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小蔓:创新教育的哲学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18 19:1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小蔓:创新教育的哲学思考
    创新教育的范畴和事实,有否存在的必要?它会不会在教育界引起新的混乱?这是目前学术界争论和担心的焦点。其实,从哲学的意义上看,这种反应也是一种传统习惯心理。我认为,创新教育范畴的提出和应用本身,就体现了我国学术界在对教育的认识方面创新意识的增强,打开了一个关于教育的新视界。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可以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哲学思考。
     首先涉及到教育的价值定位问题。从根本上看,对教育的理性认识要到位,必须将这次讨论定位在创新是教育的本质要义这样一个层面上,而绝不仅仅是又看到了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或今天一个时髦的热点话题、一个口号。教育由20世纪向21世纪的真正的飞跃,首先应该是教育的核心范畴和理念的飞跃,然后是教育的理论架构和实践体系的全面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克服教育的负性功能,使教育从传统意义上那种外铄的、束缚的、压抑的、僵死的存在(如应试教育那样),真正变成培养有文化生命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类社会创造性源泉。
    时至今日,如果仍然不提或没有意识到教育的创造性界面,那么,我们就丢失了教育的本质,至少丢失了一次认识教育本质的重要机会。如果离开了创新而谈教育,那么,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可能体现教育的本质。可以说,创新就是教育的终极存在价值所在,就是教育的真诚所在、要义所在。如果离开了创新而谈教育,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工农业生产活动等,便没有了根本的区别。
    但是,过去比较大的问题是,我们的视界一直固着在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的工具这样一种理念上,即教育是把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而没有认识到教育的创新文化的要义。误以为人就是获得和传承文化的载体,而不是创新文化的主体。事实上,教育的最根本方面是激发、培育有创造力的文化生命的社会性主体的事物。教育一旦使人的文化生命生长出来之后,人就可以创造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创造新的制度、创造新的物质、技术、新的风俗、新的社会生活方式。
    其次是创新教育的具体形态。任何教育形态,都负有激发、培养人的创造性或培养有创造力的人这样一种最重大的责任。当然,创造性的人才是有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既有非常优秀卓越的大创造性的人才,也有专门性创造性人才、日常生活型创造性人才等。从教育的目标形态来看,学校和教育者应当承认每一种创造性的价值,予以接纳、保护、扶持,并且善于发现和培养每一种创造性人才。目前我国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是实际培养目标单一、偏高,而常常忽略专门领域内和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性品质及其人才的培养,这样一来,就在教育实际活动中压抑和丢掉了一大批具有不同创造性的人才大军。知识有不同的范型, OECD组织关于知识经济的报告中将知识划分为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应用性知识、人力性知识(智慧性知识)四种。创造的基础是知识,不同的知识形态都可能创造。其实所谓的创新,就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创新,不可能有毫无知识含量的凭空的创新。一般说来,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创造,但是不可以说主要拥有哪一类知识才可以创造而另一类知识就不可能创造。
    其三,学校教育必须给予人结构化的知识,优化人的知识关联能力和思维品质。因为创新不仅要有知识量的储备,而且要有一种能发现和找到知识关联的能力,有了一定的知识结构以后,就容易把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或事物上去应用。而整理、归类、抽象、分析、综合、关联、重新编码的思维能力,是需要专门的教育和培训的。学校应该承担也有能力承担起这一重大的社会责任。同时学校也承担着个性培养的责任。健康个性与创造性之间存在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大量事实证明,心情豁达、心胸开阔、积极与人合作、勤于和善于吸纳及加工改造知识经验等个性品质,为创造力的显现提供必要的主体性条件。创新性怎样变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创造力呢?学校教育必须要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相联结。如果学校教和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一点关系都没有,学生就会丧失创造性。为什么要批判现有的教育呢?因为现有的教育过于学科化。它总是严格地按照分门别类的学科教学生,而且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至于这个学科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教?则很少去考虑。于是大量存在的是为教而教。至于学生学了以后到底能干什么、怎样干?则不去过问。学科本身是结构化的知识,取消学科不行,取消学科后,实际生活呈现给学生的将是一堆散乱纷杂的无序状态;但如果学科离生活太远,学科知识变成抽象空洞的东西,学校也难以培养人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怎么联结呢?应该通过问题来联结。学校要不断地给学生注入问题意识,教会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东西有敏感性,并锻炼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从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始,就要引导学生介入生活,大学生则应直接带领他们参与到研究实际的课题中去。美国的中小学引导学生从小就带着问题去做力所能及的具体的、小型化的生活课题或科学认知课题,如观察地球仪、制做小国旗等。国内外大量实例证明,会玩的孩子往往也会创造。当代的大学教育还有一个积极驱动市场的问题。通过驱动市场而带动学生和教育自身的问题意识:密切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创新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性体系,走向开放。在内部,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外部则应自觉寻找教育、学科、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结点,使新的学校教育达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
    总起来说,对创新教育的范畴、形态和操作过程,都要放到人类社会发展、时代总趋势的高度去把握,取得完整的理解。学人谈创新教育,视界要大,理念要新,境界要高,至少必须认识到创新教育不是一般的热点问题,而是教育本质的高层回归。

网络链接:http://blog.cersp.com/index/1000595.jspx?articleId=253509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09:56 , Processed in 0.10331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