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许卫兵:给教学目标一点“形上的关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2 19:5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许卫兵:给教学目标一点“形上的关怀”


——以数学学科教学为例

众所周知,教育是整体的、系统的,为了便于教学组织和实施,才选择了分学科教学。作为一名学科老师,我们习惯于将各学科教学目标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序列: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学年目标、课程目标……这样的划分有利于细化和分解学习任务,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从教学实际来看,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老师们对较为“显性”的学科知识、技能、策略、方法等目标颇为关注,也容易“拿捏”尺度。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科教学的目标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因为“在狭隘的学科观念背景下,过分地局限于本学科知识与内容,不仅会禁锢教师自身思想的自由驰骋,也不利于我们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具有雄浑浩博的哲学气质的人才。”“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是把教学过程视为:知识的建构+情感丰富、细腻的纯化+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以及思想的升华+智慧能力的培养”。[①]也就是说,每一学科的教学目标中都应该包含着一定的“超学科性”,这种超学科性应该是基于学科教学而又超越文本之上的,比如思维品质、学习精神、道德情感、知识观、课程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它们很难作为某一学科、某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去实现,但又是内隐在并通过具体学科教学实践来完成的。因此,学科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基于学科的、显性的“个性目标”和超越学科的、隐型的“共性目标”圆融统一的过程。这,是我们应有的学科教学目标视野。

刘铁芳教授在他的讲演中说:“要更好地理解教育,认识教育,除了对教育有现象世界的关怀或形下关怀外,我们更需要一点穿透力,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从而让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以及教育的实践本身能超越当下、超越一时的功利,而达到永恒,达到对教育的本真性追求。”“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教育的形上关怀就是要超越教育的技术层面,去领悟教育的真谛。”[②]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不带任何功利地将学生作为“人”来培养,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尊严和幸福。对应此,当我们将教学活动真正看成是一段生命成长历程时,我们对学科教学目标也自然应该有一份“形上的关怀”——学科之“道”的感悟,学习之“道”的领悟,成人之“道”的觉悟。





回到数学学科,在教学目标中应该给以怎样“形上的关怀”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很难从现实的一个又一个具体课堂教学目标中拼合出完整的系统,但是我们可以从名师专家的经典课堂中寻找到它的鲜活注解。

华应龙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是大家颇为熟悉的经典课。《人民教育》在刊载这节课的案例时配发了这样的编者按:小学数学,从做题意义上来讲,很简单;但是从奠基意义上来讲,却很不简单。仰望星空的人,看得到1+1=2中的函数思想,看得到试商等“笨办法”中“大智若愚”的一面,看得到如此初等的数学背后长长的思想隧道;有教育智慧的人,会把复杂的东西教得简单,会把简单的东西教得有厚度,会让人从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算法中看到整个学科的魅力。——一句话,当教师的眼里有真正的数学,当课堂中有真正的儿童,数学教育就找到了那个撬动地球的支点。[③]

华应龙老师寻找到的“撬动地球的支点”是什么呢?他在连续提出八个“课前思考”后,坚持“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理念,用最为简约的两句话概括了教学目标:⑴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⑵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显然,第一个目标属于纯粹的学科“个性目标”,而第二个目标则明显带有“形上的关怀”意味。事实上,他就是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何这么做?一定要这样吗?”五步程序让学生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到研究的一般方法,“浑然大气铸成圆”。

个人以为,“研究”之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意蕴在于它们都可以看作是做“研究”。在“研究”中认识世界,了解自然,获取知识,启迪智慧,塑造人格。从这一层意义来看,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具有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我们再来看华应龙老师的另一节刊登在《江苏教育》上的经典课——“审题”。整节课只要学生读完一份试卷(写上自己的名字),审三题解三题,课堂教学设计极为简单也极为简明,什么复杂的花样都没有。但就是这么简明的数学材料和教学结构,却上得风生水起、曲折有趣、高潮不断。彭钢先生在案例评述时说:本课“以数学材料中的数学思维方式吸引学生,教给学生思考过程和数学方法,由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眼光和数学素养。人类思维方式中居于‘原型’地位的其实就是一种数学理解和运算,因此,数学思维就是一种广义的人类思维,它可以迁移到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这节课带给我们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是两个字:惊喜。学生课后兴奋的表情告诉我:他们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惊喜,一种从数学教学中发现意义和价值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惊喜,一种源于数学而又超越数学,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惊喜。”[④]

“惊喜”的背后是什么?是数学思维、数学思考、数学精神的快乐享受和幸福!由此,我们又联想到数学学科教学中另外两个方面的“形上关怀”:滋养学科情怀和培育理性能力。

所谓学科情怀,就是学生对某一门学科所拥有的美好感受。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并不奢望每个学生都成为计算高手,数学大家,但我们应该期望着每个学生对数学都有这样一份感觉——领悟数学是怎么回事儿,知道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考对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知晓数学的逻辑力量、严谨之美,对数学充满着热爱和敬畏。这份情怀,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张力,它会让每一位数学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获得永恒的力量。

所谓理性能力,就是学生应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想形式来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熟练程度。教育哲学理论认为,“人的发展,就其根源来说,不是一个外在的规训或控制过程,而是一个内在的觉醒或成长过程。但是,缺乏理性的启蒙、培育和发展,个体发展所需要的内在觉醒或成长是根本不可能的。教学从其基本目标上说,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知识的传授和理解而进行的一种思想交流和互动,就是通过理性的启蒙、反思、应用和批判来发展学生的理性能力。”[⑤]因此,每一门学科教学中(尤其是数学学科),我们都应该结合本学科的具体教学实践来培育学生的理性意识、理性能力、理性精神,直至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理性观。没有理智上的欢乐,课程内容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有用但无趣的活动,变成一种不求甚解的机械记忆或练习,甚至变成以一种沉重的心智负担。

教学的意义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是由教学行为具体体现的。数学学科教学目标中“形上的关怀”远不止上述这些,只要我们不断追寻,一定能打开更多的意义空间。



回答了在学科教学中给以教学目标以“形上关怀”的必要和可能,就必须要深入思考何以能实现这种必要和可能,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学科教师应该有怎样的准备,走怎样的路径。我以为,以下三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第一、思考的深度撑起教学的高度。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怎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华应龙老师就是在连续思考和解决了30多个问题后才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圆的认识”课堂。有专家提出,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至少要做八个方面的思考:1.明确课程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2.思考为什么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3.探索教学目标是如何通过教学内容来实现的;4.明确教学目标本身所包含的方法论要求;5.区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6.理解教学目标的系统性;7.考虑如何向学生解释这些目标及其学习的价值;8.分析教学大纲中给定的教学目标有没有不足或需要完善的地方;等等。[⑥]可见,每上一节课,我们都要思考这节课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有什么突破。特别是教学目标怎样定位,个性目标是什么,共性目标是什么,“形上的关怀”是什么。思考越多、越深、越新、越精,我们就越有可能抵达教学的高峰。

第二、开阔的视界提升教学的境界。课堂教学永远是“我的地盘我作主”,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即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因不同的教学理解,不同的教学视角,不同的表达主旨,就会形成不同的教学定位,由此也就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表达。关键是,你有没有开阔的视野和灵动的思维,有没有提升教学内涵的丰厚底蕴和独特视角。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也堪称经典(教学案例详见《小学教学》2008年第7—8期),但却和华应龙老师的同题课风格迥异。张老师从儿童数学学习心理的角度解读教材,坚守“数学文化价值来自于数学内容本身,而非数学内容之外”,坚持“从纯粹的数学内部去找寻数学内在的精神力量”,着重于在圆与其他图形“曲与直”的直观比对中带领学生感受圆的精彩世界。一位老师在教学赏析时感慨地说:张老师“用文字、线条、图形这些纯数学的语言来挖掘圆的内在美,带给我们一种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这种冲击和震撼除了来自于圆的自身魅力,更来自于张老师的孜孜追求、超越自我的改革意识,严谨缜密、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不断学习、厚积薄发的文化积淀,深入钻研、独具匠心的精巧设计。”说到底,课堂教学的核心力量是文化的力量,但数学课堂文化的基石不只是数学,还有哲学、美学……,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你的视野越开阔,教学境界就越高远。

第三、实践的张力催生教学的活力。“课堂说白了,就是教师自身生命实践的舞台”(刘铁芳),虽然形上关怀是相对于形下关怀而言,但恰恰又是以形下关怀为基础。一名学科老师只有将自己投放在鲜活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你的心智才能够丰富,形上关怀的灵感才会被激发。不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撰写的教学目标仅仅是一个形同摆设的“标签”而已,假大空痕迹很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并不在意拟定的教学目标有多少含金量,教学结束之后极少去顾及它,本应处在教学中心的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活动“油水分离”,站在教学的边缘。针对此,我们要求教师从把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写具体、写精确”开始,让目标真正成为教学的精髓和灵魂。比如教学三年级“年、月、日”时,我们尝试用“以(   )为载体,通过(    )方式,达到(    )目标”的形式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以了解每个月的天数为载体,通过手势演示等方式,达到识记每月天数的目标。2.以计算全年的天数为载体,通过自主尝试、全班交流的方式,达到算法多样化基础上的合理优化的目标。3.以大月、小月、平月的区分为载体,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的方式,达到渗透分类思想的目标。4.以理解二月份的特殊性为载体,通过自然常识、历史资料介绍的方式,达到传播数学文化的目标。

上述目标,虽然文字篇幅稍长,但字字句句都是围绕课堂教学“量身定做”,既关注了三维目标的全面性又关注了所列目标的达成性,实在、具体、明晰,利教、利学、利评。当然,我们更多地是鼓励教师在实践中自主创新,事实上,每一堂课也只有融入了教师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后,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会逼近教育的本真。每一个老师只有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才能不断给课堂注入活力。

总的说来,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一种基本或主要的教育生活。给教学目标一点“形上的关怀”,就是给教育以“形上的关怀”,就是给学生以人文、人性和生命的关怀。拥有这份关怀的教学是一种高境界,一种大智慧。

站在现实眺望理想,我们脚下的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①]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湖南:岳麓书社.2002.133~135.

[②] 刘铁芳.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刘铁芳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5.

[③] 人民教育编辑部.专题研讨:重温教育的经典力量之“编者按”[J].人民教育.2008,(3~4):44

[④] 彭钢.惊喜:一种课堂教学评价的尺度[J].江苏教育.2009,(6).18.

[⑤]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6.

[⑥]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6 20:04 , Processed in 0.12075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