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易中天、陈平原等:让教育变得更公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18 18:3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易中天、陈平原等:让教育变得更公平
2015-04-18
来源:《经济观察报》作者:易中天、陈平原、方展画、谢维和、程凯


“消除教育不公平的前提是承认差距,因为差距是现实。我要是有时间、有精力,就办一个全国连锁学校,只招收官二代和富二代,而且收全世界最高的学费,但要一定办成一流的学校。”


  经历了这些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教育已经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教育公平的追求也经历了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效率与公平并重”,再到“关注因材施教差异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深刻理解新形势下公平与质量、公平与效率、公平与竞争的关系,十三五期间如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近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与教育公平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十三五”期间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高峰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多位来自教育主管部门、个教育科研单位以及各大高校教育领域专家均从各自的角度来分析、解读这一问题的主要症结、关键因子和解决的有效路径。我们特精选部分嘉宾观点,希望总有一款适合您。
  自由市场是公平的前提

  “我要是有时间、有精力,就办一个全国连锁学校,只招收官二代和富二代,而且收全世界最高的学费,但要一定办成一流的学校”
  ——易中天 厦门大学退休教授
  现在我们说教育不公平讲的是什么呢?比如农村孩子不能和城市孩子受到同样的教育,边远地区和发达地区有差距,贫和富有差距,怎么解决这个差距问题?一般的理解是让农村孩子受的教育和城市孩子相同,让边远地区和发达地区受的教育相同,软件硬件都一样,但是完全一样不可能达到。
  我个人的看法就是分流,消除教育不公平的前提是承认差距,因为差距是现实。我要是有时间、有精力,就办一个全国连锁学校,只招收官二代和富二代,而且收全世界最高的学费,但要一定办成一流的学校。这所学校要进行军事化管理魔鬼训练,开设劳动课,学生寒暑假必须到贫困地区做义工。现在我们的教育很奇怪,都没有劳动课了,或者说劳动课都变成摆设了。
  现在学校里学生的人生理想大多是科学家,没人敢说我长大了要当总书记,那是不敢讲;也没人敢说要当公交车司机,那是不算理想。这说明价值评价体系有问题,很多教育不公平现象是观念问题导致的。
  我认为要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就是多元化、多样化,办各种类型的学校。你想接受最好的教育和教育资源,那就交学费。国家教育经费就这么多,想享受特殊待遇就掏钱交税。我们可以规定收费特别高的学校有义务拿出一部分收入去扶贫。
  拓展211,兼及公平与效率

  通过增加211大学的数量削弱“已经上车者”的权威感,有利于缩小全国各个大学之间人为造成的差距,而从教育公平立场出本来就应该这样,某种意义上这只是回归常态。
——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国教育的伟大复兴,光靠几所名牌大学是不行的。因此要对今天的大学拨款机制进行改革,有三种策略。一是寻找另一个新的评价体系和拨款机制;二是保持原装、淡化处理;三是承认历史功绩和现实的缺陷,不离不弃地在改造中升级,也就是拓展211工程。最近十几年中国教育高歌猛进,教育政策牵涉到千家万户,一旦实施以后要大改是很难的。
  拓展不拓展211是观念的问题,不是钱的问题。名额应该通过严格的评审逐年增加,而并非一步到位,让各高校通过标杆寻找差距,努力创新,然后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这对于促进211大学往前发展是有意义的。
  扩大211的范围毫无疑问是在牺牲原有的荣耀和资源,在中国挤公交车的都知道,里面的都说“别挤了,别挤了。”没上车的说“再往里面挤一下”,这感觉是不一样的,已经在211大学之列的没有这个要求,而不是211的大学又有这个强烈的愿望。通过增加211大学的数量削弱“已经上车者”的权威感,有利于缩小全国各个大学之间人为造成的差距,而从教育公平立场出发国家财政拨款本来就应该这样,某种意义上这只是回归常态。
  我就说两个建议:第一,假如增加211工程大学,主要应该面向条件比较艰难的中西部大学。第二,请大家更多关注人文社会科学。
  教育公平要关注学生的需要

  “教育公平的终极目的是每个人能够获得他所希望的教育,每个人获得他更好成长的教育资源,而不是目前我们千人一面、万教一法。”
  ——方展画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大家都知道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们解决了学生“有学上”的问题,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每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保障,受教育的机会得到了均等。我们在教育的硬实力的供给方面做了很多事情,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几天我们谈到了经费的投入、教室的建设、校园的面积,包括数字化校园和师资,这些都是教育供给的外部性,也是教育的硬实力,但不是教育本身。
  这些硬实力是物理性的,也是显性的;但软实力方面呢?教育的软实力是什么?肯定是功能性的,它是要解决机制、体制、理念和方法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的软实力是有钱有权也未必也能办到的事情,但恰恰是这一点在我们的政策取向当中受到了漠视。

当年西南联大在那么困难的情况和条件下培养出了这么多大师级的人物,物质条件和现在的北大清华肯定是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现在还在怀念西南联大的教育方式。  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是人,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人”怎么不见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建筑、是设备、是物质,但是没有看到学生。现在怎么能够在推进教育公平的同时关注到学生的需要、关注到学生的成长。
  教育机会均等仅仅是我们教育公平的起点,而并非目的,教育公平的终极目的是每个人能够获得他所希望的教育,每个人获得他更好成长的教育资源,而不是目前我们千人一面、万教一法。
  现在我们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不断地有学生自杀,我们研究过2014年学生自杀的情况,发现自杀的学生中百分之五十是初中学生,还有百分之三十是高中学生,为什么?我们发现自杀的学生并不是都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他们之中很多都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年级前几名的学生。但是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下面他们没有感受到乐趣,没有感受到实现他们的梦想,这是最大的悲哀。怎么为我们的年轻下一代提供教育,供给的同时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现在公平推进的模式,尤其是在发达地区应该从机会供给型转变到需求供给型,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要让学生的需要和个性发展得到尽可能的满足。当然,这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我们要在我们的价值取向上尽量满足学生成长的诉求,教育公平价值取向应该是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
  浙江省这几年的改革正在探索这个方面,2012年开始在普通高中实行高中课程改革,百分之三十的选修课,这个方案刚公布出来的时候一片哗然,没有一个人支持,但是两年下来效果出乎预料。2014年11月份,我们浙江中等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设计了百分之五十的选修课,现在才几个月,我来之前刚刚去调研过,从这个学期的情况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而且给了中职学生一个选择的平台,我们跟高二学生开座谈会,他们非常羡慕高一学生。
  在如何提高学生改革红利的指导思想上有三大课题需要解决: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现在的教育与这个相去甚远;二是满足学生多样化诉求为特征的学校课程体制,现在还有非常漫长的距离;三是制定以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为导向的教育评价制度,现在的教育评价制度是一个班里只有一个第一名,第二名就是失败的。这些方面需要我们在推进教育公平的时候认真反思、认真探索,使我们的教育有一个凤凰涅磐式的改革而不是量上的增加、程度上的增加。
  中国教育公平发展的阶段性与拐点

  “教育发展的变化经历了一个从工具观到道德观的发展,这二者之间不矛盾。我们的教育也将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谢维和 清华大学副校长
  今天的中国,教育公平已经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国家和社会的问题,还是整个国家在新的战略布局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问题。1990年至1999年期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很少,义务教育也没有普及,从1999年和2000年开始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拐点,对于教育公平的关注程度一下子有了非常大的上升。
  第一阶段,也就是从1990年到1999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非常低,城乡差别非常大,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讲显然是不公平的,但很奇怪,那时候教育公平不像今天这样受到关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教育的资本性效益不清晰,所以就不会把教育看成对改变命运直接相关的一个因素。另一个是教育本身的规模比较小。受教育者规模比较小,人们的隶属群体或者参考群体相对来说比较固定,相对剥夺感不是十分强烈。
  第二阶段,也就是从1999年到2001年,教育公平开始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两年,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200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这个时候开始,教育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积极意义越来越得到凸显。
  这个时候教育发展的速度、节奏甚至水平都明显提高了,各种各样的批评、不满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教育公平内涵的复杂性程度提高了,很难用单一的元素、单一的政策力量去满足教育需求。从深层次来看,其原因如下:一是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分离,二是教育的资本属性不断提高;三是参考群体的变化与相对剥夺感的形成。
  我认为到了今天教育公平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教育公平的特征是通过教育的综合改革实现教育公平程度的不断提升和改善。以综合的方式表达教育公平新阶段的意义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民。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方针之一就是促进公平,甚至把促进公平放在提高质量之前。教育发展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扩大供给,另一层是教育资源分配的机制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理论上讲,教育发展首先是扩大供给。扩大供给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必然就会要求更加完善地分配资源和更加重视教育的机会。从联合国的政策文件中也可以看出,教育发展的变化经历了一个从工具观到道德观的发展,过去更多的是强调教育发展的工具观。
  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更多的是讲教育发展的道德观,也就是规划纲要中的育人为本,甚至把教育看成一种基本的人权。这二者之间不矛盾。我们的教育也将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进一步落实特殊教育的改革

  “不要让有残疾的孩子和父母永远落泪,不要让有残疾的孩子二十年后仍然成为政府的救助对象,这是我们做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理想。”
 ——程凯 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会长  我想对“十三五”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提出几点建议:除了落实四个全面和提升计划中的目标,还要坚持依法推动特殊教育的改革发展。宪法、残疾人保障法、义务教育法都对国家政府保障残疾儿童平等地享有教育的机会给予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可惜像很多法律一样落实得不够。
  今天国务院立法计划已经把特殊教育条例修改纳入了今年要完成的工作,我们也希望看到它出台以后在推动教育改革方面有更大的作用。
  要继续深化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这是当前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大任务;
  要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出的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适融通、医教结合的体系,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过程一定是身心不断得到康复和调整的过程,一定是潜能得到不断发掘的过程,一定是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要加快各类特殊教育教材编制评价体系和融合教育体系建设;要有一套的支持保障体系,要让孩子在普通教育环境中不会受到排斥,身心不会得到更大的伤害,这才是最关键的;
  要进一步加强和加大国家对特殊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落实生均拨备经费不少于6千元;要加快建立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和评价制度,使中国的特殊教育教师成为让人尊敬、有品质、能够担当的群体;
  要加快康教一体化学前教育的推进力度和以技能提高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让残疾儿童更早地得到康复教育的机会,这是政府的责任;
  要建立起国家残疾儿童社会保障制度,不要让有残疾的孩子和父母永远落泪,不要让有残疾的孩子二十年后仍然成为政府的救助对象,这是我们做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理想;
  要挖掘社会的潜力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采取了送教上门,发挥特教志愿者的力量。
  (此论坛内容原载于2015年4月13日《经济观察报》观察家版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09:05 , Processed in 0.11948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