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开课经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 09:4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公开课经验(一):尊重自己的第一感觉作者:屈太侠
尊重自己的第一感觉
选课就像选对象,两情相悦,一见钟情的事情,还真是有的。遇上了,便是缘分。
来到广东,我上的第一堂公开课,就是《画杨桃》。那是2006年冬天,我在祈福英语实验小学。到现在,已经过去近10年。许多教学细节,早已烟消云散。只记得,那天早上,学生很投入,很兴奋。学生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课堂上的我,有几分沉醉。上完课,我颇有些沾沾自喜。
评课的时候,出现了另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有老师认为,这堂课上得很精彩,教得轻松,练得扎实;另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师挖得过深,课堂上只有部分优秀学生的精彩,大部分学生成为配角。不管怎样,能引起争议的课,就是好课。
不管怎么,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原因之一,就是文中的父亲,教育方式和我的父亲何其相似——严格得几乎有些苛刻。我也非常认同这样的理念:教育,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就应该“较真”,不应该有丝毫的退让余地。心灵的契合,让我冥冥中预感到,这篇课文,是可以给我带来好运的。
2011年,第一次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我毫不犹豫地报了《画杨桃》一课。从得到通知到比赛,有一周时间。以前上课,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完全是兴致使然、自由发挥。真正到了比赛的时候,你会发现,需要照顾的东西太多太多。目标、设计、导入、过渡、突破、字词、段落、内容、表达……似乎,任何一个方面做得步骤,都有可能给人留下把柄,都有可能功亏一篑。小心翼翼地备好课,接着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试讲,修改,效果总是不尽人意。连爬带滚,到了比赛那天。下午要比赛,早上还在试讲。对于比赛,是莫名的惶恐与惧怕。
怀揣着忐忑走上讲台,马马虎虎地完成了教学流程。能获得参加市赛的机会,可能是因为比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成功了,并不感到欣慰,倒有几分侥幸。
参加市里的比赛,需要三选一,我报了三篇课文——《翠鸟》《赵州桥》《画杨桃》。心理祈祷着,最好不要再次抽中《画杨桃》。当时,我几乎对它已经绝望了。可是,绳从细处断!我偏偏抽中了《画杨桃》。这次,有两周的准备时间。我只好静下心来,认真地研读起教材。这次,我读懂了文中后面站着的两个人。
一、第一个人,是父亲。课文明明是写,美术课上老师对我的教导,为什么要在开头和结尾提到父亲?没有关于父亲的描写,故事也非常完整啊?后来,我想明白了:父亲的教育,对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左右为难的时候,正是父亲的教导给了我信心和勇气,我才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所以,文章的前后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于是,我抓住这一联系,设计了一组引读,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第二个人,是老师。同学们错了,反而嘲笑作者。一般的老师,会火冒三丈,严厉地批评其他同学。然而,美术老师先来到“我“的座位上审视,接着和同学进行了一次对话;然后又让同学来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最后又进行了一番对话。更为巧妙的是,老师两次提出的问题几乎一样,学生的回答,也只是标点符号有所不同,这是多有意思的描写啊!于是,我引导学生朗读比较,从而发现了标点符号在在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的试讲,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了思维上的断层。有老师不断地质疑:这个环节是否太难?我想,既然方向是对的,那就大胆往前走把。我将教师的引导进行了逐字逐句地推敲与修正,力求和学生的理解水平高度吻合。
参加市赛的那一天,我豁出去了。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引读,掀起了第一个高潮;标点符号的品读,更是让在场的老师和评委眼前一亮。那一课,我明白了,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苦心经营出来的。
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上公开课;不是所有的课文,都符合你的教学风格。当你有选择权利的时候,挑选什么样的文本来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些你读了一遍,就深深爱上的文本,往往可以给你带来好运。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09:49:05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公开课经验(二):从文体特点入手设计教学作者:屈太侠

《打电话》是我去一所私立学校应聘时,学校给的课题。看来,那所学校的领导,是懂语文教学的。第一、他给了我两天的时间。不像有的学校,给你40分钟备课,然后就让你去上课。40分钟,有时候连课文都没有读懂,很难看出教师的解读和设计能力。就算是做快餐,你也得把它做熟,火急火燎的,做成夹生饭不是没有可能。第二、选的课文很考验人。它不是一篇经典的课文,是略读课文,是一篇相声,很少有人拿它当公开课。在网上,可以搜罗到的有用的信息,少之又少,必须要自己去动脑筋。
拿到这篇文章,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既然是一篇相声,那肯定要用来演,用来说。如果学生能演得生动,说得精彩,就成功了一大半。可是,面对是广东的孩子,我又少了些底气。许多老师都清楚,广东的孩子,对语言的敏感度,远远不及北方的孩子。有时,连读通课文都成问题,更别说是表演。如果教师铺垫得不到位,训练得不扎实,效果肯定出不来。
另外,作为一篇文章,编排在小学课本中,我们不能把它当成一个“本”,一上来,就训练学生如何说相声吧。作为一堂完整的语文课,最基本的特征,还是应该具备的。于是,我就从本单元的主题入手,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这篇文章上来。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我就直接检查字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剩下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批注交流,发现相声的语言特色,当学生准确把握了相声的表达特色后,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之后,才能让表演落到实处。换句话说,表演,只是最终的结果,训练和提高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相声艺术,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呢?显而易见的,是幽默。如何达到幽默的效果?我想,是夸张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寻找出那些忍俊不禁的语句,说说自己的感受,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个过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读自悟,教师只是在关键的时刻,进行点拨和提升。
如何对学生进行相声艺术的训练呢?这篇文章很长,完整地说一遍,根本不可能。我只能选择最精彩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我先选择了一个片段,找了两名学生起来说相声。显然,他们的表现是原生态的,基本没有相声的味道。表演后,我找同学进行了简单的评价;接着,我播放了马季、郭启儒两位相声大师的音频资料,让学生评价:为什么相声大师的表演更有味道?从而提炼出说好相声的几个秘诀。最后,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同桌相互合作,去表演相声。
经过老师的提点,学生逐渐摸索到了一点说相声的门道。当我再把刚才表演的两名学生叫上台,他们的表演,果然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学生明显的进步与提高,就是教师教学的价值所在。显然,我的这堂课,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评价。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择的题材可谓丰富多彩:记叙文、散文、小说、童话、说明文、剧本、诗歌……每一种不同的文体,都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散文,要美美地读,细细地品;说明文,要掌握基本的说明方法;童话,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记叙文,要了解故事梗概,品读精彩细节……作为教师,不能无视文体特点,不能用做川菜的方法去烹饪粤菜,否则,你加工出来的是食物,就不纯不正了。

注:《打电话》教学设计: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d8f1fb0100qp8y.html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09:49:36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公开课设计技巧(三):教学设计中的整体与局部作者:屈太侠

如果让你用镜头,记录一次活动。你会怎么做?我想,你一定会用一个长镜头,记录下宏大活动的场面,然后来几张特写,记录活动中的感人瞬间。
如果让你用文字,描写一次比赛。你又会怎么做?我想,你一定会概括比赛前的热烈气氛,也一定会细描比赛中某一两个选手的精彩表现。
说白了,任何设计,既要有整体的架构,也要有细节的聚焦。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历届教学比赛中,有一些课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何捷老师在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执教《匆匆》一课。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设计的: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句子的描写中,感受到时间匆匆的?学生通过读书发现,几乎每个自然段,都是在描述时间匆匆而过,从而很好抓住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然后,教师抓住其中一两个语段进行品读。
王小红老师在请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在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中华不振的?请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学生发现,前面好几个自然段,几乎都都在描写“中华不振”。教师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一两个细节深入赏析。
陈德兵老师在全国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展示活动中,执教《窃读记》一课。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从作者的窃读中,品出了怎样的滋味?学生通过勾画、批注、汇报、交流,明白了窃读的时候,苦辣酸甜,五味杂陈。在这么多的滋味中,教师只抓住其中一两种进行品味。
……
大家不难发现,这些成功的课例,都在准确把握文章内涵与主题的基础上,梳理出一条线索,设计出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前已发而动全身。通过一个问题的思考,把整体篇文章,或者文章的一大部分,整合起来,从而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在此基础上,聚焦其中两个点,引导学生深入品读。
然而,仅仅有整体,还是不够的。着眼整体的问题,往往是帮助学生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线索脉络,而无法关注到具体的点,更无法形成高峰体验,引发心灵触动。感动人的,往往不是整体,而是其中的一两个细节。教学设计,在着眼整体的同时,还要聚焦细节。将其定格、放大,促成学生强烈的心理体验。
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我就比较好地照顾到面与点的问题。从这篇文章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到,关键词是“美丽”。全篇课文,都是在描写居里夫人的形象美,心灵美,人格美。围绕美丽,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引出美丽,找寻美丽,品味美丽,生活美丽。
其中,找寻美丽,就是对文本整体的关照——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居里夫人的“美丽”?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丽?把它们画下来,并用词语进行概括。品味美丽,就是对局部的关照——在这么多的美丽当中,有一种美,特别引人注目,它美得炫目,美得蚀骨,甚至美得让人痛心,这就是居里夫人和丈夫提炼镭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试想,那些流水账,是怎么形成的?往往是没有关照到整体的描写,忽略了细节的刻画。流水账留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比较淡漠。设计公开课,和写文章一样,不要从头到尾,一个格调,一种模式,要有整体建构的能力,还要有细节点化的技巧。
教学设计中,注意了面与点的结合,整体性会大大增强,层次感也会分外明晰。当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可以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去生搬硬套。但是,“点面结合”的设计理念,一定要深入人心。


4#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09:50:06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公开课设计技巧(四):精心策划教学活动作者:屈太侠
我们都知道,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最终都要体现在学生身上。课堂上,学生永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无论教师讲得多明白,教得多透彻,都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实践活动,应该在一定范围和规划之中,协调有序地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有老师可能会质疑: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难道教师就没有策划么?肯定不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进行过安排,不过效果究竟如何,应该打上问号。如何策划好一个又一个教学活动,考验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和教学设计水平。一般来说,教学活动的策划,需要考虑学生、教材以及年段特点,注意做到难易适度,生动有趣,最好能富有新意,让人眼前一亮。
我为什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的位置上呢?因为,教学活动是给学生策划的。我们来看看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于老师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是情趣。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所面对的,是心智尚未成熟,能力暂时欠缺的小学生。不懂得儿童的心理特点,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一个劲地追求深度和广度,难免会出现拔苗助长、曲高和寡的尴尬。我见过不少语文教师,写起文章高谈阔论,讲起话来头头是道,一到课堂上,黯然失色。他们所策划的教学活动,往往是给自己的,而不是给学生的。
我认为,策划教学活动,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内容和形式。
教师必须明白,你所策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究竟是要干什么?要实现什么教学目的。一般来说,活动目的要和教学目标高度地一致和匹配。再精彩的教学活动,如果不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都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在《鲸》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回顾说明方法,在课文中寻找相对应的句子,寻找课文中用得很贴切的词语,目的都是为了突出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准确的意思。
其次,是活动的形式。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推进教学,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比较喜欢那种浅显的,生动的、鲜活的游戏活动,能把语文教学活动,变成游戏,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在我所见到的许多低年级的语文课中,教师大都会设计一个故事情景或者闯关游戏,带着孩子攻破一个又一个关卡,直到目标达成。
在历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有两堂课,在活动策划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节是甘肃的张玉栋执教《落花生》一课。他将质疑贯穿于教学始终,不断让学生质疑和解疑,将学生的主题地位,凸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一节,是安徽的陈金龙老师执教的《白鹅》一课。他将演读作为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通过语气语调、表情动作,读出白鹅的高傲与可笑。
在教学《鲸》一课,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了部分关于鲸的资料,然后,让学生用“自我介绍”的方式,来写一写“鲸”。这样的练习,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回顾和提升。身份的转换,增加了练笔亲切度,却降低了难度。这样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学生比较喜欢。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09:50:34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公开课设计技巧(五):批发还是零售,是个问题作者:屈太侠
没有经验的青年教师,备课的时候,经常会“误入藕花深处,沉醉不知归路”。拿到一篇课文,发现要教的内容,实在太多:生字、词语、段落、思想、写法……删掉一部分,怕别人诟病;全部教了,时间不够。结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这样的情况,在小学低年级,比较常见。高年级的阅读课,一课一得,多一个环节,少一个知识点,不会有太大影响。可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来就是以字、词、句的训练,作为重点的,该学的知识点,几乎一个也不能省略。而这些细小的知识点,非常琐碎,浪费大量的时间不说,学生还不一定喜欢。
如何提高效率呢?我想到了两个词语——“批发”与“零售”。这是两种不同的销售理念,效率不可同日而语。将同类的商品,捆绑在一起,进行批发,则可以提高销售业绩。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商人,往往考虑的是如何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打包销售给别人。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也必须具备这样的意识——将具有相同特征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又一个板块,进行教学,教学整体感会大大加强,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一、生字的整合。汉字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形声字,我们可以根据字形,将类似的生字放在一起,学习一个带出一组;也可以根据字义,将同一类别的生字,放在一起来教;还可以将相同构字方法的汉字,集中起来一起学习……
二、词语(组)的整合。在现代汉语中,词语组合的类型有如下一些形式: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相同组合结构的词语,也可以放在一起,让学生寻找共同点。比如,罗才军老师在教学《给予树》一课时,将并列关系的词语放在一起来学习;另外,还可以根据意思来划分,意思相近、相反的词语,可以放在一起,让学生发现规律。
三、句子的整合。教学中,有些语句属于同一类,或者内容相近,或者表达方法一样,可以放在一起集中学习;当然描写的内容截然相反,活着表达方式迥然不同,放在一起对比学习,那就更有意思了。我在教学《笋芽儿》这一课,将春雨姑娘与雷公公的“呼唤”,放在一起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特别感兴趣。
四、环节的整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几个教学环节,能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来设计,那就更妙了。《笋芽儿》一课后半段的教学,我紧紧围绕“呼唤”做文章,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书写“呼唤”、朗读“呼唤”、创造“呼唤”,让教学设计浑然一体,流畅自然。
        备课,特别是设计公开课的时候,我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我会把本课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列一张详尽的清单,将所有的知识点整理出来,然后进行加工处理:该分类的分类,改删除的删除,该修正的修正。有时候,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充一些知识点进去,以便形成“场”的效应。总之,教师在课堂上所呈现出来教学内容,不是原始的资料,不能把文本中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上去。教师的工作角色,不是搬运工,而是设计者和创造者。
        当然,整合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在加工原始材料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文本在表达上的许多秘密,甚至是缺憾。而这些,都是及其宝贵的教学资源。别人没有发现的,你发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你想到了。你的课,就有亮点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09:51:00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公开课设计技巧(六):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作者:屈太侠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大多数情况下,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都会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进教学目标。可见,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有教学专家倡议:语文课,要上成读书课,书声琅琅的课堂,才有语文味。这句话,讲得有些过了!但是,你不得不承认,朗读,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对于烘托课堂气氛,增加语文味道,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指导孩子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里的阐述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这个排列中,可以看出,把书读正确,是最重要的报读工程,如何算作度正确呢?就是我们常说的五个不: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破句,不重复。要达到这些要求,除了读准字音只要,还要注意轻声、儿化、变音等处理技巧。把课文读正确,应该是最难的。
人们常说,熟能生巧。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多练习几遍,就能达到流利的基本要求。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都比较短小。我们要让学生多从整体上朗读课文。学生能把全文认真读上三五遍,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如何让学生百读不厌,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当我在研读于永正老师的课例时,我总是打心底佩服他,学生在他的引导下,把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兴致还那么高,真可谓百读不厌!这就是教师的功底所在。
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探讨“有感情地朗读”的问题。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熟读深思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是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前两点做得很充分,很到位,第三点就基本不是问题了。
当然,要让学生读得出彩,读得一次比一次好,的确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破。一般来说,教师的点拨,是与文本内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完美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究竟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标点。一般来说,标点符号就代表了人物讲话时的语气。“。”代表陈述,要心平气和得读;“?”表示困惑或者强调,句子尾部要微微上扬;“!”表示强烈的情感,发音要饱满,声音要洪亮。如果可能中,典型的标点比较集中,可以放在一起进行训练。当然,这些标点符号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意思:表扬、赞美、批判、质疑……需要我们根据语境,读出它们的意思。   
2、词语。抓住关键词,把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凸现出来,是教师们最常用的办法。老师会问:你想强调哪个词?为什么?把你的理解带进去,读一读?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法?
3、插图。书本的插图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透过插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我们大致就可以感受到认为的内心世界,进而揣摩到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态,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小白兔与小灰兔》的课文插图,是一组连环画,色彩鲜艳,趣味横生,一般看图,一遍朗读,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4、角色。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劫色,在讲话时候的语气、表情、动作,是不一样的。就拿《小白兔和小灰兔》这篇文章来说:老山羊是意味德高望重的老爷爷,小白兔是个勤劳能干的孩子,小灰兔是单纯可爱的孩子,不同的人物,表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5、句意。任何一个句子、语段的朗读指导,都应该放在全文的大环境下去关照,去考虑,要根据文章内容的变化和情节的推进,去寻找高度匹配的表达方式。
当然,朗读训练的抓手,远不止以上几个,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和提炼。心中有法,教无定法,当这些方法在课堂中,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时候,才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09:51:27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公开课设计技巧(七):无限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作者:屈太侠
无限地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想办法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有人会诟病:现在的课文,大都是白话文,平白如话,本来就没有多少距离可言,何来拉近?这,往往是我们大人的一厢猜测。我们认为很简单的,学生不一定认为简单,更不一定喜欢。何况,有的文章,年代久远,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很难引起学生心灵的触动和情感的共鸣。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艺术化了的生活。艺术和生活之间,还是有一道坎的。学生不仅仅要理解文章的意思,了解事情的梗概,还要学习语文知识,习得语文技能。什么样的方式,更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也需要我们思考。
就拿生字教学来说,脱离实际生活,没有赋予其意义的时候,生字就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只是一味地拼读书写,死记硬背,学生厌倦,效率较低,气氛沉闷。所以,在生字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想办法,拉近学生与生字之间的距离。如何拉近?就是要赋予生字以确切的意义,最好能和生活中的事情关联起来,或者与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就比较感兴趣,印象也会比较深刻。例如,我在教学《小白兔与小灰兔》的时候,把学习生字,和认识《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特点,联系在一起,学生学得情趣盎然;在教学《蓝色的铅笔》一文时,我把学习生字,与学生常用的文具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亲切;有时候,我还会把生字的学习,与热播的动画片,流行的玩具,各种各样的零食扯上关系。学生通过这些丰富生动的活动方式,增强了学习兴趣,也明白了生字的学习无处不在。
文章内容的理解,也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小白兔与小灰兔》一文的教学汇总,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一个模仿性的说话训练——只有自己(   ),才(   )。学生通过思维的发散,明白了动手动脑的重要性,懂得了幸福的生活,是靠勤劳的双手穿凿出来的,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在教学《蓝色的树叶》一文,我设计了一道选择题——如果你是林园园,你会选择(   ):1、接过来,使劲画,多用点;2、向其他同学借;3、把这件事情告诉老师;4、不接她的笔,画其它颜色的树叶……这样的多元化设计,照顾到不同的学生,让大家都有说真话,抒真情的机会。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当然,偏颇的做法,教师需要引导。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肯定林园园的做法,批评李丽有多么自私,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忽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就难以引发学生心灵的触动和情感的共鸣。
一些深奥的专业知识,也可以用生活化的方式来解决。教学中,往往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一些专业的知识,不讲,教学没有深度,缺乏含金量;讲了,学生又听不懂,浪费时间。我想,重要的专业知识,该讲的一定要讲,不过要注意讲述的方式,最好的方式是深入浅出,用生活化的方式来阐释。比如“好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二年级的学生听不懂。但是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去比较,课文的题目究竟好在哪里?并且,我们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在感性的体验中,抵达理性的彼岸。听完故事,他们明白了,好的题目,原来这么重要啊!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公开课上,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教师激情澎湃,学生无动于衷。没有学生的参与,再好的设计,也是白搭。当我们的教学设计,无限贴近学生的生活时,你会发现,学生的眼睛亮了,思维活了,参与度提高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19:18 , Processed in 0.11834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