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争论的故事》课堂实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1 19:0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争论的故事》课堂实录
熊开玉
教学内容:《争论的故事》(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教学时间: 2011年4月1日
教学场合:“善学:我们的教学主张”名校课堂巡礼(镇江句容站)活动
教学年级:三年级
一、讲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争论的故事。
师:“争论”二字要强调一下,再来!
生:争论的故事。(“争论”二字明显强调)
师:同学们都爱听故事,对吗?关于故事,老师这儿还有个故事的故事,说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印度国王有三个儿子:大傻、二傻和三傻,他们一个比一个傻。国王着急呀,遍请名师,用各种方法来教育,都没有效果。可是,有一个老师却用了一个简单的办法让仨傻不傻。知道他怎么教的吗?
生:(摇头)
生:讲故事?
师:猜对了,就是讲故事!用故事来启发智慧。为此,这个人还编了一本书,叫《五卷书》。这本书后来就流行在整个印度,成了印度人,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教科书。你看,故事能让人变聪明,故事能让人长智慧!是不是更喜欢故事了?那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故事。打开书。
二、读课文,教给阅读方法
师:故事在课文的2到5自然段。读故事有个很重要的方法,叫“边读边想”。
(师板书:边读边想)
师:要想当时的情景,想背后的含义。好,开始默读思考,在书上作出记号和批注。
师:好,我们拿起书,一起来读这个故事。请你来读。
生:从前,大山脚下有座小村庄。小村庄里住着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俩。
师:读到这儿就可以想:以打猎为生,说明兄弟俩的箭法一定不错。
生:一天早上,一群大雁从他们的头上飞过。
师:“一群大雁”,说明大雁的数量不少,(指课件上的图)见过大雁吗?脑海中浮现它们的样子——它们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嘎嘎”叫着,从兄弟俩的头上飞过。
生:兄弟俩很想射下一只大雁来充饥。
师:“很想”,说明他们很饿,急需进食。凭他们的箭法,这个想法完全能做到,但他们心动了,却没有立即行动。要读出“很想”的味道。
生:兄弟俩很想射下一只大雁来充饥。(突出了“很想”)哥哥说:“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弟弟说:“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哥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道:“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师:“然”在这儿是“对”的意思,“不以为然”就是不认为是对的。可以想想哥哥的表情,还可以想想大雁。
生:弟弟很不服气:“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兄弟俩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有个老人经过这里,兄弟俩就找他来评理。
师:这儿要停的长一些,要想到,兄弟俩又把刚才争论的话给老人说了一遍,老人还要思考一下,需要时间。
生:老人觉得他俩说的都有一定道理,就建议说:“你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师:知道什么叫“两全其美”呀?
生:哥哥高兴,弟弟也高兴。
师:对!就是双方都满意,也叫“皆大欢喜”。
生:兄弟俩都很满意,谁也不再说什么。可是,他们抬头一看,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师:“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你想到了什么?
生:兄弟俩目瞪口呆,都愣住了。
生:兄弟俩很后悔,不该争论,白白浪费了时间。
师:很好,边读边想,就能读出味儿来,还能帮助自己理解。故事里的兄弟俩为了什么而争论?
生:他们在争大雁怎么吃。哥哥要煮了吃,可是弟弟却要烤了吃。
师:简单地说,就是为大雁的吃法而争论。结果呢?
生:结果,等他们去射大雁时,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师:也就是飞走没吃成。
(在交流中,师板书)
兄——煮
                           飞走没吃成
      弟——烤
师:这是盛老师讲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争论的故事。有人说,课文的题目也可以叫“盛老师讲故事”,你认为可以吗?
生:我认为可以。因为这就是盛老师讲的故事。
生:我也认为可以,但我觉得还是书上的题目好。
师:好在哪里?
生:故事讲的是兄弟俩在争论,所以题目就叫“争论的故事”,这样可以吸引读者。
师:是的,课文是房子,题目是窗子,透过“窗子”可以看到“房子”里的东西,这样的题目才好。
三、品争论,领悟故事内涵
师:看来,“争论”二字,值得品味。既是“争论”,肯定离不开人物说的话,让我们再次聚焦他们的对话。(出示“争论”部分的文字)
师:男生读哥哥的话,女生读弟弟的话,老师读叙述部分。
(师生分角色读)
师:再反过来,女生读哥哥的话,男生读弟弟的话,老师读叙述部分,
(师生分角色再读)
师:这样的语言,一读,争论的味道就出来了。如果弟弟这样说:
(出示)
鸭子可以烤了吃。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大雁也可以烤了吃。
师:和原来的句子比比,你觉得怎么样?
(出示)
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也就不行呢?
生:我觉得书上的句子像争论,改过的句子不像是争论
生:我觉得书上的句子争论的味道很浓,改过的句子没有争论的味道,味道不浓。
师:这就是中国语言的特点,同样的意思,说法不同,感觉就不一样了。奥妙就在那几个“?”和“!”里面,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轻读)
师:既是争论,则不光有它的语言方式,争论的人还有他们特别的表情和动作,有没有想过他们争论时候的样子?
生:他们皱着眉头,瞪着眼睛。
生:好像要打起来的样子。
师:(示插图)看看这幅图,这就是兄弟俩争论的情形。你看,他们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要知道,这就是在打仗——打口水仗!看到口水了吗?(生笑)
师:读出这种感觉。同座位再练习一下。
(同座位练读)
师:谁来表演一下?争论也是需要勇气的。(指名两位同学到讲台前)
师:怎样读好对话呢?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要注意表情,还要加上动作。
生:语气要是争论的感觉。
师:老师的方法是: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还要注意提示语:“不以为然”,不同意,还有点不屑一顾的意思。“大声争辩”,声音要高起来。“很不服气”——做个不服气的样子我看看。
(生学“不服气”样。众笑)
师:读的时候,提示语不读,但要把它的意思放在自己的话里表现出来。
生1: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
生2: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生1: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生2: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师:看看,熊老师现在看你们的目光是什么目光?
生:赞许的目光!
师:知道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我们读得好!
师:是的,读的真好!我都想试试了,谁愿意跟我合作?(指名一举手男生上台)看看我们哥俩是怎样激烈地争论的。谁先来?
生:我先来。
师:女士优先,还是让我当哥哥吧。(笑)
师:我现在是谁?
生:哥哥。
师:当然,你就是弟弟了。(转向学生)你们干嘛?
生:看!
师:对,坐山观虎斗,看我们争论,打嘴仗。
师: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满怀向往)
生: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很有主见的样子)
师:(提高嗓门)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生:(很不服气,也提高嗓门)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师:当然不行,跟你说了,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不好!(强硬起来)
生:……
师:大雁煮了吃好。
生:大雁烤了吃好。
师:(语速加快)煮了吃!
生:烤了吃!
师:煮!(态度坚决)
生:烤!(更坚决)
师:(挥着拳头)就煮就煮就煮就煮!
生:(也挥着拳头)就烤就烤就烤就烤!(生拍手大笑)
师:这就叫什么?
生:争论!
师:如果不是有个老人经过这里,我们还要不停地争论下去,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争论不休!
师:兄弟俩争得不可开交,争得热热闹闹,哪知道——
(出示,齐读)
他们抬头一看,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师:这是个古代的笑话故事。你觉得,兄弟俩可笑吗?
生:我觉得他们挺可笑,不去射大雁,老在这儿争论,结果大雁飞了。
生:他们很可笑,大雁还没到手呢,就想着怎么吃。
生:他们白白让大雁跑了,失去了射大雁的机会。
师:是的,机会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太重要了。这机会就像大雁,一转眼就飞走了。你觉得机会还像什么?
生:机会像小鸟,一下就飞走了。
生:机会像天上的白云,很快就随风飘散了。
生:机会就像一匹奔驰的骏马,转眼就奔向远方了。
师:还有人说,机会像小偷,来的时候悄无声息,走的时候才发现损失惨重。所以,机会来了,要一下能够抓住它。因为,机不可失——
生:时不再来!
师:在书上记下这句话。记下这句话,这故事就读出味了。
师:读过之后还能有所思考和启发,这就是故事能让人长智慧、变聪明的原因。看看,盛老师班上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出示课文后面部分)
“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跑了。”
“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
师:为什么同学们的话没有提示语?
生:同学们都抢着说,七嘴八舌的,来不及写提示语。(笑)
生:这样写可以帮助我们思考。
生:说的人太多,不知道是谁说的,就不写提示语了。(笑)
师:是的,谁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说了什么。写人物的对话要符合当时的情境才好。
师:这十二个小圆点表示什么?
生:表示同学们说了很多很多,就不一一写下去了。
师:是的。这十二个小圆点表示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十二个小圆点让我很羡慕,也很佩服。盛老师的学生太会说了,太能说了,难怪盛老师不时地向他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就像我看你们一样。
四、读原文,拓展阅读视野
师:兄弟争雁的故事出自清代的笑话集《笑林广记》,原文是这样写的:
(出示)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pēng)。”其弟争曰:“宜燔(fán)。”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师:这是一段小古文,读小古文的时候,一开始的速度要慢一些,这样就容易读出停顿和节奏,先自己轻轻地读一遍。
生:轻生朗读小古文。
师:听老师读一遍: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师:明白小古文的意思吗?能说说这里的“烹”和“燔”是什么意思吗?
生:“烹”就是煮的意思。“燔”就是指烤。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根据课文中的故事来理解的。
生:还有,“烹”下面的四个点,表示把锅放在火上煮。而“燔”旁边是火字旁,就是把食物放在火上直接烧烤的意思。
师:看来小古文也难不住充满智慧的你们。古人说话写文章就这么简洁但却不失生动,读起来还显得特别有文化。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五、读快板,深化故事理趣
师:古人说得文乎,老师也不含糊。老师把这两个傻兄呆弟的故事编成了“天津快板”,送给大家好吗?没有板儿,可以击掌,也可以轻轻拍打桌子。要读得风趣幽默,具有讽刺意味。
(播放伴奏,师生同唱)
兄弟去射雁,群雁在蓝天。
老大张弓搭上箭,未射先开言:
“射下雁一只。煮汤解解馋。”
老二急忙说:
“煮汤不好喝,烧烤味最鲜!”
谁也不服谁,争得红了脸。
老农出主意:
“一人分一半,煮吃烤吃各自便,岂不美两全?”
兄弟齐说好,搭箭再向天,
咦?雁呢?
早已飞得看不见,看不见。
哈哈……
师:老师把小古文和改编的天津快板发给你们,喜欢的话可以多读读。回去把“兄弟争雁”的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和家人听,你可以说书上的故事,可以以用小古文说,也可以用快板说唱,好吗?
生:好!
(熊开玉,句容市实验小学,2124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5 08:54 , Processed in 0.12346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