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找我们的精神“基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12 16:0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寻找我们的精神“基座” 2015年06月12日  作者:赖配根  
  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复古,而是保证你我拥有共同的精神语言
  文化的回归是时代的强音。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醒和培育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自觉,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尊重和认同。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可以自由铺开经济建设的画卷,但在文化的沙漠上无法安顿人的心灵和精神。“传统”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寄托。是时候向我们民族的传统致敬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知道,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培养有中国情怀、中国精神、中国信仰的一代新人乃当务之急。肤色、眼睛、头发等外在身体的差异,不是区分你我的关键要素,语言、思想、精神、信仰等才是一个族群的核心标记。传统是我们形成思想共识、精神共同体的纽带。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就成了原子,就永远各说各话、躁动漂泊。
  一位著名的华裔史学家讲过一段很有意思的经历。上世纪40年代,他和几十个华裔男女同学留学美国,共同接受美国几十家中产阶级基督教家庭的招待住食。他发现,这几十家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几乎一模一样,找不出不同的语言来。但反观华裔留学生,生活方式、政治社会文化思想以及价值观念,都各异其趣,各说各话,彼此之间往往大不相同。为什么?当时美国已经是一个“定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有其共同的语言;可中国尚处于高速转型的状态之中,各说各话就是必然的现象了。
  文化,是一个“定型”社会的基座。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要复古,而是保证在中华大地上,无论你我身处江南还是塞北、富贵还是贫贱,都拥有基本的共同的精神语言。否则,我们何以同胞相称?
  回归古典,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明天
  学校教育中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至少要注意处理好三个问题。
  第一,对于我们的民族传统,应该抱持何种态度?第一位的应该是同情的了解。许多反感、排斥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对传统文化不了解或者没有真正理解,从而形成一些误解、偏见。比如宋儒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就被很多人歪曲为“保存天理、消灭人的欲望”,成为扼杀人性的教条。其实宋儒说的“人欲”,指的是“人的私欲”,而非“人的欲望”。他们并不反对人正当生理需求、欲望。孟子早就说过了,“食色,性也”。“灭人欲”,是要通过反省、修身,逐步去除心中的私欲、恶欲,努力达致天理(至善)的境界。这不正是世界上各大文明都提倡的吗?只要我们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我们对古人就会多一份同情乃至敬慕。
  第二,怎样面向古与今?有人以为,新的就是好的,所以宁新毋旧。对于“新”的崇拜,是近代中国的一大特色。打倒孔家店、“破四旧”等,就是其集中体现。在科学技术方面,或许应该以“新”为王,但在文化领域,一味求新可能流于躁动。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以古衡今,这不仍然是今天社会的通则么?西方人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这种说法可能过头了,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因,千百世之上以至千百世之下,可能仍顽强地发挥作用。古与今、古典与现代,常常交融在一起。回归古典,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明天。
  第三,中与外是什么关系?弘扬民族文化,不是要排拒“他者”文明。纵观历史,我们发现,中华文化常常是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对话、交织的过程中壮大的。比如,因为印度佛教的引入,刺激儒家学说作出回应,所以有了宋明理学的深度、思辩。但是,吸收、融化外来文明,首先自己民族文化要站稳脚跟;自己脚跟站不稳,就容易被这风那风所刮倒。没有“本土情怀”,“国际视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位学者说得好:我们若把传统当作封建遗毒,就把它庸俗化、肤浅化,最后抛弃了之。以这种态度来对待传统,那么当我们面对西方文化的时候,也一定是肤浅的、功利的、不加选择地囫囵吞枣。所以,“不继承就不能扬弃,不扬弃就不能继承;不能深入地引进就不能排拒,不能排拒就不能深入地引进”。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可以继承、学习的有很多,但对于学校教育,有两点尤为重要。
  一曰仁爱之心。中华文化特别推崇“仁爱”。孔子说“仁者爱人”,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讲“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肯定“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宋明儒家倡导仁民爱物,把爱的疆域大大扩张了。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王阳明更是认为,“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这是一种怎样的大爱!正是它,不仅把父母兄弟姐妹、你我他以及民族、种族联系起来,而且把人类与天地万物联结在一起。
  当今社会,精致利己主义流行,个性意识高涨,以我为中心似乎理所当然。要消解、治疗自我膨胀的社会顽症,就急需培育每一个人的“爱人”之心。汤一介先生生前忧心忡忡地说:“今日社会存在的众多问题,我想根本的就是‘爱人’之心泯灭了,这样下去,人类终将自己毁灭自己。”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当从体味、躬行“仁爱”之心始,勉励自己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
  二曰理想人格。对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视,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古人强调“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遇到了困难、挫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答案,而不是诿过于他人、社会和外在的环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始和基点,于是有了对完美人格的孜孜追求。孔子严明君子与小人之别。孟子推崇“大丈夫”的气节与境界。董仲舒倡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宋儒则进一步提出“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的命题,倡导“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抱负、追求,一个人的胸襟无限宽广起来。宋明心学的重要人物陆九渊,13岁时就悟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是何等的气魄!
  在物质主义主导一切的今天,我们的心灵对大的事务、大的问题、大的道德已经麻木甚至反感,津津乐道于个人小圈子的悲欢。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在一个个人窝之上,永远都有星空、大海和伟大的心灵。如果你愿意走近它们,你的心智将宽大起来,你的人生也将跃出俗世的蝇营狗苟,更像一个纯粹的人而活着。(《人民教育》杂志副总编辑 赖配根)
  《中国教育报》2015年6月12日第8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8:55 , Processed in 0.15721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