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卢志文:教育航母的CEO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1 15:2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卢志文:教育航母的CEO
——读卢志文的《我们今天怎么做教育》
文/王开东
他是顶尖的灯谜高手;他是狂热的书法爱好者;他是高级别的篆刻专家;他是一等一的楹联制作者;他是江苏省劳动模范;他是中国民办教育的十大风云人物之一;但这些都是浮云,他的专业是初中化学教师,但他却管理10所学校,他还常常登上大学的讲坛,旌麾所指,所向披靡……
他是谁?
他就是教育狂人,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翔宇教育集团的总校长——卢志文。
贾平凹当年读完张爱玲作品之后,感慨老狐狸要上身。读完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卢志文的大作《我们今天怎么做教育》,我们也不得不感慨,老狐狸早就上身了。
《我们今天怎么做教育》一书,共分七辑:《实践与思考》《怎样当校长》《管理是什么》《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我想对孩子们说》《翔宇梦飞》《我的凡人箴言录》。这七辑内容把卢志文教育教学管理的精华一网打尽,因为这是卢志文苦心孤诣的第一本书。卢志文对出书的谨慎,和他对人生的精益求精一脉相承。
人们这样传说,朱永新感人,李镇西动人,而卢志文迷人。
读完之后,掩卷沉思,恍然明了,卢志文的迷人在于三个方面:行业全才、管理天才、教育奇才。
卢志文是行业全才。
放眼教育范围内,很难找到卢志文这样全面发展的通才。他是化学教师,但他的书法超一流,他的文章超级棒,他的文化底蕴和古文水平,让无数的语文老师汗颜;他自省自警,幽默达观,是真正的语言大师。更为神奇的是,他无师自通的管理经验,不仅登上了大学的讲坛,还常常给各地政府干部讲管理,而且场场爆满,听众如饮甘霖,如听仙乐,如痴如醉。
朱永新老师对卢志文赞不绝口,并且还提供了一个例证。
有一天,中央的一个老首长出了两个题,在“人”上加一笔,成为一个字,不许是“大”和“个”。在“只”上加一笔,成为一个字。朱老师短信发给卢总,卢总在一分钟内搞定。而我们在座的绝大多数语文老师,好长时间却没有一个人做出来。我们又怕那个字我们不认识,朱老师笑呵呵的给出了答案。“人”加一笔是“及”字。“只”加一笔是“冲”字,原来倒过来了。
我也亲耳听卢志文谈过制谜,简直就是人生的享受。谜语的制作是先确定谜底,再寻找谜面。这样一来,一个谜底常常就有很多个谜面。卢志文制作最大的一底多面,达到20多个。可见其水平之高。
有一次监考,卢志文想起一个谜底“拉人下水”,于是开始制作谜面:比如从生活上来出——拔河过后去游泳;从诗词上来出——执手相看泪眼;从教学上出——要求老师写作文;从成语上来出最好玩,谜面是“牵肠挂肚”,因为在俗语中“肠肚”叫“下水”,所以“牵肠挂肚”就是“拉人下水”。
好玩的还有:“年终盘点”打一句唐诗。谜底是“花落知多少”。年终了,总要盘点盘点,“花”了多少,还“落”下多少。让人大笑不止。
武功修为到了一定的境界,摘叶飞花俱能伤人。正如卢志文自己所言:“我从书法的线条中找到了流动的宁静;我在篆刻的方寸间看到了精微的博大;我从灯谜的智巧里感受着‘情理之中’的意外;我在楹联的对仗中从事着‘不逾矩’的创造;我在发明的实践中丈量着‘设想’和‘成果’之间的真实距离……文化积淀,是一个人从事任何工作的‘心理背景’和‘思维起点’,我很庆幸这些业余爱好给我的生活带来愉悦的同时给我以无穷的启迪。”
或许这就是卢志文的成功之道。从极微小的事情中看出事物的走向和规律,所有的事情都是同一件事情,都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举三反一。
后来卢志文把灯谜作为翔宇宝应中学的校本课程,灯谜课程随之成为宝应中学的一大特色。
卢志文是管理天才。
在卢志文看来:“教”不等于“懂”,“懂”不等于“会”,“会”不等于“通”。由“教”到“懂”需要“学”,由“懂”到“会”需要“习”,而由“会”到“通”则离不开“悟”。卢志文对管理的钻研和认识就来自于——悟。
什么叫管理?这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卢志文却用生动的实践悟出了这个真理。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说:
二十年前教初中化学的时候,我课务最重,实在没有精力像其他老师那样去“盯”学生,我琢磨只有哄学生主动地学,才能取得成绩,有人对我说:“你善于鼓动,所以你教的班级成绩好”;十五年前做教务副主任的时候,我是学校里年龄最小的“官”,我琢磨自己只有做好“服务员”,才能被大家接受,有人对我说“你很谦和,所以老师都肯听你的话”;十年前做副校长的时候,我是学校里青年教师中最高的“头”,我琢磨只有搭好“人梯”,才能赢得信任,有人对我说:“你肯帮人,所以大家心里服你”;三年前做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的时候,我虽茫然,但本色地埋头做去,忽然有人说:“你会管理,所以集团才有如此骄人的发展。”
我没有专门学过管理,我问自己:“什么是管理?”头脑中竟一片空白!后来研究管理学的教授告诉我,会“鼓动别人”“服务别人”“成就别人”,就是会管理。我终于明白:管理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自己也悟出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实践与思考才是人生真正的智慧之源!
“管”,不再是“官”员拿着一块“竹”板驱赶着员工,而是通过“服务别人、成就别人”来达到成就事业。这是一种双赢,更是一种智慧。
卢志文还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念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学校中层干部做 “法家”,落实“制度第一”的管理理念;要求副校级干部做“儒家”,协调好学校人际关系,处理好各种矛盾;而他自己,则做“道家”,掌握大方向,把握大原则,放眼光,拿策略。卢志文常说,校长要做“闹钟”——通过敲打自己去提醒别人;校长要做 “车胎”——受得了气的才坚强。
在翔宇的《员工宣言》上,他这样写到:“我们认为一切的成功来源于‘一分的机会、二分的智慧和七分的打拼’。我们将克服扭曲我们人生观的享乐主义,坚信‘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去解脱’,而‘一切乐境都要靠劳动去创造’。”
“我们坚信敬业精神是维护集体、个人、社会共同利益的基本条件,永远将不敬业行为视为堕落和愚昧。”
“我们今天的工作必须今天完成,今天完成的事情必须比昨天更有质量,明天的目标必须比今天更远大。”
卢志文信奉制度的力量,但又始终强调文化在制度管不到的地方起作用,翔宇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作为总校长的卢志文放手做道家,却能管理着10所学校包括一所高校,并且取得了非凡的业绩。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管理的一个奇迹。
卢志文还是教育奇才。
教学起家的卢志文对教育却有着深刻的人文情怀。他会在学生期中考的时候,给学生写一封信,表达他对考试和分数的看法。如今,这一封信已经广为流传,打动了无数的学子。
爱之深,思之深。因为这种教育情怀,卢志文对教育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最伟大的真理往往是最简朴的,教育也是如此。他信奉最朴质的东西,主张回到教育的原点。因为,凡能思考的,前人皆已思考,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重新思考。对于众说纷纭的素质教育,卢志文这样说:
老祖宗关于素质教育的论述,比我们今天所有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都来得全面和深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句话比今天我们提的素质教育本质要义——“两全”要科学得多,丰富得多。“面向全体”没有“有教无类”说得好,“全面发展”没有“因材施教”说得好。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没有古人的这一句话说得好,那就是“教学相长”。今天学习理论有那么多,但是所有的学习理论都没有古人的这句话说得好,那就是“学而时习之”,这是最科学的学习理论。
优秀教师的课堂会让我们如痴如醉,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是所谓优秀的课堂早就被《学记》上的这三句话说得淋漓尽致了。“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导孩子,指导孩子,引导孩子,但是不要牵着孩子的鼻子走;可以给孩子以规范、给孩子制约甚至可以给孩子以强制,但是请不要压抑孩子的个性;可以点拨孩子,启发孩子,但不要把结论直接告诉孩子,一定要让他们自己悟出结论。这三句话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把握怎样的“度”才是最佳的。
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如果让我们用古人的观点去审视教育现实,我们会发现,我们需要做的东西还有很多。
对于什么是理想课堂。卢志文又极其浪漫的提出好课的几个特征: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
对于什么是好教师。卢志文的观点更是振聋发聩。
“教师不能光追求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好教师就是那些给学生满分、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的教师。一流教师教人,二流教师教书。课堂上的好教师,就是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讲适当的问题,出适当的效果。
不论你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学工作者,不管你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在《我们今天怎么做教育》书中徜徉,相信你的职业倦怠感会一扫而空,并且会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感。教育,原来可以如此妩媚,如此迷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7 18:40 , Processed in 0.15797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