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钟志贤老师论“学而时习之”想到的【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2 08:2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钟志贤老师论“学而时习之”想到的【转】
黄林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对这段话的解释至今有三种版本,关键都在于对“习”字的理解上。其一是历来的传统解释,以为“习”乃“温习”也。从而解释成为“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之,不是件很愉快的事吗?”后两句依次解释为“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别人不理解却不恼恨,不是位品德高尚、有学问有修养的君子吗?”其二是南怀瑾先生提出的新解,以为“习”仍是“学”之义,重点在于学习要时时进行。“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论语别裁·南怀瑾著)。而“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论语别裁·南怀瑾著)。所以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论语别裁·南怀瑾著)。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 (论语别裁·南怀瑾著)。第三是李安纲提出的,以为“习”乃“练习、实践”之义,本句解释成“学说能被人修持实践,不也是一大喜悦吗?理解我的学说的人并不远千里而来,不是一大快乐之事吗?若别人并不理解,也不怨恨,不是一位君子吗?”(以上摘录   
  在我看来,每种解释看起来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每个人的经验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认为“习”是“温习”、“重复”之意的,大体上可以认为他是赞同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做为学生,只要好好记诵书里的知识,那便是学习的大部分内容了。至于“时习之”会不会开心,恐怕不一定,或许他们自己有一部分是开心的,但是如果他们有学生,倒是不见得会一起“不亦说乎”。
  南怀瑾先生的见解很独到,多思考、勤实践、随时反省自己,确是做学问的真理。但是南怀瑾先生所说的:“而“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论语别裁·南怀瑾著)。所以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关于这一点,我倒不认为当初孔子写这句时真有那个意思,别的不说,孔子带着那么多的弟子,每天前呼后拥地周游列国,要是会寂寞,那才真叫奇怪。
  第三种李安纲先生的解释,我以为,“习”乃“练习、实践”之义,并不充分。昨天,听到钟志贤老师说,“习”这个字本意为小鸟练习飞翔的意思。而我以前从未真正知道过“习”字的本意,所以印象犹其深刻。我以为,小鸟要真正学会飞行,每日傻练是不够的,多少要有点总结和探索的味道在里面才会成功。所以,对这个“习”字的理解,我是倾向于将南怀瑾先生和李安纲先生两种意见结合起来,再加上一点“怀疑”的精神,那样是比较完整了。换句话说,每个人要做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并且,不能“尽信书”,否则,一本错误的书即使天天“习”,也是无益的。或许,这就是钟老师在第一堂课给我们提起这个话题的用意所在吧!
  在听钟志贤老师的课之前,老实说,我会是一个传统解释的拥护者,可能是触动到了某根敏感神经吧,这个问题让我感悟良多,随便写写,大家将就着看吧! 
  后记:不知何时,钟老师竟看到了这篇文章,于是笑骂我的断章取义,将他的“学而时习之”截得只剩下“小鸟学飞”这个对习字的解释,把后面的整句解释忘记得精光。我当时便想起李敖来,印象中李敖便是经常一手拿着某原著,一手拿着红笔在上面标记作者某句话,然后故意忽略上下文便说--你看,某某某如是说。。。窃以为,李敖的断章取义是有意而为之,我的断章取义却是久未写文章,心到手不到--好的后果也不是没有,我这个博客自不久前开始以来,本来就是一块荒地,谁也没告诉,却没想到一篇断章取义的文章却让这个可怜的博客有幸博得钟老师大驾光临,实在是应了福祸相依的道理。幸甚至哉!二是恐怕这堂课是记忆深刻,再也难以忘记了。

资料来源: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课堂手记,
http://azcat168.bokee.com/viewdiary.1951108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00:47 , Processed in 0.11469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