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15-6-11 23:36:00
|
只看该作者
高考作文需避免小学生作文的套路和思维(谭旭东)
来源:中国艺术报 谭旭东
高考语文试卷一公布,媒体纷纷关注今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提出了不少批评。我也关注了高考作文题,觉得高考作文依然没有走出旧的思维,有教学生耍小聪明、玩小心眼儿之嫌。
今年各地的作文题共16套,15套是材料作文,只有北京的作文题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主要是根据所给的材料来阐述观点,历年来高考语文都主要采用材料作文题。材料作文看起来好像很能够考察学生的理解力,因为要做好材料作文,首先就要读懂材料,理解材料里的内涵,才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作文题要有考试价值,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要给出好的材料。但看看各地试卷给出的材料,要么是角度偏狭,甚至是错误的材料;要么是时政、社会新闻,过于应景应时。前者如今年安徽的作文题是“蝴蝶翅膀的颜色” ,其所列材料根据显微镜底下的观察,就判断出“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 ,据说违背了科学事实,闹了一个笑话。山东省的材料作文题是这样的:“丝瓜藤和肉豆的藤须缠在一起,小孩非要拆开,孩子的爸爸说:不要强行改变,要顺其自然,长大了一样能吃。据此材料写一篇作文。 ”这种题目内容偏狭,视角很小,而且“丝瓜藤”和“肉豆的藤须”可能有些城市考生没见过,因此语文再好的学生也难以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试卷1和2都是社会新闻材料,来自一时成为热点的新闻,一个是女儿看到父亲边开车边打电话,劝阻无效,就电话举报了父亲,让考生据此写一封800字的给违章当事人父亲、女儿或警察的信。另一篇是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材料列出三个风采人物,问学生谁更具风采。写信对考生来说发挥的余地大些,但对风采人物做选择性评价的题目,本来就是自相矛盾,既然是风采人物,都是各有特色,各有风采的,那还有什么高低之分?这样出材料作文题,容易产生跑题、偏题现象,而且语文素养好的学生也很难发挥写作能力。最重要的是,高考作文要有语文教育的引导力,材料作文是这样出,对语文教育教学基本没有正面的引导性。我一直认为,语文教育的目标,一是培养文字理解力,二是培养文字创造力。理解力需要阅读,创造力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语文创新能力。其实,语文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读经典,读名著,读好书,然后学会思考和创造。高考作文题,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都要起到这种引导作用。不然的话,高考是高考,平常的语文学习是平常的语文学习。那就又是两张皮了。
从这一点来看,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如法国2014年的高中会考文科作文题(三选一)是这样的: 1 。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2 。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3 。阐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72年的著作《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中的选段。这三个题目让考生选一个来作文的话,第一,可选性强,容易发挥,不会让考生写不出来。第二,它鼓励思考,而且思考大的命题,激发考生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三是对语文学习有引导力,尤其是对文艺作品的阅读有引导力。比如说,“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 ,这样的题目,如果考生读了很多经典文艺作品,有很多鲜活阅读感受,写起来就会如鱼得水。
反观我们的高考作文材料题,还是小学生作文的套路和思维,出题人总喜欢拿点小故事、小新闻来说事,好像高考考生还是孩子,还是他们眼里的学生。事实上,高考是考生学了12年语文后的一次语文能力的检验和考察,也是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教学水平的一次检阅。目前来看,高考依然是指挥棒,希望这根指挥棒能真正把语文教育教学引到正确的方向、合适的高度。
我们就揭开国外高考作文题的面纱,看看国外中学生是如何经历作文关的。
美国:师兄师姐恶作剧 作文题睿智风趣
在进入大学之前,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是美国高中生的所谓“高考”。SAT在美国领土上每年举办7次,考试用英语,包括阅读、数学、作文三部分。
要体现出“我是谁”
作文考核的题目包括文学、艺术、体育、政治、技术、科学、历史及社会时事等,这些作文要求学生用事实支撑论点并加以分析即可。
真正考验学生水平的是各大学的自主招生作文题。这些作文不仅仅是对语言的应用、对历史和知识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对人生更宽广、更深刻、更智慧的思考。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我是谁”、“我是怎样一个人”、“我能做什么”这样的主题。比如说,西北大学某一年的作文题为“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有所不同,说一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芝加哥大学的作文题“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
可以看出,这些作文题给人一种谈笑风生、潇洒自如、机谋睿智的感觉。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作文题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并由教授们组成的招生委员会选择出来的。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这都是大学上届毕业生留给自己学弟学妹的“恶作剧”式的作文题。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作文题:
题目一:对于真理的追求是否可能没有利害关系?(2010年文科类)。
题目二: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2008年理科类) 。
题目三: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 (2008年文科类)。
英国高中课程考试作文题:
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
美国学术能力评估(SAT)测试:
题目一:是出名的人幸福还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
题目二:改变自己的态度比改变环境更有利吗?
美国芝加哥大学作文题(2008年):
题目一:想象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
题目二: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上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
题目三: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壁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
东京大学本科入学作文题(2012年):
关于一国文化,要给对那国毫无了解的人说明的时候,如何让对方能够充分明白你在说什么?同时不花点儿心思对方就不能明白的困难点在何处?举例说明。
德国文理中学毕业会考作文题:
对巴洛克文体类型的诗进行比较和分析。
英国剑桥法学考试作文题:
人是否拥有独立于法律之外的基本的道德权利,如果有,该如何界定这些权利?
新加坡高考作文题(2007年):
外国人对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
日本:
统考不考作文
每年1月份,日本报考国立、公立大学和部分私立大学的学生被要求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在这种考试中时没有作文这一项。
据有关教育人士称,这可能是因为日本人认为作文是创作,是有个性的,有了个性就不太好用统一的标准和公共尺度来判断。
但在每年的2月和3月,各国大学再进行自主招生考试,要求学生写小论文的学校很多。不少作文题目是有相当的难度的,要求学生有广泛的社会知识和思考能力。
法国:作文深奥哲学味浓
法国高考就是我们常说的“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简称BAC)”,BAC跟我们的高考有区别,对于想进入法国高等教育的同学来说,BAC是“必要非充分条件”。
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BAC第一门也要考作文,但不是语文课作文,而是被称为“philo”的哲学作文。其作文题按文科、理科和经济社会科划分,不同科类有各自的作文考题,且会为每科考生提供3个题目以供选择。
2012年,一份被证实真实的2012年法国高考哲学考题在微博上引发热议,这些包括“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信仰是否总是与理性相悖?”“我们是否有寻求真理的义务?”等在众网友看来“深奥得不得了”的题目,却是法国高考生们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针对这样的哲学难题,想得高分也不容易。有专家透露,一般情况下满分是20分,16分以上都已经算高分了。要得高分的话,首先是要对题目有深刻的理解,其次要引经据典,还要对论点展开充分的论述。这要考平常的阅读量还有记忆力,还要求考生根据这些题目提出论点、论据,再展开自己的一些评论。有熟悉法国考试的专业人士指出,法国的高考作文一直很难,学生的高考语文常常不及格,但出卷方并不愿意因此降低难度。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作文题:
题目一:对于真理的追求是否可能没有利害关系?(2010年文科类)。
题目二: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2008年理科类) 。
题目三: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 (2008年文科类)。
英国高中课程考试作文题:
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
美国学术能力评估(SAT)测试:
题目一:是出名的人幸福还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
题目二:改变自己的态度比改变环境更有利吗?
美国芝加哥大学作文题(2008年):
题目一:想象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
题目二: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上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
题目三: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壁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
东京大学本科入学作文题(2012年):
关于一国文化,要给对那国毫无了解的人说明的时候,如何让对方能够充分明白你在说什么?同时不花点儿心思对方就不能明白的困难点在何处?举例说明。
德国文理中学毕业会考作文题:
对巴洛克文体类型的诗进行比较和分析。
英国剑桥法学考试作文题:
人是否拥有独立于法律之外的基本的道德权利,如果有,该如何界定这些权利?
新加坡高考作文题(2007年):
外国人对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
日本:
统考不考作文
每年1月份,日本报考国立、公立大学和部分私立大学的学生被要求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在这种考试中时没有作文这一项。
据有关教育人士称,这可能是因为日本人认为作文是创作,是有个性的,有了个性就不太好用统一的标准和公共尺度来判断。
但在每年的2月和3月,各国大学再进行自主招生考试,要求学生写小论文的学校很多。不少作文题目是有相当的难度的,要求学生有广泛的社会知识和思考能力。
法国:作文深奥哲学味浓
法国高考就是我们常说的“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简称BAC)”,BAC跟我们的高考有区别,对于想进入法国高等教育的同学来说,BAC是“必要非充分条件”。
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BAC第一门也要考作文,但不是语文课作文,而是被称为“philo”的哲学作文。其作文题按文科、理科和经济社会科划分,不同科类有各自的作文考题,且会为每科考生提供3个题目以供选择。
2012年,一份被证实真实的2012年法国高考哲学考题在微博上引发热议,这些包括“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信仰是否总是与理性相悖?”“我们是否有寻求真理的义务?”等在众网友看来“深奥得不得了”的题目,却是法国高考生们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针对这样的哲学难题,想得高分也不容易。有专家透露,一般情况下满分是20分,16分以上都已经算高分了。要得高分的话,首先是要对题目有深刻的理解,其次要引经据典,还要对论点展开充分的论述。这要考平常的阅读量还有记忆力,还要求考生根据这些题目提出论点、论据,再展开自己的一些评论。有熟悉法国考试的专业人士指出,法国的高考作文一直很难,学生的高考语文常常不及格,但出卷方并不愿意因此降低难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