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學書九十二法》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1 11:0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學書九十二法》序
龔鵬程
書法,是文字的藝術,簡單說就是要把字寫好,寫得有美感。
但字要怎麼樣才有美感呢?古人首先是用自然美來擬想的,如一點要似高山墜石、一橫要像千里來雲之類。用這種擬況物象的思維,想像那一點一畫如何寫出氣勢、寫出動感、寫出韻律來。而這時,考慮的乃是字的一筆一畫。
這種考量,由漢代發展到南北朝後期,經典成果,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整個筆法思考的結晶,簡單明暸,最便後學。那時當然也有不少針對篆書、隸書、草書的筆法筆勢論,但因篆隸諸體都不流行,而且常講得囉里八嗦,故一般練字者都由針對楷法的永字八法入手,以便掌握楷書的點畫撇捺。
可是永字八法只是針對一個字中的一筆一畫,這一撇一捺一鉤一趯,脫離了永字,組合成其他各個字時又該如何安置呀?且中國文字很複雜,獨體為文(如日、月、木、火),合體為字(如明、林、焚、杲),一個字又常有若干部件,如品、晶、森、焱,是上一下二,三部分組成的;倒、拔、楊、柳,是左右兩三部分組成的;宜、室、宜、家,是上橫下豎兩部分組成的……。針對這些字形的結構組織,難道又不該考慮考慮應怎麼寫嗎?還有,楷書的特點是規整方正,但如此規整,在審美上就會出現一個大問題:呆板。怎麼避免呆板呢?這些,都是早期書家還沒想過的問題。
於是隋唐就出現了結構論。我們現在說的“書法”一詞,即起於隋唐。隋唐談藝,最重法度(現在有些半吊子,一談唐代,就顛狂談草,以為此是盛唐氣象。你一聽就知他根本還沒入門)。以致我們現在學寫字,幾乎每個人都由唐寫起,不是歐、虞,就是顏、柳,因為他們法度最謹嚴,足供後人效仿。而唐人之法,結構便是其中最重要的部份。
開始談結構的,是一位僧人叫智果。他採用佛經的頌體寫了《心成頌》,提出許多寫字的形構原則。例如一個字往往右角要斜高些,如人聳右肩,左下角則要拉長一些,如女子照相時要伸左腳放前,這樣整個字就不平板了。尤其是有些上頭寬的,如宣、寧、臺、尚等,均須“回展右肩”;而字有腳的,如月、典、其、類,則要“長舒左足”。諸如此類,因是頌體,念起來頗似歌訣,所以立刻引發了效法,唐歐陽詢、張懷瓘等大家均有響應。後世論結構,往往編成口訣,讓學童琅琅上口,淵源即來自此。
後來元陳繹曾,明常諄,清王澍、蔣衡等人對此又不斷推衍,到清末黃自元編《間架結構摘要》時,結構原則已經多達九十二項了,故一般稱為九十二法。黃自元所寫的字帖也因此廣獲初習字的學童採用,依之入門。
社會上重視此等組字結構法,自有道理。結構是骨架,一個人骨架歪了,四肢能擺得正嗎?結構又是組織,眉眼唇鼻須看搭配,不是個別好看就行。因此有些書家,你看他個別筆法雖不甚謹飭,但整體風神卻甚好;某些人,一枝一節雖也撇捺可觀,合攏起來卻沒法看,鳳眼搭上了豬鼻。趙宦光《寒山帚談》說:“能結構不能用筆,猶得成體;若但知用筆,不知結構,全不成形矣”,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小時學寫字,也學過黃自元。老輩以為俗,乃取徑於柳公權。其後氾濫,茫無所歸,回思舊事,殆同夢寐。今夏端陽,忽思作字以厭不祥,遂寫九十二法。以為一時信筆遊心,而或亦可提供小朋友們練字之用也!
由於社會變遷、文化衰亡,這九十二法近年已不流行,許多人甚至沒聽說過,因此我寫這本小書也略有推廣舊法、提倡結構之意。早先啟功先生亦重結體,但似乎並不熟悉或不知有此舊法,故其論詩絕句說:“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一從證得黃金律,頓覺全牛骨隙寬。”乃於九十二法之外別求所謂黃金律者。他的心得當然很可貴,可是我以為舊法亦不宜廢棄,仍是可參考的。
過去印這種字帖,或嫌黃自元不夠好,坊肆常會剪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等人的字作為樣例。這當然甚好,但原字書寫時自有脈絡,摘出孤立地看,終不免板滯,就像《聖教序》雖也集王集得精采,但與蘭亭諸帖中的王字相比就顯得呆。所以我還是自己寫罷!
先作大字,後又寫了一本字體稍小的。現在印的是小字本,文字參考了一九九三年中國書畫研究會的版本而略改了些錯誤。我的字,當然不能跟前賢比,但一人有一人之風格,寫時也較可針對各法之需求,試用不同之筆法來演示結構,因而可能還有點裨益初學的作用,亦未可知(基本仍是柳,但也參用了其他家筆法)。通人雅士,幸勿訶之。
乙未端陽寫於燕京酒仙橋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09:07 , Processed in 0.10255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