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非:与阿列克辛的无缘之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5 07:4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非:与阿列克辛的无缘之会


                                         无缘之会




报章常有“前苏联”字样,其实用错了。“苏联”这个符号代表一段历史时期,现在不再有苏联,所以也就不能用“前苏联”。一如我们不能在教科书上把明代清代作家作品注成“[前明]、[前清]”一样。言归正传。在苏联作家中,我曾非常喜爱儿童文学家阿列克辛的小说。他的作品,好像不仅仅是给孩子读的,成年人读他的小说,也常常会激动得热泪盈眶。如《请来玩吧,请来电话吧》、《第五排第三个》、《最幸福的一天》等等,都是我喜爱的作品,我一直主张把这些作品收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或读本。二十多年前,我在学校开选修课,指导文学社,对他的作品作过专题介绍,组织学生研读他的作品,并开过两次“阿列克辛作品研讨会”,有七八个学生提交过论文。那些年,附中学生中的文学爱好者,没有人不知道阿列克辛的。



      1990年的一天,路过会议室,看见学校负责人正在接待外宾,两个人年纪都有六十多岁,像是苏联人,很胖。后来我下课回来,在教学楼附近,又遇到两位外宾,擦肩而过,因为学校的陪同者没作介绍,也就不用打招呼。晚上,班主任说,有“两个苏联大胖子”到他们班上去了,送了一些纪念章,我读过五年俄文,忘得一干二净,看了一下,得查词典。




次日,去校办复印资料,顺便问,昨天来的是谁啊,主任回说那两人是“苏联教育代表团”。我奇怪,两个人也能成为“代表团”。主任随即又补充说,“其实不是教师,是两个儿童作家”。我随意地问:“有没有阿列克辛?”——因为就我所知,苏联儿童文学家中,当时最知名的就是阿列克辛了。——办公室的人都大吃一惊,问:“是啊,你怎么知道他的?”




天啦,来的就是他!我当时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把手上要复印的资料全扔在地上!主任惊奇地问:“你认识这个人?”我顾不得生气,连忙问,阿列克辛在我们学校问了些什么。主任说,阿列克辛问,这所学校学生知不知道他,学校有没有他的作品译本。“那么,你们是怎么回答的呢?”主任彬彬有礼地说:“我说,我们的学生学习很紧张,他们读小说的时间很少;我们的图书馆暂时还没有你的作品,——我怕他要我们拿出来给他看啊,我怎么会知道,干脆说没有,——我说:但是我们相信,学校图书馆以后会有你的大作的……”



    “那阿列克辛怎么说的呢?”我忍住恼火追问。“他表示遗憾;说,在欧美任何国家任何学校的图书馆里,都能找到他写的书。”主任有些疑惑地说。我告诉主任:“他没说错,在我们学校,不但图书馆有阿列克辛的书,而且我的学生都知道阿列克辛,我们还办过专题讲座,我们的学生还发表过关于他的论文……也许在中国,我们学校有最了解阿列克辛的一批学生!”




大家听傻了。




也就是说,昨天他们去见学生时,应当向学生介绍:这个胖子叫阿列克辛,是儿童文学家……




如果当时他们想到并这样介绍了,会出现怎么样的场面?我估计教室里会有一阵欢呼,虽然那时候还没有“追星”之类的事。即使没让阿列克辛发晕,至少,会让那个“苏联胖子”知道,中国中学生读过他的书,中国学生不但读他的书,而且研究过他,中国中学生是爱文学的……




千载难逢的机会,却失之交臂。我至今仍觉得真对不起阿列克辛(他也许至今仍旧以为中国学生不读他的书),还有比这更遗憾的事吗?这叫什么事?我说给朋友听,朋友说:“什么叫没有缘分?说的就是你这样的遭遇!”后来我每讲到阿列克辛,都不得不说起这件事,并附加长叹一声。




我为什么经常劝校长们读书?为什么劝他们尊重读书的老师?我为什么劝老师们多读点文学作品?原因很多,当然也包括尽可能少闹笑话。无论得多少个诺贝尔奖,都不如培养少年儿童对文学的热爱来得重要。




真是遗憾,现在的中学生,在应试教育沉重的压力下,几乎已经没有文学阅读这回事了,偶尔见到有读文学书的学生,甚至会令我兴奋一阵子。当年我的学生对文学阅读的狂热,竟成了我永久的美好记忆!

   
     (本文新浪博客原发布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36653f0101ji5x.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5 11:30 , Processed in 0.14124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