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城市的国际化,不是语言的英语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4 10:5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城市的国际化,不是语言的英语化
[日期:2012-02-16]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王传涛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还有3年时间,西安市的公务员、民警、出租车司机乃至银行、邮政、医院等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就要都会用英语对话。这是刚刚通过的西安市《加强西安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的。(中国广播网2月15日)
    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都要学会用英语对话,并非是一条新闻。早在2年之前,西安市文明办、市社科院近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市民人文素养培育对策研究》,对市民素质提出了基本标准,到2015年,要求一半市民会说“英语900句”。而目标无非是,要把西安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学说英语,应该可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这不光是在遇到外国人时能给人家指路展现城市亲和力的问题,还能让自己多学一门语言,在买一些印有英文的商品时识别商品的真假与生产日期。这都无可厚非,毕竟,学习使人进步。另外,国人还讲究“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学英语就不能只指望孩子们学,即使早已过了上学的年龄,也得和孩子们一起唱“二十六字母”之歌。如果有人再说陕北口音,市民可以相互提醒了:嘘,咱们是国际大都市,请说“ENGLISH”!
    问题却来了:中国人出国,要考托福和GRE;外国人来中国,中国人要学英语900句——无论是自个儿出去,还是人家来我国做客,我们都成了努力学习者。公众不免多问几句:凭什么忙里忙外的都是俺们同乡啊?我泱泱大国的5000年优秀文化与语言文明,凭什么就要在字母语言面前妄自菲薄呢?国人天生就是学英语的天才,还是外国人就天生不具备学汉语的能力?再过几年,我国的国际大都市莫不都成了“哈喽啊,饭已OK了,下来咪西吧”的外国城市?
    市民的文化素质,被称作城市的软实力。尤其是面对异乡人时,市民们的表现往往代表着整个城市的形象。问路、打的、购物,这些环节都需要本城市市民的全力帮忙。但是,城市的国际化,不是语言的英语化。而是在于城市的整体环境,是否具备了外国人投资、学习、生活、做生意的条件。其中,语言上的亲和程度,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城市还应当有一个城市本身的名片与特色。纽约、温哥华、洛杉矶、伦敦等国际大城市,他们的市民也没见几个会说汉语的,可不少国人还是削尖了脑袋往那里去。
    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应该是让外地人入乡随俗。就如同,国人去了西方城市,还得带着GRE与托福的成绩单一样。西安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城市,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更是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稀缺品。西安如果要在国际上打出名堂,则一定要仰仗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如果西安市民不注重自己的文化特点,反而外求于他国文化,才真正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
    根本性的问题在于,相关领导和权力部门想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总想先让权利的拥有者付出某方面的代价。虽然美其名曰“市民的责任与义务”,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对市民权利的蔑视或无视。这和某大省要建“文化大省”、某个城市要建“传统文化城市”要求市民们学习古汉语以及繁体字,如出一辙。市民们的处境是,官员一皱眉头,我们就得“被学习”。事实上,市民们拥有的那份“可以不学习”的自由与权利,在权力的傲慢态度中瞬间被秒杀了。(王传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4:01 , Processed in 0.09485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