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点将台·老鲍谭古:被扭曲的道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3 23:1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将台·老鲍谭古:被扭曲的道德
鲍鹏山
    《论语·公冶长》: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甜蜜花巧的话语,奉承讨好的脸色,过分做足的恭敬,左丘明以之为耻,我孔丘也以之为耻。隐藏起怨恨,假装和他友善要好,左丘明以之为耻,我孔丘也以之为耻。”
    在这里,孔子列举了三种人格姿态:巧言、令色、足恭;再加一种行为:匿怨而友其人。他还引用左丘明的态度,对这些人格和行为做出了“耻”的宣判。
    要知道,“耻”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道德法庭的最严厉判决。
    我们来分析一下孔子的判决。
    先看巧言、令色。
    巧和令本来都是好词,比如“巧笑”就好,《诗经》这么写女子,孔子很欣赏——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为什么用在言和色上,就让君子引以为耻了呢?
    因为,对别人花言巧语,胁肩谄笑,不仅有违真诚,还是自我的奴化。
    更糟糕的是,这种自我人格奴化,会导致君子方正人格瞬间坍塌、萎缩,所以子曰:“巧言乱德”(《卫灵公》),指的就是巧言对于人的德性的伤害,甚至直接伤害到君子人格中的膏肓部位——仁。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中这句话在《学而》、《阳货》中两次出现,不能仅仅理解为编纂上的疏忽。
    再看“恭”。
    孔子是很赞赏为人之“恭”的,他说君子是“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他称赞他的好兄长子产,是“其行己也恭”(《公冶长》)。学生樊迟问仁,他的回答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学生子张问仁,他的回答是:“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是:“恭、宽、信、敏、惠”(《阳货》),第一个就是“恭”。君子“九思”也有“貌思恭”(《季氏》)这一思。他自己,不仅“温良恭俭让”(《学而》),日常气质还“恭而安”(《述而》)。
    所以,孔子反对的,不是“恭”,而是“足恭”,就是刻意做足的恭。
    举个例子,在街上碰到老师,打个招呼,问个好,甚至鞠个躬,都是“恭”,很好。但假若突然趴到地上去磕头,那就不好,是“足恭”。这种“做足”的“恭”里,一定有“做”的成分,其用心,就不好说了。
    恭是道德的正态。
    足恭是道德的变态,也是道德的丑态。
    再看“匿怨而友其人”,这也不好。为什么?因为这种行为,对人对己,都不公平。
    怨他,却又要强迫自己与之为友,这难道不是对自己不公平?
    与之为友,却又内心怨恨他,这难道不是对别人不公平?君子不屈己,亦不欺人。
    实行道德,须是随意的而不是刻意和曲意的。道德的状态应该是随意自然的状态,不自然的状态一定不是道德的状态,至少不是自发自觉的道德状态,而是扭曲的状态——有时是被外力强迫而扭曲,有时甚至是被自己强迫而扭曲。这种扭曲的社会道德状态或个体道德状态,会让人感觉到一种很特别的别扭——那是不舒展的道德的别扭。

  来源:光明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00:12 , Processed in 0.14076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