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从文体危机到自由思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5 15:55: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散文,
从文体危机到自由思想
———“在场主义”散文研讨会上的“现场交锋”

  林贤治《旷代的忧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为我们描绘了众多思想者的画像,勾勒了一幅人类自由精神的价值谱系。作品始终贯穿对人性尊严的召唤,对自由精神的追寻。
  龙应台《目送》(三联书店,2009年9月):以最美的文字,挑战思考中“生死大同”,温柔婉转,如微风拂面。
  周晓枫《雕花马鞍》(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斑斓尖峭而又苛责的语言,强大的叙述气场,充分体现了散文的艺术表现力,是近来中国散文的重要收获。
  《晀望》 蔡联
  □刘茉琳
  凭借散文集《旷代的忧伤》,著名作家、学者林贤治获得首届在场主义散文大奖首奖,获30万元奖金,这一高额奖金同时创下迄今为止中国文学界单项奖的最高纪录。在获奖感言中,林贤治表示自己是个唯物主义者,无需回避这笔可观的奖金带给自己的快乐,同时表示这次民间评奖没有评奖唯亲,也不是局限于某个官方机构,或者学术小圈子,所以要特别感谢在场主义散文的创始人以及该奖项无私的资助者。
  2010年11月8日,首届在场主义散文奖颁奖典礼暨当代散文创作研讨会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由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散文研究中心承办。著名文艺理论家,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孙绍振教授,著名散文理论家、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剑晖教授以及著名文艺理论家、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丁帆教授主持了颁奖仪式以及研讨会。
  一、公正评奖与文学生态
  在场主义散文奖由散文家周闻道和新生代企业家李玉祥联手发起,旨在振兴散文创作,重构散文价值,捍卫文学尊严。针对当下奖项泛滥、主义横流的社会现象,该奖设置了科学而严密的《评奖章程》,坚持独立性、文学性、权威性和民间性立场。陈剑晖教授认为在场主义散文奖立足于“在场”,立足于思想锋芒和批判的痛感,立足于散文的审美价值,获奖作品均显示出贴近散文本体,实现思想与文体双重突破的价值。
  广东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郭小东教授提出在场主义散文评奖最重要的意义是权威的转移,这次颁奖意味着民间对思想价值与文学价值的独立判断,同时意味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开放是可以预见的。丁帆教授认为现在整个文学生态已经被破坏,而在场主义散文大奖严肃认真的态度恰恰是对这种生态环境的拯救。
  《羊城晚报》文艺部主任何龙认为,任何评奖都如同聚光灯,照到哪里,部分读者往往会看向哪里。这是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社会,民间奖项可以校正聚光灯的射向。
  在场主义散文大奖作为一个民间奖项,应该自觉地与官方奖项形成尺度上、标准上的距离与区别,广东商学院人文传播学院副院长江冰教授认为既要坚持这种区别,又要有与社会多样化的风格搏斗的精神,这就是对民间评奖的挑战。
  任何一个奖项都要讲究独立性与操作性,华南理工大学传播学院徐肖楠教授认为在场主义散文大奖的可贵正在于它坚持了独立性,同时又在操作过程中坚持了这个独立性,不受他人的干扰与控制。徐肖楠教授同时指出林贤治一直是被各类奖项遗忘的角落,这次他的获奖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著名散文家,新疆自治区作协副主席刘亮程也认为林贤治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界、思想界的一块硬骨头,他是坚守在角落里的作家,这次被民间奖项发现了。针对巨额奖金,郭小东教授同时指出重金之下可能有勇夫,却未必就能诞生好作家、好作品,广东素称有钱,却未必诞生了很多好作品好作家。
  对散文持“坚贞”态度的提名奖获奖作家周晓枫认为,任何一个优秀作家理想的成长状态都应该如昆虫的嬗变,在每一个无法认出自己的阶段里实现自我的飞跃。她指出在场主义散文大奖的颁奖与研讨展现了与许多其他评奖以及研讨会不一样的勇气与力量,使她感到了一种对评奖的重新尊重。
  二、自由写作与文学表达
  林贤治在发言中一再强调对他个人而言,只有“自由”两个字最重要。他认为中国的文学传统与当下体制同时限制了中国文学创作以及文学研究界的自由精神的发展,当下最缺乏的就是自由的肉体与自由的灵魂。
  郭小东指出,林贤治的散文最可贵之处就是他表达自由思想的难度相当高,可以说为了表达这些思想,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体。结合深邃的思想与锐利的表达方式,这种锐利的表达方式还要同时考虑到进攻的效果与退守的安全性,可以说同时达到锐利与委婉的双重要求。在当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与现代汉语特殊的创作语境里,林贤治、筱敏他们这样的作家为了能畅通地将自由思想锐利表达出来,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体。
  林贤治的价值就在于思想自由的“突围”。何龙这样表述对林贤治的赞赏。他认为当人们普遍处于有想法却不能表达的境地时,林贤治的“突围”就显示出意义来。但“突围”只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意义,不是散文的全部要求。当社会趋于正常时,散文作为美文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著名文艺理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康震教授也认为,散文这种文体应该是无往而不在,无所而不有的。古有欧阳修、苏东坡,近现代有朱自清,他们既有激烈的思想也有朗朗上口的美文,可见思想的深邃与文字的表达不应该变成冲突。徐肖楠也指出,中国散文有讲究体格的传统,既是斗士、又是美文作家应该成为作家们的普遍追求。
  徐肖楠同时指出,文学是另一种真实,是另一种生活,是一种坚持独立性的真实与生活。同样持这种观点的还有著名散文家新疆自治区作协副主席刘亮程先生,他觉得作家不是批评家,而是创造家,他应该用创造去批判现实,创造另一种现实放在现实的对面,创作另一种真实立在俗世的对面,这就是一种真正的批判。
  陈剑晖指出,散文是文学的“正宗”,是“文类之母”,也是人的心灵自由表达和人类精神的一种实现方式,我们应该以拥有世界上最纯正博大且源远流长的伟大散文传统而自豪。中国散文的背后有山水、英雄、豪杰,还有文化与历史,孙绍振教授也认为,中国的好散文完全可以达到情景交融,人文与情思的完美结合,即使写上几万字读起来也不使人疲惫。
  著名文艺理论家、西南大学双聘教授周伦佑认为,文学是多元的,思想也是多元的。有的作家侧重于阅读的快感;有的作家侧重于思想的厚重,在不同的方向上都可能产生伟大的作家。知识分子的话语表达常常体现民心所向,能写出人所未知未觉或未能表达的思想是伟大作家的标志,林贤治的获奖就与我们这个特殊时代的潜语境息息相关。
  三、文体危机与主体状态
  在颁奖会上,孙绍振教授梳理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文体建构历程,并指出现代白话散文确立之后,中国的散文文体经历了几次文体危机。第一次是过分强调叙事的重要性,如解放区的散文创作几乎都是通讯报告,1950年代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实际上就是一篇战争通讯。到了杨朔,他把每一篇散文当成诗歌来写,又造成了散文文体的第二次文体危机,使得散文从叙事的囚牢跳进诗歌的囚牢,走向滥情,一直到1990年代,余秋雨的知性散文才把散文从滥情的困境里解放出来,陈剑晖称之为诗性的智慧。
  孙绍振直言本次散文大奖获得者林贤治先生应该警惕新的散文文体危机,即走向滥智,他说每一位散文创作者都应该有文体的自觉性,要以生命为文,实现审美与审智的完美结合。
  针对孙绍振指出的文体危机,林贤治回应道,他认为自由表达就是一种文体,他面对的不仅是散文,还是整个文学、社会甚至生命。他认为一个作家如果刻意追求文体概念,就可能会丧失统一的人格与文格,优秀的作家比如鲁迅,他的深刻思想可以在诗歌、散文、杂文、小说等种种不同的文体里展现给我们。具体到散文文体,林贤治认为,优秀的散文应该具备三种气质,分别是游牧的性质,怀旧的性质与古典的气质。就像牛羊遍野,群星在空,行之所以当行、止之所以当止就是好散文。
  作家的状态决定了写作的文体。郭小东如是表述:一个作家的主体状态的水平高低、自由与否、思想境界决定了他笔下的文体状态,如果先设想一个文体的框再将意图植入是本末倒置,所以要讨论写作文体首先应该关注作家的思想状态,同样的,如果写作文体出现危机,那么一定是作家们的主体状态出现危机了。
  广东省素称散文大省,多年来不仅有从秦牧到林贤治这样的散文大家,也有陈剑晖教授这样全国知名的散文研究专家。因此,首届在场主义散文奖颁奖在广州举行,且大奖花落广东作家也是实至名归,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广东本身的开放与进步。正如孙绍振教授所总结的,艺术是疯狂的事业,有的人终身不得入门,而思想的锐利与艺术的突破应该追求完美的融合,因为思想的锋芒往往需要艺术力量的保护,我们应该兼容并包地接受不同地风格的作家。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作家出席了盛会。除林贤治获得在场主义散文大奖,著名作家龙应台散文集《目送》与周晓枫散文集《雕花马鞍》同时获在场主义散文奖提名奖。此外,冯秋子、蒋方舟、王族、李娟、江少宾、禾源、沈荣均、项丽敏、第广龙、傅菲等十名散文家荣获在场主义散文家新锐奖。

  获奖作品简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15:32 , Processed in 0.1413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