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凡但不平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30 02:4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平凡但不平庸
——我的语文教学之旅

  [url=]毕泗建[/url]
山东泰安一中



    因为我手中的笔和不尽的思索,我永远不会被世俗吞没。
                                                  ——题记
    我努力向我的启程方向搜寻,试图寻找到我的语文教学之旅的起点处所烙下的印象。有人曾放言:“干什么也别当老师,当老师也别当语文老师。”前些年“误尽苍生是语文”的喧嚣至今仍在耳畔,一个不喜欢广泛阅读甚至不懂语文“妙处”的老师却可以死揪住学生和考纲考出好成绩来,这种现象则在眼前,这是一个悖论?当语文教育的最终结果已经异化为卷面成绩的时候,这卷面成绩能体现出一个学生的真正语文素养吗?是什么使最富有灵性、智慧、魅力、情感的语文气息奄奄的?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少了,师生沉浸在课文中创设的文情并茂的佳境少了。多少作家用心血凝结成的篇章,被语文老师们讲得平平淡淡,毫无滋味,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绪破坏,语文失却魅力。无怪乎学生说不少文章我们自己去读倒很激动,可一经课堂上教师的分析,就提不起精神。这不是语文之错,而是我们语文教师之错。一次次的反思之后,我回首看我蹒跚的步履,仿佛悟出了些什么。
          心若在,梦就在
——点燃梦想
    我的大学生活是在千佛山下的美丽校园——山东师范大学度过的。从大学毕业的那一天,我就梦想把最美丽的母语献给我的学生们。年轻人的心永远充满朝气,像春天开放的玉兰花,圣洁而又神采奕奕。接手的第一级学生被称之为慢班,就是中考未达到录取线的一批学生。这也许是学校有意的考验,如果能把这样一些学生管理好,管理班级的能力就会大大提升,班主任工作就会游刃有余。虽然心里有些不情愿,但怀着对教育的美好期盼与梦想,我挑起了这副重担。尽管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纪律观念是差了些,但在我的眼里他们仍然是有完整的活生生的鲜活生命。我小心地呵护他们的成长,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和他们一起打篮球,一起打乒乓球,和他们一起读书,和他们一起成长。从此,我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宽容,懂得了野百合也有春天,懂得了教育是慢的艺术。三年中,我深入地挖掘教材,不迷信教参,备一篇课文,我查阅了大学的教材,力求做到精准,完成了材料的原始积累,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老教师,一些教过几届的老教师有时还向我询问哪篇课文出现在第几册课本。只有对教材烂熟于心,才能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送完第一届学生已是1997年。我把教学中的思考整理成文,结合我在大学里对弗洛伊德的研究心得,写成《析阿Q的梦幻曲——讨老婆》,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后来还被《随堂学练考丛书》(龙门书局1998年版)收录,栏目名是“名家谈语文”,由此被同事们戏称为“名家”老师,满足了年轻人的一点点虚荣心。另一篇《谈谈语言中的含蓄艺术》,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文中我对小说《祝福》的几处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教学效果很好。文中我是这样写的:
    《祝福》中有如下三句: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地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祥林嫂)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这三句都将语意重点放在了“你放着罢”这句话上,表现了四婶对祥林嫂的斥责、厌恶之情。但第三句变动了词序,加强了这种不耐烦的语气,而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则收到了委婉含蓄的效果。“你放着罢”四个字如同当头棒喝,是祥林嫂精神上的致命一击。
后来,我发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2003年6月人教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2004年5月人教版)都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你放着罢,祥林嫂!” 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做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祥林嫂两次反应大不相同,为什么?比较一下, “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能够与教材编者心有灵犀,更坚定我对语文教学的狂热探索,也证明了我的这一心得还是有价值的。1999年10月,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柳敬亭传〉二题》一文,还有一段小插曲,时任语文教研组长的孙善利老师到苏州中学考察,在教室的后墙上竟发现张贴着我这篇文章,回来后,在一次教研组会议上,专门提及此事,并希望其他老师向我学习,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去钻研教材,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教研天地。由于我对教育的热爱和出色的教学成绩,1997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和优秀青年。
   送走第一届学生后,对语文教学的痴迷之心、进取之心,引领我对语文课堂进行梦想建构。凭借对教材的娴熟领悟,我又开始对课堂进行改革。我组织学生观看大专辩论赛——狮城舌战,在课堂上组织过激烈的辩论赛还引导学生把一些经典篇目,自编自演课本剧,此举也带动其他班级的老师去观摩。我始终认为,虽然我不能改变高中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我尝试着让学生去享受生活,享受语文,提出了“个性语文”,进行着摸索,特别是在我教的第二届(96级)和第三届(98级)学生中,我首创了“语文学习小组竞赛活动”,将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都囊括进去。分为课堂回答、练笔、课内竞赛、测试、作文五部分。将全班分为六组,10人一组,确定组长,由全组同学确定组名、小组宣言等。课堂回答:一人次回答正确加2分,以主动回答为标准,提问不算在内。按得分排出1-6名。练笔:周记每周两篇,甲+加10分,甲得8分,不交减6分并严肃批评,不认真或抄袭减4分,按得分排出1-6名。课内竞赛:包括文学常识竞赛、成语知识竞赛、朗读比赛、背诵比赛、猜字谜竞赛、课本剧表演比赛、拟写对联比赛等等。按得分排出1-6名。测试:将单元考试成绩,按小组算出平均分,排出1-6名。作文:按高考60分为满分,55-60分加10分,50-54分加8分,不交减6分并严肃批评,不认真或抄袭减4分,按得分排出1-6名。一月一评比。评比办法:将各组名次和相加,得数最小的为第一名,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学习小组,组名有的叫“feeling100%”,有的叫“动力组”,有的叫“独上西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课堂真正做到人人参与,最佳小组的奖品我则用工资的一部分去购买,奖品是我精心挑选的,多是一些名著或适合学生读的杂志,这一做法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快乐语文”,是我烹调出的具有语文味的另一道大餐。课前五分钟分别安排以下活动:星期一——演讲训练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要求自写讲稿,脱稿演讲,话题不限),星期二——新闻播报厅(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天下事事事关心。汇报上周中外新闻,可加自己的评论),星期三——智力大比拼(引发脑力激荡,多向求解,开阔思路,培养创新思维。包括智力测验题,脑筋急转弯,还有对联、字谜、成语故事等),星期四——工夫在课外(听写10个常用但易错的词语),星期五——成语大观园(由学生讲解五个成语,重在积累。事先由老师精选,防止出现偏难或偏易现象),星期六——唐诗采撷园(不一定限于唐诗,宋词也可,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此活动一直进行着,深受学生的喜爱,它提醒学生要用生活的、应用的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语文,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从学生那一张张快乐的笑脸,我懂得了语文就是我们呼吸的空气,每时每刻我们都需要它。这些举措也得到了其他同行的认可,得到学校领导的赞赏,在我年轻的心中悄悄萌发了一种成就感,激励我在语文的路上走得更远。尽管我没有能力给贫瘠的语文实施脱胎换骨的大手术,但这样的举措事实证明还是有效果的。我所任教的这两届学生都有一名考上北京大学的。值得一提的是96级的马光同学,对语文情有独衷,非常踊跃地参与到我的语文课堂上,记得当时高考前夕,我曾与他有过一次交谈,我说凭着你的深厚积累,语文一定会在高考中成为你的优势科目的。那一届高考实行的是标准分,单科满分是900分。高考成绩出来后,他的语文成绩是821分,比他的其他各科成绩都要高,我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他到学校拿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感激地对我说,真的是语文帮了他的大忙,要不然,还真达不到北京大学的录取线。
   追寻逝去的时光,我发现是对语文教学的痴迷之心、忘我之境,点燃了我心中的梦想,是梦想指引我向更深处漫溯。我坚信,一个有事业追求的人,可以把“梦”做得高些。虽然开始时是梦想,但只要不停地做,不轻易放弃,梦想就能成真。
思想能走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放飞思想
    教师应该有思想是不言而喻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教师不愿思考,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思想。诚然,我们的工作也许会单调,但如果一个教师只会教书而不会反思,那么,即使他的教龄再长,也不过是机械的重复。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要做有思想的人。一名教师教学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有魅力的教师,有个性的教师,有精神感召力的教师,一定是学生喜爱的教师。
   送完三届毕业生,我在2001年10月,由学校推荐,参加了教育硕士全国联考,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录取通知书。2002年9月,我依依不舍地与才相处了一年的学生告别,暂时离开工作过八年的一中,到我的母校继续深造,去探寻我的教育思想。我们这些考上教育硕士的老师们都很珍惜这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课堂上,我认真聆听专家教授的授课,课下如饥似渴地一头扎进图书馆,阅读期刊,在电子阅览室下载资料,我做的读书笔记、摘抄、复印的资料达30多公斤,这为我后来的学位论文写作和语文教学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由于有中学的教学实践,对一些理论著作常拿自己的实践经验去审视,对各种教育现象便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在山东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的一年是我教育思想发生质变的一年。我与教育硕士学位负责人、语文教育专家曹明海教授有了面对面的请教学习的机会,经常就一些教育现象探讨交流,这使我在观照教育现象时,有了更深的理论层面的感悟。时刻碰撞出的灵感火花,常令我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不已,使我对语文教育研究的广阔天地、神奇奥区更感兴趣。尽管一年中,我忙碌在宿舍、图书馆、教室、食堂单调的节奏中,但我丝毫没有枯燥乏味的感受。有时,在落日的余晖中,透过图书馆阅览室的窗户望见校园里穿行的年轻学子,常在心里告诫自己,工作八年后能重返校园再做学生,我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吸取营养,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我可不能荒废了这宝贵的时间啊。
   在山师的一年,儿子恰恰2岁,有时候放假回家,总缠着我让我陪他玩,妻子总是在一旁说,爸爸现在是学生,学生是要按时上课的,要不老师就把爸爸开除了,等爸爸下次回来会给你买回好多好玩的玩具的。妻子在家照顾孩子毫无怨言,并鼓励我坚持下来,对以后会有好处的。常常是下次带回家的不仅有儿子的玩具,更多的是鼓鼓囊囊的一书包书,直到现在买书的习惯仍然不改,一两个星期不到书店看看,心里就不踏实。
    2003年3月,山东师大分配学位指导教师,我有幸结识了潘庆玉教授,他和我是同龄人。作为我的导师,他并不以导师自居,常说我们做中学语文老师的,可能对某些教育现象更有发言权。他把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和出版的专著送给我,并开列了一系列书目让我去读。闲暇时,他还不忘邀我和另两位学生小聚一番,畅谈他对语文教育的理解和热爱。潘老师治学的严谨,丰硕的学术成就,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行。由此,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善思考、会研究、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一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在离校前夕,山东师大文学院进行了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论证,由于我阅读积累了大量关于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曹明海、潘庆玉两位教授鼓励我结合语文实践进行深层面的研究。回到学校,学校安排我带2003级两个班的语文课,还兼任班主任,生活又忙碌了起来。从早自习到晚自习,除了上课、批改作业、班级事务,忙了一天的工作,晚上我都会抽出时间来读书和思考,我的工作的确琐碎、繁忙,它可能会绊住我的双脚,却不能绊住我思想之泉的流淌。我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出了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读李镇西,读出了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我读洛克,读出了要保护儿童的好动性格和好奇心;我读蒙田,读出了教育不是培养驮着书本的蠢材;我读弗莱雷,读出了师生关系的本质……太多太多的书,滋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思想更加成熟壮大。在我的书房,到处都是书,藏书达3000多册,虽然还算不上多,但在我的内心,这些都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读的精品书。有很多新出版的书,都是我在读教育硕士期间从济南分批买回来的,这成了我研究语文教学可靠的助推器。一方面,我自费订阅了许多语文教学方面的期刊杂志,如《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等;另一方面,我又涉猎了大量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文化学、教育人类学、中外教育经典作品等等,让我能从更高的高度去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我的视野变宽阔了,我的眼睛变敏锐了,我的思想变深刻了。我觉得,读书和反思相结合,增加了我生命的宽度和思想的厚度。同时,我仍然笔耕不辍。2003年11月,《基于建构主义的阅读教学的思考、实践与策略研究》发表于《当代教育科学》22期上,这是一份重量级的杂志,历年人大复印资料中心的数据表明,《当代教育科学》的转载量和索引量在全国所有教育类杂志中一直排名在前几名,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篇论文是我教育硕士论文的主体内容。因此,我对将来的论文答辩充满了信心。2004年5月,我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并于6月份拿到了学位证书。拿着薄薄的学位证书,感觉却沉甸甸的,因为这里面倾注着我的心血,凝聚着我智慧的结晶。它是我牺牲休息时间,不断梳理爬剔出来的。在教学研究的同时,我还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看杂志上的授课实录,看优秀教师的授课视频。同年的9月,我参加了市直优质课比赛,获得了一等奖。
    在日常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练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有个性的文章。侯玥同学是其中的代表。我指导她写成的《雨祭》,发表在《山东文学》。2005年10月,她把自己的文章结集成散文集《玲珑心》,我专门为她写了一篇书评刊登在《泰山晨刊》上。这一年,发表在《当代教育科学》24期上的《倾听——让语文教学如此美丽》一文,将始终提醒我教学中要倾听学生的呼声,在课堂上要倾听学生的情感反应。这篇论文的写作是缘于一次偶然机会触发的灵感。有一次,我安排学生在练笔中写一篇题为《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的文章,以此来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学生在文中对我的课堂,有褒奖,有批评,有建议,有期盼。人往往是有惰性的,工作闲适了,会懒得反思,而我则通过反思,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更快的提升。
   付出就会有回报。2006和2007年是我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的两年,一共发表了14篇论文、随笔。在这一系列文章中,我慢慢察觉教育理论正渗透在我的思想之中,这些文章多是站在人性关怀、反思课堂现状层面上去研究的,如《解放学生——语文教学指归论》《本色语文随想》《论新课程视野下语文教学的多重“世界”意识》《语文课堂:一个自由选择的场所》《语文教师的“力”与“气”》《文本语言,拨动生命乐章的琴弦》等。渐渐地,无论是语文专业期刊上,还是在教育类期刊上,时常能看到我的名字,也得到了语文组同事们的赞赏。我的学生们也送给我一个雅号——“毕教授”。2006年7月,我的作品集《飞鸿片羽——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省教研室的厉复东老师给我作序,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他在序言中写道:
身在一所重点中学教书是很辛苦的,教得好就更要付出异于常人的精力,故而别的老师在完成紧张的本职工作之余,巴不得有点闲暇调整一下,可毕老师却把这些时间用来阅读、思考,用来探索、研究。或许他觉得探索、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休息?但不论怎么说,有耕耘就有收获,于是他就有了这些别人没有的文字,于是就有了这部教学论集。
    由于我严谨务实、生动有趣的课堂风格,2006年还荣获了高考优秀教学成绩奖。从中,我悟出了,其实教学研究不是务虚的,而是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追求理想
    我的理想是不甘于做一个教书匠,而是想做一名学者型教师。想做到学识、修养、人格的统一,又谈何容易,但正是由于其难能,所以才有了追求的动力。已近不惑之年的我,常见到一些教师聘上高级教师后,像是突然丧失了前进的方向一样,感觉此生已别无所求,只要教学上说得过去就行,该潇洒的时候就潇洒,于是把业余时间用到了看肥皂剧、打牌、打麻将、喝酒上,有时有人问我,为何不可以放松一下自己的神经呢?你这样忙于笔耕不累吗?其实,你只要喜欢做的事,再苦再累也不怕。那种投稿之后期盼的心情,见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捧着散发着油墨香的样刊阅读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我这个人敏于事而讷于言,对教育现象洞察得很敏锐,虽能下笔千言,却不擅长与他人交流,直到现在也没有学会巧舌如簧。一些老师为了一官半职不惜说违心的话,不惜做出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把谋个一官半职作为事业成功的体现,还是看看吴非老师在《不跪着教书》里怎么说的吧:
    现在一些教师并没有提高自己的意识,诱惑太多,在一些学校里,一线教师几乎成了“无能无用”的代名词,一些教师到了教育岗位,很快钻营仕途,不愿意钻研教学,在他们看来,辛苦半生从事教学不如弄个小官做做。
    当了教师,不必因为那些有一官半职的人在你的面前颐指气使而生气,进而也想方设法谋个小官做做。据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但是想做官的教师肯定不是好教师,业务上肯定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这些话使我更冷静地去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要想做出一些成绩来,要放弃功利之心、名利之心,要不图虚名,要耐得住寂寞。理想是一个人生存下去的支撑。我身上虽然没有名师、能手的光环,我虽然平凡,但我不能平庸。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写了很多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帖子,发表在学校网站的教育教学论坛上,尤其是2006年入校的这批学生,使用的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我发现教材编写的不严谨之处,如在《语文新教材批判》中提到:
    以“感受艺术魅力”必修模块为例,选读文本《蒙娜丽莎的魅力》还差强人意,但格拉格的《梅兰芳》却让人大跌眼镜,是让学生学习文章的语言?语言又不美;是让学生体会精巧的构思?构思又不精。是让学生领略大家的风范?格拉格又不是大家。人教版有一篇《米洛斯的维纳斯》手法不错,意蕴又深刻,为何不选?若为话题考虑,《梅兰芳》写的是戏剧,可《米洛斯的维纳斯》讲的是雕塑,也是一门艺术啊,可它却被打入读本了,可惜啊。
    第二册第一模块有《离骚》一文,本来《离骚》在字词上就诘屈聱牙,专家对注解就见仁见智,让高一的学生学是激发其积极性呢?还是让他们离得语文课越远越好呢?这符合认知规律吗?人教版把《离骚》放在高二去学是有一定道理的。
    人教版教材课后都有练习题,我指的是扎扎实实的练习题。不能因为强调学生活动,就忽视了语言训练,如一些必要的文言词语、活用等掌握、总结好,也是学习活动啊!而新教材的学习活动只是设计了一些大而化之的问题,显得单薄啊!
    果然,在2007级新生使用的教材中,就删掉了《梅兰芳》,代之以《米洛斯的维纳斯》;《离骚》也放在第五册必修教材中,在高二去学;课文后,尤其是文言文后面的练习中多了一些总结文言现象的题目。尽管我不是新教材的编写人员,但我以我的责任感,以我对语文教学的执着热爱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能够与新教材修订者不谋而合,足以证明我的看法是正确的,也是有价值的。
业余时间,我还在K12教育教学网站、教育在线网站等论坛,把一些教育教学中的所见所思写成了文章,发表在网上,与网友交流讨论。2008年1月,我开设了自己的教育博客,加入了创新教育群组,网络教研成了我的业余爱好,几乎把大部分休息时间用在了博客的教育叙事、教育随笔的书写上,我把我的观点亮出来,与博友们分享,有一部分文章并被《创新教育周刊》采用。在市教科所强光峰所长的倡议下,2008年1月,在新大都饭店会议室举办了第一届教育博客论坛,认识了不少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博友,我还作了《如何利用博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发言。网络教研给我的成长架起了腾飞的翅膀,促使我的专业能力有了更快的提高。随着省教育厅拉响了素质教育的号角,我也写下了一系列探讨高中素质教育改革的文章,发表在我的教育博客上,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是无法应对新形式下的教育教学的。
    一个没有理想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那么,也可以这样说,一个没有教育理想的教师,是一个可悲的教师。人是一种精神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越是喜欢读书思考的人其理想化的色彩越浓。而人又只能生活在现实中,必须面对现实并适应现实。这是人生的一大难题。我想幸福的人生可能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最小的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理想与现实一天天远离。人生就是在做理想与现实的加减法。从目前的情况看,形式比内容更重要——熟练的讲解、应试的训练、生硬的归纳、伺机的煽情比思想、远见、实力有着更大的评价市场。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假如没有了欢乐、感动、思索、怀疑、争议,那能算是真正的学习语文吗?我要走的路还有很远很远,但我仍会义无返顾地走下去,因为我深信:坚持的昨天叫立足,坚持的今天叫进取,坚持的明天叫成功!
   发表于《当代教育科学》2008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15:03 , Processed in 0.13873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