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不妨实在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8 04:0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课,不妨实在点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
吴春来
425100



全国中语会会长苏立康教授在首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开幕式上比较了两个教学案例:
一节《伤仲永》课,老师要求学生识字辨义,着重落实文言词语,学生的兴趣、智慧、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一节《五柳先生传》课,老师介绍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怎么逐词解释,怎么补充内容,怎么删去不要求解释的,一个学生睡着了,一个学生在玩钢笔,一部分学生面无表情,状态麻木。
苏教授高度肯定了《伤仲永》一课,最后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知识教学。
谈及语文的知识教学,不由得想起了前几日上课的情景。
我把一封不太得体的请柬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挑挑毛病,他们茫然不知所措。虽然讨论热烈,却不着边际:敬辞、谦辞不分,时间、地点不知该不该写。
高三的学生,竟然不懂如何写请柬,谁让学生的能力付诸阙如?是他们自甘堕落、不学无术,还是老师凌空蹈虚、标榜语文的人文而忽略了应有的知识教学?
曾听过一名师教授《老王》,虽然课堂让人感动不已,但沉思过后,语文课堂除了带给学生感动外,该剩下些什么呢?因为政治课也许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感动。
不久前听了北京一位叫王建稳老师的课,她执教《烛之武退秦师》。我不敢说此节课有多么成功,但至少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大有收益,因为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一点一滴地积累文言、文学和写作知识:《左传》的补充介绍,“传”字的含义,“越国以鄙远”、“夫晋何厌之有”等句子的翻译,首尾呼应、波澜之妙,等等。
记起高中时代的语文课。当时授课的是杨荧郁先生,他是一位很有个性且才华横溢的老师。课堂上常常引经据典、谈古论今,特别是执教《赤壁之战》时,他强调的文言句式,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他把“刘备天下枭雄”“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豫州今欲何至?”等句子刚劲有力地板书在黑板上,让我们翻译一字一句,特别仔细。翻译之后,反复朗读,直到我们能背诵为止。毫不夸张地说,我这点文言功底得益于高中的语文课堂。
一节语文课,积累知识是前提。没有语文知识的教学,就没有语文的教学。当今的语文课,动辄为生命拔节、为精神讴歌,如果离开了知识的积累,人文终会昙花一现。
所以,语文课,还是实在点好。课堂上,老师必须让学生积累必需的语文知识:如何写请柬、写假条、借条……要牢固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在学习和生活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形成能力。单说知识积累这一点,孔乙己老先生比我们做得强多了,一个“茴”字,他可以用指甲蘸了酒写好几样呢。
当然,语文知识的积累,不是驯兽,而是要引导,要有趣。钱冠连先生说,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而有趣是教学的高境界。
如果语文课堂仅仅是语文知识的积累,也称不上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不过我的脑海里常浮现这样一幕:
在第12届CCTV青歌赛上,当余秋雨先生追问一选手读过“三曹”的文学作品没有时,她回答说:“读过,《满江红》啊!”
万一岳飞听见了这样的回答,该做何感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6 10:45 , Processed in 0.27190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