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直抵校本教研深层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8 21:5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直抵校本教研深层处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教育规律决定了校本教研的地位和作用。的确,它的价值和意义在学校建设和师资建设中不容小觑。但由于部分学校对校本教研缺乏重视与理解,抑或形式上“走马观花”,导致它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甚至受到教师的排斥。本文着眼于焕发校本教研应有的生命力,从其形式创新入手,尝试了几种做法,与同行共享。
  一、例行性——“咬定青山不放松”
  校本教研“人本化”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必须把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这也促使我们把教师的“个人专场”和“疑难会诊”作为每学期例行的活动,且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
  1.设立“个人专场”
  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教师更是如此。以校本教研为平台开设教师个人专场,不同于教师论坛,它类似于教师基本功的培训,主讲教师可以凭借自身的特长给其他教师授课。主题由主讲教师自己决定,当然也可以按学校需求展开。专场时间不在于多,一节课时间左右即可,而后教师间互相交流。上学期,笔者学校语文组开展了教师的朗读专场、板画专场、写作专场等,活动深受教师们欢迎,主讲教师展示风采,听课教师兴致高涨。组内有这么一位教师,平时默默无闻,不善于沟通和交流,教学生作文却有一套。她申报了写作专场,在专场中,她展示了自己的博客,这不看不知道,一看令人惊叹,居然是个热门博客。里面的博文包罗万象,有阅读心得、旅游日志、时事评论、摄影随笔……篇篇原创,展现了鲜活而细腻的精神世界。这一次的专场让同行由衷地佩服,自此她工作的自信亦明显增强。
  我们坚持每月办一次教师专场,并使其成为例行活动。个人专场的开设,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师的工作热情,自信之心。当然,专场之后,怎样将专题内容延续和深化,是值得组织者深入思考与实践的。
  2.会诊“教学疑难”
  一学期举行两次的“教学疑难”会诊,是基于教师们教学实践中的困惑而开展的专题研讨。它为教师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有时邀请相关专家共同参与,以提升解疑答惑的高度。这种草根式的教研活动,能起到示范与指导的作用,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作出更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对于部分教师提出的疑难问题,其他教师直面疑难症结,平等对话,归因分析。通过思维的碰撞,提出可行的教学策略,对症下“药”,达成共识,促进教学水平共同提高。
  二、合作性——“落霞与孤鹜齐飞”
  有效的校本教研立足于教师积极性充分调动的基础之上,常态化的校本教研若能持久地保持教师探索的热情,以深层次的合作来挖掘教师研讨的潜力,那效果不言而喻。
  1.运作“智囊团队”
  组建智囊团,两组势均力敌,均有骨干教师、能力稍逊色的教师和需培养的新教师,团长由能独当一面、领导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例举笔者学校加以说明:语文组共24名教师,将1—4年级的教师分为两个智囊团,每组8位教师。余下高段的8名教师属于中立派或称为仲裁组,各智囊团有需求可以请他们帮忙,但有原则,若有教师被一组请去了,则不能再参与另外一组的活动,确保智囊团对抗的公平性。
  每次教研活动,事先由教研组长将相同的课堂研讨任务分置各组,在规定时间内同时展示课堂教学。由于引进了激励竞赛机制,“同课异构”更显货真价实。
  在一次第三册《日记两则》的同课异构展示中,两组的教学设计各有千秋,独具匠心的设计,凝聚着每组教师的聪明才智与教学素养,彰显了团队合作互助的良好精神面貌。在智囊团对抗之后,所有教师进行“四个一”的评课活动,即透过课堂教学的折射,挖掘一个亮点,提出一个问题,分享一个建议,完成一个主题性思考。最后撷取两组教学之亮点,整合成为一堂高质之课,在区域内参加比赛。
  2.开创“接力教学”
  所谓“接力教学”,我们把它定义为:两个教师各自截取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接力进行授课,共同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每人授课时间限定在二十分钟内,每位执教者的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
  片段接力教学,针对一位教师而言,授课内容精短,怎样上出实效,更利于打磨,当然也更利于发现问题。对于两位教师接力上课,则需要两位教师真正沉静下来钻研教材,共同把握单元和本课的知识点,协商如何选取教学内容,怎样进行分解片段,并且有机组合。此举考验的是同伴之间的合作程度,若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接力上课,则可将同伴的引领作用发挥到极致。
  片段接力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检测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凝聚教师合作热情的纽带。随着同伴之间教学探讨次数的增多,探讨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会愈走愈稳健。
  三、开放性——“采得百花酿成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校本教研必然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局限,跨学校的教研方式越来越成为一种需要。开放性的校本教研,与外校融通,博采众长,盘活教师资源,促进了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1.联谊“兄弟学校”
  本着“共享、互动、发展”的理念,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兄弟学校之间的联谊,可实现学校之间理念的共享,资源的共享,教师的互利共生。
  联谊活动并不仅仅是为了上课而上课,为了评课而评课,而是具有主题性和序列性,讲求实效性的。对于本校上课展示的教师和幕后的智囊团来说,是辛苦煎熬之后的一次亮丽检阅,是一次升华与积淀。对于互为观摩的教师而言,是透过窗户看外面别样的“美丽风景”。通过活动让参与的所有教师更能深刻领悟到教材处理的策略、方法和思路,用善思的头脑借鉴与取舍,理性地吸收他人之精华。当然,若能邀请到专家和学者来参与和介入,那联谊的效果会更加凸显。经常性地与知名学校开展这样的联谊活动,用研讨的浪潮冲击教师,相信教师的眼界会随之开阔,教学能力会随之精进。
  2.挂靠“高校资源”
  高校资源并不会凭空而来,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牵线搭桥,抑或校领导主动“出击”才行,邀请相关高校的专家、学者进驻学校,或让学校成为高校的实验基地。专家的引领,给草根式的校本教研拔高了理论层次,犹如打开了一扇窗,新鲜高质的空气飘然而进,显性的培训学习背后,带来了不少隐性的共享资源,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教育教学元素和活力,给予教师思想的撞击,理论的提升。笔者学校在教育局的帮助下,使得宁波大学的教授蹲点到了学校,全面、深入地指导学科组教师教研。且利用高校资源搭建平台,让教师参与到各个层面的研训、业务比赛之中,教师积极汲取,快速成长。
  此外,学校亦可利用暑期,组织教研团队,到高校进行主题式的教研活动,短期的大容量习得,便于日后教学上的反刍。
作者:陈跃旭    来源:《 语文报·教师版》2013年第一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23:08 , Processed in 0.10495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