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科书中值得商榷的历史知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6 13:5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科书中值得商榷的历史知识
王佳伟
  
前段时间,偶然接触几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翻阅之后发现其中几个历史知识存在纰漏,现将具体问题指陈如下,并稍加分析和拓展。
《明日歌》的作者不是清代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006年10月第1版,2011年12月第6次印刷)第6页选用了《明日歌》,其中标注作者是“[清]钱鹤滩”。其诗如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钱鹤滩是清代人吗?不是的!他是明代人。
《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明代卷”《鹤滩先生遗事》记载:“钱先生讳福,字与谦,家近放鹤滩,因自号鹤滩云。幼而颖异,八岁能属文……弱冠补博士弟子……年二十六举于乡,三十魁省试,及奉廷对,赐进士第一人。三年告归,又四年以大计罢,又七年而终。”
从上面这段文字可知:钱鹤滩,原名钱福,号“鹤滩”,华亭(今属上海)人,他才华出众,是明代状元(进士第一),在考取状元后14年去世。
《明史·孝宗本纪》也记载了钱福考中进士的事: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三月丙辰,命天下预备仓积粟,以里数多寡为差,不及额者罪之。庚午,赐钱福等进士及第”。
综合以上可知:钱鹤滩1490年中进士,14年后去世,他应卒于1504年。而清代是从1616年开始的,所以钱鹤滩绝不可能是清代人。
钱鹤滩有《鹤滩稿》(明万历三十六年沈思梅居刻本)等著作流传至今。《明日歌》一诗即收录在《鹤滩稿》“卷一”之中,原诗如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朝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不难看出,前面所提到的语文书中的《明日歌》与钱鹤滩原诗是略有差异的。
乐羊子不是战国时期的人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004年11月第1版,2012年11月第9次印刷)第144页介绍了“半途而废”这个成语,并为这个成语配了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正是我们熟知的“乐羊子妻”的故事。
文字如下:“战国时期,有个叫乐羊的人,他到邻国求学,准备成就一番事业。可学习不到一年,他就因为想家而弃学回来了。回到家里,妻子正在织布。得知他回来的原因后,妻子拿起一把剪刀,把织布机上的织线全都剪断了,然后说:‘布是一丝一丝织成的,如果从中间把它剪断了,那么,前面的功夫不就白费了吗?’乐羊听到这里,明白了妻子的意思,马上告别了妻子,回到邻国继续求学,直到七年后学有所成才回家。”
战国时期有叫乐羊的人吗?有的。《史记》、《战国策》等书都记载了这个人,他是战国时期魏文侯的大将,是著名军事家乐毅的先祖,但此乐羊和“乐羊子妻”中的乐羊子并非一人,“乐羊子妻”中的乐羊子是东汉人。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反。”
让人敬佩和惋惜的是,乐羊子妻后来为了反抗强盗的暴行而刎颈自尽,其夫乐羊子后来成就如何,《后汉书》未作交代。
薛勤未曾质问陈蕃“一屋不扫,怎么扫天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09年3月第4版,2012年6月第4次印刷)第112页《“扫一室”与“扫天下”》一文写道:“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有一天,一位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屋子里又脏又乱……薛勤看了后,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对陈蕃说:‘年轻人,怎么弄得这么乱呀?为什么不把屋子打扫干净呢?’没想到陈蕃却满不在乎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听着陈蕃这样的回答,薛勤心里暗想: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于是他盯着陈蕃,反问道:‘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薛勤走后,陈蕃沉思起来,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
文中讲述的是人们熟知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然而,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后汉书·陈蕃传》记载:“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由此可知,薛勤并没有质疑和反问15岁的陈蕃,而是对其持赞赏态度。
陈蕃是东汉名臣,曾任尚书令、太尉等职,为人刚正,因反对宦官专权为太学生敬重,后来在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中事败被杀。有学者研究称,清末学者刘蓉的杂论《习惯说》中有“一室之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一语,后人可能据《习惯说》和《后汉书》附会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
曹冲“称象”是“五六岁”时的事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2001年12月第1版,2010年11月第10次印刷)第89页有《称象》一文。其中写道:“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了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冲“称象”是七岁时的事吗?这样说不够准确。在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最原始最权威的资料《三国志》中可以看到“魏书·邓哀王冲传”,其中写道:“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唐代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中引用了晋代学者虞溥《江表传》中的文字,其中也记载了曹冲称象的事,《江表传》中称当时“邓王冲尚幼”。联系《三国志》和《江表传》中的文字分析,说曹冲“称象”时“五六岁”更为准确。虽然“五六岁”和“七岁”相差不多,但对曹冲短暂的一生(十三岁生病,不久即离开人世)而言,这个误差还是不小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9 17:30:11 | 只看该作者
圆明园浩劫始末
文/马勇
        在北京西北角,有一组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圆明园与附近相连的长春园、绮春园(又称万春园)组成“圆明三园”,占地五千亩。规模庞大,气势辉煌,融合了东西方各式园林风格,被中外园林学家一致判定为世界园林艺术巅峰之作,是中国古典园林平地造园、堆山理水的典范,为“万园之园”。
然而遗憾的是,这个园林不复存在。人们对圆明园的记忆,主要来源于历史文献。
圆明园毁于1860年这场战争,毁于英法联军,这是历史事实。只是细节、缘由,可能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兵临城下,要求清政府立即无条件释放巴夏礼等被囚外国人。中方拒绝,僧格林沁、瑞麟指挥清军在德胜门、安定门外与联军交战,不敌,退至彰仪门、右安门一带。联军随即由黄寺、黑寺直趋西北,进占圆明园。
圆明园为清廷夏宫,在此之前并不被一般中国老百姓知晓。圆明园藏有无数稀世珍宝,有中国古典文明精华,有通过各种方式收藏的西方文物,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无数珍藏让联军官兵垂涎欲滴,而刚占领的混乱也让一些贪心的官兵有了顺手牵羊的机会。联军在圆明园毫无忌惮大肆抢掠。这只是联军先遣部队,圆明园更大的灾难还在后头。
两天后,10月8日,联军再扰圆明园。作为东方艺术结晶的圆明园已面目全非,无数珍宝不见踪影,昔日豪华只剩下残垣断壁。
圆明园劫难伴随着清军与联军的争夺。当中方还没有同意联军进入北京城时,联军将领一再要求恭亲王交出安定门或德胜门。恭亲王当然不会轻易就范,于是在北京城外的圆明园一再成为联军囊中之物,随意伸手。
10月9日,原本晴朗的北京刹那间骤然变脸,下起了大雨,寒冷的东北风卷地而来。英军司令格兰特来到法军司令拿皮耳将军住处,谈话间拿皮耳将军告诉格兰特,他的副官从圆明园带走了一大块黄金。拿皮耳想将黄金分给他的部下,问格兰特是否反对。
为了表示对别的部队公平起见,格兰特觉得他无法同意拿皮耳的请求,他决定发布一道命令,请官兵将从圆明园拿来的所有财宝一律交出来,随后平均分配。
许多英国官兵看到法国人对圆明园财宝进行抢劫,认为自己拿点也没有什么妨碍。现在命令下去了,官兵们把财宝拿回来了,这让格兰特很高兴,使他情不自禁为官兵的宽广胸怀、高尚行为感到骄傲,于是格兰特决定甘冒不韪,承担责任,当即把战利品分发给英国官兵。
遵照格兰特的安排,英国官兵将那些战利品先在德胜门外英军驻地进行拍卖,把拍卖所得和法国人交给他们的合在一起,然后成立战利品委员会,负责分发。所得三分之二归士兵,三分之一归将领。
格兰特后来承认,严格意义上讲,他并没有权利这样做,但考虑到法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宽松政策,格兰特只好尽最大力量制止官兵肆意抢劫。
巴夏礼目睹了全程,他有一个观察,认为法军纪律太坏。当军队进入圆明园后很快抢完了、毁坏了几乎所有值钱的东西,法国人甚至对皇帝私人寓所放火。后来大多数运到英格兰的文物,都是英国人从法国士兵手中买来的。英国军事当局不允许他们的官兵进行抢掠,尽管也发生极少数这样的行为,但就本意来说,英国人确实没有趁火打劫的意思。
对于圆明园惨剧,恭亲王向英法公使表示强烈抗议。为避免更大灾难,恭亲王同意将安定门交给联军。咸丰帝也对圆明园洗劫极端痛心,10月12日,下令革僧格林沁、瑞麟爵、职,理由是他们在联军焚烧抢劫圆明园时没有及时前往救护。
联军在圆明园的抢劫,在一定程度上看应该是其军事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威慑力。在这种压力下,中方13日中午将安定门向联军开放。联军将领、外交官认为这是一个巨大收获,以为对抗大致可以结束。然而恰恰在这个时候,中方向联军移交先前被囚禁的那些外国人,发现短短几十天,竟然有十多人命归黄泉了。
据巴夏礼当时写给他妻子的信,联军获知被囚同胞悲惨遭遇引起普遍性恐慌,死难同胞所受到非人待遇无法用言语描述,令人发指:
手脚被捆绑着,在空旷的庭院里暴晒了三天三夜,只有少量的食物和水,却受尽拳打脚踢,绳子在他们身上勒出了血印。
悲惨的描述、不堪目睹的惨状,引发联军官兵复仇的联想。联军将领,还有两国外交官,不得不设法采取重大行动,以惩罚中国皇帝、政府,更是为了平息官兵愤怒。
处罚是必然要发生的,只是怎样进行,联军将领、外交官,还有争议。有人提议让中国支付巨额赔偿,其他人则提出焚烧北京城,或者火烧紫禁城。
英国公使额尔金经过审慎考虑,决定火烧圆明园,其理由,据巴夏礼10月27日家信,英国人是这样认识的:
我想额尔金勋爵的决定是正确的。圆明园是皇帝的夏宫,离北京城只有五英里,皇帝和他的朝廷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这里度过,这里也是我们可怜的国人最初受到拷问和虐待的地方。联军已将这些地方收入囊中,虽然有人说这样的复仇行为是不高尚的,但是看来除了毁坏城市里的宫殿,我们没有其他的选择。既然圆明园是我们的同胞受难的地方,我认为毁掉它是非常合适的。把整座北京城烧掉太过残忍,毕竟这城里的人民有很多是无辜的,他们并没有伤害我们。在圆明园,我们针对的只是朝廷。它对中国人而言就像是我们的白金汉宫。如果我们只是要求赔偿金,那无异于用国民的鲜血来换钱。圆明园注定要灭亡。
烧掉了圆明园,确实可惜,但面对愤怒的英国人,面对死而不能复生的那些英国、法国被囚禁的人,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只是巴夏礼不太清楚中国的社会结构与英国并不一样,圆明园与白金汉宫依然有差别。白金汉宫或许是英国皇室的私产,而圆明园实际上是中国人民的血汗,与将要让中国人支付的赔偿金一样,最终都必须由人民买单。
基于这样的思路,额尔金、葛罗于10月17日向恭亲王提交了一份照会,以为两国原本被中国方面囚禁的共二十六人,今被送还的仅十三人,其余十三人处死“甚凶”,因此,为抵偿,英法两国决定将圆明园中未经毁坏的殿宇,全行拆毁。
中国方面意识到了理亏,所以北京留守大臣面请俄国公使伊格纳切夫出面调停。伊格纳切夫表示同意,但要求恭亲王正式照会,要求中方向他介绍与英法两国交涉的内情。当然,伊格纳切夫不忘趁火打劫,要求中方必须同意他前此提出的领土要求。
还没有等到俄国公使出面调停,数千名英国骑兵于10月18日奉命到圆明园放火。大火三日不熄,圆明园以及位于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园等处的宫殿、文物,全部化为灰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22:34 , Processed in 0.12931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