逻辑下,就出现了前不久武汉一老翁跌倒闹市无人敢扶、最终窒息而亡的唏嘘一幕。将心比心,我们不必一味埋怨路人的冷漠。在一系列“好人无好报”的事实面前,如果没有了监控视频和目击证人,人们还敢做好事吗?而且即便有铁证在手,但以怨报德的人最后总是“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并没有得到任何法律甚至道德层面上的惩罚。为善者潜在风险无法估量,反咬一口者风险系数几乎为零,此二者严重不对等的时候,下一次谁还敢自找麻烦去伸出援手?
    当大家都在慨叹社会的普遍道德水准急剧滑坡时,道德救赎、公德重塑就成为一项巨大的、紧迫的民生工程。道德崇高者,可以赞美和仰视,但无法成为大众的一般行为标准,否则就是道德绑架了。道德的最底线,就是法律的红线。有时候靠道德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法律就成为道德救赎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如果法律最后不是鼓励为善者、不是靠证据说话,甚至在证据确凿时依然对诬陷好人者给予最大的所谓宽容,那么在道德底线的边缘徘徊的人们,结果只会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法律已经无法给道德保驾护航的时候,我们怎能苛求公众在道德的义务之外去履行可能有巨大风险的“好人道德”呢?这个关键点,才是比被诬陷、被“碰瓷”更让人恐惧的事情,才是道德滑坡这个难题难以自我救赎、难以他救的主要因素。
    道德救赎的底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法律护航。公权部门尤其是司法部门,理当成为民众的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此刻不公正或者稀里糊涂的判决书,就会成为最有示范效应的反面“道德教科书”。而宣善、扬善、护善、奖善并且让诬陷好人者受到应有惩罚的司法仲裁,必然会成为道德社会的净化剂和加速剂,成为永恒的道德经典。  
    若司法的公平、正义之剑可以威严高悬,我们不期望类似彭宇案的事件完全绝迹,但可以减少其实际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让有良知的公民出手施救时不再有那么多顾虑,让社会回归世风日上的良性状态,而不是相反。


   (2011.9.7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5 20:27
为朱善璐的直言叫好


文/春山如笑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在校友会开幕式上说:“在任何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北大学生,都是母校的光荣和骄傲,只要他卖猪肉卖得最好,修鞋修得最好,种地种得最好,工人当得最好,那一样是北大的骄傲。”(11月14日《重庆时报》)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但什么是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职业不分贵践,只有分工不同”,这是每个人从小接受的教育;但等到我们真正踏入社会,又在事实上为各行各业划出三六九等,仰慕某些职业,歧视某些职业。60后、70后小时侯说长大了想当解放军、工人等,现在的孩子谈理想则必是科学家、官员、商人等,追求更好本无可厚非,但它反应教育的价值观已变得更功利化了,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年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也影响了整个社会人才的合理配置。

社会是由各行各业构成,需要各类人才、各层次人才和大量的从业人员。每个人由于自身智力、体力和环境影响,最终能达到的高度也不一样。只要发挥自身所长,不断超越自我,体现出存在的社会价值,在所在单位、行业成为“状元”,就是人才,就应得到大家的认同,得到应有的尊重。一个人的价值不应以是否拥有地位、身份来评定,而应以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按朱善璐书记的说法,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他的价值理念,他的思想作风,他的品德和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指明方向,授业是教授技能,解惑就是给予提醒,其中传道是关键。朱善璐作为北大党委书记,敢于抛弃已有成见,“自贬北大身价”,直指教育本性,为学生指明“正确方向和前进道路”,实属难得,值得叫好。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5 20:29

道德有底线吗??

文/杨锦辉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坚守道德底线”一说纵横驰骋于网络、传媒,当时也没拿它当回事,也无意于去考证它的来龙去脉。不过,当这一说法刺激耳膜和眼球的次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我才慢慢对它有了一丝悲凉的感悟。
  
“道德底线”一说,或许的确是数千年来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和“创新”。因为在我接受中小学教育的时候,我们听到的、看到的都是诸如“崇高”、“高尚”之类的字眼。后来慢慢的知道,在古人那里,也是讲求“修身”、“养德”的,而且是以“君子”之德为参照目标的,所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是也,所谓“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也。虽说这样提倡,也未必就能够做到,但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大概也是差不多的了。但是中华文化发展到今天,号称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媒体却铆足了劲地叫喊着“坚守道德底线”,这大概是“取法乎下”之意了,结果会是“仅得其什么”呢?《易经》上却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古代的圣贤达人、帝王将相也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这个答案,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在实践中求得“真知”,令人心寒的“真知”,那就是道德的滑坡和沦丧,已到了无以加复的地步了:网络上不断“走红”的牛人,没有最牛,只有更牛;不断涌现的冷血,没有最冷,只有更冷;不断爆出的残忍,没有最残,只有更残。就像股市的下跌一样,所谓的支撑“底线”均是形同虚设,60日均线也不堪一击,120日均线也轻易突破,飞流直下,永不言底。当然,股市自有其内在的经济规律和外在的人为因素,有涨有跌,影响的也只是涉足股市的股民。然而道德的滑坡和沦丧,影响的则是所有的国民,乃至国家的危亡。在这里,我不想为道德的沦丧现象开列一份清单,因为只要网友自己愿意,每个人都可以开列这样的清单,而且会随着时间的发展继续开列下去。

刚刚为“扶不起”系列事件、“小悦悦”事件哀叹不已,现在又要为福建奥迪司机调戏人妻、碾死女子丈夫的事情出离愤怒了。作为网民,长期在这样持续的、高强度的哀叹和愤怒之中,精神也许会逐渐地麻木下去,因为如果不麻木,必然会导致精神的分裂和崩溃,但是因为麻木,又会遭到良心的谴责和路人的口水。“两难”,是每个网民的生存困境,也是这个社会的困境。

媒体不停地呼吁,要坚守道德底线,然而不道德的事件一个比一个升级,一个比一个惨无人道。我们不禁要问:道德有底线吗?媒体对道德底线的呼吁和强调,是不是犯了方向和逻辑上的错误?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5 20:30
“地沟油”国人之耻


文/秋水蓝



   “地沟油”三个字国人并不陌生,早在十年前就有餐桌上出现“地沟油”的传闻。山东“格林生物”的“地沟油事件”,使“地沟油”的传闻不再是传闻。“地沟油”事件不久,有个老外说过一句话让所有国人感到气愤的话:“地沟油是中国的耻辱”,但看到事件的进展,我忽然觉得这句话有些道理。
  “地沟油”事件公开以来,我们都在问,中国有多少人吃过“地沟油”,恐怕现在我们只能问“中国有多少人没吃过地沟油”,可以说吃过“地沟油”的人很多,因为象“格林生物”这样大的公司,所生产出的地沟油都是被人吃掉的,还有很多没有被发现的“格林生物”呢,“地沟油”的数量会更庞大。如此多的人吃着用饭菜残余制作的,本应流入地沟的物质,难道不是吃食者的耻辱么?
   可以肯定“地沟油”的生产是一个链条,收集饭菜残余,集中运输这些残余,生产制造并销售,这样众多的环节是需要很多人参与的,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应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他们还在乐此不疲的做,这些人不感到耻辱么?
   我们的食品主管部门,在传说餐桌上有“地沟油”的时候,不闻不问似乎可以理解,因为没用证据,那么现在“地沟油”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为什么没用大的动作来整治呢,难道只有一个“格林生物”在制售地沟油吗?要知道每天成千上万个餐馆的饭菜残余都被人收走了,用作什么去了我们的有关部门毫不知情?对这样危害百姓健康的事情,我们表现出一种冷漠和毫无办法,这不是我们有关部门的耻辱么?
    我们的科研机构,据报载“地沟油”的检测难度很大,目前还没有检测“地沟油”的设备,这老百姓就更害怕了,不能“检测”就意味着明知道用的是“地沟油”也不能怎么样,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无德商人有恃无恐地制售“地沟油”,让国人整天在提心吊胆中食用着“地沟油”。当今科技如此发达,月球都能随意去来,而如此严重的关乎民生的检测设备居然没有,百姓不知道这是科学界的耻辱呢,还是我们的某些官员用以搪塞的借口。
    还有我们的各级官员,也许他们认为他们经常出入的场合没有地沟油,可以免受地沟油之害。但事过几月,国人仍“谈油色变”,因为我们没用看到各地采取什么得力措施控制“地沟油”,也没有看到谁制售“地沟油”而受到处罚,这不禁使人心存疑虑,“地沟油”真的消失了?或者说要等到“检测设备”出来了再整治,老百姓不得不怀疑打击“地沟油”的决心。当看到我们的臣民每天在餐桌上吃着“地沟油”,我们的“父母官”们不感到耻辱么。
    百姓什么时候能够放心地坐在餐桌前,享受可口的饭菜,不受“地沟油”之辱,就看我们“父母官”的作为了,因为他们最“关心”民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5 20:31
一个小市民对孝感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文/楚城子




也许这些事情不是我等小市民所考虑的,但怀着对家乡的那种热爱和期待,也是为了自己不再无休止地在异常漂泊,还是希望孝感能快速发展起来。由于本人在孝感呆的时间并不多,想法可能有些片面,欢迎大家批评指导。

这几年来,每年回孝感时,看到家乡都有新的变化,心里还是很高兴的,但总体发展速度,似乎离我们想象的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我们所关心的工资待遇,创业环境等,还远远达不到理想的要求,倒是消费却逆市上涨。所以自己回家发展的时间表也只能往后拖延,毕竟像我们这样的夹芯层,上有老,下有小,虽然在外地每月五六千元的工资算不上太高,但起码还算稳定,基本可维持一家人的开销。如果回家了,在孝感上班,每月一两千元,面对孝感的高物价,是否还够维持家用呢?

说到创业,其实在外打工的游子,包括在孝感的很多有志之士,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但这边的创业环境怎样呢?目前孝感引进了不少的企业,但缺少大的行业龙头,可以带动整个产品链的,外资的规模效应也没有体现出来。刚改革开放时,广东这边的基础比现在的湖北情况差多了,但他们靠沿海有利位置和国家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然后本地企业给外资厂搞三来一补的配套加工。刚开始都是小作坊式的,等发展壮大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并且发展起来很多本地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很多上下游的工厂企业。像深圳就发展起来很多大的龙头公司,早期的如招商银行,深发展银行、平安保险(现总部搬到上海)、万科、康佳、创维、华为、中兴通讯,这些年发展起来的腾讯,比亚迪、研祥、大族激光等。这不仅与国家政策倾斜和深圳良好的地理位置有关,还包含着深圳历届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帮扶,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和创业环境。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早期的三资企业,带来了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带动了广东的经济发展。

但如今,广东这边大力扶持高科技企业,那些靠剥削工人劳动力的企业在这边不得宠了,还有因为这边的人力成本和水电土地等资源费用上升,于是想着向内地迁移。刚开始我们内地的经济底子薄,硬件软件都不成熟,也享受不到像重庆两江新区那样的优惠政策,所以也不要一下子对外来投资者提那么高的要求。还记得刚改革发放时邓小平说的“不管白猫黑猫,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现阶段只要对发展孝感经济有利的,就要全力去争取。即使是像富士康这样的工厂,只要对发展经济有利,我们就应该欢迎。虽然深圳高科技企业多了,对富士康这种企业不感冒,但98-04这些年,还是为深圳做了不小的贡献,不仅是为深圳的进出口产值和GDP做出了贡献,还带动了一大批模具、塑料、钣金等行业的发展,还为深圳培训了很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像现在深圳的一些大的制造企业,如比亚迪、中兴、华为很多管理和技术人员都是从富士康跳槽过来了。所以我们应该多吸引珠三角,长三角的企业向孝感转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养本地人才,然后逐步培训自己本地有竞争力的企业。

除了向国家、省里争取更加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现在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的有利时机,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地进行商业引导,发展本地的国有、集体和私营企业。我记得刚来深圳那阵,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上每天都有免费的商机信息,提供国内外的各种商品需求信息,并且还有政府机构免费帮你去接洽联系,提供法律咨询等。鼓励各乡镇、管理区、村等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兴办有自己特色的产业,鼓励海内外人员回乡创业,提供投资引导及优惠贷款支持等一系列措施。

孝感也有很多优势,如靠近武汉这个华中重镇,有良好的铁路、公路运输网络,更加可贵的是我们有几百万勤劳朴实的孝感人民,只要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政府多借鉴些沿海发达城市如中山、佛山、东莞,苏州等地的发展经验,还是可以更加快速地把孝感经济搞上去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5:59
2011:言说助推中国 表达凝聚力量
2011年12月29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51期 作者:毕诗成










  翻检2011年的新闻纸,我们的生活仍然被此起彼伏的大小事件深深包裹:楼市调控与保障房、物价与收入、温州游资与中小企业命运、动车悬案与校车事故、故宫遭窃与红会风波、官员雷言雷语与被问责者低调复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生活在继续、时光在流淌,而热爱生活、渴望公平与正义的阳光,依然是国人朴素且执著的信念。

  因为有梦想,所以才洋溢着表达的欲望。微博里,留下了生活点滴的智慧与路遇不平的爆料呼喊;纸媒上,留下了品头论足的观点交锋与深睿思考……口水与板砖齐飞的个体化表达背后,隐约描绘出这个时代的言说脉络。众说纷纭了一年拉拉杂杂的问题,但没有人愿意看到它们在集体无意识的口水中悄然滑落——如果说这是网络时代的舆论狂欢,那么就要尝试阻止并逆转撕扯的航向,让众多表达汇聚为正向的力量;如果说每一条“负面新闻”背后都对应着某一问题的病灶,那么就要开出药方,击碎沉疴并期待全新成长。所以,拨开众声表达的迷雾,我们希望寻找到一种统领的“声音”。

  回首2011年,社会运转一如既往,民众的表达却渗入社会的肌体当中,希冀为迷失方向的人们注入涤荡灵魂的清醒基因,希冀为变动中的航船注入一根稳定航向的楔子。“房子”问题上,保障房的承诺确实给力,监督其带着温暖落地,是舆论的职责,而质疑其违反市场的思路,无疑忠言逆耳;“票子”问题上,批评霸道的涨价,呼吁国民收入倍增的落地,更充斥着“负负得正”的减税呼吁;“车子”问题上,对汽车作为支柱行业导致的各地“拥堵”,反思声音不绝于耳,对于公车消费持续走高、村官也坐豪车的批评,同对校车全覆盖的呼吁形成鲜明对比;“孩子”问题上,从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的消失到各地校车事故层出不穷,仍然牵动着成人世界的神经;“位子”问题上,腐败贪污、暴力强拆等被“拿下”的官员似乎数量“可观”,躲过浪头神秘复出的官员好像更多,反腐的速度不谓不快,民众的预期却是更高……

  “诸子”问题如走马灯般在众人面前炫目,汇聚成一种独特的舆情格局。2011年的言论史上,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人民日报》一组“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它告诫执政者,“当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要“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要做好社会的“心态培育”……这组来自体制内的表达甫一露面,便得到民间舆论的高度褒扬。在这背后是一种殷殷期待,期待民众的诉求、智慧与官方的立场实现无障碍接轨,形成推动进步的合力。

  言论不是独行的江湖游戏,不是游荡的孤魂野鬼,作为媒体人,我们总希望对于常识的不断重申,能变革社会中人们的观念,我们不清楚哪一句言说因为改变了社会某个角落里的人的思维,从而改变了这个世界,但我们更清楚地知道,唯有和体制的力量实现良性互动,它的价值才能全部展现和发挥。任何漂浮于表层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注定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痛定思痛,何以解忧?除了改革提速,以坚定决心将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事业的改革猛力推进,可有其他釜底抽薪的良策?改革若不抢时间,社会痼疾就会迅速扩散。

  万事有根本,打蛇打七寸,在群众和舆论纷纷“过河”的日子里,公权力没有假装糊涂在河里乱摸。为什么公车消费成为永恒的四季歌?为什么弱势群体子女入学总是难比登天?可见,没有公共财政的改革,就找不到正当配置资源的钥匙。为什么官员雷言雷语层出不穷?为什么被免职者换个马甲就可以“重出江湖”?为什么郭美美、卢美美们不停地“坑爹”?可见,正因为发扬民主、从严治官的大原则没有具化为一个个清晰的“小笼头”,从而官员管理漏洞百出。为什么房价屡次调控不力,很多地区面对“限价令”仍敢阳奉阴违?为什么中央三令五申、媒体千呼万唤,仍然难以阻挡强拆的脚步?可见,在以房地产为支柱的土地财政的经济思维之下,官员们怎会有从游戏当中除却自己的勇气与决心。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司法正义……掰开手指头去看,每一个“热热闹闹”的事件,就本质而言都不过是病象之一而已,真正影响病象的却是潜在的病灶。

  民俗自下而上,民风自上而下。当派生于权力核心、资本核心的东西表现的是极大的不公不平不正派,自然会传导为社会风气的江河日下。于是,我们看到了老人跌倒扶不扶在这个素来自称为礼仪之邦的国度里成为显性话题,而这种争论在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中达到了极致。然而,不破不立,借助公开的表达和争鸣,在这悲哀的讨论里竟也积蓄了冲破的力量,自省的精神,在公共的表达中张扬;对于真相的守护,在对动车事故的追问中彰显;对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的玩味调侃,释放了对于官方的指责与诉求。

  这是众声喧哗的时代,也正是这种众声喧哗为发展提供了真正开放利好的舆论氛围。2012,已经近在眼前。作为媒体人,躬逢这样的时代,注定要一如既往。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中国,思考中国,言说中国。所有努力都将呼唤着改革的深入与社会的成长,并期待它们转化为你我他这一张张欣慰的笑脸。2012,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时间,这是等待我们一同创造的新生活!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