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东平:培养21世纪的新公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7 16:1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东平:培养21世纪的新公民

·杨东平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新公民读本》,在我国规模巨大的教材和图书市场上,可能算不上是什么大事。但是,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它却可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足迹,将为历史留下重要的一笔。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社会现代化是一种整体的演进,它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意味着在宪法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民主和法治的社会。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具体表述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早在2001年,中共中央就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道德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公民道德建设正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与民主和法治相比,人们对“公民教育”的概念可能更为陌生。简而言之,公民教育就是将青少年和社会成员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的教育。显然,一个国民只有经过相应的教育,才能从一个自然人成为具有健全的法治意识和良好的公共道德,能够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具有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知识和技能的“社会人”、“政治人”,成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造就大量训练有素的合格公民,良好的公民道德、公民素质将成为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空气和土壤。
    近世以来,现代化国家的中小学十分重视开展公民教育,将它作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我国20世纪上半叶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教育实践中,也曾长期开设过公民教育课程。对青少年开展公民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民主素质、公民道德、法治意识,使他们了解我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运作过程,积极参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帮助青少年远离不良生活方式,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防止毒品、艾滋病等的侵害。
    目前,在学校中开展的德育,主要是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虽然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社会教育等都涉及公民教育的内容,但与公民教育还是有所区别。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大致包括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这样四个主要方面。用公民教育的概念,可以比较方便、有机地整合思想、政治、道德和社会教育。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研究者指明了这种区别:“思想道德教育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服从和责任,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为基础,去理解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和责任的;思想道德教育包括了执政党的政治倾向、主张和价值取向,公民教育则以公民社会的要求为基本取向;思想道德教育是以应然的道德性为本的教育,公民教育则是以实然的合理性为本的教育。”以公民道德为例,它要求公民应当遵循基本的道德,而不追求先进性的、完美的道德。以合法性、合理性为基础,公民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人、更为普适的教育。因而,开展公民教育,被专家视为我国“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
    公民教育不仅需要正名,而且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前行。《新公民读本》就是这样的一次尝试。读本的编写,非常贴近我国的社会现实和青少年的生活,公民教育内容的编排,按照少年儿童由个体、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这样的认知规律,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深化,既深入浅出,又比较系统、准确。如:小学低年级主要是学习做学校的小主人,学习仁爱、交友、礼貌、规则、守时、友爱、自我保护,等等;小学高年级主要学习诚信、热爱自然、性别平等、民主与协商、维护儿童权利,了解怎样打官司、政府的钱从哪里来,等等;初中阶段除了继续培养公民道德之外,还着重培养自尊、自信、理性精神、公益心,认识契约、正义、宪法、选举、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等等;高中阶段比较深入地讨论公共领域和生活领域中的公民道德、公民的政治和法律生活。在读本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打通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教育,并增加了诸如生态教育、国际合作和理解教育等新的教育内容。同时,读本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精神和材料,在民族化、本土化上也有所努力,从而使《新公民读本》更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使教育更容易深入人心。因此,它既可作为单独开设的校本教材,也可作为现行思想政治、法制、道德教育的辅助教材,并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课外读物。
    《新公民读本》的探索是否成功,有待实践的检验。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这一实践,共同推进我国的公民教育。当公民教育之花盛开之时,必将是我国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昌明之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7 16:11:05 | 只看该作者
杨东平:学校教育要重视人文内涵和民主底蕴

·杨东平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路线下,对教育的政治功能不适当的突出和夸大,达到了荒谬的程度。教育从“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发展为到文革前夕“阶级斗争应当成为学校的一门主课”,最后发展为文革中提出的“学校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当时学校进行的道德教化,我称之为“玫瑰色教育”。在完全否定个性的封闭环境中进行无“我”的教育,在培养单纯、善良之时,却使青少年对社会和人生的真相一无所知。它不仅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道德隔绝,也与人类文明的成果——人道主义、人性之美、人类之爱绝缘,因而其道德基础非常空洞和脆弱,不堪政治冲击。当时中小学生典型的道德困惑,是在公共汽车上为一位老人让座时,安知他是否阶级敌人?这种完全不谙世事的单纯和善良是可怕的,许多人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痛定思痛,今天,我们仍应从历史悲剧中汲取必要的教训,反思和改进学校教育。虽然阶级斗争的时代已经过去,在社会转型的价值调整中,青少年生长的社会、道德环境更为复杂,学校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一些青少年出现对人类基本文明准则认知模糊,对生命的漠视、硫酸泼熊和虐猫事件、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等等,都透露了值得高度重视的信息。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功能的弱化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激烈的应试教育极大地冲淡了人格养成,考试至上、分数至上、智育至上成为普遍的价值,压倒了教育培养“人”的目标,造成教育的人文内涵和民主底蕴的流失。另一方面,尽管德育被强调到很高的高度,其实效却一直成为问题。我们至今仍然习惯于用政治教育取代广博、生动的人文教育,并缺乏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而施行科学有效的道德教育。它突出表现为人们所调侃的这种倒错现象: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便后冲水、人走关灯的修身教育,对研究生进行珍爱生命、预防自杀的生命教育。当教育者仍在争论“最高理想”还是“共同理想”之时,文明的基石却如流沙。一些青少年的失当行为或不良行为,往往被提到政治观的高度;但其实很多只不过是缺少教养、缺乏正确的行为能力。如果我们不是努力去恢复教育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在人类优秀文化的广阔视野中构建坚定的内心世界和衡量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发展精神上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发展文化鉴赏和批判的能力,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行使各种权利和义务的能力,从而正确地认识历史和现实、自己和他人,那么,教育就会造成“只有技术,没有文化”的人格分裂,就会继续产出缺乏伦理价值基础的政治狂人、科技怪人或经济动物,生产出穿西装的现代野人!
    据研究,目前中小学思想政治、德育教育效果不理想,内容过于政治化仍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同时,偏于知识教育而非判断能力、参与和行动能力的培养;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内容重复,缺乏目标层次,内容分散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等课程中,目标定位是一种先进性教育而非基础性教育。
    综观世界,在中小学开展“公民教育”,以《公民教育》课程整合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社会、历史教育等,形成有机协调的课程结构,是一个具有建设性的方案。公民教育是指培养公民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价值、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从而将社会成员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它包括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公民参与技能等四个主要领域。培养青少年形成仁爱、进取、自尊、合作、宽容、礼仪、诚信、责任、追求真理等道德品质;建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正义、平等、人权、自由、人民主权、法治、和平、环境保护、跨国理解与交流、多元化等公民价值;认识和了解我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运作过程;学习正确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学习交往和社会参与、维权和求助、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行为能力。这种面向青少年的基础性的公民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相一致,是一个民主与法治社会的真正基石。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公民读本》,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23:36 , Processed in 0.1807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