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槐荫书画名家网络展系列之(二)——潘直亮/程惠钊//访谈提纲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0 13:10
标题: 槐荫书画名家网络展系列之(二)——潘直亮/程惠钊//访谈提纲
槐荫书画名家网络展系列之(二)——潘直亮/程惠钊//访谈提纲









策 展 人/耕砚堂

学术主持/管季超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0 13:12
           访谈提纲[征求意见稿]


          应《槐荫论坛》之邀,协助《槐坛》推出此[系列展]。

          这是一件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性工作,乐于尽我所能,贡献绵力。

         [系列展]之一已推出作者[书法网展]和专题[理论研讨会],[三醉轩主]正在继续整理[研讨会纪要]。



     
[系列展]之二我们将郑重推出我市美术界前辈潘直亮/程惠钊作品网展。

         计划与网展作品同时上传一篇由季超访谈记录的[画家专访]长篇文字。


        为慎重起见,季超试拟一个[访谈提纲],先请两位老师寓目一审;同时,也想听听两位老师的故交好友同事学生对[提纲]的意见。
帮助我实现此设想。


        如不便网上跟帖或不习惯电脑敲字,亦可垂电13971958105,季超恭聆指教。

        季超 先拜谢了。




香港一拍行将拍卖“文革”收藏品2010-05-13 珠海新闻网 编辑:姚斌
  一幅“文革”时期潘直亮手绘的“千军万马齐上阵”海报将在15日拍卖。中新社发 洪少葵 摄
  5月11日,香港普艺拍卖行向传媒展示即将拍卖“文革”收藏品,一批以“人民分社” 、“三面红旗”、 “大练钢铁”全民“大跃进”的海报,成为最具文献的历史产物。
来源:中新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0 13:13
访谈提纲初稿/管季超临屏敲出/拜请您指点。。。。。。。。。。


1,两位老师美术启蒙时的故事[听前辈‘讲古’]。


2,潘老师早年作为青年农民业余美术作者的故事。

2,程老师当中学美术教师的体验。


3,潘老师/早年连环画创作对您晚年画风形成的影响。

http://www.lhh88.com/read.php?tid=12424

http://big5.dushu.com/book/10757480/


3,程老师/您如何选定了工笔仕女为晚年创作主要题材?


4,退职后赴粤生活//艰辛 摸索  画路 市场化探索 成功 活动 友情 画艺提升与变法  胸次的开阔。。。。。

5,在孝时//赴台展 在粤时//重要展事 赴法展   在粤的朋友圈

6,潘老师‘讲古’//早年在孝美协活动  报社美编工作的甘与苦

7,两位前辈追求艺术的心路与心得  对后生们的期望与建议
   
   其间穿插晚辈季超拜观老师作品的个人感受,与两位老师就某些问题有所讨教。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0 13:14
您家们帮我看看冽样来弄行不行。请您家们指点。。。。。


1,不写成一般性[美术作品评论体]。

   一是季超份晚,对书法美术只是喜爱,理解不深,晚辈季超不敢在师门造次;
   二是那样写虽省我时间,但不若边讲边议既有故事又有观念的表达活泼好读。





2,一俟《访谈提纲》获两位老师应允,即通过电话/视频/最好面谈来落实。
   为避免延宕时日,季超这次与[耕砚][三醉]活路分工。季超乐意[包产到户],完成访谈/记录/整理成文/各地网站推出全过程。
   
  我已与外省四家书画网站敲定,一等作品/访谈文配齐,同步推出。

   能够与两位前辈作一次长谈,领受老师教诲,是季超最高兴的事了。

    两个兄弟负责发图。我不会发。


   期待[提纲]顺利通过,季超好早沐春风。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0 13:14
近期拟拜访。。。。


彭方先生


张长明先生


沈威先生


黄明珠女士。。。。等。


请他们具体指点我。

我想,把这件事做好,绝不是‘活跃《书画》版’的浅近目的,而是表达我们晚辈对前辈功业的尊重。



07年4期艺术家档案-潘直亮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20 23:09
《中国墨缘网》与《教师之友网》友盟合作商谈纪要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26144&goto=lastpost#lastpost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26144&goto=lastpost#lastpost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26144&goto=lastpost#lastpost

潘老师近年艺术简介

1991年1月   当选为孝感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1991年10月  中央电视台及湖北省电视台等专题报道
            百米长卷《五百罗汉全图》的绘制成功
1991年12月  广州,中华百绝艺术博览会《五百罗汉全图》特邀展出,并被印尼华商收藏。
1992年4月   台湾新竹慧光佛门文物中心收藏《十八罗汉图》
1992年10月  出任孝感画院院长
1993年3月   获首届“李白文艺创作奖”二等奖
1993年5月   当选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1993年8月   出版《华开见佛——潘直亮佛教题材水墨画作品选》画集
1995年4月   当选为孝感市文联副主席
1995年5月   连任孝感市美协主席
1995年7月   《华开见佛》被比利时王国皇家历史美术博物馆收藏
1995年10月   《恋》被日本村上美术馆收藏
1996年10月   应邀赴台北·国父纪念馆画展。作品入选该馆大型精装“典藏画册”
1997年6月   获“香港回归文艺创作展”金奖
1998年8月   获韩国“韩中优秀作家选拔交流展”优秀作家奖
1999年6月   受聘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
1999年8月   获美国“第三届国际金鹅书画大赛”铜奖
2000年9月   应邀第二次赴台北画展(台北市立图书馆展览厅)
2000年12月  《杏坛授业图》获台湾纪念孔子诞辰书画大展特别金奖,并被《中国美术》社收藏
2001年2月   广东顺德市天任美术馆画展
2002年2月   应邀赴马尼拉“首届菲华文化艺术节”举办画展
2002年5月   作品《清凉世界》入编1949—2000《中国美术选集》第二卷
2003年元月  广东汕头市举办画展
2003年10月  作品入选第七届全国书画作品展并获金奖
2004年元月  广东罗定市博物馆画展
2004年11月  出版《潘直亮画集》


http://www.dashuhua.com/boke/60199876.html
http://www.dashuhua.com/boke/60199876.html





我市画家潘直亮程惠钊迎春画展在广州举办

发布时间:2010-08-29

来源: 孝感日报



  本报讯 (记者黄明珠 ) 由广州月桂美术馆策划主办的我市画家潘直亮程惠钊的“佛心禅意——潘直亮程惠钊迎春国画展”于2月11日开始,在广州锦绣香江俱乐部月桂美术馆展出,画家的新画集《佛心禅意——潘直亮程惠钊小品集》也同时发行。
  潘直亮曾在本报工作多年。他们是一对年已古稀的孝感籍夫妻画家。他们数十年专攻中国古典人物画,一工一写,一张一弛;一色彩绚烂,一墨气淋漓;一工整、细腻、繁复,一率意、粗犷、疏放。这次展出的作品,大到丈二巨制,小到尺幅斗方,无不透射出画家的扎实绘画功力和深邃文化内涵。画家近年曾多次应邀赴台湾和东南亚举办画展和艺术交流,此展是他们在广州首次举办,时值虎年新春佳节之际,他们的画展给节日增添一道别样的风采。






潘直亮12梁山英雄聚义图  潘直亮老师所作的“梁山英雄聚义图”, 历时八月,于戊子年仲(二零零八年夏)完成,属中国画写意人物长卷,全卷长12米宽1米。此画用墨淋漓尽致,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是目前当代中国画人物中罕见之优秀之精品。
    此画作必将会引起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

水浒传乃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如果从明代正式刻板刊行于世开始至今已六百多年矣。透过一部水浒传,从中可以领悟到许许多多深刻而有意义的东西,这也是水浒传历久不衰、代代相传的魅力所在。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百零八位各类人物,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把一群具有各类经历和性格的人物塑造成形象各异,血肉丰满的传奇英雄。正是这一百零八位英雄群像的成功塑造,使人读后如形可视,如声可闻,印象之深终身不忘,使水浒传在人类文艺史上具有了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卓越的审美功能。
                                                               

                                                                         ——摘录古代艺术三百题

“梁山英雄聚义图”——水浒一百零八将全图
局部图一
局部图二
局部图三
局部图四
局部图五
名称:《梁山英雄聚义图》
尺寸:1200cm×96cm
价格:(RMB)80,000

收藏热线:0769-22339999-102
联系人:许小姐

旗峰艺术馆有限公司经营部
与潘直亮老师的对话       《南方企业家》采访潘直亮




时间:2006年12月16日下午
地点:潘直亮、程惠钊画室
    站在天河直街28层潘、程二位老师画室的窗旁,隔街相望是天河城富有标志性的身影,楼下是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繁闹景象。古人有曰: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二师竟能身处闹市,以艺为器,炼就一身道行,画出一片天地,成就一番事业。不禁想起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是否是二师人生哲学的引至?抑或是二师依市而居的注脚吧。




与潘直亮老师的对话

     也许是真有那么一点点绘画天赋吧,大家就把我当神童看,自己就越发不可收了。
    《南方企业家》:(以下简称《南》)1996年至2000年间,你和程老师曾先后两次携画作在台湾举办伉俪画展,取得良好反响,听说国民党元老陈立夫老先生和台湾书画界及收藏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些美誉的取得一定是和你几十年的艺术积累分不开的,我们不妨把目光回溯到你的少年时代,你是在怎样的氛围中走上绘画之路的?
    潘直亮:(以下简称潘)我的绘画萌芽甚至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三四岁时就有很强的涂鸦欲望。那时家里很穷,不像现在的孩子有专门的绘画工具,只好用母亲夹鞋样子的本子来当作画纸,信手的涂抹竟赢得母亲和邻人们的一片叫好声,于是就更加起劲地涂抹,一直到读中学都没有间断。
    每次画完,就将大作贴在土墙或木板上,也许是真有那么一点点绘画天赋吧,大家就把我当神童看,自己就越发不可收了。读初中时,还自创了一种图画日记,将每天所见所感用画表现出来,这样坚持下来,不知不觉也画了十几本了。
    湖北的夏天和冬天都很难熬,而武汉地区素以火炉著称。到了晚上,为了避开成群蚊子的叮咬,只好打起赤膊龟缩在厚厚的蚊帐内,点着煤油灯画画,时间一长,蚊帐里被煤烟熏成遍是黑黝色了。由于天暑似炉,不多时坐下床席就成水席了,只好移座帐外,蚊咬难耐呵,于是灵机一动,找来大木桶注满水,将双脚浸入水中,既防蚊咬又防暑。
    由于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作品,造成小有名气,有几家新闻单位和文化单位拟调去工作。当年的人事调动,现今年轻人不可想象,一句“人才不可外流”,便将你卡得死死的。直到文革期间,许多单位的“臭老九“被下放到农村或干校劳动,单位工作要人干,于是根红苗壮,又被认为有点能力的我,才被调到了新闻单位,担任美术编辑工作。
    《南》:你从一名农村教师,因为绘画的影响,成为报社的美术编辑,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可算是自学成才的典型。那时期主要是以画什么为主?
    潘:当时由于条件所限,只能用线描的方式来作画,一张纸一支毛笔即可。画油画、水粉都需要相应的工具和颜料,那须得一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就算画国画,宣纸也买不起啊。
    那时节,政治运动不断,我的任务也就很多,经常被各级政府借去画画,搞创作。时间一长,我就对连环画特别感兴趣,它的好处是故事性强,又很通俗,群众也喜闻乐见。先是画些政治性强的连环画,后来就将自己感兴趣的民间故事、民族英雄、历史掌故等改编为连环画脚本,我称之为“剁鳝鱼”,即将成篇文字切划成若干段落,再根据段落文字内容创作画面。不瞒你说,由于发表作品有稿费,对于当年人民公社记十分工(强劳力一天的计量)一二角钱的报酬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大的促使。

    天天面对的人物和场景,几乎闭上眼也能画出来。宗教艺术在艺术史中是个很特别的现象,它的题材虽是宗教,但根子还是生活化的。
    《南》:你的连环画作品在湖北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我小时候就看过你画的许多连环画册,据我所知,在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的就有50余册之多,最近我在收藏网上发现你画的许多连环画册都很抢手呢。
    潘:是啊,那时非常痴迷于画连环画,加上约稿的出版社也多,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等十多个呢,天天猫在屋子里伏案苦干,虽然内心很充实,但同时也放弃了生活中许多别的乐趣。
    《南》:画连环画要具备很强的造型能力和画面经营能力,在是导演的同时,还得身兼演员、服装、道具、化妆、效果等职,必须拥有极强的综合素养才能胜任,你平时都会读哪方面的书呢?会经常写生吗?
    潘:我那时读书相对杂一些,因为画连环画涉及的范畴很宽,涵盖很多领域,许多知识虽谈不上精通,但至少要了解。那个年代的画家对待作品都是非常严谨的,而我就要更加认真才行,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只有靠实力才能说话啊。平常除了读必修的有关艺术理论和绘画技法书籍外,基本上就是比较实用性的书了。比如,画到春秋战国时代的作品,你就得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收集相关的图片,要搞清楚其建筑、服饰、器皿、家具,甚至女人的发式、衣裙的流苏、宽袖上的图案等等。而每个朝代又都不同,所以一路画下去的同时,知识也就不断地在积累。
    近些年,我就是有选择性的读书了,相对虚一些,会偏向修身养性一类的书籍。
    以前在农村生活,画的又是农村题材,天天面对的人物和场景,几乎闭上眼也能画出来。画古代题材是靠资料的占有,也无法写生。但是触及到我不熟悉的内容,就必须要写生和体验生活了。1983年,我接到出版社的任务,画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其背景在是冰天雪地的东北长白山地区。我二话没说,背着简单的行囊就直奔长白山,到了山脚下,当地人见我一个人就想上山,直说危险,因为山上除了猛兽还有抢劫的歹人。但我还是执意地一人深入到长白山腹地,甚至去到杨靖宇牺牲之地体会当时的情状,画了大量的速写回来,画成后被出版社作为优秀作品参加全国评选并获奖。


《南》:那时有感动你的人和打动你的事吗?
    潘:当然有,我学画的过程虽很艰苦,但也遇到了不少好人和恩师。像《孝感报》社的老编辑黄池轩老师,湖北美术出版社的陈贻福老师,武汉画院的中流院长,湖北著名画家汤文选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教诲,使我受益良多。感人的事也有很多,现在也一一难尽。
    《南》:你是以人物画见长,最擅长佛教题材的表现,特别是对罗汉应真的描绘,栩栩如生,精妙独绝。你认为宗教和艺术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潘:对于佛教的兴趣,缘自我小时候的耳濡目染,母亲是很虔诚地信奉佛教的,所以她的言行对我产生较大的影响。
    及至上世纪80年代中晚期,我开始构想创作《五百罗汉图》,因那时有关罗汉的资料很匮乏,还带一位学生专程赴汉阳归元寺收集素材,寺内不让拍照,就用速写的形式来记录。历时数年,完成后参加“广州首届中华百绝博览会”引起很大反响,并被藏家收藏。后来有关佛教题材都会激发我的创作灵感,诸如:《面壁图》、《十八罗汉图》、《济公图》等等。
    说到宗教与艺术,二者应同属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是社会意识形态。从原始社会起,宗教与艺术就息息相关,原始人认为神灵主宰一切,所以生活中处处有着很浓的宗教意味和仪式,而当时的艺术要反映生活,也就必然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在宗教影响艺术的时候,艺术也反作用于宗教,特别是绘画,作为宗教宣传的手段之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宗教艺术在艺术史中是个很特别的现象,它的题材虽是宗教,但根子还是生活化的。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里,宗教艺术都是占主导地位的,直到无神论和世俗艺术的急剧发展,才形成现在多元化的艺术时代。

    我就想:在浩瀚的酒文化长河中,如能用长卷的形式将酒文化最富代表性的典故展现出来,捋其脉络,显其华彩,也可让其系统化、系列化。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作者思想深刻而自然的流露,同时给观者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
    《南》:2003年,你创作了一幅高约1米、长38米,表现有关酒的典故传说的《酒香千秋》国画长卷,在艺术界和酒业界引起轰动,《南方日报》还撰文评述,高度赞赏。当时创作的动因是什么?
    潘:酒文化历来是我国传统文化里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举凡国家庆典,祭祖敬神,武士出征壮行,得胜凯旋庆功,民间婚嫁喜丧,迎来送往都离不开酒,所谓无酒不成宴。酒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与宗教也有很大的关联。
    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酒肆的形象,虽然表现酒题材的艺术作品有很多,但都相对独立,互无关联。我就想:在浩瀚的酒文化长河中,如能用长卷的形式将酒文化最富代表性的典故展现出来,捋其脉络,显其华彩,也可让其系统化、系列化。于是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酒文化的资料和素材,深入其中,才觉酒文化源远流长,可表现的内容数不胜数,但我也只能择其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来描绘。譬如:霸王酒列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李白斗酒诗百篇、赵王杯酒释兵权等等。
    长卷画成,即被藏家收藏。现正重新加工,去粗取精,吸收各方意见,作新的版本创作。
    《南》:上世纪年代70至80年代,中国美术界流行主题性绘画之风,那时期也是你创作的旺盛性。最近看你创作表现宋庆龄倡导和平的主题性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你怎么看主题性绘画创作?
    潘:主题性绘画属于一种大型而严谨的创作类型,它必须具备深刻的主题思想和内涵,不能是仅仅停留在娴熟的笔墨技巧和造型能力上。正是由于其高难度使许多画家望而却步,一幅优秀的主题性绘画作品应该是融汇了诸多艺术要素和完备的表现形式及思想性,譬如:著名女画家周思聪在1979年绘制的国画《人民和总理》,让我咀嚼回味至今。当年我在中国美术馆见到此画时的心情现在都难以形容,那时我正年富力强,踌躇满志地想在画界干出一番事业,兴高采烈地进入馆内,看了此画后垂头丧气地就出来了,觉得她画得太好了,堪称完美啊,心想我这辈子要达到这个高度太难了。
    现在的画家对主题性创作远没有过去画家的热情高,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中出现过很多让人不能忘怀的杰作,像蒋兆和的《流民图》、王式廓的《血衣》、徐悲鸿的《九方皋》、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李伯安的《走出巴颜喀拉》等等。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作者思想深刻而自然的流露,同时给观者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



《南》:你最崇拜的画家是谁?你的作品受谁的影响较多?
    潘:每一个时期,我的崇拜对象都会不一样,早期画连环画主要是用线条来表现,那时候很喜欢清代画家任伯年,也临摹过他的许多作品。近二十年来,我开始在水墨人物画上下功夫,对刘国辉的作品也比较心仪,可能是我们的画路相对靠得近一些。画水墨人物能很快进入状态,得益于过去对线条和墨色的长期研究。可以说,没有以前的积累,就没有我现在的得心应手。

    只有“传神写照”才能使人的精神在画面上得以显现,也是绘画艺术精要的根本所在。对于神韵的感知,确实是一种微妙难言的体悟。
    《南》:观你的国画作品,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脱有致,有般礴气概。中国山水画讲“气韵”,但人物画在形备的前提下,更讲“神韵”。你是如何理解神韵的?
    潘:晋朝大画家顾恺之画人物,几年都不画眼睛,别人问为什么,他说:“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的话表明绘画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简单的求“形似”,只有“传神写照”才能使人的精神在画面上得以显现,也是绘画艺术精要的根本所在。
    就像我刚才提到的周思聪,她的画打动我的,正是人物的传神之处。将周总理的形象画像,很多画家都能做到,但在特定环境下,周总理对人民的关切之意和悲悯之情,用形象传达出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石鲁的《转战陕北》通过远山中的一个背影,就将毛主席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齐白石说作画:“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似与不似”就是传神之处,也是其神韵所在。但“神韵”在某些时候是只能意会而无以言表的,李泽厚说“神”是:“精极而为灵者也。”对于神韵的感知,确实是一种微妙难言的体悟。
    《南》:徐谓曾自许说:“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而中国文人画家更崇尚以书入画的高书重笔之道。在欣赏你的国画作品时,感觉你的书法也是笔格遒劲,纵横中度,自成大象。你对以书入画怎么看?
    潘:作为国画家是必须要做好书法这门功课的,最好是每天写,我们现在也还没有做到。由于中国画的毛笔、墨水、宣纸等特殊的材质决定其绘画方式和技巧,比如:浓淡、干湿、粗细、轻重缓急,而书法是最能练成这些功夫的。对笔墨的掌握又决非一时之功,这是一个技巧逐渐积累的过程。作为画家,随着把握笔墨能力的提高,就要开始追求线条的质感和空间感,而书法的构成元素与绘画有很多是相通的,比如说线条、墨感、形体、布局、谋篇等等。绘画与书法又同是强调主体内心生活,都属于表现主义的范畴。
    八大山人就是以书入画的典范。在他的画中,你能明显地察觉到书法艺术的形体特征,他的独特性就是艺术地将两者之间的构成方式和精神内涵予以融合,从而更好地传达自己的心灵感知。
    《南》:你和程老师虽同是研究国画,但一个画写意,一个画工笔,在创作中你们互相有影响吗?
    潘:当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很多东西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不用说画画了。画写意的人容易将画画得粗疏、空泛和造型不准,远视而不能近观,而工笔画的细腻和严谨就值得借鉴。可工笔画的太过细腻又容易板结和不够灵动,所以双方的相互借鉴是很自然的。但为了各自的艺术观念和追求,相互抵触和不服气也时有发生。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也算得上是大陆的文化使者了。真正能否沉下心来作画,完全是自身心态使然。还是要将人物画进行到底。
    《南》:开头我们说到在台湾举办画展,能描述一下当时的盛况和让你难忘的事情吗?
    潘:当时是应台湾中华艺文交流协会的邀请赴台展览,地点在国父纪念馆,历时五天。那时我们是首次出境办展,但展出后效果非常好,除多幅作品被国父纪念馆收藏后,其余画作全被藏家和有关机构收藏。其间还被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邀请到他的阳明山庄做客,并赠送给我们一幅书法作品。此行我们还在组织者的陪同下到台中、新竹、埔里等地考察,并和当地的画家们进行座谈和交流。由于双方相处得都很愉快,于是达成了再次赴台的意向。
    正是因为画展的成功,台湾达利艺术中心与我们签订三年的代理合约,所以三年后我们才在台湾再次办展,地点在台北市立图书馆展厅及台北市议会艺廊,期间我们还为台湾地震灾区义赈,并参加了一些公益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也算得上是大陆的文化使者了。
    《南》:你们入穗定居也有十多年了,但一直是深居简出,身处闹市埋头绘画,不事宣扬。就像你们的画室环境,具备一种清、雅之气,有了尘外风致, 画也就自然雅了。当然,这与你本身的“士气”有关,能否谈谈你的静观物我、息心养性之道?
    潘: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如果因为图清净,避开尘世躲到郊野去画画,倒是大可不必。那只是小隐而已,真正的大隐是在繁华的集市。陶渊明有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真正能否沉下心来作画,完全是自身心态使然。
    《南》:创作态度也是区分画家和画工的关键,“以画为乐”、“以画为寄”是你们一直以来提倡的游戏精神和作画态度。在当今活跃的书画市场大环境中,尤为难得,对于市场经济和执艺的矛盾,你怎么看?
    潘:我们刚到广州之时,对市场很陌生,有画商找上门来,拿出名家的作品让我们来仿画,说是相信我们的功力能达到他们的要求,但被我婉言拒绝了。当时我们也很需要钱,再说仿画的报酬也不低,但它超出了我们做人为艺的底限。我们已年逾花甲,古稀在望,对于物质的要求并不高,更何况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规律,有着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艺术追求,对于金钱和物质恐怕也得顺其自然才行。




《南》: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对艺术的感悟?
    潘:多读书、多动脑、多动手。
    《南》:今后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
    潘:还是要将人物画进行到底,作为酒文化《酒香千秋》的姊妹篇,准备画一组有关茶文化的作品:《茶馨万代》,已经收集了不少资料,这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题材。




佛山武术登上邮册

  2008-06-23


图为十八般武艺的邮票。


《中国武术》邮册明日北京首发,内有佛山获武术之城专版
  限量版《中国武术》邮册将在北京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首发,邮册将突出佛山武术内涵,将佛山武术向全国传播。昨日,主编之一的广东李小龙研究会副会长黄德超向记者提前揭秘该邮册内容。   珍贵资料首次披露
  《中国武术》邮册由中国武术协会监制,由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7200本。黄德超说,1936年中国武术在柏林奥运会上表演,今年武术被列为奥运项目,相隔72年,故发行7200本;邮册上将详细介绍当时中国武术队在柏林奥运会表演的情况,还有当时参加表演的队员,如现在台湾的武术名家傅淑云。
  同时由知名画家潘直亮所绘的古人持十八般武艺图也制成邮票,让武术爱好者了解何谓“十八般武艺”。“毛主席打沙包、周恩来观看武术表演图片也将首次亮相。”
  凸显佛山元素
  “作为3个主编之一,我也有一点私心,这套邮册中凸显一些佛山元素。”黄德超说,邮册中专门为佛山获得武术之城设一专版,里面有4张照片表现武术之城的图片,分别是佛山市长陈云贤从中国武协主席王筱麟手中接过“武术之城”的牌匾、李小龙的亲人参加2004年佛山武术文化节、2006年顺德李小龙纪念馆奠基、众多外国人在佛山习武。“武术之城不少,但别的城市只有一个名字,佛山却有4张图片。希望借此让更多人了解佛山武术。”
  另外,邮册列出了唐以来的武状元名单,其中顺德龙江人朱可贞名列其中,他也是佛山唯一一位武状元。邮册还以电影胶片的形式介绍了中国近、当代武术名人,佛山有多位武术家入选,有甘家康、薛棉本、罗强、李铭清、梁旭辉、陈国基、谭焕标、杜睿、梁小葵等。“邮册封面是7个当代武术名家以不同造型表现功夫,中间那位就是佛山魅力大使杜睿。”
  随邮册发行的还有李小龙个性化邮票及由国际知名的雕塑家曹崇恩和国学大师饶宗颐合作的李小龙2008尊陶、铜像,其中1000尊陶像由佛山陶塑大师刘泽棉工作室烧制。这些陶像高40厘米,是李小龙手持双截棍的形象。“石湾陶瓷天下有名,在佛山石湾烧制顺德功夫巨星李小龙像,意义非凡。”




酒虫睡了 酒神醒了





  ——小记《酒香千秋》巨幅画卷作者潘直亮伉俪
  我要介绍的酒事名人,是一对艺术夫妻—潘直亮、程惠钊伉俪。
  2002年12月14日,国际美术家联合会成立六周年庆典暨首届国际名家书画作品大赛活动在中国的重镇虎门举行。笔者是在参加这次盛典时结识潘、程夫妇的。因为,这次作品大赛中,最受青睐的获奖作品,便是直亮先生的《酒香千秋》巨幅画卷(长38米,高1米)和惠钊老师的《三十三观音图》。展后,有关人士收藏了《酒香千秋》画卷。
  一
  这对伉俪都是湖北人氏。他们不嗜烟酒,生活节俭。65岁的潘先生,曾任中国美协湖北分会第四、五届理事,孝感市文联副主席、市画院院长等职务。64岁的程老师,是中国书画研究院二级画师,上个世纪80年代就到中央美术学院深造,曾任孝感市政协常委、市电影美术研究会会长等职。退休后,这对艺术夫妻比翼南飞,于1996年定居广州,开始了他们的职业画家生涯。近些年,他们联袂到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省和祖国大陆一些大城市办画展,作品曾获美国“第三届国际书画金鹅奖”、韩国“韩中优秀作家选拔交流展”、台湾“纪念孔子诞辰书画大展”的特别金奖、铜奖等奖项。日本村上美术馆、比利时王国皇家历史美术博物馆、澳洲东方美术馆等,都收藏有他们的作品。

孝感市美术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2007年12月26日,孝感市美术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湖北职院行政大楼会议室隆重召开。孝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邱启明、湖北职院副院长万由祥、孝感市文联主席曾忠安、市文联副主席刘碧峰、田寿永、钟和平,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唐海生、文艺科科长刘辉、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科科长宋汉波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市文联副主席刘碧峰主持。

   
湖北职院副院长万由祥致欢迎辞。孝感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白刚代表兄弟协会致祝辞。会议听取、审议并通过了孝感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彭方代表第三届主席团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了协会章程,选举了市美术协会第四届主席团和理事会。潘直亮当选市美协名誉主席;彭方当选市美协会主席;张笑勇、张勇当选为常务副主席;张长明、张文斌、陈军、吴何清、吴建武、罗赤军、高玉清、樊建文当选为副主席;张长明兼任秘书长;吕维平、何波、徐庆雄、曹汝发、黄明珠、管季超当选为副秘书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向大会发来贺信。










海峡两岸书画家首度在台联展
www.XINHUANET.com  2004年07月07日 10:56:37  来源:中国台湾网
    据台湾媒体报道,由台湾新世纪文化艺术协会举办的“新世纪海峡两岸书画名家邀请展”,即日起在台北中正纪念堂瑞元厅展出,展期到七月十四日,海峡两岸书画名家的一百一十九件书画作品,首度联合在台展出。     此次的书画作品搜罗台湾书画名家李奇茂、历史博物馆馆长黄光南的水墨画,以及书法家刘炳南、张炳煌、薛平南、杜忠诰等名家作品,大陆地区的参展名家则有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刘益之、柳州书画院长陈惠琪、石涛艺术学会副会长李宁华以及张培华、潘直亮、吴学斌等大陆艺文界人士赴台参展,协会也将于八月二日组团到郑州与吉林参加大陆的画展开幕典礼,提升两岸书画艺术水准。     据报道,此次展览共展出一百一十九件两岸书画作品,也是台湾新世纪文化艺术协会首度举办两岸名家联展。书画名家李奇茂致词时表示,艺文界希望能将艺术推广到海峡两岸,促使两岸人民共同追求美好的生活与人生,并让美深植在每个人心中,是协会此次举办两岸名家联展的主要原因。(娟子)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3:35
何家英访谈:画家还是要靠画说话
文章来源: 四川美术网
作为中国书画界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青年才俊,何家英在2008年12月12日举行的中国美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代表会议上,当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日前,记者在天津美院采访了刚刚从北京回来的何家英先生。
1980年,也就是何家英先生刚从天津美院毕业时,他的作品就获得了全国大奖,可谓“年少成名”,经过近30年的奋斗,他已成为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佼佼者。不过,何家英先生给人的印象一直是沉稳、低调,提到此次当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他很淡然,觉得作为画家,还是要靠画来说话。
记者:此次当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您有何感受?
何家英:画家还是要靠画来说话的,至于担任何种职务,我并不会看得过重。此次当选,除了大家的厚爱与支持,也是对我30年来努力的一种认可。当然会很高兴,人都需要得到外界的肯定,我1980年毕业就获得了全国大奖;1986年就加入了中国美协,美协对我有知遇之恩。大家对我的信任,我会记在心中,但不会飘飘然,只是感觉责任更重了,我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同时,这对天津书画界也是种肯定,其重要性远远大于我个人的当选,对带动天津美术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记者:从当初的上山下乡,到进入天津美院学习,然后一举成名,再到成为中国美协副主席,是何原因让您有了这样的成就呢?
何家英:我是1977年进入天津美院的,可以说我从艺至今也是伴随了改革开放30年,很多客观因素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主观因素则是我付出了辛苦,耐得住寂寞。有一阶段,中国美术界更关注西方绘画,而从事中国传统绘画的人不容易被发现。幸运的是,我坚守下来了。
记者:您的画以女性题材居多,尤其是获奖的作品。女性绘画题材并不新鲜,问题是您觉得应当将其作为文化主体,还是作为文化“宠物”呢?这似乎也是业界争论的一个问题。
何家英:我的画偏重于描绘女性,这种题材很难画,因为很容易让人堕入一种思维定式,把女性题材当“美女图”来看。在创作中,对低俗的艺术倾向应当抵制,它涉及女性的人格尊严,更反映出画家审美价值观的取向。以男性文化为本位,将女性视为“花瓶”,这当然不可取。对今天女性自身生存状态、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表现才是画家的责任。通过对具有时代特点、个性特征和女性自我意识的刻画,使她们发现和确立自身价值,作为文化主体进入审美领域,才是其美学意义所在。在表现女性美时,我注重挖掘不同女性心理的内在美感,通过对其心灵自然流露出的纯真、朴实、善良,表现出一种人格上的气质美以及精神上的大美。
记者:除了工笔人物画,您近年来更多地画一些写意人物画。
何家英: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因为我已从熟练地把握人物形象,上升到对人物精神特质的意向表达上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和视力已经不允许我有更多的“精耕细作”。我现在的视力是远视加散光,画一幅画往往需要准备两副眼镜——远视镜、老花镜。
记者:您的画在市场上受热捧,您觉得在市场经济下,作为一名画家是要金钱,还是要艺术呢?
何家英:我希望能做到双赢,如果我说画家应该只追求艺术而不考虑市场价值是不现实的,因为不能饿着肚子空谈艺术。但仅仅为了钱,那不会有何艺术性可言,也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呢?画要雅俗共赏、韵味绵长,那样不仅能得到业内的认可,也会吸引观众,然后才会取得良好的商业效果。
记者:您一直很低调,这是性格使然,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何家英:性格中的东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觉得还是心态,我也承认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不足以欣喜。在我前面,有众多前辈师长,他们的造诣我还远达不到;在后面,一大批人才不断涌出,我也不能固步自封,满足现有的状态啊。另外,书画艺术讲究心境,浮躁张扬不可能成大事。我不觉得自己是低调,我只是保持自己应有的态度,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对待艺术。
记者:您前面提到,在诸多工作之余还要抓好个人的艺术创作。那么,您期望在艺术上达到何种高度呢?
何家英:对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不去考虑能达到何种高度,只是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3:37
[访谈]画家访谈:傅二石山水画重在精神  
来源:CCTV.com  

  
画家访谈:傅二石山水画重在精神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3:38
主持人:中国网络电视台的网友朋友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常婷,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这位是著名画家傅抱石的儿子傅二石先生,傅先生您好,跟网友打声招呼。
    傅二石:网友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很多网友都熟悉傅抱石先生,傅二石先生也是著名的山水画家,您能不能给我们聊一聊您对于继承和创新的您自己的想法?
    傅二石:可以,可以。我是出生在一个画家的家庭,所以很小接触的环境氛围中充满了中国画,充满了艺术,所以对我来讲,别的孩子们可能接触不到的事情,我从小每天要看到,看到我父亲研墨、画画,而且怎么画,画什么样的画。到我稍微懂事以后,我父亲就要培养我的艺术兴趣,他给我一些初级的学习参考书,比如说我父亲到日本留学带回来的适合于初学做参考用的,我记得有一本叫《梅岭画剑》,教给你怎么用毛笔,所以我很小就用毛笔作画。我父亲画的是他风格的画,我们小时候不能理解,但是我们很快就会被他的绘画吸引住,我们也开始逐渐理解父亲的绘画特点是什么,中国画是怎么回事。总之,我们家里面,我是排行老二,我还有一个兄长叫傅小石,他今年都快80了,我75,还有几个妹妹,我们大家都是爱好画,跟家庭的影响直接有关。我父亲也是以这样一种态度来对待我们,他是很开明的。据说有的画家,有的家庭父亲干什么,他叫儿子一定要跟他学,我父亲不是那样的,他一点不那样子霸道,他尊重我们每个孩子们自己的选择,但是我们六兄妹,我以下还有四个妹妹,自我选择的结果好像都是画画。
    主持人:其实还是受您父亲的影响。
    傅二石:对,这是一定的。就好像有的木匠的儿子学木匠,医生的儿子做医生那样,是一样的情况。像我就是因为很小,我们生活的地方在乡村,因为那时候是抗战,抗战的时候我们在重庆,算是重庆市的范围,可是我3岁的时候跟着家里逃难到了四川,就在重庆附近一个乡村里面租了一个房子,很简陋的一个房子,我们就在那生活了8年,抗战结束了,我们才离开那。在这个期间,我的童年就是在那度过的,所以我的回忆,环境就是农村的环境,但是那个环境对我父亲来讲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那旁边有高山,有田野,有河流,它经常在那活动,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当中,他的绘画著名的一些作品都跟家乡的环境直接有关。
    主持人:最重要的是四川有雨,因为我知道傅抱石先生擅长画雨。
    傅二石:你好像知道得挺多,我父亲是最有名的画雨的画家,他有三项纪录,这是我讲的,我的总结,一个是他喜欢画雨景,画带雨的风景。第二就是他画的雨的作品在所有画家当中,我没有统计,我估计,没有任何一个别的画家像我父亲那样画那么多,你要我介绍,我就可以讲出很多很多,可以讲出几十幅画的名字来,都是带雨字的,比如《萧萧默雨》、《暴雨归舟》、《风雨归木》,都是他的雨景,很有名的作品。第二,他画雨很擅长,他的技巧绝对没有办法和别人比较,我认为他是最擅长画雨的,技法上也有很多自己的创造,这些都影响了我。包括他爱画雨景也影响了我,我自己的画中有不少也是画雨的。
    主持人:我知道您除了爱画雨之外,您还擅长画云,为什么喜欢画云,因为在我们看来,云好像是一个特别抽象的物体,怎么把它在画中表现出来?
    傅二石:对一个画家来讲,他不会问我这个问题,因为国画中,山水画中几乎每张都有云,因为纸张不涂颜色的时候,不需要表现任何的颜色、形状,你不画的时候,是没有云彩的感觉的,要把它变成云,要画别的景物,这些景物要和云有关系,这个关系是千变万化的。我在逐渐的爱好画山水画之后,我就注意到,就观察自然,大自然,走到哪,我到山里面,云彩是看不见的,但是和其他景物一结合,你就会体会到云彩的奥妙,有很浓厚的云,也有很残破的云,都有,各种各样的云,它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敬献,画面上要具体表现出来就要有一套办法,首先胸中要有画,要有山,云也是很重要的,云的特点,变化的规律,这些东西我画了几十年了,我觉得还不够,每次比方到黄山,我们离黄山近,我家在南京,我去了很多次黄山,每到黄山,我都要接受教育,接受云的教育。大家都说到黄山看云海,黄山的云海很壮观,我的体会更深。
    主持人:你每次看都能看出不同的云来。
    傅二石:没错。每次只要是天气骤变的时候,或者万里无云,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我们往往不是画这样的山水,总是要带云,山里总是有云,当云出现的时候,它就影响到其他东西,所有环境都受云的影响。比如平常看得见的,忽然看不见了,这个山本来是什么都看不见,但忽然间露出一个山峰,这个都是山里面常见的事情。我们就特别关心这种变化。我常常一个人在山里面下雨了,别人都躲雨的时候,我们不敢躲雨,我们要看,看晴天变雨天的时候,云彩的变化是特别精彩、特别丰富。从云彩里面得到无数的灵感,自然的灵感。有些我自己比较满意的画都是以云为主题的,云是老画不厌,永远画不厌。
    主持人:千变万化。
    傅二石:对。
    主持人:傅老师,我知道有一段时间,外界对您的评价是您的画跟您父亲的画很像,但您什么时候意识到有问题了,要有创新了?
    傅二石:别人不一定遇到这个问题,但在我来讲,几十年当中,学画的过程,遇到的一个摆脱不了的问题。而且别人老向我提这个问题,你父亲很有名,画得很好,你也学画,你也拿出毛笔来,想画山山水水,你跟你父亲保持什么关系呢?最简单的是他怎么画,我就跟着他学,他教过我,我就跟着他学,他怎么画我也怎么画,这样也可以过一辈子,也可以当画家,名画家,都可以当的,画出来也有人要,因为很多人喜欢我父亲的画,看到我的画像我父亲的,他就很喜欢,就要了。但是从我来讲,我父亲教育我们,防止我们走这条简单的模仿、效仿你最佩服的人,包括你父亲。你一路跟他学,学到最后,你跟他一样,最多中国增加一个傅抱石,好像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我应该是有自己的个性的,有自己的艺术价值的这样一个画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画了好多。因为受父亲影响很强烈,他不要求我们模仿他,我父亲不要求我们每笔都照着他那样的来,他要求我们从古代的绘画当中吸取最优秀的东西,我们古代山水画一千多年,从五代开始,唐宋元明清,这么多朝代以来,出了很多大艺术家,留下了很多精彩的作品,王维等,这些画家都留下了精彩的作品,这些作品非常令人钦佩,令全世界钦佩,现在全世界都很看重我们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遗产,那是非常著名的,博物馆要有那么一个东西就是它的宝贝,一定是它的宝贝。我父亲就要求我们学习这些古代大师的技巧,要把他们的技巧真正掌握到,变成你自己的技巧。当然你不可能完全重复古人的办法,但是从他那能学到一些你以后能用得上的技巧,那就是你最大的收获。我父亲从小鼓励我学一学,临摹古画,我画了很多,每临摹一张,他都要仔细要求,哪个地方摹得好,哪个地方摹得不好。他要求是当你学习一个古人,佩服一个古人,你就要把他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如果是你临摹了多少遍,还是掌握不了他的精华的技巧,那你就算没有什么收获。所以我们小时候下工夫都下在这上面,他从来没有叫我临摹他自己的画。但我们受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要走自己的路,在他的这种方针下,我们也是一种压力,他要求我们学好古人,又要求我们在绘画当中要把古人的办法和我们现实当中结合起来,最后你是怎么画,形成什么样的风格,那是以后的事情,不是很早就能解决的,不能提前解决,不能,必须要水到渠成,这个时候你的修养、你的技法、你的姿势、你的见解、你的眼界都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你可能形成一个自己的面貌。这就是我的奋斗目标,我就花了好多好多时间,因为每当开画展,人家来看,这个厉害,傅抱石的儿子,画的很有傅抱石的味道,很像傅抱石。一开始这样的表扬我很高兴,后来就不高兴了,因为我到国外转了转,发现外国人最重视的就是个人的个性,他要求你有个性,你如果没有个性,他就不承认你是艺术家。你模仿某人,不管是什么人,就算是你父亲,你模仿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模仿。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3:39
著名的山水画家 傅二石先生
    主持人:艺术家和工匠的区别就在这里。
    傅二石:艺术是很神妙、很奥妙的,它的存在和创造直接要相联系,个性要直接相联系。我父亲怎么出名的,怎么成为一个影响那么大的画家呢?他就是信奉四个大字,齐命唯新,古代汉书里有这四个字,古人不是讲画画,是要以创新为生活目标,打破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这是一个信条,这个字经常在他的画上能看到,是他艺术的信条,这个信条是他成功最基本的一个基础,没有这个,他学古人,学古人的很多,可以画得很好、很熟练,你也可以成为名画家,但是要想再提高一步,成为一个有独立风格的,个人有创造的这样的画家就不可能。所以说,我父亲的这些信条对我们影响也很大。但我父亲还有一个章叫往往醉后,那是他喝酒的习惯,他是有这么一个习惯。但是画面上的字,这个章叫往往醉后,不是经常,全部百分之百,经常喝了酒以后,画出这幅画来的,才画出这个效果来的,这个不算是他的信条,算是我父亲的一大特点,到了我这里,就不去学这个了,有副作用,因为我父亲过世太早,还不到61就过世了,这个情况在现在来讲,61称老画家都有点勉强,但我父亲活到那个时候就结束生命了。所以说这也是他好喝酒的副作用。
    主持人:所以您画画的时候不往往醉后。
    傅二石:也有很多人研究傅抱石喝酒对他的画有什么作用?从故宫开始,70年代我母亲到那捐了几十幅画给故宫,他们发现有的画盖的有往往醉后,专家就到南京请教我们,我妈告诉他们,一般地说,他比较得意了,画得比较顺手了,画出来效果他觉得满意的,可能盖这个章的机会就多了,就盖这个章。如果说是应酬的,也有那种画,就不一定盖了,不会盖了,说明他的一种心态,我父亲的心态,把酒加进去,画家要有心态。说傅抱石一种庄子倡导的逍遥心态,的确这个也是讲得有道理的,我父亲画画,他不拘方法,还有绘画观念,都是打破老一套,从古代以来的束缚,包括毛笔,他有很大胆的创造,说明他的心态是非常自由的,这一点是可以学的,我也学到一点,不是用酒来画。画画要尊重古人,尊重传统,但是再尊重,也不能代替你的创造,不能代替你个性的发挥,这是非常重要的,你要想当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要说出色的大师,当一个真正的够格的艺术家,一个画家,就必须具有创造主动性,下笔的时候就要有这个心智,不能每次都重复,重复古人,重复自己都是不对的,重复我父亲也是不对的。所以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在绘画方法上、面貌上和父亲拉开一段距离,以前有人说我画的和父亲很像,这样表扬我,夸奖我,但是这样的话我听了不高兴,想办法不要当这样的画家,要做我自己。傅二石他有自己的办法,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有自己的风格,这个我说实话,我是花了太多的时间过渡,我现在的作品他们一般不再会说和傅抱石雷同,不会说他临摹傅抱石,现在不会,因为我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曾经有那个阶段。
    主持人:我们也知道山水画中要有笔、有墨、有景,但也要有我,这个我是不是指的自我?
    傅二石:我是指个性,要和别人不同,这是你的画,别人通过你的笔墨就能认出来,看出你的个性来,写文章是文如其人,看到文章就知道你这个人是什么性格,什么修养,画其实也是这样,画如其人,这个话我看也能讲。只要看我父亲豪放的、奔放的,下笔如抖牛,风驰电掣,快速的,用力很大的笔法,你就会想到这个画家一定是一个豪放的画家,心中是豪放的,画的境界也大,用笔也泼辣。这个是画如其人,刚才我讲,从我父亲来说可以算一个例子。我就在这个上面不是强求的,我自己走的路是按我的条件走的,你说要我来表现一个酒仙的豪放,我表现不出来,因为我不是那样的人,我跟我父亲是两个人,有很多共同之处,父亲和儿子有很多相似之处,艺术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我有好多我是学他,我是崇拜他,但是个人走的路是不同的,生活经历也是大不相同的,我经历到的东西,他以前没有经历过。所以我画的东西,包括画雨,你看完我的作品,我画的很多雨景,和傅抱石的,和我父亲的摆在一起的时候,区别还是很大的,这不是有意识的,故意拉开距离,这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习惯。
    主持人:傅老师,咱们说要有自己的个性,这一点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很难,您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包括现在在学习山水画的年轻人,他们可能经常要去临摹一些著名画家的作品,常常就会形成跟您的情况一样,跟这个人画的一样,您当时是怎么摆脱父亲的影响,画出自己的风格来的,给他们一些建议?
    傅二石:说起来,每一个大师,包括我父亲在内,都有很多叫粉丝,现在最时髦的称呼叫粉丝,这些粉丝们他崇拜某人,像电视经常有学刘德华,学得好像好像,这种学法没有意义,电视做这种节目可能有它的意义,在绘画上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就拿我父亲来讲,他的画很有风格,又很值钱,在拍卖场上价位特高,所以就有不是一个两个社会上的,海内外都有一批人,专门模仿他的风格,我不赞成这种,所以我就不这样做。所以他们说,你画的好像你父亲,他们有人夸奖我的时候,我说比我像得多得很,我给你举一些例子,他们亦步亦趋地去临摹。有时候拿一张画来讲,他模仿20遍,结果会像,但我认为那不是艺术创作,那个跟艺术创作就没有关系,可以说是两码事。那一时候模仿秀,模仿得再像,你的本事只是模仿,跟艺术创作的本质,好像不发生关系,艺术创作是画家要表达自己的,用毛笔,用形象,来描绘、吐露自己的心声、自己的感觉,自己某种强烈的感受,在自然当中,或者社会当中得来这种感受,就用毛笔来表现。像《八大山人》,画那个鸟,画一个眼球,歪歪斜斜的,那都是他思想心情的表达,心态的表露,不是随便画的。所以画家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考虑他的作品,光说像某人是没有用的。
    主持人:因为一千个人去看黄山的云,有一千个不同的感受,所以出来的画应该是不一样的。
    傅二石:完全对。黄山出了一本这么厚的画册,历代画家画黄山,那是从古到今,到刘海硕都有,就是一座山,那座山虽然说历史算下来有几百年,几百年这个山没有多大变化,我觉得这个山就是多了几个房子,多了几个宾馆,山还是那个原样,可是那些所有的历代画家,从明朝、清朝,石涛到刘海硕,画的不一样,差别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在山里面,人跟人之间的感受,画家跟画家之间的感受是有很大差异的,这里面不光有自然的特征,有自然的状态,还有他的个人心态。
    主持人:跟他的阅历、性格都有关系。
    傅二石:对,和他的心情都有关系。加在一起,就不可能重复,你看同一座山,画出来可以说很不相同。所以我也常画黄山,我喜欢黄山,但我摆开那本书,翻翻,怎么古人画的跟我画的都不一样,我自己不感到奇怪,我觉得是正常现象。我以后,一百年以后,还会有画家去画黄山,他也会画得跟我们都不一样。画家的作品不仅仅是跟照相样的表达自然形态、自然状态,这里面有更多的心理上的东西,所以作品为什么一到画,有的画可以卖得很贵,花几千万,上亿去买一张画,就因为这张画画的东西不一定很像,也许你到那去看,不太像那个山,这都不影响这个画的艺术价值。一到艺术两个字,它就把人和自然,就山水画来讲,合二为一,人不仅仅要想到一座山多么高,多么大,他要想到你为什么要画它,你画它要表达什么感情,要把这个都加进去。所以艺术是比较复杂的东西,有的人把它简单化了,我画的像某个大师,应该很好了,应该大家承认我了,这就错了。年轻人应该广泛的把自己的修养条件创造好,然后再谈风格、谈个性,个性两个字早谈是没用的,你是什么个性,你自己讲的是不算数的,你是怎么表现的,你的为人怎么样,别人会观察,会看出来。包括你的画,你的画是一种开放性的,你就不要去画工笔的,很多女孩喜欢工笔。我觉得个性它很自然地会流露在你的画面上,这一点不用担心,不用愁你没有风格,不用愁,真有才的人总会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修养,什么都在画面上,是这样。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3:39
主持人:因此先要把基础打扎实。    傅二石:对。
    主持人:我们也知道现在市面上一些人不是单纯地因为喜欢傅抱石先生的画去模仿,而是把自己模仿的傅抱石先生的画当做傅抱石先生的真画去卖,也就是卖假画。
    傅二石:这是一个现实。
    主持人: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傅二石:你说的非常符合事实。很多画家,只要是有点市场的画家,总有人喜欢模仿,尤其是画价很高的,模仿的人一定是层出不穷。你刚才谈到,卖像我父亲的假画,说不清了,因为我遇到的这种情况太多了,弄很多很多假画,卖给一个有钱人,这个有钱人觉得因为名气大,傅抱石,贵也买,一买就买好多,结果上当了,等他发现是假的时候,他就要追究,手下人给买了,就会责怪他的手下,手下人再想办法为自己辩护,说不怕,不怕,拿到大博物馆里去,到上海的大博物馆展场展一下,这个地方展过了,不会有人讲是假的了。就有这么一回,十年前在上海,我就去看了一次,公然写着大标语:傅抱石早期作品展。展出了一大屋子的画,很大很大,有9米长,有4米高,我数了一下,70多幅,没有看到一张真的,全是假的。
    主持人:70多幅全是假的。
    傅二石:我看了以后就在那发火,这70多幅画从10年前我在写文章抗议,完了以后,再没有见过这70多张画,我再一次也没有见过。但是有一次例外,有一个拍卖公司,比利时的,拿了一张傅抱石的,一看,那是那70多张里面的,是张假的。假画多到什么程度呢?现在不但有我刚才讲的为了搞点钱花的,不是,还有一些挺有地位的,他可以号称画家专家的人,也参与这种事,我讲的也是有根有据的,不用多讲。怎么会出现这么多呢?我到现在不太明白,上海就有这样的人,他们下了很大工夫推销傅抱石的假画,他怎么下工夫呢?我告诉你吧,那张画明明是假的,懂的,有点鉴定能力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他竟然在旁边题,因为他过去认识我父亲,是我父亲的学生,说是抱石先生的神品,写一大堆,别人一看,这种人都题字了,买吧,一百万,两百万去买,最后发现上当了。这种事层出不穷。我住南京,靠近上海,上当的人屡屡找到我,我也只好叹口气,我说你遇到一个高级骗子,那怎么办,你只好上当了。确实有这样的事。如果是普通的造假赚两个钱就满足的人,我也没法跟他计较,但是这种人我认为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我们南京就有专门造傅抱石的,有一个人,他造的很像,但是他可怜,他没有钱,靠赚点钱,我也就理解他了,有人找我看,我告诉他是假的就完了。最近有个人告诉我说,我告诉你个好消息傅先生,专门造你父亲假画的那个人死了,以后你不用烦了。可惜,这个人是死了,他不会再造了,但是还有好多好多继续活着的人还在继续造,我很烦。而且那些有名的人再出来题字,我就更烦。我有时候写报纸,写文章,发发牢骚,骂两句,不解决问题。总的是,为什么这些人这样稀罕,是因为钱吗?他们有钱,为什么还要做这种事。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办法,但是也不好解决,为什么?比如一张画是真的假的,你是真的,他就说是假的,他说真的,你说假的,打官司也打不清。这个问题是非常难解决的问题。
    主持人:但是我觉得刚才您说的在上海办一个展览全是假画,我觉得太明目张胆了,傅老师您现在有没有能力一眼就鉴定出来是假画?
    傅二石:一百张里有八十张能鉴定出来,有的要靠放大镜,主要是看题字,中国题字写的是毛笔字,写汉字,这是一个鉴定的最佳的根据。为什么这么说?外国人,那些阔佬,到银行取钱的时候就是签个名,人家核对,是你的签名,一百万美元给你拿走就是了,他不在乎的。但是你知道英文和汉语的区别有多大,英文就是歪歪扭扭的线,汉字多复杂,汉字有简体,有古体,还有各种写字的习惯,英文没汉字罗嗦。所以我们说汉字是非常复杂的,它作为题字的根据,作为一张画鉴定它真假的根据是非常牢靠的,我也不能说百分之百,但是大部分的画,看看那个字,不看画,就看字,是假的,拿走吧,这种情况是有的。
    主持人:你有没有看走眼的时候?
    傅二石:我开始的时候有走眼,但是我现在很自信了,因为大家都信得过我,海内外的人都信得过我,他们的人找我,几百万,我们不能给他讲错,讲错了的话,他的损失就很大,而且我的损失更大,再不会有人找我了,傅二石说的不准。他们都来找我,我本来不是傅抱石,是父子关系,但是不等于我就会鉴定他的画,但是大家都信任我,我的责任感就更强,因为你讲错一句话,就影响几十万、几百万,我主要是因为对别人负责,就不能讲错,就仔细研究傅抱石的画是哪些,造假的人会在哪些地方出错。第一个最容易出现的漏洞就是抓他的辫子,书法,题字,傅抱石三个字要符合傅抱石题字的习惯,写得太差了不行,写得太像了也不行,什么呢?后来三个字一百张画可以排除掉八十张一上。
    主持人:你现在是鉴定专家,希望有一天所有的人都……
    傅二石:封我为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我唯一的本事就是能看出傅抱石画的真假,并不管其他的画家,一概不管,画家千千万万,我就看一个人,就是我父亲。
    主持人:以后有一天没有一个人来找您鉴别傅抱石画的真假。有一个网友提了以后非常专业的问题,说古代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法,您能不能讲解一下,您具体绘画的时候怎么来运用这六法?
    傅二石:一千多年前南齐谢赫提出六法,这六法到现在还管用,不是文化部皇帝颁布的指令,什么都不是,但是所有绘画人都遵守这六法,所以叫谢赫的老先生很了不起,没有一个人说六法过时了,那个时候中国山水画才开始,刚开始有山水画,他就提出六法,我们都很尊重这六法,我们尊重他,因为他讲得很全,包括这里面怎么画,传移摸写,这指的是笔法,随类赋彩是画颜色。对我们来讲,我们觉得最难的,这六法当中最难的不是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不是这些,而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要练,不练不行,是要下大工夫的事情,但是最难的不是它,是六法之首,气韵生动,这条没有任何人会有相反的意见,什么骨法用笔、位置、形象都挑不出毛病来,就是看了以后不感动人,不能打动观众,这种的画能算好画吗?不能算,不能算精彩的画,不能算真正画得好的画。所以要有气韵生动这个词,就概括了这一条,挺重要的一条,你得让人看了你的画,要能打动观众,他的眼睛落在你的画上要有感触,这个时候才能叫做达到了气六法之首,气韵生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3:40
主持人:这个画的灵性要出来。    傅二石:不错,这个非常重要。怎么会气韵生动,为什么你的画生动,别人愿意看,我的画拿出来,别人看都不愿意看,挂在墙上都不愿意看。进去以后,刚走到你的画跟前,他就到别的地方去了,这个不能强制。哪怕看三秒钟,你这个画都是有看头的,哪怕是三秒钟,就是说你的画还有戏,你的画还有点看头。就是你在气韵生动上,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气韵生动这四个字。再讲,画家要真正使你的画达到气韵生动,每张画都能够打动观众,那你可要全面地提高、创造你的条件,不光是笔法,骨法用笔是很好的,比如说我练了很久了,古画临得很多了,你画的是不是一定有生动的气韵呢?不一定。可能出现呆板、简单、概念化,种种缺点假如都有的话,你就不会有什么生动的气韵,这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所以要把它都结合好非常难。
    傅二石:是的,是的。现在还有,除了笔法功夫,你练得再好,你这个人画这个画的时候,你的思想状态,你的心理状态,很有关系,你要想画一张很好的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比如说,那你真是要有对祖国大地的一片热爱之情,要有热爱中国的锦绣山河,充满激情的那种感觉,才能画得好。我父亲画的这张叫做《江山如此多娇》的大画,事后写的文章就提到,他是怀着一种对中国祖国神圣大地,锦绣山河的深深的热爱画这张画的,他有这种感觉,这个画画得好不好,全国人都觉得是有那么一个气氛,一种中国大地多么壮丽、美好,但是这个画家光是功夫好达不到这一条,还要有心理状态,有一种感觉,有一种感情,他画这个画确实是充满对祖国大地高度的热爱,强烈的热爱。所以我们这是举一个例子,我们把它当成一个例子,说明这个画要想达到气韵生动,六法之首,就得创造条件,使你画的时候不但讲究笔法,还要讲究感情。这个人根本不爱中国,他是个叛国贼,黄金未那样的,你叫他画《江山如此多娇》,他也画不好。
    主持人:因为感情和笔法相结合非常重要。
    傅二石:对。所以我领会气韵生动,所有的画家画所有的画,画每张画都不可能没有目标,他一定有目标,否则这个画就是不想叫人看了,不想叫人喜欢,叫人喜欢不是光有其他几法就行了,要有气韵生动,来了十个人,九个人不看,说明这个画不值得一看。
    主持人:也就是说我们画画要把它画活了。
    傅二石:为了画得气韵生动,我努力了几十年,我不是说我达到多么高的水平,我的目标就是以气韵生动为目标,除了练笔法,练其他本事以外,我要想我的画达到气韵生动,我得考虑,你画这张画的时候,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画,这个很重要,不能光为了钱画,为了什么画,达不到六法,六法把气韵生动放在首位,这是大有道理的。我相信今后还是会继续走六法的路,所有的画家,不管他多么高明,只不过有的画家我就说不上了,比方说他学西画,或者画什么,我就不敢说了,抽象不抽象,由画家自己来解释,中国画总是要讲究画面上看见什么东西像什么东西,这不算,要有一种气氛、气息,一种意境,这个表达出来了,才能打动观众。
    主持人:您会不会我们传统的中国画,我们觉得那是中国传统文化,您会不会在画中国传统画的时候添加西洋手法?
    傅二石:现在我们画家是非常自由的,怎么画也没人管你,有的时候画得很坏也还有观众,对我来讲算年纪很大了,画画观念上比较保守,还是比较保守,还有比我大得多的,80、90的,比起他们来,我还是比较解放一些的,有些色彩、造型。像我父亲,他不讲究抽象,但是他的画有一些抽象,有一些抽象的手法、笔法,成了画面的特点,这是有的。我父亲的创作态度就是,当我这张画,我认为这个画已经有效果了,哪怕别人认为没完,我就打住,他有一些很精彩的画就是这样的。这条我也想学,但没有学好,所以我的画基本是具像的,基本是画树,一定看得出来是树,不会认不出来那是树。个人有个人的特点。
    主持人:傅老师,现在因为您也画了这么多画了,有没有自己想挑战,而没有尝试的画?
    傅二石:我画的画最多的题目之一就是《江山多娇图》,江山多娇是中国人形容祖国大地,美好山河,我每一张和另一张都不一样,江山多娇这四个字是一样的,作为一个话题,以这个话题来画画。中国大地960万平方,怎么把它画下来啊?又是南,又是北,又是东,又是西,又是高山,又是大海,不可能画全,一张画面,再大的纸,墙再大,只能画一个小的,局部的,对国家来说只是一个景。我每次画的题目都启发我的想象,上次画的是什么山,怎么画的,我再画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一定要画的比那个概括性再强一些,更能打动人,不一定是画一座山,因为我父亲画人民大会堂那张画,他画了一些山,有的可以叫出名字来,比如远处的雪山叫喜马拉雅山,然后一条河,画了一条河叫黄河,这个画已经是很大了,哪有那么大的纸。我在家画的,我画的《江山多娇图》,最大是这么大,16尺,或者再大是32。我总想,每一次总用这个题目,我认为这个题目是永远画不完、画不够的,因为我总是把祖国的山河,我去的地方不少,东南西北都跑过,而且外国我也去过一些,比较之下,我觉得中国是最美的,中国的江山是最值得画的。我说外国人到我们这里来生活吧,我说你们的山水不如我们中国好。台湾就不提了,我说你们要想画山水,先到小岛上转转去,阿里山没有什么画头。我在这里生活,我作为中国画家,画山水的职业画家,我觉得是最好的条件,我是最幸福的。加上有傅抱石做爸爸,技巧从那受影响,我老想把这个题目继续深入画下去,我画了好多张,我刚才讲了,是《江山多娇图》,比我父亲的画,那是毛主席的词,毛主席写的,“江山如此多娇”,那是他诗词里面的几个字,我们平常就说江山多娇,表示我们对大自然的赞美。这个内容再加一百个画家也画不完。我总是想,每一次画的比前面一次,每次要多娇,把娇字体现得更强烈一点,到现在还没画够。
    主持人:每一次对自己有不同的新的要求。
    傅二石:是。
    主持人:好的,今天也非常感谢傅老师来到我们的演播室,为我们传播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国画,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关于傅抱石先生的精彩故事,也希望傅老师您有时间经常来我们这跟我们的网友交流,也把您的一些作画的心得跟我们的网友做一个交流。非常感谢您,同时也感谢所有网友朋友们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谢谢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3:42
http://n.cztv.com/ft/2010/07/2010-07-1399353.htm


视频

http://v.ifeng.com/f/200706/24eecc30-88a2-4397-b799-7271c6a96fc0.shtml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RWO4HwCMGo/


http://news.99ys.com/20100228/article--100228--36601_1.shtml


http://www.56.com/u75/v_NDgzMjk5Mjg.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3:44
法国画家眼中的中国




画家方索(Francois Bossiere)豪朗(Roland Buraud)

  【方索】:大家好!我刚刚在中国渡过了一个月,其中有两周在宋庄画了不少。  
 [april]:我的问题是:画家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过研究?特别是中国山水画。  
 【方索】:是的,但是这个过程时间跨度很大,在大学里并没有任何接触。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作为中国绘画渊源的美学与哲学观念。我间或读了石涛的一本说(法文译本包括注释都非常好),另外我还读了一点老子,我自己也练太极。在这一切之中都包含一些普世的概念,它们可能以不同形式出现,它们首先涉及我们与世界和空间的关系,不论在中国还是别国。因此,我非常关注中国绘画的历史,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八大山人”。我不能说我研究中国绘画的时间很长。相反,我对于中国的美学观念都非常敏感,它们给于我一种自信。
  【豪朗】:我没有研究过中国的绘画,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但是这十多年来我开始关注中国的传统绘画。在北京我看到作品,我认识的画家,比如说有朱耷、石涛。中国画这种表达方式让我非常震撼,但是我自己没有画过中国画。我有收集中国毛笔的乐趣,我觉得毛笔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作画工具,可能有一天我也会用毛笔。  
 [野鸽子]:看了方索先生在网上的几幅画,喜欢他的水墨画。   
【方索】:非常感谢!近几年来,我的画引起了许多中国人的兴趣与关注。  
 [古径残雪]:两位艺术家都很喜欢中国,请问你们现在在北京能够找到自己想象的中国吗?能够找到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吗?   
【方索】:这总是无法预见的。当然其中有一种影响,直接或间接?这种激发往往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发生。不过如今,在宋庄,我实地体验了绘画。矛盾的是,此后应当知道保持距离,忘却一些东西,从而使这一切更为有效地回来。
  【豪朗】:每当我们到一个地方的时候,我们从来不会发现这是我们曾经它和我们梦想中的一样。但是到中国来以后,看到中国的现实与其他的梦想相比,中国比较接近我原来的梦想。我童年中梦想的中国就是《丁丁历险记》有关中国的那一册,也就是蓝莲花。我从前在法国读过有关中国的书,也看过一些资料,我才意识到中国的现实并不像《丁丁历险记》中所谈到的那样。我参观了一些博物馆和艺术画廊,尤其是我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的风景,我就认为我的绘画表达方式可能会因此而改变。但是,我现在还不知道将如何改变。
  [撒哈拉]:中国画的本质还是以书法形式的线条为基础的艺术,请问你们有兴趣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吗?  
 【豪朗】:我对中国书法的热爱和对中国画的热爱是同样的。由于我不懂中文,我不了解书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在某种程度上说,把书法当做一种绘画式的表达,虽然它蕴含着某些含义,但我却不能了解它究竟是什么意思。我看到中国画和书法有共性,它们都使用毛笔来作为工具。用毛笔写字或者说用毛笔来画画,都有着类似的风格。我们能够感到中国人对书法和绘画都非常的热爱。而相反在欧洲,书写与绘画是不同的两种艺术。
  [april]:SIR,IF SOMEBODY WANTS TO BUY YOUR PAINTING,HOW MUCH WOULD YOU QUOTE FOR YOUR MAGNUM OPUS IN RMB?  
 【方索】:我正在筹备明年四月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一个画展。我还没有定价,应该参照中国艺术市场的平均水平吧。  
 [红楼隔雨相望冷]:Roland Buraud先生,我们在欣赏您的绘画中总是很容易地将其和死亡的恐惧联系在一起,您的画风是否和您的人生经历有关系?您对死亡是否曾经苦苦思考过呢?   【豪朗】:并不仅仅是死亡的问题,同时也是爱的问题。我在作画的过程中并不主要是在思考,而是纯粹地在画。我认为一个画家的个人经历不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而是通过他画中的形状、形象来表现出来的。我的作品涉及到生命的诞生。我的作品中会出现一些“体”,比如说蝴蝶的卵、树杆,生命就存在这些“体”之中。死,当然是总有一天会到来的。
  [她们叫我越南哥哥]:方索(Fran?ois Bossière) :你是学装饰工艺(简介上是这样)请问:采用散点透视的中国画是不是更容易溶入你的版画创作中去?
  【方索】:我对各种透视都感兴趣,特别是那种能让画兼具平面与景深的方法,让画既属于挂它的墙,又能打开多个可能的空间。散点透视是各种手段中的一种。同样,我对中国画最为注意的是纸与墨的显现,这样能让人在虚幻与现实中游走。  
 [拿洋人钱在强国替洋人打字的哈巴]:你认为中国的绘画艺术表达了什么思想和精神?  
 【豪朗】:是那种自然的精神。我认识并且喜爱的中国画家,对自然做过详细认真地观察,然后一笔成画。这一笔的动作,各种元素都结合在一起。就好象书写一样。我看到中国画还很节省空间,我认为中国画家的谦虚是一种亲切科学。   
[她们叫我越南哥哥]:方索(Fran?ois Bossière):在计算机美术相对成熟的今天。你是否尝试用它?  
 【方索】:我对于材料的触感太过重视,由此我可以更好的设计和创作。虚拟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希望能够对此有所制衡。特别是在法国,许多非常简单的现实现在被掩蔽,例如工地、驯化的动物、物质的生产。   
[拿洋人钱在强国替洋人打字的哈巴]:请问嘉宾:中国老百姓迫切希望了解欧洲的绘画艺术,但是很少有欧洲的绘画博物馆展览,真希望中国有这样的展览。  
 【方索】:是的,我希望中国人能看到更多欧洲的绘画作品,特别是我见过的画家和学生。多年以来,他们只能看到复制品,虽然质量不错,但永远无法取代原作。因此他们被迫浪费了一些时间,而他们对于绘画的知识与感受有着巨大的渴求。
  【豪朗】:我和方索一起参观了西安艺术学院一些大学生的画室,在画室里面有几本关于西方绘画的书,但是只有一些概括介绍西方的书,而没有专门介绍某个西方画家的书。我们意识到很多中国人都有了解西方绘画的愿望,而并不仅仅是只希望看到赝品,通过这些赝品,我们是不能真正了解伦勃朗和鲁本斯绘画的。中国艺术家对西方绘画的爱好很让人感动。有一个大学生是我们在西安参观时的导游对我们说,他曾经有一次坐了14个小时的火车到上海去看一幅梵高的作品。所以,像我和方索这样西方的画家,我们是很幸运的,我们在欧洲可以看到许多名画家的作品。我在画家村宋庄遇到了一位画家,他临摹每一个国家的著名画家中最著名的作品,比如说美国的、西班牙的、英国的,他在一张很小的画布上临摹这些作品,每幅临摹的作品都有这个画家的国旗的旗帜,就像给自己建立一个博物馆一样,他对西方绘画的热情让人由然起敬。我认为每一个民族的绘画艺术都有它的特点,我们要加强交流,不是仅仅通过临摹来认识对方。
  [隔雨听帘]:两位嘉宾来自法国,就艺术的发展程度上讲,中国和法国都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国,但是各自的风格肯定大有不同,两位可否就此进行一番比较?
  【豪朗】:中国绘画以及日本绘画对法国的印象派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马奈就临摹过一些中国绘画,莫奈在他的家里见了一座日本式的花园,在那里从早到晚作画。在我看来,最能理解中国画的欧洲画家就是凡高。相反今天,许多中国画家受到印象派画家以及一些现代派画家的影响。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区别在于:西方绘画,尤其是油画,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来作画,通过多层的绘画,从而来达到画品的优质。相反的,中国用宣纸画的国画,画画的速度是很快的。因此,就要在作画之前先在头脑中设计好,没有之后再加工的可能。在这两种艺术中,时间和空间有着很大的不同。   
[隔雨听帘]:嘉宾您好!!凡·高(Vincent van Gogh)是一个我们很崇敬的艺术家,请问:他的成功是否说明了未来东西方的艺术必须融合才会有出路?
  【方索】:是的,有可能,最重要的是关注各种流派。与当时的许多画家一样,凡高非常注意刚刚传到欧洲的日本版本。每个人都抓住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元素。重要的是,当时欧洲第一次不仅仅关注外来的主题,而是有关空间、色彩、象形等概念,即从表面肤浅走向了深入。  
 [古径残雪]:两位嘉宾好!!请问是否介意回答以下问题:你们绝望过吗?对生活,艺术能够拯救你们吗?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因为中国的徐渭和荷兰的凡·高都曾经面对过,但是他们以自杀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方索】:艺术是人类持续的苦难。然而,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一个例子:三周前我们去陕北,看到这个极为贫困的地区的剪纸艺术。在我看来,这种文化非常复杂,能为日常生活的艰难提供更多的答案。就我而言,如果一周不画,我就开始难受,如果经常画画,我就能理解世界。 艺术家也是人,他们可能象凡高一样,生在一种困难的家庭环境,承受沉重的压力。  
 【豪朗】:是啊,如果人类能够拯救艺术……  
 [她们叫我越南哥哥]:嘉宾:日本的“浮世绘”曾经影响了许多欧洲(当然包括法国)的艺术家。我的问题是:中国画(包括书法)在现代是不是也能够产生同样(或者更大)的影响?   【方索】:时过境迁,因为时代背景不同,中国画的影响不会同样明显。事实上,浮世绘传入欧洲之时,外来事物很少,同时巴黎的画家们正试图突破强加的学院画风。因此,他们立刻抓住了浮世绘。今天,浮世绘变成了摄影、电影、录像等等。与中国绘画和书法本身相比,其中的美学思想更有可能对艺术家们产生影响,引起共鸣。不过最近几年,我们注意到,人们对于中国及其文化表现出巨大的好奇。  
 [拿洋人钱在强国替洋人打字的哈巴]:你们参加过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吗?后现代绘画在法国的影响力到什么程度?  
 【豪朗】: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五月运动”的时候我22岁,我还是美术学院的学生。这次运动给法国社会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我也是参加运动的年轻人之一,但并不是以暴力的方式,我到今天还保存着当初反抗的心理。可以说,开始于80年代的后现代派的出发点,是艺术不会再有新的进步。同时又拒绝采取先驱派的作风,这些艺术家们感到得到了解放,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作,同时他们也没有被指责为守旧派或者是革命派的危险,同时也不会局限于某一个派别里,所有的绘画表达方式都得到推崇。但在艺术上并不都是可行的。艺术田野是非常广阔的,包括绘画、摄影、录像、装饰等等,同时这个艺术视野在继续不断扩大。  
 [古径残雪]:嘉宾:21世纪来了,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关注印地安人等更加原始的艺术形式?一次艺术革新都经常是来源于异质艺术的挑战,是吗?请指教!  
 【方索】:的确,大约一个世纪以来,情况就是如此。不过,想想高更,他决意告别西方世界,到波利尼西亚终老一生。还有毕加索,他发现了非洲雕塑,如此等等。多少年来,各种形式的创造在空间与时间中相互交融。  
 【方索】:关于文化,最令人惊奇的是,虽然条件有好有坏,这里有着巨大的能量与意愿。许多作品几乎不为多数中国人所了解。相反,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以成为一种复兴的源泉,条件是要对此进行深刻的重新审视,而不仅流于形式,我们往往不经必要的思考就去重复形式。中国有自己真正的智慧,应该好好掌握。  
 【豪朗】:感谢中国网友对西方绘画艺术的关注,很高兴能够和你们交流,我非常希望所有的艺术家们能够找到他们自己创作的风格,同时能有与其他画家们进行交流的机会。再见。
  速记:www.suji.com.cn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3:46
当代工笔画的开拓者--著名画家陈白一访谈
  “他是继陈老莲(明末清初杰出画家)之后,500年来,第一个对中国画发展作出贡献的工笔人物画家”。 当代水墨画名家杨福音这样评价陈白一。
  50余年来陈白一一直致力于工笔画的创作与创新,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或收入画册,或作专题介绍,《小伙伴》等10幅画在全国获奖,并为国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他主持湖南美协工作四十余年,在他的培养和影响下,湖南工笔画蔚为大观,涌现了一个工笔画群体,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2007年,湖南美协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举办的美展,取得了第四名的佳绩。陈白一说:“到现在,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当代工笔画第一人
  陈白一大学时期并非主攻工笔画。“学校教的是西方的那套静物、石膏像方法。”后来去农村画人像,当陈白一用明暗衬托的手法来塑造人脸的立体感时,那些女孩子并不买账,都认为自己的脸被画黑了、变脏了。
  在邵阳老家,陈白一把自己的山水画拿给叔伯兄弟看,他们也都把头扭到一边,表示不愿意看。“看来西方的办法不行。如果画出来的东西人民都不喜欢,那还谈什么为人民服务呢?”他开始尝试用中国较古老的画种——工笔画来表现生活。
  工笔画即是以“工细”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改变绘画手法后,人们高兴地连赞他画得好。“有人说艺术是少数人的,我不认同。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人民作画,表现他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陈白一以真人真事为背景而创作的讴歌英雄人物的两幅工笔画作品《朝鲜少年崔莹会见罗盛教双亲》和《欧阳海》,颇为读者熟知和喜爱,它们奠立了陈白一在当代工笔画坛上的地位。80年代中期,陈白一改变画风,不仅在题材上,将普通的苗、瑶族妇女作为描绘的主要对象,而且构图、造型结构及用线用色也由以前的严谨紧密变得松动轻快了。
  《小伙伴》是陈白一转变画风后的经典作品,也是他个人较为看重的作品。画家首先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即小男孩趴在门槛上;接着又为小孩绘出特定的形象:并不熟练地抓住筷子,脸埋在大碗里,只露出一双眼睛,画中还有几只可爱的小狗。“我是通过画动物和人的关系,通过画远处的烟反映大人回来做饭这样的细节,来表现劳动的美。”
  1971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T型帛画》,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重彩工笔画珍品。1973年,同在长沙出土的春秋时期《御龙图》和《龙凤图》,则将中国美术史提早了几百年。“工笔画历史悠久,比中国任何画种都早。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美术的主流。从《御龙图》和《龙凤图》始,到宋代《清明上河图》等等,经典作品很多,中国工笔画家也很多。”谈起工笔画,陈白一如数家珍。
  “世界上最大的画是中国画,有比永乐宫的三面墙还大的画吗?世界上最小的画也是中国画,有比齐白石的草虫还小的画吗?中国的艺术是真正的艺术,中国讲究的意象、神韵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西方注重写实、东方注重写意。几根线条就能把人的神态画出来,这是最高的境界。”
  隋唐五代是工笔重彩画发展的辉煌期,展子虔、阎立本等一大批巨匠都产生在这一时代。唐代之后,工笔画式微,其后各个朝代虽也产生过如赵佶、张择端等工笔大家,但总的气势是一代不如一代。至新中国成立时,仍坚持画工笔画的老画家可谓“屈指可数”。
  出于对工笔画传达出来的东方神韵的独特领悟,陈白一立志要复兴这一画种。在他的培养和带动下,湖南渐渐涌现出一个工笔画家群体,有评论家将此解读为“湖南工笔画现象”。
  中国工笔画另一位领军人物潘洁兹成立北京工笔画会后,陈白一也成立了湖南工笔画会。此后,两地经常开展交流、讲学、展览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湖南工笔画的发展。1983年,湖南工笔画在中国美术馆开展,震撼了京城,后应邀参加海内外展览26次,大大小小的报刊纷纷刊载,港澳台等地区的画廊也赴湖南收购工笔画。“我们湖南有一支拥有100人的工笔画队伍,这支队伍中画家的标准都是可以参加全国美展和出画册的。”陈白一自豪地说。
  展览取得成功后,时任全国美协主席王琦对陈白一说:“你们湖南是中国工笔画大省。”《美术》杂志主编李天样找到陈白一:“工笔画走向现代,你们湖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香港著名美术评论家黄茅评论:“现在的工笔画是湖南的特色。”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3:47
摘掉湖南美术“三无”帽

  今天的湖南美术百花齐放,湘绣、竹刻等民间工艺品竞相吐芳,工笔画、国画等经典作品层出不穷。早在半个世纪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1956年,陈白一着手筹办湖南美协。当时湖南尚属“三无”:无美院、无画院、无美术馆。“对于美术界来讲,在全国,湖南就等同于当时的第三世界。”陈白一记忆犹深,“那时去北京开会,我都是坐最后一排,前排坐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画家,我们湖南得靠边站。但是我们湖南美术历史悠久,民间工艺品也很丰富。为何不复兴传统、重振湖南美术事业呢?”
  摘除第三世界的帽子,构成陈白一日后为之奋斗终生的理由。
  时毛主席提出“双百方针”,湖南准备于1957年开展第一届美术展览会。省文化厅拿出3万元专款用于此次美展。“那时3万,就相当于今天的300万”。上级足够重视,且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摆在陈白一面前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调动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受一些政治因素影响,老画家都不敢画画,老艺人也不敢创作工艺品。于是,省美协和群众艺术馆开始派工作人员给老画家送笔墨纸砚,并在他们家里“蹲点”,鼓励其创作。
  动员工作持续将近一年之久,共收到作品3万件,其中民间工艺品占据一半。陈白一和美协同事从中挑选了2千件,借一所小学的20多间教室,将作品挂满所有墙壁。展览取得了空前成功,共出版了10本关于民间工艺品的小画册,并被全国美协邀请前去北京展览,后又送到国外巡回展览。“展览也是非常必要的。之前很多工艺品厂都不敢开工了,展览过后,又相继开工并发展壮大起来。”
  对于一个“三无”省份来说,要想提高全省的美术水平,一两次的展览显然收效甚微。“要提高整体创作水平,就要学。对于美术工作者来说,最好的学习就是去临摹莫高窟和永乐宫的壁画。”
  1981年,陈白一率湖南画家20多人,颇费几番周折,两次分赴敦煌莫高窟和山西永乐宫临摹学习。永乐宫的条件非常艰苦,每天他们就拿一个西红柿补充水分。壁画有一丈多高,他们站在由饭桌和乒乓球桌叠加的桌子上仰望壁画进行创作。后湖南马王堆出土文物,陈白一又组织全省几百人去学习,临摹。
  几十年来,为提高全省美术水平,湖南美协曾多次举办创作班。“我们没有专业的队伍,就靠打游击搞培训。毛主席说在战争中学战争,我们是靠办创作班提高创作。”陈白一说。
  1984年全国六届美展之前,湖南美协开办了国画、油画、工笔画等多个创作班,其中尤以工笔画班的规模最为庞大,共100人。陈白一和学员拿着从省招待所借来的被子、蚊帐,在衡山一个空荡荡的大庙里,开始为期6个月的培训、创作生活。“算起来,学员每天吃饭才花一块钱,而且我们还发纸笔、颜料之类。他们都特别高兴,学习的劲头十足。”创作之初,很多学员就在琢磨作品能否参加画展,整个培训班一派你追我赶之象。“我都是趁他们中午和晚上休息时,才抓紧时间画一点。”
  适逢全国美协到湖南,去看创作班画画。“他们来了后一看,好高兴啊,说你们到北京去展览吧。后来都没花什么钱,我们就去北京了。在今天哪敢这么想啊。”培训班的作品到北京后马上引起轰动,几十家报刊争先报道刊登。
  在全国六届美展中,湖南美协有146件作品被选上参展,并获得一金四银四铜的好成绩,排名由20多名直线上升至第7名,“我觉得直到这时,湖南在中国美术界方有了一席之地。”随后,全国美协第一次将会议搬到了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免费给湖南展览作品出版了一本画册。
  2007年,陈白一已年过80。适逢湖南参加全国政协举办的美展,作为8个被邀请的省份之一,湖南展出作品取得了第四名的佳绩。在全国政协举办的座谈会上,很多画家纷纷发言:“湖南既有领军人物,又有经典作品。”“直到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陈白一点燃一支烟,缓缓地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3:48
 捕捉生活最真实的一面  陈白一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大奖,如《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并被编入中学美术教材。《考古新发现》获全国科普美展荣誉奖,《小伙伴》多次获得全国性大奖……当被问及创作秘诀时,陈白一笑呵呵地吐出两个词:勤奋、深入生活。
  陈白一曾50多次去湘西,并带着妻子、小保姆、学生、小孙女前往邵阳小沙江乡下,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 “把全家带到乡下去的一个好处就是孙女、学生和当地小姑娘年纪相仿,很容易就熟起来”,吉首甚至有位农民画家石大发亲切地称他为“父亲”。
  一次,一名瑶族姑娘请陈白一全家去吃绿豆腐。陈白一看到小姑娘用树叶揉出碧绿的水来,接着又端盆进里屋去,小孙女跟进去了,他也好奇地想跟进去,却吃了闭门羹。后据孙女透露,瑶族姑娘从灶台抓了几把草木灰丢进去,于是一碗碗绿色豆腐就酿成了。“这就是生活,你不跟他们搞熟,永远无法看到生活最真实的一面。现在有人以为到县城就是深入生活了,其实远未挨到生活的边。真正的生活都在靠走路才能进去的地方。而且走马观花地去看一两天是不管用的,要跟人民搞熟。”
  还有一次在湘西汉寿县,陈白一坐了一只小船去看人们为捕鱼而摆的“迷魂阵”,却被 “迷魂阵”绊倒,一下摔倒在湖里。冬天,湖水冰冷刺骨,他露出水面的只有脖子以上部分和手里举着的相机。后来陈白一又穿着湿透的衣服连续乘车坐船一个多小时,才回到县里:“回去喝了点姜汤和酒,把衣服在锅炉房里烤干。那时太想看“迷魂阵”,太想画画了,就像是菩萨保佑,第二天竟然没感冒,我就又去了。”
  《欧阳海》是陈白一创作生涯的一个里程碑,也是陈白一创作秘诀的有力证明。
  1963年11月18日清晨,一匹驮着迫击炮的军马在一列火车驶来时猛然受惊。就在火车与惊马将要相撞的危急时刻,青年战士欧阳海拼尽全力将军马推出轨道,自己却被卷入列车下壮烈牺牲,年仅23岁。“画人民,肯定要画人民的英雄”,时年38岁的陈白一来到“欧阳海班”一待就是一个月,跟战士一起喂马、洗马、遛马。一次遛马时,陈白一骑的马突然受惊,险些把他摔下地。“但是我很高兴,看到了马受惊的样子”。后来陈白找到一个钉马掌的地方,每天坐着观察,看马掌被钉因疼痛而跳起来的神情,仔细观察马头是怎么惊起来,马鬃是怎么飞起来的,一连好几天的观察,马受惊的样子便跃然纸上了。
  《任凭风浪起》是陈白一的代表作之一,现被江苏美术馆收藏。为画这幅作品,陈白一多次到贺龙故乡,体验英雄生活。他发现贺龙对钓鱼、舞狮、舞龙等无所不通,且每想好一次战役,贺龙都会去钓鱼。陈白一决定摒弃画英雄冲锋战场的固有模式。画作完成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贺龙在悠闲地钓鱼,一旁石头上放着地图,后面一名警卫牵着战马驱身向前。陈白一还给这幅图配了文字:“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欧阳海》在“文革”中曾被批为黑画,陈白一也因此遭到批斗。“那段时间,我想到欧阳海,他为了人民连命都不顾了,我这点委屈算什么呢?还有贺龙,他受的委屈也不知要比我大多少。我相信历史,相信人民。”陈白一坚定地说。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出土这么多宝贝,我们还用去崇洋媚外吗?以前因为国力太差,所以艺术也不为人所称赞。现在我们国力强了,外国的画家一定会跑到中国来学习的,历史会朝着这个趋势发展的。”这位已83岁高龄的老人穿着一件很普通的格子衬衫,头发花白。采访中,他一直笑呵呵的,轻描淡写地诉说着湖南美术的风云变迁。(涂莉 伏志勇)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3:51
大自然之子--- 著名画家朱训德访谈
  问:人类来自大自然。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共发展,即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否就是人类自身诗意的生存方式呢?征服自然、宰制自然、掠夺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既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也给人类的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作为一个艺术家,您是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答:伊索寓言中有个段子,讲渔夫们起网,网很沉,以为收获很多,哪知拉到岸上鱼不多,石头多,他们心里很懊丧,结果他们当中一个老人说,朋友们,别难过,痛苦本是欢乐的姐妹,我们刚才高兴过了,现在该苦恼苦恼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味为了获得功利,一切以自我价值观为准则的掠夺方式和评价方式是错误的,过分的欲望膨胀和以掠夺为目标的方式,最后都是毁灭自我的。自然与宇宙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生存发展方式,就像四季轮回,风霜雨露自然滋润一样,就像人在自然中呼吸和吐纳一样,这里深藏着一种本质规律,那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风和日丽的空间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创造着的朴素的和谐,语言代替不了由心灵引起的相互默契的感觉,对于我的愿望来说这是非常美好的。
  人们的生活和艺术家的创造都需要平和澄明的空间。就像人们每天满怀美好的期待,迎接日之初升一样,这就是自然,人的生命应该像自然一样,带着纯洁之境,带着宽厚之怀,人人拥有,但不能占有。也像生命源头的甘泉,一切都在自然中流淌。只有如此,人们才能感觉自然的珍贵、生命的珍贵,艺术创造的珍贵。

朱训德在作画
  问:中国山水画历来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如北宋的范宽,近代的黄宾虹、李可染,倡导"搜尽奇峰打草稿"。师造化,就是师法自然,亲近自然,即真山真水是艺术中第二自然的本源。请问,您是怎样看待中国画与自然的关系的?
  答:老老实实地画画是一种甘甜,范宽、黄宾虹、李可染都是我敬佩的画家。而正是您所提到的这些杰出的大师的艺术经典,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典范。他们都是吃透了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画家。
  如果把朴素作为一种文化的纯度,如果一个艺术家能始终生活在一个富于灵思的诗化的文化时空里,当你迎看山野清风和云气能感悟些什么的时候,又渴望把此刻的亲身经历化作画面的感觉的时候,这就正是中国画家对于自然的一种心态,这样形成的中国画的语言已成为中国人心性文化的经典。师造化,就是师法自然,亲近自然。范宽在画史留下的作品已不多见,《溪山行旅图》是画家用毕生心智把半壁江山浓缩于六尺之中,用一笔一笔的笔触去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黄宾虹的山水画,几笔线下来就体现出宇宙的循环意味。李可染谓"面对山水要画出有意境的山水来",一种光感,一种构图,一种墨法画了近三十年,境界在岁月中不断净化,纯之又纯。他以过人的人格定律追求东方既白的艺术理想。再如八大的画冷例如剑,金农的画如冬日阳光,齐白石的画心明气朗如田园诗,梁楷笔下大写意的李白像,简到两三笔,只剩下一泓清气,倪云林的逸笔山水乃是一泓清泉中淡然的秋荷,笔墨既出自具象之物,不失其神采,而又飘然于物外。
  中国画家笔下的自然已是艺术人格化的自然。
  问:自然作为艺术的一种审美品格,凸显着一种自在、自为、自足的生命意识,张扬着一种"巧夺天工"的审美理念。请问,在您的创作中是如何表现您的宇宙观和自然意识的?
  答:自然是人类永远依恋的精神家园。自然是艺术家一切创作的灵感源泉。人类在快速的生活节奏里感到疲惫窒息时,自然向往深空广袤的空间,在各自的窗口凝望遥远的山麓和仰视天宇间的祥云。"一月映一切水,一切水映一月",我喜欢这句话。我喜欢这种心境。清空是一种心境,一种诗人的遐思,它又是人的自然品格,和一种冲淡的气韵。杜甫《送郑虔贬台州》诗"……万转千回,清空一气,纯是泪点,都无墨痕。"道出清气来去无痕的人格。清空之气不为冗事所动,清空的纯度把现实浮化为精神的家园。清空之境是一种气韵在物中行走,似云、似雾、似水,人在自然中散步,让情怀如水充满灵思,观山水而知天理,得呼吸而悟宇宙循环,瞩石鸟而观世态。所谓养心得境,化境为象是真正的艺术家精神生活的一种境界。当我们能有这样一种心襟和怀抱,把现实生活中的"小我"变成精神生活中的"大我",我们的思维与画笔才有可能散淡无羁,俯仰自如,画家的性情与自然性情才有可能合为一体。我画过一件作品《春兆》,这件作品曾人选北京的"国际和平年展",又选送联合国总部展出并被其收藏。"作品中表达了一种'大音希声'的静态美,一种'大空恒寂寥的静中寓动的宇宙意识。那大片空白是皑皑白雪覆盖下的屋顶,屋顶下包容着多少个农家暖融融的春梦,烟窗里升腾出来的不仅是缕缕青烟,还是画家和欣赏者在心灵得以静化后吐出来的快意,树枝上萌发的是这个民族的希冀,树干上的红纸裹着人们对未来岁月美好的信念和期待。在那银妆素裹的世界里,大自然在冬季的严寒中运化,勃发的生机在冥冥中酝酿,纯洁与静穆,宇宙与自然在这里充分展示了他无与伦比的力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3:52
 问:中国最早的三幅帛画都出土于长沙,马王堆的漆器盛载着汉代的文明,里耶古城的竹简抒写着远古的历史,岳麓书院的砖瓦含蕴着楚地的书香……湘土之地的湖南铭刻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辉煌。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每一位湖湘学人的幸运。请问,这种独特而浓厚的文化积淀对您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中国绘画史最早最完整的三件作品出土在长沙,这无疑是激励湖湘中国画家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也正是这种精神力量成就了阵容强大的中国画家群体,也成就了"湖南工笔艺术大省"这一荣誉。辉煌灿烂的楚汉艺术和丰厚的湖湘文化,更是我们艺术创作生活的最好人文环境。岳麓书院是我经常去的地方,我也经常把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的艺术家,学者朋友请到那里去。在书院的竹林、清泉、天井、书斋、长廊中散步和品茗是一种幸福,端起茶杯,茶的清香和暖气化作一种自然历史、人文的幽思,脑际间浮现着推动着整个历史文化进程的湖湘学人在这里相会,交谈和砥砺;我经常站在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前沉思,我们的前人将天、地、人间的万物那样睿智自然地绘于一图,飞腾的笔势,蓬勃的气象,突破时空的笔力,仿佛有一股雄浑遒劲的灵气穿云走水,摇山荡谷,带出满幅的生动和活络。面对如此画脉和文脉,历史和时空融会贯通的画局,作为当代画家,你还能想什么?还应该做什么?我们工作在这样的文化艺术环境中是一种历史幸运,同时也有一种无穷的内在动力。我想起前人的两句诗"何物羡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我辈惟努力才对。
  问:您的家乡湘潭人文荟萃。近代曾国藩先生的道德文章,当代伟大政治家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艺术,杰出画家齐白石的写意水墨画,都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作出了巨大贡献。请问您的人格锤炼和艺术探索是否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答:是啊。从我家往北走10里是毛主席的故里,往东走30里是白石先生的杏子铺星斗塘,往南走20里则是曾国藩的富厚堂,应该说这些为世人敬重的乡贤的人格风范,趣闻轶事从小就耳濡目染着我。我一直认为湘中人的性格中融有北方人之豪迈和南方人的聪慧。一方面敢担当,敢作为,敢为天下先;一方面富浪漫,好想象,重理想。也许这都是成就艺术家的重要因子。我一直认为毛主席的书法、诗词,齐白石的写意水墨画,曾国藩的学问文章都创造了历史的高度,其间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有许多为后人研究和思索的地方,自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这些后来人。
  问:有人认为您近年来的工笔画创作画风由从线的表达转向对形体的强调,色彩由单纯而丰富,由清爽而浓丽,画面效果由静而趋于动。请问您同意这种艺术判断吗?您自己怎样看待这种画风的转变呢?
  答:我的工笔画应该说分两个阶段,前阶段重传统,富装饰表现手法,《春花集锦》、《春水长流》、《山乡秋韵》、《洞庭初醒》,以及后来《唐诗宋词系列》等作品都是一种倾向,画面清朗,俊雅宁静。而《暮光》、《井湾》、《山月无声》、《冬语》、《洞庭吟月》、《朝天辣》、《晚炊》等则趋淳厚,朴厚、丰富、灿烂,画面效果则走向沉郁而飞扬,表现手法更丰富厚实,也更接近自己的艺术理想。总的来说在工笔重彩领域的探索是由简而人繁,由清新而朴厚,由宁静而飞扬灿烂。这种变化是画家思想容量和艺术技巧更有深度,画面结构更富张力和画面份量更凝重的变化。作为我本人,我更喜欢后阶段的作品。
  问:您以前主要是以工笔人物画创作为主,近几年来主要的创作似乎转向了写意花鸟画,而且,短短几年的时间,您的写意画又达到了与工笔画同样高的艺术水准,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问促成您这种创作重心转移的基本动因是什么呢?
  答:其实我画工笔画的同时也一直在画写意画。写意与工笔,繁与简对于我来说只是两种表现手法,追求艺术高度的本质则是一致的。我在工笔画中追求写意画的总体意象,在写意的纵横洒脱中追求画面的精致。繁到极时则简,简到极时则繁,笔墨的单纯与复杂都可以走向极致,画面得失则全在其总体分寸的把握上。"讲究的随便","经意之极,若不经意","朴素的自然"永远都是艺术感觉的高度。
  的确,我画水墨画时感觉很愉快,热情洋溢,直抒胸怀。最近我有一组水墨画作品参加了一个学术提名展,得了一个卓越艺术成就奖,这是对我在水墨画探索中的一种肯定。在这里要感谢周韶华、邵大箴等老前辈对我的鼓励。工笔画讲定力,写意画重性情。而笔墨的文化底蕴的修炼则是一辈子的事。
  问:在您的写意画作品中,似乎有很强烈的构成意识。而构成往往需要一种理性的推敲方才符合视觉法则,而创作又多强调"随意挥写"、"抒发性灵"的自由。请问您是如何处理这种"有法"和"无法"的关系的?
  答:实在的说,在我的写意画里并没有刻意体现构成的手法。当然我近年注意研究了西方现代绘画和现代设计,前年在欧洲考察西方美术时我对几个现代艺术馆特别关注,在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的百多件作品前留连忘返,对毕加索的作品有了深刻的体会。如果说有某些新的视觉效果,也只能说是一种化入各种体会的自然流露。我画写意前,往往是随意浏览唐诗宋词,翻一翻前人的日记手札,听听古典的和意识流风采的音乐或在自然中散步归来时而生发作水墨写意画冲动的。每画之前并不求胸有成竹,若有所思即动笔,画一笔而自然定全局,笔笔映衬自然生发,随心所欲,而心随笔运,气概成章而已。
  问:您大学时代创作的《春花集锦》在全国美展中获得了银奖。后来又创作了大量的工笔画作品。风景、人物、花鸟,每个画科都有涉猎。您的作品宁静中充满激情,乡思里浸润着浪漫,沉郁中饱含着灵气,传统与时代的语素和谐地融为一体。作为一个画家,您认为如何吸收诸多丰富的创作源泉和表现语素呢?
  答:作为画家,在展览会上出展作品,得到肯定,获得各种奖励内心自然高兴,但画画的时候却从未想到有一天会得奖。创作大量作品还是出自内心的艺术感受期待能够表达,寻找一种合适形式和语言来表达。作为画家其实是幸运的。当一种艺术语言,一件作品,能把时代的文化的感受浓缩在自己画面上,这就显示出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一种心灵的表达方式。所表达的语汇越单纯,纯度越清晰,作品愈有力度,愈见存在的价值。作品的表达过程实质是思索的过滤过程,也是艺术表现的体验过程,获得丰富创作源泉的敏锐性必然得益于平时对文化艺术修养的厚度,以及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情趣领悟的深度。而画家所掌握的来自自然,来自生活,来自民间艺术,来自传统,来自东方西方的各种表现语素也会如鱼得水,化作一种气象,一种发自内心的点线结构和神采的乐章,凝化为艺术的永恒。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3:53
问:乡村的风物、人情,那低矮的茅屋、斑驳的土墙、蜿蜒的石板路,还有那些歪斜的竹篱笆、有点灰昏的煤油灯、或者一口清澈的古井、一弯涓涓的小溪,常常是画家们最欣赏的一种元素,最神往的一种闲适,而在您的笔下却充满了几分神秘与凝重。您是用一种怎样的心态来感悟和表现的呢?  答:我的画的素材大多都来自我的故乡,在《故里夜话》这篇文章里我曾作过如此表达:"在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一切都是那样恬谈平和,是那样纯真自然,那样独具一格的房屋建筑,古色古香的雕在家具,别具风味的印花土布,尤其是这里的山歌,这里的人情……我品味着,沉思着。在这些颜色、气味、声音的背后是什么?我分明感受到自然与人生悠悠的吟咏和缓缓跳动的脉搏,也切身体会到我们民族的智慧和那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而我更需要在不断的周游中回到这块宁静的地方来。用它培养'知'、启迪'慧',悟'爱'和'怨'。用超越世俗的方式,用我的艺术对我所体悟的人生和自然作一种诊释,探索人与自然的灵魂和生命的律动。”
  问:在中国绘画史上,自古至今都各有专攻。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吴作人的骆驼,都似乎成了他们的代名词,这种艺术现象对构成一位艺术家的风格特征与品牌效应有独特的功能与价值。但后来,也有了专攻一门的所谓"猫王"、"花王"的一批所谓的"专业画家"。在您的写意鸟画中,鸽子是最常见也最为人乐道的题材。您是如何看待这种"术有专攻"的艺术现象的呢?
  答:"非典"时期,人们处于紧张的防治状态。伊拉克战争,巴比伦文明造成毁灭,伊拉克人民生灵涂炭,这给人类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也使我陷入沉重的忧虑之中。我曾在一本画鸽册页中写道:"中东人涂炭,国有非典愁,写就万只鸽,但祈天下和。"那段时光每天看电视,读《参考消息》,当时国内"非典"横行,炮火中的伊拉克人民的惨状和那阵阵悲怡哀嚎的反战民歌久久回荡在脑际,闷积于心间,忧心如焚。每天从清晨至午夜除了看电视就是画鸽子,用画笔祈祷和平。两个月下来,画了十多本大册页,数千只鸽。这些册页后来大部分为我的朋友所收藏,我自己仅留下两本。从那时候开始,在一些报刊也发表了部分新作,受到全国画坛内外的关注,得到各种好评,著名画家周韶华曾来长沙看我的作品,他说"我在上海美协与中国美协出的一本抗非典画集中看到你的一件作品,非常激动,很难见到这样大气磅礴的作品了,想不到你的水墨画画得这样好。因此,我专门来湖南。第一次看你这么多作品,才华横溢,不同凡响,不虚此行,太高兴了,太高兴了。"想不到我的水墨画能得这么多朋友喜爱。
  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先生以画千里马、画醒狮为国内抗战募捐;画家吴作人画骆驼以表达负重致远的奉献精神;白石老人养虾、画虾,研究虾之性情动态,以聊寄浓浓的思乡情怀。画家的画发于心灵深处,又渐渐化为画家精神向往的象征。
  至于画坛出现各类"画王",在此就不值一谈了。
  问:您为什么如此钟爱鸽子呢?
  答:和平鸽,喜群聚,品性善良,雍容纯和,喜与人相处,逗人喜爱。我在去欧洲艺术考察时,在威尼斯广场和艾斐尔铁塔与上万只鸽戏耍一处,鸽子从容飞到你的肩膀上,头上,手臂上,围绕着你飞来飞去,好不亲热,给我留下至深的印象。记得有一次我与文一去上海参观宋庆龄故居,据讲解员说,宋家养的鸽子已随宋庆龄好多年了,每天必亲自喂食,每天散步时,鸽子飞绕在她周围,很有味道。我家所在的大院临烈士公园很近,公园里许多鸽子经常飞到我家屋顶上来,我也借此观察揣摩鸽子的习性、动态,鸽子的神采默会于心。写意画的妙处贵在炼形,能在笔墨随意挥写间得物态神采气度者为上品。我喜欢鸽子,屡屡画鸽,完全是一种内心的喜爱和思想的表达。面对一个全新的时代常常使我思考一个严肃的主题:在现代大工业社会发展至今天,人们似乎觉察到了什么?人们在征服和改造环境的时候,在以枪炮为武力获取一己之利的时候,在争相建筑高楼大厦的时候,却挖空了人类大厦之基。人类竟以自己为敌,科技发达时制造大量毁灭性武器对着人类自己。今天,人们似乎猛醒,爱护环境,亲近自然,珍惜生命,热爱和平是多么重要。
  问:"书画同源"是中国书法与绘画关系的一个命题。赵孟頫曾对绘画与书法的用笔之法做了一个具体的描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自古以来,中国画家多在书法中有所造诣。文人画也非常强调这种"写"的表现力。您觉得在中国画中如何处理"画"与"写"的关系呢?
  答:我一直以为,读书写字,到自然中散步是画家每天必修功课。做人重温厚磊落,书画重素养重直抒胸怀。我以书法之笔画画,以画画的笔意写字。书法笔意无非是笔墨纵横间修得一种气度,修得一种人格的自然。
  问:您曾出版过一本《释然画文集》,书中不仅能欣赏到一幅幅如散文诗一般耐人寻味的画作,也能读到一篇篇轻松优雅的散文。苏轼曾说"读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您的画是文人的画,您的文是画家的文。在当代这种创作语境和判断标准下,美术与文学的关系是否应有新的意涵呢?
  答:我是一个以文化审美的态度看世界的人,以一种诗意的眼睛领会事物的人,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没有兴趣的事很难做好,如果兴趣所至,我会非常投人。近三十年来,我读古文、诗集、散文随笔是比较多。我对音乐有一种迷恋,尤其是古典音乐和无标题的意识流音乐都极喜爱,对好的古琴、古筝、箫的曲子我谓之天籁之音。我喜欢武术,尤其太极、醉拳、八卦掌、剑术,遇上这些内容和高水平的电影电视我会爱不释手,我觉得这里面有大写意,大草书的笔法。我喜欢在山水之间散步,在书院的庭院中品茶,我认为这是人生最大幸福。这一切喜好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假如说我有较鲜明的欣赏角度,有自己的审判旨趣,应该说都是这些东西在起作用。我认为中国文学与绘画,包括建筑、园林等都有一个在现代精神的关照下的返朴归真的问题。
  问:从某种意义来说,您算是一个纯粹的中国画家,读国文,画国画。但从您的作品中,除了那些纯粹的中国画语素外,也借用了一些西方的表现语言,其中色彩是最强烈的表象。日本画借中国画之体,敷西洋画之色而独树一帜,中国文化也在兼容并蓄中不断发展创新。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请您谈谈如何看待中国画与非中国画之间的关系。
  答:我去许多国家作过文化艺术考察,我深感在一切智慧的民族文化艺术面前,都会使你感到温暖、亲切和启迪。每个民族的艺术家都是有其鲜明特色和独到之处。当你拜读文艺复兴三杰的画作,你会感到什么是伟大的画家;看毕加索的作品,并不像以前宣传的那样怪异;东山魁夷、平山郁夫的作品感到很温厚;在顾恺之、范宽、李唐、龚贤、八大、齐白石、黄宾虹的杰出作品里更可体会东方绘画大师独特悟对自然的方式和过人的智慧之处。东西方各种艺术形式和语汇都是在一定时空里相互融汇的。特色鲜明而又兼融并蓄中不断发展与创新,是推动中国画发展的必由之路。(选自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杂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3:54
“激情是艺术创作的动力”

——印象派画家卡特林访谈录
[法]比埃尔·瓦利埃
译:龚 容
    贝尔纳·卡特林(Bernard Cathelin)1919年五月二十日生于巴黎。中学时学习古典文学课程。1939年,自愿参加公益事业。1945年,在法国国立高等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了三年,同时在比安香的画室学画。1948年,作为法方代表被派往布拉格参加国际学生联合会首届会议。1950年,荣获布鲁门塔尔奖。1953年,荣获艾米莉·娄威奖。1958年,《纽约先驱论坛报》的周日增刊以他的照片作为封面。1973年,环游世界:去纽约、旧金山、塔希堤、东京、香港、缅甸、尼泊尔、印度、莫斯科(扎格斯基)旅行。

    卡特林是一个创造者。他在无意间缔造出一个独特的世界。它有着开阔而宽广的空间,和他生活的时间、感受的时间交织在一起,和我们所谓只属于艺术家的时间交织在一起。与这些时间贯穿一起的,是他对理念中和谐之境的追求,是他对运用强有力的表现手法来揭示抽象本质的追求:透过表象来发现事物的本质,来达到和谐完美的生活境界。他对很多细节处理让人感到趣味无穷:他能画出一个手势的优雅、妇女肩膀的柔美灵活、一种姿态的韵律。他能展示鲜花的眼花缭乱之美,能一丝不苟地勾勒出房屋和家具的精确线条,能捕捉到山的动感,能表现麦田的宁静。

    在他的许多构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到一种庄严的风格,这种风格能激发人们肉体和精神上的热情。因此他的画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一种全球性的魅力。他画中的妇女虽如泥土一般质朴,却含蓄而有节制。他那气势恢宏的风景画,似乎是对造物主发自内心的赞美。他画的简陋的茶室,看上去像一座宫殿。他把里海之水和威尼斯环礁湖的水融成为一体。他让迷样的日本神龛和勒巴蒂埃的下层雇工在同一个情境中出现。在他笔下,考究的哥特式餐具橱与绿色背景下摆着棕色水罐的农家黑木桌有着惊人的相似。卡特林能让它们和谐地在同一个世界里存在。
 

比:小时侯你时常去德隆度假。你是否还记得当时的情形?面对着一张脸,一片风景,或者一束鲜花的时候,你最初的感受是什么?你有没有对自己说,将来要当一名画家?

卡:在勒巴蒂耶,我度过了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那时候我还是个少年,和我母亲住在一起。那地方令母亲感到如鱼得水。她这个人酷爱幻想。在她的精心安排下,我们的居所洋溢着一派温馨暖人的气氛,没有一丁点的矫揉造作,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给人以安逸恬适的美感。一簇簇野花吐露着淡淡的芬芳,花瓶质朴无华,随处都可以买到。各样摆设都那么别具一格,流露出一派柔和,简洁,优雅的意蕴;因此自然而然的,我就踏上了从艺的道路。那时候我画水彩画,值得一提的是我画的一幅布瓦隆风景。它描绘一座建在山巅上的教堂,许多房屋环绕在它周围。我看见什么就画什么。记得我曾用一只临时拼凑而成的画框作画,上面的钉子都来不及敲平。我还从家里的织物橱取出一条用旧了的麻布被单,将它绷在画框上。这个画框长30到40厘米,宽15到20厘米。在它上面,我画下了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一位奥菲利娅式的少女,脖子如天鹅般细长白净;胸前挂着一串花环,茫然地站在我想象中的风景前方。我整个青少年时代一直受到这种艺术氛围的薰染。正因为有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陪伴,我才成了一名画家。

比:我们觉得,你的许多画作,都烙上了激情的印痕。这份激情,虽说受到严格的控制,却又是栩栩如生的。你是否认为激情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卡:激情不仅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艺术创作的动力。没有激情的驱使,你怎能表现出有价值的东西呢?要是没有激情的驱使,你的作品只会显得空洞无味,谁也不会被你打动。正是激情赋予了我们无比珍贵的时刻,此时我们相信,自己在一瞬间发生了巨变——在这一瞬间里你就是万能的上帝,虽说事实上这不可能。对于这个基本原理,雅克·马里蒂安一度这样分析,他说这个短暂的瞬间,往往把凡人的创造(纵然丰富多样)同神明的创造区分开来。或者也可以这样说,这一瞬间你瞥见了令人心醉神迷的图景,正如画家找到了传说中难以企及的圣杯。

比:你从不讳言自己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但你的作品却缺乏明确的与宗教有关的的主题。虽然从诸多方面看,你的绘画都可以说成是对造物主的赞美;这你作何解释呢?

卡:作为一名画家,我从未尝试过有关宗教的主题。举例说来,我从没有画过圣母怜子图,抑或耶稣受难像这类作品,然而我本人最喜欢的一幅画却是《阿维尼翁的圣母怜子图》;这也许是因为,我觉得在尝试此类宗教题材以前,必须经过充分的准备和足够的练习。不久前,蒙特雷格的本堂神甫,问我是否愿意装饰由他管辖的那座教堂的布道坛。他是在五月份来拜访我的,他竟然以为一到七月份工程就可以全部完结。当得知我起码要花两至三年时间来筹划那项工程时,他非常的惊讶。还是跟以往一样,我首先开始了想象,脑海中浮现出耶稣复活的那个壮观场景。覆盖画面的是一大片黑色:坟墓敞开着,年轻的耶稣躺在前方,圣母从右侧走来,背景展现维科斯地区阴沉晦暗的风景。使我觉得棘手的是,必须用暗示而非记录的手法,来处理这个叙事性场景。为了不让我所属教区的神父失望,我把一幅画有神龛的纪念碑式的巨型日本版画赠给了那座教堂。在日本,居室内部的神龛,是人们沉思冥想的特定场所。如今这幅版画被当作教堂的背景挂在祭坛高台的上方,对我而言,它有着一种宗教上的寓意。

比:说到宗教主题,让·卡苏曾这样说:“尤为重要的是,不要透露得太多。”把表现手法化到最简,是你孜孜以求的目标,你还试图通过这种简化的方式,来达到至纯的境界。对卡苏的这一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呢?

卡:当我在牟尔洛制作版画时,我得到特许可以在诸多场合中与安德列·布丹见面。这位画家是毕加索的朋友,和毕加索一样,他也是那个以卡恩威勒-路易斯·莱里为首的、极富传奇色彩的小集团的一员。布丹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嘴里时常衔着一支雪茄,虽然嗓音低沉沙哑,说起话来却妙语如珠,他说过许多格言,至今令我无法忘怀。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我们总是过于饶舌了”。你瞧,他一语中的,道出了全部真相。当你在画布上一连挥洒了好几个月,最终你会发觉,要突出浑然天成的整体效果,仅仅靠把颜料胡乱堆砌到画布上是没有用的。我常常觉得布丹言之有理。而且每一次,一旦我删去了那些对构图毫无必要的多余细节,画面便获得了更为强烈的效果和力度。此外,你还必须牢牢把握你的叙事风格。以上所述虽不是至理名言,却是我本人一贯遵循的原则和评判优劣的标准,对我们的工作是不无裨益的。

比:关于绘画,我们已经谈过很多,也写过很多了。你是否认为文学和绘画彼此关联?语言和色彩、美术构图和书面表达互为影响?一幅画激发文学家产生了灵感,使他们写下令人难忘的篇章,但也许绘画对文学家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文学对画家的影响……

卡:诚然,绘画和文学存在着某种联系,撇开各种表现手段不谈,两者都同样受那种推动力的支配,也即是激情的支配。站在一幅美术作品前,我们能感受到那股激情的震荡力,正如一首诗,或一篇感人的文章,能够唤起我们胸中的情感。不过我认为绘画无须具有文学性。绘画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价值观。你必须用颜料,用各种绘画工具,去表现你的喜怒哀乐,而且你绝不能放弃追求个性。可以举个例子来表明我的想法,比如,布拉克的《盘子里的鱼》远远胜过马克思·恩斯特随便哪一幅作品,勃纳尔画的浴女比布劳纳所有的画作都更加出色。

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得以揭示出难以描述的抽象事物的本质。仅仅靠“在画布上把颜色按照一定的顺序涂抹”,难道就能向观众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吗?

比:马尔凯曾说,他厌恶那些表面看来已臻于完美的东西,正如他仇视谎言一样。这话是不是意味着,对一位画家而言,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譬如说,他站在一片风景跟前,这片风景会因为光线的明暗变化、季节的交替更叠、乃至那一天艺术家本人的情绪波动而有所不同?

卡:我们又回到画家徒劳无望地追求绝对完美、追求“上帝应许的极乐之境”这个老话题上来了。有这样一则轶事:一次勃纳尔忽然之间心血来潮,他躲开陪伴他的朋友,用随身携带的小颜料盒修改挂在博物馆墙上的一幅他自己的作品。至于我呢,当我的作品还挂在画室墙上的时候,甚至在它们就要被送去参展以前,我始终不急于在上面署下自己的名字。这大概是因为,在我心目中,它们仍然处在未完成的阶段。这儿另有一则轶事:一位二流画家邀请科克杜和拉迪盖去欣赏他刚完成的画作。在他的画室中央竖着一个画架,其上毕恭毕敬地供着一幅肖像画。这位画家认为此画无疑是他的代表作,他不停念叨着:“它还没有完成……”。在整个访问过程中,拉迪盖一直是面无表情,告辞的时候,画家把他送到门口,嘴里还在念叨那句口头禅:“它还没有完成哩……”,这时拉迪盖实在忍无可忍了,终于抱怨说:“那就发发慈悲,赶紧把它画好吧……”

比:当然,一幅绘画作品最终必将完成。换句话说,它应该蕴含一种完整而精确的素质。可是会不会存在这种情况,一旦从事艺术创作成了画家的当务之急,他却发觉自己陷在另一个困境里了:画家有限的技巧妨碍了他去表现灵感?

卡:灵感必须凌驾于技巧之上。后者是可以习得的,然而,灵感是本能自发的,是无法习得的。当你开始作画时,换言之,当你准备对这种冲动作出反应时,正是这种冲动,迫使你往画布上挥洒下真实的情感,绝不要让技巧成为你的绊脚石。

安德列·洛特写过一部指导绘画技巧的颇受好评的书籍。不用说他自然是个非常好的老师,但是,他是否也给我们留下了可以与他文学上的成就相媲美的宝贵的绘画遗产呢?还有这样两则事例:别人时常告诫我们,在作画时,千万别把韦罗内塞绿与锌白或者钛白混合在一起使用。但是那条规则难道吓唬住了凡·高吗?

大约四十年前,还在牟尔洛的时候,我遇见了毕加索,当初我们大家试图定下一些作画规则,比如:“噢不,那个么你别用版画来做!”不过,他硬是冲破了条条框框,谁的意见也没有听取。现在,当我想到那些对他的创新实验和探索精神赞颂备至的文章时,觉得这些规则真是太可笑了。

比:马尔罗说过:“艺术家并不忠实地再现世界;他正是这个世界的叛逆者。”你是否认为,为让这个世界从无形变为有形,你不单单承担了解释者、演绎者,或者造型艺术的诗人这些角色?

卡: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大同意“叛逆”这个词。从字面看,它有种咄咄逼人的意义,但我完全赞成“再现世界”那条术语,这意味着艺术家必须达成一种主观的认识,一种对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存在着的生灵,对大自然的认识。

正如勃纳尔所说,只有依靠思索,只有对所见之物不断进行过滤和筛选,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勃纳尔还说过,当他看见插在花瓶中的一束玫瑰,与其说他想盲目地模拟自然,不如说他更想画出看见这束花时自身的感受。

比:我总是随身携带着的一本小红皮书,那是你的《旅行素描画册:速写和草图》(1973-1974),此书显示了你作为一个长于描绘的美术家的才能,依我看,关于这一点,我们谈得还不够充分。你如何看待打草图?

卡:草图至关重要;它为整幅作品定好结构。总的说来,我很喜欢打草图,也很喜欢构图时所画的轮廓线。还有什么能比那些中国绘画、日本绘画更美的呢?只需寥寥数笔,一个富于诗意的宁静世界就跃然纸上。还有什么能比塞尚的闲笔更美的呢?它们突出了圣维克托瓦山的全部庄严。最近,阿诺河洪水的泛滥对佛罗伦萨的古代壁画造成了的破坏,修复过程中,我们得以欣赏到壁画下层的草图。即使是几个世纪以前,画草图也是绘画的基础。而我记得马蒂斯说过:“在作画之前先画草图,就和在翻译拉丁文前先翻译希腊文一样不易。”德加这位美术家中的天才说过,草图、颜色和结构的相互调和才形成了浑然一体的效果。正式在帆布上画油画之前,先在速写簿上画好草图,才能引发出强烈的激情。它们奠定了基础,而后“才开始了作画这项冒险活动”。

比:历代的美术作品中,哪一幅对你影响最大?哪一幅是你最想画的?

卡:我认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绘画,是一幅绢画——《源赖之朝的肖像》(1143-1206)。马尔罗曾誉之为“远东的蒙娜丽莎”。它描绘了一位身穿和服的将军,作为背景的镶板则像一幅抽象的图画,他的脸是用牡蛎壳粉画上去的。一次日本朋友见我们玩得不尽兴,就问我们,离开日本之前最想看到什么。我的妻子雷吉娜和我异口同声地回答,“那幅《源赖之朝的肖像》”。虽然这很难办到,况且那位博物馆馆长脾气非常固执,就是不肯把这件日本艺术的瑰宝拿出来,最终我们还是见到了藏在雪松木盒里的肖像画。对我而言,这是一幅里程碑式的作品,我觉得它可以和另一幅让我如痴如醉的《阿维尼翁圣母怜子图》相媲美。它是一切艺术品的起点。不揣冒味地说,这两幅画我都很想画。

比:你的德隆组画源于你对母亲和童年岁月的回忆,它们不时出现在你的画作中,是否可以这样说,在你内心深处中蕴藏着一幅精神风景图,它和你的画家生涯密切相关?

卡:有时候,生活会带给我们一连串意外和惊喜。十年前,有位编辑曾邀请我分析一下日本俳偕诗,那是一种三行诗,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五个音,中间一行有七个音。为了体会地道纯粹的日本民风,我和雷吉娜出发去了九州岛,那个岛位于日本列岛最南端。在那里,汽车所经之处,没有西方国家惯有的那种公路标志牌。换句话说,我们只是在漫无目的地行驶。去阿苏山途中,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转过一道弯,眼前突然出现一片令人叹为观止的风景:远方横亘着一条条狭长的五色缤纷的地形带,那里蔓草丛生,还点缀着一、两棵树木;但是整片风景给人以平和安宁之感。我当然把它画到了速写本里,外出漫游时我总随身带着这个本子。回到画室以后,我画了一幅名叫《圣洁的风景》的作品。此画现在被人借去参加瓦朗斯回顾展。它正是我精神的风景。

比:你是否认为,在你的绘画生涯中,你已经创造了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世界?是不是存在着“一个卡特林的世界”?

卡:这问题我一时难以回答。当今艺术流派中,我最为推崇比埃尔·勃纳尔的绘画风格。他毕生追求通过绘画来表现情感,从不受各种潮流的左右,正是这些潮流在不断改变艺术发展的方向。

比:他从不受任何艺术流派,如立体艺术、黑人艺术、抽象艺术的影响。他坚持每天作画,从不间断,这种不倦的精神,使我深为钦佩。许多收藏家们都很想见见我,并对我说,我的画带给了他们欢乐,使他们感受到和平与宁静,使他们在忙碌紧张的现代生活中获得了平衡。为此我真得感谢上帝!
 

    就我平时对卡特林的了解,我认为他是个创造者,他于无意间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世界,上述谈话印证了这一点。确实存在一个卡特林的世界,它有着宽广开阔的空间,这和他生活的时间、感受的时间交织在一起,和我们所谓的只属于画家的时间交织在一起。与这些时间贯穿在一起的,是他对理念中和谐之境的追求,是他对运用强有力的表现手法来揭示抽象本质的追求。艺术家们懂得如何抓住一具形体、一片风景、或者一束鲜花的本质,这是一条高于现实的深邃真理:透过表象来发现事物的本质,来达到和谐完美的生活境界。卡特林对某些绘画细节的处理也让我感到趣味无穷:他能画出一个手势的优雅、妇女肩膀的柔美灵活、一种姿态的韵律。同样,他能展示鲜花的眼花缭乱之美,能一丝不苟地勾画出房屋和家具的精确线条,能捕捉到山的动感,还能表现麦田的宁静,这些方面他都能做到驾轻就熟。

    在他许多作品构图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到一种严谨庄重的风格,然而奇怪的是,这种风格却能激发人们肉体和精神上的热情。卡特林的画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观众说那是因为他去过意大利、日本、美国、墨西哥和法国这些国家。这种全球性的魅力确有其神奇之处。他画中的妇女虽如泥土一般质朴,却含蓄而有节制。他那气势恢宏的风景画,似乎是对造物主的发自内心的赞美。他画的简陋茶室,看上去像宫殿。他把里海之水和威尼斯环礁湖的水融成了一体。他让迷样的日本神龛和勒巴蒂埃的下层雇工在同一个情景里出现。在他笔下,考究的哥特式餐具橱与绿色背景下放着棕色水罐的农家黑木桌有着惊人的相似。卡特林能够让它们和谐地在同一个世界里存在。

    人、树木、精灵,与天空和海水交融在一起,谱成一首有力奔放的歌曲。卡特林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这是一个怀着崇敬之情的、才能卓著的凡人,献给他的天父——万物的主宰的一份最神圣的礼物。

    卡特林说过,对他来说,唯一重要的事,是带给别人欢乐。这一点他做到了。

                                             比埃尔·瓦利埃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3:56
女性·情爱·生活——画家申玲访谈

编者按:2004年5月13日,画家申玲做客情感时空,主题是:女性·情爱·生活,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
  【申玲】:各位网友,下午好!我是申玲,希望今天和大家一起渡过快乐的下午。
  [我爱喝可口可乐]:你最近有什么作品,展览?
  【申玲】:我在武汉有一个个展,刚刚做完。
  [分晓]:申玲,你好!听说搞艺术的人都是恐龙,你能帖张相片证明你不是吗?
  【申玲】:我特愿意贴张照片证明我是恐龙,马上就会贴出来了,等着看啊,新时代的美女照!
  [小虾mi]:画家是不是充满激情?
  【申玲】:搞艺术的需要激情。
  [直言了]:嘉宾好!刚看了一些你的作品。说说是什么风格流派?
  【申玲】:你认为是什么风格就是什么风格吧,这不重要。
  [大河波浪]:请问:申玲何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申玲】:1985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1989年毕业。学的是油画专业。
  [小虾mi]:你的作品感觉挺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风格。是吗?
  【申玲】:这是你的感觉,不是我的感觉。不过有感觉就好,呵呵。关于风格,我觉得这都是别人给我定论的,真是跟我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因为是在所谓的现代,或者说生活在当代,应该跟当代的艺术沾点边吧。
  [小虾mi]:你怎样理解爱情?
  【申玲】:对爱情各有各的理解,我觉得至少不是左手碰右手,如果看见某人了,心就怦怦乱跳,有一百个兔子似的,那就肯定是爱情了。
  [尧原]:画家的生活体验是不是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
  【申玲】:一定是的,但是生活的丰富并不意味着你什么都做就是体验生活了,活着就已经在生活当中了。而且我认为生活有现实生活,也有心灵的体验,我相信一个搞艺术的人,心灵的体验应该是丰富的,想象也是无限的。
  [小虾mi]:画家是不是故意要寻找刺激的生活来刺激自己的创作?
  【申玲】:那应该不是的。我觉得刺激或者不刺激不是你想找或者不想找的事。一个搞艺术的人,只要你是一个敏感的人,对别人来讲可能是很刺激的事,你不见得认为刺激,可能对别人很正常的事你觉得很刺激,这都是相对而言的。
  [尧原]:申小姐,请谈谈您对“私生活”、对“情爱”的认识和感受,好吗?
  【申玲】:私生活、情爱,这可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很多人一谈到情就要谈到性,好象总觉得是沾点“黄”。但是在我看来,这点“黄”在生活里扮演了太重要的角色,生活里如果缺少了情爱的话,那实在是挺没劲的,对我来说。所以我认为,所谓的私生活好象应该是不能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的,在传统的意识里,觉得这是属于自己的、私秘的,但是我觉得,如果我认为这个自己的、私秘的是美好的,那我特别希望能够让别人也感受到这份情的动人之处。
  [大河波浪]:从你简历看:你从91年到2001年发表了不少作品,这段时期是你发展的高峰。为什么近2-3年你却比较平静?
  【申玲】:2001年的简历我还没有整理好呢,所以说我还在画,而且还有愿望画,没有休息。
  [买卖提]:申玲:性是情的载体,情是性的升华。如果谈男女之情可以躲避性的话题,我认为是虚伪的。
  【申玲】:对,没错。你爱一个人肯定要靠近他,拉拉手不行,肯定也要亲一下,肉挨着肉的感觉毕竟是美好的,但是有的时候,这一切只能在想象中完成,虽然是遗憾,但总比没有强。因为你生活和理想总是有距离的,逮谁就想跟谁性一下当然好了,但是你要承担责任的,承担不起的话就发挥想象力也未尝不可。
  [买卖提]:我爱一个人,却不敢拉她的手,更不敢亲。你说该怎么突破呢?
  【申玲】:胆量都没有,还谈什么突破啊。你拉一下她的手能被烫着还是被烧着啊?
  [小虾mi]:你不喜欢用明亮的颜色,是吗?有些作品画面凌乱,想表现什么?
  【申玲】:谁说我不喜欢用明亮的颜色啊?我很喜欢用明亮的颜色的。偶尔的不明亮那是心情糟糕的时候偶然为之的。而且画面零乱,因为我觉得女人就是琐碎的,所以我想表现一种琐碎的女人的感觉。
  [小虾mi]:你的一些作品是不是受到了弗里达的影响?(
  【申玲】:我还真没这么觉得,不过我很喜欢她的画,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有点这样的感觉。
  [zxhm]:申画家玲MM,你是搞艺术的,生活也挺艺术、浪漫吧?另一半是不是和你同行?
  【申玲】:是的,是同学。
  [月斜影清]:嘉宾,呵呵,我们办公室的MM认为你长得特别像一个明星:胡彦斌。
  【申玲】:不会是演外星人的明星吧?
  [我爱喝可口可乐]:成名之后有压力吗?
  【申玲】:没成名呢还,压力就是还没有成名,呵呵。
  [小虾mi]:申玲:基本功和灵感同样重要吗?
  【申玲】:都重要
  [网友]:谁是世界上最疼你的人呢?
  【申玲】:挺多的!能说的有老公、家人,不能说的就不说了吧。
  [把弄国粹]:请教:一、据说,做音乐、美术的人,总能在毒品、性乱中找到灵感,你怎么评价?二、你给我的感觉——你有木子美式的经历,或者说是边缘木子美,你认为呢?三、你怎么评价中国画的灵笔一挥、西洋画的细心雕琢?
  【申玲】:一、特别遗憾,本人对于毒品的经历还是在幻想当中,曾经听搞影视的朋友谈起过毒品的感觉,说就像腾云驾雾一般,胳膊、手都没有了,人变得越来越轻,好象看到了时空隧道。所以很想望,但是因为也看到了另一面,就是可能要死,我特别怕死,所以一直还是在想象当中,从未经历过。
  二、木子美我在网上看到一点,我想说的是,我认为性是美好的,但是要有爱的前提,也许这个前提是一见钟情,也许它就是很短,但是一定要有,绝对不会为性而性。这是我的观点。
  三、国画不太懂,确实感觉很潇洒,但我认为无论是国画还是西画,好的作品都离不开心灵的真切的感受。不管你画的慢还是画的快,方式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一个活着的人,你是不是有真切的体会。
  [直言了]:表现女性,最能让你来灵感的是啥?
  【申玲】:爱情。
  [我爱喝可口可乐]:你是不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申玲】:嗯,是的
  [大河波浪]:申玲,你好!你在铅笔画、钢笔画、水粉画方面有擅长吗?
  【申玲】:我画过很多的铅笔画,我很喜欢自己的铅笔素描,像日记一样。
  [直言了]:嘉宾:有没有灵感来了却画不出来的时候?若有,能说说那情景和感受吗?
  【申玲】:太多无可奈何的感受了,就像人的情绪有高潮有低谷一样,如果不好的感觉来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挺着呗,因为知道,这只是一个小的过程。但是大多数如果有灵感的话,一定会有满意的作品出来的。
  [zxhm]:请问申画家玲MM:如何看待一些“艺术家”搞的另类的“艺术”表演,比如吃死婴、自残……
  【申玲】:对我来讲,我不太喜欢,因为如果是在影视剧里面出现有血腥的镜头我大多都会低头闭眼,所以不管他是以什么方式呈现,作为我个人来讲,我都觉得太血腥太恐怖了。
  [大河波浪]:申玲,你好!请问是从哪件事引发学习画画兴趣的、顺利吗?
  【申玲】:一提这个苦难的童年又开始了!我小时候没兴趣画画,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动着,因为画画是要静的,坐在那里。我爸爸是画画的,爸爸又觉得我是老大,希望我能够将来学一技之长,混口饭吃。我学画画的时候是七、八岁,当时还没有恢复考大学,所以那段时间对我来讲不是那么愉快的经历,因为没有兴趣。
  [买卖提]:嘉宾:现在给人的感觉,艺术界很混乱,特别是影视。你怎么看?
  【申玲】:我觉得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的,也许这个乱字可能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标志。也可以说它进步了,或者说前卫了,或者现代。就像现在我们穿衣服,这几年,你看大街上的女孩子再也不可能看到白色的或者蓝色的,你很难说流行哪一种颜色,应该说每个人都注重自己的个性了,或者也都看重自己有别于别人了,所以都会选择自己跟别人不同的方式来着装。所以我觉得,如果这么看的话,这种乱可能是好的现象吧。
  [把弄国粹]:一、有人说,画家的光荣都是在死后,你认为呢?二、我算是懂丁点中国画,特别是书法的鉴赏,就不晓得怎么欣赏西洋画,特别是印象派、野兽派的,你可以告诉我,应该怎么欣赏西洋画吗?三、学习西洋画,必须有根本、长期的西方文化的熏陶,你认为中国人在这方面有可能超越吗?
  【申玲】:一、首先我不希望我死后才光荣,如果有光荣花最好在我死前就给我带上,那一定是一种遗憾了,梵高要是知道他死后画卖得这么贵一定会气死的。
二、喜欢的就是好的,就像欣赏一个女人一样,各有各的爱好,我喜欢的不一定是你喜欢的。
三、我觉得有,怎么也得一百年以后吧,不那么乐观。
  [买卖提]:嘉宾:通过你的回答,我看得出来,你还是比较有个性的。但应该不是堕落。言重了,多包涵。
  【申玲】:想堕落,还没堕落呢。个性肯定是有的,要没个性的话我觉得我可能也就没什么了。
  [直言了]:嘉宾:画个农村女性吧?也许已经画了,但咱没看到。
  【申玲】:让你失望了,我还真没画过农村女性。农村女性性感吗?
  [创新特色]:不知道你说的农村女性性感是什么?(
  【申玲】:性感就是吸引我的东西,相对于农村女人来讲,我更愿意表达城市女人。可能是对城市女人比较熟悉吧,农村女人感觉离得很远。
  【申玲】:很高兴,今天来的朋友都很善良,也很宽容,没有把我问得张口结舌,但是相对来讲也平淡了一点,不过瘾,下次再见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3:57
·沁人心脾的“江南水乡”画家杨明义访谈·
作者:王爱红
  
  采访手记:

  因为和前辈大师与同辈诸家的历史渊源,因为在海外多年的艺术经历,画家杨明义的名字上仿佛有了一道明亮的风景线,但最耀眼处就是他画的“江南水乡”。因了“江南水乡”,画家杨明义有了世界声誉。

  近日,在杨明义的画展上,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大为先生对杨明义的画给予了成分肯定;90岁高龄的华君武先生说:“我第一次去周庄,是杨明义带我去的。” 
  被杨明义第一次带到周庄的画家还有很多,其中包括吴冠中和陈逸飞先生。因此,周庄之所以有今天的名气,杨明义可谓是幕后的英雄。那么,杨明义身上有丰富的经历,有很深的“背景”,也一定有很多动听的故事,带着莫大的兴趣,我前去先生北京的寓所采访了他。

  王爱红(以下简称王):就像是爱情是小说永恒的主题,我认为“江南水乡”也是您永恒的主题,我们的话题还是从“江南水乡”谈起吧。请问,您是怎样走上这条不归之路的?

  杨明义(以下简称杨):每一个画家的成长都有很深的“背景”,我出生在苏州,成长在新时代,不是三十年代旧文人的时代。我从小接受共产主义的教育,我的精神根基永远在中国,永远取向某种寂寞、清苦和泥实的传统。我一生扎在江南水乡,那时,人们对水乡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水乡是什么?没有认识到水乡的美,水乡的文化没有深入地挖掘出来,但是我喜欢水乡的内涵。我居住的苏州非常古老,走出两条巷子就有水,水是江南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家每户都可以在河边洗东西呀,休闲呀,倒影真是美丽。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

  王:有遗传因素吗?

  杨:应该没有。因为,我祖上没有画家,但父亲喜欢京剧,能拉京胡,为人伴奏,常带我去看戏。可能这对我有一定的影响,那时候我就一个人关在家里画画。我从小生活在水乡这个环境,从小喜欢画画,两个东西凑在一起,使我走上了这条道路。小学四年级我参加绘画比赛,就得了第一名,得到了及时的鼓励,这样,我就对绘画更有兴趣了。一直到大跃进的时候,苏州办了一个工艺美术中学,后来叫苏州工艺美专,在这个学校,我进行传统美术教育。现在,但凡学工艺美术的中国画是一个强项,苏州工艺美专出了很多画家。我的老师是吴养木先生,他的父亲是民国的一位山水画大家吴征,,他从小对传统的研磨也是相当刻苦,根底也是非常深厚的,他是一位非常严格、认真的画家、严格的教育。我在十七八岁的时候临摹一些古画,临王蒙、临四王啊,临八十七神仙卷,都是他教导的结果。当然,那个时候我也特别用功,因为我有一个好强的心,作业布置画一个人物,我不仅画了一个人,我临了整整一卷,八十七神仙卷全部临了下来。那时候经济也不好,生活也不好,常常是饿着肚子临画,没得吃,饿得要死,晚上一般要临到一到两点才睡,早上六点钟还要起床,很用功地钻研传统。

  1958年,大跃进,艺术工作者需要反映工农兵形象,画炼钢铁的,农业过千斤呀什么的,学了古画,用不上,画现在的又画不出来,自己就画点剪纸呀木刻,在报上发表,反映大跃进的成果。那时候,我的创作能力是很强的。我所临的古代人的线条和画现代人的线条是不一样的,怎么办,很苦恼,要老师画也画不出来。这时候我就靠版画,并和木刻结合起来,一个新的作品出来了,很成功。作品在杂志上发表,在报纸上发表,我在1959,1960年期间,已经发表很多作品。后来,江苏省水印版画还成立了一个创作组,组织了创作训练班,他们选上了我。我到南京去,那是我生命的一个起点。我碰到付小石,他也是搞版画的,通过小石,到了付抱石家,认识了付抱石。我从小对付抱石崇拜得不得了,但那时人们对他还没有今天这样的认识。我最初接触的大画家就是亚明和付抱石。亚明特别喜欢我的版画,亲自指教我。我的经历是非常丰富的。

  王:这经历也是您非常珍贵的财富。

  杨:可以这样说。

  这样讲可能远了点,但这个过程很重要。我搞版画,但受亚明、付抱石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又是学习传统绘画的,从小喜欢画速写,只要有空就画,直道现在,我到美国去留学,在地铁里,在公司里,不停地画,画人物,画山水,不管什么都画,10年画了5000张速写,我出了一本速写集,在苏州开了一个速写展览会。陈逸飞先生看了说,他很感动,他以后也想搞一个速写展。可以说,陈逸飞画水乡是受了我的影响,周庄就是这样“画”出来的。我认为一个画家要培养对新事物的敏感性,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每天都像念“老三篇”老一套那样画画是不行的。

  王:大家都知道中国美术有一场大的辩论,主要是围绕吴先生“笔墨等于零”这个话题展开的,您与先生素有交往,对他又十分崇敬,旧话重提,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杨:不要讲了,这个事情有什么讲头?

  吴冠中不是这个意思的,笔墨等于零,实际上是说不代表主题的笔墨是等于零的。上次,我跟先生在一起,吴先生也不愿意讲了。在这个问题上,我是很理解吴先生的。他对艺术的载体,根本定论,这是一个工具,是时代的工具。但是中国画为什么特别讲究笔墨,因为中国画是内涵比较丰富,毛笔的变化多端,外国人不理解中国的毛笔,它有一个书法在里面,书法的线条结构精辟,草书可以随便发挥,甚至看不出他写的什么东西,像怀素的《自叙贴》等等,你如果不懂草书的 结构,那你就根本看不懂,笔墨可以任意发挥,因此,笔墨可以看成是中国民族的一个精髓性的东西,用来表达艺术家灵魂和精神,手段是不重要的。这就是形式和内容的问题。一个画家看到一种形式非常好,好得不得了,随便画出来都好,再加上你的笔墨好,再加上你的线条结构好,再加上你的色彩感觉好,这张画就很完美了。这大家讲了好多好多了,不要误解了吴先生!

  王:“一个漂泊到异乡的艺术家所面临的最有意义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做到既能吸收到新环境的诸多文化影响又不失去本色。”(程大利《永远的姑苏》)可以看出来,您的画是中西结合的产物,但没有“失去本色”,在这个过程中,您是怎样处理这种关系的并完成这种转换的?

  杨:我觉得笔墨这东西不要把它神秘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深入生活,要表现工农兵,表现新生活,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怎样去画工农兵,画新生活,怎样用传统的笔墨去创作?这是一个难题。当然,大家都对新事物表示出应有的热情,去进行不懈地探索,去自由地创作,也许中国画笔墨的表现空间会更大,也许笔墨的提高,达到一定的高度,还可能更高。如果宋文治老是让他去画高压线,亚明去画炼钢,让付抱石去画毛主席畅游长江,画工厂冒烟的烟筒,你想这样他们有多累呀。

  根据这些老画家的经验,我看了很多画,也研究了很多,到底我的江南怎么画?我先是画速写,然后用传统的笔墨去描,很多办法我都试过,后来用水印版画,黑、白、灰的效果出来了,非常好,但是用传统的笔墨从来没有画过江南。江南的小桥、流水、房子,有丰富的变化,怎样画好它,能不能用中国的传统的线条笔墨去表现它,是我的苦恼。由版画变成中国画太不容易了,没有一定的功力在宣纸上勾线太难了,1958年那时候找张宣纸也不容易,而现在必须在宣纸上完成这种笔墨形式的转换,吴老师说,怎样能画好画,要把很多宣纸用掉了,才能画好画,毛笔在宣纸上的感觉要掌握好。那时候,我们每月拿出一毛钱来买宣纸,积攒宣纸,放在那里越积越多,总有一天能用宣纸来画画。后来就直接在宣纸上画苏州的建筑,苏州的小桥流水。在苏州的建筑上下了很多功夫,慢慢的形成了这种风格。表现了江南的本质,去掉了一些东西,山坡,水波,画出来不好看,不能损坏了江南的清秀和典雅。中国传统的架子还留在那里,但很多东西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画中的江南有湿润的感觉,后面的山有朦胧的感觉……慢慢的,我的画一步一步走了出来。开始画出来,自己感到好,但不敢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到的人都喜欢得不得了。文化馆办有一个诗画廊,我用这个方法给他们去画插图,他们都感觉非常好,反映很强烈,“啊!怎么有这样的水彩画又不像水彩画,国画又不像国画,但感觉非常清新,杨明义这个人,长的脏儿吧唧的,但画出的画这么清雅、干净。后来很多人向我取经,说他也是画版画的,但为什么画不出这样的画来?这是因为我是懂中国画的,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

  王:在您的成长过程中,那些艺术家对您的影响最大?

  杨:有很多大师给了我启迪和帮助,包括黄永玉、吴冠中、林凤眠、唐云、吴作人、叶浅予、李可染、亚明、程十发、王己千等先生。

  我十九岁就到唐云家里去,我舅舅与唐云的女儿一个车间里工作的,那时候唐云家里也很穷,他女儿借我舅舅五块钱,当时那可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我觉得要等于现在的五千元了。舅舅说我的外甥也是学画的,“那去找我爸爸指教指教啊。”唐云,那可是大画家,我学画时都知道的。我带了一些画,有临摹的,有自己画的,就去给唐云先生看。那天早晨,唐云先生在等我,因为他女儿的关系,他对我特别热情。看了我的画后说:“啊呀——你是有自己风格的,照这个样子画下去很好很好。”这是我第一个听到老师的指点,我才19岁,他还指着墙上挂的罗两峰的画说,“罗聘是自己风格的,你也要画出自己的风格来。”他当时拿出纸来给我画了一幅画,我一直保留到现在。从那时开始,我对中国画还不太懂,但已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画出自己风格”。到1985年,《江苏画刊》等杂志已经开始刊登我的画作,反映很强烈,现在还有人拿84年、85年发表的画页给我看,有些人还带到了美国,他们见了我,“啊呀,你就是杨明义呀”,我见了自己当年的作品,很感动。那时,我的风格已初步有了,就是把“江南水乡”在宣纸上表现出:用中国的线条、用中国的墨韵,当时很多刊物向我约稿。

  我的风格画出来了,我拿画给林凤眠先生看,他马上就要到香港去了,好不容易敲开他的门,他拿我的画看了半天,直看得我心惊肉跳,因为,他是我非常崇拜的大画家,他画的花,他画的仕女,都是那么经典呀,在这样一位大师面前,我不能不紧张。他慢条斯理地说:“中国画的创新,我才走了第一步,下面的路,就要像你这样的青年人走下去。”我太激动了,我把这话记下来,不能忘记!后来,林凤眠先生又讲起别的事儿,都是很认真很认真的。所以,我更要跟着他好好努力,做他的接班人呀。陈丹青写文章说林凤眠画的是一个境界的创造,杨明义画的意境是人可以在里面生活的意境,因为他是从生活中来的。

  吴冠中、黄永玉的绘画精神对我启发很大。我每天都很用功,都很努力,我想,我一定要打好基础,拼命画写生、画速写,因此就有了《杨明以写生作品》,很认真很认真的,往往蹲在一个地方一画就是一两天,找寻自己描绘对象的感觉,对三维空间地把握。现在,我为什么画“江南水乡”这么得心应手,基本功非常重要,对水乡的感觉很重要。李可染对我讲画画最重要的是画感觉,你的画是画感觉的,这很好!我听了很欣慰,很受鼓励。

  王:你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杨:那就是抒发你的感情,要有书法基础,有技巧,有方法,好多因素碰到一起,成功了。但是要有一个宗旨——表现人的精神内在的东西。不管是山水、人物、花鸟,都是这个目的。

  “去掉一切烦琐和沉重,留下的是轻灵和空蒙”,程大利说杨明义用的是“减法”,不断减,减,不能再减了,就是我表现的江南的物象.我认为这与我画版画有关,它不能很啰嗦,他需要大块的,黑与白的处理方法。我把它的优点搬到中国画里来了。程十发先生就是这样对我和他儿子说的,“学中国画的人都要学点版画,有好处.”中国画的啰嗦处在版画里简化了,提炼了,更艺术了。

  王:像你们这些从海外归来的画家,大家都叫你们“海归派”,听说你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画院?能不能谈谈您的感受?

  杨:箫翰、永凯、我、赵准旺、张步、刘永明等等,好多了,只要是到国外去的,画得还算不错的画家,聚集在一起,有一些想法,还没有具体实施,说起来,还算刚起步。我想聚在一起,我们会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来的。

  80、90年代开放时期,大家都出去了,要去看看东西呀。在国内,我们学习了传统,在国外,有这么多名画,印象派、野兽派,毕加索呀,莫奈、凡高呀,我们也要看一看,使受益很大的,很震惊的。出国是不容易的,要克服很多困难,坚持画画。有人老是给我打电话,杨老师,你在干什么呀?我在画画。又打电话,杨老师,你在忙什么呀?我在画画!说我打电话,你总是在画画?我说我不画画我到美国干什么?在国外,眼界真的开阔了,研究了好多画家的成长过程,感慨良多呀。我们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自由思想,不可能像外国人那么丰富,但我们也有自己的大艺术家,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道理。

  海归派归海归派,但我们各自坚持的信心就是画好自己的画。因为,我认为只有水墨画是代表我们民族的。当然,也可以画油画,画油画也可以画出中国的风格,但我最拿手的是水墨画,虽然画点油画、水彩并不是不可以的,我画了不少外国的插图,有的得了奖,有的还印到美国的中学教科书里呢。

  王:是水乡的吗?
  
  杨:水乡的也有,人物多一点,但还是中国传统的。

  我在国外看了很多中国古代的画,为什么古代中国的画这么伟大,它里面有中华民族的思想,外国人是怎么也无法企及的。外国人倾向描绘,对色彩的感觉和把握,而我们有精神的东西在里面。我认为中国画的境界要高得多,这样更坚定了我的中国画之路。我的画在美国,美国总统收藏,画廊专卖,这也是很不容易的了。这说明,他们读懂了我的语言。我们老是讲中国画走向世界,走向世界,怎样走向世界?不是简单几句话可以讲明的。中国画不仅仅是中国语言,也是世界语言,美国画廊的一个老板喜欢我的画,他说,杨先生,您的画有音乐的节奏感。他的画廊里就摆着一个很大的钢琴,中国画家仅有我一个,我曾在那里办过画展,取得很大成功。当然,钱不会太多,不会像现在这样,一幅画动孰几十万,那是不可能的。在那儿一个画家能卖出十几幅画,不得了了。但这说明中国画外国人还是看得懂的。

  王:不自然地谈到了艺术市场,对这个问题您怎样看?

  杨:国外的一些有画家,画价非常高,像凡高的随便画的一幅可以卖到1000万美金,最高可以到3000多万美金,很贵,外国人就是因为喜欢才买画,挂在自己家里欣赏,因为不同的心情、环境而不断更换。在中国不是这样,中国是因为股票不能炒了,房地产也不能炒了,赶紧买画吧,就像存钱一样,存下一些画就是所谓的收藏,有很多投机的成分。有很多人并不是真正喜欢,因为他欣赏不了呀!我想,你们媒体应多做这些方面的引导,一幅画,它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它的精神内涵在哪?当然,这里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毕加索的画不管你看的懂看不懂,只要你把它挂在那儿,时间长了,你就会去琢磨,画家为什么会这样画?里面藏着什么意思?读懂了,你就会对他非常崇拜。艺术创造了人类的文化,是不得了的。所以,你就要这样去引导它,艺术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不能仅仅用经济来衡量。

  真正的艺术是无价的。

  王:以后你会常住北京吗?

  杨:我会常住北京的,有这么多好朋友在,我当然会常住了。

  王:那您还是要画江南水乡的了。

  杨:肯定是这样!因为江南水乡我还没有挖掘完,还有好多题材我都没有画呢,现在刚画了一个房子系列。

  王:离开了江南,再画江南,您是不是觉得更接近艺术?

  杨:你讲的对!这使我想起了我画江南的一些经历,刚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我老是画江南,画江南的女孩子,我从小看她们在水边洗澡呀,梳头呀,但一直画不好.后来,我到西双版纳去,看到那么多女孩子在水边洗漱、浣衣,梳头呀,太美了。拍照片呀,画速写呀,回来,我再画江南的女孩子,创作了好几幅作品,非常成功。你可看看我的版画,(有这方面的题材)都在全国美展拿过奖的。

  在苏州,我老是画雪景画不好,苏州,黑瓦白墙,下雪以后是白瓦灰墙,这种感觉灰蒙蒙的,真美呀,灰蒙蒙水面上,撒下白雪多好看!但就是画不出感觉来,到了美国,我住的地方是18楼,有一次下雪了,一片白茫茫,我朝下一看,一层层白色的屋面夹着灰的墙,气势真大。啊呀,把这个感觉画出来就对了,我马上画,成功了。现在我画的江南雪景,人家都喜欢,大都会博物馆都收藏了,艺术这东西就是这样奇妙.(这次)我的展览开幕式的背景用的就是这幅画。苏州很狭小,你也没有这么高的地方去俯视呀,看不到这样场景的,它反而让我在美国豁然开朗了,一下画了出来。我再回到苏州,画苏州的东西,成功了,我的很多新的体会,就是这样反反复复体会出来的。我们学习传统,要符合艺术创作的精神。王:看得出,你是一位乐观主义者,但不知什么是您最高兴的事情?

  杨:那就是画出好画来。

  钱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你的存款)加一个零再加一个零,一个样,无所谓的,我最高兴的事是我最初画出江南水乡来,激动得睡不着呀,还有那次让我画一帧邮票,画来画去画不好,画到半夜终于画好了,那高兴劲儿,恨不能到外面叫几声——(笑)哈哈……

  王:(笑)

  您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我能够认识你非常高兴,在此表示衷心祝愿,祝愿您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3:58
笔墨当随时代 ——画家邹立颖访谈


    在日前举办的“2007相约长白山·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上,邹立颖的画吸引了人们的注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云坤也来到他的画作前,和这位从我省走出来的知名画家交流起来。邹立颖,1960年12月生于吉林东丰,现为海军航空兵政治部创作室专职画家,在画坛上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其中,《创痛》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全国美展银奖;《雪域情》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江河作证》获抗洪精神赞全国美展银奖;《沧海还珠》获迎香港回归全国美展银奖。曾出版《走近画家邹立颖》、《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选》、《邹立颖水墨人物画艺术》等多种画册。那么,这位曾经的农家孩子是如何走上美术之路,他那大胆的水墨语言又是怎样形成的?记者近日走访了邹立颖。
    “小”兵之路
    在邹立颖的孩提时代,县里的文化馆曾经到各公社招人学画。小立颖坐着拖拉机跟去凑热闹,结果从此“着了魔”。此后一有时间,邹立颖就往文化馆跑。没有拖拉机,他自己骑自行车去。35里路,八个上下大坡,一点没难倒他。每次到了文化馆,有人说:“这孩子又来了。”也有人和他打趣,说上午闭馆了,你回去吧。他不以为意,35里路骑回了家。到了下午,人们一看——这孩子又来了。
    邹立颖闲暇时常在纸上描描画画。1974年的一天,寄住在学校宿舍的接兵干事和还是初中生的他打趣说,给我画张像吧。邹立颖当了真,一笔一划画了起来。一会儿,一个山东汉子的形象跃然纸上,颇有几分神似。不到三天,接兵的干事走了。而陆军沈阳某部多了一个14岁的“小兵”。原来,这位干事有接文艺兵的任务,而文艺兵在年龄上没有限制,于是邹立颖成了连队里最小的兵。军队的艰苦是他完全没想过的——训练,跟不上。重达7斤半的枪,拿不动。后来才知道,邹立颖经历的一番磨练,源于师长的一句话:“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锻炼吧。”这一番磨砺没有白经历,邹立颖培养了敏锐、细致观察的习惯,并在画画,做板报中充分发挥出来。
    邹立颖先学习油画,后转向国画,不断进取,也一步步成为连队里最年轻的正排级干部、副连级干部。他没有固步自封,反而更感受到和专业美术创作的差距。他深知,光有天分和热情是不够的,不断深造才能取得向上的动力。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后,无论是文化修养还是专业技能上,邹立颖都得到深厚累积,从此走向专业美术之路。此时,他的作品已经在沈阳报纸上偶露峥嵘。而聚集着美术界主流、前沿态势的北京,又出现在邹立颖的蓝图中。1991年,邹立颖报考解放军艺术学院,并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师从刘大为。名家指点、加上良好的学习氛围,邹立颖更上层楼。第八届全国美展召开,邹立颖以学生身份参展,他的作品《黄河人》被列在突出的位置。画中喷薄而出的中华民族觉醒的精神得到各方肯定。毕业时,邹立颖顺利成为海军政治处创作室的一名创作员。一直以“年龄小”为标志的他,当时仍是创作室中最年轻的一位。
    水墨方程 人字为本
    邹立颖钟爱水墨,富有创造精神。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以山水花鸟为主,人物只作为点景。而邹立颖的眼光重在“人”上,他把水墨语言作为一种当代艺术方程,走出一条水墨人物画的新路。2000年,邹立颖再度深造,回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攻读研究生。此时,他笔下的水墨人物已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
    一位维族老汉立在纸上,头上脚下都稍稍截去了一点,其“掐头去尾”的形象与传统相悖。邹立颖的用意正是以此突出人体最重要的肢干,以造型带动笔墨。另一幅画作中的秦始皇,手中虚握,代表他并不坚实的政权。近处虚写,则折射缥缈的历史。这样的细节处理,体现了邹立颖水墨艺术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
    另一方面,邹立颖积极关注现实,关注火热的时代和平凡的劳动者。06年的作品《闲聊时刻》,表现喀什地区,男男女女在剃头时的闲聊。这是现实的一瞬,也是生活的真滋味。邹立颖认为,“这是真正支撑社会发展的动力,劳动者永远是支撑社会的砥柱中流。”《晴天带伞》、《路旁》……人民的生活在他的水墨中鲜活跃出;《肖劲光大将》、《靖宇不死》则托举出他心中的一片敬仰。纸墨间,杨靖宇将军目光坚毅,瘦削的身形屹立如山,既有英雄气概,又被赋予真实人的本质。同样厚重的《肖劲光大将》,则获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银奖。
    这次画展,邹立颖有《和谐》等三幅画作参展。作为吉林人,邹立颖感触颇深。家乡的画展,汇聚了全国各地百余位画家。名家居多,精品纷呈,吉林省文化力量得以凸显。对家乡画界的发展,邹立颖感到欣喜,更要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菲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3:59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wOTQ2ODky.html

http://art.people.com.cn/GB/41064/41128/4840318.html


http://203.192.7.11/wmzh/2007-11/20/content_11717071.htm

http://shipinzixun.blog.china.com/200901/4308959.html

http://www.01fangchan.com/info/interview/11349.html


http://video.zhuokearts.com/videoview.aspx?id=2324

视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4:01
旺旺:我们的访谈现在开始,请胡先生跟我们3721的网友打个招呼。
胡祖德:大家好,朋友们好,很高兴旺旺请我来跟大家聊聊艺术。

旺旺:请跟我们谈一下您是怎么走上艺术之路的?
胡祖德:我从小酷爱美术。1955年有幸被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哈一文先生发现。他就成为我的恩师,在他的启蒙教导下,一年之后我就考上了中南美专附中。从此踏上了艺术之门。
涓霓:在中国,学艺术这种机缘是非常可贵的呢。所谓艺术象牙塔,不是谁都能走,不是谁都敢走的。比如当年我们如果想考广州美院,家长们就忧心忡忡,如果考不上,就完了,那时分文科理科和艺术体育类,考不上美院,只能看能否考个艺术师范了。

旺旺:您哪一年移民的?为什么要移民?刚来的那几年是如何度过的?您是否后悔过?
胡祖德:我是1988年以独立技术移民的身份来到加拿大的。刚来的时候在Eaton Centre做过一个星期的日本料理。然后在多伦多最大的印花布、旗帜的公司任美术设计。我从未后悔过移民。

涓霓:啊,您移民已经超过20年了,当时估计开车一小时也见不到几个人吧。这种环境,艺术生存不容易吧?我的意思不是指您这层次的,普通艺术工作者估计要改行养家吧?
胡祖德:我刚来是住在downtown,人还是不少的,只是没这么多华人。我当时做的工作刚好跟我从事的艺术有关联,这也算是幸运吧。
涓霓:你幸运,实际上也是你工作的幸运,那个时候,也许加拿大大农村能找个懂行的都不错了,找到您就更不得了吧。

旺旺:听说您以前是从事动画设计的,能跟我们说说您参与创作的作品吗?听说,您在移民面试的时候,移民官告诉您说前一天晚上还从电视上看过您的作品,有这个故事吗?
胡祖德:我在北京从事过十二年的动画设计,包括科教片动画、广告片动画、电视专题片头动画、电视台台标等等。当时几乎每天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都会播放我设计制作的动画。一九八七年我为科教片《植物内生菌》设计动画。该片当年在西柏林国际电影比赛中荣获“金穗奖”,随后在北京国际科教片电影节中获银奖。

涓霓:以前动画都是用手绘吧?现在您还有继续制作动画吗?用软件帮助?
胡祖德:看来你对这个行业有所了解。以前的确是用手绘,现在很多用电脑做,但是,为了一些特殊的动画效果(比如诙谐、夸张、变形),还是需要手绘。

涓霓:嗯,毕竟电脑不如人脑。flash现在也可以操作的比较自如了。这个软件比较有意思,技术很少,但用起来组合好可以有很复杂的效果呢。那么胡老师您现在从事油画创作和电脑动画那样较多呢?我觉得这两样都是一沉下去就很久不乐意拔出来的。
胡祖德:从移民出来后,我就没有再从事动画设计工作了。现在专心画画,主要是丙烯风景。

涓霓:我去了手工艺术店看看,也是丙烯颜料多一点。这里绘画成本很贵呢,有意思的是水彩和丙烯的成本差不多,不像国内水彩那么便宜。
胡祖德:不好意思,我没有画油画,这些年我只画丙烯。中国画丙烯的人少,而北美画丙烯的人很多,所以美术材料店,丙烯的材料相当多。如果想节省成本,建议到dollar store去买丙烯颜料,但是质量差一些。所以还要买一些质量好一些的丙烯颜料,掺合使用。

谢曦:胡老师,您是油画界的老前辈了,想问问您觉得华人艺术家在西方社会的认可度如何?
胡祖德:虽然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华人画家,但是,总体认同度较低。但是,近年来,在City Hall和Convention Centre参加画展的华人艺术家人数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我相信,会逐步得到认同。
谢曦:真好啊,希望华人画家能够在国际上得到更高的认可!

涓霓:总体认同度较低,您是否认为是审美趣味的不同呢?现实中,不能投其所好,也就仅仅可以孤芳自赏了。
胡祖德:各个民族的审美观念确实有差别,不受宠也就不奇怪了,但,并不因此贬低你的价值。

Susan:现在国内有个现象,似乎画油画的或者是有留学背景的画家会比较吃香,不知道您觉得如何呢?
胡祖德:我也听说过你提到的这个现象。估计国内喜欢提拔有留学背景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看,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他本人本来在国内受过高等专业系统的教育,又在海外接受西洋艺术的熏陶,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视野也更开阔了。

一条美丽的烤鱼:胡先生您好!非常高兴能在这里和您聊天。请问胡先生,从您的简介来看,你办移民是蛮早的。那时是不是要比现在容易点?
胡祖德:那时候办留学多,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办移民成功的,呵呵。

一条美丽的烤鱼:哈哈,那想问一下胡先生,看您的介绍,貌似您来后很快就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请问您那时的英文就已经很好了啊?
胡祖德:我刚来的时候,是88年,加拿大经济昌旺,各个部门和公司都在招人,社区服务机构会开车把英文不好的人送到用人的公司。

一条美丽的烤鱼:那能不能请教胡先生,以您和加拿大这边的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您觉得国画在这边有市场吗?
胡祖德:说实话,其实各种原创艺术在加拿大市场都不很大(加拿大是移民国家,第一代移民首先考虑的是生存,而不是文化、艺术方面的需求)。现在艺术品市场繁荣的是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

一条美丽的烤鱼:胡先生,我有个想法,其实绘画不单可以是门艺术,还可做门基本技艺来学习。有了绘画技艺做基础,将来想学习建筑,服装设计,珠宝设计,动漫设计等都用的上;所以,在此想请教胡先生,假如想让小孩学习这门技艺该怎么来入门?特别是对本来不太懂绘画这门技艺的父母,您有何建议?
胡祖德:从绘画基本功来分析有造型、色彩和构图。在艺术实践的不同阶段(初、中、高级)都要逐步提高解决这三个技能。如果小孩有这几方面的基本功,再去从事其他专业,就会得心应手了。
一条美丽的烤鱼:谢谢胡先生,我记下了。

涓霓:那么,您觉得移民在加拿大从事设计有前途吗?适应当地品味、市场容易否?最怕自己得意无人buy呢。
胡祖德:所有的设计都要服务于产品和市场,就拿工艺美术来说,艺术功能必须服从实用功能。所以,最好结合市场需求来决定从事什么设计。
涓霓:本地文化真很不同呢,比如这里特钟情人的笑脸,杂志、广告都是各式人头笑脸。

旺旺:听说您参与了加拿大军旗的设计,请跟我们谈谈当时的情景。
胡祖德:1991年我在印刷公司工作时,公司交给我设计新版军旗的任务。原先的设计是多年前的,水平不高,制作较差,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完善、加工和提高。因为我在中国搞过许多设计,所以完成任务一点也不困难。也可以说完成得很出色。该旗约有乒乓球台大小,所以制作起来要克服不少困难。当时的心态很平静。后来公司张贴了加拿大国家博物馆的感谢函,称博物馆收藏了该旗帜,赞扬设计成功、制作精良。这时,我的心感到热乎乎的,觉得个人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

涓霓:请问能否上传个图片,搜不到呢,谢谢。
胡祖德: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吧,我自己都没有保留设计原图案。包括当年毛主席纪念堂二楼“珍贵文物陈列馆”这个馆名是我题写的,但是,我也没有留任何资料(包括底稿)。我就是当作完成组织交代的一个任务去做的。
涓霓:嗯,作品属于国家。

旺旺:这些年,移民加拿大的艺术家越来越多,很多都因为生活的现状而不能安心创作,不得不去从事幼儿的绘画教育。对此,您怎么评价?以您亲身的经历,您觉得这些艺术家的出路在哪里?这么多的艺术家不能人尽其才,您觉得这些海外艺术家移民是不是对艺术和人才的浪费?
胡祖德:我想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人,首先要解决饭碗问题,所谓有了经济基础才能谈上层建筑。要有耐心克服暂时的困难,理想一定会实现。从事幼儿绘画教育对社会是一个贡献。加拿大的孩子因此很幸福,无论是学美术、音乐,还是舞蹈,都能找到很有水准的专业教师。

旺旺:对于海外华人艺术家,除了极少数被高人欣赏、包装并获得成功,大多数都流于一般。您觉得,这些华人艺术家是应该向主流社会发展,还是更多联系中国的艺术土壤而达致成功?
胡祖德: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每位艺术家的条件、情况都不同,机遇不同,只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

旺旺:能不能跟我们谈一谈陈逸飞现象。您觉得陈逸飞的成功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您觉得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还有,陈逸飞生命的后期,过多涉足商业,比如影视、地产等,您对此如何评价?
胡祖德:陈逸飞是一位有实力、很成功的画家,他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必然。陈逸飞是一位功底很深厚的画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力作推出。从“攻占总统府”这张油画看,无论构思、构图、形象、色彩、气围表现都非常到位。后来在美国他又创作了许多古代、近代东方韵味仕女的形象,手法新颖,广受嘉评。陈逸飞回到上海后从商,我觉得太可惜了。同时也因此毁掉自己,太可惜了。
涓霓:虽然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但也看到一些共性。很多年前听陈文光说过一句:先出名,后赚钱。还要有卖点被画商看中。要不就走中国元素,比如陈逸飞。陈衍宁同样画很多妇女题材,就是不如陈逸飞吃香讨好。

皮拖鞋:胡先生,你怎么看待范曾,可以给我讲讲你的专业评价吗?
胡祖德:我觉得范曾是有名的画家,他在绘画、书法、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修养和造诣。但,就我本人,我不是特别欣赏他的作品。所以不好过多评价。

谢曦:其实还想问胡老师,在国内作为一位知名画家,为什么要选择移民呢,是国内待遇不好么?还是有什么其它艺术深造方面的原因呢?
胡祖德:我移民时代的背景跟你们不太一样,算起来,我今年已经是在加拿大的第21个年头了。
谢曦:嗯,倒推回去,大约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老师移民海外了。

旺旺:在加拿大的生活,您跟其他艺术家有很多交流吗?
胡祖德:我与艺术家们有较多的交流,相互观摩作品,饮茶谈天,从中得到许多信息,受到许多启发。

旺旺:您经常回国吗?您如何评价现在国内的艺术和商业的联姻?
胡祖德:我回国很少,但一直都关注着国内的艺术状况。国内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不少负面的东西。美术界的商业化、浮躁现象应该说跟社会的大浪潮是连在一起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我认为不能孤立地看艺术和商业联姻的问题。

旺旺:请跟我们介绍一下您的艺术风格。
胡祖德:谈到个人风格,我想首先概括一句:我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加拿大画家。
我在中国,三十多年的艺术熏陶、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底蕴,对我有巨大的影响。同时我又受到二十多年西方文化艺术的浸淫。这使我具备了中西融合的条件。同时主动思考中西方艺术融合也是重要的。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除了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之外,更重要的是理念各异。中国画强调写意,西洋画强调写实。我时常思考如何以写实的技巧表达意境(我表达的意境不是前人、古人画中的意境)。所谓无情不书、无情难成曲、无情焉成画?情是艺术的灵魂。丙烯属西洋画,我努力以西画画出中国风。在这一点上,我经常讨教中国的好友——北京大学教授、文艺评论家张志明先生,他给予我许多启迪和帮助。
我的画中从来不出现人物,但是画中离不开人性。例如,我画了许多天鹅、水鸭等,多以爱情、温馨为主题,反映社会的和平、和谐的主题,以雄鹰傲风寒之势表达扶摇千里豪迈之气、令人振奋的鼓舞。

旺旺:前几天的“浴佛节”上,您为湛山精舍捐赠了画作,您信佛吗?
胡祖德:我不信佛,但我尊重佛教。我觉得在加拿大建五台山等寺院,此举大胆,是个伟大的创举。在北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很有意义。

旺旺:听说您的作品很少拿到市场上去出售,那么,您现在创作的动力是什么?
胡祖德:我只想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多画一些超越自己的作品,繁荣文化艺术事业,有机会举办个展或联展。
谢曦:这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了吧。
涓霓:很羡慕您,不少人还要解决谋生再谈理想。

皮拖鞋:胡先生,有想过,为这边的华人子弟,开办一些义务的艺术辅导活动?
胡祖德:恐怕个人时间和精力不一定能满足。临时性的或者特殊场合,我愿意为华人社区的下一代做一些辅导工作。
皮拖鞋:谢谢胡先生的仁者心怀!

旺旺:这么多年下来,您觉得加拿大的移民生活如何影响了您的艺术生命?
胡祖德:加拿大是一个自由的国家,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相对来说是世界上一个比较平等、平和、融合的社会,我尽力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这些感悟。甜美色彩、柔和情调。
加拿大自然生态保护较好,人与植物亲近,人对动物友善,促使我更加贴近自然,回归自然,对创作风景兴趣日益浓厚。
加拿大被称为枫叶之国,秋天无限美。在我的风景画中,秋天占了四分之一。有《秋》、《深秋》、《秋满园》、《金秋》、《梦秋》、《醉秋》、《游秋》……对我来说,秋就是永恒的题材。
总之,没有加拿大的移民生活,就不会有这一系列的作品诞生/
涓霓:是啊,对爱自然美景的人来说,加拿大是很心醉的选择。美景是最赏心悦目的。在广州,老师要带大家坐公车去华南植物园写生呢。

旺旺:您对中国的感情如何?您心目中,中国和加拿大哪个更重?
胡祖德:中国永远是我眷念的故乡,加拿大是我的第二故乡,在我的心目中,两个都重要。

3721最精彩:先生,您的创作有没有关注本地的众生相,除了风光,山水,对人物的创作刻画能介绍一下吗? 谢谢。
胡祖德:不好意思,我这些年的创作专注于风景题材。

3721最精彩:哦,那么您能不能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委呢?
胡祖德:我觉得从我本人的年龄、精力来说,我认为应该把绘画的范围收窄,集中精力专注于某一项自己认为擅长的题材和画种,这样才能出成效。当然,我建议年轻人应该是范围越广越好,多尝试,然后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

3721最精彩:丙烯干的快,对创作并不一定有利,不是吗?您如何看待?请给讲解一下, 谢谢。
胡祖德:事物总是有两面性。干的快会带来很多问题和麻烦,主要是颜色的衔接。但是干的快也是优点。油画干的慢,如果要修改的话,会麻烦。而丙烯几分钟就干透了。我的丙烯都用纸本,目的是可以充分发挥水彩画的特点,相较之下,油画就做不到。我选择丙烯就是因为它既能发挥水彩的优势,同时又能发挥油画厚堆的优势。
3721最精彩:先生,油画修改可以用画刀刮去一些旧痕,因为干得慢,很久以后还有修改的余地,长至数月都还挂得下去。另外丙烯的质感不如油彩,而丙烯却能抵抗紫外线对色彩的破坏。我常两者兼用,可以出些特别的效果,主要用于现代风格,也用在工笔。

3721最精彩:您的创作受印象派影响大吗?
旺旺:有,但不很大。我所创作的《雁南飞》,吸收了点彩派的优点,我同时表达了三度空间。

旺旺:您认为您性格中的哪些成分帮助您取得今天的成就?
胡祖德:我认为自我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帮助很大。人的一生,生活上、身体上、经济上、专业上等等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靠的是努力坚持。
绘画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怎能轻言放弃?可能一日无暇作画,不可一日不想作画。

皮拖鞋:谢谢分享。胡先生,可以给我们说一件你怎么挺过困难的事情吗?
胡祖德:我刚来的时候其实也很困难,我最多的时候打三份工,在印刷厂做设计,还在downtown的一家公司从事T恤设计。这两个都是脑力工作,我又找了一个体力工作,去Delta Hotel做洗锅的工作。也不觉得很累。之所以要做三个工,也是有经济压力,希望早一天买房,早一天还清mortgage。所以,我认为要解决困难,就要咬紧牙关。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要停留在自己过去的辉煌。还要对自己有信心。

旺旺:您如何评价自己的人生?
胡祖德:我从湖北小县城出身。疾病、贫穷伴随着我度过了少年、青年、甚至中年。我十二岁就离家,只身在外生活。从县城到武汉,从武汉到广州,从广州到北京,从北京又来到多伦多,一步一个脚印,主要靠的是自己,当然也有贵人相助。几十年中,苦读书、下乡、下厂、搞四清、文化大革命、下军垦农场锻炼、搞大型展览、画动画、拍广告、出国谋生,可谓坎坷。我相信我的同代人,大部分都如此坎坷。
现在可算熬到了头,到了创作的黄金时代。丰富的经历更能让我认识社会,理解人生,渴望有更多更高的作品问世。这样对自己也有个好的交代。当然,一个人成功不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付出了,努力了。

旺旺:请谈一谈《朝晖》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
胡祖德:去年秋天,画家石人先生来电话约我去北边拍秋景,我非常高兴。两人同车前往,到达Leslie与Bloomington东北。小湖岸上有几间私人住宅。在树林中,秋高气爽,碧波荡漾,环境幽静,湖边搭着木板,并安放两张安乐椅。我的第一感觉是“临水情畅”,真是养老的最佳地方。我拍了几张照片,当时就激起了创作欲望。有了冲动未必能画出好画。回家构思几天,照照片画肯定表达不出丰富的内涵,必须充实、提高、升华。为了加强秋的气氛,我在右边加枫树,枝叶茂盛;左下角画了花草,一改照片中的冷调子,变成暖调子。很多人将老年生活比作日落西山,我却画成朝霞映照,寓意退休生活才是美好生活的开始,并非好景不长。变消极为积极,不消沉、伤感,而是温暖、欢快,充满希望的开始。最后在木台上加了一只小鸟,使气氛变得更活跃,犹如置身鸟语花香之中。
涓霓:很有爱情的感觉,而且永恒欢欣鼓舞。

旺旺:谢谢各位!谢谢胡先生!我们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祝胡先生身体健康,艺术生命常青!
涓霓:希望画家以后有空来3721.ca逛逛,让我们呼吸一下积极和艺术的空气。
谢曦:时间仓促了些,但是真的收获良多,感慨良多啊。一直以为艺术家是天马行空,潇洒不羁的,其实不论什么职业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特别是漂泊异乡的人们。大家都要加油啊。
胡祖德:谢谢各位年轻的朋友们!晚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4:03
回归与超越——旅法画家张镭访谈
2006年,旅法画家张镭在南京画坛重新亮相,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1991年去国时,张镭还是一位专攻传统水墨画的国画家,十余年后返乡,张镭却以一系列大型现代油画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这十余年间发生了什么?张镭如何完成了从国画到油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新年伊始,张镭在位于新街口中南国际大厦15楼的画廊,介绍了自己十余年来矢志不渝追求艺术的心路历程——
记:您大学毕业如愿以偿当了专业画家,条件已经相当优越了,为什么忽然决定要到法国留学呢?
张:我198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在校时师从陈大羽、张文俊等国家名家。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美术馆当专业画家,圆了我少时的梦想。但未来就这样了吗?是否还有其他可能呢?当时我并不清楚……1991年在一次省美术馆的画展上,有位法国人买了我两幅水墨人物画。后来他请我吃饭,相谈甚欢,他表示愿意推荐我到法国留学。我知道去国离乡不是一件容易事,但我还是决定改变一下命运,因为那时在较封闭的中国,欧洲的艺术中心巴黎对我是有多大的诱惑力。我当时内心激情澎湃,一直渴望着创新和突破!为筹集资金,我在南京大学举办了一天的画展,21幅作品全部售出。后来,我就带着这3000多美金去了法国……
记:法国是一个艺术大国,巴黎是艺术的天堂。但众所周知,在法国谋生并不容易,很多中国艺术家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放弃了爱好。请问您到巴黎后是什么境况?
张:的确,巴黎云集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每个人都渴望着在这个国际之都实现梦想。但现实是严峻的,要想以艺术在巴黎立足十分困难。初到巴黎,很多中国画家劝我先找个工作,或者自摆地摊出售作品。我没有同意,我攒足一口劲,带着从国内带来的200多幅作品一家一家画廊地碰运气。因为语言不通,交流十分困难,而且法国艺术界对外国画家普遍轻视,结果我跑了一个多月,没有一家画廊肯接受我的画。那时候我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我想如果实在坚持不下去,我就用最后的五千多块钱买一张机票回南京算了。但即便如此,我仍然坚持对自己说:“你是一个画家,你不能从事非艺术工作!”
就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一天,我终于在蒙马特高地遇到了伯乐。那家画廊老板是美国人,他对我的水墨画、水粉画极为赞赏。一个月后,他为我举办了我的个展。效果出奇地好!所有作品都以每幅5000--10000法郎以上的价格出售!连住在附近的皮尔·卡丹也慕名而来!而旅法的华人名家吕霞光、林伐、陈建中、毛栗子等也纷纷到场,他们鼓励我说:多年没看过这么有灵气的中国画了!这次画展之后,陆续有其他画廊与我联系。就这样,我在法国有了生存之本。并且真正开始了我在法国的艺术创作。
记:您在法国最初是以什么风格露面的?主要有哪些作品?
张:那时候还是以水墨、水粉为主。传统中国画留白很多,重视写意,而我当时研究了西方人的审美趣味,特意对传统国画进行了一些创新,比如把画幅画满,注意色彩运用,添加了丙烯之类西画常用的材料。题材上则偏重中国特色,突出异域风情,如《山鬼》、《乐舞》、各种裸女和大自然的组合等。这些画果然很受西方人欢迎!因为这是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东方艺术风格。后来,英国、德国、瑞典等国的画商也纷纷找上门来,他们一次性都订购上百幅水墨画。我后来有精力钻研油画,多亏了当初水墨画的成功!这是经济基础。
记:在我们看来,从国画转行到油画是一个很大的跨度,无论是材料、器具还是技巧、结构、意象,都是大相径庭,当您已经在国画领域打出天地、获得成功后,为什么又涉足陌生的油画呢?
张:我是从2002年起开始钻研油画的。并没有系统学过,只是在短期留学巴黎造型艺术学院时,受过一些油画老师的指导。之所以从国画转向油画,并不是说我对国画没有兴趣了。相反,随着我对东方文化认识的深入,我对国画已经越来越痴迷不已。然而,形式与内容是相辅相承的,老是画一些水墨毕竟无法完美地体现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油画画幅大,色彩丰富,对时空的表现可以无限延展,往往会对人的视觉心理和审美心理造成强烈的刺激冲突!这些因素都让我对油画欲罢不能,作为一个日渐成熟的艺术家,我是多么渴望创造洪钟大吕般的史诗巨作啊!于是,《紧抱的人》、《佛语》系列、《马》系列应运而生,这些作品是我最钟爱的孩子,它们寄托了我对艺术的终极追求!
记:尽管是油画,尽管造型十分现代,但我们还是很容易从您的作品中看出东方的、传统的韵味。关于东西方文化艺术的融会贯通,早在刘海粟、徐悲鸿那一代,就有不少艺术家进行了有力的努力。作为21世纪的画家,您对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有什么看法?
张:不久前王道云先生曾来参观我的画展,看完这些油画,王先生感慨地说了一句话:“别人学西方是跪着学,你学西方是站着学。”我很感谢王先生如此评价,因为他一眼就看懂了我。在法国生活十来年后,我越发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认为西方追求的一些东西,比如艺术的抽象性,比如对宇宙的认识,比如对天、地、人的理解,我认为这些东西其实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中国书法的抽象性就远远超过西方的抽象派!因此,我近年来反复体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我把根深深扎进华夏大地,汲取东方的营养,我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以这样的心胸来画油画,我的作品才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意味。
的确,刘海粟、徐悲鸿都是中西合璧的大师,他们创造了他们时代的辉煌。我们这一代艺术家该如何创新?我从形式、内容两方面进行了努力。传统油画追求三维立体效果,光与影的明暗对比、人物形象的似与不似都是束缚画家的框框,中国大师也不可能摆脱时代的局限性。但现代艺术已经不再拘泥于现实和具象,我的油画都是平面两维的,我的意象基本上神秘抽象和概念性的,这样的作品能更好地激发观众的主观能动性,让人们的思绪无限飞扬——这正是我追求的艺术效果。
记:是这样的,您与您的新作回归祖国后,已经引起越来越大的反响,不少人都在关心一个问题:张镭以后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张:我很高兴自己的精力和理念正处于非常成熟、良好的状态。因此,我将继续把自己奉献给艺术女神,在未来的十年里把心里的画全部画出来。(也可能会画中国近代历史题材)今年春节后我就打算潜心创作,除了在法国的画室创作,在中国也准备找一个大的画室,离群索居开始画画。画油画非常辛苦,对眼睛的伤害尤其巨大!但如果不画画,我要一双好眼睛干什么呢?就是画瞎也要画啊!准备创作的这组系列油画将是我艺术上的一次突破,它们一方面有着人们看得懂的情感,一方面包含着神秘性、哲理性,将是现代人普遍关注的一些主题。现已经有一些国内外收藏家和画廊关注或与我洽谈过这批尚未出世的作品,他们对“张镭风格的油画”十分看好,我也对自己很有信心!

2007.01.18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4:04
武艺访谈录:绘画素养和笔墨经验决定画家作品最终的品质
                                               

记者:武老师,作为中央美院的一员,这些年你在教学上、个人创作上都是有口皆碑,只是以往很难用这样的记录方式让你表达出你的艺术观点,因为今天是在做艺术家的文献,需要面对面。《美术研究》对艺术家的关注,主要来源于画家的作品品格,而不在于他的官位和作品市场价格的高低,只是从学术的层面上选择,重要的是看画家近期(每一个年度)作品的推出。这本身对画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不是为了绘画而绘画,而是出于对艺术的敏感和对时代精神拿捏的状态。这样可以激活一些画家的创作思路,让艺术家得到确立,更好地把握好自己的智慧。另外,从目前看,很多画家交往圈相对狭窄,局限性较大,使得创作上小家子气。你怎么看待当代艺术的创作现状?
武艺:其实现状有其存在的理由,所以才称其为现状。我常常是在创作的时候,包括油画、水墨画、陶瓷、彩塑,有意地摆脱和调整目前的惯性,包括题材、技法上的,来表达一种新的感觉,这种实践会一直贯穿我的创中,所以说我的习惯就是摆脱习惯去表达。
记者:从个人创作而言肯定是这样的,但是从学院的角度上来看,这似乎是一个传承的必要和教学的方式。你对此有何感想?
武艺:学院中老师们画画都能感觉到一种程序,因为他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强调这个,时间久了也就势必潜移默化地进一步影响他自己的创作。美院一些画得比较有意思的老师也容易把这些观念带到教学的过程中间,这也是不能避免的,也是教学中间的一些问题所在,包括在评判标准上也存在着与社会认可上的差距。20年前中央美院就是代表了社会的审美标准,但现在却不是这样。比如在美院一些老师认为非常出色的学生,毕业之后社会却不认可;反而老师感觉一般的学生到了社会上却得到了极大范围的接纳。这在传统国画和油画上确实是一些突出的问题,而且传统教育模式与社会脱节的情形也比较严重。教学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其中的责任重大,国外的导师制度与国内的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就是对待文化的态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希望从老师那儿接受的不仅是技法层面上的知识,更主要的是思想和观念。
记者:你觉得学习中国画的方法最好的是什么样的方式和状态?
武艺:我有一个感觉是中国画的传统审美标准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演变和发展,还是经得住考验的。中间有许多次试图突破这个标准,但是时间证明了这个评判标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这个上面来。其实中国画有些东西确实是程式化的,并不是说每一刻都要保持一个新鲜感。不过学一点程式,然后从生活中创造出自己的方法,唯有在这个过程中你才会创造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全新的语言来。
记者:我们知道你出身绘画世家,而且又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师卢沉,你能不能谈谈你的老师对你的影响,你对他的教学方法有什么感想吗?
武艺:卢沉先生对学生的自主性的认可和对待文化的开放态度真的是很难有人企及。卢沉老师的人品、学养乃至为艺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导引着我。他在专业教学中的执著与投入深深地感染着我,也是对我执教生涯影响最大的导师。早在1987年卢老师就提出了学生必须抽象思维和写实能力同时培养,这是20年前的事了。当时美院主管教学的部门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也可能是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导致美院国画教学工作一直在原地踏步,整体上落后了20年。当时的美院影响相当大,刚刚开放,中央美院绝对是权威,它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地方。现在的地方院校有自己独立的一套东西,教员中也有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但那个时候还主要是集中在北京。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是个遗憾,如果当时采纳了卢沉老师的教学方案,现在美院完全是另一种面貌。卢老师也说过,创新的关键是思路的突破,老一套的思路只能画出老一套的作品。传统古老的中国画需要新的营养、新的血液来促进新陈代谢。 艺术家要突破、要独创,这是在走一条艰苦的、前人未走过的路。确实,艺术的独创风格,自己的艺术语言,就是在一次次的创作实践中,在一幅幅作品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的。这是需要艺术家长期在生活与创作的实践中脚踏实地地不断追求,才能实现的目标和达到的自己最理想的艺术境界。
记者:你个人最近几年的创作状态主要是关注哪一类的绘画方式?
武艺:水墨画、油画都有,其实最初的想法是出于想要调节和相互参照,因为长时间过多地在宣纸或者是画布上画会觉得没有感觉,甚至有些疲劳和乏味。这两个材料和思维方式都差别非常大,但是也有互相参照的作用。尽量在画画中间找到不确定的神秘感受,也不要放弃水墨材料和油画材料的特性。当然没有一定的绘画素养和笔墨经验也不可能做到游刃有余,做到一种高度。绘画素养和笔墨经验决定画家作品最终的品质。
记者:在外人看来你的作品好像还是有一些另类,那么是不是说理解和创作都有一定的阶段性?
武艺:我倒是没有刻意去做这些,其实我骨子里还是很传统的,但给外界却是那样的感觉,可能是在创作的时候很崇尚那种浑然天成的状态吧。关键是自己看世界的眼光要比以前宽泛很多。对于理解问题,比如小孩刚学画之前大多都很喜欢齐白石的画,但是当他系统地学了素描水墨之后,他又不喜欢齐白石了,等到他画到一定程度之后有可能又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和层面上懂得欣赏齐白石了。
记者:你是怎样理解文字和绘画的关系的?
武艺:我觉得这还是属于两个范畴吧,关系不是很大,有时候甚至没有关系。
记者:作为一个艺术家个体,从传统的意义上约定俗成地划分为花鸟、人物、山水画家,那么你个人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
武艺:这个分法其实要看每个人不同的需要,也有很多山水画家会画人物、花鸟,甚至更加边缘的东西。比如说现在很多人担心青年人不怎么关注传统文化,其实也没有必要,当他有这个需要的时候,他会很主动地去寻找,这反而会更加有用。我们再看看齐白石、黄宾虹,他们实际上很少受到这种分法的限制,他们基本上是花鸟、人物、山水全部涉猎,取材都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尤其是齐白石就更加宽泛了,他画花卉、虾,都是出自他自己的需要,所以作品也会特别感人。
记者:在那些已过世的画家当中,你可能对齐白石特别关注,在你的绘画表达中似乎也有一些游戏的味道。 武艺:对,还有关良和叶浅予,现在看来他们都是十分贴近我们的,并且他们对西方的理解比我们现在还要深,但他们选择的绘画表达方式却是特别中国化、特别传统的。在我编的一本教材上,我选了其中两幅范画,就是齐白石的一幅草图和一幅2000多年前东汉墓室壁画。我们可以看到这二者的关系,齐白石先生其实离我们很近,他去世距今仅50年,这两者已经超越的绘画语言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了。
记者:你怎样看待当代画坛,现在很多画家都是各个方面均有涉猎并且都有一定的成就,比如你在油画、水墨、雕塑和陶艺上都有所建树。
武艺:这实际上就是说其实艺术门类中间都还是相通的,当然这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绝非易事。这都是艺术家要满足自己的不同情感需求的艺术表达方式。
记者:陈子游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4:07
吴冠中:画家忘了艺术是什么




去年年中,吴冠中“以奖代养”、“取消美协、画院”等言论激起轩然大波,相关机构纷纷反击。沉默了几个月之后,吴冠中在家中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吴冠中对媒体大批中国美术现状
  ◇教学评估检查——是个劳民伤财的活动

 ◇美协和画院——就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

 ◇艺术活动——就跟妓院一样了

 ◇观念之争——全是站在自己饭碗上

 ◇艺术市场——很多沙子将会沉下去

 ◇中国当代美术水准——落后于非洲
  “我说的是真话。我这个年纪了,趁我还能说,我要多说真话。”89岁的吴冠中挥舞双手,激动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记者刚一落座,吴冠中就省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身材消瘦、安静温和的吴冠中像是变了个人,脸色发红,声音洪亮,双目放光,话锋直指中国美术界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其实就是一个体制问题!”

 这一聊就是3个多小时,89岁的吴冠中先生没喝水,记者也没喝水。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

 南方周末:您反复强调,中国艺术水平不高与画家的文化水平偏低有关,为什么?

 吴冠中:当年我女儿在浙江大学学工程,后来转到艺术学院,发现文化课要求想不到得低。文化水平低决定了大学只能培养出工匠,培养不出艺术家。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这是我的心里话。
  



南方周末:中小学美术教育是欣赏、普及,大学时期的美术教育呢?

 吴冠中:大学应该把好苗子招进来,再因材施教。对报考美术学院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他讲明利害,学美术等于殉道,将来的前途、生活都没有保障。如果他学画的冲动就像往草上浇开水都浇不死,这样的人才可以学。

 现在的情况是,教育产业化,大学扩招,学艺术的学生大量增加,他们就是为考个大学,学校多收学生多赚钱,但将来学生毕业,社会容纳不下这么多搞艺术的,他们的出路在哪里?我很担心这个问题。

 南方周末:现在大学里的好老师多吗?

 吴冠中:现在很多大学老师不称职,一定要毫不客气地淘汰。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

 我读大学时,老师对学生往往是一个对三个,现在一个老师对40个学生,就是有好老师,这么多学生他哪里顾得过来!现在大学都搞综合化,理工科学校都在搞美术学院、艺术学院,老师要评职称,学生要拿文凭,都掏钱在刊物上买版面发作品,很无奈。

 南方周末:和您一样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的李仲春在台湾开了一家美术咖啡馆,在咖啡馆里和人聊天,教人画画,他培养的艺术人才超过了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 50年里培养的人才,成了一个奇迹。

 吴冠中:这种教学方式大学应该吸收进来,就是自由教学,师生之间直接交流,这种教育比课堂教学好。

 那样的咖啡馆也是一个学校,虽然它不发文凭和学位。全世界很多美术家都没有学位、文凭这些头衔,什么艺术硕士、艺术博士,都比不上作品。

 南方周末:在前年的延安艺术教育座谈会上,许多艺术院校的校长院长都提到教学评估检查,这个制度让他们很头疼。吴冠中:这个是劳民伤财的活动,评估过程中有人际关系等等好多因素影响,不能彻底执行。

 对艺术院校的考核,没有人才,不出作品,再搞什么制度都没用。

 南方周末:在目前您还能做什么?

 吴冠中:只能说是尽自己的力量,凭良心搞创作,说实话,影响、帮助别人。我对现在的美术教育很悲观。




一大群不下蛋的鸡

 南方周末:现在还有哪些国家养诸如美协、画院这样的官方艺术组织?吴冠中:全世界可能就中国有吧。

 国外协会也有很多,但它们都靠作品生存。美国不养画家,法国只给一些有才华的穷画家提供廉价画室,而中国却有这么多养画家的画院,从中央到地方,养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鸡。

 南方周末:您为什么对美协和画院不满?

 吴冠中:美协和作协一样,是从苏联借鉴来的。改革开放以前,美协是画家的绝对法官,甚至可以决定画家的命运。现在美协机构很庞大,就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很多人都跟美术没关系,他们靠国家的钱生存,再拿着这个牌子去抓钱。很多画家千方百计地与美协官员拉关系,进入美协后努力获得一个头衔,把画价炒上去,这种事我见多了。

 南方周末:您希望取消美协和画院?

 吴冠中:美国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说,科协制度不取消,中国的科学上不去。美协也是这样。

 你问问那些加入美协的人就知道了,进美协要靠哪些东西——根本不是看作品好坏,这个机构变成诈钱的机构了。

 说白了,艺术创作是个体劳动,和组织、集体没关系。从中央到省、市,画院养的那些画家,出了什么作品?

 该不该养画家?要不要养一辈子?哪些画家是该养的?哪些是不该养的?这些都是问题。画院里有一级画家,二级画家,这些是怎么评出来的?弄得画家都在拼这个头衔,却没有好的作品出来。我的意思是,这些头衔都不要了,画院取消,根据你的作品来颁发大奖,这样画家也好,作家也好,他们的精力才能用到作品上 去,才能出好作品。
  
现在有一个文化部,还有一个中国文联,它们的很多功能是重叠的,这不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吗?我的意思非常简单:文化部只能一个,你就是服务,制定制度,其他的,让民间组织去搞,谁的作品好,你给奖给钱。现在的体制,搞作品不如搞人际关系,都走这样的路,作品就没有了。

 南方周末:中国画院院长龙瑞反驳您,没有画院这样的机构,谁来搞“国家重大历史题材100年”这样的重大创作?财政部为这个项目拨款一个亿。美协和文 联的官员在回应你的批评时说,他们给您发请帖您也不参加活动,您对他们的工作不了解,美协和文联还是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吴冠中:你可以调查一下,所有的美术家对美协、画院是什么印象?他们起的作用在哪里?他们为艺术的服务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活动就是搞展览、大赛、评奖。大学扩招成了他们来钱的机会。我每天家里收到的杂志,都是些乱七八糟宣传自己的,这样搞就跟妓院一样了,出钱就给你办。

 现在,画院偶尔给政府完成某个项目,画一些历史画,画家就忘了艺术是什么,就去打工了,出来的产品往往都是垃圾。

 美协、画院每年都搞采风,一大帮人都去采风,大张旗鼓的,电视台、报纸记者跟着,拍几个集体画画的镜头,花好多钱玩一趟。真正的采风不是这样的,你悄悄去民间采风,体验风土人情,了解民生疾苦,是很艰苦的。

 真正的艺术家都是苦难中成长的。我说,社会不养诗人、画家,艺术家没有吃过苦没有感情和心灵的波动成长不起来。

 南方周末:如果美协、画院继续存在,理想状态是什么样的?

 吴冠中:能够提供好的服务,主事者人品要好。现在掌权者都是办活动的人,很麻烦,他懂一点艺术,可总搞政治。如果他完全不懂艺术,人品好,对艺术家反而很客气。

 画院应该养作品,画家可以流动。有的画家不错,画院可以临时资助,给你比较简单的生活条件,你来完成你的作品,作品很好,高价买下来;作品不好,你走,换别人。

 南方周末:“以奖代养”能够解决出艺术品难的问题吗?

 吴冠中:“以奖代养”只是一个想法,具体实施起来还有很多问题,但是这个原则是对的,至少比现在的情况要好。好作品出来太不容易了,一个美术家一辈子能出几个好作品?因此我说要大奖,出作品就是国宝。一张好画的奖金,可以养画家半辈子。但现在国家给的奖不够,像科学方面的奖励有500万元。文化部给艺术的奖只有3万,还是日本人捐的钱,我觉得很耻辱。




创新不能讲和谐

 南方周末:在创作领域,现实主义独大了几十年,有过真正的“百花齐放”吗?

 吴冠中:没有过。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就是现实主义一枝独放。文学、诗歌到美术都是现实主义,所以,像林风眠和我都被长期冷落。鲁迅讲过,政治与艺术是矛盾的。赵丹讲过一句,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以前骂他是放了个屁。

 权力都在外行手里,他们拿了这个权力瞎搞,不是现实主义的都是洪水猛兽,统统被打倒在地。

 南方周末:新中国美术史基本是由“央美”和“国美”的两个派系构成,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哪里?

 吴冠中:现在艺术风格恐怕都不明显了,过去非常明显,“国美”前身国立艺专时期,林风眠彻底把巴黎美专的那套教育搬到中国,有西方古典的基础课,也有现代主义的;徐悲鸿的“央美”,完全是搞现实主义的。当时两校的教师也好,同学也好,相互不屑,门户之见很深。

 南方周末:但大家也承认,1980年代之后,“国美”人才辈出,“央美”基本缺席。1990年代以后,两个学院出的人都不太多。

 吴冠中:对。“央美”一直坚持徐悲鸿的现实主义,很顽固。“国美”出人才的根源还是林风眠的教育思想开放,艺术现代性比较高。

 现在呢,相互融合,去国外的人多了,国外的好东西都能够看到,大家可以自己选择。将来真正的画家,我觉得很可能是从民间出来的。像马蒂斯他们都不是从美术学院出来的。为什么呢?他们没有约束,有的是自由。现在学校里规矩多,搞艺术的人麻木了,把自己的感情消灭了。

 南方周末:怎么看待过去几十年里苏联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吴冠中:苏联的音乐、文学都不错,惟有美术很奇怪。我开始以为是意识形态的缘故,西方故意贬低苏俄的美术成就。现在来看,它在美术创造上确实没有新的东西。我个人不喜欢俄罗斯的画,不是说它庸俗,就是觉得它没感情,画的都是物。

 像以前被我们奉为大师的列宾,也是借西方的脸画俄罗斯的故事,变成俄罗斯了不起的画家。我在法国时,重要的画家我全都知道。后来回央美任教,有人问我有没有列宾的画册。列宾是谁?我不知道,可国内到处都是列宾。后来看《法兰西文艺报》,一整版介绍列宾,开头就说,“提到列宾,我们法兰西的画家,恐怕谁 也不知道他是何许人”。

 南方周末:现实主义的影响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

 吴冠中:起了很坏的作用,在几十年里,美术界把现实主义提得很高很高,根本不允许百花齐放。

 我认为照相发明之后,现实主义必定要消失。我很不喜欢照相。后来看到摄影作品中有了艺术的意识,我鼓掌。看了石少华到非洲拍的照片,照得像画一样,我很喜欢。我鼓掌的意思是,现实主义该垮台了,该百花齐放了。

 南方周末:新中国美术史上的那么多艺术争论和派别斗争,背后真正的焦点是美术观念之争,还是人事派别之争?

 吴冠中:我觉得人事派别之争是主要的,艺术之争是表面的。这些争论、斗争导致了几十年里中国美术实际上没有什么发展和创见,美术成了政治的工具。

 比如我讲“笔墨等于零”这个问题,学国画的人,只能是手艺,只能搞摹样。现在钢筋水泥,不要你摹样了,他得保住饭碗,最后就变成了派别之争。我觉得悲哀的就是这个地方,这些人全是站在自己的饭碗上讲话。

 南方周末:但您也提过“创新是斗争,不能和谐”。为什么?

 吴冠中:毛泽东讲过,推陈出新。陈旧的,阻碍美术发展的东西一定要拆,你不拆,它不倒。政治上是这样,艺术上也是这样。凡是创新,都是斗争出来的。

 我搞了一辈子美术,没有搞斗争。作为艺术家,我自己尽量搞我的作品,走我自己的路。我现在从我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出发,凭良心讲话,但还是有限,不能敞开了讲。




价格是个心电图

 南方周末:中国艺术品市场这几年非常火热,美术作品屡屡爆出高价,你怎么看待?

 吴冠中:我觉得很多是泡沫,有些人可能有钱了,就投资艺术品,但他不懂艺术。

 画家就利用这个机会拼命炒作,抬高自己的身价。

 我相信历史是公正的,过一段时间很多东西将被淘汰,很多沙子将会沉下去。最有趣的是,现在有的美协主席,他在位时作品就贵,他一下台马上就跌了。

 南方周末:这个市场也给了您好处,您成为在世的画家中画价最高的一位。

 吴冠中:还是市场炒出来的,很多收藏者为了盈利、套现,联合拍卖行、买家一起炒,有的还联合画家、媒体一起炒。这个价格跟我关系不大,因为那些收益归他们。

 有一个拍卖会,把我的作品拍得价格很高,大概几千万吧,有个记者打电话给我说,你的一张画到了几千万了,我说这个是心电图,不准确。我一点没有高兴的感觉,这个钱不属于我。而且我的那些画是不是真正的好东西,还没经过历史考验。坏处倒是来了,现在市场上我的假画越来越多了,我也管不了。

 南方周末:怎么看待市场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吴冠中:市场也有一些好处,它让画家能够离开体制生存,坏处在于市场会把画家定型,专门画好卖的。西方的画廊也是这样,我包你的,你不许改变风格,你一变我就卖不掉了。相当多的画家为了卖钱,炒作越来越厉害。

 南方周末:所以有人说,现在对画家来说,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吴冠中:对。你画得好,市场可以承认你;你画得不好,你可以选择进入体制混一辈子。有的人左右逢源,既在体制内拥有权力,又享受市场的好处。但在这样一个泥沙俱下、垃圾箱式的环境里,艺术家泛滥,空头美术家、流氓美术家很多,好的艺术却出不来了。

 像我吧,现在画画就是出于热爱,钱对我没有意义,我不需要。




他们是玫瑰,我是腊梅

 南方周末:您一直强调生活和艺术的关系,但美在生活中并不多见,美术并没有走进大众生活。

 吴冠中:不但是民众,甚至高级知识分子对美也不理解。我有一些亲戚朋友,他们专业知识很强,可家里的工艺品、陈设布置等等,非常庸俗,不可理解。

 最直观的就是,中国人家里电视都放在客厅,但在美国和欧洲,很多人家电视机放在卧室里,客厅里挂画,摆雕塑,这就是区别。

 中国的艺术教育功能,一直藏在大学里边,没有跟社会生活发生关系。中国美协和画院这些官办机构,他们没有拉近普通人的生活与艺术的距离。

 我们生活中的美感也很少,我们的建筑大部分都很难看,北京修了那么多高楼大厦,偶尔也有单个建筑很美,但整个街区环境却很差。

 南方周末:国外民众离开学校之后,通过哪些途径与艺术发生关系?

 吴冠中:他能够从城市建筑、设计、日常细节上感受到艺术之美。另外他可以去博物馆、美术馆……就连商店的橱窗摆设都很有美感。他的生活无时不与艺术发 生关系。中国的情况呢,商店里主要的橱窗都是尽量摆放最贵的商品。

 以前,我和国内的一些作家参加国外笔会,有个活动,参观博物馆,外国作家看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就某个物品进行讨论,我们的作家一窍不通,无聊地转来转去。

 这几年,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越建越多,硬件越来越好,但你收藏了很多垃圾,许多东西是走后门凭关系送进去的。现在一些国外美术馆,经常有中国人主动送画,回来就宣传炒作自己。

 所以说起来,现在的问题,不光是艺术教育,还有艺术场馆、大赛评奖、市场,全方位都有问题,而问题的背后,其实就是一个体制问题。

 南方周末:您还有一个论断也比较让人吃惊,中国美术比非洲还要落后,为什么?

 吴冠中:我们以为非洲艺术很落后,后来我到非洲一看,他们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艺术,反而比我们现代很多。我们的人为障碍使我们落后了。

 南方周末:您谈到艺术里技术是基础,境界最重要,可以诠释一下吗?

 吴冠中:这个境界就是感情的真实。技术只是一个手段,学技术比较容易。情怀是多年的人格,多方面因缘修来的结果,这个是最重要的。

 南方周末:您和朱德群、赵无极,三位同学都是法兰西学院院士,您怎么看待你们的差异和人生选择?

 吴冠中:院士之类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也不羡慕这个院士。后来法国人选择我当了院士,我很意外。我和他们是同学,是很好的朋友,他们在国外发展得很好,我替他们高兴,他们在法国自由地开花,是法国花园里的玫瑰花。我回到祖国,面朝黄土背朝天,是鲁迅作品里写到的腊梅花。

 我是这么一步步苦出来的,这样的经验也只有我有,生活和命运造就了我的作品。

 南方周末:您老讲艺术格调,这个格调是什么?

 吴冠中:艺术就是真性情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4:07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4:15
一个手艺人手中的三原色:张后访谈诗人、画家车前子

    有关“车前子”还有其他说法,我先说这一个。
    张后:可能稍有点中医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车前子是一味中药?我查了一下“小知识”,车前子为车前科植物前Plantago asiatica L.或平车前Plantago depressa Willd.的干燥成熟种子。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芣苢也就是车前子。我想问一下,你怎么会想到用一味药材用作自己的笔名呢?这个挺奇怪的?是不是年轻的时候,有投身报国之宏愿,想给中国疗伤治病?
    车前子:“杀人有将,救人有医”,那是鲁迅。“车前子”这三个字,合乎我的视觉习惯,简洁之中有变化,也很丰富。汉字单独看来都是美的,组合一起却不一定,“群众观点”,组合嘈杂,也许“群众观点”无非也就是噪音,这样一想,竟觉得这组合还暗藏机关呢。还有“学术性”,组合的中间部分腹中空空,不但空,而且鬼鬼祟祟。写成繁体字会不会有所改变?我刚才说的是简体字。繁体字是另外一种思维。目前的汉语世界有“简体字”和“繁体字”这两种思维(还有第三种思维,虽然它有“体”,却没有“字”,同时在“简体字”和“繁体字”这两种思维中渗透;另外,“简体字”和“繁体字”这两种思维在近十年彼此也各有明显的渗透),前几年我在台湾做了场诗歌表演就叫“台北京•简繁三叠”,那时候对这个话题从艺术层面上感兴趣的人还不多。每人命定也是预订的食物,你不能像雷蒙德•菲德曼那样,接二连三地“冲入阴沟”,这是加油站或者快餐店思维。有关“车前子”还有其他说法,我先说这一个。
    一个极其封闭的小城古城,既小又古……
    张后:最早读你的诗是在《诗歌报》上,是那首著名的《三原色》?不,不对,应该是《朦胧诗选》上吧?我记忆有些混浊了,你的这首诗,《三原色》,是最早出现在《朦胧诗选》上,还是《诗歌报》上?我得问你,这个你肯定是标准答案?这首诗给我印像非常清楚,至今也没有忘掉,“我,在白纸上/白纸——什么也没有/用三支蜡笔/一支画一条/画了三条线//没有尺子/线歪歪扭扭的//大人说(他很大了):红黄蓝/是三原色/三条直线/象征三条道路//——我听不懂/(讲些什么呵?)/又照着自己的喜欢/画了三只圆圈//我要画得最圆最圆……”从这首诗上我才记住什么才是三原色?红黄蓝,要不我总以为是红白蓝?(法国国旗,另有三部电影,红白蓝。笑),这首诗虽短,它却启蒙了我色彩的教育,呵呵,从这首诗也可以读出来车前子,你是一个很倔犟不服输的性格?“我要画得最圆最圆”!你怎么会创作出这么一首诗来呢?当时你已经开始画画了吧?
    车前子:应该是在《青春》上,这本杂志在当时很有意思,一个老太太负责,像女王似的,很有意思。具体哪期,我也不记得了。但时间肯定要比《朦胧诗选》早。《朦胧诗选》应该是看到了《青春》然后收录的。你说你从这首诗读出我的性格,我觉得这首诗只是我的部分性格——我并不倔犟,常常能够服输,所以棋力长不了,很早就学围棋,但我对棋类是一点兴趣也没有,更讨厌麻将,有一阶段我在夜校工作,白天班上没事,就和同事打包分——用纸牌赌钱,这个我倒迷恋过一阵。上月我忘了为什么事,又翻翻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想大家都会装孙子。让我们回忆我们装孙子的美好时光吧。“我要画得最圆最圆”,也就是我装孙子的时光吧。这么说很轻松,但这首诗在当时给我带来的麻烦——你不会想到,你觉得不可能吧,但那时苏州,一个极其封闭的小城古城,既小又古,既古又小,于是有诸种险恶和恶毒在兜售“彩票”,强迫几个诗人和小说家买,于是我就“被中彩”了……唉,那么多麻烦。
    我现在深居简出,禁欲,不喝酒,不发短信,不近人情……
    张后:我现在能读到你的诗很少了,可能原因你公开发表的少,或我阅读的有限……但每一首都能令我记住,我还能想起你最初的一首叫《红屏风》的诗?“枝丫上的金色小花/拱破这一层轻脆的深红/落满半爿房间……”后来你什么时候出版的那本诗集《纸梯》?后来有没有再版?哪里可以买得到?还有你31岁创作的长诗《简谱》和《传抄纸本》我哪里可以读到全本的?据说后一本被喻为是中国新诗史上最为晦涩难懂的作品?
    车前子:你读过《红屏风》,太好了。我自己都没有这一首诗了。当初发表在哪个刊物?我没留底稿。去年冬天,我在画廊里住了个把月,准备画大画,画什么呢,我想画“红屏风”系列,但没想到我曾经写过《红屏风》的。哪天你有时间,把《红屏风》抄一遍送我吧,我留个底稿。你阅读诗歌够多的了,是我问题,我发表得少——如果按今年(观止到十月十六日,也就是今天,我开始回答这些问题,拖了这么久,抱歉)我写作的诗歌计算,谢天谢地,我的《混合着干草和青草》的一个结构四十一的组诗已经完成四十了,另外《刮痧器》《断耳山》等诗我想年底也应该能够写完吧,还有一首准备写十万字的诗歌也写了两万字(我已经讨厌用“行”计算诗歌了,所以我要写一首以“字数”计算的诗歌,我现在深居简出,禁欲,不喝酒,不发短信,不近人情,就是为了要完成这一首诗),这些都不算,没到最后一刻就不能算,我在我写的短诗,我现在就去查一查,我今年写了……三十二首短诗,我发表,今年我发表了五六首还是七八首短诗吧,也不能说少了。诗,又不是葱,要一摊一摊放在那里兜售,葱过不了夜,而诗喜欢留下来过夜。《纸梯》这本诗集里,只有五首诗对我重要,其余的扔掉也行。我自己都没有《纸梯》了。前几年颜峻给我印的《独角兽与香料》,其中有十七首不错,其余是也可以扔掉的。没什么可惜,想想我们浪费掉这么多这么好的精子日子,扔掉一些诗算什么?《简谱》和《传抄纸本》都发表过,在《今日先锋》这本刊物上。《传抄纸本》是节选,我觉得节选了反而想入非非,以致我后来只保留这一部分。这首诗的英译本也只有这些。发表还是需要的,它会让你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可笑的是,今日中国,居然连《今日先锋》这样稍具探索与实验精神的刊物都无立足之地了。当下诗坛庸俗与保守的气氛是另一种“文革”,激进与盲目的红卫兵同志们变成了庸俗与保守——或者说老谋深算的市侩主义的红卫兵同志们了,好吧,好吧。晦涩难懂?一些人觉得我触犯了他们的利益,于是就说我的作品晦涩难懂,是这样吗?好吧,好吧。

    “花言巧语”是我的文学理想。
    张后:读不到你诗的时候,就读你的散文和随笔,幸好,这个,书店可以满足,时不时我就可以在书店买到你的文字,《好花好天》、《明月前身》、《偏看见》、《云头花朵》、《江南话本》、《手艺的黄昏》……不管怎么样,能遇到的我都买,我喜欢你的文字,那种文字充满了机巧,聪智,那种的拐弯抹角的狡黠和光芒,总是出人意外!你什么时候发现你自己具有这种“花言巧语”的才能的?
    车前子:“花言巧语”是我的文学理想。我喜欢鲁迅,在我看来鲁迅是真正掌握了“花言巧语”的白话文作家。废名掌握了百分之六十五,俞平伯掌握了百分之四十五,沈从文百分之二十五,何其芳根本不懂。我反对振振有词,居然也振疹疣疵了。所有的振振有词都是振疹疣疵,一种心理焦虑引发的皮肤病。注意啦,我不是烈士(西湖边的一位诗人说:“老车啊,我觉得你是烈士”。我至今不明白他的意思,但那天我们讨论诗歌,倒也不怎么“拐弯抹角”)。我还有另一种语言:“苦口婆心”,你没有感到吧。周作人的语言就是“苦口婆心”的。要说“花言巧语”,东欧作家才叫“花言巧语”呢,那个贡布罗维奇,那本《费尔迪杜凯》……
    一种血统卑贱,一种是高贵血统。还有混血,还有……
    张后:有个叫瓦雷里的老外说,诗人的任务并不在于表达或者甚至传达的情绪,而是应该激发这种情绪……我觉得你才是这个老外所说的真正的诗人?你写的东西,看似漫不经心,但你把所有该说的话该表达的情绪全隐匿在骨头缝里了,只有那些在回廊反复游走的人,才可能深切的体会你话中的真正寓意和情绪?在文字中你是个坏小子,你顽劣嬉皮,将东西写的最不像个东西?比如你曾给我写《纸上玫瑰》情诗100首的《静女》的短评,很多人说看不懂你写的什么?纷纷质疑这叫评吗?其实我知道这100个评中你写的最好的,你在峰还路转处,竟能道破:“……这个‘静女’在时在刻,为当代熟女乎?”车前子果然是车前子,不像评恰恰才是你的高超之处,不走寻常径,你在许多文章中甚至你所有的文章,你都故意设置障碍考验别人?我想知道你自己知道自己得逞了没有?你是不是坐在一把竹椅子上,看着你的读者在你的纸页中转来转去的,像掉进了迷魂阵法,偷偷笑呢?
    车前子:我家里既没有竹椅,我也从不偷偷笑。设置障碍,这需要智力,但写作毕竟与智力关系不大。这一点,科塔萨尔他好像说博尔赫斯的时候说起过这个问题。诗人谈婚论嫁,往往不如小说家彻底——这彻底是展开,诗人恰恰不愿意展开,诗人是抱住翅膀飞翔的人,所以愚蠢的天空之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小说家们展开翅膀无知无畏地飞翔,掠食着黑眼或金发。而诗人,也许诗人根本不需要翅膀,他说飞,就飞了——这是直觉,绝对不是智力。设置障碍是需要智力的,或许我是我的障碍,或许我不用设置就有障碍,也就是说我不需要智力不需要设置就能直达障碍之地,但我对这种偏食并没有过量的兴趣——卡夫卡之后的文学在培养这种偏食……至于“在文字中你是个坏小子”,好吧,坏小子,我倒认为是卑贱血统呢。文学里有多种血统,一种血统卑贱,一种是高贵血统。还有混血,还有……我也搞不清,反正我觉得拜伦、乔伊斯、李贺、鲁迅的血统在文学里属于卑贱血统,而……就说那个油头粉面的徐志摩吧,血统高贵得很呢。我为我的卑贱血统自负,自负也就自负这里吧。对了,掉进自己前世布下的迷魂阵总比掉进他们给我的迷宫要好。要好吧,多年以前我对“反洛丽塔”说我们要好,想不到结果却那么坏。
    你愿意的话可以拿来换我的近作。
    张后:我手中仍然深深珍藏着你上次送我的那幅小品,它可能是我的家宅中最为珍贵的一件当代诗人的“文物”?你现在画作比写作多吗?我的意思是说你画画的时间比写作的时间多吗?我最近一两年没有在书店看到你的书,前年你说你用老车为名写了几本书,不知出来没有?我还有个疑虑,你改名为老车,你不担心读者不认吗?车前子已是一个中国文化的品牌,而叫老车的我估计比比皆是,你不怕影响你的作品的销售?
    车前子:我今年以来画得好一点了,那幅小品,你愿意的话可以拿来换我的近作。
    我现在就正与陈词滥调战斗。
    张后:我边写这个访谈的提案时,边在网上查看你的相关资料,不巧我刚好看到了当年李冯访谈你时发生的事,正好也是第8个提问,你的回答令我有些止步有些犹豫不决,你说访谈就是让被访者吐痰,哈哈,这只有你车前子能够想得到,否则别人哪里会往那方面想呢?我访谈了二十余人了,也没有一个人提出过“谈”和“痰”的说法?你这个车前子,稍不留神就会被你绕进去?文怀沙有个什么弟子叫崔什么吧,他自己号称自己是五百年一奇才,我看你车前子乃五千年才出这么一个的姑苏才子?

    车前子:我不是才子。我一直有战斗的梦想。我现在就正与陈词滥调战斗。
    我有点累……
    张后:一晃你在北京居住已十载,前几天有人曾疑惑:苏州的车前子快变成京城的车前子了?其实我觉得车前子是永远的苏州车前子,他骨子的血是苏州血,他的梦里的魂是苏州魂?我发现你经常悄悄的一个人回去苏州?为什么?是为了写东西,或去寻摸一些陈年旧事?
    车前子:我有点累,请允许我引用一段旧稿:“善骑的祖先,骑着白骨,上完一个婊子,要上第二个。轮子擦热街道,急转,夏天传高处,一片树荫,一个热爱徒步的祖先。骑着书,树荫里,鸟头急转,他翻山越岭,反清复明。一个人的秘密组织,博学是成员,孤傲是领袖。连博学都可以不要。夏天骑着树荫,难道树荫没骑着夏天?翻山越岭,我和祖先相互骑着。”明白吗?我想我自己都不明白。
    我也会种仇恨、愤怒、谎言……
    张后:车前子也写小说,这我还头一次知道的,据你已写成的《中国语文》、《小说与插图》、《帝国的株连》、《北京蚂蚁》、《男人性感香水版本》、《或足球或漫画或追杀》、《村里故事》等十余种中短篇小说(实验文本),我真的很想看,强烈吸引着我的好奇心,不过我想问你,你的小说和你的随笔有什么大的区别吗?或你写小说和写随笔、写诗有什么不同?或者你写小说和写随笔、写诗和绘画有什么不一样?
    车前子:在我看来,在我自己看来,都是一样的。我把我自己比喻为一块地,无非这里或者这个季节种出了韭菜,那里那个季节种出了水稻,地还是一块地。当然有时候韭菜水稻种烦了,我也会种仇恨、愤怒、谎言(我更喜欢这个时代的谎言,因为它如此赤裸裸)、噩梦、阴毛、恐惧、委屈、轻浮、低三下四、不要脸、背叛、不忠不孝、零碎、吝啬、后果、狂欢、离谱、怀疑、锡矿、南方、床单、格格、不懂、病毒、互联网、对手、图书馆、美术馆、美树馆、古琴、姑且、茴香、饭店、名物、学生、笔法、好色、星星、号码、狗屁、贱民、咸水妹、五香豆、法师、法国阿Q的法Q、法律、法制办、法官、法令、法法、闰五月是一个上火的季节一点也不残忍只是、啊哈和啰嗦。
    1949年以来的教育体制太糟糕了……
    张后:我看到你的一篇旧文,上边谈了一些你对教育的看法,“……菜是一只一只炒出来的好吃,就像一个班级的同学一多,教育质量自然就成问题。老师忙不过来。菜一只一只炒,是带博士,但现在博士好像也已太多了。换个比喻,菜一只一只炒,是一夫一妻制,是灶台上的社会法则。但现在吃饭的人太多了,厨房里也只得妻妾成群外加情人姘头萝卜青菜鲍鱼咸肉一锅煮……”哈哈,这篇文章写的妙哉,我朋友中有个女诗人一直没让自已的孩子上学,她自己教,有点私塾的意思,我不知道她现在教得怎么样了,没有去问过她,你说现在私塾教育可行吗?诗人教孩子将来能不能教出来一个诗人出来呢?
    车前子:1. 现在私塾教育可行还是不可行,让有这方面实践经验的人回答吧。但也不能有范文。1949年以来的教育体制太糟糕了,所以此刻我们才会对私塾教育抱有幻想。我的想法是:它也靠不住。别指望在愚民政策的大网之中有什么会飞的好鸟,你们这些菜鸟,农贸市场的菠菜鸟、咸菜鸟,我不想看见你们。
    2. 诗人教孩子,如果教出来的是一个人,这样才好。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孩子教诗人——我儿子教我不要看国产电影刚看个开头就说导演傻屄。

    车前子:原名顾盼,又名程予。1963年春生于苏州,1998年初在北京居住至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表诗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表散文,出版有诗集《纸梯》、《怀抱公鸡的素食者》;散文随笔集《明月前身》、《手艺的黄昏》、《西来花选》、《偏看见》、《云头花朵》、《江南话本》、《缺一角的拼贴画》、《鱼米书》、《好吃》、《中国后花园》、《品园》、《好花好天》等十七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作家协会理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4:19
同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军旅画家——梅肖青访谈
来源:《四川美术》 王迎梅

0) this.style.zoom=zoom+"%";' alt=看详细信息 src="http://www.scart.com.cn/mxx/ascx/view.pic.aspx?vmapid=12&vid=8008&vshowtype=1&vsize=600" border=0>

梅肖青 
    梅肖青:1930年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1949年参军,历任昆明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组长,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昆明中国画院副院长。主要作品有:油画《情报》、年画《欢迎大军进营房》双双获西南军区文艺创作一等奖,《进驻昆明》、《太平渡口》等。版画《迈步》入选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并赴苏联展出。《晨歌》、《早春》、《照相》、《战地记者》、《今夜星光灿烂》等入选全军二届美展,获50-60年代鲁迅版画奖。国画《踏遍高原千里雪》获全军三届美展优秀奖,《在河之洲》获全国首届风俗画佳作奖,《昨夜风雪漫高原》、《难忘的泼水节》、《山寨梨花》、《渡口》、《金沙江畔》、《雨后》等获云南文学艺术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毛主席纪念堂及国内外人士收藏。出版有《梅肖青画选》、《梅肖青绘画精品选》、《梅肖青国画集》、《梅肖青写生画集》。生平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家年鉴》、《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外古今名人肖像》等多种典籍。
王迎梅(以下简称王):冯牧曾说:“您是同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一位画家。”请您谈谈您的军旅生涯。
  梅肖青(以下简称梅):1949年,我19岁,刚好高中毕业,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从小就喜欢美术,很想上美术学院继续我的梦想,但是家里很穷,在亲戚之间辗转流浪,完全是靠他们的周济,我才勉强读完了高中,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当然就更没有条件去上美术学院了。
  正在我为我的前途茫然的时候,南昌解放了。我随着人群观看解放军的入城式,看到在队伍前面有一幅巨大的“在毛泽东胜利的旗帜下前进”的画像,气势宏大,让我眼睛一亮。后来又看到四兵团的战绩展览会上有许多描绘战争的图画,让我很意外解放军里还有画家。紧接着南昌街头出现了四兵团文工团招兵的广告,我一看这正是大好机会,就去报名了。参军后,凭着一点爱好,进入了美术股。吃饭不成问题,而且革命同志之间的感情、部队对我的关怀,都让我觉得非常温暖,感觉自己有一个家,不再是到处流浪了。
  部队里,有很多画画的,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我从他们身上学习油画,学习水彩,再加上我自己对美术的爱好,一边干一边学。组织上也很重视,有机会就派我们出去学习。
  应该说,在我痛苦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家,而且是搞美术,正实现了我的梦想,让我感觉有些一步登天。这是历史的巨浪把我卷到部队,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一到部队后就像钉子一样钉到部队了。从南昌一路走过来,最后到云南,就在这里扎根了。我参军是1949年,所以冯牧同志说,我是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画家。
  王:军队生活对您的创作有哪些影响?
  梅:军队对我的创作影响太大了。我一参军读的文艺理论就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它反应了文艺创作的规律,“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我们是深信不疑的。它开阔了我的思想,教导着我怎么画画,怎么搞文艺工作。
  我的创作和部队是密不可分的。我首先是个军人,是部队的文艺工作者,要反映部队生活,这是我首要的任务。所以每年我都下到部队去,起码有三个月或半年的时间我都在边疆跑。云南的各个哨点、哨所都是分散在山高的地方,非常艰苦,我都几乎跑遍了。当时很年轻,有追求有理想,不以为苦,想要深入斗争最前线,深入到部队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感情。
         
                             油画《情报》1953年

         
                        油画《进驻昆明》1961年

  王:您早期创作的油画《情报》和《进驻昆明》都有很大的影响,能够请您详细的介绍一下它们的创作过程吗?
  梅:《情报》就是我深入生活的结果。1953年,建国刚三年多的时间,大城市基本解放了,但是边疆还比较动乱,云南境外是国民党李密的残余部队,境内还有反动地主土匪武装,情况相当复杂,斗争很尖锐。部队把我下放到金平体验生活,我先在连队生活三个月,最后再到民族地区去深入调查研究,就到了中越边境。那时越南没有解放,境外都有残匪,军民团结保卫着边疆,部队没有营房,都分散住在老百姓家里的,为他们扫地挑水,跟老百姓接触的非常密切,部队从老百姓那里得到很多情报,老百姓依靠部队来保卫。当时有很多先进人物,其中有个民兵英雄叫邓大妈,是瑶族的,常在漆黑的风雨之夜,跑去苗寨部队驻地报告匪情。邓大妈的事迹激励我,我就这样创作出了《情报》。后来,《情报》参加了在重庆举办的第一次西南军区文艺检阅,获得了西南军区文艺创作一等奖,并被大军区作为礼品送给了毛主席。
  1961年,昆明军区筹建军事博物馆,我受命创作《进驻昆明》大型历史画。1949年我当时坐在卡车上进城,农民、工人、新闻记者齐聚街头,非常热烈。我一个小兵,参军就见到这个场面,感受很深刻,所以创作轻而易举。画里面的冷暖关系等,油画技巧相比《情报》都有了很大提高。
  王:应该说,您的油画已经有了广泛的影响,可后来是什么原因使您放弃油画,而转攻国画呢?
  梅:上世纪50年代我是迷油画的,同时也在搞一些版画,当时我对国画看不起,觉得几笔画太简单了,最后开始转攻国画,是我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美术馆工作两年时受到的影响。
  1959年国家军事博物馆修建,当时从各军抽调美术工作者去参加设计,我因为《情报》在重庆的西南大军区文艺检阅中崭露头角,就有幸被抽调上去了。在军博中有很多有名的军旅画家,像黄胄、高虹、何孔德等,我就像海绵一样吸收。同时军委总部还邀请李苦禅、叶浅予来作画,我都细心地看,才了解了国画的创作过程。再加上在故宫看的画展,感觉文人画特别是写意画是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在观念上开始有所转变,慢慢体会到国画很深厚,技术性很高,觉得国画了不起。所以在军博两年对我眼界的开阔,对我各方面的修养都是很大的提高。从军博回到昆明,我就开始画国画了,第一幅就是《踏破高原千里雪》,立即得到了肯定,坚定了我画国画的决心。
         
                      国画 《踏遍高原千里雪》1964年

         
                           国画《难忘的泼水节》1977年

  王:请您介绍两幅您比较满意的国画作品。
  梅:刚才说到的《踏遍高原千里雪》,可以说是我国画的代表作。60年代初达赖喇嘛叛变,牵涉到整个藏族地区,云南军区当时派去了一个团到中甸,也就是现在的香格里拉参加平叛。战斗地区的地形相当复杂,山很高,沟很深,没有公路,山上都是羊肠小道,只能骡马走。叛匪处于被动状态,我们部队主要任务是追,山路艰难,后勤的物资补给难以跟上,所以当时都是“渴饮岩泉溪中水,饥食雪拌糌粑面”。藏族高原的青冈树枝桠很密,像刺一样的,棉裤一层层地被刮下去,最后都变得残破不堪了。不仅吃穿困难,而且经常露营,藏区很荒寒,跑一两天都没有人家,于是在雪地上扒个窝,披上雨衣一躺就睡了,生活真的是非常艰苦。我1962年随他们在那里生活了四个月,心里很感动,战士为了保卫祖国,吃那么多的苦,我就要画他们。但是怎么画呢?在部队考虑了几个构图,但是觉得太直白,没有余味。回来后我继续苦苦思索,就翻自己的速写,有一天翻到两个战士在那里补袜子,灵感的火花一下子就着了。构思的过程中画成了一个上尉带着一个士兵。此画1964年参加全军三届美展,在北京轰动了,获得优秀奖,《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美术》等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发表。
  另外一幅比较优秀的作品是《难忘的泼水节》。我曾经三次近距离的见过总理,对总理很有感情,很钦佩他的魅力、人格、人品。总理逝世以后,全国一片哀悼之声,我心里想着总理,也是很感慨的,有个强烈的愿望要把总理画出来。当时正好准备参加全军举办的四届美展,就想起思茅那个镜头了。1961年我在思茅,总理从景洪参加泼水节回来经过思茅,在车上向群众挥手致意,这是我最近距离的一次看到他,那器宇不凡的风采,深深印入我的心中,所以就选定了总理到西双版纳过泼水节这个题材。1997年人民大会堂出版一本画册,主题是“人民的好总理”, 专门邀请我复制一张《难忘的泼水节》,经过深思,我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创作了《永恒的祝福》,采取了简约的手法,强调总理泼水的形象,最后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版画《晨歌》1954年

         
                                 版画《早春》1963年

  王:您在版画创作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创作了《晨歌》、《迈步》、《早春》等一批优秀的版画作品,还获得过鲁迅版画奖,请您谈一下您的版画创作历程。
  梅:最早我进入美术创作就是版画。1947年高中一年级的时候,我的美术老师参加了桂林进步文化运动,向解放区学习刻版画,通过老师介绍,我也看到解放区许多好版画,同时他也教我怎么起稿,怎么下刀,在他的帮助指导下,我开始搞版画,到部队以后继续创作。1957的《迈步》,是云南老太太教她的孙儿走路,很有乡土气息,后来出国在苏联展出过。我自认为最好的是《晨歌》,那是反映阿佤山士兵的生活。阿佤山的云非常美,在清晨之后天气比较冷,云层潜伏在沟里面,太阳一晒就升腾起来了,气势非常大。这个时候,部队上早操,战士们面对飘扬的五星红旗,引吭高歌,一派斗志昂扬的风貌。《早春》也是很美的,构图很奇特。
  我的很多版画都是五、六十年代创作的,在全军各届美展中展出,后来因此获得了鲁迅版画奖。
  王:您的作品多以西南边疆风情和边防战士生活为题材,为什么对这一类题材情有独钟?
  梅:我常年生活在云南,云南的高山大川、边防哨点,我几乎跑遍,跟群众、部队关系很密切,我不能脱离这个环境,只有这个题材激励我,冲击我的感情。后来离休以后,我还画了很多云南风情画,是云南的红土地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
  王:回顾您的整个艺术历程,您有些什么感悟?
  梅:作为部队的一个文艺工作者,我尽了我的职责。
    2006年在举办我的艺术回顾展的时候,我总结这一生,我说了这么几句话:美术之道,贵美贵情,感悟生活,我画我心。画一张画,首先要好看,要吸引人去看,看了之后,要让人得到一些东西。这就要有情,中国固有的传统叫做诗情画意,光形式好看不行的,要有内容,要有先进的思想,所以说贵美贵情。情从哪里来呢?要感悟生活,通过感受,变成我心里思考,我画我心。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4:20
花开时节动京城 我花开时她花杀
——访杭州民进书画院院长、李氏国花创始人、著名牡丹画家李明先生



提起画家李明,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笔下那些神姿绰约、风韵尤醇、富贵倜傥的“国花”--牡丹。


中国历代画牡丹者众多,其作品大同小异,均是一些花枝招展,脂粉浓烈之作,而著名画家李明先生笔下的牡丹却生机勃勃,犹如出水芙蓉,滋润透彻,艳而不俗。究其原因,先生道出一番肺腑之言:“其实我画牡丹纯属是对生活的感悟,不奇、不怪、不狂、不特,尊重生活,高于生活,是我的创作之本。闲时我嬉奴捕一些西洋画的技法和原理,来填补我作品的未尽之处。”先生的牡丹如此受到大众的喜爱,正是因为这些作品蕴育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她朴素而典雅。


牡丹象征着富贵,象征着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而这正是人们追求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与先生接触,你会因他诚恳朴实的态度,谦逊幽默的谈吐而一下拉近彼此的距离。他生长在美术大省的浙江杭州,受当地传统文化及祖父辈书画艺术的深刻影响,自幼酷爱书画艺术,虽家境充裕,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和勤奋刻苦的精神曾就读于我国多家美术院校。十余年的寒窗生涯成就了他对色彩、造型、创作基本规律和技法的基本功。尔后,他潜心研究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洋绘画等表现手法,努力捕捉西洋画中的透视、明暗、空间、质感等表现方法并熔入于中国画的笔墨趣味中,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入手以古人为师,兼法造化,并不断求艺于当代南北画坛大家,孜孜不倦,终能别开生面,展示出笔底波澜。他的画中回荡着一种大自然的磅礴生命之气,形成了鲜明生动、清新向上、雅俗共赏的个人风格。


近年来,先生的牡丹作品更是名扬海内外,他那牡丹图,分别被陈列于国家多处重要场所、机场、高档宾馆饭店、博物馆、纪念馆等。他的牡丹作品还被国家有关新闻出版机构大量印制成年历、贺卡,传遍千家万户。自90年代以来,先生的牡丹画风格日趋成熟,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的一些大型书画展,有的作品还长期流芳于各风景胜地,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篇章。作品深邃的内涵,幽然的意境,倾倒了无数拨中外观者。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绘画是一种无国界的世界语言,她能生动地概括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并告知人们其全部内涵。中国画作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必将会永远释放着她特有的清香。”

身为一院之长的他,除了大量的行政工作和书画创作之外,社会公益活动占去了他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每遇到书画扶贫赈灾活动,先生都毫不推辞地为灾区人们“慷慨解囊”欣然泼墨挥毫,以一幅幅画作表达其关爱之情。他说:“作为一个社会人,我的作品理应属于社会,能以此为社会需要尽绵帛之力,我感到十分欣慰。”
〔韫/文〕

附(画家简介)
李明石煜,1963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现为杭州民进书画院院长、高级画师,全国多家书画家协会副主席、理事,杭州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牡丹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东方美院客座教授,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一级美术师。

作品擅长中国花鸟画兼工中国山水画、人物画、篆隶书法、篆刻。自八十年代起,有《兰色小曲》、《富贵仙子图》、《硕果》、《初夏风韵》等数十幅书画作品在首届海峡两岸等国内外大赛中荣获金奖及一、二等奖,同时亦有大量作品及书画活动小传散见于国内多家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和国内部分美术馆、纪念馆、博物馆等艺术藏馆。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末有书画代表作、传略被辑入《中国美术家》、《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①》、《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①》、《中国书法美术界名人名作》、《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及《浙江六家中国画精品选辑》、《西湖风情全国书画名家扇面邀请展作品选》、《杭州美术五十年作品选》等四十余册大型辞书,两千年以来有更多作品及个人传记广见于国内几十家报、刊、辞书和网络媒体。


九八年,因国画牡丹作品独具风格,在众多参赛候选作品中,脱颖而出,名列榜首。故,在北京被评为“全国百杰书画家”。出版发行《李明国画作品选》,《李明书画艺术》等。
    作品欣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4:21
驰骋画坛五十秋——访画家谢海燕
   
    在南京某深巷的一所青藤盘墙的幽静庭院里,我见到了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著名国画家谢海燕。当我步入他的画室时,顿觉满堂生辉:珍贵的彩色陶瓷,栩栩如生的雕塑艺术晶,姿态各异的树根、怪石,隶、楷、行、草书法的条幅,刘海粟大师的字画,四周整齐的书橱……床前一张铺满笔墨纸砚的书桌,是他挥毫奋笔的工作台。
    谢海燕年过七旬,皓首银发,是一位慈祥、文雅、温厚的长者。他用乡音未改的潮州话告诉我:“前年自粤归宁后,大病刚好。你从上海远道而来,下午我特地向有关会议领导请假为你接风。”
    我见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潮州话,便问他:“谢老,你离故乡多久了?”
    提起故乡,好象拨动了老人思乡的心弦,他那挂着文静微笑的脸顿时显得很兴奋。他动情地说:“离故乡40年了,只回去过两次,常做故乡梦啊!游子的心呀,什么最亲?家乡最亲!前年赴汕头参加元宵画会,坐在车中真是归心似箭,恨不得展翅飞到故乡母亲的身旁。生我者的母亲虽已不在人世,但哺我者是故乡的水。我搞国画艺术是从小受潮州民间艺术的影响。我回去是想看看故乡的变化,亲亲故乡芳香的泥土,吮吸故乡民间艺术的奶汁。我到了潮汕病也好了,人也爽了。”
    望着这位年逾古稀而对南国故乡富有情感的老画家,我不禁想了解他的身世和走上画坛的艺术生涯。
    他1910年3月16日生于揭阳榕城。父亲叫谢桂明,是行驶于汕头至揭阳一家轮船公司的一个职工,因家贫没上过学,只识得几个字,为人忠厚老实,喜爱潮州音乐,能操“二弦”。母亲叫陈美姣,是渔湖一家贫农的女儿,贤慧、善良、勤劳,也没上过学。但从学唱潮州歌后,却能看懂《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东周列国》《镜花缘》《儒林外史》《红楼梦》《今古奇观》等章回小说。只能读,不会写。亲属中的伯父、舅父和两个弟妹,都因家贫到海外谋生而客死在海外。父亲因自己没有文化,很想培养自己的儿子学有专长。谢海燕从小喜爱读书,更喜爱有插图的章回小说,经常临摹书中人物画像。潮汕的音乐、戏剧、绘画、雕刻都很发达,各具特色。元宵节五彩缤纷的花灯更使他喜爱。他从小学会拉椰胡、打扬琴。 6岁入学,到竹巷静远女学幼年班读了一年,后在谢氏私塾读了2年“老书”,如《幼学琼林》《三字经》《千家文》《千家诗》等。9岁入觉新小学。老师谢式文是一位古文基础深厚而喜爱书画的师长,也是谢海燕幼年时书画的启蒙老师。他除教学外还常叫学生临摹自己的作品和画谱《芥子园》《醉墨轩》等。13岁进英国长老会福音高等小学,第二年入美国浸信会真理高等小学当插班生。1924年真理小学改为中学,他的班级成了真理中学第一班。福音、真理两所学校都以《圣经》为必修课,他又看了不少宗教画,这给他后来学西洋画史提供了基础知识。这两所学校都注重英文和国文。真理中学校长是美国牧师。他先后读过《英文津逮》《泰西五十轶事》《鲁滨逊漂流记》。福音学校教国文的是清末监生谢鹤年,真理中学是廪生林拱棠、举人林家桂。他们教《史记》《古文观止》《诗经》《孟子》等。图画课学铅笔画、色粉笔画、水彩画等。这些都是他感兴趣的课目。
    15岁那年因祖母去世,家里又修了房子,父亲负债累累。他辍学了,在家自修,靠查字典辞书,向人请教自学初中课程。同时他又自学作画,为人家画扇面,画肖像,并把家里新修的房子四周的墙和窗都画上画。第二年又到真理中学复学。因家境无法给他念到大学,便从学画上发展,后来他到汕头学画。
    1926年,他考进汕头轶士美术学校。这所学校是由一位中学美术教师侯杰所办。它是一所商业性质的不正规的职业学校。他学的是西洋画科,主要是临摹西洋画、舞台布景、照相布景等。为提高艺术水平,他买了不少有关美术方面的书来看,如蔡元培、刘海粟、吕徵、陈抱一等人著作的有关美术史、绘画、美学艺术教育等,使他初步懂得怎样做一个真正的画家,摸索着学画人像及写生和静物风景画。因此,很受侯杰老师的赏识和赞扬。他只学了半年,便被留下来任教。
    1928年,他考进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科当三年级毕业班插班生。该校以西洋画科和文科闻名。该校校务委员会主席兼西洋画科主任陈抱一教西洋画。陈望道教美术理论课。为了深造,他婉言谢绝了汕头侯杰老师的邀请回汕头任教。在征得父亲同意后,父亲卖了一块田筹得一笔资金,又加上侯杰老师和艺大同学黄臻芳等的资助,东渡日本留学。
    1930年3月,他乘日本邮船“长崎丸”赴日本。他先在东京第一外国语学校学日语,秋季便进东京帝国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习绘画和美术史。校长是北呤吉,教务长是著名东方美术史论家金原省吾。著名西洋美术史权威坂垣鹰穗和一氏义良也在这所学校任教。在他们教导下,他把兴趣集中在美术史研究方面。第二年,他患了肺结核病,又因日本币制改为金本位,日汇猛涨,中日关系也恶化,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国。他带回来很多美术方面书籍,回到上海后从事美术史方面研究。因日夜操劳,他旧病复发,口吐鲜血,在黄臻芳好友帮助下去浙江定海舢山公园疗养,并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健康有了好转。1932年夏秋之间,刘海粟第一次旅游欧洲后不久去普陀山写生,途中因遇台风,暂住定海港,在舢山公园和谢海燕邂逅相逢。这也是一机遇。两人纵谈中国画,西洋画、艺术创作道路及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等等。谢海燕在艺术上的造诣及其对事业追求的精神,深为刘海粟所赏识和器重。刘海粟希望他到上海美专任教。但由于谢海燕已受聘于郑午昌先生,答应身体康复后到上海汉文正楷印书局任编辑部主任。兼任《国画月刊》主编,只得以后在美专兼课。当时黄宾虹任《国画月刊》编委。
    刘海粟回忆说:1934—1935年,我再次赴欧洲主持中国画,谢海燕到“一品香”为我送行。我一回到上海便与郑午昌商量要他同意让谢海燕到上海美专主持教务工作。郑午昌见我诚意,也希望谢海燕有更广阔天地去施展抱负,便欣然应允。半年后谢海燕任上海美专教务长。由于他工作一丝不苟,深得学生爱戴。当时他只 26岁。刘海粟回忆说:“1935年9月21日,蔡元培、叶恭绰两先生为我洗尘。我把海燕介绍给两位前辈以及同座的吴湖帆、王一亭等海上名人。1936年蔡元培70大庆,海燕与沈钧儒、黄炎培、陈树人、于右任、马寅初、许寿裳、张学良、林语堂、黄自、萧友梅、李四光等先生一起签名发起成立子民美育研究院。”
    1937年,他回家乡探亲,因抗日战争爆发,交通受阻,母亲患病,未能返校,便任家乡蓝田小学校长。1938年暑假接刘海粟电报后,即回上海美专执教,竭力维持在风雨飘摇中的上海美专工作。 1939年春,上海租界沦为孤岛。为了支援抗日前线,刘海粟与医师公会朱扬高、丁惠康,以及吴湖帆共同联络了13位收藏家举办《中国历代书画展览会》,展出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珍品,如文天祥、史可法、黄道周、倪元璐、邓世昌、林则徐等人书画。展览会门口海报和会标写着“展览先民遗迹,表现民族精神”,并发动上海的《文汇报》《大公报》出整版特刊宣传。许多人参观后,在忠烈遗迹面前赞叹不已,激发了民族精神,展览会万余元收入都购买药品,支援抗日。刘海粟又联络了王个簃、王一亭、吴东迈、诸闻韵、诸乐三等人举办《吴昌硕先生作品展览会>。上述展览会都由谢海燕具体协助。展览会结束不久,谢海燕陪同南洋华侨领袖范小石去看望刘海粟。谢海燕力主请刘海粟去南洋开大型画展,义卖抗日。刘海粟欣然答应。刘把上海美专托付给谢海燕,由他任代理校长。刘又把寄存在四行保险库的两大铁箱古画的钥匙和印鉴都交给他保管,并劝他住“海庐”家中,以便工余时作画休息。临别,刘海粟对他说:“学校可办则办,不可办就关门。家里有笔纸可作画。现在物价飞涨,筹款极难,这个担子太重了。”谢海燕对他说:“你安心去,我发动美专师生,源源不断地作画寄去,学校也不夭折,总要支撑下去,决不负重托。”1989年刘海粟回忆此事时,曾赋诗:“隐隐彤云动地来,离家去国不须哀,茫茫长夜宜珍重,各尽春回待怒雷!”刘海粟在新加坡、印尼的画展很成功,所得1200万元巨款寄回贵阳中国红十字会,支援抗日救国。1941年11月23日,谢海燕在上海美专建校30周年纪念会上,提议给刘校长写慰问信,全校师生都签名,这是刘海粟在南洋收到来自祖国的最后一封信。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谢海燕和上海美专部分师生取道杭州,赴金华参加国立东南联合大学。谢海燕先后任国立东南联大、国立暨南大学、国立英士大学教授兼艺术专修科主任。日军紧逼金华后,东南联大师生撤往福建北部建阳。建阳是福建西北一个文化古城,以“宋版”书业闻名。清朝时因瘟疫流行,地广人稀。暨南大学在此建立战时校址,随之东南联大也迁来。由于铁路沿线城市相继沦陷,水陆交通阻断,上海各大学师生未能内迁。 1941年,何炳松校长暑期将联大文、理、商三院师生与原暨大文、理、商三院师生合并上课,另设法学院和艺术专修科。谢海燕作为暨大校委会成员参加校务会议。当时暨南大学艺术专修科教室设在建阳县城童游街西头的先农祠,任职教授只有4人。谢海燕教西洋美术史和艺术概论,倪贻德教素描、色彩画及创作,潘天寿教中国画和书法,俞剑华教中国绘画史和美术技法理论。四人原来都是上海美专教授。1944年潘天寿被任命为国立艺专校长,邀谢海燕同去重庆任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长。抗日胜利后,谢海燕回上海任上海美专副校长。谢海燕40岁生日时,刘海粟和潘天寿合作画一只雄健海鹰相赠。
    50年代后他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全国美协常务理事,江苏省美协副主席等职。
    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有的已蜚声画坛。他的作品隽永,意境清新,独具一格。郑午昌评其画“深邃典雅、一如其人”。潘天寿赞其画的松柏以篆笔入画,浑古遒劲,力能扛鼎。刘海粟称其作品“气势豪雄,别有玄旷之致”。他的一些作品曾在苏联、奥地利、伊朗等国展出。不少作品为国内外的博物馆、美术馆所收藏,他最近的新作《夜鹰图》被选送全国美展。
    我请他谈谈对潮汕美术的看法。他说:“我在画坛上虚度了50多年,虽受了不少挫折,但对故乡的美术事业却一直挂在心上,惭愧的是没有贡献。当我在故乡见到不少后起之秀的青年画家时,内心抑不住喜悦。他们的作品有浓厚的南国侨乡生活气息,风格多样。潮汕是著名侨乡,也是艺术之乡。无论是潮州音乐、戏剧、彩瓷、木雕、石雕、剪纸、刺绣、泥塑、工艺美术等等,都有其独特的潮州风格。刘海粟大师曾说,潮汕名画家不少,在国画艺术风格上形成一个潮汕画派。”
    谢老侃侃而谈,半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当我依依不舍向他握别时,深深感到他的手上有一股催人向上的力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4:22
采访画家崔全成
                                   访谈/韩振滨
问:
这次参加特米斯的新具象十人展带来了哪些获奖作品?
画家崔全成:
《家居荣华富贵地》,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的一幅作品。
在中央美院获过中央美院王嘉廉高等学院奖的二等奖,河北省油画金奖,获得过很多奖项。

问:
这幅作品的表现性和视觉冲击力都很大。
画家崔全成:
是表现农村题材的,吸收了民间的很多东西,不是学院派的写实的那种比较深沉的画法,调子打得很高。

问:
很符合那个时代的暴发户的一种生活格调。
画家崔全成:
没错,他们富有后喜欢表现自己,盖新房、贴那种颜色非常鲜艳的大瓷砖,骑着大摩托车。那种喜悦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问:
它代表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成果,虽然他们暴发得比较快、比较浮躁,但是确实代表了一个成果的东西在里面。
画家崔全成:
没错,也记录了那个年代比较真实的东西。

问:
能否从新具象的角度谈一下您的创作风格。
画家崔全成:
我八九十年代画一些非常写实的东西,两千年以后风格就变了,跟咱们这个主题是吻合的,也就是新具象的表达方式,因为什么,当代的题材不能用旧的方式表达,因为有很多因素、符号在里面,必须从造型、题材和色彩上跟当代这个特点相结合。不能脱离这个,所以这次办的新具象展很好。

问:
具象绘画大师贾科梅蒂有一句话 :“传统和写实只是在摹写一只杯子放在桌上的样子”。在新具象画家看来,应该是“你所摹写的永远是某一瞬间所留下的影像,你永远不可能摹写桌上的杯子,你摹写的只是一个影像的残余。” 我们所理解的新具象绘画是艺术家对心灵和艺术的直觉把握,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坚定绘画是以一种纯视觉形式去理解世界。
画家崔全成:
对,这个“新”体现在对当代艺术的一种表现,表现当代的东西要用新的语法、题材和色彩,比如我的很多作品用特别艳的颜色表现农村的题材。就像《皮影人》,是想呼吁一下,在当代西方文化冲击我们国家的同时,传统文化不能丢。就像歌曲大赛,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原生态的东西,现在也拿了出来。现在都在往回找。这个皮影人搞了一辈子的皮影,现在就很冷落。这位老艺术家也很无奈,作品里有样板戏阿庆嫂的形象、日本兵和古代的人物,都是很早的皮影戏里的人物。

问:
是呼吁民间的东西,民族文化,像京剧、样板戏、黄梅戏将来都是需要保护的。

画家崔全成:
对的。

问:
能谈一下您对特米斯的印象吗?
画家崔全成:
我们这几位大部分从美院毕业的,这些画不是为应付这次展览而作的,我的画有些是2001年创作的,包括一些毕业创作的作品,它们都不是行画。为什么选择特米斯艺术馆,因为艺术馆还是够品味,从硬件到软件都是一个具备一定格调的规范化的艺术机构。要不然我们不会拿那么大的画。

问:
这次参展的部分作品是在美术馆举办的《今日美术大展》和《精神与品格》等国家级展览中的入选作品,我们也非常有幸邀请您过来。
画家崔全成:
我也非常荣幸,其实就是兴趣相投的人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艺术简历  

崔全成,1958年出生于河北邯郸。2001年——200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现在中央美术学院读油画艺术硕士。任教于燕山大学。

主要参展及获奖
1992年  中国广州,首届艺术双年展。提名奖。
2002年  河北省油画展。金奖。
2002年  中国当代油画名家邀请展。
2003年  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选作品展。
2003年  中央美术学院“王嘉廉油画奖”作品展。二等奖。
2004年  河北省美术作品展。银奖。
2004年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广州美术馆收藏)
2004年  自然与人——第二届当代油画风景展。
2005年  为首都博物馆创作大型油画“元代积水潭码头”。
2006年  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
2006年 今日中国美术大展。
2007年 中国油画名家艺术邀请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4:24
画家马海方的故事




       马海方沉静、稳实,平时很少说话,他靠画说话,画却把他说成了名人--
       从海外回来的谢慧平,在北京办起了画廊,她的画廊取名“文饰画廊”,而她在画廊的大宗生意却是做画框,京城里许多画家特别是外国人都喜欢找她定制画框,不久她发现一个署名马海方的画好象特别多,不少外国人都十分得意地向她展示收藏,而收藏中最得意的作品,也总是马海方所画,精明的谢老板开始寻找马海方。

  这位马海方我恰巧认识,他京味十足,留“板寸头”,着白T恤,一身规规矩矩,再加上总是一脸谦和的笑容,憨厚、沉静,让人觉着他是四合院小家里那种任劳任怨的 挣钱男人,然而他就是那位谢老板极想认识的画家。

  马海方自美院毕业就一直供职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书画》杂志。他喜欢画,上班时画,下班后仍留在办公室画,爱不释手的速写本打开生活之窗,让他的创作与生活对话,在他的笔下,全是老北京人的喜怒哀乐,生活小景,有卖花生大柿子的、磨剪子磨刀的、下棋的、杂耍的......活灵活现,味道十足,于是他的画让老人看着亲切,年轻人看着新鲜、外国人更是喜爱......

  三年前一个夏日的晚上,马海方回家照料完孩子,照例骑车去单位办公室画画,恰巧那天骑到和平街上,偶然瞥见“文饰画廊”的招牌,马海方就下了自行车,想进去“溜”一眼,这时画廊刚刚打烊,谢慧平一边忙着收拾,一边为一直找不到马海方下落心烦意乱。这时,一个“土”味十足的男人闯进来,说是想参观画廊,谢慧平没好气的说:“下班了!”随后,不由分说把马海方赶了出来,马海方一向只知画画,不解世事,遇到这样的“待遇”,只好悻悻离去。

  几个月后的一天,正在专心画画的马海方心不在焉的拿起电话,对方一个激动的声音说:“可找到你了!”对方是谢慧平,她急切的在电话里提出要为马海方办画展作代理。后来,他们终于见面了,惊呆的谢慧平自是满脸通红,不停的道歉,厚道的马海方自是一脸微笑,不记“前嫌”。于是几周之后,马海方画展在文饰画廊展出了。让谢老板喜不自禁的是第一天就卖出去8张画,6天展期30幅画全部售出。

  去年“艺博”上马海方是卖画最好的画家之一,马海方做起买卖便沉静不起来,手忙脚乱,忙的不亦乐乎。今年谢老板终于争取到马海方代理,他一下子定了两个展位。要是您本月15日去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的’96中国艺术博览会上,肯定会看见一个精明的画廊老板和一个朴实沉着的画家守在那儿,他们肯定是一脸自信,因为他们都相信,今年还会有好戏可唱!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4:26
一位花鸟画家的艺术人生———龚继先先生访谈
时间:2009-12-10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9年第94期
龚继先,斋名半闲草堂,著名花鸟画家。1939年出生于北京,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为李苦禅先生的入室弟子。擅大写意花鸟画,于八大、石涛用力尤深,对中国美术史论有深入研究。1963年到上海工作后,得著名鉴赏家谢稚柳先生指导,研究古代书画鉴定。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国家重点出版图书《中国美术全集》(60卷)编辑委员会委员,长期主编《艺苑掇英》丛刊,专门介绍中国古代书法绘画艺术。1993年,恳辞总编辑职务,潜心读书作画。现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出版有《龚继先画集》。
近日,笔者对龚继先先生进行了采访,本文为访谈摘要。
华振鹤:龚先生,您是当代著名的大写意花鸟画家和指画家,还长期主持《艺苑掇英》的编辑工作,在介绍古代书画艺术方面不遗余力,借此机会,我想请您谈谈您的艺术历程,您最初是怎样走上了书画艺术的道路呢?
龚继先:说起来,我的父亲从事航空事业,母亲是数学老师,都与艺术无关,可我们家在北京故宫东华门附近,那时的故宫管理不严,孩提时代的我常常在护城河(俗称筒子河)上溜冰,到故宫的草地里捉虫,古文物以及庄严瑰伟的古代建筑都令我着迷。每当故宫里举办各种画展,我总是进去看,慢慢地也学着乱涂乱画起来。祖父见我喜欢,就买了一本《芥子园画谱》让我临摹。以后,我又临摹了宋人团扇和于非闇先生的工笔花鸟画,就这样不知不觉真正喜欢上了画画。1958年,我高中毕业,报考了中央美术学院还有理工类大学,记得美院是以一张工笔花鸟画应试的,结果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矿业学院都把我录取了,最终我选择了中央美院。
华振鹤:进入美院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肯定跟自学大不一样,当时给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龚继先:一进美院,我感觉就像彻底解放了,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学。按照课程,低年级不分科,山水、花鸟、人物、写生、临摹、工笔、写意全都要学。另外,还开设了书法、篆刻、水彩、古文、诗词、中外美术史论、哲学、美学、古典音乐、京剧等系列讲座。我就像入水的海绵一样,拼命吸收。这为我后来艺术上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当时我的系主任是叶浅予,教授有李苦禅、李可染、蒋兆和、郭味蕖、田世光、俞致贞等,校外聘请的画家有潘天寿、黄胄、王雪涛、王个簃、刘继卣等,都是一代名家,是我过去仰慕已久而无法接近的偶像。到了四五年级,开始分科,我进入写意花鸟画工作室,专攻花鸟画,由李苦禅教大写意,郭味蕖教小写意,田世光、俞致贞教授工笔。我们的学生生活很充实,也很单纯。每天上午上课,下午自习时间我常到旧书店看书买资料,那时旧书店好书特别多,而且价格便宜。我还经常去琉璃厂、故宫等处欣赏字画。故宫常年陈列明清书画,每年秋季展出唐宋绘画,他们特别优待中央美院的学生,参观展览不收费。在徐悲鸿纪念馆,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总是亲自接待,对我们想要的随便哪张画,即使是不公开展出的,也会从库房里取出来,挂起来给我们临摹。至于晚上,就更有意思了,我们早早吃完晚饭,结伴到老师家里去,泡在那儿听老师讲画、讲人生,还有很多画坛故事。那时的老师真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特别亲切。比如李可染老师说起齐白石先生,说他的画力能扛鼎。“开起画展来,我们不敢把自己的画挂在他的旁边,因为反差实在太大,太不好意思了。”老师们常说,“现在不要求你们理解,只要求你们吸收、打基础。金字塔为什么高?就因为基础厚,底子宽。这一点,你们以后自会明白。”
我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老师们的影响,接受了“人格高,画格才高”的观念。尤其是李苦禅老师,我们亲眼看到,他工资不高,却常常掏钱为穷学生买纸买笔。后来又知道,他年轻时曾拉过洋车,每天熬一锅粥,粥凉后划成三份,每顿吃一份,他就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完成了北平艺专的学业。后来,1937年北平沦陷,日伪威胁声名远扬的苦禅先生,让他在伪“新民会”任职,遭到苦禅先生拒绝。1939年,他们又以“勾结八路军”的罪名把苦禅先生关入日本宪兵司令部监狱,施以酷刑28天,最后他们不得不放人了事。先生坚贞不屈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
可以说,在中央美院的五年,是我吃“百家饭”长大的五年,优越的艺术环境,为我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营养。所以,我最大的收获和感受,一是视野开阔了,眼界高了,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博大精深。二是懂得了怎样才算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必须达到怎样的精神境界。这两点,令我一辈子受用不尽。
华振鹤:1963年,您分配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这是您艺术人生的一大转折。一方面您得以就教于谢稚柳、潘天寿、唐云、王个 、陆俨少等海派大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您主编了《艺苑掇英》丛刊,在全国画坛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艺术成就,我们且放到下面,现在,您能不能先说说《艺苑掇英》的有关情况?
龚继先:这本丛刊的确很值得介绍,它创刊于1978年,为铜版纸,八开精印本,我从第七期开始参与编辑,后来是主编。《艺苑掇英》这几个字是集陈毅元师手迹而成。从刊名可以看出,起先我们想做成一本范围比较广泛的介绍古代艺术的刊物,因此最初几期有瓷器、大足石刻、四川壁画等内容。几期以后,我们觉得似乎有点杂了,不少读者也来信建议,内容不必太多,不妨专搞书画,于是以后就改为专门介绍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了。《艺苑掇英》的稿源主要来自公私藏家的藏品。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我们差不多跑了一半多,像北京、上海、辽宁、天津、陕西、安徽、江苏等地博物馆。私人藏家则有唐云、邓拓、王己千、周怀民、刘作筹等人的。此外,组稿、挑画、拍照等工作也都由我们几个人完成。记得开始由于经验不足,还曾闹过笑话。如创刊号上,封面选登了清代“扬州八怪”之一边寿民的《芦雁图》,可文字说明把他介绍成明代人,“说明”反而成了说不明。又如,我们在某博物馆看到一件清代四高僧之一渐江的山水手卷,笔墨极好,就选用了。事后总觉得不踏实,似乎有点儿好过了头,后来某次研讨会上,我们提出来讨论,结果断定乃属近人仿造的赝品。就这样,我们吃一堑、长一智,吸取了大量教训。我们边编边学边改,挑画更加严格,紧紧把握“真”的标准。赝品不用说,对于有怀疑、有争论的,我们宁可不用也不迁就。记得有张画,藏主坚持认为是绘于唐代,并以画上某当代名家的题跋为证,我们横看竖看都吃不准,最后还是割爱不选了。就这样,《艺苑掇英》渐渐赢得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和书画爱好者的欢迎、信任。许多人没有机会接触真迹,就仔细研读丛刊,视之为“下真迹一等”的佳品。直到现在,它依旧为藏家追捧的对象,据说,2005年2月,某拍卖行拍出一套《艺苑掇英》,共70期,居然拍到16.5万元!可见其受青睐程度。
那个时候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有一回在宁波“天一阁”拍画,不巧遇上电压不稳,无法工作,好不容易取得收藏方同意让我们把要拍的画运到海军司令部驻地,还以为那里条件可能会好一点,但仍旧不能正常拍摄,最终不得不无功而返。又如,我们到陕西博物馆时,正是大热天,没有空调,又不能用电扇,几个看上去文文雅雅的大男人,只好赤膊上阵。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当然,比起困难来,我们更多的是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大力配合。许多博物馆打开库房门,拿出不向公众开放的最好的藏品任我们挑选。江苏泰州博物馆有一幅清代袁江的巨幅山水,实在太长,馆方就从二楼挂下来以方便我们拍照,很多感人的事情也无法一一叙说。对我个人来说,通过这项工作,我能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历代精品,仔细地进行鉴赏,那可是千载难逢的啊!对于提高我艺术方面的意义,怎么说都不会过分。
华振鹤:我们回过头来谈谈您的艺术成就吧。许多专家都评论说,您的大写意花鸟画无疑属于传统文人画范畴。作品讲气韵、讲意境、讲章法、讲结构、讲笔墨,把北派之质与南派之文结合起来,把骨与韵结合起来,因此笔墨奔放而不失法度,沉郁雄浑,简洁大气,您是如何达到这一境界的?
龚继先:这个题目太大,恐怕很难一下子说得全面。我只能试着说几点吧。首先,前面已经说过,我在艺术上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凡是好的、对我有用的,就采取“拿来主义”,从不忌口。这一点,我就不重复了。其次,我在临摹古今名画方面下过很大力气。事实证明,这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由之路。比如,同样画一块石头,为什么倪云林能画得很生动,我们却画不出来?除了其他原因外,我认为关键还在于笔墨功夫不过硬。大写意画的好坏正取决于笔墨的成熟与否。现在有的人对临摹有误解,浅尝辄止,动不动就说什么创新,什么不因袭前人。当年,李可染老师就说得很深刻,临摹要一遍遍地临,学习传统要“好比老将破阵,七进七出”。他还说要“用最大的力量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打进去,怎么领悟中国画的精髓?又能创出什么新来?临摹了出不来,不怪自己,反而怪临摹,岂非可笑?我年轻时,下过不少临摹功夫,八大、石涛、青藤、白阳、任伯年、潘天寿,临了一遍又一遍,即便是巨幅画,我都按照原尺寸大小来临。我体会,看十遍不如临一遍,下了功夫就不会白画。尽管现在上了年纪,多少也有了点小名气,这项基本功依旧没有放弃。2003年,我临过李迪工笔花鸟画《雪树寒禽图》,去年临了八大山人《瓶菊图》,临过以后,比以前又有了新的感悟,临作还收入到了我不久前出版的《龚继先画集》中。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生活节奏很快,人心不免浮躁,让画家抵御诱惑、静下心来做基本功很不容易,对年轻画家来说,就更不容易。不过,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别想在艺术上有所作为。第三,多读书。我认为,传统中国画大体上可以分为“道”和“技”两个层面。临摹和基本功属于“技”的层面。我们还须进一步,上升到“道”的层面。《庄子·养生主》中提出“技进乎道”,便是这个道理。中国绘画是植根于独特的中国文化(包括哲学、美学、文学),用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进行观照后产生的。传统哲学中的“道”指导并体现绘画的道,即艺术规律。比如,中国画注重意境,注重以形写神,主张画家主观的“意”,通过描绘客观的“境”表现出来,正所谓“象由心生,境随心转”。这种强调主客观高度统一的审美要求,还来自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又如,中国画讲究阴阳、虚实、矛盾中显示和谐中的美,这一切莫不从易学、道家思想中来。为了“技进乎道”,多读书、钻研中国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第四,就是要用“无求于世、自娱娱人”的心态来对待绘画。
华振鹤:说到这里,我想1993年,您坚辞上海人美总编辑职务,在家里半天画画,半天读书、休憩,把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半闲草堂”,大概就出于您刚才说的“无求于世,自娱娱人”的心态吧。
龚继先:是的。不过,这仅仅是我个人的选择,并非每个人都得如此不可。我个性好静,不善与人交往,让我当总编辑,处理处理稿件还可以,后来,一些行政上的事也要我参加,我就干不了了。毕竟我是画家,只想画画,不愿在其他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我辞去总编辑,有些人说我傻,“别人想求都求不到呢,有个官衔,卖起画来价格也可高一点。”不过,到了我这个年龄,一切名利的包袱早已丢掉。回到家里后,我每天上午画画,中午休息一小时,下午清茶一杯,看看书,读读帖,与二三知友谈艺论道,不与人争高下,一身轻松,没有追求,一切顺之自然。高兴读书就读书,儒释道的,文化艺术的,诗词文赋的,古代现代的,都读。像陶渊明说的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高兴画画了,就画画,提起笔来,寄春色于数点桃花,显生命于二三水鸟,在笔墨中抒发感情,感受生命的律动,让心灵与生命和谐。往往大笔一挥,就抛却尘世琐事,真是莫大的享受。自娱方能娱人,我坚信这一点。
华振鹤:您刚才说到“没有追求”,我是这么理解的,您所说没有的,无非是对名利的追求,而您所致力的,则是对自身修养的画外追求。这正是文人的气质。您用闲适的情趣和超然的心态对待人生,并且在大写意随心所欲的挥洒中,把自己的个性素养尽情抒发出来。我们知道,文人画的基本特征在“缘情言志”,这一点您已经实现了。您的人生感悟和对生命的热爱通过绘画得以表现出来,而绘画必反过来充实了您的内心。画画已经从“身外之物”转化为您的“身内之物”,换句话说,艺术与人生两者,已经合二而一了。
龚继先:大致上可以这么理解吧。
华振鹤: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您除了大写意,指画艺术的成就同样突出。有评论说,您的指画可在当代画坛称雄了,您谈谈这一情况吧。
龚继先:称雄谈不上,不过有兴趣而已。顾名思义,指画不用毛笔,而是直接用指头、指甲、手掌蘸墨作画。据说,这一独特的艺术起源于唐代,《历代名画记》中已有端倪,但直到清代康熙时,高奇佩大量指画问世才正式为人认可。由于被斥为“旁门左道”,之后乏人问津。现代除潘天寿外,涉猎此道并取得成就的也很少。至于我进入这一领域,说来有趣。1989年,我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我只身先到那里,展品交飞机运来。因为没有毛笔,闲来无事便随意画指画解闷,谁知无巧不成书,展品托运中出了点小差错,无法按时运到。而这边,开幕式、部长剪彩什么的,都早已安排好,时间无法更改了,大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不知如何是好。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临时借笔赶了几张画,连同前几天的几张指画,一齐挂了出去,心想死马当活马医,先应付过去再说。然而,令我出乎意料的是,随便画的指画居然好评如潮,全部被收藏家收入囊中,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便正儿八经地画起了指画,经过十几年努力,现在画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华振鹤:您认为指画与笔画两者,相同在哪里?相异又在哪里?
龚继先:我认为,指画精髓在大写意,大写意基础在工笔。指画虽然不用笔,却不能离开笔墨原则,同样要重视气韵、骨法、意境、构图。笔画画到一定规模,指画便问题不大了,这是两者之同。至于异嘛,也有,手指当然没有毛笔柔软,画的线条容易干枯,硬梆梆的,缺少层次感,在用水用墨上也不一样。指画创作必须注意这一差异,采取适当手法予以补救。总的来说,我画指画常常有“十指连心”的感觉。直接用手指来画,信手拈来,淋漓痛快,似乎更得心应手地展现心灵迹象,展现出笔画表达不出的味道。我之所以对指画感兴趣,正由于这一点。
华振鹤:在访谈结束之前,您能不能再说说自己今后的打算呢?
龚继先: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画家的黄金时代,我常常说,老一辈画家艺术上学养上都达到很高水平,我们在艺术上学养上更应努力充实自己,艺无止境嘛。在物质生活上我们比他们好多了,想想他们,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干我们这一行,就别指望像球星、歌星,有大量“粉丝”挥舞荧光棒,为你欢呼,安安静静地享受人生,开心就好。与此同时,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热爱通过绘画表现出来,为渴望内心平静和心灵栖息的现代人增添一些愉悦,唤起审美情趣上的共鸣,实现我一直所主张的“自娱,方能娱人”。过去我这么做,今后也打算这样做下去。(右四图为龚继先国画作品)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4:28
我有生活  “陈”风拂面
  ——著名工笔画家陈白一和他的儿子陈明大、陈明四访谈



  陈白一先生在全国工笔画界举足轻重,新中国成立以来,古老的工笔画在他手下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同时,生长于湖南的他,对湖南工笔画的振兴起了领导与推进的关键作用,是湖南美术的开拓者与旗帜。他遵循“文艺为大众服务”的宗旨,曾被授予“优秀人民艺术家”的称号。难能可贵的是陈老的儿子陈明大、陈明四等子承父业,继往开来,在父亲的基础上广开思路,于工笔画天地里不懈进取和探索,努力开拓出自己新的画语与意境,为业界所称道。
  2009年2月12日下午,《艺术中国》副社长石润琪、副主编刘犁、个三来到著名工笔画家陈白一先生的住所。个三采取问答的形式,对陈老及其子陈明大、陈明四先生进行访谈,访谈内容简要记录如下:
  个三:陈老!您在中国美术界大名鼎鼎,您的《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图一)、《任凭风浪起》、《夏夜》(图二)、《小伙伴》(图三)、《三月三》、《听壁脚》(图四)等诸多作品均为工笔画界的力作,有的还收入了美术教材,影响了几代人。请陈老简要谈谈工笔画在中国绘画里的定位,以及您的创作思想与创作情况。
  陈白一:中国画分为工笔与写意,这是中国画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工笔画比写意画的历史更早,宋代的工笔画是中国工笔画的一个高峰,魏晋时期就有成熟的工笔画出现,历史上有名的《女史箴图》就是东晋顾恺之画的,马王堆的帛画也是工笔画。后来兴起的文人画对工笔画形成冲击,人们开始忽略了工笔画,而更多地依赖“逸笔草草”来表达性情。其实工笔、写意各有优点,都是中国画家庭里的主要成员。
  那时,我下乡去写生,为当地农民画像,采用素描里明暗调子的处理方法,人们说怎么将脸画黑了,他们喜欢“胡子长在肉里面”那种写实性的东西,于是,我对绘画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思考,并开始用工笔的形式表现,结果很受欢迎,我就有信心了。我喜欢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尤其是基层的人们,他们很纯朴。我画《朝鲜少年崔莹会见罗盛教双亲》前,就到新化罗盛教的家乡深入体验生活,住在罗妈妈家里,白天我就与周围群众一起聊天,了解情况。他们总是将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罗妈妈也从不讲自己的儿子如何如何。虽然没有从他们嘴里得到更多赞扬罗盛教的话,但我也理解了这里人们更深层的一面。我要走的那天早上,罗妈妈整晚没睡,早晨四点就开始弄早餐,等我起床,饭菜都弄好了,是那时最丰盛的。我吃完饭,天还未亮,乡亲们给我拿了好多乡里的特产,又有人帮我挑着,一路送到可以搭车的地方(说到此处,陈老禁不住地失声抽泣起来,泪水夺眶而出)……后来,我画的《朝鲜少年崔莹会见罗盛教双亲》被《解放军画报》通栏发表,其他许多重要媒体都刊发了,此画成为表现罗盛教事件的代表作,总算没有辜负老乡们的一片深情。生活是我最好的老师,创作《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时,我到了某地部队体验生活,这是一个养马的部队,那里的马都很高大,非熟练的骑手不能驾驭,部队的同志就让我骑最弱的马,跟在他们的队伍后面,后面还有同志保护我。当经过马路时,马受惊后反应很强烈,前蹄立起来,我画了许多局部的速写,各种状态的都有。之前,画欧阳海这题材的有好几人,都画得很好,我对自己能否画好信心不是很足,但我总想要画得与他们不一样。后来我将大量的速写整合,将马的惊恐状与欧阳海的英雄气概突出表现出来,而将火车与铁轨隐去了,火车刹车时大片的气雾被我采用,正好将马脚藏起来,更加突出了欧阳海的雄姿。画了好几稿,画作出来了,竟然被《解放军报》用两个整版刊发,在全国引起不小的反响,许多报刊都发表了评论,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上海许多宣传品、日用品上都用上了这幅画,全国广为流传。那个时代都是表现英雄人物,后来我也画了一些平常老百姓的生活,如《小伙伴》,画的是一个小孩与三只各具神态的可爱小狗,那小孩是采用杨福音的小孩为原型,这幅画参加了第七届全国美展,获铜奖,并被选送至多国进行展览,广州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根据这画写了许多篇学术论文。记得某一年,全国的美术工作会在张家界召开,到会的都是美术界的重量级人物,晚上与三个著名画家一起散步,他们笑着对我说自己是《小伙伴》里的那三只小狗,真让我惊讶不已;《夏夜》是表现我小时候的记忆,夏天的晚上人们都去捉萤火虫,就是表现的这种境况,许多人都说很好,也上了教科书。
  工笔画在湖南是有着丰富资源的,也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如马王堆的帛画等,湖南也有许多瓷厂,许多画瓷的都有很好的工笔画功夫。我的实践在全国产生了好的影响后,许多人找我交流、学习,这时我开始思考怎样发挥整体优势。我们成立了组织,经常到敦煌、永乐宫去写生,组织看稿交流,湖南一批工笔画家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说以我为代表的湖南工笔画家复活了一个画种,让古老的工笔画焕发了新时代的活力,全国许多省份及国外有关机构都邀请我们去搞展览,巡回展,影响很大。
  个三:我注意到有关资料,陈老您父亲陈子藻先生曾任蔡锷先生的秘书,喜爱书法,在这个方面来说,您也可以说是子承父志,现在,您的艺术成就与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您的父亲,请谈谈父亲对您的成长有哪些方面的影响?有什么记忆深刻的事?
  陈白一:是的,父亲喜爱书法,现在邵阳一些地方的老招牌就是父亲题写的,现在还有保存较好的牌匾。记得小时候,其他兄长都出去了,我就是家里的老大,经常帮父亲抻纸磨墨,磨墨一磨就几小时,父亲写很大的字,耳濡目染,这种潜移默化对我的影响很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4:29
个三:中国文艺在历史上有许多父子相承或师徒相授的“名门”现象,如苏洵与苏轼、苏辙;王羲之与王献之;如米芾与米友仁等。作为父亲,陈老对子承父业又有何看法?  陈白一:我们常常是一家人出去写生,这样,他们能够照顾我,在小沙江的一次写生中,我从一丈高的坎上摔下去,消息马上传开了,说那个画欧阳海的画家摔倒了,随行的家人就着急了,从附近赶过来。幸好是有惊无险,没有伤着。一家人出去还能给我深入生活带来方便,小沙江的女人的闺房是不让男人进的,我的婆婆子(老婆)和媳妇可以进,与当地的女人交往很好,她就很方便,当地做粑粑,黑黑的,都是不当着男人面做的,我很想知道,就让媳妇去看,她出来后说是弄了草灰在里面,我的婆婆子和儿子们都不敢吃了,而我吃了,那些做粑粑的女人高兴得不得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更近了,感情也更加亲密了,给我的写生带来了许多方便。
  个三:请陈明大、陈明四老师说说父亲对自己有何影响。陈老有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果硬要你们儿辈挑选一幅自己最喜爱的,您会挑选哪一幅?理由是什么?
   陈明大:父亲对我的影响有两点,一是观察生活的方法,二是画面的虚实处理方法。父亲的作品,如果要我挑选一幅我最喜爱的,我会挑选《夏夜》。父亲前面所说的《朝鲜少年崔莹会见罗盛教双亲》、《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等,在绘画的技艺来说,都是很好的,但受时代的局限,主要是为政治服务,今天看起来,可能有点宣传画的味道,而他的《夏夜》就没有这种局限,画面很简洁,很美,很清凉,但我看不出父亲所说的那种捉萤火虫的感觉。
  陈明四:父亲深入生活的精神对我的影响很大,但我现在对生活与艺术的理解与父亲有点不一样。我最喜爱父亲的《芙蓉花开》(图五),这幅画的人物线条很简练,两个女孩对面,一个在给另一个拔眉毛,脸部没有仔细的刻画,但空间很大,我认为艺术不是要走进生活,相反,艺术应该走出生活。艺术离生活越远,它的艺术性越强,这幅画就是这样。
  个三:陈老,作为父亲,您如何评价几个画家儿女目前的创作状态,他们在绘画上有什么让您老最感到高兴的?对他们有什么希望?
  陈白一:陈明大原在湘绣厂,期间因为调动受阻,搁了七年,这七年里,他临摹了大量古代经典,如《韩熙载夜宴图》等巨幅作品,这七年对他很重要,他潜下来了,打下了很坚固的传统基础。他现在正在创作的牌坊系列作品,准备了七年时间,我觉得很有想法,很好。陈明四的脑筋很灵活,明大与明四都肯动脑筋,这都是我为之高兴的。
  个三:请两位陈老师(明大、明四)谈谈自己目前的创作思想、创作方向。
  陈明大:我原来主要是受父亲的影响,记得一次我的一幅作品参加全国美展,有人说:这是陈白一画的吧!这话对我的触动很大,那次,我就开始思考要走自己的路。通过几十年的摸索,我今年将搞一个展览,所以现在很忙,这个展览是一个牌坊系列。旧牌坊是历史的痕迹,它与新时代的时髦青年男女结合,就造成了视觉的反差,也造成了时间、空间的反差,从而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中国画的具象与抽象是相对的。齐白石的一幅荷花;一笔成一荷叶,孤立地看,会不知道是什么,但再画一荷杆、荷花,荷之情趣就出来了,又在荷花上画一只很工的蜻蜓,那么就提醒了,虚实关系与中国画的意味就出来了。
  陈明四:我现在思考的时间多一些,画了一些画,主要是摸索,一个画家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
  个三:作为一个大绘画家庭,有哪件事是您们认为是最快乐的?
  陈明大:这个问题我来说一下,我家最快乐的事有两件事:第一,我们这个家庭很和睦,每个星期六,凡是在长沙的家庭成员,一定都要到父亲这边来聚餐一次,不是为了吃饭,主要是聚在一起聊天、交流,我们坐到一起一聊常常都是好几小时,聊思想,聊画画,聊见闻,这是最快乐的事;二是我们家几代人一起搞创作,同时几个人一起动手画一张画,那种快乐感真是无以言表,太好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4:29
个三:您们在绘画观点与实践方面有过什么碰撞与争论没有?  陈明大:我们的确在绘画方面各有一些不同想法。今天看来,父亲生活在那个年代是有它的局限性的,画家都往农村跑,认为那才是深入生活,父亲也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题材自然有更深厚的感受,农村生活成为他笔下的主题。我也当过五年知青,应该说,对农村生活也是有感受的,可我更多的时间是生活在城市里,对城市生活也有更深的感受。我认为城市生活也是生活,今天,我们在一起聊天,这应该也是生活。
  陈明四: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我现在常常想如何用艺术的手法表现生活,体现它艺术性的一面,艺术是提纯了的生活,“提纯”二字是艺术家的工作。
  个三:陈老曾向有关媒体透露过自己的两个“五年计划”,媒体称之为“野心”,说要用民间传统的绘画形式,画100幅民间传统故事,还要画100幅大写意的习作。不知这个“野心”计划现在进展如何?
  陈白一:是的,100幅民间传统故事已经完成了,有130多张,民间有许多故事,但“空城计”、“三英战吕布”等故事在民间也广为流传,这些是不是民间故事?我现在不去管它;我每天坚持画,100幅大写意画作现在也已经完成30多幅了。
  个三:工笔画很费时间,目前许多工笔画家都改画写意了,主要原因可能是市场的影响,请陈老与各位老师就当代工笔绘画的走向谈谈自己的意见。
  陈白一:工笔画虽然很费时间,但好的工笔画一幅可以买几十万,整体来说,我觉得不亏。重要的是画好画,我们现在的生活都很好。
  陈明大:说到市场,真不是一下能说得清楚的。前几年有“废纸论”,我认为现在真是有许多废纸。现在炒作现象很厉害,搞得人们弄不清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但真正好的东西还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今年的经济危机,有许多藏家收藏的东西就大幅缩水,北京一些炒得很热的艺术家与经营他们艺术品的地方就垮了,那都是炒作的恶果,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
  陈明四:画自己高兴的,表现自己的生活,不因市场而改变自己的艺术立场与艺术风格,跟着市场转最终可能毫无成就。
  个三:陈老您的孙儿现在也画画,请介绍一下他现在的情况好吗?
  陈明大:老四的儿子叫虎子,现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其实,我们已经通知他今天下午参加这个访谈,但他说有事,其实我知道他是有意回避了,他说他不知道要说什么。在学院里,同学们不经意地就会说他的爷爷是陈白一,他就很烦。请明四介绍一下虎子的情况吧!
  陈明四:虎子从国外留学回来,现在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朱训德院长那里读硕士研究生,朱院长有许多新的理念,学院往往是新思想最集中的地方。有一次,我看虎子画了一幅很抽象的画,我就问他表现的是什么意思,他就反问我:您问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他们这一代的思想与我们已大不相同,我们有时还真理解不了,但他们肯定是有他们的思考的。
  陈白一:虎子现在喜爱书法,现在在练字,兴趣很浓,今年家里的春联就是他写的,写得不太好,因为练的时间还不是很长。
  个三:今天的访谈很有意义,将会给艺术界带来诸多思考,也将刻入我的美好记忆,感谢各位!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4:30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4:32
中国美术:精神与形式的张扬—画家冯远访谈
冯远先生以雄厚的创作实力活跃在当今中国画坛(特别是人物画坛),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领军画家,并且成为可供研究的个案。在美术创作过程和艺术管理工作中,他用自己的才华与努力,为推动中国美术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使命意识和他的综合艺术修养不仅仅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使他的人物画创作充满了哲理、文采与开拓意义,而且贯穿在他的艺术管理工作之中,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向上的精神。这也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期盼,所希望的……
近日,笔者怀着对冯远先生莫大的兴趣,主要就美术创作的一些问题前去中国美术馆采访了他,现将部分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王爱红(以下简称王):您百忙之中,能够接受我的采访,我非常高兴。
作为一个画家画出优秀的作品,被读者接受、喜欢,并且具有更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从某些方面讲,这也许是艺术家存在的意义。走上艺术之路,从事艺术创作这多年来,甘苦心自知,希望谈一谈您的体会,好吗?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
冯远(以下简称冯):我曾经有过近十年的知青生活经历,这一段经历对我的价值观、人生观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一个十六七岁跟土地打交道,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同时又爱好艺术的青年人,(可以想象)从那时候就开始了一种心灵磨砺的过程,它直接带给我深刻的影响。我把自己的艺术理想跟改变自己个人的命运,或者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也是由于这样的经历,人在逆境,在艰难的环境之间,人的这种意志力给了我很强的精神支柱。它直接影响了这些年我的一些创作观念。后来,我上了学,读了研究生,这是幸运的。如果说那个十年,下乡知青,我体验的是人自食其力,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之后,我在院校从事艺术创作研究,教书育人、传授知识,那是一种技术层面上的东西,对我还不是主要的。后来,从事艺术管理工作,我又把为艺术教学创作培养人才,创造一个优秀的环境,强化它的管理,创造一个有利于出人才出作品的摇篮,作为自己应该做好的工作。
王:这已经不自觉地提升到一种精神的层面了。
冯:这些经历对我以后的创作都有深刻的影响。所以,与今天从事艺术创作还是一脉相承的。我认为艺术应该反映人生,也应该反映艺术。艺术不仅仅是为人生的,同时艺术也应该是为艺术的。但是,我一直认为那些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一定是跟人生有关。技术的东西我觉得只要人有一定的天赋和后天的条件以及学习、刻苦的态度,都会达到相当的程度。技术是可以通过修炼达到一定的水平的,但是你要成为一个大艺术家还要有其他的因素,包括个人的天赋、悟性、智慧、历炼。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从事创作,可以说我的创作一直没离开过“人”。哪怕是我回过头去画一些小品类的唐诗、宋词等等,这些题材的选择也是我这些年来从事的工作繁忙,在寻求一种心灵淡泊的、平和的心态有关联,试图从古典诗词里来寻求一种意境,表现了一个文化人对生活、对事业、对人生的一种态度。我主要的一些创作,早年画的比如《百年家国耻》、《义勇军进行曲》、《历史》、《屈赋词意》、《星火》以及九届美展的《世纪智者》,再到近些年我画的《都市百态》系列、《苍生》系列、《虚拟都市病症》系列,一直到前不久我画的《圣山远眺》这些系列作品,以及我下一步的创作计划,都没有离开过“人”。
我经历过农村的艰苦,感受到当代城市的繁荣,从一个普通知青进入院校学习,现在又在国家的一个专业平台上从事艺术管理工作,实际上我的这些经历对我的艺术创作是有直接帮助。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说,他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把个人经历、个人的思想,把个人的命运和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来表现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题材,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做的。当然,艺术在多样化的今天,我们在风格、形式、语言、技巧变革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同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激活促进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繁荣状态。但是,我想艺术如果仅仅是停留在花样翻新、技术语言、风格层面上的东西,也许具有艺术图式的意义,但未必具有美术史的意义。
王:可否具体解释一下?
冯:所谓艺术史上的意义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图象的风格。只要是别人没有过的,你创造出来了,你就有一定的价值。但仅仅有形式和风格大概还不能成为代表一个时代的艺术家,具有分量和内涵的艺术家。有了好的艺术形式、手段、风格、语言,还要承载有厚度和深度的思想,尤其是关于人的思想,去张扬某种精神的东西。这样的艺术家是我所景仰的艺术家,也是我多年来努力奋斗的目标。
每一个人的艺术道路可以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不想去与别人作比较。我这样说并不是标谤我这种路如何正确,艺术只能这样走,我不是这个意思。这就是我为什么曾经是一个与土地打交道的知青,现在成为国家美术馆的馆长,也曾经是最普通的美术爱好者,又曾是国家文化部艺术司的司长,管理服务艺术家这样一个工作岗位……说别人没有经历到的我经历过了,别人没有遇到过的事情,我因为很偶然的因素碰到了,各种因素造成了我经历跟人家不同。所以,我在今后的创作中(既然从事了这项创作),我的想法将以一贯之。我思、我在、我行,通达、低调、不尚虚华。
我从来没有因为西方的什么新的流派进来或者国内的什么样式的不断翻新而改变我的初衷,我的那些形式和风格语言只不过是为我的创作思想服务的。当然,在今天做一个既要有想法又要有理想,同时在艺术上又要表现出高超艺术才能的艺术家并不那么容易。而且这个时代节奏在加快,许多时尚的东西在迅速地更新,人的价值观念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一方面是众多未知的因素在冲击着我们,一方面是旧有的观念在不断地在新的事物面前改变,包括我本人也在关心学习新的事物,需要读书、研究理论、从事写作,没有一个完整独立的思想,不可能支撑某一方面的工作。作为一个美术馆长来说,你自己没有一个系统成熟的思想或者说一定高度的立脚点,如果自己没有在这个专业领域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修养,是没有办法来做这样一个工作的。同时,美术馆的工作是现代战争综合性质很强的工作,你要把中国美术馆建设成为收藏中心、展览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和中国重要美术活动中心,向着这样一个与国际水平对等的国家美术馆的大馆思路去建设的话,我觉得它需要作为一个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个有一定学术理念的管理者,需要具备比较全面的素质。所以如果说这些年来百忙之中没有放弃创作,也是因为做为一个专业人员来说我的所有想法都必须经由我所从事的美术创作表现出来。
王:我所问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您的创作观。
冯:对一名画家来说,画什么,怎么画,这是艺术家的权力,也是艺术家们能够做的。但我在院校从事中国画研究,主修了中国人物画。中国画在今天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过程中,人物画一直是需要下功夫解决的大课题。从徐悲鸿、蒋兆和、黄胄以来,包括林风眠一路,中国近现代的美术,在人物画的创作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在纵向的比较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我觉得用今天的眼光或者世界的眼光来看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这不仅因为多年来我们所提倡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或者说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创作,关键是如何真正能够为当代人树碑立传,作为一个人物画家我觉得还有一个当代使命问题。这就是反映你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你周围的人和事,去艺术地揭示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和历史或者说时代赋予这些人的当下特质和他的形貌特征。
今天我们去看历代人物画,可以从上个世界回溯到解放前,实际上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相比是非常具有鲜明特征的。这个时代特征,我想不是通过简单的影像记录,或者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完成的。作为人物画家,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想和艺术家各个方面的素养,通过眼睛去观察通过脑子去思考,去重新整合,去发现、提炼,然后通过你的手去创造,打上了你这个艺术家烙印的当代中国人物画(大概二三十年还是可以的吧。说短一点20年吧,一个人物画家的创作高峰也就是在50岁左右,成熟也在这段时间,衰退也在这段时间),会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通过刻画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去揭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当然,也可以画一些轻松愉快的小品、夸张变形的人物,就像我在一篇文章里说的,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说他作品中的人有“人的艺术”也有“艺术的人”。所谓“人的艺术”,我的主张是,一切艺术手段都是为人服务的。我是通过刻画当代的这个大写的人,大写的人的精神主要目的。而“艺术的人”,我是把人物作为作品中的一个元素,这个中间不同的取舍,对你作为一个人物画家,如何切入创作,如何反映创作思想,表现创作对象是有紧密关联的。
现在一大批人物画家都各具特点,我觉得需要有几代人来共同关心人物画,我相信中国的人物画会产生一些大作品。事实上,不管是在我们国家美术博物馆,还是在世界上其它著名的美术博物馆,在那些艺术长廊里真正有声有色地表现历史,反映历史生活的艺术都离不开人物。因此,人物画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天地。关心“现世”生活,关心当代人的所思所想,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中国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物画家,加上努力和智慧,相信他会取得一定的艺术成就。
王:是否可以请您谈一谈对当前美术界的一些看法?
冯: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是,我们有全世界数量最多的美术学院,全世界都没有的遍布各地的画院,还有这些年发展起来的美术馆事业,中国有全世界队伍最为庞大的美术家协会群体,从北京到各地,可以说在近2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艺术家的群体一点都不逊色欧美同行,每年都有大批的院校培养出来的美术人才充实到我们的美术专业队伍里去。但实际上,对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艺术家、美术家数量这么巨大的国家,我们能够看到的有分量的优秀作品,还不是很多。我们的整体水平提高了,我们看到大量制作也不错,造型、笔墨、色彩、技巧都相对熟练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但真正令人过目不望、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振聋发聩的,或者说大师级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富有生活气息,又有烂漫精神,具有创新意识而且完整地体现了中国的艺术风貌,这样的精品不够多。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的。作为一个美术家需要方方面面的素养,不像其它艺术门类,例如音乐、戏剧、舞蹈……艺术家在里面扮演了某个环节。舞剧、戏剧是不可能靠一两个人来完成的,有了编剧没有导演不行,有了导演没有演员不行,它是一个整体。但美术作品从构思到创作,是由一个人来独立完成的。这就要求艺术家个人素养的全面,这对艺术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艺术家在那一个环节下的功夫不够,达不到火候,你的艺术语言就不会到应有的水平;你的构图能力或者想象能力不够,都将直接影响你作品的质量。
我说为什么当代缺少大家认可的美术作品,大量的是一般水平的作品,就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而且,多年来我们的美术院校“重技轻文”,我们缺乏一个公正、客观、严肃的文艺批评,这就导致了我们很多一般的作品经过炒作、运作,都有可能走红。这是我们需要力戒的。
市场经济对我们的艺术创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它同时带来了锈蚀的作用。我们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放弃了他原来执著的艺术理想、追求,转而热心于作品经营或销售里去,这当然不能说不好,但我还是觉得艺术除了它了社会功能、经济价值之外,还有它相对独立的非功利因素在里面。今天的艺术家大都比较现实,现实的态度也没什么不好,但我们在技术因素、市场因素急剧高涨的时候,不要把人的精神因素丢弃了,有些不能改变的东西是弥足珍贵的,需要我们警醒。
中国美术正处于全面发展、繁荣的大好局面中,这是过去多年来所没有过的,我庆幸赶上了一个光明的后半生,但今天美术院毕业出来的研究生未必都能体会到这个条件来之不易。因此,崇尚艺术、讨论艺术的时候,最终不要忽略了,艺术除了技术和风格之外,还有重要的一部分与人的思想有关,你缺乏思想的力量,缺乏人生的体验,再加上在读书上下的功夫不深,观察社会不够,很容易造成今天的很多作品徒有其表,缺乏内涵,不经看的毛病,甚至有一批故作姿态,作高深莫测状,更有一些为了在短时间内,用最少的代价获取功名,有些学风不踏实,急功近利。这些现象都应努力改变。
我觉得我们的艺术教育,在教技术的同时,还应教会怎样做人,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可取的,什么是不可取的,要有较风吹草动的鉴赏水平和判断能力。艺术教育也要鼓励我们的青年人真正深入生活,贴近社会,与人民大众打成一片;艺术家个人也要放下架子,参与到今天我们快速变化的生活中去,要有一种虚心态度,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现代艺术学习,向古代大师学习,向一切有价值的人类文明的成果学习(尤其人物画家),而不是浅尝辄止,略有小成就自以为是,甚至沾染上互相吹捧,同行间不说真话,缺乏一种探讨、研究、互相批评的诤友精神。如果我们能够形成一种比较好的风气,治学、从艺、批评,美术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文艺报 作者:王爱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4:32
当代艺术的评论家栗宪庭谈画家村流变   采访:金燕

  金燕:您是当代艺术的评论家,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想约您谈谈北京艺术部落的形成和发展。

栗宪庭:这要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聊。真正的艺术村落的形成要到九十年代,但八十年代中期是一个前兆,这是跟整个社会背景有关的,那时候开始出现下海潮,民工潮,个体户,也就是说开始出现自由职业这样一种现象。以前一个人如果没有单位的话是难以想象的,没法生存。
但那个时候,人开始可以脱离单位而独立生存了,这是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那个时候许多北京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服从分配回到家乡,就飘在北京,很多艺术家就飘在北大和清化附近。当时我们《美术报》做过一次报道,称他们为“盲流艺术家”。因为这个报道的关系,开始认识了一些人,比如张大力、高波啊,他们都是工艺美院的,牟森是北师大毕业的,知道有这样一拨人,毕了业不想回去,漂流在北大清华附近。还有一些人已经是在职了,可是愿意在北京呆着,就以进修的名义在那里混。
金燕:为什么会聚集到那里呢?是因为那里的文化氛围吗?
栗宪庭:不仅是文化氛围的原因,最大的便利条件是可以在学生食堂吃饭,总比在外边饭馆吃饭要便宜。这也是基于生存的很重要的客观原因。
金燕:有没有寻找心理上的归属感的因素?
栗宪庭:我想象不到艺术和这些大学有什么归属关系。可能也还有群体感的因素,因为他们做的艺术和大学生比较聊得来。他们对整个社会的看法,对自由精神的认同都是有比较一致的认识的,交流起来比较容易,那里聚集了很多漂泊的灵魂(笑)。
金燕:后来是怎样发展成为村落的呢?
栗宪庭:《美术报》解散以后,当时我们《美术报》的几个人,包括丁方、田彬也开始成了漂泊一族了。田彬第一个找到后来成为圆明园艺术村的那个福缘门村,看见那有很多空房子,而且挨着圆明园的福海,可以游泳,觉得环境很好,就搬到那去了。丁方紧接着也搬过去了,方力钧那时跟我们来往比较多,也搬过去了。他们定下来之后给我打电话,我和廖文两人就骑着自行车从后海跑到他们那里,一看,不错,一个破院子,三间房,顶多50平米,中间是堂屋,田彬和方力钧两人各占两边一间。真正的圆明园是这样开始的,后来就有些人来北京投奔到那。我也介绍过去不少人,包括鹿林。
金燕:听说鹿林是你从山东叫来的。
栗宪庭:那是我到南京做一个杂志,在南京街上看见徐一晖,我说跟我来北京吧,徐一晖就拎个塑料袋子装两件衣服,衣服口袋里插一根牙刷,就跟我走了。路过山东的时候,下车去看看鹿林。鹿林正在做装修,一听就激动了,扔下手里的工具就跟着跑来了。他们后来就去了圆明园。逐渐地,人多了起来,新闻就炒了起来,很多人慕名而来。高峰的时候就是92年至93年。渐渐开始有画廊、画商、记者频频出入那里。
金燕:94年的时候我到圆明园,很热闹,很有乌托邦的感觉。
栗宪庭:94年开始有一些人陆续来宋庄,因为到高峰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画不下去画了。像赶庙会一样,圆明园成了旅游的地方。为什么会选择宋庄,其实是一个很偶然的原因,就是因为张惠平有个学生是这个村子的人,提供了信息,说这个村子有很多空房子,农民进城了,房子就荒废了。他们就过来看,一看周边环境还不错,有潮白河,那时桃花也正在开,觉得很理想。所以决定在这安顿下来。中间我也来看了两次,觉得不错。很大的院子,灰砖的房子,花格子窗已经变成赭石色,我从小住四合院,对这种院子有种很奇怪的情感,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我只是想住农家小院》,说了我来这里的过程。在圆明园的时候方力钧、张惠平、岳敏君几个人关系比较好,总在一起吃饭,集体请个保姆做饭,像食堂一样,所以就一起约着在宋庄买了地买了房子。
金燕:好像95年的时候才有很多人搬过来。
栗宪庭:95年,由于圆明园解散,就突然搬过来好大一批人,因为人都不知道该往哪去,不像最早的一批那样主动,有点被动和盲目。当时圆明园的一部分人去了西坝河,比如伊灵啊,王庆松啊,后来又跑到这边来了。
金燕:当时还有一个东村?跟圆明园是什么关系?
栗宪庭:那个要晚多了,跟圆明园没什么直接关系。那是94年开始的,当时在美院附近混的很多人在外面租房子,张洹啊,马六明啊,朱冥啊。他们搞行为艺术的聚集在那里。
金燕:东村西村(圆明园画家村)好像都是以大学周边为根据地。
栗宪庭:圆明园是这样的,东村跟大学没多少关系。当时圆明园在西边,他们就自称东村,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国纽约也有一个东村,东村挨着SOHO,还有格林威志,也是艺术家聚集的地方。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4:33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26144&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26144&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26144&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26144&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26144&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26144&extra=&page=1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21 15:07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20632527_0_1.html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20632527_0_1.html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21 23:59
http://zml2712.5d6d.com/thread-6943-1-1.html

重要展讯预告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8-16 18:08
[转]

感谢“一曲绝殇”先生中肯、率直的剖析与评点。
亦感谢版主李波先生提供平台,引领这次难得的学术研讨活动。
     “一曲绝殇”先生的批评文字,我已下载珍存,以便再三“温故”。这是老朽近年来极少听到的肺腑之言。看得出来,先生对美术界之人物画圈内事,十分了解。对老朽的关注,亦有时日(谢谢您)。
      不过,您对老朽的褒扬和彰善太过,更不能与前贤、大家相提并论。吾自知轻重,岂敢望其项背耳。而对老朽艺事修为阙如,则一针见血,剀切中理——
   “ 要说潘老的不足,晚辈认为功底深厚而少了些名士风流。他的作品虽有很多大写意人物,却显得中规中矩,不够洒脱,自家面貌不够突出,无论放在哪里都有似曾相识之感,难以给人深刻的印象。其书法不能说不好,但不及绘画功夫老到,所以作品中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不知道潘老的国学底子如何,应该来说不会很差,如果是学者型的书画家,那么没有很好地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也就是说,这些元素没有从灵魂上共舞。周臣作为唐寅的老师,为什么名气不如唐寅?周臣自己说:“吾少唐生三千卷”,足见艺术家的内家功夫何等重要!”
    此言正中要害 。您知道,老朽的美术专业技能 ,并不是“西点”、“黄埔”类的科班,乃“游击队的干活”。所以,从年轻时开始,便特别注意“看得见”的基本功的训练,而少了“看不见”的画外功的修为。弹指间,老之将至,悔之晚矣!
    先生最后面一段话,太过谨慎小心。吾特别欣赏您的,是率真、大胆,毫无功利的直言坦陈。此段话老朽听了虽然舒服,于吾何益之有。这可不像您的秉性啊!
    再三谢了。
                                                     乡愚 潘直亮 顿首   2011.8.16.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8-16 18:10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 ... p;extra=&page=1

[钓者无敌]关注《教师之友网》久矣。。。。。。。。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8-16 18:13
http://xnjyw.5d6d.com/thread-6862-1-1.html

2008年12月2日,《骆雪网展》开本站公益网展之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22 17:4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67db1b0100yi61.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67db1b0100yi6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3 11:18
[attach]17130[/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6 14:34
[attach]17357[/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8 13:06
    图片:程7.jpg

  • 图片:程8.jpg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