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课改从“云端”落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7 14:3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课改从“云端”落地

义乌市绣湖小学举办全国首届“微课程”研讨会侧记



   
被称为中国第一所实行全课程改革的小学——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校长李振村是“微课程”的发起人,在他看来,“微课程”是当今“微时代”反映在教育专业领域的产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持续多年的由上而下的对课改的推动,越来越转向民间和教师自身的、自觉主动的课程改革。只有当每一个教师都自觉地进入到课程研发当中,并拥有自己的个性化特色课程,课改才算是真正进入到了民间和大地,进入到了常态的课堂和教学,进入到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上级文件和专家的著作、讲座里。但是教师要想系统开发自己的学科课程并不现实,倡导教师开发基于自己优势和个性化特点的“微课程”,就成了今后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在义乌市绣湖小学举办的全国首届“微课程”研讨会上,主持人《小学语文教师》主编杨文华进一步阐发说,“微课程”,首先是课程内容容量小,便于操作实施,实施时间短,见效快;其次是具有鲜明的特色,对学生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微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雷夫就是一名践行“微课程”研发的教育大家。在他创造的教育奇迹中,针对学生实际和个性开发的“微课程”可以说功不可没。现在,一些中国教师也在“微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国内小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钱锋、常丽华等一批 “微课程”建设的先行者来到了此次研讨会现场,和大家分享 “微课程”研发的过程和收获。

    钱锋:儿童电影课程——让童年发光

钱锋认为,没有一个艺术载体,能如电影一样,集文学、摄影、绘画、戏剧、音乐、舞蹈、雕塑、设计、语言等如此多的艺术形式于一身。优秀的电影,不单能启蒙孩子的艺术感觉,更是激活孩子成长的力量。学校如果能从儿童成长的高度,为孩子设置一套完善的电影课程,一定能帮助他们建构起丰厚的精神世界。现实世界,童年沦陷于网络、电视和成人的权威中。电影,是儿童精神得以重新发现的媒介。
基于此,亦庄实验小学开发了儿童电影课程,并从设施、资源和制度上给予了充分的保障。他们构建起校园电影分级体系,让孩子们看最适合的电影。比如一年级“童话”主题的影片有《红气球》、《青蛙的预言》、《国王和小鸟》、《小世界》、《幻想曲》等;二年级“动物”主题的影片有《海底总动员》、《男孩变成熊》、《虎兄虎弟》、《狮子王三部曲》、《微观世界》等;三年级“梦幻”主题的影片有《极地特快》、《龙猫》、《迁徙的鸟》、《蝴蝶》、《音乐之声》等;四年级“友情”主题的影片有《夏洛的网》、《仙境之桥》、《天堂的颜色》、《小鞋子》、《鲁冰花》等;五年级“科幻”主题的影片有《侏罗纪公园》、《人工智能》、《ET》、《机器人WALL-E》、《彼得·潘》等;六年级“环境”主题的影片有《家园》、《海洋》、《海豚湾》、《荒岛余生》、《最后的猎人》等。
在学校的课程框架中,电影每月一次两课时进入课程表。同时他们致力于开创三大维度的儿童电影课程。第一是构建阶梯化的纵向序列课程。即上述分年级的电影分级序列,这是全体学生都必须观看的主线,是基本课程。第二是整合各学科教学的横向序列课程。比如,整合音乐课程的音乐剧欣赏,整合美术课程的《小小达芬奇》、《水墨动画》,整合科学课程的诸多BBC资料片,这是辅助课程。第三就是根据班级主题开设的主题序列课程。比如,以一年的节日为排序的节日电影,以一年的重大纪念日为排序的纪念影片,以名人为序列的名人传记电影,以四季为排序的季节电影,还有根据教材内容为选择的课文电影。在实践过程中,又给了学生自主决定支配的权利,经过审核,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喜爱的电影加入学校目录。

常丽华:做卓越课程的开发者——重构教室生活

常丽华,在教育界内被称为“中国的雷夫”。她多年潜心研究并开发了多门“微课程”,试图借助课程的力量,重构传统意义的班级生活。由她独创的“小蚂蚁语文课程体系”包含如下分支:晨诵、经典文本、写作课程、主题单元、语文教材、童话剧、游学等。其中晨诵部分又被细分成若干更“微”的课程,比如,儿歌童谣、泰戈尔大地课程、“在农历的天空下”课程、儒家课程、道家课程、毕业课程等。
常丽华重点解读了新近开发的“在农历的天空下”课程。她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说:“唐诗宋词、书法国画、民风民俗、古典音乐……都沿着农历节气这条线索被一一串起,让孩子们体会到,所有的诗词曲赋、民族文化都是有温度的。”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花,由此又衍生百花课程;结合音乐课,衍生出诗词吟唱、古典音乐赏析等课程等。常丽华说,作为语文教师,肯定不能死守一本教材,要有开发全人课程、践行全人教育的雄心和勇气。
以“冬至”这个节气为例,梅花凌寒而开,冬至之后,常丽华便和学生展开了“在农历的天空下”的主题,即梅花三弄。一弄梅花,二弄梅趣,三弄梅魂。她引领孩子诵读了所有咏梅叹梅的诗。伴随着对诗歌的热爱和理解,孩子们开始写作,用自己的文字来表达对梅花和季节的感悟。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于是,在熟读诗书的基础上,常丽华带着孩子们踏上了南京梅花山之旅,让他们近距离去触摸和感受诗歌中传达的情感。
“就这样,当梅花课程落下帷幕时,孩子的生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诗词、写作、大自然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本身。就这样,在‘小蚂蚁班’的生活里,在农历的天空下,我们一起走过春夏秋冬,穿越唐诗宋词,一首首诗词醒了过来,中国文化醒了过来。”常丽华娓娓道来,让到场的教师们体会到了她言语中传递出来的诗意的力量。

    方敏:自由缤纷课程——发展学生个性的天空

和亦庄实验小学在“微课程”建设上所做出的努力一样,基于多年开展本真教育积淀的人文底蕴,本着“书香墨韵,怡心立人”的办学愿景,2009年义乌市绣湖小学开始了对自由缤纷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由此,该校也成为“微课程”教研的发祥地之一。
“当今一本书、一套教材的课程体系远远无法满足孩子们的成长需求,我们倡导教师投入自由缤纷课程的研发和建设中,就是想为孩子们个性成长搭建起更多可能的平台,实现让校园更开放,教师更自主,学生更自由的目标。”校长方敏说, “快乐诵读”和“绣湖书艺”是绣湖小学特色教育的两大品牌,也是开发和实施自由缤纷课程的基础。
自由缤纷课程由校级缤纷课程、实践研究课程、年级缤纷课程、班队活动课程等四大板块组成。每周二、周四安排两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和探究,在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习得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
教师不论学科,全员参与到自由缤纷课程的开发中,既有基于本学科的拓展项目,也有基于学科之间整合的课程。三年来,学校教师通过自主申报、学校审核拟定的方式,已累计开发了百余门缤纷课程,内容涵盖了诵读、语言交际、思维游戏、阳光体艺、传统文化、手工制作、综合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
方敏说:“自由缤纷课程已经实施了近三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一些教师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微课程’理念的兴起和传播,点燃了我们将此进行下去的信心。此次高规格的全国性研讨会的举办,相信会对我们的教师有所激发和促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21:35 , Processed in 0.1048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