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峰:表人流行新词语试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8 12:1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峰:表人流行新词语试析
资料图片
    在近几年的流行新词语中,反映社会多元人群的新词语逐渐增多,其在语言结构、语义表达、产生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些表人流行新词语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折射了当前社会现实和大众心理诉求,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表人流行新词语不仅满足了当前社会指称各类人群精细化的需求,而且丰富了现代汉语表人词汇系统,是当前大众语文生活中一种鲜活、引人关注的语言现象。
表人流行新词语的特点
    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流行新词语中的一个小类,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具有鲜明的类指化特征。以“萝莉”为例,其原本是一本畅销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后来类指漂亮可爱的未成年女孩。此外,表人流行新词语具有信息浓缩化的特点,用一个词就能表达一般要用几个词、一句话甚至几句话才能表达的语义,更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便于人们记忆。例如,“高富帅”“~控”等。
    从语言结构特征看,表人流行新词语可分类两类。一类以“成群”的方式出现,形成一个个表人流行新词语词群。例如,~族(蚁族、裸婚族、啃老族),~控(微博控、网购控),~男(经济适用男、宅男、剩男、凤凰男),~奴(房奴、车奴、孩奴)等。每一个词群,都可归纳为一个构词模式。另一类则以单个词语的形式出现,如“草根”“土豪”“白富美”“高富帅”“屌丝”等,与第一类词相比,该类流行词语数量较少。
    从表达色彩看,大部分表人流行新词语的感情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很多表人新词语之所以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极富表达的感情色彩,讽刺、戏谑、调侃、幽默等,不一而足。例如,相比较而言,“屌丝”多用于戏谑式自嘲,而“土豪”则主要用在调侃他人的场合。
表人流行新词语的来源及衍生机制
    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闺蜜”是通过简称(闺中密友)及谐音(闺密)两种方式创造出来的,“草根”和“炮灰”是通过隐喻产生的“旧词新义”,“粉丝”是音译外来词,并和汉语已有词偶合。在表人流行新词语中,有两种词语衍生方式非常突出,即词语模造词和借用外来词。
    李宇明先生曾指出,当前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一样,称之为“词语模”。词语模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生产的新词语形成词族。上文所列举的每一个表人流行词语词群,都是由相应的词语模衍生出来的。词语模造词实际上就是一个类推过程,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汉语创造新词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用汉语中现有的构词材料和规则创造新词,二是借用外来词。在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时,借用外来词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近年日本动漫、游戏等在中国的流行,不少日语中的表人新词语也随之进入汉语。如“正太”“达人”等皆来自日语,词语模“~控”最早也源于日语。当然,汉语在引入这些外来词时,会根据汉语词的构造、表义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吸收外来词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发展汉语词汇,另一方面也可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包容性、开放性及旺盛的生命力。
表人流行新词语的流行原因
    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是这类新词语流行的根本原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流行新词语更是社会的一根敏感“神经”,与时代的发展如影随形。表人流行新词语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新兴社会人群。例如,民生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以“房奴”为代表的“~奴”语词的大量出现,形象、直观地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实。现阶段,人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趋于多元化,对各类新兴社会群体的描写和称谓趋于细化和多样化。为了满足语言交际的需要,人们需要不断地创造表示这些新概念的词语。
    表人新词语的流行与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正是因为表人流行新词语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社会心理需求或情感表达,才得到了大众的认同而被广泛使用。在信息数量日益膨胀、传播手段不断更新的当下,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趋同、从众以及追求新异的心理。趋同心理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竭力向大众时尚看齐的心理趋向。例如,当“剩男”“剩女”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广泛传播后,只要社会中出现具有某些类似特征的人时,人们就倾向借“~男(女)”这一形式来表达。人们对新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有着极强的心理需求,倾向于不断创造新形式或新意义的词语来满足语言交际日益精细化的需求。如“女汉子”“伪娘”等。从表面上看,这种求新求异与求同从众心理是矛盾的,其实这正是人们语言文化心理复杂性的独特体现,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当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就会尽力模仿,达到趋同;另一方面,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
    微博、微信等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实时性。表人流行新词语的大量涌现及迅速流行,离不开网络等传播媒介的推动。这类词语的发展演变轨迹也大体一致:几乎都是先在网络语境中衍生、流行,然后才逐步向大众通用语境渗透。例如,“屌丝”作为一个网络热词,因网民对其关注度的提高而被广泛使用和传播,随着其流行范围的日益扩大,逐渐走出网络而进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交际之中。
    表人流行新词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们的大量出现,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而且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和丰富的语言学价值。当然,这类词语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哪些词语能够继续使用下去,哪些应当被淘汰,除了有赖于语言发展规律和交际实际需要之外,也需要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加以理性引导。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06:56 , Processed in 0.10992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