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让孩子了解传统艺术之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4 10:5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让孩子了解传统艺术之美?
玩泥浆,裁书页,赏青铜—— 课堂里飘起中国味

来源:美术报/作者:朱敬东(浙江省平湖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朱永强(浙江省平湖师范附属小学)

  让传统活在当下,从中国传统艺术的原点中发展当下的创造,链接人的文化审美和创新意识,我们的美术课堂理应成为过去与未来相融共生的链,成为学生审美发展的生长场。在重唤传统文化复苏的今天,课堂又将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和创造,我们试着这样的思绪,一起走进这次国培班学员在平湖大地的课堂印象吧。

  泥浆——流淌艺术创想

  课堂的课桌上摆满了泥板,塑料杯中盛满了稠稠的泥浆,犹如西式餐馆中的咖啡加牛排,这着实让国培班的老师们心头一惊,莫非真是孩子们的“牛排大餐”?当课堂的节奏已经走进每一个在场孩子和观摩者的心境时,这西式的行当已悄然走进了中国传统的境地,祖先的岩画艺术打开了课堂实践的视野。

  以岩画中艺术形象的简约、夸张、概括为特征,学生借助针筒推进的泥浆形态,演绎了岩画艺术形象的精华,这仿佛是一支泥浆意态表达的交响曲,融进了渔乡的风情和特色,建构了属于孩子眼中的《那泥那浆》。

  “流淌也可以成为艺术创作形态,这让我们看到了乍浦天妃小学沈中良老师的艺术创想,更让我们看到了简单的玩泥中,渗入传统的符号,便成了孩子开展审美活动的媒介。工具不在于豪华,形式不在于多样,只在于这实实在在的传统节点上的创造和发展,给我们农村的老师太多的启示。”一位安徽国培班老师在现场的短信互评中这样写道。

  画卷——展开山水意境

  中国山水画名作《富春山居图》在山水画坛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更因其跌宕起伏的传奇收藏故事,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时代意义。今年端午节,《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水合璧,终于使这幅巨作的上下卷,得以完整向世人展示。

  元代四大家之首的黄公望先生将文人山水画推至极顶。冯国健老师的课堂就以艺术旅行为视角,探寻元代文人的智慧,揣测古人山水意境,以何势何态纳入山水传统艺术。富春江风光,在悠扬的江南丝竹下,缀现秀丽连绵之势,展现两岸生机,云霭霞染,山居渔歌,映入眼帘,醉在心间。转眼间,在孩子的心田间植入了江南山水的审美特质,以柔济美,披麻皴法的体验,水到渠成。

  然而,课堂的展现才真正拉开序幕。学生们感受着山水画家“人在画中”的文人山水特有的创作意态,将移景、留白的布境艺术介入其中,三远、虚实关系的图构感知更将孩子引入山水的表意境地。冯老师又将画卷题跋的赏析、山水合璧的愿景,和着长卷的徐徐展现,一一呈现于我们眼前。正如一路沿着富春江,从黄山骑单车来浙江参加国培的老师所言:“其课、其景、其意,三者合而为之,传统艺术的欣赏在于引境、验境、生境,我在冯老师的课堂中感受到了其中的滋味。”

  裁书——发现真与美

  湖州的徐军老师在上课前的两个星期,来电咨询这次该用怎样的课与国培班的老师们共享。在几个内容的选择上,我力推《最美的书》,这是继获全国中学组一等奖第一名的课《书籍装帧》之后,又一堂与书有关的课。没想到,“书痴徐军”竟然将2004 年至 2010 年在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中国所有的获奖书籍都带来了!

  装着满满几箱书籍,徐军带领孩子走进了书海。孩子的好奇和兴奋从见到第一本获奖书开始,一直延续。赏一赏、摸一摸、翻一翻,徐军引导孩子们发现书的形式美感,寻找美感背后的传统要素、中华符号,并了解现代设计师在追寻什么。

  获奖书籍《不裁》一书,是一本珍贵的毛边书,书中有页是没有裁开的,彰显了它的珍贵。封内有纸刀一把,徐老师轻裁纸,孩子们在聆听纸被裁开的声音时,也领会了设计者的用意:慢下脚步,坐端书前,品茶赏读。轻裁散发着墨香的纸页,聆听纸分页展的清脆声,享受品书雅致,我们感叹于徐老师拥有这设计师一样的心境,层层裁开孩子心中渴望发现的心绪,跨越新界。

  当评读《怀袖雅物》,诠释 “风里水墨、掌中诗文、指间调古、心中雅玩”的中国风雅文化——扇子时,满座为师惊讶于书的长宽和8800 元的不菲价格。正如南湖国际的张老师这样评价:非同寻常的教具震撼人、幽默生动的讲解调动学生兴趣,深入浅出的引导使学生明理,徐老师的课,同时也深深震撼了每一个听课的老师。

  纹饰——对话传统工艺

  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造型丰富,纹饰瑰丽,工艺高超,加上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2000多年的历史,缔造了一个灿烂的中华民族的青铜文明。因此,对于宏大的历史文物的欣赏教学,必将要择其精髓,一脉相承。

  在青铜器的发展历程中,鼎,所蕴涵的文化不同凡响,从器型的演变,到纹饰的变化,从文字的发展,到铸造工艺的推进,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成就一堂横贯20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工艺欣赏课。在深读博览中窥其精华,以兽面纹饰的分析为节点,既可链接鼎的风格的演变,又能链接铸造工艺的发展。

  《鼎兽相映》一课,老师与孩子们一起走进青铜时代,与祖先对话,一起揣摩、猜测、探究从夏商时期纹饰的粗矿恐怖特质,到商后西周时期的精致华丽,一直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生活化特征。孩子们感受了兽面纹样的单件形意、组合方式,“亲历”了从膜拜神灵到崇尚人文的转变。老师引导孩子思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符号的青铜纹饰,能带给世人怎样的力量和精神。走过2000年,就是沐浴先人的智慧历程,就是走过人与自然对持到融合的2000年。一节课走过这2000年,更是老师和孩子心灵互动、智慧相呵的一课。

  【后记】

  中国的美术教育应该有中国味,传统是中国味中永远的精神财富。从传统中发现价值,从传统中挖掘符号,从传统中感悟意义。孩子的审美发展从传统起点,加强切身经验(体验)而积淀丰厚。“国培”在浙江平湖的这场美术盛会,已经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传统发展的新意和价值。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国培的首席专家李力加教授在他的博客里这样写道:平湖的引领,让大家深刻感受到美术教育的内涵与价值,也让我们基础美术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有那么多领域等待着我们开发。今天的感动,是明天自己奋发的动力,是未来发展的基础教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12:15 , Processed in 0.0823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