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中时代:人生最好的"读书天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21 20:5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中时代:人生最好的"读书天气"

  那些最有穿透力而又最难以言表的阅读时刻,不是来自读书的强行推进或对特定著作的理解,而是来自于当阅读成为一种无功利的发展心智的生活的时刻。
  高中时代的阅读最让人怦然心动,也是最温暖、最基本的。人们应该思考的不应是“读书会不会影响课业”,而应是“怎样让课业也变成学生们发自内心、发自兴趣的阅读”。  
  没有高中时代的自由阅读,就无法建立“自由的人文心智”,“善读者长精神”,善读者懂得珍惜――
  上大学后,学古文,学到了一个很精彩的说法:“读书天气”。它指的是适合读书的时节与时间。古人觉得,读书也分“天气”,有时,春光大好,不忍辜负,还不如放下子曰诗云,去大自然中去陶冶;有时,则正是“读书天气”,需要把握。在不同的时间段,古人觉得应读不同的书,比如,有些大儒就觉得大早上适合读经,午后则不妨读史。这些想法,虽只是某一种性情的表现,不可太过当真,但实在还是耐人寻味的。人的一生,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其中也有最好的“读书天气”吧。早有人说,少年时期,中学时代,是读书的黄金期。这一阶段,往往是一个人求知欲最强,可塑性最强而又充满了向上的生命力的“读书天气”。不过,如何充实地利用这一黄金期,似乎永远是个难题。
  我告别中学已经6年多了,回想自己的高中读书生活,印象虽丰,但却并不清晰,因为那时的读书情况本身就包罗甚广,一定要界定的话,大致可分为五类:第一,是每个学生都在读的教科书,是我们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不读不行。第二,是数不清的教辅书,这种出版物的总量太大,品牌太多,有时也缺乏规范,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但也是高中生的常备读物,我为了各种考试,读过不止十几种。第三,是介乎课内与课外之间和课业有关的书籍,比如,理科老师推荐的科普小册子,比如,文科老师要求的古文名篇和文学经典,等等。举个小例子,当时我就有同学为了提高语文分数,硬着头皮苦读《古文观止》,结果反而打下了非凡的人文功底。第四类,则是林林总总的课外读物了,它们的情况也许更为复杂,来源往往不明,且因人而异,构成了一部部个人的阅读史,也慢慢支撑起大家各自的知识结构。最后一类,是流传于同学之间的各种通俗读物,它们的出版目标明确,本来就是打学生的主意,其精神营养成分大为可疑,不过这一类,以往人们谈得不够,其实,量也颇大,而且和高中生活紧密相关,值得重视。
  读教科书读出滋味来,就成了一件乐事
  当学生的,对教科书往往没有亲近感,尤其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这方面我或许是个例外。高中时期的文科类教材,我是看了又看,但从未“死记硬背”,从不完成老师留下的背诵作业,以至于语文考试如果有默写类的题目,我几乎次次出错,但历史、政治等考试上那些分析类的主观题,我却能把教科书上的信息和观点融入其中,达到较好的效果。到了高考之前,我对历史教材的熟悉程度已经到了一闭上眼睛就能清晰地回忆每幅插图的地步了。后来到北大上学,发现有不少同学也有类似的体会。高三看教材看得多了,感觉完全不同了。我不再仅仅是一本本教材的被动知识接受者,而能够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联想。教材竟也成了我通向其他书籍的门径了,在阅读它们的过程中,我形成了一些兴趣点,由于对教材太熟悉,而觉得好奇心很重但教材满足不了,于是按照教材上的点滴提示,再去寻找别的书来看。同学之间互相看教材,讨论问题,也成了一件乐事了,而且愈发激发我去读更多的书。比如,一次看语文教材,邻桌提出这个地方注解不确切,因为他昨天看了《文史知识》杂志上的文章,一下子就把我震了;而有一次,我拿着家里关于近代西方历史的书籍对照着看教材,也让其他同学拍案。这其中的种种令人难忘,同时让我自己都感到惊奇:本来一直认为教科书无趣,但最后竟能看得这么有滋有味,大长功力,这才明白所谓“善读者长精神”!
  面对教辅,要用独立思考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品味
  教辅类的书也当作如是观。书读多了,我慢慢悟出一点,那就是必须要有一种自我意识,自己的判断力和品味――当然,反对者会说,高中生,能有什么自己的判断水平?但我认为,这最初的独立思考,应该珍视。我读教辅书也有一个过程。先开始一头扎到题海里去了,哪一本习题多,就看哪个,也不管做得完做不完,或自己会不会有收获。后来慢慢有了些门道了。拿到一本教辅书,先看它的讲解,比如对知识的总结和挖掘,比如对例题答案的分析。有些书确实出自名师之手,内容精妙,让人感到服服帖帖。有些书则只是有些题而已,甚至题目也是抄来抄去。就说做题,慢慢也有了些感觉。解一道数学题,最后明白了出题者的思路和意图,觉得题出得真好。更不用说语文类的题目了。其实,教辅书里,我觉得语文方面的最难出,那时我就有个印象,市面上的语文类教辅书并不能满足高中生课内外的需要。当然,高中三年,慢慢也成了教辅书读者中的“老手”了,同学们在一起,也经常议论品评各种教辅书的优劣,就像沙龙里品评文学作品一样,这虽是应试教育下多少有些不正常的一幕,但作为当事人,回忆起来却也有最初那求知的温馨呢。
  读课外书,开始毫无章法,沉下心来读完一本,方可势如破竹
  每个少年都有阅读的冲动,尤其是阅读课外读物的冲动。我那时也体验着精神上的巨大饥渴。但是,也和大多数处在青春期的同龄人一样,我缺少读书上的必要的引导。看着家里的藏书和学校的图书馆,我当时毕竟见识少,觉得这些已经是“汗牛充栋”了,一头扑上去,却完全没有章法了。我是比较喜欢文学的,这也许和家里不少文学书籍有关。可那时读文学,是三心二意,眼高手低。比如,我有一段时间,尤其是高一,把能找到的古今中外的名著都翻了个遍,但是,一本都没有真正读完,每一次,都是先看前言再看后记,了解个大概,最后看一两页正文,明天,又去看其他人的著作去了。这说明,我还没有自己真正深入的兴趣点。这种情况的改观则是由于一位老师。他开列了一些中外名著,要求同学们选择其中一篇来阅读,并讲解。我选择了左拉的长篇《萌芽》。这也许是我第一次把整本外国长篇小说完全读完。通过这样一次真正沉下心来的阅读,我才真正“得门而入”,明确了对中外文学的兴趣。随后,就势如破竹,连读了现代各个国家的名家的代表作数本,有了一些自己的趣味了。读《死魂灵》,大笑到从床上掉下来,而最后又被感动得坐卧不能。读《傲慢与偏见》,实在是废寝忘食,人整个变痴了。读《围城》,手不释卷之余,还辗转反侧。读《包法利夫人》,如坠雾里,晕晕乎乎。读《当代英雄》,时常愿意出去散步,仿佛有了少年愁滋味,不愿回家。读兰波的诗作,激越无比,陷入幻想症;读海明威,就总是想象着那些远方,装出一副末路硬汉的样子……最最难忘的,是读到陀思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的结尾的那个深深的夜。窗外只有稀稀的几处灯火,家人已经入梦了,而小说那悲怆深广的余音仍在我心头。那时年少的我,一个高二学生,怎么可能领悟这部巨著的博大的内涵呢?但它所蕴藏的精神能量已经使我无法成眠。我站在窗前,仿佛整个世界正向我涌来。我仿佛感受到了什么,要向世界说出,但又感到实在无从表达,最好还是自己承受――那一刻,我似乎完全不同了。这就是读书生活的核心价值:阅读带来心灵的质变。
  “精读”一本胜过“泛读”十本,在“渊”和“博”之间寻找平衡
  高中生的读书生活,很重要是要在“渊”和“博”间有一个大概的平衡。这不是说让高中生向着“渊博”的方向发展,而是说,要很专注地读一两本书,同时要有一个相对广的涉猎。在家里,在图书馆,在书店里,那么多书经过你的手,可你不能指望高中生能真正读完多少。有时,乱翻书,看个“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也是大有助益的。对我而言,我翻过的书主要是文学类的,还有不少历史书,最后是一些随笔集。然而,如果没有几本书曾经真正认真读完过,那么也就很难有真正的提高,也就是说,“读书生活”质量不高,读书兴趣无法真正建立。就我而言,涉猎可谓广矣,但却很少能专注,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年轻人的“通病”?“精读”一本,收获比“泛读”十本还要多,只不过这收获是无形的。但精读需要热情,更需要明确的目标和一点点指引和鼓励,来自老师,来自朋友,甚至来自竞争者。我有几本书,就是在“较劲”中“读出来”的。有几次我的同学找我借书,我的书他们都看完了,可我自己还没有看,心里不服气,就一口气读下来。
  同学朋友间的阅读交流,甚至远比阅读本身更令人刻骨铭心
  其实,读书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兴趣,没有它,读书只能是浮泛的;另一个是“生活”,因为读书从来不是一种孤立的精神活动,它总是关联着具体的人和事,关联着个人成长的细节,而如果没有这些,读书也不可能构成我们不可或缺的人生经验和精神成长。再说了,一个人读书,他的信息是从哪里来呢?他和谁交流呢?他如何获取图书呢?这也就说明,读书离不开一种生活氛围和环境。我父母管我不多,他们觉得我看家里的书,就会没有问题。于是,构成我读书生活的,主要是我身边的同学朋友。信息时常是他们提供的,但不一定是出于有心。比如,一个同学会滔滔不绝谈到他看的哪一本书,我有时留心,就会记下来,下次去买。有时,别的朋友邮购一些书籍,在课间,我看见了,他也会让我先睹为快。还有就是大家在图书馆里的小声交谈。我文科班的一个同学,每次去图书馆从来是沉默的,只是借走《巴尔扎克全集》中的一卷就走人。他于是成了我心中的英雄,也变为我们年级的一个传奇。有时,我的一句推荐,也会让另一个同学兴奋不已。这些经历甚至远比阅读本身更令人刻骨铭心,因为阅读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交流,作者与读者的交流,爱书者之间的交流,每一种交流都带来知识上的惊喜。当然,还有一种交流,那就是购书了。喜欢书,就会忍不住去逛书店,即便不买,也会觉得不虚此行,仿佛享用了精神大餐。我上的高中离海淀图书城不远。虽然高中生没有多少零花钱,书又不便宜,可因为心爱的书在自己心目中的宝贵,攒钱买书又从一件苦事变成了一件乐事了。犹豫再三后终于掏钱买一本,那种体验我想每个爱书人都有吧。离开书店后,反复摩挲着崭新的封面,一天都变得灿烂无边了。我经常会在下午放学后约几个同学一起去逛书店,大家一路上故作玄奥地高谈阔论,一起看书选书。等到决定“打道回府”时,天色已经擦黑,华灯初上,带着最初的夜色回家,却一点不会觉得疲倦。
  流行的通俗读物,不妨读一读其中的“上品”
  至于那些流通于同学之间的通俗读物,或许是漫画、杂志,或许是男生手中的武侠小说,或女生书桌里的言情小说。以前大人看到小孩看这些,总觉得是学生们不务正业,玩物丧志,于是斥责一顿了事。但其实,这些不起眼的读物,有大影响力,需要仔细研究。的确,如果一个高中生着迷于这类读物不能自拔,绝对不是好事;的确,这类读物中相当数量是粗制滥造;但是,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的高中生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这类读物。我上高中的时候,它们也是盛极一时,比如流行音乐杂志,比如日本漫画。这说明这类通俗读物满足了人们――包括高中生―的另一种阅读需求。如果人们只是简单地否定它们,并不能触及问题的实质。其实,在通俗读物中,针对高中生的那部分,的确是令人不放心的。但我的一个经验是,高中时期,其实可以尝试着看一些以成年人为受众的杂志,尤其是其中的一些“上品”。我高中时,一个同学订阅了《三联生活周刊》,他每次会带着来学校,于是这一本不以高中生为目标消费者的刊物,就会在教室里不断流转,甚至在传阅中不知所终。这类新闻分析和社会批评的刊物,虽然并不一定适合高中生,但对于希望了解社会和世界的年轻人,的确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还尝试阅读过《读书》,虽然每期上只有一两篇能够理解,但这个不成功的尝试也带来了一些收获。
  在读书方面,我的高中时代最大的遗憾,就是整体环境的不利――少得可怜的课外时间,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读一点书,有时还会遭到不信任的目光,很少听到鼓励和指引阅读的声音,大人们总在有意无意间伤害着阅读的积极性。让高中生有一些能够自由地在书籍中翱翔的时光有什么不好?他们需要的是指引,而绝不是规范。当我在大学里呆了许多年才明白,高中时代的阅读是最让人怦然心动、最温暖,也最基本的。在大学里,我们接受专业训练,看书虽多,但更多是受专业的限制。如果没有高中时代的自由阅读,也就无法建立起所谓“自由的人文心智”。现在许多读书项目,许多推荐书目,多是一种操作,如果不能营造一种气氛,读书也会是干瘪的。事实已经反复证明,那些最有穿透力而又最难以言表的阅读时刻,不是来自读书的强行推进或对特定著作的理解,而是来自于当阅读成为了一种无功利的发展心智的生活的时刻。只要是在一个良性的环境里,这种阅读,是不会伤害到学生的学习的。人们应该思考的不应是“读书会不会影响课业”,而应是“怎样让课业也变成学生们发自内心发自兴趣的阅读”。
  不过,要形成自己的阅读兴趣,要形成一种阅读的生活氛围,绝非易事,但却也并不是“可遇而不可求”。因为高中生都有着感受丰富、充满热望的心灵,他们都渴求了解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都渴求和别人发生心对心的交流,而书籍就是最好的心灵之门和沟通之桥。如果师长、朋友和同学能够更多地给予一种肯定和支持,那么,高中生同样会有通向书海的秘密通道,建立自己的阅读王国。所以,我真的希望每一个人不要小看自己对周围的少年们的影响力,也不要吝惜表扬、建议和鼓励。
  高中时期阅读的那种朴素、亲切、自由和兴奋,是很难找回的。相信每个过来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遗憾。也正是这些经验和遗憾,证明了高中是一段特殊而难得的“读书天气”,如何让它成为“读书好天气”呢?需要一点机遇,也需要大家的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19:51 , Processed in 0.11917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