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场主义:脱光衣服作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5 15:4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场主义:脱光衣服作文

□ 秋末
相信与小说啦散文啦诗歌啦有点瓜葛的朋友,问你什么叫在场主义,极可能一问三不知,更不要说写作圈子外的人。在场主义散文奖,不久前就在苏州大学颁发,苏州有几人知道?不过,问问也有必要,今日散文写作在向什么方向发展。权当增加点知识。
在场主义,是一个新生的散文流派,出世才四年。这也难怪,娃娃呐,有点名气,名气不大,就是文学界,也不一定就接受,山阴道上,在看的过程中。先刨一下根儿:“在场”,即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或歌德所说的“原现象”。翻译过来,相当于我们汉语的“在不在”的“在”和“有无”的“有”。具体地说,“在场”就是直接呈现在面前的事物,就是“面向事物本身”。流派创造者自己说:“在场”就是去蔽,就是敞亮,就是本真;在场主义散文就是无遮蔽的散文,就是敞亮的散文,就是本真的散文。在场主义树起了大旗,要肩负起廓清中国散文的天空,为中国散文立论和立法的历史使命。可见,雄心勃勃。
这次在场主义得奖者之一资中筠,是位很有名望的作家。《文学报》对这次评奖作了浓重的宣传,采访了资中筠。他们对在场主义作了诠释。记者说:您的作品很好地诠释了“在场”的理念。一方面,您谈到的很多人和事,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客观冷静的笔触做了精确的再现。另一方面,即使谈到了历史,或并非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都能非常清晰地还原到当时的情境,做出入情入理的解析,让人读了有一种生动的在场感。资中筠说:她理解“在场”这个词,大概就是指写现实存在的、自己亲身经历的东西,和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情愫。资中筠说,我的集子还有可看之处,还在于内容,不是言之无物,也不是小题大做,更没有自作多情,夸大与所写人物的关系,没有矫揉造作,对读者对历史是真诚的。她呼吁散文创作要直面现实,担负起启蒙者的责任。
他们的诠释比“无遮敝”、“本真”、“敞亮”,要实在明白得多,就是强调亲历、真诚、实在,反对虚无、空洞、做作。这样的在场主义,是有意义的,相信有生命力的,也切中当今散文创作空洞、虚假、做作、脱离现实、缺乏担当的流弊。
其实,在场主义,去掉哲学大衣,去掉主义口号,写亲历的主旨、本意,早就是中国散文的传统。不远处,就有苏州的沈三白、昆山的归有光,他们的作品都不只一次该得奖了,比如:《浮生六记》和《项脊轩志》。
有此注释:在场主义就是脱光衣服作文。对吗?好吗?人要穿衣服,文章可以少穿不穿衣服。把心灵赤露出来。给赤露出来以自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2:46 , Processed in 0.13561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