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在掠夺我们的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30 18:0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在掠夺我们的脸   肖培东

思考的时候,我习惯于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我拉下窗帘,仿佛阳光会偷走我的一点心思,我关上门,甚至不让我的任何一点灵感从门缝中逸出。我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在我最信赖的空间里,满室的书香,胡乱堆放的杂志,当然,还有灌满音符的张张唱片。轻轻塞进一张CD,轻柔的钢琴曲或吉他音乐在心里荡漾起涟漪,我就开始在阅读中在键盘上制造灵感。
我读鲁迅的《孔乙己》,后天我要去讲这课,我想在书房里碰碰运气。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鲁迅先生说,在他所作的小说里,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孔乙己》这小说可讲的东西太多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先不去说,咸亨酒店,小伙计,看客,掌柜的,丁举人,还有什么“笑”什么“脸”“手”什么“秋风”“铜钱”等等,你讲几节课都讲不完。我扎进鲁迅的文字当中想找出一条幽径,可不知怎么的,我竟然静不下心来。
我想起被我挡在窗外的阳光,还有,上午的冷风。
早上,我去永嘉中学讲课。我很兴奋,很久没去永嘉中学了,我准备了很多见到老同事的心情,然后坐上一辆三轮车一路思忖,见到谁怎么样见到谁又会怎么样,仿佛很多遇见的惊喜都开始酝酿。老同事是自己人生的一笔财富,冬天到了,他们是不是年轻如昨?骑车的是一位中年妇女,是在环城路口被我喊停下来的。看到她在街上兜兜转转一脸的风吹刀割和落寞凄惶,我放弃了徒步到校的心思,上了车。从我现在的学校到环城路口,我已经走了好一段路,所以,她的电动马达没响几声,车就稳稳地停在永嘉中学门口。我找出一张五元的纸币交到她手里,微笑着,在一个冬天的早晨表达我的感激。她的眼睛瞪大了,刺得我顿时矮小了一截,然后微风中一句肆无忌惮的感慨更是任性地击倒了我。“难怪大家都不喜欢你们做老师的。”幽怨又张扬地说完,她就很干脆地掉头而去,三轮车“吱吱”的马达声更加响亮。我在校门口恍恍惚惚的。那个时候,阳光还没出来。
我多少有些歉意,我应该再掏出一块钱,给这靠苦力来养活家庭攒生活的人一份满足。她回转的车轮一定是在唠唠叨叨地数落着我的小气,尤其糟糕的是还因为这一块钱,更影响了她对我们教师的审美,破坏了我们和劳动人民的阶级感情(虽然我们也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原本瑟缩在社会角落的我们而今更是让这位辛苦的三轮车阿姨鄙夷。“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不是也是教书的?摸着裤兜里暖暖的硬币,我沮丧极了。
可是,这还不是我今天唯一的沮丧。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经典美文。教这课的是永嘉中学一位新教师,小青年有点紧张,他是深深地吐了口气再走上讲台的。看着这样的慌慌张张,我很能想起自己站过无数次的晃晃悠悠的讲台。后天,我的《孔乙己》还没思路呢,我很想这样去安慰他。“那晚,怎么样的荷塘?怎么样的月色?”教学很快集中到朱自清最美的几段文字上,教学重点很是准确。“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老师带着学生们读了起来,声音真不错,好听。那幽静的荷塘,那朦胧的月色,清新雅静蒙着轻纱的梦,我也沉醉在朱自清的诗情画意般的文字中。我很想看到学生们的陶醉和感动。可是,没有,一点都没有!大多数的眼睛都不在文字上,只游弋着嬉戏和漫不经心,他们的脸上甚至没有一点课堂需要的一点专注和投入,随意敷衍老师几句就相视而笑地坐下。老师在讲台上讲着朱自清的“颇不宁静”,很孤独。学生或宁静地想着自己的心事,或不宁静地杂耍般地捣鼓着手中的笔。
《流浪人,你若是到斯巴……》,这篇文章波凯是下过一番功夫的,PPT上圈画的词语可以作证。她甚至不再那么说话急忙忙,慢条斯理中多了几分耐心。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可是,几个学生用他们的狂叫应和着老师的问题。他们故意抬高声音,在老师话音未落时抢先叫出答案。当大家一片哄彩后,声音游动得更为迅速更加得意洋洋。“丰满”!“悬念”!怪声怪气,绝无半点严肃和真诚。最苦痛的是,他们叫出的答案都是老师要的答案,这样,我们就可以想象这戏剧化的教学镜头,仿佛学生在指令,老师在跟写,老师,成了到斯巴的流浪人,就这样幽默热闹地走到了铃声响起。“军国主义!”几个孩子怪怪地喊着,我的心里颇不宁静。
……
看客!我读着《孔乙己》,想着这让我心痛的冷漠和麻木,想着寂寞在讲台上的无奈的老师,想着那一群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想着他们要朝向的人生路,我的心里满满的都是沉重和酸楚。重点中学的孩子,为什么对语文对经典表现得如此淡漠和不在乎?难道,今天,以新型的电子媒介或数字媒介为载体的亚文学作品或大众文化产品构成了人们阅读、欣赏、品评的主要内容的今天,文学经典真的已经在青年学子的心目中淡出了吗?我自然承认,语文教师首先要从自己的课上去思考问题,去自我剖析。比如,我们是不是过度地着力于自己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比如,我们设计问题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能否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语文实践的机会?我们也深深忧虑,这个浮躁功利时代,阅读品质和感动情怀在逐渐消逝。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的经典作品,就精神生活而言,是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不可或缺的。卡尔维诺这样描述经典:“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一部经典作品的不同之处,也许仅仅是我们从一部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但在一种文化延续性之中有它自己的位置的作品那里所感到的某种共鸣。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因为其中蕴藏着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能够经得住时光的淘洗,堪称人类精神的瑰宝,在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质、树立人的信念、开阔人的胸怀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为什么,当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抵不过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为什么,今天,教师全心投入换来的尽是这样的嬉闹游戏?没有动人心弦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没有花前月下的情爱,没有风花雪月的浪漫,只那一点淡淡的美,隐隐的忧,又如何让这些活跃在时尚现代元素上的中学生喜欢?所有的故事都距离我遥远,所有的文字都不是我的现在,于是,远离经典,学生沦为嬉笑杂耍的缺少庄重学习正气的看客,这是语文的伤痛,也是教育的悲痛。我们在与这个时代的浮躁流弊争夺学生。语文,语文教师,该怎么样行走在照亮人心找回人性的教学路上!“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教育的归宿”,我们,又是站在怎么样尴尬的一个点上去承担如此之重!怎么样的教育,才会使得我们不仅完成不了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人格教育,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对现代中学生人格危机的产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想着语文课上的这些损伤,想着漫不经心鄙夷不屑的目光,根本感觉不到阳光洒在我们的肩上。
我们何去何从?
笑声中出场笑声中死去的孔乙己已经隐没在岁月的秋风中,可那一群上上下下的无端取笑作乐的人至今犹存。“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今天的我们,不是看客少了,而是看客更多了。“赏鉴”他人的悲哀,咀嚼他人的痛苦,却从来不愿静下心来为自己寻找真实的自我。三轮车阿姨看我是鄙夷的,学生看我们的课堂是鄙夷的,还有更多更甚于此的冷漠,在我们生存的空间堆积着。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只在文字里浮现,社会的凉薄却处处可寻。当经典作品在我们的课堂上都遭遇冷落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希冀这个社会的纯真。当书写人性之美的文字的阅读都成了孩子们戏耍的时光的时候,我们就难以期待岁月存有一份真诚。可是没有经典,别人也便这么过。于是,我们安心于我们的扭曲的姿态,我们变异的脸,我们自私的心。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生命中最后时刻写下的鲜活的文字,力道之深,今日犹然。
我担心,不仅仅为我后天的课。
抬头一看,我的书架上,几本书赫然在目。村上春树,昆德拉,还有一本是北京女作家陈染的作品。书名一组合,就是立足当下的一道质问。“无比芜杂的心绪”,“玩笑”,还有“谁掠夺我们的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4:03 , Processed in 0.16922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