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阿房宫赋》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12 01:0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阿房宫赋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姸,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赏析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享誉士林、传诵千古的美文,脱稿伊始,就产生了轰动效应。据王定保《唐摭言》卷六载:
  崔郾侍郎既拜命于东都试举人,三署六卿,皆祖于长乐传舍,冠盖之盛,罕有加也。时吴武陵任太学博士,策蹇而至。郾闻其来,微讶之,乃离席与之言。武陵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天子选才俊,武陵敢不薄施尘露?向者偶见太学生十数辈,扬眉抵掌,读一卷文书,就而观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若其人。真王佐才也。侍郎官重,必恐未暇披览。”于是搢笏朗宣一遍。郾大奇之。武陵曰:“请侍郎与状头。”郾曰:“已有人”。曰:“不得已,则第五人。”郾未遑对。武陵曰:“不尔,即请此赋。”郾应声曰:“敬依所教。”
  从这一记载可知,如果吴武陵早一点把此文推荐给主考官崔郾的话,那杜牧算不定还是头名状元呢!
  《阿房宫赋》之所以如此出色,就在于它既符合辞赋文体的特征,又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创新。
  先看它如何符合辞赋文体的特征。辞赋文体有三大要素:用韵、骈偶、华美辞藻。
  一、用韵赋是韵文,必须押韵,但与诗不同。赋的押韵比较灵活,中间可以换韵。《阿房宫赋》全篇换了十三次韵。如开头三个三字句,两两相对,并用声色急促的入声韵,在声调节奏上就给人以突兀又急切的感觉。这与秦的骤兴、骤亡,阿房宫的骤建、骤毀,在感觉上是一致的。接下去随着事件本身的发展,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句法也不断的变化,并根据行文的需要,频频地换韵。正因为如此,才会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之美。
  二、骈偶赋讲究骈偶。此文中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都是对偶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都是排比句。这些经过藻饰的骈俪、排比字句,铿锵地协调、细腻地写景、密缜地说理、婉转地抒情、读之令人一唱三叹,产生了动人的美感。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三、辞藻华美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阿房宫赋》以铺叙、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阿房宫的华丽建筑,以新颖的比喻、瑰丽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宏伟画卷。其中有对景物的刻画,有对人物的特写,虚实结合、华而不浮,寓意深刻。同时,文章还充满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使人读后,更觉回肠荡气,具有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所以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二中评曰:“穷奇极丽,至矣尽矣,却是一篇最清出文字”。
  以上这三点,都充分体现了赋的文体特色。但杜牧在继承辞赋文体规则与特色之外,还有更大的突破与创新。具体表现在:
  一、描写与议论相结合
  过去,传统的关于宫殿苑囿一类的赋,均以颂美为主,即所谓润饰鸣业。最多也仅是在结尾处对统治者的奢侈行为略表蔑视之意,而《阿房宫赋》则把议论、写景(广义的景)、抒情结合起来。首先,此文议论中带有描写。例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不加判断,只用农民、工女及其所生产的粟粒、帛缕等数量与阿房宫上的柱、椽、钉、瓦等相比较,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已见于言外。其次,议论带有浓烈的抒情性。以“嗟夫”、“呜呼”、“嗟夫”开头的各小段,都洋溢着愤慨、痛惜、与哀怨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感。通过这种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结合,得出秦始皇之所以统治不能久远,即在于暴民取材、不施仁爱的结论,为当代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警示,具有撼动人心的思想力量。
  据了解,杜牧在当时写此赋,是有其现实的目的的。他在《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此赋为借古讽今之作。赋体文原本长于表现客观事物,而《阿房宫赋》则表现如此深刻的思想和激情,其本身就是对赋体艺术特质的极大创新与突破。
  二、骈散结合,错落有致,以气贯通,情理融会。
  这是《阿房宫赋》另一艺术特点。从赋体演变的纵向轨迹来看,它的次序应是辞赋——骚赋——诗赋——俳赋——律赋——文赋(包括俗赋和话赋)。而文赋即是形成于唐代,广行于宋代,以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为代表。而杜牧这篇《阿房宫赋》在形成的时间上属于最早,可谓开文赋之先河。这类文赋在形式上韵散兼取,长短不拘,往往杂体物、言情、说理三者而出之,比以往任何一种赋都更自由,更灵活。它明显带有唐宋古文创作所倡导的那种“文以明道”、“因事陈词”、“章妥句适”的特点。
  《阿房宫赋》,以骈词俪语为主,以奇句单行为辅,一路铺墨,尽致淋漓,既藻彩纷呈,瑰丽错落,又潇洒俊逸,声调和谐,更是情融理会,气脉贯通,一扫汉赋那种平板单调的弊病,实乃为千古骈散结合的赋体文学的典范。
  三、充分地发挥了艺术想象与夸张。
  赋体文通常是写实的,宫殿苑囿的作品,每为当代人所作,更是以图写实状为工。杜牧写此赋时,阿房宫早已化为灰烬,根据史料记载,也没有如此恢宏的规模,一切都出于作者的艺术想象与夸张。其艺术想象和夸张的用意,则在于借历史题材以警戒当时荒淫的君主。所以这正是它在艺术上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应该说是这种想象与夸张才创造了美,而这美是比历史更高的真实。
  当前辞赋文体又出现了复苏之势,为了既继承传统而又能贴近时代,适应世界化的语境,我们不但要严格遵循散漫用韵、对偶骈俪、铺采摛藻的赋体规则,又要骈散结合、情理相得、文白交融,走向改革创新的道路。因此,杜牧这篇《阿房宫赋》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79e8a00100tnlb.html
                                 王粲《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
乡思总关志未酬
——张君梅,原文载于《名作欣赏》2008年第13期
王粲《登楼赋》是汉末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作。西晋陆云曾叹“《登楼》名高,恐未可越尔”(《全晋文》卷102),朱熹则直评《登楼赋》为“魏之赋极此矣”(《楚辞后语》卷四),可见此赋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生于三公之家,博学多识,文思敏捷,曾获得大文学家蔡邕的激赏,被后世誉为建安“七子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汉末天下大乱,王粲避往荆州依附刘表,冀望一展抱负,刘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不甚重也”(《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久留客地,志不获展,忧愁幽思,郁结于心,登麦城城楼,览物兴怀,本以销忧,极目四望,却更添乡愁。于是诉诸翰墨,是《登楼赋》之所作也。
贯穿《登楼赋》始终的是作者登楼所见所感的忧愤情怀。产生此一情怀的表层原因是作者避难流徙荆州已逾十二年,怀乡情切;深层原因则是由于天下战乱不休,才能不为世所用,“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全文三个自然段,意义鲜明。首段写登楼所见的显敞地势和美好风物,二段抒发郁结深沉的怀归之情,第三段抒写时光易逝,战乱未已,抱负不能施展的忧愤。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开篇即提出主题。我们似乎看到一位忧愁的诗人,登上高高的城楼极目远望:麦城城楼左挟清澈的漳水,右倚曲折的沮江,背靠高广平阔的陆地,前临灌溉沃田的清流。北达陶朱公的墓地,西接楚昭王的坟丘。繁花硕果蔽满田野,黍稷麦稻充盈田畴。作者用赋体的铺衬手法一一展示眼前境界的壮美和庶物的丰盛,有疏笔勾勒,亦有浓墨重彩,川原美景尽收眼底。这是一块美丽富饶宽广的土地,看到这幅景象本该欣喜,正宜把酒临风、开怀畅饮,忧思尽释,豪气填膺。可是作者却笔锋一转,“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此地美则美矣,奈何非我故土,又怎值得淹留?览美景本为销忧,却不料更添忧愁。王船山所言
“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斋诗话》卷一)正此之谓也。
既然此地不可久留,却为何迟迟驻足?赋文接着抒发怀归之情,自叙遭乱流徙经历,说明怀归原因。汉献帝初平元年(西元190年),董卓劫持汉献帝迁长安,王粲随父西迁,初平三年(192)董卓的部将李、郭汜等人又在长安作乱,王粲及其从弟遂于此年离开长安往荆州避乱。其《七哀》诗道出自己远离故土、客居他乡的因由及心中的哀痛: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其一)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其二)
《登楼赋》与《七哀》诗同一宗旨。赋云“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王粲生逢天下大乱,中原成为军阀混战的战场,不得已远离故土,南适荆襄,迄今已十二年了。“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情眷怀归,忧思难挡,凭轩临风,青衿飘飘。极目向北方远眺,故乡却为高耸的荆山遮蔽。思及归路邈渺,不由悲泪盈襟。“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点出诗人思归不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军阀混战、南北阻隔,暗寓了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由怀归不得忆及三位先贤,指出怀乡念土之情不因穷达而异,进一步抒发强烈的思乡情绪。“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先师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绝粮,也曾叹息“归欤!归欤!”楚人钟仪被囚于晋国军营,不忘弹奏故乡的乐曲。越人庄舄显达于楚国,病中思乡,仍旧吟咏越音。人同此心,心同此情,穷达之境遇虽殊,怀土之深情岂异?作者援引三位先贤之例来抒写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虽说王粲认为怀乡之情不因境遇而异,但羁旅于困穷之境确实更易逗起乡思。上引孔子、钟仪均处于困境,庄舄显达,然病中思乡,亦非顺境。作者的乡思更是因壮志未酬、岁月蹉跎而感发的。从《七哀》诗看,王粲所怀之旧乡实乃长安、洛阳京师之地,而非他的祖籍山阳。因为京师是实现王道政治的中枢所在,是王粲等俊杰之士施展壮志的胜场。“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正表达出他渴求治世明主而不可得的哀痛和忧思所在。
王粲自恃才高,淹留荆州,实是希望获得刘表重用,一展其抱负,可是刘表以貌取人让他大失所望,不由他对刘表生起惋惜、怨恨之情。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降曹操,且贺曹操曰:“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虽批评刘表不能知人善任,空有荆州之地却不能守之庸碌无能,却也饱含自身多年志不获展、虚度光阴的愤懑之情。本赋所言荆州“信美而非吾土,曾何足以少留”盖因于此。最后一段点出乡思的病根:“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日月流逝,却不见天下太平,本望在王道一统的清平之世驰骋才力、平治天下,现在却时时担忧自己会像匏瓜一样徒然悬挂不为所用、像洁净的井水无人食用。自以为海内俊杰的王粲为自己的才情抱负难以施展而忧愤填膺。徘徊于麦城城楼上,夕阳西下,悲风四起,天光惨淡无色。野兽惶顾求群,飞鸟相鸣举翼。原野寂然无人,只有征人行旅匆匆。周遭萧瑟枯寂的景象更增添了他的凄怆和忧伤。夜幕降临,作者心思郁郁,缓步走下城楼,孤寂哀伤惆怅之气交荡于胸,以至夜不能寐。
志不获展,登高以冀销忧;感物兴怀,幽愤更添乡愁。《登楼赋》唱出古今失意士人的心声。人生在世实乃一种客居状态,所谓“天地之逆旅,百代之过客”。旅途中的人们总想留下一些痕迹而不甘湮没无闻,因此建功立业、立善求名便成了世人的不倦追求。然而,世事不如意十之八九,致使无数怀抱功业之想的士人饮恨千古,发出失志不平的悠长叹息。失意之时,登高而望,感物兴怀,怀乡之思遂起。孔子周游四方,道不行而有思归之叹;王粲远游,志不展而起乡关之思。清人于光华《文选集评》引方伯海评曰:“是时汉室播迁,故粲南依刘表。表多文少实,外厚内猜,岂是可依之人?此赋虽是怀乡,实是感遇,故借登楼而发其恋土之情,亦逝将去汝之意也。”观王粲后劝刘琮降曹之举及其对刘表的评价可见此论之确!千载而下,失志怀归如王粲者不乏其人,因此元代杂剧家郑光祖根据《登楼赋》创作了《醉思乡王粲登楼》的杂剧,借仲宣之口抒发怀才不遇之士的悲哀:
楚天秋山叠翠,对无穷景色,总是伤悲。好教我动旅怀难成醉,枉了也壮志如虹英雄辈,都做助江天景物凄其。气呵做了江风淅淅,愁呵做了江声沥沥,泪呵弹做了江雨霏霏。(第三折)
将王粲客寓他乡、沉抑下僚、郁郁不得志的感情吐露无遗。旅怀羁思总是以壮志未酬的悲愁为底色的,因此即便面对良辰美景,亦总是伤悲。百代同心,八表同情,王粲如此,后人何独不然!
《登楼赋》结构精巧,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用事感怀自然浑成。起篇描写登高所见,景中含情,逗出乡愁;接着由见而感,由感而思,思而用事,感思寓于事中,强调乡思之烈;最后抒发失意之怀,抒情、用事、写景兼用,而以忧思难寐作结。作者抒发的思乡怀土之情既有普遍的意义(人情同于怀土),又有自身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心态(避董卓之乱长年滞留荆州无所作为),而其悯时伤乱、思致太平的情怀亦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乱离之苦,志在建功立业,希冀国家统一,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情怀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所云: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
赋中抒发日月逾迈、河清未极的感叹,“冀王道之一平,假高衢而骋力”的积极用世的愿望,以及乱世无所作为的凄怆幽愤,正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登楼赋》语言精炼妍丽而又自然流畅,句式以骈偶为主而兼用散句,韵律和谐,从容柔曼,感情真挚蕴藉,既体现了赋“体物浏亮”的特点,又一扫汉赋铺张堆砌的习气,令人耳目一新,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量。
汉末魏初抒情小赋继承了《楚辞》的传统,内容上重抒情,异于汉大赋的夸饰状物,而转向摹神写心;体制上偏向短小,由汉赋气度之恢弘转向思致之精深,句式由散体趋向骈体;语言则注重词句的锻炼、声律的和谐。这些在《登楼赋》中都反映出来,而且王粲扩大了抒情小赋的容量,景物描写全为感情抒发之需要,物色、情思、氛围融为一体,为魏晋以后的抒情短赋开了先河。

------
庾信,被认为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如果说起他的诗,一般首推其《拟咏怀》。如果谈起他的辞赋,一般推选其《哀江南》、《小园》、《枯树》三赋。《哀江南赋》洋洋洒洒作长篇,但毫无堆砌之感,“魂兮归来哀江南”之意贯于全篇。《小园赋》闲适之中却拓转顺落,凄怆无奈,哀痛至深。
这篇《枯树赋》则是借殷仲文立言,以枯树自况,多方譬喻,启人联想,至那句著名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双关作结。写树穷形极物,写人悲感淋漓,尽淘心中块垒,曲尽俪偶巧艺。


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抵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声含嶰谷,曲抱《云门》。将雏集凤,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熊彪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文横水蹙。匠石惊视,公输眩目。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搓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岂独城临细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千寻瓦裂。载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
名赋两篇
   张衡的《归田赋》和向秀的《思旧赋》都是千古流传的辞赋名篇,其抒情方式和语言功力,历来为人称道。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就以向秀写《思旧赋》的典故抨击制造白色恐怖的反动政权。大凡喜爱文学的中学生都应读读这两篇名赋。为方便阅读,我们在原文后附有赏析文章供参考。
归田赋
张 衡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鲨(音留)。
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译文】
在京都作官时间已长久,没有高明的谋略去辅佐君王。只在河旁称赞鱼肥味美,要等到黄河水清还不知是哪年。想到蔡泽的壮志不能如愿,要找唐举去相面来解决疑题。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随渔夫去同乐于山川。丢开那污浊的社会远远离去,与世间的杂务长期分离。
  正是仲春二月,气候温和,天气晴朗。高原与低地,树木枝叶茂密,杂草滋长。鱼鹰在水面张翼低飞,黄莺在枝头婉转歌唱。河面鸳鸯交颈,空中群鸟飞翔。鸣声吱喳,美妙动听。逍遥在这原野的春光之中,令我心情欢畅。
  于是我就在大湖旁高唱,在小丘上吟诗。向云间射上箭矢,往河里撒下钓丝;飞鸟被射中毙命,鱼儿因贪吃上钩,天空落下了鸿雁,水中钓起了。
  不多时夕阳西下,皓月升空。嬉游已经极乐,夜来还不知疲劳。想到老子的告诫,就该驾车回草庐。弹奏五弦琴指法美妙,读圣贤书滋味无穷。提笔作文,发挥文采,述说那古代圣王的教范。只要我置身于世人之外,哪管它荣耀与耻辱的所在。
【赏析】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文人当他们在仕途中遇到挫折、或不满于当时朝政之时,大都会走向退隐归田、洁身自好的道路。张衡也是其中一例。《归田赋》就是张衡为从仕途转向退隐时所作的一篇小赋。
  自东汉安、顺以后,外戚宦官当权,朝政日非,汉顺帝有一段时间曾升迁张衡为侍中,讽议左右。然阉竖终恐张衡揭露他们,永和初,张衡遂被罢黜为河间相。永和三年(138),张衡六十一岁由河间相上书乞骸骨,《归田赋》就是这时作的。
  《归田赋》是一篇短小明畅的小赋,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一洗汉大赋铺采缛文、繁重凝滞、虚夸堆砌的规矩,转为文句平淡清丽、结构短小灵活。文中多用典故是此赋的一大特色,如“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分别引用《淮南子·说林训》和《左传·襄公八年》的典故:“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事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也是从《楚辞·渔父》中“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及“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化来的。张衡充分利用了历史典故词句短小、内涵量大的优点,于文辞之外又平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因而《归田赋》并未因为篇制短小而显干瘪。同时,《归田赋》所选用的多是为人们所熟悉的典故,并不晦涩难懂。所以这篇小赋以其雅致精炼、平易清新的语句,包容了内涵丰富的史实,并赋之以新意。
  此外,《归田赋》还用了一些叠韵、重复、双关等修辞方法,如“关关嘤嘤”、“交颈颉颃”,形象地描绘了田园山林那种和谐欢快、神和气清的景色;而“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既反映了作者畅游山林,悠闲自得的心情,又颇含自戒之意。
总之,《归田赋》已很不同于先前的汉大赋了,它已开始由叙事大赋转入抒情小赋,风格上也不再追求气势的铺排、辞藻的堆砌,而类似于四六句骈文,开了骈赋的先河。《归田赋》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篇章。

思旧赋(并序)
向 秀
余与嵇康、吕安居至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译文】
(序)我与嵇康、吕安的住地接近。他们都有着不羁之才,但是嵇康的志向高远,然而在人事方面显得粗疏,吕安心胸开朗,但也对世事比较疏放。以后他们都因事被处极刑。嵇康有很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对于音乐特别精通。临刑时,他顾视太阳的影子,要求取琴来弹了最后一个曲子。我向西远行,经过他的旧居,此时太阳已将西下,周围的寒冰令人凄凉。听到了邻人吹奏的笛子,声音清越高远,使我想起从前和他们宴游时的情景,在笛声的感动下而慨叹。因此写了这篇赋。
(正文)
我奉命到达洛阳啊,又返回来再向北去。
乘船渡过了黄河啊,经过了山阳的旧居。
看旷野是多么的萧条啊,我停车在城的一隅。
踏着二位好友的遗迹啊,来到陋巷中的空屋。
我像周大夫哀悼故园那样而作《黍离》啊,又在殷墟上悲吟《麦秀》。
想起和故人的友情啊,内心就依恋这个地方而不愿离去。
屋宇仍在,尚未被毁坏啊,屋中的主人却已经逝去。
当年李斯在临刑的时候啊,感到再不能带着黄犬去狩猎而悲吟。
哀悼嵇康在永别之前的时候啊,顾视着日影而最后弹琴
他感到命运是多么的难料啊,把余生寄托在弹奏时的一寸光阴
此时又听到了慷慨悲凉的笛声啊,这声音时断而时续。
停下车子又将启行啊,拿起笔来写下我这沉痛的心情。
【赏析】
向秀的《思旧赋》自古即为怀旧名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闻笛赋"就是《思旧赋》。但与别的怀旧辞章不同,《思旧赋》除了充满那种对住事深深的眷恋之情外,更弥漫着一股生命的悲凉,正是这一层无限的悲凉,使得它在各种思旧辞章里显得别树一帜,引人注目。
 该赋由序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序主要介绍写作此赋的缘起,其开头写道:"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尢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谈之。"嵇康与吕安的被杀,在这里是一个不得不提起的事件。魏明帝曹睿死后,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权力的斗争愈演愈烈,这时候的士人不是依附司马氏,就是厕身于曹氏集团,很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公元248年,司马懿发动兵变诛杀曹爽,著名士人何宴等亦罹其难,史称此次诛戳,"天下名士去其半"。
有鉴于此,许多文人开始自觉远离政治中心,阮藉之依违避就、临深履薄,刘伶之缅酒无荒,嵇康、向秀之以锻自给、飘然不群,都是各自不同的自全方式。但是,随着司马氏的权力不断巩固,它对文人的控制也在渐渐加强。一方面它大力笼络士人,争取他们对自己的支持,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抗命不遵者,则采取残酷的杀戮政策。公元263年,嵇康被杀,司马昭不顾三千太学士的请愿,而执意将嵇康推向法场,无疑是在向桀傲不驯的士子发出这样的信息:如果你执意于自己的意志而不选择与当局合作,亦当以此种结局了结之。果不其然,嵇康之死在士林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海内名士纷纷趋附于司马氏政权。向秀也在这个时候放弃了自己隐逸山林的宿志,入京出仕,途经山阳嵇康、吕安的旧居,见到的是一幅萧条的景象:"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晏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这几句写得好不凄凉,也很动人,它们为整首赋定了一个悲哀的基调。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返而北徂。济黄河以汎舟兮,经山阳之旧居。"这两句交待作者的行程,貌似平和,实是蕴藏了莫大的感情波澜。史载:"康既被诛,秀应本郡计入洛。"可见其出仕实是无奈之举。嵇康和吕安刚刚遇害,死亡的惨痛和恐惧还像大山一样压抑着作者的心灵,他也无法预测自已的未来,所以威严的京城对他来说不但是一种地理上的遥远,更是一种心理上的遥远,那里的生活和景物于他是多么的陌生。带着这种惶惑与不安,他走入朋友的故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随着故居渐渐的临近,作者的悲哀也象水波一样荡漾开来。走过萧条的原野,寒风吹拂他的鬓发,熟悉的景物缓缓在他眼前展开。屋宇宛然而在,但庭院已经荒芜,落叶满街,无人洒扫,屋梁檐宇,蛛网交结。面对这幅破败的景象,作者发出一声深深的悲叹:"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史传西周灭亡以后,平王东迁洛邑,一位经常出使四方的周朝官吏偶经故都镐京,看见原来高耸入云龙楼凤阁都已坍塌殆尽,取而代之是大片大片的高粱黍米,抚今追昔,感伤不已,遂发而为诗,也就是《诗经》上的《黍离》。古人所说的"黍离之悲"即来自于此。"麦秀"这个典故则出自《尚书大传》,商朝灭亡,其宗室微子去镐京朝觐文王,途经殷都,所历皆是断壁颓垣,昔日歌舞繁华之地,今朝竟成鸟兽乐土,悲哀难抑,作《麦秀》之歌。《黍离》和《麦秀》歌咏的都是一种深沉的亡国之痛,它们的作者因为与前朝的密切关系,这种悲痛就更见其刻骨铭心。作者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痛苦与这种镂心之痛作比较,除了哀叹故居的寥落外,似乎也在暗示着自己一种孤苦无依的茫然。
 "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熟悉的景象不断在催醒作者内心的记忆,他一遍又一遍在院落与屋宇之间彷徨,这里的每一步台阶,每一张桌椅都让他感觉亲切。可是,那一张张难忘的面影呢?嵇康和吕安现在又是在哪一棵树下高谈阔论呢?大树下的锻灶依然如昨,可铁锤落在砧子上的声音再也不象以前那么清脆。嵇康被杀以前,向秀过着一种自然任性的生活,他感到自足与快乐。而这种生活常常又是和嵇康、吕安联系在一起。臧荣绪《晋书》:"(向秀)始有不羁之志,与嵇康、吕安友。"又房玄龄《晋书·向秀传》:"(向秀)又与嵇康论养生,辞难往复,盖欲发康高致也。""康善锻,秀为之佐,相对欣然,傍若无人。又共吕安灌园于山阳。"他们在一起谈庄问老,品评人物,世务不缨,礼教何累,"抱琴行吟,弋钓草野","时与亲旧叙阔,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可恨的是,这些快乐都已是无奈的往事了。"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史载李斯被判腰斩,临刑之时,语其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一个人在面对死神的时候,他所首先想到的是生命的快乐,而对快乐的理解,人人各自不同。擎苍牵黄,逐猎东门是李斯对生命本质的理解,而嵇康则把那若断若续的琴音视为快乐的极致。"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谈琴。"在短短的赋里,这已是作者第二次提到嵇康的死亡,那实在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一道阴影。不知多少个夜晚,他被《广陵散》那血雨腥风的琴声惊醒,残灯独照,涕泪滂沱,一夜无眠。嵇康带走的,除了快乐,还有理想,那种自然任性的生活再也不为他所有。面对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作者终于发现:出仕是他惟一的选择,当然如果你愿意,还有第二种选择,只是那叫死亡。也许,那片与嵇康、吕安等聚会谈宴的竹林曾是你理想的寄托,通宵达旦的辩论曾经让你如痴如醉,悠悠的琴声曾经让你产生无尽的闲情,可是,你将永远地告别这一切,以后的生活,你再也找不到可以支撑你的理想与信念。作者最后的悲叹如同所有的河流都结成了冰块:"托运命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听天由命,苟延残喘,别无他求。出仕后的向秀确实是消沉的:"(向秀)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作者渐渐从无尽的回忆和悲哀中苏醒过来。笛声已经停止,但似乎仍在屋宇栋梁之间徘徊,就象作者对往事深深的眷恋之情,他仍旧执着地彷徨于那片消失的竹林。
历史的动人之处往往不在于那些风云叱咤的英雄,而是其波谲云诡的变幻烙刻在文人心头的印迹,他们的欢喜、痛苦、彷徨、哭泣,甚至绝望。嵇康的死,的确沉重打击了当时的士人,他们曾经试图在政治生活之外为自己开创一种新的生命追求,但随着《广陵散》终于曲终人散,这种尝试亦告彻底失败。经受此次打击后,士人的心态发生了迅速的变化。嵇康式的峻烈毫无疑问地成为绝响,即使阮藉歧路而哭、穷途而返式的痛苦也变得很少。向秀的消沉告诉我们,士人们已经很难找到一种坚固的东西该来支撑自己。因此,西晋士风总的来说是平庸,缺乏超越。向秀的《思旧赋》真实记录了士人这一心理变化的历史,我们看到,在这一变化中,士人们是显得如此的不甘和无奈。那种无言的凄凉在整首赋里弃而又来,挥而不去,其情其景,正如张若虚笔下那恼人的月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22:43 , Processed in 0.15783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