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读书宜精不宜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0 22:3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读书宜精不宜多
■ 罗日荣


   最近,学校管理俱乐部QQ群里的一位老师在群里发帖,说他们学校新来了一位校长,新官上任三把火,他要求每位老师一学期至少要读6本教育专著,并针对6本专著写6篇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笔记。该老师认为这样的做法只会给老师增加负担,对于教师的职业成长并不能起到促进作用。

    对于这位老师的看法,我个人以为,阅读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常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要想保鲜,教师要想提高自己,就不应该放弃学习,而教师阅读教育专著是提高教育教学素养的重要来源。可以说,没有教师的学习就没有教师的进步,没有教师的进步就没有学生的进步,没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对于一个学期阅读6本教育专著,并要求每本专著都要写下3000字的读书笔记,笔者觉得这种做法也实在欠妥,一个学期 6本,一个学年就是12本,教师能在这一年里能吸收教育专著里多少“营养”,本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教师阅读教育专著,我想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启迪教育思想,点燃教育智慧,通过与教育专家的对话,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通过实践反思与总结,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

    硬性规定教师一个学期读6本教育专著,且不说一线教师是否能腾出这么多时间把专著读完,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阅读,就怕教师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这对于教师的成长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曾国藩曾说:“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教师都没有看明白教育专著上的内容,这是教师阅读的大忌。

    说到底,规定教师一学年读12本教育专著,其实教师违背了读书规律。清代读书达人曾国藩就有很好的读书方法值得我借鉴,他说:“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所以个人以为,书读的不在乎多,而在于读懂、读透。清代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阐述了读书的三层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想要完成这三层境界,一线教师一学年读12本教育专著显然不可能。

     教育专著都没有读好、读透、读薄,就要求教师写出3000字的读书笔记,真不知道这样的读书笔记的质量会有多高,恐怕教师的写作会陷入了堆文字的怪圈,东摘抄西复制粘贴,洋洋洒洒的读书笔记最后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因此,硬性规定教师写作不少于3000字,颇为欠妥,个人以为教师写作应该是有话则说,说真话、说实话,只要是教师的真实感受,何须在意文章字数多少呢?

    笔者愚钝,这一学期围绕着《论语》、《陶行知教育文集》进行阅读,读完一遍又一遍,每读一次,感悟就更深。所以我认为,教师的阅读宜精不宜多,教师的读书笔记也是宜真情实感,而不宜放空话废话、套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22:05 , Processed in 0.11056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