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表达本位系列思考:变读的材料为写的依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8 13:5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表达本位系列思考:变读的材料为写的依据
——看曾扬明老师《慈母情深》课堂教学
福建  刘友乾   曾扬明    载于《新教师》杂志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是依据梁晓声的原著《母亲》改编的。课文表达思路清晰,常态教学中的阅读思路是:想买书——找母亲——买罐头——买到书。阅读思路往往决定教学思路,从这思路入手,教学点往往落在“找母亲要钱”这一部分,再扣住课题“慈母情深”,“深”表现在什么地方?于是,品读、分析,感受慈母情之深,从而陷入“教课文”即内容分析式教学的泥沼。如何走出这一步,我以“表达本位”教学观入手教此课,即改变学生的阅读方式,从母亲的两次给钱切入,读好第一次在母亲工作的地方“塞”钱,写好第二次母亲再“凑”钱。这样,变读的材料为写的依据,也就是说读不是目的,在文字的运用中转“读懂”为“读会”才是我教学的真谛。教学中,两个版块呈现了这一思路。
第一版块:透过文本的言语形式,读出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
在学生读通课文,理清“母亲两次给钱”的写作思路后,教学内容直奔母亲工作时第一次给钱的部份。让学生自主读,找出描写作者在母亲工作的地方看到的和听到的句群。这些句群中,省略的是作者所受到的强烈震撼而产生的内心活动。如,昔日挺拔的、健康的背如今瘦弱、疲惫……。为何可以省略,母亲的辛劳和儿子的心酸、内疚就在“极其瘦弱”、“塞”等词语中凸显,一切尽在作者的表达中。如何让学生感受作者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学中,扣住学生容易忽视而又极富表现力的字眼,体会作者遣词的准确性,如“极其” 一词和“脊”字的教学,我通过对比读和汉字字形还原的方式来体会母亲的“瘦弱”。
:如果这样来读——母亲瘦弱的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你发现问题了吗?
:老师漏读了“极其”和“脊”。
:同学们,看屏幕:    (“脊”在后面出现),猜猜这是什么字?
:鱼骨头。
:这就是汉字的魅力,“脊背”的“脊”。怎样的脊背?
:极其瘦弱的。
:“极其”这个词能不写吗?
:不能,因为更能说明母亲的身体是何其的瘦小。
以此为例,让学生再从文中读出类似的词语,习得作者表达上的用意。课文中,准确而富表现力的词还有“塞”、“皱皱的”、“龟裂”“攥”等,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寻常的词语进行比较读(“塞”和“递”进行比较),换词读(“皱皱的”换成“很皱的”),想象读(想象“龟裂”的情景),而后追问:作者会怎么想?为何没有描写自己的内心活动?原来,一切内心活动都在句子的表达形式中,作者此时的内心是相当复杂的,透露出作者的内疚,自责,感叹。
课文中,作者不仅用词准确,组句上还颇具创造性。如文中“我的母亲”以后置的方式出现的句群、四个“立刻”反复呈现,是对日常语言的一种明显的偏离和反抗,能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目光驻留到这样一种异乎寻常的话语形式上。从语言潜力显性化的角度看,则排比的句式、长短句的参差错落、一唱三叹的语言节律的绵绵韵味,使这样的语段恰似一首短小精致的诗。而其中蕴含着的慈母神态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慈母深情,显然有着极高的审美含量,成了表达至爱亲情的一种诗意符号。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朗读品悟特殊的句群,体会作者造句的艺术性,从而感受“忙碌”的母亲。
:“我的母亲”为什么要出现三次,为什么要放在描写母亲动作的后面,就是因为要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的情感。我们在读这样的文字,要留心,边读边想,作者表达的妙处在哪?课文中还有不少句子是这样的。谁发现?
: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来,你来说说读到什么,又想到什么?
:我读到三个“立刻”,作者一定想到母亲工作是为了多赚钱,不停地工作,内心很难过。
:三个“立刻”,可见母亲工作的忙碌,难怪会出现极其瘦弱的背,作者难怪会“鼻子一酸”。
:对,作者的一切“心理”都在“鼻子一酸”这个词里面。同学们,假如作者把内心活动直接写出来。不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认为可以吗?
:可以,但文字就没有味道了。
母亲忙碌的形象就在这些异乎寻常的话语形式中。教学时,采用追问,品读,对话的办法,学生在品读对比、追问想象中,“慈母”的形象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作者内心的愧疚之情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按理来说,教学到此就可以结束了,但是,如果学生只停留在读懂内容上,那么,这些文字还只是一堆僵硬的符号,因为,它在儿童心里面未发生真正的意义。有人说,只有通过文字的运用,才能使“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就是这个道理。为此,我紧接着策划了另一项活动(第二版块)——依读的材料进行写作。
第二版块:通过母亲细节的还原,写出儿童心中的母亲形象。
因为课题是“慈母情深”,所以课文“母亲第二次给钱”部分中买罐头、母亲的数落、买回书三个情节就略写了,但这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考和写作空间。我让学生依母亲第一次给钱的情节作为写作的依据,从儿子的表现及在儿子眼中母亲的表现,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活动等描写,把三个故事情节写具体,再次呈现母亲的形象。
:同学们,母亲工作的情景,母亲工作的形象,在作者的脑海里会消失吗?
:不会消失,会永久刻在作者的脑海里。
:对,母亲的形象就在作者特殊的表达中呈现出来的。下面,我们关注第二次给钱的情节,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
:一是买罐头。
:二是——
:母亲的数落,三是凑钱买书。
:如果我们把刚才读的母亲第一次给钱作为材料,写好第二次给钱的故事。你们可以照第一次给钱的表达范式,再加上你合理的想象。【学生练习:10分钟后展示片断】
学生写作片断一: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精,在我的脑海里,母亲的工作情境一直在脑海中浮现:七八十台缝纫机震耳欲聋,母亲极其瘦弱的背弯曲着,不停地踩着缝纫机,灯泡烤着她……我来到商店,在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了一听水果罐头。心里总是难受,是呀,母亲这样工作着,我还向她要钱,却从没有关心过母亲的身体。
学生写作片断二:回来了,我把罐头放在桌。母亲下班回来了,她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了门口,我再次看到母亲瘦弱的背,疲惫的眼睛,看到那龟裂的手指。“哎”,“妈,我给你买好东西了”,我兴高采烈地带着母亲来到了水果罐头旁。我本想母亲会很高兴的,没想到,母亲却将眉头一皱,数落我起来:谁叫你买罐头的,你看,是因为你要书,我才舍得给你钱,要不,我辛辛苦苦工作,哪会给你呀?母亲摸摸了我的头,从自己的衣角里掏出了零钱,凑足了一元五角。我低下头,我敢接下这毛皱皱的一元五角钱吗?母亲见我不接,直接将钱又塞我手心。
学生写作片断三:我急冲冲地买完《青年近卫军》这本书,高兴地冲回家。猛然发现母亲还捧着那水果罐头,母亲的眼睛充满了血丝,这是第一次发现;母亲的手指龟裂,我是第一次发现……这时,我提醒自己,母亲为我种下了感恩,为我种下的努力,我没理由向母亲苛求什么。
学生笔下的三段话合起来就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我教学生以对“对子”的形式给取个小标题。课题“慈母情深”作为上联,学生笔下的“下联”(标题)异彩纷呈,如“孝子意浓”“孝子意重”“爱母情结”。这样的写作,是阅读的感想和心得,透过语词(写作),才能有真正清晰、深刻的印象和体悟,写作时必然会促使学生去读“母亲的第一次给钱”,或许写然后知不足,再次提醒学生去有目的地读书和思考,形成写、读、思的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又何尝不能带动、促进阅读(以写带读)呢? 这就是说,写作行为过程中,始终隐含着阅读活动。
我们说,阅读教学要有一个“教学指向”,这堂课的“教学指向”是学生在文字运用中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在文字的表达中形成儿童自己笔下的母亲形象。这教学背后的实质是——变课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14:51 , Processed in 0.08729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