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运用幽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4 18:1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运用幽默
用作批评的幽默,不应该造成伤害,否则会消解掉要讨论的问题。

美国人比较幽默,美国学生也是这样,这在不少学生的说理文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运用最多的是“讽刺”(satire)和“戏仿”(parody), 有时候很得体而且有效,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美国有的写作教科书里有专门关于公共说理中如何运用幽默的内容,体现了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说理文中的幽默与幽默短文不同。说理文里的幽默是一种暴露逻辑矛盾或不协调(incongruity)的修辞手法(如夸张类比、模仿、冷笑话)。这 和以说理为目的的幽默短文或叙述是不同的。幽默短文往往可以当“寓言”来阅读,如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和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但说理文里的幽默手 法则并非如此。
继亚里士多德之后,罗马演说家西塞罗对两种幽默作了区分。第一种是贯穿于演说始终的那种,称作cavillatio。另一种是个别的风趣、诙谐之言,称作dicacitas。西塞罗还区分了两种不同“诙谐”(wit),一种是叙述性的(讲述某件事情,in re);另一种产生于特别的语言运用方式(in verbo),前者易于在翻译文字中复述,而后者则经常难以在翻译中传达。
说理中的幽默是个别的风趣、诙谐之言,并不是以风趣、机警的故事讲述道理。例如,市议会通过法令,骑自行车必须戴头盔。有的学生不同意,就说,如果 这条法令是为了保护市民,那么也就应该规定在市游泳池游泳必须戴浮水圈(water wings),到舞蹈俱乐部必须戴耳塞。(夸张类比)
又如,有专家论证,从幼儿行为(用蜡笔画画还是用嘴啃蜡笔)就能看出日后进大学的学业表现,有学生认为这太牵强附会,但并不直接挖苦它“滑稽可笑”,而是在介绍这个论点后说,“论者没有告诉我们他自己在幼儿园有什么蜡笔行为。”(冷笑话)
说理课上向学生介绍如何运用幽默,当然会涉及一些技巧方法问题,如幽默要自然,要顺势而行、水到渠成,不要做作、矫饰、勉强、刻意雕凿。但是,说理 课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们传授幽默的修辞技巧,而是介绍幽默的伦理。这是公共说理伦理的一部分——要运用好的而不是不好的幽默,幽默不只是说话者的个人喜 好或性格显现,而且是涉及他人的话语行为。所以,运用幽默必须考虑幽默的社会功能、合适与否、对他人造成什么影响(伤害或不伤害)、有什么规范或禁忌、需 要注意什么等等。
幽默的言论伦理要比一般的言论伦理更严格一些。例如,2014年11月11日,《旧金山纪事报》刊登一篇《口技表演禁口令:不准开玩笑》(Gag order issued against ventriloquist–no joke)的报道,说的是南非白人口技木偶表演者柯克(Conrad Koch)被法庭禁止用玩笑批评白人歌手霍夫梅(Steve Hofmey)。柯克经常出现在南非的电视节目中,他用一个名叫“不在”(Chester Missing)的宽脸木偶以滑稽表演的形式来评论南非的政治事件和种族问题。
霍夫梅曾于11月3日在Twitter上说,在南非执政的非洲人国民大会歧视对待南非白人。在另一则Facebook评论里,他对从前种族隔离制度下的种族分离发表看法:“种族隔离制度是残酷、不幸和无法维持的,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才造成这种令人发狂的隔离?”柯克认为霍夫梅发表的是种族主义言 论,所以号召南非人抵制这位歌手。
如果柯克是用一般的说理而不是滑稽幽默来批评霍夫梅的言论,那么他有这么做的公民权利,一般民众也会认为他“就事论事”而非“个人攻击”。即使霍夫 梅把他告上法庭,法庭也未必会对他下禁口令。但是,滑稽说笑的批评会有“恶意攻击”之嫌。因此,霍夫梅以“仇恨言论”控告柯克,而法庭则也以此对柯克下了 禁口令。
我把这则报道印发给我说理课班上的学生,是为了让他们知道,在运用幽默说理的时候,特别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以免有意无意地伤害对方。用作批评的幽 默,它的讽刺和戏仿(更不要说挖苦和嘲笑)具有一般言语没有的“杀伤力”。它不仅会造成伤害,而且会把公众注意力从讨论的问题转移到说话者身上,从而消解 了要讨论的问题。媒体上的喜剧争议可以说是一种关于幽默的社会大众教育,而课堂里的幽默伦理教育则是它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交谈对话中的“打断”和“插话”

徐 贲



在网上读到一篇专题讨论《国人辩论观:只知大专辩论赛》,其中主张,“抢话并非没素质,本就是‘单挑’辩论中的习惯与策略”。文章还提到,“美国大选的电视辩论中,打断对方是常用策略,2012年奥巴马与罗姆尼的第二次电视辩论中,双方频频打断对方发言,整个辩论平均每分钟有1.4次发言被打断。”

这样的介绍给人的印象是,频频打断对方发言是辩论的规范,而不是破坏规范。如果是规则,那当然是允许的,不但允许,而且还是一种应该学习运用的策略。如果破坏规则,那就应该避免了。所以奥巴马与罗姆尼的那场辩论会让人们对交谈中的“打断”得出完全不同的普遍结论。

其实,就在那场辩论发生后,2012年10月17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黛伯拉·泰南(Deborah Tannen)写的《能不能请你让我把话说完》(Would You Please Let Me Finish…)的评论文章,指出这场辩论出现的“频频打断”问题。泰南是美国乔治城大学语言学教授,她有许多讨论公共和人际交往的著作,探讨人们如何在社会中以礼貌、尊重的方式来互相谈话,如何通过学习这些,相互取得更好的了解和交流。这些著作都很值得在中国介绍。

在谈到奥巴马与罗姆尼的那场辩论时,泰南写道,“今年的几场辩论也许会因为参选人频繁(而且凶猛)地相互打断而被人们记住。几乎所有的评论者似乎都认为,什么时候发生了打断,什么时候谁犯规了,这些都是很清楚的,而且认为,打断别人说话违反了交谈的规则。”但是,她的目的并不是责备人们所看见的频频打断,而是提出一些问题:什么是“打断”?谁可以打断?为什么可以打断。

在辩论中,主持人确实可以在说话者超过时间限制时,打断他的说话。但是,两位辩论者的互相打断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在辩论或交谈中,打断(interruption)与插话(interjection)是有区别的。交谈的基本规则是不要打断对方说话。尽管在一个人看起来是打断,在另一个人看起来是插话,但故意打断还是不对的。泰南认为,“交谈是按照先后次序来交换看法,按次序(轮着)说话,指的是你在说完要说的话之前拥有说话的权利。因此,如果一个人打断你的话,但却没有抢走你说话的机会,就不能算是违规。” 泰南举了一个不算违规的“打断说话”例子:你舅舅在饭桌上说故事,你可以问他能不能把盐瓶子传过来。你只是请他稍停一下,并没有不让他说话。泰南认为,大多数人(并不是所有人)不会认为这是打断。

在众议院议员保罗·瑞恩(Paul D. Ryan)与副总统拜登的那场副总统候选人辩论中,有一次瑞恩说,“有的时候你说的不是实话”,拜登当即说,“我说的都是实话”。许多观众会认为拜登是插话而不是打断。

打断别人说话是违反交谈规则的不礼貌行为,这是公认的。但是,也有人会利用这一点来占得说话的先机。不过,如果做的太明显,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奥巴马与罗姆尼的那场辩论中,有一次,罗姆尼在说话被奥巴马打断时说,“你马上就会有你说话的机会,这会儿是我在说话”。这句话很不礼貌,许多观众都觉得失礼。泰南认为,如果罗姆尼说,“请让我说完”,那么观众会就更会认为他的要求是在理的。

在交谈中是打断还是插话,还有一个如何理解对方是否已经说完话的问题,这与故意打断,也就是“抢话”,是不同的。一个人还在说话,显然还没有说完的时候,你抢着说你要说的话,这是不合规矩的打断。一个人说完了话停下来,另一个人就可以接着说。但是,如何知道对方是不是已经说完了呢?用泰南的话来说就是,“多长的停顿是‘我说完了’了意思,或者只是‘我换口气’的意思?” 泰南在她的研究中发现,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习惯。所以,有时你觉得说话被人打断了,受到了不礼貌的对待,其实对方是无心的,你对此要予以谅解,不必耿耿于怀、过多责备。当然,有打断嫌疑的一方也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不要以为自己反正是无心的,便可以我行我素。交谈对话是一种社会行为,它所发生于其中的人群是会有变化的,适应交谈人群的变化,这本身就是学习社会交谈的一个部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03:42 , Processed in 0.13230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