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法培训之陈振镰谈王羲之书法《兰亭序》笔法特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3 10:5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法培训之陈振镰谈王羲之书法《兰亭序》笔法特征 2012-10-25

来源:海峡书画艺术网
  书法作品的用笔方法直接决定风格的大致导向。学书者对此应该加以特别注意。我们在王羲之书法《兰亭序》中发现用笔上的两个特征,一是笔画的跳荡,另一是线形的多变。因此,强调提按动作的明确性与准确性,成为临攀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平拖与直画是绝对与之南辕北辙的。
  以“映(瑛同映)带左右”四字为例(图一):

  映字中的“央”的横折竖一画,按正常写法应是先顿后再行笔,但在王羲之书法《兰亭序》中这一画开头的一顿变成了带笔,气而顿笔却被从带到顿的渐进过程,顿挫的趋向是十分明显的。“右”字的第一横画则在起笔部位有个微小的顿,象这样不同起笔的不同顿法,体现出《兰亭序》对横笔处理的丰富意蕴。按照书写心理活动状态来看,不同轻重的顿,体现出不同的心理轨迹,故线条力度的变化使书写时心理变化显得富有立体感。
  线形的多变则可看“带”字,头部四个竖笔(图二)两直两曲.如果把它分成四个由直向曲的层次,则是①直,⑧次直,④曲,⑧最曲。绝不生硬板滞。而即便是①的直,在头部也有意使之弯了一下,与其余三直笔协调起来,构成整体效果。从直线到弧线,线形在依次变化,这种变化是以严谨的序列为限制的。我想,作为学书者而言,对于这样的临摹要求,至少应该从几个方面先检验一下自己,A,能不能发现这四根线的不同,B,能否在此中找出变化的规律即四个层次—它有内在的联系,C,能否用动作把它们都准确地表现出来,D,表现的层次是否与原效果At本相似。只有看懂了并表现出了这些效果,临摹也才算是有所收获的。
  用笔的强调顿挫,说穿了就是上下起伏的节奏感的问题。在把握线条表现力的时候,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问题,是如下一些:1,不注意顿挫动作,平画过直。2,注意了顿挫,但却过分夸张,掌握不好侮一顿挫的“度”,该用三分力却用了八分力,破坏力与节奏的和谐。3,也能掌握顿挫,但却抓不准部位,应该在线条的四分之三部位开始顿,却在开始就顿了。任何一种顿挫只有放到一定的线条平面上才有意义,不然,感觉再好的动作也还是产生不了优美的效果。
  每一根线条都包涵了三个方面的课题:线质、线形、线律。以上只是抽出一个例子进行剖析,如果能触类旁通,用这一办法去看其他字和线条,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审视习惯,则对线条风格就会有一种反射,这是弥足珍贵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02:19 , Processed in 0.1785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